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12: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1

一、活动内容

1、深入本地中小学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本地基础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2、了解我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3、走访调查身边的先进基层党员,了解基层党建工作。

4、农村地区的同学,深入调查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农村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

5、城镇学生深入社区调查城镇居民中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以及政府对其改善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6、调查了解本地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改革现状。

7、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公益服务,如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社会扶助对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8、结合实际,到厂矿、社区、健身中心等地方开展传播体育健身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活动。

二、具体要求

要求我校在校学生都要加入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来,开学后要交上不少于15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校团委将根据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其他有关情况评选出“先进个人”若干名、、“优秀实践(调查)报告”若干名,颁发奖品及证书,对不合格和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同学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关于组织开展xx年年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我系部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了力,特组织学生开展xx年那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就有关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活动主题

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

二、指导思想

活动要紧紧围绕我校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我部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规范,明确社会角色,提高服务社会的技能,加速个人社会化进程,努力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

活动要切合“学会感恩 体验成长 共建和谐 关注社会”的活动主题,以家庭角色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实践服务和服务社区行动为主要内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争取建设一批基于长效机制、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岗位体验实践基地和服务社区平台。

(一)家庭体验。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在暑假期间,从事不少于二周的家务劳动,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外加一项其他家务劳动。另外强调必须给父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的一位洗一次脚,深深体会一回长辈们的艰辛。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服务社会要从回报家庭做起,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体验

角色体验。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依托一所学校、一个社区或一个企事业单位,在某一具体岗位上,从事一天以上的社会工作。要结合自我实际,盘活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出击,拓宽渠道,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兼职、勤工俭学等活动,创造的实践机会。

篇2

关键词:社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显现出来。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社区建设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和特征。“社区”已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而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正在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鉴于此,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对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社区文化的主要构成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此定义下,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则主要包括了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节日庆典、科普宣传、环境保护、民俗艺术等。

二、社区文化活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活动数量上看,文化活动总体供需不平衡,需远大于供。虽然每年文化部门都要安排专业团体“送文化下乡”演出数百场,但有限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众多社区的实际需要。导致不少地区就遭遇过专业文艺团队演出难的境地。

从群众的参与面来看,由于受到基础条件的限制,一些社区文体技能的专业培训活动只能面向少数文体骨干分子,再由他们来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社区人民群众丰富多面的文化需求。在崇川区文化馆开展的每年常规性的文化辅导员培训活动中,社区文体骨干报名参训非常积极踊跃,出现场场培训人员爆满的情形,鲜明地表现出大家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强烈愿望。

从形式内容上看,各地区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主要以文艺和体育活动为主,其他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组织的数量非常少。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像艺术赏析、电脑入门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等知识技能的培训活动也较少,无法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三、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途径

(一)社区文化制度建设

社区文化制度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建立完善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制度框架,切实担负起领导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在社区内的生活、交往、学习、娱乐等活动得以有序进行,其中的社区价值观、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准则以及各项活动的规范原则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很多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文化站,负责社区文化活动建设工作。文化站在遵照上级领导组织的指示下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其十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参与者、方式、程序等都是必须予以规范的。

(二)社区文化基础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带来了一股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热潮。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逐步完善。许多以前没有或者缺乏文体设施的社区都先后配备了居民进行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器具,许多以前只能自娱自乐的社区居民现在都组成各种合唱队、腰鼓队、拉唱队、棋社、书画、武术表演、读书会等等。这些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而且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加强。因此,社区文化基础建设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基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优良精神,加强管事单位及邻里社区的互帮互助,不断完善基础建设,真正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社区文化主体建设

社区文化活动主体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需要一定的制度体系保障,但开展各项社区活动 其中的参与主体是居民群众。很多社区在开展活动时主体参与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够,导致领导重视但是居民不呼应的“冷热“局面。因此调动居民参与各项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社区文化站不仅要 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人群,同时也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平台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四)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建设

以活动的形式展现社区的风采才能赋予社区文化生命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触手可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调动群众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也是宣传党的领导思想,促进社区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联系本社区 实际,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才能更加吸引居民群众的参与。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主体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文化活动,争取绝大多数社区居民都能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

(五)文化活动队伍建设

文化队伍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文化工作者队伍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异者。专业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文化工作者队伍都是社区文化的品牌,在今后社区文化工作方面,要培养专业化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定期举行人员培训, 展开社区交流,学习先进社区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取其精华,并应用于本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之巾。另一方面,在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方面应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保证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四、小结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广大居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的整体建设,因此,我们要不断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就要推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相关制度的建设,还要促进全民参与,加强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从而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现实生活、精神世界与科学世界交流的活动,是学生将所理解的科学转化、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生活态度转变和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和提出疑问并在解决困难与矛盾的过程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深化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探究能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是在实践中加强对科学认识和技术的掌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多种发明创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将各学科的知识与前人的理论融会贯通,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和方法的真本领。

(三)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青少年掌握学习的技能,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具有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思维技能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活动从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技能的训练,激发了青少年极大的科学热情与兴趣,从而使他们从中受到探索求知的教育,形成创新意识,激励自己去发现和再发现。

科技创新活动在德育课中的实施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社会实践项目,既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活动,又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学习体验活动。笔者将其做为德育课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开展,主要由申报项目、确定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含举办主题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活动时间原则上是一学年。

(一)申报项目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印发科技创新活动资料以及讲授科技创新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四周内,各班完成活动小组的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各组限报一至两个主题,使用申报表进行书面申报。

(二)确定主题各活动小组上报项目后,指导老师将依据项目主题需体现的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创造性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是那些前人没有提出来或者前人已经提出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指导老师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查新,来确定所选的主题是否具有创造性。科学性要求选择的主题要有事实根据,实事求是。可行性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可操作性强,立足现有的或经过努力可能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三)开展调查研究主题确定后,各组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开展约一学期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中,主要由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总结整个过程,教师在此过程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

