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植物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20: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植物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26
1 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概述
1.1 注重宣传,志愿服务参与面广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工作在院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在学院各部门以及各系部团总支的大力协助下,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有着积极的兴趣,对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热情参与,积极奉献。
我院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约9000人,其中6199人分别通过学院志愿者组织以及安徽省《志愿中国》系统注册,注册比例将近70%。我院现有团员总数10536人,其中注册成为志愿者的有5893人,占比56%。
1.2 搭建平台,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学院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及时关注社会需求,并与社区、政府机构、福利机构等组织积极沟通,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有效开展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2015-2016学年我院志愿者紧紧围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市委相关志愿活动、美好乡镇建设、学院发展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我院今年共开展服务项目12个;其中参与志愿服务3952人次,服务时长近一万小时。
2 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及组织架构
2.1 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2.1.1 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项目有效对接
学院面向志愿服务类社团以及系部志愿者团队征集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申请通过后,学院面向全校注册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或征集临时性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信息,各系部和班级组织志愿者申报参与项目。院团委组织考评督导,并对其中的优秀项目予以扶持。多举措确保院级志愿服务品牌化、系部志愿服务特色化、社团志愿服务普及化。
2.1.2 过程全方位管理,多举措保障志愿服务安全有序开展
学院统一开展全院志愿者注册工作,积极扩大我院青年志愿者参与面,实现志愿者全员化目标。学院组建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志愿者组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志愿者管理工作。在管理上,?W院安排专门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指导及专业指导;院团委通过安全教育及签署《志愿服务安全承诺书》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倡导志愿者遵守安全承诺。此外,学院为每位志愿者购买短期意外保险,并实行活动期间安全零汇报制度,保障志愿者安全;同时要求志愿者填写《志愿服务评价表》,及时了解对接单位对志愿者的反馈,并督促志愿者对实践活动及时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多项举措,保证活动组织到位,管理科学。
2.2 志愿服务组织架构
我院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学院层次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活动,另一个是系部层次的志愿活动,两者在项目申报、审批、资金管理、奖项评审等方面由院团委统一管理。我院共有学生社团36个,其中志愿服务类社团共3个,占比8.3%。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我院在志愿服务项目中设置了办公室、项目部、外联部、宣传部等四个部门,各部门除了有志愿服务学生担任负责人以外,还配备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保证各部门活动顺利开展。
3 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及特色项目简介
3.1 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2015-2016学年,我院志愿服务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领导下,共组建2个基层服务团深入芜湖弋江区、鸠江区开展爱心教育,国情社情监察、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组建四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果园帮扶、家电维修、艺术下乡等志愿服务;派遣两名志愿者前往无为县、繁昌县担任乡镇团委助理,投身芜湖市美丽乡镇建设。学院注重拓展活动形式,精心组织,加强过程监督管理,各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奉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3.2 特色项目介绍――“雏凤学堂――为留守儿童插上腾飞的翅膀”
3.2.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问题伴随着“民工潮”呈现在了民众和社会面前。芜湖市鸠江区湾里街道地处城乡交汇处,同时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较多,随着暑假的到来,孩子们的安全教育、素质教育、学习辅导、情感陪护成为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为帮助社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我院志愿者部与湾里街道居委会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创建“雏凤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十年来,志愿者们用专业特长提升能力,用热情和爱心感染心灵,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和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3.2.2 项目组织
“雏凤学堂”作为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之一,在院党委领导以及院团委指导下,结合鸠江区湾里街道的实际需求,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为宗旨,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业学习辅导、兴趣爱好培养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欢乐而充实的暑假。
3.2.3 项目实施
(1)结合专业特色,配备高素质志愿者队伍。
雏凤学堂作为暑期课外课堂活动,要求志愿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文艺特长,针对这一情况,院团委结合专业特色,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招募善于沟通交际的同学,从艺术设计系、院广播台、艺术团中招募有文艺特长的同学组成志愿者队伍,并安排老师专门指导,从成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上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2)搭建爱心书屋,培养阅读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为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志愿者们精心挑选、购买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捐赠搭建爱心书屋。院团委设立专项资金,定期补充、更新书籍,时刻满足孩子们阅读需要。志愿者们倾情陪伴,不时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并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3)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除课程学习和作业辅导外,雏凤学堂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上,通过学习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道德小故事、经典寓言等形式,寓教于乐,以小见大,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带孩子们一同领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上,结合朗诵、情景剧表演、我问你答、讲故事等形式,提高孩子们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4)拓展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志愿者们秉承“多彩暑假、快乐教学”的理念,通过开设绘画、舞蹈、体育游戏三大教学模块活动来开导小朋友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演讲、朗诵、手工、折纸、唱歌、魔术、橡皮泥塑等辅助活动,来扩展小朋友们的兴趣点,促进孩子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2.4 项目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本项目建立了院团委和街道的双重领导机制,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协同街道定期召开会议。
