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2: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1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二: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篇2

作者简介:刘倩(1980―),女,云南宣威人,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留守儿童一词,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数学者认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儿童不能算是留守儿童。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无论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会出现问题。为此,本文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农村的,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辈、亲戚、老师、朋友等)代为监护的6~16周岁正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居住在坝区、半山区、山区等共计12所中小学作为调查点,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300份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24份。样本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监护比例为4570%,父母单方监护比例为4688%;在父母单方监护中,母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3633%,父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1055%,亲戚监护的比例为74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在父母单方监护中,以母亲在家监护为主,大多数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

2调查内容

编制针对老师、针对学生及针对成人的三套调查问卷,对宣威市的老师、留守儿童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后,对各项调查指标数据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宣威市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

(一)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务工父母的打工状况。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的,所以本文主要从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时间间隔、联系方式、谈话的内容等方面来了解在外务工父母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的远程家庭教育,这些基本情况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对家庭教育问题分析提供有效数据。

1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频率

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间隔1~3天的占1328%,联系时间间隔为4~7天的占3242%,半个月左右联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较高,一个月左右联系的占1211%,有少数的外出父母要一个月以上才联系,所占比例为430%,也有极少数的家长从来都不联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为391%。总体,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会7天至半个月左右联系孩子一次(详见表1)。

2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主要的联系方式为电话,高达9688%,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为156%。很少有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用写信和其他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时,电话是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电话只能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无法进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今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本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微信等视频)来弥补电话联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条件等原因,农村能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隔代老人监护,他们用手机只限于接听和拨打电话,因此家庭的远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

3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第一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4180%,第二是听监护人或老师的话,占3047%,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最关心,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饮食、健康等)不太关心,每次谈话都是谈学习问题和要听老师的话,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对父母的谈话有抵触心理,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正常发展。由于父母在沟通过程中忽视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时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当前遇到的问题。

4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期待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留守儿童的文化程度达到大学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占2149%。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普遍比较高,只有少数的父母期待较低。

5儿童在家的学习辅导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家没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的比例最高,为6250%,妈妈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1875%,爸爸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078%,其他监护人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妈妈辅导功课要高于爸爸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功课的任务转移到了现有的监护人身上,但是辅导的比例不高。

(二)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

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学校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对所有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和评价也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状况。

1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儿童会偶尔被老师找去谈心,有4297%的留守儿童要犯错误的时候才会被老师找去谈心。

表7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有时关心自己。老师从来没有与留守儿童谈过心或者认为老师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数据表明,老师很少会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对留守儿童并不关注,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会受到老师的关心或关注。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详见表8),6129%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留守儿童违反校纪的相对较多,967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多,687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较多,839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法保证。64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比非留守儿童多,同时,有65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总之,留守儿童总体上问题较多,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比较偏向于消极的一面。

(三)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心理现状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很长的时间是需要在他人的保护下进行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他们不仅生活上需要依赖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赖于父母和他人。本论文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与和同龄群体的关系来查看留守儿童最基础的心理状况。

1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状况

从表9可以看出,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为274%,有898%的留守儿童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无所谓和谁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占859%。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占7891%,数据说明留守儿童非常希望爸爸妈妈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对母亲更加依恋与信任。

2遇到挫折时的反应

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没法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按理他们应该向老师求助。可表10显示,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最高,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为1953%,有的留守儿童谁也不说,占到1524%;向老师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教师需要提高相应的沟通技巧。

3和同辈的关系状况

从表1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占5000%,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儿童与同学关系一般。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同学能够很好地在一起相处,还比较信任同学。

三、讨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历史性问题,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个体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户籍制度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然而留在原户籍地的孩子,由于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孩子重视不够,他们没有将外出打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协调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相互沟通,齐抓共管的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自2006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只针对孩子本人以及其户口都在农村的儿童,如果农村儿童一旦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本应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转移。宣威市的现状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里面,就不会有教育经费的相关补贴,学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这些儿童,因此,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监护人观念落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隔代监护占很高的比例,监护人大多数又是孩子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数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没法辅导,对孩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他们大多数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应有的引导和监管。

再次,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教育经费投入有限,近几年,宣威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可是这笔资金是有限的,难以顾及所有学校的建设。鉴于经费的限制,宣威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宣威市农村有大半处于半山区、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的发展机会较少,一些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考虑到自身发展受限,通常不愿到农村任教,就连曾经在农村任教稍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都向城镇地区流动,导致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因此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匮乏,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瓶颈。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连最基本的留守儿童数量统计都没有,也没有相应的档案,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是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及安全法制等课程,因此,农村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篇3

>>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基于居家养老导向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探究与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电力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 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生活 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统计调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图书馆建设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8.

[7]王坚方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分析[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N].光明日报,2005-12-24.

