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3: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

篇1

1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既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情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是决定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四阶段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85%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但是其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对职业道德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3%,了解的为26%,一般了解的为40%,不知道的为21%.因此,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与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然而,在一些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既羡慕别人可以建造国家重点工程,但自己又不愿意到工作环境艰苦、远离城市的工作;既羡慕别人取得的巨大成绩,但自己又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既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嗤之以鼻,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待人接物、诚实可靠,不采取欺诈手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于职业道德的正确的情感体验,而将职业道德仅仅挂在嘴边.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面对建筑业可能远离城市、家人和网络的工作条件,心生畏惧;面对建筑业可能出现的消极和腐败现象,缺少必要的抵制能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4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同学有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低.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卓越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合建筑市场要求的卓越土建工程师.

1加强家校和校企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高校和建筑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连接家庭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加强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家庭和实习就业单位的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与任课或实习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随着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单纯依靠辅导员或是专任老师都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为,在专业技能培养、行业动态等方面,专业老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着对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经验的不足;而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能力,但又缺乏对建筑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了解,造成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针对性不足.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只有加强沟通了解、取长补短,才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3通过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意识

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模仿和认同的特性,从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来看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然后在周围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1)继续深入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作为展示在校大学生风采的标志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由于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使得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2)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土建工程师.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3)邀请优秀校友来院交流.由于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硬件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一小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难免有些失落而自暴自弃.此时,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来校交流,通过他们的亲人经历,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4)通过宣传海报、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方式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宣传恪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使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深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技能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手工绘图大赛、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校立学生科研、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5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热情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课或是两课课堂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高校要结合新生特点,着重开展始业教育、适应与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尽快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目标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国,切实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应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择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B211034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过程的一个实践性的总结,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办学质量[1],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之一,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基层单位,学院有包含航空航天、土木和力学类等三个学科门类的7个本科专业,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对保证和提高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进行了一些尝试。

加强宣贯力度,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进行毕业设计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或者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这也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进行本科毕业设计的热情。而高校教师又有很多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之外的工作要完成,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往往被认为是易于完成的工作而投入的精力有限。因此,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对此,学院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是思想上疏导和制度上进行规范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此工作的认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导论课程、学院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促进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等机会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讲,同时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学生如果本科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将不能正常毕业,更谈不上考研和参加工作了,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顺利毕业离校的关键所在,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其职称晋升、年终业绩津贴的发放以及年终的评优评奖等直接关系到指导教师切身利益。

注重过程控制,把好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关

1.注意毕业设计环节立题选题的科学性

为保证指导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每名指导教师单独指导学生数不得超过8人。助教可与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联合指导,但两名教师联合指导的总学生数不宜超过12人。

为做到因材施教,要求每个专业的立体数量应为应届学生数的1.5倍以上,并且隐去立题教师姓名予以公布,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没有学生选择的指导教师将取消其当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资格。

毕业设计立题要难度适宜,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题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2]。

2.注意毕业设计环节开题的严肃性

学生需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第2周末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必须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撰写,体现个性和特色。指导教师必须亲自把关,在开题前对每名学生的报告进行批阅。开题工作由各系组织,并报学院教务办备案。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展示自己的开题报告及相关材料,一般由学生本人进行5分钟的公开讲述,并进行至少5分钟的答辩,接受专家组和在场同学的提问。

3.注意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手册填写的规范性

毕业设计手册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日记”,此毕业设计手册填写的真实性直接反映出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因此毕业设计手册必须按学校有关要求填写,相关要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由专业负责人统一进行讲解指导。手册中的设计说明内容以2周为单位进行填写,其填写的内容一定与进度相符,写清楚2周内完成的工作内容、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必须填写充分。指导教师必须逐个过目学生的设计手册的填写过程和结果,并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进行签字。

4.注意指导和过程跟踪的灵活性

这一环节也是学院控制教师和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环节精力的主要手段[3],学院制订如下要求框架,要求各系和各专业参考本框架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分别落实,并保留所有书面痕迹(教师签字手稿等)以备检查核实。

(1)指导教师每周必须与学生至少见面一次,进行辅导答疑,并对学生考勤和进度检查(必须有记录),其结果作为学生参与态度评价的依据。不准事后补填造假。

(2)各系根据进度安排每四周一次集中讲座、指导或答疑,并对学生进行考勤。具体安排由各系负责,并报学院教务办备案。

(3)各系根据具体情况安排2~3次指导教师汇报交流会,汇报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具体安排由各系负责,并报学院教务办备案。

(4)每周进行集中考勤至少一次,由专人负责。

(5)配合学校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的设计的检查工作,进行进度质量检查,具体时间为:前期第3周末,中期第9周末、后期第13周末(土木工程专业第15周末)。检查内容是:设计手册的填写、编程演示、实验准备、计算说明书形成过程的草稿、施工图形成过程的相关草图、指导教师的修改痕迹和签字等相关内容。

(6)配合后期检查在第13周末(土木工程专业第15周末)进行学生答辩申请工作。学生应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设计手册;施工图纸;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图纸、应用程序的电子版。以上成果必须是经过指导教师审核签字的成果,经检查合格后,学生亲自签写申请答辩登记表,取得答辩资格。

5.注意毕业设计环节成绩考核的公正和公平

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给出公平、合理的考核成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4],因此,学院要求各专业根据4.1-4.6各项进行记分积累,采取黄牌警告,红牌罚下,分级答辩的机制,即中期检查后积分低于40分者,对该学生进行黄牌警告,并于后期工作进行重点监控,对后期检查后积分低于60分者,将终止其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不允许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分级答辩即累计积分大于等于86分者,答辩成绩最高为优秀;75~85分者,答辩成绩最高为良好;小于75分者,答辩成绩最高为中等。

总之,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是直接反应高效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程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将始终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求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的实践成果可为各个兄弟院校和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元凤.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43-144.

