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01: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们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掌握各种工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最终获得更高的薪资。
(二)农村职业培训投资对城镇化的作用
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不仅能使其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与更好的就业前景,同时还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
(三)农村迁移投资对城镇化的作用
图1、表1,正是通过这种迁移投资,农民才得以进城务工,增加收入;更有甚者,通过进城务工,使农民视野不断开拓,汲取了更多的成功经验,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图1 2008―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告
表1 农民工数量 (万人)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农民工总量 22547 22980 24227 25283 26265
外出农民工 14045 14536 15337 15865 16339
(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1180 11568 12265 12587 12963
(2)举家外出农民工 2865 2968 3072 3278 3376
本地农民工 8502 8444 8890 9418 992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如表2,由表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和集体办的学校数量最多,而社会和民办学校却寥寥无几。
表2 2011年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基本情况
项目 学校数
(所) 注册
学生
数(人) 结业
学生
数(人) 教职
工数
(人) 专任
教师
数(人)
总计 129530 50211202 51465876 521758 298332
职工技术培训学校 3049 3365040 3302902 67470 47898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1392 1811091 1803700 45820 33833
其他部门办 919 1193335 1140310 12473 8002
民办 738 360614 358892 9177 6063
成人技术培训学校 103420 34969530 37946868 188523 94474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100206 34024779 36791291 180779 89546
乡办 16419 16749524 18432746 67599 37844
村办 81384 14477588 15355601 95303 40421
其他部门办 2434 759777 974045 3432 1882
民办 780 184974 181532 4312 3046
其他培训机构 23061 18876632 10216106 265765 155960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922 1037320 991477 10872 7965
其他部门办 2254 1830340 1795570 17557 9579
民办 19885 9008972 7429059 237336 13841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表3 2012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构成(%)
非农
民工 全部
农民工 本地
农民工 外出
农民工 >30岁
农民工
文盲 8.2 1.3 2 1 0.3
小学 33.7 14.2 18.1 10.2 5.4
初中 45 60.3 58.7 60 57.6
高中 7 13.0 13.5 12.4 14.5
中专 1.8 4.4 3.1 5.7 9.0
大专 1.5 5.3 3.4 7.6 1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农村职业培训投资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如表4,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但接受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
表4 2012年不同年龄组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岁数 有过农业技术培训 参加过非农
职业技能培训 都没有参加过
16-20岁 4 22.0 74
21-30岁 6.0 31.4 62
31-40岁 10 26.5 63
41-50岁 14.7 22.8 69.2
50岁 14.3 16.7 74.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三)农村健康投资存在的问题
饮食、健康的医疗保健水平低下。如图2所示,农民收入低,极少部分花在医疗方面,导致卫生机构收入得不到保障,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很少,进一步使得医疗保健水平低下。
图2 2008-2012卫生技术人员人数
资料来源: 2012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5 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
年份 新生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2009 4.5 10.8 6.2 17.0 7.6 21.1 26.6 34.0
2010 4.1 10.0 5.8 16.1 7.3 20.1 29.7 30.1
2011 4.0 9.4 5.8 14.7 7.1 19.1 25.2 26.5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改善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落实好以下方面:①改革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对经费的使用进行逐笔登记,登记明细账,并对其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②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③加大政策扶持,对贫困学子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补贴。
(二)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农技培训和科技推广
一方面,政府应该邀请具有某方面农业知识及技能的专家,对农民进行针对化的农机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定期组织成员下乡宣传农技培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技能培训,使这种培训在乡村能够得到更好地推广。
(三)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劳动力转移的监管
改革户籍制度,构建人力资本开发体系,为人力资本回流提供激励机制。加强人力资本回流机制的建设,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返乡参与农村建设。
篇2
关键词: 城镇化; 瓶颈;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71-01
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达46.6%,城镇化的潜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其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此外,城镇化也将对扩大消费和内需产生积极影响。[1]不过,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带来的不少问题。
一、推进城镇化的瓶颈
(一)房价障碍中国城镇化
在房价和城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将促使未来的房价上涨;其二认为中国房价的上涨与城镇化没有关联,理由是购房者不是农村人口。此外,更多的人担心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很可能由于城镇化的推进而追随大中城市上涨,而反过来将影响到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有专家就认为农民必须在城镇居住下来才能提高需求,而农民不能成为城镇居民的问题是没有房子,仅仅解决户口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要向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2]考虑到农村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村家庭对于城镇高高在上的房价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住房贷款需要的收入保证,也制约了他们的这一方面的消费。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消费往往大打折扣。
(二)就业是中国城镇化的关键
如果说没有成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家庭,没有自有住房还可以接受租房的话,那么他们生活在城镇是否可以有一份收入适当的工作就尤为重要了。统计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417元,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制造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3]相比农村务农,这一收入水平还算可以。有几点质疑之处,首先,农民工从职工作的技术含量低,工作稳定性较差;其次,取得该收入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最后,扣除日常的生活支出以及回家探亲的费用,可以用以消费的收入能剩下几许。
(三)社会保障是城镇化推进的难点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让转变成城镇居民的人们,在享受城镇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使其今后的生活更加有保障。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的养老以及医疗模式,经费依靠自筹,农民工在单位也很少加入到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前国家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决策层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逐渐把农民以及农民工社保纳入我国社保体系。不过,考虑到相关政策不明确,加上当前社保基金存在的压力,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城镇化以后,意味着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往靠土地养老的模式将不复存在。因此,要想取信于他们,使中国的城镇化顺利进行,需要循序渐进地把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使其对未来的生活有合理的预期。
在今年的总理政府报告中,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的两个重点,其一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其二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市民。而上述两项工作的落实,都需要在住房价格调控、增加就业机会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二、破除城镇化瓶颈的对策
针对前面提及的三个方面,要使农民成为城市居民,需要在住房、就业以及今后的社会保障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接下来作具体的对策分析。
(一)杜绝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房价过快上涨
