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报告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5 15:3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出考察报告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地考察;教师指导;考察规范
实地考察是学生认识周围环境、认识社会的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现场开展观察、体验、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和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开展研究。在社会现实中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只能在教室里、在学校中开展。长此以往,学生的眼界无法拓宽,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背离综合实践课程设立的初衷。在安全教育、周密组织工作的保障下,综合实践课要大胆地走出去,不能忽视实地考察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验证信息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实地考察,如何开展实地考察,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考察规范和要求。
一、制定考察计划
制定实地考察计划乃是实地考察的第一步。有了周密的计划,学生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考察活动,得到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由考察主题生发考察内容
考察主题即学生小组的研究小课题,在研究小课题的范畴内让学生充分提出通过考察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将问题转换为清晰的考察目标,再针对考察目标设计具体的考察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善于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实地考察相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新奇性、挑战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持久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去探究、去实践。比如:教师播放考察地点淹城野生动物园的一小段宣传视频,学生自然对动物园的面积、交通、环境、宣传促销、行程安排、动物种类、动物饲养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大大丰富了具体的考察内容。
2.确定考察地点、时间
选择实地考察的地点与考察主题、考察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引导学生确定考察地点时,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地点有助于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开展关于常州免费公园现状的研究,选择哪些公园去考察时,在学生开展讨论之后,教师进行追问:同学们准备选择一个还是多个公园呢,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对一个公园与对多个公园考察的区别,学生在对比后发现,考察多个公园,一个公园内的多个景点,可以使考察得出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更符合实际。在进一步具体选择哪些公园时,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经过思考,师生共同讨论,选择了大型、小型,中心城区、城区边缘等免费公园,因为它们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选择考察时间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选择的时间要适当。比如:考察常州免费公园周边交通情况,就要选择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段,平时与周末分别进行考察,但也要兼顾客观情况,比如:小组自行考察只能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放学后的课余时间进行。
3.考察中注意事项的设计
实地考察是一项外出活动,对于好奇心重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往往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实施细节的考虑,从而可能使活动产生安全隐患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时,引导小组充分讨论,从出行路线、方式、自我管理、活动安全、活动分工、准备工作、信息记录等方面设计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并在全班进行论证,同学们相互补充,从而真正把活动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可以操作的细节上,让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按照注意事项开展实地考察,保障考察活动安全、有序、有成效。
