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超市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13:1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超市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寒、暑期工,实现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对大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人却认为挣钱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做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时间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假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就我xx班而言。我班共有39人参加此次活动,其上交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率为100%。从收上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是非常认真的、负责的。最优秀的有以下俩位同学。
XX年1月23日—XX年2月11日xx同学在xx市旺鸣轩酒楼做了关于餐饮服务人员的调查报告,她向大家分享她的实践心得: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很有意义,我见识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人,也交到了一群不错的朋友。经历了一些事,理解了一些事,也看穿了一些事。谁会说没有收获呢,三毛曾说过,“年轻时,多经历一些事,多吃一点苦,绝对不是坏事”。
XX年1月19号-XX年2月28号xx同学在xx省永州市超市化妆品店做了有关化妆品销售的调查报告,她和同学们分享说: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假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超市购物;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95-02
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培养和塑造直接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没有高素质的消费者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封闭的校园里,容易形成心理趋同倾向,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各高校校内市场日趋完善。在高校校内超市因其顾客群身份的特殊性、区域封闭度高及市场竞争较小等原因,呈现出有别于校外超市的一些特点。为了了解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特点,挖掘校内超市背后的动机,我们作为西安市西安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开展了一次大学生校内超市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大学生超市购物行为是研究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人都对超市购物现象、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较少涉及影响大学的超市的定量分析。为此,本文以西安市为例来研究大学生超市购物的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愿能为校内超市经营者提供可靠有效的营销策略,也希望广大在校生能深切认知自己的消费行为,促进其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
2.研究对象。以西安市4所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投放问卷800份,选用分层抽样,回收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90%。其中女生531人,男生189人;大一84人,大二412人,大三180人,大四36人。
3.研究工具。采用自编《大学生超市购物情况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价法,即从“5”到“1”分别表示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问卷从超市购物月平均消费、购物重点、购物频率及恋爱费用四方面调查。问卷α信度系数值为0.687,表明其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效度检验的α系数值为0.941,表明其有较高的效度。
4.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基本结果分析
1.大学生超市购物情况。大学生超市购物每月花销基本不超过150元。每月花费低于50元的学生占14%,50~100元之间的占37.0%,100~150元之间的占31%。也就是说,五分之四的学生每月超市购物花费并不超过150元。每月花费150元以上的学生占18%。从抽样结果来看,西安大学生的校园超市消费在一个较低的范围。
2.大学生恋爱购物情况。从抽样结果看出,每月花费低于50元的学生低于12%,50~100元之间的占15%,100~150元之间的占30%,每月花费150元以上的占43%。结果显示,大学生谈恋爱时去超市购物的花费明显增多。
3.大学生在超市购物中的行为习惯。从抽样结果来看,大学生在校园超市购物主要以日用品和零食为主。其中,生活用品28%,零食26%,学习用品17%,水果16%,饮料11%,娱乐用品2%。
4.大学生对超市购物的频率。大学生去校园超市购物的频率总体来说并不高,选择每天都去的学生占6%,经常去的占25%,偶尔去的占61%,基本不去的占7%,从不去的占1%。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超市购物的意愿不是很强,其行为意愿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超市购物的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对大学生超市购物的差异。从表1可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超市购物中的重点不存在差异,购物频率和月消费存在差异,恋爱费用差异显著(P
2.不同年级对大学生超市购物的差异。从表2可见,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超市购物中的恋爱费用、购物频率不存在差异,生活费和购物重点差异显著(P
3.不同月生活费对大学生超市购物的差异。从表3可知:不同生活费群体的大学生在超市购物中恋爱费用、购物频率存在极大差异(P
四、现状与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超市购物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超市购物在性别、年级及月生活费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大学生超市购物的月生活费、购物重点、购物频率、恋爱费用存在显著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超市购物每月基本不超过150元,超市销售的商品大多是生活日用品和食品。物品种类是大学生超市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购物频率不存在确定性。
2.月生活费、恋爱费用、购物频率和购物重点是影响大学生超市购物的主要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超市消费,其与超市购物消费成正相关关系。
3.月生活费、购物重点和恋爱费用是影响大学生去超市购物的主要因素,并影响着大学生去超市购物的频率,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通过对上面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对策:①要求产品的多元性、针对性、专业化。②超市应针对情侣推出情侣大礼包、情侣杯子等产品。
参考文献:
[1]武松,贾媛,等.上海高校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3,(3).
[2]陶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商贸,2011,(26).
