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家乡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0 13:2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我家乡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阅读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阅读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凭借的主要是课文。教师讲好课文,学生弄懂课文,是语文德育的有效途径。
1.预习中的德育渗透
在上课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资料,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受到感化,进而得到深刻的教育。如《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课堂反馈中,同学们对朱先生体现的中国人的骨气无不油然而生敬意。这样在预习中就进行了德育渗透。
2.授课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因此语文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来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巧妙地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藏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其次,在读讲中抓住课文主题思想的阐述进行德育渗透。最后,在答疑解惑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学们不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通过此次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要做一个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注重民生的人。
3.课后推荐阅读中的德育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中学生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如阅读《朱自清散文全集》,学生既可以感受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又可以从中体会他那深厚悠长的亲情。再如阅读《呐喊》与《彷徨》,学生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先带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又如阅读《唐诗三百首》,学生可以在李白那浪漫奔放、神采飞扬的诗篇中领会他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情怀,可以在杜甫那沉郁顿挫、博大精深的诗篇中感受他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在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那秀丽明净的诗篇中领会他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可以在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那雄壮慷慨的诗篇中感受他们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学生写作总要表达思想情感。俗话说“文如其人”,写作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因而,在写作能力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有效途径之一。
1.在写作主题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教师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心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考人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健康自我,设计美好未来。
2.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最后,教师应指出,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如果教师能进行恰当的指导,就可以给学生在写作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3.在写作改评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中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尚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三、听说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学生听说能力训练,是在口头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是学生接受各种思想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因而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开展朗读和表演
学生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在朗读前,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有些课文剧情性强,表演相对容易、方便,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2.开展专题活动。
篇2
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来源
1. 从课本知识中来
新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按排了许多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中按排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 追寻人类“,八年级上册中按排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等。
2. 从日常生活中来
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缺乏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现代广告语言艺术探究”、“家乡河道污染问题”,“我家燃料的调查”,“校园花坛自我设计”,“语文手抄小报”,等等。
3. 从信息媒体中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媒体的传播广而及时,引导学生从各种信息资料中发现,可以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索问题,如利用学校校园网等,这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如我开设“奇妙的克隆”辩论会,是由学生从信息媒体是取得知识,自已对信息处理可取得一手资料。
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
1. 课前活动
基本模式先是在课前探究实践,相关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从报刊杂志、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走访社区、工厂、农村、采访别人等。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中“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一节课时,尝试着按以往“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看听讲”的传统模式变成“课前学生探究,课上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已上台演示自已探索成果。古今中赞美莲诗词,莲的有关图片和绘画,和学生美术作品,学生自演莲的有关小品、舞蹈、学生创作有关散文、诗歌进行配乐朗诵等,学生在活动课一通过互相交流,自已感悟,这比教师硬性直接地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后活动
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本某一单元之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学校,如教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珍珠鸟》、《斑飞渡》、《华南虎》、《马》、《狼》之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六合区灵岩养鹿场,通过参观、调查、采访,亲自体验学生们把自已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出来:有的是投影、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有的介绍有关鹿科普知识。
我在学生情绪缴昂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这样效果好。因此,这样做,不仅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周围生活相联系能力,使学生有较大发展空间。
3. 课中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前面两种形式所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后面有大量课外古诗,我从七年级开始注重课外古诗阅读集累,八年级时我搞一节“趣背古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师生相互配合,通过背诵古诗词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又如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上学生分成4组,表演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这比单独由教师讲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已摄制一盘VCD。这样在活动培养他们合作,动手动脑能力.
