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03:2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报告

篇1

一、背景: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电子商务迅速普及。凭借互联网无地域限制的优势,消除了产品、服务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地点与距离相关的障碍,我国经济正逐渐成为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节约时间,网上购物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b2c、c2c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方便快捷等方面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行业进入门槛,一时间网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网络购物的兴起,正悄然改变着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比较多,所以我们对大学生网上购物进行调查。

二、调查目的:

对大学生网上购物的调查,以便了解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情况与需要,此次调查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趋流行,受到愈来愈多的大学生的青睐。

三、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一个班级为总体,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购物状况,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购物现象的真实情况。

2、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一个班级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主要了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3份,回收问卷36份,有效率84%。

四、调查的内容:

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统计

图一、

以上调查表明,大学生一般上网找资料和聊听、看新闻所占的比例比较多,对在网上的购物情况比较上,说明网上购物还没有真正的普及在大学生活中。

图二、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网上购物的还不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才占36%,所以网上购物的问题的普及有待改变。、

下面是针对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调查图表,具体数据如图一至图六:

图三、

通过上面的图表显示,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有很大的潜力,偶尔购物的人数居多,占62%超过很一半以上。

图四

以上说明大学生对事物的神秘探究,他们大多是因为对网上购物新鲜感与方便所吸引,对价格也要求高,对于间不是要求太高

图五、

以上调查表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淘宝上购物,当当网的人数也比较多,网易商城与新浪商城几乎没有人在里面购物。

图六、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网上货真价实与物美价廉的商品在网上比较受大学生门欢迎,冒牌伪劣的商品在网上几乎没有人购买。说明要打击冒牌伪劣的商品,在网上出售。

下面是针对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调查报告表,如图七至图九:

图七、

以上调查表明,大学生都有访问过购物网站,这说明他们都有在网上购物的想法,只是还没有行动。

图八、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网上买装饰品的服装之类的比较多,占了74%,图书与其他的产品所占的比例也挺多的,但娱乐产品比较少。

图九 、

以上调查结果看出,在未来一个月内想在网上购物的人比例占39%,不确定的占30%,半年的占22%三个月和一年之内的占4%

图十、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网上货物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持有怀疑与担心,对网络全性问题也比较关心,对于别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捆扰。

图十一 、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网上购物越来越能被大家所接受,受大家所关注,具有很好发展情景。

五、调查报告总结与建议

篇2

摘要: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涌现出来很多网络贷款平台。金融业向学生群体扩张,在学生中掀起了网络贷款的热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很高涨,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把大学生当成了抢食目标。大学生利用所贷款项,提前消费商品,进行创业,随后是一个还贷的煎熬和信用问题。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网贷的调查报告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贷;调查报告;策略

1网贷的由来

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即由具有资质的网站(第三方网贷[1]平台)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到现在为止比较活跃的有350家左右。

2高校网络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2.1错误的消费观:享乐、攀比、跟风。女生追求时尚,喜欢精致高档的衣服与化妆品,男生喜欢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然而,他们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父母,校园网贷为其提供了一个便利可行的途径。

2.2网络借贷平台门槛低、易贷。为了抢占市场,扩大业务,贷款程序过于简单,其中一些平台甚至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与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业务,也不筛选学生是否有偿还能力,从而纵容了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一些不良平台打出“零利息”、“低利率”、“3分钟到账”等广告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

2.3校贷风险难以预见。网络平台贷款容易,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太多,包括“个人与家庭信息的泄露”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家庭住址、学号、银行卡号……事实上,这些真实的信息随时存在泄露的可能,给大学生人身与财产带来带来隐患;、“合同陷阱”以及平台贷款过程中所产生各种手续费、利率、滞留金等,往往导致他们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越陷越深,他们不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提起法律诉讼,而是采用威胁、骚扰、跟踪等极端的方式进行催款,给大学生人身与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惧最终,在债主的威逼胁迫下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酿成后果。

2.4导致大学生信用缺失,影响其学业与未来的发展。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信用危机必然会影响大学校园和大学生。”[4]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才会轻易的向网络平台“伸手”;没有按合同的规定的期限还款,产生大额度滞留金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的结果;严重的在全国个人征信咨询系统中被记录逾期贷款,影响以后的银行贷款与未来的发展等。

3大学生网贷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

从调查数据(表1)上看出,大学生选择校园网贷,很多都是用于个人消费,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跟风消费或攀比消费。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入手一部iPad而选择网贷的,宿舍里的同学都在用,自己没有很丢面子,用iPad看网络视频、上网购物等,非常便利。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有许多学生使用过一些大型网络购物平台推出的分期类网贷产品。“此类网贷产品相对来说比较靠谱。”“但还有一些网贷产品则有高利贷的影子,门槛低、费率高,而不法分子又用种种手段掩盖了真实费率,导致学生中招。”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均消费1212元,超三成学生生活费不够花,41%的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其中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的学生经常不够用。被调查学生选出消费比重最大的三项支出。男生每月主要消费在社交和娱乐(51%)、饮料、食品(11%)和形象消费(38%)方面;女生每月食品(24%)、化妆品消费(62%)和社交与娱乐(14%)方面消费。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43%的大学生选择放弃消费,而其他人会选择“向父母求助”(40%)、“先消费后付款”(20%)、“向朋友借钱”(15%)等形式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不少学生被校园贷“套牢”。39%的被调查学生反映身边有人使用过校园贷类借款。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大学生经济来源为父母供给。父母在子女进入大学前就应该开始指导孩子树立预算观,帮他们明确信用卡、债务、网贷、罚息等概念,培养健康、积极、理性的财富观念,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学校也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金融与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从源头上遏制借贷高消费及“高利贷”现象的发生。

4针对网贷的防范与对策

4.1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新生入学之初,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正面引导,理性消费,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观与消费习惯,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与消费清单,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4.2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习惯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法律思维的习惯,比较强调自我,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法律,听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报告,针对热点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法律陷阱,防范大学生出现不良贷款等事件造成恶果,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4.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经常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跟踪观察;特别是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如陷入网贷陷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家校联系,共同协调,防止极端案例的发生。

4.4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场所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参加社团与志愿者活动等,营造一个充满学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理性消费。

4.5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现实生活中,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要以诚信为本,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总之,我们引导他们理性消费,注重对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避免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还需政府、高校、家庭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制止乱象。

参考文献:

[1]禹海慧.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弊端及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2):121-122.

[2]张跣.大学生网贷多维反思笔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86.

[3]桂媛媛,陈彦华.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79.

