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14: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12-2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有效互动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新媒体技术爆炸式地发展,使大学生能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玩的方式更是多样,这种情况使他们课余学习的时间变少,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出现变化。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新问题,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应面临挑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一个陈旧的课题而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它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的民族能否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2006年4月底,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上指出,“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辅导员个人的职业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人格要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教育部2005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2005]2号),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辅导员基本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在政治觉悟上应与我们的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一致。其次,应具备较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教师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态度等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既能处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也能根据需要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通过这三个方面真正达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为主体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张扬,自我管理能力弱。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主流思想仍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工具的不断涌现,舆论自由度逐渐开放,大学生足不出户也能阅尽天下大事,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使不少的大学生出现重视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不满社会现状且责任意识淡薄;过度崇尚自我却缺乏集体意识;追逐快餐文化缺乏理想信念。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由于职业定位模糊和工作评价度不高,甚至部分辅导员只是把当辅导员当做进入高校的跳板,所以在工作中存在职业理想缺失的状况,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就可以,没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动力不足等问题,甚至有的辅导员本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十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在强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塑造。
二、辅导员职业人格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契合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包含着五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即信仰、辅导员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规章制度和他人经验等。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两者来看,他们的主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契合。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应当是丰富的而且形式多样。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形式,在主题班会,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中,开展学雷锋、感恩、爱国等教育形式。在互动中辅导员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思想导师。从互动中两者都能得到提升,这对辅导员的职业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上张弛有度,在教育上注重方式。单纯的说教方式应当尽量避免,要强调自主性和觉悟。因此,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要确保主流教育思想不动摇,对一些个体要实行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关注他们的职业理想,将他们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观察他们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引导他们走上比较正确的道路,将价值引导与自我意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上自觉学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掌控着教育的模式和过程,而且掌控实施的内容,因此,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制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流文化摈弃腐朽和错误的思潮,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当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自觉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实践促进大学生在实际中感受祖国的变化。从实际思考理论,从理论提升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反复循环中养成自觉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的思想,树立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从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双方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双方价值的趋向一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正确引导舆论
理想信念教育应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辅导员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微博、微信、博客、QQ、网络论坛、聊天群、教师信箱等方式,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班级和系部网站建设和管理,在内容上尽量多宣传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红色事迹等。结合新兴媒体工具可以建设官方微博、博客等,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各种问题,辅导员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热点问题讨论,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种新的方式也使大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判断力,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积累经验,进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然而,新媒体工具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不断,言论自由不断开放,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媒体道德修养。媒体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辨别能力,从理性的角度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不能人云亦云瞎起哄。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提供大学生解读新媒体信息的正确视角。也可以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实践为动力,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面对多元的文化、迅猛发展的媒体工具、个性张扬的“90”大学生,你想单单通过宣传和灌输使他们自觉形成较高的理想信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寒暑假的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参观走访、校园文化活动等,类型丰富多彩。作为辅导员应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我们的国情、民情,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感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集体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了解我们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更能破除我们的思想困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首先,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很难体现专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进行专业细分,简单来说,我们既要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要有出色的班级系部管理者,也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等。因此,把出色的专业个体应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确实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拓展辅导员队伍的视野。使他们能把握敏锐的信息,掌握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熟悉流行的新媒体语言,从而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收到教育的成效。再次,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机制。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每天处理各项工作,凡是和学生有关的都和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因此被冠以“万金油”的称号。但是这种事务缠身的模式,很难使辅导员分出时间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一个团队里面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专业团队,一方面依托专业开展各项职业工作,另一方面要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主体,建立一个与职业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N].中国教育报,2011,(6):4.
[2]李中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17-138.
[3]贝静红.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和辅导员职业信念塑造[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篇2
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革命。也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学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价值观,同意“金钱至上”的学生占3.98%。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学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学生占51.81%。
2、价值追求的实用化。
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我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他们不但强调社会价值,也注重自我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现代价值观。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法则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
3、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大量调查报告都能证明,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差异,这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然而,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矛盾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困惑、迷茫、盲从。必须通过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调适、规范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不再无所适从,而认同、归依于符合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评判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的指导地位。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确实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他们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显得更为必要。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并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大学生既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又应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4、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范导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形成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期通过这些措施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选择。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2、根据大学生价值追求功利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御物质、金钱的能力。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我们被周围的金钱诱惑、功利追求、物质崇拜、商品拜物教的包围下,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肯定人的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纵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其次,要注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有没有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决定着人能否超越现实的存在。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一方面,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触到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自己的内在王国,是真正的自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一个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高级精神需要,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享受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的新人。
3、根据大学生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中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相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㈨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逆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容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社套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现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美旭.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3):117.
