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9 15: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报告显示,在GWI调查的32个国家当中,有近7%的网民是16到19岁的青少年。而在7%中青少年网民中男性居多占比58%,而这主要受到人口比例,以及部分国家快速发展的影响。在区域上,6/10的青少年住在市区,郊区占1/4,超过半数受访者不喜欢说明收入,因为6/10的青少年还是学生。 另外。超过一半的对网络隐私表示担忧,47%的青少年更喜欢匿名上网。
网络娱乐对青少年来说很重要,看视频短片是最受欢迎的网络活动,半数人正在使用视频点播服务。青少年平均每天花1.15小时收看网络电视,不太愿意为网络内容付费,但是1/5的青少年每个月收看 Netflix。音乐方面,SoundCloud比Spotify更受欢迎。 1/4的青少年使用VPN,能够更好的访问娱乐内容。1/3的青少年正在使用广告拦截。
当然,游戏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持,这份曝光指出80%的青少年已经拥有智能手机,但是平板拥有量低于平均水平。 青少年每天花3个小时访问手机网站,但是4G用户水平较低,仅为16%。 80%的青少年看电视时同时使用第二屏幕,手机最受欢迎。最喜欢和朋友聊天或玩游戏。青少年每天花1.5个小时使用游戏控制台,1/3玩手机游戏,其中1/5的青少年正计划购买PS4。
可以看到,这份来自GWI的数据可谓相当全面,同时它也让我们感觉到青少年网络游戏需求,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篇2
关键词:网络成瘾症 原因分析 危害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
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3项或3项以上符合上述特征,那就属于网瘾综合症。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在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因素,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内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因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关系不和睦及单亲家庭;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家庭沟通方式及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父母在孩子上网后恐慌采取强硬办法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上网成瘾。
2、学校因素。学校采取“堵”的办法解决学生上网;学校对学习“不好”的学生采取打、压、忘的办法,致使部分学生以网来寻求安慰;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不佳时,学生容易寻求网络满足。
3、社会因素。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网吧监管存在很多漏洞;对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类分层管理不明晰,许多产品未经严格审查就进入网络。
(二)青少年自身内部因素
1、生理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大脑的欣快中枢与成瘾的行为和机制有关。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使个体获得短时间的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2、青少年心理的特点。第一好奇心理,浏览极多的信息,体验梦幻游戏;第二补偿心理,许多青少年在现实中被学校、家长忽视,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弥补自己在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第三逃避心理,学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使一些青少年难以应付,上网可以缓解压力;第四从众心理,青少年处于建立友谊的时期,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得到同伴认可而上网。
3、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人格上具有孤独、焦虑、抑郁等特点,在身体与心理方面表现出神经性情感症状及躯体障碍。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及人际关系疏离。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三)对青少年人格意识和思想的影响。长期流连于虚拟网络社区,经常沉迷于角色转换,对于尚须进一步完成角色社会化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上网将容易产生角色认知的偏差。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五)学习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过度的网络使用是导致学业受挫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普通学生比较,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上网时间长、上网所从事的活动大多与学业无关、上网之后大多感到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正向态度偏低。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解决。但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临床心理学家、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等首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为家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把那些已经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解救”出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据有关调查报告分析,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以往青少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具有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意识强、重视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控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而互联网的出现,又加快了他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旧的观念正在迅速被打破,代之以新的观念,旧的生活交往方式正在迅速被抛弃,代之以新的生活交往方式。今天的网络青少年,他们获取最快最详尽的信息,发表最真最直接的见解,他们相信体验、反对说教,追求平等、反对权威,这就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有关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度很低,这也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特点,创造新方法。
一、面对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必须与青少年平等交流、以情感人,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平等、开放和自由。在网上不必介意民族、年龄、性别、辈份、等级、地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到了网上都是平等的,身份自由、行动自由、心情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和开放使青少年如醉如痴。而这种平等、自由和身份的隐蔽性也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身份的隐蔽性,以“网民”的身份主动与青少年交朋友,跟他们去沟通、去接触、去倾听、去了解、去把握他们的心态、行为和思想,就能够较深层次地认知网络青少年的基本特征、优势和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原因之二就是交流、沟通和了解。世界很大,地球很小,当一些青少年不堪隐私重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时,父母、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和“远交近闭”的安全需要往往使他们对身旁的至爱亲朋三缄其口,而互联网的隐密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如获至宝,整夜不归,痴迷于网上聊天。据一项来自网吧的调查。网吧里的青少年大部分是上网聊天。有的青少年在网上聊天竞一次长达72小时。这一是说明青少年自制力弱;二是说明当今青少年孤独:三是说明青少年网络行为亟需引导。针对这些问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会,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朋友的身份、网络的语言、真诚地与其交流,主动与他们交往,给他们以更多朋友式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和肯定,鼓励和支持,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平等和自由与现实中的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绝对的平等和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是以责任为前提的,平等是靠自身实力来争取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平等观、自由观,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面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必须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互动式”,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信息传输是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唯有有效的信息传输,才能最终形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市场价值。网络时代的信息传输已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灌输式”,而是双向“交互式”——人机交互、人机人交互等。“交互”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让受众或信息接收者一方能有效参与。并成为个性化信息的者。由过去的单向关系,即一传输一接受,变成了双向的或可递的,信息一方与信息接受一方不断互动、交换信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双向互动,也是今天网络青少年自身的要求。他们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在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上已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是不够的。这种交互式的传输方式,一方面要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应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和心理结构调适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真切地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进而开展卓有成效的引导工作。同时,它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提出更高要求。宣传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使这一工作收到成效,深入青少年心中,就必须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不解为理解;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注意运用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的契机,在网上设立热点参与板块,吸引青少年参加。青少年热情高,参与意识强,但他们往往就事论事,如果只给他们讲大道理,只会事倍功半,而如果让他们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则会事半功倍。因此,要充分挖掘、利用网上的各种形式,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篇4
