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16:4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得益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世界财富版图在悄然变化之中,中国富裕家庭持续的财富增长在全球表现出众。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富裕家庭对于家庭财务风险的规避和长期财富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
那么,高端富裕人群应如何为自身及家庭构筑财富保障体系?
为此,记者走访了刚刚荣获《理财周刊》“2010年保险(寿险)行业年度大奖评选”之年度机构类大奖――“高端人群首选寿险服务商”的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请汇丰人寿的首席执行官老建荣先生谈谈中国的富裕人群该如何安排自身的保险。
富人关注重疾风险保障
老建荣介绍到,近期,汇丰人寿刚刚了一份《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结果显示,在应对不期而遇的各类财务风险时,中国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及子女的教育金储备(78%)。其中,年龄介于51~64岁的富裕人群,还特别关注子女财富的妥善管理(87%)及子女的创业(85%)。
对于因健康威胁引发的保障需求,中国富裕人群最关注的是家庭责任的延续(54%)。在应对重大疾病引发的各种财务风险时,大部分(78%)受访者表示他们最为关注子女未来的成长教育,接近六成(58%)认为父母的赡养是他们重要考虑的保障需求。反观受访者对待投资打理及产业延续的需求,分别为53%及42%,排位稍后。
老建荣表示,中国富裕人士已清晰地意识到医疗保障的重要性,他们特别关注因重疾引发的对未来家庭生活品质、对子女成长教育以及对赡养父母的长期影响。因而,随着中国富裕人群保险理念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因疾病引发的财务风险有着更深层次的保障需求,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更多地顾及家庭责任的延续。
富人更需高保额多元化服务
老建荣说,这次调查报告还特别对中国富裕人群对医疗保障额度的需求及购买保险方案的预算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类人群平均需要的医疗保障额度相当于他们平均家庭年收入的4倍,为此他们愿意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平均家庭年收入的9%左右。
调查还发现,半数受访者(50%)认为医疗服务的品质很重要。其中,接近4成(37%)认为安排专家医生的手术及治疗很重要。
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偏好,绝大部分(90%)受访者表示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服务,并有接近九成(88%)的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会对重疾治疗有所帮助。
此外,调查还显示中国富裕人群非常关注对疾病的预防。绝大多数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98%)、保持良好心态(97%)、控制饮食适度运动(93%)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92%)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
就医疗保险增值服务方面,调查发现53%的受访者青睐保险公司可以向医疗机构直接支付医疗费用,并有42%表示专家医生对于严重疾病的二次诊断服务很重要。
老建荣表示,中国富裕人士对保障额度有较高需求,同时对优质的医疗服务亦有高要求。他们非常关注医疗机构的品质及专业医生的资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高端化及多样化的特征,这与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及与日俱增的健康意识是不谋而合的。
可选高端医疗保障产品
老建荣认为,高保障额度的重大疾病险是应对不期而遇的健康风险的有效财务工具。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为家庭成员提供充裕的财务保障也应该是全面财富管理的重要体现之一。涵盖重疾保障并且拥有足够高保障额度的医疗计划,可满足富裕人士深度全面的保障需求,保证家庭高品质的生活不受影响。
老建荣介绍说,包括汇丰人寿在内的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国内推出高端的医疗疾病类保障产品,比如汇丰人寿新近推出的“汇丰尊享医疗保险”及“尊享人生医疗保障组合计划”等,就已经能为富裕人士提供较为周全的服务。
比如,可以安排国内知名医院专家医生的对被保险人进行手术和治疗,提供国内知名医院的病房安排,甚至可以提供海外知名医院入院治疗安排,这类高端保障产品,可能会更契合富裕人士的高端医疗的实际保障需求。
此外,这类医疗保障计划通常还涵盖了专家医生的二次诊断服务、健康体检及保险公司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等增值服务,可满足富裕人士对优质医疗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老建荣建议说,国内的富裕人群已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直接在国内选购相应的保险产品,为自己和家人构筑坚实的保障基础。
相关链接:有关《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的说明
《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是汇丰人寿委托著名市场调研机构艾德惠研在中国进行的面向富裕人群的问卷调查报告。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富裕人士对待财务风险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的态度,及在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
本次调查于2010年7月至8月进行,涉及受访者315人(上海105人;北京103人;广州107人),调查者年龄介于30~64岁。
篇2
目前,我国的更年期女性人数居世界首位,约1.2亿人,占全球的23%,更年期女性人口的增长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另外,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导致压力增大,女性更年期症状亦加剧,其中性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从无法绕过的“更年期烦恼”说起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自身的身体变化会引起女性在此期间全身不适或一系列症状,如急躁、情绪不稳定等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在这个阶段中,因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激素分泌会逐步减少,较年轻时低,并且导致泌尿生殖道萎缩,时女方感到外阴干涩或疼痛不适,过程不愉快,后容易引起浅表创伤,而且外界细菌易侵入而引起阴道炎,甚至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这导致了性生活次数减少或厌恶性生活。性生活次数减少,使阴道缺乏对性刺激的反应而更加干燥。如此恶性循环便造成了障碍,以致使她们怀疑自己是否已丧失了。
对于更年期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不适,不少中年妇女有着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烦恼”,她们认为女人丧失了生育能力也就丧失了,因此对性生活十分冷漠,甚至从此拒绝性生活。这使得女性在身心上经受着严重的双重困扰,并对夫妻关系、家庭生活和工作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006年7月,来自荷兰的欧加农制药公司与全球著名的市场研究集团Synovate健康咨询公司联合了针对欧亚12国更年期女性性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更年期女性在性生活上仅有一半或不到一半时间有性快乐,这个年龄段有正常性生活的也只有48%。
