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5 14: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1

引言:

岱山县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人口约20万,是一个祥和而又热闹的小城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几年来,岱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岱山的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一、调查人员:宓则含、刘珂铭

二、调查的对象、时间和方式

20xx年8月11日至17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实地调查,其中调查的对象有:水资源、白色污染和噪音污染。

三、调查的内容概况:

(一)水库

我们先观察了长河路的水,长河路的水呈黑绿色,河水正在消毒,冒出了许多泡泡,象一个隐形人在河里洗泡泡浴,虽然它能映出周围的树木,但是上面有一些纸、塑料袋等垃圾。而海水就更脏了。海水是泥黄色的,海水里也有一些木头、饮料瓶和纸头。我们还实地观察了摩星山水库、枫树水库和洛沙湾水库,水库都还有一半多的水,水都很清,没有漂着什么东西,但我们下来时顺便看了与枫树水库相连的长河以及与摩星山相连的长河,长河两边虽然都绿化了,但河面上还是漂了些白色塑料袋以及一些杂物,还有很多人在长河里洗东西、钓鱼等。

(二)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严重,不自觉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了限塑令后人门还是不会自觉地用环保袋,还是以塑料袋为主。我们到小菜场门口去调查了一下,数了30人,每个人都拎着好几个塑料袋,没有一个人带篮子。因为菜场还在供应塑料袋。我们又到三江超市调查一下,观察了其中两个收银台,共统计了二十个人,十三个年轻人,四个学生,三个老年人。其中十一个年轻人和二个学生购买了塑料袋,另二个学生没有装塑料袋,直接用手拿走了,其他的几位都是带了袋子,但只有二人带环保袋。

(三)噪音

我们岱山的噪音污染还是比较小,白天主要是在建设工地工作的机器的噪音,在新区的建设工地上,来回拉石头的汽车发出的喇叭声,挖土机的声音,打桩机的声音很响。在城区道路改造的机器也有很多声音,来回汽车鸣喇叭的声音也很响。晚上比较安静,但空调机发出的声音和来回汽车的喇叭声还是有些吵人。

四、实地调查后的发现:

我们调查后发现,环境污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

2、生活污水的排放。

3、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

4、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五、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是社会的主人,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3、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减少白色污染。

4、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观念 环境保护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初中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绿色化学观念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中,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事例,借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万人死亡和1995年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说明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的氟利昂,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可以介绍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在学习“水”这一课的同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当中。纵观全球资源,淡水资源很短缺,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分布又不均匀,而由于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造成的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有朝一日,人类将面对“滴水贵如油”的严重局面。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重大惨剧和极大伤害,从而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树立起绿色的化学观念。

二、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观念

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化学实验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的规则进行实验。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等都或多或少地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后,将废弃液或剩余的固体药品倾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让学生将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净放回原处,做干净实验室的卫生。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后就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

例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由于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污染物之一,所以应强调硫的用量,并在盛氧气的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又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注射器作微型实验,拔下注射器活塞,在针筒中放入大理石,塞上活塞,在针筒中吸入盐酸,马上连接导管。

三、在课外活动中设计绿色化学活动

化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绿色化学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也为进行绿色化学观念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化学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的设计中,我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导线,阐述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增加了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展示绿色生态环境和严重污染地区的明显对比,简单说明现在人人都关注的环境问题,利用课外小组宣传或讲座等多种传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绿色化学的环境,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习惯和绿色化学观念。

四、在考试练习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在布置化学作业时,在不偏离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的习题,以便巩固学生有关保护环境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五、在调查研究中增强完善环保意识

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因材施教,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环境污染的调查。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农村的饮水问题、沼气池的建设、化肥厂的排污、西北的沙尘天气、家乡的空气污染等学生关心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方案、撰写环保小论文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收效良好。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提出的农村的饮水问题,事先列出调查提纲:1.本村(或家)的水井建在什么地方?2.你认为是否受到污染?3.如何防止井水污染?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考察思考,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学生清晰认识到农村吃水的问题多:有些水井建在低洼的地方,如池塘边、农田里,不同程度受到了农药化肥或其他有毒物的污染;有的村几百人共用一口井,又无井盖,垃圾随时可掉入井中,造成污染。而有些农户先在无污染的地方,一家打一口井,将井口用盖子封闭起来,再装上摇式活塞抽水机,随用随抽,比较清洁卫生,值得借鉴推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把绿色化学观念转变成自觉的行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学习中贯穿绿色化学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学生头脑中都有环保忧患意识,时刻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渐渐地给学生树立起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鑫.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2]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2007(8).

