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07: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1

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 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 Maggi)

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总的印象

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会按照战略意图行事,考虑了(世界)几代生态博物馆,回顾和评价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经历,按照博物馆的成长趋势,扩大了国际合作。这是中国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表现出了根据几个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具有扩展建立国家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潜力。这一现象和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过程相似(例如法国、日本、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当地领导层以权利,允许他们在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相互联络中发挥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紧迫的是伴随着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建设(这通常是学者和政府权力机构的任务),紧紧依靠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合作。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没有强有力和胜任的地方生态博物馆领导,将会影响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发展。

现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的信息中心是好的,既“临近”又“遥远”。“临近”是指生态博物馆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有关项目、地区和当地居民的信息。“遥远”,是指七个生态博物馆指南(中英文)介绍了地区和居民情况,但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想了解当地政府(关于交通、住房、教育、农业和手工艺)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很难。可能的情况是,将整个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项目的信息资料上网,这将使中外学者和七个生态博物馆获益,这将可能成为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去参观中国生态博物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路线问题可能还没有给予优先地位(缺少旅游设施,当地居民的收益潜力很低)。但是,尽管这几个生态博物馆位置遥远,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可以作为附近区域本民族的参照点。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潜能已经超越了保护自身的遗产,而是为周边类似村寨保护遗产树立了榜样。除了生态博物馆自身,成百万少数民族通过参观这些生态博物馆,会认识到自己遗产的重要性。

梭戛生态博物馆

强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例如有了供水设施),取得了居民的信任;大量居民参与保持当地遗产,依然保持此区域的生活特点;具有区域和当地居民的雄厚的独特性。

弱点:大多数古老的记忆和传统得到了保存,最难的问题是保存过去和连接现在(更进一步说,是“原真性”和“展示”);自治的生态博物馆领导在当地政治因素面前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以前形成的后果)。

问题:谁从老房子中搬到了新房子中,是否现在居住于村寨的居民会在将来迁出?苗族居民是否需要金钱经济?比如,他们是否能够发展商业活动(例如纺织和刺绣)?苗族居民是否从生态博物馆中有收益?生态博物馆是否依赖居民自己可以发展?生态博物馆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举例来说,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对于整个苗族来说,此生态博物馆是否能作为参照点,其他苗族人是否参观此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怎样和地区发展计划相联系(例如,对景观和环境较小影响的条件下,是否可以作为非苗族人修复历史房屋的榜样)?

镇山生态博物馆

强势:从经济条件看,生态博物馆有收益(具有旅游饭馆和商店);已经意识到房屋的修复要保持地区建筑风格;一些青年人(可能是专家)参与了生态博物馆项目。

弱点:可能生态博物馆获益分配不均匀(有些青年人不理睬现存生态博物馆)。

问题:关于现在营业的商店和饭馆,是否由当地居民经营?还是这些活动依赖于地方商人?

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

强势:15户村民参与了生态博物馆管理,具有潜力参与和连续;地方民族博物馆(明年将在百灵庙城建成开馆)的工作人员将指导新的生态博物馆的工作;参观途径是特殊的(小批参观者乘坐大篷车),对文化景观影响较小;内蒙古民族风情看上去很丰富,具有独特性。

弱点:当多数人住入了新房子,老的生活习俗将很难保存(例如帐篷中的生活)。

篇2

(一)开设目的

“宁波商帮文化”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伦理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具备或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诚信、务实、协作的精神,并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和现代商业意识,故不以知识点的讲授和掌握为目标,而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全面实行体验式教学,达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使以“创业、务实、诚信、协作”为核心的宁波商帮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宁波商帮精神与人才培养、宁波商帮崛起的背景、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宁波商帮的典范人物、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进行有倾向性的讲授。

2.参观考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请资深讲解员随同讲解,播放相关资料片,以从多个方位体会、感悟宁波商帮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明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厘清自身的思想认识,对“宁波商帮精神”产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进程,共同探讨。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宁波帮”现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并结合其他商帮进行类比,贯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以真实的材料、生动的实例感染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老师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交流,开阔眼界,并加深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交流方便,打破课堂的局限,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同时,利用QQ空间等和学生加强沟通、联系,拓展教学时空。

(二)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观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参观宁波帮文化园区,并请博物馆提供导游和讲解,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印证教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从而对其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建立了固定的实践体验教学基地: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在导游、讲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证了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在宁波帮博物馆召开的“2011全国商帮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期下商帮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讨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联盟、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宁波帮博物馆执行承办。本次全国商帮研讨会有徽商、晋商、甬商、粤商、陕商、鲁商等全国各地商帮积极与会,是国内商帮最集中、探讨最深入的研讨会之一,也是国内级别最高的商帮研讨会。部分师生参加研讨会的讨论并作大会发言。

(三)课程教学与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现代商帮讲坛)有机结合

现代商帮讲坛以现代商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具体包括宁波商帮精神、商业经营之道、创新创业事迹、地域文化内涵等。主讲人包括本省(市)宁波商帮、浙江商帮等研究专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本省(市)经济研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每学年开设10次以上大型讲座,以达到进一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学生现代商业意识,营造出以现代商业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两年中,现代商帮讲坛开设了20多场,所开设讲座包括:宁波商帮在上海的崛起、保税港区建设与宁波经济发展、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帮成长的土壤、家电业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学生理财规划、宁波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宁波市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如何成为优秀的外贸业务员、甬商大讲堂—放飞心灵、甬商大讲堂—激情与理性、甬商大讲堂———职业精神、甬商企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创新设计、从甬商成功的秘诀谈大学生创业、高职学生走向职场融入社会之要领、宁波商帮文化与当代企业家价值、当代高职生如何适应民营企业文化等。讲座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有机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不同视角的体会与感悟。

(四)采用体验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查知识点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体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小团队考察报告加现场汇报)、学生体验与反思(参观心得等)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期中考试要求学生介绍、提炼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园区的情况进行介绍,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参观心得,也制作成PPT汇报,与全体同学共享。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从任教过的班级来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普遍参与热情很高,现场气氛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

