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00: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油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油调查报告

篇1

1、提高民营企业主、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综合素质

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民营企业主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会,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函授,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渠道来提升自己财务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一方面可高薪聘请资深的财会人员补充到企业中来,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现有财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技术轻视财务的陈旧管理方式。

2、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营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其次,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构建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在每月制订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差异,还应根据近期较为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及时修正财务预算指标。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兑现奖惩措施,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的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3、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要利用自身拥有大量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有利条件,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

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在产品核算方面要遵守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要详细核算其成本构成,并为生产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产品要做横向对比,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生产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核算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拓展成本核算考核范围,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将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通过考核绩效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4、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在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

1)、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篇2

春节部分物价上涨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温溪菜场和周边商店,街道

调查内容:部分食品价格

调查方式:询问,采访,亲身体验。

当前,正是春节前期间,各部门也在欢渡春节。有人说:“这一年的辛劳赚来的钱,正是为了欢渡春节。”所以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一次节庆。于是趁势我也走访了温溪菜场和周边商店,当了回顾客,去亲身体验春节消费的感受。

下午,我随着人流进入了喧闹的温溪菜场,发现各种商品市场价格多少都有增加……于是,我向摊主询问了小白菜的价格,发现原来的小白菜是1.5元,现在涨到2 .5元,比原来增张百分之六十六点七。猪肉摊上挂出8.5元/斤的牌子,原来猪肉只要5.5元一斤,涨幅达55%,原来可以买1.5斤的钱现在只能买一斤。不仅肉和蔬菜有涨,粮油也油涨。比如色拉油从原来每斤3元涨到4元,涨了33%。粉干每斤也涨了5角钱,消费者表示还可以接受。

详细列表如下:(单位:元)

小白菜 鸡毛菜 花菜 猪肉 色拉油 馄饨 粉干

原价 1.5 2 2 5.5 3 2.5 1

篇3

“严以用权”是“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提升领导干部从政修养、行为、境界的核心。严以用权首先要明确权力的来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做到为民用权、秉公用权。其次要依法用权,规范用权,不越界用权,不乱作为,自觉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边界内行使权利。认真执行各项规定、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给权力运行划“红线”布“雷区”。一是通过建立三个清单,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从源头上规范权力,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二是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权由民所授、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控”的权力观,形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作为领导干部来讲,如何用权,一是敬畏权力。要时刻警醒自己,权力是一把高悬头顶的双刃剑,干部手中的公权最大的考验是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权力用的好造福人民,用的不好就会损人损己。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白权为民所赋,为民所用,为民谋利的道理,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在权力面前秉持公正。时刻敬权、畏权、慎权,始终有平常之心,淡泊名利,泰然处之,自觉做到用权时不以“小节无碍”宽容自己。不以“下不为例”,开脱自己,自觉给欲望安上“闸门”,不迈违规违纪的“第一步”,不犯廉洁自律的“第一错”。保持做人的底线,做事的硬气,做官的正气。二是敬畏法规。做为领导干部不是最起码的底线要求,因此,要有法律底线意识,即清楚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自觉在法律范围内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有法律程序意识,即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推进工作,实现工作流程公开化,监督常态化;要有法律规则意识,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的法治思维,任何时候都要按规则、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搞特权,不,做廉洁自律的“清白人”。三是敬畏良知。俗话说,人生一世紧握两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对于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正如陆游所说“原去才知万事空”,作为一个人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要清除侥幸心理,懂得节制和掌握自己的欲望,物质诱惑再炽热,只要内心淡定就不会溃坝,监督可能有缺位,只要战胜“心魔”就不会出轨。因此,必须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手握戒尺,动有所虑,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牢记“严是爱、宽是害”的道理。坚持亲情面前有底线、感情面前有原则,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严格按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行使用权。

严以用权,目的是要依纪依规规范干部的权利和言行,而不是捆住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做为领导干部仅仅满足于不想、不敢、不去是不够的,是“为官不为”的表现。践行“三严三实”,还必须运用手中的权力,积极主动作为,尽心尽力履职,在工作中增强担当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

今年5月份,市委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自选动作,开展“二次创业”大讨论活动,把摸清基本底数、吃透基本政策、把握基本规律“三个基本”作为推动思想解放的“三部曲”,努力从主观上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以进一步明确本单位目前的基础和现状,今后的目标和方向,下步的路径和方法,对我启发很大,我从事粮食行政管理工作多年,实事求是的讲,从2004年全面开放粮食流通市场后,我对全市粮食流通基本底数不是很清,基本政策不是很懂,基本规律把握不准。市粮食局作为全市粮食流通主管部门,如何贯彻落实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手中”,总理视察粮食工作强调“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国家粮食局提出“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粮食流通工作底线目标的重要指示和工作任务,促进全市粮食流通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四个中卫”建设。结合市委、政府近期开展“从严从实抓落实,大干实干100天”活动,谈点市粮食局目前及今后的工作想法,仅供参考。

1.明确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行动。从全市粮食总量小、产业化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粮食流通差的实际,做好全市粮食流通工作,应以确保全市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并围绕以上工作目标来确定工作重点。

篇4

一、加强收费管理,从根本上抓好清费治乱工作。

为了规范行政事业性及经营性收费,净化我县经济环境,对各部门提交的涉企涉农收费申请,我们均严格审核。同时,做好《收费许可证》的审验工作。*年审批《收费许可证》13个,审验《收费许可证》223个。通过审验证取消收费项目3项,即:继续教育证书工本费、宅基证工本费、高中计划外生培养费,涉及劳动人事、国土、教育等部门;变更收费项目2项,即幼儿保育费杂费取暖费变更为幼儿保育教育费,小拖驾驶培训费变更为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费;调整收费范围1项,即省公安厅的技术鉴定服务费不再面向社会收费。

