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9 05:4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准入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期洽谈。由引资单位牵头组织。投资方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投资计划书)。洽谈内容包括项目类型、选址要求、优惠政策以及与项目建设相关内容。
(二)来访考察。由各引资单位负责接待。对有投资意向的项目,由引资单位牵头组织回访考察,重点考察投资方实力、产品市场前景、生产安全、环境保护、产品效益等。考察结束后,引资单位3个工作日内形成书面考察报告并呈分管县领导,提交县开放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投资促进局)备案。
二、项目评审
(一)准入论证。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环评、安评以及项目的可行性、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证。
(二)专家评审。组织行业专家、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对项目深度研判。落实选址方案、确定用地规模,测算项目预期产出效益、园区配套投入等。评审后3个工作日内形成《项目评审建议书》。
三、项目审定
(一)引资单位牵头与投资方就协议内容逐一谈判磋商,明确合同内容、明晰权利义务。
(二)初步商定的合同交由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会签,司法局对合同进行法制审查,由引资单位党工委会议(党政办公会)审议,提交县政府常务会审议。
四、项目签约
篇2
1.1 为规范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物资供应商管理,优化供应商资源,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控制采购风险,根据《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物资供应商管理实施细则》,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职能部门、分(子)公司、直管项目部及事业部的物资供应商管理,但公司境外机构在当地采购的供应商管理不适用本管理办法。
2 管理原则
2.1公司物资供应商管理遵循“统一管理、两级实施、动态考核、择优汰劣”的原则。采购中心是公司物资供应商的归口管理部门且负责公司集中采购物资供应商管理,公司各下属采购单位负责本单位自行采购物资供应商管理。
2.2 采购中心负责公司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合格供应商的开发和统一管理,建立合格供应商准入目录和供应商电子信息档案,实现供应商寻源、准入、考评、退出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对确实无法通过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办理采购业务的供应商也应按本管理办法进行线下管理。
3管理职责
3.1采购中心
3.1.1负责制定公司供应商管理的规章制度。
3.1.2负责建立和完善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和供应商管理信息平台。
3.1.3负责公司供应商的开发和统一管理,对下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3.1.4负责组织公司供应商寻源、准入、考核评价、风险控制及档案维护等综合管理工作。
3.2分(子)公司、直管项目部、事业部(以下简称:各单位)
3.2.1负责制定和完善本单位供应商管理实施办法。
3.2.2负责开发、评价和推荐本单位的潜在物资供应商。
3.2.3参与合格供应商考核管理,并将考核结果上报采购中心。
3.2.4完成采购中心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3.3党群工作部
负责对同级单位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合格供应商准入、供应商“黑名单”确认等工作的合规性进行审核监督。
3.4计财部
应按照公司规定及职责范围,对采购付款进行审核监督。对于批量物资采购,如供货单位是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合格供应商名录范围之外的、或采购部门未通过中冶采购电子商务平台采购的,财务部门应拒绝支付货款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向公司有关职能部门通报。
3.5其他职能部门
按照公司相关管理规定,参与或监督采购部门组织的供应商选择、考核评价、风险控制等相关管理活动。
4 供应商寻源管理
4.1 采购中心及各单位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制定物资供应商的寻源策略,在了解行业供应商动态的基础上,寻求符合资质的新供应商和新产品的供应商并通过公司采购电子商务平台评审引入。
4.2 采购部门应建立供应商寻源业务的日常管理制度,及时为新产品找到供应商或由于产品生产转移而就近寻找低成本供应商,以保证采购业务的响应速度。
5供应商准入管理
5.1公司实行供应商准入制管理。
5.1.1供应商准入必须按规定程序通过公司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办理,通过审批准入的供应商方可在其准入供应范围内参与公司采购业务。
5.1.2供应商准入执行“充分竞争、择优准入、制造商优先”的原则。确因条件限制无法选择制造商的,可选择经销商。
5.1.3经政府有关部门或公司认可的新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供应商应优先准入。
5.1.4申请准入的供应商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法人资格及相关的资质条件;申请准入的制造商要具备国家或公司要求必须取得的质量、安全、环保以及其它生产经营资格;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经营活动中无违法记录;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在政府部门、行业以及公司质量监督检查中无不良记录;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合同履约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
5.1.5同时,具有以下所述情况任意一项的供应商,不予准入: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等终止的企业;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的;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有严重产品质量问题的;有经营诚信、职业道德不良行为的;提供虚假的业绩证明或其他资信资料的;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权转委托他人、委托书授权不明或委托授权过期的;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其它规定的;违反公司其它有关规定的。
5.1.6供应商的准入,按照准入申请、准入预审、准入评审、准入审批的程序办理。
a)申请准入的供应商须提交准入申请,并应及时提供供应商准入承诺书、供应商准入申请表及供应商准入申请资料清单中的相关资料。
b)准入单位负责对供应商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预审;供应商提交资料不全或不符合其它准入条件的,预审不予通过;通过准入预审的供应商为备案供应商。
c)对备案供应商进行准入评审、准入审批。采购中心和各单位物资采购部门分别负责对本单位的备案供应商进行准入评审;准入评审应依据供应商资质文件、申请准入产品、财务状况、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质量保证、产品业绩、售后服务等内容制定评审标准;准入评审可视实际需要组织现场考察,并出具现场考察报告,作为准入评审的重要依据;采购中心和各单位物资采购部门分别负责出具本单位供应商的评审报告并编制准入结果。
d)采购中心负责对供应商准入结果进行审核并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审批通过的供应商成为合格供应商。
5.2公司实行供应商资格预审制。
5.2.1所有供应商必须预先经过资格审查,准入单位负责对本单位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录入公司采购电子商务平台。
5.2.2准入单位应严格审查,认真核实申请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合法性。
5.3公司实行供应商供应产品目录制。
5.3.1采购中心负责对公司供应商的供应产品目录进行管理。
5.3.2准入单位应严格限定准入供应商许可供应产品目录,采购部门不得向供应商采购许可供应产品目录以外的物资。
5.3.2供应商许可供应产品目录的变更,应由采购部门提出合理的变更理由后报采购中心审批。
5.4公司对特种设备工程需用物资实行供应商准入产品“认证制”。
5.4.1为公司特种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工程提供物资的供应商必须办理准入证,准入证由公司采购中心统一制作和发放。
5.4.2准入证实行有效期制,有效期为四年。
5.4.3准入证有效期限内,发证部门每年对已核发的准入证组织一次年审。年审合格的,加盖年审合格印章,并在准入证上填加考评成绩。未按要求参加年审或年审不合格的,准入证失效,暂停交易资格。年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有关质量方面的验证资料等。以上文件需要提供有效期内的正本文件的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5.4.4准入证不得涂改、伪造、出借或转让,否则无效。在有效期内准入证丢失或破损无法使用的,应向采购中心提出申请,由采购中心核实后予以补发。
6供应商关系管理
6.1公司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供应物资和合作关系分为战略供应商、主力供应商、关键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
6.1.1战略供应商是指为公司提供钢材等战略物资,与公司战略匹配,且对公司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
6.1.2主力供应商是指为公司提供大宗、通用物资,对公司采购成本有重要影响,与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
6.1.3关键供应商是指为公司提供瓶颈类专用物资,采购风险较高,对公司生产建设有直接影响,与公司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
6.1.4一般供应商是指除上述三类合作关系以外的其他供应商。
6.2公司按照不同的采购策略进行供应商关系管理。
6.2.1公司对重要、战略物资,与战略供应商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简化采购程序,订立战略合作协议,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2.2公司对大宗、通用物资,与主力供应商在适度竞争、优化供应的基础上,降低采购成本,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已经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物资可直接按照协议签订标准采购合同。
6.2.3公司与关键供应商加强交流与协作;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降低采购风险。
6.2.4公司与一般供应商采取充分竞争、择优选择的采购策略,原则上只作为公司主要物资采购的备选供应商或一般物资采购的供应商。
6.3公司对统购物资供应商实行区域化管理,根据公司实际分为总部供应商、区域供应商和海外供应商。
6.3.1总部供应商指公司采购中心统一管理的统购物资供应商。
6.3.2区域供应商指依托公司经营发展建立的区域性分公司覆盖区域管理的供应商:以广州分公司及厦门分公司管理覆盖的华南片区;以沈阳分公司管理覆盖的东北片区;以北京分公司管理覆盖的华北片区;以成都分公司及兰州分公司管理覆盖的西南西北片区;以郑州分公司、长沙分公司管理覆盖的华中片区。
6.3.3海外供应商指公司境外机构在当地采购管理覆盖的供应商。
6.3.4各单位应结合采购物资的物流配送、成本构成等因素,对非统购物资供应商参照统购物资的管理方式进行区域化管理。
篇3
【关健词】建筑市场;监管;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64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84-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得到飞速发展,但建筑市场仍存在着秩序较为混乱的问题,影响到了整个建筑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市场整体行为,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整个建筑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体制曾经对组织全国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无所不包的政府体制也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难以医治的创伤和许多后遗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地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作为改革主要推动者的政府,在我国目前“市场不全”的情况下,担负着推动市场发育,健全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痕迹和惯性,政府对市场干预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
1、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市不分仍未得到彻底改变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经了最初的放权让利、利改税、拔改贷、两权分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还企业经营自,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明确政府把其作为国家资产的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与企业作为资产经营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职能分开,改革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日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日前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有发生。“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放弃种种权力进行”创租”和”抽租”,对企业的干预仍然过多。”
2、政府自身规模庞大,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权力过大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实行了部分分离和转移,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如政府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公共(益)事业。政府管理向社会化、市场化迈出可喜的一步。另外,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减少政府规制,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等等,使我国政府朝着公开透明、责任性、回应性的民主化进程迈进。
但是由于职能过多造成政府权力集中,寻租现象严重,加之我国权力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公众监督权力的缺失,难以有效遏制权力腐败,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三、建筑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建筑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缺乏相关界定和处罚条款,不适应监管和执法的需要。导致建设单位寻找借口肆意拖欠工程款,即使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也以诸如质量有问题、工程签证单过多等借口拖延竣工决算审价,达到拖欠工程款的目的。而施工单位对建设拖欠工程款提起司法诉讼,由于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没有一年半载时间法院根本无法审理判决,哪怕最后法院判决施工单位胜诉,拖欠工程款的事实也己经存在。
2、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
根据2006年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研讨会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区、市共查出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工程项日12451个,投资额886.5亿元;查出10322个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违法行为具体表现在:
(1)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
(2)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由于此类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监管部门有时依照经验明知道企业存在串标、围标等行为,苦于抓不到确凿的证据而无法对相关单位进行处罚,从而无法净化建筑市场。
(3)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
3、建筑市场监管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监管力量不足,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
(2)监管方式履待转变,重事前审批轻过程监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监管手段落后,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不够,难以做到即时采集、信息和实时监控。
(4)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制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4、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1)建筑业企业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性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2)一些国有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重规模、轻效益,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四、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的对策思考
1、完善法律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是以强制性规则为基础的政府兼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运用WTO协定及其附件这一套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来规范成员的经济行为,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一原则的实现必须要求成员国建立较完整、一致的国内法与之配套。因此,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制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首要问题。