[9]陈锡文.国家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篇4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学困 对策分析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现象主要出现在农村,由于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从而形成了老一辈带小一辈的现象。可是老一辈与小一辈之间的年龄代购比较大,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并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老师给予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留守儿童学困原因

(一)师资力量不够,学生发展受限

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师资资源较为匮乏,老师有时候一个人要顾着几个班,这就导致老师没办法顾及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要知道,每个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使得老师很难全面照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学生求知欲强烈,但是学习资源有限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的平台更多的是在学校,但是学校的学习资源有限,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没办法得到满足。学习资源有限主要表现在学生阅读书籍数量比较少,学校设备落后,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狭窄。

(三)学生消息效率不高

留守儿童出现学困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在课后遇到问题没有可以询问的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而老一辈的知识能力是比较低的,要想让老人教留守儿童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没办法将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掉,久而久之,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使得留守儿童遭遇学习困境。

二、留守儿童学困问题的对策分析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场地,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学习的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摆脱学困的困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

前面提到,因为学校师资力量不够,使得老师很难“分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相互监督机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监督学习来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举个例子,老师在教《春晓》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两两之间进行相互背诵,然后双方默写《春晓》这首诗,并相互检查是否有错别字。通过这种相互监督学习的机制,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老师也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在进行两两分配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从而促使学生摆脱了学困的困扰,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农村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拥有的课外书籍很少,有的孩子甚至一本也没有。虽然社会对农村教育给予的帮助很多,但是老师也可以利用农村自身的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将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举个例子,老师在教《要下雨了》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野外探索,在要下雨的天气下,学生们研究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然后记录下来,再跟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描述和认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课文,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深入体验自然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三)分层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水平

由于留守儿童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加上回到家中没有合适的长辈进行指导学习,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再将学生分层好的学生进行交叉分配,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一组,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补,从而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落后的状况。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对故事进行演绎,为了能够更好地演绎出故事的精髓,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会互补,基础好的学生会指导基础差的学生,从而保证使得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而基础好的学生又可以在不断训练中巩固。可以说,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友谊加深了,而且从小就养成了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过在分层的之前,老师务必要做好基础差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进步得更快,使得分层工作能够顺利进展下去。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针对留守儿童学困的情况,老师务必要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农村的教学情况,最大程度地为留守儿童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从而保证农村教学的有效性。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学校在为留守儿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也需要社会更多的帮助,从而真正地让留学儿童摆脱学困的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飞,王卉子,向熊波,王昕,郑红云,张丹阳,张雯.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讨――以陕西省宝鸡市彪角镇为例[J]. 绿色科技. 2011(11)

[2] 张巍茹.让留守儿童共享阳光――望奎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J]. 黑龙江档案. 2011(05)

篇5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结果予以公布(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三届(2009年)评选活动将自2008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9年5月30日。第三届评选结果将于2009年6月31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幼儿教育杂志社

研究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周 英(华东师范大学)中班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对其

同伴冲突情境中表现的影响研究

王兰枝(内蒙古师范大学)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

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幼

儿园园本课程研究为例

优秀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

吴慧源 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谭 峰 亲子教育机构中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现状研

究――以桂林市A中心为例

赵俊婷 儿歌的教育观研究――基于广西幼儿园课程文

本的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

翁晓鸣 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鲍艳辉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

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黄美贤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及相关

因素研究

本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梅 莉(中华女子学院)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有效阅读指

导策略的研究

杨 云(中华女子学院)中日关于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与教

师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日本九州女子大学附

属幼儿园与中国恩儿园的比较研究

章佳颖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综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

教育现状的调查

王丽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劳动合同法在呼和浩特市公

立幼儿园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陈 丽(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视觉支架式教

学提升自闭症幼儿语言能力研究

马芝(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阅读障碍

的ERP研究综述

苏 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行为异常幼儿 的个案观察与分析

骆晓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教师专业

成长动力研究――以L老师为个案的叙事研究

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刘 欢 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

周惠文 4~6岁儿童对生长和死亡现象认知的研究

刘小娟 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

淮北煤炭师范大学

王颖莉 脚手架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首都师范大学

刘晓川 幼儿园教师常规教育观念的研究

吕小烨 不同时期父母教养观念比较研究

张 艳 北京市幼儿教师游戏观的调查

张 菁 关于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的对比研究

王雪艳 不同情境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研究

西南大学

张璐琳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困境研究

刘淑美 学前专业本科男生专业学习的困惑及对策初探

――基于某大学学前专业本科某年级三位男生

的个案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董钰萍 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分析

何一南1987-2007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状况与分

析――基于四种核心期刊的研究

叶 静 幼儿园新手――专家型教师备课比较研究

汪 静 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虐待调查

卢美君 平阳县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鼓励奖:

李 娜 刘陈岑 田 甜(中华女子学院)

刘晓娟 赵雪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郝芳超 徐 菲 王新洁 张莹雪(首都师范大学)

宋 坤 索长清 王宏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梦怡 吴小平(西南大学)

胡 莹 张佳誉 徐丽芳 张 婧 袁慧兰 李慧慧

金晓乐 张放放 张燕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张梦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周 洁 关于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现状之调查报告