二、做好价格事务和价格管理工作。

一是今年我局价格鉴证中心共办理各类评估鉴证案件269件,评估涉及金额610.1万元。其中刑事、经济、民事等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案件148起,评估涉及金额400.2万元;交通肇事车辆的损失及维修费用的价格鉴证案件121件,评估涉及金额209.9万元。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提供了有力的价格依据。

二是进入*年度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粮油市场价格影响,我县粮油市场价格出现了波动。为了抑制粮油市场价格过快上涨,根据省、市物价局的指示精神,我局对全县经营生产规模比较大的粮油企业下发通知,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价申报备案制度,有力地抑制了粮油价格过快增长的势头。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投入支援灾区重建工作中。为了有效地抑制有关抗震救灾物资市场价格,我们根据省、市物价部门的指示,对我县生产过渡房、食品、水泥、钢材、药品、饮用水、燃料等企业实行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要求各生产厂家不能利用救灾之机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并对以上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跟踪监测。

三、商品市场价格监测和成本监审工作。

按时完成对126种商品(服务)价格监测月报表和监测分析。尤其在节日期间及农副产品价格急剧波动期间,我们派专人对相关商品价格波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每天及时向上反馈情况。共完成常规报表分析11份,季度分析3篇,节日临时性报表7份。

为了国家能够正确握农产品价格政策,我局加大了对小麦、玉米、生猪等农产品种植养殖成本监审工作的力度,认真开展农户种植意向、农户存粮、农户农资购买、产量预测等专项调查工作。今年共完成专题调查报告2份,统计报表20份。

四、加强物价监督检查工作,打击不法经营和收费行为。

今年物价检查工作从物价工作为民生角度出发,重点开展了涉农价费的检查。

一是开展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检查。重点检查内容是种子、化肥和农用柴汽油的零售价格,通过检查促使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二是开展成品油价格执行情况检查。由于市场油价的异常波动,我局对辖区内的几个加油站进行了检查,发现存在违价行为的,当场责令其改正。

三是加强对实行临时干预措施商品的价格监督检查。针对今年物价形势,我县对粮食(大米、面粉)、食用油、饼干、水泥、钢材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和抗震救灾相关商品实行了监管制度。我们对上述商品价格进行了定期巡查,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启动紧急预案,确保市场价格稳定。

四是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工作。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局对全县所有高中和部分初中的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发现我县教育系统普遍存在收取家长培训费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已责令各收费学校限期全部退还。

五是开展农村医疗服务收费专项检查工作。自从新农合实施以来,我县各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大增,同时伴随着医疗服务收费混乱问题也显现出来,患者对此反映强烈。针对这一现象,我局于11月份对全县各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查了28个乡镇卫生院,发现大部分单位在住院费、护理费、取暖费、功能性检查费、一次性用品和部分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违价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责令其改正并进行了相应处罚。从而规范了医疗服务机构的价格行为,减轻了患者的不合理负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是开展中介服务组织机构收费专项检查。目前已检查了2个单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是按照省、市物价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纪念《价格法》实施十周年宣传活动。发放《价格法》、《明码标价实施细则》、《禁止价格欺诈若干规定》等宣传材料650份。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以猪肉为代表的副食品价格偏高和住房价格、医疗服务收费等方面的问题,给予解答。

八是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电话的作用。今年共受理价格举报案件5件,解答群众咨询20余起。

五、其它工作情况

篇5

知难不避,虽难不难。困难考量着我们的应变,也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贯彻科学发展的能力。在经济下滑,压力加大,困难矛盾重重的环境下,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困难面前,更需要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以人为本,敢想敢干,巧干能干,力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危机当头,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分清轻重缓急,认真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力求把工作做全面、做细致、做到位。

目前,我县正处在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做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确保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具体到我单位工作中,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相结合、与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相结合、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相结合、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相结合,着力提升商贸流通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与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相结合。应对金融危机,最需要的就是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提升信心,转型谋变,逆势上扬,才能突出重围。抓住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结合“项目争引建设年”活动,成立了项目争引小组,立足我县比较优势,精心筛选项目,通过发改、上级主管部门等积极向上争引扶持。目前,果品蔬菜、粮油等批发市场和生猪屠宰场升级改造等投资过6亿元的11个服务业项目已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泰斗物流、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等3个项目争取商务部扩大消费资金扶持。同时,借助国务院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利时机,加快泰斗物流、光辉物流、日广物流、三运市北物流等物流项目的建设和资金争引工作。

二是与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相结合。面对财贸系统困难企业多、破产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的实际,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原则,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改制、破产步伐。加大对已改制企业的管理指导,规范行业秩序,促其做大做强。列入破产程序的16处企业,县百货总公司、贸易大楼的破产程序已进入尾声;其它企业也按程序加快推进。同时,对下岗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发放失业保障金,确保职工权益不受侵害。

篇6

城市贫民阶层初现

根据民政部统计的数字,到2002年10月,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1980万人,2005年底为2232.8万人,但是,由于测算方式和申请较严格以及有些人不愿意申报等原因,“低保对象”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城市贫困人口。

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洪大用认为,如果考虑这些情况,目前我国城市中的贫困者应该有3000万人左右。城市贫困人口已约占城市人口的6%~8%,城市的贫困率已经高于农村。改革之前,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概占全国人口的1/4,到2003年绝对贫困人口只占到1/40,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城市贫困人口却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基本不存在城市贫困人口,因为当时是企业办社会,个别贫困者也多享受着单位福利。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出现,并迅速增多。这些下岗工人只领到很少的补偿金,远低于他们曾经创造的价值。