(2)经费保障。
学院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书本、文具等资料经费能够得到保障。
(3)人员保障。
近年来,随着实践教育活动的大力拓展以及学生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公益互助项目的热情日益高涨,项目成员数量和结构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
(4)信息保障。
志愿服务期间,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在志愿者、留守儿童、家长、社区居委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收集并反馈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等信息,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来源。
4 创新性做法
4.1 志愿服务内容与所学专业深度对接
将青年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志愿服务内容无缝对接,一方面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同时能够将学生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我院在志愿者项目的人员安排方面,将志愿者专业与志愿项目的性质相结合,如文秘专业同学负责接待以及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会计专业同学做社保发放等财务工作;计算机专业同学从事数据录入、家电维修以及电商培训等工作,既帮助社区基层解决了工作实际困难,同学们也积累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经验。
4.2 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社会需求相融合
我院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方面,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性的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例如湾里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同时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较多,开设暑期课外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同学们在课外课堂中辅导学生作业,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不仅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同学们也在组织开展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的意识;繁昌县平铺镇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正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亟需进行旅游资源宣传以及当地传统文化宣传。在此情况下,院团委针对该镇的需要,从艺术设计系招募有设计特长的志愿者,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利用暑期,前往平铺镇开展手绘旅游地图、墙绘、制作旅游宣传片、设计商品包装等志愿服务。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我院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志愿者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在涉及需要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志愿服务时,存在业务不熟练的情况。我院部分专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时,需要指导教师在场进行指导,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5.1.2 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当下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平台建设将会大大提高管理和沟通的效率,我院校外实践信息系统已经开通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我院学生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也有必要提上日程。
5.2 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校内专业化培训
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就必须要提升参与者的技能水平。因此,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前非常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同时也可以在人员分组安排上采用以老生带新生的办法,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篇2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丽,我爱我的校园。但是,我不时会看见校园内有好些垃圾,跟这个学校很不相称,这么美丽的学校和这么脏的垃圾一起,我为了弄清原因,使校园更美,于是我对校园的卫生进行调查。
调查
一下课,我就到校园里兜了几圈,发现以下几个地方的垃圾是比较多的:植物园、草坪、篮球场、沙池,在植物园,我发现有6个塑料袋,3个罐子,10处等地方有糖果纸和纸屑,这么大的地方,都被垃圾占满了。
分析
学校每天都实行三扫,早上到校打扫,中午放学打扫,下午放学打扫。这种打扫计划校园应该是干净的才对,我从调查中发现学校包干区的垃圾约占学校百分之90,最多垃圾的地方是人比较多的地方 。
结论
校园的卫生主要原因:同学们到外面买零食吃,吃完之后随手就把垃圾扔掉。同学们的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学校卫生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建议
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美,我唤吁同学们,不要乱扔垃圾,同时,学校管理卫生的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对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教育,只要每人都可以不乱丢垃圾,我们的学校将会更美丽。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塑料袋转眼间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但是,在简单、方便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随手扔下的一个胶袋、一个快餐盒、或是其他的一次性器具所影响的后果? 为此,我做了一次关于塑料袋使用、及污染情况的社会调查。
调查时间:周六早上
调查地点:我们家门口的菜市场和周边小餐馆
菜摊上摆放着或红或紫的塑料袋;肉店墙上挂着红色的塑料袋;水产品摊位上,塑料袋比一般的塑料袋厚了许多,有黑色和红色两种。
熟食摊点上,不管是馒头、包子、糕点还是酱肉、烤鸭、炸虾、凉菜统统是用白色、红色、浅蓝色的塑料袋来包装。
再来看看这些来菜市场采购的人们,个个满载着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子,很少看见有提环保购物袋的,可见塑料袋的使用相当普遍。
最后我在一些餐馆发现,塑料袋的使用更是普遍,为了省去洗碗的麻烦,饭馆一般都会在碗上套个塑料袋。这些塑料袋一般都是白色的,分为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种。稀饭、凉皮、拉面、饺子等无一例外都会在和塑料袋的亲密接触后进入顾客的肠胃。
经过调查得知这些市场上用的塑料袋大多是一些小商贩上门推销的,有些是从批发市场上批发的廉价塑料袋,在质量上根本没有保障,大多都存在质量隐患。而人们对塑料袋对人体的危害知之甚少,表现出一种冷漠,那么塑料袋究竟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呢?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现在的社会比以前更发达,家庭也更加富裕。爸爸妈妈的工资不是1000元,就是2000、3000元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孩子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向爸爸妈妈讨要零花钱了。可是,他们拿着这些钱到底想买什么呢?我怀着疑问的心情,做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
