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生活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06:3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日常生活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日常生活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网瘾大学生;状况调查

一、网瘾定义及危害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本文所指的网瘾为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进行与学习和工作无关的行为,包括网络游戏、单机游戏、聊天、视频、购物等。

目前,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非常普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影响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沉湎网络使得学生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紊乱,身体虚弱,性格变得孤僻,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思维混乱、非正常死亡。一些学生因“网瘾”而降级、退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常的上网行为,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调查对象

为了调查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现状,本课题组在2011年6月至10月期间以辽宁省10所高校大学本科生为主体调查样本,包括的高校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此次调查投放问卷数1600份,有效问卷1341份,有效率达83.8%,其中男生为73%,女生为27%。

三、调查结果

1.辽宁省大学生网瘾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10年2月2日在京了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年青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每次连续上网时间的统计是确定网瘾的最佳隐性指标,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5.6%[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辽宁省大学生连续上网4至8个小时的有161人,占被调查总数12%,属于具有网瘾倾向的人群。连续上网8个小时以上的有82人,占总数的6.1%,属于重度网瘾的人群。把以上两个数据相加,18.1%应该是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比例。可见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比例比全国的调查数据要高。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需求源越来越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

2.高年级学生网瘾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本科四个年级网瘾人数和所占网瘾总人数的比例如下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网瘾人数较多,上网是一种中,从一方面来看,高年级同学设计到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知识和就业信息,需要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高年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逃课和包宿上网等行为,利用大量时间来上网,进而发展成网瘾。

3.使用手机在课堂上网现象严重

手机这种移动通讯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人群中实现全面普及,而且随着这个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手中的绝大部分手机都能够实现上网功能。根据调查问卷统计,1341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均有手机,其中有1298名学生的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占总数的96.8%。在这1298人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有897人,占总数的69.1%,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有798人,占总数的61.48%,其中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有432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由于用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

4.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形成网瘾的新诱因

众所周知,网络游戏是导致网瘾的最重要原因,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相比于大家所了解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会导致网瘾,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网络上新兴的事物正在逐渐成为网瘾的新诱因。

根据调查统计,有1211人在使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占总人数的90.3%,其中有64.5%人认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来自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有445人每天都会坚持登录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有231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登录这些网络社交平台。网络社交平台提供一种信息沟通渠道和交友的平台,方便大家了解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让大学生沉迷于其中。

同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56人曾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过网络购物,占总数的56.37%,有209人经常使用网络进行购物,占总数的15.58%,有85人对各类团购网站上瘾,占总数的6.34%。网购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在网络上浏览大量有关商业信息,期望更低的价格购买到理想的商品和服务,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购买很多不实用的商品,甚至会为了购买而购买,消磨很多时间。

参考文献:

[1]付洪涛,姚飞,鲍杰,张艳辉.浅析大学生网瘾及辅导员因对之策[J].科技教育,2011.

篇2

【关键词】网络消费;非安全支付;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非常明显。大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利用网络进行消费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国内外频繁发生的网络欺诈事件,加上众多的钓鱼网站等,都为网络消费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网络消费的非安全支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有关于网络消费安全支付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如下四个角度展开:其一,研究当前我国网络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康贻建(2010)[1],李茂春(2010)[2];针对存在问题,李庭春(2009)[3],龚冬梅(2010)[4]等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其次,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结构和特点,如杨立峰,吴婷(2009)[5]。再次,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心理,如宋晓欣(2010)[6],杜经纬(2010)[7]。最后,研究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支付存在的问题,如刘纪峰(2010)[8];此外,雷怀平等(2010)[9]学者研究了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总之,现有研究文献为网络消费安全支付问题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由于大学生的支付能力有限,加上各种外界影响因素,大学生更需要关注网络消费安全支付。那么,大学生网络消费非安全支付受到怎样的因素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一)网络消费规模

从整体来看,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社会经济形式,本土化的各种网络购物商务模式已由最初的模仿引进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商务形式,主导了国内网购市场,并成为国际网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长忠,2011)[10]。根据CNNIC于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另据2011年1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包含除网络零售之外的企业级B2B贸易)将突破18万亿元人民币”。可见,中国的网络消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规模也呈快速上涨之势。据CNNIC的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1/4的大学生青睐网上购物,网购规模达到430万人。

(二)网络消费类型

消费经济学指出,消费水平是考察一种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1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不断增加。据2011年9月出炉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人均月支出980元,这也为大学生更多的选择网络消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具体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以及人际交往消费等四大方面。加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涉及到的网络消费类型将会更多。