在城市国有企业职工开始下岗的时候,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却开始涌入城市。“某种程度上,这是农村贫困向城市的转移。”洪大用如是说。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因为完全生活在城市,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城市贫民,据有关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可能接近1亿。而有关城市贫民的官方统计,并没有把这部分农民工计算在内。洪大用认为,应该把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也列入城市贫民的范畴。

在2002年12月1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民政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反贫困论坛”首届国际研讨会上,“城市贫民”这个概念首次被中国政府高层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开始以现实的态度正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并谋求积极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贫民群体的庞大已经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开始领低保,加入了城市贫民阶层。

近年来,一些城市正逐渐形成一个个贫民聚居区。在城乡结合部,多是农民工的聚居地,清华附近就有一个据说是最大的贫民聚居区。在城区,则存在差别明显的高档小区和低档住宅,一些老城区像北京的大栅栏成了原著城市贫民的聚居地,上海的棚户区、深圳的农民房等等也聚居着大量城市贫民。

2006年年初,在一个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明显加重。城市贫民阶层逐渐浮出水面。

脆弱的平衡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被认为主要发生于农村地区,那时中国存在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在逐渐形成的城市贫民阶层中,这些“三无”人员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城市贫民,大部分都不完全是因为自身原因贫困。他们大部分人都有劳动能力并乐于工作,但却缺乏工作机会,他们成年累月地寻找工作,却没有地方愿意雇佣他们。

综合开发研究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丁四保2005年下半年对东北地区5个城市的贫困群体进行了调查,他对城市贫民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离开原有在国企或者集体企业的工作后,大部分员工在实现再就业、获得失业和养老保险、参加就业培训、享受医疗和教育服务方面,遭遇了严重的排斥。

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还好一点,但也存在市场饱和的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地方,工作机会尤其渺茫。在东北,曾经辉煌的一些重工业城市,大量企业破产或减员,因为整体不景气,失业者想做点小买卖,东西很难卖出去,想做家政,市场很小,想当护工,很少有人雇得起。

城市贫民的失业、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等等许多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三座大山却还在随时随地制造和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城市贫民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性贫困,甚至波及后代,出现代际贫困传递,他们的子女长大后成为新的城市贫民。

城市贫民阶层出现会带来很多问题,极易造成集体暴力化和犯罪蔓延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形成巨大的挑战。当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城市贫民阶层的时候,黑社会势力逐渐形成了。当城市贫民阶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社会矛盾会集中爆发。而在此之前的社会稳定,则是小心翼翼维持着的脆弱的平衡。

农民工从事着那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或脏或累或有危险性的工作,却始终没能融入城市,他们是城市中的绝对弱势群体,不仅在生活中被歧视,而且还会遭遇拖欠工资,这样的境遇容易使他们滋生对社会的仇恨。而弱者也有弱者的武器,近几年,农民工和社会的冲突不断上演。城市的失业人员也曾到政府门前静坐。代际贫困则是一颗危险的种子,一些人可以忍受自己的贫穷,却不能接受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依然贫穷。

某种意义上,城市贫民阶层可以说是城市弱势群体的代名词,所有的弱势群体都缺少自己的利益诉求渠道,他们权力过少过小,甚至不存在,而义务则过多,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有强烈地被剥夺感。表面看上去,他们是沉默的,但心底的不满却可能在酝酿,谁也不知道临界点在哪里。阶层之间的差距过大必然影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均衡,这无疑是危险的。

进入2006年11月份以来,粮油价格上涨。对此,有调查显示,77.1%的人表示,粮油价格上涨使他们“生活压力增大”,84.0%的人认为,生活成本比1年前又有增加。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的2006年11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表明: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正在逐渐上升。

粮油涨价已经给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压力,城市贫民阶层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价格变化格外敏感,任何一点价格的上涨,都可能变成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大量在贫民边缘游荡的准城市贫民,则可能因为价格的一点变化降为贫民,贫民规模的增大同样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这次价格上涨中,国务院亲自看望了部分困难群众,了解粮油价格上涨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狭窄的上升通道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城市贫困人口到现在,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低保覆盖面增大了许多,全国每年为贫困人口支出的经费约200多亿元。同时发展了多种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各地政府也陆续推出了针对教育、医疗、住房等的专项救助,北京专门有一个对贫困边缘人群的救助。在2006年初,农民工也被“正名”,明确提出是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业内也在讨论关于最低工资保障和反贫困法的立法问题。但是,不管救助体系多么完善,从长期看,这只能是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中最后的一道安全网,是一种亡羊补牢,立法则更多是从技术层面上解决问题,都无法消除造成城市贫民的根源。

目前中国的城市贫民大多不是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加剧了这种贫困,我国社会贫富差别还在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更是大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占城市居民10%的富有者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占城市居民10%的贫穷者则仅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1.4%。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是不稳定的,能增加社会稳定性的是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作为城市最底层的阶层,城市贫民最需要的是上升的通道,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成功地向上流动。

城市贫民阶层的出现和迅速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不仅仅意味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边界,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更表明作出牺牲的这部分人群已经接近付出的极限。这个时候,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通道不够通畅,社会矛盾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可以通过招工、考大学、当兵提干多种方式进入城市,而不是作为农民工大量涌入。工人也有可能提干。而在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下,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工人,都很少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向干部阶层流动。现在,虽然考大学依然是农民进入城市的通道,但是高额的学费为这条通道筑起了一道屏障,近几年,因为没有钱上不起大学的大有人在,不仅仅是农民,工人家庭也存在这个现象,他们手中的钱可能比农民稍多一点,但供出一个大学生也是倾家荡产。

