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7 12: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印刷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印刷考察报告

篇1

《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使用全国统一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构建成一个特殊指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作为考核体系的核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仅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情况,也为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效益比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尺度。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分析就是通过对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其相关各项经济指标的解读展开的。基于分析的需要,以业务同类、时间连续、口径统一、代表性强为参照,我们从2010~2015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中筛选出88家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并根据主营业务、所有制和经营规模的不同,对88家样本企业进行了进一步划分:

①主营业务类别:根据企业印刷业务的特点,样本企业细分为5个板块。图书印刷(31家),以出版社所属印刷企业为主;教材印刷(39家),主要由各地新华印刷厂构成;期刊印刷(3家),以期刊印刷为主的企业;报纸印刷(7家);商业印刷(8家),以商业印件、票据印刷和特种印刷为主的企业。

②所有制类型:考虑到企业经营决策受市场因素影响的强弱,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类。国有(含国有控股)印刷企业73家,非国有(外资、民营、上市、股份)印刷企业15家。

③经营规模:根据年主营业务收入,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类。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等于或大于2000万的样本企业)73家;规模以下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2000万的样本企业)15家。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统计指标的解读主要包括3个部分: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的基本情况;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的基本情况

2015年88家样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08.30亿元,实现利税8.66亿元,其中利润3.63亿元。与2014年相比,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略有下降(-0.48亿元),实现利税基本持平(+0.00亿元),而利润则有一定幅度的提高(+0.77亿元)。

如表1,2014~2015年,样本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的企业47家(占样本企业的53%),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企业41家(占样本企业的47%)。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中,利润增长的企业34家,利润下降的企业13家;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企业中,利润增长的企业20家,利润下降的企业21家。

2015年,样本企业中盈利企业56家(占样本企业的64%),亏损企业32家(占样本企业的36%)。亏损企业中,教材印刷企业17家、图书印刷企业11家、期刊印刷企业2家、报纸印刷企业1家、商业印刷企业1家。

观察2010~2015年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和盈亏企业数量变化的数据发现:

①亏损企业的比例在扩大。2011年样本企业中,亏损企业(2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8%;2012年,亏损企业数量一度减少(17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19%;之后,该百分比开始不断提高,从 2013年的33%、2014年的35%,到2015年的38%。

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在弱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样本企业中,有约60%的企业利润同步增长,还有约40%的企业利润出现下降;而即使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样本企业中,也有约40%的企业利润能够增长。

为了全面地反映了样本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在此,我们将借助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其相关指标体系对2015年及2010~2015年样本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深度解读。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7个单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报告期实用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该项指标权数)÷总权数。

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中,各个单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和指标权数采用全国工业统一数据(如表2)。因此,在为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进行经济效益提供统一定量尺度的同时,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也为设立和判断企业(或行业)经济运营状态区间创造了条件。

根据2010~2015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提供的数据,结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书刊印刷企业(行业)运营状态划分为3个区间:

①绿灯区-运营安全区(综合指数>140%):如果书刊印刷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于140%,说明该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衡,其运营处于安全状态。

②黄灯区-运营警示区(50%≤综合指数≤140%):如果书刊印刷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50-140%范围,说明该企业的一些经济指标失衡,运营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引起管理层的警示。

③红灯区-运营危险区(综合指数

上述运营状态区间划分涉及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具体数值与企业(或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展阶段、业务类型相关,将会通过行业实践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1.样本企业经济运营状态

2015年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为132.01%,与2014年相比略有提高(+0.3个百分点),但就整体而言,样本企业经济运营状态仍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

与2014年相比(如表3),样本企业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有所改善的是资产保值增值率(+2.13%)、资产负债率(+0.91%)和成本费用利润率(+0.27%);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4次)和全员劳动生产率(-0.03万元/人);而下降的指标为资产贡献率(-0.33%)。

与全国工业标准值相比,除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外,样本企业其余经济效益指标仍有不小的差距。资产处于保值水平、资产贡献率不到全国标准值的一半。(说明:鉴于书刊印刷属于按订单加工制造行业,故将其产品销售率设为100%)

观察2010~2015年样本企业数据(如表3),过去6年样本企业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其整体经济运营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善。尽管从2012年起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开始出现持续改善的势头。但是,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仍有上下波动,表明样本企业经济运营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印刷业务板块经济运营状态

根据业务类型不同,88家样本企业被细分为图书印刷、教材印刷、报纸印刷、期刊印刷和商业印刷5个板块。2015年各个印刷业务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分别为,图书印刷136.71%、教材印刷113.48%、报纸印刷118.45%、期刊印刷115.04%、商业印刷241.79%。与2014年相比,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改善有图书印刷板块和教材印刷板块;而经济效益趋于恶化的业务板块有期刊印刷、商业印刷和报纸印刷。

①图书印刷板块:2015年图书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71%,较2014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并保持了连续6年的增长态势。推动图书印刷板块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该板块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改善。2015年图书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边缘,已经接近绿灯区。

与2014年相比(如表4),图书印刷板块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改善幅度最大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2.25万元/人),其次是资产保值增值率(+1.89%)、资产负债率(+0.64%)和资产贡献率(+0.14%);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9次);而下降的指标为成本费用利润率(-0.33%)。

②教材印刷板块:2015年教材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48%,较2014年有近8个百分点的提升。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提高是主要推动因素。2015年教材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

与2014年相比(如表5),教材印刷板块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改善幅度最大的是资产保值增值率(+6.02%);其次是资产负债率(+1.43%)、成本费用利润率(+1.34%)、资产贡献率(+0.33%)和全员劳动生产率(+0.23万元/人),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2次)。

观察2010~2015年教材印刷板块数据,过去6年教材印刷板块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其经济运营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2015年虽然教材印刷板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有较大提高,但该板块是否能够保持改善的势头,需要观察。

③报纸印刷板块:2015年报纸印刷板块的经济运营状况不如2014年,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降了13个百分点(如表6)。2015年报纸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

与2014年相比,报纸印刷板块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有所改善的有资产负债率(+0.25%)、成本费用利润率(+0.12%);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1次);而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标是资产保值增值率(-3.17%);其次是全员劳动生产率(-2.07万元/人)和资产贡献率(-0.45%)。

观察2010~2015年报纸印刷板块数据,过去6年报纸印刷板块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主营业务快速下降使得该板块企业经济运营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

④期刊印刷板块: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5.04%,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为历年罕见。该板块中的2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是影响该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滑的主要原因。多年来,期刊印刷板块经济效益一直居出版物印刷企业之首。而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运营状态由绿(绿灯区)变黄(黄灯区)的现象值得业界关注。

与2014年相比(如表7),期刊印刷板块除流动资产周转率(+0.07次)基本持平外,其他经济效益指标均中出现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标是全员劳动生产率(-3.90万元/人),其次是资产负债率(-2.97%)、成本费用利润率(-1.55%)、资产贡献率(-0.41%)和资产保值增值率(-0.20%)。

观察2010~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数据,2015年之前的5年,其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绿灯区(运营安全区)。而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经济运营状态由绿变黄,除了主营业务萎缩,促使其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的短期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⑤商业印刷板块: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1.79%(如表8),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同样是历年罕见。与期刊板块不同的是,2014~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尽管有增长(3%),该板块整体利润仍然下降(1%),进而造成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下滑。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绿灯区。

与2014年相比,商业印刷板块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可谓大起大落。增长的指标有资产保值增值率(+3.97%)、资产负债率(+1.52%)和成本费用利润率(+1.02%);而下降的指标有资产贡献率(-4.82%)、全员劳动生产率(-4.46万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0.01次)基本保持不变。

与其他印刷业务板块相比,商业印刷板块经济运营受市场因素影响更多、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会反映更敏感。透过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变化是否说明,我们印刷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节正在变得更加严峻?

3.国有印刷企业和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

①国有印刷企业: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如表9),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21.67%;与之相比,非国有印刷企业的经济效益却有较大幅下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为177.95%,比2014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的经济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非国有印刷企业的经济运营状态处于绿灯区。

②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在书刊印刷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连续4年的增长,达到142.24%;同期,规模以下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仅有16.92%。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处于绿灯区;而规模以下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则处于红灯区。

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的影响因素

构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7个单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书刊印刷企业的经济运营结果和水平。本节内容将通过分析各个单项指标在样本企业整体、不同业务板块、国有与非国有印刷企业和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印刷企业的变化,了解各个单项指标背后的影响因素。

1.总资产贡献率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标准值为10.7%。

2015年样本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4.26%,与2014年相比略有下降(-0.33个百分点)。观察2010~2015年相关数据(如表10),过去6年样本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徘徊起伏,表明其整体获利能力不要实质性改变。

2015年各业务板块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图书印刷4.22%,教材印刷3.46%,报纸印刷3.64%,期刊印刷3.17%,商业印刷10.16%。参照2010~2015年的相关数据,2015年业务板块总资产贡献率最大的变化是期刊印刷总资产贡献率的排序位子由以往的第二、第三位,下滑到2015年的最后一位。而相关企业2014~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下滑(超过10%)造成的利润大幅下降,是影响该板块获利能力的主要原因。

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获利能力保持稳定,其总资产贡献率由2014年的3.79%,略增到2015年的3.90%;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有所降低。但是,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仍然强于国有印刷企业。