(1)制定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后,建筑业首先要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同时,对于《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特别是对近年来新出现的代建制、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建设工程担保和反担保,信用体系以及严重制约建筑业产业发展的拖欠工程款等作出法律上的界定并以建设部规章的形式予以单独,以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2)制定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建立与WTO/TBT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体系;(2)充分利用”技术援助”制度,争取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制高点;(3)合理使用技术性贸易壁泉,促进国内和国际工程承包贸易的发展。
2、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1)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坚决查处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行为
当前,企业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和资质许可后资质条件不达标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资质条件不实的问题,不但干扰资质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的基础,己经威胁到建筑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监管部门对有弄虚作假嫌疑或存在举报的企业,要组织人员进行严格核查,一旦查清资质申报材料不实的,依法予以严厉处理,在一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再受理其资质申请,并记入企业的不良行为信用档案,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予以曝光,加大不诚实企业违规成本,坚决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2)依法加强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法规的逐步完善,按照工程建设客观规律的要求,己经形成一套法定的工程建设程序和制度,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标投标制、施工许可证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等,这些法定程序和制度,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但是,当前仍然存在部分法定的建设程序和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加强对法定工程建设程序和制度执行的监管,落实市场主体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制度的义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
(3)进一步发挥有形建筑市场作用,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①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度。
②加强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
③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
④明确地位,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服务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奖惩机制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保证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采取措施,逐步实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目标。
(2)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有效控制工程风险
对担保制度的推行,要解决好如下问题:工程担保的法律地位没有解决,谁为担保公司负责,如何加强对工程担保的监管,目前如何推进工程担保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深入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完善担保管理规定,促进工程担保法规建设,依法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二是制定办法,明确进入工程担保市场的条件,包括要求银行出具保函和实力证明作为前提条件,根据担保机构的实力,对担保工程规模进行划分限制,控制风险,与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加强监管;三是建立对工程担保机构的监管制度,规范工程担保市场,包括对专业担保公司从事工程担保业务的登记和审核制度、保函集中保管和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工程担保活动的诚信管理制度;四是积极推进担保试点城市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根据试点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担保的措施;五是加强工程担保制度的宣传、培训和行业自律工作,要研究制定有关工作标准和办法。
(3)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其他环节建设,促进建筑市场协调发展
目前,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城乡建筑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平衡、市场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等问题还存在,因此也要重视解决建筑市场其他环节的建设问题,促进建筑市场全面协调发展。做好此项工作,第一,要加强对村镇建筑市场的监管。第二,建立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规范劳务分包秩序。第三,强化对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的管理。
4、加强内部建设,创新管理方式
(1)加强层级监督,规范行政许可
要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的动态评估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强化内部监督,使行政许可流程更加规范化;要加强层级监督检查,认真清理超越法定职权做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事项,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决定,应予以撤销,并报符合法定职权要求的行政许可机关重新审查核准。
(2)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序
以便民、规范、高效为原则,从统筹考虑整合资源、服务企业的要求出发,从简政放权和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统一规范行政许可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资质的分级管理办法,明确权责,加强地方权利与责任;继续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将资质受理由过去定期集中受理的方式改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逐步向随时审批过渡,同时尽快在资质审批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做到网上受理、审查和审批。
(3)加强职能机构执法联动,推进建筑市场闭合管理
为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涉及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相关职能机构要主动相互配合,监督管理既分工管理又联动执法,既不重复执法又不留下空白,进行全过程、多环节的齐抓共管,并将制度性巡查与日常程序性管理相结合,形成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合力和建筑市场闭合管理体系,共同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
(4)加快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现代化水平
实现信息在建筑市场监管职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强化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实施和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并逐步形成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全面政策法规、工程信息、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信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服务水平。
(5)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队伍建设是根本。要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机构,充实监管力量,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多种监管手段,为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5、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企业发展施工图纸设计能力,将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
(2)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
要在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中,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拓展企业功能,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者综合型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要积极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制度,落实执业人员责任,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注册执业人员的素质。
(3)加快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
要认真做好WTO后过渡期结束后应对措施的研究,学习、借鉴WTO成员国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的市场准入机制,在非政府投资工程上,积极吸引国外具有工程项目管理和总承包经验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参与竞争;同时要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管理,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为重点,切实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开展。
五、结语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监管工作必须要适应这一特点,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适应投资不断增长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筑市场监管体制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创新,转变监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制衡”的监管模式,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青.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竹理模式[M].北京:经济竹理出版社,2001. 97-98.
[2]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卞与建设出版社,2001. 147
[3]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35
[4]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36
[5]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35
[6]建设部.建设部赴德国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 2005
[7]建设部.建设部赴美国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 2005
篇4
关键词 矿区水土保持准入条件方案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并带动水泥原料市场的发展,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石料的需求也会相应加大。长兴县某矿区水泥用灰岩矿开采的矿产品主要以水泥用灰岩供给湖州某水泥厂作原料的同时,其余不能作水泥原料的白云质灰岩夹石等进行加工破碎成各种规格石子,综合利用供应外部市场。本矿山的建设对当地的水泥市场和开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笔者从矿区的生态脆弱程度、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环境破坏后的生态恢复可能性等方面,重点对矿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准入条件进行研究,旨在为建筑石料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一、矿区工程建设特点
1.工程类型与建设规模
按开采方式,建筑石料资源开发主要是露天开采,与之配套的建筑石料加工工程。工程组成、占地与排弃特点是,露天矿区主要围绕剥离、采建筑石料、运输、建筑石料加工、岩土排弃等建设生产活动,形成采掘场、外排土场、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给排水及供热、地面防排水、地面运输系统、供电及通讯、行政生活区等工程设施区。地面生产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工业场地与地面加工及输送系统、供排水工程、运输系统、生活基地、排矸场、供配电和供热系统。
2.矿区工程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
露天矿区,因矿建工程和采石过程形成的采掘坑地面挖损区和由剥离物堆垫形成的巨大松散堆积体,彻底改变了原地面自然景观,遇大风、暴雨和重力作用,极易造成土壤侵蚀,甚至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地面土建工程,如场地平整、管沟开挖、各建筑物、道路及输石栈桥、专用线等工程建设,大面积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土石方挖填与调运,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并降低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采掘场、排土场面积很大,边坡较陡,有可能发生坍塌或形成泥石流。疏干水大量外排,严重减少了当地的水资源,加速地面下沉、土地干旱化和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采矿区因在地上与地下开拓,由于地下开采会产生地表沉陷、裂缝,从而引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矿区及周边区域水土资源的破坏;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及附近地表河流、潜层地下水和地表植被变化,引起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在生产运行期间,岩土和矸石堆放,形成巨大松散堆积体,占压和破坏土地,淋溶液也会对下游地表植被产生破坏,如不采取拦挡、防护和截排水措施,遇外部诱发营力,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
项目的基本准入条件。依据建筑石料行业发展规划、国家政策与产业布局,以及国家和行业对于建筑石料工程发展的限制性规定,从保持水土角度,提出矿区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基本准入条件如下。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矿产资源法和水资源消耗小的项目。二是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预期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矿区工程项目。三是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矿区建设规模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最低规模的项目。四是合理掌握开采建筑石料的剥采比例。排除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
项目的限批条件为严格控制全国各大流域的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山地灾害易发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维护生态安全的原则,提出矿区工程项目的限批条件如下。一是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的地区,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二是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三是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根据水土资源容量,对于同一建筑石料资源区,建设密度过大或者同期建设过多的项目。须修正完善后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条件。通过对主体工程选址选线、施工方法与工艺、施工时序、施工道路与施工营地、工程占地、排水、控制水土流失和保证安全等方面的分析,归纳出需修正主体工程设计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要求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基本规定与特殊规定,同时满足水土保持方案修正准入条件要求的方案。
4. 本方案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方案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深度,设计水平年取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2019年。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至设计水平年,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2%以上,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67,拦渣率达到98%以上,林草植被恢复率99%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27%以上。