[2]王海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7):25.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班级导师 新生教育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是我来到工程大学任教的第一个学期,也是我担任班级导师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同时还是我所带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如此多的“第一”表明班级导师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挑战,经历了这个学期的历练,我对学生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如何让新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上感受颇多。班级导师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引导者。一名好的班级导师可以帮助学校更加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本学期我担任了14级电气5班和6班的新生班级导师,在此我把我作为班级导师的几点体会和读者进行分享。
一、组建班委,培养学生干部,建立班级制度
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培养以班干部为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学期初,我通过对学生档案的了解,通过新一轮的民主选举,成立了班团委。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我注重从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上对班干部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能力锻炼与为同学服务的关系;同时在学习上、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上鼓励他们大胆去做,使他们成为班级建设的排头兵。培养得力的班干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以形成班集体的向心力,树立良好的班风,让学生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和团队亲和力,将使班级管理更加轻松,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建工作
一个健康的学生,除了在生理上的成熟与健康外,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同样重要。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辅导尤为需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许多同学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反抗心理。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深入学生内部,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最近在生活、学习、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及个性。
2. 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惜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作风。
3. 平等对话,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找班级导师。
4. 对学生进行入党动员,鼓励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不再有家长天天念叨着努力学习,不再时刻担心如果考不上大学自己该何去何从。忽然减轻了高中时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忽然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这时的他们可能会有些找不着北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好。如果没有人指引他们,或许他们将把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游戏、玩乐上。所以,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将显得非常重要。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使学生树立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
四、狠抓班级学风,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把一名学生所有学习的东西比喻成一台电脑的话,那么学生参加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等相当于一台电脑的软件,而硬件我想就应该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了。一台好的电脑仅仅装上最优秀的软件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硬件设备的支持,无论软件如何更新换代,整台电脑无异于空中楼阁般不切实际。因此在新生的学风建设与学习成绩上,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来加强:
1. 利用班会时间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让学生领悟知识的重要性。
2. 与各学科老师沟通联系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学生各科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与学生谈心的方式,了解及鼓励学生,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3. 以寝室为学习单位,同学中互帮互助,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各部门、老师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多参加相关培训及活动,在培训中学到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体验,全面增加自身知识构造。
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告诉我说:管理学生的工作更像是一场与学生的心理战。要么老师成功地建立了班级管理机制,那么之后几年的管理将会越来越轻松,学生会在这样有序的机制及管理下健康发展;要么老师未能成功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那么之后几年的管理将会遇来遇难,学生将按着各自千奇百怪的道路发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班级导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早抓起,先制定好培养方针与制度,以后的管理才能得心应手,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蔡慕贤. 大学生教育的柔性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09(09).
[2]郭占国,靳宝兰. 论激励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电子教育,2000(04).
[3]郭光初. 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与大学生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01).
[4]谢桂萍. 如何面对90后学生教育[J]. 吉林教育,2010(35).
[5]黄杉.“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 成功(教育),2010(03).
[6]丁正.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校园[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7]孙国强,刘涛.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 知识经济,2010(10).
[8]黄桂琴. 管理激励与约束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篇4
关键词:夯实;综合素养;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50-0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当下异常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更需在校期间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提升自身的就业服务能力,增强做人、做事的能力,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此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多个层面增强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首先就要增强其思想政治素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指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及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确保自己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砥砺学生政治思想人格魅力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内容丰富,包括做人、做事与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其次,历练人格魅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大学阶段是一生中极其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不仅是大学生提高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和提升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阶段。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吸引人的力量。大学生人格魅力总体来讲彰显在个人品质、专业素养、社交礼仪等多方面。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就业,乃至人生发展都不可或缺,是学生增强就业资本的重要软性实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表现为乐观开朗、勤奋进取、真诚友善、自励自谦、乐于助人;感知敏锐、想象丰富、积极主动、协作创新、坚忍不拔;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稳定平衡、目标明确等积极品质。
(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操守素养