(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结束后,各组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数据就是将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制成表格或图表,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和实践结果等。(五)总结评价调查活动结束和报告撰写完毕后,就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自评就是学生评价自己通过此次科技创新活动,在思想方面得到的启示,在知识方面得到的收获,在能力方面得到的提高。互评就是学生评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包括评价组员的协作精神、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师评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等。

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德育课教学效能

(一)结合活动主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开始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将结合德育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关于国计民生的课题,通过了解活动主题的背景和确立活动目的,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国家的需求、人民的期望、公民的责任。如开展“关于社区老年人文体生活现状的调查”时,学生在研究活动背景时,就深入了解到本市老年人对文体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活动设施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需“关注老年人文体生活,营造温馨和谐社会”的呼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爱。而在确立课题研究目的时,也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如在开展“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时,学生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目的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要“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了自我的责任感。

(二)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实践中获取科学的数据。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收集调查资料。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调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很好地培养了中职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开展“中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的调查”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就深入地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部分中职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通过调查,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而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的就业能力,不会存在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并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来拓宽就业渠道。实践证明,参与该研究课题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都比较顺利。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设计并组织各种诸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形式的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总结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提高了组织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和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如在开展“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时,就举行《快乐社团,伴我成长》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弘扬社团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演讲竞赛活动,举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论比赛,进行《走进社团文化》的专题采访活动,创建《中职学校社团建设情况调查》的论坛等,这些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总结及撰写报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活动结束后,通过及时归纳总结,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思维,将实践结果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在完成此项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学生通过对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支出进行调查,然后整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学生科学理财——关于汕头市中学生理财情况的调查》,提出家长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进行理财知识的普及,学生自身需养成良好的消费观,从而科学理财的建议。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学生运用“调查、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技创新活动是以个人兴趣为引导的团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主题活动、整理调查数据到撰写调查报告,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成员们必须具有团队精神,懂得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每个成员都融入团队,一起构想方案,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克服困难。如开展“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时,就举办“爱心送关怀”系列活动——汕头市福利院爱心探访活动,该活动包括“捐爱物,献爱心”活动,成立了爱心小组、“爱心送关怀,倾听爱的声音”活动这三个部分。而在号召本校学生捐物,与汕头福利院联系并探访孤儿等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小组内的成员面对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后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该活动得到福利院的表扬,而爱心活动也引起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得到提高,培养了企业最重视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六)通过总结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对成绩考核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为了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如实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补短,增强自信心。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其他组员的优点,而避免犯相似的错误。通过师评,指导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结语

篇4

关键词:生物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一。并且在提高校园品味,塑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以及学校管理中,发现生物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生物学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教学提供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如诗如画的校园景色,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的教室布置等都能使校园呈现优美、整洁、典雅、向上的育人意境。学生通过校园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可以学习常见植物的种类及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时,为校园绿化而种植的花草树木还可以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高中教材中也有对校园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

二、实验室教学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外,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熟悉和了解了身边的生物,同时更加热爱生命。进行科学探究不仅为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注入了活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实践,最终收获成功。可见,生物实验室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充实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利用当地资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使教学内容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与社会接轨,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ABO血型鉴定、中学生营养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等。这些知识都与学生生活及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都是学生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此外也可以选择生物科技前沿的典型事例,以此来拓展和补充课本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课本中相关原理及应用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如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无子果实、基因工程与药物生产、单倍体育种、试管婴儿与生殖医学等内容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起到了知识迁移的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整体发展,还有力地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是生物知识普及的有效途径

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介绍它们的生物名称、科属等基本知识,促进全校师生认识常见的树木花草,同时也可以对来校园的家长、社会人员进行生物知识的普及,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员都在欣赏美景享受绿色的同时增长知识,并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深深地感到有责任爱护这些植物,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生物组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能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二)组建社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需要,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了酸奶、泡菜、叶脉书签、种子拼图,并进行了米酒发酵、植物的扦插和嫁接等实验,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身边有利的资源进行相关生物问题的探究,比如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可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在校内进行展示。但是普通初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尝试让他们先对生活中常见的生物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比如“吸烟是如何损坏健康的?”“我离糖尿病还有多远”,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并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所锻炼和提高。

(四)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篇5

一、德育为首,要育心

1.育一颗放松的心———育德育环境为首,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活氛围

浓厚的校园氛围应该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学生们只有在校园里放松,才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学得有自信,并且愉悦地交朋友。这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也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信念。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学校精神为目标,设置了班级特色墙角、校内外宣传栏、围墙名人展、年段展示栏等。这些定期更换的宣传栏传递了校园动态生活。学生的假期作业、手抄报、美术书法作品、荣誉证书、各类学科竞赛成果等都在这里展出。学生们在此驻足停留,彼此交流想法与感受,它们成了学生了解校园的一个重要窗口。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行为规范荣辱板”,内容纷呈,“看一看、想一想、评一评”三个板块记载着同学们在校园里的“光辉岁月”,这里可以看到及时上报的好人好事与违法违纪现象的记载,可以品一品来自于教师捧上的“心灵鸡汤”,可以评一评并发表自己对于一些发生在校内外事件的看法,这里是我们的“大看台”,在这里,师生的思维碰撞并迸出火花。更主要的是它传递了我们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由“静态”的校园环境及“动态”的校园生活组成。每学期初,别开生面的开学式是校园生活的序幕,一次开学式就是一次精心安排的“点心”,它拉开了德育教育活动的号角;精彩纷呈的“六·一”节活动是我们每学年的完美落幕,每次的“六·一大餐”都让整个校园为之沸腾和欢呼。例如,今年2月份的开学仪式,年段长送对联,给全校师生奉上新春的祝福,祝福内容涵盖文明礼仪、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校园学习生活、教师职业情操等,让大家回到校园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每天的校园生活周而复始,虽然单调,却是谱一首优美的校园之歌的动人过程。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浓浓的氛围中体验快乐、分享合作、愉悦成长。