二、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长兴县某矿山开采区占地类型为林地、工矿仓储用地,以工矿仓储用地为主。要求主体工程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进一步对矿区进行详细勘察,优化开拓系统及矿区平面布置,尽量减少对开采区周边林地的占用。矿山开采各项条件较便利,矿山开拓运输方式选择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式,并剥离表土集中堆置用于开采平台绿化覆土,有利于水土保持。
场地分区合理,工艺路线流畅,人流物流通畅,在附属设施布置上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减少占地面积,节约用地,利于水土保持。矿区地表雨水进行有序处理,合理排放,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不完善,需在方案中进一步补充设计或明确说明。
综上所述,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主体工程总体可行。但就整个矿区而言,主体工程只注重了本体防护,而对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面考虑的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
三、长兴县某矿区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主要工程量
本方案根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等进行防治分区划分。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4个区: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Ⅱ区—加工防治区;Ⅲ区—运输道路防治区;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各分区具体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如下:
1.施工期
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50hm2。工程措施:剥离表土2.27万m3;临时措施:道路排水沟1168m,简易排水沟100m,沉沙池4座。
Ⅱ区—加工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1hm2。工程措施:永久排水沟558m,沉沙池2座、挡土坎60m;植物措施:撒播草籽0.13hm2;临时措施:填土草包480m3,临时排水沟490m。
Ⅲ区—运输道路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14hm2。工程措施:道路排水沟189m,沉沙池2座,洗车沉淀池1座。
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98hm2。工程措施:截水沟140m;临时措施:填土草包264m3,临时排水沟270m,沉沙池1座,撒播草籽0.98hm2。
2.生产运行期
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50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11.65hm2,绿化覆土5.82万m3,平台排水沟3433m,纵向排水沟160m,消力池9座,平台挡土坎3433m,宕底挡土墙1072m,宕底排水沟1175m,沉沙池2座;植物措施:种植灌木27022株,撒播草籽11.65hm2,边坡复绿8489株,抚育管理11.65hm2·a。
Ⅱ区—加工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1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1.42hm2,绿化覆土0.71hm2;植物措施:种植灌木3556株,撒播草籽1.42hm2,抚育管理1.42hm2·a。
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98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0.98hm2,绿化覆土0.49hm2;植物措施:种植灌木1792株,撒播草籽0.98hm2,抚育管理0.98hm2·a。
四、长兴县某矿区水土保持监测
本工程为建设类生产项目,监测时段从施工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即从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共60个月。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监测频次:一般对于正在使用的临时堆土场,以及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至少每10天监测一次;扰动地貌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挡拦效果等施工期每1个月监测一次;矿山开采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遇暴雨、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监测。
根据工程特征及现场踏勘调查,方案拟设2个固定监测点,分别是加工区、运输公路区排水沟出口沉沙池各1处。
五、结论及建议
矿区内无国家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及试验区,无崩塌滑坡危险区,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对主体工程的建设无制约因素。
主体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主体工程安全问题,挡土墙、平台排水沟等防护措施,既能够保证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营,同时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在对主体工程各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本方案针对各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工程、植物及临时防护等方面的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结合主体工程已有防护的措施,实施后可达到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不会形成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对周边区域造成影响不大。
本方案各项防治措施实施后,可有效控制本矿区开采过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在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矿山开采是基本可行的。
工程主体设计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的内容应进一步细化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在工程监理文件中落实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由监理单位控制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在施工前,委托相应的资质机构开展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水土保持监测文件中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要求,由监测单位开展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防治效果的监测。
总之,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主体工程基本可行。主体工程设计中的平台挡土坎、平台排水沟、矿区平台边坡复绿等措施能达到水土保持要求。但就整个矿区而言,主体工程只注重了本体防护,而对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面考虑的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考察报告.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7
2.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篇5
省委、省政府组织赴浙闽学习考察,对于深入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开创“富民强省、二次创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真听、看、问、访、议,我们确实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受到深刻的思想解放教育。时间虽很短,收获却极大。深深感到浙闽的发展速度激励人。浙江从1996年开始,全省gdp和人均gdp在全国位次由1978年第12位和14位上升到第4位。福建到2001年全省gdp由1979年居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1位。温州、宁波、厦门等地年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提前实现了小康。这些地方的跨越式发展令人振奋。浙闽的现代观念启迪人。两地思想解放走在了全国前面,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我们落后的原因,关键是思想解放程度没人家高,抢抓机遇意识没人家强,市场经济路数没人家宽,自主、自强、自立创业精神没人家足。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首先必须在思想解放、意识转化、观念创新、精神塑造等方面下功夫。浙闽的创业精神教育人。两地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得益于他们的勤奋和智慧,更得益于他们不甘平庸、敢为人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温州人靠四个“千万”打天下,“风风火火闯九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温州人已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特殊的群体。“温州”两字成为一种品牌、一种文化、一种无形资产。他们的这种创业精神同我们相当一些人存在的小富即安、小得即满、老守田园,守着资源“金碗”要饭吃的精神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浙闽的发展远景鞭策人。两地坚持与时俱进,在经济遥遥领先全国情况下,仍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浙江确定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加快建设“数字浙江”、“信用浙江”、“绿色浙江”,努力成为经济强省、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文化大省。福建提出了新世纪构建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对外开放的三条战略通道总体构想,积极推进“数字福建”工程建设。厦门确定了四个翻番、上四个台阶、实现四个协调发展的目标。温州提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性轻工城、打造“信用温州”、“金名片”。发达地区乘势猛进,形势咄咄逼人。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从“自己同自己比有进步”的陶醉中解脱出来,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别人迈一步,我们必须迈三步、五步。只有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才能缩短与发达地区距离。
考察学习使我们思想受到巨大冲击和启迪,学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浙闽两省经验、做法移植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进一步开创“二次创业”的新局面。我们要以发展经济为主旨,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线,当前要着力在全市营造一个氛围,形成四个热潮——
营造一个氛围:就是营造学浙江、学福建的浓厚氛围。我们将在市级班子初步学习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介绍两省经验,落实省委省政府学习浙闽的部署。向各基层单位、国有和民营企业、广大干部群众传达省里的考察报告。在学习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浙闽在加快发展中究竟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浙闽对照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如何从实际出发借鉴浙闽经验;如何扩大与浙闽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市各新闻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传播浙闽发展情况和经验,报道各级各界、各行各业学习浙闽经验典型,发表有见地、有份量的言论。通过学习宣传,把浙闽经验消化到全市每个部门、单位和企业,贯彻到党政机关每个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推动××的各项工作有一个新的气象、新的提高。
形成四个热潮:第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热潮。我们与两省经济的差距,归根到底就在于思想解放的差距。省九次党代会后、特别是有芳书记视察××后,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初步在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开展招商引资、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这次考察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继续把解放思想作为全市上下、党内党外工作的一条主线,贯穿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始终。结合学习贯彻“531”讲话,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在全市干部中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强烈意识和观念,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起来、精神振作起来,聚精会神抓发展,大胆改革促发展,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敢担风险支持发展。用发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用发展标准考核干部、衡量政绩,用发展检验一切工作。解放思想要有的放矢,把民营经济确定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扭转根深蒂固的“轻商”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个体私营业者摆脱自卑心理障碍,增强加快发展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要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坚定实施“旅贸牵动”战略;摆脱靠单一所有制发展外经贸思想束缚,积极把民营经济推向出口创汇主战场;突破“互市”贸易狭隘意识,努力实现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二,坚持调整结构、培育主体,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经济主体少、小、弱。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民营经济就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途径的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民营经济就是扩大就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观念,认真学习两省经验、特别是温州经验,采取超常措施,从扩张数量和提高水平两个方面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多路并举,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的退出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与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结合,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要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在实现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同时,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使他们逐步从小规模、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化管理向投资多元化、生产专业化、市场国际化方向发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特别注意培养、扶持一批正泰、德力西、传化、银鹭式的无区域的民营企业,使之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注意引进个体私营老板,同时培养造就自己的个体私营老板。组织选派优秀青年到发达地区打工锻炼,在实践中增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才干,为××培养造就一大批民营企业家。
第三,坚持北开南联、整体推进,形成对外开放的热潮。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两省经验,认真落实好徐书记视察××提出的“五个延伸”要求,强化大开放观念。在稳定和扩大俄阿州市场基础上,以俄克市、雅库中国商业城、布市贸易中心为依托,大力开拓乌拉尔山以东大中城市和地区的市场。同时积极开拓韩国、日本、东南亚市场,向欧洲、美国、加拿大、北美洲等市场进军。充分利用俄罗斯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高新技术先进的优势,在农业、林业、建筑等领域巩固长期合作的基础,扩大合作规模。加强中省市直企业、边贸企业与区域内外企业联手合作,共同创造对外开放整体优势。抓住全国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机遇,发挥××自然资源、对俄经贸合作和劳动力比较优势,搞好项目开发和规划,吸引国内外资本,使××由服务通道变成国际资本聚集地。在扩大北开的同时,加大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南联力度。创新招商方式,从会展招商、组团招商到网络招商,从招商、委托招商到专业化招商,从以商招商、二次招商到产业链招商,不断拓宽招商渠道。选择重点地区、重点产业,提高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度。特别要瞄准浙闽一带,引进温州等地的制鞋、小家电等生产企业,落地加工对俄出口。积极寻求同民营企业的名厂名家合作。加大招商项目的前期工作,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招商。改变开门招商、闭门宰客做法,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使投资者真正能够招得进、留得住。确定专人负责抓紧落实好考察期间签约的项目。
