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2 10: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生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生调查报告

篇1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大理学院98名建档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29人(占29.59%),女生69人(占70.41%);白族31人,彝族29人,回族10人,壮族8人,傣族5人,哈尼族4人,傈僳族3人,纳西族2人,拉祜族2人,藏族2人,普米族1人,瑶族1人。

1.2 工具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特点,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从没有、很轻、中度、偏重到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该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从表1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各项。

从表2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只有在人际关系敏感1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他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常模。(2)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有差异,但其差异无显著性;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在恐怖、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等3个因子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

从表3可见:少数民族贫困男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其他、精神病性、焦虑、躯体化、偏执和恐怖。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4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也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5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男生。(2)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3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躯体化、抑郁、恐怖、偏执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在焦虑和敌对2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结论与思考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强迫症状突出;心理健康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男生。从心理健康特点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的心理症状均比全国青年常模严重,尤其是强迫症、恐怖和精神病性等3个方面的心理症状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要严重得多,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重视。

篇3

Abstract: Discusses the impoverished university student bad psychological feature the main performanc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cultural and the theory angle of view, the strategy which the research deals, to promotes the impoverished university student healthy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关键词:贫困心理亚健康群体

key words: Impoverished psychological Asia healthy community

一、贫困大学生总体调查情况

最新调查显示,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日前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高校中,有60%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中指出,40%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贫困生由于贫困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有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所谓贫困大学生主要指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目前中国贫困生总数估计超过500万人。

我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由此可见,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贫困也对近半数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二、 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调研和心理测试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总结出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很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导致“心理贫困”。

二是贫困生与人交往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并且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交往中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回避现象,原因是因为自卑心理较重。

三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社会文化在一些人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的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力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

五是高校毕业生分配带来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六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宣传不够或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精神上却遭到了挫伤,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三、 如何化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危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从中学到大学,对于每一个新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自我的目标还是社会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否在这种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我校在大学新生开学后开设心理教育课,其所起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根据各个贫困生的具体实际,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同样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心理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我校还会定期举办了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讨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其次,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的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五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校不仅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同时学校也通过设立校综合奖学金以及为贫困学生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同时还会积极运用我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树立榜样,激励其他贫困学生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再次,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心理咨询是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我校特地安排每个新生通过计算机系统做一次心理测试,从而初步发现一部分心理健康有待提高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效率。在我校各级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迅速发展。首先,由专职心理保健人员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普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教育,培训一批学生骨干,通过社团活动、党员一对一结对活动等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介绍或推荐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去寻求帮助。其次,对各系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保健专题培养,并掌握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 蛋白质类;膳食调查;营养状况;学生,医科;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1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6-02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给予了各方面的资助,但还没有系统的营养干预方面的资助。营养是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首要条件。给予贫困大学生营养干预资助,对他们在仅有的经济条件下,保障具有顺利完成学业的健康体魄,有着很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为探讨合理的营养干预资助措施,笔者对大同大学医学院贫困大学生的蛋白质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大同大学医学院一~四年级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贫困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计211人,其中男生48名,女生163名。

1.2 方法 对21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膳食蛋白质消费调查、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

1.2.1 膳食蛋白质消费频率调查 采用膳食记录法[1-3],由调查对象本人记录自己1周的食物(谷类、豆类、蛋类、奶类、肉类。其他食物蛋白质含量较少,忽略不计)蛋白质消费情况,时间为2007年6月25日至2007年7月1日。食物蛋白质消费记录调查表由课题组自行设计,经预实验后修改而成,共发放食物记录调查表211份,收回21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 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4] 检验项目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蛋白/球蛋白(ALB/GLO),其测定选于山西省大同市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检验中心,并随机抽取12名贫困生(男、女生各6名)在该检验中心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重复测定,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2.3 人体测量及营养状况评价 测量项目包括身高和体重,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要求受试者空腹、脱鞋、只穿轻薄衣服;测量身高采用立柱式身高测量计,精确度为0.1 cm;秤体重采用杠杆型体重秤,精确度为0.1 kg;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再依据体质量指数判断人体营养状况,判断标准分3个等级[5]:BMI<18.5 kg/m2为营养不良,(18.5~22.9)kg/m2为正常,≥23 kg/m2为超重。