最后,规模经济效益再次通过总资产贡献率的差别体现出来。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5.38%,规模以下印刷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0.45%。两者总资产贡献率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资产保值增值率

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资产保值增值率的标准值为120%。

2015年样本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为99.91%,比2014年的97.78%略有提升(表11)。参照2010~2015年数据可知,近5年资产保值增值率虽有上下波动,样本企业这种保值、无增值状态基本没有改变。

在细分的业务板块,2015年资产保值增值率分别为,图书印刷100.92%,教材印刷100.18%,报纸印刷9 8 . 0 6 %,期刊印刷100.54%,商业印刷109.02%。2015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5个业务板块中,教材印刷和商业印刷的资产保值增值率有所改善,图书印刷和期刊印刷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基本持平,而报纸印刷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则有所下降。

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均有所改善。国有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0.29%,比2014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非国有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4.94%,比2014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

与2014年相比,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到102.73%;而规模以下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基本维持不变,为91.82%。

3.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值为60%。

2015年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75%,与2014年相比,略有提高。而从2010~2015年样本企业整体数据观察(表12),其资产负债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工业资产负债率的上限60%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2015年各个业务板块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图书印刷49.53%,教材印刷64.75%,报纸印刷34.34%,期刊印刷4 4 . 6 0 %,商业印刷47.85%。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是造成各个业务板块资产负债率数据之间差别重要因素。2010~2015年,以各省新华印刷企业为主体的教材印刷板块,在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方面比其他业务板块更大胆,其资产负债率呈连续上升的态势;而报纸印刷板块、图书印刷板块资产负债率保持基本稳定,也是其特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具体体现;期刊印刷板块和商业印刷板块的资产负债率数据波动较大,其资金的使用情况受市场影响的因素会更大一些。

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48%,非国有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03%。与2014年相比,这两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有所提高。而进一步观察2010~2015年资产负债率数据的走势,国有印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增高,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除2015年外)基本处于降低的态势。其中的原由值得探寻。

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68%,规模以下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8%。规模以下印刷企业超警戒线(60%)长期负债经营的出路何在?

4.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它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反映资金利用效果和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标准值为1.52次。

2015年样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18次,继续了从201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如表13)。作为按需加工型行业,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降低是生产业务不足和货款周期延长有关。而后者可能是影响样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5年各个业务板块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为,图书印刷1.06次、教材印刷1.17次、报纸印刷1.26次、期刊印刷1.62次、商业印刷1.38次。观察2010~2015年各个业务板块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数据可知,从2011年开始,期刊印刷板块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维持在1.5~1.7,居其他业务板块之首。而处于第二位的,在报纸印刷、图书印刷、教材印刷板块之间变换;最近两年(2014年、2015年)商业印刷以1.38次保持在业务板块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第二位。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略有下降,分别为1.15次和1.31次。同时,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比非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略低。从2010~2015年的数据观察,国有印刷企业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都存在不断放慢的趋势。

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27次,规模以下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74次。从2010~2015年的数据观察,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存在不断放慢的趋势,而规模以下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则起伏波动,并处于较低的水平。

5.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之比,既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标准值为3.71%。

2015年样本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14%。观察过去6年数据可知(如表14),2010~2014年样本企业成本利润率一路下滑,由2010年的5.27%,下降到2014年的2.88%;期间,尽管2012年有所提升,但终究无法抵挡下滑的惯性。2015年样本企业成本利润率的改善能否持续,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5年各业务板块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图书印刷3.62%、教材印刷2.48%、报纸印刷0.46%、期刊印刷0.63%、商业印刷12.07%。与2014年相比,其成本费用利润率得到提升的业务板块有商业印刷、教材印刷、报纸印刷;而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的业务板块有期刊印刷和图书印刷。其中,期刊印刷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过去6年连续下降,已经逼近亏损的边缘。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所改善,而非国有印刷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持平。另外,两类印刷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篇2

[关键词] 安全出版 流程整合 流程监控 风险管理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报业,并引发新一轮的报业技术变革。在众多数字化技术当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基于JDF/PDF格式标准的新数字出版流程被迅速引入报纸出版领域。它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PDF印刷标准、版面接收、拼大版、数码打样、版面检查、RIP照排输出、CTP制版、印刷机台软打样等若干工艺环节进行系统化集成与流程整合,实现报纸印前生产的统一控制与风险管理,实施报纸版面数据加密处理,消除了报纸出版流程各环节的“孤岛”现象,实现报纸出版状态的流程监控,有效提高出版安全管理能力。2011年,泉州晚报社在充分考察与技术论证后,决定引进报纸“印前出版流程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系统”(简称DMS系统,下同),该系统的版面数据采用PDF印刷标准格式,数据流转采用JDF规范,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解决传统出版流程各个环节配合上的安全隐患,再造出版作业流程。

1 传统基于PS格式的报纸出版技术风险与隐忧

在引进DMS系统之前,泉州晚报社采用的是以PS技术为核心数据流的出版流程,各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有效配合和统一管理,出版流程中存在着各种技术风险。原有的出版流程涉及广告部门、编辑部门、组版部门、校对部门、印务部门等多个环节的分工协作。出版流程涉及的工序有广告文件制作、广告文件命名、广告文件存放、新闻稿件组版、广告新闻合版、大样打印、校对、改稿、合红、版面修改、清样签发、传版、印务收版、拼大版、输出CTP、上印刷机印刷。整个出版流程涉及一系列复杂工序,关联多个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转存在大量人工拷贝、删除等基于文件级的操作,数据容易被篡改或者破坏。在报纸出版工作全面走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情况下,报纸出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PS出版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如PS文件输出“拖家带口”,RIP解释容易产生二义性,且PS文件的外挂图片容易被恶意篡改或者被同名文件误覆盖,容易产生出版安全事故。以下是报纸出版实践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编辑在打样过程中,编辑需要点选多层目录,才能到达版面文件存放的位置,并且要在脑中将版面文件的名字翻译成一系列数字和代码,才能正确地打样。对于晚上出版高峰期来说,这样的操作繁琐且容易出错,打印错了会影响时效且浪费纸张。此外,出版高峰期对于文件调用、网络速度、频繁存储都会造成很大压力。

1.2 串行操作机制导致印务部门拼版低下

由于报社和印务是串行的操作机制,印务不能提前拼版,在最后定版后,留给印务的时间就非常少。报纸没有时效,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

1.3 历史资料的备份缺乏理想技术手段

报社积淀的资料档案非常珍贵,而对于历史版面文件,受技术限制,过去社领导、编采人员如果要查看版面文件,只能提供版面图,但是由于精度限制,不是字体不清就是图片清晰度不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1.4 各环节协调不畅,遇到问题容易推诿

编辑部需要衔接广告部门和印务部门。由于版面文件存在网络共享目录中,多个部门可以调用同一个版面文件。 如果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出现失误,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经常出现编辑部对没定稿的广告文件进行合版或者印务环节提前调走没签发的大样文件去印刷等过失。这些误操作导致的见报问题既不好排查责任人,也不好定性。

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多个环节,以前只能通过规章制度、操作经验摸索着进行。一旦出现重大出版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和强化报纸安全出版防护体系建设,将安全隐患和漏洞减少到最低限度,成为报社技术部门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 DMS技术方案:JDF/PDF技术原理分析

DMS系统的开发基于最新的“JDF/PDF工作流程技术”,JDF (Job Definition Format,即活件描述格式)是CIP4组织制定的跨厂商出版印刷的完整流程标准规范,是一种基于XML的用于活件描述及交换的格式。这种格式能明确地指明每一工序过程中所必需的控制,指导生产装置去执行生产过程,并能用于前期业务管理与后期生产执行之间的相互交换。

篇3

设计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平面设计却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原始到中世纪的萌发,经过工业革命后的快速发展,再到信息时代的视觉消费,每个阶段都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平面设计的原始动因

几千万年前,人类最早用手、脚、面部、眼睛等主要器官来“传情达意”,以达到信息沟通的目的。随着人类意识的发展,用嘴巴发出连续的音节,便形成了人类的第一次信息革命—人类语言。语言的唯一存储方式就是靠记忆,这种短暂性、不可靠性制约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耳口相传的有声语言就需要一种视觉符号的记录。从结绳计数、堆石记事到洞穴刻画,最终形成了人类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平面设计可以说就是伴随刻画和写字而发生的,“在古文明的发源地,都能找到平面设计的雏形;古埃及悬赏追捕逃亡奴隶的告示,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招贴。在古希腊、古罗马斗发现海报的原始遗迹;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唐朝的《金刚经》,印刷时间是868年。”图画和文字能够跨越了时空的障碍,用稳定、准确的符号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保存。

2 印刷术的发展与平面设计的萌发

公元4世纪左右,文化都围绕宗教服务,平面设计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各种书抄本《圣经》和其他福音著作。这些手抄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羊皮纸书写,书籍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并且进行了书籍与字体的装饰,具有强烈的象征功能、装饰功能和崇拜功能。手抄本的速度限制了文化的发展,第三次信息革命——印刷术的出现才真正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广泛传播,它延伸了信息的波及范围。

