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08:0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症 成因 纠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53-02

手机在当代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专属,然而就在手机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一种随之而来的心理病--手机依赖症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台湾有70%的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征兆,70%的韩国大学生呈现手机中毒症候群。我国的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如突然忘记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容忍,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人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概述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同时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交往障碍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理性选择和科技便利的同时,很容易被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进入所谓“理性的樊笼”。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比自己的预期要长,甚至有50%的大学生因时间花费在手机上而影响睡眠。超过50%的大学生报告没有手机会感觉失落,一段时间没有看短信或者没有开机,40%的大学生就感到焦虑不安。归纳起来手机依赖成瘾原因如下:

2.1 心理诉求的需要

大学生通过手机打电话、发送短信、QQ、微信、飞信等传递消息,诉说感受,表达感情,以此缓解繁重学习压力,把手机上网当成生活困难委屈的倾诉工具,形成抑郁的性格,对手机更加依赖。

2.2 思维方式的替代

随着网络边界的不断延伸,所囊括的知识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各种知识可以说尽在网络之中,在完成教学作业时,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图省事,纷纷利用手机上网查找答案,甚至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毫无顾忌地使用手机查答案,总感觉只有手机网络上的答案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就自信能力降低,产生了焦虑感,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2.3 沟通便捷的需求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部分大学生以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猛,提早为就业铺路为由,刻意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现实情况是大学学业繁重,面对面交流没有时间保障,而便捷的手机沟通省去很多麻烦,但影响了实际沟通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孤独的性格,对手机产生依赖。

2.4 与众一致的需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且价格便宜,已经悄悄地走进大学课堂,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课前、课上、课后都在玩手机,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大学生也开始玩手机上网,彼此感染影响,从开始几分钟,到后来几小时,再后来不分课上课下,最后到了不玩手机感觉与众不同,从而产生强迫感,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3 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矫正对策

3.1 自身矫正对策

(1)树立正确目标。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变被动监督学习为主动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同时遵守课堂教学秩序,加强对手机的使用,积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树牢人生奋斗目标。

(2)强化自我引导。克服“手机依赖症”关键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信心,遇到情绪低落时,避开手机,及时转移注意力;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要立足自身解决,也可寻求同学帮助,不要一味相信通过网络寻求倾诉对象帮助解决。

(3)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学习知识也是为将来社会实践少走弯路,提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早了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反过来又直接推动大学期间的学习,所以说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例如参加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安全知识宣讲等。

(4)提升交际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大学生辩论大赛、演讲比赛、晚会等活动,感受面对面交流沟通氛围,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让自己避免因手机工具而陷于孤独。

3.2 外部矫正对策

(1)强化心理疏导。大学生心理状态尚不成熟,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大学教育者需要及时教育引导,疏导其心理压力,通过适当方式,让其及时宣泄情绪,防止陷入手机网络不能自拔。

(2)制定规章制度。院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制度,让大学生既能利用手C学到知识,服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能防止因过度使用手机,引起“手机依赖症”。对于课堂上玩手机同学,要强化制约措施,做到坚决执行校规,以维护院校教学秩序,为国家和社会担负起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

(3)丰富校园文化。院校要积极营造良好融洽的校园环境,举办歌手比赛,举行校园运动会,成立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等,并合理利用好业余时间,以消除学生的寂寞孤独感。

(4)借鉴先进经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在各大学院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已经采取措施加以矫正,并取得实效,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措施防止继续蔓延。也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综上所述,“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心理、思维、交流、学业带来危害,因此院校、家长和学生自身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手机依赖症”的预防和纠正工作,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大学良好的教学秩序,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为培育优良的学风而献出一份自己应尽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子恩,吴红.关于当代大学生与手机的调查报告[J].科学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6).

[2] 张畅.从手机依赖现象谈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杂志,2013(4):23-24.

