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19: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保调查报告

篇1

**省**市困难企业—市民贸公司基本情况

到**年底,有9人因企业和个人相当困难无力支付养老保险,应退休但是有办不了退休

月收入状况

在岗的每月只能领400元的收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人,长期有重病并无生活来源有2人。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省**市国有商贸困难企业的部分职工,包含特困企业的市民贸公司,市进出口公司等。资料的收集以访谈为主,主要是在企业和极少数职工家里等地随机访谈调查。从表列出的基本情况看,此次调查情况基本符合困难企业职工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此次调查所获的资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反映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障现状,并试图提出一些个人的

想法和建议。

二.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市委、市政府也对我市的医疗保障状况引起了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这几年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广大职工最为突出的“看病难”问题,整合公共卫生资源,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企业,逐步扩大职工参保面,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由此可见,从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过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方面的努力。但是,效果如何呢?从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却发现困难企业的职工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抱怨的多,满意的少,

可见,目前我市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尤其是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

困难企业方面更是问题难上加难。

㈠城市困难职工的医疗保险不到位。如今农村农民医疗保险,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得到了解决。但是城市困难企业的职工的医疗保险,成为老大难问题。比如**市民贸公司因仅靠少有门面租金免强维持,自**年7月起到至今已经脱保养老,失业两大保险;由于企业特别困难,职工的医疗保险一直没办理。这种种原因说明,对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政策措施没有考虑城市困难企业的职工。医疗保险是关系城市广大职工的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职工对参加医疗保险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期盼。首先是部分企业领导同志对医保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基金的缴纳上延缓滞后;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职工利益。二是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因为长期没参加医疗保险,便对医保产生很多不满和抱怨情绪。三是医保没有真正覆盖到困难企业职工,这一不到位给困难企业职工个别出现生病无法无处治疗的现象。

㈡困难企业中的40-50人员对医疗需求的愿望强烈,而现实却让他们无法享受应得的医疗保障。调查发现,由于企业困难,职工生活受到影响,几乎所有40-50人都强烈希望政府能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险,这样他们就医的生存才有保障。且40-50人员多患有各种疾病,他们更希望就医有政府的关心等,但事实却与他们的愿望相差甚远,一旦生病,出现“小病扛,大病挺”的现况,特大病,

只有得死。

㈢“扩面”难度大。大部分困难企业效益较差,无力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加之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认为缴纳医保费给企业增加负担,不愿缴纳医保费,导致了医保工作进展不平衡。要“逐步扩大参保面,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现,这是我们此次调查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仅以市属国有困难商贸企业的市进出口公司原有的另三家企业为例,该公司属于国企,仅限少有租金收入维持,从**年以来已有51人未办养老保险,然而职工办理医疗保险一直未办理,这些职工大部分现在都属于“4050”人员,1997年以来没有一人办理最低生活保险,这些人员重新就业相当困难,而且也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于是生活变得艰辛,对很多政策、措施都充满了抵触情绪。当然,其中也不乏认为“社会整

体上还是在不断进步的”有识之士。

(四)攀比心态

劳保、公费医疗与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共存,导致困难企业职工与其它人员之间的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影响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与一个效益相对好企业的职工相比,其各方面都要强上很多倍,本以为这个企业的矛盾会相对少一点,殊不知也有不易缓和的矛盾。主要是劳保、公费医疗和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并存的现状造成的。该企业的医疗保障水平普遍较高,按理来说应该比较满意,可令人意外的是,当问到他们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就变得很敏感,因为那些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人可以报销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可以全额报销,相比之下,那些按现行医疗保险的标准报销的人就感到不公平,于是不满情绪更甚。

三.对策

医疗保障进困难企业,实质上忽略了与更多群体切身利益关系紧密的医疗保障,的确让人看到了**市在建设和谐社区方面的突出成果,但不可否认,在“基本医疗进困难企业”方面的投入和努力明显不足,在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的同时,困难企业医疗保障建设却相对逊色很多,然而,困难企业医疗保障确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此,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对发展我市困难企业医疗保障事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㈠提高思想认识。

有些人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意识到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困难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心存疑虑,认为参加医疗保险是“国家甩包袱”“劫富济贫”等的。对此,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改革的宗旨、政策内容、管理办法等家喻户晓,城市困难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保护的是广大困难职工的根本利益,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福利补贴,关键是要建立国家为困难职工合理负担的机制和约束机制,依法实施,全部参加,让每个困难参保职工遇大病

以后都能有可靠的保障。

(二)国家应出台特殊政策

作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商贸企业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为国家作出过贡献的,国企职工是负出过巨大贡献的。由此,在市场经济时期,国家对这些困难企业应当出台对《国有困难企业职工无偿参加医疗保险的规定》,实行对全部困

难职工免费参加医疗保险,让他们老有所养。

(三)高度关注特殊人员

鼓励和发展以困难职工为中心的40-50人员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将困难企业40-50人员纳入职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40-50人员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障服务。还应建立困难企业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40-50人员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由此建立起一个围绕40-50人员基本医疗需求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所组成的

40-50人员医疗保障体系。

(四)发挥社区医保的作用

要解决医疗保险“扩面难”问题,首先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失岗人员医疗保险方面的作用,因为多数失岗人员与原单位关系已经不太紧密,且居住分散,不太便于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管理,而居住地区则是他们生活和活动的地方,因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不仅方便,快捷、成本低,而且还不容易造成遗漏现象。而且,社区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等多种便利条件而更容易深入失岗人员的日常生活,与失岗人员关系相对密切一些,他们也愿意向是失岗人员反映一些问题和实际的困难,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