(三)网络消费的网站选择

当前,大学生网络消费经常光顾的网站比较多,如淘宝网、当当网、卓越网、易趣网、凡客等等。据调查显示,通过淘宝网购物的大学生占35%,其次是当当网(占30%),再次是卓越网(占25%)。大学生选择淘宝网、当当网和卓越网是由于网上的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价格更为低廉(宋朝阳,2009)[12]。可见,大学生网络消费所涉及的网站相对比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网络消费安全支付。

(四)网络消费的支付方式

据2011年7月CNNIC的《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上支付用户数从2010年年底的1.37亿增至2011年中的1.53亿,增长11.7%。大学生网络消费支付方式主要采用线下支付和网上支付两种方式。其中,线下支付比较传统,包括货到付款以及通过邮局、银行汇款;网上支付即在线支付,买方在互联网上直接完成款项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又包括银行卡在线转账支付、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支付和移动支付等[13]。其中,通过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网络消费支付的安全。

总之,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通过网络消费能够带来效用的同时,在支付方面也面临着众多非安全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非安全支付的影响因素

(一)法律监管层面

我国网络消费安全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不安全事件,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的网络消费安全支付涉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网络消费,网络法律规范的立法刚刚起步,《电子签名法》虽然已经颁布,但建立和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的电子支付体系、制定调整网络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建立并维护网络交易信用记录和保障体系等问题尚有待解决,尤其是在建立并加强消费者对网络信任的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急需创建或完善(郭超,张鑫杰,2008)[14]。

篇3

[关键词]中国移动;网络满意度;大学生;手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6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对于手机上网的满意度,直接关系着网络用户的主要体验感受。目前在日照大学城,中国移动正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在不断完善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在这种竞争形势下,中国移动若想吸引客户甚至是拓展更多的客户业务,占领更大的学生市场,就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上网满意度的实际情况,笔者于2016年6月,以日照大学城的200名中国移动学生用户为样本,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的满意度情况,笔者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1个选择题,1个问答题。200名学生分别来自生物学院、管理学院、药学院及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等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经筛选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90份,其中包括男生145人,女生45人。

1.2 研究方法

将发放到各专业的调查问卷回收后,运用统计学、信息分析与预测方法,从调查问卷中获取相关信息,分别经过建表、分类统计、汇总整理后,对大学生关于每题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大学生手机网络的满意度情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手机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手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包括手机卡类型的选择、数据流量类型及使用量、流量资费的使用情况三方面。

2.1.1 手机卡类型的选择

在手机卡类型的选择调查中,选用动感地带的人数为132人,约为被调查人数的2/3,而神州行、全球通等其他套餐总共不足1/3,故目前来看动感地带的配置更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求,以绝对的优势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吸引较多的大学生。为此,中国移动应结合实际情况推出更多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套餐,给予大学生们更多的选择。这就要求运营商制定套餐时需符合大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意愿,费用太低可能包含的服务太少,不能满足需要;费用过高,超出学生的需求,过于浪费。这组数据让移动运营商更能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制定合适的套餐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

2.1.2 数据流量类型及使用量

调查数据显示,选用4G的人数为146人,约占被调查人数的4/5,而使用2G、3G等其他数据类型总共约占被调查人数的1/5。月流量在1 G以上的为89人,接近总人数的1/2,200 M~500 M和500 M~1 G人数均为40人左右,200 M以内人数最少。

可见,4G成为大学生群体主流的数据类型,占据超高的市场份额。大学生消费群体由于日常使用网络较多,对网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于4G网络网速更快,大学生每月手机上网的时间基本不变,故整个消费人群月用流量都集中在1 G以上。由此可见中国移动无论提供单种流量优惠,还是套餐中流量种类优惠,数量应接近大学生的需求,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中包括既保证足够使用,又不至于浪费),才能吸引大学生眼球。这组数据让移动运营商更能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

2.1.3 流量资费的使用情况

在对流量资费占总消费比重的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接近一半的人流量花费占手机消费的70%以上,一方面说明现在的市场对流量需求很大,而对于那些最基本的通话、信息功能的需求明显减小,大学生愿意把重心放在流量的消费上;另一方面说明流量的资费较贵,造成了接近92%的人对手机流量的资费不满意。

2.2 手机网络使用满意度情况

在对手机网络满意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初步结果后,笔者对于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满意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该部分共包括3个题目,内容具体涉及网速、上网信号覆盖、手机通话质量3个方面。

2.2.1 数据上网网速的满意程度

大学生在上网时非常注重上网的体验,而数据上网的速度对体验的好坏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也会影响到用户对中国移动公司的网络满意度。从调查数据可知,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网速有待提高,但并不影响体验,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该项,达到了58%;而认为“偶有卡顿”和“感觉很快”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分别为21%和14%,而认为大多数时候达不到要求的学生项所占比例较小。