[3]冀会良.初中绿色化学教育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0(2).

[4]陈莹.中学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59-1

一、结合教材内容课内渗透

课内渗透主要是指在传授知识中渗透环境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教育。如在讲述水资源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短缺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所带来的问题等。并且要对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设想,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讨论逐步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各种措施和途径,让学生树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文字材料、图表或漫画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空气污染指数的高低与空气质量状况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教育素材,对加强学生生态环境教育至关重要。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三、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渗透

地理探究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

四、开展环保纪念日活动渗透

环保纪念日主要有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地理教师在重视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的重要性的同时,可以结合以上这些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我们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等活动;还可以举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结合“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爱鸟周”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人口与计划生育”、“低碳生活”、“光盘行动”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五、组织兴趣小组课外渗透

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介绍得面面俱到,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课后去查阅,去拓宽。而且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往往不感兴趣,而对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却往往兴趣浓厚,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限制,也不能在课堂上无限制地讲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在课外组织环境兴趣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篇4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少同行也面临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便累积为现实的教学困境。通过对当前现实困境的分析,需要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破解困境。在进行了思考后,对策可围绕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思想人文元素、完善现行测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现实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44-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越发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将具备对计算机应用和办公软件使用的初步能力,这就为他们搭建起了对文化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信息化平台。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同行也面临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便累积为现实的教学困境,如,怎样使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融合;再如,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等等。不难发现,当前的教学境况需要得到优化。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笔者选择“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作为对策构建的落脚点,并以“综合应用已学信息技术知识”为立论出发点来对此展开论述。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

1.教学板块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笔者通过调研知晓,不少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材逻辑来进行课程教学的,从而能保证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大纲要求之间形成吻合状态。但这种似乎合理的教学板块处理方式却可能不太适应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还难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力来将已学知识点进行逻辑联系,这就导致了本身具有完整性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该活动所涵盖的知识逻辑与教材体例逻辑不同)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没有成形。

2.教学内容结构缺乏校本特点。通过笔者的校内听课和校际交流体验发现,同行在讲授同样章节内容时,往往采取的都是相似的结构设计,这种整齐划一性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校本要求。显而易见,城镇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都面对同样的计算机设备,但他们在上课之前所储备的“先验知识结构”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根源于他们生活实践内容的不同,从而就必然会上升到他们在对相同知识点认知能力上的不同。如,“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板块,城市小学生基本上可以给予省略,而对于农村小学生则不行。

3.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将倒逼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现阶段较为单一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则无法真正做到以上两点,包括部分学校开展的上级应用测试,也仍然是在应试的路径下所进行的效果评价,它无法增强教师对课程知识逻辑完整性的重视程度。

二、破解困境的途径思考

那么,如何破解当前的现实困境呢?对此,笔者认为,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固然紧迫,但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师们的适应能力,若最后成为了“邯郸学步”,还不如维持现状不变。在这一价值取向下,破解困境的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破解教学板块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困境。教材构成了教师教学的蓝本,而教材体例又与教学大纲结构相匹配。因此,若是通过重构教材体例来破解教学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问题,不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还会在实施时面临诸多技术性难题。那么,能否在尊重现有教材体例的同时,借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来支撑起教学内容的重构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尝试的。

2.破解教学内容结构缺乏校本特点的困境。诸多同行未能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学校生源特点相适应的现状,导致同样的教案却获得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不难理解,城区小学在与农村小学结对子后,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难以复制城区小学的做法和模式。那么,怎样破解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潜心感受和体验当地的生活元素,从中来获得内容结构优化的灵感。

