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07:4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

篇1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就让最新小编带你去看看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1

一、调查背景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人,到食堂就餐人次每天维持在5000余人次以上。因此,学生食堂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的生活问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然而,据调查情况所知,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如果任由这些因素蔓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为了过更好的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水平,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现将我校食堂情况作如下调查。

二、调查内容:

(1) 菜品方面:

① 对于菜品价格,70%的学生认为能够承受。30%的学生认为价格偏高,其中,10%的学生认为荤菜的价格太高。

② 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同一天中经常出现菜品重复的现象。

③ 菜品口味单一,时而偏谈或时而偏咸;用油少;没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2) 服务方面:

在对食堂各方面的服务状况的调查中,40%的学生对服务工作表示认可和接受,6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表现为:服务人员微笑少,表情僵硬;语言冷漠,缺少热情;耐心差;打菜量度不准确,偏少;刷卡错误次数多,经常多刷;还有存在经常打错菜等问题。

(3) 卫生方面:

关于食堂整体卫生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3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满意,10%的学生认为很差。其中问题有:

① 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清洗力度不够。

② 用餐间异味较浓。

③ 个别工作人员在上班时没有按规定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服太脏。

④ 食堂室地板较滑,部分地方存有积水,周围环境卫生较差。

(4) 餐卡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反映的问题归纳为:打错卡的现象发生比例高;对充钱数的最低限制跟很多学生带来不便;对非人为因素造成卡失磁补卡收费不合理。

三、调查总结:

在这一次调查中,说明我们食堂在很大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现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食堂改进有所帮助。

1、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彻底做好食堂内部和外部卫生,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2、 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表现较差的给予处罚,直至开除。

3、 食堂应购置一套餐具清洗和消毒工具,保证餐具卫生。并由专人负责验收。

4、 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相应的菜品价格和种类。

5、停止使用一次性木块或竹筷,使用环保型木筷或铁筷。

6、取消充卡最低限制,为方便学生就餐,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卡消磁,应免费更换。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2

一、调查背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在当今的大学里,食堂与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食堂是在校大学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是每个同学都必到的场所,根据调查96%学生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学校的食堂解决。食堂紧密的联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食堂既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一,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食堂情况,为学校更好的加强对食堂的管理,我们做了一次有关学校食堂的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校食堂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食堂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

基于食堂对学生群体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本社会调查实践小队制定调查方案,从本校食堂(大方人家)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三个方面来对食堂问题作出调查,并进行充分思考,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查时间

20__年5月25日-26日

三、调查地点

学生食堂(大方人家)

四、调查对象

在校学生

五、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观察、口头访问

六、调查成员

______ _____________

七、调查内容

A调查对象每月食堂用餐消费情况:

1、月均生活费500元-1000元(不含)的83人(22.6%),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450元,约占生活费的46.67%;每周有一、二次天在外改善伙食。

2、月均生活费1000元-1500元(不含)的54人(14.8%),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500元,约占生活费的32.00%,每周有一、两天在外改善生活。

3、月均生活费1500元-20_元的42人(11.4%),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550元,约占生活费25.7%,常在外改善生活。

B食堂饭菜的价格:

1、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的223人,占60.76%;

2、认为食堂饭菜价格一般的108人,占29.43%;

3、认为食堂饭菜价格过高的36人,占9.81%。

c饭菜满意度

1、菜和主食的口味和质量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21人(5.72%),满意的257人(70.03%),一般的64人(17.44%),不满意的23人(6.27%),较差的2人(0.54%);

2、肉类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18人(4.90%),满意的164人(44.69%),一般的153人(41.69%),不满意的27人(7.36%),较差的5人(1.36%);

3、蔬菜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43人(11.72%),满意的228人(62.13%),一般的81人(22.07%),不满意的13人(3.54%),较差的2人(0.54%)

D服务及管理满意度

1、餐具卫生和环境方面:很满意的69人(18.08%),满意的259人(70.57%),一般的28人(7.63%),不满意的7人(1.91%),较差的4人(1.09%);

2、饭菜的保温及充足方面:很满意的23人(6.27%),满意的187人(50.95%),一般的136人(37.06%),不满意的14(3.81%),较差的7人(1.91%);

