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07: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筑面积是建设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以平方米反映房屋建筑建设规模的实物量指标,是建筑类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掌握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有利于进行造价指标的分析,积累工程造价指标经验。
因此“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成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授课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正确计算各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现状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课程常用8节课的时间进行讲授和辅导,约占课时数的6%。但由于总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等客观问题存在,使得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满堂灌地进行讲授。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了解30个以上的建筑部位和名称,26项需要计算和10项不需要计算的项目。这使教师必须以平均6分钟的速度讲授一个项目的计算规范,并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可是,处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专业课的初学阶段,没能清晰建立建筑物中涉及部位和名称的概念,常把楼梯和台阶、阳台和平台、坡道和散水等混淆,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一味按照计算规范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效果肯定是很不理想的。
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改善措施
?对上述的教学现状,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我尝试在教学中增加图示教学、参观教学、任务驱动等教法来改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教学效果,同时也重新表述规范中的枯燥条文,以求提高教学效果。
1.图示教学法
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图像、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综合运用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图像的存储速度要远远高于语言的存储速度。可以想象计算规则由文字组成,教师授课用语言来表述,当教师的语言表述比较单调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不高,因此老师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授课,就会得到如图1与图2的对照效果。
显而易见,在建筑面积计算中有些建筑部位和名称是学生没见过或没接触过的,如果教师按照规范“照读”,只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在“和尚念经”。经过数年的经验累积,我利用PPT的动画功能,首先把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显示出来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这时他们会有成就感,其实他们不知自己的大脑已经被教师引导着,开始接受和准备处理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接着教师再把计算规范显示出来并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简单的图片和标记、文字等组合而成的知识点就可得到很好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形象记忆,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了成就感,自然更爱学习。
2.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通过组织或指导学习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参观教学法是如何有益于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呢?我们知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道理,就是告诫世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小到大都在家里生活,是否有好好看过自己家的房子?在学校读书一年多,是否有好好感受过每天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很迷惘、甚至愧疚的表情。所以,在学习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布置的第一份作业不该是抄规范,不是背诵记忆,更不是进行实例计算,而应该是参观学习,给学生展开一个特别的第二课堂。我要求学生好好参观校园里的建筑物,并要求每位学生在参观时拍下照片,照片必须属于建筑物中的某个部位、局部或整体,并对所拍摄的照片命名。
在学生上交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房屋构造基础知识,能准确地描述所参观的建筑部位和名称。但同时也可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比如,把车棚误认为雨棚,把楼梯前过道误认为阳台,把台阶误认为楼梯等。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参观、拍下照片到给照片命名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迷惘和不自信,但都一定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对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回忆、梳理和巩固,从而加深了对建筑的了解,能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学习。
3.任务驱动法
经过上面的参观学习后,从某程度上学生的视野已得到开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建筑面积计算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的专业性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分析校内外建筑物涉及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结构和部位,同时初步掌握建筑考察的资料搜集、实地观察、信息记录分析、成果整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分工合作、领悟团队协助精神。经过了约半个月的准备,学生们均能按要求提交考察报告书,如图3、图4。