我发现,麻辣和烧烤最受小朋友的欢迎。地摊周围总是挤满了人,弄得水泄不通。还有一些玩具也销售得很快,比如说变形金刚、芭比娃娃、战斗陀螺、库洛牌.都是孩子们爱玩的玩具。也有些孩子喜欢和别人攀比,花钱去买比别人更贵、更漂亮的东西。还有些孩子拿钱去买恶作剧物品,去吓唬自己的朋友。
分析
1、在学校里,手拿麻辣和烧烤的学生随处可见。或许,麻辣和烧烤就是让学生乱花钱的罪魁祸首。
2、玩具是人童年时不可少的物品。玩具的开销也占用了我们学生的大部分零花钱。还有大多数学生喜欢把玩具带到学校里来。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违反校规。
结论
经过我的调查,我得知,许多孩子差不多都是以买早餐的名义来讨要家长的钱,然后去买地摊上的零食、玩具,甚至有人拿着钱去网吧,连不吃早餐也行。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
建议
我建议,学校应该采取更好的措施阻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严格管理学生在校园里的饮食情况,注意孩子们的健康。这样才会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加灿烂!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原因:
最近,同学么都用自己的零花钱到学校周围的小卖部购买垃圾食品。我决定去问一问同学们,他们的零花钱是怎么花的,于是我和小霏同学一起去进行调查。
二、调查:
我在小摊便边看见许多食品袋,有的过期,有的没有商标,还有的里面的调料有危害。但是,我挤进去看了看,数了数,发现男孩子有十六个,女孩子八个,使我大吃一惊。
三、分析和结论:
针对这种现象,我和小霏同学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那些食品都有一定的危害。
1、三无产品对人体有极大危害。
2、小食品的塑料袋乱扔会污染环境。
3、买小食品让同学们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四、建议:
1、我们办了一个标牌,题目是:远离垃圾食品,从我做起。
2、我们每天都号召同学杜绝垃圾食品。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终于认识到三无产品的危害,去小摊前买垃圾食品的同学一天比一天少了。要记住,不要买三无产品,他们对我们有极大危害!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通的重要工具。汽车在给我们带来众多交通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痛苦。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造成人们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城市街头做了一次关于交通安全的调查。
我们对一些路上的行人进行了调查。很多人对交通规则和一些交通知识并不陌生。但通过我们的明察暗访,发现很多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论是行人还是司机,都自由的在马路上穿行,对眼前的车辆或行人全是视而无睹。其实,这就是交通事故的来源。
其实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普及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机动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大部分的事故都是在不懂交通规则的小学生身上的。而且,通过我们的调查,在我们上饶县,小学生也有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要让他们知道交通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长一起对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告诉他们一些重要的交通规则和交通知识就可以了。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我调查的是街道的环境。街道上白色污染最严重。花花绿绿的包装纸,满街都是。还有许多人在发传单,有的人不需要也把传单,有的人不需要也把传单接去有马上随手一扔,地上全是传单。 调查完了街道我又去去调查小区。 小区的大门前有垃圾桶。为什么地上有零零碎碎的小垃圾呢?因为有许多人不爱护环境。就不愿意走到垃圾桶旁去扔。有些人总是在也深人静,车流量减少,行人稀疏的时候从窗户里边将垃圾扔出去了。尤其是在下雨天,扫路的叔叔阿姨们不好扫地,时不时要弯腰去捡。 我要为环保去分力。我能做到的是:别人再发传单是要给你一份,你不要,说一声我我不要。不从窗户里扔垃圾。
我调查的是街道的环境。街道上白色污染最严重。花花绿绿的包装纸,满街都是。还有许多人在发传单,有的人不需要也把传单,有的人不需要也把传单接去有马上随手一扔,地上全是传单。
调查完了街道我又去去调查小区。
小区的大门前有垃圾桶。为什么地上有零零碎碎的小垃圾呢?因为有许多人不爱护环境。就不愿意走到垃圾桶旁去扔。有些人总是在也深人静,车流量减少,行人稀疏的时候从窗户里边将垃圾扔出去了。尤其是在下雨天,扫路的叔叔阿姨们不好扫地,时不时要弯腰去捡。
我要为环保去分力。我能做到的是:别人再发传单是要给你一份,你不要,说一声我我不要。不从窗户里扔垃圾。
小学生四年级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孙xx
调查内容及结果:我来到了一条干净整洁的黄甫街上。看见一个小吃店门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店里各种食品的名字,而写到馄饨的时候,竟然写成了馄炖,可真有趣。又走了一会儿,一个大约五平方米大的招牌上十分醒目地把安装写成了按装,这样明显的错误竟然没有人发现,他们真对不起造字的老祖宗。就在旁边一个大木板上用刷子写了几个醒目的大字:批发零售方便代,我看之后直想笑,代和袋差别够大了,可真够怪呀!在名气很大的小辣椒火锅门前我又发现了一个错别字,上面本来应该写黄甫路第三分店,上面却意外写着黄埔路第三分店,又在一家优雅饭店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店招工一名,差点把我大牙笑掉,本字都能写错,文化也太低了吧。就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布专卖店叫大浪淘沙下面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大浪淘纱国际连锁,我吃了一惊,国际连锁店的大招牌上都有错别字,看来现在的电脑对于错别字也看不严啊!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感;探究能力
外港河是南京江宁人民的母亲河,她横穿江宁主城区,上下游均与秦淮河相连,沿河两岸有上万居民和数十家企业。多年来,由于河道淤积,加上企业排污,居民乱倒垃圾,外港河慢慢变成了“龙须沟”。为创建文明城区和生态示范区,江宁区把整治外港河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依托外港河、竹山、东晋博物馆建成了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将“龙须沟”变成主城中的景观河,造福广大居民。目前外港河的景观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河水颜色发黑、气味难闻的现状影响了居民的观光休闲活动,也污染了秦淮河的水质,严重影响南京的城市形象。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园艺》是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省编教材,园艺与生活密切联系,它美化城市,美化校园,美化家庭。学生对学习这门课很感兴趣。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教学还停留在你教我学的层面上,那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上是我校劳技课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园艺》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2.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
3.会用实验的方法对外港河河水进行测定。
4.认识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5.了解无土栽培技术在水质污染治理上的应用。
6.初步学会水域绿化设计的方法。
7.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照相机、笔记本、塑料瓶、试管等。
2.调查、了解外港河的污染源。
3.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4.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河、湖生物治理污水的措施。
5.向老师和专家咨询无土栽培的知识。
6.走访环保部门了解环保知识。
三、组织方法
实地考察、咨询访问、查阅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制作、设计方案。
四、实施步骤
(一)实地考察外港河,了解水质污染情况
活动的第一阶段,把全班的学生按兴趣分成几个组,教师布置调查任务,由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闻,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在考察中要完成的任务:
1.找出外港河的污染源。
2.采集水样,以便测定。
3.摄制外港河水现状和污染源的影像。
