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7 14:1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之提出
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这样就使得原本活跃于各地少年司法实践中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以下简称“社会调查”)正式被立法机关采纳,也正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融入到少年司法制度之中。从原本散落于各处的法律法规到如今法律层面上的正式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的少年司法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适用经验,这对推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新刑诉法对社会调查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仅仅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社会调查的主体和社会调查的内容,但对于社会调查报告所应具有的法律属性却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能明确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就会使各地司法机关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制定出不同的实施细则。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破坏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削弱此项制度所应该具有的实用性。例如,有的司法机关将其视为证据,可以在审理阶段进行质证;而有的司法机关只将其视为量刑参考意见,由法官自由裁量。不同的属性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因此如何在现有法律规制的条件下界定社会调查报告属性,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需要首先突破的难题。
二、社会调查报告属性之不同界定及评析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源于实践,其在施行初期并无普遍性法律的规制,所以各地司法机关对其法律属性的认定并不相同。例如河南省兰考县法院将调查报告作为证据使用,允许诉讼参与人提出质疑,然后由社会调查员进行解答。而江苏省的部分法院将社会调查员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对待,赋予其类似鉴定人的诉讼地位。随着社会调查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其在少年司法中所扮演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理论界对其研究也越发深入,总结各地的司法实践经验,学界大体上将社会调查报告界定为三种不同属性:即品格证据说、鉴定意见说、量刑参考说。
(一)品格证据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较为普遍,其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也就是指未成年人的人格调查或是品格调查,而调查的主要内容便是未成年人的“人格”或是其“品格”,所以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为品格证据。之所以认为社会调查就是品格调查,主要是从人身危险性的角度来进行考量的。因为品格是人身危险性的重要表征,“通过考察行为人的人格特点并加以科学分析,才能使人身危险性的评估更加准确、可靠”。那么为何要考虑人身危险性这一要素呢?这主要是和社会调查的目的有关。因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点在于刑罚的教育感化功能。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不够稳定,而且自制能力差,加之受外界的不良影响,所以其大多是出于偶然原因走上犯罪道路,比如因心血来潮、一时冲动等,他们所实施的犯罪并不一定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因此大多数未成年人罪犯并非“罪大恶极”者。少年司法方针主要是考虑如何教育并改造未成年罪犯,这里就要放弃刑罚传统上的报应和威慑功能,转而找到案件处理方式和教育改造的最佳“结合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找出犯罪原因,了解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将对其未来的教育改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格调查制度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其充分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通过审判前调查所获得的犯罪人的人格特征正是其人身危险性的表症。”因此,社会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便具有品格证据的性质。
笔者认为,产生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社会调查,其报告的法律属性并不能简单地纳入“品格证据”的范畴。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也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人格调查或品格调查制度。一是因为“品格证据”属于“舶来”的法律词语,其并没有反映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中。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现有规范来看,其法定证据种类中并不包含“品格证据”。如果将其纳入现有的证据种类中,就会破坏证据适用的法定性。二是从《刑事诉讼法》第268条的规定来看,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虽然“等”字属于列举未完,但从上述三个要素来看,社会调查的主要方向不仅包括犯罪主体情况的调查,也包括犯罪原因的调查。所以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品格”即人身危险性只是社会调查的一个调查选项,将其统称为“人格调查”不免会以偏概全。虽然社会调查以行为人为核心而展开,目的在于全方位掌握行为人的个体情况,但是其最终目的是并不只是对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分析和预测,它还包括行为人社会危险性方面的分析,而这其中显然又会考虑众多的社会因素。再者,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人格或品格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决定人格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人格调查实际上就是追踪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轨迹,其并不能脱离社会属性。三是要对“品格证据”作出正确的理解。虽然对其概念的表面含义不难理解,但作为英美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则,它的适用却十分复杂。“英美法上使用未成年被告人品格证据的目的有二:一是证明案件的某些争议事实或附随事实,二是攻击未成年被告人的可信性。”另外,它还会对被告人的定罪过程产生影响。因为未成年人品格证据的提出会给未成年人本身和案件的审理带来风险,所以它的提出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而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社会调查,它的调查内容并不是查明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而是犯罪原因的归纳,所以并不对定罪产生任何影响,主要作用是在刑罚个别化原则下对量刑和未来帮教上的考量。再者刑诉法268条对社会调查的启动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性条件。综上所述,英美法下的“品格证据”与我国少年司法实践中的社会调查不可相提并论。
(二)鉴定意见说
将社会调查报告视为一种特殊的鉴定意见,是近来不少学者的主张。“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形成的过程来看,社会调查报告的类型视为鉴定意见都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定。国外立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日本少年法》第9条规定:进行前款规定的调查,务必调查少年、监护人或者相关人员的人格、经历、素质、环境,特别要有效运用少年鉴别所提供的关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专门知识的鉴定结论。美国也是采用类似的做法,由鉴别中心或鉴别所负责社会调查工作。”在部分地区的司法实践中,也将社会调查员的地位等同于鉴定人,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