可见,上网速度受到了较高的关注,而大学生对移动公司数据上网的速度满意度较高。由前面分析可知,有超过7成大学生选择使用4G网络,也可以看出中国移动用户对新推出的4G网络的数据上网速度认可度较高。

2.2.2 网络覆盖率的满意度

在对大学城上网信号覆盖满意度的调查项中,认为中国移动信号覆盖率一般的学生占据绝大多数,为主要评价。而约占24%的人认为网速过于慢,只有28人对中国移动网速很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15%。可见网络覆盖率仍有提升的空间,中国移动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上网信号覆盖率,以提高用户满意度。

2.2.3 通话质量的满意度分析

关于通话质量满意度,190个调查对象中对通话清晰度评价,很好占15%,好占51%,为最大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认为一般的占24%,而对通话质量感到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了6%和1%,二者之和不足总人数的1/10。这表明移动通话清晰度总体较好。针对这种状况,移动公司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用户对通话质量的认可,以提高其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力。

2.3 手机网络服务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移动在手机消息通知及停机恢复速度方面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学生对其满意度。移动工作人员处理问题效率或话务员的回答方面仅仅达到了55%的满意度。在评价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效率时,有3%的同学非常满意,有49%的同学认为处理问题效率还可以,34%的同学认为其效率一般,14%的同学认为其是低效率的。这一比例说明中国移动在处理问题的效率方面有待提高。

2.4 手机网络满意度综合分析

2.4.1 性别与流量使用情况交叉列联的影响结果

为了研究流量使用情况是否受性别影响,进行了性别与流量使用的交叉列联分析,结果表明手机流量的使用仍受性别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普遍使用的流量在200 M~500 M,而男生普遍在500 M~1 000 M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上网更多,需要的流量更多,移动通信公司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推出适合不同人群使用的套餐,来满足不同用户对数据上网的需求。

2.4.2 手机卡类型与手机通话质量交叉列联的影响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手机通话的质量受手机卡类型的影响,选择神州行的一半的用户都认为质量不错,选择全球通的绝大部分用户都对通话质量不满意,卡顿现象严重,选择动感地带的用户绝大部分对通话质量比较认可,说明中国移动的各个手机卡的类型对通话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全球通类型,虽然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通话质量尚未达到用户的要求,此方面仍需提高。

3 结 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大学生已普遍使用4G网络,已有一半的同学使用流量超过1 G。运营商可以主推4G网络,并完善4G的各项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移动网络的各项服务包括信号覆盖、通话质量等方面基本满意,但对于各项流量资费普遍反映较昂贵,移动公司应充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合人们的需求。对于手机欠费停机、网络维护问题的总体反馈比较不错,用户在消费选择过程中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今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不可小觑,该消费群体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应抓住契机,了解大学生可以接受的网络资费,适当地调整价格,了解用户的消费心理,并适时地推出各项优惠政策,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发掘更多潜在的用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浩韵.中国移动满意度调查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9).

[2]徐森.关于提升移动通信网络客户满意度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3).

[3]林世品.提高移动通信网络客户满意度[J].电信科学,2004(12).

篇4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不仅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它的扩展领域也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各种媒介,其类型也极为多种多样,包含从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广播、影视,到近代的网络、手机、视频、数字出版物、电子报刊、动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们通过文字、图形、艺术、影像、声响、数码、符号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施加各种影响。媒介已成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对未来社会与文明将产生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在精神上与物质技术上预先做好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评估与创制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导美国学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中最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与使用能力,媒体的互动能力以及能够创制与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养的培养中,特别注重下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谓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够对信息的作者、动机和观点,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等进行判别与鉴定的能力,进而甚至能对媒体的结构性技术与类型、媒体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体的经营背景具有识别推断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媒体特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媒体活动,逐渐使自己成为媒介信息独立创制人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树立有助于把媒体消费过程转化成积极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纳过程,对某些基于不良商业动机和其他罪恶动机所产生的具有严重误导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备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养是反映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一种人文素质,也是媒体消费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品位。

二、大学与媒介素养

大学是集知识、人才、信息于一体的重要集体,也是近代信息的创制、储存、传播和频繁使用的一个集中场所。特别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评价与创制,规范大学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确保校园以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不仅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根据2005年“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方面,在对媒介的理解与判断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动应用与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是传媒产业和传媒消费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一般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提升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学中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科技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同时他们已构成当前媒介信息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普及与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树立起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当前大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全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几项部署性建议