学生把采集的外港河水样和外秦淮河水样、自来水进行对比研究,从颜色、气味、固体悬着物、酸碱度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掌握外港河水质污染情况。每小组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对比实验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二)课内调查报告交流,激发活动积极性
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调查报告交流,每个小组都有翔实的调查报告,有的图文并茂,有的是实物对比,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是:沿河居民小区和一些单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江宁区的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学生通过对外港河水的测定,知道了外港河已被完全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对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通过观看学生拍摄的照片,大家感到外港河地区是多么的脏、乱、差,和我们江宁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学生亲手获得的资料,使他们意识到,外港河河水治理已迫在眉睫。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展开调查研究,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的活动,我们请学生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进行方案设计。教师不仅组织好活动,还为学生出谋划策。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还上网查找污水净化的知识,有的走访环保局了解有关知识,有的实地考察江宁的各种水域,了解适合江宁生长的水生植物。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在课堂上,学生探讨秦淮河、苏州河、太湖等水域采用的生物净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各小组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出方案。
(四)成果展示汇报,总结评价促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设计方案。为了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师观摩汇报课。在汇报课上,每个小组都交出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图案设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提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要在枯水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有的小组提出参照南京治理秦淮河的方法,在河内栽种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净化污水来改善外港河水质;有的小组还提出参照无锡利用水葫芦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案。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经过汇报后,学生的方案得到了认可,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五)活动延伸促发展
各小组在完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利用废弃泡沫制作泡沫浮床,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来增强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有的小组给环保局写信,对外港河水域绿化提出建议,让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素养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包括“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研究,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新课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从而引起我们地理老师的高度关注。
2.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过于专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书本以外的东西了解太少,缺乏应有的见识和经验。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离开生活、离开实践,学习地理将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逐步是学生养成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独立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尝试
我们本着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学校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学校地理资源,在校园内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活动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逐步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观、赏、读、写”四个字。
1.“观”——开展天文观察
学校拥有多台比较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具备开展天文观测的基本条件。结合“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这样一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活动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让学生了解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介绍天文望远镜的一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观察阶段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按步骤进行观察和操作,如观察月球活动。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3)撰写观察日记
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宇宙的神奇,让其亲身验证了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行星的基本观点。懂得了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赏”——参观欣赏活动
(1)欣赏校园美景
教师应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领略到校园内的特色景观和文化风格,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其热爱校园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教导学生爱校如爱家,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自觉履行保护校园环境的职责。
(2)参观学校生物馆
该馆用演进分类和描述,通过1200多件野生动植物馆藏标本和图片展示,宣传家乡浙江兰溪古老孑遗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人们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态环境,品质上佳、声明远扬的水果和地方名、优、特产品,以加深学生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认识,使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家乡自然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热情。
3.“读”——阅读校本教材
我们学校地理组编写了《人口教育读本》,它是我校优秀的校本课程。教师利用适当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从而正确理解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教材以人口问题为主线,穿插典型的人口方面的材料为学习案例,让初步学会问题探究的思维过程,并能把这一思维方法拓展运用到解决其他地理问题上去。这样一来可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维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写”——学写调查报告(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并作为课题加以探究。
(1)确定调查主题