2007年6月24日召开贫困大学生营养干预研究课题告知会(动员大会),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进行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百分率、构成比、平均数、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膳食蛋白质消费情况 211名贫困大学生每日早、中、晚餐累计为629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6人次;每周早、午、晚餐累计为632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9人次。(1)优质蛋白质(豆类、蛋类、奶类、肉类)食用情况:每日日食用率为55.3%(348/629),男、女生分别为77.6%(111/143),48.8%(23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2,P<0.01);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男、女生分别为13.4,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1)。(2)谷类蛋白质食用情况:每日食用率为98.8%(615/629),男、女生分别为97.9%(140/143),97.7%(475/486);每周食用频次为19.9次,男、女生分别为19.6,20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总食用频次)的比重情况: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男、女生分别占40.6%,30.8%。

2.2 人体营养状况 211名贫困生营养正常、营养不良、超重检出率见表1。

2.3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表2显示,男、女生之间TP,ALB,GLO,ALB/GL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0.98,1.22,1.81,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从膳食蛋白质消费情况看, 211名贫困大学生优质蛋白质每日食用率为55.3%,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说明50%以上的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是良好的;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其优质蛋白质每日食用率达77.6%,每周食用频次13.4次,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40.6%。

从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看,211名贫困生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从人体测量情况看,211名贫困生75.8%营养正常,有13.3%的为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鉴于:(1)身高、体重是人体测量的最基本的数据,在反映人体营养状况上比较准确,体重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或长或短)营养状况的变化,体质量指数是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指标,故其是比较确切鉴定成人营养状况的直接指标;(2)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由于蛋白质体内库存量大、生物半衰期长、早期缺乏时不容易测出[6],故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阶段时[7],其TP,ALB,GLO,ALB/GLO生化指标均可为正常。因此,对蛋白质生化指标正常,而体重偏低的贫困生应考虑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期。

综上所述,大多数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良好,尤其是男生。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绝大多数鉴定为正常,但有13.3%的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阶段,需立即进行膳食干预、及时纠正。

4 参考文献

[1] 郝玲,李竹,主译.营养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

[2] 葛可佑,主编.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8-389.

[3] 马冠生,孔灵芝,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4] 黄悦勤,主编.预防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0.

[5] 吴坤,主编.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

[6] 李勇,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4.

篇5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国家资助体系 建设

一、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据统计,2000年我国贫困大学生有140多万,2004年增至240万左右,2007年高达400万人,2010年更是突破了500万。《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大学,81%的家庭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 79.8% [1]。从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助学金资助人数从572万上涨到3171.06万;助学金金额从64.68亿元上涨到528.47亿元;国家助学贷款从79.07亿元上涨到136.46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均呈迅速增长趋势。

二、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现状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劳动力的供给者之一,而学生资助又有可能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研究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现状就显得非常必要。[2]2007年至2011年,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三、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几点问题

高等教育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年中学生资助在提高大学入学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但随着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诸多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一)学生所获资助与高校质量相关

据研究显示,重点高校的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可能性上远远的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划拨的资助金有限,政府更倾向于把更多的资源投入重点大学。其次,为了控制贷款的违约率,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银行更倾向于向高质量高校提供学生贷款,这些院校毕业生的预期收入较高,从而预期违约率就会较低。最后,重点院校在获得社会、企业资助,设立校级奖学金方面也比普通高校要更加容易。

(二)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性质的补助金是学生资助体系的主要渠道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缴纳学费和住宿费,补助金则主要用于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开销。高等教育的必须支出项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购买教材、课本和资料的费用、文具费、班费等费用。这就表明通常情况下,若一个学生在开学时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那他只用在开学后负担除学费和住宿费的其他必须支出项。

这些其他必须支出项则主要由学生自己解决或者通过学校发放的补助金来解决。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补助额度尽管近几年来不断的增加,但相对于我国高校贫困生数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每年还是会有很多的贫困生在为入学后的生活费和学杂费而头痛。

(三)个体的特征对所获资助的影响

据相关研究显示,性别、是否党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本人的高考成绩等因素也影响着学生在高校上学期间所获得的资助金额。[2]