中国大众传媒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正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响着社会和广大受众。大学生作为思想和行动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已把各类传播媒介视为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和扩大。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与认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传媒信息中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杀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来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宁斯・布莱恩特曾提出:“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词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大学生通过个人的直觉领悟来形成自身的媒介素养,很少通过正规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的途径来获得。这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们无法在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判断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将信息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资源。我国一部分大学及传媒类高校已开展对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逐渐被一部分高校列为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基础培养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倍受各界重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为大学生培养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鉴于媒介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 学生本身和社会大环境的紧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源头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机构,要在着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媒介素养认知度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高校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纲要及其逐步实施的计划。要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有关设备,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要规范高校网络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要大力组织各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探讨。 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诱导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服务,并在努力将媒介变成积极向上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同时,要设法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控制与防御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发挥其应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人力优势,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编排或渗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提高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开展类似“媒介素养论坛”的活动,以学校自身影响力邀请知名媒体人士来校园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涉及校内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的校园媒体活动与组织中,鼓励他们积极地与校外媒体接触,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视野。

(三)大学生应不断增强对媒介素养培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本身应明确树立媒介素养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对媒介素养培养要求的计划。要对准积极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为意识。努力掌握各类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过程,加深对媒介实质的整体理解。作为有较强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运用媒介信息。当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群体来正确引导全社会对突发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媒介一样,担负着信息正确导向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大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与巩固

媒介的消费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迈向社会化和全民化。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充分觉察到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准备工作显得十分滞后,经常受困于由信息汇成的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由于很早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情况就好得多。我国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和普及工作。除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内容中去,再通过逐渐普及,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 应将个人、公众、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励,形成全国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应从整体上注意防御与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提升社会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度与安全性。

结语

正确地使用传播媒介,发挥其应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出于媒介自身,有时还可归结于某些社会原因,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一种主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责无旁贷地学会如何主动地取得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篇5

分 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2017年10月

班级:

本次我的调研主题是:环境保护;调查内容: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对环境现状的了解情况以及环保对策;调查目的: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

与所有的县城一样,我县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九十年代前,我县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县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全县总的情况来看,我县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一、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一)、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二)、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三)、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四)、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五)、矿山废水、废渣。

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环境隐患:

(一)、土壤遭到破坏。

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三)、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

(四)、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同时,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把我们那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人们不再在它周围乘凉,而是避而远之;蜻蜓、蝴蝶很难再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区范围内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五)、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草坪上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草坪上,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体也能看见,原先美丽整洁的草坪变得惨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来越大。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草坪,这是多么不道德。

三、形成原因

(一).人口压力增长快

(二).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四、建议:

(一)、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发展废品回收业。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距离县城较近的村镇可采用村收集、镇(乡)中转、县(市)处置的模式,做到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科学处理;对于交通运输不便或运输成本较大的村镇可采取统一收集后进行简易填埋处理的办法。

(四)、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煤金等矿山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五)、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克服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七)、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五、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商品市场环境卫生好坏,关系到我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积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环境卫生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进行督查,对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人员,采取上门**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三)、继续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商品市场的环境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积极加大环境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四)、建立绿化带。对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要逐步进行改造或创建绿化带和公共绿地,提高商品市场的绿化覆盖率。

(五)、切实加强市场内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机制,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六)、建议有关部门彻底清除城区内的卫生死角,同时就近规划兴建一个农贸市场,以方便这一带的居民生活。

(七)、建议市政府从每年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城区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的改造和建设,使我市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真正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姓名:张

院系:

学号:

时间: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13年5月22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调查报告】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09年5月。调查地点:永城职业学院。调查对象:永城职业学院全体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问卷情况: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7份。收回135份。有效问卷135份。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以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永城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2007级公共事务管理专业13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永城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较少,经济独立意识较为薄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自己打工所得的仅占5.70%,而父母给与的占58.55%。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大学生不应该仅仅依靠父母。应该出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永城职业学院学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

经统计分析有5.14%的学生看到别人拥有好的物品不仅会羡慕而且也会去买。特别是对于一些校园时尚用品,如手机、MP3和MP4,甚至是电脑。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存在因虚荣心的驱使而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经调查显示永城职业学院学生每月的上网费用在10元以下的占41.09%,上网费用在10―20元的占35.66%,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开学一学期了计算机水平还低得可怜。特别是对于那些占总人数63.2%的农村学生来说,在上大学之前有的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有些学生去上网,大部分男生在玩游戏,女生在聊天、看视频,很少有学生去用心地学一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的电脑知识。