3.破解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的困境。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教学尽管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却无法提升教师的课程创新意愿,这就说明目前的评价模式是有问题的。借鉴国外小学的优秀做法,应将撰写调查报告作为当前评价体系中的一环,通过小组借助信息技术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思考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思考引导下,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不改变教材体例的情况下,只能从设计课堂小练习入手了,而此时就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为了将学生的word文档编辑能力与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形成逻辑联接,在已经学习了word文档编辑知识之后,在新知识点“计算机与网络”板块中,便可以设计出“用文字介绍家乡”的题目。然后,现场编组在小组合作下来完成关于家乡资料的查询和文字撰写任务。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客观、有效地把握好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具有先验性的经验图谱。那么,教师就需要在备课期间,借助网络资源和自身对当地生活元素的体验,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如在讲授PPT编辑知识时,教师应在图片的选择上给予重视,并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分别对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进行分类处理了。针对城镇学校的小学生可以选择自然景观图片,这样就能因新鲜的产生而增强学生的关注度;针对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可以多选择些与高铁、建筑有关的图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突出思想的人文元素。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同质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在科学视角下来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该技术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因此,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人文元素,将有助于教师在校本特点下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不少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涉及到了“家乡”、“环境污染”等内容,这就为教师把握校本特点提供了现实载体,通过深入到对当地人文环境中来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面貌,来认清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性,则成为了该课程需要包容的人文元素。

4.完善现行测评体系。完善现行测评体系的关键在于“完善”二字,而不是“抛弃”。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小学所开展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小学生分组围绕着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进行线上和线下调研,最后形成总结报告。例如,针对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来图文并茂地撰写总结报告,这样就在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考核了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四、展望

以下再就教师应重点掌握的两种教法进行教学展望:

1.讲解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易于理解一些常识性的、一说就清楚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生初识电脑时,可采用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边看边讲,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一些外部设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演示引导法。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多媒体教室),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例如,进行word文档编辑教学时,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来操作。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思想人文元素、完善现行测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对策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9).

[2]侯艳.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3).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 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环保问题主要呈现为教学中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环保问题是未来社会每天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初中阶段就善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助于学生今后养成环保的习惯,为环保做出积极贡献。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环保问题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学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来渗透环保意识,以下是笔者关于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几点探索和研究:

一、讲解现实问题,建立基本环保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对环保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通过相关现实问题的讲述来做引入,通过真实的社会环保问题做案例分析。在现实问题的讲述中力求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对环保中的细节问题有深入的知晓,而不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现象中。如雾霾问题,充分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我们可以做的环保工作。告知学生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近年来人们呼吸道疾病或者相关疾病的上升情况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减少雾霾就是挽救生命的举措,同时让学生有效的知晓到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加重雾霾问题的有害行为,从而做好有意识的预防。而对于环境资源问题,如水资源、植被资源、动物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当前相关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枯竭状态,以及相关破坏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让其问题严重性上升到人们的生存。如水污染所导致的人类疾病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可以说明现在工业污染对水资源的破坏,让学生明白现实环保问题所涉及的生活方方面面,让学生对于环保有充分的常识性知晓,而不是片面的理解环保,或者对于环保内容理解较为局限单一。同时通过现实问题的列举,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让生物教育可以达到活学活用,而不是仅仅的书本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实用主义。而具体内容的讲述,还可以配合影像资料来辅助,如通过纪录片或者新闻报道内容材料做讲解,让讲解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且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二、利用实验课渗透环保意识

生物实验课所用的实验材料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这些材料如何选取、到哪里取、取什么部位,无一不包含着环保教育的素材。例如,教育学生不能选珍稀动物,在对实验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些对生物或大自然没有影响的材料。而采摘植物的叶片时,要找一些枝繁叶茂的植物,采摘时要用枝剪而不能随意用手去摘。又如,新教材中去掉了动物的解剖实验,取而代之的是饲养小动物。还有在做完“光对小鼠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应告诉学生千万别忘了给小鼠找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些细微之处,逐步渗透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环保教育要重引导,忌灌输,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实验课中环保教育的材料,将环保意识渗透在生物课堂并非难事。