1450年,德国的古登堡将此前的活字技术发展完善,使之成为现代的主要印刷手段,成为平面设计的真正推动力。由于欧洲的文字都是字母,所以模字要比汉字少很多,这就导致虽然欧洲的印刷起步比中国晚了几百年,但是要比中国迅速得多。活字印刷迅速帮助欧洲摆脱了中世纪手抄本的效率低下状况,给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加上文艺复兴带来的市场需求,平面设计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书籍方面,《四十二行圣经》就是利用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进行排印,得到了广泛传播;广告上,第一条报纸广告在1625年的英格兰《每日新闻》刊登出来;活字印刷术还对于字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连体的拉丁字母被分解开,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风格,促进了字体设计的发展。

3 工业革命后平面设计的飞速发展

3.1 印刷技术的更新推动了平面传媒的成长

自从古登堡之后,印刷革命就从未停止过。1810年,康尼格成功将蒸汽动力和印刷术结合起来,并于1814年设计了第一款蒸汽滚筒印刷机,后来的高速滚筒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复印上万份纸张。以蒸汽作为动力、机械化的排版设备以及造纸业的发展,这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平面设计走向普通大众。报纸是当时人们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报纸的流行与畅销又促使了广告行业的兴起。“1841年帕茂在费城开设广告事务所,从此便有了广告代理,并逐渐成为具有广告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的代理和咨询公司。1880年前后,美国的广告代理公司就已具备现代广告公司的全部基本职能。这一时期广告之多,制作之精,盛况空前;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盛极一时。”广告行业的不断壮大有赖于大众传媒——报纸业的盛行,而大众传媒的基础就是新的印刷技术的提高,所以平面设计是离不开印刷技术。

3.2 石版印刷刺激了广告招贴的发展

石版印刷技术发展,使平面设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石版印刷是由德国人阿罗斯·森尼非德于1796年首先发明的,这使平面设计进入了彩色印刷阶段。1840年前后,英国人威廉·沙普开始利用石版印刷技术制作彩色的书籍插图,随后,沙普移民美国,受到波士顿教会委托制作了美国第一张彩色石版印刷肖像。“这张肖像具有比较逼真的特点。这应该被视为美国彩色石印的开端。”

石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使得艺术家更能发挥出自己本身的艺术创造力,欧美出现了一大批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招贴作品。谢列特首次将石印技术用于大幅招贴作品当中,并把招贴投放到公共场所。他著名的招贴作品《宝石》以女性作为题材,线条流畅细腻,色彩饱和鲜明,受到大众的喜欢。劳特雷克作为一个奇才,他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设计语言也更为夸张。他为红磨坊做的招贴,概括的轮廓描绘加上富有装饰性的线条,形成了一种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石版印刷的高成本被摄影技术的低投入逐渐取代。

3.3 摄影成为新的传达工具

18世纪末以来,载体中的插图始终是人工手绘,再经过木版、石版或铜板等技术进行印刷,这就使得图像无法作为信息符号迅速地传播,以时效性为特点的报纸传媒就有阻力,摄影技术出现之后得以破冰。摄影的发生从暗箱内观察影像,再到镜头代替针孔,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法国人约瑟夫·尼伯斯在1820年利用化学感光方法成功的记录下窗外的景象,成为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摄影真正作为一种传媒手段以其快速、便捷、廉价的特点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没有摄影技术,今天的平面设计不会具有如此吸引力,大众无法从报纸上获取即时发生的新闻,无法享受杂志上的视觉盛宴,更谈不上足不出户也能领略世界各地的风景。

4 信息化社会的平面设计

第五次信息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将平面设计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20世纪末,计算机被广泛运用于设计过程当中,它不仅改变了纸、笔等设计工具,还使得整个设计的工作过程得到简化,加上激光扫描、彩色打印和数码影像等技术的发展给了设计师无限的创意空间。例如,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修改一幅摄影作品的效果,剪裁、变形、拼接、滤镜等工具的使用只要鼠标点击就能完成,而且设计过程不再是不可逆的。设计软件还帮助作品更加的合乎技术美学,在标志设计中,可以利用比例尺等工具,让标志更加贴近视觉的黄金比例。例如,苹果手机的标志和图标格式的设计方法,给用户一种完美的视觉体验。

计算机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也不是毫无弊端,对于平面设计这种创造性 活动,过分依赖计算机会导致的创造力枯竭,或者是缺乏手工描绘的艺术感染力等等。所以说数字时代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平面设计的内涵始终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类作为高等的生物体现在思维的活跃和意识的能动,电脑只不过是辅助人脑的工具。设计师需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在科技潮流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不断在追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前进。

参考文献:

毛德宝.平面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5.

李砚祖.视觉传达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01.

篇4

“变化”――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元)总经理张韶衡看来,企业只有随需而变,方可随变而兴。

但变化,不仅仅是一股冲动、一种状态,它始于精准的判断,依托于长线战略的指引,更需要不懈的坚持。

盛元多点突围的故事,会给这个亟需变化,但又在变化前无比迷惘的行业带来哪些共鸣与启发呢?

从点到线,探路全产业链

“盛元要成为集报纸印刷、商业印刷、出版印刷、数码印刷、印刷咨询、印刷供应、印前设计、印后装订、物流发行、广告策划等为一体的、涵盖印刷全产业链的印刷服务运营商。”对于盛元,张韶衡给出了这样的定位。

“全产业链”,这个梦想可不小。恐怕,8年前的张韶衡自己也没有料到。

彼时,浙江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刚刚成立。这是一家由杭报集团控股并吸引社会资本组建的股份制印刷企业,由张韶衡出任该公司总经理,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杭报集团印务中心副主任。

杭报集团印务板块为突破报业印刷单一收入结构而做出的第一次尝试,给张韶衡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多年来,集团印务中心绝大部分业务都来自于集团旗下报刊,可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经营’概念。”走出“温室”,张韶衡首先感觉到的是阵阵寒意,“开拓业务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

张韶衡和几个管理者只好自己开着车四处拉业务,几乎跑遍了浙江省内所有地市,拜访当地的广电报社。凭借更低的报价、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快的交货速度,公司终于渐渐有了一些广电报印制业务。到2006年,超市DM单印刷业务也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原来的半商业轮转印刷机在产品规格和品质上都已经无法满足新的业务需求,2007年,盛元引进了一台全商业轮转印刷机,并新增了一批杂志客户。

业务越来越多,欣喜之余,张韶衡也开始感觉到烦恼。“尤其是做商业印刷,少不了要跟广告商打交道。一方面,在面对掌握了客户资源的广告商时,印刷商没有议价权,却还要承担各种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广告商不了解印刷专业技术以及印刷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也就难以很好地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

“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决定,也是目前国内众多印刷企业的共同选择。但盛元的做法有些不同,“我们引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的整个设计团队,再根据业务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与改造”。张韶衡坦言,“因为成本的压力,刚开始我们也一直犹豫不定。但最终还是觉得,这对盛元来说是值得的。”

在此后的发展中,随着人才的持续输入,盛元在创意设计方面的力量不断增强,并单独成立了杭州盛友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同时,盛元的另一家全资子公司杭州盛景科技有限公司,也从印刷辅助设备、印刷机零备件及材料的销售业务,逐步向设备维修、服务外包、对外劳务输出等新领域拓展。2009年,杭州盛景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高斯达成合作,成为其在浙江地区唯一维修服务商,还为衢州日报、温州日报等多个客户提供了设备维修与技术支持服务。

也是在这一年,杭报集团将下属的集团印务中心与浙江盛元印务有限公司进行合并,并投资1亿元成立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由杭报集团全资控股。盛元业务范畴包含报纸印刷、商业印刷以及广告策划、印刷设备、印刷物资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在张韶衡看来,这一产业布局并非全然是“有意为之”。“在持续的市场探索中,我们的客户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对我们而言也是持续不断的机遇。把这些机遇抓住了,就可以将它培育成为产业链的一个部分。”

合并后的新企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探索仍需继续。

如果说,此前的产业拓展动作更多的是因“客观形势造就”或为“响应当下客户需求”,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步骤则更多了些主动出击的意味。

国内陆陆续续涌现出的一些较为成功的数码印刷企业,让盛元看到了这片市场的希望与潜力。2009年底,“盛元数码图文工场”正式开业,主要承接宣传册、明信片、相册、高保密账单、喷码报卡等印制服务,拉开了盛元抢攻数码印刷市场的帷幕。

为了抓住包装印刷市场的商机,2011年,盛元正式上马包装印刷项目,主打折叠纸盒产品。

盛元数字报纸的运作也日益步入正轨,“出版物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与其说让出版印刷随之遭受挤压,不如我们主动参与数字化大潮,为客户提供数字报纸技术服务,管理数据资料,为以后的产品再开发、再印刷做好储备工作”。

至此,由点到线,盛元印务的全产业链布局终于初具雏形。

从线到面,构建多元平台

光是完成上下游的纵向延伸,将几大业务板块串联为“链”,还远远不够。在张韶衡的头脑中,一幅关于横向整合、构筑多元平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平台”,是近年来被印刷界频频提及、广泛认同与向往的概念。但用什么去支撑平台?靠什么来把控平台的命脉?平台能够真正聚合怎样的价值?即便是最忠实的拥趸者与最执着的实践者,在回答这些基本问题时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张韶衡似乎并不急于探求最终的答案,“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准变革的方向”。