笔者不赞同上述说法,社会调查报告不能等同为一种特殊的鉴定意见。虽然在司法实践中,部分地区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承担,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对调查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分析和判断形成一份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从某些方面看和传统的司法鉴定者的工作相同。但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下规定的鉴定意见并不具有包含社会调查报告的可能性。第一,因为根据《司法鉴定管理决定》的要求,我国对于鉴定机构的资格和条件有着原则性的要求。鉴定机构的设立和鉴定业务的开展必须要经过相关机构的登记和公告,鉴定人的资格和要求也有法律规定。而且从现有规定看,我国鉴定工作根据鉴定对象可分为“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和“声像资料类鉴定”。将社会调查强行纳入鉴定意见,与现有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外国的规定在我国使用。第二,鉴定意见为“鉴定人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后所作出的判断”。可以看出,案件事实也包含了定罪事实,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鉴定等同于事实调查,也就是对与定罪事实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但是社会调查不涉及对被告人定罪情况的考虑,并不调查与犯罪构成有关的行为和结果事实。第三,从法律责任的角度考虑,如果鉴定人故意作出虚假鉴定或不实鉴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第268条也没有规定虚假调查报告的法律后果,因此不能贸然认为其属于鉴定意见,也不能将国外的制度不加辨别地适用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将社会调查报告等同于鉴定意见,其在形式上是想将社会调查报告纳入法定的证据种类,但实质上是将由专业性工作人员作出的调查报告等同于“专家意见书”,这样也是不妥的,同证据能力法定化和证据形式法定化原则相悖。虽然其中会包含专家事实意见,但对案件事实却不是亲身感受的,也并不是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三)量刑参考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不涉及案件事实本身的调查,因为“调查报告的内容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有罪、罪责轻重等均无关联,不能称之为刑事证据,只能作为法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量刑时的一种参考。”该种观点立论的主要依据便是证据的基本特征。根据通说,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社会调查报告之所以不是证据,就是在于其并不具有关联性。因为证据的关联性是同案件事实存在的某种联系,因为证据是在案件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它同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和客观的联系,对证明案情十分重要。而这里的案件事实正如上所述,主要是关于行为和结果的事实,是定罪事实。而社会调查所反映的内容却同案件事实没有必然和客观的联系,例如社会调查中关于犯罪原因的探查,其同案件事实的发生虽然有某种联系,但却不是必然联系,只是偶然或间接联系。而且社会调查中必然会涉及到第三人对未成年人的评价,这些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案件事实并没有客观的联系。
将社会调查报告视同量刑参考的观点避免了前两种观点的“违法”嫌疑,从现有的法律规范上来说,确实没有突破证据的法定种类的限制。但这并不表明将调查报告视为量刑参考是没有问题的。笔者认为,从社会调查报告本应具有的“应然法律效果”和“应然社会效果”来看,还是有很大问题存在的。如果将其视为一般的量刑参考意见,则难以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终使社会调查的适用效果“大幅缩水”。因为量刑参考意见只是在量刑阶段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材料提交法官,其所反映的内容只能依据法官的自由心证予以采纳。但是依据刑事诉讼的证明原则,一项诉讼材料在取得证据能力之后才可以对它的证明力运用自由心证进行综合评判。而证据能力的获得要经过法定的调查程序。那么量刑参考能否获得证据能力?另外,控辩双方如果对其真实性产生异议,能否适用质证程序?这都是深入研究后留存的疑问。因此笔者认为,将社会调查报告视为量刑参考意见仍然不妥,因为不能对其内容的真实性经过法定程序的检验。如果只是提交法官单纯的量刑建议,势必会使社会调查的内容形式化和单一化,使其无法真实反映未成年人的各项情况,以至于法官无法把握刑罚的裁量和后期的帮教矫治,削弱社会调查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社会调查报告属性之重新认识
上述几种观点都不能准确地界定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这就需要以另一种视角来解析其法律属性。可以说上述对社会调查报告属性的认识都是在我国刑事诉讼传统的定罪量刑相混合模式下进行的。能否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社会调查报告的属性?笔者认为这是可行的。在这里首先要重新认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之重新认识――定罪与量刑的分离
之所以要重新认识社会调查制度,是从定罪和量刑程序的角度出发的。一般来说我国刑事诉讼是定罪和量刑程序相混合,量刑事实的认定并不需要经过独立的诉讼程序。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量刑前社会调查的发展和成熟已经使少年刑事诉讼体现出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的分离。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一是因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作用便在于使量刑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推进量刑程序相对独立化。从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并不反映案件事实,而是围绕未成年人的个人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和犯罪原因等因素来展开,这些因素都是量刑过程中法官所应考虑的酌定情节。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过程中或大或小的影响,加之对其未来人生发展的考量,法官必须在量刑时慎之又慎。继续延续传统的定罪量刑相混合的模式,法官可能无法掌握大量的酌定情节等材料,所以有必要将量刑从定罪程序中分离。二是因为定罪与量刑相分离的诉讼模式有法可依。根据《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法院在审理活动中应当保证量刑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侦查机关或者辩护人委托有关方面制作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应当在法庭上宣读,并接受质证。从上述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对影响量刑的社会调查报告可以经过质证程序,说明社会调查报告的适用便是在定罪与量刑相分离的模式下生成的。
(二)社会调查报告属性在定罪一量刑分离模式下之重新认识
上述已经阐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报告是在定罪一量刑分离模式下生成的。社会调查报告适用于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所以其法律属性便是量刑证据材料,即用来证明量刑事实的载体。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调查不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案事实的调查,与案件本身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显而易见,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不是证据的属性”。许多学者也认为社会调查并不反映案件事实,所以其缺少证据所应该具有的关联性。但笔者认为,上述结论都是在定罪量刑一体化的角度下得出的,即在不区分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的基础上作出的论断。诚然,证据的关联性必须要求证据同案件事实存在某种联系。但是,在定罪―量刑程序分离模式下,在量刑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影响量刑的客观事实,即量刑事实。“案件事实”完全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可以分为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这两个因素合起来就影响了一个案件的定罪量刑。这里所作出的扩大解释是有法可依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4条的规定,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即包括了“被告人有无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又包括“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其他事实”。这也就是说,影响量刑的事实完全属于案件事实,而社会调查所记载的事实同定罪无关,但却影响量刑事实的认定。