当前,对于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国家已经意识到其可能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台了一些严格的措施,比如第二套房贷的首付比例提高至50%;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并首推房价问责制。[4]目前还不清楚政策可能带来的结果,但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何这些严厉的措施到房价已不堪重负的时候才出台。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把控制房价作为工作的重点。具体的做法,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这一地区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高于标准,政府将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引导,使其恢复理性。
(二)实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每年春节期间,农民工的返乡来临,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是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为何不能让这些人留下来。此外,民工荒问题也让人注意到是否中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从而会出现以上的情景。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沿海发达地区,必须加速推进城镇化,让更多优秀的农民工可以举家落户这些地区,增加这些产业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各级用工企业也加强这一群体的职业培训力度,使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如此,将使城镇化服务于工业化。此外,东部地区应该整合资源,强化经济区域功能,包括采取淡化行政区划,促进工业对外转移以及鼓励高科技产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具体措施。中西部地区通过培育极具影响力的大中城市,提升区域的竞争力。[5]通过东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先行城镇化,保证企业用工的需要,同时把一些落后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可以通过工业化的进程带动城镇化。
以上表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将促进城镇化,通过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三)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
长远来说,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为此,可以再以下这些方面加以改革。第一,尝试把拥有稳定收入和固定工作作为城镇的入户条件,从而完善这一群体的养老及医疗保障;第二,坚定不移地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他们在城市置业,成为城镇居民;第三,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第四,逐步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等。[6]
同时,国家可以鼓励和引导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合的保险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使转移到城镇的居民,可以一定程度上依靠这些专业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为自己的医疗和养老提前规划。
结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无疑将落在内需上,而城镇化推进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城镇化既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还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带来消费扩大,已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城镇化的继续深化的过程,还需要人们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视它,采取一定的措施解除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上)[J].中国政党干部论坛,2010(1):32-34.
[2] 许小年.房价是中国城镇化改革最大障碍[R].cq.省略/a/20091211/000695.htm.
[3]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cn.省略/reports/2010-03/22/content_19655996.htm.
[4] 杨娟娟,马力.房价过高可停发三套房贷专家称加速楼市降温[N].新京报,2010-4-18.
篇3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乐天溪镇社会管理创新调查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加强宜昌城市管理——关于赴无锡、新乡、洛阳市学习城市管理经验的考察报告
《三峡论坛》“三峡发展论坛”专栏征稿启事
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创新研究
基于移民安稳致富的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三峡工程网络调查问卷文化学分析
历史文化遗迹在建成宜昌国际水电旅游名城中的地位
“且兰”地考论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困境及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
《土家族大辞典》编纂工作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在三峡大学举行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基于恩施州与湖北省的对比分析
依托动漫产业 保护和开发旅游目的地民间传说
对创建宜昌国际水电旅游名城的认识和思考
黄柏权教授申报的《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调查研究》获国家民委批准立项
龙麻布努语语音系统
《宋书》概数词的称数法研究
穆时英:上海都市文学的真正书写者
《洪疫之年》中的女性叙事技巧
世界银行移民政策高级顾问、著名社会学家迈克尔·塞尼(Michael Cernea)教授来访我校
主动融入宜昌都市圈 加快推进宜昌长阳一体化
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的宜都经验
湘西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略谈唐代中国移民活动的类型
少数民族水库移民生计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调适——基于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罗甸县的调查
白鹤滩水电站跑马乡移民人口调查报告
西南少数民族水电移民文化保护与发展述论
《三峡论坛》征稿启事
Induced Earthquake Monitoring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试析三峡水库管理的五大特点
屈原与20世纪初小说的叙事伦理——以《老残游记》为例
记南台湾府城奉祀爱国诗人屈原之庙宇
论宜昌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夷“尊鸟”与荆楚“崇凤”比较研究
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参与国家民委组织的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调研
“第二届湖北青年学者论坛”学术会议综述
略论清代对贵州苗疆“生界”的经营及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寺庙的复兴——浙中H村将军庙的个案研究
乌江流域阳戏的传承与研究
《三峡通史》编撰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何伟军教授一行赴恩施小茅坡营村进行田野调查
发展品牌经济 建设品牌城市
《三峡论坛》“三峡发展论坛”专栏征稿启事
主持人语
“山寨”的文本解析与当代媒介表意
存在的叙述与叙述的存在——论林白小说叙述的存在性转向
麦克尤恩《水泥花园》中的不可靠叙述
主持人语
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实物指标调查问题探讨
关于三峡库区忠县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开县移民安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研究
三峡后续工作时期宜昌市三峡移民安稳致富长效机制研究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践与思考——以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
屈原与中国诸文化
宜昌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屈原和王昭君为例
浅谈湖北省旅游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对旅游地形象的表征研究——以凤凰古城旅游者为例
篇4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诉求;机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会加快农转非的步伐,将已经脱离土地的农民的户籍转变为非农业户口。在农转非过程中,国家在资源配置上集中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导致了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农民工与市民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会产生农民问题。我们的调查小组成员通过了解走马镇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农民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农民的的诉求和保护途径,有利于丰富武陵山片区地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研究成果,使城镇化发展建设真正得益于每个农民。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内容
以走马镇农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农民在城镇化发展前后生活现状,从户籍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或不完善是导致农民诉求产生的原因,在此分析上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民权益遭受侵害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出了走马镇农民在生活水平、就业、社会保障等诉求问题得到解决的愿望的增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民工权益保护应有的多层次的长效性的保护机制。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小组为顺利开展调查活动,于2015年6月份展开了以隶属走马镇的古城村、花桥村、李桥村的农民及街道居民的调查,以深入访谈和抽样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按照年龄阶段和性别对三地的居民进行分类,以一定的配额选取样本并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9份,其中古城村112份,花桥村89份,李桥村98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小组成员就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对城镇化提供的就业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后期统计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并结合实际访谈资料撰写城镇化发展中农民的诉求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特征