中国妇科内分泌领域及流行病学研究专家徐苓教授解读这份报告时指出,调查报告显示的我国内地女性更年期症状以“易怒”为主,占调查人数的66%;其次为失眠,占65%;而亚洲及欧洲则分别为失眠和潮热。徐苓教授认为,更年期症状不仅会影响更年期性健康,而且在“易怒”和“失眠”症状下,还会间接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更年期女性质量关乎健康与美丽
更年期妇女的性健康问题在这次调查中浮出水面。超过半数的亚太和中国的妇女认为性是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欧洲更年期妇女中认同这个观点的,更是在75%以上。但是由于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给她们的性健康带来了很多困扰。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外更年期妇女都面临和下降的烦恼,其中在面临此类烦恼的中国妇女中,有80%以上的女性都认为和的下降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无论是她们和伴侣的关系还是她们的女性魅力、生活质量都大打折扣。
徐苓教授认为,更年期是妇女生殖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绝经则是生殖能力终止的信号。但这并不表明妇女的性要求与性反应能力终止。相反,当妇女意识到自己即将进入绝经期或已绝经后,由于不再担心怀孕的问题,应更享受性生活。
研究发现,中年夫妻和谐的性生活也是控制与干预慢性疾病的良药,性生活生理作用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防止抑郁和骨质疏松。相关的实验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常嗅到男子腋窝气味的妇女,与不常与男子相处的女子相比,月经周期规律程度要高出50%,所以夫妻即便不,只是也可起到良好的保健效果。绝经的妇女,若能有规律地进行性生活并有,患尿路感染和阴道感染的机会便会减少。
健康的性生活是家庭不可缺少的甜味剂,也是维持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正因为如此,女性性健康,特别是更年期女性的性健康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怎样才能让你的更年期“”如初
在面临更年期性困扰之时,我国只有17%的更年期妇女会主动寻求治疗。就医比例如此之低,徐苓教授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女性中间有一种存在已久的认识误区。在她们看来,更年期出现的降低是衰老的自然结果,大多数妇女不相信有药物或治疗方法可以针对问题予以有效治疗。
第二,由于传统观念和知识普及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女性对于针对缓解更年期症状的激素疗法知之甚少或者是怀有一种恐惧的情绪。
徐苓教授指出,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仅有4%的更年期妇女曾经接受激素替代疗法,并且60%以上的中国妇女对激素治疗是负面认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82%的妇女知道激素替代疗法(HRT)是缓解更年期症状的方法,并且有42%的更年期妇女曾经接受这一治疗方式。
激素替代疗法(HRT)是指给绝经前后妇女用适量的雌激素,以缓解雌激素缺乏造成的各种更年期症状,现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
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更年期妇女使用激素治疗以后,可以有效改善更年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与绝经相关的疾病,在绝经早期开始激素治疗效果更好。
而组织!择性雌激素活性调节剂(STEAR)则是其中较具特色的一种。STEAR是非雌激素药物,以组织!择性的药理作用,在体内不同的组织分别产生具有雌、孕、雄三种激素样作用的不同代谢产物,达到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与其他HRT即雌激素加孕激素治疗相比,服用组织!择性药物不会引起子宫内膜增生,无需加服孕激素,并且出血率低。此外,它对乳腺的刺激性也小,乳腺胀痛等副作用发生率低,并且因其具有微弱的雄激素活性,对提高和改善情绪的疗效优于雌激素加孕激素治疗药物。因此,郁琦教授认为,组织!择性雌激素活性调节剂(STEAR)是通过与众不同的药物机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代表药物是利维爱。长达15年的临床应用证实,利维爱有别于雌激素加孕激素治疗药物,而且病人对组织!择性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高,病人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编后: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87-01
什么是历史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由此看见,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
那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我们该如何利用呢?下面我仅就我教学当中的例子,来谈一下我的经验。
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相关史料等音像文字资料,拥有生动、形象的优势,学生更易接受,能从直观感受上,对学生形成一种震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根据音像文字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讲解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课的时候,导入时我用的是事先制作好的一段影音资料,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台湾标志性的风景和建筑图片,通过图片编辑器把这些图片整理到一起,插入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展示给学生。学生马上就能融入到我给他们设计的情景当中,引入本课主题就很简单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还引用了时中英交接国旗的一段视频资料,通过这段视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对一国两制思想也会加深理解。
再如在讲解必修二的时候,复习《工业的发展》这一课,导入时我运用了学生很熟悉的《大染坊》的主题曲,学生兴趣接着就被吸引起来,而且我的学生中有周村的学生,他们对周村历史的发展有着更深的体会,我让他们给同学讲解他们所知道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对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和爱国热情学生就可以从身边找到例子,而不会觉得离得他们很遥远,课堂效果会增加。接下来,在分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的时候,我出示了一张民族工业发展的曲线图,给学生以直观地展示,学生通过图片总结信息,将信息整合好之后,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在新课改之后我还进行了尝试。历史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家庭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必修二第12课《新浪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课的内容非常零碎,在授课的时候,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从家里的老照片当中挑选出可以反映这课内容的照片给大家展示。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对这课的记忆就简单多了。