(四)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多元化,但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在生活支出和学习方面。他们把费用更多的花在购买服饰、人际交往、旅游、时尚消费品方面。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女生在服饰方面的费用占总费用的63%,请同学吃饭、给同学买生日礼物占9%,而在学习方面的费用支出仅占不到2%,基本的生活费用占20%多一点。从中可以看出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作为大学生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但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50元占49.5%,50―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另外,有些学生为了购买服饰或玩游戏不得不节俭生活费用的开支。

(五)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经调查显示永城职业学院学生从来没有理财计划的占24.44%,偶尔有的占74.81,并且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可见,当前永城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得到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事情。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校风建设范畴中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站在追求流行与时尚这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大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增强经济独立意识

学校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或者鼓励他们到校外打工挣钱,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不向或者少向家里要钱,增强经济独立意识。

(二)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三)学校营造相关环境

学校多为学生提供上机时间,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免费的培训,另外多鼓励学生考取一些相关方面的证书。学生自己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四)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先入为主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媒介已经超越本身而成为环境,如同空气、阳光和水,是生命与生活的要素;媒介更是教育环境,人人通过媒介认识世界。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现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他们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在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用来保护面对媒介巨大影响表现脆弱的、易受伤害的青少年,保护被媒介侵蚀的传统文化。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自下而上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D・汤普森出版《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 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各有特色和侧重点,但总体来看却都体现出“实施主体多样化、被教育对象涵盖全体公民”的特点,它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扩及社会不同群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吁和初步设想,如也主张自下而上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城市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甚至农村居民等统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这显然是盲目照抄照搬境外模式,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上的不同选择。

“大学先入为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系统化地展开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可资借鉴,但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先从高校入手,“以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不啻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达到本土化阶段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①。

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的,这与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保护青少年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弱化,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现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尽管它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校具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大学生学习压力较中小学生小,课余时间较多,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课堂以外的知识。第二,在经过了中小学十数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在中小学的语文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中有一些传媒知识介绍)以后,大学生群体具备了一定的媒介识读的能力。第三,我国高校的总体硬件资源相对于中小学来说要完善优越许多,能够提供相关器材及实验场所供大学生们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和技术。第四,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特别是大多数高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为在我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最重要的师资保障。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27日报道),这些点将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如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开始招收传媒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设了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选择高校“作为启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是一个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②,它必将能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尽快走出“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境地。

能产生社会辐射作用和普及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700万。大学教育是“优质公民”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如果高校对他们进行过媒介素养教育,那么步入社会后,他们会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利用自身的媒介素养影响身边的同事和亲朋好友,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一生,还将惠及整个社会。另外,“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传媒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这也将部分弥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一时无法从幼儿园、从小学启动,进行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的缺憾”③。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大学先入为主”,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普及效应,且具有以点带面的社会递延效果。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媒介文化的浸染。大学生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却缺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由此造成大学生在了解社会、学习课外知识及娱乐方面,较之其他人群会更多依赖传媒。据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每天对各种媒介的平均消费时间分别为:网络2.4小时、电视1.22小时、报纸0.84小时、广播0.79小时。这样,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种媒介总的时间达5小时以上,且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④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媒介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大学生的视听感官需要,使媒介文化信息对校园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体已经成为“第二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⑤。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媒体文化正在逐渐消解和动摇着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

据调查⑥,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使得他们的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十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毕竟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专家指出:“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⑦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媒介化的社会里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质教育,如台湾学者吴翠珍所说,是一种“优质公民”的教育。因此,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大学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完善与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y223)

注释:

①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3)。

②冯恩大:《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见蔡帼芬等《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0~54页。

③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

④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3)。

⑤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⑥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2004(5)。

⑦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略/20021118/3072318.shtml,2002-11-18

篇8

(一)微信对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网络,从熟悉亲朋到陌生路人,从原来的一对一交流到现在的一对多交往,微信平台则完美地集合了多种交流渠道和方式,这也是微信用户激增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报告显示,高职学生除了使用微信发送语音、发送文本和多媒体等核心功能外,用于和查看朋友圈信息占94.20%,用于接收QQ离线消息占61.51%,用于查看附近的人和使用漂流瓶找朋友分别占49.65%和44.10%,上述功能都属于社会交往层面。微信提供的动态人际网络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新渠道。但是,微信导致高职学生群体内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朋友圈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性,一旦用户进入了熟人名单就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反之,落选的人际链条将会日渐松散,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二)微信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影响

有调查显示,从使用手机场合来分析,三分之二的学生有上课使用手机的经历,根据2013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我国每人每天平均手机上网时间为158分钟,而在校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节奏较为宽松,因此在校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应该在3小时以上,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45分钟以上,由此可见,微信对学生群体的巨大吸引力。其中有21.98%的学生以为微信对学习有负面影响,而认为微信有利于学习的比例为13.66%,虽然微信的主要功能不是学习,给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强的负面影响,但是实际情况确实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惠东方式中蕴藏着很多学习功能,因此可以认为,微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利弊参半,如果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放大微信对学习的正面作用,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微信对高职学生思想的影响