篇3

1.1现代环境艺术的学习与应用

感悟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了解行业的方向、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是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较为集中体现在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因此,该专业学生通常会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设计现状进行考察,例如从怀化出发,向东组织怀化-杭州-苏州-上海的路线,向北组织怀化-北京-天津的线路,向西组织怀化-成都-重庆-西安的线路,向南组织怀化-广州-深圳-香港地区。考察内容涵盖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主题空间、会展空间、流行商业空间,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导视系统等典型现代环境设计实例。通过观察、测量、绘制、采集设计元素等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

1.2艺术形式认知与设计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但要从本专业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其他各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如从现代美术、时尚艺术、流行色、新潮设计等艺术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发达城市有各种艺术类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设计作品的展览,可从中感受当代设计潮流、分析当今设计趋势、学习经典设计案例。例如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双年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这些展览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的资料全面,对毕业设计的创意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再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1933创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从中感受缤纷多彩的现代艺术魅力,又能认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文化,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2专业考察教学指导

专业考察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考察课程的实际教学难度也是较高的。带队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指导。

2.1发现式考察指导

一方面根据考察目标,教师预先设定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表现形式调查”、“有特点地面铺装调查”“、金属装饰材料运用调查”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项收集和设计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新的设计要素和表现形式,通过现场观测、空间体验,完成资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湘西侗族建筑“三宝”壁饰艺术很有特色,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浮雕。经过采访、拍摄、测量、写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导

在考察过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写生或摄影记录对象的纯视觉认知形式上,而是引导学生对设计理念、设计组成、设计表现方法作深层次的探究,采用解读性、记录与分析并重的教学形式。例如:苏州博物馆,可采用一点多面的方法对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景观构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还可以采用多点一面的方法,结合拙政园的案例,找到两者统一性的一面;最后通过发散式思维,做出新的设计演变、设计改造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构、重组及重新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实体的理解,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

2.3取经式考察指导

即以参观谈访、学科交流的形式探讨学习,获取设计经验。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的设计与美术院校参观访问,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设计创作取得有益经验,当然还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设计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之前,要联系好走访的院校、设计企业,安排邀请好本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座谈,参观设计作品、企业工作室,与相关设计人员探讨切磋。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为设计创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宝贵经验。

3专业考察课程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作业形式易多样化。除了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外,还应结合专业要求,加入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达。在这方面,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做了一些实践探索,课程作业由“观测”、“表达”、“设计实践”三个步骤完成。

3.1“观测”

即观察测量对于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外观形态、色彩、材质、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使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掌握观察对象的准确尺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笔者指导的2012级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镇远古城采风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后,辅导学生对当地典型的山地建筑进行重点观察和测量。例如,将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学生经过观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身在真实环境中的尺度感,还巩固了测量学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3.2“表达”

即运用绘画技法、制图知识表现及还原观测对象的过程,如在镇远的考察中,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便开始了写生及绘图工作。依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形态、尺度、色彩绘制透视图,以采集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样,在二维图纸上较为完整的表达观测对象。同时借助摄影、文字记录进行了资料补充。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

3.3“设计实践”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设计实质、传统设计元素、文化背景及设计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进行新的设计应用。例如,笔者带领学生结束考察后,分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性设计。有的学生对原有建筑环境做出了设计改造;有的学生则将某些传统设计元素进行了演变并应用于新的环境中;还有的学生对镇远民居特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设计图样进行说明。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达到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度。

4结语

篇4

这一次斯文赫定是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开辟柏林至上海的空中航线作一次横贯中国内陆的考查。中国西部对赫定来讲并不陌生,他自1890年第一次进入中国西部,曾前后四次在那里探险近十年的时间。赫定这次要带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和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计划像以往考查一样,带队进入中国西部的大漠。

然而赫定没有想到,这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和的洗礼,中国学术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精神,此时的中国已非彼时的中国。赫定的考查活动遭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抵制。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中国学者与斯文赫定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这个协定曾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戏称为“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它是现代中国学者公认的、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背 景

19世纪中期,西方探险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欧洲、北美洲的考察,南美洲、非洲、澳洲以及西伯利亚等广大地区的地理概况也逐渐为学者们所熟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东亚及欧亚大陆腹地作为仅有的几个未知领域,引起了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地理考察的进展,西方学者逐渐把目光集中到亚洲腹地,尤其是中国的西部地区。

中国在东亚、中亚占有辽阔的疆域。这里不但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有丰富的文化景观。中国人对西北边疆地理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张骞开通西域后,国内介绍中国西北地理概况的著作不断问世。到了清代,西北藩乱不断,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建设,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研究更加丰富。

经过清代几百年的经营,中国人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已经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并出现了大量的西北边疆地理著作。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有徐松的《新疆识略》和《西域水道记》、椿园氏的《西域闻见录》、祁韵士的《西域释地》和《西陲要略》、张穆的《蒙古游记》等。但是中国传统的西北边疆地理研究多以地方官员、僧人及流寓边疆的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直到19世纪末期,还没有科学意义上的探险和考察。

从19世纪的最后10至20年开始到20世纪初期,中国西北边疆地理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形的外国人云集这一地区,其中既有带着侵略目的的政客,也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地理学者和地质学者。俄国军人普热瓦尔斯基(H.M.Przewalski)和他的学生科兹洛夫(P.K.Kozlov)曾在中国西部地区考察,并掘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标本和西夏文书;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德国人李谷克(A.von Le Coq)等人,也都曾劫掠过中国西部地区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这一时期,有数百名来自英国、法国、瑞典、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来中国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广大疆域,考察报告和相关论文、论著数以千计。这些成果有些在中国发表,更多的则发表在世界各国的科学杂志和著作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在众多的科学探险考察中,最著名的有美国地质学家庞培烈(R・Pumpelly,1837~1923年)于1862年至1865年的横穿欧亚大陆之旅,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i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于1868年至1872年对中国的广泛考察。他们掀开了中国近代科学考察的序幕。尤其是李希霍芬提出的“震旦纪”、“黄土高原风成说”、“丝绸之路”等概念和学说,曾在中外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几十年以后,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再次来到中国,计划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赫定签署的协定及中国学者的反应