调查小组发现位于湖北恩施州的走马镇符合城镇化发展中农民问题的调查,近几年走马镇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素有武陵山区“明星乡镇”之称等殊荣。本次调查共完成312份问卷调查,在调查的样本中,按走马镇的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让37.3%的居民对目前的生活持满意态度,43.3%的居民感到很满意,而持一般、不满意态度的比例分别为15.3%、2.7%等数据,针对数据,调查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农民不满意的因素是由于他们的诉求未得到政府、企业、社会等的回应。具体分析见下图1所示:
图 1 调查对象对于生活的满意度
二、走马镇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诉求特征
(一)农民的经济利益诉求
1、生活水平诉求提高。在走马镇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与失地前相比,失地农民部分生活水平下降。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20户农户中,耕地被占用前年人均收入为4539元,耕地被占后年人均收入4128为元,低于恩施州平均收入水平。造成这些农户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经营,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所依赖的庭院经济。当和城镇居民一样支付必要的生活费用,致使其生活成本明显上升,然而,农民在享受政府给予的补助时根本不可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贫富分化较为严重。因此,希望生活水平不因失地而下降就成为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利益诉求。
2、就业创业诉求强烈。在走马镇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上,较为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民就业歧视现象,这可以用博弈理论解释为存在政府、企业、城市居民、农民工之间的博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业在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走马镇打工的农民中,就农民在不同行业就业的比重,得出了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最大,占29.08%,其次是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占17.34%,可以看出,这些行业是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最差的,也最容易受到失业的工种。农民工普遍认为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农民盼望政府能提供技术培训以便能够自主创业。
3、基本社会保障诉求渴望。社会保障主要是“五险一金”。许多工商企业以及其他机构为了节约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不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据走马镇统计局2011年对8268名农民工的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占19.9%(图2)。可见,外部性理论说明了由于保障制度的福利经济性质,不可避免的存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外部性特征,为了避免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制度的公共产品带来的外部负效应,走马镇必须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是迫在眉睫的。
图2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资料来源:走马镇统计局整理)
(二)农民的政治文化利益诉求
1、基层领导服务诉求的提升。大量事实表明,农民利益诉求表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无法与基层政府进行平等对话、有效的协商。乡镇基层政权在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起着主导的作用,农民处于一种无话语权的境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与政府协商甚至谈判的权力,失去了政策实施行为走向良性发展的机会。在收集起来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农民回答“经常参与政府民主管理”的占15.6%,偶尔参与的占20.3%,从来没有参加的占64.1%。因此,拥有与基层政府平等对话的权力是今天失地农民重大的利益诉求。
2、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诉求高。走马镇农民由于生活水平下降,就业与再就业困难,导致不稳定的收入,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子女的教育。尽管目前在走马镇,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杂费,但是高中阶段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伴随着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的不断上涨,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在对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82.2%的农民经济水平中等以下,78.8%的知识水平初中以下。但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很高,92.1%的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
3、满足文化生活诉求的增强。一些农民由于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而对生活灰心失望,面对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无所适从。因此,当拿到征地补偿款项、安置费用后,沉迷赌博、消极避世等。对于这些农民而言,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能够激发起生活的热情。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希望政府组织起来并与文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对丰富农民生活,提高自身素质等很有禅益。
三、建议
城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涉及到了社保覆盖、扶贫、教育、户籍改革等议题。这无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的诉求问题得到有效切实的行动提供了很大机会。对此,本次调查针对农民诉求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大扶贫惠农政策
为提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响应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在走马镇长期实施惠农政策,在本镇建立“非农业反哺农业”、“以城补乡”的财税政策,同时实施精准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如应该在企业中明确规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机制,在全镇城乡推行统一的最低工资法。在扶贫方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全镇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区域性贫困。
(二)完善就业创业体系
针对就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对此走马镇应具体实施这一政策,一方面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较强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给予农民极大的配合和支持,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整合教育和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技能培训服务。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群体自主创业的支持,启动“创业扶持基金”,向有能力且目标明确以及方案可行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政策优惠,扶持农民工企业发展,帮助其度过创业瓶颈,真正实“城市人”的转变,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走马镇农民基本建立起来的的城镇化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医疗保险制度下的资金筹集方式由农民工工资为基础的企业缴费与个人缴费,转变为由用人单位承担,从单一保险费率转变为多样化浮动保险费率,对于工伤保险可以提出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税+农民工缴费”的资金筹集模式。因此,在走马镇坚持实施城乡居民参保计划,推进健康全镇建设时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建立覆盖全镇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十三五规划”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划。
(四)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走马镇教育经费的投入。首先,提高走马镇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进入农村。其次,加强走马镇的教育环境,完善桌椅、体育、电器等硬件设备,让走马镇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同时,走马镇应积极响应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失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五)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的服务
安全推进社会法治治理精细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提高城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及基层组织领导工作水平,首先必须紧紧围绕选用好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个主题,解决好农村工作“无钱办事”问题。其次紧紧把握好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优化党员结构,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工作水平。
(六)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导农民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城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还应拓宽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资金的社会筹集渠道,加大文化活动室、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坚持和完善“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农村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色,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第三, 整治不良社会风气,加强城镇化法制建设,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献辉,刘海云.失地农民生存现状调杳与分析[M],载于安徽农业科学[J]2008年第26期.
