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13: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社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我们选定了“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1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值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与②“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始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规范。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②“较多”与取值③“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状况则不是很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问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状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承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承认偶尔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篇2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Oriented
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SHI Guiyun
(National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Renhe District, Panzhihua, Sichuan 617061)
Abstract 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learning is passively, selection, autonom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s weak, i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let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create a harmonious learning atmospher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level, make every student have good developm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oriented
0 前言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不是天然具有的,而是通过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灌输轻启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1 学生学习主体性被动的因素分析
1.1 教育模式因素
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人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人社会化,按社会需求的价值标准、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来培养人才,以建立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相适应关系。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教育的目的,个人发展的需要降到了从属地位。因而整个教育成了复制人才的机器,学生就成了流水线上被动接受组装的产品部件。学生鲜活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主的目的性追求等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锻炼,忽视了学生生理、心理结构的发展特点以及个性化发展要求,而通过运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学生每天都处在作业、课堂检测、章节检测、单元检测的训练中,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训练极少体现学生个体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1.2 学校教学因素
(1)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合理空间不充分。影响课堂教学空间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班级规模的大小、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直接因素。就目前来看,许多地方盲目进行学校合并,使学校规模扩大,班级人数都达到50人,并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足够的课堂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布局多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向交往,顾及不到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减小,学生个体在课堂中学习,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课堂思维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只有形式,实质性的问题减少了。
(2)学生主体性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健全。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以学校的升学率为主要的量化标准,学校考核教师以成绩为主要依据,教师评价的标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发,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使他们成为考试纳贤的牺牲品。突出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运用量化方法,把学生对某知识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的掌握程度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目标上通过运用检查某些知识的组织、传递、理解、运用和重现等检查方式,过度追求知识化;而一连串的评价手段、方法和庞大的评价队伍与这种评价标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将整个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到统一化、标准化和正式化的模式上来的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的主体性,自主阐释、理解、表达及策略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以致出现很多时间和空间的空白。这种不重视学生认知过程、学习方法、态度的评估,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思想品德教师因素。长期以来,大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考试目标为核心,用课本、练习册、课外辅导等资料,组成试题库,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讲案例,学生做习题,教师评讲,学生再练习、做课堂检测、教师评讲,学生做单元检测,教师再评讲的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辅,教师为主,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不能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质疑的习惯;同学之间的讨论也是在做不起作业的情况下探讨,问题解决后又回到原地;师生之间的置疑、探究也全部围绕课本和试题,有时有超越课本之外疑问,教师为了完成知识目标,也会加以限制,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发展,制约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及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受到束缚。
2 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培养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已成为当前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任务。如何使学生成在为思想品德课堂的学习主体,具体方法如下:
2.1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探索式学习方式,进行过度知识化的单向式传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导,结合教学方案,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例如,在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等,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都很浓,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讲“人类的朋友”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环境污染状况,写出考察报告,在班上交流,或者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在全校交流;讲“公共利益的维护”可以进行生活追踪,“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不排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要教师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参与式教学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经常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给学生以机会,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鼓励学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共同商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形式,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机地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自主性带来的快乐,积极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
2.2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师生间信息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扎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而且,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深化师生情感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热情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积极应对学生面临的诸多心理问题,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多引导,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学习,探究、反思、创新、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担当“和谐教学”的任务,只有运用通过创新而精化了的现代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目的。
2.3 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差异性。要使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对学生整体发展需求有一个整体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的了解,应在不同的教学场合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所谓的评价方式,既要重视学生从解决问题中总结的结论,也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全过程,既要强调评价过程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也要注重量与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使评价方式具有多样化。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循序善诱,巧妙地引导学生改变认识问题的态度,并且使评价成为一种期待,让学生体会到周围的家长、朋友、老师、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以此来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生的行动力。最后将评价的功能转向学生的发展,在高效课堂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在合作中实践的能力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进行整体化、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能和责任,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心策划并安排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学生学案的编写,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事例融入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知识重点和难点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教学决策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求科学的学习策略。通过让学生自己策划教学过程,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是引导学生由自主学习向学会学习跨越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从内心里想学习,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使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结语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件关乎民族强盛、国家兴旺的大事,面对高效课堂挑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思想品德工作者一定要视之为己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