唐守翠 如今的男幼师在哪漂泊――合肥男幼师的生存

现状与分析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吴 晓 幼儿园中男女幼儿舞蹈学习的差异研究

姜美玉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研究

阮巧丹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连丽芳 初探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陈青南 大班调皮儿童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

策研究

杨 飘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周 虹 5-6岁独生子女独立性的研究与思考

郑婷婷 中班幼儿生活自主性学习的观察与分析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张秋平 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方珊珊 中班幼儿游戏合作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宋佳萌 关于青岛市某幼儿园一日食谱中营养成分的初

步分析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韦 微 当前城市幼儿存在的主要膳食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李汪明 开启选择性语言障碍孩子的心灵

优秀论文二等奖:

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亚男 关于大班幼儿独立性的调查

吴桂香 幼儿园活动室墙饰初探

赵 方 关于教师对幼儿奖励方式的初步调查

锁孝雯 关于同伴交往中“被忽视”幼儿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刘冉冉 关于合肥市幼儿园大班教学“小学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廖韫玉 蚌埠地区城乡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发展差异性的调查

苏晓妹 有关幼儿入园准备工作的调查研究

余 彤 孩子在幼儿园安全吗――幼儿园接送和门卫制度的完善及实施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范小颜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乔 莹 谈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开展与指导

未克青 “否定”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研究

谢 丹 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罗晓丹 中班某幼儿攻击的矫正研究

严圆圆 实习幼儿园小中大班区域活动的探索

林 丹 新老师管理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策略初探

施冬婷 新老师对小班表演区调控组织的基本指导与策略

林 红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来自于对大班幼儿的调查

陈真真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及策略研究

林 燕 小班幼儿社会与家庭环境的相关调查研究

高丽丽 小班幼儿的告状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佳秀 浅谈台实幼大二班语言区的创设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秦续姣 浅谈新教师如何提高教育策略与机智

邵 分析小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刘 楠 大班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调查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张悦涵 异性玩具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罗合亮 解开孩子“对着干”的心锁

韦柳媛 幼儿与同伴冲突的原因探析

卢 巧 城市家庭环境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文 雯 幼儿语言过早成熟刍议

石富莲 教师吓唬幼儿的现象分析

施 慧 谈谈幼儿园师源性心理伤害

赵 露 谈谈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奖:

黄丽倩 王 璐 张 咪 李伟伟 张婷婷 韩 萍

陈 辉 许媛媛 尤亚平 韩兰兰(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万 雪 王罗敏 刘 欢 付 慧 牛 圆 张晓玲

曲 佳 董 旭 姚 笑 刘翠莲祝 琛(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罗雪梅 周瑜征 陈 芳 汤媛媛 郑自新 郭慧兰

张 云 刘安娜 张 瑛 张 利 陈 娟 严 媛

陈丹凤(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篇6

如今知识获取的渠道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过于依赖于通过别人的理解与创造而制作出的图像、声音、情景等这种被动的接受方式,最终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制约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语言文字为每一位孩子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每一句话都会通过不同的理解、感觉、想象,转化成天马行空的画面,呈现于脑海。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和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品质。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处在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因此,对于孩子的成长,阅读是不可代替的。

1 未成年人阅读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2016年4月18日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未成年人的三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和18周岁以上成年人分别采用四套不同的问卷进行访问。在上述所调查的数据中,本文着重研究0~8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率,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依赖性较强,还未形成独自阅读的能力,是父母陪同进行亲子阅读的主要人群。并且这个年龄阶段是儿童心理培养、智商发育、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研究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行为意义重大。

与2014年度阅读行为的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占到68.1%,较2014年的59.2%上升了8.9个百分点(见图1);而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30分钟以上时间陪孩子读书的比例仅占18.6%,不足两成(见图2)。[1]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仅有27.4%的家长会从孩子出生至一岁的婴儿阶段,开始尝试利用卡片、绘本、儿歌等资源引导孩子进行认知和阅读启蒙,与欧美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从零岁开始阅读相比,呈现相对的滞后性。我国儿童第一次接触图书大都在其出生一到三岁之间,有76%的家长能够与孩子建立亲子阅读。但同时也证明,仍有剩余24%左右的孩子阅读需求会被忽视。[2]

我国0~8周岁儿童的年平均阅读图书数量远低于欧美等国水平。导致这一现象有多种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部分家长的阅读启蒙误区,即认为刚出生的婴儿缺乏对语言、图像等阅读内容的认知与学习能力,所以无需进行阅读熏陶。其二是我国对于婴儿阶段亲子阅读资源以及教育方法的空白,使得启蒙教育无法有效开展与实施。

而从小学中高年级,即9岁左右开始,我国少年儿童的图书阅读率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少儿在这一阶段开始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基础,可以开始独立阅读全文字类的图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校内课业和学习的需要,应试目的性的教辅教参考类图书阅读大大增加。所以这只是课内非主动性阅读量的增加,并不能代替课外自主发展阅读的数据。[3]