[2]洪月华,庞超波. 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11,32(2),35-37.

[3]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4]郑佐桓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定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8-250.

作者单位:吴国辉 陈树华 曾繁丽

篇3

1留学目的地:伊利诺伊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是“莫里尔法案”(由林肯总统在1862年签署)生效最初十年期间通过公用土地赠与方式创立的全美37所高校之一,于1868年正式开学。其座落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安静幽雅的姊妹城镇-厄巴纳和香槟,占地1458英亩,拥有272座主要建筑。此外,学校还拥有一个机场、433英亩森林保留地以及占地1765英亩的阿勒顿公园。

经过近140年的发展,伊利诺依大学已经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位居全美公立大学的前五位。该校拥有仅次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美国第三大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达一千七百多万册。此外,学校还有自然史博物馆、世界传统文化博物馆以及一个美术馆和一个表演艺术中心。该校能提供一百五十多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四千多门课程,每年授予一万五千多个学位,其中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稳居全美前五名。目前,该校拥有近两千名教授和四万余名学生。其中,学生由近三万名大学生和一万一千余名研究生组成,含外国留学生近五千名。

伊利诺伊大学以理工科尤称翘楚,稳居全美大学排名前六位。进一步讲,有十余个本科专业位列全美前二十五名,其中会计学、材料学、农业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核工程、机械工程等并位居前五位;有超过六十多个研究生专业位列全美前三十名,其中图书馆学、土木工程、材料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冷凝物质、逻辑学、数论等并高居前五位。该校共有11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18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普利策奖。其中,该校教授巴丁因发明晶体管和提出低温超导理论而成为历史上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人。另外,尼龙的发明者卡罗瑟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杰克科勒比、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得者李安等均为该校毕业生,我国前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年也曾在该校攻读农学。

非常幸运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留学团队组成成员的研究兴趣或主攻方向均属伊利诺伊大学的优势学科方向,这为各位老师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工作非常到位和值得肯定。

2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要讲授本科“操作系统”和研究生“安全操作系统”,有幸被分派到久负盛名的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行访问学习。网络神童马克・安德森曾在那里设计了互联网浏览器软件Mosaic及Netscape,著名的微软IE浏览器至今还是构建在Mosaic的基础上。留学期间和回国后,我曾对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粗浅的分析和对比性研究。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可提供三种不同的大学学位教育(即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以及文理学院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五年制本硕连读学位教育、辅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位教育及软件工程学历证书。本科学位教育主要由校院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要求两部分构成。前述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院要求和专业要求的不同。例如,工学院要求物理与化学,而文理学院则不要求,同时两个学院的一般教学要求也略微有所不同。不同专业间的教学要求区别在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要求多上三门不同的数学类课程,同时又比计算机科学专业少上五门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要求大致相同,只是用统计学类课程替代了某些数学类课程。对于三个专业来讲,有15门数学类或计算机科学类课程是相同的,所以共性大于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由计算机科学系负责开设和讲授,课号、名称及要求完全一致。这和国内的大学是不一样的,至少北京交通大学是如此:和计算机专业较为相似的理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某些计算机类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的要求和讲授就与计算机学院无关。此外,国内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则由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自主教育三部分教学要求构成,它们与伊利诺伊大学的学院级或专业级教学要求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晰。其中,通识教育由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组成,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要求(伊利诺伊大学在这点上似乎不太明确或较弱);学科门类教育由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自主教育包括全校通识教育与各学科门类教育课程与实践、系列讲座、竞赛、证书、科研论文、自主和开放实验、就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是我国高校为加强实践环节和推动就业竞争力而引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学分组成,国外自然无等同物。

具体以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对比来讲,伊利诺伊大学总共要求128学分,含学院级要求39-51学分、专业要求76-85学分(参表1所示);北京交通大学总学分要求为190学分,含通识教育必修40学分和选修20学分、学科门类教育必修97.5学分和选修22.5学分以及自主教育选修10学分(参表2所示)。后者比前者高出62学分,主要包括必修类的英语16学分(国外对外语的要求为0-12学分,注意其并未指定特定语种)、选修类的自主教育10学分。国内通识教育综合基础部分(必修22学分、选修14学分)近似等同于国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18学分),但多出18学分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外大学专门设立写作课程(含4学分写作I、3学分高级写作)来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国内大学则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共16学分)来达到相同的目标。国外大学把普通化学I和普通化学实验I(共计4小学分)作为工科专业的公共基本要求,而国内大学如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内的工科专业则可以不选修化学类课程;同时,国内大学设定数学、物理类课程同为学科门类基础课程,而国外大学则把其中的微积分、概率论或统计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要求。