(四)学生诚信缺失导致国家资助偏差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资助都是针对贫困生的资助。部分诚信缺失的贫困生为了拿到奖学金,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还有一些贫困生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后,想方设法不还贷,严重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给贫困生助学贷款工作增加难度。甚至有贫困生为了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谎报自己的家庭收入、家庭情况以博取其他同学的信任,从而导致真正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应得的资助。

四、加强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第一,鼓励多元化的资本进入贫困生救助体系。要广泛开拓社会资源,特别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到高校设立奖助学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困助学活动。一方面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宣传的平台,另一方面不仅为我校的贫困生带来了资助,更多的是,为这些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加大了他们就业的机遇。

第二,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应该注意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既要达到资助效果同时又要避免对他们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对贫困生投入更多的热情,不仅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在物质上给予他们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让他们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融入这个社会中。

第三,有偿享受国家资助,避免非贫困生占用有限资源。高校在向贫困生资助时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判定一个学生是否是贫困生?思路就是让非贫困生的伪装成本变大。即加大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或者是享受资助的成本。一是严格学生申请资助的条件,对于真正的贫困生而言,虽然申请的过程比较麻烦,但是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助学金,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是值得的。二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规定申请获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必须放弃一定的课余时间去从事低报酬的校园服务。这样对于伪贫困生而言,强制条例以及后期的感恩服务必定会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对于本不缺钱上学的他们来说机会成本就会过高。这样就可以把伪装者筛选出来,避免他们挤占有限的资助资源。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和谐高校;自卑;心理健康咨询;感恩教育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构建和谐高校,是十七大报告的明确要求。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高校的构建与如何正确关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据教育部统计,贫困生占在校生的15%-30%,经济特困的占在校生的8%-15%。所谓贫困大学生主要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目前中国贫困生总数估计超过500万人。如此大的一个群体,早已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

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我的调节等途径,可以及时调整从而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愉快地学习、生活和交往,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他们也在色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中积极展现着自己的风采,用他们的朴实、勤奋和善良诠释他们的特色生活。其中,200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洪站辉就是很好的榜样。但部分贫困生却沉浸于消极的心理困惑当中,不能自拔。

一、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理症状

1.自卑心理表现明显

这是贫困生群体中最为普遍和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日前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高校中,有60%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2.抑郁症和焦虑症交错影响贫困生的身心发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的艰辛、高额的费用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等因素导致部分贫困生自我压抑和对未来的恐惧,这种压抑与焦虑会在某一因素下激化为对社会的敌对情绪。报告显示有近20%的同学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8.5%的学生认为校园犯罪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

3.自我封闭和内心敏感严重影响贫困生正常生活

当代社会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较大的经济要求,由于家庭经济的窘困导致他们怯于交际。尤其在陌生的社会环境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出于自我保护,它们变得越发敏感多疑,疏远了生活群体。

在高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以大一阶段对陌生生活的适应和大四阶段对未来的选择影响最为显著。

二、高校贫困生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是直接原因

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个“小社会”,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校园生活。如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与向往;评判价值的物质利益化;人际交往带有浓重的利益要求。这些让贫困生害怕接触社会,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进而自我封闭,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2.滞后的教育模式和地区文化差异是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的潜在原因

某些学校的“唯分数论”教育使得心理咨询课和咨询中心形同虚设,缺少交流沟通的教育必然会导致潜在心理隐患。贫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部分同学在生活模式和学习方法上难以适应。当思想、情感和憧憬的美好生活等与现实不协调时,便很容易发生冲突与矛盾。

3.自我价值体现失衡是导致消极心理的根本原因

从中学步入大学,曾经的骄子变得平庸。由于教育模式和成长环境的差异,过去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的“骄子”们在以自我展示和张扬个性为主的校园里开始默默无闻。相比以前的风光和现在的平淡,内心难免产生一些失落感。

正确认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帮助,是构建和谐高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健全他们的身心,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三、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性,把早期心理危机预防和自我疏导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按照恰当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开展到班级中去。班级心理委员在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后,定期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信