2 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亲子阅读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交流的阅读过程。书籍阅读的时间长短、内容的适宜性丰富性,父母能否经常陪伴都决定了阅读的质量。“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爱”的方式。通过共读,为父母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加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交流;通过共读,能潜移默化的帮助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对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大有帮助,并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 公共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中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到:“公共图书馆要帮助少年儿童自小就培养并加强阅读习惯,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4]公共?D书馆有责任帮助指导家长开发儿童的教育潜能。“亲子阅读”活动,将成为共同图书馆服务的新课题。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并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3.1 专业性不足

或囿于相关图书资源的紧促,或受制于国内亲子教育方面专业知识的匮乏,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服务的开展处于普及不够、深度不足的不均衡状况,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需求。图书馆开展的亲子阅读活动,场地布置、所提供的书籍品种比较单调,活动组织策划人性化不足,活动年龄针对性不强,缺乏与孩子的互动氛围,较为呆板缺乏吸引力,公共图书馆的“亲子阅读”活动未能较好地向各个年龄阶段家庭延伸。

3.2 家长影响不足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各类阅读行为中,大多数儿童没有前往图书馆进行阅读,利用外部资源学习的习惯,这与家长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家长自身的阅读意识、文化水平及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本身前往图书馆寻求帮助的意愿和行为较少,限制了公共图书馆在亲子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暴露出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存在的浪费现象。

3.3 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家长受工作或生活琐事的阻碍无法长期坚持亲子阅读,另外,学龄儿童还会因学校课业负担较重或者参加其他的培训课程而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缺乏周期性与计划性,亲子阅读不能达到预想效果。

4 公共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的策略与建议

4.1 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应大力建设面向亲子阅读的纸质图书资源,丰富亲子阅读服务的形式与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书籍以及配套服务。比如针对0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可以多引进美国凯迪克奖、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英国凯特格林威奖推荐的中英文绘本,色彩斑斓风格迥异的图片可以刺激小朋友的想象力,童趣的语言更加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发育与语言发展阶段。

4.2 加强与专业性商业机构的合作

公共图书馆在“亲子阅读”领域缺少专业指导以及社会化合作宣传,仅靠行政力量的干预和公共财政的投入显然是难以解决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运作相对成熟、成效显著的专业亲子阅读机构合作,借用其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活动理念,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在传统阅读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改进亲子阅读服务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通过开展如故事演讲比赛、儿童情景剧、文化展、读书交流会等新型服务项目弥补个体家庭中亲子阅读形式单一的不足,使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亲子阅读活动更具科学性和多元化。并可在幼儿园、小学、居民区加大“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活动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商业性亲子阅读机构、学校、社区协同推进的服务体系。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商业化与广告性的程度,公共图书馆应作为一个有权威性、有正确指导性、有信誉保证的亲子阅读活动的公立机构,而不应成为商业机构宣传的渠道。

4.3 新技术的使用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亲子阅读总是容易被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所打断,家长要学会带领孩子有效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共读,即使每天只坚持10分钟,其效果也好于中断亲子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可以尝试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为家长提供可以用于零散时间亲子阅读的资源与服务,如开发一个亲子阅读手机APP或者开通微信公众号,一方面提供能够短时间阅读的故事、儿歌,或者是自然小百科等,家长与孩子可以在零散时间快速的接收信息,交流互动完成亲子阅读活动。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手机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对家长推送宣传图书馆的亲子阅读活动,推荐阅读方法以及优秀书籍等,一举两得。

4.4 重视家长在“亲子阅读”中的影响力与主导力

家长是开展亲子阅读的执行者与实践者。本身具有良好阅读习惯与教育理念的家长往往能够主动带领孩子阅读并长期坚持,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大多数家长缺乏系统的阅读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是受到文化及教育水平因素的限制,最终所采取的阅读形式较为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共鸣,不能有效的发挥出亲子阅读应有的引导作用。公共图书馆应当解决家长的需求,专门为家长提供专业的阅读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克服亲子阅读过程中遇见的瓶颈。图书馆针对家长的需求可采取普及化讲座及个性化咨询两种服务。

公共图书馆可通过APP或者幼儿园的帮助,在有阅读需求的儿童家长中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选取家长群体反映最广泛的亲子阅读问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与交流会,介绍国内外科学先进的阅读方式,分享优秀书籍、学习资料,避免不必要的精力物力浪费,并传递正确的阅读价值导向,不可急于求成,避免揠苗助长性行为的出现。

公共图书馆也可以专业图书馆员团队为依托,针对单个家长的需求以及孩子的个体身心发展差异,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和实践策略,为孩子设计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培养计划。

篇7

周玲有些懵,“他怎么一直不表态啊?”