而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存在,也打击了这些家庭负债让孩子上学的勇气。近年来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也存在入学歧视,高额的借读费让大量农民工家庭望而却步,打工子弟学校很少,大多还属于非法,教学质量差,农民工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在城市,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差距巨大,一些重点中学招收的公费生逐年减少,自费生却逐年增加,巨额的择校费把贫困者挡在了门外,富有者则可以用钱买来机会。教育和通过教育所获取的技能,是主导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机制,当教育变得势利,各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必然狭窄。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质量 社会监督 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曾少武(1972- ),男,湖北汉川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湖北 孝感 432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35-02

一、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认识和体制因素,目前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社会培训大多采用的是初级培训模式,影响人力资源培训质量监督与评估因素较多,具体如下:

1.人力资源培训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对培训质量形成结构性影响。近几年,武汉城市圈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级产业的农林渔牧的比重下降,二级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三级产业的服务业呈现不断上升现象。随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汽车机床、能源化工、纺织粮油等传统产业占主要比重,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环保工程、社区医护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趋向于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不同产业和行业人力资源结构呈现不合理现象:一是农村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在各产业群体中水平最低。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二是企业职工科学素质在各产业群体中亦属偏下。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三是生产一线的职工技术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

2.人才观与人力资源培训观不能与时俱进,人力资源培训目的具有功利倾向。湖北作为中部地区,在社会人才观上还存在着人才标准唯学历是举、人才评估以投入产出衡量、人才使用与工作绩效脱钩等现象。从而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用人单位以投资培训是为单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忽视企业长远发展。受训者以学历和升职加薪等功利性培训为选择取向而忽视作为现代职业人的综合能力成长,消极对待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培训施教单位和主讲教师追求短期培训经济效益,往往重视培训的课程、内容、形式,而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进行行业专业调查,培训缺乏市场针对性。这些共同造成了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不可持续性。

3.人力资源培训师资良莠不齐,培训模式陈旧,培训内容滞后。武汉城市圈职业院校规模发展为培训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双师型”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积极构建以专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已成为新趋势。但许多企业,仍沿袭简单的传统人力资源培训模式,即以教为中心的被动培训模式。请教师到企业授课,或安排员工离职接受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培训受师资水平和传统培训载体的制约,内容比较狭窄,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岗位技能培训上,而且多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能做到引领企业行业长远发展,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求,很难将企业提升到“学习型组织”的高度。

4.人力资源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培训资源重复浪费,培训规模薄弱分散。目前,武汉城市圈从事各类职业培训的机构鱼龙混杂,如对社会人员进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有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地方人事考试院、地方职业院校(高校)等。培训管理体系互不统属,职业资格证书互不认证,从而给受训者在培训时间、培训精力、培训资金上带来压力。有的培训机构把培训市场视做蛋糕切块,培训师资缺乏、培训条件滞后、培训资源重复建设、培训规格低下,多数停留在初级简单培训、短期培训水平,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

5.人力资源培训过程、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缺乏系统管理。“现代培训评估设计中,把企业效益与员工个人效益同时纳入,使培训结果的指导性更为全面。注重培训过程评价及其反馈作用的系统培训评价模式。”但目前,湖北省还没有一整套公认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市场没有形成第三方社会培训质量评估监督机制,对培训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来结业,对诸多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缺乏宏观指标体系设计。许多用人单位有员工培训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按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予以执行,培训效果检验缺乏系统性,培训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培训结果没有与人员奖惩、职务升降、工资增减等建立必然联系,使得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撑。

二、人力资源社会培训质量监督与评估的基本导向

培训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人力资源社会培训质量监督与评估的基本导向。

1.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以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加强公务员依法履责的基本态度、基本能力、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三基一专”)培训,着力提升公务员依法依规办文、办会、办事的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篇8

关键词:农村市场 农民工 土豆效应 家电下乡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9-061-03

2009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出现新变化,农村消费增速多年来首次快于城市。今年前5个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8.9%、14.8%、16.9%、16.7%和15.6%,分别高于同期城市增速0.6个、4.7个、3.3个、2.8个和0.6个百分点,见下图。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9833亿元,同比增长14.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8878亿元,增长16.4%。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上述趋势依然成立。200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其中城市实际增长16.1%,农村实际增长17.8%,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市1.5个百分点。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直接关系到进一步出台扩大消费需求的力度和各项措施。

一、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发挥作用,促进了农村消费

2005年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另外,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同时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商务部2006年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两年共安排8亿元资金,支持309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进行升级改造。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8〕134号),要求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包括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2009年2月,商务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2009年新建和改造15万家农家店和1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进一步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提高网络配送能力,将农家店商品配送率提高到50%以上。

经过连续几年的市场建设和培育,农村消费流通环节变畅,加之以通水、通电、通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连锁店进入县城或农村乡镇,农村原有小企业组织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零售业组织,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买到自己想买的商品,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效果逐步显现,有力促进了农村消费。

二、农民工回流返乡提高了上半年农村消费增速

笔者认为,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增速提高,多年来首次高于城市增速,与返乡农民工增加、人口向农村回流、农村消费增加不无关系,而上年同期是不可比的。

为了摸清农民工底数及外出返乡情况,国家统计局利用农民工返乡过节的时机,在全国31个省、857个县、7100个村和68000个农村住户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2009年3月下旬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春节前,返乡农民工为7000万人左右,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春节后,近20%就地就业或创业或寻找工作。

从几个农民工输出大省来看,安徽:4月12日新华网安徽频道引用安徽日报报道,截至4月上旬,安徽全省70余万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共创办各类企业30多万家,吸纳22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湖南:来自2009年7月12日湖南省政府网站消息,统计部门日前在该省77个抽中县市区中抽取了248个农村点7440户进行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2008年6月30日以来,调查点返乡农民工共1163人。截至今年5月15日,实现转移就业779人(省外就业576人,省内就业203人),占返乡总数的66.98%;无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工130人,占11.18%;有外出意愿而未实现就业的254人,占21.84%。