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并勇敢接受客观现实。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是暂时的,经济的贫困并不等于精神的贫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确立自信,是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基础。

3.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利用网络,共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让我们拥有了更便捷更开放的交流平台。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不愿把自己的经济窘困和身心困惑直接告诉他人。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免费提供咨询和服务。

4.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是高校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寻求社会资助,让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另外,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同学适当给予特殊的照顾。

5.实行“感恩教育”,美化贫困生的内心世界

本着“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爱心与感恩之情,让学生以感恩的心面对帮助自己的社会,愉快地生活每一天。通过自身的能力积极帮助社会上的其他弱势群体,用自己的爱心去反馈社会。

总之,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营造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高校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和谐发展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戴钢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07.

[2]贵州大学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调查.新华网,2007.

[3]杨志恒.浅谈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 甘肃.

篇7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因素;个体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的积极的丰富的状态。

在我们调查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经过调查,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称自己常常会感到焦虑,并且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也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大一新生的比例较重。 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大一新生,在新环境下,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这些心理状况,在客观上对他们残留的依赖心理和盲目自满情绪都是一种否定。原来那种不切实际的罗曼蒂克的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破灭了,开始转向面对现实。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为尽快适应大学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有两个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人际交往以及择业等等。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学之后好像我们都会发现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别人都会来帮助你。虽然如此,即使表面上感觉朋友很多,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很少。很少有象初中高中这样纯洁的友谊。这也让一些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不再热衷于交友,变得郁郁寡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几个特点,交往的目的多样、交往的愿望强烈、注重情感的需求还有强调要相互平等。有调查表明,近50%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要求,说明了有些大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会感到自卑,缺乏自信,总感觉低人一等,在社交场合中表现的没有自信、拘谨、不敢抛头露面、生怕当众出丑等心理。甚至到了自暴自弃的地步。这很容易使弱势一方产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那些在外貌或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人很容易被得到优待,而那些各方面资质平平的人很容易被不公平待遇,产生不健康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傲心理也是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在家庭因素中,因为家庭条件的有所不同,也给很多贫困生带来了困扰。例如现在看见一个家庭条件好、身高长相都可以的男生,我们会称为“高富帅”。而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长相等方面也稍差的,我们则会称为“屌丝”。正是因为这种攀比给贫困生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据调查,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而在就业方面,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个体因素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中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不全症等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由病菌、病毒感染造成的影响和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三是由某些严重的躯体病变、生理功能障碍以及药物中毒造成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内向,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这与第三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分的。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只要通过一些心理课程进行排遣,或自己能找到一个发泄的方式就能减轻心中的苦闷。据调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种。一是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致使大脑功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成。第二种是精神分裂症,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神经病,是各种心理异常者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第三种则是身心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如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身心疾病。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心理调适的课程,并开了心理辅导室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好像作用比较小。虽然没有多少大学生去寻求心理帮助,但并不是说大学生群体中就没有心理问题,而是观念上的误区使他们不习惯看”病”。”其实,心理疾病绝不是精神疾病,作为’病人’,首先要自己愿意看病才能起到效果,才能解决具体问题,释放心理压力。”所以余敏呼吁说,”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走出误区,树立起健康的心理卫生观念,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这样才能真正征服心理问题,让自己健康爽朗起来,否则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医疗,都起不到根本的效果。另外,大学生也应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泄气。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麻烦事还不是麻烦事,怎么去解决麻烦事倒真是一件麻烦事。这对面临挫折的大学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挫折,客观的分析挫折的产生原因。要积极的解决挫折,用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

参考文献

篇9

一、欠费学生的行为特征

(一)羊群行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由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就是羊群行为。在高校收费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强的羊群行为,看周围的同学缴费就缴费,看周围的同学不缴费就不缴费。这部分欠费学生不了解国家、学校有关的收费资金管理规定,而是受极少数恶意欠费者的影响,把家长给的学费私留起来不交学校。由此,欠费现象愈演愈烈,迅速传染,许多学生盲目跟风,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无故拖欠学费,只注重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无视学校的收费制度。