当斯文赫定于1926年再次来到中国时,中国的科学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时不但出现了像中国科学社这样的综合性学术团体,而且已经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专业性的学术团体十几个。中国学者“历观前事,痛国权之丧失,恐学术材料之散失”,早就希望组织学术团体协会,以便联络各学术团体,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赫定的到来,成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成立的催化剂。

赫定来到北京后,首先寻求瑞典、德国驻华大使和北京政府的支持。他的计划似乎进展得十分顺利。不但西方的驻华大使表示全力相助,赫定的考察计划还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支持。赫定为了考察事宜曾拜访了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顾认为中国政府肯定会同意考察计划中的驼队探险,但计划中的航空探险,却要得到中国军方的同意。为此,赫定又拜访了航空署长刘光克。刘对开辟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航线很感兴趣,但他提醒赫定在驼队探险结束之前不要提出飞行的请求,否则捅到报界,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为了避免麻烦,赫定决定先进行驼队探险,并取消了在中亚建立无线电台的计划。

在赫定的努力下,北京政府同意了他的考察计划。当时驻扎在北京的奉系军阀亲自接见赫定,为赫定出具介绍信,并打电报给新疆军阀杨增新,通知他探险队的抵达时间和目的。

在争取得到北京政府应允的同时,赫定也在积极准备具体的考察事宜。他派随行的西方学者前往包头筹建考察团总部,并准备购置考察用品。

正当赫定认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事态却发生了突然的转变。

事情起因于1926年底赫定与北京政府农商部下属的地质调查所签订的协议。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考察工作,赫定在当时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的建议下,与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达成了合作协议,并草拟了探险大纲。协定的原始文本现已无从考证,但关于协定的具体内容,目前中国学术界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协定要求赫定的考察队吸收中国学者参加古生物考察,考察的结果将发表在中国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考察团所有的采集品均留在中国。考察团定名为“中瑞联合考察团”;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协议规定,考察团采集的所有地质、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物先送瑞典研究,“一俟中国有相当研究机构,再送还中国一套副本”。中国派地质工作者两人伴行,负责与当地各级官厅接洽,到新疆后即返北京,由瑞典人前去接替。而考察队的名称是“斯文赫定中亚远征队”。尽管目前无法断定上述两种说法哪一个更符合事实,但毫无疑问,1927年3月中国各界听到的是后一种声音,于是“全国舆论大哗”。一时间,北京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了赫定带来数架飞机,当局无法阻止赫定偷运文物的消息。

不但中国报界反应强烈,中国学术界更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反对赫定的考察活动。

1927年3月5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召集各学会代表二十多人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第一次联席会议有两个主题:一方面是促进筹备建立永久的机构,进行学术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筹划发掘采集国内各种学术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反对外国人私入中国境内收集资料。在第一次联席会议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瑞典远征队来华。

在3月19日召开的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决定将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改称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并将其确定为永久机构。与会代表拟定了14条《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章程》,并于5月2日呈报教育部。章程规定,协会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中央观象台、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清华学校研究院、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图书馆、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地质调查所等14个学术团体及学术机构组成。

学术团体协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与赫定谈判考察事宜。

谈判的经过及协议的签署

自1927年3月5日,第一次学术团体联席会决议公开反对赫定的考察计划后,又于3月10日在北京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宣言》,反对斯文赫定的中亚远征计划,并致函中国外交部,要求停发斯文赫定等人的护照;11日,又致函甘肃、新疆等地的相关机构,要求阻止斯文赫定前往。

赫定不希望与中国学术界发生冲突,另外当他得知北京政府可能因为中国学术界的反对而收回曾经承诺过的支持时,赫定为了解释情况和平息事态,于3月9日致函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表示这次考察并未打算携带古物出国,并愿意与中国学者合作。10日赫定与安特生到北京大学面见沈兼士等中国学者,解释这次考察的目的,并商谈合作的可能性。

为此,学术团体联谊会于3月13日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赫定的来信,并于14日复函斯文赫定。信中认为,赫定信中提出的合作办法,与第一次联席会议中提出的由中国人主办的方法相违背,因此不能接受。但信中仍向赫定表示,愿意与他“作友谊的晤谈”。

3月17日赫定再次致函联席会议,进一步解释考察的目的及与中国学术团体合作的办法。赫定还就中国学者反对中亚远征队的名称问题,提出可将考察队定名为“北京学术团体联合组织之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或者其它中国学者认可的名字。

在3月19日的第三次联席会议上,中国学者详细讨论了赫定的来信,决定推举周肇祥、刘复、袁复礼和李济四人与赫定接洽,并建议赫定于3月20日下午到北京大学第三院研究所考古室面商此事。

3月20日下午四时,赫定偕同当时担任农商部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北京大学邀请四位代表到六国饭店举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谈判。

这次谈判,中国学者主要关心的是赫定此行的目的、是否涉及军事内容、西方考察团的成员是学者还是军人、考察路线、时间、经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赫定一一作了说明。他尤其介绍了考察的目的主要是地理、气象、天文及地磁学,而考古及地质学是附带目的,如果中国学者反对,可以取消相关的考察内容。谈判结束后,赫定向学术团体协会提交了他整理的14条会谈纪要。

就在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考虑如何与赫定合作的问题时,《顺天时报》以“瑞典考古队已首途赴新”为题,突然报道了赫定的考察队已经出发的消息。中国学者大为惊异,于是再次致函赫定,请他“诚意答复”,并同时致函绥远都统,请他们在协会与赫定谈判没有成功之前,监视考察队的行动。3月22日赫定回复中国学者,称报上的消息不准确。强调只是部分人员先到包头做准备,他本人将留在北京商谈此事。赫定还专门请安特生向中国学者解释此事。

3月24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赫定整理的第一次会谈的14条内容。经过仔细商议,与会代表向赫定提出11条合作办法。办法的内容包括:考察团的名称应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察团的具体事务由协会组织理事会负责;所得物品应全部交与理事会保管;不得毁坏沿途古物建筑;不得以私人名义向当地居民购买古物;不能够绘制比例尺超过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等等。会议还决定由周肇祥等六名学者继续与赫定商谈。