成,必将有助于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

(五)推行全民医保

取消现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并为统一的新的医疗保险制度,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不管是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农村农民还是普通民众,还是外地的农民工,只要按规定交费了的,都同等看待,真正让参保人员放心、舒心。医疗保险应该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社会保障模式,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完全太过忽略其风险性。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疗保障的风险性,结果导致诸多诸如滥用医疗资源,忽视日常健康等不良现象,要杜绝这些现象,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和高效性,

必须取消尚存的公费、劳保医疗,建立统一的全民的新的医疗保障制度。

必须取消尚存的公费、劳保医疗,建立统一的全民的新的医疗保障制度。

(六)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篇2

一、医疗机构制剂的正当性

《药品治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须经地点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卫生行政部分审核赞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药品监视治理部分同意,发给《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无《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的,不得配制制剂”。该条目是对医疗机构配制制剂行为的一种规则,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前提前提是必需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不然,不得配制。

《药品治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则:“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该当是本单元临床需求而市场上没有供给的种类,并须经地点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药品监视治理部分同意后方可配制。配制的制剂必需依照规则进行质量查验;及格的,凭大夫处方在本医疗机构运用。非凡状况下,经国务院或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的药品监视治理部分门同意,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运用。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发卖”。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治理方法(试行)》第五条第二款规则:“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的医疗机构可以请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然则必需还提出托付配制制剂的请求”。

依照上述司法条目的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必需具有以下前提:一是必需取得相关部分同意,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二是获得所配制制剂的同意文号;三是配制的制剂在未经同意的状况下,只能在本医疗机构运用;四是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且获得了中药制剂同意文号的,经同意,可以托付具有受托前提的医疗机构或出产企业配制中药制剂。

二、医疗机构制剂的认定

依照相关司法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必需经由同意。而当前,局部医疗机构为添加收益,便利病人,在未经同意的状况下,依据传统的秘方配制处了一些膏、丹、丸、散剂,以为其属于临方制剂。那么,这些膏、丹、丸、散剂能否应归入医疗机构制剂治理,作为药品监管人员,对医疗机构制剂的认定尤为主要。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治理方法(试行)》第三条规则:“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依据本单元临床需求经同意而配制的、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第四十五条规则:“固定处方制剂,是指制剂处方固定不变,配制工艺成熟,而且可在临床上长时间运用于某一病症的制剂”。从上述规则可以得出:医疗机构制剂,就是医疗机构依据本单元临床需求经同意而配制的、自用的制剂处方固定不变,配制工艺成熟,而且可在临床上长时间运用于某一病症的制剂。

笔者以为临方制剂,是指依据大夫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处方的要求,由专业人员依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暂时代患者加工成分歧的剂型,是为了知足单个病人的分歧疾病获得实时、称心的医治而为他们“见机行事”制造出合适小我的状况的制剂。

三、当时不合法医疗机构制剂存在的首要方式

(一)无《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配制制剂。一是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和制剂同意文号配制制剂;二是获得了制剂同意文号,但不具有配制前提,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配制制剂;三是经由同意可以托付配制,却未按要求私自自配制剂。

(二)未经同意,私自配制制剂。获得了《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而未经同意,未获得制剂同意文号配制制剂。

(三)未经同意,私自运用其他医疗机构制剂。一是未经同意,直接从其他医疗机构购进其制剂进行运用;二是以友爱医院、协作医院的方式,直接或变相发卖制剂,或以免费赠予的方式分配运用。

四、不合法制剂构成的缘由

(一)好处的诱导

临床需求是前提,市场增补是时机。长时间以来,医院制剂是在亲密连系临床与总结临床理论经历的根底上制成的比拟成熟的制剂,易于改良进步,合用性强,并能实时知足临床医疗、科研需求,深受大夫和患者的欢送。但跟着法制治理历程加速,市场供给才能进步,国度对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局部医疗机构为降低本钱,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不肯在设备、技能、申报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随意配制制剂,使得医院制剂的质量不克不及获得有用的保证,给社会形成了必然的平安隐患。

(二)政策的影响

2003年,国度要求换发制剂同意文号,制止医院出产大型输液,医院制剂室出产种类和出产总值急剧下降,有的制剂室封闭,有的制剂室出产总值不及本来的一半,就我市而言,仅有市中医院、癫痫病专科医院、仁寿县中医院在取得同意的状况下从事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仁寿县中医院大局部工夫都还处于停产形态。2004年,取得医疗机构制剂同意文号的种类要求进步质量规范,按新的规范要求申报医疗机构制剂同意文号。2005年,国度药监局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治理标准》,《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验收规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治理方法》等系列文件。以上政策性律例文件的出台,从积极的要素看,增强了对医院制剂的出产质量,配制前提和配制进程的监视治理力度,显示了国度对医院制剂任务治理标准化与法制化建立的要求。但从别的一方面看,因为这些治理文件在制定时未思索中医用药的特点和医院中药制剂的实践状况,对一些要害条目要求过高过严,加大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本钱,然后对医疗机构制剂的开展带来了阻遏效果。