微信作为为用户推送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类功能层出不穷。一项针对某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和社团都没有微信公众平台的占15.54%,学院和社团都有微信公众平台的占32.1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引领已经逐渐形成。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该院校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缺位,大多数学生不会通过微信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只有极少数学生经常联系。高职院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与社会第三方机构推出的公共平台存在激烈竞争,尤其是在主导思想层面上,微信作为专门的娱乐商业软件,极易受社会负面风气影响而沦为不良思想渗透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信息质量,为学生推送符合心理情趣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容,胜利争取高职院校思想主导权。

二、微信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舆情传播速度加快且不可控

舆情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展现的意愿、态度、情绪等交至的总和。舆情的研判是根据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并通过信息的传播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数百名学生时,妥善处理和控制紧急情况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通过微信信息同时也在使用微信接收信息,这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和获取方式,与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相比,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直观、更形象。而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来自微信好友推送的信息,他们认为来自非官方的信息源立场更鲜明、更可靠,尤其对学校和社会上重大事件,微信的病毒式传播极易利用舆论的导向影响事态的发展。因此,在微信背景下,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确判断和控制舆情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舆情收集渠道逐渐弱化

微信平台之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广泛,是因为该交流平台为个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渠道,这对高职院校全面收集学生思想动态工作带来了困难。高职学生使用微信大多数热衷于关注学校热点问题、评论社会事件,而且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鲜明地在微信群组中和朋友圈中,与熟悉的人展开讨论。可以说微信平台属于矩阵信息获取平台,不仅可以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联系其他平台,如:QQ离线消息、邮箱助手、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等。微信平台“一对多”的显著特点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立体式交流体验,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多数学生在新媒体工具的选择上首先会选择微信。微信中朋友圈是一个既可以表达自己又可以关注热点的窗口,而这一功能又具有一定的信息隐秘性,确保了用户交流信息的安全,这也是微信的一个显著的优点。基于上述情况和微信的火热使传统渠道的访问量逐渐降低,削弱了信息的获取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微信用户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朋友圈,以此全面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三)学生与思想教育管理者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宅”,而且很多学生宁可在网络世界中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谈天说地也不愿意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或者给朋友、亲人打个电话,从另一层面说明当代学生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世界越匮乏。网络上对微信时代总结为《微信定律》:再关心孩子的父母也无法了解自己孩子微信的聊天内容。这就导致原先通过班干部可以了解的信息的枢纽已经逐渐断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加困难,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了。

三、微信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使用微信的教育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较为关注和感兴趣,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但是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容易产生片面思维甚至是错误观点,在心理和情绪上容易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这一特征,其次是了解微信平台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有利性和局限性,趋利避害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引领

第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针对当前的新形势,高职院校教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在抓好《基本原理》和《西乡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基础上,结合微信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挖掘思想教育题材、深化思想理论年日韩,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可以配合思想教育理论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分析微信带来的机遇,全面消除微信给学生价值观念产生的不良思想影响。第二、使用微信开展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活动。同样的工具到不同人的手中可以变为精美的艺术品或者杀人武器,因此事物的好坏在于设计师的理念,微信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不良信息,同样也可以被思想教育工作者使用进行主流家住观传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使用微信开展价值观构建,努力争取新的思想教育阵地。微信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异常深刻,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展实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例如:开通微信公共账号、推送信息等,在微信平台上向学生不断推送正面、健康的主流价值,用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工作,而且还可以进行无间隙的交流和讨论,对同一件事情各抒己见,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微信环境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支撑体系

第一、构建微信组织平台支撑体系。在使用微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班级组织构架,以学校团委为中心向下辐射,这种层级式逐渐乡下延伸的微信使用组织构建能够确保信息从上而下直达和由下而上反馈,形成信息双向交流通道,不仅可以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能确保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老师和学院领导可以通过向下的线条为学生推送优质的学习信息,包含正能量的图文资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通过向上的反馈线条能构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当前的活跃程度,根据反馈的数据构建学生思想变化的“动态表”。第二、构建微信功能平台支撑体系。当前微信公众账号存在功能混乱现象,因此在使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该加强学院平台的整合,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三个不同平台:学习平台、主流价值观引领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学校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学生养成使用微信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零碎化学习的习惯,减少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不良交友的时间,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有力补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班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微信群通知学生日常工作安排,围绕每天的学习热点和生活热点开设微信专题,确保微信推送信息的生活化和规律化。