表1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注:表中大类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必修)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电子技术类课程(电路分析基础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数字电子技术3学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计算机数学类课程(离散数学8学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数据结构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操作系统4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2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等;专业主修(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毕业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选修)则划分为四个方向给出可选课程:1、计算机软件类(软件测试、统一建模语言、高性能计算导论、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Unix/Linux环境下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类综合实践);2、计算机硬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硬件类综合实践);3、计算机网络类(计算机安全保密、网络安全与管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与动画设计、数字图像处理)。

伊利诺伊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字计算机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广博深厚的知识。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与物理以及入门性计算机科学基本原理。第三年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并要求选修和拓展学生的理论基础。第四年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课题进行学习和深入的理解(均为选修课)。进一步说,国外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关于计算机专业特色课程的公共要求简单明晰,仅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软件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I/II、系统编程、大程序设计项目、计算理论入门,等,而多达24-27学分允许学生可按计算机科学、科学计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数学三大方向分轨选课(参表3所示);而其中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并给出系统、数据库、图形学、人机交互、编程语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网络等八个子方向,在科学计算方向上并给出航空宇宙工程、应用数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分子工程、化学工程、化学、控制、电子工程、工程机械学、环境工程学、遗传学、地质学、制造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建模与仿真、神经系统科学、原子工程、运筹学、优化、物理学、等离子工程、心理学、放射学工程、机器人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统计学、结构工程等三十多个子方向上给出细化且较为明确的各6-分的选课指导和教学要求。

表3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按方向分轨选课

相比较之下,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设立的公共特色专业课程则较多,有时即便划分出一些方向,要么方向太大,要么选课思路和教学要求不太明确。

3教学科研、学生素质培养及其他

在伊利诺伊大学,我主要选择了三门与我在国内所授课程及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包括CS 423 Operating System Design“操作系统设计”,CS 523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高级操作系统”和CS498DM Software Testing“软件测试”)进行旁听学习。

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及教学环节课堂组织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始终贯彻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和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后完成复习思考或上机作业,否则课堂根本就是听天书,学不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且归因于其自身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在操作系统设计概念原理或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或快速前行或停下来慢慢品尝,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己给出答案,或启发式般把教学话题引向研究前沿进而开阔学生的课程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相比较之下,国内课程教学则把更多的责任赋予教师,要求教师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并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彻底,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非常强调。

同时,国外大学授课教师关于课堂组织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多样。其间,软件测试授课教师并邀请了知名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资深测试师就软件测试的公司组织运作方式和软件测试技术及实用技巧,使学生实现了与社会公司及实用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操作系统设计授课教师并委托她的两个研究生分别就他们当前所作科研课题项目阶段成果的主题报告,使学生对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自己将来可以利用本门课程所学知识在实业界有所作为的方向有了感性和更为明确的认识;高级操作系统授课教师更是针对研究生授课对象、采取自己在课程前后把关、指定不同主题和分发文献资料由所有学生依次轮流课堂汇报的形式,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拓展及学生关于课程内容全面掌握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文献阅读水平、科研调研能力和演讲报告能力。另外,我还在伊利诺伊大学强化英语学院参加了教学术语与教育学(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Pedagogy, 简称PLP)和美国文化与交流( America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简称ACC)等两门课程的学习,其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则更为多样化,或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实践和体验课堂讲授和组织技巧,或实地参观访问当地图书馆、校园问路、到餐馆点菜用餐、到咖啡屋品尝咖啡,甚至安排了与当地居民配对、每周定时交流谈话一次的环节,这对于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大学的语言教学的开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课程评分环节而言,国外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并以较高权重计入课程最终成绩,鼓励分组协作但应通过团队演讲或逐个交流等来细化组员得分等级,课程最终成绩由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与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综合构成从而避免单纯依靠期终考试成绩计分机制可能造成的期末突击风与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等弊端,其中平时成绩、实践环节得分和期中成绩的计算充分利用和信任研究生助教,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培养研究生工作态度和能力的效应。国内大学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关于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增强,但课程成绩更多地取决于期末成绩,大多数课程不在设立期中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近年来一直不断扩招的客观现实及由此引发的庞大工作量、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当中抱有凭借期末突击过关心态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外大学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相反,国外大学对课堂教学和成绩考评的重视程度较之国内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其更遵循“学生”作为主体的客观教学规律并据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已),这从其在各门课程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分发和要求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学年末由学生自主推选产生“我最敬爱的老师”以及学校专门常设有考卷测评研究机构等可见一斑。国内也有类似的课堂教学评测手段,只不过基于校园网在网上展开而已,同课堂分发为听课者有份的评价机制相比,网上硬行要求每一位同学参与测评的方法存在部分不听课同学随意评价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伊利诺伊大学同一专业课程(主要指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如CS 423和CS498D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打通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一方面,研究生本来就存在跨专业报考和录取的现实,自然而然地某些专业课程需要补修;另一方面,即便是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同一专业,也可能由于兴趣或研究方向的改变而使得需要选修某些本科阶段就曾开过但不曾选修的专业课程。况且,国内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同一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也是大同小异,只是掌握深度和难度有所区别而已;而从实际技能与水平而言,本科高年级学生与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打通,则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并便于统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至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要求的区别对待,则可采取补充针对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环节或论文演讲环节等措施。同样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如CS523)同样可以打通。