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操守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应有之义,如:让医学生誓词和医师执业道德规范等入心入脑,既对当前医学生理论学习有一定职业规范,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更是要把其作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从业准则或职业操守。
(三)培养学生工作做事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踏入社会或在校参加社团活动,想成功做一件事情,不仅强调个人能力,更看其团队协作意识,既要有独立性,更要有协同观念,这既是做人准则,也是工作中做事的风范。
(四)强化学生法纪意识能力
增强毕业生就业服务能力,需加强高职学生法纪观念教育,树立正确维权意识。遵纪守法,严格按法律、法规做人办事,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毕业学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学毕业生要把党的政策视为“生命线”,把党风廉政建设规定视为“警戒线”,时刻自警自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夯实自己的法纪能力,始终做遵纪守法的表率。
二、理技融通提升学生专业职业技能
提升学生专业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资本的内核因素,这是高职毕业生做事硬性之实力。譬如:储备好专业理论知识。高职学生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中,需储备好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方面知识,丰富头脑,拓宽视野,做到厚积,才能薄发,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学生还需掌握好操作技能,做到规范、精准、娴熟,通过技能考试,拿到专业技能证书,为自己将来在就业岗位展示能力提供良好硬件平台或渠道;增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转化力。把理论知识转化成操作技能,做到融汇贯通,反之,技能提升也将促进理论知识的领悟与升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转化力在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表现或层次,譬如:医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训的彼此链接,实验实训学习与临床观摩见习的相互转化,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的共同促进等就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
三、科学定位把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关系
对自己有准确定位,找准自我所扮演的角色层面,作出合理性追求或目标。既能充分展示个人价值与追求,也符合社会时代需要或国家社会的要求。做到个人理想符合社会理想、社会的需求,这样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社会经济发展也急需这样的人才。主观上,培育学校和毕业生都需关注国家社会当前需要本专业的人才标准,便于针对性的从入口、培养过程及就业等各环节做好准备。客观方面,对社会当前的发展需求分析,当然也包括对创业的思考或者是设计等,服从祖国需要、时代社会需求、家乡建设需要本身就是展示自我价值的主渠道,这样也会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素养。
四、全面推进培育学生管理沟通技巧
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也需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提升学生管理与沟通技巧等个人软实力。
(一)增强学生自己的管理能力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达到高效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使工作更具成效,管理能力强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因素。加强自我管理水平、工作做事的管理技能等,是搞好工作的重要因素,如“人生规划”、“时间管理”、“个人品牌管理”等都属于自我管理范畴。管理技巧不一样,效果则大大不同,因此,学生要会管理,运用统筹方法、资源整合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学会处理事情,使客体更条理化、清晰化、科学化、规范化,使其达到符合时代、社会、国家及人们的需要、需求,最后获得认可。如:对人生有规划,通过自律和对时间的妥善安排确保人生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管理好自我人生载体,即人格品质管理和心理素质管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累积知识、提升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能力锻炼。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大网中的一个节点,不能忽视人际关系及人脉管理,面对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如领导、同事、同行、下属或工作领域的新人就应有不一样的交往技巧,讲究相关策略。使自己在单位、本领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生活环境。高职学生如能在校期间就强化自我人际交往与沟通管理能力,势必提升其就业资本,对今后发展带来良好资源空间。
(二)培养工作关系沟通协调能力
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将在祖国社会各领域工作,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如: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面对不同患者,搞好医患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在校高职医学生就得从患者心理出发,学习心理学,根据不同患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自己驾驭医患关系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与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协调与真诚交往,也是使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此关系得先看对方的关注点、渴望诉求,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家属解决好各方问题,或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处理好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必将大大改善医患关系,有时甚至会促进病人治疗效果。
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在校或实习期间充分抓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及转化力、作好个人定位和增强自我管理与沟通协调技巧能力等软硬实力去夯实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基础,从而努力增强或提升学生的服务能力,有助于当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境况下,化解就业困境、挣脱现实的束缚,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陶新南.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2]温晓慧.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8,(52).
篇5
关键词:孝行教育;困境;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85-0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正确与不良的思想观念纷纷涌入,形成了本土思想与外来观念的激烈交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时期,在这种思想意识的角力中受到的影响最大,甚至出现思想混乱、道德模糊等现象。“孝”这一自古以来的基本道德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孝道危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孝行教育,意义重大。
一、“孝”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孝行,它既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情操,也包含实践方面的行为。孝行教育就是培养孝的品德,促进孝的行为,它是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孝行教育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就在于“孝”作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品德和行为,对于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就个人而言,孝是善之始、德之本,是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基础。中国历来注重孝,“百善孝为先”[1]104、“夫孝,德之本也”[2]4,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在中国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代社会,孝作为善之始、德之本的基本意义,也丝毫没有改变。具体而言,孝是一种私德,一种家庭美德;善是一种公德,一种社会美德。公德源于私德,“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3]9,由私德扩展升华即可成为公德。从根本上讲,社会关系只是家庭关系的放大。由对父母的孝向他人延伸,形成善德,便是私德发展成社会公德的过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是这种由家庭内的孝发展成为社会关系上的“善”的鲜活写照。所以,孝是善的前提,是个人品德的基础。
就社会而言,首先,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起点和支撑。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是维系社会安宁稳定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富于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社会和谐为根本追求的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趋荣避耻,本质就是要导人向善,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尽管“八荣八耻”没有直接提到孝,但其本质上是内在良好品德的外在体现,而孝是善之始、德之本,是良善的个人品德的基础,也是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支撑。因此,孝也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起点和支撑。