贵州:贵州统计信息网资料显示,贵州调查总队就遵义地区、六盘水市、黔南州、瓮安县等地返乡农民工的现状、再就业等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遵义地区务川县的丰乐镇、泥高乡和道真县的旧城镇、三江镇等四个乡镇,截止2月底,返乡在家的人数有4787人,不再外出的有1634人,占34.1%;瓮安县2009年第一季度滞留在乡的农民工约为0.88万人,约占2008年末农民工总数的9%左右;六盘水市因沿海地区企业关闭破产和生产经营困难而返乡难回的农民工约占15%左右,达到一万多人。

以上无论是全国的调查还是主要农民工输出大省的个案调查都充分说明,返乡回流农民工数量不少,这些农民工返回农村,从五个方面提高了农村消费增长速度。第一,农民工返乡,把原来在城市的基本消费带回了农村,增加了农村消费。第二,返乡农民工重新在农村或家乡附近县城就业,开办私营企业、搞个体,企业开办建成本身也增加了消费需求,计算在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中,也是农村消费。第三,为增强就业能力,各地基层县乡政府均把返乡农民工的培训作为重要举措,投入了大量财力,也不同程度增加了农村市场需求。第四,返乡后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推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第五,如果考虑到有一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原本就带着子女外出,甚至还有老人一并在外照看,这些返乡回流的农民工实际上也把子女和老人带回了农村,把在城市的基本消费也带回了农村。

三、农民工返乡流出城市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土豆效应”降低了城市消费增速

有人就有口,有人就要吃饭穿衣住行,无论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农民工流出城市(包括农民工子女、老人)将减少城市消费,增加农村消费,人口增加或减少对于消费具有强制增加或减少的影响。因而,农民工流出城市增加了农村消费的同时,减少了城市消费,城市消费增速下降,农村消费增速提高。

此外,由于“土豆效应”,城市居民高端需求下降,带来零售额下降,这也是造成今年以来农村消费增速高于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土豆效应,就是把“土豆”看作广义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词。即经济危机时,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也上涨。简单地说,就是危机面前,人的需求滑向马洛斯需求层次的较低层。一般而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低,高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高。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38.6%,汽车类增长25.3%,通讯器材类增长1.4%,日用品类增长17.1%,粮油类增长22.7%,服装类增长22.3%。2009年上半年,金银珠宝类增长15.4%,增速比2008年全年回落23.2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18.1%,比2008年全年回落7.2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下降7%,比2008年全年回落8.4个百分点。与中高档商品不太一致的是,今年上半年日用品类、粮油类和服装类则分别增长14%、11.2%和18%,分别比2008年回落3.1个、11.5个和7.9个百分点,除了粮油类受去年价格涨幅过大影响,今年上半年增速回落幅度稍大一些,日用品类增速回落幅度要低于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和通讯器材类等中高档消费品,服装类商品增速回落幅度也要低于金银珠宝类和通讯器材类等中高档消费品。

从部分发达地区来看,上半年上海市吃、穿、用类商品消费平稳增长。吃、穿、用类商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15.4%、13.8%;燃料类商品受石油制品类商品价格调整及公车、私车使用频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零售额持续回落,下降5.2%。上半年深圳市十大类商品销售中,通讯器材类、书报杂志类、家用电器类下降,其余不同程度增长。上半年厦门市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4.0%(2008年全年则为增长19.1%),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同比下降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同比下降14.4%,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下降幅度达到40.9%。

以上发达地区消费市场的变化表明,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土豆效应”影响,中高端商品销售增长速度下降或明显回落,降低了城市消费增速。

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促进了农村市场消费

2008年年底以来,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半年多来取得了积极效果。

家电下乡方面,全国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公布2009年1―6月份家电下乡销售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家电下乡的电器共销售961.01万台,销售金额达162.29亿元。

汽车下乡方面,以部分省市为例,在“家电下乡”之后又推出了“汽车下乡”以及近期即将实施的“汽车以旧换新”等利好政策,上半年广东全省汽车类累计实现零售额570.04亿元,增长22.9%,高于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7.9个百分点。上半年湖北省全省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09亿元,同比增长22.1%,汽车类实现零售额占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的16.9%,比上半年限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增幅高出7.4个百分点。

农机下乡方面,国家发改委披露,在“农机下乡”政策的促推下,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较快,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同比增长8%。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山西农机补贴成效显著。临汾市农机购置补贴款由2008年的143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335万元,小店区受助农户明显增加,2008年购置农机具并享受农机补贴的农户仅有186户,今年申请购机的农户已经超过300户。截至5月上旬,偏关县已出售农机具437台,补贴金额135.7万元,而2008年全年仅售出农机具342台,补贴金额81万元。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分析,应该看到,上半年我国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且有些因素同期不可比,既要增强扩大内需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信心,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艰巨性。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均为近5年来的最低增长水平。因此,要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仍然离不开农民增收这一根本。

在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背景下,下一步要采取综合配套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一是扩大农村地区公共支出,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支出。2007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7122.32亿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85%,我国教育投入比例多年从未达到法定的4%,不及乌干达;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突出,而且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投向又长期偏重和集中于城市。正是由于国家在广大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上的投入不足,农民预防性动机增强,即期消费减少。通过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教育、医疗投入,将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也是增加了农民实际收入,而且还强化了农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有助于提高农村即期消费。

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和财力建设,扩大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国家应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尤其是对高收入者、房地产、垄断行业等。还要治理“小金库”。通过这些增收举措,壮大国家财政实力,为扩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农民收入提供财政空间。

三是着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拓展家电下乡空间。农村市场和城市消费市场具有不同步性,当前农村已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正进入“用”的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迈入“行”的阶段。应该理性看待家电下乡取得的成效,下一步还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知晓率。有针对性地根据半年多来农民购买的品种配备适销产品,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严控企业涨价后再卖给农民,简化补贴手续,严控商家以次充好,真正让利于民,促进消费。

总之,需要理性和正确看待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市场增速快于城市的现象,把握其背后的原因,充分认识某些因素的不可比性。下一步还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加大农村居民消费刺激力度,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国家统计局.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EB/OL]..