如前所述,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实力是非常强的,科研氛围自然也非常浓厚。另外,从整个校园、工学院乃至计算机科学系层出不穷、从不间断的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研讨会或研讨班,大厅或楼道里相关单位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项目或相关人员的获奖快报以及包括微软研究院、谷歌、摩根斯坦利等参与的主题活动日与信息技术讲座中也验证和说明了这一点。

现今美国社会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其好的地方,但同时必须坚持自己好的方面。换句话说,应该在坚持自己的好的方面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而非完全抛弃自我和全盘吸收他国的无论精华还是糟粕。我国从古至今一直赋予教育机构道德教育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予坚持、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付出再大也不为过。

另外,我们还利用春假参观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给我的深刻影响是哈佛校园(建设)非常一般,草坪光秃秃的居多,难道真的是老牌名校不在乎这些?不过,其诺贝尔获奖者人数又是非常之多。果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吧!国内高校是否应该由此得到启发,把本不富足的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引进和真正的科研资助上,而非老是富丽堂皇的表象第一。

三月份的一个周末,伊利诺伊大学曾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全校各单位甚至外联单位一并参与、面向全社会(老少与年轻人皆有“节目”可看)的学术活动节,展示了该校相关的科研学术成果、学生科技成果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演示实验等,活动节全体总动员和面向社会开放的举措值得国内高校借鉴,这其实是拉近市民与高校距离,并向社会宣传学校的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编制.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06.

篇4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trying to transform the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mathematics courses a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is paper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and reform measures, Taking Xinhua College of Ningxi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ular teaching

深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高等数学课程是学院应用型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正确处理好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正逢转型之际,高等?笛Э纬痰慕萄Ц母镆彩且幌钪匾?任务。

1 课程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在大力推广普及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相对独立的本科层次的院校。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中理工科, 经济管类非数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初等数学相比较所具有的难度和深度。一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入学基础低,数学基础也参差不齐,自控力和自学能力也相对较差,面对有难度的高等数学时,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二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模式,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考核方式单一,好多学生抱着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能拿到学分的侥幸心理,忽略了课程的过程学习;四是学院的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学数学专业的,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涉及到,授课过程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探索高等数学的改革措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是摆在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事情。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以及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根据培养定位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改进原有大学数学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模块化”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

(1)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将每门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应用模块、拓展模块”等四个模块。创新多元化的“课程模块”教学方法,以高等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各个“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模块”是对所有学生进行基础性与教育通识性教育,是必修课程的主要部分,由数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完成。同一基础模块应执行统一的教学要求,而不同模块则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专业模块”是专业所必需的独特性数学知识与能力。是必修课程的另一部分内容,由数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完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教学方式中,鼓励教师积极改革与实践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模块”的主要特点是数学与专业的交融性,教学中应充分凸显数学的应用性。该模块教学根据具体内容而采用灵活多维的方法:①由数学教师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完成;②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教学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应用模块的这种开放性、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正是大学数学教学面向专业和凸显数学应用性的最好途径,对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拓展模块”的教学则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开设辅修专业、双学位、开放性实验与实践等各类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或选修课教学的方式完成,加强学生自觉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效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能,重视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高等数学精品课程,选用一定数量的教学软件,为开放性数学实验与创新学习项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 教学改革的措施

(1)基于“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制定适合各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例如,在给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授课时,重点要讲导数、微分等知识,涉及到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时,傅里叶级数是重点内容,给土木工程的部分专业授课时,曲率、曲线积分等知识的要求较高,而与生物相关的部分专业只需要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多元函数的微分用得相对较少。针对学院理工科、管理类各专业的自身特点,将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制定了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2)在“应用模块”中,加强应用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将各专业的专业知识融化到高等数学的课堂上。第一,注重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承担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常期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高等数学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课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案例。第二,建立专业案例教学资源库,例如,平时用于教学的专业案例、习题、作业论文和课内外实践教学的案例。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多引入一些和专业背景相关的数学案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习和运用数学的目的。

(3)改革高等数学课程考的核方式。为了突出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是必然趋势,一是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导论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专业课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细化到具体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习题,这些是学生必修必掌握的内容,可归结为“基础模块”,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二是针对“基础模块”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增加考核次数,如课程论文、?x书心得,也可以是章节测验、口试等,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30%。

(4) 对于基础比较扎实和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每组布置一个小课题或者项目,由组内同学共同协商完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如数学建模等。

4 教学改革的体会

篇5

目前,国内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80多所(不含独立学院),具有硕士点的高校近40所,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海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国内名牌高校,重点选取了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所不同类型、不同学科背景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2.1 培养目标与定位对比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直接决定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9]。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两所高校都家底殷实和实力深厚,武汉大学定位于“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涉猎面广,重视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济大学定位于“开发与管理”,侧重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开发和测绘工理管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于“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定位层次也较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有很高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及创新能力。2.2 课程体系对比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和依赖的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的整体,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10-11]。国内大学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一般实践性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所国内大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如表1。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同济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全面发展。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知识差异性,根据专业的知识需求分别开设对应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测绘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测绘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较好地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专业课程类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由于在天体物理及卫星大地测量等领域对坐标及高程解算、平差处理及拟合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了数值计算方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理论力学等课程,专业课分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卫星应用4个方向和课程组,体现了武汉大学深厚的专业底蕴和较宽大的学科研究领域。同济大学依托土木工程及建筑学学科背景,在专业课设置上强化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设置了工程管理、土地与测绘法、土木工程概论、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估价、地籍管理等一系列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办的矿山测量专业,具有鲜明的地矿特色和较厚重的专业积淀。其专业课程设置十分精细,分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以矿山测量、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等为核心课程,选修课开设了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地下管线测量、水下测量概论等7组课程供学生选修,充分兼顾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2国外相关高校的对比分析