以上是部分学生的建筑面积考察报告,从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的团结精神,每个宿舍的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去拍照、收集资料,有的去晒照片、写文字,甚至绘画装饰。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后,我就对校内配套工程案例“二层住宅”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建筑面积计算,并讲解正确的计算表格填写方法。
篇2
针对当前形势下弱电系统工程存在上述问题,不能让弱电系统智能化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优化弱电系统工程实施管理势在必行。作为弱电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充分发挥其市场主导地位的优势,强化对弱电工程的优化管理。建立一套自我完善的企业工程管理规程,制定一套约束相关各方的管理程序,一套让参与各方都预先承认的规则。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果、减少施工过程的困难,保障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最终品质。为了加强优化对弱电系统工程的实施管理,必须对弱电工程的各实施过程(步骤)进行指导、控制,确保项目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建设单位应对整个建设项目弱电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优化管理。
(1)在弱电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优化管理。根据工程项目规划及相关功能的需求,编制工程项目的《弱电系统设计要求》。然后,选择优秀的专业设计院,根据《弱电系统设计要求》委托设计弱电系统。建设单位工程部门应负责组织对弱电工程设计的评审工作,并对设计进程及具体的设计事项进行监控,定期、及时与设计公司沟通,并及时整理形成纪要,为下一步优化设计调整提供依据。
(2)规划、设计阶段,弱电系统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①可靠性原则,将安全防范系统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小区的实际情况,选用质量可靠耐用的设备,在系统投入使用后长期有效地发挥各部分的作用,方便用户使用,保障小区内住户的安全。②安全性原则,系统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住户人身及财产的安全。③实用性原则,系统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住户的生活需求及使用的方便性。④合理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能满足用户需要的设备;系统便于施工,尽量减少对建筑、装饰等的损害。⑤适用性原则,系统应具有高度的适用性,不会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干扰影响。⑥先进性原则,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趋势,应用较先进技术,保证小区建成具有先进性的智能小区。⑦经济性原则,在考虑整个系统先进、可靠的同时,着重考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保证产品的经济性。在实现建设单位对系统的要求的情况下降低系统的造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让建设单位投入较少的人力与物力,建立完善的智能化体系。⑧科学性原则,系统的设计、施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并且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⑨兼容扩展性原则,保证智能化小区内部的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兼容和信息共享,总体结构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设计完成后,应重点审查确认弱电系统的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要求,是否与《弱电系统设计要求》相一致,相关功能性要求是否设计到位。特别地,对于通讯、数据网络、电视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多家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架构,对各建筑单体内的路由、桥架、管道、设备间(箱)及户内弱电箱进行配置,便于今后住户所选的运营商能予以接入;根据各地实施数字电视的具体情况,须考虑有线电视各段路由的扩充空间;无线移动通讯信号不能覆盖的区域(如地下车库、电梯轿厢等),还须设计无线通讯信号增益系统。优化规划、设计阶段的实施管理,是为下一步施工过程,做好实用性的优质工程打下牢靠的基础。真正做到为实用而设计,避免出现“闭门造车”,严重脱离实际和用户需要的后果。因此,优化规划、设计阶段的实施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3)在弱电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优化管理。建设单位根据设计方案、图纸和招标文件进行招标,对初选的弱电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编写考察报告,且确定入围名单。从中选择有最佳实力的、优秀的施工单位,签订《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合同》及《弱电系统工程及设备维保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利。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深化设计,其内容及图纸须经原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相关技术负责人员进行优化评审。建设单位项目工程部弱电管理人员须协助、督促各相关施工单位,根据深化后的图纸,限期对弱电及相关系统的预埋预设进行检查确认,由检查单位提交检查报告,对其不符合或不合格处须进行及时调整;须根据整体计划和合同要求,全面把握控制工程的品质和进度,其间出现品质问题,经项目工程部协调仍不能解决,须立即将情况汇报上一级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由其协助予以解决。
(4)在弱电系统工程验收及交接过程进行优化管理。根据国家、地方关于智能建筑及住宅建筑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再进一步优化规范项目弱电系统验收标准。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为提高工作效率,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弱电系统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物业管理单位五方共同参加验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在现场验收前7个工作日,分别把所需验收的设备设施系统技术资料移交物业管理单位,并列出所有移交资料的清单,由三方签字认可各持一份;建设单位应根据设备安装调试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编制验收计划,做好相关的验收准备,并通知物业管理单位做好相应的接管验收准备工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质量技术问题和需要整改的项目,须做好统计工作并写入验收会议纪要,责令限期整改,进行复验,直至验收通过。