篇5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问题探究 路径分析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解决对策意义重大。
一、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究
(一)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 “候鸟现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是采取“离土不离乡”模式。进入新世纪由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开始了“离土又离乡”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候鸟现象”在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尤为明显,大部分农民工只是把这些地方当成挣钱的地方,而非长久生活的地方。这种“候鸟型”转移模式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地区高额的房价,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城乡二元体制是阻碍农民工城市化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未得到实质性的破除,城乡分割制度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区域户籍制度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二元制度及由此派生的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使农民工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他们虽身在城镇,但缺乏与城镇居民共同的语言与归宿意识,缺乏话语权,易对城镇主流社会产生不信任感,深感自身处于一种被忽视、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境遇中。
(三)农民工素质不高是影响其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
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带来其融入城市的诸多难题。一是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带来就业难题。大部分的农民工没有技术是求职的最大障碍和困难,没有掌握任何技能的农民在城镇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就业难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二是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导致的非理方式影响社会和谐。由于受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多数农民工在遇到讨薪不成、同事纠纷、遭受不公平待遇等自身权益受损的问题时往往会比较冲动,容易采取简单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很少去走法律或等合理途径寻求解决。
(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失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安家的难度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失使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加大。农民工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2012年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养老保险14.3%、工伤保险24%、医疗保险16.9%、失业保险8.4%和生育保险6.1%。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不了,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大部分的农民工租赁房屋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居室空间狭小,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其健康和生活质量,农民工的子女要进入公办学校需要交纳一定的借读费。
(五)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对推动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群体正取代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有区别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在身份上他们不属于城里人,在情感上却不被城里人接受。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逐渐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仍属于低文化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市民化能力较弱。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分析
(一)增加就业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
推进市民化,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要持续把扩大农民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迁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
(二)推进农民工城市化必须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
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有一份对6232名农民工的调查报告:“84%的农民工希望进城定居后能保留承包地,67%的农民工希望能保留宅基地。”承包地对农民工不仅具有家庭粮食安全和就业保障的功能,还显示出日益重要的财产收入功能。农民工身份转为城镇居民以后,其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原有集体积累权益享受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政策。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权利和依法保障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保障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保障。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不管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平等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并提供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权益维护、治安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有关经费。
(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当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首先是要提高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当地的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应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旅游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使农民成为农业工人,使农田成为农业工厂。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财政信息公开的阶段性目标
我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三个方案比较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价格监管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与中国公共治理转型
责任伦理、权利伦理与中西方传统财政的现代转型
以案析法兼论发票虚开定性的税收法定原则
增信模式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托融资成本的影响
中国《预算法修正案》实施的“瓶颈”和突破
“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应考虑的几大关系
资本与能源替代及互补关系研究综述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效应的整体分析
现代社会家庭养老功能的维护研究
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我国养老产业现状、前景与路径选择
政府购买老年活动室服务效果探析
基于国际经验的老年保障多元主体及其演变
促进养老服务供求均衡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研究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老龄化财政政策优化研究
从减税效应看增值税的再转型
在完善制度中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基于近年来几起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分析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雍正帝财政改革的限度与帝国财政转型的内因
年金计划及其EET型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
论社会保险权的主体: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的“人”
基于生产要素替代的上海市节能空间研究
提升干部选用公信力:政治逻辑、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
推进大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对策与建议
政治均衡下的环境政策选择和影响
环境政策决定的诱因与环境改善的可能性
环境污染治理下的“工、商、住”共存
传播与实践环保理念的草根力量
我国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透明度调查报告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建议