既然社会调查报告同量刑息息相关,那么接下来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即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就是量刑证据?笔者将其认定为量刑阶段的证据材料,而不是量刑证据。此处关于证据和证据材料的区分,一方面会涉及到二者属性的认定,另一方面也同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的事项有关。
对证据和证据材料的区分关键是要明晰证据的定义。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证据定义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这里的“材料”不是指证据材料,而是指同案件事实有关联性的材料,并且经过各种证据规则查证属实。那些同案件事实无关联,或者未经证据规则查证的材料,则是证据材料,它只是案件证据的“来源”,并不是证据本身。证据材料只有经过各种证明规则查证属实才能取得证据资格,才能具有证明能力。因此,证据资料和证据之间应该有证明规则的链接。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可以接受质证,表明报告所记载的事项需要经过法定的证明规则来查证属实,进而也表明了其只是证据材料,并不是证据本身。因为证据材料只有经过法定的证据调查程序之后才能取得证明能力,接下来才能对有关事实进行认定,才能纳入法官自由心证的范围并成为裁决的依据,而那些未查证属实的事项则被排除在证据之外。所以说,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的事项只有经过法庭的质证程序后,才能取得证据资格,法官才会根据自己的自由心证对调查内容进行采纳,那些被采纳的内容才会对量刑事实的认定产生影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定罪程序在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下必须要对定罪事实坚持严格证明原则,对证据种类和取证方法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即证据资料必须为法定证据种类,获取这些证据资料的手段符合法律规定。而量刑程序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是在认定行为人有罪的前提下而启动的,所以其证据材料的认定不必坚持“无罪推定”原则,以自由证明即可,证据种类和取证方式不受法定证据方法的限制,但其若要认定为量刑证据也要遵循一定的证明规则。
另一方面,从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其也只是证据材料。因为社会调查报告需要反映未成年人人身情况的多方面内容,包括成长经历、监护教育、犯罪原因等许多情况,而这些内容又多具有社会属性,其是通过调查员多方走访而来的,其中必然掺杂着主观的成分,加之调查报告一般都附有调查员的事实分析和法律建议,这其中也都包含众多主观因素。而证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据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客观性要求排除个人的主观判断,而且其来源必须保证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则要求其同案件事实必须要有某种联系;合法性则要求证据必须要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就现阶段来说,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其并没有规定详细的调查程序,且其调查内容并不都具有客观性,其中必然掺杂着被调查对象或调查员的主观判断。因此,现在就贸然承认其为“证据”则操之过急,其只是由众多材料堆砌而成的证据材料。
篇2
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实施的资源方面应该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具体技能的教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就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课只要学生动起来,学会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固然利用了一些社会资源,也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利用自己的所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根据我的理解,如果学生无法体会到他们所找出的方法是否切实可行,一切只是“纸上谈兵”。换句话讲,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综合实践课最为关键的环节――“反馈”被忽视了!
在我看来,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应该力求课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本学年,我承担的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探究题目为――我是社会小主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关心社会、爱护社会。课堂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选择出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之后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我的课程设计,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合法行使监督权。例如,向媒体反映、向人大代表反映、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等。同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调查身边存在的社会问题,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我将学生的调查报告回收并整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学生认真修改交回。接下来,我建议学生们将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合法的方式反映出去。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但是也有一些带着担心和疑惑。看到这一切,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说:“我们知道了如何做社会的小主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成为社会真正的小主人!我相信,以大家的能力,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为社会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学生反映出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后,我让他们继续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做出调查报告。个别同学的调查报告不久就有了回复,更多的是没有任何音讯。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样的一次经历,学生对于社会问题会更加敏感,会更加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社会,对于社会他们增加了一份责任感!并且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更高了,这门课程内容不再只是课本上艰深难懂的知识,而是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接触的生活。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为我们进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不过,这并不是“华山一条路”,教师还应该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真正将“社会教育”纳入现行的教育制度之中。
