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13: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社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查地点:xx幼儿园
调查对象:幼儿园小朋友
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
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孩子的游戏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一位幼儿园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情境:老师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花。
“这样的游戏在如今的幼儿园里非常典型,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简单的数字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黄进说,“但是我们却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老师设计好的游戏里,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一点自己去开发新的游戏情节的想法,这样的游戏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是不是成了一种点缀?”
有专家认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游戏当作“糖衣”,靠“糖衣”来诱使孩子们吞下知识这个“苦片”。“人们认为在幼儿园里游戏对学习重要,是因为人们希望游戏能赋予孩子们一些经验、技能和知识。”黄进说,“但却忽视了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的、欢愉的体验。”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学者提到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说,所谓游戏缺失,更多是从游戏被成人控制这个角度而言。不少专家认为,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经常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孩子们根本不把这认为是游戏,是玩。游戏被当成了工具。”
李教授说,“当然寓教于乐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这样的所谓‘游戏’,大部分还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游戏。”
让孩子们玩自己的游戏。她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吃卤花生,有孩子突然问:这种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快孩子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卤花生是种出来的,另一派认为是煮出来的。曹老师提议孩子们干脆一起来做试验,看看卤花生究竟怎么做出来的。于是一组孩子开始种花生,另一组孩子则开始煮花生。答案当然很快就出来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却很有兴趣地加入到种花生的行列中。种花生的过程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才能让种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说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里,但立刻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浇到土里;随即又出现了新问题:用热水泡、温水泡还是冷水泡?
“这些问题,我都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曹伟说,“他们完全能够解决,孩子们的能力和创造经常会让你意想不到。”
曹伟说她班上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主题经常是从孩子们讨论的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出来,游戏情节怎么发展进行下去也由孩子们来决定,谁在游戏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不是由老师来指派,而是由孩子们自主决定,最后游戏做完了,再让孩子们自己来作评价。“那你呢?起一个引导作用?”记者问她。“严格来说,‘引导’这个词不准确,不是引导,我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和发现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曹伟说,“我跟他们是平等的,是他们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
学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还要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应当体现创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幼儿。教师不能用组织作业或上课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应当改变“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
篇2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篇3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 社会支持 儿童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行,后来《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教育部为主,民政部门、残联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会力量做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学生家长,贺州市市内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和特殊教育老师,贺州市爱心人士和贺州市市民为调查对象。共进行家庭访谈五次,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一次,肢体残疾一次,智力残疾两次,情绪障碍一次。
1.2研究工具。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以及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经济研究成果为基础,自行编制学生和家长问卷两份,爱心人士问卷一份。结合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和特殊教育儿童发展为基础,自行编制校长老师问卷各一份。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以特殊儿童父母为轴心,把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分为三个方面。我们把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内部的核心成员,父母、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分为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群体(如特殊儿童父母的亲朋好友、同村村民、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机构中的老师等群体)分为一方面;特殊教育儿童所在的村委会、民政办等机构分一方面。在每一个支持方面,我们将探讨他们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以及特殊儿童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2调查结果
2.1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支持体系现状
2.1.1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据调查,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经济支持。二是技术支持。
2.1.2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特殊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在所得到的经济或技术支持中,给予支持度最高的是特殊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老师,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懂得如何和孩子们沟通,在沟通中进行一定的教育。在与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现在学校最需要的是在边缘农村和偏远农村建立更多的教育点以及需要更多的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担任特殊儿童的教育工程。再而是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村父母一些在城市内的家庭教育和一定的经济物资,但是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不是特别多,因此,农村父母得到的支持率较低。
2.1.3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支持状况。在农村,特殊教育儿童基本没有受到过来自于机构或团体的经济或技术支持。在以上的支持的选项中,支持率的高低依次为:特殊教育机构的老师、志愿者、家庭所在的镇街道办、家庭所在的村委会。
2.2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现状
2.2.1特殊教育儿童主要成员支持。特殊儿童父母在和其家人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一致得到家人们对自己的支持,虽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是家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向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遇到很多情况是,都是给予自己一些言语上的安慰。
2.2.2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支持体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殊儿童父母明显的感受到来自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支持。首先,就是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他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家访,和特殊儿童父母相互交换孩子在校在家的状况,为开展下一步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志愿者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正能量传播给孩子们。
2.2.3有关机构就特殊教育儿童现状分析。在与宏观层面的有关机构的交流中了解到贺州市内的特殊儿童数目过于庞大,在进行登记特殊儿童时都是由街道办进行登记的,在前期关于特殊教育儿童的宣传中,因为城市边缘农村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所以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得到相关的教育。
2.3特殊教育儿童父母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使用现状。在特殊教育儿童父母支持体系利用度上,我们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是否向他人倾述,二是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前者注重于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时的情感状况,后者注重的是父母遇到问题的解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多人都是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很少向他人倾述,不是不愿向他人倾述,据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父母的大多时间都花费在经济问题上。