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质
1. 内容开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放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研究探索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内容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根据自已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已多方面机会,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学习语文乐趣,探求知识。
2. 关系的开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应是“个体活动”而应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只有当师生关系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是“顾问”、“伙伴”,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汇报“节目”主持人,还可以是谦虚学习者,语文教师要放弃自已“霸权”地位,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把师生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泛的领域,在语文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良好空间。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包括:在合作集体中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主动与同伙交流,分享体验。
3. 成果的开放
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空间的开放,活动的成果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在七年级开始班级自,我办《雪莲山》文学刊物,每月一期,一期几十篇文章,一学年共办10期,学生分工协作,班级组建编辑部,有主编编辑美工,利用学校计算机进行设计,学生看到自已作品在班刊上发表,配有小小插图版面精工,给予学生提供展示练习实践活动基地,有学生写出了调查报告《六合区灵岩山周边雨花石市场》,有的学生制作媒体网页让环保走进生活,学生通过自已查阅环境资料展示,在活动课上分成蓝天组、碧水组、绿水组、清风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典型发言,通过相互评价,既学好语文知识锻炼了学生说明能力,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所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形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学目的。如七年级入学之后一周,开学综合语文实践“这就是我”每人3分钟自我展示:我录制一盘录象带,学生们积极投入,充分展示自我,使新入学彼此了解,有的唱歌、有舞蹈、有朗诵诗歌,有的当场即兴舞蹈,讲相响可谓精彩极了,有的学生调查报告,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络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学生们在活动中,边学边做,边实践边学,拓展学生视野,边学边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新的更深认识,这也是对语文课堂补充和延伸。
篇3
关键词:美育 教育工作 思想品德课 运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科学表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求真、求善、求美。我们在关注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将美育的原则贯彻到德、智、体诸科的实际教学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美育的作用涉及德育,实质是将德育寓于美育之中,实施美育中的德育,也就是在审美素质教育中体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近代教育家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这揭示了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将美育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一、美育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也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美、艺术和审美活动中原本就深蕴着丰厚的思想道德精神内涵,可以说,美育本身就在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美育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学生乐于接受,美育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思想品德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也能避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
第三、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美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人性美。人性美,即道德美,是对人性的现实状况的觉悟以及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实质都需要超越功利、付出个人利益、体现出献身精神。五千年的中华道德积淀,无不显现出可贵的人性美,如“仁者爱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如“孟母教子”、“程门立雪”、“三尺巷”……它们始终养育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可以说,丰富的人性美资源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资源宝库。在七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生命》的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学关键就在于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生命、去延伸生命的价值。因此,本人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了一组材料:“刘翊舍生取义”、“鲁迅先生三改志愿”、“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李素丽”,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朗诵诗歌――臧克家《有的人》,从中明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在这里,通过挖掘、发现、感悟人性的美,学生自觉地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教师的强制灌输较难达成的。
2.艺术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感化的作用,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的特点。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心性,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艺术对人的自然本性有规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艺术在自然本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方面起到中介作用。近代教育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从两方面给予肯定:一是陶冶性情,二是启迪知识的学习。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音乐、书法、美术、曲艺、戏剧等等艺术内容愈来愈成为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营养。
在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本人通过播放小品《送水工》和歌曲《父亲》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爱子女的无私、博大和永恒。由于有了对艺术美的内心感受,学生纷纷敞开心扉,谈起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甚至有些学生不禁热泪盈眶。最后,在《母亲》的歌声中,进行“爱的表白――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教学环节,学生的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真挚情感也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没用过多的语言去赞美伟大的父爱、母爱,但学生却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这就是艺术美的感染力使然。再如,在七年级上册《追寻高雅生活》的教学中,本人设计了一堂艺术欣赏课,欣赏内容包括书法《兰亭阁序》、国画《清明上河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通过学生们的介绍和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这些传世艺术作品高超的艺术水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产生了对艺术美的向往之情。学生的欣赏水平未必有多高,但从中还是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高雅生活情趣对人的有益影响,产生了对高雅生活情趣的亲近感。这就为“如何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3.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外在一切自然物所具有的美,从美学上讲,除了社会美、艺术美之外的一切美的形态均可称为自然美。阳春白雪、碧海蓝天、桃红柳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感受自然美的审美活动,它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可以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增强孩子的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激发他们对人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在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本人首先让学生畅谈家乡的自然美以及在郊游中感受到的自然美,然后要求学生用画笔描绘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画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中感受到“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并油然而生一种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呵护生命的思想感情。再如,在九年级《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中,针对“保护环境”的问题,本人在课前一个月就给学生布置了社会调查任务――“翠江河的美丽与忧患”。通过实地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翠江河沿岸的美丽景象,更产生了让翠江河永葆美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就为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重大意义提供了现实的支撑。