篇3

年至今。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件、镇(乡)卫生院(含门诊部)2件,全县在县卫生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医患纠纷11件。民营医疗机构2件、村卫生室2件。11件医患纠纷中有1件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占纠纷总数的9.09%经鉴定无医疗事故;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协商解决的10件,占纠纷总数的90.9%医疗机构共赔付资金102万元;存在上访、、缠访和“医闹”现象,造成不良影响和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5件,占纠纷总数的45.5%取得医疗机构赔付资金65万元,占协商赔付的63.73%

二、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

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

一)医疗机构因素。医疗机构管理有待加强。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医患沟通不够。患者盲目认为交了钱,应达到良好医疗效果。医疗机构对医患纠纷的防范和规范处理重视不够,医患纠纷防治办法、处理程序不完善。医患纠纷早期,医院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医疗患纷发生后,均由本身缺少法律、心理、社会学知识的医务工作者处理,效果多不佳;一旦有恶性化倾向时,医方往往束手无策,多请保安人员介入,又加剧了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当恶性医患纠纷发生后,只有报告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参与处理。整个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医疗机构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医疗行业和医药行业管理较为混乱,药品三统一”之后,县级和民营医疗单位药品价格不合理、收费不确定和医疗分工不合理让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患者往往会把矛盾最终发泄到医院和医生身上,医院和医生成了矛盾爆发的焦点。此外,卫生主管部门职责淡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诉前解决机制,医患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处理不当也极易引起“医闹”

二)患方因素。患者及家属认为一定是手术造成的就医观念落后,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制造纠纷或丢弃患者。例如某些癌症患者,现代医学还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患者及家属认为病人到医院,医院就应该治好,否则就是医疗事故。部分患者认为“医闹”有利可图。不闹不赔,一闹就赔,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现实情况中,90%以上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出现医疗纠纷之后,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认为走法律途径不但慢,而且最后不一定能得到理赔,而利用“医闹”来解决问题,不仅快捷,而且有利可图。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医院及医生尽力而为,但有些家属不惜闹大医患纠纷,采取在医院设立灵堂、摆放花圈、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散发传单、停尸闹事等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的行为以求得到高额赔偿,使社会矛盾一并转型为医患纠纷,转嫁责任给医疗机构,讹诈钱财。例如个别患者因疾病住院,由于并发症导致残疾,随之出现夫妻感情破裂等。经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鉴定后患方不服,对疾病的转归、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现象不理解。例如个别阑尾炎手术并发下腔静脉栓塞。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继续到医院、有关部门甚至县领导处投诉和缠访。

三)社会因素。国家公务人员、社会闲杂人员介入。常以停尸闹事、摆放花圈、燃放鞭炮、散发传单等形式要挟,舆论的不客观导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少数道德和素质低下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参与缠讼、滥讼。职业“医闹”掺和医患纠纷。索取高额赔偿。例如,营盘镇一产妇因产后大出血在县某医院死亡,死者家属从外地请来专业“医闹”人员,开口要求医院赔付76万元,医院不赔付就摆花圈,将尸体停放医院大门口等,每谈一个价位,就要做出一个要挟行为,谈判难度极大,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如上级检查、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处理医疗纠纷时,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为顾全大局,只能特事特办、从快处理。但对一些“医闹”分子没有严厉打击,对一些冲击行政机关、围攻殴打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没有依法严惩,从而形成了一种一出纠纷就聚众到医院闹事的恶性循环。

这些医患纠纷带来的后果及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重影响我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医疗机构乃至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良好形象。三是威胁到医疗机构公共财产安全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侵害医患双方及其他患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医患纠纷的处理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影响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和正常医疗秩序。医闹”医赖”缠访”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增加了医疗机构、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难度,增加了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的工作量。

三、目前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促进医患纠纷不息。从近两年来医患纠纷实际调处工作来看。

一)医疗机构与患者家属自行协商解决。

二)同级医疗行政机关组织解决。同级医学会组织的鉴定基础上进行。医学会也是下属管理机构,因医疗机构是医疗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医学会鉴定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质疑,这类解决很少有成功的范例,只有在私营医院发生的纠纷容易和解,因为受市场经济影响,私营医院怕影响声誉,患者身体受到损害的条件下息事宁人,容易自行协商达成协议。

三)民事诉讼法律途径解决。因审理周期、诉讼成本、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原因。而且定案材料一般都依赖鉴定结论,加之法院法官大多不具备医学知识。鉴定程序又繁琐,当事人诉讼后又经鉴定程序的几经折腾,胜诉得到赔偿周期长,大部分当事人不愿走法律途径。

从以上三种解决途径来看。因涉及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切身利益,对于同级医疗行政机关组织解决。部门保护主义明显,患者对于这种医患纠纷解决颇有怨言,很少成功。由于当前的医患纠纷的解决机制滞后,就终极程序来说,人民法院为最终的选择。就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全来讲,只有当医疗机构与患者家属自行协商解决、自行和解,法院查清基本事实基础上,法律责任确定的原则下,双方调解结案,才能使双方都达到满意。

四、防范和处理医患纠纷的建议

医患纠纷的常发性、复杂性与现行单一的调解处置机制不相适应。及时控制大量医患矛盾快速升级,为了把医患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量因医患纠纷可能引发的上访、群访和恶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调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尊重事实、依法处置”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以及“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原则下,提出以下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置建议。