支撑轴

从2009年的5.05亿元到2012年的7.1亿元,几年来,盛元的营业收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而在所有的业务板块中,由创意设计带动的传统印刷业务体现出最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前端的创意设计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也能驱动后端印刷产业的发展。但是,这肯定不是我们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甚至在将来连优势都算不上。”张韶衡认为,盛元真正需要做的是“将数码印刷培育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与张韶衡的平台架构思路息息相关。“仅仅从账面上来看,目前数码印刷直接产生的盈利是有限的。但数码印刷能够支撑起一个业务接入、打样的服务平台,它具有网络型业态的便捷、高效的服务特征,还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后续印刷加工业务。如果能早早地在这个环节建立起我们的优势,就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系统梳理近年来盛元在数码印刷领域的种种作为,其不吝投入、勇于尝试的姿态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盛元数码图文工场运营仅仅半年,便已经开始盈利。但张韶衡并不满足,“在数码印刷领域,我们不能只是成立一家可以赚钱的门店,而是要打造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

数码印刷品牌“盛元印像”应运而生。

在盛元印像网站上,主打产品为照片书、日历。这一平台主要定位于B2B2C,合作客户包括影像冲印零售门店以及影楼、写真馆等专业影像零售渠道。利用现有渠道发展数码影像业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盛元印像的产品推送到大众的视野之中,也为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仅上海子星数码影像公司旗下的连锁门店,一年就可为盛元印像带来一万多个订单。”张韶衡介绍道。

与此同时,盛元印像也不会放弃自建渠道。“我们跟一些幼儿园、学校有过多次合作,为它们印制个性化的毕业纪念册、画册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集纳一些定时的、长期性的客户需求。”

但别以为这就是盛元印像的全部故事。在张韶衡的眼中,以它为圆点,可以圈出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数码影像产品不过是盛元印像网站重要的营销抓手。它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再派生出其它的个性化印刷需求。”张韶衡表示,未来,盛元印像网站上可能还会增加服务于企业的短版印刷业务选项。

相对应地,在盛元印像的网络平台之下,一个跨业务、跨区域的生产网络也逐渐成型。在上海,盛元印务与民营资本合作成立了上海第高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盛元印务与南京日报时代传媒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南京时代盛元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盛元印务与中国环境出版总公司联合组建了中环盛元数字影像图文有限公司。此外,每家分公司也都设立了相应的门店(即数码印刷体验店)。最近,盛元印务还和澳门日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珠三角地区选址成立数码印刷公司。

其中,中环盛元数字影像图文有限公司每年会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提供500多种专业书籍的按需印刷服务;同时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开展合作,致力于推出一些印数小于500册的专业书籍。而其他几家分公司则主要从事商业类、影像类数码印刷。

“盛元布局全国的各分公司实际上都是‘平台型’的公司,通过前端的数码印刷解决方案,去吸纳后续的包括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在内的传统印刷业务。”张韶衡再次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为了方便为商业印刷客户提供驻场设计、打样等贴身服务,盛元已在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福州分别设立了办事处。“办事处面向的是大量的传统印刷客户,这些客户的数码印刷需求就可以在当地的数码印刷分公司完成,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协同效益。”

2012年底,盛元旗下另一个网络平台Photo 3G正式上线,提供照片冲印、照片书及台历的制作服务。看上去,它与盛元印像网站现有业务有着很高的叠合性。不同之处在于,Photo 3G定位于B2C。“一提到B2C,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那就是营销推广成本高昂,是现阶段的数码印刷企业难以支撑的。”

在人人网、微博这样的平台上,存储着大量的用户影像资料。“如果能与它们合作,由Photo 3G来提供软件与技术服务,通过盛元在各地的生产点,帮它们的用户制作照片书、个性化台历等,营销效果就能大大提升。”张韶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更低的成本到达更多的直接用户,整合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增长极

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盛元还将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

“尽管盛元这几年的商业印刷业务一直有所增长,但我个人认为,增长的原因并非市场在扩大,相反,是由于整体市场不断萎缩、部分企业关停,导致一些业务流向了盛元。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中,印企面临成本不断走高的困境,使得杭州等周边城市成为了生产力转移和业务转移的承接地。”张韶衡说:“如果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繁荣’背后的实质和根源,没有一个清晰、长远的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就会受阻。”

包装印刷,被张韶衡视为企业下一个核心增长点。

“一年来,盛元包装印刷主要服务于欧莱雅、可口可乐、元祖等国际知名企业,营收四千多万元。坦白说,营收额并不算多,但却可以说是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门。首先,包装印刷的利润就足够让我们感到欣喜了。”目前,盛元的所有业务板块中,报业印刷占比60%左右。张韶衡表示,盛元计划用2~3年的时间,将这一比重降低到40%左右,提升出版物印刷之外的业务比重。“如果能在5~8年的时间内,把包装印刷份额提升到50%左右,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业务结构。”

其次,从事包装印刷生产,尤其服务于国际型大客户时,在产品质量把控、生产环节管理等方面都会遇到更多、更高的要求。用张韶衡的话说,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中,盛元才被“逼”着做了很多的提升工作。“例如,我们最近就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呼叫中心,客户可以随时登录呼叫中心,在线查看生产及物流进度,也更有助于我们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据了解,盛元以往的包装印刷生产环节由位于杭州和乔司的两大生产基地共同完成。如今,在杭报集团的支持下,盛元将投入1个亿,开发杭州生产基地周边现有的十几亩保留用地,打造一个大型的包装生产中心。

不过,盛元要做的不单是一个优秀的“生产商”,更要向“服务运营商”转变。“面对客户的大笔订单或多样化需求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资质相符的印刷企业的生产力量,共同完成订单。”盛元生产部经理王征介绍道:“由于目前大部分包装客户位于上海,于是,盛元参股了上海合印包装服务有限公司,旨在借助其丰富的运营经验与身处当地的团队力量,更好地协调当地印刷生产商,合作完成生产任务。”

在上海,盛元还单独成立了一个包装打样中心,负责产品摄影、设计、打样等。但张韶衡觉得,在客户的要求下打样、再量产的模式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未来,我们要扮演的是包装产品研发者的角色,而并非简单的生产者。也就是说,我们要参与到客户的前期策划阶段,为客户研发最佳产品,甚至延伸到帮助客户管理其包装产品供应链,为客户带去更多的价值,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增值点。”

管理新题

如果说打通全产业链,考察的是企业在纵深方向的控制力;那么平台架构则需考验企业在横向上对各类资源的协调、平衡与整合能力。

这给张韶衡抛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难题。

“2004年时,公司员工不过40多个人,如今已发展到740余人的规模;以往我们的业态比较单一,现在则呈现出多个板块相互交叉的业务架构。这意味着我们的管理模式需要从扁平化、垂直化走向立体化、网络化,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都大大加强了。”

如何才能提高从神经中枢(管理层)到神经末梢(一线员工)的感应速度?张韶衡颇有一些心得,“要运用主线式的管理方式,拎出不同业务板块的管理重点;要善于通过ERP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但若想实现各业务板块高效有力的协同作战模式,根本上还需要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拿广告设计、设备销售等业务来说,以前它们只分属于盛元的不同部门而已,之所以要单独成立公司,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业务板块都有充分的自。”

再譬如,在杭州地区之外,盛元还拥有3家数码印刷体验店,分别隶属于上海第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时代盛元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位于北京的中环盛元数字影像图文有限公司。“为什么一定要在各地开设分公司而不仅仅是设立数码印刷门店?就是为了将其培育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母公司,一旦时机成熟,可以引进风投,让它继续扩张,在周边孵化出同类型的小型企业。或者,以这几家分公司为大本营,吸纳一些周边地区的加盟商,共同推广盛元印像品牌。”张韶衡说。

如同一辆奔驰的列车,只有让每一个车轮都独立运转起来、相互协作,才能保证列车运行的速度。“在目前的企业架构中,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在往集团模式打造了。”张韶衡坚持,要由盛元持有各个子公司、合资公司的股权,保持战略上的主导与控制地位;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则要让各业务板块充分激发出自身的活力。

但最让张韶衡困扰的,还是人的问题。“企业不断会有新的尝试,需要一些更专业、更多元化的人才。设备可以购买、流程可以再造、模式也可以探索,但最关键也最难得的还是整支团队的打造。”毕竟,企业的变化与创新,归根结底还要依托于每一个具体的人。

篇5

关键词:媒介帝国主义;出版自由;传播垄断

“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是传播学者鲍依巴瑞1977年明确提出来的,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①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英尼斯已经对媒介帝国主义有着敏锐的觉察和严厉的批判。

一、出版自由首先体现为美国出版商的商业自由

美国用《权利法案》为美国的出版自由奠定了基础。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作为传播媒介研究的专家,英尼斯对印刷媒介有全面而辩证的认识,他从来不把“出版自由”与“表达自由”画等号,在他的术语中,“出版自由”只是印刷媒介传播的自由。尤其当他从一个加拿大人的角度考察印刷媒介时,他对美国《权利法案》保障下出版自由带来的印刷媒介的传播垄断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首先指出:出版自由某一方面来说是美国出版商的自由。