(二)博弈行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一个策略组合,给定对手的策略,每个参与的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一部分学生在交费过程中有与学校、与银行、与其他同学非合作博弈的行为特征。一是不如实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自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想凭此获得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来交学费,这部分学生的说法是“白捡的便宜,能占就占,先贷到款,等还的时候看情形再说”;二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怀疑自己有可能无法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想等毕业前看情况而定。这些学生都有拖欠国家教育费用的侥幸心理,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权衡按时交费与拖欠学费所产生的效用大小,依据自身行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在贫困生不易甄别、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学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恶意拖欠学费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选择拖欠学费就成为学生博弈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而按规定交纳学费的学生损失最大化。其结果引发信用崩溃,学校、银行处于两难境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力度,造成欠费严重的恶性循环。

(三)享乐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由于过分的自尊,缺乏健康、积极的心态,在学费的资助上有“等、靠、要”思想,对待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要么怕苦嫌脏,怕丢面子;要么缺乏岗位责任,这种行为蔓延会在校园里养懒汉。二是有些欠费学生把家长给的学费挪作他用。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物质享受,不顾父母的经济负担,把学费都用在了超前消费上,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缺乏艰苦奋斗意识。

二、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

(一)少数学生或家长诚信度不高,不自觉缴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欠费学生中确实存在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是有钱不交费,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高消费而恶意拖欠,甚至逃废学费。当然,在当今整个社会诚信意识不是很强的大环境下,很难企望“象牙塔”里的诚信意识会很高。

(二)国家关于高校教育收费的法规不健全。《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这是高校对学生收费的根本性规定。除国家税法外,这是我国法律中少有的对收费的规定。再加上于9月1日起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规定,都强调了“先缴费后注册”。

由于相关法规建设的滞后,没有将学校、学生双方在收费中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予以细化,因而就整体而言,对高校学生收费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而散见于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虽然对学生收费有些零星规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显得刚性不足,力度不够。

(三)社会舆论导向不利于高校收费。当前,高校中确有不少贫困学生。但也有不少学生欠费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其他原因。而当前社会舆论单方面宣传对贫困生的照顾,又一定程度地助长了学生等待、观望以至故意欠费的风气。

(四)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学费标准较高,而高校中贫困学生多,无力缴费。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策之一,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兴办教育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其投资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理应由政府代表国家投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各级政府很少有真正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落实了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责任。前几年,一部分人还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这样,由于教育教学逐步规范,技术日益进步,以及教师工作年限的延长和技术职称的提高,使高校的教育经费大幅增加,教学、实验、学生公寓及运动场所的维护成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的购置成本,人员工资,行政办公成本等教育投入的刚性支出,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政府只能允许学校通过向学生及家长收取较高的学费来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欠发达,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高校中贫困学生较多,确实无力缴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得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该会7、8月间,组织对北京、河北、山西、甘肃等10个省、直辖市的12个市、县的优秀特困高考生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其《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人;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人。该报告还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我们于5月对我校学生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方法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根据抽样调查方法中样本的确定和计算,调查对象主要为级、级同学,有少量级学生。调查抽取为大样本,样本数为1100.其中本科样本940,高职专科样本160.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基本涵盖了我校、级所有专业。问卷收回1034份,回收率为94%.参考学校所在地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6元,加上40元的物价补贴,实际为196元。我们将贫困生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认定为200元/月。由此得出我校困难生比例为15.47%,其困生7.64%.我校现有在校生为11000人,按照这一比例测算,则困难生为1701人,其困生为840人。这两部分同学都需要学校的不同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治理对策思考

(一)构筑一个信心。学生收费工作是一定可以做好的,大可不必“谈费色变”。鉴于高校学生收费的重要性,学校必须解决收费问题。而且,与学生相较,毕竟学校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强势地位,应该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但是,要注意政策、法律界限和方式方法,合法、公允地解决。

(二)抓住两个关键。

1.依法治费是根本。学生收费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影响很大,在各级政府关注、群众关心、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将对学校声誉引致非常不利的影响,也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收费工作,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学校收费工作,必须确保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依法、有序进行,即必须依法治费。

2.领导挂帅是保证。学生收费工作不仅是高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还涉及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等事项,几乎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全局性的工作。可以说,政策性强,集合度高。因而,学生收费工作需要学校领导挂帅,亲自抓,亲自管,才能把握政策,掌控大局,收到实效。