深圳市博物馆08~09之交举办了“国宝展览”――四羊方尊、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金缕玉衣等国家级文物首次在深圳展出,同时展馆还有关于深圳历史的展览。我发现了这个教育契机,在学校和深圳市博物馆的大力配合下,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参观活动。学生们对于“国宝”惊叹不已,惊叹于我们祖国的辉煌与伟大;对于深圳,学生们更是多了一份了解与自豪。教育活动并未草草结束,参观后,我们进一步举办了有关“博物馆参观感想”的手抄报比赛,在学生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次活动,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情感教育,直接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感受知识、感悟历史,实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近年来,社会犯罪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青少年缺乏对法律威严性、强制性的真实理解,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法律的切身感受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青少年对于法律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根据这种情况,我建议学校利用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相邻的地理优势,申请学生旁听法院对于案件的审理和裁决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法律,深刻认识到法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以法律为准绳。我相信,此类活动的举行,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极大地震动,将学生对于法律常识的认识由表及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约束力!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式课程。对于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学生“动起来”不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终结,而应该是综合实践课的开始。教师应该在综合实践课中,利用大量的社会资源,或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让学生去获得真实感受,或让学生亲身体验。总之,教师应该将综合实践课真正地与社会资源、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将综合实践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3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报告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社会实践报告
篇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将近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
哲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想事情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客观事物,要实现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今的大学生,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参加社会实践更显得重要,实践的能力强弱,决定着日后工作的好坏。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早退,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经过近一个月在和平县地产交易中心的实习、工作,我基本上掌握了地产交易中介服务;接受单位、个人委托办理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证、协议转让、代办土地使用权变质、登记发证等手续;提供地产市场的信息及有法律、法规的咨询服务。
一、 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有关程序:
1、 在拍卖会30日前拍卖公告。
2、 拍卖公告内容:出证人的名称和地址;出证实地位置、现状、面积、使用年期、用途规划设计要求;争实人的资格要求及申请取得争买资格的办法、索取拍卖文件的时间、地点及方式,看样时间;拍卖地点、期限、争价方式等;确定争得人的标准和方法,争得人证金;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3、 拍卖会程序:主持人点算争买人;主持人介绍拍卖实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期、规划要求和其他有关事项;主持人宣布起时价和增价幅度;主持人报出起时价;争买人举牌应价或报价;主持人确认该应价后继续定价;主持人连续三次宣布同一应价而没有再应价的,主持人落槌表示拍卖成立;主持人宣布最高应价者为争得人。
4、 签订成立确认书。
二、 公开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有关程序:
1、 挂牌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2、 挂牌程序:在挂牌公告规定的挂牌起始日,出让人将挂牌实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期、规划要求起始价。
3、 挂牌期限届满,按照法律规定确定是否成交。
4、 签订成立确认书。
·社会实践报告的大纲格式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三、 土地转让办证有关材料:
1、 要有土地使用证原件。
2、 要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书、转让登记表。
3、 土地登记申请书及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
4、 转让方申请报告。
5、 转让协议书。
6、 转受让方身份证复印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以后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很大帮助,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与人文明友好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个月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篇5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报告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社会实践报告
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1999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篇6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篇7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
我校党委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无论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总数、参加人数、涉及地区和社会影响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根据团市委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今年的特殊情况,紧紧围绕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建设两个重点,广泛动员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赵文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院系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院系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广泛宣传动员,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制定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把农村贫困地区、城镇社区作为重点服务地区,把防治非典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大学生“*”实践服务作为重点活动内容,切实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增进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调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点考察北京市的教育发展状况,为首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把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组织点面结合注重实效
针对非常时期,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