关键词:网络媒介;青少年受众;互动;虚拟性;匿名性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81-01
从上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开始超越军事、科技等专业领域,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网络社会。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使用群体,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也构建了虚拟的社会关系,而这又进一步影响着现实社会关系的建立。
一、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社会
有学者早在1968年就曾经提出:“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超越传统的真实生活空间,人类所赖以建构社会网络,必须透过有限之节点(limited gatewqys)的先天限制;这个虚拟的计算机网络,将帮助未来所有人类,都能轻易地透过这个系统,自由的建构其个人的社会联系。”
虚拟社会,指“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时代,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虚拟社会对现实的生产不能产生帮助,但在人文服务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将逐渐展现其自己独特魅力。”传统的社会形态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到来而转变,传统的社会关系形成过程发生变化。
二、青少年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及虚拟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
(一)网络媒介的互动特征:网络媒体的产生,使得整个地球被浓缩到一个巨大的网络之中,在虚拟社会关系的建构中将跨越地理上的障碍,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沟通交往。受众根据自身需要参与网络互动,在传统社会交往中性别、文化背景、职业、收入等差异在虚拟社会中被极大弱化,网络受众由于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需求而缩短了心理距离。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可摆脱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关系,而扮演自己期待的社会角色。而社会责任和社会控制的弱化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防御心理不强烈,致使自我暴露的程度更深。
(二)青少年受众特征:人的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持续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由家庭迈向社会,形成自我认同。心理状态也是十分复杂敏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进行自我认同“混淆危机”的阶段,童年的自我认同开始被瓦解,新的自我认同尚未建立,由社会他律转向社会自律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以聊天工具为例,除了传统的沟通功能,更多的是可以避免面对面的交往形式,青少年网络受众通过此来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被满足的人际交往需求,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可忽略现实生活中的影响,由于相同的需求、相似的社会角色而进行沟通和交往。虚拟社会关系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关系。
网络游戏如今在青少年参与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第五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二十五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用户占所有网络游戏用户的67.84%,在参与网络游戏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交流游戏经验和心得,形成一定形式的团体,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行为,如物品买卖、虚拟婚姻关系、角色拟定等,结交朋友,打发无聊时间,弥补现实社会角色的不足,对自我进行肯定。
三、网络虚拟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因为网络的互动是是建立在现代通讯传播技术上,使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又由于目前网络社会中伦理道德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备,导致青少年在使用网媒时:
沉迷于网络:青少年时期自制力较差,导致使用网络过度,甚至严重的行为异常、人格障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因为一些不健康甚至违法的信息的传播而诱发网络犯罪;
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更加轻松,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时,远离现实社会,减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感情的淡化、萎缩,甚至会导致对人、社会的偏激看法;同时,网络社会道德体系的缺陷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误导,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非法的人身攻击等现象会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建构。
四、总结
由于网络媒介的匿名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致使青少年这一群体在进行虚拟社会关系的建构中呈现出与日常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建构中不用的一面,并且成为今天青少年进行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虚拟社会关系的建立是无法完全替代现实社会关系的建构的,所以,势必要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利用网络媒介优势的一方面,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生健康 影响 措施
在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因特网的不断推广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逐步深入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小学生健康与成长的问题不可忽视。根据cnnic 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上网用户数已经达到4.57亿,其中青少年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7.3%,即目前我国将近有1.25亿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影响正在迅速增强。
魅力无限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拓宽视野,掌握丰富、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诱使”他们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好互联网,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呢?
一、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的现状
自互联网登陆胶南地区以来,经过近年来的迅速普及推广,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网民的最强主力军,而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主要有:
(1)根据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上网较为频繁的人数比重占35%,偶尔上网的人数占57.5%,且上网人数和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上网的时间段。据调查,小学生上网的时间一般为晚上或者周末,其他时间段较少,占32.5%,平日晚上上网的占18.23%,有空就上的占9.12%;
(3)每次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在一个小时左右大约占64.1%,上网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占19%,在寒暑假上网时间更长,有的甚至昼夜不下线;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情况。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占上网人数的56%,可见目前大多数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仅限于玩游戏,很少用于学习和获取知识;
(5)家庭态度及学校教育。家长对小学生上网持“不管”态度的有15.38%。
二、互联网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拓宽了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小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互联网为小学生开辟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网络交往可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具有前所未有开放性,使得小学生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观念及生活方式,突破传统狭隘的人际交往局限,形成开放、独立、个性化的人格,这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夯实的基础。
2、负面影响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对着电脑的青少年的视力比其他的青少年的视力要差。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每天长时间的对着电脑可能会诱发各种相关的眼科疾病;而长时间的上网以及不正确的坐姿则会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骨骼发育。
(2)容易造成网络综合症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过多,有有利的,但是又不乏不良的信息,如果接触过多,不可避免的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其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迷失自我,许多青少年因此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甚至还扭曲了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互联网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最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三、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负面影响的措施
1、加强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上网的意识
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减少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浪费的时间,逐步加深对计算机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网瘾的产生;同时要提高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在网上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变化成果,学会更高效的查阅信息,最终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2、多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是丰富,学生放在网络的时间就会越少。多开展文艺工作,多多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团队精神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些课余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积极向上,加强其自控力。