三、实践环保行动

对于学生来说,要勇于实践环保行动,否则再多的意识也是空谈。环保行动与生物课堂紧密联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积极利用生物课堂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投入环保行动之中,具备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动。

环保教育不仅呈现在课堂内,更体现在课堂之外,业余我引导学生积极争做环保卫士,每个学期评选出一名环保卫士,在荣誉心和自豪感的建立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动。在教学中,我也会抽出一些时间,带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现象,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人们具备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四、培养环保习惯

环保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长久之事,有效的教学课堂,也只有将习惯注入到学生的习惯培养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终身的有效教学,这种有效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注入了学生生命的。环保习惯的培养,要积极运用生物课堂,将环保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折射出来。

在课堂上,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列举自身遇到的环境破坏现象,有的学生说,农村大量燃烧秸杆造成了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镇上的化工厂直接将污水排到小河里,原先清澈无比、鱼虾成群的小河现在臭不可闻、生机全无;有的同学说,我们村头的垃圾都成堆了,也没人管;还有的学生说,家乡的树木越来越少了,都被砍伐卖掉了……然后笔者给学生设定角色,如果你是环境问题所在地的干部,或者你是环境保护部门领导,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相结合,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

五、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意识

篇6

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保教育。“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虽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有机进行环保教育的课文,但很多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环保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环保教育是“软指标”,升学率是“硬指标”。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往往撇开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环保观念,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的实用主义,认为唯有考出的高分数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敲门砖。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到了环保教育,但也常常只是浮光掠影式地点到为止,没有使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引起共鸣,这种做法,当然不可能达到环保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地渗透环境意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这其实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在这一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教材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而又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以这些课文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受到环保教育。

例如,在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理解作者既希望所有的人都来观赏美丽的青海湖而又有些疑虑的矛盾心情呢?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就对青海湖的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了。

又如,我在教《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海洋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资源,那么我们开发海洋的速度是否应该加快?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在这争辩的过程中,我已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环保教育。

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网上收集资料,激发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对环境问题仅仅有所关注,那环保观念还未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网上收集资料,自主探究,然后再在班级交流。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又让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思考。

如在教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请大家参照国内外著名景区的管理经验去收集资料,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一周后,在班级交流这一问题,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见解:有的说限定每日游青海湖的人数;有的说玩在青海湖,食宿在离青海湖较近的小镇或小城,青海湖附近不许修楼台馆所;还有的说多派人在景区附近暗中督管,一旦发现有破坏环境者严惩不贷……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教《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思考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学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思考的结果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同学认为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禁止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有的同学则以为人炸使地球供给人类的自然资源逐步达到极限,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才是首要任务;还有的同学认为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如建立热带雨林保护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这些答案虽不尽完美,但已充分凸显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究。

三、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人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我还积极组织许多与环保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

我曾组织学生游览常德诗墙公园和柳叶湖,并要求他们在写好游记的同时,关注一下景区周围的环境。其中,李冰洁在《秋游诗墙公园》中,这样写道:“常德诗墙是我们常德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常德人的骄傲,可竟有人残忍地将自己的‘五爪金龙'印在墙上,还有人将自己吃过的零食袋随手扔在地上……”徐亚平同学在《美丽的柳叶湖》中也这样写道:“在那绿柳如烟的堤岸上,我看到那令人惨不忍睹的一幕:到处是随手乱扔的一次性塑料碗筷,成群的苍蝇在上面嗡嗡乱飞,就连那醉人的湖面上,也飘荡着令人讨厌的白色垃圾……”后来,这两位同学分别给有关部门写了信,反映了上述问题。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方案;水质监测;长兴县