篇3
1.1明确课程的定位
“超市生鲜食品管理”课程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选修课,是在具备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基础上,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到超市工作所开设的提高超市生鲜管理能力的素质拓展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涵盖了连锁超市生鲜区各工作环节和内容,为学生从事连锁超市生鲜区相关岗位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它既是满足岗位需求的首要流程要素,也是从事连锁超市门店生鲜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技能)。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国内超市的发展、采购、加工、销售、陈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超市生鲜区基本管理能力,为学生能适应超市生鲜区相关岗位群要求奠定基础。因此,课程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1.2课程内容的建设
该课程着重讲授超市生鲜食品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力求课程体系完整,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不追求知识面面俱到,但也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做到内容深入浅出,有效提高学时的利用率,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和深入理解所学的超市生鲜相关知识。[1]在内容选择上,对超市内其他部门内容只作简单介绍,如超市营销、超市服务规范、超市自动补货等;在讲授生鲜食品采购管理时,加重了生鲜食品当地采购和跨地区采购的阐述,强调了采购工作对生鲜区的重要性,而不追求进一步讲生鲜商品的补货知识,从而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根据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重视教材建设。在目前社会对实践人才需求的趋势下,编写了《超市生鲜食品管理》教材,不但满足了自身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被扬州大学、青岛旅游学院等院校及相关单位使用,在国内生鲜管理方面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等培训考核内容有机结合,开辟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完成该课程及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再经过国家职业鉴定所的考核,可以获得烹饪类相关证书,其培养方案在国内高职高专中起到了领先作用。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表明,获得烹饪类相关证书的学生,如果具备在超市生鲜区实践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所提方案与实际情况接近,解决问题速度快。
1.3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能激发学生内在潜力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例如,在上课时讲到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思考内容设置的目的、核心与作用,并让学生来回答或补充。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不断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授课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图表及影像资料,能明显加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量。但多媒体课件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利于课堂上学生记录笔记及课后总结复习。因此,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板书式教学方式相接合,才能通过多媒体提供更多图片、影像等信息量的同时,发挥板书有利于加深理解授课内容和掌握知识要点的作用,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更新,将任课教师担任的科研课题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将目前伊藤洋华堂、沃尔玛、好家乡、好又多等超市实施的“品项管理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它贯穿生鲜区商品的采购、制作、陈列、损耗等相关内容,从而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结合授课内容,对超市管理学中的某些研究课题,以调查报告或策划书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超市并查阅与这些课题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新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科学阐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使学生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工作。例如,对个别学生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帮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商品策划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考试方案的确定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考试方案能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灵活的考试评价机制可以促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平时课堂作业和课堂提问。这两项考核占总成绩的20%。由于平时作业成绩计入考试,所以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的时间也增多了,通过课堂、课间和网络途径与老师交流提问增多。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任课教师都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提问,使学生复习教学内容成为常态,客观上要求学生平时多下工夫,解决了学生考前突击,考后还给老师的情况。实践过程中严格要求,实践后规范调查报告。实践报告和实践后相关结论占总成绩的30%,导向明确,让学生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实践。一般要求在实践课前能自觉提前准备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领会生鲜区各种操作规范及要求,与老师一起总结生鲜区商品及人员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预防措施。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作风。精心设计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是对本门课程的全面性总结。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采取闭卷形式,在题目类型设计上主要让学生掌握生鲜相关概念,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生鲜区理货、促销、定价、保鲜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课程教学实践
2.1实践过程
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安排5~6人为一小组,以超市生鲜市场调研与预测、促销卖场进行策划等相关主题进行实验实训,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并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超市生鲜区人员及物品的管理理解得更为透彻,收获和体会也更多。建立实践课程的信息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发表建议的机会,部分学生能够分析总结自己的实践结果,好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实施。[3]目前,该课程在实验实训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酒店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展生鲜类食品的加工、制作及售卖等相关实训内容。另外,通过学校与成都市内沃尔玛、欧尚、好家乡等几家超市的合作,把部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相关教学内容安排到超市之中,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此外,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使实验实训内容紧扣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熟食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实践中,从熟食品种的选择、原料的准备及制作,到后期POP制作、商品的定价、陈列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次实践课程,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所学的专业特长及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2.2实践的效果
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案例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和方法,结合学生对超市的参观、了解,学生可以用多种感官学习,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生鲜区的一些商品,从而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实践教学中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超市生鲜区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通过每次实践教学活动,课后同学之间进行总结、提炼,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培养。(本文来自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3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实践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课程发展过程中对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根本要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超市范围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创新的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如果只强调书面作业,学生就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字的整理上,过于关注结果,从而忽略了实践体验的具体过程。因此,对学生实践结果的考核方式有待改善。
3结论
篇4
一、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多证制”为培养目标,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营销专业基础理论,重点掌握营销专业知识和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企业基层和中层岗位,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教学方式。根据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提倡学生辅修跨专业课程,鼓励考取一些基本素质证书(如普通话、商务英语等)和职业资格证书(如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举措。“请进来”包括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到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们直接感受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和实际经验;“走出去”包括让学生承担企业的调研与营销策划项目,如编写调研计划书、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处理、撰写调研报告等。
(三)建立“导师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一定的师生比,在学生中配备专业学习导师,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一般都是从高中直接考上大学的,接触社会机会不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很有限。但是现在企业招聘的人才多数要求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许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需要,出现毕业即“失业”或学非所用的“怪象”。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要从市场第一线做起,在两三年内基本都是负责区域性市场的产品销售、市场推广、分销管理等工作,包括铺货、与客户打交道、终端管理、导购员管理、甚至货款回收等。因此,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主旨,培养学生一线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上,应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如减少大课程数量、增加讨论课和实践课、增大信息量、增设小课程(如半学期的课程)。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
(一)公共基础课程。该部分课程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社会要营销人员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校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素质方面,工作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管理、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在基础课程部分,一定要开设文、史、哲、艺等类型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要本着“少、精、宽”的原则进行,这部分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诸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等课程,但需要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讲细、讲透。这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基础,没有这些基本理论,深入的课程将难以开展。
(三)准营销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进一步学习的课程,是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活动做准备,所以称为准营销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动手能力,诸如营销英语、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广告学、营销策划、零售管理、物流管理等。这些课程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合一”的方法,进行案例教学或者分模块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做中学”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课程的本质。