2.育一颗自护的心———体验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护

要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自救自护能力较差,如何让学生们有安全感,除了日常的安全意识常提醒,注重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体验,才能有所收获。这样一来,德育教育才有效果。作为学校,有时个体的力量是薄弱的,因此要依托一些能提供帮助的共建单位,联手学生家庭,建设“平安校园”。

学生的安全首先需要制度的保障。除了值日导护制度、学生课间和集体活动安全监护、紧急疏散活动方案等,更主要的是学生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通过有效活动来获取的。每学期初学校都会邀请消防大队和海警三支队的官兵给学生军训,教授他们一些自救自护的小技巧。校园安全教育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因此紧急疏散演练必不可少。在没有通知学生的前提下,模拟真实的火灾现场,在楼道上投放烟雾弹,由于平时进行了训练,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迅速集合整队,也了解“安全事故”发生后的逃生路线,因此他们都能紧张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场所。学校还进行了生命救护的现场演练,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护理常识。这样的活动富有挑战性,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除了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重点。校园旁边就是农贸市场,周边小摊小贩非常多。为了提高学生对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校园周边小摊进行跟踪,拍下了学生购买三无产品的经过,并利用班会课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观看讨论。这样的班会课对学生影响很大,根据我们事后调查,很少学生再去购买这些食品。

学生的安全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作为学校,应该长期与家长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积极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家访、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学校网站宣传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及时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向家长通报,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自觉担负起孩子监护人的责任,把孩子安全挂在心上。

在“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我们联系消防官兵,开展“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活动。以学生家庭为主体,邀请消防人员,分批走进家庭、社区宣传安全知识。指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己家庭、社区中的安全隐患,在家长的协助下,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填写《安全隐患我发现登记表》,在假期我们还召开全校家长会,通报学生假期安全形势,与家长签定《学生安全监护责任书》。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生的安全感强了,家长们才能放心,教师们才能宽心。

3.育一颗健康的心———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的心是细腻、敏感的,他们在小小的孩童世界里游戏和玩耍,还要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这种压力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在无意中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经常看到,在班级的某个时刻、校园的某个角落里上演着某个学生“受伤”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动人,却需要教师关注、发现并及时疏导,让学生不再“受伤”。

篇6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写调查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

一、调查原因

如果你从中小学门前经过,你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中午休息或者放学后,大部分同学不是向家的方向走去,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如饿虎扑食般地朝学校对面的小卖部或者周边的小摊点冲去。他们掏出家长给的零花钱,买了一些色彩鲜艳、包装简易,还赠小玩具的食品或者买了一些“吸足”了灰尘的“串”食品,它们到底是什么?你们吃过它吗?你们喜欢它们吗?于是,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调查。

二、调查对象

这次有关食品安全的社会调查以全校以及周边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时间

20xx年7月 ——20xx年8月

四、调查方法

第一种是网络调查(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成网络版调查问卷,通过qq群发动调查)

第二种是利用双休日到公园、社区、文化宫、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随机调查。

第三种是利用学校召集日对校内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的结果

我们就对于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的喜欢程度,调查了60名同学。情况如下:40名同学经常吃,18名同学曾经吃过,2名从没吃过或很少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到学校周边小卖部买这类食品吃的同学比较多。在问到原因时,同学们有的说“好吃”,有的说“因为好玩”,还有的说“便宜”。这些便宜的食品,真的那么好吃吗?它们卫生吗?经常吃这些食品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查。

我们暗访了学校的周边的小店以及街摊,而且特意购买了一些食品进行分析。来回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小朋友把这些街摊围得水泄不通,都抢着购买。我们亲眼看见了营业者用刚抓了钱的黑乎乎的手剥香肠,因为反复利用,锅里的油已经变了颜色,就连马路边上交通安全也成了隐患……我们将买回的食品,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这些食品的安全不合格,如糖果的色彩过于鲜艳,明显是色素超标;薯片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既没有生产厂家,也没有生产日期和任何的安全合格标志;那些油炸食品制作相当粗糙,根本谈不上卫生……

带着调查的结果,回来后我们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据网上资料表明,这些小店里出售的食品主要存在色素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防腐剂超标、卫生指标不合格等多项问题。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追求食品的颜色、口感、新奇等,在生产小食品过程中不按国家食品标准使用添加剂,或滥用不合格、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致使大量不合格甚至有害的食品损害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不要再去购买那些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的小食品。

六、调查分析

1、因为同学们中午挑食或者不好好吃饭,直接导致同学们下午放学时,饥饿难忍。

2、这些食品中添加了一些添加剂,使得食品颜色鲜艳、“口感较好”,因此会吸引很多的学生们。

3、很多食品中附带一些小玩具,有的同学为了攒这些玩具,于是就来购买。

4、同学们互相攀比,也有学生请客的情况。

七、调查建议

从上面的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还是注重食品安全的,极少数同学有时会忘记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在这里我要提几个建议:

1、 请各位家长叮嘱自己的孩子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2、 请同学们时刻告诉自己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坚决不要购买学校周边质量不过关的小食品,吃好正餐,多吃水果。

3、 各班同学和老师将食品注意事项写于纸上,贴于教室醒目的地方;

4、 学校可让一位老师站在小店前,告诉学生不要购买零食;

5、 学校应当加强伙食管理,让同学们中午能够真正吃饱、吃好。

6、 食品安全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商店的检查,使同学们免受这些垃圾食品的危害。