美籍华人叶祖禹199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创办美新路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培养“志愿者精神”为主旨,倡导和支持更多的人长期一对一地帮助弱势生命。在退出机构的管理后,叶祖禹专注于陪伴与支持大陆的草根公益人和志愿者,是周玲所在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益人义助联合劝募基金(以下简称益人义助基金)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并捐赠了首笔启动基金。

益人义助基金与先于它三个月成立的爱德基金会恩久关爱基金一样,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关注公益人权益的专项基金,发起契机均源于一场名为“救助马克”的行动。

2013年8月末,专职做公益11年的广西人“马克”(真名祝启武)突发重病,4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将整个家庭拽入绝境。在云南昭通、河南驻马店、广西天等县,有200多名孤儿、孤残儿童因马克的助养而成长,但是,“他和他爱人的月收入加起来不超过三千,存款他说从来没有超过一万块。”圈内人迅速发起募捐,三月内筹得善款逾百万元,马克得到及时治疗。

“做了十几年的公益下来,到最后自己成为全国的救助对象,”周玲叹息,“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不幸。”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等机构的《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除广东省外,各地公益从业者平均薪酬均低于当地平均工资,尤以北京、上海差距更大,平均月薪仅为3998元。仅仅有三成的专职公益人有五险一金。

这一年是周玲进入公益界的第七年,她深切感知行业并不重视公益人自身,“每次公益界举办研讨会或论坛,主题都是各种大问题,非常非常少有公益人问题的专题讨论。哪怕有,工具色彩非常突出,公益人的生存状况并不为许多人所关切。”

她熟悉太多年轻公益人的困顿与尴尬。在北京,三四个人租一个房子,拿着三千多块的工资,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样帮助留守儿童,怎么样帮助残障人士,“但是他们自己过得非常不好。”

周玲认为,如果生活差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说没有保障,问题就大了。”

恩久关爱基金和益人义助基金的成立,给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的公益人提供了一个常态的、专业的救助模式和渠道。但是,“两基金以救急为主要特点,从解决问题的机制和基金运作模式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益从业者保障’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周玲想要做不一样的东西。

有人建议她去找叶祖禹聊一聊,“他一直主张要关心好公益人自己。”

她坐到了这位长者面前,激动地向他讲了半天,为什么要做公益人保险,将如何来做。叶祖禹就坐在那里听,一直没表态。

过了好一会儿,叶祖禹问她,“你认为在中国只有公益人的保险不好吗?你认为公益人是中国保险最不好的一个群体吗?”

周玲惊了一下,回过神来,“叶先生这个问题问得的确是很对的。”

2014年10月31日,益人义助基金益宝计划―中国公益保险项目(简称益宝计划)启动,周玲对益宝的定位是―让保险等金融工具可以加速服务更多中弱势群体,成为公益人与弱势群体的保障综合服务平台。这一群体保险意识不强,付费能力弱,分散,流动性强,并不被现有的商业保障体系所接受。

益宝的第一款产品是与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大病和意外保险。公益行业全职工作人员和长期志愿者每年每人只需缴纳205元,即获得包括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险与意外医疗保险在内共计21万元的保障。此后,“益宝体检”上线。

目前,益宝针对公益人开发出14款保险和体检产品,价格仅为市场价的2/3到1/15。

除了与保险公司设计价廉方便的产品,益宝亦跟进理赔和服务。“我们最快的一次,一个礼拜就对大病险作出理赔,”周玲说,“我们是可以起这样一个决定作用的。”

一年半的时间里,益宝累计服务公益人6000余名,超出周玲最初的心理预期(5000名),但她仍不免怅然,“我们还是会看到不停地有公益人出险,没有钱治病,但是他们没有成为我们的客户。”她摇头,很多人,包括公益人在内,保障意识以及对保险产品的理解和信任有待提升。

她打算抛出一个“勾子”,把更多的公益人“勾”进来。

5月19日,益宝推出互助保险计划。根据该计划,公益人形成一个互助社群,每人出资9元,当其中一个成员出现互助计划保障范围里约定的互助事件,包括60种大病、意外身故伤残时,其他互助成员将进行均摊式互助,每人每次分摊不超过3元。成员越多,每次理赔均摊越少。

周玲希望把这一产品做成排头兵,更快速覆盖到更多公益人。“它有一个很透明的运作机制,公益人很好理解。另外,我们希望借它完成一个公共教育。 因为每一次有人出险,所有的人都会知道,就会开始有一个意识。”

事实上,互助计划的拓展空间更被周玲和很多业界人士看好。

7月,益宝与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合作的大学生互助计划将启动。灵山慈善基金会搭建了很多大学社团网络,每年都会接到不少大学生的求助,“他们(灵山慈善基金会)说我们没有办法,一百万能帮助几个人?”双方达成合作,益宝负责设计产品、搭平台,灵山慈善基金会负责传播。

同志群体的互助计划亦在周玲的规划中。 三千万(也有说法是七千万)同志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这个病保险公司是不赔的。”周玲说,“这个群体黏性特别强,也适合做互助。”

再有,像肺动脉高压等一些特别罕见的病,保险公司要么不保,要么不赔,“那它其实都可以通过群体互助的方式来解决。”周玲自信,“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式去触及更多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保障问题。”

