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15: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保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保调查报告

篇1

一、基本状况

我们这次调查范围函盖县属破产、倒闭(或政策性关闭)、改制以及困难企业共计20余家,涉及职工3600余人。调查显示,在这部分职工中,困难职工2600多户,占职工总数的72%。包括809户特困职工,82户单亲困难职工,他们绝大多数散居在全县各乡镇村组或城镇社区,普遍存在三难:大部分困难职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技能偏弱,表现为就业难;部分困难职工家庭收入难以维持最低生计,企业的破产倒闭,单位无能力为职工交缴医保金,不能享受医保待遇,表现为就医难;由于原企业已停产或破产,养老保险金已欠缴多年,个人部分也无力缴纳,少数职工到退休年龄,退休手续无法办理,表现为退休难。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劳务输出、扩大低保、实施帮扶等措施,使原有的一批困难职工摆脱了贫困,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县传统产业陷入困境,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企业职工出现了失岗位减收入的势头。特别是有一批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不说找工作,甚至连申报低保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也成问题,他们的沟通、协调、交流、表达能力太差,还存在走程序的困难,缺乏办手续的耐性,回乡或到社区后,又不主动向乡镇、社区反映情况,缺乏必要的联系,本来符合低保条件,但至今还未享受低保户的待遇。

二、问题及原因

我县县属破产、倒闭(或政策性关闭)、改制以及困难企业的少数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未能落实低保待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区(村组)人员编制少,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社会管理不到位,这是问题形成的社会原因,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职工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依赖意识太强。职工们大都认为,在国有(集体)企业干了大半辈子,曾经做出过贡献,企业政策性倒闭或破产,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职工下岗,国家不会不管,总觉得主动向老家要粮食,向政府要低保,给工会要救济丢人。只要等就有希望,没有了进取心,生活态度消极,自我造血动力不强,这种不作为的态度和等靠要思想,使得自己该做的没做好,该得的得不到。

(二)观念转变滞后。调查显示,一些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及子女就业意向调查的结果表明,99%的只想在本地求职就业,哪怕是本地月工资低也不愿外出谋业,疼儿惜女,爱妻难别,穷家难舍,扑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根本原因还是工人老大哥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守旧的观念没有破除。思想观念上的落伍,自然也就形成了物质生活上的掉队,论文化不比农民低,论技术不比农民差,论能力不比农民弱,结果创业就业无能力,申请低保又无脸面,守着家人收获的依然是生活上的捉襟见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管理困难。近年来,一是由于城市拆迁、困难职工户流动等因素使许多困难职工已不能在原址居住,造成一个社区(村组)的管理对象分布在几个社区(或几个居民小组),不能适时调整;二是尚未改制(或已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未(或未及时)向社区(乡村)移交,社区干部担心造成低保工作漏洞,出现骗保者欺骗组织的现象,给低保手续办理与低保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思考与建议

(一)思想要重视。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充分关注、高度重视困难职工。困难职工都曾经为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为了支持改革,他们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离开坚守多年的工作岗位,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如果他们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在思想上对改革产生误解,对政策产生怀疑,以致情绪低落,破罐子破摔,牢骚满腹。如果忽视了这部分弱势群体,忽视了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诉求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极易酿成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同时,改革开放的果实不能平等分享,就不能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温暖,就不会有全面的小康社会,更不可能构建好和谐社会。各级工会组织要发挥诉求主渠道作用,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篇2

二、调查结果详述

2、地黄当前产地收购商数量分布产地收购商数量样本量百分比多11%一般4139%少6360%

在本次对地黄产地收购商数量的调查中,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多的占1%;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一般的占39%;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少的占60%。对于收货商数量多寡,选择收货商数量较少的占比明显大于数量较多的,分析样本整体分布,显示出当前地黄的产地收货商数量偏少。

篇3

一、我县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休闲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融休闲健身、养生求知等于一体的轻松、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休闲旅游已成为消费主流。旅游业作为低碳产业,国家、省、市都非常重视,在政策上也予以多方面倾斜。从市场需求看,旅游消费已经从旅游观光转向文化体验、休闲养生,把休闲养生融入旅游,是旅游产业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县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县委、县政府对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县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顺应旅游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寻找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休闲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需应对以下挑战。