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2

一、前言

当前,国内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食品安全”已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词汇,是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学校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课题小组展开了这一次关于校园食品安全的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一些潜在的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暴露出来,也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课题的展开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实地考察、访谈法为辅。我们对学校的一些饮食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来了解那些广大师生常去的主要餐饮场所在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方面所做的具体措施以及他们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态度,并希望借助我们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使他们了解到目前师生们对他们的举措提出的建议和看法,并且在未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此外,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同学们对我校食品安全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观察法与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我们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进行一个情况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到文献法,在浏览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网络资源、报刊等二手资料,甚至直接查找了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调查活动及论文作为参考。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全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四川大学软件学院xx级3班的活动小组针对目前校园食品安全现状及学生的消费特点,制作了关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表,于10月底11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份,收回84份,有效问卷84份。

根据问卷表所反映的内容,有以下一些情况:

1、有74.6%的学生一般选择在食堂就餐,22%的学生在学校周边的小摊点或小餐馆就餐。对学校食堂的的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满意的学生占53.2%,不满意的占30.7%。觉得食堂提供的餐具安全性一般的占80%,不安全的占10.2%;觉得食堂的就餐环境、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占72.9%,不满意的占10.3%;觉得食堂的食材一般新鲜的占65.5%, 不新鲜的占30.2%。

2、认为学校周边的小摊点或小餐馆卫生状况一般的学生占58.7%,认为较差占27.2%。认为学校周边有存在不卫生的餐饮摊点的学生占89.8%。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未关注小摊点是否有卫生许可证,看到哪儿有好吃的就坐下吃。许 多学生同时还反映学校周边摊点存在碗筷较油腻、不卫生、好像没有消毒等现象;蔬菜没洗干净、有黄叶;工作人员未穿工作服帽、指甲未剪、戴手饰等情况也比较多;基本卫生设施不够完善、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饭菜质量不高。

3、对于购买可存放的食品大多数同学会到比较正规的商店购买,并注意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厂名、保质期等事项。也有少数学生并不重视商品质量,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图个方便。由于大型超市有着相对比较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所销售的食品在安全方面有比较好的保障,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首选场所。所以在大超市购物相对比较放心,大部分学生会注意保质期和不去购买“三无”食品,但有部分学生人不知道“三无”是哪三无;对散装食品的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疏忽,大多数学生不会注意,说明学生对散装或裸装食品仍然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好在国家已经对散装或裸装食品采取措施,这样更能保障食品安全。

4、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应该采取舆论监督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到食品卫生方面的新闻报道,说明舆论的宣传力度不够。毕竟广播电视和家长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还是主要手段,通过这些媒介虽然对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维权意识有提高,但是仍然比较薄弱,毕竟这些知识的来源有限。足以说明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大,消费维权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地调查总结:

1、 调查时间:xx年1月4日

2、 调查地点:拉面馆、超市

3、调查内容:调查餐馆的食材是否新鲜,饭菜制作过程是否卫生,同学对餐馆饭菜及就餐环境是否满意,调查周围私营餐馆的卫生许可证和超市销售食品的安全安与卫生。

4、总体情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是过关的。

1、食堂篇

一餐食材都是新鲜的,制作环境相对卫生,碗筷都经过消毒处理。就餐时间会有工作人员及时清理餐桌上的剩饭,保持清洁

兰州拉面馆规模较小,人手不及一餐,所以难免清理餐桌不及时,但总体不错。

2、商业街篇

私营餐馆均有卫生许可证。

在超市抽查的食品均未过期。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1、食堂工作人员不戴口罩,这样不卫生。

2、超市会卖一些制作及其不卫生的廉价麻辣垃圾食品。

3、同学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不够高。

四、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重视。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的意识,切实树立“学生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

2、在商业街各个小店采用顾客投票的方式,对店内蔬菜、肉类,以及制作过程卫生与否进行投票。这样,可以让顾客有选择的余地,同时还可以让小店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

3、在安全监管体系,工商、卫生等部门努力之下,学校也要对校园内及周边的超市、商店、食品零售摊点进行定期的卫生监查,以保证学生使用安全卫生的食品。

4、可在校内设立由学生组成的卫生检查“小部门”,分级分部门明确划分职责。对校园内及周边的超市、商店、食品零售摊点展开

5、学生会可以在青春广场举行展板,加强学生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维权法律等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6、学生们若在校内外发现不卫生的食品,可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若物品发现价格不合理,可以向消费者权益协会举报。

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3

一、调查对象

这次有关食品安全的社会调查以全市6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20××年11月15日

三、调查方法

我和三位同学通过两种方法进行调查。一种是网络调查(在爸爸的帮助下,制作成网络版调查问卷,通过qq群发动调查);第二种是利用双休日进绣山公园进行随机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男生有33人,占总人数的55%;女生27人,占总人数的45%。一年级学生有15人,占总人数的25%;二年级学生有7人,占总人数的11.67%;三年级学生有3人,占总人数的5%;四年级学生有11人,占总人数的18.33%;五、六年级学生都是12人,各占总人数的20%。

从早饭吃的地方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小学生多数是比较注重的,女生比男生注重食品安全的地方多一些,国为少数(9名)男生爱在小店吃,其中竟有人爱在路边吃,而女生只有少数(3名)爱在小店吃,并没有人在路边吃。其次,男生较爱在小滩小贩购买食品,只有少数男同学不在小店里买食品,女生多数不爱在小滩小贩购买一些食品,只有极少数爱在小滩小贩购买一些食品。并且男生多数在小店里购买一些属于三无食品的零食,女生只有个别去购买零食,可以说明男生不是非常注重食品安全。有些男女生因为罐头食品较为好吃,就误以为罐头食品是卫生的,这可以说明全市可能会有极个别同学把好吃食品当成了食品安全的`食品了。从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及其他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生并不是极为重视食品安全,只要好吃,方便,就顾上食品安全性了。