一)建立防范机制。一是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全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设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设立患方接待场所,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上述制度落实到诊疗工作之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公布投诉电话和医患争议处置程序,接受患方咨询和投诉。按照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要求设置内部保卫机构,加强内部治安管理和纠纷防范,添置技术监控设备。制定医患纠纷防范预案、处置预案,并报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二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督促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做到依法执业、规范执业、文明执业,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医疗事故发生,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超范围行医、异地行医等现象,保障就医环境健康。加强医疗服务宣传,提高群众就医意识。加强纠纷协作机制,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三是各镇政府、县级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和正面舆论导向,各司其职,做好医患纠纷防范工作,为依法规范处理医患纠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应急机制。根据医患纠纷的不同类型和恶化程度进行相应的调解和处置。各部门各司其职。开展处置工作。一是医疗机构要健全投诉机制,通力协作配合。当事医务人员、科室、医院三级响应,加强与患方沟通,告知依法处理医患纠纷的途径。及时了解纠纷原因和患方诉求,对纠纷发展趋势客观评估,及时协调处理纠纷和报告相关上级部门。发生医患纠纷后,当事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报告,重大纠纷应及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医患纠纷不得迟报、瞒报或谎报。二是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查诊疗情况,调解医患争议,宣传依法处理途径并主导依法处理医患纠纷。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增强依法处理力量。对社会影响较大、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重大医患纠纷,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并动态报告纠纷及其处理的进展情况,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篇4

一、&&镇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03年&&镇有农村劳动力21133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还有6100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劳动力转移现状:

2003年度,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03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5033人,占劳动力总数21133人的71%,其中2003年转移劳动力5780人。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4500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03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03年底,全镇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夏收前回,夏种后出秋收前回,秋种后出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二、&&镇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三、&&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四、&&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建议及体会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2003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6100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500-2000人,到2008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1%(以2003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80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1次到2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

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再次,成立&&镇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篇5

4月底至5月初,经贸局、财政局、国土局三部门联合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的内容是2012年度用地、投入、产出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探索如何促进企业提高用地效益,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亩均税收

全市平均水平为每亩3万元,其中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81家。分行业看,排在前三位的是电光源、化工、纺织服装,亩均税收分别达到11.85万元、4.88万元和4.36万元。

2、容积率

全市平均水平为0.5,其中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141家。分行业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消防器材、纺织服装、木业加工,容积率分别达到0.84、0.67和0.65。

3、投资强度

全市平均水平为每亩52.46万元,其中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200家。分行业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建材、电光源、纺织服装,投资强度分别达到每亩82.3万元、66.62万元和66.09万元。

综合以上分析,三项指标均排在前三名有1个行业,为纺织服装;有两项指标排在前三的有1个行业,为电光源(亩均税收、投资强度);有一项指标排在前三位的有6个行业,分别为电光源、化工、纺织服装、消防器材、木业加工、建材。

二、现实应用

1、强化宣传引导。设立“亩产英雄排行榜”,每年一次在新闻媒体上对排在前列的工业企业进行公示,大力宣传节约集约发展、提高亩产效益的典型做法,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从默默奉献成为学习的明星。以“亩产效益”考核企业,“逼”着企业增强“寸土寸金”意识,走少用地、高投入、多缴税、集约发展的路子,引导企业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强化约束机制。一是严格项目审议,切实把亩均税收、容积率、投资强度三项指标应用于项目审议环节,严格把关。二是设立企业评判标准,针对部分已建企业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等相对较低的状况,做好企业“上天、入地、加密”文章,鼓励占地大、产出低的企业通过“腾笼换鸟”发展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设立行业评判标准,从集约用地和亩均产出等标准出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筛选并确定主导产业。

篇6

关键词:南京市;非遗;调查

一、现状

1、资源总类、数量状况

我市非遗的项目大致涵盖10大门类,共118项。其中民间文学9项,传统音乐7项,传统舞蹈22项,传统戏剧4项,曲艺6项,传统美术16项,传统技艺30项,传统医药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民俗18项。

2、资源分布状况

我市非遗项目数目最多的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次之,再次是传统美术。这些项目不均衡地在全市都有分布。以项目多少排列次序为:高淳区24项,秦淮区23项,六合区16项,江宁区15项,玄武区12项,浦口9项,溧水区7项,南京市7项,鼓楼区6项,栖霞区4项,雨花台区2项,建邺区1项。

3、保护机构设置情况

目前各区有三种设置方式,一是文化馆主要负责,二是文化局直接管理,,三是文化局设专人指导工作,文化馆具体负责保护工作。从督查的情况看,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但脱离文化馆单独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区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

4、法律法规情况

我市出台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高淳区将非遗保护纳入年底干部考核,秦淮区由省人大通过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保护条例》,把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场所,组织活动,经费支持等细则纳入到保护条例当中。

5、资金使用情况

各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的同时,也从区级财政拨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全区非遗保护工作。在普查工作中,各区均认真填报了各级经费的使用情况表。

6、传承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共建立各类传承保护基地29个,其中南京云锦传习基地被文化部评为国际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省文化厅评为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

7、区级非遗馆情况

为了使区内非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非遗项目数量较多的区县,建立了区级非遗馆。高淳在高淳老街设立了高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该馆的展陈布置将本土文化特色与高科技布展手段结合,值得借鉴。秦淮区建立了东水艺苑民间艺术馆和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两个专题馆。江宁区在杨柳村建立了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并与发改委合作的非遗旅游项目,将非遗保护工作提升到新的层级,将非遗与古建筑群、文化创意产业相互融合。