篇3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背景

随着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各大高校纷纷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便是网络的的显著特点。这也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影响纪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现象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扭曲了美好的心灵,荒废了学业。为此,针对此大学生网瘾问题,我将作出此次有关大学生网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式

1.上网查找关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关资料;

2.通过与身边的同学当面交流沟通,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

3.网上聊天,与网友、同学讨论大学生网瘾现状;

4.制作网上问卷调查,对部分大学生网瘾进行可靠数据收集;

5.私下出访校内外网吧,大概了解网吧上网人群。

三、调查结果

1.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迷中,60%以上的是大学生,在此当中10%的大学生有网络综合症的倾向。早在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全国13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在大学生中断学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有80%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3/4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2.在调查问卷中,结果发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呆在宿舍上网,很少出校外网吧或者到校内网吧上网。宿舍成了大学生网络蜗居的场所。

3.由于大学生自身都携带电脑来学校,因此校外的网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通过私下走访一些校外网吧,发现进出网吧的人群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或者社会上的人。有些网吧甚至还出现未成年人自由出入的现象。

4.从网友和同学或者身边真实的现象中了解到网瘾的大学生思想幼稚,在现实中遇见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等问题,他们习惯于在网上找心

理平衡,长期下来,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学生活从没有认认真真的规划过,对现实和将来都很迷茫。

5.网上一项数据结果显示, 60.5%的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57.9%的青少年网民选择聊天或交友, 47.2%青少年网民选择玩网络游戏,另有43.6%、 39.5% 及 21.1%的青少年网民分别选择了

学习和工作、获取信息、通讯或联络作为其上网目的。

6.调查问卷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上网的目的更多的是寻求网络游戏的刺激,查找学习工作信息,视觉与听觉的消遣,沉面于上网聊夭、网上购物或网络爱情。

7.通过调查与直接交流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间难以控制,从1-2小时到5-6小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没有上网时会倍感空虚、心烦。大部分认同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8.在网上了解与现实调查中,发到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瘾上很少与家长沟通,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无法进行交流。就算沉湎于网络也不去理会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家长的言语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缺乏威慑力。

9.大学生活更多的是靠大学生自觉,然而由于大学生活的随心所欲,很多大学生在对待学业上抱着一种漠不关心,冷淡对待的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宁愿花时间在网络上需求自我欣慰,也不愿抱起书本埋头苦干。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课少分散等情况,对部分学生网瘾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响。

10. 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同学有较强的叛逆心理。网瘾的学生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既使来上课了,主要还是趴在桌上睡觉或者心神不宁。喜欢独来独往,不太愿意跟宿舍同学、朋友交谈。老师找其谈话时,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大声顶撞。

四、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的问题上,我做出以下原因分析:

1.互联网作为一个神秘的新鲜事物,深深的吸引住正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大学生。大学生驻足网上,流连忘返。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也难以逃出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以网络游戏为例,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抛开显示生活中的种种规定,通过按钮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也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境,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财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具体的奖励。正是互联网的神秘与新鲜,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并不容易获得,互联网上无尽无穷的游戏资源及其提供的机会可以使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因此,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2.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有时课程的不合理安排更是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大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学习压力的骤减,让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打发时间,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心越来越强,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网络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的认知,甚至影响学业。

3.家庭教育问题的不当,过度严厉或者溺爱、缺少幸福感或者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处于紧张或者僵硬状态。不可否认,大学生即使处于成年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闭锁性使他们与父母交流较少。就算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网,但是孩子已经不再重视家长的言语,甚至当成耳边风。所以,在大学生网瘾问题上,大部分都面临家庭关系不合(子女与家长关系紧张或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等)、子女与家长缺乏沟通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也是导致其网瘾产生的原因之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更何况大学生。大学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需要在人前表现自我。但是,由于机会的偶然性与不可遇性。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实现自我需求。同时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机会就更把机会投入到网络中去,在网上得到满足。

5.网络作为一个虚幻的事物,好比一个集信息、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虚幻世界,它的不真实性、随意性、隐蔽性、匿名制、虚拟身份、时间和空间的无界限性,让大学生得到梦幻般的体验和满足感。在虚拟世界中,失败可以被否认和逆转,不承担任何责任,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禁忌、幻想都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正式这种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虚拟的亲近感、成就感、满足感让众多的大学生产生追求冲动,导致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五、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作为家长,有必要提高自身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主动与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多引导孩子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尽量让大学生在虚幻的世界之外找到可以寄托的归宿,

2.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网瘾,自身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上网控制力,提高自制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不断强化控制意识与上网动机,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3.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治疗。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教育大学生合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掌握网络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而不再沉迷于网络,危害自身发展。

4. 学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大学生生活和锻炼能力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对于大学生上网时间给予适当的限制,对他们不良的上网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选择、有节制、守规则地上网,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二)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缘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分所承当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相干说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缘由及对策研究》SRT课题组实施,具体目标以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网瘾现状,把握网瘾比例在年级、地域和性别上的散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偏向、低度网瘾、中度网瘾、高度网瘾)的交叉对照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不同程度网民的家庭状态等题目进行分析对照,调查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及上网题目的态度。

(4)通过对调查对象平时的在校情况及上网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题目的影响。

(5)通过对不同程度网瘾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因素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

2、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1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后确定操纵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以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终究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本校除大四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学生。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5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8.9%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触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偏向;3、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题目。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致使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假如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甚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影响;(7)固然能意想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题目,依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守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多方征求意见以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固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其实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网瘾状态的研究根据。因此,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屡次深进探讨,制定了以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5.7题)。

在这一条件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往上网(问卷第5.1题);(2)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5.5题);(3)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缘由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莫衷一是(问卷第5.6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5.7题选是的情况下,第5.1题、第5.5题和第5.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3) 辅助指标:网瘾程度和网瘾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辅助指标,分别是描写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的。对已被界定为网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的网瘾程度有多深;而对还没有成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网瘾偏向。

网瘾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即:被访者在对问卷中第5.7题回答是的条件下,第5.1、5.5、5.6题回答是的题项越多,其网瘾程度越深。

网瘾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5.4题);(2)实际上网时间常常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5.9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偏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由于这两个选项可以反映出网民在上网时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失控趋势,即:行为上没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没法自拔,因此才向亲人隐瞒上网时间。

(4) 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本次调查中,上网目的被分为文娱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类。

文娱性目的包括:(1)玩网络游戏,(2)聊天或交友,(3)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实用性目的则包括:(1)获得信息,(2)学习或工作,(3)通讯或联络。

网上活动丰富性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网上活动的数目体现出来,参与的种类越多,表示活动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由以下几方面的题目加以体现,包括其性别、年级、籍贯、月生活费等。

而研究发现,一些消极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谨慎、个人主义等特点,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关系途径,特别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较遵守社会风俗,相对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

对调查对象的人格因素的调查,主要体现在题目1318当中,本次调查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本身状态的满意程度情况进行分析的。