3、服务员态度方面:很满意的12人(3.27%),满意的233人(63.49%),一般的101人(27.52%),不满意的12人(3.27%),较差的9人(2.45%);

八、调查数据总结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月生活费越低的学生用于食堂消费的金额所占比例越大,主要在学校食堂用餐,而生活条件相对好的学生用于学校食堂消费的金额比例相对要小,并常在校外消费,改善生活。然而,不论是经济条件好还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消费的金额大都在500左右,同时,大部分学生对食堂饭菜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食堂提供的饭菜基本满意,学生对肉类的需求相对高于对蔬菜的需求,可以看出,在服务及管理方面,对餐具卫生和环境情况从总体上达到标准。

九、其它意见

在调查表后附的意见栏中,学生向食堂提出了数条中肯而宝贵的意见,根据调查问卷,实践小队整理出以下主要存在的问题:

1、食堂饭菜的价格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还有部分学生感觉偏高;

2、在早上、中午高峰期,会出现拥挤现象;

3、较晚到食堂时,饭菜品种少,饭菜的保温工作有待提高;

4、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没有地方特色;

5、有时,食堂地板较滑,行走不便。

十、建议措施

1、加大对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做好饭菜的保温工作;

2、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对饭菜口味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时更换品种,并注意营养搭配;

3、加强对食堂员工的管理,对员工进行服务礼仪的训练,并灌输服务理念及强调责任心观念,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基本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4、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信息即时反馈回学生中间;

5、学生应积极响应学校所提出的文明用餐的理念,维护排队秩序,少用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粒粮食和每一滴水。

十一、调查活动总结

学校食堂是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吃饭的问题,更多的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行。此次调查报告,我们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调查。因此,我们开展的调查,更多地从学生对食堂的具体情况入手,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食堂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学生对食堂存在异议,一方面食堂工作人员因自己辛苦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而困扰。此次调查报告,一方面着重对现状有一个客观真实的报道,一方面则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我们的调查报告仅是一种尝试,旨在使学生能够满意的就餐,安心的学习;保证全体学生的用餐质量和生活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愉悦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饮食服务。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3

近段时期,随着物价指数的大幅上涨,__市一些学校食堂饭菜价格出现了上涨的现象。为了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真正把学校食堂办成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重要场地,按照__市领导要求,__市物价局会同__市教育局、__市卫生质量监督局组成工作组对__市部分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检查、座谈、走访学生的形式进行,涉及大中专院校、市直城区学校、农村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14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__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90多所,在校学生45万余人,90%以上的学校办有学生食堂。现有省A级食堂5个、B级食堂80个。近年来,全市各地各校食堂坚持“以生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宗旨,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各项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学校食堂建设,为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__市学校食堂在经营过程中有如下特点:

(一)提高认识,维护学校食堂的公益性原则。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为原则。食堂提供的饭菜应该保质保量,价格适当,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制,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二)科学统筹,积极化解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各地各校应积极应对,不能将物价上涨的压力一味转移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

一是要科学安排食谱,尽量避开高价,如东宝中学在物价高峰期,避开涨幅较大的肉类食品,取之以禽蛋、鱼类食品,提前让学校菜园的蔬菜供应食堂,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是实行大宗食品原料招标采购制,__市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近年来组织城区大中型学校食堂统一招标采购大宗食品原料,进入学校的食品原料比市场价低5%左右,既保证了原料质量,又有效降低物价上涨风险,各地各校要继续贯彻这一政策。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校内养殖业,近年来,__市学校“两个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学生食堂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对物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种植蔬菜,圈养家禽,减轻物价压力。四是合理拉开饭价档次,至少要保证三个以上盒饭档次,一方保证贫困学生和普通消费水平学生在学校能吃饱吃好,同时可以满足家庭条件较好同学的需求,获取的利润用于平衡最低消费。