二、考察中获取资料的整理
经过前期的考察,学生搜集到很多的资料,其中,有文字资料,有形象的记录,如:照片、录像、还有数据资料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这些资料有顺序、系统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得到的结果更具可信性。在此基础上,不能只满足于对这些文字、图片、实物的堆积上,或不能只从这些资料的表面上得出结论,因为其结果是肤浅的,不仅不利于自己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能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通过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习惯,收集信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探究精神。
比如:在“寻访南京地方美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小组实地考察南京的地方美食店——“小李汤包店”,欲将其与肯德基进行对比。在呈现考察中获取资料时,教师引导:怎样呈现资料才能让别人一下子看到它们的区别呢?学生思考后,小组进行实物展示:一边是小李汤包,一边是肯德基,同类放在一起,如:桌子、椅子、厨房文字、数据等,一目了然。接着学生就比较的情况畅谈自己的发现,认为传统美食与肯德基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在考察时不仅要找出差距,更应该找到各自的优势,为传统小吃进行诊断,提出改进的建议。谁都不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大地上遍布着洋快餐,而难觅中国传统美食的踪影。教师的点拨无疑使学生在考察中将问题引向深入,从庞杂中理清思路,从无序中寻找根源,步步深入,有效地落实了活动目标。
三、考察报告的撰写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三、四年级能在校内安全、有序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能将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有所发现,解决一些研究问题即可,五、六年级可以尝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规范的格式,让学生模仿迁移。比如:考察报告可以包括考察过程记录表,考察中的发现、我们的建议几部分,图文并茂,教师要注意当学生写作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予细致的指导。考察报告不仅是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撑,更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撰写的过程将培养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各种繁杂的资料进行梳理,有条理地分析,从多个角度,更深层次地发现问题,得出可能的结论。
篇2
关键词:秦氏旧宅;古民居;考察报告
Abstract: Qin’s old Dwellings in Youfang village of Xinyang county is an excellent 米odel of th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house heritage in the 米iddle of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layout, plane, façade,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of the Qin’s old dwellings,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Qing dynasty in the 米iddle of Henan province, and provide concrete case for the study of Hen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Key words:Vernacular Village;Integrated 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 Village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4-65(8)
荥阳秦氏旧宅古民居群位于荥阳市高村乡油坊村,距郑州29公里。目前,油坊村保留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10余处,最早的是明代建筑,其他大多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全是“前客厅,后楼院”的四合院格局,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当时一代武学大师(秦成宗是荥阳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的弟子)的宅院和秦氏宗庙两处。其中秦成宗的宅院又称秦氏旧宅,修建于乾隆三年,目前已被列入到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历史沿革