2.4目前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急需的援助。在谈及当前最需要的帮助,我们发现父母们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帮助,其次就是技术上的帮助,还有就是情感上的帮助。
3分析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贺州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现状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家庭教育需要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2、特殊儿童所在学校的老师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3、特殊教育老师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欠缺。4、群众对特殊儿童了解程度不高。5、特殊儿童宣传的效应未达到最大化。
篇4
所谓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方法,就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动因
1.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应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重点内容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着眼点不仅要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同时也应把着眼点放在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实践证明,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其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所以,它正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施研究性学习是适应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看,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这势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创立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
3.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完备的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思想政治课定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换言之,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讲绝对不能再停留在"讲、划、背"的低层次水平上,而应该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显得极其迫切了。另外,当前学生的能力培养仍然囿于课本,课本成为课堂教双边活动的唯一媒介,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渠道;传统的教学模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学生听的方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原则
1.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提出的研究专题或问题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最见的现象和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2.形式多样性原则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研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搜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实例论证、模拟操作等活动形式都可以采用,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使最大多数的学生参与活动。
3.评价标准开放性原则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对研究性教学进行评价时,一般不注重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更加侧重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其评价标准应该是开放性的,而决不能搞"一刀切"。
4.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书量、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5.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同时它的每一个研究专题又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材料作为研究支撑。因此,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样才能为深入研究各项专题收集信息。
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般说来,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是:研读教材--确立课题--指导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共四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
通读教材
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课的起点和基础,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研读教材时可依据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等等。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为确定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
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一般说来,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视角,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例如:思想政治课高中一年级教材,第一课以讨论的形式来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货币",第二课以小论文的形式来学习"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能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第三课讨论的形式来学习"企业经营者应该具有什么的素质",第四课以讲演的形式来学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第五课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学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等等。
指导研究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其次,要制定学习方案。再者,学生根据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第五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例,其学习目标应该包括(1)明确性质和作用。(2)了解有关纳税人的基本常识。(3)懂得国家有收税的权力,公民有纳税的义务。(4)培养调查研究的能力。其学习方案应该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定调查提纲。(2)采取走访或邀请当地税务工作者座谈等形式。(3)按组完成调查报告。(4)全班交流,各组指定代表发言。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主要是:他们根据计划先分头开展走访、调查、座谈、查阅资料等活动,掌握必要的数据和案例,了解不同的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不同表现。然后,对上述活动中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最后确定执笔人撰写调查报告。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这一活动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显得复杂、繁琐,但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既是活动的终结过程,也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活动作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仍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例,各个学生小组通过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和恰当否定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上述整个活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索,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新境界。
四、实施研究性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排斥传统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所有知识点都通过研究性教学来传授同样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篇5
一、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课程优化提出的挑战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追寻学术前沿,也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这也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的要求
一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新关系。
二是吸收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旨在于培养人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广博的知识是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的需要,也是教师素质不可缺少的。再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高屋建瓴。
三是具备现代素质,提升综合能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跟上不断随着时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建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会从因特网中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要具有课程实施、评价能力;要具有教育创新能力,成为创新的探索者,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课程文化建设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二、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理念保守