(四)专业强化和提升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一些实战系列的小课程,如《销售经理》、《区域市场》、《业务员教材》等,这也是许多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时所采用的教材。同时,教师要收集最新的、中国特色的经典案例,利用实战小课程中所列出的技巧,让学生扮演案例当中的营销角色,进行营销决策,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三、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关调查表明,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营销心理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商品鉴别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电子商务技能、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进出口业务能力等。为使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必须构建一个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四个技能模式构成:
(一)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基础技能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基础技能。具体包括:①英语能力,能进行简单对话和文字翻译;②计算机应用,即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进行网络管理等;③财务分析和统计分析,能看懂资产表、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能把报表上的数字与企业的业务活动联系起来;④经济写作能力,可以准确撰写通知、报告书、计划书、总结、合同文本等;⑤法律知识,如要熟悉《劳动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经济类法律法规。
(二)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指的是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主要有:
1、市场调研能力。能够拟定调研计划,进行调查表与问卷设计,组织实施市场调研活动,能够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汇总调研数据,评估调查报告,根据调研数据计算市场需求潜量,并进行销售预测。
2、客户管理能力。能根据客户类型设计服务计划,管理应收帐款,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建立客户档案,进行客户拜访。
3、商品鉴别能力。能够区分商品的标识,并说明其内涵,用感官鉴别一类以上(如食品、日用品等)商品的质量。
4、推销能力。能够寻找潜在顾客,进行销售谈判、售后服务,并会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
5、商务谈判能力。能制定商务谈判方案,安排组织谈判活动,营造和调节谈判氛围,把握谈判的基本原则,促成谈判。
6、公共关系能力。能与新闻媒体建立联系,撰写公共宣传新闻稿,进行公关危机管理,消除不利因素。
7、电子商务能力。能制定网络广告与公关策略,利用网络进行销售服务与客户管理,协助设立企业站点和设计网页。
8、营销心理能力。能根据顾客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的不同表现调整营销方案,熟练运用心理沟通技巧与客户建立关系。能够在挫折情绪中及时调整自我。
还要具备其他如物流配送、市场开发、广告、铺货、现场管理等能力。
(三)营销核心技能。营销核心技能主要指能够制定营销战略、进行营销策划的能力。主要包括:编制企业营销目标与任务书,分析现有业务并编制发展计划,了解整个营销活动过程,根据不同需求水平采取不同的营销对策,根据新业务计划制定市场营销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并分析、评估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总结经验。这是进入营销中高层岗位所必须具有的技能。
(四)专业拓展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指的是能运用营销知识和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使营销与具体的专业模块进行结合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营销技能,拓展到消费品营销、工业品营销、服务营销、保险营销、银行营销、证券营销、旅游营销等。实践教学的安排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从专业基础技能、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与专业拓展技能,通过课堂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等来进行。训练的内容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与观摩、模拟仿真、经营竞赛、综合营销案例分析、制作营销策划方案等方式。
四、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校内技能训练。
1、“读10”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读10部经典名著,既可以是经济管理类书目,也可以是人文、历史、传记等书目,让学生从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学期选择阅读两本,由“学习导师”负责检查笔记并考核。
2、“做20”活动:专业课程结束后(即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要做20项事情,包括10次营销案例分析,4次市场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4次课外推销,1次模拟谈判,1次营销策划。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有效地将专业基础课程、准营销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强化和提升课程融会贯通,实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技能拓展训练。
这部分的拓展训练虽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无直接联系,却是学生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能力和意识,如团队协作、体能、表达能力等。
1、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户外拓展训练,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充满趣味与挑战而又不乏人生智慧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有效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2、体能训练。健康的身体是高效工作的基础,可以在校外进行越野拉练活动,以锻炼、提高学生的毅力、体力和个人意志力。
3、表达能力训练。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公开演讲或主持大型活动,以提高其表达和应变能力。
(三)实施“五个一工程”。
1、组建一个学会———师院营销学会。举办营销沙龙活动,邀请营销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个案点评、学生演讲、辩论会等,不仅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也可以吸引全校的营销爱好者前来参与。通过研讨、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心理调节与平衡能力。
2、参加一个竞赛。学校组织举办营销技能大赛或创业大赛,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竞争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营销大赛、创业大赛。
3、策划一个项目。组织学生承担企业庆典、新产品推广、节日促销等主题策划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公共关系能力、策划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抽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篇5
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重要力量。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接连不断,大学生缺乏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一次关于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总体情况的调查,有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对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总体把握程度,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呈现出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F状,从中发现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调查人员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对齐鲁理工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选取调查对象的过程中,既考虑了文理科又考虑了法学类专业与非法学类,同时兼顾了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力争得到不同科目、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学生法治和诚信方面的真实反映。
调查的内容总起来说,涉及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便了解大学生对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信仰度、学习度和运用度。
三、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主要采取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辅以直接观察、访谈的调查方式,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大学生法律精神和诚信状况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由调查员统一发放和回收,学生分年级、分科目不记名填写。问卷内容有十六个单选题构成,前八个选择题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具体包括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接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浓度、大学教育生活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度、任课教师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提升的作用、大学班级活动或校园法律讲座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作用。后八个涉及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诚信观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调查数据呈现
(一)总体情况
在问及法律枯燥性的问题上,10.8%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枯燥的;在问及诚信重要性的问题上86.7%的学生认为个人诚信是重要的;在涉及“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时,48.3%的同学选择停下脚步遵守交通法规;在涉及大学生购买的沙拉酱过期问题时,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00%的学生对自身的诚信素质感到满意;89.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恪守诚信的人,然而问及看到别的同学作弊仍选择不作弊的学生率是83.3%; 6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便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问及大学生平日接收法律知识途径中13.3%是通过教师讲授,78.3%是听新闻和广播,4.2%是看法律书籍和期刊,4.2%是听取校园相关讲座;在调查问卷中有32.5%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法律意识大大提升,其中42.5%的学生表示老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29.2%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所在班级举办过法律知识竞赛类活动;16.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校园举办的大型法律专题讲座;55.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有32.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
(二)分学科调查情况
70%的文科生和50%的理科生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是通过新闻、广播而学到的;没有一位文科生认为法律是枯燥的,但仍有20%的理科生认为法律知识是枯燥的;40%的文科生认为上大学后法律意识没多大提升;100%的理科生认为上大学后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10%的文科生和80%的理科生表示他们的教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10%的文科生和40%的理科生表示参加过的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类活动;30%的文科生和90%的理科生表示参加过校园举办过的法律知识类活动。70%的文科生和40%的理科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来源于家庭。
(三)分年级调查情况
1.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调查数据
大学生在大一年级的维权率在50%,而大四学生的维权率却下降到了30%;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教师传授接受法律知识的比例逐年增长,而到了大四教师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率几乎为零;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50%以上认为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而大四年级学生认为自身法律意识有所提升的比率仅占10%;大一和大四学生参加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类活动率为空,大二、大三分别是10%和40%。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参加校园举办的法律专题讲座的人数占40%,大三占50%,大四参校园举办的法律专题讲座为空。
2.大学生契约精神方面调查数据
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觉得诚信很重要,而且几乎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但是当问及看到别的同学作弊,自己会不会作弊的时候大一学生全部选择不会作弊,但50%的大二学生选择会作弊;100%大一新生和大四新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来自于家庭和社会而非来自于家庭;大一和大二学生学生当问及是否主动归还超市多找的20元钱时的80%选择会,而大三、大四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只有50%选择会。