(5)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登录和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构成终究数据库,研究进程中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进行了描写,但在后期分析的同时,又对身边已知沉溺网络程度较深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结果主要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三、我校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1、具有网瘾和网瘾偏向的学生范围

(1)我校学生网瘾比例约16.3%

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网瘾学生约占学生网民总数的16.3%,网瘾现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视,需要引发多方关注。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导称,整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干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2) 我校学生网瘾偏向比率为8.6%

除现有的数目庞大的网瘾学生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约8.6%的学生存在网瘾偏向。可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网瘾群体散布情况及生活用度状态

篇4

[摘要]文章以西安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因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网上销售。网络购物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与网络购物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代表着时尚与潮流,更是接受网购的先锋,因此,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众多电子营销商家的目标群体。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目标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对于电子商务商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影响顾客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以求为企业发展大学生市场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见,对影响进行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并且非常有意义的。

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表,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在基本信息部分,问卷设计了性别、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每月生活费、有无网上购物经历、每月网购次数、每月网购金额、网购商品类型、购物网站及邮购方式、支付方式的选择等问题。本调查问卷问题统一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的方法,共有16个问题,每个问题为一个陈述句,表示一种说法。对于每个问题,都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在五个等级,对其分别赋予5、4、3、2、1分。

为了方便,本次研究选择了西安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发送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把调查报告发送到调研对象的手中。因为此次调研的目的是分析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所以无网购经历的样本被视为无效问卷,进行了剔除。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250份,其中收回问卷204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计有效问卷185份,问卷回收率81.6%,有效率90.7%。

(2)分析方法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 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了统计软件SPSS17.0,目的是找出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从而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本研究进行了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建立基本结构。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找到较少的几个因子,用它们来构建全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信息的本质特征;二、使数据简化。通过因子分析先将一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再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值的信息转化为这些因子的因子值,最后再对因子值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1)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可以得知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程度。本研究采用了Cronbach 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当系数大于0.8时,则被认为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若系数

(2)问卷的效度检验

进行因子分析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评价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小,那么公共因子对于指标的综合解释能力就会很低,即指标就不可能拥有共享的公共因子。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本研究做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即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效度检验。

(3)进行因子分析

在可行性检验后,本文又运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利用最大方差因素旋转法,使各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的方式抽取变量。由输出的结果可知,前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解释的累计方差达到了52.595%。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除了第一个公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以外,其他的贡献率都差不多,尤其第四个公因子贡献率最低。说明各个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不一,但第一个公因子最为重要。

(4)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对四个公共因子的加权求和,我们得到了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的加权变量为方差贡献率,四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1.356、11.553、11.043、8.642。最后,我们用F代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得分,由此得出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21.356*F1+11.553*F2+11.043*F3+8.642*F4

三、结论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受销售量、商家广告、新鲜好奇、时髦个性、追求潮流、从众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喜欢追随社会的潮流,总是冲在各种变化的前线,而且容易受到社会各方的影响;其次受价格、质量、商家信誉、售后服务、选择面、和自身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大学生对商家和产品还是比较看重,因为经济上的不独立,在做出购物选择的时候会进行性价比、产品、商家等方面的比较;再次是客户评价、便利省时、操作方便、送货时间,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则比较平均。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创业已成为创业的一种重要方式。网络创业又以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拟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一种主要方式;现有文献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普遍意义上的创业,而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研究尚没有深入,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对网络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研究作一个综述,并提出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框架。

一、国内外网络创业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产业标准》杂志2000年6月公布关于美国网络创业调查报告显示,42%的创业者有管理经验,86%是男性,80%的创业者获得过学士以上学位。MassimoG.Colombo,Ma「coDelmast「o[1](2001)发现网络创业者与其他创业者相比相对较年轻且少受教育,经常是首次职业经历,如果他们有工作经历,也往往是在不相关的行业。但Canta「ella[2](2001)报告多数突出的网络创业者具有创业经历,并有学士以上学位,这些大企业多数以团队创业,而不是个人。LaRaeM.Jome,Ma「yP.Donahue,Lau「aA.Siegel[3](2006)指出女性网络创业者的数量增多,并对女性网络创业者特性进行了研究。OlivierBe「thod,ClaudioHuyskens,Claudialoebbecke(2007)提出了一个用户社区型网络创业成功驱动因素框架,认为创业团队的个人网络和个人特性、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可用的资源和能力、有重点的市场策略、首次进入市场的速度等因素驱使用户社区型网络创业的成功。Te「「enceC.Sebo「aSangM.LeeNittanaSukasame[4](2008)研究结果表明成就感、创业者经历、商务交易的可靠性、电子服务质量中的方便使用性等因素对电子商务创业成功正相关,而创业者的敢冒风险和电子网络,电子服务的响应性和自我服务功能,政府支持等因素并不重要。

国内曹祎遐(2006)指出网上创业具有门槛低、成本少、风险小等优越性,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选择,分析了“网络店铺”运作模式的优势和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沈先钊,甘泉(2006)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失败率高的因素,包括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施、能力和成本结构,提出了建立柔性化单一型电子商务的必要性、方法及途径。程艳林,周勇炜[5](2007)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背景与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其中原因包括“兴趣驱动”的创业动机难以适应“利益驱动”的商战规则、单纯“以创意为资本”的创业方式缺乏资金保障、技术受限、创意穷尽等,提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出路在于协同创业,并结合案例论证了大学生网络协同创业平台创建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的研究综述

在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方面,谈龙河(2006)指出现在网上创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设立专门的网站作为销售平台,从网站的维护、更新到宣传、销售自己一手包办,另一种就是利用其他网站提供的平台来销售自己的商品,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易趣、淘宝、一拍等网站。罗德远(2006)认为售卖的商品雷同、销售手法单一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现在网上创业的人不少,但赚钱者不多的现状。对于刚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初次创业的人来说,网络文化服务业是个机会。如收藏品的图像处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等。朱艳(2008)认为个人可根据自身资金、经验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可选择网上创业、网上销售结合实体经营、网上加盟等模式。Ja「oslavJandos[6](2008)通过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四个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有多种方式的网上创业,如网上开店卖实体货物,网上开店卖数字货物,网上卖服务和为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网上营销提供服务等。郑传洋[7](2008)认为大学生结合网络的创业,可以有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个人办网:具体有创办BBS论坛;开设博客网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其他办网盈利途径,如做特色信息类的网站,如论文专着型、出行旅游型、房屋或商品购买参考型等等;二是文明上网:博客盈利;威客盈利;网上开店;其他上网盈利途径,如闪客盈利、兼职网络编辑、游戏代练。