篇2

>> 浅谈学校对学生手机的有效管理 浅议中学生手机的管理 中职班主任对学生手机管理方法 中职卫校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生手机使用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及策略探讨? 浅谈中职学生手机管控的几点做法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方法浅谈 学生手机管理,宜“疏”不宜“堵” 基于网络成瘾干预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探索 高中生手机的用途和有效管理策略 浅议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教育管理策略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研究 中学生手机管理方法的探讨 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与管理策略 开放课程视阈下的大学生手机应用管理 关于伊宁卫生学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提高中职学生手工焊接兴趣的策略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探索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形成原因及对策措施探究 贫困地区中职生手机管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7.21

[2]曾凤,邝晓虹,冯学萍.“ERG”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实[J].商业时代,2003(24)

[3]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4]美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上课使用11次手机[EB/OL].新华网,http:///cankao/2013-11/01/c_132851717.htm,2013.11.01

[5]吴刚,陈桂香.论手机存在的大学生管理范式及其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6]汪E.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

作者简介:郭欢(1991-),女,湖北十堰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本科生。(湖北 荆州 43402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08-02

中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1]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品。随着手机功能的高端化,手机依赖现象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化,青年人的手机依赖尤为突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代表,亦是手机依赖人群的代表。对他们来说,晚上睡觉前最后一眼见到的是手机,早上睁开眼第一眼见到的还是手机。

一、手机依赖的定义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成瘾包括两种:对酒精、药物等的物质成瘾,对网络、赌博等的行为成瘾。所谓行为成瘾,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2]手机依赖是一种行为成瘾。

学者们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师建国认为它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3]韦耀阳认为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4]韩永佳在相关研究中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5]李止庸将手机依赖界定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及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6]

综上,可将手机依赖可以概括为:个体由于无法控制自己而过度依赖使用手机,导致心理或生理不适应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种行为成瘾现象。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在使用时间方面,不少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董莉、陈芬芬、夏超对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半成以上学生的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五个小时左右;无聊时将手机作为消遣的学生占了近三成,而总是将手机作为消遣工具的有15%。[7]郑晓娜和辛斌以辽宁省5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42.7%的学生24小时开机,85.7%的学生每天开机时间为8小时以上;91.2%的学生都会在无聊的时候翻阅手机。[8]研究还发现,在手机使用量上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学生手机使用量普遍偏大。

在手机的使用功能方面,最受大学生偏爱的三项分别是发短信、打电话和上网。学习辅助、拍照和其他游戏娱乐功能也是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9]刘朝峰对河南某普通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发短信的学生占98.6%,打电话的人数占97.2%,上网的占46.5%。在手机上网功能上,看网页、聊天、打游戏是学生们使用最多的三项。蔡亚兰和冯小宁以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机依赖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3.6%的调查对象倾向于使用手机收发短信和打电话功能,使用手机上网功能的调查对象占78.7%。[10]

在手机消费方面,当今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价位一般在500~1500元,并且70%的学生月消费在50元以上。[8]在蔡亚兰和冯小宁的研究中,67.2%的学生月短信使用条数为200条左右,其余都在300条以上。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的大学生,手机消费越高。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出门必带物件之一,许多人在出门前会检查是否带了手机。大多数大学生在没带手机时会感到不安,甚至有学生逃课回去拿手机。他们在课堂上、在吃饭时、在睡觉前,甚至上厕所时也是机不离手的。显然,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很多,不仅包含着外界的客观影响,而且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

1.客观因素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低,大学生消费得起手机产品。而且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样,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尤其是短信、上网等功能满足了大学生交往的心理需求,受到大学生偏爱。

其次,各方面社会支持的减少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对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韦耀阳的研究认为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韩永佳的研究也证实了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负相关关系,认为缺乏客观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手机依赖。大学生与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大量减少,因而他们缺乏父母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学生活比较独立自由,来自老师的监督和支持相对于中学时期大幅下降。

最后,李想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手机不良文化的传播。[11]部分大学生因为课余时间较多而感到内心空虚,而且大学生对新奇的东西兴趣强烈,手机通过网络途径传播的黄色、暴力及等信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引导,大学生很快就会沉溺其中。

2.大学生自身因素

有研究者认为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根本原因。[12]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13]由于大学生独立性差,自制能力不强,对群体有强烈的依赖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往往选择随大流。

其次,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孤独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3]手机是孤独感强的大学生排解苦闷的渠道和发泄情绪的一个良好工具。

再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有关。韩永佳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手机依赖程度呈负相关,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相对较低。大学生可以通过打手机游戏获得满足感,这也是许多大学生热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之一。

另外,学者们也对个体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研究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大学生手机消费和使用时间都比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大学生要少。还有部分学者发现内向的个体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四、总结

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大部分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他们过多地使用手机上网,并且倾向于利用短信和电话功能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偏爱的手机功能多数是需要付费的,这直接刺激了大学生的手机消费。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很多外界客观因素有关。同时,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是促使他们对手机过度依赖的重要因素。并且,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危害,很多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少解决对策,本文没有对此加以讨论。未来,找出有效解决手机依赖的方法是研究者要继续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1.46亿[EB/OL].比特网.http:///460/12601460.shtml.2013-04-25.