(四)分院校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法大类院校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类院校的学生相比法律意识较强,而且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元。在接收法律知识途径中,法大类院校5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教师讲授,而普通大学类学生表示他们很少从教师讲授那里接受法律。10%的普通类大学生和60%的法大类学生表示教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5%的普通类院校学生和50%的法大类学生表示参加过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竞赛类的活动;80%法大类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举办的法律专题类讲座,但普通院校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几乎没有举办过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五、P于此调查报告的基本结论及其分析
从调查数据的横向来看,大学生总体上对学习法律的兴趣比较浓厚,对契约精神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诚信行为和诚信意识之间有所偏;接受法律教育、诚信教育的途径单一差等情况。
从纵向来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运用程度、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不同。具体来说:大一学生的维权率高于大四学生的20%,通过与大四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到部分大四学生在大一时维权意识较高,在大学期间自身的权利受到多次侵犯,刚开始他们就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自身的权益到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维护,于是自身的维权意识和契约精神就越来越低。针对这种现象,究期原因不得不分析到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否出现了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较大四学生而言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机会较多,但学习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的方式,很少通过讲授班级活动和校园讲座的方式获取。通过深入大四学生得知:大四学生对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少之又少,几乎为零。据了解,大四学生因为大多面临就业压力,很少关注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浓度不高,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和非法大类的学生的大多数认为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是比较枯燥的,而通过深入了解到,文史类和法大类院校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法律有关的知识兴趣度比较高,他们除了通过课堂讲授、班级活动和校园讲座外,还会主动关注法律知识的相关期刊和广播。法大类的学生还组建“模拟法庭”的社团和申请参加旁听有关法律审判的一些案件,较之理工科类和普通类院校相比,文史类、特别是法大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途径的多样性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
六、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途径探析
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这个群体能够有效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下的法律精神和诚信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在法治和契约的双重制约下更加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在这两种精神的协调下更加和谐,最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会促进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对于促进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途径探析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大学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状况而言,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的养成和提升还存在较为广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讲,教育部应当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有效的贯彻到大学生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适当地更新和增加大学生思修课相关法律知识和契约精神方面的理论,增添相关知识的案例教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契约精神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增强各高校师生互动、联合,充分了解可以利用教育资源以及不同院校的需求,有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例如,可以调动法大类或者法学大家去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相对匮乏的院校对国家形势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以讲座的形式普及给在校的大学生。
第二,从学校层面来讲,除加强老师课堂讲授的质量和效益,配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之外,不同的高校应该针对各自的特点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普法教育并且迎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例如,政法类院校可以调动本院校的法律系相关学生去基层农村或者普通类大学进行普法式的教育宣传,提升自身法治、契约观念的同时还可促进大众群体的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尊严和对契约的信中,有助减少和降低大学生乱纪、违法和犯罪现象,从而辅助和促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政策的实施。各级院校,特别是普通类和民办类院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专业知识人员,成立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播小组,通过广场电视、校园广播、发放图书等的方式定期向广大师生传播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丰富学生学习法律、契约知识的内容,提升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打工 规范管理
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的原因分析
首先,当学生从高中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相对宽松的高职院校学习,大家会发现,有很多空余时间,此时,很多同学,就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而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随着观念的改变,高职院校在校期间打工已经非常普遍了,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高职学生当中很多同学来自农村家庭,还有些学生父母有一方无固定工作,家庭经济收入不高,而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就成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不再让每月的生活费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压力,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了在校期间打工这一渠道。他们打工的收入除了用于个人生活之外,有一部分还要补贴家用。对于这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打工除了能够增加自己的生活补贴,还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有一些家庭经济较好一些的同学,也选择在校期间打工,因为打工,可以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能力,同时认识更多的朋友,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再次,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以来,在人才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喜欢招熟练工,有的干脆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招聘语。许多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鹤立鸡群,脱颖而出,赢得“伯乐们”的青睐,被迫在求学期间打工。
二.高职学生在校打工所面临的困难
1.打工岗位与专业所学严重脱节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所选择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严重脱离,例如学习旅游管理的学生从事超市收银员,酒店管理的学生从事商场促销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饭店服务员等等,这些工作多为短期的工作,大多也是被动的适应工作的需求,打工所需要的知识与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打工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时间,高职学生长期的非本专业性质的打工,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时就业方向的转移,如果这样,那么学生花费三年时间在高职院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就会浪费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2.社会经验的不足会带来很多隐患
高职学生大多是成年人,他们身体上成熟,但是心理上却很稚嫩,工作经验缺乏,社会阅历少,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他们的思想相对于社会上其他的群体要单纯很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高职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会遭遇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人际交往过程的失败,价值观偏离,发展过程中的挫败感等等,在此情况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自我调适不当,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3.打工会造成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高职学生打工的增多,会带来收入的增加,这样就助长了学生的消费欲望,他们将打工的收入,当做额外收入,将这笔钱更多的用在了吃喝玩乐上,以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使同学们之间无形的产生一种相互攀比的不良行为,使同学们更关注于金钱,个人利益,从而使打工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三.规范管理,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但不能实现学生最初的愿望,还会由此引发一些矛盾,并伤害到学生,这就给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高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正确认识高职学生打工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说过“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而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嘹望。”而在校打工就是我们高职学生的望塔,高职学生从打工这里看社会、接触社会、感悟社会。从打工经历中他们体会到挣钱的不易,从打工与学习的关系上同学们学会了如何适当安排时间,从打工感受上大家体会到社会熔炉的竞争激烈。除此之外,上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增加就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抵御社会竞争压力的能力,尽早适应现代社会。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适当安排好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有益的课外打工。
2.建立打工学生信息档案,进行跟踪服务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打工的动机,寻找工作的途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工作时间,收入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备案。在学生打工过程中,进行跟踪服务。针对高职学生在打工过程中,接触的人群类型多,经历的挫折磨难多,(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过程的失败,价值观偏离,发展过程中的挫败感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依靠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老师的辅导来帮助启发学生,让其理顺学识与金钱,道德与法律,能力与知识,当前与未来的关系,树立容纳意识,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合理处理好打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3.高职学生自身应把握好尺度,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由于高职的性质和学制的特点,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应该根据高职的特点,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可以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的渠道,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作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的岗位职责与规范,了解学校对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区别,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学生在工作中,要认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成功的原因,保持优势,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认真关注高职学生打工行为及其引发的群体效应,通过正确的引导,适当的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打工观念,及时准确的纠正学生在打工过程中的产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行为,积极主动地帮助其解决在打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高职学生,自身也要理智的对待打工现象,不可盲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反思---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李佳恒.
[2] 《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江晓珊.
[3] 《关于在校大学生打工行为的调查报告――以06、07级旅游管理打工学生为例》.熊佳蕙.
[4] 《关于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黄中浩.方珏.