在大学生网络创业支持体系研究方面,多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体系、投资融资体系等方面考虑。谭祖谊(2008)指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配套资金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包括三级统筹规划体制、政策协调机制、共同基金扶持系统等。涂娟娟(2008)提出应着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包括外部政府社会的支持,内部设立创业教育专职机构、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基地为依托搭建创业平台、组建“创业导师”队伍等。杨寒(2008)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要搭建系统的政策体系、设立毕业生创业种子基金、成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咨询服务中心、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教育和课题研究、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联盟、加强自主创业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等。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框架

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主要从自己建立网站创业和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创业两个方面去考虑,自己建立网站类型和盈利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实体或软体商品的交易网站、可以是信息服务类网站、可以是知识交流性网站等,盈利模式可以是会员费、广告费、服务费、交易中介费等;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创业,主要方式有网上开店、网上加盟、运用各种网络工具提供服务等。

大学生网络创业支持体系主要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个层面来构建,各层面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出台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从而有效的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政府层面应制定发展电子商务政策,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应用电子商务;建立网络创业园区,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提供大学生网络创业基金,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短缺问题;再就是提供一些支持网络创业的服务和政策,如大学生网店申办工商执照绿色通道,免税收等。

学校层面应在创业教育中大力开展网络创业教育,建立学校网络创业基地,依托基地开展电子商务或网络创业的培训和竞赛,培养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知识和技能。学校也应提供一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和服务,如设立网络创业学分,提供网络创业配套服务(如物流)等。

社会层面首先应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努力,树立一种创新、创意、创业文化,营造一个网络创业好的氛围。其次应有一个好的网络环境,足够的网络带宽、丰富的网络资源、良好的网络文化。再也需要社会上企业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货源、安全的支付和便捷的物流。

家庭层面应对大学生创业和网络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重对自己孩子的创新、创意、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培育,注重对网络应用的引导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四、结束语

篇6

一、大学生网上经商兴起的原因

大学生网上经商的兴起,既有网络经商的优势、经济利益的诱导、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原因,也有国家政策支持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1.网上经商具有启动资金少、零库存等传统商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

电子商务不需要经营者投入多少资金,只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和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不需要象传统方式经营店铺那样去租赁和装修店铺;也不需要囤积大量的商品,经营者只需用价格低廉的摄像头作为摄像工具,将商品的照片上传到网站供购买者选购,然后再根据购买者的需求来灵活地从商品供应商那里进货。由于不需要存货,经营者就可随时更换商品或改行做其他的生意,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

2.经济贫困和就业困难是促使大学生网上经商的主要原因

随着教育改革和观念的变化,高校贫困生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约有一半以上属于贫困生群体,他们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山区,家庭经济十分拮据,面对每年高达上万元的学习生活费用,许多家庭无能为力。虽然国家和学校为贫困生勤工助学提供了较为宽松的上岗条件,但所获报酬远远不能满足日常支出的需要。许多学生就希望通过网上经商来摆脱贫困,自行解决生计,减轻父母的负担。像比尔·盖茨、戴尔等成功人士的经商案例对我国大学生较大影响,许多学生提早‘下海’,就是希望能象他们一样自己开创一片天地,通过经商这一途径提前锻炼自己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为今后求职做好准备。许多学生往往窘于囊中羞涩,没有启动资金,而网上经商则为他们提供了最低的门槛,成为学生族创业的首选。

3.创业政策的支持和经商环境的改善是大学生网上经商的直接动因

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从2008年起,国家对应届毕业生做小生意、办小企业,3年内免缴各种行政性和事业性收费,如果创办小型微利企业,还按照20%的比例减征所得税;对于钱不够的人员,国家可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或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如杭州计划从2008年至2010年建立200家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大学生3万多人;上海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了“天使基金”,对学生申报的创业计划进行评估后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支持资金;江苏设立了总额为4200万元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温州大学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对学生从事IT信息服务、艺术设计和综合服务等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学生开店还可冲抵学分。

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开放为学生网上经商提供了机遇。2008年6月,世界闻名的电子商务网站易趣(eBay)在中国宣布,对所有买家终身免收店铺费,也不再收取商品登录费、店铺使用费等传统项目的费用;淘宝也曾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将对网上店铺给予免费开放。据计算机世界报2008年第33期报道,易趣网上大约有5000人以易趣的网上交易为惟一的收入来源;美国依赖ebay直接或间接就业的人大约有43万。面对每年约有20%大学生未能就业的事实,有着丰富网络知识和熟悉电子商务信息的大学生,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既有利润空间、又有政策保障的难得就业机会——网上经商。

二、我国大学生网上经商现象的发展

1.高校为大学生网上经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早已涉足校园,并且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电子商务本身起步较晚,加之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物流配送、信息化程度、消费观念等,使得各高校的校园电子商务一直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多数高校把校园电子商务作为教学所需的教学平台,或作为教育、鼓励学生的创业教育试验课题来搞,校园商务网在实际应用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2004年‘易趣杯”首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和2005年“一拍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的成功举办才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网上经商便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高校凭借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先进的网络交易平台、成熟的网络维护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商品交易市场,使得我国大学生网上经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成千上万大学生的加盟,将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进一步发展锦上添花。一是大学生群体容易相互影响,一个“网商”可能制造多个“买者”。无庸置疑,“网商”自己首先就是网上消费者;同时,以寝室为单位、宿舍为群体的“集群效应”,大大扩大了网络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网上消费者。二是大学生“网商”能带动传统消费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是家庭中的“太阳”,对家庭的购买决策有很强的影响力。如果家里的孩子成了“网商”,其他家庭成员也非常有可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这些传统的消费群体从旁观到卷人,逐渐改变对电子商务的看法。大学生“网商”其实充当了电子商务免费宣传员的角色,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三是推动电子商务服务商的发展和获利。“卖水者”永远是赢家,无论网土经商的竞争有多激烈,网上信用问题有多严重,为大学生“网商”提供摊位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获得了客户,他们精心培育了网上市场,一旦时机成熟,地盘稳固,就可以收“摊位费”了,即使不收摊位费,也可以通过交易佣金、广告费等其他方式获得收入。因此,大学生“网商”将是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服务商的发展和获利的重要力量。

三、正确看待大学生网上经商行为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网贷;原因探究

一、背景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过半的学生需要进行借贷来填补生活费的不足,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可达上千亿元。在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后,许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都想在这个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自产生之初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校园贷只是其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从2014年起,以大学生橹饕服务对象的多家网络借贷公司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获得了多轮投资。这些校园网贷产品的共同点是,只要是学生身份,就可以申请信用贷款,通过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进行先消费,后还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概述

笔者分别于2016年5月和2017年1月先后在线上和线下对华中地区多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1100份,回收问卷1095份,有效问卷92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4.3%,符合统计要求。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422人,占比45.72%,女生501人,占比54.28%,男女比例为1:1.19,使用网络借贷平台的262人,占比28.38%,没有使用过的人为561人,占比71.26%。