再如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3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为例。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周围的人都是用什么卡,让他们谈谈使用这些卡和使用票证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兼顾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或通过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这些尝试,我的课堂不仅丰富起来,而且更加形象和直观,这样再配合教师有激情的授课,课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感知生活;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38-02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生活对学生来说是 “客体”,而文章是要通过学生主体才产生出来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客体和主体之间起媒介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挚的感情,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一、感知家庭生活,激发作文真情
如果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那么家庭就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小环境,是培养学生人际感情的温床,是学生感情世界的摇篮。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真实。但正因为是“最熟悉”的,学生就习以为常,对亲人们感情世界的变化,常常会视而不见,缺乏新鲜感和感受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亲人交往环境中,以小主人的身份,真挚地关注家庭变化与亲人的关系,关注亲人们某些细微的动作表情和简单的话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中,于细微中见亲情,充分地吸取感情营养,使作文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在假期中,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良机,布置学生参加家庭体验的多种活动,可以细心地观察家庭成员怎样为亲人们操心、忙碌。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些孝敬的事;在家庭亲人团聚会上写串词,当小主持人,圆一回明星之梦;给亲戚朋友写书信打电话,送去殷殷的祝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打扫卫生,美化家庭环境。每位同学真真切切地当一回小主人,体验为亲人奉献的乐趣,培养对亲人真挚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这些生活实际,让学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提高作文的感染力和表达水平。
二、感知学校生活,更新作文格局
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实际司空见惯,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再去观察和感知,其实不然。有许多事物,不只是应看它是什么状况,还要分析这些具体琐细事物的内涵。看透其中值得人们珍视的隐含着的东西。所以,学校生活同样值得我们去认真感知和体察。
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有的学生天天提前到校,当大部师生到来时,他已经在预习功课。其实,这位同学不仅是学习努力,他在学习之前已经搞好教室的卫生。还有,不少教师在放学时总是要把学生送出校门。其实,这些老师不只是和学生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校门口附近是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老师们把学生的安全时时放在了心上。所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感知学校生活,才能使学生知其一,又能知其二,认识到学校生活和师生情感表现有多个侧面。
以前学生写学校生活的作文有三个明显问题:内容平板,单一;事件过程缺乏曲折和深度;人物性格缺乏典型和个性。经过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学校的人与事,作文质量有了很大变化。引导学生感知校园生活的具体办法是:语文教师示范;分析学校的具体事例;观察学校和师生的变化。通过实践,学生写学校生活的作文,事件有了重点,人物有了特点,一改原先作文死板无味的格局。
三、感知社会生活,丰富作文内容
社会生活这个客体,对学生来说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对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认知大多处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正因为如此,社会生活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他们对了解社会生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而学生写作练习涉及的对象又以社会生活为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要花更多的精力,做出更多的安排。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社会,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印象,努力让他们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增加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感受,以生成他们特有的感觉。从而使他们萌发表达这种感受的意愿,达到乐于写作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带领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里,带领学生去参加护绿活动,去社区调查小区绿化建设的情况;有的学生还自告奋勇搞调研,去环保局了解环保的现状和规划。活动后,学生产生了自我表达的意愿:有的写记叙文,写人们爱绿、护绿;有的写成调查报告,还中肯地分析了环保存在的不足;有的给环保局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由于学生亲自体验了活动,并带着主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因而他们的主体感知大大增强,写出文章既真实又富有创造性。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学生们真正感知了社会生活,才会有新鲜感受去表达。社会生活,处处都是作文丰富的内容。
四、感知世界,提升作文品位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品质。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写自己熟悉的事,身边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关注天下事。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是学生作文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写世界形势方面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有的写,就要求学生勤读报纸,经常收听新闻节目,组织学生评议时事,丰富学生对世界动态的感知,然后布置写世界形势内容方面的作文。例如:南海风云、我国的维和行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国和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等等。
篇5
一、巧妙跨科整合,彰显“整合美”
信息技术课程同其它学科相比较,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它能在整合其它学科时既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又能在整合过程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整合,彰显“整合美”?