国外高校没有与国内测绘工程相同的专业,选择比较相近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球空间科学专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进行分析(见表2)。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尽管不完全具备可比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三所国外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Surveying andSpatial Sciences)及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Geomatics Engineering)与国内的测绘工程专业较为相近,主要课程如Fundamentals ofsurveying(测量学基础)、Computing forGeomatics Engineers(测绘工程计算机基础)、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Surveys(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与国内大体相当,侧重于培养学生测绘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并要求具备较强的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其中,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绝大部分与国内测绘工程专业通用课程相近。其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程、高级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对而言,课程体系比国内高校要简单,在专业课课时分配上,总课时在600~700小时,大致与国内相当(900~1000课时)。比较突出的是,卡尔加里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所有高级课程中,95%以上的课程理论和实验课时各占一半,远高于国内高校的实践课时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强调专业技能与工程应用,值得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借鉴或深思。

3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它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设置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实应用型、亲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使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更好地贴近企业生产和需求,从2009年开始,对厦门市企事业单位、福建省相关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调研。走访了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闽矿测绘院、南方测绘、山水测绘公司、厦门银据、厦门精图、集美建设局等企事业单位。较深入地了解其业务范围、生产现状及发展规划,与企业的领导、总工、业务负责人等进行广泛的座谈交流,从多角度了解企业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需求,特别是从业务发展和企业发展规划中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为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总体构架、专业课程及知识拓展等设置奠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与福州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龙岩学院及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交流,了解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就业情况,及在专业建设、产学联合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优化提供参考。调研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帮助明确了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测绘类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与人才需求具有下列特点:1)产业链向两端拓展: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以传统测量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下游发展,即开始涉足测绘信息的开发,将测绘产品集成开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开发类人才需求较大。而以测绘数据处理与开发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上游发展,开始涉足摄影测量、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开展土地等资源调查、系统开发与集成等,对遥感与摄影测量方向的人才也有较大需求。2)业务多样化拓展:近些年来,随着测绘市场的全面复苏和繁荣,测绘类企业的业务量都大幅增加,甚至产值创历史新高。除了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房地产测绘、地籍测量、基坑测量、土地调查等业务出现较大的增长,同时地下管线测量市场开始走俏。同时,随着数字城市、数字矿山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信息化也成为企业的重要业务拓展方向。3)测绘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开拓市场,大多数测绘类企业都在积极更新测量装备,广泛使用了最新的测量新技术,如超站仪、GPS(RTK)测量、CORS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进行外业调查和抢占市场先机,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外业工作效率。另外,近几年随着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大批高速公路、现代化铁路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对精密工程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些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结构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缺口也较大。

4培养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培养方案的优劣以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重要标准,不同高校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目标定位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和原样复制。为了贯彻落实厦门理工学院建设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13],在上述专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及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1)专业定位:秉乘“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于海西(厦门)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服务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符合产业需求的测绘理论基础扎实、测绘技能突出、测算绘综合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是设置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的指南,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和设置“工程测量”和“测绘信息化”两大专业方向。目前工程测量仍然是测绘类企业的主要业务,特别是精密工程测量人才需求较大,测绘信息化是测绘类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基于GIS的测绘数据集成与开发方面的人才紧缺。3)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传承和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共性课程,同时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和测绘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选定的两大专业方向来开设专业课程,即以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和以GIS开发与应用、测绘数据库原理与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作为两大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并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地图学、遥感导论、GIS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等课程的教学,为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核心课程另设2~4周的实习。4)知识与能力拓展:对选修课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侧重于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行业测绘应用及管理等。一方面,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产学合作办学、科研转化教学等手段[14-15],让学生更多接触现代测绘前沿技术,对包括GPS(RTK)测量、CORS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系统、测绘数据库应用等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房地产测量、测绘监理、测绘工程管理等行业应用与管理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就好业。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的重要环节[16-17],重点解决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弱、怕吃苦等问题。着重加强学生测绘技能训练,包括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数据处理与制图等各方面技能,通过多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强化仪器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施测技巧,要做到精、快、准和一专多能,并能熟练使用测绘软件和测绘数据库。同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其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6)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18-19]。除常规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外,通过实施“四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企业经历和项目经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量化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学生必须参加规定的多种形式的创新环节,并取得3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及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同时结合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造就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测绘工程高级人才。

5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23-07

收稿日期:2012-10-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省级一般资助课题“知识类型及相关教学研究”( XJK012BGD049);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TOC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文486)。

作者简介:彭道林(1969 - ),男,湖北天门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流行的两个概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热门话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是否具有概念本应具有的明晰性?新建应用型本科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多大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再思考的。

一、现有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的论述

关于应用型人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具有相关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或专业人才,其知识和能力特征强调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且其知识应该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三大要素组成,具有“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1]的特点。

关于应用型本科,也有比较权威的说法。中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被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第三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学院(高职高专);而介于其中的则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指出它有四个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

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两种基本的界定而展开的。那么,这两种界定是否能够作为研究的基础呢?