把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起来,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以下几大主题供学生参考。①一次性饮料瓶的回收状况调查;②食堂每天的剩饭(菜)数量及原因调查;③学生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情况调查;④学生家庭小汽车拥有量情况调查。
(2)制订活动方案
①准备阶段:学生选题—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授集信息。①活动阶段:编印、分发、回收调查资料—汇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③总结阶段:完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汇报成果—总结评比。
通过开展校园主题调查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校园环境,关心身边的地理事件,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从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学会做社会调查。
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实践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1.生活性
生活是一切创造的源泉,知识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知识就缺少了活力,变成了一堆毫无生气的“故纸”。而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触及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从而具有鲜明的生活氛围和时代气息,这也显示出思想品德课的青春活力。传统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忽略了生活与知识的结合。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主体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自由的阅读、发言、查阅资料等;在课堂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讲故事、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的主体。
3.合作性
实践教学营造了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合作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在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获得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独角戏”的状况,学生通过合作参与,使课堂更加生动,同时通过合作,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创造性
活动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课与学科教学的其他部分相比,活动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活动中,要以教师的创造性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还体现在方案设计、组织管理、总结评价等方面。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
1.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一般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对知识的认识;通过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注意组织教学、调控课堂在讨论中有时也会提出一些教师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平,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途径主要有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情景教学法要运用得当,就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运用例谈
篇6
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理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八年级《保护生态环境》一课时,由于这节课纳入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所以我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环保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利用其他废弃物制作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品。学生被一件件物品所吸引,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物品是使用什么做成的吗?”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给予正确答案。这时候学生表现很惊讶。我紧接着又启发地对他们说:“现在你的想法是什么?”启发他们思考“其它一些废弃物再利用的实例”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好处”等问题。这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已有的环保意识已经被唤醒,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油然而生。这样既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的动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现代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是知识的增长点,好奇求知是人的本能,青少年更是如此。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学习中应该问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最好。这就要求学生去求知、去思考、去不断创新。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有人就觉得随身带钥匙太麻烦,就问为什么偏要带钥匙开锁,不用不行吗?于是就有了声控锁、电子锁、指纹锁甚至是眼锁。许多问题都是在好奇中提问为什么,在为什么中提出怎么办,在怎么办中解决问题。一个人要想有重大发明,必须有好奇心,提出新观点。牛顿小时候在果园玩耍看到苹果往下掉,提出为什么不往上掉,于是就有了在物理学中学到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创造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完全有可能做到。比如,学生在学习植物呼吸作用时,就很好奇,提出植物真的会呼吸吗?若长期在植物叶片表面涂一层油,植物的叶片会枯萎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实验,得出了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发明和创造总与想象、联想紧密联系,人脑越用反应越灵活。在学生中经常出现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利于开发智力。经常出现,思维、想象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创造思维也就越强。有个让鸡蛋不用依靠立起来的例子,老师让每个学生试一试,差不多都失败了,而有个学生将鸡蛋立了起来,他是将鸡蛋重重一放,鸡蛋碎了,却立了起来。想象的翅膀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造。我国被尊为木工开山鼻祖的鲁班,一次被叶子划破了手,发明了带齿的锯子。学生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对社会对国家作出创造性的新贡献。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按照课本实验课要求采集和制作标本。我在上生物课时,凡七、八年级的有关的实验课,都组织学生制作标本,并给予评分,在学期期终评分时适当计入。我还和科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制作标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提高制作标本的技能。
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实验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一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的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五、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要指导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开展培育花卉和和繁殖花木的活动,曾先后在校园进行了鸭掌木、月季等花卉的扦插繁殖,还组织学生在家里自养盆花,后带到学校进行评比奖励。我通过活动,繁殖出一批花卉,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使其学到了一些花卉繁殖的技术,指导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另外我们还进行了蜗牛、草履虫等动物的饲养实验。