(一)财力支撑的有限性。随着旅游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区域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城市品牌形象竞争已处于白热化状态。特别是周边县市先后将旅游业列为优先培育的重点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于周边县市,不论是设施建设、宣传促销,还是政策奖励,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存在明显差距,难以为我县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二)产品结构的滞后性。旅游消费已经从旅游观光转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和软硬件配套发展,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我县的旅游产品还处在以观光为主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完成结构升级,现在提出发展休闲养生的生态旅游,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品牌知名度较低。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品牌化经营已成必然趋势。我市赣县、龙南的“客家牌”,瑞金、兴国、于都的“红色牌”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我县提出的生态休闲“养生牌”才刚刚起步。

(四)旅游人才严重不足。旅游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县旅游正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挑战。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服务人才,都与我县发展旅游的大格局不相称。我县旅游业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旅游专业人才不足,旅游企业管理观念落后等都有待提升。

二、我县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

围绕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综合分析我县旅游现状,我县旅游产业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势

珠三角地区相对集中且发达的城市群,对于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现代旅游业休闲养生的特点日趋明显,城市紧张生活中的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就近就便放松疲惫的身心,因而出现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周围农家乐的普遍兴起。我县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生态优势,是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的独特优势。根据近年客源市场分析,珠三角游客仍是来我县旅游的主力军,所以做大做强珠三角地区休闲养生“后花园”这块旅游“蛋糕”具备一定条件。

(二)生态优势

我县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优良(二级)以上,空气质量三项主要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有200天以上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境内主要河流桃江、黄田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其源头及众多支流水质更是经常达Ⅰ类、Ⅱ类水质标准,可直接饮用。

(三)资源优势

篇4

一是低效用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项目规划审批时,投资额报得很高,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项目实施后投资额大为缩水;有的进来时说是工业高科技项目,结果是简陋作坊低层次加工,甚至在那里养鸭养猪;有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想方设法变更规划,将工业用地转为经营性用地,待价而沽;有的将廉价拿到的土地,少部分用于生产,大部分则“退二进三”。目前工业园区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宽打宽用,一层厂房居多,项目配套面积较大,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都比较低。

二是闲置土地比较多。征而不用,开而不发,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少数投资商原本手里没有实实在在的项目,通过虚报和包装项目进行囤积土地,谋取暴利。国内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些投资商巧借各种名目,打入二三线城市展开新一轮“圈地运动”。

三是违法用地有禁难止。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发现容易制止难,清理容易处置难”。在供地环节,虽然要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也无有效的制约措施,监管难以到位;在建设过程中,职能部门只能发《停工通知书》,常常有禁难止,甚至出现“停工通知书”下达后变成“催工通知书”,违法建筑一夜之间成为既成事实。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不仅人为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更为甚者,政府花血本建起的园区投资大、回报少,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长此以往,地方财力不堪重负。

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开发成本,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地方财力,节约用地就是节约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土地闲置浪费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国家对土地的调控越来越严,2008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国策意识,“珍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教育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土地法制意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第二,严把立项规划管控关。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功能,主要用地指标及用地布局的安排,必须服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专项规划,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抵触的,都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防止各行其是、随意扩大用地规模的情况发生,确保用地合规、合法、合理。要着眼长远,从招商源头入手,变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为资源节约型的招商选资,更多地引进占地少、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

第三,严把投资强度关。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标准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项目供地数量。按我市目前规定,工业项目用地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60万元,凡是没有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不得超标准审批供地;项目实施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标准和容积率的,应追究相关违约责任。有关职能部门,应探索建立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土地使用全程监管机制及批后土地使用评价机制。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列入供地的建设项目,通过逐步提高土地价款、增加投资强度,以及完善税收征管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

篇5

二、调查结果详述

在本次对麦冬产地收购商数量的调查中,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多的占1%;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一般的占31%;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少的占68%。对于收货商数量多寡,选择收货商数量较少的占比明显大于数量较多的,分析样本整体分布,显示出当前麦冬的产地收货商数量偏少。

3、麦冬产地库存状况分布产地库存状况样本量百分比库存较多44% 库存一般3234%库存较少5762%

受访种植户认为麦冬产地库存较多的占4%,认为产地库存一般的占34%,认为产地库存较少的占62%。在库存规模上,选择库存较少的受访者占比明显大于选择库存量较多的,麦冬当前产地库存量处于较低水平。

