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动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0: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自动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双语教学;挑战;英语
作为南京邮电大学于2011年启动的“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2012年起同步在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模式识别”开展双语教学,将英语工具应用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在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世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自动化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且各专业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如果自动化专业能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就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则必将在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有利地促进双语教学自身的持续良性发展。具体来说,自动化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作为基础外语教学的有效外延,双语教学将有助于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外文资料的查阅与新颖思想的借鉴。
2.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英语知识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同时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及时、快速地掌握国外最新的模式识别技术。
3.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充分理解、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双语教学的开展,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经济生产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本课程在双语教学实施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语言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等方面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下面,我结合“模式识别”双语教学工作开展以来的心得体会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双语教材的选择
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主旨在于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内容,学习国外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风气和开展工程实践的务实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基础上:(1)教材内容应能大体覆盖模式识别课程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2)教材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气息,反映模式识别领域最新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3)教材内容必须具备通俗的英语表达形式,我们选择了在国内外几十所大学都采用的由希腊雅典大学信息系教授西奥多里德斯编著的英文原版教材《模式识别》(第四版)作为主要教材,并推荐其他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2.教学语言的选择
在本次双语教学模式中,我们选择以中文为主的授课形式,其间涉及模式识别领域专业术语时则穿插英文讲解。课后习题采用英文方式,目前暂允许学生用中文答题,但倡导学生用英文完成。考试试题以英文形式出现,答卷用中英文方式均可。
3.教学组织的形式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以下两种组织方法:(1)试点班,这也是其他学院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按照学习成绩和个人意愿成立“考研班”,且仅对“考研班”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学生间英语水平相差不大,因此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但同时受益学生人数相对有限,学生意向选择缺乏一定的自主性。(2)开设选修课,这也是我院在2012年采用的方式。依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双语课程,这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能力有限,收获不大。依据第四章的教学效果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采用选修课方法实施双语教学更为适合我们学院目前现状,可行性更高。
4.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借鉴其他院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模式识别课程的自身特点,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
(1)传统板书形式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2)中英文授课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3)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三、双语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资料查阅、外语培训、观摩学习、课件制作),我们在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2009级本科生和2010级研究生中同时开展了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2012年春季的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对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3份,最后回收了109份, 占总人数的88.62%。详细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开展的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认可,学生们倾向于中英文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四、结束语
对高校而言,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这意味着其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信息学科的核心内容与前沿信息的触摸和理解;有利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还有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以及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我们虽然在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由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他们在理解英文形式的教材内容和电子教案时出现差异,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此外,由于目前的双语教学教材是直接选用国外教材,我们考虑将根据实际情况,对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提炼,自主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相信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及时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姚舜才、樊旭梅,《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
2.蹇红梅,《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8,26
3.吴泽、王武、葛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9
篇2
关键词:民航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79-02
一、引言
自动化专业英语是为了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所学领域英语文献和资料的阅读能力,及在未来工作环境中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向专业更高层次发展,尤其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教学内容范围广是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它涵盖了大学期间多门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内容。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普通的自动化专业英语常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自动化专业英语作为一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业词汇特别多;语言特上多采用论证说明的表达手法,语句中多使用被动句、各类从句,并且句子较长、较散。这使文章阅读起来晦涩困难。另外,自动化英语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语言严谨周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1][2]。基于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性,课程主要侧重于阅读、词汇,偏重书面化,因此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对民航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一些观点用来探讨。
二、教学的现状
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英语是在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36学时,选用的教材是由王宏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共有6个部分,30个单元的内容[3]。专业英语时间点的设置是这门课程首先面对的问题。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上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也仅仅是《电路》。然而,《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中涵盖了自动化方向的很多课程,其中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力拖动”这些正在学的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这些还未学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讲解。自动化专业涉及到的专业发展方向非常广泛,如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网络化与信息化控制等,如果只是单纯的单词和句子的罗列就失去了专业英语的意义。但是,如果教师讲解学生未学知识的话,就又会触及课时的问题,自动化专业英语“信息量大,内容超前和绝对课时少”的问题就尤为明显。教材的局限也是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所用的非民航类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科书当中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到民航领域中使用的专有词汇,而这些词汇又是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须掌握的东西。所学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用贴近行业背景的教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上,根据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师采用的多为“词汇讲解+翻译”或“段落讲解+翻译”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较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控制教学进度,但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训练[4][5]。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重复学习、做无用功的想法,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形式,类似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英语教学的普遍规律。