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社会活动;模拟情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39-03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固有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需求,纯粹的理论教学,条分缕析式的解读文章只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甚至厌学。为了让中职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能够较快适应社会和企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中职语文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其通常指在教学活动中,建构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按照《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尤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要使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实践,乐于实践。
二、中职学校拓展语文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迫切。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和成绩考评中“重笔头、轻口头”的情况普遍存在;重作品学习、轻实用文体训练的情况相当严重;大幅增长专业课课时,压缩文化课时量的情形已成常态。这些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大力开展语文实践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有不少教师存有这样的偏见:中职生素质低,对他们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包办、满堂灌。其实不然,虽然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水平偏低,难度较大的理性思考问题对他们并不合适,但他们肯动手、动脑、动口,喜欢操作、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职学生这一个性特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尽可能让教学活化,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
三、中职语文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中职语文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调知行合一,将语文知识教育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融合,重视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养成[3]。
(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落脚点
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根据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中职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尽量减少“条分缕析”,增加听、说、读、写等课堂教学训练内容。要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牢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主要任务,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性(语言学科和其他学科、专业技能培养的渗透)、操作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相联系,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
按照这个思路,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努力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如诵读、复述、概说、评论、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在课堂上注意学科教学内容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渗透。如在中医药类专业《采草药》一文的教学中,结合中药学课程的实例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体验中药知识的训练,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为着力点
以前教学很少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有用的学问,就必须开设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如,2012年国庆期间,吉林工贸学校在实验班级开展了“魅力江城、爱我家园”大型社会实践与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们纷纷走出课堂,自发组成小分队,随机采访市民,开展关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国庆假期结束后,学生把走访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访问记、访谈录和调查报告。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还锻炼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是中职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语文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吉林工贸学校各班成立了电子语文报编辑小组,每个学期出版2~3期,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展览。制作电子语言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计算机技能的过程,学生从报刊、书籍、网上查找资料,为语言报撰写习作;碰到技术问题,共同研讨,或请教老师;每编辑完一期,各班还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交流心得和读报体会。
实践证明,要有效进行实践教学,需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验式、活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以情景模拟教学为拓展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情景模拟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可采取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通过讲故事创设模拟情景。课前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既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起到铺垫作用。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在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由此引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由于课前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很主动,对主题的理解也很透彻。
二是运用对话表演创设模拟情景。文言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读出水平,读出能力,需要教师认真策划。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白、动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
三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情景。多媒体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由单一的耳闻为主变为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从而吸收更多信息。如,教学《荷塘月色》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素雅、朦胧、静美的意境,表现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感受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再如,在学习《胡同文化》时,课前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播放歌曲《胡同》,让学生在京韵实足的乐曲中感受京味文化的魅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在学生为胡同文化的衰落而惋惜时,教师简要介绍北京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时代在发展,胡同文化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四是运用问题创设模拟情景。“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对流”的良好开端。如,在教学《胡同文化》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胡同文化对北京市民的影响,并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胡同文化,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北京市民形成这种文化心态的原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胡同文化,哪些应该发扬传承,哪些应该摒弃;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败,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从字里行间品读出了哪些感情,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思考更为深入,对胡同文化有了更全面、客观的认识[3]。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个层面同时推进。要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基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设想,用模拟情景拓宽知识层次,最后形成合力,使学生具备社会认可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尤家荣,陆荣林.从科学发展观谈中职教学中的“必需、够用”[J].新课程(教师),2010(6):110.
[2]戴明烽.浅谈如何开展中职语言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253-254.
[3]叶坚强,朱巧平.论情境创设在高中语文中的有效教学[EB/OL].http://.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HEN Mo
(Jilin Industry and Trade School, Jilin City Jilin Province 1320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