一、长兴概况简介

长兴县位于浙江省最北端,太湖西岸,与苏、皖两省接壤。长兴县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长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条件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是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

长兴属太湖流域,平原河港交织,荡漾密布,山区为溪涧及山塘水库,长兴主要水系有西苕溪水系、长兴平原水系、东部平原河网与运河。长兴县的水系主要有西苕溪、泗安溪、箬溪和乌溪。除西苕溪、泗安溪为跨省、县河流以外,其余皆在县境内。县域内北部水系发源于西部山区,由西向东入太湖。北部干流水系有合溪港、长兴港、泗安塘等31条,全长417.4km,流域面积约为1735km2,南部水系有西苕溪等5条,全长59km,流域面积2275km2。境内的20条河能通航,全长59km,河泊有盛家漾等20个,面积约6km2。

二、监测目的及意义

掌握常见的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监测原理,方法与技术;对水质进行检测,以掌握其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三、具体的监测方案

长兴盆地总体上为一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湖的不规则盆地,盆地四周的北西、北面、南部地势高,属低山丘陵区,主要为泥盆系砂岩分布,组成砂岩裂隙含水组;也有石炭、二叠、三叠系灰岩及侏罗系火山岩和白垩系红层分布,分别组成灰岩裂隙溶洞含水组、块状火山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含水组、红层L隙裂隙含水组;盆地中心为长泗平原,含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其下多为白垩系红层分布因地表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地下水具有不易污染、水温恒定、水质好、用途广泛、开采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故近年来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存在着盲目开采等问题,故研究长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根据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断面,进行进一步的设点进行监测。根据资料显示:夹浦、合溪、新塘3个太湖网监测断面;7个交界断面;12个饮用水源断面;41个乡镇考核断面。例图具体情况如表12。

1)进行分类,饮用水,生活污水,生产工业废水排放口进行分别设点。

饮用水取点,水口乡和环城新修的水库,主要是因为设点方便,易进行样本采集生活污水取点,在污水处理厂主要的污水获取渠道采集污水生产工业废水取点,在主要的纺织厂以及部分的蓄电池厂附近进行设点

2)此外,沿着水路的分布线,随机设置几个点,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一、采样方法及水样类型(瞬时水样)和仪器的准备:

A:采样方法:采样器采样;主要沿湖的周边各明显可见排污口及两湖连通的两侧取样,另设几个随机取样点。具体采样点数目现场可能变动。

B:水样类型:瞬时水样

C:水样采集量:每份在2升以上.

D:所需器材:采水样器一个

水样贮存在矿泉水瓶及水壶(氧化还原电位计一个、PH计一个、电导仪一个、标签纸若干及记录笔、本各一个)

E:具体水样采集方案: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河流的宽度、深度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三、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①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②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③采样点的确定

④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⑤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四、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五、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的确定

采样频率确定的一般原则:

①: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率或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

②:充分考虑水体功能、影响范围以及有关的水文要素

③:既要充分反应水体状况的需要又实际可行

我们对每个监测点采取瞬时水样一次。确定在10号上午10点多取样。

五、监测项目

1.监测项目的选择:

常规的测定项目:

1):水质色度:通过色度粗略评价水质。

2):水质PH值:分析水的酸碱度,使其与天然水质PH约6-9相比看污染状况。

3):水质水温:水温是主要的水质理化指标,为必测项目。

4):电导率:测水的导电能力,看水中的离子浓度大小,看无机污染程度。

5):水质浊度:我们没有测水中具体悬浮物的量,通过浊度能给予一定的反映。

2.选测指标:

1)水中溶解氧(DO)。

2)水中COD。

六、选测指标监测方法

1: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

碘量法测定

2:水中COD的测定

微波消解法

试剂:重铬酸钾标准溶液,试亚铁灵指示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

七、结语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会让同学们更了解课程的同时更加了解家乡环境的发展现状,并且可以举一反三。我们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监测方法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了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黄益,蒋杰,曹益宁,关于长兴县夹浦镇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毛官辉,指导老师:梁合诚,李民敬,曹李靖,环境监测实习水果湖水质监测设计方案,