篇7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初期,学生选择课题的能力还不强,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可行的,富有实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学习和研究。比如我们平常总爱没收学生偷看的小说,怕影响学习不让学生看课外书,这是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家长形成的共识。近几年提倡素质教育,倡导阅读的重要性,但学生作业多和想阅读课外书而没时间阅读始终是一对矛盾。针对学生自身的这一问题,我们讨论确定了“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专题。学生踊跃参与,组建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制定研究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大家辩论,寻找对策,提出了适合城乡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宝贵建议。并通过校园广播、发倡议书等方式在我校及周边学校掀起了阅读课外书的热潮。调查报告《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获第2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针对渭源县近年来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校园、新建公园、县城美化绿化所引进的“外来户”植物我们不认识的现状,我和学生讨论确定了“保护环境,从认识身边植物入手”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我们身边的朋友你认识吗》的研究方案,本方案已获第28届甘肃省科技辅导员方案一等奖。因此,我们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题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选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家乡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园区等等,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选择课题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家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如第27届定西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民间工艺路在何方——关于渭源县民间工艺泥塑的调查研究》,我在选题之前先开了“夸家乡”的主题班会,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尊重学生的设想,在渭源民间皮影戏、民间剪纸、民间戏曲等题材中,按照学生的方便及对家乡资源的了解情况,优化组合,选择了民间工艺泥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活动中还邀请了本地一个搞泥塑的学生家长讲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其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特别是表现农村题材的系列泥塑,如“挖洋芋”“串党参”“吃洋芋攒盐好像过年”等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地走访民间艺人的家庭,学生亲眼看到了民间艺人清贫的生活;通过和艺人的交谈,了解到艺人对前途的渺茫和对后继无人的无奈。面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辩论,出谋划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建议。因此,我们选题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家乡资源,丰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要时邀请熟悉家乡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地方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本地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定的课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感,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内容又贴近生活,学生搜集资料就会特别迅速,而且丰富,研究学习起来更是投入。
四、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
篇8
关键词:积极性;生动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便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生动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巧用“加减法”,可以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活起来。所谓“加减法”,是指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减少一些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加法
这里的“加法”,主要指改变教学地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增加拓展活动。
1.教学地点
生物课只能在教室里上吗?当然不是。除了教室,以下地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生物课堂:
(1)实验室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实验室里,学生经常几人一组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比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等,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成员们聚在一起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才能得出结论。
(2)校园
在学习《生物的无性生殖》时,我会带领学生找到校园里的果树或花卉的枝条,实习植物的嫁接。又如,学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时,我们会一起到操场上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3)其他公共资源
我校附近有南京著名的地方资源――幕府山,我曾组织学生登幕府山,认识沿路的动植物。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上,大家看到了许多书上、校园里没有的动植物。回来后,学生把采集来的动植物做成了标本,并尝试根据这些动植物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找到它们的学名。幕府山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她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大课堂。同样,一个公园、一片池塘也能成为我们的生物课堂。
2.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述法和实验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物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内的其他教学方法。
(1)播放视频
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我安排学生观看了两段视频:“雷达模仿蝙蝠的超声波”和“超强韧纤维丝灵感源于蜘蛛网”,使学生了解到动物除了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原料外,还为现代科技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素材,对我们人类的贡献非常大。又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时,教材展示了几种植物的图片。但图片是静态的,无法展示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这一动态过程。于是我选择了三段关于果实和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分别是“喷瓜的种子”(依靠自身弹力)、“婆罗洲蔓藤的种子”(风力)和“牛蒡的果实”(人和动物的活动)。这三种植物并不常见,播放的时候学生很好奇,学生观看后立刻就能说出对应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效果很好。
(2)讲故事