英尼斯首先深入剖析了美国报纸在其发展初期与出版自由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指出,美国的印刷媒介一直在积极地扩大自身的传播能力。廉价报纸带来发行量的增长,发行量的增长带来广告的增加。所以报纸尽可能地扩大自己覆盖的范围,既包括扩大覆盖地域,也包括覆盖的阶层。比如,早期报纸多以早报的形式出现,因为有产阶级习惯于在悠闲地用早茶的过程中阅读报纸。晚报和周末报纸的出现,体现了报纸向低收入阶层渗透的努力:“晚报……随着劳工阶层的需求而发展起来。早报本质上是贵族的,晚报意味着吁求新的阶层――劳工阶层的支持。”②扩大发行量这个表现为出版自由的行为,体现了出版商对商业利润的不懈追求。

美国报纸出版商对自身利益的不加掩饰的追求,也体现在国际关系上。美国一直从加拿大进口纸浆和成品纸,为降低纸浆价格,“报纸组织起来应对价格可能上涨的危险,并运用影响公众的巨大优势,成功地施加政治压力,促使降低和取消来自加拿大的机械制造纸浆和新闻用纸的关税”。③报纸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决心和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英尼斯指出,出版自由反映了来自商业的压力,出版自由某种意义上是商业的自由。“美国《权利法案》对出版自由的保证,以及美国邮政立法对它的支持,意味着不可限制的商业压力的推进和技术对传播的冲击。”④商业的压力使出版自由远离了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出版已经进展到这样一点:表达的自由已经等同于新闻兴趣。对说话的自由的捍卫已经成为一种吸引人的手段,用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⑤它甚至同表达的自由背道而驰,“报纸对表达的自由没有兴趣,它的兴趣在于从那些对表达的自由有兴趣的组织手中拉到广告”。⑥

二、出版自由是印刷媒介垄断传播的自由

更进一步,英尼斯指出,出版自由同时也是印刷媒介垄断传播的自由。出版自由条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印刷媒介的垄断地位。自机械印刷机发明以来,印刷媒介获得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但远没有发展到极致,直到《权利法案》保障了出版自由,以作为商品并与广告结盟的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才充分展现了其史无前例的巨大能量,建立起对其他传播形式――如口头传播――的绝对优势。英尼斯指出,在印刷媒介的垄断下,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口号是一种幻觉,只有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协调并存,才有真正的表达自由。出版自由以保护言论自由和表达的自由为标榜,实际上却走向了其反面,支持了印刷媒介形成传播的垄断,出版自由成为出版物垄断传播的自由。英尼斯指出:“出版自由始终被认为是我们文明的坚强堡垒,但是,如果它变成了出版垄断的堡垒,那也是危险的。”⑦“出版自由是这种垄断的组成部分,它抹杀了垄断的特征。”⑧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对文化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印刷媒介所形成的传播垄断是对空间的垄断和对时间的忽视,因为传播媒介本身的物理性质,决定了传播媒介形成向空间或向时间的偏向:“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所谓媒介或倚重空间或倚重时间,其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⑨印刷媒介轻巧便于携带,能迅速覆盖广袤的空间,但同象形文字所用的石头、楔形文字所用的泥版等媒介相比,它难以保存很久,因此印刷媒介是一种偏向空间的传播媒介。“在美国,报纸的主导地位从空间上来说产生了大规模的传播垄断。这里有一个隐而不显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时间问题的忽视。”⑩“在这种环境下,延续的问题和对时间的垄断问题被忽视了,实际上已经被淹没了。时间被按照日报的长度切成碎片。空间垄断的专制强调变化和不稳定,对延续的问题造成极大的威胁,这种威胁远比中世纪的时间垄断的专制对政治组织的建立的威胁严重得多。”英尼斯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对其所处的文化和政治组织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重视空间垄断、忽视延续问题的印刷媒介所主导的美国,致力于在空间上的扩张,致力于建立空间霸权,对其他国家形成极大威胁。

三、媒介帝国主义的形成

凯里在为英尼斯的著作《变化中的时间概念》(Changing Concept of Time)所作的导读中指出了英尼斯的忧虑所在:“武力和知识垄断是帝国权力的两种表现:帝国的控制不独表现为武力,甚至更依赖知识垄断,后者不仅控制贸易路线,还控制文化的路线:艺术风格、语言,消费者趣味和精神观念。”对加拿大的文化而言,这种知识垄断的威胁更为现实,也更为严重。美国的知识垄断和文化霸权是通过媒介的传播垄断来实现的,而这种传播的垄断得到美国宪法保证的出版自由的保护。《权利法案》的第一修正案不仅是美国的宪法,还被美国当作可以按照美国的含义加之于他者的普遍权利。英尼斯指出,修正案中自由的含义是武断而狭隘的,它被作为一种武器,来允许和保证美国出版的垄断,而不用考虑国家的界线和传统。加拿大一方面为美国提供纸浆等原材料,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这些原材料的最终产品:美国的廉价杂志和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大量涌入加拿大,无疑,它们不仅通过广告,也通过其内容,反映了美国的观点和意识形态。此外,借助广告的力量,加拿大的出版也被美国的广告商所支配,“加拿大出版业靠美国分支企业产品广告的支持,并被迫同美国出版商竞争,规范它们的版式、风格和内容;加拿大的作家必须使自己适应美国标准;我们的诗人和画家已经沦落到三明治人的地步。”

在这里,出版自由与帝国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这样一种新的混合物。“美国具有机械化的传播体制和有组织的力量。它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帝国主义,并将其强加于普通法。这种新型的帝国主义体制,从法律上说是要保护的,然而事实上却被用来扩张帝国主义。”英尼斯指出,美国的媒介帝国主义已经影响到加拿大的民族生存,加拿大处于一种危险和艰难的处境之中。“我们确实在为我们的生存而战”,英尼斯说:“我们必须采取持续的努力在战略要点上对抗在各种迷人外貌之下的美国帝国主义,如此我们才能生存。”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英尼斯是最早发现传播体制中的帝国主义的学者,他深入探究了传播媒介所聚焦的政治、经济的权力关系,并开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这一方向被北美赫伯特・席勒、达拉斯・斯麦兹等发扬光大,他的洞见在今天,对于研究和应对媒介帝国主义,以及对印刷媒介的局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均是不可多得的理论资源。

(汤文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社长,文学博士,副编审)

注释:

陈世敏. 大众传媒与文化变迁[M].台北:三民书局,1992:40.

Innis, Harold A. The Ideal File of Harold Adams Innis[M]. Ed. William Christia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0:54,57.

Innis, Harold A. The Press, a Neglected Factor i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Changing Concepts of Time [C]. Colo.: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75.

Innis, Harold A. The Strategy of Culture [A]. Changing Concepts of Time [C]. Colo.: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11,11,14.

Innis, Harold A. The Intellectual in History [A]. Staples, Markets, and Cultural Change [C]. Ed. Drache, Daniel,.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5:449.

哈罗德・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8,115,27,180.

Innis, Harold A. 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Civilization [A]. Staples, Markets, and Cultural Change [C]. Ed. Drache, Daniel,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5:388.

篇6

关键词:书籍装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19-03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多重视设计创意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其目的侧重于提高设计能力,掌握书籍装帧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书籍封面和书籍整体设计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宣传单(册)设计、门牌广告设计等工作内容,除了设计外,在接单过程中,与甲方客户的咨询交谈中,对材料的了解选用、对印前印后工艺制作的了解、是否由此能较快地确定项目的概算报价,直接关系到接单的成功与否。

因此,《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重点应是设计创意,但难点却是表现。其表现也体现对在材料、工艺流程的了解掌握。此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材料、工艺与设计的紧密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基于此现状,笔者在尊重课程教学重点(版面编排、文字设计、图形表现、色彩表现等)实施的前提下,拓宽传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籍装帧的纸张、预算,掌握降低预算的方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这一目标,依托于课堂作业、课题设置、市场调研、实地参观等途径实现。

一、课程内容设置强调实践性

课程开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字体与版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后,因为此时学生对平面印刷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书籍装帧设计的目的,是将图文的规格化编排设计与印制材料性格的选择和把握统一于一个核心主题的表达。这个表现更多地依靠后期的印刷制作来完成。

在整个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上作出一定的调整,实践内容的课时比例占到总课时的70~75%左右。对书籍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在完成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护封设计等书籍前期设计内容的教学基础上,配合少量的针对性强、简短型小项目,训练学生对以上内容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利用大量的实践课时,安排设计制作几套不同类型的商业宣传册以及典型性书籍的策划设计与制作,达到对材料、印刷、装订方式的结构等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情境营造强调真实性

在每个综合性实训项目任务中,具体引进了广告行业在实际业务中的工作流程,这个流程包括了设计任务的三个阶段:即接单(沟通、样版设计、报价)——印前设计制作(初稿、沟通、校对、定稿、样本输出)——成品印刷(材质、装订方式、数量、制作手段、是否采用特殊工艺),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这一实训任务、了解行业规则的同时,更加清晰地传授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行业信息,实现较为真实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平面广告行业的陌生感。

以下为一次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以此为例,来探索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学校的授课方式和课程知识体系作出重新的组织与排序,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做”把学习过的书籍各环节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实用型知识体系,并逐渐转化为实用性技能。

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项目选题

在学生拿到项目选题的初期,要求他们对各个选题做出初步了解和分析。本次项目选题从内容来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代表着广告行业常做的不同类型的项目:①文化类题材,在设计上必须反映出特色和文化积淀的视觉感受。②企业产品宣传册,要求商业气息更加浓重,在商业宣传的同时强调科技感和信赖感,反映出企业的理念、精神。③房产公司的楼盘销售宣传册,基于该楼盘开发和营建的销售理念,设计出符合房产公司要求的宣传画册。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实施