例如,“关注校园环境”就有三个重要的目标:能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网络搜索、信息咨询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能运用网络,通过网络讨论校园环境卫生问题和解决方法;较熟练地运用Word撰写校园环境卫生问题的研究小报告,较熟练地发送电子邮件。要实现目标,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整合起来,因为校园环境的调查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实践,这些实践在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里有更为详细的实践方法。但在整合过程中,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科学课、综合实践课。如进行“校园环境大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去收集一些资源,拍摄影像资料、图片处理、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数据的辅助调查,最后利用办公处理软件将资料进行整理。又如“校园环境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科学课、综合实践课搜集一些必要的材料并结合前两节课制作的电子文档,在整合过程中,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辅助科学、综合实践收集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资料,实现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整而无痕,彰显整合魅力。
二、巧妙跨科整合,彰显“动态美”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性,能让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变为可能。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着海量资源,如音乐、作品、动漫、视频等,这些优秀的资源无不凝聚着网络技术工作者的智慧。在小学阶段,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是担负着培养学生“美育”的功能,如果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整合起来,就能让化“静”为“动”,彰显“动态美”。
例如,教师课前从音乐课本里搜集一些学生喜爱的乐曲,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作曲大师”的卡通形象,让学生感受“作曲大师”的神奇,熟悉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可爱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对“作曲大师”充满了期待。又如,在学习第9课“乐曲变化多样”时,如何让学生学会用“作曲大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体会乐曲的多样变化;了解简单音符的输入,感受由谱到曲的转变,享受“作曲大师”的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教师可以与音乐教师一起探讨整合方案,如音乐课时,音乐教师经常会利用电子琴的不同音色弹不同的曲子,学习本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作曲大师”让学生感受“神奇的音色”,然后演示如何输入字符,需要时还可选择附点、增时线、减时线等。当学生初步掌握技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作曲大师”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要掌握“作曲大师”软件,兴趣是动力和支撑点,巧妙的学科整合,既能让学生感受“舞动”音乐的,又能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三、巧妙跨科整合,彰显“互动美”
纵观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小主题、大任务”的编排方式,采用了“大主题、小任务”的编排方式,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世界将变成“地球村”,互动性成为了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亮点。信息技术学科要抓住互动性,巧妙整合学科,彰显“互动美”。
例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关于挖掘家乡文化为主题和展示学生个人家庭生活为背景的内容,这些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学生能借助平台展示生活点滴、参与互动。如果教师能抓住时展的机遇,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起来,就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裁剪、翻转图片。当学生处理好相片后,教师鼓励学生将相片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或学校网络平台上,而像空间之类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功能,其他学生在浏览这些相片时就会对这些相片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图片处理的知识,还有相片本身的内涵等,其它同学就能借助评价获得技术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
篇6
与难点知识,设置层层问题,循循诱导,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思索,主动进入新知探究活动中。再如情境引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展示有关学习素材,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展开讨论交流、表演探究等,从而营造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经验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学习《相逢在花季》时,教师可引入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情境1:小军是初二(1)班的班长,小芳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两人因班级工作关系接触较多,小芳一看到小军就脸红,班上的一些学生对他们指指点点,请问面对这一情况,小芳应如何做呢?思考:男女生是否可交往呢?说明理由。
情境2:某周六上午,小强在qq上约小红外出游玩。思考:小红是拒绝还是接受呢?如果接受,在应约过程时,小红应注意什么?如果拒绝,又该说什么理由呢?学生可畅所欲言,然后教师点评与补充,让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异性关系。另外,还有直观演示。即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出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图文材料、漫画、生活实例、时政新闻等,配上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感觉政治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如学习《做守法公民》时,教师可呈现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说说自己的感想。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顾七年级第五单元《遵纪守法》内容,讲讲遵守公共场所规矩、校规、家规的重要性。然后思考: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并呈现有关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理解。
二、注重探究与合作,学生自动,生生互动
1.自主探究,学生自动
在互动式教学中,若要真正实现课堂有效互动,则需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动”,然后才能有效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实现生生互动。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积极融入课堂活动,理解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思考能力,为课堂互动做好准备。①自主预习。如教师提出适量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解决问题,并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便于课堂讨论。②资料查阅。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来查阅有关资料与信息,做好学习准备工作,加深知识理解,为课堂合作探究奠定知识基础。③调查研究。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实践等活动,可增强学生实践体验,获得有关材料,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写写调查报告等。然后课堂上展示成果,分享交流,深化认知,升华情感。如学习《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或采访等途径,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农村与城市家庭生活的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化;收集有关图片资料或实物等,完成调查表。课堂上,相互展示与交流。