(二)对比分析

为了减小调查数据的误差,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分成两类人群,一类是具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人,另一类是行为理性的同学,将这两类人群的特征进行对比,归纳出有非理性网贷行为人群的特质。在查阅网上各大机构的大学生网贷使用现状调查报告后,我们主要根据以下5类情形筛选出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网贷数次,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100元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网贷一次,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500元的人;平均每学期使用网贷1-2次甚至更少,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1000元的人;使用网贷用来购买超出负担能力的商品的人;还款时选择向朋友借钱或者再次网贷的人。符合以上5种情形的共有56人,是具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以下简称“非理性”);另一类行为理性的共867人(以下简称“理性”)。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消费习惯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基本信息

性别比例上,在非理性网贷行为人群中,女生有19人,男生有37人,女生占比66%;在其他行为理性的同学中,女生有465人,男生402人,男女比例为1:1.16,接近1:1。年级分布上,“非理性”的人群绝大多数来源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比重为82%,其中大二学生人数最多有36人,占比64%;“理性”人群中各年级比例分布与“非理性”较为相似,但大二、大三学生在非理性人群中占比66%,“非理性”人群中这一数值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女生更易进行为理性网贷行为。多数女生相较男生更喜欢购物,当欲望太多而又无法满足这些欲望时只有借助于网贷,女性天生比较感性,更容易产生不理智的行为。此外,处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非理性网贷行为的可能性较高。从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大一主要还在适应大学的生活,忙于社团活动等;大四时心态已经比较成熟,忙于为以后的“出路”做准备。而大二大三这一阶段处于大学时期比较“尴尬”的时期,对未来较为迷茫并且时间较为宽裕,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落入“网贷”的陷阱,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强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监督教育。

2消费习惯

从影响消费的因素来看,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选项,分别记为5、4、3、2、1。“非理性”人群消费时会受广告宣传的程度得分为2.57分,而“理性”人群此项得分为2.43分。“非理性”人群对广告的接受度略高于“不理性”人群。从消费时考虑因素来看,“非理性”人群消费时看重价格的程度得分为4.22分(满分为6),而“理性”人群此项得分为3.89分,两类人群此题得分都高于平均分3,但“非理性”人群对价格更加敏感。此外,“非理性”人群对品牌看重程度为2.24分,高于“理性”人群,说明“非理性”人群消费时较为注重品牌。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易受广告影响、价格敏感、虚荣心强的人进行非理性网贷行为的可能性较高。一方面,“非理性”人群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当某些不良网贷平台抛出“低利率”、“放款快”等噱头时,他们更易落入陷阱;另一方面,这类人群可能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在广告的作用下乐于尝试新的产品或服务,对校园网贷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可能会导致他们受不良网贷所害。

三、原因分析

篇8

2.信息动态

3.医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王昕洋,薛菊凤,孙馥箐,王洋,李思敏,付永良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刘捷,刘振义,王建平,LIUJie,LIUZhen-yi,WANGJian-ping

5.高中生家庭气氛问卷的编制校园心理 范金刚,崔立中,FANJin-gang,CUILi-zhong

6.大学生宽恕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徐晓娟,XUXiao-juan

7.290名师范大学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理论分析丛爱玲,刘锦涛,CONGAi-ling,LIUJin-tao

8.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胡海沅,林荣茂,HUHai-yuan,LINRong-mao

9.高中生青春期恋爱调查报告刘志群,LIUZhi-qun

10.高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周寒冰,ZHOUHan-bing

1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张广乐

12.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余鸿璋

13.高校学生心理委员设置的现状与思考郭胜忠,高朕栋,高欣

14.浅谈学校素质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曹秀燕

15.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黄乾玉

16.A型性格与工作焦虑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贾树艳,刘岳

17.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治疗桑园,谢玮

18.骨科截肢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任捷

19.职场女生坚守职场尊严的初步分析丁志强

20.身体意象的研究进展刘香华

21.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初探李西彩,王宽,王秀丽

22.提高技校《机械基础》课教学效果初探白云

23.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比较研究晏志武

24.浅议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杜龙

25.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葛敏燕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孙银官

27.引入团体辅导增强德育实效叶华文

28.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左效慧

29.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高莉

30.职业组合卡使用过程中阻抗的表现正

31.山西省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张海燕,黄俊秀

32.手中的魔镜——自我意象的分析技巧莫勋

33.婚姻冲突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吴艳,郑昊敏

34.高职"自卑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刘爱华

35.校园心理 催眠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症一例周爱保,王志丹,谢璐,李平

36.高职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邓小琴

37.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一例明志强

38.高三女生考试焦虑一例李云珍

1.四川省南充市不同类型院校本科学生应对方式比较研究罗贤,LUOXian

2.高中学生不合理信念维度构建及现状研究丁云洪,DINGYun-hong

3.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钟潮庆

4.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压力源调查胡雯洁,HUWen-jie

5.中等职业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调研邹玉玲,ZOUYu-ling

6.消息

7.大学生"网恋"态度调查分析王佳权,丁红燕,WANGJia-quan,DINGHong-yan

8.浙江省瑞安市农村职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陈蓓蓓,CHENBei-bei

9.试论学习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相互影响孙会珉

10.信息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高巍奇,陆晓丹

11.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超,开塞尔·艾斯卡尔,吐逊江

12.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王天贶,裘金飞

13.警惕教育中的"超时效应"校园心理 彭岩

14.从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认识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杜琼

1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矫正建议张卫勇

16.正确认识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张振国,王旭飞

17.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季春红

18.谈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管理易琳,许海波

19.关于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20.注意机制在篮球运动防守中的应用李春兰,忤晓民