受访种植户认为麦冬产地走货状况为快的占2%,认为产地货物走动一般的占31%,认为产地走货慢的占67%,本次对于走货缓急情况调查,整体样本分布显示走货速度偏慢,较以往走动情况,麦冬市场走动趋缓,交易活动趋冷。

篇6

中部土地流转困境成因

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地形条件、政策引导效果等因素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实施效果明显优于内陆地区。此次我们调研的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我国中部山地丘陵地区,是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赣州地区特殊的山地丘陵地形和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土地流转在该地区具有异于东部地区的特色。为了更确切地了解是哪些因素在赣州地区土地流转实施过程中影响了该地区土地流转的开展,我们将从目前土地流转比较成功的模式中挑选出对土地流转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将其纳入赣州地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中,从中分析出为什么相同的因素在东部地区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在赣州山地丘陵地区却失去了效用。

(一)思想意识约束

调查问卷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地农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为初中一年级,与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相比略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意识相对保守,更多认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强,不愿、不敢放弃和转包土地。另外,农民的思想意识上存在误区,有相当多的农民把“流转”与“失地”等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流转进行。

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乡镇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对农户土地流转不够了解,不够重视,很少直接参与这项工作,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与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的事情,以至于没有将一些土地流转的政策向群众讲明白,一些促进流转的工作也没有落实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土地流转陷入了困境。

(二)流转市场不活跃

农业收益的高低是影响农地流转的直接因素,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人,会进行成本收益核算。

对土地需求方而言:只有当土地的规模收益大于租地的成本时,才有对土地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赣州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方面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仅有1.2亩左右;另一方面耕地的分布非常分散,这两方面共同导致规模经营在当地无法顺利展开。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单纯就耕地流转来讲,土地转入方的市场非常有限。

对土地供给方而言:只有当流转的收益大于自己耕种的收益时,才有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意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以提高收益,也就是说转出土地所获得的租金与打工收入的总和要高于自己耕种土地的收益。从当地情况来看:首先,尽管非农就业率比较高,大约为80%。但打工时间和打工收入都不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全年打工时间只是集中在其中的某几个月份,大多数家庭仍以兼业(既有打工收入也有农业收入)为主。再者,在我们调查的问卷中,土地流转的交易价格为零的比例已接近73%。经调查,土地流转大多是在亲属之间进行,这使得转出方在利益比较时更少地考虑租金收入,取而代之的是人情因素。因此当地土地转出方市场也非常有限。

与赣州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平原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市场非常活跃。拿温州来说,尽管人均耕地面积比较有限,但优质耕地多并且分布非常集中。农业大户可以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温州的小商品经济发展非常成熟,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很高,并且全年经营且收入稳定。这就使得打工收入与土地转出收益的和能够远远高于自己经营有限土地的收入,农民更愿意将自己的土流转出去,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因此无论是转入方还是转出方市场都非常活跃。

(三)中介机构缺失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获取信息作为进行土地流转的第一步,其准确性、规范性以及时效性必然对整个土地流转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既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也没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指导的现实,使得当地土地流转的供求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潜在流转的土地不能顺利流转,直接影响了当地土地流转的规模。

笔者调查发现,在36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只有2户对谁要转出土地和谁要转入土地熟悉,仅占总体的5.56%。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农户对于土地流转信息的获取都是偶然的。即使对熟悉土地流转信息的农户而言,信息的获取途径也是非常狭窄的,主要是亲朋好友间的偶然交流,这就使得土地流转的发生也存在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

二是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

经过笔者的调查,36户进行了农地流转的农户均采用口头协议,且没有经过任何中介作证,不规范率竟达100%!

由于当地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缺失以及政府服务不到位,土地流转的合同签订过程极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维护成本偏高。这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当地土地流转的困境:第一,由于合同的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价格制定极易偏离市场均值,更多被人情操控,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不高;第二,在缺乏规范合同的情况下,一旦流转双方发生纠纷(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户甚至存在随意中止流转合同的现象),将难以提供一个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事后交易成本很高,农民会因此对土地流转存在更多的顾虑。

(四)保障性政策缺失或不到位

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在农民的保障就是土地,农民迫不得已只能视土地为命根子,如果农民具有独立于土地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障,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就业渠道,则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作为实施保障性政策的主体――政府而言,应合理制定各种保障性政策,积极宣传、推进保障性政策的实施。这影响到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和积极性。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在36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中有2/3的农户表示没有享受到任何保障性政策,仅有1/3的农户享受了直补政策。