3、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就要时刻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不要采用暴力,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自己明白网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上网要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养成控制上网的好习惯,知道上网该干什么,又该有多长的时间。要做学生的支持者,鼓励他们加强自律意识,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更加的珍惜生活,珍惜时间。所以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学生变得成熟,明白网络世界的不真实性,明白生活无法逃避,网络只是怯懦者的选择。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只有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事。
参 考 文 献
[1]陈光磊.青少年网络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网络成瘾;网络使用偏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244-02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用户角度探究,比如自尊、人格、情绪、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二是,从互联网角度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比如互联网不同功能、互联网的特性等[1]。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大学生对网络功能的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随机抽取武汉市五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86人。
(二)研究工具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4级自评量表,共 19 个项目,包含4个因子:强迫性上网和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小于46分为正常,大于53分为网络成瘾,46~53分为网络依赖[2]。
《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问卷》 由20个项目组成,5点记分。四类网络功能分别命名为“信息渠道”(浏览新闻、搜索引擎等)、“交易工具”(网络购物、网上预定等)、“娱乐工具”(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社交工具”(QQ、MSN、BBS论坛等) [3]。
(三)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进行管理和分析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
二、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总体状况
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如图1,360名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有25人,占全部被试的6.94%;网络依赖者37人,占全部被试的10.28%。正常使用网络者298人,占全部被试的82.78%。
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表1),男生网络成瘾总分显著高于女生,并且在戒断反应、人际健康和时间管理三个维度上男生得分也显著高于女生显著(P0.05)。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更容易因为网络成瘾而出现人际问题、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总体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四类主要互联网功能中,信息渠道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娱乐工具、社交工具功能,交易工具功能得分最低。
(三)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网络成瘾总分与娱乐工具偏好和社交工具偏好有显著的正相关,网络成瘾的时间管理维度与交易工具偏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2)
三、讨论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特征
360名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有25人占6.94%;网络依赖的大学生37人占全部被试的10.28%。这一结果与国内有些研究比较一致[4]。值得关注的是,本的研究中大学生网络依赖者(即轻度网络成瘾者)的比例为10.28%,这些人成瘾的程度还不很严重,对他们的矫治相对容易。因此,如何及时对网络依赖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以防他们陷入网络成瘾,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网络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
国外已有的研究表明互联网功能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非成瘾者所使用的互联网功能是以收集资料为主,而成瘾者更多使用的则是以具备双向沟通的互联网功能[5]。
本研究显示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如表2所示,四种网络使用偏好中,娱乐工具和社交工具偏好与网络成瘾的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均具有显著正相关,交易工具偏好与时间管理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网络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具有预测力,其中网络娱乐工具偏好对网络成瘾的正向预测力最大,社交工具偏好次之。偏好使用娱乐工具和社交工具的大学生更(下转246页)(上接244页)可能出现网络成瘾的相关症状,或因为过度使用网络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偏好使用信息渠道和交易工具功能的个体则可能不容易网络成瘾;偏好使用交易工具功能的大学生有可能出现时间管理问题。信息渠道偏好虽高居偏好的榜首,但与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相关,说明如果只把网络当成资料库,以此获取信息并不会导致网络成瘾。
四、结论
(1)在四类主要互联网功能中,大学生最偏好使用网络的信息渠道功能,其次是娱乐工具、社交工具功能,对交易工具功能使用较少。
(2)四种网络使用偏好中,社交工具偏好、娱乐工具偏好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交易工具偏好对网络成瘾的时间管理维度有正向预测作用;信息渠道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Young,K.S. & Rodgers, R.C. 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andinternet addietion. CyberPsyehologyandBehavior,1998,1(1):25一28.
[2] 白羽,樊富珉. 大学生网络成瘾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3]CNNIC.省略nic.省略/
篇7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了解与把握职业教育学习主体的网络应用行为特征越来越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乡市内四所中职学校的四百余名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得出中职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若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中职学生;网络;网络应用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20-06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革新举措频频推出,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积极探寻职教现代化创新之路。总结起来,共有五个方面的革新:第一,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第二,建设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第三,构建专门的信息化机构,推进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成立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和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设计中国职教信息化之路,2010年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2年又根据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率先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第五,组织信息化专题培训,不断将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高度。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研究显示,在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教师信息素养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也存在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中职教育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这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然而,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在其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教与学两个主体有深刻了解和把握。以往的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学主体,而忽视对学习主体的深刻了解与把握。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有关中职学生主体的网络与学习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新一代中职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行为,无疑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整合以及攻克某些教育信息化难题的明智之举。
相关研究综述
自网络普及以来,有关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研究就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Steve(2002)对全美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调查显示,96%的8~18岁学生已经开始接触或应用网络,几乎100%的16~18岁学生都使用网络。Ybarra ML(2005)的调查发现,美国12~18岁的年轻人中超过90%已经在使用互联网。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8年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网络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另外,一些学者还对青少年学生的网路应用特征或网络学习特征进行了探索。如Berk(2009)对网络时代学生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网络时代学生的20个基本特征。Brown(2012)对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10个主要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如韩国、英国、土耳其、挪威等也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有关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目的性都比较明确,通常与网络成瘾、网络犯罪或网络新技术等具体问题有关。