2.交流合作,生生互动
篇7
摘 要 近年来,广场舞这一新兴休闲运动随着“广场热”的出现,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城市女性群体所喜爱。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访谈法对参与广场舞对城市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广场舞 城市女性 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场舞作为广场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呈方兴未艾之势。广场舞这一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展与兴起,能很好地满足女性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的目的,所以理所当然的被城市女性群体所接收并热衷。作为城市女性,快节奏、高竞争的工作环境对她们本身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强度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休闲体育活动是女性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不但可以提高身体机能体质,而且能够释放压力,获得良好情绪和心理状态,休闲体育活动被认为是城市女性健康价值的可靠的投资之一[1]。
一、城市女性健康状况
《中国8城市女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调查表明,90%以上城市女性存在女性健康问题,而其中大多数的被调查女性自我评价健康状态良好。这说明大多数的女性未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给与足够的重视。我国预防医学会报道,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过程、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社会偏见等,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困扰,因此,有70%的白领女性处于亚健康状态。从心理健康状况看,城市女性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情感问题、子女教育等种种问题,在重重压力下,城市女性排遣压力的渠道非常有限。这些数据与调查分析无疑表明,城市女性面临着严重的身心健康双重危机,必须得到社会与城市女性自身的高度重视。
二、广场舞的兴起
广场舞是一种舞蹈形式,它不受场地、舞种等限制,多是群众自发组织,以娱乐性、表现性、集体性、自娱性等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广场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是舞蹈,而且广场舞又是舞之母。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如今的广场舞更是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由于广场舞的特殊性,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舞蹈,在全国各地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
三、广场舞对于城市女性的影响
(一)对城市女性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城市女性对于外在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对形体美的要求尤为明显,然而由于生育、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会在导致城市女性在体型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例如:过度肥胖、多度瘦弱、塌肩、驼背、腿型不正等,从而影响到个人气质。这些形体上的不足困扰着她们,使她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塑造自身形体美。实践证明,人的形体是可以通过某些运动项目的锻炼发生变化的。广场舞,作为现代舞蹈与团体操的杂糅,对于改善城市女性外在形象,塑造形体美无疑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对城市女性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广场舞是在音乐伴奏下集舞蹈与健美操于一体的综合练习,与其他项目相比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广场舞采用的动作多是以现代舞为基调加以团体操化,具有时代风貌,使人有种新鲜感;另一方面,是表现在音乐上,广场舞蹈的配乐往往是年度“神曲”,这种富有表现力的歌曲对人的中枢神经是一种特殊的刺激手段,促进大脑皮质兴奋增强,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的活动能力。人们通过明快的音乐节奏和活泼愉快的形体动作,可以排除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放松身心,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因此,城市女性参与广场舞锻炼,可以很好的排解压力,舒缓身心。
(三)广场舞对于城市女性的其他影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城市女性的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广场舞锻炼由于其动作的系统性,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记忆力,通过排舞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无疑能够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一般情况下,广场舞团体由几十人甚至多达几百人组成。由于广场舞的集体性与动作统一性,在练习过程中很多不认识的人可以相互探讨练习的感受,相互纠正错误,相互学习、鼓励以达到改进并统一动作的目的。而通过与他人的共同锻炼、共同进步,可以学会相互谦让、相互尊重,从而起到促进人际交往,扩大交友范围,增进人际关系的效果。
四、结语
城市女性,作为城市生活的1/2领导者,作为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的主心骨,她们的生活状态直接决定了城市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面对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地域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城市女性群体,政府与社会应加强开展休闲体育的力度,积极鼓励和保障城市广场舞运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城市女性参与到广场舞锻炼之中,改善城市女性身心健康状况,享受休闲体育带给她们的娱乐与放松。
参考文献:
[1] 孙卉.浅谈休闲体育与女性健康[J].科技信息.2008.
[2] 魏曙光.浅析健美操对女性形体美的塑造[J].网络财富.2009.147(11).
篇8
英国:流行晚婚晚育
47%的女性希望在26~30岁结婚,40%的女性选择31~35岁。但是,只有34%的女性认为她们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一个伴侣。英国30岁以上单身女性比较多的原因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婚前应该好好地享受人生、求学就业。即便30岁没有结婚,也不会有人认为这很奇怪。
土耳其:不相信有“好男人”
土耳其的大龄单身女性非常之多,原因就是女人很难“找对人”,普遍的看法是身边没有好男人,好男人要么已经结婚了,要么就对女性没有兴趣。
瑞典:不会轻易嫁给一个男人
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非常多。她们很独立,除非真正领悟到生命和爱情的真谛,瑞典女人不会轻易结婚。她们强调生活的富足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有没有男人都可以。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找到生命中的最爱,但首先要保证不能选择错误!