应用型人才的上述定义,不仅冗长,就说“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这三个特点,即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培养的学生,也很难是完全具有这些特点的。那么,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呢?

更为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凭什么把人划分为“XX型”?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在本质上是不可计划的”[2](P36)。他还说,“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能预料的”[2](P65)。大学可以对学生提供侧重于应用知识的传授、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最终每一个个人到底是走向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应用开发仍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个人而非被他人“塑造成型”。即使有某种特定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框定或是像翻砂那样造型。教育是提供,而不是塑造;教育是培养,而不是框定;教育是期盼,而不是造型。真正的大学应该秉承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的理念,把学生自己培养成为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更有鲜明个性的自己。在类似哈佛、斯坦福、MIT这样的大学里,对于学生的培养完全不必有一个预设的模型。即便是职业技术学院也只是基础理论知识比重较小,技术、技能知识偏多,但这种人才培养也有其多样性特点。学生发展前景也是多种多样的,职业转化的发生也是极为正常的。这与定“型”也不是一回事。

有学者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原则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全面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3](其中,第五条原则和其他四条是不相协调的),而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归纳为“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体现多元化”[4](P34-37)。事实上,这些概括的原则和归纳的特征很难让人看出“应用型人才”与“非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至于普通高等院校定位和分类的问题,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钦定,某些高等教育学者对这种做法持支持的观点,其依据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但这种划分和定位来自教育的外部,而非教育内部的逻辑。这里就牵涉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

教育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基于人,又为着人自身。从逻辑上说,它具有独立性,它的基本使命首先不是适应的问题。

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否“必须主动适应”,就值得商榷了。

大学产生之后才具有了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至今它还不到一千年的历史。大学最初产生在11世纪末的欧洲,当时欧洲的经济是相对落后的,11世纪正值中国北宋的鼎盛时期,其生产力水平在全球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然而,大学却在经济落后的欧洲出现了,可见大学的产生与经济并无直接的联系。在随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随着人类知识的迅猛增加,大学由传统的经典四学院(即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哲学院或文学院)发展出了许多的学科和专业(相应地产生了更多的学院)。然而,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替、经济如何发展、社会需要如何变化,大学在产生之初最根本的一些东西一直保留着,那就是“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5](P10)。难怪布鲁贝克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种种的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5](P30)

大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并不为适应而生;大学既因智慧而生,又为发展人类智慧而在。这是谈论大学的其他特性与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绝不是一个消极的适应者,真正的大学既向着遥远的未来,又守望着悠远的过去。它在人类文明史中生,又在人类文明史中长,并为人类文明史添上浓墨重彩。

美国大学的办学层次是由大学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科研层次自然形成而非人为地预先划定的,更不是外部机构拿来框定和管理大学的。芝加哥大学几乎是与北京大学同时成立的学校,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既不单纯是经济因素,也不是可以预设的。而我们的北大至今也仍只在亚洲一流大学的边沿徘徊,这也不纯粹是经济问题或人为分类和定位的结果。

关于大学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学导论》一书中有专门的篇幅论述。它以诸多的论据、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严谨的探求,指出“在大学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将两者关系作形式化、简单化、线性化(即作直接的、直线式)的理解是最大的缺憾,以至于由此难以真正理解大学”[6](P52),同时也提出了“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大学”[6](P39)的观点。而相对地,那种口号式的“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观点则多少有点显得苍白无力。基于这种观点而得出的关于大学的分类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的结论也就值得怀疑了。

二、基础理论的意义与地位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对于应用研究的否定,相反,我们希望在更加清晰界定相关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探讨。这种探讨也许更具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有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实用技术型教育而言的”[4](P34),这种说法相对前面的观点似乎更具合理性。

对于应用的理解,有必要从知识的分类入手进一步讨论。知识的分类属于科学学的范畴。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知识的类别也就被划分得不一样。一种比较普遍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知识的对象确定的。从大的方面来说,知识的对象有三: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三是人本身,相应地也就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

还有一种分类是根据知识的层次来划分的,相应地也就有基础理论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开发性知识(或工艺性知识),这三类知识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基础理论性知识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乃至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特征;而开发性知识(或称工艺性知识)是偏向实用的,可以说是具有形而下的特点;应用性知识则介乎两者之间,它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点,不妨以“形而中”来描述它。

无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可分为理论、应用和开发(或工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有学者总结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科技革命①(见下表),并注明了发明者的学历和职业。我们就此表稍作分析。

从个案上来说,不排除个别应用研究先于理论发现的(例如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就先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后者的精确表述产生于1853年)。然而,在普遍意义上,科技革命是依赖于基础理论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欧洲工业革命,其原动力乃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发电机、内燃机、汽油内燃机、柴油机以及汽车的发明,离不开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发现;原子弹的发明离不开核物理理论;载人航天技术则仍是牛顿力学与宇宙科学的应用成果;核磁共振技术缺少了核磁共振理论的发现便无从谈起;克隆技术则源自于DNA双螺旋体的发现……这些事实都能说明基础理论是应用研究的原动力。