8、非遗走进校园情况

目前六合,浦口,秦淮,玄武,江宁等区均在中小学开设了古琴,白局,剪纸,民歌等项目的普及课程。其中六合将当地的美食、绘画、雨花石、民歌编辑了4套教材,在全区范围内一到六年级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其他地区的小学也针对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

9、数据库建设情况

各区于2009年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全面摸清文化家底。2012年,在非遗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各区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涵盖国家级、省级、区级非遗项目及非遗的方方面面,形式有文字、图片、专题光盘、书籍等,系统地建档保护,为后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打下基础。

10、创新情况

保护工作开展较好的区已经将非遗和创新相结合。例如,浦口将民间文学与本地的传统舞蹈等其他项目结合起来,挖掘了"霸王鞭"、"采茶舞"、"顶山书画社"、"点将玉鼓"等项目。秦淮创作了器乐作品《墨痕》(古琴和埙),新编了南京白局《救天鹅》、《小伙伴学科学》、《金陵又一景》等。

二、各区的特点

1、六合特色重点保护,解放思想方能传承

过去五年来六合区把财政拨付经费主要用于留左大鼓、农民画等有特色的项目,并且派专人负责留左大鼓基地搬迁。六合将当地的美食、绘画、雨花石、民歌编辑了4套教材,在全区范围内一到六年级都开设了这门课程,把非遗传承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六合区的项目传承要进一步加强,如留左大鼓基地搬迁后,发生了库房盗窃事件,损失惨重,传统舞蹈"湾北小马灯"的道具缺乏经费等,都需要六合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地指导工作。例如,小马灯可以和社区,和旅游结合起来。

2、浦口非遗结合社区,创新传承任重道远

浦口区建立了2个江浦手狮传习基地:永宁镇和新世纪小学,永宁镇为了留住手狮的传承群体,专门安排他们到当地的工厂工作,保证传承群体没有后顾之忧,这些手狮传承人也非常有保护积极性。

红太阳小学作为南京白局传习基地,建成了白局文化长廊、编写了《南京白局》校本教材,形成了全校师生人人都会唱白局的良好局面,今年该校还将代表大陆赴厦门参加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

传承方面,将民间文学与本地的传统舞蹈等其他项目结合起来,挖掘了"霸王鞭"、"采茶舞"、"顶山书画社"、"点将玉鼓"等项目,打造"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工程。

江浦手狮的动作内涵、文化内涵等仍需进一步深挖,才能提高项目级别。一乡一品的项目打造,还需和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相结合,将反映地区变迁印迹的文化遗产,如浦口火车站等,纳入整体的保护规划中去。

3、玄武非遗技艺独特,生产保护勿丢本真

玄武区的非遗项目以美术类和技艺类项目为主,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在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适合实施生产性保护。该区已建成金陵竹刻艺术馆,南京工艺牙雕加工厂,南京剪纸传承基地,苏作小木家具博物馆等重要传承基地。

非遗作品的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需要玄武区非遗主管部门出面帮助他们维权,同时引导项目保护单位在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同时注重项目本真性的保护,保持项目的地方特色,不宜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

4、江宁非遗展演性强,基层建设不能忽视

江宁区的项目展演性强,结合此特点该区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节并设立了江宁非遗馆,该馆将杨柳村古民居与非遗主题展、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新的旅游项目。此外,还建立了天景山小学方山大鼓(麻雀蹦)等保护基地。但基层工作仍然有待加强,区级非遗传承人要尽快确立,同时要善于把江宁的非遗资源与群众文艺紧密地结合起来。

5、栖霞工作深入开展,二代传人需要确立

栖霞区建立了完整的区级非遗数据库,并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展览和展演,该区的主要矛盾是二代传承人确定困难。金箔锻制技艺、真金线制作技艺的二代传承人年纪偏大。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的二代传承人短时间内无法赶上一代传承人的水平。金箔厂为代表的保护单位,生产经营能力差,工资过低留不住人才,该厂应当努力开发金箔的衍生产品,加强管理拓宽市场。

6、高淳非遗规划完善,局部细节有待调整

高淳是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区,该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村俗"为主题,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规划,综合布局,注重顶层设计。目前高淳非遗馆布展完成,淳溪镇杨家抬龙保护基地、桠溪镇跳五猖保护基地、高淳老街羽毛扇制作技艺保护基地等基地特色鲜明,并且结合传统节庆开展民俗和传统舞蹈表演活动,利用高淳电视台宣传高淳非遗。

建议高淳民歌数据库,应当和非遗馆新馆的建设结合起来,对公众开放和展示。非遗馆新馆的展陈布置上,要打破文字+模型的套路,力求做到不用文字就可以让观众明白展览的宗旨。同时可以引导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例如高淳羽毛扇就可以在网络上打开销路和市场。

7、溧水工作任务艰巨,非遗保护形势严峻

溧水区拥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骆山大龙,对于该项目的保护当地主管部门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已见成效。然而其他非遗项目亟待保护,同时该区的非遗保护机构设置缺少当地文化馆的有力支撑,溧水非遗保护中心隶属于溧水博物馆,这就导致保护工作人员不足,同时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项目缺少指导和普及的人员。建议当地非遗科和文化馆的日常工作结合,利用群文搞活非遗。