3月25日,六名代表与赫定进行了第二次谈判。

这次商谈的内容涉及中西方团员的具体人数、薪金,经费的来源及使用办法,气象台的设置,团长的人选,出版考察报告的方法等具体的合作内容。会谈结束后,赫定要求中国代表将所提条件以西文形式送给他,并于29日复函,大体同意中国学者的要求。但赫定提出,在中方的要求中,理事会的权力太大,并希望在采集的古物和考察报告的形式上,中方能够有所退让。

就此,4月1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五次会议进行讨论。会议提出八点决议,表示,名义上可以商量,但在权益上不退让。

4月2日,中国学者与赫定举行了第三次谈判,逐条讨论中方的意见。会谈中讨论了双方团长的权限、理事会的作用等问题。

就在中国代表与赫定商谈合作办法的过程中,各大小报纸不断有关于赫定组织的考察团已经出发的报道。一时间消息混杂,难辨真伪。为了更好地交流与合作,第三次谈判结束后,中国代表仍以电话或书信等方式与赫定交换意见,并又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各项内容。最后,赫定基本上接受了中方的要求。

在与赫定基本上达成共识之后,中方推举徐炳昶、马衡、刘复三人负责起草合作办法,李四光、袁复礼、李济三人负责合作办法的翻译。

4月20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十次会议,讨论新起草的合作办法。23日周肇祥与刘半农带协议征求赫定的意见。赫定提出考察团的名称应由“学术团体协会组织考查团”改为“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博士共同组织考查团”、外方团员应该由赫定任命而不由协会任命等意见。在24日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国学者同意了赫定提出的要求。

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4月26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代表周肇祥和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至此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谈判终于以中外合作、并以中方为主的形式圆满结束。

1927年5月9日,外方团长斯文赫定和中方团长徐旭生共同率队,自西直门火车站离京前往包头,开始了首次中外合作的科学考察。

篇5

一、积极建设实践平台,

吸引青少年开展阵地实践活动

阵地开放活动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积极开辟多种类型的实践阵地,吸引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

1.美劳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劳艺术创新实践活动阵地,开设了透光水晶画、陶艺坊、石膏彩绘、创意沙画、卡通胶画、迷你机床、软陶、创意时钟、泥巴创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综合实践项目,让孩子们在玩中展开艺术畅想,并尝试实现艺术创意萌芽向动手实践的转换。

2.假日广场小舞台。这是一个可以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平台,活动主要在周末和假日进行,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每期都有变换,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尽情展示自我,丰富人生体验。

3.“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2007年,我们在国内首创了少年儿童社会综合模拟体验场所―“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该馆以现代真实社会生活为模型,通过模拟设计,在馆内设置了100多个行业和工种,设置了市政府、工商局、财税局、公安局、法院等政府管理机构,让少年儿童在这个小社会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成人世界的社会生活,体验应聘、打工、纳税、消费、社会管理等多种社会生活环节,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简单的行业相关知识,以加快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该场馆自2008年10月开放至2011年底,共接待52万余人次的少年儿童参与体验活动,引发了全国体验教育实践探索的热潮。

二、努力挖掘社区资源,

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已经先后在杭州的社区和农村成立了101个“阳光天地”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并以俱乐部为依托成立了少先队校外组织,通过校外少先队组织开展社区“Do都城”“我是小社工”等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Do都城”是“Do都城”设计理念向社区的延伸和向真实社会的拓展,就近组织社区的商店、餐饮、理发店、修鞋铺等单位,对其中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聘任他们做实践辅导员。青少年学生以社区少先队小队为单位,自主到这些单位上一天班,有的做理发师,有的做面包师,有的做餐饮服务员,还有的做快递分拣员、送报员等。根据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我们以“Do都”币(“Do都城”中的纸质货币)作为工资。既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区的活动组织渠道问题,也解决了家长普遍担心的安全问题。

“我是小社工”活动是让孩子到就近的社区参加各项社区管理工作,有的穿上小保安服跟随小区保安进行收发和巡逻值班,有的到社区服务中心做引导员、图书管理员,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坐在社区服务大厅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办理各种手续等。

孩子们通过上述活动,不仅学到了生活服务技能,更是了解了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和社区单位的职能和运行情况,加快了对社会的了解,为他们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2012年,杭州市委决定在全市推广社区俱乐部的做法。到目前,建成的社区俱乐部达到了200多家,孩子们在家门口参与社区实践活动逐渐成为现实。

三、积极联合社会单位,

组织大、中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

针对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迫切需要了解各类职业的现实情况,自2010年开始,我们联合了省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合作,在每年寒、暑假来临之前,活动中心集中举办两场中学生社会实践现场招聘会。这些企事业单位在现场公布实践岗位、指导教师和招聘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对照自身情况填写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应聘成功后,学生在假期就到被录单位上班一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工作,工作结束后接受岗位工作考核鉴定,并将情况反馈活动中心存档。每场招聘会成功应聘的学生一般都在2800多名,有的学生在一个假期应聘参加多个岗位的工作,也有的学生几次应聘都在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岗位。学生们有的应聘当法庭书记员、医生助理、博物馆讲解员、古籍修复师,有的应聘到政府部门担任行政秘书、行政中心办证员,活动中心每次提供的岗位多达上百种。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但丰富了假日生活,拓宽了社会交往面,也为今后接受高一级教育奠定了实践认知基础。

为了给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我们联合杭州师范大学等几十家在杭高校专门成立了“哥哥姐姐服务队”志愿实践组织。大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后,经过岗前实践培训,在节假日深入社区、学校、农村,为中小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回馈社会”“快乐直通车”“流动少年宫”等公益服务活动,帮助他们丰富社会经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成立社团组织,

引导青少年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杭州少儿艺术团每年开展新春音乐会、交响乐等专场音乐会,还经常到基层(乡村社区、工地、劳教所、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专业演员的真实生活,也体验到了艺术为群众服务的价值。

杭州少年科学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暑假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小院士们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到山区、海洋、湿地、运河开展野外专业科考活动,并形成科学考察报告向社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杭州少年文学院和杭州少年通讯社从2006年暑期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浙江地域文化寻根之旅”系列活动,以“走、看、听、问、记、访、动、写”等文化体验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先后领略了浙江省范围内的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使孩子们对浙江文化由文本间接认知走向身体力行的直接体验。