21.针对大学生团体的音乐心理治疗姚聪燕

22.意义治疗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苏昊

2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郝慧颖

24.建立新型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张茂林

25.论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董雪

26.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过程易晓明,高莉

27.影响专业性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进展邵海英

28.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透视李修贵

29.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陶德春

30.高校学生干部"罢工现象"背后的深层思考马国庆

31.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加强策略刘朋

32.农村生源中学生心理弱势原因及对策分析龙柱莲

33.校园心理 浅谈减负与心理健康教育章敏

34.面对"90"后的中学生贺京

35.现行小学语文教育评析高平,张建兴

36.以《金属钠的性质》为例浅谈化学课堂中的追问艺术王刚

37.英语课件在教学应用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张舜

38.大学生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一例杜红梅

39.癔症患者的精神分析治疗一例栗文敏

40.就业焦虑症一例刘莉贞hHTTp://

41.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一例苏新莉

42.神经衰弱症心理咨询一例卢莉丽

43.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心理辅导一例孙海燕,王旭飞

1.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马志立

2.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要花多少钱《校园心理》编辑部

3.人格完善新概念之五:爱情是人性的学校王艳军

4.都是打水惹的祸遇事心理应对五步走程大云

5.办公室礼仪帮你尽快融入职场新环境白丁

6.日记有助于情绪宣泄吗欧阳常青

7.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助人成功刘萍

8.害人害己的"摩擦癖"校园心理 天心月圆

9.多面体方兴东与互联网2.0时代与谬

10.暗访邓谦

11.一名大学生的生活自述叶稳

12.世界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13.开始恋爱吧红孩儿

14.木棉花在春天飘落流浪狗

15.你的初吻,我不敢忘文格格

16.从身边找到世界的美丽洪玲

17.第一次的勇气:从蓝天一跃而下克丽斯·兰克勒尔,刘旭东

18.女浴室里有男生蔡晨瑞

19.产生错觉的螺旋形

20.爱心接力:供姐姐读书的打工仔圆梦大学光明

21.治疗忧郁的"三A疗法"

22.和同学比赛爬楼梯蔡晨瑞

23.校园另类"启事"引发的思索

24.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王旭飞

25.东京,今夜我没有迷失裴英梅

26.何不自己造一扇门曾照旭

27.学会说不弗洛伊德·德尔,李忠东

28.给父亲打工病猫鼠

32.那时花开王雪宁

33.校园心理 优质睡眠必修课

34.《情人结》——爱比恨更脆弱袁章平

35.信赖度检测高速公路之魔

篇9

特定群体研究

对特定群体的实证研究是历年受众研究的主流,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以受众的身份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农村受众。电视是农村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介形式,有学者对我国农村电视受众的收视习惯进行研究,发现电视台在农村的影响力与品牌成正比;影视剧、新闻、文艺晚会位居农村家庭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前三位;农民最爱社会新闻;家庭总体收视时间较长,不同年龄层有不同倾向;每天晚上休息前看电视已是农民习惯的娱乐方式;健康与财富是农民期待的两类电视节目。与城市受众相比,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有何不同?有学者以江苏省苏州、扬州、徐州三地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三地受众在媒介使用动机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指出差别的存在必然导致“知沟”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充分认识和重视媒介使用动机城乡与地区差别的基础上,需要对乡村社会、欠发达地区等信息弱势群体的媒介使用动机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①

2.城市受众。城市受众是当前我国媒体最主要的创收之源,遗憾的是这方面研究比较少。针对2005年的超女现象,有学者对上海市受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女性、“白领”、年轻人、高学历者、高收入者,越倾向于收看“超女”节目;上海市民对超女的评价堪称中肯、理性,一方面,高度赞扬其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又不过分抬高其艺术水平、民主内涵。②

3.大学生。作为极具增长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是传媒竭力争取的受众群体之一。对大学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特点如下:在媒介接触消费上,大学生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对主要媒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媒介应用制作上,大学生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另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新闻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对软硬新闻的需求同等重要,而媒介的娱乐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受众对严肃新闻的需求。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有研究发现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网络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解读、沟通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日趋理性;网络技能的提高,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和网络素养的加强,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③

4.少年儿童。随着定位于少年儿童的媒体和栏目的不断出现,开始有学者关注作为受众的少年儿童。有学者研究了儿童的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发现儿童会上网的比例相当高,儿童上网的频率及时间还算合理,但玩游戏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动机之一。2006年2月,复旦大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启动“离网离视”活动,调查显示,参加活动的青少年看电视和上网的首要目的,分别是满足娱乐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造成青少年闲暇生活过度依赖大众媒介的原因主要有:同伴游戏的缺乏、户外活动的缺乏等。④

其次是以媒介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

1.报业受众。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有学者对当前报业受众需求进行分析,认为受众的需求主要包括:信息性需求、求知性需求、利益性需求、服务性需求、趣味性需求等。

2.广告受众。目前收看广告已经融入到中国观众日常的收视行为之中。中国受众对广告有较高的依存度,但信赖度较低;影响受众广告态度意识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类别、城市区域、消费者个体差异等。

3.新媒体受众。这里主要指移动电视、网络媒体、手机等媒体形式。2005年6、7月,西安移动电视和陕西移动电视相继开播,有学者对西安公交移动电视进行受众调查,显示大多数受众对移动电视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收视动机以被动为主,影响观看因素主要是听不清楚和距离屏幕太远,而主要偏好节目为音乐、综艺节目、新闻、天气、生活资讯类等。对于新媒体的受众来说,他们是新媒体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的接受程度、使用规律乃至偏好都是新媒体需要把握的。有学者分析了手机上网用户的基本特征:25岁以上,男性,学生,自由职业者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十余年的时间,网络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形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研究分析了网民的特征,认为网民结构大众化、内容选择个性化、信息交互多元化―。⑤

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是受众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首先,从观念上来说,作为传播者的媒介对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持何种态度?这是一个争论多年的老话题了。针对转型时期我国传媒界存在的“受众即消费者”观念,有学者认为,传媒产业化催生了“受众即消费者或市场”的受众观念,这一观念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传媒公共服务使命的泯灭和利润取向的张扬。消费者的受众观念本质上是“受者本位”幌子下的“传者本位”。应该说,当今时代,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化,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行传媒受众策略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基本关系:大众化与小众化;中心城市受众、周边城市受众、农村受众;全国性媒体、区域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细分受众的度与量;信息短缺、信息饱和与信息过剩;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专业性媒体与综合性媒体;同质竞争与异质竞争。

其次,媒介与受众的互动研究。有学者研究了新闻图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认为新闻图像的迅猛发展使受众越来越处于“超现实”世界,且越来越“靠拟像生活”。由于新闻图像只能把事件定格于瞬间,因此需要受众积极参与,而成为“可写文本”,无论是“超现实”世界,还是“可写文本”,受众都会在消费新闻图像时获得满足和享受。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各电视台举办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受众参与的传媒活动达200多项。有学者研究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使得受众参与成为可能和必要。媒体大型活动的勃兴正是在传媒互动技术的基础上,受众参与媒体日益深入的必然结果。受众参与式节目红火,“演播室受众”增加,并不等于实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演播室受众”是传播主体而不是接受主体,对“演播室受众”和一般“受众”的混淆,反而不利于“受众本位”的确立。

受众资源是传媒从事传播活动的重要社会资源之一,也是传媒产品实现其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基本前提。对受众资源的有效管理作为实现传媒各项资源之间价值转换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媒体受众资源的认知、受众资源的调整、受众资源的增值。