四、结束语

篇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趋势下,还需要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的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可以给我们借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可以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 :牛津大学;导师制;教育管理;启示

一、硕博留学生快速发展的现状

根据《2013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创历史新高,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留学生占在读学生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国际一流大学的不可忽视的指标。

“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这所大学中外国留学生所占学生的比例,特别是外国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例。”[“1] 目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的阶段。”[2]随着招生力度的加大,来华留学生数量还会继续攀升。对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可以趋同化管理,但趋同不是相同,在对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趋势下,还需要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硕博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国际硕博学生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学校声誉的筹码之一,是吸引留学生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国留学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对许多学生进行大堂授课讲授、学生记笔记、定期考试的方式,简单易行。进行论文写作时,学生提供原稿,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照单修改。这种教学和指导模式起源于教师以及图书资料极其缺乏且昂贵的年代,但一直延续到现在。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趋势不相适应,尤其是不适合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学习基础不同、语言文化有障碍的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跨文化柔性管理[3],留学生因文化背景的骤变、语言的障碍、专业学习遇到的挫折等,身心会产生各种不适,影响正常的留学学习生活。如何解决留学生日常生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分离的现象,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三、牛津大学导师制

牛津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办学历史近900年。因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众多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涌现出的一批批科学大师、治国栋梁,为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享誉世界。这一切的背后与其优秀的办学传统和人才培养模式,宽松而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尤其是坚持了700多年的学生导师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导师制已成为牛津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甚至有学者认为“牛津的学生被导师的烟枪熏出真学问来”,近年来出版的有关牛津大学的教学制度的书中都屡屡提及导师制。[5]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 世纪。但是直至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的导师只是私人导师,不被认为是学院的正式教师。导师的教学只是学院正常教学的补充。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牛津大学导师制开始建成,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概括来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

研究生的导师称Super Visor。导师是学生所选择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品德,布置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学生在开学期间每周至少到自己的导师那里去一次,进行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在对学生实施学术指导前,如果是文科生首先会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要求他写出读书报告。学生按时去见导师,把报告交给老师,师生一起讨论、评价。导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报告,检查和了解学生对所读书籍的消化和理解程度,有没有创新,行文如何,最后作一些点评,然后建议学生去看指定的书籍,去听指定的学术演讲。理、工、医科的学生,需要将必修课学习情况、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汇报给导师,让导师为自己做指导做周论文,学生在准备周论文的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会如何独立地搜集资料,筛选、加工和准确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何质疑、如何讨论、如何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也涉及道德、经济等多个方面。

四、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牛津大学明确学生的课业品性均由导师负其全责,也就是所谓的既教书又育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用西方学者马勒的话来讲,导师“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学生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6]牛津大学的做法恰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导师的主要任务不在课堂讲授,而在个别指导。导师不急功近利,而贵在启发学生思想。实施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探究,这是一种典型的“合作探讨式”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不仅是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的阐释,还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教和学是两个行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或者说,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的信息进行积极组合、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一知识组合的主要条件就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广泛参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充分验证了上述理论。

五、创造性地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

把牛津导师制度形象地介绍给中国大众的,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钱锺书在其笔下《围城》中描述道:“兄弟从英国回来。在英国的时候,和有关专家学者讨论过有关导师制的问题。……在导师制讨论会上,部视学先讲了十分钟冠冕堂皇的话,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6] 林语堂先生在《话牛津》中讲:愿意用功的人,也可以用功,有书可看,有学者可朝夕磋磨,有他们所私淑的导师每星期一次向他聊天谈学——这便是牛津的大学教育。[7]

中国完全照搬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也不现实,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借鉴和使用。

1.形式创新

时间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个星期一次,一对一地在导师指定的地点进行。我国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可以改为一个导师两个星期一次与4-5名学生在教室完成。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近年来,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经济原因,牛津的一对一授课也渐渐趋同于美国的小型讨论班,而且几年前的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授课制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8]

地点上,在牛津,师生相聚一堂,或在教室相对论学、思辨,可共处茶点小饮之处或共处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释疑解惑。我国由于教学的秩序性、餐饮之地的嘈杂性,建议还是把地点定于教室。

2.内容创新

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制度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导师制除解答学生学业外,还应指导学生个人品行、学问修养,解答学生跨文化障碍产生的个人问题。这样一来,新的导师制给了学生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个别指导中差缺补漏,因材施教;二是通过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学生独特能力和想法,让其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从教中有所“学”,把握住学术前沿及发展方向;三是认真指导学生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跨文化障碍,让其了解中国文化,亲华友华。

3.制度创新

为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以及强调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把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指导,以课程的形式列入培养计划,给导师记工作量,给学生换算成每学期2学分。没完成该门功课者不能升级毕业。

借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新型的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新型的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导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导师关注外国留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对他们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地教育和指导。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师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施启迪诱发式教育,关注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从而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7):48.