在初期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版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基础也是传统教学内容;二是报价,是此次教学改革的尝试性内容。学生作为乙方与项目委托人甲方进行详细的沟通,具体了解委托人对该项目的要求和期望,根据要求设计制作3~4个版式样稿以便客户选择。在此过程中,与客户沟通尤为重要,这是充分了解客户心理和需求的重要时机。根据成品印制的情况给出粗略的参考性报价,是能否成功接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甲方客户,对这次任务的报价应该是最为关心的;作为乙方的设计者,则要能给出准确合理的报价,就必须充分了解行业行情及常用材料的印制成本。

这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带领学生到印刷厂和实训基地(广告公司)的实地考察、要求他们通过自发性的市场调研等方式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印刷品的成本核算包括设计费和印刷费,其中印刷费所占的比重更大,它又是由材料费、制版费、人工费、特殊工艺费和开机费构成的。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就能够基本给出参考报价。完成接单任务,并进入第二阶段的印前设计阶段。

进行印前设计的工作流程基本包括:①明确设计及印刷要求,接受详细资料;②设计;③出校稿、修改;④定稿;⑤出菲林;⑥印前打样;⑦送交印刷打样,客户签字。印前设计全部工作即告完成。

篇7

了解Drupa印刷技术的变革历史,对于把握未来印刷业的发展走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数最近几届Drupa主题,分明是世界印刷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图1)。

很多企业将Drupa看作新印刷技术最大的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Drupa上展示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Drupa展示的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1 1986~2012年历届Drupa的展出主题

20世纪80年代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 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极为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Laser typesetter),正式开启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9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归属中印所。照排中心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开发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中心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用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照排机逐渐被激光图像输出设备(Image setter)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rupa 1986展会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前端实现了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能对科技类、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铅字排版的淘汰,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有效地迎合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起承担起印刷新技术宣传与普及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 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Drupa 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在屏幕上可看到图文合一的版面,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自1994年起,中印所成功举办了6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EPmedia),对我国彩色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地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由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万国全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进行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1993年合资成立汉仪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更名为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两百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TP等数字化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 CTP(Proof、Plate、Plate on Press、Print)——Drupa 1995

1995年的Drupa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CTPlate、CTPlate on Press、CTPrint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追捧。其中,CTProof是数码打样,CTPlate是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是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是数字印刷。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 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Drupa 1995也是历史上数字技术应用于印刷、产生划时代技术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 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的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社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CTP现状与发展,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0期调查,已成为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在中国的发展,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地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地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 2000;JDF——Drupa 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迎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在展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 2000的主题是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了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向网络化迈进。Drupa 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局面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有效地传播了Drupa的新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2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码印刷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

在举办EPmedia同时,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同Drupa印刷展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经营印刷耗材、辅助器材、零配件以及专业图书的网上商城——印贸网()正式上线。为了紧跟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市场需求,2011年又推出了“科印手机报”……

目前,科印传媒已经成为中国印刷包装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印传媒肩负起向国内传播新印刷技术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0年、2004年两届Drupa展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技术的大爆炸,数字印刷的大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进入21世纪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 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 2012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领域。在Drupa 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概念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呈现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就已经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阶段。因此,Drupa 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 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已经逐步正式投入生产。在刚刚结束的Drupa 2012展会上,又有一批成熟、稳定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系统供应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结合日益紧密,Drupa 2012上展出的兰达(Landa)纳米彩色喷墨印刷系统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喷墨印刷技术,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结合起来,有效地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应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喷墨印刷与胶印相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 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最新进展。2011年3月,中印所在广州举办了中国喷墨应用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2012年3月,中印所与伊士曼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应用,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与喷墨印刷有关,这些研究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展会上的前沿资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 2012展会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兰达纳米喷墨印刷技术以及数字印刷的精进,包装及标签印刷的快速发展,传统胶印的增值,印前、印后领域的新方向以及中国展团的风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 2012上的国际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也能了解Drupa的技术动态,助力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市场中抢占先机。除此之外,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印刷主题公园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为数字印刷技术应用企业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其发展趋势便是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已经成熟的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这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新印刷技术的推动者,也是传统印刷中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落后印刷工艺的淘汰

Drupa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业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将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工艺取代: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铅字排版被完全取代,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 1990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大放异彩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 1995出现的CTP技术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印刷技术发展创新

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得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Drupa 2012展会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其中不乏“云计算”的身影。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以喷墨印刷为代表,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将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篇8

实验方案设计范文一药品:

半枝莲、95%乙醇、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蒸馏水、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碘-碘化钾试剂

仪器:

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数据超声波清洗器、微型植物粉碎机、PH计、加热板、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

实验方法:

超生波提取法、半仿生法、正交实验、生物碱的鉴定方法

实验步骤:

一、药品、仪器的准备

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波长的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推算出回归方程

三、样液的制备

四、用半仿生法提取半枝莲中生物碱

1、单因素实验

(1)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酸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碱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因素、水平的确定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

由单因素温度、酸度、碱度和料液比作为正交试验的四个水平

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半仿生法中最优的提取条件

五、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半枝莲生物碱:在上述半仿生法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下进行超声波提取

1、单因素实验

(1)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酒精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因素、水平的确定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

由单因素温度、提取次数、酒精浓度作为正交试验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中的最优条件

六、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的最优条件下提取半枝莲中生物碱

七、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上述提取到的生物碱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出生物碱的量及产率。

八、生物碱的鉴定:

生物碱沉淀反应

1、碘化铋钾试剂反应 取渗漉液1ml,加碘化铋钾试剂1滴~2滴,生成棕色至棕红色者为阳性反应在。

2、碘-碘化钾试剂反应 取渗漉液1ml,加碘-碘化钾试剂1滴~2滴,生成棕黄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

3、硅钨酸试剂反应 取渗漉液1ml,加硅钨酸试剂数滴,生成淡黄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

实验方案设计范文二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现在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考虑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考虑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一定的覆膜条件,通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 【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 【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 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 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 以N为单位, 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180 = F /B

式中: 180 为剥离强度(N/mm); F为剥离力(N); B为试样宽度(mm)。 利用上式, 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 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面进行打样。

1、在一定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印刷时间间隔(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5.5h、6h、6.5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面进行覆膜( 覆膜的压力在6. 8mPa, 温度为90 e, 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一定,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墨层厚度(0.5-4.0Lm)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印刷压力一定,改变印刷速度(0.1、0.2、0.3、0.4、0.5、0.6、0.7、0.8、0.9、1.0m/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况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齐晓堃, 印刷材料及适性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xx.1(普通高等教育印刷工程本科规划教材)

许文才,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xx.8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冯瑞乾,印刷原理及工艺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999-4 (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

GB- T2790- 1995,胶粘剂180b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S]

实验方案设计范文三一、实训目标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集中实践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学会调查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并在论文写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善调查、懂研究、能说会写的合格的毕业生。

二、论文设计指导小组

组长:徐先海、鲁伦文

组员:唐娟、李向萍、温晓琼、邓君瑞、卜剑莉

三、论文设计(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

1、 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2、 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有独创性;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准确、通顺流畅。

4、 毕业论文按统一版式的规范化要求(参见系部统一格式),正文字数要求10000-15000字。

四、论文设计实施环节

1、组织动员

时间:20xx年4月27日

地点:二教(501)

对象:国贸08级全体同学

方式:集体动员会

班主任(辅导员)要协助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2、学生报名分组

毕业论文为学生必修环节,不得免修。11届毕业生要在5月1日前提交报名申请。根据报名情况对其进行分组。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原则上每组不超过18人。

3、指导教师聘任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对口专业,具有本科学历,且实践能力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职老师来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全程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的职责有:

(1)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组织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

(2)指导教师对论文的选题方向、思想观点、结构格式及文字质量负指导责任,并负责在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按要求签署评阅意见;

评阅意见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选题是否恰当,论文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表述是否准确、流畅;选用资料是否恰当、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论述的逻辑性是否合理等。

(3)指导教师应督促学生及时与老师联系,按时提交写作提纲、初稿、修改稿和正稿。

(4)指导教师须将指导意见记录在工作纪录本上;

(5)指导教师对每学生的论文指导时间不低于5学时/周。

4、学生设计(撰写)论文

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确定选题。选题要求:

(1)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应结合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解决实际问题;

(4)选题一经确定,一般不再作变动。

在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帮助解决学生在设计(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须写出符合整个论文设计过程情况的初评成绩与评语。

5、时间安排(共5周)

布置动员、确定选题阶段:4月27-5月10日;

拟定论文大纲阶段:5月10-24日;

设计(撰写)论文初稿阶段:5月25-6月24日;

修改阶段:20XX年6月25日-20XX年6月

提交论文及论文成绩初评、答辩阶段:20XX年6月底-7月。

五、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百分制体现,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90分以上)

(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2)论文选题明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性与现实性,并有一定的新意;

(3)论文中心论点突出,论据充足,论证过程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合理,表述流畅,层次清楚。

2、良(80-89分)

(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

(2)论文选题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论文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论证过程较有逻辑性,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表述通顺。