8、秦淮投入大成果多,本真性保护应加强

秦淮是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区,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该区专门成立了非遗科,同时由省人大通过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保护条例》,把非遗保护纳入到保护条例当中,包括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场所,组织活动,经费支持等细则。

目前,该区建成了2个专题馆,17个非遗传承基地。秦淮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以以丰富的非遗项目为题材,创作了器乐作品,白局作品,摄影作品等均获得奖项。但是目前白局的生存现状堪忧,缺少好的剧本和乐师,非遗保护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提高保护水平,指导项目保护单位及非遗传承人授艺带徒。

金陵刻经处,民俗博物馆,宝庆银楼等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秦淮区应当指导各保护单位抓准每个项目的核心价值,把生产与保护分开根据项目特点制定保护规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思路要灵活变通,力争通过多种途径保护非遗。

三、存在的问题

1、传承人选择困难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项目技艺的传承,无法改变新一代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导致技艺的传承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目前大部分的白局作品不适应当代审美和艺术需求,白局乐师后继无人,传承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而老一代传承人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进行系统传授,大部分的项目传承也需要在实践中去领略和体会,例如栖霞龙舞和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的新艺人的水平都与上一代有很大差距。

2、经费缺乏,项目传承困难

因为人员和资金的限制,很多项目无法进行定期表演,处于半停顿的局面。特别是分布在农村的项目,对它们的挖掘,保护,传承需要一定经费,许多濒临失传的项目因经费问题岌岌可危,后继无人。例如溧水的跳当当,打社火等项目,都面临着投入不足,人员难以稳定的困难。

3、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仍需普及

专业人员缺乏,项目保护传承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许多从事非遗工作保护工作者都身兼数职,对项目保护单位及非遗传承人授艺带徒、保护传承缺少连续性和专业性。

4、保护方式有待斟酌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生产性保护等同于生产"的老思路还体现在一些区县的非遗保护规划中。这必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受到破坏。

5、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缺失

非遗作品的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一是享有商标权和专利权的非遗产品,如张方林等大师创作出来的作品频遭盗版,维权困难。二是存续年限超过50年的产品版权,如金陵刻经处的刻本,不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四、解决的方法

1、固化二代传承人

对不同级别的传承人我们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市级传承人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完整的掌握该项目;省级传承人要有明确的二代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应当拥有创新能力,能够带领该项目不断地完善、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四级传承人制度,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级别的传人,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同时要按照传承方式的不同加以引导,合理利用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等传承方式,尽快的固化二代传承人。例如,工艺美术公司为了传承南京剪纸、金陵竹刻和南京仿古木雕,鼓励这三个项目的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他们的子女,并且把剪纸大师张方林的儿子张俊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而社会传承主要来源于师傅带徒弟和通过耳濡目染习得的,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和提倡这种师徒传习模式,对于传承人带徒能够给以一定的带徒补贴。

2、争取财政支持

要适当的通过人大立法等形式,如在市人大通过《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保证每年各级财政都能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必然趋势,同时他们的中立性,使得他们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经济价值,能够更客观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3、完善非遗法律

我市应当颁布《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参考1985年, UNESCO与WIPO联合的·《示范法》的精神,增加保护年限,修改保护主体,将各保护单位、传承单位、传承人认定为保护主体。 此外,还应保护小手工业者的"署名权",对侵犯他们"署名权"的行为要予以处罚。

4、开展培训工作

市非遗中心需要承担对传承人和各区专业干部的培训,使传承人了解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进一步加强专业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他们更好地开展传承保护工作。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要进行专项培训,例如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的项目,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方面的培训而不是市场化运作。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价值。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对我市"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环保;问卷调查1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以学生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2)调查对象:马山县马山中学学生

(3)调查内容: 环保基础知识的掌握 环保意识水平 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2调查情况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中学生环保意识水平仍有待提高,调查中有80%的同学选择经常在校园中看到别人乱丢垃圾的现象,说明在校园中,不爱护环境、不文明的学生大有人在。看到乱丢垃圾的现象后,仅有18%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缺乏氛围,不敢出面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在调查中学生是否有节约意识的题目中,可以看出,生活中学生的节约意识还是比较好的。如有58%的学生又节约用水的意识,有82%的学生有重复使用纸张的意识。在是否使用塑料带的调查中,多数学生会选择拒绝使用,但仍有20%的学生仍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说明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是不高,对社会的责任感十分缺乏。但其中95%的同学已经意识到我国的环境正在恶化,说明学生还是对环境保护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在是否有随地吐痰的习惯中,有42%的同学选择是,说明随地吐痰这种不好的习惯在学生身上还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家庭性,大多数学生可能从幼时模仿大人学习一直延续到现在,居住地偏向农村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更易有此习惯。透过这份问卷,发现多数高中生的环保意识处于薄弱阶段,那么学校怎么做呢?