篇6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高等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17-0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高效的一种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它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竞相仿效。然而,在学习和移植其经验的过程中,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因此,分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德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而有效地借鉴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共同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以“双元制”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一方面要在职业教育企业或跨企业的培训机构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从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学员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间实行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注重职业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双元制”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理论程度方面要求不是很高,但应长于实践与职业应用技能。
2.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应用与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紧密结合。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特点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类,并且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一般占到总学时的60%以上,而且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群的各项能力有不同的时间要求。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及其相关职业能力的需求加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及时融入相关的新科技或工艺成果,以保证其先进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接触的是企业现行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德国“双元制”模式提供各类实训场所来保证教学过程能融入生产实践,包括:(1)校内实验实训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充足,有能力购置精良的设备,而且德国企业从未来着想主动向学校捐赠设备,所以校内实验实训室设备先进、技术含量相当高);(2)社会各类企业;(3)地区行业协会职业教育中心。
3.企业作为教学主体广泛参与实践教学。德国企业界已形成积极参与职业教学的良好传统。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既能够使职业培训更好地体现企业需求,确保学生高水平技能的形成,又可以减轻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负担。即便如此,德国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准入要求也很严格,承担学生实训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德国的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教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由于政府对承担学生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依其接受学生数量及培训实践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因此,许多企业都乐于接受并广泛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训。
4.采用培训与考核分离的考核方式保证教育质量。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德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规定了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德国《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了职业考试的最低合格标准,一般来说,实践技能考试为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5~6小时。考试的组织实施、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来承担。
5.以立法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1969年,德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其职业教育的“里程碑”,该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在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培训的权责及培训的组织形式等方面作了阐述。此后,德国还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自此,“双元制”职业培训成为德国技术发展的支柱。1985年,德国通过《德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2005年,在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德国又修订颁布了新的《职业教育法》。正是职业教育立法的不断完善,才保障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不完全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很成功,成为世界的典范。我国为了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深化,也在积极学习德国“双元制”经验。1983年,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合作,开始了中德之间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此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与德国经济技术合作部陆续签署了关于职业教育合作的一揽子协议和计划。1994年,中德签署了中德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的高职院校掀起了对职业技术教学的改革热潮。一是加大了对校内实训教学的投入,建立了面向各专业的实训中心,通过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践技能训练环境来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这种简单的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远远不能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二是采用“2+1”模式进行顶岗实习,但在顶岗实习组织计划上经常缺乏学校—企业共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企业一方仅仅提供场所但很少真正参与职业培训,缺乏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而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也很难顾及,学生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缺乏互动的状态。从实践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套用“双元制”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强调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洽合作关系,而这在中国缺乏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教学模式?这就可以借鉴“双元制”精髓,从实际出发改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环境。
(二)“双元制”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1.政府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与企业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想直接获取高级技术人才而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职业教育的立法方面还不完善。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政府干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而且,运用立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物质作保障的原则。例如,美国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培训计划拨款16亿美元,并要求地方至少按1∶3的比例配套。虽然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但仍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高等职业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排名相当靠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应该运用立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2.提高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企业实践是“双元制”模式的主要一环,让企业广泛参与到职业教育以及实现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的有效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社会传统、政策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企业没有积极性;一些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实习生的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将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为了鼓励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政府应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对与学校联合进行高等职业培训的企业,实行直接财政补贴或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性补贴。同时,为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行业部门与教育机构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管理条例、实训场所、指导教师等。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的职业师资培养既重视所学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训练,师资培养的年限较长,要求也很严格,职业教师须经国家考试。教师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则是终身制,但仍需参加继续教育。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大量缺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学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有计划地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应建立一支由资深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是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保障。德国的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国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仍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岗位、待遇配套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瞿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明清.从欧洲教育改革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赴欧洲学术交流考察报告[J].昆明大学学报,2003(2)
[4]侯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走向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篇7
关键词:P2P网贷平台;风险类型;防范对策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P2P行业即网络借贷领域开始受到学术界、金融界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由于网贷平台是传统金融与新技术的结合,其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政策和监管不力,并引发行业的高风险。因此,相关各方在推动网贷全面拓展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关注在金融监管不足情况下行业的风险特征,关注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
一、P2P网贷的概念和特征
P2P(Peer to Peer)网贷是互联网借贷的基本方式,也是互联网环境下资金融通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根据银监会和小额信贷联盟的理解,中国官方将P2P翻译为“人人贷”。其业务机理为:在互联网平台上,资金拥有方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并从需求方获取利息。互联网平台(中介机构)负责撮合供求双方,考察借款方的资信状况,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贷款利息在不超过银行同期利息4倍的前提下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作为民间借贷的一种方式,P2P最初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有一定信用基础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通过中介机构的联络、考察和宣传,帮助这些拥有一技之长但缺乏资金的群体实现兼职、创业、培训、购买等愿望。中介机构仅仅根据这个人群的银行记录和身份信息,在免除抵押物或担保物的前提下确定他们的贷款额度和利息水平,并把需求信息传递给资金出借人,撮合双方直接签订供求协议。
2005年3月,全球第一家网上互助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伦敦诞生,之后很快被拷贝到了美国、欧洲大陆和日本。Zopa的英国网站拥有40万会员,已经撮合了8500万英镑的借贷。中国国内2007年开始有了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凭借原生的信贷基础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从2012年末至2013年起新平台的上线已经达到了以天为单位的发展速度。到2014年底,国内行业如果算入非完全在线点对点的平台已经达到2000多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不少新平台创建出来,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个行业。
观察现行P2P网贷业务的模式,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透明。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直接签订借款协议,一对一地相互了解彼此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出借人对借款人项目运行过程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能及时捕获,最真切、直观地体验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二是信用甄别。出借人根据平台机构提供的信息,有权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选择,可优选信用和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客户进行借贷,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三是风险分散。出借人可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情况,将自己的资金分散出借给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利息。通过“化整为零”的小额贷款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资金风险。四是低成本营运。P2P网贷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上方便快捷。利用大数据优势,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客户评估。通过低门槛设置,能最大限度地汇集社会闲散资金。
P2P这种无抵押无担保、额度相对较小的个人信贷业务,发掘了银行、信托和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覆盖的细分市场,满足了特定人群的资金需求,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金融行为总是与风险相伴随,金融创新也往往能突破监管的上限,导致风险因素累积,风险敞口扩大。P2P网贷在满足小微信贷需求的同时,承担了传统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其独特的资金融通方式加大了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虚拟性,使风险的处理更为无效。
二、P2P网贷平台的风险类型及机制
作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兴衍生品种,P2P网贷仍然受到传统金融市场的规范。因运作方式的特殊性,P2P网贷的风险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概括起来说,P2P网贷的风险大致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质风险、标的风险、托管风险和管理风险。
1.政策风险
目前,政府对P2P网贷行业的监管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合同法》中的有关条款。其中,利息的限定、中介联系人的定位、保证人的责任等虽有细碎的规定,但没有针对网贷这个特定平台进行包括资质、经营范围、保证金管理、账户管理等在内的明确规定。政策和法规的滞后是P2P平台和出借人要面对的第一道风险。