3、及格(60-79分)

(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欠充实;

(2)论文的论点较明确,尚能联系实际经济工作;

(3)论文资料尚充足、具体,但比较陈旧,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文章有一定的条理,文字尚通顺。

4、不及格(60分以下)

凡具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均为不及格。

(1)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或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缺乏写作技能;

篇9

共产国际支持,陈独秀负责具体筹办《向导》周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就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对出版党报的原则性问题作出了规定。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又专门讨论了党报宣传问题。马林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1921年6月来华,后来参加了中共一大。马林在筹建中共的过程中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建议中共中央创办一份党报。马林还就此问题询问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宣传计划如何展开,大会所决定的要办一份党报的事如何实现。由于李达对马林的工作作风表示不满,不愿与马林合作,表示要等陈独秀从广州回来后再说。后来,因为经费困难。人手不够,所以未能实现。不久,马林又主张将内容基本相同的《新青年》季刊和《共产党》月刊合并,另外再出版一种政治性的周报。

1922年8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员加入的问题。陈独秀、、蔡和森、、高君宇、马林、张太雷出席会议,会议还专门研究了中央的宣传工作。中央决定在北京创办《远东日报》,专门宣传国民革命。但马林认为,中共能力不足,不应该办这样大的机关报,因为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只应办一个周报。中央接受了马林的建议,决定创办《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中央还决定,由蔡和森担任主编,负责筹办工作。

在《向导》周报的创刊过程中,陈独秀高度重视,参与了《向导》周报筹办的具体工作。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发行,总发行处设在环龙路。每星期三出版,16开4版,以政论、时评为主,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生动活泼。《向导》周报在其创刊号的本报宣言上,以犀利的笔调,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须国内和平统一的障碍――军阀与反对中国自由与独立的障碍――国际帝国主义。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外的一切压迫。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的政府。

1923年,中共中央对党和团的中央机关报作了宣传上的厘定分工,规定:《新青年》季刊是“学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机关”,《前锋》月刊是“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的研究宣传机关”,《向导》是“国内外时事的批评宣传机关”。1923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党所创办的《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和《向导》周报三种刊物中,“《向导》在社会上稍有影响”。1925年1月,中共四大充分肯定了《向导》周报通过几年的奋斗。终于“得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认为,党的宣传工作有重新整顿的必要,重新明确了各党报的职能,确定《向导》周报是“党政策之指导机关,今后内容关于政策的解释当力求详细,文字当力求浅显”。

还有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此外,还有党所领导的《中国青年》、北京《工人周刊》、广东《劳动周刊》等刊物。为了加强对党报党刊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宣传力量,1923年10月,中共中央成立了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有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林育南、高君宇、彭述之等17人,下设编辑部、函授部、通讯部、印行部、图书馆五部,分别负责党报党刊的编辑、人员培训、中外报刊的编译、印刷发行和资料保存等工作。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管理报刊发行的机构,就是教育宣传委员会下设的印行部。中央要求印行部每月造统计表报告《向导》周报等报刊的发行与收人情况。1924年5月,中共中央成立出版部,张伯简任书记。1925年底,毛泽民任出版部经理,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28年底。中共中央出版部成立后,将工作重心放在《向导》周报的发行上,要求各地及时上报《向导》周报在当地的销售、邮局寄递情况,敦促各地注意扩展党报在当地的销路,寻找“不出费或廉价登《向导》广告之出版物”。

当时,负责管理报刊发行的还有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使本党宣传品广布全国”,交通干事的任务除担任中央各机关间及中央与所在地地委间的交通外。就是“指导出版部向各地扩张公开的宣传品之销路”与“筹划向各地秘密的输送本党宣传品及函件”。当时中央组织部拟订的工作计划和颁布的几则中共中央通告均涉及报刊发行。如《各地方分配及推销中央机关报办法》就是陈独秀以中央组织部的名义颁布的,《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是关于建立和健全党内交通问题的文件,其中就有具体的运送报刊的办法。例如:选择一两个妥当地址,“最好是靠近轮船码头便于运送的地方作接纳中央出版品的机关”。

1924年9月2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和中央局秘书联名签署一则通知,要求党组织、党员订购和推销《向导》周报。通知要求:“凡属本党党员,不但有购阅本党中央机关报的义务。并有努力向党外推销的义务。”中共中央还发动所有党员、团员推销党的刊物,并要求各支部书记担负起督促的责任,“每支部书记必使各党员订阅并担任推销,至少每人须购阅一份”,如果个人因经济困难不能购阅,还必须要经过支部会议的许可才行。当时,《向导》周报、《中国青年》都印了可以张贴的推销广告,要求党员、团员将它们张贴于各处。中央组织部曾指示各地:“为推销《向导》起见,中局已拟印一种颜色广告,不日可寄各地,各地接到此项广告时,应责成C.P.、C.Y.同志分送当地书铺、书摊,及前往各学校阅书室张贴,至要!”由于《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所以它的发行受到全党上下的关注。中共中央要求各级组织、各个党员都要肩负起责任,并且规定了硬性任务,即每一个党员必须推销五份以上的《向导》周报。同时,每一个支部还要负责推销三份以上的《新青年》和《中国工人》。,

在《向导》周报创办初期,发行量不过数千份。《向导》周报当时的售价是每份6分,这个价位不是一般的农民能接受的。《向导》周报曾经刊出一位叫冬原的读者来信:“他们买一块豆腐要吃惊,更说不到买《向导》了。”对当时的农民来说,一块豆腐已不敢问津。由于经费少,决定了《向导》周报的售价偏高,而偏高的价格又制约了《向导》周报的销售。后来,由于中共中央不断加强和改进《向导》周报的工作,特别是降低了零售价格。分售处也由最初的上海、广州、北京、长沙等少数城市。扩展到10多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销售网络,因而

使《向导》周报的发行量增加到3万份,在当时全国报刊销量中名列前茅。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向导》周报的销量达到T5万份,不仅遍及国内各省市,而且远至越南、德、法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北伐途中有人发现。即使在江西赣州这样的内地小城,一个书铺每期也能代售《向导》周报七八十份,《中国青年》五六十份。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向导》周报主编

《向导》周报的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亲手办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蔡和森多年来的愿望。他在同的通信中谈到建党的部署时,特别强调要“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在中共二大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执委,接替李达负责党的宣传工作。1922年8月召开的西湖会议,决定由蔡和森筹办党的机关报,他满腔热忱地接受了任务。1925年1月中共四大以后,中央决定蔡和森不再兼管宣传工作,而与瞿秋白一道负责编辑《向导》周报。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的时间最长。从1922年9月13日创刊到1925年10月蔡和森赴莫斯科工作,总共近3年的时间。如果从蔡和森实际负责的工作时间来看,有2年零8个月的时间,超过了《向导》周报办报时间的一半。蔡和森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向导》周报的迅速发展,为后继者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蔡和森担任主编期间,主编了116期的《向导》周报,超过了《向导》周报总共201期的半数。蔡和森身体瘦弱,又患有哮喘,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仍夜以继日地工作。1979年,当年与蔡和森一同工作过的罗章龙回忆说:“他所写的文章观点鲜明、文笔酣畅,宣传鼓动作用很大。在我们这一辈人中,只要一提到《向导》,就自然地把它与和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就可想而知了。”200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对蔡和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主编的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被誉为四万万苦难同胞思想上的‘向导’。”

《向导》周报第二任主编,是中共四大后担任中央宣传部主任的彭述之。1925年10月,蔡和森赴莫斯科开会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彭述之接任《向导》周报主编,直到1927年4月离职,共18个月的时间,主编期数70多期。在彭述之担任主编期间,随着《向导》周报的发展,工作环境、条件有所改善,特别是相关编辑人员也日渐成熟起来,具有了较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彭述之不必像蔡和森那样事必躬亲。就工作条件来看,《向导》周报创办之初,编撰队伍只有七八个人,五年中逐渐发展,先后拥有近百人的队伍。为了筛选材料和服务于领导,《向导》周报编辑部专门设立了一个秘书处。《向导》周报辟有“地方通讯”一栏,材料是各地方的党组织向中央上交的报告。秘书处初步查阅后认为值得发表的,再交给编辑部审查定夺。

彭述之是陈独秀在党内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受陈独秀的影响,在彭述之担任主编期间,《向导》周报一度改变宣传方向,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不支持、不拥护,导致党内思想不统一,使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削弱。192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到武汉,中央宣传部及《向导》周报编辑部也一同西迁至武汉。当时,彭述之并未去武汉,主任和《向导》周报主编便由瞿秋白。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举行,瞿秋白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中央宣传部,并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

瞿秋白为《向导》周报端正宣传方向和恢复正常出版,倾注了极大的精力。瞿秋白主编《向导》周报期间,正确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侧重评论当前政治形势和重大政治事件,为革命政治斗争“导向”的指导原则,表现出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办刊宗旨和主编思想十分明确,集中力量宣传中共三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主张:第二,十分重视对革命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和政治事件的分析评论,指导全党和革命群众认清形势。正确开展革命斗争;第三,密切联系读者,瞿秋白常以《向导》周报记者的名义答读者问,通过答问释疑,阐明党的立场和观点,宣传真理,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第四,重视报道各地的革命运动。