三、教学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扩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行业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内容。中国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机场电气、自动控制及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具备较强的机场设备开发和维修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气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过培训后直接参与飞机的维修。从总体就业情况来看,机务维修人员大都接触的是与国际化接轨的管理和操作模式,他们就不可避免地与专业的英语文献、工卡、手册零距离接触,甚至需要英文的写作和与外方工作人员的直接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讲解控制理论和其他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的相关内容外,还要安排学时让学生接触未在教材中体现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常打交道的内容,例如常用的维修手册和工卡内容等。然而这就会面临在本来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增加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体呢?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内容。
2.教学模式的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内容多,课时少”的尴尬境地。“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课下阅读、理解为主,而以课堂上教师讲解为辅。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设置作业,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查阅网上数据库的形式查找答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可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上交作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证。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补充一些反映所讲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英文文献,包括民航专业学术论文,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英文文献,教师在文献中提炼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并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对文献的阅读、理解、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掌握了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7]。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阅读课文,相关文献,在课上通过PPT用英语讲解,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问的方式。通过上述课堂实践观察发现学生对内容的学习由于自身参与性的提高变得积极起来,课堂气氛和效果也有所提高;通过考试成绩来看,学生有了平时的练习,对考试当中的大篇幅翻译能力也有所进步。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单纯地灌输知识点,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这种教学方式革新的核心内容,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手段上,除了采用传统教具外,还需要结合多媒体。要学习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把较难理解的内容和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视频剪辑等手段表达出来。这既锻炼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如果能够请相关企业的外籍工程师选择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解,就会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考核方式的变化。专业英语是在专业领域上的一种实用工具,实现它的工具性能和可操作性是这门课程的诉求。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期末笔试卷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性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判断,另一方面也会无形中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民用航空是我们国家现在十分重视的行业,民航人才是推动民航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作为培养民航未来人才的专业本科院校更应当遵循民航特点进行教学。在特殊专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应该突出“以专业背景为指导方向,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理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主要指导和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工作中应用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萍,陈莲珍.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工I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
[2]刘怡.电子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
[3]王宏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文娟,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
[5]李峰,佟春生.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应用
教育有三个层次: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怎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创造的人。传统教育教学大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许多学生反映在学完课程后,觉得学了许多东西,又似乎什么也不会,不知道所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原因在于传授式教学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且传授的知识仅在“是什么”的层次上,至于为什么,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能解决什么问题则很少顾及。
自动化学科发展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交叉性,结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我们可确定自动化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1],通过专业基础课的精品化建设(建成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推动专业系列课程向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储蓄工具,而是要使之成为有知识的人,而且要使之深化至上述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使之成为会思考、善探索、能创新的人。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建立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互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巧妙地设疑、布疑,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探索、研究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学生带着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和疑问,回到课堂学习,教师从自身参与的实际科研项目、指导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分类提炼出典型的专业技术问题,不断扮演“导演”的角色,以问题引领教学内容,注意发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2以问题为中心激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就要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 其思想源泉是以“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为内核的求异思维。根据创新思维求异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怀疑精神[2]。为了使学生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突破书本设定的知识逻辑框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问题:分析书本上的方法是否正确,各个结论之间是否有矛盾;结合实践教学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结论的适用条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劣。
1.3科学地释疑、解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创造各种鼓励学生探求知识的环境和条件,另外,还要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研究问题,这有益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上讲台,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前布置一些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整理思路,以便让他们在下次课上先行讲解,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同时,将知识点加以延伸。这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实行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师是专业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建构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强化学习、思考、创新、合作和表达能力。这种模式不但教给学生各门课程的知识,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使之获得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2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两个课堂的良性互动
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其关键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效融合,其难点在于相互渗透的密切性、实施过程的长期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3]。学院一直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融合,从制度、管理、人员、经费等各方面建立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2.1组建稳定的“双肩挑”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是促进两个课堂融合的催化剂
学院将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专业课程一线教师组成稳定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教师队伍,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肩挑”的形式,促进两个课堂互容互通。一方面,教师将“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创新素质”的思路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实际科研项目开发中的体会和技术、指导学科竞赛的重点难点解析穿插在课堂授课内容中,丰富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带有研究性质的习题、提供开放式实验;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适时恰当地告诉他们如何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
2.2落实专职人员管理负责制,搭起两个课堂之间的桥梁
学院设置专人负责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实施和总结工作。将学生在活动中的情况、竞赛的重要信息反馈到各专业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竞赛的需要组织有经验和特长的教师或研究生开设专题辅导讲座。分阶段对活动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对成功案例进行经验交流,并在全院进行推广。定期联系并组织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基地情况,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实现两个课堂的良好沟通。
2.3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是两个课堂融合的源动力