英语俱乐部的小导游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到西湖景区,为外国游客讲解旅游景点,在锻炼口语、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此外,我们还注重将实践教育的思想融入日常性的各项活动中,以实践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改造传统活动,要求举办的各项活动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实践体验,改变学生作为活动“看客”的现状。

“小学生寻找大问题”活动,让孩子们深入居民区、粮油市场、交通要道等场所,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并解决居民区用电、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生活中的数学难题;“生存挑战营”活动则通过设置一系列社会生存场景,使孩子们在完成一项项“生存挑战”的具体任务中提升生存技能;“少儿书画拍卖会”活动,由孩子们自己充当拍卖师,拍卖自己的作品为贫困儿童筹集资金,完成从创作到亲眼见证作品价值体现的完整体验。

篇6

关键词: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81-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董金香(1968―),女,福建莆田人,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作业价值

1.作业目标求多元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不但是对已学的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加深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形成技能的过程。

如学完《颐和园》一课后,给颐和园画一张浏览线路图,再配上导游词,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画出游览的情景图。这项作业的目标是多元的,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探索、想象的能力。

2.作业目标求再发展

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有的教师布置大量的词语抄写;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字典上的解释抄一遍;为了让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有的教师让学生在作业时查字典,等等。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尽量避免。

如学完《窗前的气球》一课后,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写话:

(1) 米沙知道科利亚被隔离治疗十分孤单,他想:__________。

(2)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有的说:__________, 有的说: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

以上两题从两方面进行写话训练,一是模仿性造句,一是想象性写话。学生做第一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说词组,减轻学生仿造句的难度;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性理解。题目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从而实现作业目标的再发展。

二、拓展作业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1.走向社会的实践作业

①摄影。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②参观。学过《珍珠泉》《长城》《秦兵马俑》等课文后,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少年宫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

2.提高审美素质的作业

①表演。学过课文《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比赛。②评赏。学过《鸟的天堂》《火烧云》等文质兼美的文章后,让学生写评赏短文,并将精妙的词句、段落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3.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作业

学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学生明白了: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美好的家园。老师趁势引导学生:你想对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专题作业:留心周围的环境,花草树木是否遭到破坏?为了保护我们周围的绿地,我们能做什么?就环境的保护问题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然后可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接着讨论交流,撰写考察报告或科学小论文。学生经过看、问、想,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较好的文章。在这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作业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让每个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最优发展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为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理念,我在作业设计中实行了分层的尝试。如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可布置如下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A.自学第三次对话,续编故事: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可以说,可以画,也可以写出来……)

B.爱写字的你,写一写今天教的生字吧。

C.爱表演的你,和家人一起演一演“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吧。

D.爱收集的你可以去收集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

以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和培养不同的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作业,给了有差异的学生一个选择的自,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会做的或经过努力能做的作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点燃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个性。

2.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方式和规律

练习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方法、规律相配合,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并掌握方法、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创造

作业在依据教材传知识、育能力的同时,还需激创造。在学习了《画杨桃》一文后,要让学生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师设计作业,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于是我出示了一幅画,上面画着一棵槐树、一棵柏树,这两棵树合抱着,只有一个树干。先让学生观察交流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一棵树,有的说看到两棵树。学生说完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北京中山公园里的“槐柏合抱”,实属罕见,引来了不少游客,但谁都不知道这两棵树是怎样形成的。请你来想一想,做一次“创造性的假想”,围绕奇树的形成假想一个故事,要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讲究评价艺术,培养积极上进的精神

1.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在作业过程中的观察、思维、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等能力。只有进行多元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变“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时应以激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一位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但是字写得很工整,于是我在作业本上写上:“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老师很喜欢,如果能改正作业中的错别字,那就太棒了!试试看,你一定行的!”果然,在以后的作业中,这位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少了。还有的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很全面,但富于创意,于是我写道“你的答案与众不同,富于想象力”,并在作业本上画了一个笑脸。采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

篇7

一、当前我国渔港建设面临的问题

1.港口布局密度低。我国是海洋气象灾害受灾严重的国家之一,沿海海港受到台风、寒潮、热带风暴等六百二十多个气象灾害的影响,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由于我国船多港少,八成以上为天然形成的港湾,缺乏避风设施,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虽然国家一直重视渔港建设的发展,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港口港口基本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建设的水平还是不高,加上港口数量和规模的限制、港口选址只能选在天然风浪较大的地方,虽然新建的渔港一定的防浪能力,但是由于防风建设欠缺,大部分都不能满足渔船避风要求。

2.渔港的规划方面以及建设标准、使用功能单一。对于渔港的中长期发展没有很好的进行规划,改扩渔港的总体规划一般很难得到政府的批准,因此就导致了渔港的布局和港址以及使用功能 不断的变化。国家投入建设的一百三十三个沿海城市海港以及一级海港,而且投资的方向是针对于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海产品加工、休闲渔业、冷链物流等功能设施装备都是采用社会融资进行投资建设,由于投资环境不同,少数渔港同步配套设施,这样的形式严重制约着海港的多元化发展。

3.渔港水域污染严重。在已建设的港口中,由于生态意识薄弱,环保设计不到位,有些港口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有些水工建筑物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水体流通不畅,导致港口水循环系统不能正常的流通,水域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4.港口管理缺乏,立法工作滞后。近几年沿海经济快速的发展,海洋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海岸线资源紧张,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多部分的传统港湾被渔业所占,还有的湾口被交通桥梁封堵,使得渔船避风和停泊遭受威胁,资源经济化的开发与渔港用地产生矛盾,一些港址好的渔港被占或是废弃,导致了风浪台风等海洋气象灾害直接的侵袭。

二、未来港口建设的发展发向

1.港口建设的内容以休闲渔业为主,港口建设实施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提高港口外观视觉效果,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的不断提升,对于景观的外在美也更加的注重,提高港口景观的美观度,可以提升港口建设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来此观光。多元化的功能包括将景观性、亲水性等设施融入到港口建设中去,将人与海之间的联系更加的人性化,例如渔港可以设计海钓平台、观景台,或是将单调的路面设计成以海洋风格为主的铺面。在护岸地带设置亲水阶梯,或是将渔港天然材料作为地面装饰,将海洋自然景观与海港相互辉映、相互融合。