油坊村明清古民居群的主人主要为秦姓,来自于山东郓城。据秦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山东举人秦景瑗到当时的河阴县(现荥阳境内)任教谕,落户到现在的油坊村,随后数百年的繁衍生息,秦姓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并筑成秦家寨堡。
据访谈,秦家寨堡建成初期是三十六丈见方的城堡。寨堡四周有高大的夯土寨墙,四角均设平台(曾用作炮台),城墙外有寨壕,寨门上方有一门楼。寨墙左右各6米矮墙,称为“花墙”,花墙东西两侧为水塘。东水塘向南有南北走向的道路,直通大街。距大街约15米处有石牌坊,寨墙内侧沿墙脚有3-5米宽的马道。两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小路将寨堡分为四部分。寨堡内还建有私家花园观花楼和私塾等(图1)。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民居建筑或因自然或因人为原因而遭到破坏,目前寨墙已不复存在,古建筑也仅遗存10余处,以秦氏旧宅为主的古民居群保留得相对完整。
2 秦氏旧宅建筑综述
2.1 整体格局
秦氏旧宅又名秦成宗宅,自南而北共两进院落,为前客厅后楼院式布局形式。第一进院称大厅院,为四合院式布局,以正中的堂屋(厅堂)为中心;第二进院亦称堂楼院,因其东、西、北三面均以三层堂楼围合而得名。
整个建筑群呈现较为严整的四合院格局,遵循 “前堂后室”的规制,北高南低,气势雄伟,具有典型的豫中地区民居建筑厚重、凝练的风格(图2、图3)。
2.1.1 大厅院
大厅院由倒座、东西厢房和堂屋组成,南北长约9米,东西宽约5米,为规整的四合院式布局。大门辟于倒座东部,以东厢房南山墙作为照壁正对大门,砖雕较为精美。西厢房南山墙与倒座北立面西侧用一座月亮门相连接(图4),门后原为一个小花园,月亮门四角有龙形石雕,雕刻十分精美(图5)。
整个庭院为青砖墁地,仅在西厢房门前植有腊梅一株,虽有数百年历史,但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
2.1.2 堂楼院
二进院亦称堂楼院,主要为内眷使用。由堂楼、东西厢楼围合而成,较一进厅堂院更为宽阔,也更雄伟。整个庭院东西宽约5米,南北长约11米,中心为一方形水池。
堂楼居中,坐北朝南,由家族中长者居住。东西厢楼由晚辈居住。堂楼最高,东厢较西厢稍高一些,较好地体现了传统住宅中“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
据考证,堂楼与东西厢楼间原有连廊相连,廊宽逾1.2米,现已不复存在。
2.2 主要单体建筑
2.2.1 屋宇式金柱大门(图6)
秦氏旧宅的屋宇式金柱大门坐北朝南,坐落于秦氏旧宅东南角,与倒座相连。门面阔一间,五檩进深,立面从门枕石到屋顶花脊高7.9米,屋顶高出倒座0.4米,十分醒目。屋檐下有檐坊三层,绘有彩绘,现今不存,檐坊两侧各置一个垂花柱,垂花柱与檐坊有雀替相连,雀替已不存。
秦氏旧宅屋宇式金柱大门装饰简易大方,原有一匾题为“乐善好施”,现已不存,檐枋原有彩绘图案,现今枋心空白,仅留有木质的锦枋线将枋心突出。门枕石通叫法门墩,长方形造型便于落座、歇脚,简易实用。
2.2.2 两层高的倒座(图7)
秦氏旧宅倒座五檩楼层式建筑,砖木混合承重。建筑面阔8间,通面阔23米,进深1间,通进深4.8米,平面上分为两个部分,以大门道为中,门楼西侧面阔五间,称为“明三暗五”。中间三开间较大,全部打通敞开而不隔,当心间开一个门,两次间开牖窗,两稍间很窄,东南方稍间做大门道,门楼西侧面阔三间,中间开门,两侧开牖窗,称“一明两暗”。门楼东侧的倒座部分是庭院之外的附属用房,现已荒废。
倒座立面分为两层,通高7.4米(上檐出至屋顶高约2.5米)。下层住人,上层为低矮的阁楼,仅供储藏之用。上下层之间有木质楼梯相连。倒座南立面临一条小巷,不对开门窗,门窗对内院敞开,隔扇门与牖窗图案形式简单。二层北立面次间各有一个拱形牖窗。
正脊与大门正脊同为花瓦屋脊,亦称花脊或透风脊。 屋脊两侧原有吻兽,现已不存。
2.2.3 有前廊的客屋(图8)
客屋位于一进院正中,与倒座相对,坐北朝南,是一进院中最重要的建筑。客屋为抬梁式木构架,九架带前廊。
客屋面阔5间,通面阔12米,进深3间,通进深为8米,单步廊深1.45米。客屋前有宽大的月台。台明部分的铺地方式有两种,分别为顺丁斜铺正人字纹和顺丁正铺人字纹。台阶形式为垂带踏跺,保留有踏跺、砚窝石、垂带石。
客屋立面通高8.5米,檐柱高为3.5米,柱础为石雕,狮兽型图案,造型别致。柱头上施平板枋,檐柱间由两层额枋相连,上为“卧枋“,下为“立枋”。枋上施单昂斗拱一朵。额枋下施雀替,已残损。据考证,客屋原在明间次间均设隔扇门,一樘四扇,隔扇为六抹头,棂条组成的花格式样基本图案为套方,简单大方。
客屋室内为彻上明造,抬梁构架搭接清晰,脊瓜柱由两块弓形的叉手支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客屋屋面为筒板瓦,屋顶正脊为花脊的,无垂脊,只用两陇筒瓦配之。正脊装饰构件正吻以龙头鱼身的造型为主,安装于正脊两端,嘴一律向外。
2.2.4 东西厢房(图9)
东、西厢房相对而立,营造特点相似,抬梁式五架无廊硬山建筑,砖木混合承重。唯一区别仅在东厢房南立面置照壁,与大门互应。
东、西厢房面阔三间,一明两暗式布局,通面阔7.2米,进深1间,通进深宽4.6米。厢房檐柱高3.5米,柱础石雕为简易的覆盆式。柱头不施斗拱,柱间置额枋,施彩画。屋身高3.7米,明间为隔扇门,一樘四扇,隔扇为六抹头,套方式棂条组成的花格式样;次间开槛窗,呈现龟背锦式样中心落梅花图案,次间横披窗为席纹图案,变化多端,形象各异(图10)。
东厢房檐口到屋脊高3米,略高于西厢房。筒板瓦屋面,屋顶正脊为花瓦屋脊,垂脊最下端的装饰不同于官式建筑使用的仙人,四角几乎全用扭头,这是河南民居的惯例,由砖瓦雕刻叠砌而成,形象比仙人突出。
东厢房南立面山墙与影壁一体,俗称“坐山影壁”。 影壁正立面有如硬山顶一般,覆筒板瓦,檐口施仿木椽和飞檐椽,檐下施砖雕花饰,砖雕斗拱精美,壁心面积大,四边如同镜框,仿木线条装饰,内贴斜纹方砖心,精致考究,下碱较低,基座已不明显。博风头处雕刻图案为阴阳鱼,寓意镇宅辟邪。