加强对宗教团体财产与收入的税收管理之研究
收费公路的定价机制:美国经验借鉴
大学校园停车治理方式探究——以美国大学为例
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空间集聚分析
“最后一公里”公交供给创新模式及其绩效评估
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抵扣链和行业税负衔接问题研究
宏观视野下的“营改增”与新一轮财税改革取向刍议
发达国家对比下日本的财政赤字与财政重建政策
论干部选任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的辩证统一
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行为研究与对策分析
基于省际差异的人口老龄化模式与养老保障发展指数研究
篇7
关键词:城镇农民工;灵活就业;非组织化;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039-0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实现1亿人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需要提升进城农民的就业质量和实现其市民化。就业是市民化之本,基于就业转型的农民工市民化才是城镇化题中之意。学者对进城农民工就业和市民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前者阐述了进城农民工就业实现、劳动权益保护和转移就业效应等(文军等,2001;蔡,2003;朱农,2005等),后者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制度障碍、社会成本和政策途径等(如朱信凯,2005;刘传江等,2006;张国胜,2007;崔传义,2008;王春光,2010等)。
从以往的研究看,结构性市民化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和重视,尤其灵活就业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也应该从总体向结构性演进。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在城镇农民工中占有较大比率,本研究以城镇灵活就业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进城农民工灵活就业的非组织化特性及其市民化约束,以期诠释人口城镇化难题。
一、城镇化中灵活就业农民工的非组织化特点
灵活就业是相对于稳定就业而言,是指就业岗位不是传统上组织内部设置的正规岗位,而是临时性、替代性或就业者自己创造的岗位。灵活就业口径与非正规部门就业大体相当,既包括全部自雇佣就业,也包括未鉴定劳动合同或签订一年以下的短期劳动合同的雇佣劳动。无论是自雇佣就业还是非正规雇佣劳动都具有非组织化特点,本文将灵活就业也称为非组织化就业。
由于多重资本约束和社会歧视,进城农民工灵活就业现象较为普遍。2013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16.5%的农民工为自雇佣就业,在83.5%的雇佣就业者中,未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中长期(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比重为62.6%,两者合计,
收稿日期:2014-08-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产城融合视阈下稳步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就业转型协同机制研究》(13AJY008)。
作者简介:刘洪银,男,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特约研究员(天津300384)。
农民工非组织化就业比率达到68.7%①。农民工非组织化就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就业形式的分散性。就业是一种社会行为。劳资双方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劳动就业风险,社会组织的干预如政府的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将增加雇佣双方的互信,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就业实现后,强资弱劳现象容易产生资本对劳动权益的侵害,也需要有组织化地保护劳动者权益。但无论自雇佣就业还是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灵活就业,农民工就业实现具有自主分散决策的特点,缺乏组织化的指导、规范和保护,这就形成就业实现、劳动监管和权益分配的非规范化和风险性。
二是就业收益的非规模化。一般情况下,协作劳动生产力大于个体劳动生产力的加总,其差额就是组织的规模收益。协作劳动通过规模收益的创造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尤其是机器化和自动化社会生产更能大规模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因此,协作劳动既是必然选择也是生产力提升的途径。没有分工、协作和交换的生产劳动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与组织化社会劳动相比,自雇佣劳动不会产生规模报酬,劳动产出与劳动投入比例相对固定,劳动的社会经济效率不高。
三是劳动权益保护的非组织化。个人力量难以与资方抗衡,需要劳动者通过形成联合组织提高协商能力。但至今为止,在城市里的大部分农民工很少加入工会组织,尤其是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人数更少,据调查显示,2006年,农民工加入工会比率仅为13.8%,2010年为44.6%②。农民工个体劳动谈判能力有限,缺乏工会组织的庇护,灵活就业者无论劳动要价能力还是劳动权益保护都处于劣势。自雇佣劳动自我承担经营风险,同样缺乏组织依靠。
四是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稳定就业的标志是稳定的劳动关系,稳定劳动关系的前提是组织化就业和有法律保障,灵活就业者游离于劳动合同之外或受短期劳动合同约束,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关系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是劳动就业非组织化的根本特征,既不利于农民工职业发展和职业管理,也不利于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二、进城农民工职业自由化与组织化的二律背反
1.人的需求与职业自由化、组织化
人的需求具有社会化和自由化二重特征。如图1所示。按照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作为社会人,人需要组织的庇护,组织不但能够给人带来生存需求,还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社会尊重和价值实现需求。但从职业人格看,人的职业个性特征是多种多样的。既存在偏组织依赖型人格特征,也存在偏组织厌恶型人格特征。组织依赖型人格(如安全型人格)能够从组织中获得大多数的需求满足。组织厌恶型人格(如自主型和创造型人格)崇尚个性化自由,努力争取职业自由化,倾向于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约束。人的职业需求具有组织化和自由化二重性。
图1人的需求与职业自由化、组织化
进城农民工举目无亲,职业需求偏重组织化,更需要从工作单位获得生存需求满足。但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的农民工即使进入企业劳动也难以被纳入正式员工,组织单位提供给他们的生存庇护有限。农民工组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非组织化就业成为一种无奈的必然选择。
2.非组织化就业是农民工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民工非组织化就业既有主动选择因素也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一部分自主性较强的农民工为摆脱单位约束,宁愿选择灵活就业,获得完全的工作自主和自由。这部分农民工主要是创业者。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农民工自身看,农民工劳动技术技能低,工作经验少,难以胜任高技术或高级管理岗位,只能从事低端低收入工作岗位或从事门槛较低的自营就业。2013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自营就业农民工中82.1%从事第三产业,这些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不需要较高的初始资本和技术技能,经营收入也较低。调查显示,2013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2609元,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最低为2297元。从用工单位看,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是灵活用工现象产生的主因。受产业升级约束,低端企业利润空间有限,为降低用工成本,企业对低成本劳动力产生偏好,并逃避劳动合同签订,不愿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也降低农民工参保意愿)。调查显示,2013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仅为41.3%,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率仅分别为15.7%和17.6%。
三、农民工非组织化就业的市民化约束
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的城市落户,而是以稳定就业为基础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长期生存发展,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农民工市民化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社会政策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就业方式对三种资本的形成和政策信息获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组织化就业相比,非组织化就业对农民工资本积累和城市社会融合产生多重约束。
1.非组织化就业使农民工游离于社会政策和城市文化之外
农民工灵活就业的非组织化特征将农民工隔离在民主政治、组织文化和社会生活之外。一般而言,组织是国家调控经济、管理社会的载体,国家的各级政策法规、制度信息等都是通过组织单位传达和贯彻实施的,单位是各级党委政府政策法规的落实者。由于非组织化群体不居社会主流地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优先关注组织内群体,而忽视非组织化就业者。如我国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起始于1992―1995年,而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直到2006年左右才出台。作为非主流群体的灵活就业者既得不到政策的优先庇护,又无法及时获得政策信息,这必然降低灵活就业者的社会福利和决策能力,久而久之,灵活就业者就成为社会边缘化群体。如农民工没有城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选举法将选举权与户籍挂钩。农民工户籍不在打工城市,自然被排除在相关权利之外,农民工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边缘化的农民工与正式员工互动交流少,难以融入组织文化,也就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自雇佣就业者亦是如此。