2.渔场、渔港、渔村之间就是上、中、下游的关系,渔业的萎缩会使得渔民出海减少,影响到渔村经济结构发热转变,应该将渔港和渔村纳入一体化建设中去,利用渔村自身文化的发展,吸引游客,提高渔港的利用功能。渔场要严格的按照休渔禁渔制度工作,禁止过度利用海洋资源。未来要做到“前港后村、以港兴村(镇)、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促进渔港建设的整体发展和良性循环。

3.整合与规划渔港周边的观光资源

(1)共同开发渔港周边海岸与景点资源渔港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由港区内的设施扩建或增建入手,然而港区周边的观光景点、社会文化资源、休闲活动由于不在港区内,且受渔港管理部门职权范围限制,大多数没有纳入整体规划的内容。若能整合理顺相关利益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渔港的多元化建设与渔港周边的观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可将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由点到面,形成带状观光区域,以区域性的观光旅游为主题,吸引广大游客到渔港休闲观光。以宁波石浦中心渔港和江苏洋口中心渔港为例,石浦中心渔港除了本身具有丰富的旅游观光设施外,还把渔港与沿岸观光带、中国渔村老街、影视城、渔港古城、东门渔家乐进行串联整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观光旅游带,每年到港休闲参观的游客达到一百多万人次,不仅带动了石浦镇的繁荣与发展,也带动了石浦渔港的重生;江苏洋口中心渔港作为如东沿海开发的先行区,把渔港与船闸、金蛤岛温泉度假村、渔业休闲农庄、餐饮项目、沿海风力发电项目、海滨博物馆、海之韵公园、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海印寺景观休闲区等串联开发,擦亮了洋口的名片,成为渔港功能多元化发展的样板。

(2)传统渔业沉淀下来的渔业文化对于渔港建设和渔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节庆活动(开渔节、祭海等)、文化形态(吕四渔号)、生活形态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代表着我国渔村文化的精髓,在渔港建设过程中,利用渔村文化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观光资源,不仅给渔民带来经济收入,促进渔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渔港多元化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因此,对于渔村的传统节庆等文化风俗要加以传承和继续。

4.加强渔港经营及管理

(1)作为管理部门,在进行港口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渔民以及私人业主,听取群众意见,并且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港口工程建设中的阻碍,提高群众的支持率,使得港口多元化的建设满足群众的需求,多功能的设施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使得港口工程建设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港口自身建设的水平。

(2)在进行港口多元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港口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港口的建设与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游客观光数量的增加,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影响,不论是港口的水域还是港口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污染。港口管理部门要增加水污染处理设施、环保设施,提高港口的绿化水平,组织当地的渔民进行义务的劳动,或是形成责任划分区,负责港区的环境保护。

三、结语

港口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沿海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港口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很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管理部门,再到港口工程的每个环节的负责部门,都在制约着港口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步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论从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港口工程建设单位,要相互合作,互相扶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促进港口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龙.我国渔港工程学科发展报告[J].2000.

[2]栾曙光,周效国.多功能生态环保渔港建设构想[J].2004.

[3]肖放,孙海文.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J].2011.

篇8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美学概论”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50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CHEN Su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lthough it is a heavy philosophical speculative theory, but students must assume aesthetic personality,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responsibility, and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s essenti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to play the role of second cla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starting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of the classroom, to deepen students' cognitive theor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esthetic purpos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美学概论”课程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哲学思辨性强,因而比较重视美学理论体系的传授。但地方本科院校的“美学概论”课程不应把培养美学理论研究性人才作为课程的目标,而应着重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的铸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系统传授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审美实践,加强学生审美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就自己的审美人格和审美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调整教材内容

我国现今出版发行的“美学概论”教材版本很多,各自的理论基点和体系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优点与侧重点。所以美学教师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综合各种教材,科学地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构建一套完整、有序、与时俱进、最能贴近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体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慢慢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笔者认为,美学是立足于审美经验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那“美学概论”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美的发展历史、美的本质、美的体验、美的范畴、美的形态、美的创造以及美的功能等多个方面。课程内容的讲解应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有关内容整合进来,以美学的某些基础理论、核心命题为中心,先对古今中外不同的观点加以介绍、分析,然后作出总结与述评,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知,并用这种认知去观照现实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

“美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理论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但却往往滞后于现有实践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美学活动在审美对象、审美文本、审美媒介、审美语境、审美体验、审美价值、审美生产与消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现有的“美学概论”教材内容根本跟不上这种转变。因此需要结合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可以将诸如生存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新实践美学建设问题、生态美学的现实性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带有前沿性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将审美中心转向当下,扩大关注对象,可以将诸如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科技、服饰、动漫、赛博空间等含有审美元素的一切文本形式当成审美对象,用审美情境吸引学生、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激发审美情趣,使审美规律通过审美经验内化于学生头脑中。

2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大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审美疲劳。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教育成功的保证。”①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有必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减少一人讲众人听的时间,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1 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就是以问题引出论题,用问题启发思考和研究。一般而言,疑问式比陈述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追随着教师的讲授进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然,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提问题的主体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由转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以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对理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积极向教师提问,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关注点、疑难点以及兴趣点怎样分布,有利于教师教学重点难点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体验讨论式

叶朗教授说:“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是活的世界,这就决定了人文学科不能采取经验科学主体与客体分离的研究方法,而要采取一种‘体验’的方法,采取一种‘讨论’的方法。”②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没有定论的命题、可能有所创新或具有独特见解与体会的新课题等,都可以采取体验讨论式进行。

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站上讲堂进行授课。如在讲述“美的表现形态”时,课前由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中任一命题;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课程论文,制作相应课件;在正式上课时,由学生自由上台阐释自己的观点。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进行反驳或辩论。

3 优化教学手段

3.1 应用多媒体课件

“美学概论”内容多为概念命题,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提高课堂质量,有必要尽量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呈现文字、图片、画面、声音,可以同时让学生获得视听的满足与愉悦;可以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既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又感受生动感性的美学现象,在感知色彩丰富的图像、美妙动听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意境之后,情感上产生共鸣,精神上获得自由。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制作课件,不仅要让课件的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内容相符,还应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新颖化、生动化,以期能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感性材料理解所学抽象内容,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建立多媒体网站