为了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团委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增加,并扩大了实践范围。.初步统计,我校今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人次,实践地区包括北京、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江苏、山东、黑龙江、辽宁等余个省、市、自治区,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政法学院分团委在接到通知很短的时间就组建了暑期“*”社会实践宣讲团。本次宣讲团成员主要由级班法律专业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同学组成,按照学校团委“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在八里庄街道鼎力社区居委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当地居委会反映该社区居民对于法律咨询的要求较为强烈这一实际情况,实践团在鼎力社区西区小花园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同学们积极、热情、认真、严谨的为居民们作了有关婚姻、财产继承、民事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得到该社区居委会领导和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实践团还与居委会的同志举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座谈。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开展活动外,政法学院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返家学生,立足家乡,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调研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外院级英语教育系班的同学以北京市大学生为关注对象结合国家的发展,人才的流失,就当代大学生责任问题展开讨论与调查。调查报告深刻而发人深思。英文系级班实践小分队深入到房山区后浦村进行主题为“关注教育与人才”的调研活动。他们利用问卷和走访等形式调查了当地的人口、生活、经济水平,尤其是教育等具体情况。在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和村委会的领导对当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同学们用新时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切实的调查体会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增长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社会位置和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外院英语教育系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自己组织家附近的小朋友义务授课,不仅仅丰富了暑期的生活,还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通过走进社区、郊区及利用电话与网络采访等多种形式,围绕包括“*”思想与特殊时期高尚精神的宣传、“抗击非典珍爱健康”宣传、非典时期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以及绿色文明奥运宣传等四项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重点在于深入社区,在朝阳区和平街道和平家园社区和房山区琉璃河镇祖村,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地居民宣传防治“非典”的重要性,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提高首都市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资环学院以党员大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围绕首都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展开社会调查。针对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交通、治安、环保、卫生等问题展开细致的调查并提出解决建议,为北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迎接年奥运会献计献策。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学系分团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北京的国土房管局,汽配中心,打字复印服务部,编辑部,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统计处,宣武区安顺城菜市场,永定机械厂,天驰油集团,大兴电器配件加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挂职锻炼。科技社会实践小分队,就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消费观念、能源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研究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报告。更多的同学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在社区开设服务站,参加本地社区的环境保洁、小区巡防、义务为本社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开办数学、英语辅导班。部分同学通过提前到小学、中学进行实习,不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更多的体会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追寻学长足迹”主题调研小分队,活跃在北京的普通教育战线,利用暑假走访了数十名数学系毕业生,通过采访他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数学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校生将来能适应社会要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生物系团总支在同学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通过电话、信件、网络与每一位同学取得联系并在踊跃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出多名同学,组建了“*”宣讲团和社会调研团。设立专门负责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队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期间,同学们深入到郊区、学校、家属区,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走访,同时也亲身感受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通过宣讲,很多学生还同一些单位、社区结对子、交朋友,双方建立起长期的联系。此外,部分同学对师范生就业情况、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教育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切实的感受到了“*”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实践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的锻炼让他们有机会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今年八一前夕,音乐学院组织学生骨干来到了武警支队二大队的所在地,举办了“鱼水情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会与武警支队二大队共庆八一文艺晚会”。同学们从接到任务的短时间内以极大的热情精心组织和排练演出节目,演出当天,精彩的节目博得了武警战士们热烈的掌声,虽然天空下起了雨,给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舞台经验,并且展现了音乐学院学生的良好形象。
此外,历史系、物理系、美术学院、教科院、化学系、信息工程学院、初教院等院系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为树立当代青年良好的政治水平、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览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重视、组织精心、注重实效、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社会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篇8