学院充分利用机器人系统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天然平台提高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因为机器人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需要多学科人才组成团队解决复杂问题,机器人创新实验基地通过与“机器人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结合,在开展一般性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机器人知识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使优秀的人才接触更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通过机器人足球研讨班模式开展精英教育。
由于学院有校级机器人创新实验基地、控制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自动化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所以,学生有条件组织、成立重庆大学机器人爱好者协会、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分会,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让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学生走上讲台,将第二课堂的体会和收获回馈到第一课堂,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2.4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两个课堂融合的载体
大学生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该环节让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立体化,实现知行合一,缩短了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成才及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4]。
2002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以“服务全校学生,培养一流的机器人人才,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将重庆大学建设成为西部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为宗旨,学院成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基地,并面向全校相关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多次组队参加CCTV机器人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先后获奖十多项。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学院已经建立了颇有实力的机器人研究团队,有能力设计制作微型、中型自主和类人型足球机器人,从机械、传感器、电路、算法、软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自主设计,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探索机器人教学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验基地还组织学生参与“重庆大学科技创新年”、“海峡两岸机器人学术交流”和“面向中学生的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展示重大学生的创新实力。
2005年全国“挑战杯”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学院4位同学与其他学院同学齐心协力,赢得全国总冠军。学院的科技作品“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和学院同学负责的“机械手臂”作为首发关口,为整个设计方案的顺利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在场专家和裁判的一致好评。专家组组长高度评价其设计思想体现了重庆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养。
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中,重庆大学自动化“速”队在众多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两项大奖,此次大赛有全国5大赛区130余所高校的240多支队伍参赛,共有76支优胜队从分赛区预赛中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2008年重庆大学自动化“速”队再次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智能汽车竞赛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技术为背景,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意性比赛,这项比赛加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它也促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2.5完善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两个课堂融合的剂
学院建立了各种奖学金激励机制,在院内,针对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和集体,同时在学生的各种评优、推免研究生环节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制定针对教师的教学奖励办法,对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综上所述,两个课堂互动融合的机制如图2所示。
3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成效显著
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各大机器人赛事中,屡获佳绩,获1项冠军、4项亚军、2项季军、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3项三等奖。获“飞思卡尔”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在“挑战杯”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总决赛中获得总冠军。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美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3项。获得2007年、2008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3项、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26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重庆赛区本科组一等奖3项。
学院多次荣获学校授予的“学生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学院科协被学校评为“先进学院科协”,学院举办的“自动化学院系列科技培训”活动被学校评为“十佳活动”。学院多名学生被评为重庆市“科技学术创新先进个人”,被学校评为“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由于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在执行第一课堂培养计划、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创新、交流、组织等能力的锻炼,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人才竞争中优势突出。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4结语
学院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着眼,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教师的双重身份和学生在两个课堂的贯通学习,让两个课堂进行实质性的有效融合,这是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加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两个课堂中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会思考、善探索、能创新的人,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构建了既满足大众化教育的需要,又考虑精英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动手能力的基础性、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竞争能力的创新性的基本思路与特点,充分考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分化,在同一层次上的人才出现多样化的需求,给学生个性发展预留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通过教育思想的“五个转变”,即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转变;从单纯的科学教育向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全面育人观转变,实现自动化工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申功璋. 自动化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101-105.
[2] 陈玮,曾岳南,廉迎战. 自动化专业的定位、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5-6.
[3] 张艳,黄乾贵. 用系统论思想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91-93.
[4] 刘志明.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3(9):10-13.
Application of Inquiry Learning in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LI Nan, HUANG Qin, SUN Yue, SHI Ying
(Automation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篇4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开放运行管理
作者简介:张腾飞(1980-),男,河南商丘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郭前岗(1960-),男,陕西西安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XSG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64-03
近年来,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普及,其复杂度也迅速增长,嵌入式领域中对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尽管高校大量扩招,但整个社会依然缺乏该领域的应用型开发人才,然而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这种就业难与用人难的自相悖论无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也为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及开放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提供了驱动力。嵌入式系统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企业所需要的嵌入式工程人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动手实践经验。学生要想从事嵌入式技术工作,只有经历过很多的实验、实训项目,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嵌入式技术,才会在当今就业难度极大的环境下走出困境,脱颖而出。
一、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背景
“根据嵌入式系统”的课程特点以及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前期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建设及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已经构建了从基础验证性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与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参与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涉及的学生相对较为集中,一组学生可能同时参与多种竞赛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完成课内基础实验之后,没有再从工程实训的角度得到系统的、更为实用的开发技术和技能训练,因此,有必要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从基础训练、综合实验、科学训练、研究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项目、科技创新竞赛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开放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系统地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实际开发技术。
另外,结合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将有助于提高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完善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相关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依托自动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省级综合训练中心、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专项资助创立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探索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与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探索。