按照现有的相关规定,P2P网贷平台理论上只是一个中介服务结构,其业务和收费应该独立于借贷交易之外,仅仅提供为借贷双方进行撮合的居间服务,促进借贷交易的顺利完成。但是现行的网贷业务似乎很难限定在这个基本框架内。因为,在当今信用严重缺失的环境下,中国的资金提供者并不愿意面对陌生人的没有本金保障的需求,无平台介入的信贷风险控制难度非常大。这种特殊的P2P生态必然约束网贷发展的现实可行性。如果平台愿意保证本息,成为资金出借者的最后买单人,又势必牵涉到现有的政策法律约束。在银发[1999]41号《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非法集资的定义是: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也就是说,由平台进行本息保障的P2P网贷一方面确保了投资人的利益,有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政策和法律上严格控制的非法集资问题。
2.市场风险
网贷平台的市场风险表现为,在政策规范不足的情况下,投资者过度放大金融创新的利益预期,盲目介入这个领域,在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以夸大其词甚至构筑虚拟收益的方式吸引投资人,进行全方位和版图拓展式的业务宣传。在缺乏必要的信用基础的前提下,以全额确保本息或支付高额奖金为诱饵进行远离实际的市场开拓。由于风险敞口日益扩大,风险触发因素日益积累,资金借出人以获取平台奖励金为目的的资金短期流动行为将会出现,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无法稳定,导致大量的坏账沉淀下来。一旦这种业务模式损害到三方利益,很可能引发平台难以为继而发生经营风险。平台的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旦遭遇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则席卷资金逃亡的情况亦将无法避免。
P2P平台风险的形成来自两大主因,一是机构定位模糊。P2P平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型金融中介机构,而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资产风险管理机构。它应具备借款标的市场分析功能,能对客户和借款人进行分类和研究,根据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给与项目的分析和建议。同时,平台应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科学、专业、全面调查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和用途的真实性,防范套利现象的发生。然而现行的各类P2P平台几乎都是匆忙启动,在机构功能、作业流程和考核机制上没有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二是专业人员缺失。一个好的网贷平台,它的组织架构应该由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员能够根据防范风险的规律性,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贷款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分析。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风险管理和防范的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资质。但近年来已经上线的网贷平台,不仅缺乏专业管理人员、风控知识和资质,更谈不上丰富的信贷风险控制经验和先进的风险控制方法。
3.资质风险
资质风险是指P2P网贷平台因准入门槛较低导致的监管缺失风险。网贷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净资本”管理的不同。在严格的净资本管理约束下,银行或信托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设立受限于注册资本的要件,一般要求数亿到数十亿不等。对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注册资本并不能用来经营,而只是营运的担保物,是公司设立的主要门槛。但网贷平台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基本不受注册资本的限制,其资金要求甚至低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少平台公司在申请设立时只是定位于从事信息流业务的中介机构,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无风险或风险可控,也无需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P2P平台是以非金融机构名义注册成立,实则从事资金融通业务。这种低门槛设立的网络金融机构,在资质实际缺失的情况下经营资金业务,必然产生巨大的风险隐患。在高杠杆率的资金营运模式下,网贷平台所引发的风险可能迅速放大和转嫁到投资群体及金融领域,引发全局性系统风险。
4.标的风险
现有P2P平台的标的种类是法定标的的衍生形式,包括本息保障的连带标的、约定金额的约标和理财形式的信托标的。这些标的隐含着有效性、真实性和资金沉淀等风险。对于连带标的来说,网贷平台的担保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往往以一般担保代替连带担保,对形成坏账后的投资者资金安全形成隐形威胁。约标类似于信托服务的形式,对于并无信托资质的平台来说,通过约标获取资金管理和经营权的合法性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平台是以虚拟借款人的名义与投资人进行撮合,必然将投资资金置于风险之中。理财标的是一种典型的信托产品形式,理论上平台应该以中介撮合人的身份进行宣传和,但目前网贷平台并无法律意义上的资质和风控能力来经营此类业务,平台本息担保的承诺很容易掩盖理财产品本身所蕴含的风险。受大机构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意识的影响,投资者往往在无风险评估的前提下,乐于接受平台理财业务而忽略投资风险。
5.托管风险。
所谓资金托管,是指资金委托人与具有一定资质的商业银行之间,通过法定形式的托管协议形成的资金委托与托管关系。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托管行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严格分离受托管理的投资产品与管理公司的资产,通过受托资金的独立性安排来隔离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对受托资金进行日常的清算结算、会计核算以及信息披露,最大程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然而,目前P2P平台公司的资金委托管理的实质,是在商业银行开设一个专门的结算账户,该账户与平台公司自有资金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隔离并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约束,商业银行方面没有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平台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因而不承担信息披露违规或虚假信息披露给投资人带来的后果。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网贷资金托管指导性意见,平台在运作过程中所宣扬的“资金银行托管”成了战术营销的噱头,而非银行对平台信用的背书,由此必然带来资金托管风险。
6.管理风险
目前P2P网贷平台的创始人和他的专业背景非常复杂,包括IT人员、信贷员和私营企业主等。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销和策划上,目标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户。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没有风险识别、化解和控制的意识,因此不可能借鉴成熟金融企业的经验,在平台建立与运作之前,先行建立一套完善的风控模型和风控体系。在专业技能与风控体系双缺失的情况下,平台“带风险运作”也就不可避免。另外,平台创始人和高管的道德素质也是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否具有严格的项目审查、科学的抵押物评估、到位的宣传与撮合、有效的资金管理以及风险一旦形成时能否勇于担当等,是管理者道德素质高低的基本评判标准。
三、P2P网贷平台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P2P网贷是国家大力推动创新驱动背景下,通过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业务,来缓解传统金融在资源配置上的结构性矛盾,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和日益壮大的金融服务低端市场,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一条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和推动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全球性趋势。因此,预防、评估、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成为促进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一)建立P2P网站认证制度。建立可信网站识别体系是减少和杜绝假冒或欺诈网站的重要环节。建立可信网站识别体系的实质,是提高P2P网站的注册门槛,通过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对网站的真实性和网站内容进行验证,逐步形成信息和资金的可信链,从而预防欺诈网站的产生,确保金融网络信息空间的安全。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标准,建设可信的战略标识,确保互联网上网贷站点的真实性,及时查处非法非标准网站。二是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网站服务器的电子认证,对资金转移和交易过程进行技术担保,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三是进行技术公关,开发新的认证设备,确保pc终端和移动终端平台的认证安全。
(二)构建网贷平台的信用基础。P2P网贷平台的信用基础,就是在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以市场和信用为导向进行合理和充分的竞争,形成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目前网贷最大的问题在于机构的银行化和业务的媒介化,导致了平台与投资人之间信息隔离、敞口扩大、区域垄断等内在风险因素的堆积。因此,政府首先要制定相关法规和监管条例,防止平台的银行化趋势和资金池、理财信托等集资趋势,推动平台中介的信息公开和“资金-投资项目”的一一对应。对平台的中介收费行为进行合理的价格指导,对长期高额收费进行备案和规范。政府要鼓励和创新市场竞争行为,利用互联网广泛性、传播性、公开性优势,努力构建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机制,允许各类经济体和各种所有制主体参与其中,通过各自的经营策略和营运手段,形成与传统金融有别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建立起客户投资的自由识别和选择机制、平台服务质量的规范机制、投资人与平台之间的互动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金融脱媒,充分体现普惠金融的价值和意义。
(三)加强资金托管的管理。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网贷资金托管指导意见,明确平台的责任、义务和风险预防手段,严格投资资金与平台资金的界限,禁止平台利益相关人与托管账户之间发生资金往来,严格审核借款人和借款项目的真实性。资金清算前平台公司提供的证明材料要确保真实有效,要认真确认借款行为的合法性、预留印鉴和反洗钱审核材料的真伪,对于因挪用客户资金、伪造借款人和项目产生的后果,要责令平台公司承担相应责任。要充分做到信息公开,托管资金的使用和收益情况,要按月、按季、按年进行真实的信息,建立专业的投资信息平台。在投资者与平台的信息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不定期召开投资情况说明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专业会计师对托管资金的运行进行审计。
(四)建立和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公众监督是网贷平台规范运作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准入标准和行业监督弱化的环境下。公众监督可采取第三方监督和投资人监督形式。第三方监督是由第三方网站对网贷公司内外情况和运作进行考察和监督,对平台进行风险等级评定。考察内容包括平台公司的各类资质证件,注册和办公地点,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员的履历,平台宣传的借贷对象,项目情况,平台近三年资金往来明细。同时,第三方监督机构要抽查特定或大额资金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借款用途和项目背景。通过细致的考察来获取详尽的信息,形成考察报告后进行公开。投资人监督是指由投资人自主发起组成投资人调查团,对就近接受服务的中介平台进行实地探访,或通过网络大数据提供方对企业法人和借款人进行查实。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人也可以个人或调查团的名义,在第三方论坛上对平台不规范行为进行质疑,以寻求平台的说明和解释,消除投资的顾虑。
(五)加强平台自身管理。平台的内因是一切风险的根源,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平台的风险管理能力,是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的关键。1、严把风险控制关,强化平台的透明度。要切实消除引发坏账的内部因素,降低借款坏账率。对每一个借款人的申请要认真审核查实,根据借款人信用记录和项目风险等级来确定信用或抵押借款,并对借款过程、项目运作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做到每笔借款均有据可查。2、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平台公司要设立风险准备资金池,资金来源包括股东的初始投入资金和公司每年的盈利公积。资金池的资金要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补充并对外公示。资金池的资金只能在平台出现坏账或逾期时第一时间对投资人进行垫付,不允许挪作他用。设立风险准备金,是提高平台信用等级、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保障。3、加强平台人才建设。要把风险指标作为平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基础,不断增强平台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要通过聘请宣讲或外派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者的金融企业管理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最终提升平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六)防范系统风险。
防范系统风险,就是防范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因破产、清算、资不抵债出现时而形成的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从目前国内P2P平台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不小。因此,平台公司应该把防范系统风险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1、管理风险敞口。风险敞口是指投资标的物如果出现违约,可能导致产生风险的信贷余额。平台公司要对广泛的市场因素进行实时检测,建立必要的综合风险模型,判断经济和行业走势,甄别和筛选优质企业和项目进行宣传和撮合,减少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管理在险资金。在险资金是指发生市场动荡和极端事件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承担的最大损失或最大损失额。在险资金是风险敞口出现最坏情况时的一个量化。平台公司在跟踪多种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应该为各种特定因素加上风险系数和触发条件,主动判断市场走向,积极调整资产配置,通过调节基于不同因素的风险敞口的大小,来降低资金综合风险,从而提高平台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作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异业合作模式,P2P网贷平台在中国发展了将近十年。其兴起和快速壮大均源自中国复杂的经济背景和特殊的金融生态。无论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将来以何种形式融入到经济体系中,风险的管控和防范仍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P2P行业以理财客户作为广泛的客户基础,管理风险比创造盈利更为重要。确保客户的投资安全,永远是金融业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 刘英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中国市场,2013年43期。
2. 张松等《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新金融,2013年09期。
3. 何文虎等《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14年08期。
4.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新金融,2014年04期。
篇8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与去年聚焦“经济”略有区别, “民生”问题成了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医疗改革”(下称“医改”)则是热点中的焦点。卫生部长陈竺曾指出, “医改的难点是公立医院改革”。而政府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一直是“政事不分、管办合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由此造成的弊端往往使得在一些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等责任不清,对全行业的管理职责更无法根本落实。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率先推出了包括上海在内的第一批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试点。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医院“管办分离”试点年。转眼4年过去了,随着《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新医改方案)的通过,以及近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下发,均再次明确指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民营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几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管办分离”的思路。
所谓“管办分离”,是将政府作为服务供给者、出资者和监管者的职能分离开。类似香港在推进公共资本有序进退过程中成立医院管理局进行统筹管理的做法,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拥有医院,淡化其作为公立医院具体经营和直接管理者的职能,同时,强化作为全行业监督管理者,履行政策制订、宏观调控、市场准入、行业监管和公共卫生管理等的职能。切实实现医院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经营权。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鼓励民营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两天后,以国务院副总理为组长,包括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等6个部委在内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