农民工的保险问题周玲关注许久,目前已经开始在做调研。今年,她本打算把流动儿童的保险做起来,但是条件所限,最终决定缓一缓,先把互助做起来再说。

除了大病、意外保险、体检、社保代办以外,益宝预设的产品链里还包括职业培训、理财产品、心理保障服务等等。“之前我把保障想得简单了,其实保障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体。”除了顾及客户需求以外,出于盈亏平衡的考虑,实现产品的多元化成为益宝必然的选择。

篇8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甘肃省武威市水利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其中农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农村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在甘肃省武威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结合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部门,提高了妇女的节水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

关键词 :农业女性化;节水灌溉技术;田间学校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420

0 引言

中国是全球十三个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短缺、贫乏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900 m3,中国不到这个数字的1/4,是美国的1/5,日本的1/2,加拿大的1/50[1]。据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2011 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6.7 亿m3,比常年值偏少16.1%,为1956 年以来最少的一年[2]。节约用水成为中国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在水资源消耗当中,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大户[1]。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一直较低,目前全国平均仅在0.4~0.5 之间,农业灌溉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3]。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必须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然而,目前中国农村地区,随着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精英群体不断外流,形成了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主的务农大军,在这其中妇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日趋明显。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妇女在农业劳动中的比例就超过了一半,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根据1996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女性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51.78%;10 年后的2006 年,女性在从事农业劳动者中的比例已提高到61.3%,而在一些农业大省,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如山东省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例达到65%,福建省农业女性化程度甚至在70%以上[4]。但是,农村妇女在接受教育、获得资源以及参与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一向远离村庄管理的妇女也因缺乏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而难以公平地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产品,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农民增收较为缓慢[5-6]。

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仍然是男性改变、决定农业生产的大事,妇女对农业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她们对农田的管理上,这与一直以来男性掌握着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知识、信息和社会关系有关,也与妇女长期在教育、培训、对外交往机会与男性不均等有关[7-9]。一般认为,我国农民节水行为旨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行为特征,但是又呈现出独特的、非经济性的规律[10],受利益动机、自主决策权、信息度和政府行为制约[11]。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给予妇女相应的重视,让妇女在技术培训和推广中受益,并将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我国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导致了农户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供给的认识脱节[12],适应农村妇女需求的节水技术推广,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女性化趋势下的农村知识系统、技术需求的性别差异,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传播思路、方法和模式[13]。从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个人层面来看,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太大和“预期收益”不明,因此农民不愿投资于培训[14]。农民在节水灌溉方面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带来其期望的收益,国家对采用节水灌溉的农户也没有适当的补贴激励政策,所以农民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15]。为有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开展更多具有公益性的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展示农业节水灌溉的效益,发挥技术研发、管理部门和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村妇女学习到具有实用价值的节水灌溉技术。本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为例,探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

1 项目概况及研究方法

甘肃省武威市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其中武威市主干河流石羊河流域内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6 亿m3,按现有人口和耕地计,人均775 m3,耕地每公顷均18.67 m3,在社会经济部门总用水量当中,农业总用水量为24.34 亿m3,占总用水量的85.7%[16]。恶劣的自然条件使水资源短缺成为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多年来,甘肃省坚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积极实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7]。为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武威市农业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香港嘉道理基金会的资助下,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武威市水利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下称“水技中心”)于2011 年启动甘肃省武威市“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在充分了解村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水资源利用和灌溉模式等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18]。

项目选取武威市的民勤、古浪、凉州3 个区县的14个试点村开展的节水灌溉试验示范,主要推广隔沟交替灌溉(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PRI)、膜下滴灌(Drip Irrigation Under Mulch Film, DIUMF)等节水灌溉技术。在社区层面组建节水技术农民田间学校,邀请农民免费加入田间学校作为学员,通过武威市水技中心及各区县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帮助农户学习和使用节水灌溉技术。面对武威市农业女性化十分明显的情况,项目专门邀请妇女参加田间学校和技术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活动。

在研究方法上,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参与式方法对妇女进行培训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通过妇女学员访谈、关键知情人访谈、实地踏查等方法,结合H型评估图、农事季节历、农户日记图等工具收集资料,对项目试点3 个区县的11 个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妇女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节水意识、参与技术试验示范情况、对田间学校的评价以及产量和收入变化等。

2 研究结果

2.1 妇女参与节水技术示范积极性高

从技术传播途径来看,妇女更偏重于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获得科技知识,因此必须选择更有利于妇女接受的传播渠道[19]。为有效发挥妇女在节水技术试验示范中的积极性,项目在农民田间学校设定初期就由参与农民自主设置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接纳女性学员参与田间学校活动,在每个项目试点村至少选取2 名女性参与试验示范活动。自2011 年起,项目给予参与田间学校的女性学员每年不低于200 元补助,并在水技中心技术人员协助下选择自家2~5 分地开展节水技术试验,由于节水试验效果显著、产量增加明显,加之田间学校活动对于女性学员很有包容性,提高了女性学员的地位和发言权,因而妇女参与田间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人数明显增加(见表1)。田间学校与技术研发部门和示范推广部门相结合,将节水技术直接传授给妇女,田间学校以本村农民为主,符合妇女偏重于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学习技术的特点,有效提高了妇女学习节水技术的积极性。