二、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平台建设
按照个性化教育与开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嵌入式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基础实验、课外综合性实验与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相结合,在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构建了多样化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开发平台,包括80C51、MSP430、ARM、DSP等系统开发平台200余套。为便于学生的科技创新,配备了多套不同规格的仪器仪表设备,并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的元器件库,创新实验室的实验开发平台如图1所示。
另外,在学校自制实验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的资助下,完成了嵌入式Cortex M3开放实验模块化开发平台的研制,其模块化结构如图2所示。该开发平台的研制理念是:同时注重嵌入式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让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尽可能多接触更多、更新的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与创新。
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采用较新的Cortex-M3处理器芯片,秉承传统单片机廉价、稳定、控制资源较多、运算资源较少等特性,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学生不用学习复杂的操作系统和各种配置就可以实现简单的操作,在此基础上可以移植μC/OS等操作系统,适用于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使用;核心板可以作为单独的开发板使用,可以配合教程分发给学生课后烧写调试练习或研发新项目;核心板完整的扩展资源、小巧的体积、大容量的存储器配备,非常适合二次研发;模块化的底板外扩资源丰富,设置外扩资源屏蔽开关,可兼容扩展;模块化的设计便于今后更新处理器,节约大量成本。
三、创新实验室的运作和管理
为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更多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制定了“立体化、模块化、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实践教学及管理、运行机制。
1.一体化、模块化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了嵌入式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如何能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掌握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能,是我们在规划、完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结构的角度,综合考虑嵌入式系统与先修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操作系统、控制原理等相关课程的联系,通过创新实验室的知识讲座、科协活动、学科竞赛等各种途径让低年级学生了解整个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嵌入式处理器的角度,综合考虑单片机与ARM、DSP、FPGA等嵌入式微处理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贯穿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这条主线中。如,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对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串行口等模块深入讲解其基本原理及接口的扩展技术;而ARM、DSP等芯片的资源丰富,则重点强调其体系结构以及实用的设计开发技术,并结合实例开发项目进行讲解。
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出发,将创新实验室的实验内容由验证型、提高型向综合型、设计开发型和创新型逐层递进,实验内容的设计由单纯的教学型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采用工程案例化教学,突出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化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
2.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实践创新活动
在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遵循实验内容多层次、实验设置多模块、实验手段多样化。构建课程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STITP项目、创新竞赛、毕业设计、工程实训等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既有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有难度较大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与实际能力相符的实验项目。
3.开放途径、模式与运行机制
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全开放运行。除了课堂实践教学由教师集中管理,其余的课外实践主要采取以教师为监督指导、由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模式。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性表现在实验室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即实验内容、实验场所、实验时间的开放。
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申报嵌入式系统相关开放实验项目。在学院相关教师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基础上,由创新实验室对开放实验项目进行审核,并报学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由学校组织专家对开放实验项目进行审定,经学校审定批准的开放实验项目由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组织对学生开放。
实验室开放课题要求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在一个学期时间内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嵌入式课题开发,近两年学生申报完成的典型课题有:“基于指纹识别的智能门锁系统”、“基于闭环控制的仿人足球机器人全向行走”、“基于Cortex M3的Modbus RTU通信协议实现”、“太阳能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设计与实现”、“嵌入式Cortex M3最小系统板设计与实现”、“基于GSM网络的老年人身体姿态检测系统设计”等。
实验室开放课题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层次和个体差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突出实践创新活动的导向性、趣味性、开放性及综合性,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及调试,系统地掌握了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该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与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与美国风河公司、德州仪器、北京精仪达盛、北京博创等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主题创新、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主题研究方向,为企业主题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服务。
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子功能模块的设计、开发与调试过程,已完成的典型课题有:“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基于DSP的USB2.0通讯模块的设计”、“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控制软件设计”、“基于嵌入式的病虫调查统计器”等。通过一些与学生实践创新及实际工作能力相关、受益面大的系统设计课题,使学生受到了功能相对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与调试过程训练。
5.管理队伍建设
结合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助管制度,形成了实验室专职教师、专业教师、研究生、勤工助学本科生相结合的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实验指导与开放运行管理队伍。
强化对在岗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及保障措施,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制定了相关政策及奖励措施鼓励,督促实验教师以及专业教师投入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实践探索,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制定了对实验教师的多样化考核机制,使其更好地融入嵌入式实践教学的实验指导。
通过制定较为完备的系列政策,加快推进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建设成效
在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平台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嵌入式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整体出发,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多层次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有验证性实验近30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近20个,服务于自动化学院4个本科专业及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
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从开放性实验项目到STITP创新项目、各级各类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相结合的多层次创新实践体系。近三年创新实验室共获得校级和省级大学生STITP创新项目96项,包括2012年立项3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项;2011年立项38项,省级4项,校级重点13项;2010年立项25项,省级4项,校级重点9项。通过增加不同种类设备模块,拓展实验领域和实验项目,近三年创新实验室共完成了66项开放实验项目。在毕业设计中,多人次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学生参与多项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与开发,申请专利十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近几年学生的出国深造、考研率明显提高,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根据统计数据,多名毕业生陆续进入国电南瑞、南自等大型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依托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平台,课题组完成了“基于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构建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成果,被评为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学校推荐申请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结束语
结合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出发,探索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化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讨论了实验室的开放途径、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了开放运行管理、实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经过不断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兰,陈寅山,张彦定.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56-58.
[2]郭成操,李刚俊,杜涛.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 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95-197.
[3]张腾飞,顾亦然,王瑾.电气类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56-158.