不但如此,非组织化就业的职业发展生涯也会受阻。企业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正式员工,无论教育培训还是职位晋升,受益者皆是正式群体。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一年以下劳动合同的灵活就业者,即使不再冠以“临时工”的称号,也没有被纳入正式员工队伍。无论从培养提拔还是企业福利,非正式员工都很少被考虑。组织的管理和技术岗位多数是被正式员工占据。较高的流动性让非正式员工无法明确和实现职业发展生涯,常常是得过且过。
2.非组织化劳动规模收益缺失降低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社会劳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分工劳动和协作劳动。自雇佣就业从社会宏观视野看属于分工和协作劳动,从企业微观视角看属于独自劳动,自雇佣劳动在获得自主性需求满足同时放弃了规模收益。企业内部的灵活就业者虽然创造了规模收益但极少参与收益分配。雇主或企业主支付给农民工的是谈判约定的固定薪酬,没有加薪或奖金,甚至不享受企业福利。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灵活就业者很少能平等地分享组织的规模收益。
3.企业对灵活就业者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
农民工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离不开所在企业的在职教育培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分享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创造的更多剩余价值。由于灵活就业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会随时带走企业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低下,企业因而缺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从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看,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关键因素。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外溢性,农民工自身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只有政府和企业才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比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企业将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群体排除在教育培训之外,就会对农民工市民化形成较大的约束。
4.企业对灵活就业岗位劳动安全防护不重视
企业内部的灵活就业岗位多是体力性岗位,存在一定的职业安全风险,需要企业提供安全防护条件和措施。这势必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一般而言,岗位级别越高,对企业贡献越大,企业能够提供的工作条件越好。提供安全防护的保障设施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劳动关系越稳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越高。而灵活就业岗位多是底层一线岗位,岗位劳动生产率低,流动性和可替代性强,企业愿意提供的安全防护有限,这势必将农民工置于罹患职业病风险的境地。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安全没有保障,何谈市民化?
5.非组织化就业阻碍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实现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社会融合主要是群体间互动交流、碰撞和彼此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拉近群体间心理距离,影响和同化群体个性文化。群体间社会融合需要第三方组织的干预。
图2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融合路线图
如图所示,社会融合是组织化群体、非组织化群体(包含个体的虚拟群体)与第三方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与组织化群体之间的自主双向互动可以实现文化适应、社会心理融合和身份认同,但非组织化群体与组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般需要第三方组织的媒介作用,将非组织化群体组织起来,创设条件,引导促进两个群体间的互动交往和彼此接纳。但无论是自雇佣就业还是非组织化的雇佣劳动,作为第三方组织的社区和企业单位都没有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群体互动创设必要情境,群体间交往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在第三方干预缺失情况下,由于社会歧视的存在,企业内部灵活就业的非组织化群体和正式就业的组织化群体之间不会主动交流,彼此泾渭分明,自雇佣就业者与城市居民之间也存在隔阂。由于就业方式的不同,而没有发挥劳动就业应有的社会联系作用,很显然,非组织化就业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关键是就业问题。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属于非组织化的灵活就业,即自雇佣就业、未鉴定劳动合同或签订一年以下短期劳动合同的雇佣劳动。灵活就业具有就业形式的分散性、就业收益的非规模化、劳动权益保护的非组织化和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等非组织化特点。人的职业需求具有社会化和自由化二重特征,既具有组织依赖性,也具有组织厌恶性。非组织化就业是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农民工灵活就业更多的是被动和被迫选择的结果。非组织化就业的农民工被社会政策和组织文化边缘化,灵活就业降低了农民工收入水平,削弱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安全保护的积极性,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非组织化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形成多重约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和严格实施《劳动合同法》,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
在劳动力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劳动合同法》成为弱势法律。劳动权益是民生权利,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一是进一步修改完善《劳动合同法》,明确界定和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二是劳动主管部门协同工商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劳动合同法》实施状况,尤其是监督检查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保险缴纳和劳动时间、劳动防护措施等,加大对违反劳动合同法企业的惩处,视情况提出警告、限期整改、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直至移送司法部门。三是劳动主管部门要指导建筑和家政行业农民工也签订劳动合同。建筑工人可以与建筑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再由建筑公司派遣给工程承包人使用。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公司签订合同,家政公司再与用户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2.构建财政转移支付双挂钩机制,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市民化进程
一是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农民工市民化双挂钩机制。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由中央转移支出给予补助,企业农民工培训成本由地方政府财政分摊。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也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分担。二是严格监督农民工职业培训经费使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农民工培训转移支支付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受托单位的培训经费要与农民工培训效果挂钩。三是提高中高职业院校农民工教育培训参与率和参与度,发挥职业院校专业技术培训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可采用政府招标、企业委托、自主培训等多种形式,采用政府费用分担和市场化运作方式。
3.畅通农民工职业通道,加强农民工职业管理
消除就业歧视是农民工实现职业发展的前提,工作岗位分派不应依据身份而应取决于岗位胜任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企业帮助农民工设计和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具备相应能力的农民工,无论劳动合同期限长短都可以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尤其是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农民工。职业发展不但是农民工自己的事,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企业应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提供岗位轮换、绩效评价和岗位晋升的机会,加强农民工职业管理。
4.构建社会组织协调工作机制,促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