(三)树立三个观念。做好收费工作,高校中应树立三个观念,并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两个思想观念:

1.“以人为本”。这句话是人本思想的体现。但要以正直的、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为本,而不能以不守纪律、没有诚信的人为本。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收费秩序,而不至于造成混乱。

2.“学生无小事”。这也是对的,但不是很全面。只强调了学生的权利,没有相应的义务;学校则承担没有范畴的无限责任,彼此责权不对等,这是不可思议的。完整的表述应是“学生无小事,但学生收费也是大事”。

3.部分学生不按规定缴费是对大多数按规定缴费学生的不公平。对困难学生可以进行资助、救济,但不能不收费。所有学生都按规定正常缴费,学校的办学条件才能不断得到改善,教职工待遇才能得到提高,从而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名师用心从教,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真正优质的高等教育。

(四)实现“五个结合”。

1.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强大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欠费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对其收费应当保持一定的压力和威慑力,否则,难以见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说服力,又有足够威力;既要深入细致、春风化雨,又要立场坚定、义正词严。要坚持思想教育与政策法规教育相结合,着重树立大学生缴费上学意识;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贫困生通过课余劳动挣取学费;引导学生消费文化,避免学生把学费挪作他用。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打消对抗心理,培养、强化缴费意识。

2.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学籍管理结合起来。学生有了缴费意识,并成为自觉行为,还得有制度保证。制度是诱导、督促、约束学生及时、足额缴费的根本保障。对学生而言,最根本、最有效的制约就是学籍管理,要实现收费工作与学籍管理的紧密结合。如原则上必须先缴费后注册;对于经过批准,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学生,要求其作出缴款计划,并及时催缴;对其中恶意欠费的学生,要加强监管,如允许其听课、参加考试,但所考课程不登记成绩、不记学分;对在下一学年注册之前尚未缴清本学年学费者,可责令其休学,待缴足费用后方准予复学;专科生(高职生)取消其专升本资格,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本科生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或毕业论文(设计)不给予参加论文答辩;不批准转专业申请;研究生不得参加中期考核;毕业班学生欠费的不予办理推荐就业手续,至离校时仍未缴清费用的,暂缓办理毕业证、学位证,并不予出具任何机关的证明材料,其毕业证号码不准登上教育网;等等。

3.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对真正贫困学生的救济结合起来。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有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政府和学校都要大力创造条件,确保家庭确实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政府教育投入的各项责任;并制定好政策,鼓励银行开展助学贷款,鼓励民间捐资投入教育。

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救济工作。要深入学生群体,切实掌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摸底和筛选甄别工作。学校要按期从学费收入中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助学金,通过综合运用“奖、勤、助、补、贷”等手段,对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不仅要注重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还要注意从心理上关心爱护贫困生。针对学生由经济困难导致的精神困惑和学习困扰,学校要努力做到经济解困和心理解困并举,在岗位设置、指导老师教育引导等方面精心安排,使这些学生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和自信,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孤僻、悲观等负面心理倾向,使得贫困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认识到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贫困生更应该奋发上进、完善自我,去坦然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收费工作。

篇10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 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 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在校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4、 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 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00元以上。电脑的普及率在学校中也是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学校网费预算,每月收取网费20元,没有电脑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 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吃喝,旅游,穿着打扮占比重最大, 30%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女生中购买化妆品衣服的比重较大,男生用在交际娱乐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 在校大学生在购买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学生愿意购买品牌较好的用品,特别是女生对衣饰化妆品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品牌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以质量为主。

7、 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有些学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学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00 元居多,有8%还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结果: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与社会发展逐渐接轨。从调查中可至,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逐步得到认可和接受,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娱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规划。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感觉钱不够花,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购买,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积蓄。

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提出如下建议:.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做好开支计划,控制自己的消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把握消费时机,学会利用很多大商场换季时衣服的低折扣销售。生活费由父母按月给,不至于开学第一月就成为月光族。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钱欲的人,出门前最好根据当天需购品的大致价格带定量的钱。理性消费意识需加强,学会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这会引起高消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 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