(三)加强监督管理,理顺食堂经营秩序。发挥社会舆论监督,职能部门行业监督,学校内部民主监督的优势,定期评定食堂的饭菜价格和质量,听取学生代表、工会代表的意见,定期公布食堂帐务,做到一月一核算,一月一公布,要坚决取消学校食堂个人承包制,教育、物价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的饭菜价格、饭菜成本、食堂成本开支范围进行检查,严肃查处种.种价格违规行为。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规范学校食堂经营行为。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相当吃紧的前提下,改善农村中小学校食堂条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要通过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缓解公用经费的压力,同时对学校食堂进行适当补贴,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

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也泛指1990年以后至2000年之间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与80后相比,90后已经逐渐代替之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并被网友们冠上了形形的标签,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张扬个性但比较缺乏集体协作能力”,“内心比较孤独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价值观更现实、具有更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等。归结起来,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家庭教育和互联网等信息环境的飞速发展,这些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都让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90 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 后大学生所体现出的普遍性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用90后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现代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为了满足人生发展的需要,人们借助于共享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系统,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和环境,在大脑意识和思维活动中的知识、观点、感情、愿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传递、交换的社会行为活动过程。 沟通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进行不断深入开发的个人潜能,它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技能,更是将来进入职场后的必备职业能力。

90后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城市,对于在家长悉心呵护下长大的“90后”来说,他们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声音出生,在成长过程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更是使他们成为了“网络一代”,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极大的拓展了年轻人的视野,这种成长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而在农村,随着进城打工的掀起,部分学生很小就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亲情的缺失下长大,这使得他们情感较脆弱而且敏感。因此,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往往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等特点,这些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孤独的一代”——90后的“宅化”生活

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多集父母及爷爷奶奶等多个老人的宠爱于一身,长辈们在家庭中的无原则的退让与溺爱,让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优势”,加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交往群体较为单一,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人际沟通的实践环境,因此,他们在沟通中表现出对人或事情的认识比较简单、情绪化、缺少主见甚至厌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的特点;以致于当他们跨进大学校门,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时,碰到一点儿小的问题就可能过于激动,有的学生凡事憋在心里,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渴望被认可和结交更多的朋友,但又过于敏感和脆弱,遇到不顺心的事还可能自暴自弃;他们大多习惯以我为中心,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后他们往往选择的不是直面问题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是“宅在宿舍”或者“宅在家”里,并乐于自嘲为“宅男”和“宅女”,执着的选择并依赖网络空间中的社区圈子,缺乏与周围人以及长辈的必要交流和沟通。这种“唯我意识”和“逃避现实”的“宅” 化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

同时,受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虽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90后大学生也大多都有参加多种多样兴趣辅导的经历而具有一技之长,但依然没有彻底转变对成绩尤其是对高考的过分重视,教师和家长依然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使得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宅在家中进行课本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由于学习的同时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因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复杂化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得他们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据《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年度报告--本专科》中关于对“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这一观点的看法的调研中显示,尽管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的比较和睦的占多数,仍有6.3%的同学明确认为自己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有31.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认同和比较认同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就不同院校间的差异而言,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的学生明确认为“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学生比例高于学生总体平均值(6.3%),而一般本科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中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小。详见表1.

表1: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与同学关系分布比例(%)

(此表引自《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年度报告--本专科》)

2、“网络的一代”——90后的“虚化”生活

信息化时代,网络为90后提供了思考、交流、梦想和创造的广阔空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方式,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经济型和便捷性也给90后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90后是成长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突飞猛进发展的年代,同时,互联网中海量和免费获得的信息资源,以及QQ、博客、飞信、人人、微博、贴吧、BBS等各种各样的网上社交圈子使90后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自然的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年龄构成中“20-29岁”的群体遥遥领先,详见图1。

图1 (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图

图表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 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比“80 后”、“70 后”的大学生强,信息获得的更多、更快、也更庞大;海量的信息使得“90 后”大学生将网络生活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网络信息能够具有独到的见解,自由的思想,不拘于传统,敢于挑战规则,有勇气违背父辈不合理的意愿,对于学校的规章和言论也敢提出质疑。现实生活中大部分90后离不开网络,依赖网络获得资讯,依赖网络成为各个社交圈子的的活跃分子,通过网络世界中的互动,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跨空间沟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9岁”的年龄段中注册并活跃在社交网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见图2。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式化了……他们懂得各种网络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却经常在现实中逃避复杂的人际沟通。