其次,孝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孝才可致善,以善方能致和。孝是善的前提,善是和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而社会的和谐必须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内容。民主需要尊重他人,敬爱他人,法治的本质则是一种“善”治,只有坚守良善之心,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以孝致善,以善致和,才能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方面做到公平正义;诚信需要敬人如敬长,友爱需要爱人如爱亲,实现相互之间的友爱;安定需要安居乐业,有序需要老有所养,只有奉行良善之心,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9,才能达到社会的安定有序。由此可知,只有以孝致善,心怀善念,才能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总之,和谐社会需要以孝和善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孝是善的基石,善衍生于孝;善是和的灵魂,和脱胎于善。拓展家庭之孝,方能达道德之善,始能致社会之和。
二、当今大学生孝行教育的困境
尽管孝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社会的孝行状况却令人担忧。纵观当代中国,亲情日益淡漠,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受到挑战,感恩意识、责任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啃老、傍老、欺老甚至虐老等问题屡见不鲜。2005年,黑龙江人大代表翟玉等对全国农村进行孝道现状普查,结果显示,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5]92。孝行状况堪忧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银潮”的冲击,据全国老龄委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老龄人总数为3 300万,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 000万[6]29。孝行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全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但迄今为止,政府和高校都没有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孝行教育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陷入了一种急需而缺位的尴尬境地。
理论方面,没有对孝行教育的政策支持,使得孝行教育没有进入课堂,也没有明确的孝行教育内容和教材。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识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中,仅用了约300字的篇幅简单介绍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于孝行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孝在思想道德中的基础地位严重不对等。实际上,脱离了孝,思想道德修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也就丧失了根基。与此同时,孝因其产生于古代社会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当前孝行教育的内容难以界定。当前有关孝的著作,也多是论述孝文化的历史演变而简略述及当代价值。至于孝行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则尚处空白阶段。政策支持的缺位和著作、教材编写上的空白造就了高校孝行理论教育的困境。这种困境直接导致孝行教育无法进入课堂、进入头脑、进入生活,也使得孝的观念不能内化为孝心、孝德、孝道、孝行,以致出现孝道危机。
实践方面,孝行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孝的观念和行为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认同,加剧了孝道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孝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完善和强化的过程。近年来,高校学生欺瞒、剥削父母,钟情于物质追求而不顾父母感受,沉湎于网络世界而漠视父母艰辛的状况时有报道。很多高校学生视父母的关怀为理所当然,甚至产生厌烦、反叛,乃至平常不愿意跟父母谈话或者联系。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问卷调查就显示,该校大概有15%的学生“没事就不给家里打电话”[7]101;某些高校学生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攀比的过程中认为父母没出息、没文化、没品位甚至产生嫌弃情绪,更有甚者,仅仅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某些要求不能满足就与父母争吵,乃至打骂父母。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价值观的正确确立。正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当今社会是“权利与义务断裂的社会,今天的社会是‘孝心颠倒的社会’”[7]295。
三、大学生孝行教育需要科学界定“孝”的内涵
重“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的“孝”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内容包罗甚广。尽管其中有不少落后甚至愚昧的东西,但也不乏仍然合理值得传承甚至发扬的地方。因此,孝行教育首先需要科学界定孝的内涵,秉承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吸收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的同时对之进行创新与发展。
就孝而言,其内容可以从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在个人与家庭方面,孝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即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身体上的损伤对父母而言是精神上的重大打击,是不能承受之伤。所以,珍惜和热爱生命,是现代社会的孝所应有的内涵。在家庭方面,敬养双亲是孝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它包括物质上对父母的养和精神上对父母的敬爱。养是最基本的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保证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是养的基本要求。精神上的敬爱,则更为重要。孔子就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8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敬”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孝最本质的要求。
在社会与国家方面。传统儒家思想将孝由家庭关系向社会关系延伸而形成儒家道德体系的过程,给当代孝行理论教育内容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孝不应局限于个人和家庭方面,而需要由个人和家庭向社会、向国家延伸,由私德的孝向公德的善的层面发展,形成以孝为基础的道德体系。如:由孝入礼,孝行教育的礼是将孝“移于长”而形成的礼,是包含晚辈尊重长辈不可或缺的礼节和礼貌,并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和温恭守礼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礼。延孝为仁,孝行教育的仁是由敬爱父母延伸到敬爱他人的仁,是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合乎情理的道德要求,并与中华民族乐群贵和的民族意识和仁厚朴实的传统美德相适应的仁。移孝为忠,孝行教育的忠是将爱家、爱父母扩大到爱国的忠,是蕴含着对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坚决维护,对自我道德的坚守,并与中华民族忠恕爱国的民族精神和坚贞不屈的传统美德相协调的忠。
四、大学生孝行教育的实现途径
大学孝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行方面,既要靠高校的努力,也依赖于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更少不了政府的规划部署和统筹安排。
政策支持是基础。孝行教育面临的教与行的双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发出了一系列关于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通知和意见。但是,国家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始终存在政治性理想信念教育有余而基础性道德教育不足的弊端,大学生教育中应具有的有关基本道德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对孝行教育,国家尚未制定具体的政策,甚至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孝行教育都鲜有提及。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行教育已经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紧急问题。对孝行教育给予政策支持,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自己的职能,认真研究,妥善规划,提出具体有效的政策,为孝行教育建立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这是推动大学生孝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教育是主体。高校是大学生孝行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孝行教育的成败。据华南师范大学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统计,有50%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跟父母的沟通频率发生了变化,可见增强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9]39。就课程设置而言,高校应当将孝行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充实和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开设专门的孝行教育、孝文化教育选修课等。在教材编写方面,高校应当加紧编写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孝行教育专门教材。教学方法上,由于孝行教育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具实践性,所以需要在实际的孝行教育中“变空洞说教式教育为情理交融式教育”[10]128,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孝行教育,切实提高孝行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动孝德的内化和孝行的外显。