五、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还是注重食品安全的,极少数同学有时会忘记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提几个建议:

1、请各位家长叮嘱自己的孩子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2、请同学们时刻告诉自己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3、各班同学和老师将食品注意事项写于纸上,贴于教室醒目的地方;

4、学校可让一位老师站在小店前,告诉学生不要购买零食;

5、同学们互相提醒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篇7

张东娇:在办学实践中,学校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然后,要让公众了解你,因为只有了解你才能支持你——此为公共关系之精髓。现实中有些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除了学校的直接公众,其他人都不知道,甚至学校的直接公众都不太清楚。一个组织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公共关系工作开展得好才能在危机时刻得到各方公众的包容。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组织的支持,学校更不例外,选修课的开展、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等都离不开其他组织和行业的支持,只有给外界留下公正、敬业的好印象,才能更充分地获取必要的支持。

公共关系的发展分很多阶段,到目前来讲,它已经不是一项具体的事务和技术了。有的学校只是把公共关系当作一件事去处理,这件事出了,我就去处理;还有的学校将其当作一种技术,比如调查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或手段。而实际上公共关系应当被提到战略高度,应当系统地加以实施。它不应只被看做事务,而应被看做学校的职能。通过公共关系所获得的信息要能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负责公共关系的部门相当于情报系统。所以,现在我们提出公共关系管理的思想。学校要知道自己的公共关系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跟特殊群体的关系是否差强人意,外部的资源是否有能力争取到,这些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学校处处都在发生公共关系行为,包括人与人打交道、说话。与此相应,教师礼仪的培养、对教师着装的要求等都是公共关系管理的一部分。

《中国教师》:您怎样评价我国中小学发展学校公共关系的大环境?

张东娇:我觉得大环境一直存在,而且现在可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用不用这词儿是一回事儿,但实践中到处都是。我国将来会不会用这个称谓还不好说。现在中小学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一个多方合作的道路,多方合作其实是公共关系非常成熟的一个阶段了。例如,在以前,学校发展是自身的事情,现在则不然,现有的一种模式是大学、政府和中小学一起改进,已经走上了多方合作的道路。这个已经是几十年的事了,美国也这样做,欧洲,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都在这样做,这里面就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共关系。

组织和它的公众的关系才叫公共关系。但是公共关系也是通过私人关系,通过面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也是公共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发展绝对是一个多方力量整合的结果,整合就意味着你和各方关系都要好,才能整合得起来。例如学校跟社区的关系,有的学校开设了高尔夫球课,但学校根本不可能有高尔夫球场,它开这课一定是周边社区有这个资源。学校用了社区的高尔夫球场,能给社区什么?比如说帮社区做做调研,把操场和礼堂借给社区使用,这其中有一些互惠互利,这些都是公共关系。

《中国教师》:跟国外的学校相比,我国的学校在发展公共关系方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张东娇:如前所述,我们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教育领域没这个词。在我国,好像人际关系这个词更合适一些。说起公共关系、公众等词汇,大家还不太习惯。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报告序言的题目就是《公共关系管理时代的来临》,里面具体探讨了管理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演进等。

《中国教师》:我国中小学在发展公共关系方面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张东娇:我国中小学的公共关系整体都不太成熟,国内通常也不用这个称谓。我通常把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对象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关系管理,包括校内公众和校外公众(“公众”系公共关系的专有名词,主要分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关系管理。第二类就是围绕公共关系所产生的事务管理,包含专项公共关系,例如校庆、会议等。此外,事务管理还包括危机问题的管理。第三类是比较宏观的学校形象的管理。形象管理有专门的体系,例如满意度等。我们关注较多的是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等,跟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大同小异,这就是形象管理的一个框架。

如果要说哪方面欠缺,首先我觉得中国的学校有公共关系的实践和活动,但没有这词儿,不这么称呼。由于没有这个词,也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像国外在学区层面会有专门管公共关系的人,然后学校也相应地设立机构。在我们国家,学校的公共关系活动是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里的,学生部门会担任一些,学校办公室、教务部门也都会承担一些。有的学校可能会觉得没必要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一个这样的科室,无法对接,所以各种职能是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里的。我们也试图建议一些学校设立公共关系服务部门,比如说学校办公室可以变成这样一个机构,它做的很多事其实就是公共关系的事,对内和对外皆是如此,但是他们不习惯这样叫。所以说看似不重视,但是也意识到了,这些事也都做了。

我国的学校就是这样的文化习惯,而且也能平稳运行。美国的学校管理也不比我们强,他们的校园没有我们的校园安全。所以问题在于发展程度不一样,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也不一样。我们常说公共关系是一种美国现象。在美国,各行各业都特别注重公共关系。在我国,受体制影响,我们的学校更关注政府公众。一所办得好的学校,它跟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处理得肯定好。校长往往通过开会、建立私人关系等各种方式达到这个状态,校庆等专题活动也做得特别好。在很长的时期里,对于家长这样的公众不是特别关注。很多学校也办了家长学校,但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上看似跟学校没有直接关系的公众就更不关注了。

至于薄弱的地方,我觉得形象管理这一块相对薄弱一些,但现在也正在努力做。近年来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其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框架跟形象管理的框架是完全一致的,物质文化建设就直接包括CI(Corporate Image)的内容,完全就是从理念系统到视觉识别系统。

《中国教师》:公司重视CI的设计是为了获取利润,学校搞CI设计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企业的公共关系行为和学校的公共关系行为有哪些差别?