[2]徐华,吴玄娜,兰彦婷.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6-69.

[4]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4):91-93.

[5]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6]李止庸.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1,(7):128-132.

[7]董莉,陈芬芬,夏超.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交际,2013,(1).

[8]郑晓娜,辛斌.在校大学生手机手机依赖调查报告——以沈阳5所学校为例[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16):73-91.

[9]何卓然,蔡娟.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相关研究[J].时代经贸,2012,(15):24-25.

[10]蔡亚兰,冯小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东南传播,2012,89(1):80-82.

[11]李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帮控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5):85-84.

篇4

国外报业的数字化自救

金融危机下的报业困境,其实质是互联网发展与数字化传播技术对报业冲击的加剧与放大。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美国发行量审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美国所有报纸发行量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7.1%;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堡通信学院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显示,由于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22%的美国网民已不再进行任何报纸订阅活动。正是面对广告主和读者资源双重流失的现实,在纸张成本上涨、广告收入锐减之下,国外报纸纷纷采取了抱紧互联网、深化数字化的各种自救措施。

印刷版报纸让位,网络发行为主 2009年1月中旬,英国《卫报》常务董事Tim Brooks在接受美国著名媒体周刊MediaWeek专访时表示“将不再发行任何印刷品”;3月中旬,美国赫斯特报团旗下已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停止印刷版,完全转向网络;4月,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正式停止出版纸质日报,改为通过互联网发送网络版报纸;5月中旬,又有美国两家老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宣布最后一期纸质报纸的出版日期,加入从纸媒转向网络经营的美国报纸行列。其中,前者1870年创刊,是亚利桑那州历史最久的日报,现属于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于2009年5月16日发行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后者则将于7月23日出版报纸后结束其174年发行印刷版报纸的历史。

实际上,就连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商艾比提比波瓦特公司,也分别于4月16日、17日在加拿大和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相关报道指出,“去年以来,市场对纸浆、纸板等产品的需求下降,报纸不断倒闭或停刊印刷版转向网络,更使公司的处境雪上加霜”。可以说,这家全球最大新闻纸企业的处境,恰与国外报业的困境形成呼应。

终结免费时代,再掀内容收费热潮困境中的国外报业,正在终结免费内容时代、再掀内容收费热潮。2009年5月上旬,拥有《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表示,“新闻集团旗下一些较有竞争力的报纸将在12个月内开始试行向报纸网站读者收费”。

而电子版已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金融危机下加紧深化其内容收费服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新闻集团正计划在今年推出针对《华尔街日报》网站个别文章和高级订阅内容的小额支付服务。报道称,“此举将会使《华尔街日报》成为第一份采用该模式的大报纸。随着各大报纸试图减轻对不断下降的广告收入的依赖,许多公司正在谨慎研究这一模式”。

实际上,国外报纸几乎在困境中一股脑儿地认为报纸数字化内容难以盈利乃免费模式所致,对报纸网站内容收费已成当下国外报业数字化自救的主要策略。

利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深化数字化 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强势和Twitter的快速崛起,有力说明具有新媒体特征的网络传播媒介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革命性的力量。目前,国外报业也更加注重对数字化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利用。据《东方早报》4月2日报道,“一向在新媒体技术上引领潮流的英国《卫报》昨天宣布,该报将成为世界上首家在社交网站Twitter上发行的报纸。此举被媒体评论者称为‘具有跨时代意义’”。报道称,《卫报》的所有内容将按照Twitter的格式量身定做,每篇文章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且大量使用网络语言。除此之外,《卫报》还计划将从1821年开始的报纸旧档案搬到Twitter上。

无独有偶,不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已早于《卫报》利用Twitter推广新闻,《纽约时报》更推出了自行研发的实时新闻产品。据美联社报道,《纽约时报》5月推出一款新的名为Times Wire的网络新闻阅读产品,以类似于博客传播的形式来实时推荐新闻。3月,《卫报》还了新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服务,此服务允许第三方开发人员在其应用程序上访问和使用《卫报》的内容。