2.2.5 三层高的堂楼(图11)
二进院是堂楼院,气势宏大,有气压群雄之势,堂楼和厢楼均为三层,为砖木混合,五檩无廊楼层式硬山建筑,在河南民居并不多见。堂楼居中,功能上主要居住房屋长辈,地位较尊贵。
堂楼通面阔12.6米,通进深5.3米,一层为砖拱结构,室内以方砖墁地铺席纹图案。二层砖墙承重,一明两暗,室内青砖墁铺。三层一般为储藏物品的空间,楼板于东北角留有一个梯孔,便于架梯而上。
堂楼总高13.4米,外观三层,四面清水墙,青砖用于外墙。一层高4米,中间设版门,门头有一副石刻的匾额,题为“存朴堂”,当门有一副石刻的对联,上联为“守成甚无骄奢”,下联为“创业备尝辛苦”,门框外侧由莲瓣型画框圈呈方形。大门两旁各有一个方形牖窗,牖窗外侧各有一个高2米左右的拱形门洞,俗称 “丫鬟洞” ,大门上方横向排有4个祥云图案的木雕,祥云中部留有方形孔洞,据考证,最初祥云上方有一圈花廊,祥云中间的方孔是用来穿插梁木来承载花廊楼板;二层中间设一砖券门洞,上方有砖雕仿木屋檐,门楣两侧各有一仿木垂花砖柱,门洞两侧各有一个不同于一层方形牖窗,四角各有砖雕花纹,窗框上方有砖雕仿木的额枋、斗拱。牖窗中心花格处为正八边形,木制花格组合成简单席纹图案。二层门洞窗和门上方在仿木屋檐下各有两个仿木单昂斗拱,共有6个。三层设三个牖窗,中间较为华丽,窗洞两侧有仿木的雀替和垂花柱。
堂楼四面墙体承重,上置抬梁屋架,彻上明造。前后檐墙均为封护檐墙,檐椽只搭在檐檩上不向外出挑,无飞椽。檐墙往上砌至与屋面望砖上皮平,把梁架结构封于墙内。
堂楼屋顶筒瓦铺面,正脊图案与垂脊相同,均为花脊,正脊装饰构件正吻以龙头鱼身的造型为主,安装于正脊两端,嘴一律向外,与一进院客屋相同。
2.2.6 东西厢楼(图12 )
东、西厢楼均为面阔三间,通面阔8.2米,进深为4.2米。砖木混合承重,五檩无廊楼层式硬山建筑。
西厢楼立面高度上低于东厢楼两皮砖,东、西厢楼立面形式相似,立面装饰比堂楼简单,一层和二层均为一明两暗形式,门为砖拱门,形式简洁,没有砖雕斗拱和飞檐,两侧为牖窗;三层正立面两侧各有一花格镂空的牖窗,形式不同于其他牖窗。
东、西厢楼梁架形式及屋面构造均与堂楼相同。
3 秦氏旧宅的价值刍议
3.1 通过对于秦氏旧宅的研究,可以详实地了解明清时期豫中地区的居住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
“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周公制礼、孔子问礼,此为儒家之兴;老子著经,肇始道家;白马入华,遂有佛教。儒、释、道三家之源,皆源于中原。而豫中地区则为中原文化传承的中心地带,尤其是宋、明理学以及北宋时期阴阳五行之说,已深深浸于豫中传统居住文化及民俗传统之中。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秦氏旧宅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到豫中地区的居住文化及民俗传统,同时也可以窥探到传统合院民居文化传统中所折射出的儒家文化的人伦秩序以及阴阳风水的理念。
首先,秦氏旧宅以封闭高大的建筑外墙作为边界和内向型庭院的格局,仅以两层的倒座与高大的门楼成为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强调了家族的领域感、以血缘关系建立的群体秩序以及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次,秦氏旧宅中堂屋(堂楼)高于厢房(厢楼),东厢房(厢楼)高于西厢房(厢楼)的规制,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尚中”、“尚左”(东)的传统,亦反映了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
同时,重视宅的选址与方位、重视宅的各功能片区的整体布局,如堂与室、仓房、厨房、厕的方位选择以及主入口的选择等等,均统筹考虑在整体风水格局中的关系,以统筹安排布置。以第一进院为例,取东南向为主入口,此在阴阳八卦中为巽位,根据《易・说卦》“巽为木,为风”。“ 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释名・释天》,对于整个宅子的风水极为有利,因而豫中传统建筑多取东南向为入口。而西南为坤位,“山岳河渎,皆坤之灵。”《宋书・乐志》“坤也者,地也。”《易・说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象》,因而,秦氏旧宅中在此处设小花园,并挖有水井。而倒座向北开门,属坎位,卦象为水,其建筑下不设台明,而其余建筑均设台明,尤以堂屋最高。由而,从秦氏旧宅的营造中可以看出豫中地区传统民居文化中重视阴阳风水的民俗传统(图13)。
3.2 通过对于秦氏旧宅的研究,可以较为翔实的了解豫中地区建筑营造技术及艺术特征
首先,秦氏旧宅“前厅堂后楼院”的总体布局源于西周以来的“前堂后室”的住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遵循了传统四合院建筑的规制。由入口门楼、一进厅堂院和二进堂楼院的层层过渡,将豫中地区传统住宅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层次清晰地呈现出来。
通过秦氏旧宅自南至北的纵剖面图,不难看出,中轴线上各单体建筑的高度设计也经过了仔细的考虑。虽然,秦氏旧宅采用了两层倒座,然而一进院的堂屋通过台明的调整以及建筑整体形制的调整在总体高度上依然超过了倒座,二进院则以三层堂楼的楼院结束,形成极为高大、震撼、威压的内院空间氛围。虽同为合院式传统民居,秦氏旧宅的整个院落空间的气势远远胜于北京四合院住宅,反映了豫中地区民居独特的多层住宅的营造传统(图14)。
其次,秦氏旧宅的建筑综合使用了结构方式以砖木混合结构和砖拱砖券结构构筑方法,体现了豫中传统民居重实用、戒奢华的文化传统。