篇7
职中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言能力较低,很多人抱着混三年拿张毕业证书的想法,认为上职中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对于作文,学生觉得写不写都无所谓,因为与就业的关系不大,所以他们对写作不太重视。这样的思想误差,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下,连写简单的请假条都不会,这很难满足当前的就业需要。因此,职中作文教学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应结合职中学生专业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要侧重应用文训练,要以实用文体的教学和写作训练为核心内容,以提高他们的作文素养。
一、结合专业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职业性是职中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中的作文教学是为将来就业服务的。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专业,专业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方向也有所不同。现行的职中语文课本,在每一册书里各个单元都有写作部分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过于普遍性,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没能根据职中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为此,对于不同的专业,教师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选取一些相关的文章来进行教学。如文秘类专业:重点讲评会议记录、读书笔记、专用书信、计划总结、广告说明书、新闻通讯,另可补充行政公文类、公关礼仪类、档案管理类等应用文体;旅游服务类专业:重点讲评演讲稿、广播稿、解说词,另可补充公关礼仪类应用文;计算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网页,设置博客日记等。
二、实现作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联姻
大多数的职业高中都有很多不同的专业,针对学生不同专业特点,要紧贴他们的专业特色进行作文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适时指导学生写作,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适应时代要求。
1.抓住时机,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与专业就业的关系
据笔者对职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时,其中有一项是作文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有9.2%学生认为作文与就业“没有关系”, 37.0%认为“关系不大”,甚至有16.9%认为“不知道”,如果将这三项相加,有一半多的学生还认识不到写作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学生对写作就不太重视。那么,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与专业就业的关系。
在《广告启事》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要有创业精神,让他们试着给自己的饭店、自己的商铺写开业启事,给自己开设的超市、设计的新产品写促销广告,并反复强调好的启事、广告会带来滚滚财源,第一桶金就从这里掘起。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思维活跃了,文笔也不再生涩了。
有一次,横门的ABB变压器厂商来我校招聘家电专业的学生,约好时间与学生见面,并商定面试的时候要带一份个人简历。那时,刚好和学生讲授了简历的写法,笔者就要求每位学生都设计一份简历。因为关系到自己的就业前途,学生都很积极,但学生水平有限,结果不太理想,学生由此感到写作的重要性。以后,再讲到其它应用文体的时候,学生都比以前认真了。学生由“要我写”变“我要写”,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指导学生作文
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丰富的材料,职中生写不好作文,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化写作,就可避免学生作文没有素材,还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家电班的学生,在学习了某种电器之后,让他们写写《某种电器的说明书》,效果就会很好。再如,旅游班的学生,带他们参观了某个景点后,让他们写篇解说词或者让他们模仿做导游。除此,还要求学生收集专业技能操作以及技能实践生活情况材料,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从领悟到模仿、从模仿到创造。
3.作文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
职中学生要参加专业实习,他们要深入到社会中去,去磨练专业技能。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调查、采访等活动,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回来形成文字。每当学生实习回来都苦于写实习报告,其实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前,提出一些写作要求,以便学生在实习时可以去观察,去收集资料,回来时就有材料,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写作。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从中体会学习作文的重要性,同时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形成社会合作能力,增加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另外,还可以邀请那些具有较高写作水平和较多经验的“老师傅”,或者专于某种文体的工作者到课堂来给学生们讲课,学生就有新鲜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职中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但如果能结合专业、切实促进学生就业,就会增强学生的作文参与意识, 写作水平也能普遍提高, 对专业教学也会有所促进。
4.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①案例教学法
在应用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某种文体的一般理论知识。如在讲授计划时,让学生明确计划的写作包括标题、正文、文尾几个部分,而正文部分通常包括指导思想、现状分析、目标、措施、步骤、要求。如在开学初,让学生制订新学期的计划,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计划的范例,让学生掌握计划所包含的内容要素。对于相似的文体,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训练。如调查报告的种类包括几种,新事物调查报告的撰写,结构上可以包括新事物产生的背景、出现的原因、现状分析、发展展望等,而对于问题调查报告,则采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办法”的撰写方式。
另外,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旧,没有时代的色彩,学生不太感兴趣。教师可以从学校或者校园外收集一些通知、通告、启事、简报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并用相机拍摄下来,当然也可以从报纸上收集一些相关的案例。记得在讲授简历写作时,笔者专门挑选了几份大学生来我校应聘用的简历并附上点评。这些第一时间收集而来的案例时代感强,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将之引入课堂,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学生可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学生的兴趣也浓厚。
②模拟社会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力求再现某种职业情境,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渗透在模拟情境中,让写作训练为用而写,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比如在职位竞聘演讲时,设置竞聘现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撰写竞聘不同岗位的演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教师当面评价给分。学生为了竞聘成功,往往都很会注重演讲稿的写法。又如高三的学生在就业前都要写求职信,大多数学生找工作都要去面试,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模拟应聘。这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扮演招聘人员,另一组学生扮演应聘者。然后调换角色,再进行一次。应聘者先递交求职信然后陈述,招聘人员可以检查求职信的格式是否规范,有无病句,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等,顺便提一些应聘的技巧。当应聘成功后,双方一起来拟定合同,明确合同的要求,掌握合同的写法。因为这些应用文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他们学起来就会更认真。
③社会实践法
作文教学,从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学生学习空间非常广大: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或者家庭。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参与。汶川大地震后学生踊跃捐款,这可以让学生写捐款倡议书或者感谢信。教师在教“会议纪要”或“会议记录”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某些会议,如教师会,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写作;另外,可以通过社团形式参加一些大型活动的采访和新闻会,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学雷锋活动或者文艺汇演,我们都可以组织学生写广播稿、简报或者进行采访,并在校园网上新闻。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拟写活动总结等。这样不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活动教学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适应职点,改变评价方式