[2]赵万霞,辛暖,赵伟.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41.

[3] 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8, p.2.

[4]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编入.巴黎的麟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5] 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regamon Press, 1968,p. 571 in C.E. Mallet,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odernOxford,London:Methuen,1927,iii.

[6] 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 林语堂.话牛津.林语堂文集(第九卷-散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8] James Clark,“The Oxford Tutorial from theStudents’Perspective”in The Oxford Tutorial,ed. David Palfreyman, Blackwell’s, 2001, pp.105-109.

篇10

关键词:农村寄宿小学生; 心理适应; 对策

中国分类号:G444

引言: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扩建,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地方小学的主要办学模式,由此寄宿小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寄宿制一直饱受着各种赞扬和批评,甚至有人提出“小学生是否适合寄宿”的呼声。在农村寄宿生中留守儿童占一部分,因此有学者也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在留守寄宿儿童与非留守寄宿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研究中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主观幸福感、考试成绩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 、小学生在寄宿生活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1、与自身因素有关的心理适应问题

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的不同,再加上环境和生活的变化,寄宿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产生,其主要一方面是自身因素的适应不良所导致的,他们来到新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刘朝晖等研究表明刚寄宿不久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显著高于非寄宿生。

2、与学校环境有关的心理适应问题

寄宿制学校不仅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生集体生活的乐园。学校应该力争创造育人的效果,杨润勇在对中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寄宿制生活十分没意思,也有不部分学生反映除了课本和练习册之外,没有课外书可读,也没有课外活动可进行,这对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不利影响【7】。因此可以反映出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

3、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适应问题

小学生在寄宿生活中交往最多的是生活学习中的教师和同伴,人际关系在寄宿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群居生活和学业的压力使得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异常的敏感,尤其在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方面寄宿小学生心理更加敏感,研究表明寄宿生的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等。

二、 农村寄宿小学生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

1、面对新的环境,心理适应不良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促进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更是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储小庆采用了《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对重庆各个县区的寄宿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寄宿小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总体适应状况不容乐观,感觉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学校环境者占寄宿总人数的45和39.寄宿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适应的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是值得我们积极关注的 。

2、爱的缺失而引发孤独感及情感焦虑

寄宿学校生活导致父母和孩子沟通时间和沟通频率的减少,造成寄宿小学生爱的缺失,由于爱的缺失小学生会感到孤独和焦虑,虽然他们独立性提高了,在面对许多事情上具有一定的自和主动权,但是寄宿小学生缺乏安全感,情绪很不稳定。

3、同伴交往不良易引发消极心理

同伴交往是在同伴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是小学生心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从同伴关系中获得友谊支持和尊重。如果在同伴交往中被孤立或是边缘化,将是对儿童很大的精神创伤。武海英等对北方农村寄宿制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自我意识水平较高;社会焦虑水平偏高;面面对人际关系冲突时较多的采用问题解决策略,较少采取求助,逃避,内倾化,外倾化等方式;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寄宿小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并服从权威。但是如果同伴交往发展不理想就会产生自私自利的心理,不利于良好个性品质发展。

三、寄宿小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教育对策探索

1、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寄宿制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的本体性和生活性,有针对性的对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主题以及活动的目标,采用情景式的教学如角色扮演或是集体讨论法,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愉悦的互动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释放自己,增进心理健康。

2、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景下开展的,通过团体内人际交往互动团体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扶持。寄宿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孤僻,冷漠,攻击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差等,针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正确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克服心理发展的阻碍。

3、丰富课余文化活动

班主任可以组织班会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一些趣味性的比赛活动等。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挥教育的效能,在丰富课余文化活动的同时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得到更多锻炼,使寄宿生活不再单调乏味,促进寄宿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社会化。

4、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师生关系是学校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习,增进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监护人,教师恰当的给予学生情感关怀。用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饱满的热情真正关心学生,与学生和谐沟通,形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

5、密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校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方式,家庭的功能不仅能密切的亲子关系使寄宿小学生获得安全感,满足他们爱的需求,有利于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有力的支撑,学校教育以家庭教育作为辅助,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地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访谈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6、创设温馨的寝室环境

寝室是小学生课余休闲活动和休息的居所,有条件的寝室配有电视和广播来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温馨的寝室环境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体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寄宿小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得到心灵的慰藉。

[1] 贺武华 琚成朋.透过孩子眼睛看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山东蒙阴想8所小学的调研[J].教育学术月刊201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