建立与“美学概论”课程内容配套的教学网站,可以使得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被大大扩展与延长,并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并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可以将教学网站分成三个功能区。一个是课堂讲座区,包括课程与师资简介、教学大纲与日历、教学教案与课件、参考文献等内容,帮助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一个是教学多媒体素材区,可以上传课堂教学录像,开辟各种艺术类型欣赏区,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不断更新学术动态信息,不定时公开教师及学生的教研教改成果。此区域内容主要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艺术及美的感性认知,扩展其知识宽度,启发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一个是教学交流反馈区,可以开辟BBS论坛、在线交流页面、留言板、电子信箱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及时替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上传习题精选、模拟试卷,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4 最大程度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教师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长期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教师的有限课堂内,最终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可以“请进来”又“走出去”,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认知。

4.1 “请进来”

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请校内外一些造诣较高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家进课堂讲座,以此弥补美学教师本身知识积累有限的不足。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中文专业的“美学概论”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文艺学专业科班出身,对相关的美学理论知识掌握会比较全面,但不一定对所有艺术类型的相关创作技巧都精通。专业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家长期从事相关艺术创作与研究,专业素养更高,让他们走进课堂给学生以专业指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艺术的理论认知,提高学生用美学理论阐述美学活动的能力。

还可以结合课程培养计划,联合各类艺术系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机构,不定时举办高雅艺术汇报活动。如组织观赏教师教学音乐会、音乐舞蹈汇报会、大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展、诗词朗诵会等,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较高水平的艺术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理论的认知。

4.2 “走出去”

“请进来”之外还可以“走出去”,把学生们带到自然中,带到艺术的世界里,让自然去教育学生,让艺术作品去启发学生,最大程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讲授“自然美”之后,可以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支持,由课程教师和班主任带队,组织学生到所在学校附近的一些风景名胜区游览参观。每个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地质面貌、古朴的民俗民风可以充实学生对自然美特点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开阔学生的审美胸怀、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讲授“艺术美”之时,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省大剧院等艺术活动场所去观摩各种艺术作品、观赏各种音乐影视戏剧名剧,培养欣赏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艺术作品的习惯,使学生在审美艺术的陶冶中提升艺术素养,获得审美感悟。

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撰写考察报告或课程论文,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汇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定稿,筛选出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一个班级的《审美考察论文报告集》,作业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本课程的总成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

总之,“美学概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教学,从多个环节入手,铸造人文精神,营造审美氛围,成就审美人格,提高审美能力,并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重点学科阶段性成果

注释

篇9

一、四项主要工作

在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务,完成协议引进项目5个,协议引资总额5.9亿;竣工投产项目1个,引资额5000万元的同时,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划龙头作用得以增强。

2008年以来,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进,规划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一是计划引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充分发挥。2007年底,我局即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超前启动了《2008年度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编制工作。《计划》将规划愿景细化为具体项目,实现了城乡规划战略意图的贯彻,避免了项目实施的盲目和无序。二是规划引导城乡科学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围绕高质量实现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2008年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及研究计划》,同时,我局又下发了《2008年县城及村镇规划工作要点》,对全市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项规划编制任务中,部分规划编制因总体规划修编暂缓,其余18个项目均已编制完成或正在调整完善;各县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快速推进。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政策引导城市产业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年初即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明确市区高层建筑重点发展区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档次和品位。围绕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于10月初起草了《关于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政策规定》实施以来,市区商品房销售量迅速提升;大润发超市、国泰广场、一百三家大型商贸设施开业。四是挂钩引导新农村建设职能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乡镇和村庄规划调研,编制并印发了《市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实施分类指导目录》,提出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意见。同时,全力抓好全市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规划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了对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的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把关审查工作,提升了示范点建设质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个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快速推进。

2、改革创新工作取得突破。

2008年初,提出“致力创新突破”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城乡规划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此,我们印发了《市规划局2008年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对年度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方案》的指导下,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围绕精心精细服务,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下发了《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等四项制度,使规划行政许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发展需求;围绕规范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规划设计招投标及规划市场管理创新,出台了《市规划编制项目招投标暂行管理办法》、《市城市规划设计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围绕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启动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总体框架编制,2.4平方公里的三维虚拟城市演示系统、元数据管理系统等三大基础平台建设,8555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400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和市区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正加速推进,地下管线数据普查工作即将开展。围绕提升测绘院发展水平,拟定了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从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目标,测绘院年内即将实现资质升级。围绕促进规划院科学发展,帮助企业多方开拓市场,强化内部规范性管理系统建设,确保了规划院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建设的齐头并进。预计2008年度该院合同总收入将达到1200万元,比改革前的2006年增加3倍。

3、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8年我承担了多项重点工程牵头推进任务,经过精心组织,严格督查,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897及东大街项目:完成项目三套规划方案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积极联系,多方出击,项目合作开发单位基本确定,项目将择机启动。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制定了市区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年内已建、在建高层建筑80栋的工作目标,并通过政策引导、督促检查、现场观摩等形式,大力推进工程进度。目前,市区已建、在建高层建筑已达到105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安居工程:精心组织各片区和相关主管部门,加速推进市区蓝领公寓、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设。目前,市区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17.3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15万平方米)的115.3%;蓝领公寓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23.02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21.6万平方米)的106.6%;拆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39.6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37万平方米)的110.8%。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雪枫公园:积极配合公园管理单位,高标准推进公园维护和后续管理工作,积极服务好公园配套用地开发项目建设,科学严谨地组织好公园决算审计工作,确保公园建设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还积极协助市水务局完成大运河水利博物馆选址,并积极做好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商检、海关大楼、古黄河滨水核心区、明城墙遗址保护等市政府实事项目规划服务工作,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4、和谐团队创建效果显著。