再次,媒介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有学者分析了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认为体育虚假信息弱化了青少年对体育的正确认识;过分的偶像崇拜削弱和干扰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和社会认知;过分报道体育暴力信息则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有学者分析了大众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对策,认为传播者的态度和角度、失实和虚假的内容、不得当的传播方式等因素导致了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而要防范这种心理,传播者必须在内容上保证真实;在传播方式上给受众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并防止过度传播。⑥

新领域和新视野

近年的受众研究也出现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研究中引入新的视野。首先,在研究领域方面,作为传播伦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受众伦理规范是指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应享有的道德权利和应承担的道义责任。有研究认为,受众伦理规范应涵盖人类传播的所有领域,应根据传播领域、过程、媒介等区分出不同层次,不仅应研究受众的道义责任,还应研究受众的信息接受权利、受众对自身和相互之间的道义责任。此外,有学者考察了我国历史上的传播者如何了解受传者信息,根据了解到的受传者心理采用相应的传播策略、传播方式方法、传播艺术与技巧,说服受传者,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过程。这些成功传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播智能,应当添加到人类传播理论的宝库中。同时,也有学者展开对日本受众的研究,在社会传播领域,首先,日本的受众作为以“大和民族”为单元的受众整体而言,“个人差异”张扬伸展的空间极为有限,他们在心理认知、情绪感受以及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等方面,都极易呈现出一种惊人相似的模式化倾向。其次,日本的受众很少具备理性批判精神,极易受到大众媒介的支配和控制。

其次,从研究视野上看,有学者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霍尔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存在于我国传播实践中的“支配性”、“协商性”、“对抗性”等受众解码方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分析,认为我国受众解码偏好大体上与其所拥有的媒介话语相匹配,解码方式的选择还受到时间资源和内在经济利益机制的约束和影响。受众研究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导致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现实之间产生隔膜。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其实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应该把“主体间性”概念引入当代受众研究的视域之中。⑦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受众研究尽管精彩纷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研究方法仍不尽规范,有待改进。相当多的研究仍旧没有走出受众调查的窠臼,个别研究的预设前提甚至有待商榷。其次,低水平、重复的研究较多,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研究很少。最后,重要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如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对农村受众的研究;系统的、规范的、大型的实证研究等。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江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注释:①吴信训等:《当代农村电视收视习惯调查》,《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9期;郑欣:《媒介使用动机与文化消费:以江苏省三地城乡居民为对象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②张国良等:《“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分析:上海受众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③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刘朝霞等:《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报纸内容分析及大学生新闻需求调查》,《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周超霞等:《大学生传播网络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④郭鉴:《E时代的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探查》,《新闻界》2006年第6期;陆晔等:《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新闻记者》2006年第4期

⑤汪幼海:《现代报业市场受众需求浅析》,《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黄升民等:《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安平等:《西安公交移动电视受众调查》,《新闻知识》2006年第12期;刘滢等:《寻找新媒体的受众与需求》、《中国记者》2006年第11期;侯涛:《大众化、个性化、多元化:网民特征关键词解析》,《中国记者》2006年第11期

篇10

[摘要]大数据时代,泛在学习的基础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这给成人求学者带来了更均等的自主学习机会。然而,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动机适配度、约束力、认知策略等因素影响,不少人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为此,作为学习资源提供方,需要进行科学干预。激发高成就动机、培养兴趣、利用元认知监控,是心理导控的艺术;营造文化氛围、以小模块微学分促进学习惯性、以反转课堂助推知识内化,是业务导控的创新。

[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成人泛在学习行为导控

[作者简介]卢玉珑(1965-),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服务北部湾区域经济的成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GA155,项目负责人:卢玉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11-03

泛在学习( Ubiquitous - Learning),意指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设备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5A(Any-one, Anywhere, Anytime, Anydevice, Anything)学习模式。

一、影响成人泛在学习行为的因素

(一)宏观因素

早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就指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清晰地阐述了泛在学习的必要性。然而,直至传统教育植入现代信息化技术,5A式泛在学习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近年来,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使得教育信息消费呈“井喷”态势,乐意尝试泛在学习模式的成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另据新浪教育2013年11月的《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在线教育的市场已经覆盖了2亿人。其中,超过一半为在职人员,占57%。2004年我国泛在学习市场规模仅约143亿元,2013年扩张至98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2%。大数据时代,信息消费正浸染着大众的生活形态,尽管无人可以全景式地预览未来的景象,但一定可以预见泛在学习将势不可当。

(二)微观因素

1.动机的适配度。一是成人泛在学习的动机。数据一,周玲对成人函授学员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发展动机居第一位,其中,“提高自身素质”99.6%,“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93.5%;求知动机居第二位,其中,“学新知识,更新观念”94.6%,“对所学专业有兴趣或好奇心”74.6%;交往动机居第三位,其中,“丰富业余生活”70.1%,“可以多认识一些朋友”62.9%;家庭动机居第四位,其中,63.7%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37.4%是“亲人期望自己学习”;竞争动机居第五位,其中,71.9%是为了“有竞争资本”。数据二,张建伟对成人学习网络课程的调查数据显示:“提高一般能力”69.8%,“对专业非常感兴趣”23.6%,“当前工作需要”34.6%,“获得文凭”29.2%,“想换个工作或行业”10.3%。数据三,李斌对远程教育、函授及其他教育类别的成人学习者进行动机调查显示:“学习内在动因”60.3%,“学习外在诱因”24.3%,“学习意志”6.9%,“学习结果归因”4.4%,“学习自我效能”4.1%。管窥三组数据,成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主流,但外在动机也不少。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学习活动自主、自发、有效;而外部动机强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学习活动被动、依赖,需要诱发。

二是学习动机实现的相关支持。学习动机并不直接左右学习效果,学习行为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中介。三者互为作用,形成四种不同的关系:动机强、行为好,则效果佳;动机弱、行为好,则效果可能好;动机强、行为差,则效果不会好;动机弱、行为差,则效果差。除动机刺激外,线上、线下课程组织、虚拟课堂指导者的帮助、师生交往互动等相关支持系统也会影响泛在学习行为。然而,现在虚拟学习环境支持系统的利用状况并不乐观。据2013年8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的资讯,部分大学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究其症结是配套服务和宣传不到位。对聊城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的分析报告也反映了相似的结果:就使用频率看,“频繁和经常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学生占33.5%,“偶尔使用”62%,“从未使用”4.5%。就资源查获看,“全部查到”12 010,“大部分查到”40.1%,“经常查不到”46.7%。就遇到的问题看,“访问速度慢”53.3%,“检索能力不强”50.4%,“对某些网络学习资源的了解程度低或不了解”27.9%,“有时想使用,当时没有条件”26.35,“校外不能使用学校的网络学习资源”23.6%。即便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核心的学校,其虚拟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也没体现应有的价值。如某校2012年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情况通报:人均浏览量约为1.95次,人均在线时间约为7分钟,人均发帖数约为0.17条。此外,有分析报告指出,影响移动学习App使用的因素里.“功能不丰富,不易用”62.83%,“内容枯燥,无吸引力”62.06%。报告还显示,在诸多的商业运作模式中,020(Online To Offline)最被看好,占67.26%,高出第二位B282C模式近24个百分点。透过一组组数据不难看出,泛在学习者渴望优质有趣的学习内容,希望接受便捷的在线学习,也珍惜线下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

