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2: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保护范围 残余吨煤瓦斯含量法 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 内错距 卸压角
中图分类号:G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54-01
引言
保护范围的实际考察对煤矿合理布置采掘接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准确划定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合理的布置采掘接续,不仅能有效的治理瓦斯,确保安全生产,同时也能节约大量的瓦斯治理工程,降低开采成本,减少瓦斯治理对生产的影响。
1.概述
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四十八条,保护层和被保护层开采设计依据的保护层有效保护范围等有关参数应当根据实验考察确定。目前我矿的生产安排需要对我矿东井西翼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进行考察;按照我矿当前的采掘布局,选取120201工作面、120202工作面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的保护范围作为考察对象进行考察。
1.1 煤层情况
2#、7#煤层倾角在6°~10°之间,均为缓倾斜煤层,2#煤层平均厚度为1.5m,7#煤层平均厚度为1.4m,2#煤层与7#煤层的层间距约为25m。
1.2 2#煤层开采及7#煤层巷道布置情况
2#煤层布置有120201工作面和120202工作面均已回采完毕,平均采高为1.8m,120201工作面沿2#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其工作面倾斜长为650m,走向长(工作面长)为200m;120202工作面沿2#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其倾斜长为814m,走向长(工作面长)为200m。
120701工作面位于大湾煤矿东井西翼,第8勘探线与第9勘探线之间;该工作面以南为西翼集中皮带运输巷,其上部为120201工作面和120202工作面采空区,与其垂距约25米,工作面周围7#煤层均未开采。
2.保护范围的考察
2.1 沿走向方向保护范围及卸压角的确定
为考察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保护范围沿走向方向的边界,在120701机巷内布置6个考察孔;考察孔的位置选取原则为距离预计被保护范围边界不超过10m。
考察方法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钻孔进入煤层后,每钻进1m测定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值一次。通过考察,沿走向方向施工的6个考察钻孔依次分别在8m、6m、4m、2m、4m、6m位置,考察指标K1值有明显增大趋势;将考察指标有明显增大趋势位置的点作为开采保护层保护效果不充分的始点,标注在相关图件中,得出2#煤层沿走向方向对7#煤层保护范围的内错距为15.5m。如上图1所示:
根据图1可得tanδ5=25/15.5;因此得出δ5≈58°12′0″;取58°。
因此,经考察,我矿2#煤层开采后对7#煤层的保护沿走向方向卸压角δ5为58°。
2.2 沿倾向方向下山侧、上山侧保护范围及卸压角的确定
为考察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保护范围沿倾向方向下山侧的边界,在120701机巷内布置10个考察孔;考察孔的位置选取原则为距离预计被保护范围边界不超过10m。
考察方法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钻孔进入煤层10m后只在钻孔孔底布置一个考察测试点。经过实际考察,从13#考察孔开始,考察指标K1值有明显增大趋势;将考察指标有明显增大趋势位置的点作为开采保护层保护效果不充分的始点,标注在相关中,不难看出2#煤层沿倾向方向下山侧对7#煤层保护范围的内错距为10.03m。如下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得:tanδ3=AC/CD;CD=BD-BC;BD=S2/COSα;
BC=AC*tanα;其中AC为层间距为25m,S2为内错距为10.03m,α为煤层倾角取8°。
因此得出δ3≈75°10′45″,取75°。
因此,经考察,我矿2#煤层开采后对7#煤层的保护沿倾向方向下山侧卸压角δ3为75°。
将上述考察过程应用于沿倾向方向上山侧保护范围及卸压角的确定,得出δ4≈75°10′55″,取75°。
因此,经考察,我矿2#煤层开采后对7#煤层的保护沿倾向方向上山侧卸压角δ4为75°。
3.保护效果的考察
3.1 残余吨煤瓦斯含量的考察
2014年2月18日至2月19日,我矿在120701轨巷、120701切眼、120701机巷内分别对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沿走向方向、沿倾向上山侧、沿倾向下山侧的保护效果进行考察。共计施工5个考察钻孔,布置9个考察测试点,以考察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的保护效果。
通过考察得出处于保护范围内的考察测试点残余吨煤瓦斯含量较低为2.25~2.92m3/t;处于保护范围边界的考察测试点残余吨煤瓦斯含量稍高为5.89~6.48m3/t;处于保护范围外的考察测试点残余吨煤瓦斯含量最高为8.41~9.44m3/t;因此,证明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保护效果良好,保护范围的边界考察准确。
1.2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
120701机巷、120701切眼、120701轨巷掘进期间,严格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进行区域验证。经统计,120701机巷、120701轨巷、120701切眼在被保护范围内掘进期间区域验证指标K1最大值为0.31ml/g.min1/2,钻屑量S最大值为2.2Kg/m,从未出现过验证指标K1值及钻屑量S超标的现象。
篇2
论文摘要:安全监察队伍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力量,安监队伍整体素质好坏,对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讨论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和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上入手,围绕机构设置、配置人员、提高安全监管手段、提高安监人员业务能力、完善安全监管工作自律机制等方面内容展开论述,提出了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些做法。
引言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察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各方面因素构成的,存在诸多方面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抓住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即抓住主要矛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推进安全监察工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监察队伍在依法开展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方面的不完全适应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煤矿安全监察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我们搞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关键。