在学习《遗传病和优生优育》时,我讲述一个关于色盲的小故事: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双“棕灰色”袜子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妈妈看到袜子后,对他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这个真实的故事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都很好奇色盲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说色盲是一种遗传病。这样导入非常自然,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3)引用诗句、成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诗句、成语。比如,在学习“蛙的生殖与发育”时,如果我直接提问:“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恐怕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出来。所以我先投影了学生已经学过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以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最重要的是能提示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又如,在学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时,我会告诉学生“蜻蜓点水”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描述雌蜻蜓在产卵,这是一种生殖行为。
(4)做游戏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为了说明生男生女的奥秘,我利用黑白两色围棋子分别代表含有“X”和“Y”性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在一个写有“女”字的布袋里放入20粒黑色围棋子(X),在另一个写有“男”字的布袋里混合放入10粒黑色围棋子(X)和10粒白色围棋(Y)子。请2人分别拿起一个布袋,随机从袋子中各取一个棋子。若分别是“黑色(X)”和“黑色(X)”则为“生女”,若分别是“黑色(X)”和“白色(X)”则为“生男”……最后统计全班一共生了多少“男孩”和“女孩”。这个游戏有趣、直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增加拓展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新的课堂观: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1)课前调查
当诸如SARS、甲型H1N1流感这些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时,人们都感到陌生和害怕,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问,这些疾病为什么会传播?被传染后会有什么症状?能治疗吗?怎样治疗……学生问父母,父母也说不清楚。于是他们就来问我。我通常不立刻回答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调查。当我们学习《传染病》这一节时,学生是带着许多疑问进课堂的,听起课来也格外认真。在我的指导下,我校的生物兴趣小组撰写了多篇小论文,如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调查报告》《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的调查报告》。
(2)课外探究
教材在《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节里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但酸雨只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而且这个实验只探究了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并没有证明对动物的影响。经过思考,结合教材第102页“水污染”的内容,我们师生共同设计了一个关于探究消毒液对鱼类生存环境影响的拓展实验。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学生知道了消毒液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加深了对水污染危害的认识,意识到保护生物圈要从自身做起。
(3)制作专题小报或宣传画
特殊的节日,比如爱鸟周、世界环境保护日等我们会开展专题小报或宣传画的评比。
二、减法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所以这里的“减法”,主要指减少学生的负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死记硬背
过去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能在考试中得高分,现在重视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就行不通了。当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识记的,但绝不能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让学生痛苦,而且没多久就会忘记。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能持久。有时我会把某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相对性状”时,学生总记不住概念,我就编了一个顺口溜“风马牛不相及,头发眼皮不能比”,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概念的要点。
2.减少机械训练
我们反对“练多总比练少好,练得越多越好”的想法。机械训练下的学生,只会变成做题的机器,所以我们提倡精讲精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讲精练,绝不是简单的少讲少练,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一双慧眼,在茫茫题海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如果在讲练过程中发现错误率较高,还要有相应的矫正练习。练习的目的不是记得某一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学会寻找不同题目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培养举一反三的习惯。因为有精讲精练的前提,所以我们的反馈一般都在课堂上完成。
3.减少测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过去有句话叫“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看来,频繁的考试只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帮助,还会给学生增添负担和心理压力。在平时教学中,我更重视从其他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情绪和注意状态、参与和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以及生成状态等。
篇9
关键词:素质生物课外活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国的教育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高中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开展大型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受益,提高自身素质,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们对本地境内野菜资源开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以下就谈谈这方面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在这次调查活动中,观察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野菜的识别,以及对野菜形态特征,生存环境的描述,但由于学生平时对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的实践操作较少。因此,在开始时,学生对这次调查的自信心不大。为了解决学生这样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解释学生已学过植物的有关知识、具体理论基础,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野菜多少有所了解,具有实践经验,因而经过讲解很快就能领会,使他们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结合观察能力的心理结构基础,由注意――感知――解释的模式,加强了植物(特别是野菜)形态特征,如根型、花型、叶型、茎型、果型、种型、花序等方面知识的复习。我带学生在校园周围实地辨认有关野菜,指导学生科学地描述植物,从回收的调查记录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植物形态描述完成得比较好,同时还能观察到相同科目植物的比较,也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生态、环境、资源等综合性内容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己根据认识规律,对原有的旧知识结构加以比较、归纳,从中获得新认识、新概念、新法则的一种能力。在开展这项调查活动中,老师没有给出任何参考资料,为了完成调查任务,掌握较多的野菜知识,学生就得在图书馆、书店、阅览室、网络等地方寻找。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自学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野菜的鉴别方法,开发利用,野菜菜式的制作,以及有关的生态、环境、地理、经济、中医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他们从中学到许多在学科课堂上难以学得到的知识,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学生的一个不小的收获。