7.深圳市统计局.上半年深圳市经济回暖向好[EB/OL]. 省略/main/xxgk/ywgz/tjfx/200907174260.shtml.

8.厦门统计信息网.消费信心增强,上半年消费品市场稳步回升[EB/OL]. stats-xm.省略/staanis/tjfx00267.htm.

篇9

今年夏收以来的小麦行情,经历了上市初始的低迷—快速上涨—平稳调整—再度上扬四个阶段。由于今年国家在南方四省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较早,新麦上市后不久大多就超过了国家托市价格。后市随着托市企业收购的停止,麦市的平稳调整基本延续到8月下旬。9月份受需求回暖及节日效应的拉动,制粉企业小麦采购量加大,小麦价格再度由稳转强。

市场监测显示,截至9月下旬,全国主要粮食批发市场三等白小麦交易均价较6月上旬上涨177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310元/吨。

分阶段看:

6月份:新小麦陆续上市,由于今年国家在南方四省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较早,加之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大量上市的小麦并未压制住市场价格,小麦行情不仅快速走高,市场收购也空前高涨。河南南阳在6月初新小麦收购价格在1.08-1.1元/斤,到6月底收购的小麦为1.18元/斤,上涨了0.07—0.10元/斤。

7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涨势趋缓,不同地区因供需差异小幅波动。由于新小麦收购价格普遍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前期启动的四个托市省份陆续暂停托市收购。国家尽管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放宽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执行标准,但对市场的影响有限,至7月底,河北中部南部、山东北部中部、河南北部粮库过筛收购价在1.24-1.26元/斤,江苏北部中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中部收购价多在1.2-1.24元/斤,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收购价在1.18-1.22元/斤。

8月份:小麦主产区价格维持平稳调态势,尤其伴随着产区各级收储企业轮换补库工作的基本完成,市场的承接主体基本为制粉企业收购。新麦市场表现整体购销平淡、量减价稳。至8月底,河北中部南部、山东北部中部、河南北部粮库过筛收购价在1.25-1.27元/斤,江苏北部中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中部收购价多在1.21-1.24元/斤,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收购价在1.2-1.22元/斤。

9月份:受市场需求回暖及“双节”消费的影响,制粉企业开工率提高,小麦需求数量增加,新麦收购价格经过前期的调整以后,再度由稳转强。截止9月下旬,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普麦收购价格大部分在1.23~1.31元/斤,优麦收购价格在1.31~1.34元/斤,安徽等地质量偏差的小麦收购价在1.14~1.18元/斤,普通麦收购价在1.23-1.24元/斤,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格普遍上涨了1-3分/斤。

夏收期间国内麦市特点

第一、市场惜售心态始终较强。今年夏粮集中收购的4个月期间,售粮者的惜售心态自始至终并没有大的改变。即使7月中旬以后,在国家托市收购陆续停止、市场收购进度放缓、价格上涨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其惜售的心态也并没有减弱。由于对后市小麦行情看好,不论是农户、还是贸易商大多持有存粮待沽的心态。

第二、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今年小麦夏粮收购,无论是贸易商、制粉企业收购,还是储备企业轮换补库都较为积极。尤其制粉企业大多汲取了上年的教训,普遍希望及早掌握粮源建立库存。部分市场主体甚至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市场的竞争,而是粮源的竞争,谁控制了粮源,谁就有了竞争的资本,导致收购热情高涨。

第三、小麦收购市场化程度较高。今年新麦上市以来,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高。虽然国家在主产区部分地区启动托市较早,但收购状况并不理想。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性收购虽也并存,但市场化收购基本占据着主导位置。

从夏粮整体收购状况来看,截至9月5日,河南、江苏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022.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69.8万吨。今年主产区启动托市的四省托市收购在800万吨左右,而且还有部分芽麦。

从农户售粮结构来看,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8.8%的调查户把粮食出售给了社会粮商,24.4%的出售给了粮食加工企业或其他地方,出售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只有16.8%。

第四、优普小麦价差进一步拉大。今年小麦受天气及病虫害的影响,今年小麦质量普遍下降。市场反映今年小麦容重普遍下降一等,二等以上小麦数量偏少,三等及以下小麦数量占据主流,尤其面粉加工企业实际可用的小麦商品量并不高。

受种植面积下降和不良天气的影响,今年国内优质小麦产量大幅减少。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国内优麦产量较去年减产2~3成,各企业的收购数量较去年减少3成左右。截止9月下旬,郑州地区贸易商二等收购价2490元/吨,2013年延津产郑麦366收购价2700元/吨,差价为210元/吨;山东济宁地区新麦二等粮库收购价2580元/吨,2013年产济南17平均出库价格2720元/吨,差价为140元/吨。

温和走强仍将是主基调

就后期的市场来看,小麦仍不乏利好因素支撑,预计小麦价格仍会稳中走强,但出现大涨的几率仍然不是很大。

支撑因素:

一是政策对市场底部具有长期支撑。我国小麦市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征,价格不断走高主要的还是源自于市场对国家政策的预期。9月底10月初国家将公布2014年小麦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无疑会再次提升市场的底部空间。国家不断提高小麦价格的导向,使市场看涨预期增强,这将会促使农户和粮食收储企业不急于销售库存的小麦,以期待后期价格进一步走高。