秦氏旧宅一进院均采用了抬梁式梁架结构,而其中堂屋的抬梁式梁架结构具有典型的豫中民间特色,在许多构件的做法中可以看到宋《营造法式》营造制度及技术的影响;如在梁架上脊瓜柱与叉手混合使用等。可以推想,成书于豫中地区的《营造法式》,多为此地木构技术的总结整理,并在此地有进一步的传承发展。而成书于北京的《清式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则据中原地区较远,在中原地区民居中的传播与影响较慢。因而,在清代豫中传统民居中依然可以看到叉手与脊瓜柱同时实用的情况,并由此形成豫中木构建筑的地方特色。
而在二进院中,由堂楼与厢楼组合而成的三层建筑无一例外采取了砖拱结构的形式,仅在三层采用砖混结构承托上面的木制梁架。这种对砖拱结构的熟练运用成了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从地理区位来看,其西与巩义为邻,多为砖石起券的窑洞民居,而其南边与新密接壤,为嵩山余脉,亦多使用券拱结构营造建筑。由此推想,豫中地区使用券拱结构营造多层民居的技术应该来自其巩义及新密民居中的营造经验。
再次,秦氏旧宅保存有丰富的砖石雕刻和砖仿木的构造做法,其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是砖雕墀头和青砖仿木的门、窗上的挑檐及窗套等做法,椽子、斗拱、仿木等清晰可见,做法精良。尤其是小花园入口处的青石浮雕,线条洗练、造型生动。
最后,秦氏旧宅屋顶瓦作也颇具地方特色,尤其是正脊一概采用花脊,造型简洁大方又具有装饰色彩,亦为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经常采用的一种瓦饰。
3.3 通过对于秦氏旧宅的研究,可以为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更新保护、再利用取得有效的经验
乡土建筑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的营造过程往往是当时的经济、文化、生态等等诸多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同时,由于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多消融于地方的民风民俗之中,存在于当地居民和匠人的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属于濒于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形势在文化积淀深厚却在历史上常年困于争战之中的中原地区尤为严峻。
因此,作为保存完好的豫中地区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秦氏旧宅古民居群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豫中居住文化传统的活教材,为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建筑史、民俗史、经济及文化史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资料。对于秦氏旧宅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地方民俗文化的视角了解豫中地区传统民居发展演进的过程,较为系统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营造思想、方法和策略,为这一地区民居的良性的更新发展提供丰富的滋养。
然而,目前秦氏旧宅古民居群的保存情况堪忧,虽2006年被定为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但是,由于政府保护和修缮经费短缺,加之目前已无人居住,疏于维护,一进院中东、西厢房和倒座的屋顶已部分损坏,二进院中的东厢楼屋顶已残损,上部梁架已朽毁多处,部分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竖向裂缝,如不及时修缮,有倒塌的危险。因而,秦氏旧宅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应配合新农村建设和弘扬中原文化的热潮,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荥阳市政府资源,对于油坊村明清古民居群进行整体修缮以及整体风貌的恢复,并通过积极开展豫中地区民俗文化体验游、建立古民居认知实习基地等项活动的开展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秦氏旧宅古民居群的艺术审美、教育价值、使用价值,真正实现乡土建筑文物的“民保、民有、民享”,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致谢:本文中所引用建筑实测资料均为郑州大学建筑学院2009级建筑学师生实测成果,特此致谢。另在项目的考察及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荥阳市文化局、王油坊村委会秦海松主任及秦氏后人秦汝贤、秦景顺、秦景平等的大力协助,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刘英,李文莉,张凯.海南省铺前镇骑楼商业街调查与研究[C] //河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09:122-126.
[2] 苏阳.海南欧村村林家宅初探[C]//河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09:99-102.
[3] 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0-110.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0-15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外出招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