三、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的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还要教给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选好符合实际的题目是关键。这次选野菜调查做题目,因为野菜没有像蔬菜那样受到农药等的污染,成为“绿色食品”,加上现时人们有追求返朴归真的时尚,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地属平原地带,农田面积广,野菜资源较丰富;高中学生已学过植物分类知识,有调查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一定的鉴别实践操作经验。第二,加强调查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的指导是调查活动成功的保证,从资料的查阅,器材的准备,详尽计划的制定,原始数据,资料的科学处理,调查总结报告的完成等环节,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绝不能马虎。通过这些环节的指导,学生的生物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有很大进步。
四、生物学科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偏重于理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所学内容的脱节,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尤为突出。在这次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面对大自然,身临其境,联想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更加深地领会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之间的关系,生态与环境,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有了提高,更加热爱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五、科学的世界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调查活动,深刻地领会到自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发现有许多五金电镀、家具厂污水的排放,没有处理好,使得周围的生物生长状况不好,种类变少,致使农田荒弃,周围环境较差,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经济的损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合理,否则,将会影响生态环境,也就直接影响到人类,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同时在对野菜的鉴别,原始数据的积累,完成调查报告撰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与学科有关的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
有相当多的同学在调查活动过程中,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并请教有经验的村民,学会了部分野菜的栽培、采集方法,并把自己采集到的野菜自制成菜式,或加工为简单成品,由于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心里特别高兴,有种成就感。
七、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建立忧患意识
古人曾说:居安思危。因此,普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已势在必行。让学生从生活深层次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很多领域已在发生恶变。因而,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源头上去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1.科学的认识环境问题。我国虽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水资源占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湖或江中而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产水体的富营养化,每年夏季蓝藻疯长,湖水发绿发臭,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可利用量。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们不合理的行为造成。
2.培养学生的环保品德。环境保护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地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更要在平时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方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在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教育,主要是侧重在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上的培养。
二、培养绿色意识
环境是公众的环境,环境保护理应是公众的共同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环保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环保教育主题片案形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如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广播、画廊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适时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试问、演讲、绘画、手抄报、废品回收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1.日常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因素赋予其生活教育实践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环保现状、问环保知识、集环保信息等途径,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课堂教学是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环保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环保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时间上有保证,才能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社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附近河流进行小样分析、对学校周围大气层、噪音污染的调查,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三、树立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过环境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环保技能的传授。通过各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强化环保意识的作用。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创建文明卫生街道、居委、新村、小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公益性活动。如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栏、清理花坛草坪等,共青团员还向市民印发环保倡议书。
3.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刮。自觉保护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通过进行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办理板报,环保专题论文比赛,成立以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关系为内容的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宣传环保知识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