篇5
关键词:传感器;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利(1980-),女,湖北仙桃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王秀霞(1979-),女,河南新郑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52-02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光纤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各种信息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各个应用领域,特别是在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工具,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在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物理等学科课程体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集光、机、电于一体,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涉及内容多,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众多电工参量、物理参量、机械参量、成分参量、热工参量的检测原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各章内容多学科交叉,涉及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各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甚紧密,但都涉及上述多门前修课程的知识及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等。[1]
由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尤其开始时,通常感觉不适应、思维跟不上、枯燥、难以学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对自动化、测控技术方面的人才需要,更好地发展学科课程建设,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一、主要教学内容和特点
总体上,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了解传感器特性指标,传感器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传感器静特性和动特性的基本方法,在给定条件下熟悉计算稳定时间和工作频率的方法以及传感器的标定。主要了解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掌握检测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的方法。
第二部分:各种常用传感器的介绍。理解并掌握各种类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知识,主要有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
第三部分:检测技术的主要问题。了解检测的感念、测量的方法、测量系统的组成和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掌握传感器的应用基础、如何设计与构成检测系统等内容。
理论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多,传感器种类多、应用广泛,原理复杂,对物理知识要求高,学生把握重点有困难;二是课程中传感器以结构传感器为主,有大量的传感器结构图形,对平面图形学生理解有难度;三是传感器是一门工程应用背景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四是接口电路复杂,对模拟电路等电学知识要求较高。
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1.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重点放在传感器的应用上
根据每次讲授内容,尽量讲解符合内容的工程实际案例,以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案例的讲授与相关实验结合,在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融入了有趣的实验过程,以提高学习效果;对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实际进行比较,删除过时的内容,同时对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检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西方有一句名言:“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能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把大部分课程搬到实验室讲授,理论讲解、动手实验、交流讨论交替进行,使学生将“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同时保证实践性环节的顺利开展。同时,采用实物实验与理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效果,利用自行研制的一些实际传感器及放大电路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达到理论与实际相互补充、相互对应,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再加上教材需要一定的出版周期,使教材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课件制作利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积极了解新技术的动态,及时补充反映新的传感技术的内容,力求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前沿发展。教学中尽可能插入新型传感器产品的介绍以及一些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把相关科研成果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大大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教学
1.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开放性设计实验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占有起重要作用。以实验室丰富的实验教学条件,配合教学的要求,安排多个学时的实验。
但是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和标定方法以及接口电路的设计,同时还开设了相应的开放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开放设计实验的训练能够对传感器有全面的认识,能独立进行实验数据读取和实验结果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对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接口电路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和接口电路,具有使用和分析传感器的初步能力。
2.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程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积极响应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办学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进行理论学习之外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有助于牢固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同时可以加深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工作原理的理解,通过实验进一步学习传感器在工业测量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压缩了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时数,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学时数;同时,开设了与本课程相关的4周创新性实践课程,为本课程的连续性动手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并设立基于本课程的开放性试验,开放创新实验室,给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硬件平台,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
3.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与课程相辅相成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多方争取、创造条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基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大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系列的学生竞赛活动,使学生利用传感器来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具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热情,营造了本课程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了解学生学习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课程设计题目,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外学习环境,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
4.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不断的将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引入教学,及时跟踪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把科研成果或项目中的具体问题与课程相关章节结合。例如,结合粮库粮情监测系统讲授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原理;根据避障机器人的原理讲授CCD图像传感器或超声波传感器原理;结合智能小车讲授光电传感器以及光电编码盘等,如此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教改发展之路。
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帮助学生端正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成人、成才,即教书又育人。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出版新的高校教材,发表相应的教改科技论文。
同时积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并将科研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学生科技活动或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性课题,指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针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具有理论丰富、实践性强等特点,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传感器课程组广大教师团结协作,近年来结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计划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成功地整合了该门课的课程体系,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全胜,吕家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9,(3):144-146.
[2]廖京盛.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2010,7.
[3]谢森林.《检测技术与仪表》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
篇6
关键词:博客;知识交流;成员行为
国内外的博客热潮在持续高涨,其影响也已经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然而,目前却很少有研究机构针对博客的使用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现有的几个博客市场调查研究都是从博客用户使用偏好的角度入手进行定性分析,缺少从一个更深的层面进行定量分析,来探讨形成博客用户在社区中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行为。本文从网络和博客的使用者入手,结合博客自身的科技特性,对使用者的个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深入分析促使博客用户使用博客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试图找出影响博客使用者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如何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
一、研究框架
从成就需求理论出发,研究成员特征、知识交流和激励机制的关系,试图找出影响博客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因素。成员特征被分解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和个性特征(如自我效验、成就需求、内在动机等),主要探讨的是个性特征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知识交流分为两种情形: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而激励机制指的是博客社区队成员的参与奖励计划,包括经济强化、表现评估等形式。
二、博客社区成员的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48份,收回有效样本201份。在201份的问卷中,其中男性占52.7%,女性占47.3%。年龄大部分在25岁左右,大专或本科教育程度占到90.5%,上班族和学生占主体,各占16.4%和81.6%,月收入大部分在1000元以下,2000~5000元的占到11.4%,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三年以上的,占到41.3%,整体反映了调查的群体大部分是年轻人,男性居多,学历偏高层次。本文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 p s s11.0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数据分别进行信度分析,都显出了很高的可信度。
三、知识获取与博客社区成员个性特征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知识获取为因变量,以博客社区成员的内在需求、自我效验和内在动机为自变量,采用Stepwis e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列于表1中,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解释总方差51.8%,而第四部回归的F值=12.506,显著性概率S i g=0.001,到了相当高的显著水平。
从表2(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表)中可以发现,所有自变量中联系效验首先进入模型,这说明自我效验中的联系校验的偏回归偏差(对知识交流的影响和贡献)最大,其次是内在动机里的社会提升与评论进入模型,再次是信息效验和自我表达。而未进入模型的因素包括亲和需求、权力需求、成就需求、学习娱乐、科技校验,说明这些因素与前述因素相比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从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回归方程:知识获取=-1.754+.284×X1+.274×X2+.244×X3+.186×X4
X1代表联系效验 X2代表社会评论与提升 X3代表信息效验 X4代表自我表达
四、知识贡献与博客社区成员个性特征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知识交流与共享中的知识贡献为因变量,以博客社区成员的内在需求、自我效验和内在动机为自变量,采用S t e p w i s e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列于下表中。从表3模型参数表可以看出,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方差为55.3%,而第四部回归的F值=10.702,显著性概率Sig=0.001,达到了非常高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4(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表)中可知,所有自变量中联系效验最先进入模型,这说明自我效验中的联系效验的偏回归偏差(对知识交流和贡献)最大,其次是自我表达、科技效验,最后进入模型。而未进入模型的因素包括亲和需求、权力需求、成就需求、社会提升与评论、学习娱乐、信息效验,说明这些因素与前述因素相比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程度较小。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知识贡献=-2.287+.489×Z1+.236×Z2+.190×Z3Z1代表联系效验 Z2代表自我表达 Z3代表自我效验
五、结论
(1)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自我效验各变量和知识交流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了验证,科技效验、信息效验和联系效验会增加博客社区成员的知识交流水平,是博客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因素。
(2)内在动机中的自我表达、学习娱乐、社会提升与评论促进博客社区成员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激励会使博客社区成员对博客的忠诚度更高,根据数据的分析发现,内在动机中的社会评论与提升尤为重要,它对知识交流有着显著性影响,尤其是博客写作者,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3)博客写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一定量的信息外,还表现出了愿意交流,在其中获取有用知识,并且贡献自己相关信息,突出了自我记录、自我表达等个人意 愿。
作者单位:张 赫 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玉英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闫健美 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敬温,陈春英,杨志成,等.网络新产物“博客”初探[J].河北工业科技,2003,(6):14-16.