2.约束力。一是自律。泛在学习,自主性是其最大的特色,尤其强调自我导向、自我监控和自我激励。一个人将学习动机付诸行动后,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障碍,如工学矛盾、个人发展的压力、记忆力减退、学习瓶颈、外界诱惑,使得学习兴趣消减、放纵怠惰、决心动摇。这时就需要意志参与,帮助自己不改初衷,克服学习困难,争取学有成效。通常,意志与自律是紧密相连的,意志顽强者,自律能力强;意志薄弱者,自律能力差。

二是他律。每一个学习主体的自律原则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他律”来规范学习行为。趋利避害是成年人的本能反应,适当的约束利于学习者加强注意,保持学习的上进心,避免功利意识的不良学习行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认知策略。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认知指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最基本的心理过程。通常,人脑不可能在瞬间加工多种信息,为此,学习者必须选择认知活动的方案、计划、技巧或窍门,形成认知策略。研究表明,“学习效果=10%的智商+40%的努力程度+50%的认知策略”。可见,认知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二、大数据时代成人泛在学习行为导控途径

(一)学习心理的导控

1.激发学习者的高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人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争取出色、追求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特殊的动机类型,其水平高低与完成学业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通常,高水平成就动机者与低水平成就动机者相比,更注重内归因。他们自信、自尊;专心、认真;思想敏锐,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讲求效率,善于管理时间;对认准的目标全力以赴;面对挫折,有着超乎常人的韧性。因而高成就动机者更容易出色地完成学业。为此,导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如“学科竞技台”“主题演讲赛”“亮出你的绝活”等学习环节,制造无敌意的竞争,激活学习者的高成就动机。

2.引导学习者培养兴趣和自信心。泛在学习,如果过分刚性地裹挟学习者专注于预设的学习情境,势必导致学习者的逆反心理,最终使教学干预无功而返。如果通过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就可以让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成人学习者具有实用导向、理解力强、学习时间碎片化等特征,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对象,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持久,思维敏锐,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果在教学组织上多引入与之息息相关的现实案例,如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时,将备受关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引入讨论;在学习评价上,采用分单元或分学习目标评价。我们来预测可能的走向:学习者可以较为轻松地学会用“艰涩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修正知识、巩固知识,还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而这种情绪,正是使兴趣稳定持久所必需的;学习者可以见缝插针、循序渐进地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好处是一方面避免了一曝十寒、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行为,锻炼了恒心;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进步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

3.鼓励学习者运用元认知监控。大凡高效的学习者都是“会学习”的学习者,他们善于自觉监督、反省、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适宜的认知策略。泛在学习的导师应大力倡导学习者执行元认知监控,使其学会智慧地从海量的信息中高效率萃取有用知识的本领。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觉监督、控制和调节,主要包括认知目标确定、认知策略选择、认知操作控制、认知活动评价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通常,具备高水平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者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自觉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依据学科的特点挑选学习的步骤、方式,进行有策略的学习,并最终收获好成绩。

(二)教学业务的导控

1.营造泛在学习的文化氛围。大学教育承担着多维度使命,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外,更要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批判精神、开放的心态。散发着大学文化韵味的学习环境、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既是完成教育使命所必需的,也是众多学习者所渴求的。泛在化大学教育的困难点是营造文化氛围。虽说有难度,但仍是可为的。较为快捷的途径是鼓励教师借助微信、QQ、YY等热门交互网创建有专业背景的、可以声像互动的学习社区,并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吸引学习者和社会化的教育团队进入社区,参与主题辩论、经验分享、联谊互动等,直至促成线下的有益活动。

2.以小模块、微学分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推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各尽其才,获得进步。然而,随着教育的“批量生产化”,同专业同课程搞“一刀切”,所有的学习者都不能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订制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变得有名无实。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实际上是反科学的。大量实验表明,压力水平与工作绩效呈倒U形关系。对于基础知识好、学习力强的学习者,当感觉学习难度过小无挑战性时,会无聊没动力,身心活动不充分,学习绩效自然不高;而对于基础知识差、学习力弱的学习者,当感觉学习难度过大不易完成时,会焦虑无信心,认知和行为失控,学习绩效肯定也不高。如果将课程知识小模块化,依据“难高易低”赋予微学分,并让学习者“量体裁衣”,在适中的学习压力下能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学习者一旦从量力而为的学习中收获高成就感,就会引发更高水平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螺旋式上升学习的习惯。

3.以反转课堂助推学生“内化知识”。泛在学习依然坚持线上、线下的运作模式(Online to Offline),但教学模式应尝试反转课堂。“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内容。课前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在线讨论等方式获取课程知识。课堂内,教师不再占用大量时间来讲授知识,而是采用合作教学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共性问题发起讨论。通常,学习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信息接收”;第二阶段,“吸收内化”。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心在相对简单的“信息接收”阶段;而反转课堂的重心后移至相对复杂的“吸收内化”阶段。“反转课堂”的魅力在于其助推学生“内化知识”。有效的“反转课堂”需要导师彻底改革教学导控艺术。一要提供学生课前自学的微视频。对于课程微视频的制作,必须注意一些细节:短小精悍。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视频,针对性强,便于查找;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时间控制在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范围内,一般为几分钟,最长十几分钟;网络视频,要具备回放、暂停等多种功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教学视频尽量避免出现教师头像、各种摆设物品等非教学信息,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每个视频后面放4~5个小问题,便于学生及时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策略;同时,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痕迹清晰可鉴,有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二要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再带着问题到课堂与导师、同学交流。同时,导师通过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归纳总结学习者共性问题,再通过实体课堂及网络实时交互平台,有针对性地发起问题讨论,促进学生学习交流,加快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

只有这种颠覆“教一学”模式为“学—导”模式的方法,导师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可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实现按需学习、适量学习、自主学习,泛在学习才可能有量有质。

[

参考文献]

[1]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tech.gmw.cn/2014-01/16/content_10138959.htm, 2014-01-16.

[2]凤凰教育独家: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盈利模式分析[EB/OL] .edu.ifeng.com/special/book/zuixin/detaiL2013_12/20/32305224_0.shtml,2013-12-20.

[3]周玲.成人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4]李斌.成人学习动机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1( 5).

[5]张尼.部分大学图书馆重投入轻服务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