可以说,在网络上“办报”,关键就在于如何使数字化的报纸内容具有便于聚合、搜索、个性化定制、分享等符合网络受众需求的功能。

尝试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终端推广新闻在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国外报业也开始在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信息终端上寻求机会。2009年4月,《华尔街日报》推出针对iPhone手机的新闻阅读客户端,与网络版的收费模式相比,报社竟然允许iPhone用户免费阅读新闻。5月初,有消息称新闻集团内部已经成立项目小组,寻找收费新闻阅读新模式,而其重要环节是要推出类似亚马逊Kindle的新闻阅读终端。随着亚马逊“Kindle DX”的上市,《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也宣布将其新闻内容出售给这一新版的大屏幕Kindle阅读器。

简言之,国外报业的数字化自救可以概括为以互联网为突围核心,以内容收费为突围模式,以数字化技术和新的信息终端为突围路径。然而,国外报业的这些数字化自救策略尚存隐忧和难题。

自救的隐忧

抵制还是联合 尽管报业越来越拥抱互联网、重视数字化,但在自救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抵制、排斥新媒体和新终端的不和谐声音。4月初,《华尔街日报》总编罗伯特•汤姆森公开抨击Google无偿使用报纸内容为自己牟利,他认为Google这样的内容聚合者是网络时代的“寄生虫”。这位曾历任英国《泰晤士报》总编、道琼斯公司总编辑的观点,代表了当下大多数国外报人的心态。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更是呼吁报业联合起来抵制Google。

而尽管如上文所述,部分报纸宣布将新闻内容出售给亚马逊Kindle阅读器,但不仅这种“出售”尚停留于简单的合作层面,而且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新版阅读器推出后,还遭到了美国多家主流报纸的抵制。此前,默多克就已表示新闻集团不会将内容版权放入亚马逊的Kindle之内。连同上文提到的新闻集团要推出类似亚马逊Kindle终端的信息,不难看出,即便对于新的信息终端领域,报业也宁可自行研发而不愿意与他人联手。

笔者认为,不管是Google这些网络媒介,还是阅读器这类新的信息终端,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习惯。受众不再满足于从一份报纸里挑内容,而是从网上搜内容、更将利用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来实时“捉”新闻。而且“搜”和“捉”的新闻不仅来自报业,还有更符合网民口味的博客、社区内容。随着网络受众习惯的深化和越来越多传统报纸加快数字化步伐,报业的内容将经由Google的搜索、Digg、Twitter以及新的信息终端的聚合,不可阻挡地被置于日益激烈的内容竞争之中。

当具有网络传播属性的Google三番两次遭报业指责,当亚马逊推出的新版阅读器终端也被报纸抵制之际,报业数字化自救面临的第一大隐忧,就是观念问题。数字化自救,观念创新应先行。尽管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报业受到的冲击巨大,但一味抵制只能让报业的数字化缺少资源、优势和生命力,只有联合才能逐渐找出共赢之道。

如何提高数字化盈利能力 对报纸内容的数字化并不等于报纸盈利能力的数字化。缺乏数字化盈利能力的情况下,不管免费还是收费,均难自救成功。从如今内容收费的策略看,收费并非此次困境中的首创。《纽约时报》自2005年9月起对OP-ED专栏收费后,曾一度加速推行内容收费。然而,2007年下半年,不仅终止Times Select等付费内容,还免费开放报纸的搜索查询业务。至此,《纽约时报》这一传统大报的首遭内容收费即以失败告终。那么,在网络传播形式百花齐放、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报业就能收费成功吗?

实际上,导致《纽约时报》当初从收费转向免费的因素今天依然在起作用,即只要有可替代的免费内容存在,那么内容收费便难成主流模式;在内容同质化下,除部分独家、特稿以及专业内容外,对大多数的国外报纸而言,凭内容收费仍难以过冬。《卫报》网站于5月初进行的一项相关投票调查也显示,88.5%的投票者表示不愿意为在线报纸内容付费。

尽管如今的报业困境表明,此前一直占据主流的“免费阅读+广告盈利”模式也未能让报业过上好日子,但根本原因却是缺乏数字化盈利能力所致。报业数字化自救并非终结免费,推行收费这么简单,内容数字化后的报业亟待去提高其数字化盈利能力。报业会因Google为其带来的盈利不理想而心生抱怨进而停止免费策略,但报业的内容究竟给Google带去了多少收益也难以量化。这说明这种免费模式本身存在弊端,而一旦探寻到基于共赢的新盈利模式,即使内容依然免费,也将能获得理想收益。

泛信息化时代报业数字化何去何从? 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甚至数字电视机,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信息接收终端都具备了接收新闻信息的功能。报业正处于一个泛信息终端时代,包括iPhone、Kindle在内的各种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正引爆流行,并被认为将掀起信息传播和内容应用的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