一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太多理论课,甚至一些学校的教师培训课程也开设了大量不必要的理论课程,而对实际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课程开设太少,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课程更少,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机会。这种忽视教师专业实践的课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重传统知识轻现代科学技术。现行教师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传统课程,繁重的经典的传统知识课程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课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现代新信息、新理论虽然有所讲授,但从对现代教师的要求上,纳入课程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还太少,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同步。
(二)课程结构失衡
一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失衡。在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少,即使是选修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不合适,学生想选择的课程少,学生没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弹性小,整个课程结构缺乏自由度,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显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失衡。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的指导思想下,理论课程比例过大,专业理论课程开得很细致,过度强调学术课程,课程理念脱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践技能课程,对教师的培养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实践时间少,影响了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陈旧
一是课程内容僵化,前沿性不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即使是教育学、心理学也是普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只有概念讲解,儿童心理学、心理健康等内容很少反映在课程中,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联系的内容缺乏,使学生不能将所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二是课程内容狭窄,工具性不明显。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很多是对专业历史知识的讲解,加上由于有限的课程选择,使文科很少有介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脱节。工具性、操作性的课程少,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强,势必会影响效果。
(四)课程评价单一
当前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上课过程,不涉及对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材料的评价,也不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形式单一,评价范围过窄,没有认识到对教师教育课程的示范效果、职业素质培养等这些重要因素的评价。此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更是一个主观评价,学生的分数或级别是教师的自主行为,一般只与教师的观点和授课内容相一致,也没有灵活性可言,学生的成绩主要只是最后的考试成绩。
三、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的对策
(一)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一是发展通识课程,简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人类、社会、自然、艺术和其他领域。具体来说,通识课程主要划分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马列、英语、人文文化、应用写作、演讲与口语、美术、音乐欣赏、绘画欣赏、诗歌鉴赏、社会和宗教仪式、摄影艺术、健美操等;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生命科学、互联网、科技活动指导、技术应用等。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诸如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礼仪、教育法规、当地的特色课程等。通识课程能拓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程,提高综合素质。未来的教师需要有更深广的文化积累,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宽历史文化的视野,适应社会需求,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加强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通识课程。
专业课程指师范生将从事的具体学科,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中文、历史等。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是成正比的。但超过一定水平,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质量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中学科专业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课程种类较多,学科专业课程强调深度,课程杂散,不系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薄弱。应减少学科专业课程门类,建立学科综合课程。另外,每个专业建立2-3门核心课程,满足该专业的学术水平,以确保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二是加强教育课程,注重实践课程。教育课程体现了教师专业特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现代教育理论做基础和指导。现在教育课程的比例比重小,又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应适当增加教育课程类别,且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必修与选修课程。选修课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历史教育、道德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学习和发展心理学、教学活动设计、教育管理,教育统计学、教育人类学、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策划等都可以被纳入到教育选修课程,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实用的工作,对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的部分。
实践课程是为学生学的理论知识提供必要的实习。加强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教学技能,而且通过教学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技能课程应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践的方式。教育实践课程分配可以分散在几个学年进行不同的活动:从入学开始,就对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环节等进行全面的培训;平时让学生多体验,形式可以多样,如去学校实地观察、访问、参观教学设备等,短期教学实习时参与到课堂活动、班级管理和与家长交流接触中,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一个学年集中实习时应配备指导教师。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一是加强科学教育课程。首先,深化传统教育科学课程。应增加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管理、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课程等,特别是有关教师专业的教育课程,即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包括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情感、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道德等。形式可以多样,通过课堂和教学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创设校园人文教育环境等。其次,加强教育技能课程。增加网络教学技术现代化的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以教学手段的现代科学技术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适应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加活动课程,加强动手实践,使之更多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再次,设置自主性教育课程。开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开放课程,与基础教育的发展相接轨,如一些话题、小型化、实时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反映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综合教育课程,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其发展方向,使课程体现时代特征,从而使未来的教师能与时俱进。
(三)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一是建构全面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摆脱以往笔试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客观性和主观性的题目相结合,将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讨论等多形式结合起来,将书面、口头、情景模拟、实践等各种类型结合起来。除了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应多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等实际问题的分析。无论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本身的评价,还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应坚持多角度,建立多形式、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是设立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从教学计划、教学指导、教学态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并从评价中得到反馈,使评价变成教学反馈和学习过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