[2]薄立伟,张敏,都亚京.浅析网络博客的特点[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24-126.
[3]陈向东,高丹丹,张际平.B l o g在跨学科知识共享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8):17-20.
篇7
一、以虚拟实验室为基础的区域化资源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不再是边缘化、独立化的高等教育,大学已经进一步打开面向政府、社会、国际高等教育的大门,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开放的态势。在大学集中的优势区域,区位因素更使得大学之间的相互开放成为应有之义,先有开放的理念,才会有合作、互补和共建。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满足在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个性上越来越张扬的学生的需要,利用外校的富余资源、优质资源,各高校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学校的区域特点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笔者学校所在的沈阳市沈北新区拥有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工程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七所高校,同时还拥有石油化工,交通技术等高职高专等学校,此区域拥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庞大的学生群体。在此区域的大多数高校中都拥有自动化,设备制造维护等与电气、电子类相关的专业,而同类专业虚拟实验条件目前以笔者学校最为突出。项目的研究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主导建成沈阳沈北地区高校电气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联盟,将笔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本地区高校所共享,利用通讯技术及远程操作技术,实现外校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利用到笔者学校虚拟实验条件完成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发实验。笔者学校电气工程专业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已建成相对完整、系统、合理的电气工程专业虚拟实验基地群,可以完成自动化相关专业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电气类专业课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利用远程网络和实验教师团队开发的虚拟实验界面,结合相关自动化虚拟实验软件如美国NI公司的labview等,最大化开发了电气类相关专业虚拟实验基地群的利用效率,使优质教学资源为多专业多学科的学生服务;同时实验教学方面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利用虚拟实验基地群的强大研发能力,独立研发,自主创新,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成绩评定不再以实验结果作为唯一标准,学生自主创新的想法实践都可以作为实验成绩佐证;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改变传统的实验管理模式,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利用虚拟实验室的特点实现了自主选课,远程答疑,提交作业报告等相关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实践学习环境,同时电子系统解决了学时实验实习报告重复率过高的问题;在区域性共享方面,虚拟实验基地成功地实现了在区域内多校区多专业的实践实习工作,成为沈北道义七校自动化相关专业虚拟实验共享联盟的主导者,为区域性专业虚拟实验室建设及共享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区域化资源共享建设
区域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可以跨学校选课,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虚拟实验室具有的优势为不受到空间、时间、距离的限制,虚拟形式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实验项目和实验资源,并且可做到无差异教学,自主化选择。进行区域化的虚拟实验教学重点的建设为完善虚拟实验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网络化教学管理,加大实验中心开放力度。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在网上及时实验教学要求、信息、资源等,全面实行网上考核,通过不断对实验室开放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进行配备,建立实验室预约开放系统,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实验项目、时间、工位,实现对象管理、开放管理、预约管理、审批管理和门禁管理,进而实现实验室的真正开放。中心所有实验教学实验教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并与校园网连通,构成小型局域网。在保证学生完成必开实验项目训练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资源进行实验、科研、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自主实践活动或浏览。在激励政策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在虚拟实验室设立奖学金,对开发出科学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实验项目进行一定的奖励及表彰,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开发、研究、推广工作。目前实行实验项目以开发者名字命名的制度,这对学生开发新实验项目的热情有很大激励作用。在区域化高校虚拟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项目研究同时也在更大范围辐射虚拟基地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发电公司、电力企业、供电公司等行业相关单位展开合作。利用实验中心强大的软件基础,承担了大量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扩展实验中心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电力系统相关专业技术考试培训考试资格。在区域化资源共享建设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实验室教师团队建设。实验教师要求较高的实践开发能力,信息化知识储备,独立研发及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在系统维护中,需要专业的信息、计算机、数据库等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沈北新区虚拟实验室联盟的经验为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专业技术公司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系统正常稳定的运行。同时实验教师团队需要有组织的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自主开发实验组,不同的组别负责不同实验项目的管理,此种管理方式可以最大化发挥实验教师的作用。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工科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高校
作者简介:魏安静(1976-),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省电气传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实验师;凤权(1975-),男,安徽舒城人,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289)、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2012B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0-0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社会衡量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重要标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开放式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性教学模式,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具有研究性和创造性,其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激情,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
自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来,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但目前依旧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更新快,但使用效率低
随着国家加大对高校的投入,诸如高校发展“提升计划”、“扶持计划”的实施,实验室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而这种建设主要体现在实验设备的更新方面。购买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学生动手的机会就越少,有的设备是高度集成化,学生只看到精致的外表,根本不知道仪器的结构、原理及运行过程。[1,2]有的实验室为了防止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坏,严格限制学生使用,甚至束之高阁,把买来的设备当做了装饰品。