挪威:理由不充分不结婚
在30~35岁的年龄段,未婚女性比已婚女性的数量大得多,这是因为跟男朋友“仅限于”搬到一起住的现象非常普遍,没有非结婚不可的理由。但是在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中,有20%的女性是完全意义上的单身,没有结婚,也没有男朋友。
法国:远离登记的时尚生活伴侣
在法国30岁以上女性中,有30%是未婚的,但是她们大多数拥有自己的生活伴侣,只是没有正式登记结婚。在法国似乎结婚已经有点落伍的感觉,也许有一天会产生回潮,但婚纱和美丽的仪式并非是所有人的期待。
澳大利亚:事业胜过婚姻
澳大利亚很多单身女性都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收入,她们将生活重心更多地放在工作上,直到有所建树才会考虑建立严肃的婚姻关系。但同时,调查也显示,不少男人更乐意找一个年轻的、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为伴。
美国:未婚女子难获医保治病难
目前美国媒体对医改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医疗系统对妇女的歧视,很少有人关注未婚女性在获取或是维持医疗保险时面临的其他问题。未婚妇女无法依靠丈夫获得医保,而个人收入往往无力支付保险费和其他杂费。
事实上,美国25%的18~64岁未婚女性都没有保险,而这一年龄段内45%的女性都未婚。由于经济危机,美国六百万失业女性中多数人失去了保险。
俄罗斯:事业第一家庭第二
过去,大多数俄罗斯女性多半在18~25岁之间结婚,但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逐渐降低了,特别在莫斯科,越来越多的女性把事业放在婚姻家庭之前。俄罗斯有很多30岁以上的离婚女性,因为女人在20多岁的时候建立的家庭很难稳固。
日本:父母大多代“剩女”或“剩男”相亲
据日本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的30年间,30~34岁的独身男性比例从14%增至47%,未婚女性比例亦从8%上升到32%。由于数百万人推迟结婚与孕育后代,地方政府正转变为单身男女的媒人。
茨城一家婚介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信木间目说,现在的日本女性经济上独立了,不需要结婚,而日本男子的观念则需要来一场革命,不能老自以为是家里的国王。
据创造了流行语“婚姻狩猎”和“单身寄生虫”的社会学家山田正弘介绍,三十多岁未婚的60%男性和80%女性整天窝在家里,这逼得他们的父母开始参加大型单身男女集会,为子女们寻找爱情。这个策略经常遭到孩子的抵触,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想摆布自己的生活。
泰国:单身女性让男人害怕
泰国选美选出的皇后Saovapa Devahastin赢得比赛后再也收不到约会的邀请。她说,“男人们都怕我,因为我是自信成功的单身女性,能照顾自己,他们在面对我时会紧张。”
Saovapa不是普通的选美皇后,而是全国第一个赢得“老处女小姐”称号的人,在这个男人主宰的社会里,这一称号意味着独立。她说,男人在面对看似不需要他们的女人面前总是无所适从。她说,在比赛的开始,总有男人给她打电话,但不是为了和她约会,而是希望她成为他们的秘密情人。他们说,你不用继续比赛,不必站出来说自己是个老处女,我会给你温暖。
目前在泰国,越来越多像Saovapa一样的成功女性在挑战婚姻家庭以及泰国男人的尊严。
埃及:单身女性举步维艰
埃及的未婚女子遭受极大的歧视,结婚早被认为聪明,而迟则被认定为有缺陷。在关于“大龄女青年危机”的演讲中,埃及政府主要的数据收集机构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埃及超过35岁的单身女性有三百万人。
拉脱维亚:单身女性数量达历史最高点
在拉脱维亚,超过30岁的单身女性数量庞大,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30岁之前,男性人数稍稍高于女性,而一过了31岁,这个比例就变了。女性现在主动选择单身生活,变得自信而且独立。过去在拉脱维亚如果你到了25岁还没有嫁人你就是所谓的“老处女”,现在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荷兰:追求更高质量的婚姻
目前有很多单身女性,由于结婚年龄越来越晚,获得了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在经济上愈加独立。她们会谨慎地选择一个真正愿意共同生活的男人结婚。但很多男人感觉现在的女人们要求更高了,高得不可攀。
以色列:单身比率持续增高
以色列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因此大龄单身女性的统计数字也相对复杂。以色列女性平均结婚年龄是25岁,尤其是生活在以色列大城市中的女性,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比例高达36.7%。
中国:单身女人中,四成担心嫁不出去,六成期望值过高难找对象
篇9
【关键词】男性;化妆品;消费者行为
长久以来,化妆品都被视为女性的专用品,男性化妆品市场近两年才迅速发展,每年都保持了300%左右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11年中国男士化妆品的市场总额将达40亿元。本文通过分析男性化妆品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男性化妆品购买行为的特点,加深了解这一新兴市场的消费者行为,以期对化妆品行业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有所帮助。
一、男性化妆品市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男性化妆品市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细分市场,从这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找出这一个特殊细分市场与其他市场的共性和特性。
(一)文化因素