3建议

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3.1创设良好的环保教育的氛围。

3.1.1多开展绿化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们都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是大家的乐园”。从而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班队活动中适时地进行环保教育。如学校在卫生工作方面,强调“重在打扫,贵在保持”,对卫生优胜奖,每周评比一次,周前公示并予以表彰,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生生为争创绿色学校而努力。使他们养成爱卫生、讲卫生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1.2创设更多的绿化、美化校园的空间与条件。校园虽不大,但要尽量规划出较多的空间用于校园花坛及草木的绿化,使校园四季常青,花期不断,使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同时,把每一处花坛或劳动基地分配给各个年级,让他们亲自参与环境的管理,亲身体验环保的乐趣。学校还努力增设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如设立废品回收站,定制垃圾箱,建立生物角等等。学生有了环保的意识,就能付诸实践。

3.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高中阶段各学科,特别是化学、生物等课程中,很多内容都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

3.2.1化学教学中介绍相关的环保知识。如结合空气,水等章节,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空气污染及水污染的形成及防治;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等。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3.2.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教室、实验室、学校做起,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作为化学教师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人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问题,从刚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就应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药品的取用规范,节约药品,不要撒在讲桌上;点燃酒精灯用过的火柴头要放人垃圾瓶中,点燃镁带后的白色固体要回收,不乱丢乱放等,给学生作出表率。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在学生分组实验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固体的回收;制取氢气后锌粒的回收等,都要预先给学生讲清楚,尽管回收处理比较麻烦,远没有乱丢乱倒方便,如果贪图方便,实验室的下水道的污染物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实验室长期的危害和隐患。

3.3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地实施。

3.3.1开专题讲座培养环保意识。 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及其被破坏的原因和氟里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结合全球的二恶英事件谈谈多氯甲苯、多抓乙苯及烃的卤代物的毒性和食物污染问题;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谈谈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3.3.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环保意识:课堂教学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但课外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自来水厂、陶瓷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应采取的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违法行为,同学们也树立起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学校要重视把环境教育寓于各类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条件下参与学习。如在春游、秋游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把垃圾放回塑料袋,扔到垃圾箱内;又如,学校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保日)等相关环保的节日里,开展环保图片展览、环保主题班会、环保宣传栏、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小卫士评选等活动,使学校内拥有浓浓的环保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4结论

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同时也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所以,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仍需要多方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发现(如表1),家庭最高学历水平变量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水平越高的农民家庭购买社会保险的越少。可能的原因是家庭较高文化水平有利于农户识别和把握生产经营活动总的盈利机会,同时会降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所以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此外,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还发现,家庭最高学历水平与对社保知识熟知度、家庭参加医保人数、家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水平越高的农民家庭对社会保险知识的了解越多、越详细;文化水平越高的农民家庭购买医保的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重越高;而购买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重越低。可能的原因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更看重健康和医疗卫生保险,而由于家庭文化水平较高在生产或家庭收益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养老问题就相对的弱化了。

2家庭年纯收入

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如表2、表3),农民家庭年纯收入水平变量在5%显著,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越多,而购买养老保险的人数越少。此外,农民家庭年纯收入还与缴费金额承受能力、缴费方式成显著正相关。

3保险政策和知识

经调查发现,93.8%的农民部分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和知识,而对社会保险政策和知识有所了解的农民中,90.5%的农民只知道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而对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险种全然不知。82.8%的家庭有2人及以上购买医疗保险,47.2%的家庭有2人及以上购买养老保险;这一差距主要来源于对政策及知识的了解程度。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9.8%的家庭是直接通过政府或村领导宣传讲解之后购买社会保险的,21.7%的家庭是经过新闻和报纸报道而购买社会保险,58.5%家庭是受子女、邻居、亲戚和朋友影响而购买保险的。此外,在入户访谈中发现,90%的家庭购买保险不是为了防范风险,而是为了享受国家福利。因此,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险知识的宣传和讲解,拓宽渠道、深入基层、促进官农沟通,刷新农民社会保险理念。

4农村医疗保险

根据调查,90.4%的家庭购买了农村医疗保险,家庭中有2人及以上购买的占82.8%。调查中发现,82.6%的农民对目前的医保政策非常满意,认为医保给他们就医带来了方便和实惠,但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5农村养老保险

调查发现,由于当地乡镇企业较少、集体累积较少及经济条件的约束,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两种方式。16%的农民认为政府的补贴力度大,能激发购买欲望;23%的农民认为政府补贴力度适中,但不足以激发购买欲望;24%的农民认为政府补贴力度较小,完全不能激发购买欲望;37%的农民表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是为了自身利益并未考虑政府补贴。对目前还未购买养老保险的农户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只有43.3%的农民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足而未购买,3%的农民是由于子女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不需购买养老保险,53.7%的农民主要是因为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大相信宣传而未购买。

6相关建议

6.1提高农民收入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收入越高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越少,这可能是由于农民保险意识不强,对保险认识不足以及对未来领取养老金没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等。在目前社会经济压力下,农民首先要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房屋建设、生活必需品等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养老问题还未引起人们必要的重视。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保障能力,提高农民应对重大经济风险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参与社会保险情况。

6.2加大宣传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专职经办人员

调查发现,农民对社会保险政策及知识的了解程度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情况。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杂志等多种渠道宣传社会保险参保条件、参保范围、参保程序、缴费金额、缴费方式、缴费年限等信息,刷新农民思想。培养专职经办人员队伍,主抓经办人员的宣传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政策宣传意识,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使其成为政府的基层代言人。

6.3建立有效的参保激励机制

篇9

浙江省温州市城区分布着许多农村,市内经常见到这种场景:周边是高楼大厦,走进大厦后方就能看到郊区在城市扩建中遗留下来的村庄,原有的居民很少居住在这里,大部分成为家禽宰杀地、家庭手工作坊,许多农民工居住在此。环境污染严重,丢弃的垃圾遍布小河岸,河水如同墨水等。