2010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管办分离”试点进一步扩大(首批16个),强调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根据中国医改近年的探索,“管办分离”在具体落实上往往呈现出因地、因情制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作为中国唯一省级的“管办分离”先行者一一上海申康模式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唯一省级医疗改革的“申康模式”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探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先是仿效新加坡进行公司化运作,成立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申康投资公司”)以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化程度,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
2005年9月9日,在申康投资公司的基础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中心”)成立,从纳入上海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23家市属公立医院(下称“市级医院”)开始,推进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试点,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家省级“管办分离”医疗改革试点单位。
申康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成员由市卫生局、国资委、发改委、财政局、教委、医保办、药监局、医学院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虽然申康中心与卫生局同级(正局级),但根据全行业管理要求,应当遵守卫生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业管理安排。
作为上海市政府设立的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申康中心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法人,是23家市级综合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行使重大决策、经营者聘任,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的考核、评估和监控权力,确保国家办医的政策和规范、规划的落实到位,增强市级医院公益性,推进医疗机构改革,盘活资产,提高办医质量和效率。
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申康管人,部分市级医院的人事任免归申康;申康管事,行使对医院的发展职能,财政拔款也会从申康这个渠道走;申康也管资产,而且工作上轨道以后,资产划转工作也会进行,而且财政盘整也会从申康这个渠道走。”所辖23家市级医院,包括12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4家中医医院)、7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3家三级医院,总盘子达180亿元。
据统计,截止2009年末,23家市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2.0万张;门急诊2982.36万人次、出院病人64.43万八次、住院手术28.37万人次,分别占全市医疗机构业务总量的18.11%、28.63%和37.85%,约占全市三级医院业务总量的2/3。
内部管理专业化、规范化
申康中心探索出了以“战略规划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市级医院“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内部管理,突出公益性,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切实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首先,落实医院经营自,明确院长的权责,实施战略规划管理。组织市级医院编制了“十一五规划”,明确量化指标、时间节点;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明确工作重点,细化为年度实施计划,与预算、绩效考核等指标结合;同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保障进度和衡量指标“落地”,增强医院的规划管理意识。
其次,全面清产核资,理顺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监管,探索以计划为依据、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市级医院全面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截至2009年底,市级医院总资产232.46亿元,净资产188.8亿元。通过制定实施《市级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和《市级医院成本核算办法(试行)》,初步建立市级医院预算管理机制和成本核算制度,确保收支平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逐步降低成本支出。
在近年来业务量不断增长、物价指数不断攀升的情况下,2005―2009年市级医院平均每万元业务收入的能耗支出年均下降4.88%;同期,平均每万元医疗收入的卫生材料支出年均下降2.70%,2009年有近1/2的市级医院下降。
再次,实施院长绩效考核。2006年,申康中心制定实施《市级医院院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建立了以管理业绩为核心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历年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院长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选聘的重要依据,从而构建了对市级医院院长明确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了公益性办医方向,加强了成本控制,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根据绩效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主动采取各项措施改善绩效,形成了绩效持
续改进机制。
最后,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出资人监管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医院的经济行为,申康中心稳步推进医院财务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和审计整改等各项工作。委托专业的审计中介机构实施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同时,审计的目标取向已从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逐步转变到对市级医院的内部控制与运营绩效审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手段和经验,申康中心还陆续推出了“医联工程”、日间手术、日间化疗、临床路径管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组织市级医院优化医疗服务,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5年,申康中心启动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医联工程――患者在一家医院办卡,联网医院通用,2009年进入实质运行。为1100万患者建立了跨医院的个人诊疗档案,发放自费病人“医联卡”240万张。目前,23家市级医院之间病例基本信息、检验检查和用药信息初步实现共享;21家医院之间医学影像信息初步实现共享,并开展了重复检验检查提醒和治疗安全警示试点工作。同时,成立“医联中心”,建立数据质量和信息共享应用评估制度,规范“医联工程”的运行管理。
2007年以来,还在具备日间手术条件的14家市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共开设床位289张,涉及57个科室。至今,共开展日间手术近5万人次,平均住院天数下降9.2%,住院医疗费用下降15-65%;日间化疗试点,共设床位41张,已收治各类恶性肿瘤患者1805人次。
同时,创新推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累计提供导医服务近950万人次,咨询服务1200万人次,各类预约服务160万人次,发放检查报告600万人次,免费测量血压11万余人次,免费出借推车、推床10万人次,老弱病人陪护9万人次,免费寄存行李2万2千余次,代寄检查报告1万7千余次。
还在6家市级医院开展了“专病联合门诊”试点,开设联合门诊18个,诊治病jk44878人次,逐步形成以标准化管理为特点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创新临床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有14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涉及71个科室、185个病种,全年总计纳入患者3.8万人次,有效降低了均次费用和平均住院日。
另外,组织13家市级医院建立14个专家团队,与全市54家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支、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6种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促进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新模式,产生一批慢性病科研成果,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健康普及工作。
截止2009年底,市级医院下基层医院服务,主治医师793人,出诊2.88万人次,开展业务查房1.34万人次,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28次,参加居民达到10.48万人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病人2.28万人次。同时,已还与上海的18个区县的219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郊区(县)中心医院和区(县)中医医院“结对”基本实现“全覆盖”。
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申康中心成立以后,积极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构建了以战略规划为统领,以全面预算和绩效考核为重要抓手,以资产监管和审计监督为保障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形成相互制约、环环衔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将上海市公立医院的建设推进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公立医院诊治疑难重症和承担危重病人抢救任务的功能定位得到凸显。同时,发挥了市级医院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援郊区、社区医疗机构,满足了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更难得的是,尽管业务量增长,医疗费用仍得到了有效控制。医生人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平均住院日大幅下降,能耗及卫生材料等成本下降,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增强。
同时,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硬件上,完成了“十五”基本建设任务:总计28个项目,完成总投资69亿元,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涉及22家三级甲等医院,初步实现了改善老百姓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的建设目标,也为市级医院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编制实施市级医院“十一五”基建专项规划,目前已完成立项14个项目,总投资47.98亿元、总建设规模69.92万平方米。
软件方面,组织市级医院以提高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先后实施了16个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30个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25个中医验方I临床评价项目、7个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8个科研平台建设项目、6个中心实验室规范化建设项目和56个临床管理优化项目等临床科研项目。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共计培训现职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520余人次。至2008年底,市级医院共增加领军人才45人,其中首席科学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5人。
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四年半来,完成12项课题研究;先后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公立办医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了20余篇专题考察报告,着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补偿机制成为医院改革瓶颈
由于缺乏一、二、三级医院的梯度就医,民众持医保卡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医院就诊,医疗需求弹性的不合理放大,导致了市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始终相对不足,服务量不断上升,给医院运营带来很大压力,对医院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加强内部管理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而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公立医院健康运行、维持公益性的重要基础。但长期以来的补偿政策环境造成了公立医院难以从机制上体现公益性。市级医院面临经济压力不断增大的困境,补偿机制问题已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瓶颈。
一、长期以来,医院高度依赖药品加成收入进行补偿,但随着药品加成率大幅降低――从原来的30%降到现在的15%――给市级医院实现业务收支平衡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近年来,尽管市财政不断增加对市级医院的投入,但对于医院财政状况的改善而言,投入仍显不足,占的比例较低。
三、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疗劳务价格低于成本。
四、医保总控超预算分担。医院需要负担已经支出的超过医保规定的控制总额的那部分费用,但实际情况是病人在医院的就诊总量医院事前是无法控制的。
五、市级医院基建项目、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尚需要医院自筹相当部分的资金。许多医院向银行贷款,付息压力增大。
六、医院为改善就医环境,近年来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此运行成本随能源、材料等物价指数的上升也不断增长。部分市级医院业务支出的增幅已经高于业务收入的增幅,医院的收支赤字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
在当前的补偿机制下,拓展业务、增加收入、扩大规模是各个医院不约而同的追求,形成了公立医院高效率、高消耗、粗放型的运行模式,在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医药费负担,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中国的公立医院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公立医院相比差距是明显的。随着民众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相应细分的医疗服务市场缺失;社会办医,规模小,技术弱;商业医疗保险缺乏足够发展空间的弊端将日益显现。这都呼唤中国医院改革在科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有更多、更大的创新。
篇9
关键词: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08-0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考试制度,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自学考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自学考试也面临着如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网络学校的迅速崛起、民办教育日益壮大,导致参加自学考试生源数量逐步下降、助学站点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这些助学站点为了提高考生考试通过率,不惜采用各种违规手段,使自学考试考风考纪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严重危及自学考试的质量和声誉。在这些新的现实面前,自学考试本身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显现,因此,从2010年起,国家考试管理机构开始探索新一轮自学考试管理与改革;作为自学考试个人自学与国家考试的结合点的助学站点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很多缺失的地方,如何深化进行自学考试助学站点管理的创新和变革,是我们新时期自考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紧要问题之一。
一、助学站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助学站点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主考院校为依托,协助主考院校完成招生、报名报考、组织面授教学、收集相关资料和考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对最大限度地挖掘主考院校的教育资源、缓解主考院校的助学工作压力、拓宽为考生服务的途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效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助学机构对自考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大,加强对助学机构的管理也成为自学考试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助学站点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学考试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考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成为提高考生毕业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关键环节,如果管理不善,会导致自学考试考风考纪的下降,危及自学考试声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社会的稳定。30多年来,自学考试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助学机构——助学站点也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近10多年来,完全依靠主考学校自身助学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助学机构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成为助学机构的生力军,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共有助学站点100多个,其中民办站点占了30%以上,而且从助学站点规模而言,其所占比例已超过了40%;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助学机构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结合我们多年的办学经验,将一些有共性的问题概括起来统一分析如下:
1.生源组织“杂乱缺章”。由于高校扩招和高考人数的下降,以及成人高考、电大和自考对历史遗留人员的消化,加上自学考试30年来基本模式没怎么变化,改革力度不大,造成了参加自考人群已转向高考落榜生的现实。使参考整体人数急剧下降,导致助学站点之间生源争夺激烈,特别是少数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助学站点的生源争夺战达到了各种手段无所不用的地步,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虚假消息,夸大办学条件,靠弄虚作假吸引考生,有的铤而走险,公开许愿,只要来报名,不用上课学习也考试包过,严重威胁考风考纪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及自学考试的生命线;二是以高额生源费为诱饵,通过招生贩子做中介招揽生源,导致招生工作恶性竞争,场面甚为惨烈,严重扰乱了正常招生工作次序,导致乱收费、多收费现象经常发生,考生抵触情绪高涨,严重时危及社会稳定,这种情况尤以民办助学站点为盛。
2.助学授课“少斤缺两”。面授是助学站点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好的面授过程,可以提高考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习成为生活之必需,收到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考纪考风好转,提高考试通过率的良好效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不足,面授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缺失:主观方面主要有:面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因课时费成本的限制,很难吸引高水平教师授课;加上很多助学机构在自学考试前一个月集中授课,这段时间内教师需求量大,好教师供不应求,有些助学站点只好退而求其次,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研究生也被拿来滥竽充数,面授教学变成划重点、猜题目的突击时间,这种走过场式教学的最后结果是:考生到课率不高,真正主动学习的人少,混文凭的人多;这些助学站点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兑现招生违规许诺,一部分工作人员铤而走险,出现了有组织地助考的严重违规行为,最终结果就是严重威胁自考的生命线。在客观方面,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助学站点实践环节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虚报成绩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还有专业课程设置重系统性与理论性,轻实用性与动手能力培养,指定教材内容老化,考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学与用严重脱节,如何尽快完善这个问题,平衡矛盾,也是当务之急。
3.收费随意“搭车缺管”。近几年来,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和相关部门每年都联合发文,规范学校收费管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监管机构和措施,加上反馈渠道不通,一些助学站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常巧立各种名目,违规收费;例如:按国家有关规定,自学考试只能收取学费(含论文答辩费)、书籍费和科考费三种,并按学科门类给出了收费上限控制,但有些站点为抵消高额招生成本,总是以各种理由想方设法强制收费用,如班费、办证费、复习资料费、考前辅导费、论文指导费、答辩费等,严重时导致有些考生集体组织罢课抗议,危及社会稳定。
4.工作队伍“建设缺欠”。自学考试助学站点的管理人员,正式职工人数较少,大多为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民办助学单位更为突出,且这些工作人员大多为非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水平和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服务不主动,很多考生无法按时收到教材、教辅资料及授课时间和内容等应及时收到的信息;无法及时校对出考生基本信息资料中出现的错误,学籍异动平时无人管,结账时糊涂账多,错误不断累积,导致历史遗留问题增多,费用清理难度增大,管理困难,更有甚者,导致考生毕业证信息错误,给考生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主考院校声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5.考风考纪“监管缺严”。开考初期,自学考试考风考纪严格,毕业生的质量很高,自考毕业文凭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可以说,考风考纪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但近年来,行业委托开考专业增加,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生产第一线需要的人才,民办助学站点的崛起,为自学考试助学开辟了新的领域,随着主考院校生源数量的扩大,主考院校和国家考试机构对助学站点管理的精力相对有限,监管难度增大,其后果是有些助学站点助学不严、助考过度,考风考纪流于形式,如何在保障助学机构积极性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加强对助学站点助学的全方位、全范围监管,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实现考风考纪的好转是相关考试管理机构和主考院校所必须解决的关系到自学考试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二、加强助学站点管理的实践与对策
1.建立助学站点定期资格审查和评比制度。对助学站点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准入制度,必须对助学站点的指导思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条件进行审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设立助学站点,开展助学工作;其次是设法掌握助学站点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总结经验,提高站点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定期建立交流环境和渠道,以便尽快发现和解决站点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监控和管理站点的第一要务。长沙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先由招生和业务主管部门联合对申请助学的单位进行综合考察,形成考察报告,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统一讨论是否同意建站。建站后,由我院业务部门管理指导和监控,同时,每年召开一次站点年度工作会议,在会上由院长做工作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部署来年工作,以长沙理工大学自学考试助学站点评价办法为依据,先由助学站点自评打分,再由我院评审小组组织专家评审,选出先进助学站点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会上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站点进行整改,严重的终止合作关系,取消助学站点资格,以弘扬正气,打击歪风。会议期间,还专门由业务部门组织对口站点召开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体会,面对面地分析新情况,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必要时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站点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强招生监管。招生,是自学考试工作的第一步,有生源才有事业,生源问题关系到自学考试的死生存亡,如何监督助学站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扩大生源规模,合法招生,防止招生许愿和高额招生费用骗取考生呢?长沙理工大学的做法有如下几点:一是统一招生的助学站点名称,实行招生信息由主考院校统一审核、检查和制度,防止虚假信息和招生广告,并对助学站点的招生广告实行年度审查备案;二是在暑假期间组织招生检查人员到站点、车站明察暗访,制订预案,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改正,防止恶意竞争生源;三是建立网上及地方媒体督查小组,打击网上违规招生;四是对违规站点视违规程度予以不同层次的处罚,处罚措施主要有:定期整改、停业招生、终止合作、强制回收学生等。
3..加强教师管理,实行面授教师资格审查与备案制度。自学考试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考生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极大,为了照顾到各种不同水平考生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来自工作第一线的考生,他们知道哪些知识“实用”,哪些知识用不上,因此,他们的学习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希望学的知识既要有新颖性,更应有实用性。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面授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建立教师库,根据自考教育的特点聘任教师:第一,在选定教师时,要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注重聘请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老师为面授教师,在实际过程中建立教学结果反馈制度,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备案,实行优胜劣汰,好的留用,差的淘汰。第二,为提高教师的相对稳定性,我院建立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集体对课程教材、学生素质、考试特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备课成果下达到助学站点,指导面授教师上课;第三,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自考方面的交流与研究,通过高水平教学吸引学生上课。
4.加强助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自学考试属国家级考试,级别高,政策性强,组织严密,大部分工作都有很强的指令性和时间性要求,因此,加强助学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是自学考试特点的必然要求,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较队伍,它要求每一个队员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敢于坚持原则,善于严格管理,他们应熟悉国家关于自学考试的相关政策、工作流程,并在办学实践中身体力行。这样才能为助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我们的做法是:对站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利用每年召开一次站点工作会议,交流心得体会,学习讲解新的政策,检查落实情况,了解第一线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个别情况可通过QQ群讨论和培训。
5.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自学考试既是一种考试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教育形式,21世纪的发展,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标志,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就是要在过去社会助学更多地侧重于手工管理和教师面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为考试管理人员和考生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稳定的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率,减少工作差错。以信息化建设推动自学考试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使学生24小时都有学习资源,缓解工学矛盾难题,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为考生提供政策资讯、学习资源、过程评价、互动交流、报名报考、成绩查询等较全面地学习支持和考试服务,让考生花较少的时间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为了做到这些,长沙理工大学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站,可以及时各种文件、通知,下载相关信息,查询考生个人信息。开发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供工作人员在系统中进行考生基本信息管理、自动录入并管理成绩信息,根据业务需要产生各类报表,还有学籍异动管理、学费管理及各种统计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开发了自学考试助学站点教学质量网上实时监控评价调查终端,考生可对每门课程的助学情况进行实时评价,使我院教学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控助学站点助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为考生提供网络教育的学习平台也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之中。
6.严肃考纪考风教育,坚守自学考试质量生命线,保住自考生命线。坚持国家自学考试的权威性,确保国家考试质量和安全,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考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我们正处在中国社会转型越来越追求公平正义的年代,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助学站点开始,加强对考生的考风考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每次考试前1个月召开考纪考风动员大会,组织考生认真学习考生须知、考风考纪违纪处罚决定,签署考试诚信保证书,造成强大的心理政策压力,强化考生自觉遵守考风考纪的意识;第二,我们按国家考试机构的要求对监考老师进行详细而严格的考务工作培训,坚决制止各种违纪行为,营造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氛围,确保了自学考试的公平、公正和质量。
7.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自学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助学站点在面授过程中应加强考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认真完成课程本身安排的课程实(试)验,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发挥主考院校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如模拟、仿真实验、动画影像资料等)帮助助学站点考生完成实践环节学习和考核;另一方面,应结合课程特点和考生实际能力和水平设计大型综合作业让学生练习,增加课程设计的数量,通过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学有所用,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8.切合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结合实际工作真正解决问题,通过这个完整的过程,达到熟悉流程、提高业务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也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论文)的过程,必须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传统方式,让考生结合实际工作选题,指导教师由一人改为两人,助学站点一个,考生当地或本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一个,突破单纯由学校教师指导的限制,学校教师负责理论指导,当地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督促和实际指导,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的互动。
招生许愿是助学站点一切不良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变态的高额招生费用是社会不稳定的最大隐患,这两颗毒瘤是产生投机取巧导致考风考纪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同时,也应该看到,助学站点的管理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与自学考试其他的配套政策息息相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已经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有些专业的考试计划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学考试收费标准多年不变,与日益增长的考试、助学成本直线上升的客观实际严重脱节;只有直面现实,从源头抓起,进行大的彻底的教育革命,才能有利于处理自学考试本身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自学考试就应根据人民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用“满足社会和人民的个人需要的教育程度”作为质量标准。把重点放在社会紧俏人员的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上,为了配合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让高校为城镇化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考虑到农村的实际现状,国家财政应提供配套经费,依次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改革,主动调整自学考试试卷的难度和单一考试方式,加大实践环节考核,扩大主考院校自,这样才能调动考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好的课堂纪律和较高的到课率,避免招生许愿恶习发生,从根本上消除高额生源费引起的恶性循环,让助学站点安心、专心助学,全面提供助学站点的管理水平,促进考风考纪的自然好转,使自学考试事业重回高峰,迎接繁荣。
参考文献:
[1]苏汉元,等.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J].继续教育研究,2010,(09).
[2]祝秀磊,等.论终身教育体系下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发展与变革[DB/OL].