化妆品行业是一个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各有不同导致了不同文化对化妆品的功能诉求是有差异的。在中国,男士对化妆品的消费主要是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崇尚勤劳节俭持家的消费观念,阻挡任何形式的挥霍消费和超前消费。传统的观念对男女人别美的界定是“郎才女貌”,对男士的判定胜负标准重“才”而轻“貌”,男士使用化妆品会给人过于女人化的感觉。因此,要从观念上对男士消费者进行转变,这样才能增进男士化妆品的消费。在西方国家,男士化妆用品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全般化妆品市场的30%以上,使用专业男士护肤品早已是西方男士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时尚。随着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海外品牌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各种声势浩大的宣传,使中国男性对化妆品有了新的认识,男性化妆品市场也呈现上扬的趋势。
(二)社会因素
除文化因素,消费者行为还受到参考群体,家庭和社会角色与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化妆品是一种受群体影响很大的产品,化妆品品牌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路径就是通过群体的宣传。男性化妆品也会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比如,学生群体会因为其中某一个人使用洗面奶,带动其他成员的使用。
男性化妆品的消费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明显。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倚赖感都比较强,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例如,大宝的广告主要诉求对象就是家庭,体现大宝在家庭生活中用来表达亲情的独特作用,许多中国男性最开始接触的护肤品品牌就是大宝。
社会角色和地位在诸多方面影响男性化妆品。通常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对自身形象有要求,会更重视本身的外表,而且由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需要,也会导致化妆品的关注和使用。男性上层消费者通常最先关注新的化妆品,在化妆品上的消费额也较大。中层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比较基本,比如仅仅是清洁作用或者是消痘作用。更底层的男性消费者可能尚未关注男式化妆品。
(三)个人因素
个人特性会对化妆品的购买产生影响,以下从年龄、职业与收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化妆品的购买行为。
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对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产生需要。男性对化妆品(护肤品)的需求通常从婴儿开始,以青少年,中青年为主,消费水平也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呈现先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不同的职业与收入会直接导致男性化妆品的使用与否,影响化妆品的品牌选择和功效的选择。某些职业,如明星,因工作需要这一类人最为关注化妆品,通常引领化妆品的潮流。学生对化妆品的需求通常只是满足普通的生理需求,如洁净和祛痘,此类功能的化妆品在男学生中最为普遍。收入对化妆品的影响很大,化妆品是非必需品,相对于女性,男性化妆品更显得非必要。据调查研究男性化妆品消费水平与收入呈正相关。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男性化妆品消费的影响体现在男士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和更新上。在中国,中国男性为取悦女性、客户和老板越来越关心自己的长相和着装,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为男性化妆品市场扩大和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男性化妆品市场消费行为特性
1.购买速度快,购买力强
购买速度快是男士购买化妆品的一个普遍特征,因为男士购买化妆品受广告或价格影响较少,他们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如购买某一品牌的化妆品或者购买某一性能的化妆品,导致了男士选购化妆品速度通常比女性快很多。消费者的购买力直接受其收入的影响,我国男士收入高于女士,而且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男性消费者具有更强的购买力导致了化妆品的价格不是他们考虑产品的优先因素,而且通常男士购买时出于便利的考虑会一次性购足所需化妆品,不太在意一次购买花费金额过大的问题。
2.购物乐趣低,对商场忍受度低
男士在购物时,购物的压力往往使他们先看到什么就买什么,男士之所以厌烦并不是对购物的绝对抗拒,而是因为他们无法从中获得实用并有趣的东西。目前对男士化妆品的关注仍不够,通常将其放置在货架的尾部或混杂在女性化妆品之间,导致男性购买化妆品不方便,购物乐趣比较低。男士对卖场舒适程度的忍受力比女人差很多,他们对拥挤和等待有更强烈的厌倦感。面对拥挤的人潮,男士常表现出烦躁不堪,甚至就连穿越拥挤的人群都会降低他们的购物欲望。因此,在确定男士化妆品的位置时,应尽量避开客流量大容易发生拥堵的地区。
3.忠诚度高,更为关注品牌和质量
男性消费者喜欢去熟悉的商店,购买熟悉的品牌。不过,男士顾客熟悉购买的程度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年轻男士在思想观念和购物选择方面最容易受潮流影响;而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男士对卖场和商品品牌的忠实度越高。男士的目的导向和与身俱来的粗心,使他们更关注化妆品的品种、质量以及品牌等主要方面,对细节的关注度不及女人,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及女人。如果开展针对男士顾客的化妆品促销活动,零售商和生产厂家可以在价格让利更少的环境下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齐渊博.2007男性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J].美容财智,2007(9).