通过对东部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成功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通过给予农民贷款、赠送良种、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并且通过直补,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给予农民经济上的保障使农民真正从土地流转中获益。直补通过直接的经济补贴形式给予农民补偿,使农民得到除因流转土地本身意外的额外收入。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则通过间接将农民土地流转行为与转入土地的大户或企业的经济利益挂钩,将农民的生存保障从直接的依赖土地转向转入土地的经济主体方。

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和需要大批土地的相互流转。为此,笔者根据调查分析,对今后如何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广泛宣传《土地承包法》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将农村的生活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对已形成土地规模流转的区域,优先建立农村低保、社保、医保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安排惠农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优先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发展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民有新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后稳得住、能致富。

(三)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如脐橙,来吸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当地土地转入,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同时因地制宜引进适合当地的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毕业生;地方高校;求职意向;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30-0130-03

地方高校是各省、市、自治区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的高等院校或是从部委“下放”到地方的高等院校。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条块关系”得到了有效调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得到不断增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2286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高校(本文称为“国家”高校)仅有107所,其余的2179所全部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其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们对江苏大学大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的愿望和想法,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也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建议。

1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江苏大学2010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8%。被调查者中男生占65%,女生占35%;根据我校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工学、理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9大门类的特点,被调查者的学科呢么类为工学28.88%,理学9.48%,医学6.68%,文学5.17%,经济学21.77%,法学6.03%,管理学11.21%,历史学2.16%,教育学8.62%。从样本涉及的科类、人数、性别、年级等方面来看,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所选比例的匀衡性,具有统计意义,本次调查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我校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状况,对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2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2.1求职前的准备

2.1.1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就业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17.46%选择大一就开始,36.64%选择大二开始的,27.59%为大三开始,18.31%是从大四才开始。这说明我校大学生整体开始考虑求职就业问题比较早,一半以上的学生在上大三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求职就业问题,这部分学生的求职就业意识较强,从他们关注考虑就业问题比较早可以看出他们对求职就业方面的信息的需求也比较大。

2.1.2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求职前景是否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大学生占了整体被调查人数的46.55%,不了解的为46.77%,另有6.68%的大学生还不知道是否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

2.1.3你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认为很乐观的占9.05%,认为很不乐观的站34.48%,认为只要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占56.67%。

2.1.4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就业指导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23.71%的人在校期间参加过学校就业指导活动的,另外76.29%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就业指导活动。这表明就业指导活动有待于加强,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2.2求职的价值观

2.2.1对自己第一份工作最看中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7.46%的大学生选择工作的稳定性,22.63%的大学生最看中工资报酬,6.03%的大学生最看中公司的名气,选择有53.88%的大学生最看中个人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对工作看中因素还是理智的,没有过份追求公司名气,而是非常注重工作带给他个人的发展空间。

2.2.2求职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10.34%的大学生最担心自己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而最担心专业课成绩的只占7.76%,最担心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占的比重最大,为62.94%,仅有9.91%的大学生最担心江苏大学的知名度。还有9.05%的大学生最担心其它问题。可见,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是现在我校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怎样让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是关键要解决的问题。

2.2.3怎样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9.91%的大学生选择以爱情为重,47.41%的大学生选择以事业为重,42.67%的大学生选择两者并重。可见,我校绝大多数学生事业心比较强,求职的价值取向正确。

2.3求职的期望

2.3.1对待遇期望11.64%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1000~1500元,34.70%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1500~2000元,期望月薪2000~2500元的为28.02%,还有25.64%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2500元以上。即最低月收入要求在1500以上占到了88.36%,可见当前形势下我校毕业生对于薪资要求期望较高。

2.3.2求职区域期望41.60%的大学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为自己的求职区域,9.70%的大学生表示到选择西部艰苦地区,另有6.03%大学生表示由父母决定,16.16%的大学生表示回家乡工作,还有26.51%的大学生对求职区域无特殊要求。

2.3.3对发展路径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我校56.68%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32.33%的大学生选择要考研,进入更高学历层次继续深造;5.82%的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还有5.17%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就业去向呈现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就业方式,还有5.17%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比例相对较小。这说明创业的意识还没有被唤醒。大学生头脑聪明,自身文化素质高且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如果参与创业活动,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2.3.4对就业指导的期望(可选多项)9.7%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政策指导,31.90%的大学生需要就业形势分析,20.91%需要求职技巧指导,27.59%的大学生需要单位需求信息,另有9.90%的大学生需要其他内容的就业指导。所需指导内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形式分析,说明我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式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欠缺,排在第二位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说明我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还不太畅通,需要学校加大招聘需求信息的渠道。