我国从2001年开始研究学生网络使用问题,起初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的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2008年起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网络应用行为进行普查,并且每年一份上一年的研究报告,至今已了7份。最近一份的年度报告指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的青少年网民达到2.56亿,普及率高达71.8%,其中,中学生群体所占比重较大,占到了总数的38.3%;青少年手机网民2.21亿,手机上网比例达到86.3%,手机成了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一些专业的研究团队也开始关注于对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如黄荣怀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于2012、2013 年连续两次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2013年底又联合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渤海大学等高校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并于2014年5月了《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这些报告的公布为更好地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与网络学习、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总结我国近年来有关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研究,在调查对象上主要关注对大学生、中学生、高职生、小学生的调查,其中对大学生的调查最多。相对而言,还缺乏对中职学生足够的关注。笔者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目前有关中职学生网络问题的研究大多关注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网络道德和网络应用心理等问题,对中职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的研究不多,而对中职学生应用行为的调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还未对中等职业教育学习主体的信息化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实属不该。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持续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推进政策,组织面向中职学生的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网络应用行为,变得越来越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设计
关于网民网络应用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把社会领域内网络应用行为的研究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的调查;另一类是网络行为的实质、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主要对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特征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新乡市四所中职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共抽取了9个班级,包括一年级6个班,二年级3个班。其中,一年级学生占总数的74.6%,二年级学生占总数的25.4%;男生占总数的66.8%,女生占总数的33.2%;生源分布状况为81.5%的学生来自农村,13.7%的学生来自城镇,4.0%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只有0.7%的学生来自发达城市。
(二)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以发放问卷为主。问卷制定主要参考了梁林梅教授编制的“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问卷和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的“大学生与信息技术”调查问卷,主要选取了其中的一些关键题项,修订改编成本次调查问卷。本卷共有27个小题,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网络应用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与交往行为以及手机应用行为等五个方面。
(三)数据分析与整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为92.5%。调查结果通过spss21.0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包括单项题的描述统计分析、复选题的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等。
分析与讨论
(一)网络应用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中职学生(99.3%)每天都要上网,88.3%的学生每天都要通过手机上网。从设备拥有或接入条件上看,86.3%的中职学生家中拥有电脑,51.6%的中职学生有自己的电脑;94.3%的中职学生拥有手机,其中91.4%的手机是智能手机,8.6%的手机为普通手机,95.7%的手机已开通了上网功能。另外,中职学生的电子邮箱拥有率为71.1%,其中最常用的邮箱为QQ邮箱(89.0%)。从经常上网的场所看,69.0%的中职学生经常在自己或亲友家上网,6.8%的学生经常在学校上网,18.8%的学生经常在网吧上网,另外还有5.4%的学生经常在其他场所上网。从网龄上看,大部分中职学生较早就开始接触网络,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经验与技能。有11.7%的学生第一次上网时间发生在小学以前,39.6%的学生是在小学期间,45.0%的学生是在初中期间,只有3.7%的学生上中职以后才开始上网。
可见,网络已成了中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网络应用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二)主要网络应用活动分析
对中职学生日常上网活动的调查显示,他们上网经常做的五件事为(按前后排序):聊天(76.6%)、看视频(68.8%)、收听/下载音乐(60.1%)、玩游戏(49.7%)和搜索查询信息(41.8%)等,如图1所示。
在对手机上网的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经常做的五件事为(按前后排序):聊天(85.5%)、收听/下载音乐(61.5%)、玩游戏(47.5%)看视频(46.2%)和搜索查询信息(30.9%)等,如图2所示。
另外,对中职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统计中发现,中职学生最经常访问的三类网站为(按前后顺序):音乐类网站(65.1%)、视频类网站(63.2%)和游戏类网站(47.0%),如图3所示。
通过对中职学生日常上网活动、手机上网活动和经常访问的网站统计可以发现,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主要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娱乐性是吸引他们应用网络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应用时间分析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度上网(以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为标准,低于2小时为适度上网,高于2小时存在过度上网的嫌疑),一部分学生存在过度上网的嫌疑。从上网时间上看,有27.0%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少于5小时,28.6%的学生在5~15小时之间,18.3%的学生在15~25小时,9.3%的学生在25~35小时,有16.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35小时以上。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上网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p<.01),二年级的中职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上网。
不同生源地的中职学生在上网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p<.05)。具体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农村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明显比来自城镇和中小城市的学生上网时间短,而城镇学生与中小城市学生之间、发达城市学生与其他三类学生之间在上网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时间上,男女学生之间、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梁林梅等研究结果大相径庭)。
(四)对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态度及对自身信息素养评价分析
在对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态度调查中,有69.3%的中职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信息技术并会积极使用,29.9%的学生对待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一般,但必要时会尝试使用,仅有0.8%的学生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信息技术。可见,整体上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态度还比较积极。然而,中职学生对其信息素养的评价却普遍不高,有55.7%的学生认为其处于中等水平,18.6%的学生认为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7.9%的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另外,还有7.8%的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较差。但是,在对具体的信息技术技能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对“网络搜索”技能较为自信,如表1所示。
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具体而言,自我评价成绩较差学生与成绩中等、成绩中等偏上和成绩优等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评价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其他三类学生都要低;自我评价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对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成绩中等、成绩中等偏上和成绩优等的学生也都低;成绩自我评价中等的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成绩优等学生低;另外,自我评价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和成绩优等学生之间在对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评价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不同生源地的中职学生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1)。具体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发达城市的学生、来自城镇的学生与来自发达城市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发达城市的学生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比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都要高,来自农村的学生与城镇学生、中小城市学生之间均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表3。
