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2 20: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规家训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类专业;渗透式教学
1引言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与此状况相矛盾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薄弱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羁绊。黄军利(2016)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传统文化中义与利、理与欲、公与私、群与己、身与心之关系等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人际交往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轫于三代、勃兴于东周、定型于秦汉、延续于明清,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人格修养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专业、进课堂,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2旅游类专业传统文化培育的核心内容
张介凡(2011)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结合重点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2016年9月-11月之间笔者针对旅游行业各类企业进行了旅游类从业者所需职业素养的调研,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调研结果显示,旅游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素养包括三类:一是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二是专业核心素质,如服务意识、吃苦耐劳、微笑待客等;三是专业拓展素质,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本文培育结合了上述调研结果,形成了如下传统文化培育核心内容:
2.1正心笃志的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教育中良好的职业道德位列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兼“儒”“释”“道”思想,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以“仁义”为核心提倡“修身养性”的儒家,还是提倡“无为而治”“修真炼性”的道家,抑或是提倡“涅槃重生”“明心见性”的佛门,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对人的品性的约束,强调个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完善。将这些理念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将对职业道德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勾勒了人格教育的具体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培育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升职业道德,特别是强化对旅游行业的认知,明确自身在旅游行业中能发挥的作用和前进的方向,正心笃志、服务社会、兼济天下。
2.2仁者爱人的服务精神
古代人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仁”与“爱”,“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传统文化构筑了以“爱”为起点、“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系统,它展开为“仁者爱人”“孝悌忠恕”“尊师敬长”“尊老爱幼”诸层次的伦理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孝顺父母,对长辈尊重;另一方面,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推己及人、乐于助人、服务他人的服务精神,适应旅游业工作。
2.3崇和尚礼的待客之道
“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扩展开来包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其次,“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衡量过度与不及的尺度,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行为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克制自己回归礼仪,才能坚守仁爱之意、表现和谐之心。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接触形形的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崇和尚礼的精髓,培育学生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沟通能力、恰当的礼仪礼貌,学生与顾客沟通方能张弛有度、进退得宜。
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但多数旅游类专业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传统文化在专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厘清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存在问题,方能更好地设计实施传统文化渗透相关举措。
3.1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只有少数院校探索性地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礼记》《弟子规》《论语》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高校没有单独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模块,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只占思政课中很少的一部分,此外课程内容枯燥、学术性太强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3.2传统文化教材不够鲜活
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科学性强、内容结构合理的精品教材。许多传统文化教材看起来佶屈聱牙,学生无法领会文化本真的意义内涵,挫伤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特别是精品多媒体教材的缺失,不能迎合当前“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
3.3传统文化教学不够灵活
首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微课、视频、案例等并没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没有开展起来。实践教学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堂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开展活动数量少、缺乏精心设计、经费与时间无法保障等问题。
4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通过反思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不够鲜活、教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我院着力构建了传统文化基石阶段、提升阶段、实践阶段“三阶段”,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三类课”,使学校、学生、企业“三主体”都参与到传统文化渗透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来。
4.1传统文化基石阶段
新生始业教育阶段,首先,通过诵读《经典诵读文化读本》《传统文化故事读本》《二十四节气绘本》(学院搜集编著),强调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真理价值的持续坚持、对道德境界的强烈关注,使学生正心笃志。其次,通过参观金华传统古村落如琐园等,利用家规家训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最后,通过旅游行业能人志士的讲座,开启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对前景的笃定,如金华本地金牌大厨楼师傅的讲座《匠心,一种温柔的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求真等人文精神。
4.2传统文化提升阶段
(1)“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三课渗透传统文化:开设通识选修课。结合地域文化、旅游文化开设9门传统文化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以乡土文化为起点,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具体选修课列表如下表所示:(2)开设学院平台课。基于文化、礼仪、民俗等视角构建了如旅游礼仪、茶文化、旅游文化等平台课程。例如,旅游礼仪课程在职业礼仪基础上增加传统礼仪模块,包括“何谓礼”“礼与修身”“孝敬父母”“尊贤敬长”等内容,教师精选“冀缺待人以礼”“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礼仪小故事进行分享,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礼仪形式将我们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道德观付诺实施。又如茶与茶文化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茶道礼仪,进行模仿,融会贯通,并在学习和演练中,体会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凝神养气,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3)开设专业课模块。引入“7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专业课每次授课前10分钟的传统文化精华讲授,进一步在旅游类专业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布置团队作业:选取一项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其对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或影响,如儒家“仁”为内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法家“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的激励原则等。如在饭店情景英语课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分享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Country,MyPeople)、《孔子的智慧》(TheWisdomofConfu⁃cius)等。(4)教学方式手段灵活、教学评价涵盖传统文化学习成果:首先,教学方式选择上除了常见的讲授法之外,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团队作业、头脑风暴、课堂测验等。再次,充分发挥蓝墨云班课、微信群等信息平台的功能,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再次,课程评价中赋予传统文化学习成果一定分值。学习成果表现一方面是书面考评,如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调查报告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查阅、搜集了相关资料,是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性、辩证思考,是否表现出文化创新意识等。另外,行为考评,如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传统文化要求的“仁、义、礼、智、信”,如同学友爱、尊敬师长、有礼有节等。(5)建立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丰富有趣的课外学习资源的建立,是课堂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有效方法。首先是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既普及和激发了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通过选手对决和特邀嘉宾的精妙解读,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传播。其次是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电视剧,如电视剧《琅琊榜》剧中主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人生价值、家国天下的宏伟心志。
4.3传统文化实践阶段
高职院校学制短、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过程中,才能使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更持久、更深刻。(1)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活泼。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包括了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调研显示大学生在对所列举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调查中,选择“传统节日”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传统建筑”、再次为“传统服装,接下来依次为文学经典、传统手工艺、儒释道文化、传统乐器、传统歌舞等,可见大学生对形式活泼的传统文化载体更感兴趣。(2)精心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学院开展了成语接龙、诗词大赛、猜灯谜、书法赛、辩论赛、传统舞蹈大赛、传统服装展示秀、礼仪大赛、茶艺技能竞赛等丰富活动,使传统文化360度无死角渗透学生课余生活。其次,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在学院楼宇、教室等环境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要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了“书院制”寝室建设活动,通过张贴床头语、读书海报、读书排名等形式营造寝室读书环境。(3)顶岗实习践行传统文化理念。我院的合作单位众多、管理规范、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例如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坚持“亲情一家人”服务理念,也是传承“家”文化的典型案例。在酒店与消费者关系上,“海景人”视顾客为亲人,员工与顾客的关系由的货币交换关系转变为亲情关系;在服务效率上,“海景人”服务在客人开口之前,满足客人哪怕没有表达的潜在需求;在服务理念上,重视“满意+惊喜+感动”,坚信多一位客人就会多一个值得传颂的故事。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鲜活案例、工作环境、师傅领导的教导,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知行合一”。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精髓中与旅游行业职业素养紧密联系的部分,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建沟通识教育课程、学院平台课程、专业发展课程,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传统文化深入课堂。在第二课堂构建丰富多彩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黄军利.把传统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2]王四达,董成雄.从“文以载道”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凝练与体系开展[J].哲学研究,201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
[4]张介凡.试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5]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6]杨天宇.礼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曹瑞明,冉清文.大学生传统文化精华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6(2).
[9]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4).
[11]戴瑞卿,吴海燕.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J].当代电视,2016(1).
[12]寿海.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