3思考与建议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全新的就业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又是沉重的压力。针对本次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结果,笔者建议:

篇8

一、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背景和优势

能源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能源供应不足则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劲。沿海地区特别是出现的“电荒”充分凸显了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㈠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由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在大量开采的前提下资源蕴藏量快速衰竭,以及战争等不确定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世界各国逐渐提高了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认识,认为能源转轨迫在眉睫。这方面,欧洲走在了世界前列,德国的风能发电量更是占到了该国总发电量的6%。得益于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大量开发,欧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伊拉克战争后油价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国内,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大且资源缺乏,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不仅受到交通瓶劲的制约,而且成本也大幅增加。近年来,能源紧缺极大地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和潜力,提高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能源特别是电的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用电发展规律表明,在人均耗电量1000-4500千瓦时这一阶段,普遍存在“十年倍增”的特点,当人均耗电水平达到4500千瓦时左右后,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才开始趋缓。2003年,电力消费量1415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7%,人均耗电709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工业用电942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5%。与前几年相比,电力消费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3年内人均耗电量将超过1000千瓦时,进入耗电快速增长的“十年倍增”阶段。结合县里到2020年总体发展规划和潜在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电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电力需求将有增长2倍以上的可能。

㈢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电力紧张是促使加快能源规划、建设的外在动因。

2003年,全省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在省内发电能力已充分发挥、外购电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电力缺口仍超过400万千瓦时,全省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拉限电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全力以赴,加快电源电网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在国内煤炭、油气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加强进口煤炭和LNG的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建立油品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成为省里优先发展的项目。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对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计划成片开发。根据发改办能源[2003]83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求对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意见的函”,规划到2010年省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00MW。在如此大背景下,为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身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潮流、潮汛能资源,发展优质、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优良的港口资源优势,引进LNG项目和煤炭中转项目,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㈣丰富的能源资源为规划、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库提供了可能。

1、风能。省地处东南沿海风能带,共有大小岛屿3062个,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公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12个省市之一。据普查估算,省陆地可开发风能资源在1000MW以上。县位于省东侧,是全省风力资源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岛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平坦的地势条件,更是风能电站建设的理想选址地。计划开发的风电场位于北部的岛,受我国东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风资源I类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地形条件满足建设大型风能发电场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潮流、潮汛能。我国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潮流、潮汛能源居世界之首,而且主要集中在省海域,是潮流、潮汛能开发利用条件最为理想的地区。作为全国12个县之一,位于群岛中部,共有大小岛屿404个,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潮流、潮汛能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县境内被列入科技部项目的航道潮流能电站,已顺利完成试验,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为下阶段的开发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此,要立足于丰富的资源,加强对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源的勘探、研究、开发,制定统一、长远的海洋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库,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打造海洋能源基地面临的困难和不足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为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㈠基础资料薄弱。

地处东南季风区,且县域内岛屿众多,风能和潮流、潮汛能蕴藏量十分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可利用风能和潮流、潮汛能的地域分布、蕴藏量等方面的资料极为缺少,为整体规划海洋能源基地、推出招商项目带来了许多不便。

㈡由于投资较大,资金不足问题首当其冲。

普遍来看,建设风电场和潮流电场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一般来说前者投资额要大于后者。4.08MW的风电场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为40907万元,为2003年度地方财政一般收入的354.8%。从资金上看,靠自身的财力打造海洋能源基地存在极大的难度,必须依靠招商引资来实现。

㈢项目科技含量较高,技术和人才问题比较欠缺。

与火电厂建设相比,当前,国际、国内在风电场建设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技术可以借鉴,潮流电站建设则基本处于研究、论证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照搬照抄,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由此,在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上要求相当高。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相当数量的人才。

㈣缺少储备项目。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从项目角度讲,缺少必要的推介项目,不利于吸引外资,向外招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利用优势资源,量体裁衣,做好有投资吸引力的项目储备工作,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有效途径。

三、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方向和目标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旨在利用充裕的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源资源,发展环保的、可再生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就而言,常规能源受到交通运输条件制约,因此,开发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源,打造海洋能源基地,可使从电力资源输入转变为自给,并最终向电力资源输出的方向迈进。