张东娇:你这个问题就涉及不同组织类型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区别。按照组织的类别,我们会将公立学校归为非营利组织,企业则是营利组织的典型代表。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方式、途径,包括投入成本都是不一样的,目的也不一样。首先,来说说目的。企业的目的,就像你说的,首先是经济利益,然后可能才是社会利益。但是,非营利机构公共关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社会影响,获得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获得社会利益。公共关系对其目的的分类就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两类。其次,其专业程度不一样。很多企业都会找专业的公共关系公司来做,或自己直接设立公共关系部门,所以其成本和投入就会特别高。非营利组织的成本相对来说较低。美国有很多州做出了明文规定,要求学校不得将其获得的教育经费用来从事学校公共关系活动,学校要想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必须自己去募捐。企业则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企业往往比学校的投入要大,专业水平也更高,学校公共关系的专业水平会低一些,甚至完全不够专业。各个学校都在搞的校庆完全是一项公共关系活动,但很多学校校庆方案的策划都是由非专业的人来做,都不是按照公共关系的章法去谋划。我们也经常把一些不成功的校庆方案作为反面的案例来讲。

《中国教师》:那么这些学校的策划案主要的不足集中在哪些方面?

张东娇:公共关系活动有一个四步模型,第一步是调查研究,然后是制定目标,第三步是实施传播,第四步是实施评估。评价一个公共关系方案或事件的时候通常也是按照这四步去评估。评估模型有两个,一个是结果评估,一个是目标评估。学校的公共关系活动如果不按照四步模型去做,那问题就多了。第一,调查研究环节就不足够,调查研究包括调查问题、调查组织、调查公众,三者缺一不可。有些学校也意识到了,但都是经验水平的,表述和做法都不专业。第二,目标制定往往是问题最大的地方,公共关系目标有特定的表述形式,而且是可操作的、高度细化的、有量化指标的,时间节点也特别清楚。这些准备工作我们的学校一般都没有。目标也是分为四个层次,影响目标、输出目标、信息目标、态度和行为目标。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这些目标或许都有,但可能会特别弱,不够明确,甚至偏离公共关系的目标。第三,实施传播里面就是关键事件,学校在做方案时一般对这个环节比较重视,对于请哪些人、主要议程是什么等都会写得比较明确、慎密。遗憾的是亮点的渲染总是不够好。第四,目标评估这一块在很多学校几乎就没有,因为不是有意识地在按照这种方案策划。我曾经让学生收集过一些学校校庆的原始资料,包括海报、视频等。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学校策划的主题本身就不合适;有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经典的项目,可能都做了七八届,甚至十来届了,但后一届比前一届要有哪些突破,学校对此没有任何考虑,以前做得怎么样也缺乏必要的回顾,他们的智慧一直停留在经验水平。

《中国教师》:学校在校庆的时候冲着有钱的校友去要钱要东西的做法经常为人所诟病,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张东娇:校友应该是学校的特殊公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非常正常的。校庆时一般会把重要的人物、名人都请回来,请回来之后也可以宣传。学校在经济方面也可以提出要求,但不宜强求或心计过重。

《中国教师》:我们的学校在公共关系方面发展滞后,是不是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工作重心影响太大?

张东娇:应试教育也需要维护好公共关系,政府会给你排名,家长也会对外界产生舆论影响,就是性质不一样了。但是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更为开放的环境的话,可能发展学校公共关系的时机就更成熟了。我们曾经开展过一个调查,发现学校公共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被动性、局部性、分散性和非完整性。随着公共关系管理时代的来临,学校公共关系需要管理。

《中国教师》:去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三个专业标准均提出教师要协助学校维护好学校—社区关系。您认为教师要想发挥好这个作用,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突破口?

张东娇:这其实就涉及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对于学校而言,公共关系的主体包括三部分人,第一个就是管理团队,第二部分就是教师群体,第三部分就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社区和学校关系的一个纽带。教师肯定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是文化的营造者,我认为教师要想发挥作用,可能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教师团体的方式,比如说美国的教师协会,当社区需要教师团体帮忙为学校做事情的时候,比如,研究方面的工作,教师可能就要组建临时团队进行援助;或者社区可能要建一个和学校的共赢方案,这时学校也要组建谈判团队与社区一起协商,这些都是通过组织和组织的交往实现的,教师协会可能会承担这些工作。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教师协会这么一个组织,但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作为一个集体去和社区发生联系,就像前面提到的高尔夫球场的例子。再如,如果社区需要做一个肥胖儿童的调查,学校就可以以校方的名义把任务接下来。学校还可以把会场等借给社区使用,这样的一些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都是公共关系。第二种形式就是教师作为个体来参与,比如咱们学校附近的社区可能会请我去讲讲社区文化建设,那我为了协助学校与驻地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就要抽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所以如果教师懂一些公共关系,包括礼节、礼仪等,有好的口才和风度,都会对维护学校良好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教师》:优质学校发展公共关系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到渠成。那么薄弱学校发展学校公共关系应该以什么为突破口?