一、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首先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依法开展煤矿安全监察,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基本职能。作为煤矿安全监督检查的主体,所有监察人员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力,如检查权、处罚权、对事故责任人的处分建议权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权力,既是严格执法的手段,同时也是对每一个监察员的严峻考验。
因此,要教育广大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2)监察工作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必须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各级安全监察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处于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第一线,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第一线。每天和现场操作人员打交道,在监察和被监察的活动中,我们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执法标准、执法力度,对广大员工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安全与稳定。我们既要严格执法,使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又要体现亲情所在,调动大家改进缺点、搞好安全生产的主动性。
(3)煤矿安全监察队伍的人员构成也决定了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矛盾就要首先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比如在全处450名安全监察人员中,从事井下安全监察工作的人员占了70%以上,是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在450名安全监察人员中初中学历及以下的占50%以上,远远达不到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所要求的科学化、规范化操作的要求。另外,从煤矿企业被推向市场后,人员多、负担重、负债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对安全的投入,部分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思想,同时煤矿工作风险大、报酬低,难以吸引人才,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管理层次难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力量不足,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己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基本手段
只有认清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基本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各个方面夯实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基础,才能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落实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要在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一是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合理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广当前我们企业实行的六大责任保障体系。从工作职责内容、标准和承担责任等各个方面加以明确,真正使设置的机构和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承担责任。
(2)提高安全监管、监察的技术手段和科技含量。要借鉴国内和发达国家各类企业在安全监管、监察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如采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等的跟踪、监控管理系统:开发并应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软件等,促进安全监管的技术进步与效果提高。
(3)健全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安监人员业务能力。一方面,要依托目前企业建立的各类培训教育阵地。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培训基地,逐步实现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讲解、模拟仿真训练、工作现场实地演练等方法,全面提高参培安全监管人员的生产技术理论、安全管理业务知识以及实际操作、现场安全管理、避险自救他救等能力,切实发挥出安全监管人员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
(4)实行公开招聘等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逐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型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当前,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具有艰苦细致、技术性高的高难度特点,需要的是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员。由于现有安全监管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结构的限制,仅靠教育培训来提高安全监管人员能力与素质,远远达不到现代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来拓宽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合理改善监管队伍的年龄、文化构成,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技法水平与能力。
(5)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工作自律机制,通过实行安监人员竞争上岗、尾数淘汰等方法,建立起安全监管人员优胜劣汰用人机制;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连带分析追究制、改进分配政策等方面工作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激励安监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总之,通过在上述方面不断加强安全监察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安全监察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执法能力,为开展安全监察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才能更好地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发展,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倪维斗,等.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J].煤化工(增刊),2002,30.
[2]邱振先.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Z].欧盟一辽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研讨会,2000.