㈠风能电站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首选。

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风电技术飞速发展,单机容量不断增大,使得商业性开发风力发电成为可能。开发和利用风力资源,已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计划大规模开发。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风场年有效风速达6795小时,地形平缓,并可就地取材,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是开发风电场的理想选址地。因此,无论从可利用技术的成熟性,还是资源的可开发性看,风能电站建设无疑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首选。

㈡潮流、潮汐能应用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主攻方向。

目前,国际上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尚未大规模走向商业化运作。从长远的角度看,潮流、潮汛能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自行研制一些关键设备和产品,配套应用于潮流、潮汛电站并逐渐形成生产能力,乃至商业化电站(群)的建造,将对解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急需电力,优化能源结构和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就而言,岛屿众多且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丰富的潮流、潮汛能,与风能相比,蕴藏量更大,稳定性更高,可选址范围更广。因此,加强科研攻关,最终实现并网发电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主攻方向。

㈢立足港口,引进能源中转项目,拓宽海洋能源基地建设路子。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不仅要立足于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更要立足港口,建设大能源。在引进LNG和煤炭中转基地项目的基础上,建议争取、规划建设大型火电站项目,使一部分资源通过本地火电站的加工,以电的形式输出,减少运输成本。

四、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对策建议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是配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的大手笔,前景广阔。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我们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㈠加强领导,明确工作,把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既然提出了目标,我们就要努力完成。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成立以县里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决定重大方针政策,协调重大工作措施,协调部门工作,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㈡加强勘查,收集资料,编制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总体规划。

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资料,在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盲目的现象,甚至出现“头疼医头”现象。为此,应未雨绸缪,及早考虑、督促有关部门特别是海洋和气象部门加强勘测和资料收集、整理,为今后编制县海洋能源基地总体规划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在条件许可前提下,设置几个前期项目的储备库,既有助于减少资源和经费浪费,又能保证项目有序开展。

㈢因地制宜,做好项目储备。

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把打造海洋能源基地分解成若干个操作性强、具有开发前景的项目,积极向外推广,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弥补自身不足。风能项目,立足,发展长涂、本岛;潮流、潮汛能项目,在对水道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长远规划,待技术条件成熟,逐步发展水道、水道等潮流、潮汛能源电站。

㈣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像打造海洋能源基地这样的大手笔,在资金、政策上必须给予一定的保障、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运用,招商引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项目引进奖励制度,等等,以政策来规范工作,以政策来引导工作,以政策来促进工作。

㈤“借鸡孵蛋”,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在自身缺乏科研人才的情况下,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联系,借助外力实行科技攻关。特别是潮流、潮汛能源的开发项目,目前尚没有商业化的开发成果,科技部门应加紧国家863项目“70千瓦潮流实验电站实用化”的研发,并逐步使之大型化、商业化。

篇9

各种成本的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依托廉价劳动力发展,同质化导致低价恶性竞争正在为民营快递业带来生死挑战。中国快递咨询网预计,2010年民营快递企业的数量将减少30%以上。民营快递企业具有它独特韵运营方式和自身不足,总体而言有利有弊。

特点如下:

在国内市场上,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仍然是EMS,即使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EMS也居于前三位之列。信誉上EMS的安全性较高,投递的速度较慢,民营快递则相反。成本费用方面,EMS的成本费用较高,民营快递的成本费用较低。

2、民营快递公司运营形式简单民营快递公司运营分为自营和加盟两种形式,自营的所有网点由公司统一出资、统一招聘、统一管理,自营快递公司对下属网点的控制力强,代表有EMS、顺丰和宅急送。加盟式的每个网点都是独立的,和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使用同一个品牌,自负盈亏,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有申通、圆通,中通等。

3、民营快递的社会形象欠佳

国内民营快递的从业人员在30万左右。在从业人员中,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下岗工人,有待业人员。工作人员特别是业务员,总体特点如下:一、人员素质较低;二、是服务不规范;三、是举止不文明。许多写字楼挂出这样的牌子:快递不得入内;有的写字楼让快递从后门进,避免快递从前门进影响单位的形象。