赵明树,严金叙,钱伯堂,浙江长兴盆地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探讨,《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篇8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小学生天性具有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可塑性强等特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早已应用其中,可以说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教学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最广泛、深受师生青睐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期间更具备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加精细,以组为单位和以班为单位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合作学习蕴藏的优势数不胜数,恰到好处地满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为基础,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中的独立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科学创建学习小组,合理调整小组结构

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科学创建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良好运行的基础。只有科学建组才能突显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个性化、趣味化以及实效化的特点,促使综合实践教学效率得到良好提高。因此,综合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基础、能力实情为建组的切入点,将学生合理地分配成若干小组,以此来推动综合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各小组之间的差异化压缩到最小,同时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调整小组结构,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发扬团结一致的精神品格,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集体荣誉感,从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良好提升。例如,在学习《交通安全伴我行》一课时,我按照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的构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交通安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便于运用,在分组活动中,我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分组,并从分好的小组中自行推荐组长,最后再结合教学学情进行适当调整。首先,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对交通安全的理解,再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交通安全的材料。其次,我会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违反交通安全的内容,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交通事故带来的悲剧,深知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最后,我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搜集的案例和资料,在案例中学会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热闹非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深化学生学习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独特的见解和灵活的思路,进而促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创设趣味性教学活动,分组合作促进课堂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更贴近生活、实践性更强,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创造力,创设一些带有趣味性强的主题活动,确保各组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充满兴趣和热爱。为了能使学生们对综合实践课有所期待,增加课堂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小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多下功夫,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感染力。这种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教师结合各个小组选择适合的小课题,也可以在教学中设下“陷阱”,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观察、学会反思,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划分完小组学习后,我以“家乡变化小调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我在各个小组设置了几个有趣的小课题,比如“家乡环境污染”“家乡交通拥堵”“家乡建筑变化”等问题,能够激起各个小组的激烈探讨,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完成调查计划。我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能够使学生热爱家乡,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为他人着想,增强团队合作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感。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此次主题活动的感受,将调查的情况来做自我分享,并且把这次调查中的问题结果以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书写出来。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真正意义上将其推至教学主位,使他们在合作之中获得更多和更深的综合实践认知,让他们深刻体会“快乐带动学习,学习获取快乐”的过程。

三、小组学习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各组合理分配,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工作,排除合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及时改进和帮助。教师在指导小组工作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小组合作的教学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直观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在中间环节设置奖励机制,优秀学生从中得到肯定,能力不足的学生以此得到鼓励和信心。第二,让学生感受到各个小组成员都十分重要,发挥自身所能,学生之间相互协助、相互依赖。教师要深入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紧密相连,需要通过共同的努力合作才能完成最终目标,要怀揣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力量的精神意念。第三,教师可以设置重重关卡,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力,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激烈地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勇往直前、努力进取,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行动力。例如,在参与“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调查”这一实践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去餐厅进行一次性用品调查。各组学生安排有序,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安排,分别去环保型餐厅和非环保型餐厅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型餐厅与非环保型餐厅的区别,调查环保餐厅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的利弊,分析非环保餐厅带来的不良影响等。在此过程中,学生扮演“小记者”在商场、街道、小区进行随机采访,了解一下他人对一次性用品的想法,并根据此次采访内容进行系统性整理、总结,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亮点,让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落实行动的好习惯,与陌生人大胆沟通、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胆量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学习,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及水平采用分层评价措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分层教学评价并不是将学生分出优劣,更不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设限,而是在充分正视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是合作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只有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并时刻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到能感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鼓励,进而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自己。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19-02

秉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综合实践课程”探索开发为引领,通过多种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促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一、组织实施,科学开发

在实施过程中,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不断完善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除教材之外我们还探索现有资源与课程开发的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各种活动、社区实践有机整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也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从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1.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生成研究主题。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更能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例如:三年级科学《寻访小动物》一课,科学老师在课后发现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设计了“草地的秘密”实践活动,孩子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各种动物,用录音机录下各种小动物的声音,查阅小动物的知识,做试验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在学生们的成果汇报会上,我们惊异无比,兴奋不已。