舆论引导是支撑。舆论反映人民的心声和社会的风气,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舆论的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的宣传引导功能,大力倡导孝行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孝行教育,塑造与大学生孝行教育相辅相成的舆论氛围。具体而言,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文艺、出版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将弘扬孝行教育作为传统舆论的主旋律之一。要主动占领和开发网络等舆论新阵地,全面加强网络建设,使弘扬孝心、孝德、孝行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旋律之一,将网络打造成开展孝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拓展大学生孝行教育的渠道、方式和空间,充分利用与孝相关的各种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宣传孝德、孝行。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多举行弘扬孝行教育的孝文化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孝行教育,还要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孝行教育服务和产品,充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孝德,实践孝行。
平台搭建是载体。孝行实践是孝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孝行教育的意义只有在孝行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孝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孝行实践平台的搭建就极其重要。就高校而言,高校要完善校园孝行教育活动设施,搭建好大学生孝行教育和孝行活动的载体,寓孝行教育于孝行实践之中。通过充分发挥校、院学生会,党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高校学生党团支部打造成孝行教育和实践的坚强堡垒。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支持和鼓励各种大学生孝行社团如孝行协会等的组织建立,为大学生的孝行教育、孝行实践提供组织保障和实施载体;通过大力发动和经常组织如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孝行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切实可行的孝行实践机制,以保证大学生孝行教育和孝行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果。与此同时,社会是孝行实践进行的场所。党政各机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等,也应当给大学生孝行实践提供平台,给予支持。
考核奖励是保障。孝行教育考核评价是实现孝行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是对大学生孝行教育成果的评价和验收。高校应当将大学生孝行表现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纳入学期考核、学年考核的范围,作为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考核机制的建设上,应当以孝行教育的目标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孝行教育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结合课堂学习、家庭评价和社会表现,综合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争取做到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考评和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鉴定、同学鉴定、家长鉴定和自我鉴定相结合。对于表现突出的孝行典范,政府、社会、高校应给予表彰奖励,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发挥示范作用。在孝行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孝行典范,在对孝行典范的奖励中推广孝行教育,形成考核奖励与孝行教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大学生孝行教育的长效机制。
孝行教育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弘扬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需要;更是应对老龄化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所以,切实推进大学生孝行教育进入课堂,进入大学生的内心,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一项需要积极面对、深入研究、认真实施的历史性任务。
参考文献:
[1][清]王永彬.围炉夜话[M].肖克强,编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2]孔丘.孝经[M].李艳,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3][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王学典,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4]黄文娟,许海杰.孟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9.
[5]刘敏.高校德育应重视“孝”德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陶斯嘉.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建设[D].无锡:江南大学,2011.
[7]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8]论语[M].刘琦,评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9]华南师范大学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课题组.关于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的调查报告――以广州地区在读大学生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2010(6).
[10]隋晶.试论中国传统孝道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篇6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医学高专院校;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8-02
0引言
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我校作为一所医学高专院校,直接培养的是一线的医疗服务人才。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医疗事故也在拷问着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为了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在学生时期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1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从字面意思看是指重视个人实践,从个人亲身经历中来体会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通过体验得来的认识往往是比较深刻的,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体验式教学就是要重视学生自己亲身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通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互动活动、观看视频材料等,从而调动学生的感悟、想象、同情等多种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并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在思维上产生碰撞,形成共鸣,慢慢地转化成自身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因此,体验式教学可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只需要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这种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得不到发挥,如果学生基础稍差或自律性稍差的话,很难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体验式教学则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注重让他们自己去不断反思,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1.2 注重师生间的和谐互动在体验式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实现各种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去反省、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触动,产生深刻的体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理论的传教者,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当中。[2]