(五)看待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中职学生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超过9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习有帮助或在某些方面有帮助,仅有不到1.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习没有帮助。另外,还有3.3%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如图4所示。但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具体作用上,“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被学生放在了第一位(85.9%),紧随其后的是便利性(64.8%)、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43.9%)、改进学习(43.6%)、节省时间(33.3%)、帮助管理课程活动(25.5%)等,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作用(13.0%)。
另外,不同成绩的学生看待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具体而言,自我认为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与自认为中等偏上、优等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成绩中等偏下学生对信息技术对学习作用评价较低;自我认为成绩中等的学生与自我认为成绩优等的学生看待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差异,成绩中等的学生评价比较低,成绩较差、成绩中等偏上和成绩优等的学生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4所示。
(六)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途径分析
有近六成(58.9%)的中职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获取途径为信息技术课,17.2%的学生来源于自学,15.5%的学生通过网络习得。另外,有8.4%的学生通过亲友帮助和其他途径获得,如图5所示。可见,信息技术课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上,有93.2%的中职学生对所在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持满意的态度,仅有6.8%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由此可知,信息技术课对中职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另外,中职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评价也较高,超过90%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层次,仅有6.3%的学生认为其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如图6所示。
(七)网络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这一代中职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数字一代”,网络已经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生在网络应用过程中的“数字鸿沟”仍然不容忽视。
在信息技术设备拥有上,13.7%的学生家中还没有电脑,5.7%的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手机,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在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上,有7.8%的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还很差,特别是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信息素养尤为不自信;在影响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因素调查中发现,网络太慢被放在第一位(51.8%),没有时间位于第二位(42.7%),缺乏自制力位于第三(27.3%)。
另外,部分中职学生在信息技术(网络)的应用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16.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5小时,存在过度上网的嫌疑。中职学生对网络依赖的调查中,有4%的中职学生存在严重的网络依赖问题,如图7所示。
此外,在对中职学生的网络学习应用与网络娱乐或交往应用的对比中发现,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相似,信息技术(网络)在中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应用远远低于在娱乐与交往方面的应用,中职学生在娱乐或交往方面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大于其在学习上的依赖。可见,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未能够得到充分彰显。
研究结论与思考
从本次调查结果数据上看,主要的结论有以下几点:(1)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条件已具备,网络已成为中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应用显现出低龄化的特征;(2)网络娱乐性是中职学生应用网络的重要原因;(3)在网络应用时间上,中职学生间存在多样化的差异;(4)中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网络)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自身的信息素养评价普遍不高,不同成绩、生源地的中职学生在信息素养自我评价上存在差异性;(5)在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上,中职学生的态度比较积极,不同成绩的中职学生存在差异性;(6)信息技术课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和所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评价较高;(7)尽管当代中职学生被誉为“数字一代”或“数字原住民”,但其网络应用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学习任务及毕业出路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因此,在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上,如果仅仅依靠借鉴中小学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经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缺乏针对性。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必要探寻自己的发展之路,关于学生信息化行为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口。如果能够深入、系统地分析与掌握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行为,根据其行为特点,结合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因地制宜的信息化部署,循序推进,在实践中无疑会少走许多弯路或错路。
参考文献:
[1]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3):12-18.
[2]陈宗胜.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2(7):54-57.
[3]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4]Steve. J.The Internet Goes to College:How Students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with Today´s Technology[DB/OL].[2014-07-15]. http://eric.ed.gov/PDFS/ED472669.pdf.
[5]Ybarra ML.Exposure to internet pornograph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national survey[J].Cyberpsy-cholBehav,2005,8(5):473-86.
[6]OECD. New Millennium Learners-Initial findings on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on school-age learners[DB/OL].[2014-07-15].http://oecd.org/dataoecd/39/51/40554230.pdf.
[7]R.A. Berk.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Net Generation[J].Transformative Dialogues:Teaching & Learning Journal,2009,3(2):1-23.
[8]周颖,黄荣怀. 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3):20-23.
[9]CNNIC.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DB/OL].[2014-07-15].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
[10]黄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39.
[11]梁林梅,李锋庆.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86-92.
[12]梁林梅,李逢庆.信息技术与大学经历:北美高校的现状及特性评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77-83.
篇8
关键词:北京市;网络出版;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86-03
综合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划分方法,网络出版业包括网络学术出版、网络图书(电子书)、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网络原创文学、网络音像、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物等业态。网络出版以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新型出版特点,在中国迅速发展开来,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网络出版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本文分析了北京市网络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北京市网络出版业发展状况
1.网络出版机构和产品占全国总量比例很高,总产值连年增长。截至2009年底,北京地区网络出版单位55家,占全国的25%,涉足数字出版的经营机构4 630家左右,占全国(22 270家)的21%;全国10家游戏上市公司中有4家在北京。网络出版产品中,北京市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出版领域为互联网社会科学出版和科学技术出版,占到全国相应互联网出版产值的90%;互联网教育出版和文学出版产值占到全国的50%;互联网音像出版和艺术出版,占全国的比例也超过20%。电子出版物近5 000种,占全国的69%。
2003年,北京市互联网出版产业规模达到7.1亿元占全国网络出版产值的28.7%,2004年产值达10.6亿元,2006年总产值19.1亿元,2007年总产值65亿元,2008年164亿元,增长率达到152%,占到全国总产值的31%。
2.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总产值居产业结构主导地位。2008年,网络出版总产值164亿元,从高到低排名:手机出版(71.74亿元)、网络游戏(45亿元)、网络音像(23.6亿元)、网络教育(15亿元)、数字期刊(5.2亿元)、电子书(3亿元)、数字报纸(5 070万元)和网络原创文学(770万元)。