二、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1.实地调查

经过几天的实地调查,对温州城中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根据实地拍摄的照片反映,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欠缺。虽然近几年环保部门做了不少工作,村委在路旁摆放垃圾桶,河道上漂浮的生活垃圾也经常有人打捞。但是,村民们大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再加上几家养猪场和石材厂又紧挨着居民区,当地的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

2.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从数据结果分析得出,近几年的环保宣传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实效,大部分村民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如74%的村民认为环保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公民个人,这说明大多数村民认为保护环境应从每个人自身做起,环境保护应该在全民范围内推广,由每个公民共同来维护环境。但是,人们自觉性还不高,对公共场所的环境保洁意识不够强,这从村里村外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情况可以看出。当然,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宣传和支持。如14%的村民认为政府部门在环保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时,63%的村民认为要加大政府的环保管理力度、51%的村民认为强化环保教育是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最需要做的两件事。正因为没有得到这两方面的重视,村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说明环保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还应该扩大立法,加大国家的执法力度,用法律的强制性来维护环境。同时,还需加强舆论监督和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以便更好地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如26%的村民认为要“扩大媒介的宣传”。在如何解决环保问题的调查中,近83%的村民认为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很低,48%的村民认为依靠科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说明大多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大自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科技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来促进环境的保护。

3.调查结论

村民虽然已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还须进一步强化,许多村民都只局限于眼前的方便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也忽略其行为给自己及他人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因此自觉性不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呈“依赖政府型”,对于自身及其它社会组织应该做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认识。政府虽也在各方面采取措施治理整顿,但也有不足之处,不能持之以恒,甚至有时让人感觉是为了应付检查。可见,“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村民环境意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而大部分人主要还是从电视、广播中获得环保信息。环保宣传教育在村民中的认同程度要得到多方面的显现,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还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另外,村民和政府没有很好地合作,村民对政府所做的工作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以致错误地认为政府无视农村的环保工作;而政府虽然抱怨村民环保意识差,也同样有不周之处。所以希望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努力,为改善环境问题尽一份力!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专业且规范的环保队伍,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

(2)扩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看到现今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困难,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当前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了解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懂得环保的意义并自觉投入环保队伍。

(3)政府严格监督管理。很多地方污水未处理就随意排放、工地扬尘屡禁不止、垃圾堆积如山等不良现象,需要政府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实行环境评估制度,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环境不达标企业、偷排偷放企业,加强环境监管,发现环境问题一起动手,采取坚决措施防止污染蔓延,做好环保工作。

篇10

第一天,自从进入南林以来,我们在这所历史百年的学府中感受林木文化的熏陶,如沐春风,以此为荣,引以为傲,民间更甚有言北清华,南林大,显示了我们对自己学校的热爱。然则,与我们学校同在一座城市的南京大学,自古名校,才学之辈层出不穷,在各个时期在各个领域为我国贡献过大量人才,我们火牛队十分感兴趣于南大的秘密,想比较两所学校的学习风气,得到某个可靠的结论,借鉴其中的成果,享受个中过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于是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就这样定下来了,有队员当天就联系了在南大的就读的高中同学,协商具体事宜,而最终我确定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

第二天,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团队一致认为我校在许多方面较之于南京大学都存在差距,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或整体的学习风气也不例外,就是本着这样的态度,我们决定现在校园内观察同学们的学习状况。一般说来,我们学校的学习地点无外以下几个地方:教五楼,主楼,图书馆,宿舍,各有各的代表群体。我们便分头观察,一小时后回来汇报情况。我观察的是9栋宿舍,比较不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宿舍学习的同学一星散分部为主,大家主要集中在宿舍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雷林花建淮杜兴剑分别去了主楼教五楼图书馆,而李翔本人正在教五楼学习,队长坐等汇报。这三个地方的学习情况差不多,大约有一半的同学认真学习,心无旁骛。但是另一半的同学多少有玩手机,有吃零食,有聊天,时不时还发出手机各种动听的铃声来告诉别人自己业务很忙。见多不怪,我们做到心中有数,是为了这次的调查的可靠,这样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第三天,经过昨天在学校各个地方调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以后,我们小组经过商议,为了获得更全面的观点,应该在校园内部进行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这份问卷也是我们集思广益精心设计的,在问卷的最后还特地想问问同学对上次南大学友来我校向唐骏先生发难一事的看法,可谓用心良苦,问卷不多只一百份,我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然后做了统计,当统计出一份跟之前现场调查相联系的数据,我们一致认为本校这块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可以进行下一部署了。

第四天,昨天我们在校园内部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天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前往南京大学进行实地观察那里的同学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怀着有点景仰有点期盼的心情我们小组到达了南京大学,当然以也来过,我们并不算很陌生,当我们找到了图书馆和教室的时候,我们很认真地凝视这所高等学府中学子的一举一动,不得不承认吧,优秀的习惯带来的就是优秀本身,我们发现开小差的同学几乎为零,这虽不出人意料,但也足够让我们震撼,不愧是名校,身在其中,似乎忘返。。。

第五天,本着和在自己学校调查一样的出发点和态度,我们今天带着来到南大进行问卷调查,当然了,在最后一道题的内容上做了改动,其实面对南大莘莘学子,我们觉得这份问卷似乎有点多余,但是任务所致,我们必须好好完成,南大的同学也是相当配合,带过去的一百份问卷也很快就完成了,眼看着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告一段落,大家心里也都是感慨良多,各有所思,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初的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