1.3 注重学用结合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一直是很多教育者在探讨的话题,德育课的教学更是如此。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感觉就是空洞无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的意义,他们才会愿意去学。体验式教学则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亲身的体验,形成正确的选择和态度,并实现内化,把这种经过整理的经验转移到生活和学习当中,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体验式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我校为医学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增多,考验着医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而这也给医学院校提出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能够给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不仅专业技能要好,医德更要高尚。因此,这也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能够收到积极的效果,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很注重实用性的一些课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2.1 仍然固守传统教学方式,欠缺“以学生为主”的观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把教师当作教学的中心,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的思路得跟着教师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着听或记笔记。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可以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但我们必须看到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这个主体被忽略了,学生到底在想什么,对教学内容理解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这种方式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让我们把那些道德教条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对这些道德品质有深刻的体验,懂得为什么要具备这些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更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做人,这样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我校是一所医学专科院校,比起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稍差一些。因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一些学生课堂表现不佳,他们不愿意听教师的道德理论说教,但也没有发言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或去干别的事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而体验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2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偏重课堂上理论教条的说教,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导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离开实践,就等于无果之木。另外我们在教学中也缺乏对学生专业实际和学生内心的了解,使得在教学中就是阐述课本中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却关心的很少。因此,这也就使得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兴趣,即使觉得有兴趣,也只是课堂上听听而已,课下不再去做深入地思考。这样让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就是无用的,自己是来接受专业训练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的,学习这种课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必须要进行改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要能够多了解专业,多了解学生,重视学生内心的体验,让学生自身有深刻地感受,才能有助于他们自身品质的形成。
3体验式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尝试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发现教学效果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3.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体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其实是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每个学校有自身的情况,学生也各不相同,因此要讲好这些课程,必须首先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以及专业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作为医学院校,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接近医学,贴近学生专业。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案例尽量选取与医学相关的例子。如在进行爱国教育时可以给学生列举著名医生裘法祖,虽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及著名医生钟南山在英国留学期间努力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圣洁的白衣天使,做一个能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白衣天使。
同时,在教学过程上,要多采用互动和参与式教学,师生、生生之间要能够互动起来,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如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理想,不管学生说什么,教师始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信心。也可让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表达看法,如“‘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通过讨论深刻体会如何做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及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或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让学生讨论现在争论热烈的医生收红包问题,在讨论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收红包是和医德相违背的,是不能够支持的。
3.2 引入情景教学,加深学生体验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或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如在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时,教师让学生朗诵《有的人》,使学生在进行感官体验的同时,深入思考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讲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时,请同学们一起背诵《沁园春·雪》,使学生体会我国山河的壮美。同时也可以利用图片展示各地的美好风光,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此外,音乐、视频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们的渲染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语言强的多。如在进行人生态度教育时,给学生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给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给学生播放有关著名医生华益慰、王忠诚、王玲等人先进事迹的视频或影片,让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3]
3.3 重视课外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因此仅仅课堂上的体验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为行为。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教学上,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新生刚入学时,教师深入到学生班级、宿舍与学生进行亲切座谈,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疑问,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奋斗。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调查社会公德现状和本地人民生活水平现状等,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让学生表演有关医患关系的小品,通过角色互换体验深刻感受一个什么样的医生才能受到患者欢迎。临床及营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走上街头,为人们进行健康咨询,通过服务他人为学生树立一种职业荣誉感,并激发他们不断努力学习。 总之,我们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必须从学生实际,从专业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心有所感、心有所动,让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我们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娟.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7).
篇7
近日,《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出炉,结果显示,中国半数以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问题尤为突出。专家指出,这些人格障碍始于童年时期或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和调整,一定时间后就会放大、爆发,出事是迟早的。
药家鑫式的爆发和刺向父母的那把“刀”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像大海一样有深度,一块石头落在里面激起的小小波澜,会很容易消失掉;但如果只是浅浅的水坑,一滴水珠也能泛起很大的波澜。
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药家鑫,这个昔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因为开车撞人并连刺受害人张妙8刀致死的惊人案件,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在有关药家鑫杀人动因的分析中,不论是律师主张的“激情杀人”、心理学家提出的“强迫杀人”,还是被害人亲属指责的“残忍杀人”,都暴露出药家鑫扭曲的人格。
再看这里,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3岁的赴日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向母亲连刺了9刀。大庭广众之下,母亲倒在血泊中。事后,伤心欲绝的母亲躺在医院里告诉媒体,她看见儿子从包里取东西,“不料,他拿出把刀向我刺来。”
心理学家指出,汪某有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过早出国留学,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