构建企业工会、个体企业联合会和城市社区等社会组织协调工作机制。一是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企业工会要设立专职的工作人员,工会人员薪酬由政府、行业协会和所在企业共同承担。二是企业工会应降低入会门槛,广泛吸纳农民工入会,并代表和主张农民工的各项劳动权益。三是工商管理部门在中小企业联合会基础上建立个体企业(或称微型企业)分会,负责政策上情下达、贯彻实施和信息共享等。四是城市社区积极组织农民工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及时公开传达各种政策信息,并帮助农民工化解邻里纠纷,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
注释
①《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农民工输出地监测调查结果形成。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1527个调查县(区)抽选了8930个村和23.5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②资料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2010年对全国25个城市(区)已建立工会的1000家企业的4453个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19―30.
[2]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5,(1):28―34.
[5]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5―12.
[6]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42―46.
[7]崔传义.农民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8]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J].人口研究,2010,(2):31―34.
篇8
一、构建平台,变“纸上谈兵”为“实兵演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版本、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语文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获得更多的真实感受,从而形成更直观的独具个性的认识,促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也为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如针对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调查从身边得知或者生活中见到的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伤害行为,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素材形成有根有据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中的“保护野生动物”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交流自己的调查所得,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丰富构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丰富课堂教学构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如针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教师会发现初中学生对身边的小鸟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查找和搜集关于身边的“鸟鸣声”的专题实践活动。多数鸟儿的鸣叫是清脆悦耳的,也有会给人们带来烦躁情绪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广泛地搜集资料之后,开展关于鸟的品种、鸟的叫声、鸟的保护等方面知识的竞答比赛和社区知识普及等活动。为了能够在知识竞赛和知识普及等活动中表现得更突出和优秀,学生也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广泛地找寻素材,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活动。
三、扩容建设者,提高学生处置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归根结底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拓展语文教材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更多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其第四单元的内容“江山”,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家乡的山山水水等风景,引导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发现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多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生活化教学,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将教材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地感知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更强大的求知动机和欲望。而语文综合性实践又多是缘于生活中的语文运用,是结合人类在生活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合作活动的教学过程。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势在必行。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将眼光投向社会生活实际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来组织开展更多的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和交流。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进一步强化,也就能够更多地进行自我认知、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最终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篇9
2013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全国共有18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此相应,18岁以下城乡流动儿童为3581万。
两类儿童数目相加,考虑到持续增长趋势,中国目前有近一亿儿童正被卷入城镇化大潮。
“城市生活儿童”已成全国性政策问题
从地区分布上看,有1/3的孩子经历了较长距离的“跨省移动”,“向东走”的趋势仍在强化。
广东省的流动儿童总数达434万,远高于其他省份;随后的浙江、江苏两省,也因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而吸纳了超过200万外省孩子。北京、天津、上海的流动儿童90%以上都是跨省移动。
具体而言,每10个在上海生活的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每10个在北京和浙江生活的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
部分“成长中”的中西部省市也成为儿童流入“大户”。四川、山东、河南、福建的流动儿童都超过150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接近四成,青海、贵州约35%。流动儿童的接收与安置,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城市政策问题。
城乡流动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动”的平均时间已达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约1/3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
此外,0~6岁流动儿童,自出生以来有一半以上时间在现住地居住。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没有老家生活的经历和记忆,成为文化上和社会意义上的“城市生活儿童”。
不能上学的孩子有200多万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两为主”的政策基础得以奠定。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出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公用经费”。
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共增加347万,增幅为30.83%,大部分适龄流动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
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不同地区对这一方针的推行存在诸多差异。
长期研究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复旦大学博士熊易寒向本刊介绍,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方面,一线城市中上海做得较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约5000元,大部分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即使就读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可以得到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认为,“两为主”没有全面到位,全国尚有2.94%的适龄流动儿童还不能接受义务教育,“有200多万”。
据他介绍,目前全国实现“两为主”的比例达到80%,分布却不均衡,中小城市可能已经到90%甚至100%,但是一些大城市还差得多。
变形的亲子纽带
而由于遭遇较大环境压力,移居家庭中的亲子纽带可能变形。
2013年广东省妇联与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合作完成的一项关于“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有1/3流动儿童家长每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7小时,有一部分甚至不到1小时,仅1/10左右的孩子表示父母会经常带自己出去玩。
学校的纽带同样“不够稳定”。