二是市场需求基本进入季节性旺季。按照惯例,四季度小麦需求将逐渐转旺,需求增加将成为推动小麦现货价格上涨的因素。市场预计,由于面粉价格的上涨相对于小麦具有滞后性,加之市场需求将进入季节性旺季,大部分制粉企业认为后市面粉价格会有一定的补涨空间。面粉价格的稳步趋强,将会一定程度上支撑小麦价格上行。

三是成本释放推动小麦价格上行。从生产成本来看,成本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各生产要素的全面上涨。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该省今年小麦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户2013年种植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为580.5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物质费用为246.2元,比上年增长9.0%;生产服务支出148.3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工成本186.0元,比上年增长3.4%。面对扶摇直上的生产成本,农民需要用价格的上升来弥补成本的增加。

从流通成本来看,新麦上市之际,由于收购主体多向农户直接收购,价格自然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农户手中余粮有限,作为需求主体的面粉厂采购会转向贸易商和粮库,这就相当于增加了必要的流通环节,价格包含了仓储保管费用、利息等储存成本,时间过得越长,储存成本并就越高,这也将会推动小麦价格稳定上扬。

四是政策性粮源库存较往年减少。今年夏粮小麦收购虽然南方四省实施了托市收购,但收购状况并不理想。据了解,2012年产托市小麦余量目前在1000万吨左右,其中800万吨以上在河南,剩余部分主要存储在安徽和湖北两省。而今年收购的800万吨左右托市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河南、湖北两省收购量较小。有关市场人士认为,在今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往年的积累库存对市场调控短期内虽然仍然是比较得力的方式,但长期看就比较困难。尤其库存粮源的分布不平衡,对区域性市场的调节能力下降,这将会留给市场价格上涨的机会。

抑制因素:

一是今年小麦产量仍属丰收之年。尽管市场对今年小麦产量质量微词颇多,但整体仍属丰收之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冬小麦产量11567万吨,较上年增加148万吨,增长1.3%,冬小麦实现“十连增”。

二是市场流通粮源相对充裕。新麦上市以来,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高。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性收购虽也并存,但市场化收购基本占据着主导位置。目前小麦集中收购已基本结束,今年收购总量很难达到去年的5616万吨水平,这说明相当部分粮源仍滞留于流通市场。市场粮源库存的分散,流通粮源的充裕,将会对小麦价格的大幅上涨起到较强平抑作用。

三是小麦饲用替代大幅减少。今年新粮上市初期,由于新麦开秤价格不高,饲用替代还有一些优势,部分企业收购了一些小麦。但随着后期小麦价格的不断走高,饲料企业除收购部分芽麦外大多退出了市场。目前山东济南小麦、玉米比价为1.07∶1,河南郑州为1.09∶1,安徽宿州为1.05∶1,小麦替代玉米用作饲料消费仍不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市场预计,今年饲料加工企业采用小麦替代玉米饲用量将进一步减少,预计为220亿斤,减幅39%。

四是进口小麦数量大幅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3/14年度中国小麦进口量将达到650万吨,美国农业部报告预计为950万吨。

篇10

【关键词】《新闻报》 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在上海创办,推英国商人丹福士为总裁。初期采用低价策略进入市场,但发行量不大,表现平庸,影响甚微。后因经营不善,于1899年低价转让给美国人福开森,福随即任汪汉溪为总经理。福开森在提出“不偏不党”的四字办报方针后,便委任汪全权处理该报一切事务。汪汉溪提出“在商言商”的办报口号,以经济新闻报道为中心。此后,《新闻报》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发行量陡增,几乎与老牌的《申报》并驾齐驱,到1921年,《新闻报》的日发行量突破五万份,超过《申报》成为旧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与此同时,《新闻报》的资金积累也成倍增长,年利润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甚至更高。1929年,《新闻报》的发行量超过15万份,创下当时中国大型日报发行的最高纪录。爆发后,《新闻报》销量日渐萎缩,此后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新闻报》被接管,历时56年之久。《新闻报》能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上海报业市场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成为旧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大报,与其重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办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一、办报中心――经济新闻

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和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50%以上,成为全国的货物集散地和联络大陆腹地的繁华大都市。许多买办、财主和外国商人云集上海,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经济新闻的现实读者和潜在的广告客户群体。而此时的上海几家大报并存,竞争十分激烈,各报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申报》虽是综合性报纸但侧重时事政治新闻,《时事新报》以介绍学术见长,《时报》则以体育、文化和娱乐新闻为主,惟独没有以刊登经济新闻为主的报纸。1899年汪汉溪上任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我们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①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不偏不党”的办报口号,以经济新闻报道为重心,突出报道经济金融界的消息,以工商界人士、店员和一般中下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和目标消费群体,确立了《新闻报》以经济新闻为中心的办报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新闻报》于1921年4月15日开辟经济新闻专栏,介绍市场动态,发表商业行情,经济信息十分灵通,获得工商界读者的重视和认同。1922年4月15日又增辟“经济新闻”专版,先后重金聘请当时著名的经济学者徐沧水、朱羲农等人为该版主持其事,他们的月薪180元,仅次于报馆总编辑的200元。②《新闻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地收集各处商业行情并详细登载,不仅包括上海本地市场信息,还包括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动态。消息来源方面,《新闻报》不仅有专职的采访记者和撰稿人员,还在各行业找到一批业余访员,遇到行情大起大落及市场波动时,他们可以及时报告,消息之迅捷令其他报纸望尘莫及。因此,尽管当时上海的其他报纸也开设有经济新闻版面,如《申报》的“经济专刊”、《商报》的“商业金融”专版和《立报》的“经济专栏”等,但在诸多经济新闻版面中,《新闻报》的专版内容最为详尽,办得最好③。《新闻报》能在报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后来居上,“以商为主,兼顾其他,是《新闻报》成功的方法之一”。④