篇3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篇4
关键词 鲁尔地区;结构调整;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在行政上鲁尔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通常以该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430平方公里。传统上鲁尔区是一个老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是该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危机,继而又发生了持久的钢铁危机,矿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全区经济受到很大打击,鲁尔区经济急剧下降,经济中心地位减弱。面对打击,鲁尔区坚定地走发展之路。区域全面整治更新,改变原有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区内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是德国区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实例。
二、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保障条件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了使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政府分别从组织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保证。
(一)新的制度安排和宏观规划。1920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是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这一规划机构的职能和权限随着区域的发展一再扩大,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州联邦的权力部门。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协会是由88 个成员组成。协会成员中60% 是市县政府代表,40% 是企业代表,行政上受州政府当局管辖,财政上由地方当局拨款和协会自身筹款,总部设在埃森。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协调市县各项建设事业。它不仅是德国独有的机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协会的工作基础是“总体开发规划”,其主要任务有八项:营造和保护森林绿地,处理地区垃圾,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职工业余所需要的各项文化、娱乐设施,研究全区各市县的发展规划,接受各市县的委托咨询,进行规划示范,开展全区的测绘工作。此外,鲁尔区还设有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全区专项业务。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和公共教育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创造了前提。两者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使得鲁尔政府必须将其列入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起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
首先,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德国政府投资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鉴于鲁尔地区的大工业背景,鲁尔区从改造一开始,便把建设综合性运输网络放在重要地位,先后建成6 条航运水道、74 个内河港口、9 850 公里的铁路线、8 500 公里的运输管道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现在鲁尔区有着最发达、最便捷的水陆空交通网,并实行全面而严格的交通秩序政策。
其次,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促进鲁尔区经济结构转变,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鲁尔区重视科技教育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
(三)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法规在鲁尔区改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弥补市场失灵最有效的手段。政府通过立法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鲁尔老工业基地有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容易被破坏,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垄断。鲁尔区的经济规划、特别是长期规划,尽管制定过程烦琐,但一旦制定,往往采取立法形式给予确定。如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的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于1969年经过修改和补充,最终以法律形式予以正式公布,这也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德国政府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鲁尔区立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层次分明。
(四)必要的政府补贴和欧盟发展基金的支持。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政府陆续采取了一些积极适度的扶植政策。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加强了对老工业地区改造的资助。老工业基地改造是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的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鲁尔区的各县市凡失业率达15% 以上、人均收入为西部人均收入75%的地区都可申请联邦政府的资助。资助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由地方提出申请资助的项目,联邦政府地区发展执行委员会会同北威州政府审批。联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鲁尔地产基金,用于收购关、停、并、转企业闲置下来的土地,并建立专门机构,对土地进行评估处理,使其重新得到利用。土地在经过清洁处理后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鲁尔政府的财政支持还包括提供补助金、直接的财政援助和各种税收优惠。
(五)重视生态修复,改善投资环境。鲁尔区作为一个重工业基地,集中了大量钢铁、煤矿、炼焦、发电厂,企业各自为政,不顾环保排放废气、污水,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引起了州政府和开发协会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污染措施:①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从法律上作了严格规定;②在技术上采取严密措施,建立回收有害气体装置,在主要河流上建立完整供水系统和污染净化系统;③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鲁尔区建立大量风景优美的产业园区,吸引企业落户。每个园区都集中大量的服务性或高科技企业,设施齐全,环境宜人,发挥聚集效应。
(六)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鲁尔工业区还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
这些保障条件无疑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三、鲁尔区结构调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的启示
(一)完善制度规范建设,明确政府职能
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还没有确立起市场主体地位,存在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经营管理机制落后。要走出现存困境,必须对该地区做出一个切实可行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经济市场化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统一、完备的市场规则,加大制度规范建设力度。从目前来看,制度创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原有的计划经济制度限制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抑制了创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政府部门要把现有制度改造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和创业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政府要努力为创业活动开拓广阔的空间,建设良好的行为规范原则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多种形式的投资、融资体系,疏通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二)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要求老工业基地要特别注意国家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等相关的物理基础设施,也包括高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社会咨询服务体系等非物理的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技术建设的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才能跟上现代化步伐,提高其竞争力。德国鲁尔工业区在整治中就加强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改善了企业交通环境。
(三)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园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样,经过几十年的资源开发(而没有环境修复和建设),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资源枯竭城市的老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亟待进行。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林区号称中国“绿色的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开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坏殆尽。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他成功的经验无不对我们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和重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四)工矿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向多功能的中心转化,城市应具有多种能力,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向信息,金融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