写作成绩的评定,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职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都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定夺,很少关注学习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从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作业情况、考试卷面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出学生期末成绩。以旅游班的学生为例,课堂表现如发言、纪律等占20%;课外活动表现占20%,包括征文比赛、现场导游解说、采访活动等;作业完成情况占20%,每个学期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写几篇文章,从他们的完成情况来打分;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20%。通过这样的考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积极多了,上课表现也较好。
篇8
在北京的各个社区、高校、地铁站、百货商场、超市甚至闹市区的大马路上,发卡促销人员的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随处可见“办某某银行信用卡赠送多重好礼”的红色大条幅。业内人士戏称此为“扫街”发卡;不仅如此,信用卡申请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以前还会需要复印机复印各种身份证明,如今在大街上,发卡人员用数码相机一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最新出炉的首届中国信用卡调查报告预测,2007年底中国信用卡发行量将突破6000万张。比起5年前中国信用卡刚刚开始规模发展时候的155万张,增长了将近40倍。
从“币”到“卡”的消费心理变化
比起现金,信用卡有着传统货币不可比拟的优势,经常出差或是喜欢出去旅游的人,对信用卡更为钟爱,用信用卡通过各大旅行网来订机票,手续简便而且可以享受优惠,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出行的麻烦。
27岁的刘洋就属于“卡族”。他现在已经有了分属6家银行的8张信用卡,除了最早那张是为了和之前的开户银行绑定,其余7张卡也都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他提供便利,带来实惠:一张可以让他在钱柜享受“唱二赠一”,一张成全了他最常光顾的一家商场的VIP身份,一张积分高可以返还购物券,一张买机票的折扣很划算,一张方便他在境外消费,一张是因为当时办卡时交260元终生年费,就送一辆价值500多元的自行车,还有一张是当时公司统一办理,暂无特别用途,但被他一直保留,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现在我现在停止使用信用卡,肯定会造成很多不方便。”刘洋说。
网上购物的兴起也让信用卡越来越受欢迎,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吴婷为了赶上12月3日的托福考试报名,特意去开办了一张信用卡:“现在都是网上交钱,用信用卡方便,也省得家里着急寄钱过来,报上了再说。”
与传统的借记卡相比,“花未来的钱”是信用卡的最大特点。而免息期和分期付款最能体现信用卡的优势。拿某银行信用卡举例,银行在本月1号下帐单,下月25日之前都属于免息期,也就是这55天之内还款都不会收取任何利息。如果持卡人想买一件比较贵重的物品,可手头暂时又没那么多钱,他就可以先用信用卡把东西买下来搬回家,等下个月有钱的时候再还上,或者办理个分期付款,把还款压力分散开来。这样一来,他就提前55天甚至更长时间进行了享受,而又没有任何损失。如今,很多人购房之后暂时没钱装修或购置家电,就会采取这种策略。
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月1日、5日、10日、19日、20日,刘洋都会收到银行寄来的还款通知,他一定要想着在免息期内还款,否则就要缴纳利息;另外信用卡一年要刷够一定的次数才能够免年费,这就意味着拥有8张卡他来讲,每年至少要刷卡消费40次以上的,才能够避免这笔额外的开支。
当然,这对于在IT业从事投资程序开发的他来讲已经是轻车熟路的事,但对于用卡却不懂卡的人来讲,也造成了不少麻烦。
一位张先生最近几次申请信用卡都失败,后来才知道是三年前有人来公司推销,他们便统一办了卡,之后便彻底忘了这码事,没刷卡,也没缴纳年费,结果导致了不良信用记录而上了“黑名单”,现在想办卡而不成。
同时,由于竞争激烈,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提高透支额、降低提现手续费、免年费等方式来打“价格战”的方法,也从根本上积累了风险。比如,取现手续费从3%下降到1%,甚至有银行提出免手续费;透支额度从5万元上升到1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大大超过了《银行管理条例》中的5万元上限。银行在促销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以降低消费者透支门槛来刺激刷卡消费,为消费者过度透支埋下隐患。
某些大学生就成为这种圈地运动的“受害者”。银行在走向校园的时候有他们的理由:推出学生信用卡,是为了更好方便地服务学生,但一些大学生恰恰是拥有一定购物欲望、同时自我约束性较差、又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有些学生办了卡之后就“充分利用”透支功能,原来不能买的东西变得唾手可得,于是就变得不能自已,一路血拼到底。虽然学生卡的透支额度相对较低,但这笔钱到头来还是要由父母来还,即使是自己打工赚钱弥补亏空也会耽误学习,而且万一产生了不良的信用记录就更是损失惨重,给将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办理分期付款时,很多银行都会打出“免利息”的口号,但对“手续费”却避而不谈。例如,使用某银行信用卡在与某电器商场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部数码相机,总价为2780元,分6期支付,每期还款额为463.3元,手续费就为2.5%,即69.5元。
信用卡跑马圈地为哪般
在市场成熟的美国,信用卡已经发展了整整40年。美国的银行主要靠两种方式盈利,一是收取由持卡人透支消费所产生的利息;二是从上游商户的手里拿回佣,美国运通手里有很多签约商户,它通过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渠道,再从它们手里拿到消费返点。利差和商户返点虽然是两个最主要的收入模式,但是信用卡在国外还有一个普遍的收入来源――年费,不过现在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如今,资产业务是美国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其利息收入占到70%,商户回佣和其他收入各占15%。
在中国,做信用卡似乎也离不开这3个最基本的盈利点,但情况有所不同。刷够一定次数就可以免去年费。而在被催熟的中国信用卡市场上,成熟市场的盈利点――利差收入也变成了空中楼阁。毕竟中国进入消费经济的时间还不长,老百姓量入为出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借贷消费还没有成为普遍习惯,国内绝大多数信用卡用户并不是把信用卡当作“提前消费的工具”,而仅仅是“消费支付的工具”。实际上,一分钱的透支利息他们也不愿意多掏。在这个层面上,信用卡与借记卡没什么差别。
在规模和效益之间,今天国内的大部分银行将规模摆在了首位。他们希望圈到更大的地盘(发卡量)做筹码,这样以后才可以翻本捞回来。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炫耀性消费;消费偏好;参照群体
一、新媒体环境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1.网购常态化
随着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聚美优品等网络销售平台销售记录被不断刷新,新媒体环境下的网购已经渐渐从非主流的消费方式变成了常态化、主流化的消费方式,人们的网购动机已经从最开始的“图便宜”转变到了“图方便”。天猫超市、1号店等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使得网购比超市购物更为便捷,免去了停车、排队付款的麻烦。网购的常态化,实际上不仅仅体现在网购的巨额交易量上,更多的体现在网购产品类型的日益丰富上,只要是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商品,几乎都可以通过网购实现,网购已经深深的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不但把网购平台当成单纯的购物平台,也可以作为信息搜集平台、比价平台。消费者通过浏览其他人的网购选择和感受,形成了对流行趋势的理解、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以及对定价是否公允的判断。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被称为受众,被看做是被动接受大众传媒广告宣传的个体,而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被越来越多的称为用户,他们可以主动的搜寻、辨析、筛选不同媒介平台上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认知,而这恰恰是依靠网购常态化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实现的。
2.产品定制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但家具、床上用品等家居产品可以的规格可以定制,T恤、杯子等也可以实现个性化图案的定制,而新媒体的影响则更为深刻的体现在服务产品的定制上。例如,在Scopus上,可以根据你所定义的关键词,定期推送符合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而类似“一起嗨”这样的旅游网站,主要由海外留学生担当导游,根据游客的需求,定制个性化旅游线路和活动内容,如美食游会专门带游客去探访当地的特色美食,摄影游会提供最佳拍摄地点、拍摄时间并在拍摄过程中提供专业意见,博物馆游则会带领游客参观游览最具代表意义的馆藏,并凭借其专业知识背景提供全面的讲解。应该说,新媒体平台使得每一个有特殊专长的组织和个人都获得了一种新的机会,将这种专长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的消费群体。在传统媒体时代,即使存在着具有专长的个体和组织,但有效的识别出目标消费群体是非常困难的,而准确的搜集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更加困难,如果想进一步实现一对一的定制化营销,无论从成本上还是效率上都将面对巨大的压力。新媒体所构建的多元化平台,使的定制产品的类别、范围变得更广,产品定制化正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消费方式的主要趋势。