关键词 秘书工作 参谋职能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人们了解情况、认识事物、掌握政策的基本方法,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秘书要有效地辅助管理,保证参谋职能的质量和成效,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作为秘书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指秘书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真实信息和准确依据的工作,具有针对性、多样性、突击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一、调查研究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
领导工作常常比较繁忙,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秘书须为其代劳。秘书调研相比领导不容易受干扰,还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情况,对领导的帮助最大。因此,调查研究是秘书的重要职责,其主要作用如下:
首先,调查研究是秘书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调查研究贯穿于秘书工作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秘书只有深入实际,到基层去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更好地为领导服务。其次,调查研究是秘书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任何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其本质及发展趋势,这既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和要求。第三,调查研究是秘书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秘书获得真实、可靠、有价值的信息,离不开调查研究,否则信息就失去了来源,数量和质量也难以保证。第四,调查研究是锻炼和提高秘书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查研究,秘书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既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又能够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等。
二、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不同行业岗位的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如下:①政策性调研,如了解调查对象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贯彻情况,了解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等,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政策的贯彻、实施和落实提供重要依据和反馈信息。②基本情况调研:通过对相关单位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减少工作的被动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③市场调研:如了解重大的经济活动状况、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组织投资前景、市场地位等调研,主要为有关部门分析经济状况提供信息参考。④专业性调研:如对自然资源、社会生活及人文状况,有关事故、事件的调查,先进人物、先进集体事迹等进行的调研。⑤舆论热点调研:针对基层所关心的舆论热点及带有倾向性、显露“苗头”问题的调研,主要为领导提供启示性信息。
秘书的调查研究是秘书繁重复杂的多方面工作之一,所以秘书很少有专门时间单一地做调研工作,常常是在开展其他工作的同时,获取调研信息。所以,秘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所采取的方法,既要和调查目的紧密结合,又要兼顾综合开展各项工作的方便。秘书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如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秘书的研究方法也丰富多样,如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方法等。秘书必须全面掌握,灵活运用,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调查研究结果。
三、秘书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要求
从秘书普遍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来看,可以把调查研究的程序按逻辑分成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研究分析阶段和结论报告阶段。
(一)准备阶段
首先,明确调研题目:有领导明确指示的,也有秘书确定的并经领导确认的,还可能是有关部门委托秘书组织实施的题目。其次,选择调研对象:应当是人、物、事三个方面,如调研地域、调研要深入的具体单位、调查范围及具体的被调查人员、现场现象和事物发展过程等。第三,选配调研人员:可以由秘书自己做,也可由秘书临时从各个有关部门抽调专门调研员来做。必要时,对选调的调研员要先期组织专业培训,结合调研内容强化提高。第四,准备相关信息资料:主要包括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调研内容有关的理论、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调研方面知识及技术参考信息等。第五,编制确认调研计划:主要包括调研的目的和要求、调研的项目、调研所采取的方法、调研的组织分工、调研的对象、调研要求与注意事项、必要的表格与问卷、具体实施步骤等内容。
(二)调查实施阶段
首先,联系确认调查对象,与被调查者、调查对象有关的人员取得并建立联系,确认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是否准确,要时要向对方详细说明调查内容、目的、时间、步骤和方式,商量互相配合的方法。其次,实施调查,要注意点面结合,科学安排穿插调查时间,力争节省开支。第三,阶段性小结并复查验证调查结果,可以随时保存调查人员在调查中产生的每一点感觉、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复查验证前期的调查情况,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意义。
(三)研究分析阶段
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情况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或联系、比较、推断,从中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找出对调查对象的分析结果。研究分析阶段主要包括四个工作环节:对调查材料的取舍、审定、核对和证实;分类整理,将初级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高层次信息;利用科学准确的研究方法,对调研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统计;确定研究结果。
(四)结论报告阶段
主要包括组织撰写调研报告和调查研究的总结善后两项工作。调研报告写作是秘书必须掌握的重要写作技能之一。调研报告是对整个调查研究结果的客观而又具体的反映,是对调查材料的深入分析研究的总结,既讲究以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为逻辑结构,又提倡写作特色明显,形式多样,不拘一调查报告因此,熟练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是秘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调查研究的总结善后是秘书对所组织的调研工作的行政事务总结善后,也是秘书做任何工作必有的一个环节。
篇9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篇10
关键词:协同理论;研究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7-02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型人才责无旁贷。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任务后,教育部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快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目前国内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通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实例分析[1,2],结果表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存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技能不足等状况。而究其原因,除了研究生自身原因、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方面等原因外,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2-5]:
1.培养体制的问题,这是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差的首要原因。我国的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基本上是“严进宽出”,这种制度下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令人堪忧。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6]中显示,截止到2009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跨入教育大国的行列,与美国21世纪初水平相当。我国2001—2006年间,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与博士研究生基本持平,自2007年起,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则略超过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而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一直超过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与本、专科教育的相似,在“严进”的同时,未能实现“严出”。同时,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目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部分省属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跨学科选修课程、方法论性质的课程、相关学科前沿性课程以及创新课程讲座等创新课程,而只有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这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这一点在我院的培养中尤其明显。
2.指导老师的原因。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从1978年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录取10708人已经发展到2013年计划招收的60.8万,增长了近60倍。这种大规模的扩招,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扩招使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客观上导师不能充分指导所有研究生,使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下降。同时,省属高校中的非强势学科专业的导师所主持的大型的、可延续的科研项目不多,在缺乏科研经费支持下培养的学生很难做出创造性成果。此外,有些导师本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养不够,因而很难指导学生创新。因而,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合理、研究生自律性较差、实践性较弱等问题,引入协同创新理论,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基于协同理论的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要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学校内部协同创新和校外协同创新两个类别分别进行研究,内部协同创新是在本学院内部以及院系中形成知识、导师等分享机制,建立相近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培养;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学院已有的省级、校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为依托,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课程体系。要构建具有宽厚、系统、弹性等特点的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除了公共课、学科通开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开设一些供研究生选修的跨学科课程、方法论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课程,如跨学科课程可以有跨学科分析、工程问题研究案例、项目管理、机械论坛研讨会、法律与政策、财务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受到各个领域知识的熏陶。其次,设立系列化创新课程讲座和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此创新课程最好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学分。再次,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鼓励多名老师讲授同一门综合性研究型课程,如检测技术课程可由学院中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师共同承担,使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精华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探究的时间。
2.构建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导师指导模式。推行由2~4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联合指导模式。打破目前我院研究生与各个导师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智慧,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从导师团队中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导师组的形成可根据方向相关性、项目的互通互补等原则,在院领导或校领导协调组织下进行。导师之间的研究方向既有协同性,也有差异性,鼓励形成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在导师组的培养指导下,让研究生更快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设计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实践环节。首先,对学位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尽量采用综合性实验设计,以团队形式进行,明确分工,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其次,丰富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增大校级和院级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拓宽学生创新的途径。再次,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可选择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与我院的省级、校级优秀实习基地(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科技攻关,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锻炼能力,使他们在理论上的创新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完善,从而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组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实际项目中锻炼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同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定期交流,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形成更广泛的学术交叉。
本文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针对本院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合理、研究生自律性、实践能力较弱等不足,引入协同理论,提出了构建研究生协同机制中的课程体系、导师指导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等措施。这对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进一步激发起参与科研、技术开发等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对推进我校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2009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R].2010:26-38.
[2]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 上一篇:法学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 下一篇:果汁饮料市场调查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