这把刀不只刺伤了一个母亲的身体,也刺痛了备受责难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一桩桩大学生的极端犯罪案例带给世人无尽的感叹和悲伤。本该是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为何会漠视生命,成为凶手?在犯罪心理学家为他们所勾勒的精神图像中,既有其特性,但更多的是值得社会反思的共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研究员认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突然走向人格障碍,心灵的扭曲是一点一滴形成的。
反过来说,一个成年人犯罪,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健康缺失。
全国3000万青少年存在困惑
2010年12月12日,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生协五部委共同实施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在京正式启动。这次调研随机选取了北京、大连、长春、太原、贵阳、长沙6个城市进行。抽样选取了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调查涉及学习、情绪感受、人际关系、自我管理能力和性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这份近日出炉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指出,当前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中存在3个突出问题:理想信念淡薄,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生活学习等各种压力较大。同时报告还显示,中小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并不严重;高中虽是问题高发阶段,但因高考被掩盖;而进入大学则表现明显。
其中,受访初中学生中,有84%的人表示会有难过、压抑和焦虑;小学受访者中,有将近50%的学生近期都感受过愤怒、羞愧、委屈和丢脸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主要来自父母、老师给予的负面评价。
大部分的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到了初中阶段,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他们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
高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变得非常突出。75%的人觉得和父母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人觉得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有问题。
你会时常感到压力或焦虑吗?有54%的高中生表示,有时会;有22.3%的高中生表示,经常有。
大部分父母在对待初中生的情绪处理时都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仍有20.3%和6%的父母不怎么帮助孩子以及不理解孩子。
有31.8%的小学生表示被家长错怪会感到愤怒;有22.5%的小学生表示成绩不好让自己觉得愤怒;有17.1%的小学生表示,和同学闹矛盾会感到愤怒。
有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病率正不断上升,1980年代,青少年就医主要是解决多动症问题;1990年代中期,一些青少年开始出现情绪障碍和行为困扰;21世纪初期,近1/4的就诊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行为困扰,近几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近1/3,这个发展趋势很令人担心。
与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目前中国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专家测算,中国需要大约3万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目前的实际数字仅不到100名。
大量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没有得到及时、适宜的帮助或治疗。这些心理疾病大多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痊愈,相反却有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导致情绪失控而出现过激行为,导致悲剧发生的可能。
“相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健康人格工程教育已经落后了。”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欧洲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当时还列出了18条标准。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时发现,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看来,青少年出现人格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现代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状态,不是孤立的,是整个社会人格问题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方面说,青少年不健康只是成人不健康的一个延伸。
随着社会转型、工业化加速,由此带来的社会、家庭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急剧变化,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约有3.67亿人,独生子女有1.26亿人,人格缺失的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有关专家强调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行为主义观念,父母行为、同伴的影响也会导致孩子的行为。
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导致的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之后,心理干预纠正的效果一般不能令人满意,往往事倍而功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指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一同成长的情况下,任性、自私、固执、缺乏同情心、没有回报社会的心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就社会整体来说,道德严重滑坡、规范丧失、信仰混乱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的价值观尚且迷失,就更不可能要求青少年很理性地对待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需要成人世界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来。
转型期的人格教育缺失
儿子快要上小学了,王某却发现,他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玩。全家一起外出,儿子见陌生人也比较害怕,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学校发给家长的联络本上,很多签字是由儿子代替家长签的。
10年前,王某还在南方创业,那时他关注的是电子和互联网这些蕴藏着无限商机的领域。但当他突然回头去关注儿子时,发现孩子正在沿着他并不认同也不能接受的轨道发展。王某为此震惊,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失职:“我没有关心他的情绪和性格的培养,没有关心他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情绪方面的东西,这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王某突然意识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早已广泛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环境,这个问题似乎愈来愈严重。
同大多数家长一样,王某当年忙于事业,因为觉得事业应该是第一位的,“爸爸妈妈就应该是忙忙碌碌地赚钱,孩子就请老人过来帮忙带。”王某介绍说:“我们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我们不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依赖对象,如果孩子认为家里哪个人离开他最难过,肯定不是爸爸和妈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效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们投入其中,被这种趋势裹挟的成人,又不可避免地将这种竞争压力传导给孩子。在这种竞争逻辑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教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而钢琴、书画等所谓的特长也成了提高竞争力的筹码。
北京师范大学人格课教师王芳认为,这样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学会的是“注重外部的标准和目标,比如成就,比如拥有什么东西,也导致孩子把人生价值建立在这些东西上面”。她说,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没有人认为社会大环境和教育体制可以一夜之间被扭转或打破,但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弱化大环境的影响,更强调内心的关注和成长。
事实上,孩子们并非真的抗拒学习、竞争这些社会上认为使他们厌烦的事物。《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小学生喜欢上学,他们焦虑的主要原因不是害怕学习,而是担心因考不好带来家长的责骂,大多数小学生对成绩很在意,并且会在成绩不好的情况下从自身做起,主动想办法。而这种学习态度又直接影响到情绪。感到愉快和自豪的小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好,他们的积极情绪里边一半来自学习。学习对情绪的影响,从小学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学,继而影响到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而学习的热情却在岁月的打磨中起伏不定。
这种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追求,主导了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过程,并不可避免地牵引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本来应该对人格教育承担主要责任的家庭教育,也不得不为学历教育服务。一方面要听从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教育又听从家长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有关专家认为,在这种教育局面下,人格教育是失败的、缺位的。
父母儿女皆祸害?