3.消费外显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除了特定类别的产品之外,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都很难被他人觉察到。特别是日常性的、私人的消费行为,如最新在看什么书、去过哪里游玩、使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喜欢去哪家餐厅吃饭……这样的消费行为,只有消费者主动向他人介绍,才有可能被知晓,并且对方也不可能真切体会到消费时的体会、感受和情境。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率持续升高,人们获得了随时随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现场直播的机会,微博、微信都可以实时的展示每个用户的消费细节、购物体验,甚至无需刻意展示,他人也能图文并茂的获得有关消费水平、消费倾向等方面的信息。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覆盖,使得每个用户的消费细节表现出了外显化的特征,每个用户都在传达自己心情、体会的同时传递着自己的消费观。
二、新媒体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偏好特征
新媒体所产生的作用,并不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方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深刻的影响他们对消费体验的定义。
1.炫耀性消费偏好
炫耀性的消费偏好动机来自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品味、形象,并且会极大的受到参照性群体的影响。根据凡勃伦[1]的观点,炫耀性消费并不仅仅存在与富裕阶层,每个社会层级的人都会将更高层级的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对象,并模仿他们的消费方式,期望形成与他们相类似的生活方式;而较高层级的群体为了避免自己与较低层次的群体混同,会有意识的扩大两个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使这个差距大到足以有效区隔两个阶层。无疑,大学生群体的炫耀性消费就属于前一种方式,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财富势力,也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由于非常期待毕业以后踏入社会后的生活状态,而这种可能的生活状态又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非常希望找到适合的参照群体,努力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与之相对比,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炫耀性消费偏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服装、饰品、电子产品等类别上,旅游、教育等服务产品也成为他们炫耀性消费的一种表现。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对某些题项的赞同程度非常高,表现了他们对炫耀性消费方式在价值观上的认同,大学生群体对于炫耀性消费的最主要的动机是源于对时尚的追求以及从众性的心理,实际上炫耀性消费还常常作为预防和应对社会排斥的主要手段[2],特别是在面对忽视型的社会排斥时,个体常常会表现出炫耀性消费行为,而有关大学生群体的炫耀性消费偏好与社会忽视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交互性影响消费偏好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偏好虽然很少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但是来自同辈、朋友、网络上现实朋友、虚拟朋友的影响却深刻的改变了他们既有的消费偏好。移动智能终端在大学生群体的高度普及,使得他们有机会实时的获取那些跟他们具有一定社会距离、地理距离的人群的生活状态、消费状态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又会持续不断的影响着他们对待特定品牌、消费方式、支付方式等方面的选择。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影视作品中的虚拟人物甚至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偏好,植入到剧情中的产品、品牌会与角色的人物性格、品味相结合,使得消费者因为喜欢某个角色或无意识的模仿角色,而对某些产品、品牌产生了特殊的偏好。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对某些题项的赞同程度非常高,表现了他们对参照群体对个人消费所施加影响的认同,在数码产品的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会为了获取信息、获得认同等原因主动、被动的接受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并且同学、朋友对他们施加的影响最明显。
3.假货消费偏好
在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星同款,这种商品在淘宝的网络店铺中非常普遍。通常,这类商品就是某个明星在现实中穿着或使用的产品样式,或者是所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所穿着或使用的。例如,在淘宝网搜索“同款”,会出现358.27万个搜索结果,他们当中有一些是正牌商品,而更多的则是仿品、山寨货。比较常见的商品类别包括服装、饰品、箱包、数码产品等,并且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消费者明知他们是假货仍然去购买。Staake(2009)将消费者所购买的这种产品被称为“非欺诈性仿品”[3],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明知他们并非正牌商品。由于这种现状在中国太过普及,为这些商品的网络平台经营者也对这种现象也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同样的,当孙杨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使用魔音耳机后,无论是实体的电脑城还是3C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都出现了大量的仿品。
由于大学生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可支配的收入相对有限,当他们所期望获得的商品超出了自己的消费能力,购买一个差不多的同款商品成为了最好的选择。根据我们的研究,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在淘宝网还是实体店铺,可能都会接触到假的魔音耳机、仿冒原厂的充电设备、外观跟iPhone十分相似的国产手机、价格明显低于正常售价的鼠标、优盘等数码产品,我们以这些最常见的仿品作为测试对象,考察了大学生群体的假货消费倾向(CFP)以及对待假货的态度(ATC)。问卷采用了所Sharma, P., & Chan, R. K. (2011)开发的五点式量表[4],对27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群体的假货消费倾向的平均值为2.1667,而对待假货的态度的数值则达到了2.8394。这说明假货消费虽然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消费偏好,但这一群体对待假货消费的态度还是相当宽容的。在大学生群体中,购买假货或山寨产品对他们来说并不会引发的伦理或道德上的压力,同时,他们更倾向于把正品过于高昂的价格作为购买山寨产品的合理性原因。由于长时间暴露在网络平台上过于泛滥的山寨产品的宣传中,大学生群体对待假货购买行为的态度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宽容,特别是在服装、鞋帽、箱包等以展示功能为主,而非以使用功能为主的产品类别上,这种趋势会更为明显。
4.O2O消费偏好
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最先得到了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广大青年消费群体的认同。大学生群体的平均在线时间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在新媒体产品及其采纳所带来的数字鸿沟面前,他们无疑是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对新事物的辨识能力、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因此,他们实际上是O2O消费的主要目标顾客群体之一。线下消费、线上支付的模式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嘀嘀打车、糯米团等平台上活跃着的大量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但沉浸在这种新鲜的消费体验当中,也乐于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向周围的朋友分享这种喜悦,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生群体的口碑效用和病毒营销效果。
5.虚拟产品消费偏好
虚拟产品的消费并不仅限于网络游戏中虚拟物品的消费,较常见的一些虚拟产品还包括电子书籍、付费软件、网络金融产品、网络付费服务、话费充值等。实际上,一些基于网络的创新也使得虚拟产品的类别变得越来越丰富。例如,可定制的虚拟女友,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女朋友的性格、喜好,只要定期支付费用就可以享受早上的叫醒服务,平日的嘘寒问暖,重要事件的提醒,无聊时陪伴聊天等多种定制化的服务内容,所有的服务都是通过基于网络的应用来实现,服务方和被服务方也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更不需要见面。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体产品,中老年的消费者既不能理解这些产品的意义,也不会产生购买的意愿。而对于以QQ会员、绿钻、黄钻等为代表的QQ增值服务而言,其主要的消费群体就是对网络较为依赖的年轻群体,大学生群体在这类产品的消费上既有足够的兴趣,又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成为了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偏好的新媒体因素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4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已到6.32亿,20-29岁的人群是网络用户的最主要群体,约占总数的30.7%,而大学生群体刚好属于这个年龄范围,深刻理解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偏好的变化,对于了解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消费观变迁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篇10
关键词:中国高校 工商管理 品牌管理 比较 研究
前言