[2]汪洪斌.男士护肤品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篇10
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接受《小康》采访时总结: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事实上,那时候也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发生。
但关于爱情自由的梦想已经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一贯行家长作风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进入择偶自由的阶段。“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小芹的唱词形成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
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择偶的关键词。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一则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了军人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嫁给军人,尤其是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鹜。
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那些站在台上胸带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
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安琪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1948年到1966年,择偶条件中最关键的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出身等。
1966~1976 政治决定一切
十年,那是一个悲情的年代,许多叫知青的人,不仅在身体上突然间要承受繁重的劳力;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还需要面对沉闷、落后的环境而失去了爱的能力。
“或许有很多人从此再也不能体会到爱情的纯真与激情。”对于那个年代的伤害,作家胡发云以“惨痛的代价”作评价。
很多故事现在听来是荒唐的,而在当时,却以认真的形式在生活中上演。那时候,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人们的服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生活空前地只剩下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份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而对于知青来说,他们的爱情婚姻更加曲折、悲情。“那些无奈选择留在农村的女知青是一个个悲剧。”胡发云说。
1977~1987 至上的学历,浪漫的情愫
1977年,在高考之外,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
1980年4月,新《婚姻法》施行。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承认爱情应该成为婚姻的灵魂。
历经几番政治运动,一度忘却自我,国人渐渐在情感意识上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
而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那时的学历已具备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表上往往是挺括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
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最明显的变化反映在那时候的大学校园里。在经历10年禁锢之后,各种思潮在高校校园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那些被理想主义烧灼的大学生们原有的爱情观被来自西方的爱情观所改变。穷困潦倒,缺乏温情,是他们父辈家庭最明显的特征,这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了本能的怀疑。那时候,萨特和西蒙尼是他们的偶像,他们羡慕并且崇拜萨特和西蒙尼,甚至,有人试图模拟二者的生活方式。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最终也走进了婚姻的围城,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彻底理想主义的土壤。
那个年代,琼瑶对女青年们爱情择偶观的影响是注定要被写入史册的。1982年,《海峡》杂志刊出了《我是一片云》,据说这是琼瑶小说在大陆最早的现身。之后,琼瑶爱情小说红遍九州。在琼瑶笔下,爱情惊天地泣鬼神,甚至无往而不胜。受其影响,女青年们对爱情有了过高的评价和期望。然而,用不了多久, 一个个从琼瑶故事里走出来的女孩,在经历了一场或几场恋爱后嫁为人妇,她们终于发现被琼瑶欺骗了。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
到了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
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陈小艺主演的《打工妹》反映了打工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但更多的是从正面来进行表达。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坚持自己的尊严,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姑娘被金钱收买。
“傍大款”是商业区的择偶热门词,这与香港人称女子“钓金龟婿”有同工异曲之处。但有钱人总是少数,于是大款成为稀缺资源,许多姑娘在不能明媒正娶的情况下,也甘愿屈为“二奶”。据资料统计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包二奶”的港台人士约有十万,并且当地法院频频受理此类案件。
2000年后 更为张扬、更为现实、更为多元
新千年之后,人们对择偶标准的多元表现出空前的宽容。年龄不再是界限,婚否也不再是障碍,有的只是在钱袋子与真感情间的挣扎。
进入新世纪,花容月貌并且才华横溢的适龄女子在大都会中已比比皆是。那样的女子,通常有着比较高、比较稳定、比较有保障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她们往往更多地强调人格尊严、自由和独立,也更有可能抛却经济因素来考虑择偶条件。另一种在经济条件之外,她们在择偶时对男性有近乎完美的期待:既要是成熟稳重的,还要是机智幽默的;既要有相近的价值观,还要有相当的人生追求;既要是务实耕耘的,还要是浪漫有情趣的;尽管没有经济上的苛刻要求,但必须是有能力的。
她们骨子里有不同程度的小资情结,张爱玲与亦舒3对这些人往往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她们极度理性却也极度感性。相对低于她们的女性,这些人更渴望纯粹的爱情,似乎也应该更有条件获得纯粹的爱情。
而“男高女低”的择偶趋向丝毫没有要改变的意思,她们中那些不肯屈就的,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被挑剩的大龄女青年而被社会称之为“剩女”。
她们也能慢慢想开,但后来者比她们想得更开。亦舒笔下的女主人公喜宝是很多人的写照:“首先想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就退而求其次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钱也得不到就希望自己拥有健康,如此仍是快乐。”
择偶间的年龄跨度近年来日益扩大。如果说2002年24岁的跳水皇后伏明霞嫁给当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梁锦松还给大众带来一些骚动,那么2005年28岁的广州外语学院的研究生翁帆嫁给82岁的杨振宁却并未引起地震,杨翁以恩爱表情十指相扣出现在各大场合。“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什么特别的感想”。随机接受的采访者如此表示。
“80后”这群独生子女转眼迎来了他们的婚恋高峰期。自我,现实,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对“80后”的性格概括。他们的择偶观区别于前几代人,也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征。
网恋,在这群人中流行。QQ是他们的宝贝,在家里只要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通过这只小小的企鹅来认识全国各地的朋友,甚至将情意洒向全世界。“80后”K歌时热唱《死了都要爱》将爱唱得荡气回肠。或许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很饥渴,对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承诺同样激动不已。他们可以在认识一周后毅然领取结婚证书,但又因为一起相处觉得陌生不适应而分道扬镳,形成“闪婚”与“杯水夫妻”现象。
- 上一篇:旅游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 下一篇: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