2.在实验时间上已经开放,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很多高校在实验教学规定中都明确要求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开放次数和开放时间,却没有规定其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偌大的实验室,只有个别人在做实验,或者有的学生去了实验室但却没有目的性,没有实验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有效指导,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去做实验,这都是在耗费资源。
3.没有形成完整而相对独立的体系,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说,目前实践教学仍然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独立开展实验和培养创新人才,使师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同时影响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地位和个人发展,进而影响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这些问题将阻碍高校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原则
1.确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教授说:“实验室是学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实验室,在高校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是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只有在观念上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才能最终使开放式实验教学成为现实。
2.确立以学生为实验主体,以教师为辅导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实验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性环节,为更好地发挥开放式实验室大平台的作用,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确保学生始终处于主置,而实验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
3.确立培养学生工程应用思维,训练实际动手能力的实验目标
作为工科院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内容的合理设计,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为成为水平卓越的工程师打下基础。[3,4]
三、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
1.构建多级实验体系,对研究性实验采用灵活合理的考核方式
实行开放式教学不能一味地强调创新和研究,还要遵循本科教学规律,要从基础开始,逐步提高,构建多级的实验教学新系。
首先,以传统讲授为主的基础性实验。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大多具有验证性,通过实验去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以讲解、演示、模仿为主。
其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实验技能来分析、处理问题,达到对知识、仪器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综合性实验室是进入设计性实验的准备阶段。
再次,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些有利于启发思维、有应用价值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最终完成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条件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训练,初步具备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
最后,研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可以从多渠道获得课题,内容具有创造性,这就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系统分析,拿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并开展尝试性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再反馈到方案中,对其进行再调整,最终得出研究结论。[5]
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性实验需要有合理的考核方式。研究并非实现预期目标就是取得成功,因为研究性实验客观上存在着短时间解决不了问题的可能性。在认真细致地开展实验以后,即使没有得到预期成果,只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即可。万不可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弄虚作假,这样不利于养成认真严谨的科研作风。
2.多渠道设立课题,全方位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开放式实验课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设立,结合当前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现状,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设立课题的重点渠道。
(1)各类专业科技竞赛活动。如今,针对大学生的各项科技活动开展的颇为丰富,校园里也因此组建了很多科研兴趣小组,他们需要利用开放式实验室去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或科技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仿真大赛等。学生根据科技活动的要求,自行拟定课题,结合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联系相应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活动。
(2)实验室开放课题。这种课题可以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形式,或者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派生的子课题形式。通过实验中心定期公布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吸收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部分解决科研活动中的经费需求。
(3)毕业设计。作为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以结合生产实际为主,辅以科研任务。设计内容要有足够的深度,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以安徽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设计型和论文型两种。设计型的毕业设计一般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某电气设备进行控制电路和控制程序的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思想、程序流程、电路图和实验结果等,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提交设计的电路图或电路板。论文型的选题主要针对即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为他们的再深造奠定一定的科研基础。[6]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和科学的实验管理外,还要配备一支稳定而优秀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当前有些学校把实验教师列为教辅人员,并且在岗位上称之为“实验员”,根本没有体现出“半壁江山”的重要性。在人才引进、在职培养、待遇分配、职称评定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师资缺乏。[7]
开放式实验室的实验内容繁多,涉及的领域广,对实验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自身努力外,学校还需要采取外出进修和短期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在人员编制上,要考虑开放式实验室的工作量的大幅增加,还可以在固定人员编制基础上聘请兼职导师;同时确立实验教师应有的地位及相应的经济待遇,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到实验工作岗位上。
当然,在实验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实验系列的教师最高只能评为高级实验师,其级别及待遇相当于副教授。职称晋升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实验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实验室很多工作都是基础性、重复性的,他们付出的很多,但相对专职的科研或教学岗位来说独立申请课题的机会较少,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少,增加了提职晋升的难度。为此,可以考虑将实验教师在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列入职称考核指标,并设立实验系列的正高级岗位(相当于正教授岗位),使得他们通过努力享受正教授待遇成为可能。
四、结束语
在工科院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但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进而使先进的实验设备、密集的智力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培养具有较强的开创精神和良好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的工科毕业生。另外,今后的开放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逐步面向校外开放,满足社会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魏安静.工科院校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6):123-125.