2.2 妇女参与技术试验效果显著

在传统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对妇女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存在着对妇女学习和使用技术的质疑,导致女性不能平等地获得技术服务,这种社会偏见进一步影响到女性参与农业生产决策和技术使用。为改变传统技术传播模式对于女性的偏见,项目在选取妇女学员参与田间学校试验的基础上,由技术人员给予女性更多的支持,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节水技术和试验农作物品种。妇女在农业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在可理解的范围内操作更为细致,经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田间学校内部的交流,妇女学员有效参与到了技术试验示范中,并将个人在试验中的问题和困惑在田间学校内部进行交流。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妇女学员应用节水技术的效果明显(见表2)。显著的节水效果也促使其他妇女学习和使用新型节水技术,田间学校的示范推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3 妇女节水意识提高

从节水技术推广的长期目标来看,不仅仅需要让目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妇女学会使用节水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妇女的节水意识,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使用节水技术并积极节水的观念。通过调研发现,在目前区域内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妇女都希望节水,但是由于技术匮乏加之盲目节水容易导致产量下降、收入减少等后果,所以农民不敢盲目尝试使用节水技术,而是最大限度地使用每亩地的配水量。农民田间学校妇女学员参与试验,通过小面积试验的方式推广节水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民的节水意识明显提升。对于学员来说,减少用水量意味着减少支出,减少灌溉次数意味着外出务工机会增多,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妇女学员的节水意识通过田间学校宣传、亲自试验等方式有所提升。如实例:LYP是武威市凉州区YT村人,她2012 年开始参加项目活动,并加入农民田间学校,连续两年都进行了试验,均使用玉米垄膜沟灌技术,试验面积为0.007 hm2。2012 年试验效果比较好,产量约为100 kg,没有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时产量大约为85~90 kg,增产10~15 kg。两年间她多次参加项目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活动由水技部门人员讲解节水技术,并在田间学校组织下参观学习其他村民的节水技术试验田。村里田间学校目前有16名妇女学员,男性大多外出打工,女性学员参加田间学校并种地。她2012 年试验期间一半地不用垄膜沟灌,另一半地进行垄膜沟灌,效果差别明显。2013 年继续进行同样的试验,虽然垄膜沟灌的玉米播种时间比没有垄膜沟灌的玉米晚10 天,但目前长势比没有使用技术的玉米长势还要好。通过对其访谈了解到,项目促使她学习和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且通过自己参与节水技术试验示范,逐步掌握了节水技术。她表示:“我们需要先进的节水技术,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现在能够学习技术当然愿意节约用水了。”

2.4 促进了妇女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传播

相对于男性而言,妇女在节水技术的传播过程当中更为边缘化,对于价格、成本更为敏感,并且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相信熟人和看得见的效果[20]。为了适应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学习节水技术的特点,必须为妇女在熟人间传播和学习技术提供条件,让心存顾虑的妇女通过试验示范效果决定是否采用节水技术。项目在选取妇女学员进行节水技术试验示范的同时,还通过田间学校举办内部交流活动,由男女学员一起交流技术,并组织妇女学员将自己的试验结果向村民进行展示。

这种在村庄和田间学校内部较为开放的方式对于帮助妇女学员学习节水灌溉技术非常有益,解决了妇女对文字和单纯讲解等技术传播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妇女学员参与试验往往能够将自己使用技术的经验较为细致地记录下来,并且能把技术使用心得与其他妇女进行交流,妇女之间的传播带动了技术在村民间的快速使用。2012 年参与试验示范的妇女学员数量相比于2011 年均有大幅增长(见表1),妇女学员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妇女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良好效果促进了节水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2.5 妇女对节水技术推广评价较高

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接受新技术方面如果没有得到实惠,不能学以致用,就缺乏参与科技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对于擅长精打细算的妇女而言,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只有技术推广模式能够得到妇女的肯定才会促使技术的大规模采用,发挥节水技术应用的作用。部分妇女学员对参与项目整体情况进行了评价,在10 分的满分中,15 位学员给予了8.5 分的平均分,可以看出大多数妇女学员对整体项目运行情况很满意。妇女学员满意点主要集中在产量有所增加、灌溉用电量减少、参与试验有补贴、技术人员服务态度好、用水量和灌溉次数减少、方便与其他村民交流经验等方面;不满意点主要集中在技术指导次数少、灌溉设备价格高、试验面积小且种类少、对其它农业技术讲解少等方面。同时妇女学员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包括:多举行集体交流活动、增加试验农作物品种、增加技术人员指导次数、增加参与试验人员数量、对购买灌溉设备进行补助等。通过参与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妇女能够有效参与到以往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技术培训活动中,并且以参与技术试验示范为契机,展现了女性在学习和使用节水技术方面具有可行性。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念,提高了妇女在技术培训过程中的地位,妇女通过技术学习过程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决定权,对于应对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十分有益。