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高明华对哈尔滨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研究发现,作为城市稀缺资源的一流名校(重点小学)只招收有城市户籍的学生;一旦某所小学聚集了较多的农民工子女,已有的城市学生会纷纷转走,逐渐地,这所小学就成了“全国招生的农民工子弟校”。
“绝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在城市都属于穷人,他们可能遭遇双重歧视:一是对其身份或社会地位的歧视,二是对其经济地位的歧视。”熊易寒说。
看得见的天花板
“熟悉的世界、陌生的社会”――这是一份针对南京流动儿童城市认知的调查报告所作的结语。
在这群“习惯把自己看作异乡人”孩子眼中,所在城市里的种种区隔,是一层层“看得见的天花板”。这不仅体现在“城中村”这类物理空间的隔离,还可能内化于成长的每个环节。
华东理工大学流动儿童研究专家曾守锤告诉《望东方周刊》,农村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大都不充分。
大龄儿童的出路瓶颈则更为“可见”。段成荣的研究显示,无论家庭经济条件、阶层地位,中考和高考报名条件中的户籍规定,即便是经济条件很好、社会资本充足的家庭也难以跨越。部分儿童成为童工,也引发了14、15岁流动儿童辍学增多的连锁效应。
最值得的一笔人力资源投资
自2012年起,在住建部城乡规划司的支持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20个调研组、90多人,对全国不同地区20个县(市)进行了深入调研。依托此项调研形成的研究报告提出,201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较2011年减少345万人,20多年来首次出现绝对量的下降。
篇10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人民不禁惊叹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越发频繁,有的土地长期干旱,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有的遇到百年不遇的雪灾。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天灾不得不引起世界人民的注意,思索带来巨大灾难的缘由,因而生态环境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我利用暑假时间农村诸多家不同工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走访本村有较大经济收入的工厂进行查看,同时结合居民调查,是以入户调查方式为主展开调查。并通过记录厂房旁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工厂的排污情况,并结合老一辈描述的以前的环境进行比较。农村面临的主要污染为水污染、烟尘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造成农村污染的主要有工厂的排污、数目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
中国于**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城市迅速崛起,快速发展起来。当然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强大,农村也相对的进入了新的发展路径。虽仍以农业为主体,但农村同样也兴起了其他不同的行业,慢慢的向城市的发展模式前进。工厂慢慢的建起来了,然而农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发展相当的慢。当城市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工业的时候,经济也与相应的速度发展着,农村无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变的相对的落后,而且近几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导致工厂无法向前发展,无法进一步完善,更没有可能考虑到环境。也其他资金用来处理污染物,而器械的落后更加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现今,农村工厂虽少,产生的污染物却有增无减。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发展都不成熟,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为了奔小康,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主,一切服从经济发展需求。由于早期对环境的不够重视,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城市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控制了环境污染的扩大蔓延。查中我发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需求,且农民还未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任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不加以控制,导致污染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农民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其他,更何况环境这种虚的东西,也无人还在平时聊天中提及环境。观念上根本就没想过,更由于人的本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大部分农民对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报以漠视。
人类是自私的,在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所以当面临环境与经济利益时,人们很难抵制金钱的诱惑,更不愿损失自身利益投资到环境中。对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了解到,保护环境需要个人要拥有较强自觉性。农村欠缺环境方面的教育,上街的时候垃圾一般都是随便乱扔,即使前面不远处有垃圾桶,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多走几步。面对小利益,很多人都不愿错过,更何况工厂面临的是一笔金钱。走访中我发现,工厂是都直接排污。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我应该当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完美。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二)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三)
实践报告主题:浙江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年7月10日至7月24日
调查地点: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棠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一 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注意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污染
我们村之所以称为棠村,是因为村子里有很多的池塘,前身为塘村,池塘主要用来养鱼。在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但是这几年,池塘里的水质污染已经非常 严重,池塘里已经无法再用于养鱼。池塘已经荒废,成为了一个个大型的垃圾场。水面经常发出一阵阵的恶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池塘里。尤其是这几年,柑橘的价格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是直接将一车车的桔子直接倒在池塘里。现在一眼望去,池塘表面都是成堆的烂桔子。还有个原因就是村民们对于病死的家禽,小猪等处理办法不好,大多扔在池塘里。于是,路过池塘边的人经常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腐尸味。
建议:村里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告诉他们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清理池塘里的各种垃圾,对往池塘里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罚款。争取早日使水质得到恢复。
二 白色污染
在农村里,很多地方还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随处可见各种花花绿绿的袋子。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来装食物则其中的有毒物质会一起进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它们散落在土壤里,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这些塑料品,还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
建议:农村要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塑料袋的使用来源。提出用布袋或篮子购物。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要统一回收处理。
三 空气污染
在农村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而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制品。因此,若直接燃烧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以及刺激性气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质。长期吸收这样的空气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建议: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回收的要进行回收。对于塑料制品更不能直接焚烧,应当统一回收进行处理。
四 农业污染
这是一种农村特有的污染,它主要来源于农业措施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它们的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以及水土流失一起被带入水环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和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是其根本来源。一些不可分解的农药还会随蔬菜等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还有一些未经处理的死家禽,牲畜等的尸体直接丢弃在土壤里,他们携带的病菌,病毒进入水中,土壤中则产生生物污染,最后危害的还是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