2.与校园生活相结合,生成研究主题。“扮靓我们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校园里的植物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护花草的思想教育。在花农、药农、菜农、综合实践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了解花草树木的名称和植物的分类:科、属、种……做好标签,挂签熟记。借助校园里的“自留地”分小组选一种植物或花卉种植管理,观察生长过程。自己设计环保警示牌,亲自安插。在活动中四年级郭新雨小组的实践活动《观察蔬菜开花的过程》被评为第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三等奖,五年级王振超小组《观察植物生长》被评为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如今,学生的自留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学校也变成绿色、和谐的生态园。

3.与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相结合,生成研究主题。我们学校周围的社区环境差是居民们有目共睹的,垃圾乱堆乱放这个问题早就被居民们深恶痛绝,社区管理人员却苦无对策,我校五年级的王尤佳同学发现这一情况后,在综合实践课上提出了社区中的垃圾这一话题,经过师生的讨论、提炼,最终被确定为主题,继而在我校各年级广泛开展起来。有的同学把家里每天产生垃圾的情况记录下来,了解现在垃圾污染问题的现实情况;有的把垃圾池的惨状拍成照片,感觉真是触目惊心;有的采访垃圾转运站的工人,询问垃圾处理情况;有的查阅垃圾的相关信息……同学们还自编自导了歌舞、小品等节目为社区居民义演宣传,组织“社区小医生”到社区“诊断”、“治疗”,使整个社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更把一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内心深处。

4.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生成研究主题。本学期教育局在全区的学校范围内发起了“小小购物袋,环保大家来”活动,倡议同学们自制环保购物袋,抵制白色污染。为了让活动深入人心,扎实有效,大队部联合综合实践教师开展了“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坚持每天记录使用情况,制作统计图,调查学校总人数,计算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总数、占地面积,深入了解塑料的知识后,用统计图、数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说明使用塑料袋的危害,并写出数据确凿的调查报告和声情并茂的倡议书,并将倡议书以传单的形式分发到社会各个角落。孩子们又把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环保购物袋送给身边的人,用自己稚嫩却有力的小手牵起了更多、更有力的大手,一股强劲的环保之风吹遍校园,同时也正吹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5.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生成研究主题。为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使剪纸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并力求创新,我校将综合实践与美术校本课程整合。在校本课程《剪纸》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尝试、去探究、去创新。他们走出课堂,走访民间艺人,了解传统的剪纸图案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资料的搜集到尝试剪纸;走进网络世界,欣赏全国各地剪纸的特色和表现形式;查阅搜集有关剪纸的种类和与其相关的姊妹艺术(比如:皮影)的关系;从制作剪纸脸谱到对脸谱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从对家乡皮影的进一步了解,到尝试制作皮影。此活动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兴趣盎然,能力不断提高。

二、师生发展,家校共进,显现精神文化

1.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广大教师在参与实践、指导实践中也逐步走出了迷茫,走向了成熟与成功。翻开他们的反思,看到她们教学理念的日新月异,她们授课风格的推陈出新,着实让人感慨:综合实践切切实实造就了一批教坛新秀。其中席素霞、刘淑青两位老师在河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席素霞《早餐的学问》教学设计获河北省二等奖,刘淑青老师的《欢欢喜喜过新年》成果展示课在古冶区小学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现场会上进行了观摩。

2.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让空气更清新》实践活动中,学生做憋气实验体会空气的重要性,收集过往车辆的情况,整理成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采访水泥厂附近居民,了解被污染情况,上网查阅有关空气污染的专业知识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究。把污染情况拍成照片,又制定减少污染的措施,写出研究报告,给区长写信请求更好解决问题。而区长真的回信了,相信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在研究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他们无一例外地把研究中得到的感受变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从2005年10月起,每个同学都坚持写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日记,记录下他们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喜悦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