张东娇:我觉得他们首先要研究好家长,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因为家长是首要公众。其次就是社区,要和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以前有个规模不大的学校,周边环境一度非常乱,但由于它跟派出所的关系维持得非常好,所以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跟家长的公共关系也很重要,关系搞得好,通过家长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家长就会希望能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

这和校长的综合能力关系非常密切,首先是拓展资源的能力。跟外部组织的关系好,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为学校的正常运营提供必要条件。然后是专业能力,能不能把教学质量真正提上去。还有就是改进内部公共关系的能力,能不能把教师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果教师人心涣散,毫无信心,甚至人心思变,那学校肯定没有前途。

此外,也要看学校在哪些方面最薄弱,薄弱在哪儿,就在哪儿找抓手。我曾经在一所薄弱学校蹲点三年,当时采用的就是形象框架。因为学校薄弱,什么都没有,我们就做了校标的设计和校园的十个景观,提炼了核心价值观,还设计了首届金秋打枣节,然后把周边的中小学校教师请来参观,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口碑。其实越是薄弱校,越好开展工作,因为弱点太多,很容易就能找到突破口。我们的项目学校中有两个学校校长更换得特别频繁,谁来了也很难开展工作,但后来的两任就没问题了。因为他们都分别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改善校内的人际关系,这就属于内部公众关系建设。像这种派系林立的学校就一定要从人际关系入手,加强内部的公共关系管理。此外,薄弱校营造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一般都是从家长和社区入手。现在有很多小区小学,他们和社区的公共关系建设搞得都是热火朝天。我原来接触过这样一所学校,学校只有126名学生,16名教师,他们坚持给家长写信,写得非常好。

《中国教师》:在学校营造内部公共关系最难突破的障碍有哪些?

篇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困境,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产业转型、城市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长期缺乏社会的关怀,这一特殊群体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与社会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急剧上升,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的都是苦、脏、险的工作,其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体育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发展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备条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第一,受教育程度高。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大部分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如电视、手机、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体,为了解体育相关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奠定了基础。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传统农民工挣钱的目的是养家糊口,除了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费以外,大部分钱都带回农村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消费的影响,其消费观念相对比较开放,除了衣食住行方面,他们对生活品质和商品档次的消费有一定的追求。第三,维权意识相对较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一定侵害时,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方式解决问题,列如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和“用脚投票”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萌发的具体表现。第四,价值取向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较高,追求梦想、体验生活是他们就业的主要动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摆脱“候鸟”生活,渴望定居城市,过上城里的生活,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小康梦想。以上特点为新生代农民工追求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可行性。

2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现实困境

2.1体育权利缺失

从人权法学角度出发,体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位公民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一种权利,亦即由法律保障的公民能够参与体育健身并通过体育获得相关权益的权利,是国家以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实现某种体育行为的可能性。健全的法律是新生代农民工行使自身体育权力的前提和依据,我国出台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涵盖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方方面面,但没有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问题。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对农民工体育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呼吁国家把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利纳入到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但由于缺乏立法依据,效果不佳。

2.2余暇时间不足

余暇时间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指除去工作、吃饭、睡眠、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的总时间不能超过44小时,每周至少保证1天休息时间。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卑微,很难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待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12小时,甚至连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都不能享受。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余暇时间严重不足,在加上长时间的工作使他们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

2.3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工厂企业的体育场地设施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首选,其次是工厂企业周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34.2%的工厂企业没有任何体育场地设施,9.2%的企业工厂有几片简陋的篮球场,10.4%的工厂企业有几张乒乓球桌或台球桌,只有55.4%的工厂企业拥有少量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可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选择免费的广场和公园进行体育活动。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的周边会有一些体育场地设施,但是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需求。

2.4体育消费能力有限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具有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在经济条件容许的前提下也会注重体育和健康方面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是低收入人群,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以外所剩无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是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41元)的57.4%。王晓贞等对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不容乐观,37.5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年的体育消费不足100元。消费在101―250元的占41.71%,消费在250元以上的仅占9.15%。由此可见,经济收入水平的低下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上严重不足。

3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的应对策略

3.1健全法治建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权利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各种社会制度保障,往往不能被城市居民认同,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容易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把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政府的执法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监督机制,规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体育权利,列如体育健身权利、使用体育公共设施的权利、参与体育比赛的权利等等。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体育健身意识薄弱,体育参与行为不强,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主要是以看电视、打扑克、睡觉和喝酒等活动为主,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其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是开展农民工体育的重要战略。充分利用手机、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宣传,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科技指导信息平台,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健身方法作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总而言之,利用一切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并科学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其次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特征,开发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体育项目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层次。

3.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推广,全民健身路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设施种类简陋单一、总量供给不足、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近些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和体育需求日益膨胀,目前的体育设施总量还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应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设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模式,可以形成政府、民间、企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充分利用体育彩票、企业赞助和捐赠、冠名权和广告等形式筹集资金。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地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突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福利性、全民参与性。

3.4提升企业责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

工厂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新生代农民工谋生存的场所,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担当社会责任,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的体育权益。企业应将体育活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将成为过去,企业应放弃狭隘的利益追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承但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需求,以体育宣传册、体育海报、体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体育,邀请体育健身专家、学者定期到本单位作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与此同时,严格执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余暇时间和工资待遇,加大工厂企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振峰等.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29-32.

[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30(8):57-59.

[3]张世威,荣干.一个不可忽视的农民工问题―体育权利的缺失[J].体育学刊,2007,14(8): 28-31.

[4]陈小蓉,谢红光等.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身体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3):11-21.

篇9

一、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小课堂”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就是要按照“主体性、开放性”的要求,着力改革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结构,建立“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为了优化课堂,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积极开展实施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国家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打造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实施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任务,突出交互、协作的教学过程,使课堂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可拓展性更加突出。“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的研究实践,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根本的宗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全面开放校园“中课堂”

“校园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为了延伸教室小课堂,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以“课程”的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与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中课堂”成为巩固、拓展“教室小课堂”的阵地和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乐园。

目前,我们开放的“校园中课堂”主要有:

1.组织社团活动

组织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汀江潮”文学社等社团组织活动。

2.兴趣小组活动

组织开展篮球、排球、器乐、合唱、舞蹈、素描、网页制作、英语演讲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

3.校训内涵征集活动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关于“尚真、求美、励志、创新”校训内涵的征集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对校训深入思考,积极讨论,提出看法和意见,赋予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师生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课周课时一节,课堂设在图书楼的阅览室和书库,由语文老师、图书馆馆员负责上课和管理;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周由班干部根据本班同学在课外阅读课上选定的书目向图书馆借阅;中午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学生阅览室。