二、《新闻报》经济新闻的特点

《新闻报》以经济新闻作为自己的制胜法宝,并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汪汉溪正确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新闻特点鲜明,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经济新闻包罗万象,种类齐全

从体裁上看,《新闻报》的经济新闻不仅有新闻、评论、消息,还包括统计图表、调查报告等,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从内容上看,既包括金融与证券报道、航运信息、各国经济简况、调查性报道等硬经济新闻,还涵盖了有关婚丧、做寿、开张等具有广告性质的软经济新闻。从版面上看,《新闻报》设置有上海本地――国内――国外经济新闻专栏。例如,在“经济新闻”专版中,设有“上海商情”、“国内经济事情”、“国外经济事情”及“世界商情特讯”等栏目。

2、速度快捷,信息量大

《新闻报》采用专职记者和业余访员双管齐下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发稿速度的快捷。在记者和通讯员队伍建设方面,该报不仅着力培养专职记者,还在各行业,如公审公廨、救火会、巡捕房、医院等和一些大工商企业以固定月薪方式聘请“报事员”,既广开了新闻源,又赢得了时间优势。《新闻报》提供的市场信息十分丰富,且尽可能详细。以1925年5月2日出版的《新闻报》为例,仅“市价一栏”就提供了包括国外汇兑、津汉汇兑、金市、银洋钱市、各国票价、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杂粮油豆饼交易所、上海麦粉交易所、外国股票、五金市、沪南米市、丝市、纱市、布市等各类信息近千条,⑤涉及当时市场上的数十种主要商品,信息分类非常细致。

3、经济新闻质量高

《新闻报》的经济新闻专版是由当时著名的经济学者徐沧水、朱羲农、杨荫蒲等人编辑,他们不仅在专版上开辟各种栏目,如徐沧水主持的“上海商情”、“金融市场”、“国内外经济事情”,而且亲自为专版撰稿,介绍商业行情、论述经济问题、普及经济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报》经济新闻的质量。

三、《新闻报》经济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报》的经济新闻报道使其在旧上海甚至全国的报业市场站稳了脚跟,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当下传媒业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巩固、加速了自身的发展

《新闻报》初创时,销量只有三百份,仅能在上海立足,从汪汉溪上任并打出经济新闻这张王牌后,销量便逐年递增。从1899年到1923年,销量由四、五千逐年上升至八、九万以上,增加了近二十倍,广告年收入也由数千元增至近百万元,增加了一百多倍。1924―1928年,《新闻报》的销量达到顶峰,从105727份增至150152份,位居全国第一。事实证明,《新闻报》经济新闻办得最好的时期,也是其发展最快的时期。1937年6月关于上海读者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新闻报》是上海读者最爱读的报纸,上海读者有29%订阅《新闻报》,远高于《申报》的19%和《大公报》的15%。

2、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0世纪初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工厂集中,交通业、通讯业、金融业都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兴办实业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商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对经济新闻和信息的需求量加大。《新闻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信息和商品的流通,其经济知识的介绍提高了国人的经济学素养,对国外市场经济、税收财政等制度的介绍对中国民族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也有启蒙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对当下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及实践的影响

经济新闻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已成为重要的新闻种类之一,无论是专业的财经类媒体还是综合性媒体,都对经济新闻报道特别重视。虽然各媒体发展程度不一,但《新闻报》经济新闻的成功对当下媒体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一,正确的经济新闻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新闻报》的成功,与其以经济新闻报道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密切相关,让经济新闻唱主角,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经济新闻报道打造成自己的核心产品,以此赢得读者。此外,《新闻报》立足上海,本着“在商言商”的宗旨对自身准确定位,以工商业者为主要目标读者群,不仅有效避开与《申报》等大报的正面竞争,而且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初级的市场细分,准确抓住读者需求,从而巩固并不断发展壮大。今天的媒体对经济新闻的报道同样要以为经济服务为出发点,并根据各媒体所处的地域、服务对象、媒介特性等要素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以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求。

第二,坚持以质量取胜。《新闻报》的“经济新闻”专版聘请经济学家为其编撰,从1922年至1949年停刊,“经济新闻”专版一直都是该报最吸引读者的版面。在一定程度上,《新闻报》高质量的内容保证了其高数量的发行。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一线记者或撰稿人员都不具备经济学背景和学历,无力对经济现象或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如今,这一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媒体也开始吸收具有经济学学术背景的人才和专家为经济新闻报道服务,努力提高内容质量。

第三,独立客观,不偏不倚。《新闻报》“以经济独立,无党无偏,对于言论主持公道,不为威胁,不为利诱为宗旨”,⑥尽管“该报广告与新闻必须保持六与四的对比,即广告占六成,新闻占四成”,⑦但该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基本做到了客观独立,未受其他经济或政治势力左右。在我国报业实行市场化经营初期,许多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经济新闻报道出现了与商家串通一气,以经济新闻报道为幌子做广告的现象,损害了报纸公信力和公众利益。如今,媒体的广告部与记者部独立运作,严格划分经济新闻和广告的界限,有偿新闻的现象正逐步消失,经济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群众经济生活作出贡献,也为媒体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⑦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中华书局,1984:84、217

②《上海地方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39

③裴毅然:《经济新闻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

④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8

⑤李志强,《早期经济新闻报道及其借鉴意义》,《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3):89

⑥姚福申,《解放前经营策略研究》,《新闻大学》,19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