4、民营快递公司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淡薄由于这个行业利润较大,投资较小,、见效快,相对于其它行业,操作上技术含量不高,只需实务经验,市场需求又大,比较容易进入这个市场。另外,国内快递公司特别是民营快递普遍存在着唯钱是图,急功近利或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操作不规范、交通工具落后,通讯工具简单以及没有系统的管理软件等现象。因此投错件,发错件,损坏件,丢件,不能按时投递,服务态度差,快件中经常有危险品,包装简陋和快递公司间的相互报复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民营快递公司月丢件率高达2%一5%。

5、服务网点不完善民企快递的服务网点不够健全,没有拓展业务规模,对于公司在偏远不发达地区发展没有考虑完善,而是通通挤向大城市。没有战略性规划公司将来整体化提高,做大。他们中的大部分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以陆路运输为主的国内快递业务。再加上快递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市场还不成熟,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改进措施

1、树立品牌对企业进行定位与包装,逐步形成知名品牌的快递企业。根据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拥有大量原子型企业的市场中,单一的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民企快递要取得竞争优势地位,靠价格战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靠差异化竞争战略,做出自己的品牌,让顾客在同等的价格水平享受不同于其它快递公司的服务。目前中国快递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快递企业为宅急送和深圳顺丰速运公司。当它们刚起家时,也是不知名的小企业,但它们十分注重品牌的经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民营快递企业中的佼佼者。当然品牌树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整合资源,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如在速度或售后服务方面形成独有的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品牌,在众多类似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逐渐做大做强,否则就会面临新一轮洗牌的危险。

2、提升员工素质众所周知,快递业的准入门槛并不高,民企如申通许多从业人员都是初中毕业学历。由于门槛低,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有限,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上不高,由于带来的是企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的不强。另外,有些货物的丢失如陕递的手机,收到的石头肯定是公司员工所为,所以必须从上到下提高,包括上门服务的收派员的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学习,提高诚信服务水准,更好的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有就是加强沟通技巧的改进和培养。因为未能在约定的时间送(取)件,用户很可能会对业务员产生意见,而当业务员面对用户的质疑时,如果解释不好就可能引发用户对企业服务态度的不满意。这时工作人员最好不要跟客户吵起来,要注意沟通方面的技巧、企业可以适当对这方面进行培训。尤其是那些上门服务的收派员,他们的服务态度非常重要。

优化服务企业的品牌不是靠外在的宣传就能够维持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内在实力的支撑,这就需要企业提升服务质量。速度快、服务好,时效性是快递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民营快递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的优势,提供快速、准确、安全的服务。

但这项服务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所增加的业务收益量甚至可能难以弥补企业额外付出的成本,所以快递公司在提供这项服务时要谨慎。但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服务时间上具竞争力,可以与这些公司进行协商,适当地延长服务时间,以争取更多的顾客源,同时通过差异化服务,扩大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树立品牌。此外,提供延伸服务,如快件的安全性包装、代办商务手续等。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业务量,而且可以为不同的顾客提供别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4、加强网点建设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不但位于业务景较大或能够盈利的地区,对于大量像申通快递的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而言,扩大网点数量是做大做强企业所必经的环节。在企业发展前期,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个同城市场,并逐步扩建网点,不能始终局限于一两个城市的同城快递业务,更不能一窝蜂地挤在一些大城市,要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程度,拓展业务规模,并为后期开展国内异地快递和国际快递做准备。

5、加大资金投入用科技化手段来强化管理、用科技配备来创造各网络的标准化操作条件。

比如无线巴枪(GPRS无线条码数据采集器)项目,是所有成功地实施了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快递公司必不可少的高科技项目配备,如联邦快递,DHL,UPS等,目前国内民营快递公司如顺丰、圆通、天天、宅急送等为了强力推动标准化操作,都已实施此项目。这些公司特别是联邦快递、DHL和顺丰快递,都已实施无线巴枪项目多年,公司内给世界各地的所有的业务员人人配备了无线巴枪,由于大范围使用无线巴枪,这些公司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快递面单数据上传、查询的最快、实时和无缝化、电子化,在竞争中取得了先发优势,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篇10

摘 要 随着沈阳经济的稳步增长,其中心城市的纽带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到沈阳消费。本文在对百名外地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外地人在沈阳的消费情况,总结了影响其消费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外地人 消费 调查

近几年,随着沈阳经济的稳步增长,其中心城市的纽带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与周边城市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势头愈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到沈阳消费,在活跃了沈阳消费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以沈阳为中心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外地人在沈阳消费情况以及影响其消费需求的因素,我们对百名外地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七城一体化的宏观发展方向已将无数外地人聚集到沈阳。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选择购物场所,商品质量始终是外地人消费关注的重点。