5.编印《学生手册》

学校政治处编印了以“学生学习、生活一日常规”、“消防设施等公共财物管理有关规定”和“学生楼梯疏散工作暂行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手册》,它是德育校本教材,把学习《学生手册》、综治安全管理、公共财产管理等纳入文明班级评比内容,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之中。

6.主题教育月活动

全校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7.设立学生“文明言行监督岗”

由学生会干部和团委委员组成文明劝导队,定时定点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进行监督,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8.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配合国家级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开展了以“弘扬苏区精神、做苏区好学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以“苏区精神”“客家文化”为题材的校本课程,力求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切实延伸社会“大课堂”

走向社会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是领悟校园学习过程本身蕴涵的道德、审美意义乃至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学校应强调抓住课内,拓展课外,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我们的指导思想明确,在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人才观与质量观上都致力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适时提出了建立“立足课堂,课外延伸,立足学校,校外拓展,在开放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的教育模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把学校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时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同时,还建设校园网和班班多媒体,开设校园网吧,让学生在经过学校网络管理中心过滤的网络世界中,接触“社会大课堂”,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改善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省“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基点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和县“税收知识普及宣传基地学校”的教育优势,多次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生开设交通安全、科技创新、环保、税收和法律等各种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举办多场次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为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自主发明创造、全面发展的平台。

篇10

一、阅读推广的涵义

阅读推广又称阅读促进,是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从开展形式上看,是指“以故事会、推荐书目、作家讲座、读书俱乐部、书展、书签等形式向社会成员宣传图书、促进阅读的活动”。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以体现自身的职业使命和社会价值,包括“培养和推动社会的读书氛围,形成爱书、读书的社区文化”、保障信息公平、消除信息鸿沟、推动终身学习,从而为自身发展赢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发展社会阅读,而图书馆在社会阅读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推广工作要从全社会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做起,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是本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均等共享普惠的免费服务来凸显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非营利性,彰显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担当,它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在图书馆内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精神的放松,人格的平等,这是每个人理想的精神家园。

二、社会阅读的现状

2.1阅读能力低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2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读书,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占了很大比重。

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建成40万家,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覆盖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公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年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法国,以色列,日本和韩国,我国公民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阅读危机。一方面是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健全,另一方面是阅读能力的低下。

我国公民的阅读能力、阅读数量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阅读危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浮躁的社会心态;工作压力大、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阅读能力低下,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籍价格昂贵使很多人买不起书等等。这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在农村情况更严重,中国广大乡村地区还处于图书匮乏的文化贫弱期,据统计,中国中心大城市每年淘汰约2000万册儿童图书,而中国贫困地区的20万所乡村学校里约3000万学生几乎没有儿童课外读物。

2.2阅读的多样性

书籍已经从单纯的纸质书发展到数字阅读,数字技术丰富了人们读书的形式,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形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如:书报阅读、电子网络阅读、音频阅读、视频阅读、多媒体互动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并存,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社会教育机构,在社会阅读推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其丰富的馆藏优势,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文献资源中心,舒适、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民众阅读的首选地。虽然现在阅读形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由于公共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优势及其服务性质决定可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类型与服务对象相当广泛,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的逐年加大,在推动全民读书方面图书馆已经取得积极的社会影响。阅读提升个体的品质与素养,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建议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立足于读者,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策划不同的主题活动,还可以与出版社、学校社团等其他团体或组织合作,组成强大的阅读网络。

4.1要使读者活动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常态

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互相联系与交流的纽带,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读者活动既可以宣传图书馆,扩大影响力,又可以吸引更多读者,使其了解并充分利用图书馆。在策划读者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就是既要能满足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又要调动读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读者活动聚拢人气。

4.2活动宣传要多方位

可以建立读者QQ群,也可以通过飞信的方式,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形成一个互动,把图书馆的活动安排及时告知读者。某些大型活动如“4.23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依托政府或媒体资源平台扩大宣传效应,提高活动知名度,借助政府的主导力量来推广读书活动,利用媒体宣传推介,大造声势,借助策划、营销的经验,主动宣传推介自己,吸引读者参与。

4.3活动组织要多元化

活动的组织工作,要多方联合,我们漯河市图书馆组织活动一般和学校联合的多,学校支持配合,学生积极参与,所以我们馆的学生读者居多,如果和更多的社会不同层面接触,应当会吸引更多读者。联合各方媒体、网络平台、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到活动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双赢,实现办馆效益。

4.4活动形式要有创意

读者活动的常用形式有讲座、征文、猜谜、智力抢答、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读者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参与中,如何使这些活动更有趣味性,要有创意,让读者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他们会觉得更有趣,也可能使读者活动精彩纷呈。图书馆应当有自己的品牌活动推广活动,让每个人耳熟能详。

4.5让读者在图书馆中享受悦读

悦读从字面上理解,是将阅读活动视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而在图书馆看来,这种愉悦体验的获得,来自于阅读品味、阅读兴趣、感悟与思考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图书馆优化阅读资源和硬件条件,积极构建和改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一种身心愉悦的环境中体会读书的乐趣,交流彼此的读书感悟。

4.6充分开发“图书馆+社区”这一合作形式

漯河市中心城区面积60km2,中心城区人口60万,就一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常年持证人数为四千多人,持证率极低。遍布城区的各个社区,也很少有设图书室的。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与社区的合作,把社区当作流动书点,为之送书,定期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经常组织一些读书会之类的聚会,特别是要把社区儿童当作主要服务对象,因为“小手”能牵着“大手”共同阅读。

4.7充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