图2 2012年我国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结构图

图表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

3、“叛逆的一代”——90后的“娱乐”生活

受生长环境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呈现出“非主流”文化,他们缺乏人们所期望的勤俭、谦虚和理性,因此,他们会给人一种难以建立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的印象,这就是其中一种被外界解读为沟通障碍中的“叛逆”的一种形态。

同时,占据90后大学生课余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时间也是被解读为“叛逆”的另外一种形态。在对电脑和网络的使用态度问题上,《北京青年报》和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就中美大学生上网问题做过对比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国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把电脑网络当作一种娱乐工具来玩,而多数美国大学生主要是将电脑网络当作一件学习的工具来使用;中国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网购、玩游戏、聊天和其他娱乐,较少人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习惯;而美国大学生虽然有时也玩游戏,但他们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的学习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比美国人将电脑和网络视为工具,我国90后大学生则将电脑和网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言,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网购成瘾”、“网游成瘾”和“网聊成瘾”也成了影响现实生活中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

4、“自由的一代”——90后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社会教育模式下,文化知识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其传播的途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效率很低,信息量也及其有限;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长辈和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文化权威,师长的权威是绝对不容质疑的,因此,学生在接受文化与科学知识传播的时候大多也是人云亦云、被动灌输、缺乏批判性精神和个性化见解。而90后在成长过程中,其接受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已经是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了,他们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的文化成果和来自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等观念上的直接冲击,他们已经从传统的“直线型”学习成长模式中跨越到现代的“网络型”的学习成长模式中,他们除了在师长那里的文化知识习得外,还将自己置身于互联网、有线电视、形形的报刊杂志和广告等媒体传播中,尤其是在他们跨进大学的近几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无线及3G网络的广泛覆盖,更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得各个领域的新闻和资讯,这种立体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和影响的方式,使90后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他们也更愿意摆脱传统文化权威的束缚,寻找自己的话语体系、设置自己的话语权,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张扬独特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影响甚至重塑他人的倾向。

当然,“自由”的影响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他们更具活力、具有更多元的知识和信息和理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在立体化的自信海洋自由遨游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迷失方向,容易在人际沟通中出现疏离长辈与老师、在与他人沟通中存在更多的价值冲突等问题。

二、提升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1、重视道德意志品格教育,打造90后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态

成功的沟通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心态。正直的人品、较高的人格操守和思维能力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忠实的资本,多数青年对这一点缺乏认识。过分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谈到对美国大学本科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时提到:“道德意志”——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行事的意愿——可以通过几种紧密联系的方法来培养。第一种方法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真正体会其需要、情感和疾苦。换位思考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借用克林顿总统的话来说,就是“体会他人之疾苦”。第二种方法是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的反对。父母便是“身边最重要人物”的典型例子。同学也可以算作重要人物,但强调这点,也可能出现学生合伙调皮捣蛋的情况。第三种方法是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人的内心感受)相冲突。例如,当一位衣着体面的绅士在高档餐厅意外遗失了十美元后,就有用餐者会追上并将钱归还给他。或许周围的人没有发现这钱是那位绅士遗失的,绅士也可能不在乎这点小钱,但这位就餐者已经养成了一种道德意志:如果把别人的钱揽入怀中,或者哪怕没有物归原主,都会让他心里不舒服,比自己丢钱还要不舒服。

针对90后大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单纯的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教给他们如何讲话、如何倾听等沟通技巧显然是不足以提升有效的他们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的,参照哈佛前校长提出的育人的理念,高校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换位思考意识、公平感,克服自私的倾向,形成做事讲道德的原始动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中除了在通识教育中加大道德培养课程的比例外,还在常规的道德课程里,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懂得讲究道德的原因;还通过了解其他群体的文化,让学生可以超越一己和亲朋好友的利益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互相促进,帮助学生更具道德感,也奠定学生其他各方面包括沟通能力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石。

2、重视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的沟通行为

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具有任何先进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效果。只有让90后大学生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沟通对象,是独自、对话亦或是当众演讲都能收放自如,灵活有效地进行沟通,才能称得上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提高沟通教育的地位,加强沟通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90后大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