3.建立了两基地、两园区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业集群。(1)在石景山区建立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北京组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同意在北京建立“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石景山区的“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是以上两大国家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分为研发孵育、人才培养、体验娱乐、产品交易四个功能区,下辖网络游戏、移动游戏、动漫制作、人才培训、测试推广、娱乐体验、交易展示、产业信息等中心,并配套有服务和技术两个支撑体系。(2)在丰台区建立“文化产业总部基地”。2009年,丰台区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建立“文化产业总部基地” (占地574.56亩)。基地将联合国内其他出版集团,形成中国出版业对外交流的“航空母舰”。基地建成后,将集出版发行、动漫画设计、影视制作、教育培训、传统技艺改造、工业设计等相关多媒体文化产业于一体,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各种功能,是中国首个多功能、创新型、国际化的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将成为国际出版传媒企业驻华业务代表总部、国内文化出版集团驻京事业发展总部、其他文化出版机构运营管理总部以及文化出版产业在京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并将成为中国出版集团和地方出版集团协作走向世界的平台。(3)在西城区建立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2010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在京正式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首都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揭牌成立。有6家数字网络出版企业和26家以传统出版为主的民营文化企业签订了入住园区协议。产业园区将为入驻企业在出版体制改革、出版资源配置、新媒体发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并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打造成集原创策划、出版发行、网络与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出版设计等链条为一体的出版体制改革试验区与示范区。(4)在东城区建立国际版权交易园。2009年,东城区建立“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设在雍和园内(论者称之为国际版权交易园)。仅一年时间,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动漫、影视、图书、音乐等领域的挂牌项目已达近1 000个,实现交易额超过2亿元。雍和园区积极引进版权类重点企业:卡拉OK版权运营中心、中华版权总公司等20多家重点版权贸易和版权服务类企业入驻,园区初步形成了版权类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北京市依靠首都文化中心和科技资源丰厚的优势,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建设两基地、两园区,形成了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奠定了全国网络出版中心的地位。
4.构成独特的产业链形式与多元化的赢利模式。北京市网络出版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新型产业链形式:“作者―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发行平台)―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支付系统)―终端商(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视)”。形成了多元化的赢利模式:在线销售、广告收入、版权收入、付费下载以及增值服务、合作分成、在线检索和会员费用等模式。
2010年5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牵头,40余家国内出版单位、民营出版商、技术服务商等共同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数字出版联盟。包括内容与版权、技术两个分联盟,是开放的、非赢利性的行业联盟组织,旨在广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拓和创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有效赢利模式,保护成员单位及著作权人在数字版权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内数字出版内容的生产、销售以及版权交易等。联盟搭建了数字出版转型服务平台,除主要完成出版流程数字化和资源管理数字化外,将与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在协议分成的基础上互相共享产品销售渠道、丰富产品种类,开展版权交易,联合打击盗版行为,探索数字出版内容的新型表现形式和版权交易的新模式,维护出版单位及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北京市网络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1.政府统计管理工作不规范。论者在研究北京市网络出版产业工作时,政府的网络出版统计工作非常不完善、不规范。没有网络出版的统计规范数据、统计公报。不同版本的数据相互矛盾,没有可比性,需要多渠道、多种途径相互印证数据。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网络出版业形势发展很快,很多新业态有一个发展过程,需要深入了解才能掌握。其次按照“中编办”的三定方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下半年,才新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其下设置了“数字出版(综合)处”、“网络出版管理处”。网络出版的正式管理工作走上正轨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2.网络出版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从2008年的统计数据看出,手机出版产值占总产值的43.74%,网络游戏产值占总产值的27.44%,两者相加占总产值71.18%。就手机出版而言,其中包括(音像、游戏、报纸、文学、动漫、图书、杂志)等内容,网络游戏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出版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除了产业链清晰、收益高、回收现金流速度快以外,还与政府扶持有关。北京市有关方面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发展网络游戏出版业,是北京市网络游戏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看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了可观的、负面的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玩网络游戏最大的群体是青少年。他们长期玩网络游戏导致“网络游戏成瘾症”。这些症状包括对网络游戏有不可遏制的渴望、对网络游戏有强烈的情绪依赖、对网络游戏的耐受性增强、矛盾心理、网络游戏戒断的反复性、生理上的症状。
尽管早在2005年6月,总署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制定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自2007年7月16日起,国家8部委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增加防沉迷系统,否则不许运营,强制实施。但是,这一措施执行得并不理想。一方面系统很容易破解,防止未成年人的措施如同穿皇帝的新衣;另一方面禁止未成年人去网吧上网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无法全面有效执行,屡见不鲜的未成年人群体依然到网吧玩网络游戏。
《中国网吧、网络游戏调查报告》指出:青少年是网络游戏成瘾的易发、高发群体,网络游戏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的网瘾调查包括北京市未成年人在内的全国10个省、直辖市的近10万青少年。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总筛查率为3.9%。其中小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最低(1.9%),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网络有些成瘾的比例居中(分别为3.7%和2.6%),大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最高(3.7%)。
这次调查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在4%左右,较已有的调查结果要低。原因是取样差异,既往的调查研究是从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当中选取的。2008年1月,北京市统计局对外公布,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 633万人(户籍人口为1 213.3万,外来人口为419.7万)。2005年,北京市1%抽样人口调查,推算出18周岁以下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4.02%,我们以此数据为依据,推算出北京市2007年的常住人口未成年人为229万。按照3.9%的比例计算,北京市未成年人有“网络游戏成瘾症”者为8.9万人。网络游戏有很大的负面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身边未成年人因网瘾导致犯罪和家庭破裂的例子比比皆是。
3.网络出版业全市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布局。北京市各区根据自己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网络出版业,从局部看是合理的。比如,石景山区在首钢搬迁后决定发展动漫产业以使全区的经济有新的生长点,这是合理的。但是,从全局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看,就有商榷的地方。如果没有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各区各自为战,就有可能发生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的现象。而我们现在缺失网络出版全局统一布局发展筹划的方案、计划和规划。从本质上说,我们没有一个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北京市网络出版业的真实状况是发展速度很快、态势良好;但是发展思路并不明确。网络出版业在北京市有十几年的发展史,在“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做好网络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4.地方性法规立法滞后。一是已出台的法规滞后。目前,北京市地方法规与网络出版有关的有《北京市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1997年颁布);《北京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7年颁布)。这两个法规与已修改的上位法不一致,也落后网络出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例如:《北京市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出版单位未经批准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和第22条规定“个人申请从事图书、报刊零售和出租业务的,应当有本市常住户口”,已经被上位法废止。二是没有出台新的地方性法规范。网络出版新业态出现后,多元化的出版主体出现,包括技术服务商、运营商、文化传媒公司都可以作为网络出版主体出现。我们没有制定一个约束其行为的法律规范,没有建立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长效机制。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也已经落后,我们还没有参照系。二是网络出版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等多个难解的课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诸多的难题,就停止了探索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和规范网络出版业的统计管理工作。在国家没有出台网络出版的统计规范前,建议北京市统计局、市新闻出版局,会商发改委、市互联网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参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把网络出版业态纳入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和统计工作中,科学准确细分下属的小类别(各个出版业态),尽快统一行业统计标准,建设统计台账和平台,这样才能总揽全局把握全行业的发展规模、趋势和发展状况。