[2]李宏才,闫清东,王伟达.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2):210-214.
[3]窦新华,谢鸿,王华丽.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3.
[4]章新友.关于高校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2004,(6):30-31.
[5]张天菊.高校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7-69.
篇9
关键词:应用专业型人才 实践教学考核 效能提升
一、实践教学价值理念:应用专业型人才取向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学术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面向特定职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性高级专门人才的精英—大众并存型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应用领域培养人才,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一种既能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又能衡量是否满足社会、满足学生“需要”导向的质量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重培养应用通用型人才,使学生“从其他学科里受到了异样的启示,获得了开阔的思路,获得了自由及自制。因此,普通本科院校要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专业口径较宽,主要为地方培养各个行业所需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要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实践教育为重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在校得到的多是理论上的抽象东西,它只有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体现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推进、深化的再教育过程。
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整合协调,高平台支撑
(一)优化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专业特点,把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探索如:案例教学、模拟实践,专业人士报告等。实践课教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学校等应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公共管理的相关专家和本校实践课教师根据现场调研或课题研究,结合实践教学考核的具体要求,编写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教材。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政府的合作以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努力实现实习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衔接,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感知公共事业管理的实务。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促进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强化社会支持高校的责任。法律应根据社会组织的规模,规定其接收毕业生实习的方式、数量。法律同时要为相关单位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诸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单位及各单位与高校开展的合作项目减税,对大学生因实习给单位造成的损失实行国家赔偿为主的制度等。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引进人才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已有成功的做法。韩国的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出去”,要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到企事业单位、政府及社会组织兼职,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与企业、政府、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活动。学校也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中有丰富实践经验人员兼任本校教师,以实现实践教育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四)构建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
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发明创造、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要给予相应的学分,以激发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教师在课时安排、薪酬、评优评先等方面要给予优先照顾,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核个案分析
管理者一般都具备三种不同的基本管理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这三种不同的管理技能虽然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其要求权重是不同的,但正是这三项基本的管理技能形成了各类管理者的基本管理能力。这三种技能仅仅通过管理学理论学习是难以形成的,只有在实训中主动体味、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掌握并运用于管理实践。随着社会对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大量增长,为了实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基本上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
(一)明确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可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为大致以下环节:
1、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含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2、见习环节
包括专业的野外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活动等,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科研训练环节
包括课程论论文设计、创作、毕业论文的设计、创作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4、专业技能训练环节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进行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在内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社会实践环节
包括各类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深入生活,考察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理解、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流程
1、实践教学考核结构
实践教学考核实习单位评价、实验报告评定、实践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四个层次构成。
2、实践教学考核基本内容
(1)实习单位评价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表现、能力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实习报告评定,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3)实践带队教师评价,由实践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态度,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分析评价;
(4)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
3、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办法
(1)实习单位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①学生实习岗位职责履行的主要情况;
②分析和解决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
③实习单位上级交办的事项或协助他人处理事务完成情况;
④实习成果验收。
(2)实习报告评定
评价内容包括:
①实习报告内容的全面性、条理性、系统性;
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实习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③实习报告的规范性;
④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带队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①学生的实习的组织性、纪律性;
②学生的实习态度和主动程度;
③与实习单位领导职工相处是否融洽;
④给单位带来的经济社会效能。
(4)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
①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总体评价;
②对学生实习效果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
③对学生实习效果的可靠性的评价;
④对学生实习抱怨或者投诉的情况。
4、考核结果的反馈与适用
把考核结果与实习成绩、促进学生就业挂钩。考核完成后,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填写《实习考核结果备案表》,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实习考核结果,学生根据考核结果,结合自身就业与职业发展,分析自身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本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院系跟踪考核改进情况,对同学的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分组进行指导。对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同学,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补足或者重新实习。把评估结果与学生的评优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年度考核不能评优评先,对被评为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四、实践教学效能提升:多元互动,优化环境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流程中各方面和环节相互配合、协调、合理运作,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要兼顾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断拓展实践教学领域,综合运用实践教学形式,需要高校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努力争取国家与企业的支持与投入,谋求共同发展。
(二)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改变以控制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和选择性不足,以学校为中心,院系管理活力不足;以管理者为中心,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转变管理方法与理念,切实实现以师生为本,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平等性,以院系为重心,增强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以服务教学为本,坚持管理与服务统一。
(三)政府要宏观指导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履行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发挥教育财政的调节功能,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依法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在资金投放、师资调配、教师培训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完善教育投入方式。
(四)实现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实施法制化保障,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促进实践教学发展、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整个社会所遵循的准则,是实现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有效保障。
(五)权力下放,实施校本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带有严重的“以官为本”痕迹,学校的诸多管理权力,包括职称评审、人事任免、干部聘用、工资制度等最后决定权不在学校,而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却没有最终决定权。校长负责制尚不成熟,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激励管理无法自主有效的实现,实施校本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权力下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转移到学校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政府从对学校的日常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与工作重点放在宏观指导上,主要是运用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规划、政策引导、教育评估、信息服务等手段对学校事务进行指导和调控。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兰.地方普通高校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进高教质量提高.中国教育报,2008-4-17:4
[5]管理学实验教学的规划与设计探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2.
篇10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