资料显示,高校在探索培养大学生沟通教育为目的的课程建设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尝试,但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检索发现,从整体上看,多数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职场沟通”、“沟通礼仪”等课程,但是“为用而教” 的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忽略或轻视了对沟通“内涵、功能和原理”的强调;虽然课程因为实用性较强而受学生欢迎,但普遍存在受益面很小等问题;同时由于职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很多高校开设沟通相关课程均是从就业的角度进行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还远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和普适性的教学方法。

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他们推行近百年通识教育,始终把对学生母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视作重要的核心课程来对待,并视为学生习得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据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介绍,他们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开设“英语写作(母语写作)”、“美国历史”、“经典阅读”和“沟通”等基础必修课;斯坦福大学实施的是“分类必修型”课程模式,由写作要求(The Freshman Writing Requirement)语言要求(The Language Requirement)和均匀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三部分组成。其中,“写作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专业论文写作、科学论文写作、英文写作等必修课。“语言要求”是在母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都重视将培养“表达能力”视作本科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他们认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很难找到其他哪门大学课程能像口头和书面表达课程那样,让如此多本科生终身受益。”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母语沟通教育课程都是基础必修课,对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技能均有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也新颖多变。例如,美国大学沟通教学的公共演讲课,课堂上教师会教授学生许多公共演讲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还要立即付诸实践。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全班做至少4次不同类型的演讲,教师或同学当场评分。演讲的分数是他们期末成绩70%。一学期结束,许多学生就消除了面对公众的羞怯感,克服了公共发言的紧张感,在组织发言、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国外高校关于沟通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经验等均可为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提供依据,对系统的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沟通行为具有现实的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开展课堂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养成90后大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

在中国的“独木桥式”的高考面前,很多学生在高考以前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90后们除了校内的课程学习之外,大多开始了多元化的知识技能学习,但是课外时间总体上还是集中花费在“跟风式”的特长学习班中,其中很少是个人兴趣驱使的深入研习,这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具体的沟通实践中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他们基本上认同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天性本是好学,幼童与父母生活中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教育的最大毛病在于,不顾儿童的天性、经验如何、需求什么,把成年人认为好的知识经验,提炼成精华。硬灌输给孩子。这样做好像把孩子不成熟的时期缩短,加速成长,但杜威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只是揠苗助长。这种跳过孩子自身经验的来的认知,如果社会不发展,还能勉强应对,但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世界,生搬硬套昔日成功的经验未必都能成功。而自身体会的来的经验,更有益于应用自如,并可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大多是“严进宽出”,而国外的大学教育是“宽进严出”,在沟通能力培养上,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

第一,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其中所指的独立思考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比如他们在课堂上十分重视充分的交流、讨论,时刻都会营造出一个活跃的沟通氛围、他们认为只有在有效的沟通甚至是争论后才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才会激发出学生的深层次潜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公布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以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作参照,报告认为,清华在师生互动指标上与美国大学生有明显差异,虽然清华学生课下很努力,但课堂上主动互动沟通的很少,清华学生自己报告从未在课堂上发言或参与讨论着为33.6%,而美国大学生仅为5%,近60%的美国大学生自我报告“经常”,甚至“非常经常”提问或参与讨论,而这个比例在清华仅占12.3%,这种差异在高年级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种现象在除了清华这样国内一流高校之外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与很多大学教师感同身受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的现状比起来,我们确实应该在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不仅仅是开上几门所谓的“有效沟通”的技能型课程。

第二,美国的高校和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提升与不同人群的沟通技巧。他们大都鼓励学生打工挣钱或者做义工服务他人和社会,无论家庭的贫穷与富有,美国大学生自己工作赚学费和零花钱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大学生兼职工作或暑假参加工作被大多数人几乎毫无置疑的认可和接受,这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增强独立能力的同时懂得金钱不会从天而降,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在现实社会中去提升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人群的沟通能力,以便达成个人目标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起目前国内大学中“大多视打工为经济贫困生的标签、义工和实习是完成学校要求”的现状,不禁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