2.制定“十二五”北京市网络出版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确定调整和优化网络出版业结构,突出发展社会效益好的出版业态。在整个网络出版业态中,有些是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的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如数据库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学术期刊和电子书等网络出版业态,对于这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网络出版业态,我们应制定鼓励发展的政策。而对于有负面社会效益的网络游戏出版业,我们应该采取“不鼓励、不提倡、不禁止、不限制”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络出版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制定网络出版区域发展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整体思想。争取在中央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区域统一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与政策,避免恶性竞争的局面出现。
3.开展立法调研工作,为地方性法规出台做积极准备。国务院2004年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涉及全国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性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按照《实施纲要》的规定,与网络出版有关的法规修订应通过行政听证会的形式来修改,就网络出版的产业发展战略、网络出版的市场进入和市场退出等重大问题的修订,要经过一个由“非民主化―民主自决化”、“经验化―科学化”、“简单化―系统化”、“非理性化―理性效益化”的修改过程。地方性法规既要促进产业发展,又要发挥有效监督机制,使得网络出版企业遵守法律、守法经营。
参考文献:
[1]黄孝章,张志林.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
[2]袁方.北京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报告[EB/OL].bjpopss.省略/bjpssweb/n32894c29.aspx.
[3]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揭牌[EB/OL].省略/ArticleInfo--view--3ynxx--1670fbb1-dcc4-4928-aaa9-bbe5255aea40.shtml,2010-05-24.
[4]路艳霞.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首批32家入驻企业签约[N].北京日报,2010-06-12.
[5]孙颖.中国出版航母落户南城[N].北京晚报,2009-11-22 .
[6]我市将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EB/OL].beijing.省略,2005-08-25.
[7]庞薇.北京互联网出版产业政策变局[J].新经济导刊,2005,(14).
[8]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交易过2亿[EB/OL].bjci.省略/.
[9]朱文杰.北京市出版立法研究[EB/OL].npc.省略/npc/xinwen/rdlt/fzjs/2010-05/14/content_1572858.htm.
[10]文化部,财政部.中国网吧、网络游戏调查报告[R],2008:4.
篇9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强烈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才是教育的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德育工作如何创新?笔者结合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1 德育平台网络化,促时空拓展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构建网站及栏目,使之成为学生的网上俱乐部,实现了德育平台网络化,有效拓展了德育教育网络空间(见表1)。
以“文明网”为例,通过“文明视窗”采集社会上发生的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活动,如《白衣天使为病患献血》《“节约”闹元宵》等,把阳光播撒到孩子的心中;“文明公告”反映学校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文明之星”宣传校园里的文明小榜样;“主题活动”报道学校为传播文明举行的各项活动;“文明故事”给学生们提供典型的文明小故事;“师德建设”把老师们对师德的理解诠释其中。一系列平台的搭建让文明教育时间灵动、空间无限。
2 德育方式网络化,促自主修炼
网络时代,学生德育方式也应该实现自主开放。俗话说,他律不如自律。学生的道德意识、文明意识等事实上很多是在家里自主修炼完成的。
2.1 建立班级网页,培养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对班级主页的维护及更新完全可以托付给同学进行,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公告、班队活动、本班之星、班级荣誉、教师寄语、家长心语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建设主页培养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通过访问主页自主学习“本班之星”的先进事迹,班主任的“每周一信”让学生明白这周哪些方面值得表扬,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而且通过每年一次的优秀班级主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
2.2 制作个人主页,自主修炼理想信念、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主页中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设置学生日志、个人相册、优秀作品等栏目,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学生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不断提高,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 德育题材网络化,促资源开放
在网络环境下,德育过程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的、全面的开放,既共享校内的德育资源,更要利用校外的包括网络上的德育资源。首先,要将德育范围向社会生活全方位开放。德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内,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让他们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辨力。
3.1 上传校内德育资源,增强德育活动时效
1)校园主题活动上网。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分年级设立学生德育研究的若干专题,如爱护地球、拒绝、公共空间意识等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让学生上网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再根据自己的设计,加工整理,最后做出电子演示稿并上传到“团队活动”栏目进行展示。通过活动,学生既学习了相关的德育知识,又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2)原创德育视频上网。
一是制作“校园动态”等特色原创节目,在校园网“专题报道”中播出,“校园动态”报道本月学校大事,弘扬学校精神。专题报道以大型活动报道为主,让一时的德育活动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正能量。如“童心向党”庆六一联欢活动、“励志奖学金首发式”活动、彭成教授大型感恩演讲等视频均已上网。
二是录制优秀德育课例,形成网上德育精品课堂。每学期录制优秀的班队活动、党团活动、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德育课例,让一堂课影响一批人,教育一批人。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形成了一批丰富的原创德育课例资源,供全校师生共享。
三是学校宣传片和毕业生留念光碟在网站“视频点播”栏目播出。宣传片以宣传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设备、一流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办学效果为主线,毕业生纪念光碟则以入学以来的学校重大活动、个人成长足迹、校长寄语、恩师寄语为主题,增强学生的爱校、尊师、感恩、向上的意识。临近毕业的孩子们打开网站的留念光碟,时而因为成功而欢笑,时而因为感动而落泪。有时校园的一处风景、恩师的一句鼓励会让孩子们陷入深深的思索、得到无穷的力量。
3.2 引进外部德育资源,积极参加网络主题活动
如组织参加“文明小博客”撰写、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网上祭奠”活动、杭州文明在线的“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国文明在线的“向雷锋学习”专栏学习活动,还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三维纪念馆、“最美司机”吴斌事迹展等。
如学校组织各班在信息课上网学习“践行我的中国梦,争做最美小公民”倡议书,并结合学习倡议书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文明公共空间行为,争做最美小公民”、学雷锋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通过网上主题德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孩子们经受了心灵的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
4 德育互动网络化,促进沟通
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引领和教育,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通力合作。网络为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深度沟通。
4.1 建立校长信箱,拓宽信息通道
为了加强学校主要领导与家长、学生的热线联系,我们除了在校园网站上公布学校主要领导的联系电话,还在校园网首页设置了校长邮箱,欢迎广大家长朋友、学生随时反馈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校长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与家长、学生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答疑解惑,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
校长信箱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如学生孙晗给校长写信:
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四年级的孙晗,近几天,我为一则小小的新闻而伤心,新闻告诉我们: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照这样下去人类会灭亡。我希望学校能在寒假时做些活动,让同学们多多宣传环保和节约知识,养成环保节约的好习惯。
校长回复:
一个学生有如此的社会责任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你很棒!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我们的未来,要从我们自己做起,然后再去影响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建议去做,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争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集体对自己负责的人,欢迎以后再提建议。谢谢!
校长的及时回复让学生看到了学校认真育人的态度。德育处结合学生的建议在假期组织了“保护母亲河”系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学们组成假日小队,有的发问卷,有的搞宣传,有的写调查报告,用各种形式宣传节水、环保意识,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深度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2 运用“家校通”等,促进和谐沟通