3 结论与建议

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进行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对于技术服务部门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干旱缺水地区而言,农民急需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以女性为主的情况下满足农村妇女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应该从技术传播过程中妇女的特殊性出发,在技术示范推广环节中发挥女性的主体作用,以参与式的推广模式带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传播。以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将技术研发部门、推广部门和各类农民结合在一起,通过妇女参与节水技术试验示范来带动节水技术效果展示和采纳行为。这种模式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将技术创新部门以特定的传播渠道传授给具有创新精神和采纳意愿的农民,符合新技术扩散的一般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技术传播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作用可以更加明显。

3.1 增加对节水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

对于农民而言,新技术的采用必然要以保证产量和品种为前提,节水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而言使用风险更大,对于灌溉时间和次数的掌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物产量。通过妇女农民参与技术试验和示范,能够向对技术持怀疑态度的其他农民展示技术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但这一过程需要给予先行者一定的资金保障,以弥补技术采用初期由于了解不充分而出现的问题。此外,少量的资金支持即可激发妇女参与节水技术试验示范的积极性,对于激励其他农民了解和采用技术也非常有益。

3.2 水利部门与农技部门进行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看,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并支持农民集体的技术学习活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单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效益并不是最高的,而且不能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技术需求。为此,水利部门可与农技部门合作进行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根据农民实际生产需求推广其它农业技术,发挥多部门联合的作用。这有助于满足农村妇女的技术需求,同时将新的技术推广模式效用最大化,节水技术与其它农业技术的结合对于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长远影响。

3.3 开展更多针对妇女的培训

虽然从甘肃省现有项目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男性仍然占主体的农民田间学校和项目活动中,农村妇女的作用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妇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大多数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农村妇女而言,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其“走出去”,了解相关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对妇女参与村庄集体活动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了解女性应有的权利,发挥女性潜力,使其在节水技术使用乃至村庄集体事务当中更有发言权。

3.4 技术研究机构应更多地走进农村

目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技术研发成果很少被农民大规模采用,尤其是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对技术采用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应更多地激励技术研究机构走进农村,针对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使用技术在体力和知识水平上都存在局限的情况,将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只有切合实际的节水灌溉技术才能满足农村妇女为主体的农村劳动者的需求,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用水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4 讨论

在中国传统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过程中,对节水技术的应用主体——农民,尤其是妇女的技术采纳行为并不重视且研究较少。传统自上而下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农民对节水技术的不同需求,因此,不能有效调动农民使用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研究如何在妇女中更好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对于减少农业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相比于一般农业技术有其特殊性,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更需要推广节水技术,理性的农民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如果能在保证产量和收益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便能够调动农民采纳技术的积极性,因此,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以缺水地区为主,努力保证技术的采纳给农民带来切实可见的效益。甘肃省武威市打破传统技术推广僵局,以参与式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通过农业技术研发部门和推广部门相互配合,推广人员针对当地农民对节水技术的实际需求开展妇女培训,使得妇女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节水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对这一推广模式的探索可以发现,农业女性化背景下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必须以妇女的需求为基础,改变传统上对女性采纳和使用技术的偏见,通过女性易于接受的村庄内部渠道和熟人交流的方式推广技术,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推广方式有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华.我国农业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调控[J].中国环境法治,2007(00):228-2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1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 [2012-12- 17]. mwr.gov.cn/zwzc/hygb/szygb/qgszygb/201212/t20121217_335297.html.

[3] 国亮,侯军歧.农户禀赋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J].开发研究,2011(1):79-81.

[4] 金一虹.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06(011).

[5] 石束,李建红.从传播效果看“留守妇女”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赵家弯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带来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8(3).

[6] 胡玉坤.“农业女性化”的双面影响[N].中国妇女报,2011-01-09(A01).

[7] 赵敏.农地流转对妇女权益的影响——基于农业女性化引发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21):78-80.

[8] 罗忆源,柴定红.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J].探析探索与争鸣,2004(3):103-104.

[9] 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84.

[10] 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J].理论导刊,2003(4):28-30.

[11] 吴玉柏,徐斌,王亦斌.实行节水灌溉是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农业节水现状调查报告[J].节水灌溉,2002(4):38-40.

[12] 连旭.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12(4):67-70.

[13] 赵惠燕,胡祖庆,杨梅.农业女性化与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1):56-58.

[14] 焦峰,李英华.农村留守妇女农业技术培训现状、问题及归因分析[J].成人教育,2009,29(2):16-19.

[15] 宋莉.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8):73-74.

[16] 武威市政府.石羊河水资源状况[EB/OL]. ww.gansu.gov.cn/ztzl/jjsyh/gkjls/1289.htm,2012-05-30.

[17] 姚进忠,赵自明.甘肃节水灌溉成效及发展途径[J].节水灌溉,2008(9):54-56,58.

[18] 郭超男,刘林,李凡,等.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初探——以甘肃省武威市节水技术农民田间学校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17):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