在全力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狠抓规划干部队伍建设,和谐团队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强化服务创新,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围绕政(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重点围绕创新服务理念,出台了《市规划局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市规划局特别快车绿色通道服务制度》等四项规范规划行政服务工作的新机制、新制度,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评议政(行)风活动中,我局在15个行政执法单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规划处在热点岗位评议中排名第二。我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多次获得“流动红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强化和谐发展,争先创优扎实开展。围绕打造和谐社会、和谐规划的工作目标,以扶贫、双拥、等工作为着力点,以竞争考核为抓手,全力推进争先创优工作。扶贫工作中,以确立发展规划、培育致富产业、实施实事帮扶和帮扶困难户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实施四大帮扶工程(规划帮扶、科技帮扶、实事帮扶、贫困户帮扶),已完成扶贫工作投入12万余元,较好地实现了扶贫工作目标;双拥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与驻宿广大官兵的联系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工作中,以解决群众的困难为出发点,坚持做到“有登记、有交办、有责任人、有处理、有结果、有监督”等“六个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和引导职能,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并通过采取回访、下访、约访等有效形式,深层次推进问题处理,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三是强化竞争考核,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全面引入竞争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和创优激情。完成了局机关中层干部轮岗工作,促进了业务工作交流,激发了干部职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热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长助理公推公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队伍梯队建设,使一部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充分调动;实施了部分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公开招聘,引入了一批专业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

1、理论学习

坚持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确保做到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与时俱进。坚持做到“自学与制度化学习紧密结合”、“学习与交流紧密结合”,在认真抓好规划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委中心组学习活动,全面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市规划局制度化学习机制,组织开展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办公会学法、菜单式学习等多种长期性、制度性、刚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还坚持学以致用,加强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考察报告》、《桂林“两江四湖”考察报告》、《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研究》等多篇论文,并先后两次在市委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班上就自身学习成果及工作体会作了讲座。

2、廉政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积极履行“一岗双责”,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先后组织制定了《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进行了全面调整完善,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制落实机制和具体措施;在教育学习方面,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动落实好快干”大讨论活动、到洪泽湖农场接受警示教育活动和市规划系统反腐倡廉专项警示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各种案例教育,做到警钟常鸣,确保全局干部队伍不出问题;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行业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在全局领导干部中开展“读廉文、思廉政”廉文荐读活动的意见》,编制印发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职工学习;在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方面,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了公开述职述廉活动,并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党组中心组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干部廉洁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实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统一管理方面,自觉接受监督并着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资金运行、国有资产运营、党务与政务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等六个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督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本人也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坚持做到胸襟坦荡,对组织、对领导从不隐瞒个人任何问题。

篇10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这就与“三生教育”的内涵完全符合。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处处贯穿着“三生教育”。

一、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扩展生命教育

历史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更是历史厚重扉页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学用鲜活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推动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列强入侵的危害,得出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漠视生命,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历史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使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在《伟大的》一课中通过幻灯片展现日本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两个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万人坑、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生命的轻视以及生命的脆弱,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中,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惨烈让学生感受到庞大的战争机器慢慢地、凶残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完整的家庭。通过播放《西线无战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

在《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中,让学生反思殖民扩张与殖民主义的罪恶,引发对生命的敬畏,是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此我通过播放《大国崛起》里的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对殖民扩张加深理解,并展示殖民主义者遗留在岛上的大炮、岛上的黑人奴隶雕塑、岛上关押黑人奴隶的堡垒底层、由非洲开往美洲的贩奴船中的黑人奴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等照片,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教学设计达到对生命的直观感悟。历史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黑奴的非人待遇,我以学生现有知识结合现实去追溯历史,通过提问学生“你对巴西的了解有哪些?”“除了足球外,你知道巴西的国舞吗?”以此引发学生兴趣,讲述桑巴舞的来历。桑巴舞起源于非洲,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开始向外传播。据说奴隶贩子在把黑奴塞进船舱运往新大陆的时候,担心路途遥远,奴隶们在船舱中一窝几十天,到岸时腿脚不灵便,卖不上好价钱,就把拥挤在船舱中的黑奴驱赶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为伴奏,让他们跳森巴(桑巴的前身)活动筋骨,无意中就把舞蹈带到了拉丁美洲,成为黑奴苦中作乐的活动。后来逐渐传播到社会其他阶层,风靡全国,成为“国舞”。通过图片、故事等的讲解,再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真正懂得平等、人权、生命的可贵。

二、生存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挖掘高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以史为鉴、以古通今,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中,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中国古代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卓越的智慧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发明了耧车、翻车、筒车等生产工具,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从而启迪学生面对逆境,要学会生存,要努力创造生存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学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学习四大发明的发明传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气势,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热情。在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拜伦的《唐璜》感受到为了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努力,折服于拜伦勇敢投身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学习高尔基的《海燕》,震撼于那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魄力;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使我们明白忧郁的日子终将过去,怀着美好去迎接明天!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带领学生去领略生存的价值、奋斗的乐趣。在学习历朝历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时,注重让他们历史事迹和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教育,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去理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处处是箴言,学习历史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里学会生存,学会积极进取、学会永不言弃的努力。

(二)用历史教育功能进行生存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构筑历史通往现实,面向未来的渠道。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时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中,面对全球化要把握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针对疾病传播、泛滥等学会预防,掌握生存技能。在与人相处中,可以汲取历史智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对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生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历史文化来丰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体悟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高中历史课本中,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诗、词、赋等文学手法,无一不展现着前人的美好生活观。电灯、电话、电视等科技发明,每一项都是人类对生活执着追求的体现,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信念,怎会有人类美好的今天和未来?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张扬,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哥白尼、布鲁诺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的学说或成就,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必修三《打破隔离的坚冰》这一课里,通过讲述海明威传奇的一生,热爱各种运动、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身体多次遭到重创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诚如他的作品《老人与海》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给我们的生活传递正能量,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探索历史教学策略来开展生活教育

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历史内容与生活帮助学生学史以鉴今,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活教育,如组织学生考察历史遗迹,参观历史博物馆,搜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材料,撰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了解历史,学以致用,启迪生活。另外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读书活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讲演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精神生活,使其能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健康活泼地发展。在学习必修二《经济全球化》一课中讲述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讲授“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堂讲演比赛,把班上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就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讲演比赛,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说家。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精神,而且使知识点得到更深更宽的拓展,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人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材料,在教学中分三部分学习,昨天的台湾、今天的台湾、明天的台湾,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小表演,演绎了台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必须要努力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不断探索改进历史教学策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三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来实现对学生的历史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培养他们对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友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