在生活节奏快、工作任务重、孩子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家校通”成了老师与家长联系的好帮手。孩子的点滴进步通过“家校通’短信,得到老师“激励赏识”、安全教育得到老师“温馨提示”、节假日得到老师与家长“沟通传情”。随着网络的普及,QQ等交流成为很多学生喜爱的方式,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要求德育导师加学生为“好友”,进行网上辅导。促进了师生双方的和谐沟通。
4.3 网络心理辅导,开一把把心锁
在“健康网”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高度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有“心灵互动”与“心理信箱”两个版块,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版主,提供在线咨询及邮件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网上心理咨询外,还编辑网络心理杂志,供学生阅读。“学海心苑”杂志由学校心理组老师主编,每两周一期,每期一个主题,如“直面竞争、复习心理、如何训练自信心”等,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以及“心苑寄语”等形式为师生提供心理辅导类文章,介绍“减压”的办法等。通过网络心理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的心结,又使心理咨询工作摆脱了以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德育中恰当地应用网络技术可以产生良好的育人效应。同时,还应加强学生上网的自律意识,鼓励学生善于网上学习,自觉、健康地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公民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加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德育工作寻求更加富有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25-02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经历了蜕变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本来已经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加白热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领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不断增大,由此而引发的自杀、相互伤害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它对学校、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有效地制定对策,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问题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1]
1.自闭型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便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交环境等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等等,这些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失望感、自卑感或孤独感,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低落。他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甚至严重时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产生了自闭的现象。
2.焦虑型心理问题
首先,大学生活中开始注重培养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学校有诸多学生社团,丰富的课外活动,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参加活动之间的关系,平时忽略了学习,以至于考试时熬夜突击,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逐渐对所学专业产生反感, 对上课开始厌恶,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再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其进入大学后,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也是其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幼稚型心理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和对待性问题方面。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恋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对性问题的想法,往往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也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4.不平衡型心理问题
当代高校普遍实行缴费上学,许多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较高的学习费用,不小的个人生活开支,使许多家庭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再加上一些同学间不正当的攀比之风,这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心理上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社交恐惧型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显的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重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与低年级学生相反的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一个寝室的同学,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个人的各种生活习惯逐步暴露,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矛盾,而彼此又不能找出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由于寝室内部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惧怕回到寝室,心理上拒绝回到集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6.烦躁型心理问题
大学的逐年扩招,造成了毕业生的高速膨胀,使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去向产生了困惑。无论是考研面临的激烈竞争,还是找工作难的严峻形势,都给高年级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由此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迷茫、失落、压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
7.网瘾型心理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际等而形成网瘾症。学习成绩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感觉精神空虚,只有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才能找到自信[2]。网络沉迷群体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喜欢独处、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孤僻抑郁、敏感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改变后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3]对于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对大学生活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大学生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3.大学生的处事技巧策略欠缺,不够成熟。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变能力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急状态,从而导致心理障碍[4]。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建议
1.开展入学教育和进行心理健康普查[5]。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要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对新环境下新生所要面临的思想、生活、学习上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使他们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其目的是让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监控,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针对某一阶段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现象要及时的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诊所或者咨询室。该机构要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老师要根据辅导对象问题的相似性, 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解决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发展、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本身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的专业服务。
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提高其个性心理品质,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还要使学生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要做到豁达大度、遇事冷静, 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6]。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高等学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
6.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调适心理支持系统,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训练,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7.全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制定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西部较贫困地区的就业政策,分流大学生就业去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媒介舆论应更多地从积极角度报道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参考文献:
[1]楚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6-127.
[2]柯惠新,郝向宏.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R].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3]胡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
[4]段青青.高等专科学校“贫二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0,(3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