篇10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带队,13个市(地)和20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委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走访沪鲁个市、县(区)及个企业和单位,切身感受了两地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习了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5%;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6337元和2888元,分别增长9.2%和18.1%。
二、上海、山东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在上海、山东学习考察,总体的感受是两地的干劲足、气魄大、作风实。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进,百折不挠,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热情与干劲不断高涨;始终把满腔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断创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上。近几年,山东提出从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8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过去上海人认为,中央让干的就干,不让干的就不干。通过与深圳的对比发现,这种观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观念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央没说不让干的就大胆放手去干,中央允许干的就千方百计干得更好。上海在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和高度,提出新一轮改革要把重心从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转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搞活国民经济的新思路,使国企改革稳妥有序的进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上海深得机遇之惠,抢抓机遇的意识日益增强。去年,他们准确分析了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提出要“看势做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战略升级为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山东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全国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提前运作,争取主动,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潍坊高新区主动出击,提前划出8000亩土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争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山东创新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行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考核“三项体系”。各市县不仅领导干部有指标,而且细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同时奖惩分明,领导干部完不成指标,离职去招商,完成后再复职。最近省委书记、省长带队,成立联合检查组,在6天时间里行程2600多公里,检查了6个市地,并召开现场会。主要是看落地项目,看经济发展。从基层解决光说不干的问题,使解放思想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业绩突出,就大胆使用。这次联合检查组检查之后,一次就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厅级干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与山东虽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同,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有别,但其推进改革攻关中有着共同特色,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灵活多样。上海提出了“八个有机统一”,山东实施“六项主要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筹措改制成本。国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山东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转让存量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等,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山水集团是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山东水泥厂,为国有企业。原来是一个连年亏损、即将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了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并以“腾笼换业”的方式(即厂址搬迁,土地变现),获得2亿元建设发展资金,又不失时机地对位于市区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搬迁,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顺势改制为民营企业。他们用“腾笼换业”筹集来的资金建起了新的生产线,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职工。山水集团目前已成为具有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明年可达3000万吨,16个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龙头企业。二是凭改革的力量巩固国企的主导地位。上海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进退、国企改革的“破”与“立”问题。不把国企改革简单理解为“国退民进”,在有些领域“以进为退”,有些领域“以退为进”。山东面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片面强调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啤酒行业骨干企业的青岛啤酒曾陷于体制陈规不能自拔。自1996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多种方式收购兼并了全国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强大动力,从1996年至今,青岛啤酒的销售总量从33万吨增长到300多万吨,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70多亿元,利税总额从3.5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品牌价值67.1亿元,位居全国啤酒行业之首。通过改革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国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强调抓住国企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带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联动配套。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青岛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弱势群体“阳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为城乡3.6万户、7.5万人实施了低保,年发保障金5000万元,保障率100%。
(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山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而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地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山东两省市都赋予省级以上高科技园区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强。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5.9平方公里。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增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宽了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聚集。为了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张江”的战略决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项目集中到张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制高点。如今,“聚集张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国内首创的银行卡产业基地。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把高新技术发展与农民利益通盘考虑,通过给农民发放生活补助、建立养老保险、搞好不动产经营,以及把农民的补偿费等置换成标准厂房和商业房、把农村的旧村址置换成现代生活小区、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置换成企业职工或个体私营业主等方法,破解了农民“三忧”。“三个置换”,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各高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科技部组织的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东5个园区在53个国家级园区排名中在发展能力方面有3个排在前10位,有1个列为第19位。今年1-10月山东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85.5亿元,财政收入82.97亿元,出口47.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两地得到了充分显现。
(四)坚持搞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原创: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谋划,加强政策引导。上海强调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府服务为突破口,突出集聚发展,增强城区整体竞争力。确定了加强沪港全面合作的原则和机制,明确了近期加强合作的8个重点领域。同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山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和压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首先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同时从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面向国际大企业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税外无费区”,降低了项目进入“门槛”。二是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载体优势。各类园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上海、山东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努力建好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把园区做大、做高、做强,以“筑巢引凤”。潍坊出口加工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有“境内关外”功能。园区对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岛市重点园区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标、阶段性落实,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东不是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会上,而是要亲眼看见项目落在地上,见到实效。上海招商严格挑选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注重项目落地后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带动。山东为了抓出实效,各市地专门成立了招商机构。潍坊市有三个招商局,下辖市寿光有五个招商局。各局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组成招商小分队,分期分批走出进行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兑现,到年底按照四个季度计划进度比率,依据硬性要求实行奖惩。正是由于这些刚性措施,使山东招商引资大见成效,从2001年到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42.5亿美元上升到112.6亿美元。
(五)坚持经济发展多元化,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育成长。上海、山东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上海从1999年开始,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当作大战略来抓,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市民从事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到上海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市国企的资产重组和公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已有1.2万户国有企业被私企、个体工商户收购、兼并或租赁。目前上海的在职职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职于私营企业。山东对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原则,即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对民营企业同国企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一样享受政治经济待遇、一样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对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山东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名优品牌。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58.6万户和22.9万户。二是热情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海、山东都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万个左右。同时还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山东省通过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业,把15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象山水集团、晨鸣纸业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全省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86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2户,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8户。
上海、山东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比1997年增长3倍。山东省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2.8%;民营企业提供的工资性农民人均收入达139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2%。
(六)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抓大项目。上海突出发展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发展。山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全省工业实现利税、大型企业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0家,过百亿元的21家,过200亿元的10家,涌现出“海尔”、“鲁抗”、“如意”、“潍柴”、“晨鸣”、“山水”等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其中“海尔”成为入选世界100个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国企业。二是围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大项目。上海、山东两地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兴的支柱产业。上海以浦东为龙头,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张江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两大支柱,近三年已引进项目369个,相继引进和投资组建了集成电路企业70家、软件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项目130个。到2015年张江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项目。上海先后兴建了“三港两网”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等,为工业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撑。山东全力打造半岛制造业新基地,大搞项目开发,带动总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升级。山东的潍柴动力坚持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已占领国内外市场,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是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四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上大项目。上海、山东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以大企业、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实力承接大项目。山东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多以汽车、造船、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以本省优势产业相对接,项目落地后,使生产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良好态势。青岛高新区引进了朗讯、帝科化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威海高新区以三星电子为纽带,吸引26家配套企业进区,同时还引进国内25所重点高校、21所科研院所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山东对外招商和利用外资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
(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按照“市区体现繁荣、郊区体现实力”的总体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郊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把郊区建设成了促进发展的新空间。山东确立了以青岛、济南、荷泽三个中心城市为牵导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进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发挥独特优势,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积极发挥蔬菜种植产业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花城菜乡这个品牌。目前已发展无公害蔬菜60万亩,5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蔬菜基地。特色产业的壮大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寿光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150亿元和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5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达3000元。三是坚持促强扶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东实施“抓两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以强带弱、协调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互派县级领导,强县派到弱县的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有职有权,签订责任状,一帮几年,视帮扶效果兑现奖惩。对经济强县扩大经济自,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可自主设置县级行政机构。30个弱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
(八)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透明政府建设。上海推出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报、政府采购等系列板块的政府“阳光行动”。浦东新区自2000年建政以来,严格按“阳光行动”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设立信息网站和多媒体触摸屏政务公开系统,公开1700多项政务目录,特别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如监督投诉、投资咨询、服务导航、用户中心等统一联网公开,他们认为这是勤政的“催化剂”,廉政的“反腐剂”。二是精心打造和维护政府品牌。山东提出“诚信山东”、“法制山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济宁市打造出“平安济宁”品牌,大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近几年,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优良的法制环境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共吸引内资项目3037个,资金到位300亿元;吸引外资到位3.5亿美元,增长2.6倍,世界500强项目已达14个,这个昔日落后地区正努力向“山东第一方阵”迈进。三是强化政府人性化服务。上海对外来投资者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烟台市为解决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选择了一批县以上医院作为外商就医定点医院。在韩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当地规划建设了两个配备国际学校、医院和娱乐健身场所的外国人生活小区。
三、学习借鉴上海、山东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意见
耳闻目睹上海、山东巨变,在深感震撼和压力的同时,也深受启迪。尤其是他们把解放思想做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并贯穿始终,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是其成功的真谛。与他们相比,我们落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认真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为中心,不拘一格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海、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发展为核心,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战略重点,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做活做好资产这篇大文章。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头戏,难度大,压力大。但同时还要看到,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好,资产大,员工素质高。尤其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项目投放还主要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发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尽快做大做强并进一步解放其潜能,仍是我省经济提速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思想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强民上”,推动优势资产向龙头企业集中,优化国民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劲,向存量要增长,向国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会和谐。二是方式上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学习借鉴山东“腾笼换业”的经验,以企业整体搬迁为契机,加快企业重组、改造、合资、改制,骨干企业集团化,优势企业股份化,中小企业民营化。三是在难点上形成重点攻坚。要加大力度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地处城市中心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土地增值变现,支持国企改革。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起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脊梁。上海、山东发展主导产业的突出经验是,主导产业要精,如上海确立的“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原创:山东确立的农产品加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石化“四大优势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要准,要体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还要有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有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和牵动力强的产业。依据国际产业分工和我省产业及资源优势,我省应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从六大基地,六大产业群中突出出来,集中力量推进,形成跨跃式发展势态。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但在部分领域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有产业基础,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全能够抓上去。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要重点抓好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立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招大商,引大资,成为我省发展六大产业的中坚载体,发挥好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动,实现中小企业由分散向集中连线,由单体规模向群体规模转变,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上海张江科技园引进中芯公司一个集成电站项目,跟进上下游企业80多家,投资近百亿美元。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是核心,是龙头,引进一个好项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胀一个大产业。我省要认真规划、培育、推介、争取大项目,特别是围绕六大基地和主导产业引进和争取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两省市经验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在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要靠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此,我省必须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式,举全省之力形成总体攻坚之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目前要抓住“三大机遇”,叫响“一大品牌”。“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温和回升,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争取在3至5年机遇期内,加大力度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二是抓住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俄罗斯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目标的5至10年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机遇,全面推进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产要素制约,“南资北上”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香港活动周的机遇,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叫响“一大品牌”就是打出“双赢互动,南联北开”的对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对俄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通道优势、地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合作基础等,面对日、韩、美、欧盟及国内发达省市纷纷登陆俄罗斯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抢占先机,以对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聚集能力,构筑吸引国内资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资金的“洼地”,推动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支撑品牌运作要突出抓好对俄投资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黑河、绥芬河、东宁对俄资源,向国家争取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增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上海、山东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还不到1/3。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上海、山东两地抓民营经济的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我省民营经济落后半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思想上重视不够,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优势不大;我省的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的雄心,怕政策变、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对此,我们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把明年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年”,我非常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切实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胆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坚决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私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高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状况,商业银行要摈弃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做法,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方面给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导私营企业拓展融资方式,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打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海、山东两地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从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本地区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土地和资源上较上海、山东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关键环节,挖掘发展潜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农业之路。要继续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税改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引导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农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迅速扩大特色产业的经营规模,集中力量建设若干特色知名农副业产品,创出龙江绿色农业品牌。要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那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都要积极支持。要继续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良种化的方向,加快发展畜牧业,巩固乳品大省地位。二是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走“工业兴县”之路。坚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做“强”之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坚持快中求快、大中求大、好中求好,大、中、小龙头企业一起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省农副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三是要突出抓好分类指导,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重点培养10个经济强县,争取3-5年内有2个以上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面落实10强县各项奖励政策,在财税政策、分配制度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选择10个弱县,由省市领导和省直部门对口包扶支援,指导帮助弱县加快发展。四是要突出抓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省资源型城市比较多,在抓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转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出来。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理清思路,搞好规划,帮助资源型城市抓好转型项目落实。要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