一、外地人在沈阳消费特点

1.省内消费者人均消费高于省外消费者。从来源地看,省内消费者多于省外消费者,来自省内的占68%;省外的占32%。从外地人来沈主要目的看,以购物居首位,占38%,依次为:休假旅游占22%、公务和商务出差占21%、探亲访友占18%、进行其它活动的占1%。从人均消费情况看,被调查者人均花费242.2元,其中省内消费者人均消费271.9元,比省外高出29.7元。

2.外地消费者青睐太原街和中街商圈。从购物地点看,太原街是外地人购物的首选之地,有42%的人表示在太原街地区实现的消费额高;中街作为沈阳第一商圈,也是外地人购物的最佳去处,有26%的人在中街地区实现的消费额高;依次是19%的人在五爱街、9%的人在北行、4%的人在三好街和铁西商圈等。

2.35—55岁的外地消费者是消费主力群体。从年龄分组上看,35—55岁这一年龄组的消费者,消费额占外地人总消费额的73.1%。其中35—45岁的消费者人均支出261.5元,46—55岁的消费者人均支出269.4元,56岁及以上的消费者人均支出207.6元,消费支出最少的是34岁及以下的消费者人均支出184.5元。说明35—55岁这个年龄组的个体在购物上更具有实力。

二、吸引外地人到沈阳消费的因素

1.消费市场繁荣是吸引外地消费者来沈阳购物的首要因素。82%的外地消费者认为到沈阳购物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品种花色上有较多选择余地,日常所有的吃、穿、用品基本都可以一次买到,有一站式购物的便利。

2.商品质量和价格是吸引外地消费者来沈阳购物的第二重要因素。73%和72%的外地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关注商品质量及价格。在以购物为主要目的来沈的外地消费者中,97.9%和98.7%的人把商品质量和价格作为购物时的首要关注点。这说明外地消费者更倾向于到质量有保障并且价格合理的购物场所进行消费,其中考虑商品信誉好,东西正宗还要稍多些。

3.服务质量是吸引外地消费者来沈阳购物的第三重要因素。70.8%的人认为服务质量能促使消费者实现积极购物。服务质量包括厂家和商店的服务设施、购物环境以及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如有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希望得到较长的保修期。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都希望能在购买过程中得到售货员热情主动的帮助,耐心让消费者挑选商品,并对他们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售货员的态度可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信赖程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在消费者心理上产生的愉快体验,达到现代化的、高效率的购物过程。

4.交通便利也是外地消费者在购物时考虑的因素。调查显示,69.6%的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交通便利因素,喜欢到所处地段方便的购物场所消费。此外,还有的外地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考虑环保、是否具有沈阳特色以及家人是否喜欢等因素。

三、存在的问题

1.交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调查中,有66.2%的外地消费者表示交通不顺畅给外埠购物者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外埠消费者自驾车来沈购物、娱乐、就餐为找不到车位而不满。

2.消费环境需进一步改观。调查中,有的外地消费者希望商场里能寄存大件物品;还有的外地消费者反映,一些卖场在广告中大力宣传所谓的低价商品,到卖场实地购买时却被告知,已经被人抢购一空;此外,有的商场音乐播放声太大、太吵,以及商场内没有休息区,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小孩而言,在上万平方米的商场购物中间需要休息。

3.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外地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场导购员紧追不舍的贴身式服务,让许多消费者购物时有“压力”甚至扫兴而归。此外,还存在商场商品标价不清,有些商品标价与实际售价不一致;以及部分服务员素质不高,对所售商品不太熟悉,介绍产品不清楚的现象。

四、建议

1.搭建消费平台,吸引外来消费。要充分搞好假日经济,促进假日消费,依托房交会、车展会等品牌展会和有影响的节庆活动,建立良好的城市商业形象。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周边城市和更多外地、外国客商来沈阳消费,实现消费规模增长。

2.进一步发挥商业网点在吸引外地人中的作用。商业网点是外地人接触最密切的地方,商业网点要在经营业态、布局等方面充分考虑外地人的需要,以促使其更为轻松、便利地选择消费场所,顺利实现消费愿望。要注重宣传,促使潜在的外地人消费需求在沈阳加速实现。要不断改善经营环境,提供舒适的、安全的、诚实信用和服务质量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提升外地人信心,使外地人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