当前国际市场上存在生产力过剩状态,基本上所有的开放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经济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竞争,还包括品牌的竞争。可以说,在今后的国际市场中,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要大量的品牌管理人才。基于此,很高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品牌管理课程,品牌管理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通过学习品牌管理,经管类学生能够更好的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实际案例学习,了解企业在品牌管理中的优劣势,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品牌管理理论知识,解决现代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通过对我国多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品牌管理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品牌管理方向建设上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管理的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较单一
品牌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了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多门学科,与此同时,其还涉猎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因而在讲授品牌管理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经过调查显示,我国多数高校教师在讲授品牌管理时,仍旧站在讲台上,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品牌管理的纯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环节,很多高校往往都不太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不够典型,互动不够。由此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仅是充分掌握了纯理论的知识,但是实践性并不强,实际操作性差。同时,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往往只是应对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将知识学到深层次,这样一来,即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考核方式较单一
根据我国众多高校的调查显示,学校在考核学生学习状况这方面,仍旧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办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想要在考试中拿高分很重要,仅需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作为基础,这种闭卷考试形式,使得学生再次陷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恶性循环模式中。
1.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品牌管理课程是近几年,高校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刚开设的课程,教师队伍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并没有深入的学习过品牌管理,就给学生们讲课。虽然一些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品牌管理书籍,掌握了很多经典的案例,但是,教师本身没有实践的经验,在讲授过程中,仍旧属于纸上谈兵。
2教学改进措施
2.1改善课程设置
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理论知识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由此导致很多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认真,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品牌管理课程时,要合理安排理论知识的授课时间。在课堂上,仅需要品牌管理中一些精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将剩余的课时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例如,某高校的品牌管理专业中,品牌营销学这们课程的课时是54,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将这54课时合理的分配,其中一部分用来教授理论知识,将剩下的部分用来引导学生实践。同时,教师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不能放任不管,可以适当的安排讨论时间,根据某一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发言,这样一来,能加深所学习的知识,学会发散性思考。
2.2加强课堂实践
在讲授品牌管理过程,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理论知识,配合一定的经典案例讨论,并适当的增加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这样教师就不再是枯燥的讲授纯理论,二是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品牌识别与设计这门课程中,教师将精华的知识讲授完了之后,可以就某一品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识别和设计,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3强化课外实践
任何知识只有真正在实践中运用过,才能更好的掌握,因而,针对品牌管理,教师要增强课外实践性。例如,在学习市场调查与预测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商贸城等搜集品牌,并且针对某一品牌调查其市场占有状况,分析怎样加强品牌管理和调整,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最后学生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或是撰写科技论文,教师根据针对报告撰写的质量,给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导学生弥补不足。或者,高校还可以针对品牌管理,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训练,以方便学生定期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记录、诊断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品牌咨询服务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问的差距,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顺利实现与商业实践的接轨,使教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及科研素材,实现品牌管理产学研教一体化。
2.4考核方式多样化
要改革以往的试卷成绩占大部分的做法,降低试卷成绩所占的比重,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最终成绩的评定中,期末试卷成绩占40%,课堂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占20%,主题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和科技论文占40%。主题实践活动报告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在品牌管理各个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结合是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品牌管理的实际中,是否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是否使品牌价值增值,以及学生提交的各个阶段的主题实践活动报告书的撰写质量和完成情况综合进行评定。
2.5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为了提高品牌管理的教学质量,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样教书才能在实践中掌握品牌管理的真髓,而不是经验主义的纸上谈兵。对此,首先,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将教师分配到企业中,针对品牌管理进行一段实践的实践,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准确的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品牌管理的实质,在分析案例时,更加的游刃有余。其次,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进行深入企业的研究,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走访调查一些企业。再者,高校还可以定期的举行一些学术论坛,从而在听取论坛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品牌管理,一个企业品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企业是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由此市场对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不断上升,面对大量的市场需求,高校也意识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开设较晚,因而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存在各种问题,对此,高校相关的教师需要针对品牌管理的特点,不断的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精心编排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以便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品牌管理的理论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纯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出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鑫丽.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3):80
[2].王崇彩、胡月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2(5):105
[3].杨建春、肖小虹.品牌管理课程PBL教学模式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12(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