《向导》周报首次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在《向导》周报创办初期,因为人员紧张,所以陈独秀、蔡和森、高君宇、瞿秋白、彭述之等人不得不身兼数职,他们既是中央领导,又是《向导》周报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当时称记者)。担任编辑人员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彭述之、高君宇、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郑超麟等人。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彭述之、、罗章龙、、、王若飞、、高君宇、郑超麟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都为《向导》周报写过文章。在《向导》周报的作者中,陈独秀毫无争议地名列第一。除1922年底出席共产国际四大和1926年初因病住院外,几乎每一期《向导》周报上都有他的文章。有时甚至整期都是他的文章,如第55-第77期。据统计,《向导》周报上署名“独秀”、“实庵”的文章就有266篇,短文402篇,约占整个《向导》周报文章的五分之一。蔡和森除了用“和森”署名发表了130多篇文章外,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发表了不少文章,共计156篇。彭述之在《向导》周报发表文章73篇,瞿秋白在《向导》周报发表文章70篇。陈、蔡、彭、瞿四人,成为了《向导》周报最主要的作者。

在《向导》周报创刊后,陆续开设了“时事短评”(后分为“中国一周”和“世界一周”两个栏目)、“读者之声”、“各地通信”和“寸铁”等丰富多彩的栏目。“中国一周”和“世界一周”两个栏目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一周内国内国际所发生的大事,并通过简评来引导读者分清是非,培育国民的政治敏锐性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这两个栏目最受读者的欢迎。“读者之声”主要刊载各地读者对《向导》周报的评价、建议和《向导》周报给读者来信的答复,以沟通读者与编者的思想。“各地通信”主要登载各地所发生的重要新闻。“寸铁”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特色栏目,所发文章大都短小精悍,析理透彻,逻辑性强,富有号召力和战斗力。

《向导》周报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反对离开问题谈主义。多数文章都不是空发议论,无病,而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向导》周报发表的文章大都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战斗力强。《向导》周报文章的文字浅显。文笔犀利,文字生动活泼,针砭时政,入木三分,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1926年《向导汇刊》第4集出版时,其广告词写道:“本报自4年前出版至今,一向便是全国最急进的刊物。”敢于以“最急进”来自我宣传和招揽,显示出《向导》周报在大革命狂飙突进时期的巨大影响。最能体现“急

进”的,是与《向导》周报提出的许多对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口号分不开的。《向导》周报大力宣扬“国民革命”这一口号。中共二大时确立的最低纲领为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考虑到国民的接受程度,《向导》周报在宣传的时候运用了曾经提出的“国民革命”这一口号,并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在原来反对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经过重新解释的“国民革命”,在大革命中发挥了唤起并团结民众的重大作用。

《向导》周报还首次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帝国主义”和“军阀”都是外来词。因此刚刚提出的时候,民众并不了解,甚至被讥讽为海外奇谈。

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向导》周报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到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甚至成为部分左派与一些进步商人都在使用的最流行的口号。

是中国共产党内论述“纸老虎”问题最深刻、最全面的领导人,但并不是党内第一个提出“纸老虎”概念的领导人。党内第一个提出“纸老虎”概念的领导人是蔡和森。1922年9月20日,蔡和森在《向导》周报第2期上发表《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与军阀割据》,批评一些只知空发议论貌似强大的“政治家”或“政论家”时,第一次使用了“纸老虎”的概念。他说:“自来一班与群众隔离的政治家或政论家他们简直不知道或者不承认有群众的势力,所以他们不谋勾结或利用旧势力便想求助于外国帝国主义者,不是发表些蔑视群众、谩骂工人兵士的怪议论,便是想出些上不靠军阀下不靠民众的智识者的纸老虎或乌托邦。”

《向导》周报概括并大力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得“三大政策”最终成为了区别左,、派与、革命与反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时期内,“三大政策”成为了最流行的口号,无论是什么团体开会都要议决拥护“三大政策”,无论什么刊物出版都看得见拥护“三大政策”,在大会场中的演说和口号里最容易听见的,就是拥护“三大政策”。在标语和传单上最容易看见的,也唯有“三大政策”。一个口号能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难怪当时有人认为中共的宣传口号具有一种无形的魔力。

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必须建立联合战线。《向导》周报从创刊到1924年1月改组,共发表宣传建立统一战线的文章50多篇。《向导》周报的出版,正是中国共产党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五卅运动期间,《向导》周报发表的中共中央有关五卅运动的文告、论述、文章达54篇。《向导》周报从思想上、组织上,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作了舆论准备。赵世炎以“施英”为笔名,撰写了七篇论上海工人罢工的文章,刊载在《向导》周报上,被誉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历史文献。

《向导》周报在后期受到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影响,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问题上也宣传了错误的观点。陈独秀等认为,湖南农民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大革命时期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列举中央在农民运动方面的右倾错误,并对今后的农运方针、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927年3月5日,《考察报告》部分章节首次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周刊上发表。同时,正式将《考察报告》送交中央。希望能在中央党报上发表。陈独秀接到报告后颇为不满,把《考察报告》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当时,瞿秋白看了的《考察报告》后,给予高度评价。3月12日,《向导》周报第191期发表了《考察报告》的部分内容。可是,陈独秀、彭述之不但不接受向中央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而且不许的《考察报告》在《向导》周报上继续刊登。在彭述之的直接干涉下,《考察报告》下半部内容未能发表。最后,在瞿秋白的大力帮助下,《考察报告》才得以以单行本的形式在长江书店出版。

《向导》周报的艰难发展和被迫停刊

《向导》周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后,每星期三出版,总发行所位于上海老西门肇浜路兰发里3号。由一家名叫光明印刷厂的小厂负责印刷发行。后来。光明印刷厂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向导》周报便改在租界一家规模较大的明星印刷厂印刷。尽管《向导》周报是在租界的印刷厂秘密印刷发行的,但租界当局还是以各种手段侦知了《向导》周报的情况,查封了十余次。《向导》周报被迫不断迁移地址,并采取各种伪装手法,掩人耳目,以继续出版发行。1922年10月,当《向导》周报在上海仅仅出版了四五期的时候,租界工部局就查封了《向导》周报。

为躲避上海租界工部局对《向导》周报的查封,从1922年10月第6期起,《向导》周报北迁至北京。

1923年4月,依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南迁至广州,以便更快地推动国共合作。《向导》周报随迁至广州昌兴街28号编辑出版。《向导》周报在广州虽然公开发行,但其独立批评的办报方针受到方面的牵制,后又迁至杭州出版。不久,《向导》周报又迁回上海英租界的上海大学编辑出版。《向导》周报在上海出版的时间最长,超过其存在时间的一半以上。

1927年4月,《向导》周报随中共中央迁到武汉。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时局宣言》,揭露了“国民政府在反动阴谋之下的政局”。7月15日,集团公开“”,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7月18日,《向导》周报出版了第201期。这一期仅有8页,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时局宣言》。此后,《向导》周报宣布停刊。1927年八七会议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共中央曾经想恢复《向导》周报,但随着武汉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党领导的长江书店、印刷厂、纸行等出版发行机构己经瘫痪,编辑人员也缺乏,中央又准备迁回上海,因而在武汉恢复《向导》周报没有实现。不久,中共中央迁到上海。《向导》周报原编辑郑超麟按照瞿秋白的指示,在上海兆丰花园东边亨昌路租了一堂式的洋房作为党报编辑部兼中央宣传部办公地点。郑超麟主张不必恢复《向导》周报,而另外出版一份刊物――《布尔塞维克》,得到瞿秋白的赞同。按照郑超麟的想法,《布尔塞维克》这个刊物名称“表示中国革命从此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了。1927年10月,《布尔塞维克》正式出版。

《向导》周报从创刊到被迫停刊5年里,尽管处在抄收、查禁的恶劣环境下,但它的发行量依然从几千份上升到十万余份,共出版了201期和汇刊5册;刊发了国内外政论、时评7004k篇,各地通信近120篇,各种文告、宣言近60件,国内外读者来信110余件,总计320万字以上。

篇10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甲方委托给乙方完成的__________申报中文材料翻译成英文材料事项签订如下合同:

一、翻译稿件名称:__________材料。具体包括:1.拟建__________考察报告(含建设发展规划及规划图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报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报自评报告;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光片解说词。

二、工作时间:甲方于_____年_____月日前将需翻译的中文定稿材料交付乙方。乙方应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前将翻译好的英文成稿交付甲方。

三、交稿方式:乙方应向甲方提供英文成稿打印件及电子文本(文件格式:_________)各一份。

四、合同总金额:合同全部工作任务总费用为__________元,大写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甲方在签订合同之日起向乙方支付_____万元,余款在乙方交付成稿并经甲方验收后一次性结清。

五、翻译质量:乙方保证翻译成稿质量,做到忠实原文、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行文流畅,达到甲方提供给乙方的《__________综合报告》(英文版)的翻译水平。如双方对译文水平发生争议,由双方共同认可的第三方进行评判。

六、其它事项:乙方负责为甲方在__________申报国际评审会上作英文陈述,陈述费用不再另付。乙方在申报材料的英文翻译稿进行电脑排版时,需就排版格式等有关问题与甲方提供的印刷厂技术员进行联系沟通,以保证英文成稿的电子文本符合甲方印刷要求。

七、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共同遵守,否则由违约方赔偿对方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