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截至2011年4月18日有超过3.6万名注册成员。那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他们自称“小白菜”,在小组里倾诉自己的无奈、挣扎和绝望。
一个女孩的妈妈发现了这个小组,并向人炫耀自己教育的成功和女儿的幸运,殊不知这个女孩一来到小组就像找到了组织,声泪俱下地倾诉自己的遭遇。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继“父母皆祸害”小组后,豆瓣又出现了“反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孩子皆祸害”小组,用以倾诉父母的挫折和遭遇。对此,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对谁,都不应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而要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进行探讨,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是主观地要造成这种“皆祸害”的结果。
专家指出,现在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以前的孩子要承担起很多使命,比如照顾家,照顾弟妹,还要考虑很多现实的生活问题,比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家族兴旺等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麻烦,是负担,但实际上也教会孩子承担责任。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一切都有人帮他安排,他就找不到意义和价值。
相关专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70后的焦虑,是焦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而80后和90后的焦虑,是没有什么需要应对,他们的口头禅是:“没劲!”于是焦虑便转向抑郁,他们不知道生活为了谁,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并不是只有中国专家在关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澳大利亚一位社会学家看到中国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后,与中国同行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做同样的儿童试验,告诉孩子们,你眼前就是你喜欢的巧克力,但如果能坚持15分钟,你能得到更多巧克力;如果熬不到15分钟,最后就只有眼前这一颗巧克力。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80%的澳大利亚孩子能坚持到15分钟,而中国孩子中,熬不到15分钟的高达66%,坚持15分钟的只有34%。
这个研究表明:中国当前一代青少年的自制力很低。而自制力低的人习惯于“眼前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不顾及远期目标。这也许印证了当前许多中国青少年的生活现状:眼前上网玩舒服就上网,连上班时也不例外;眼前吸毒舒服就吸毒,不是不知道网瘾的坏处和吸毒的后果,只是忍不住。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自制力低下所带来的行为后果有:缺乏宽容、没有远大目标、心胸狭窄、贪玩、自私、丧失自尊等等。
如果家庭教育的结果是父母儿女都认为对方皆“祸害”,那将是一个可悲的“双输”局面。
别带着伤痛独自上路
“汪某刺母事件”不仅给我国健康人格教育敲响警钟,也给更多选择让孩子出国的父母提了醒。刺杀母亲的汪某至少还在国外坚持了几年,学了语言,考上了大学,我们了解到的更多例子是,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国外,孩子无法面对所处的环境,不能坚持到学业结束就草草收兵,继从国内的教育中逃离后,再次从国外的教育中“逃”回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国外高等院校对中国的开放态度,使得中国的留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
根据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已达22.93万人,同比增长27.5%,而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增长。来自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最新《2010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09~2010学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里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已经从9.85万增至12.76万,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9.9%,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美国国际学生最大的生源国。
专家认为,在少年时代责任教育、家庭教育不到位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也许并不能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可能还有副作用。他去干什么呢?他去学一个东西,但学完了干什么他也不太清楚。以前说为中华崛起而学习,为谋生学习,现在都没有了。现在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拿个成绩而学习。因为工作有人找,什么都安排好了。他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做,虽然每天很忙碌,但不知道为什么忙碌的人最可悲也最可怜,他的心灵是空虚的。
一些父母将孩子送出去读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家长自己无法解决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冲突和矛盾,因此选择与孩子分离作为解决办法,他们固执地以为,花钱送孩子出国去受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问题的逃避。亲子关系的问题,早期教育的问题,不会因为孩子出国而解决,反而可能会使问题越来越糟。
其实,此次“刺母事件”发生前,中国留学生因一点小事发生恶性事件陆续有报道。
2011年3月,25岁的上海女留学生陈豪,在瑞典小城厄勒布鲁被同班同学、上海籍男生小军(化名)连捅十几刀不治身亡。
2010年11月,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华裔留学青年因与女友发生口角,用椅子猛击女友头部,因失血过多,女友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7日深夜,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一家日本餐厅争执继而发生打斗,25岁的天津留学生将27岁的沈阳留学生刺成重伤,警方事后对前者控以二级谋杀罪。
2010年1月12日,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发生中国留学生杀人案,一名26岁的中国留学生持刀刺死该大学一名女秘书,另有三名教师被刺伤。
2009年1月21日晚,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5岁宁波籍男生朱海洋斩杀了来自北京的22岁女生杨欣。警察于事发后一分钟赶到时,凶手捧着受害人被割下的头颅,束手就擒。
……
专家表示,尽管这些矛盾爆发在国外或留学期间,但根子却是在国内的幼年教育中的缺失,家长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哪怕高中学业已经完成,人格的心理年龄和社会化年龄也可能是不匹配的。因为心智的成熟、心灵的教育,如果没有受到科学的引导,是不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成熟的。如果继一味地追求将孩子送进国内高校之后,再发展为一味地追求将孩子送到国外高校,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感受和心理状况,也许会出现更多的悲剧。
编后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单一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偏离正常的轨道,使“好学生”看似骄傲,实则自卑。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才是实施教育的目标。一名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全方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应倡导全面评价学生的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此外,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建立友谊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渴望被同伴接纳,希望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教师应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使青少年在与同伴群体的正常交往中顺利实现社会化。
相关链接
人格障碍的四种常见类型
根据不同的行为模式,人格障碍大致可以分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常见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典型表现为,患者认为拥有无比的自我优越感,对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自我评价严重过高。当他人不赞美自己或无视自己的存在时,患者会仇视甚至攻击他人,并且对批评、评价和失败表现出过分的敏感。
型人格障碍表现叛逆。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喜欢以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以及故意不听话来“显示”自己的反叛性。型人格障碍是最主要、最典型、最具危险性的一种人格障碍,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将来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 上一篇:大学生宿舍关系调查报告
- 下一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