对于发明者个人的学历、职业的分析也能说明问题。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三位技术发明人尚与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第二次的八位中有五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九位代表人物不仅全部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其中的7位具有博士学位,4人是大学教授;第四次所涉及的三位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本身都是大学教授。这些事实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与所接受的教育关联度越来越大,博士和教授本身就需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

我们还可以从发明者的国籍来分析。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三位发明者中有两位来自英国,这与牛顿的经典力学发现于英国不无关系;第二次科技革命八位发明者中的五位来自德国,而那个时候的德国恰好站在了世界科学(包括基础理论科学)的最顶峰;二战以后,美国取代了德国的地位而引领着世界科学的发展,因而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共计十二位发明者,九位来自美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另外再分析一个案例。众所周知,德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发达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应用科学大学也相当发达。因而,有人以为,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秘密武器。其实,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即德国拥有极为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拥有众多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德国的许多学者都有极高的理论兴趣和哲学兴趣。这使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拥有了雄厚的基础。

康德是德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若要说德国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就是它哲学的发达及其深远的影响。康德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海涅曾盛赞康德,“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而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7]。的确,康德之后,德国出现了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胡塞尔、雅斯贝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等一大批哲学家,哲学的繁荣理所应当地引领了科学的发展。

德国柏林大学的成立是近代大学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创办者是洪堡。他本人曾说,“若真要说我拥有什么别人没有的,那就是在柏林成立了新的大学”。洪堡对于大学的论述于柏林大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科学的探求。洪堡所说的科学即所谓的纯科学,“纯科学是不追求任何自身之外的目标”[8](P37)。纯科学完全不考虑应用和其他功利目的,这是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的典型观念。

洪堡还认为,“寂寞和自由……为支配性原则”[8](P39),值得关注的是“寂寞”这一原则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大学应“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其二是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生活;其三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沉潜于科学。关于德国古典大学,陈洪捷作过非常严谨的研究,提炼出了德国古典大学的四个核心概念——修养、科学、自由、寂寞①。这对于中国大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哲学的繁荣、柏林大学的成立,使得德国的科学事业在19世纪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德国在19世纪站在了世界科学的顶峰。据统计,“在1820~1919年中,40%的医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1820~1914年,生理学中65%的有创见的论文出自德国人,德国人在1820~1900年中在物理学(热、光、电子和磁)方面的发明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8](P1)(英法为当时科学发达的少数几个国家中的两个)。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三项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其中细胞学说由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提出,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也是最先由德国人迈尔发现,后由英国人焦耳和威尔逊证实,并于1853年精确表述出来。20世纪最伟大的三个发现(相对论、量子论和DNA的双螺旋体结构),其中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和量子论的普朗克均为德国人。德国大学在19世纪末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大学,从而造成对世界的影响。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样,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发达的职业教育,但他们同时也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强大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发达职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世界主要国家无一例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相当发达,正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

基础理论是应用研究、职业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走向繁荣的源泉,缺少了它,应用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

三、中国基础理论的状况

中国的基础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天文、地理、数学还是技术、工艺等方面,都为世界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贡献是明显侧重于技术的,基础理论式的贡献极其稀少。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指出:“在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史中,最大的缺点是缺乏严格求证的思想”[9]。的确,中国古代的数学是偏于计算而缺少论证的。不仅如此,由于古代中国的相对封闭,中国未能受惠于类似《几何原本》这样严格求证的著作。《几何原本》正式翻译成中文已经是17世纪的时候了,而完整的译出则晚至1857年。爱因斯坦也说道,“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10],其中的“形式逻辑体系”就主要体现在《几何原本》之中。

中国古代技术性的成果在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手中高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受惠于此,中国曾经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是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即便是到了晚清时期(之前的1820年),中国的GDP仍然位居全球第一(超过当时的美国15倍以上)。可是,也正由于实用技术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成功,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兴趣相对淡薄也产生了影响,实用的思想则逐渐根深蒂固,“学以致用”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的天经地义的观点。然而,在之前至随后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欧美诸强以及日本等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则由经济最发达国家沦为经济落后的国家之一,其间的原因是发人深省的。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知识爆炸性地增长,而中国对此茫然不知。缺乏理论知识支撑的中国,经济虽仍在发展但明显缺乏后劲,其发展速度远低于欧美国家。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从而步入了落后国家的行列。

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意识到科学的落后导致国家的落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大学出现得最晚的。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于1895年由清政府创办。和欧洲古典大学不同,中国大学从一开始注重的就是实用学科。1895年清政府创办的北洋学堂(天津大学前身)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冶金、法科四科”[11](P1544),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设“商务专科、铁路工程班”,后“增设电机、航海专科”[11](P1322)。可以说,中国大学是根据实业发展的需要来创建的。189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所设之专科虽有所不同,但其宗旨仍是“讲求时务”。“学术自由”并潜心于学术研究的局面,也只在执掌的北京大学、梅贻琦执掌的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短暂地出现过,其中北京大学是中国保持这种学术精神做得最好的大学。从整个过程来说,自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出现至今,中国大学里重实用轻理论的局面几乎没有根本的改变。

2.哲学的落后与哲学兴趣的微弱。德国的崛起得益于其哲学的繁荣,而中国的哲学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可惜这种局面未能维持下来。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克·博德曾用二十年的时间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翻译成英文,他称赞“在25个漫长的世纪里,凡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们无不思考过”[12]。可叹的是,中国古代的贤哲对于哲学的探求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而未加以系统的、科学的论证,因而也不利于传承、延续和发展。史宁中指出了中国古代哲学未能得到西方重视、也未得到国人发扬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比较务实,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的先哲们过于言简意赅,常常简单到没有定义,没有推理,只有结论,使人难于理解”[13]。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有哲学思想却并无具有系统理论特征的哲学。

3.近代以来基础理论成果极度匮乏。鉴于以上两点,其结果亦必如此。对人类产生长远影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成果,诸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亚里士多德以及黑格尔所研究的辩证法,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培根的实证逻辑,康德的古典哲学,黎曼、罗巴切夫斯基所发现的非欧几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没有一样是出自中国人,中国人对于这类成果的贡献令我们汗颜!

四、基本的结论

我们对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这两个概念,基于史实、相关文献和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应可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的结论:

1.由于人的发展的难以预期,把人的培养归于某种类型,例如“应用型人才”的提法是缺少学术依据的,基于这种分类的实践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大学里对学生侧重于某种类型知识的传授,某种能力的培养,但是,教育的结果有很多是未知的。中南大学的理论数学教学与科研并非全国最强,却出了个本科生解决了“西塔潘猜想”,这又一次证明了雅斯贝尔斯的论述是成立的。

2.大学的办学层次应该更多地交给大学自己根据本身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来决策,并且这样的层次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力量增强了,办学的层次自然可以提高。机械地把大学分为几种类型,并由此归纳出某种类型大学的特点,既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且,掩盖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甚至建立发达的应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无益的。有人说,如果全国的高校办学都是这样,都挤上同一条道路,都奔清华、北大的方向发展,这显然是错误的。全国大学“都奔清华、北大的方向去”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假设,对这一假设的正误再加以评判就更没有必要了。

有必要向全国的大学发一条指令“你们不要奔北大、清华的方向去”吗?全国的大学有可能都办成北大、清华那样吗?中国的北大、清华多了吗?如果有数十所、百余所大学能够办到北大、清华的层次,中国不就成了教育强国了吗?未必这也错了,还显然错了吗?更何况,北大、清华也并不见得就是中国大学的终极目标,北大、清华至今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它们本身就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新建的大学就不能成为一流大学吗?和北大几乎同时期建校的加州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已经分别拥有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早已是世界一流大学,谁能预测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一定会出现在北大、清华?谁又能保证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一定是北大、清华而不是别的大学?全球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美国占了一半左右,美国嫌多了吗?美国大学有极高的办学自,联邦政府从不干预。美国大学也无所谓定位,而是自由地发展。越是这样,越能出现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

3.尊重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的兴趣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唯有雄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应用科技、发达的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机构如果要发挥作用的话,在这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者则责无旁贷地需要为此努力。恩格斯的一句众所熟知的话十分经典地阐明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他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4]

陈洪捷对于德国古典大学四个核心概念的提炼是值得中国大学借鉴的,相应的成果早在十年前就出现了,为何我们的大学没有给予注意呢?对于基础理论的重视是需要长远眼光和广阔胸怀的,马克思是一位典型的代表。恩格斯在赞扬马克思时说道,“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15]。如果我们拥有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的眼光,将是中国大学之大幸,中国教育之大幸,也是中国之大幸。

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的东西、实用的东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学,大学在保持其基本操守的同时也作出了妥协。然而,真正的大学仍然是排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弗莱克斯纳就此曾论述,“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去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16]博克校长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的演讲也是值得人们反复思考的。他说,“……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在心神不定地担忧,即使在从外界形势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他进一步分析“为了寻找我们忧虑的根源,我们最好从观察学校的外部环境着手……各种集团……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你将会发现他们都在强调哈佛的成就——在社会上的影响,基金的数量,在高级职位的毕业生的数量......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描绘的,只是一幅对哈佛和其他大学真正贡献歪曲的图画……”[17]。而一位国内知名的高等教育学者却说很高兴地听到一些“211”工程大学,甚至是“985”大学都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与博克和弗莱克斯纳不同的是,这种说法就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对于中国大学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相比马克思的眼光、弗莱克斯纳的论述以及博克代表哈佛对于功利主义表示出的忧虑,这样的观点不可谓不值得警觉。真正的学者,最高的境界是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而不是强调某种功利目标。真正的大学不是一个数字,也不是一个符号。

1852年恩格斯在评价奥地利的大学时说道,“大学都办成这个样子:只容许它们造就充其量在某种专门知识部门可能有比较高深造诣的专家,但无论如何不允许进行在别的大学里可望进行的那种全面的自由的教育”[18]。整整160年过去了,恩格斯当年的批评对于当今中国的大学仍然是一针见血的。

参考文献

[1] 王云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1(6):102.

[2]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 岳爱臣.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01-103.

[4]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5]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 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509.

[8]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37-338.

[10]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1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编者引言)[M].赵复三译.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

[13] 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10-14.

[1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16] [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17] [美]博克.哈佛350周年(1636-1986)校庆的讲话[J].转引自眭依凡.学术之魂[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298-308.

[1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7.

In Query of the Concept of Applied Talents Education

PENG Da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