(5)建筑弱电工程的检验与移交使用。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验收完成,建设单位须将本项目《弱电系统工程及设备维保服务协议》及相关工程竣工资料等事宜移交该项目物业管理公司,由该公司监督执行。移交资料应包括:①产品资料:各系统设备的数量、型号、规格、产品检测证书、检验报告、合格证书、产品说明书等。进口产品还须提供原产地、报关单及商检证明。②技术资料:系统结构图、各子系统工程原理图、施工平面图、弱电机房设备布置图、设备电气端子接线图等;各系统的产品说明书、操作及维护手册等。③工程资料:招标文件、阶段验收资料、材料保证书、材质验收报告、工程监测数据、设备及系统自检检测记录、系统试运行记录、第三方测试记录、培训资料及考核记录、其它按规定应提交的资料等。只有充分作好物业管理部门的交接工作,才能较好地保证各相关弱电系统设施的正常运行,为今后的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有理有据的保障。
2结语
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多项建设工程的管理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不论是从工作内容、管理手段都有了新的内涵。目前,我国的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还属于探讨、实验、改进的阶段,与其他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建设筑项目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的预决算人员的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单纯的完工结算被动的反映已完工工程项目的造价、设计、施工所发生的费用,提升到了主动的介入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前期的投资决策、设计、招标、合同、施工过程及后期工程决算,项目实际总投资的全过程,从被动控制造价到主动的控制造价,从事后到事前全程监控,从而真实、有效的控制了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效果。
1 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项目决策是否正确决定工程造价是否合理,它是工程造价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后续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只有事先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才能达到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1.1 项目建议书阶段
项目建议书阶段是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想,一般要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得效益的可能性,是投资者和建设管理部门决策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1.2 可行性研究阶段
建议书批准后还要对拟建项目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论证和研究,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如工程所在地的资源勘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地形测量、气象、环境保护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论证建设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1.3 方案比选
方案比选应该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用动态方法进行多方案比选,既满足生产的需要,又降低工程造价。
1.4 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投资估算编制一般控制在±30%,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利因素及市场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都应该受到足够重视,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
1.5 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通过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此阶段是对拟建工程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全面和详尽的安排,是对建设计划的具体化,是建设实施的依据。设计单位应通过招投标选择确定。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重要的阶段,为使造价构成更合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就要认真编制设计概算。建设单位一定要把设计阶段作为控制造价的重点,应积极参与设计的全过程,抓住管理与控制的关口。
2.1 优化设计方案
在建设项目一般初步设计方案完成之后,组织有关专家利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设计优化,最终确定最优方案。最优方案应该既符合安全、环境、功能、标准和经济等标准,又科学、经济。
2.2 实行限额设计
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不同专业按照设计程序分阶段层层控制总造价,使其贯穿于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形成纵向控制;同时,各专业进行投资分解,形成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相结合,抓住控制工程造价的核心,从而控制“三超”的发生。
2.3 设计概算审核
编制设计概算要力求不漏项、不留缺口,全面准确,并充分考虑各种市场价格浮动因素。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入设计招标及监理更是控制工程质量和造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3 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开化、透明化,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合同价款的确定方式,对标书符合性要求、技术性要求、商务标的格式、主要合同条款、施工答疑内容、工程量清单格式、主要材料设备采购等实质性的详细工作内容,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下,倡导诚信竞争、理性竞争,选择一个工程造价成本低,而且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
确定合同价款可以采用以下方式:①固定单价。即工程量允许调整,综合单价在约定的条件内不予调整;在约定的条件外,综合单价(包括措施项目费、总承包服务费、零星工作项目单价)允许调整,调整方式、方法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或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②可调价格。即工程量、综合单价和措施项目费等允许调整。调整方式、方法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或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③固定总价。即承包人针对发包人在招标文件中确定的拟建工程项目实施范围、工程量清单、相关报价要求、风险范围及幅度进行的报价不予调整。当工程项目实施范围发生变化、工程量清单发生偏差、超过约定的风险范围及幅度时应予以调整。调整方式、方法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或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合同工期较短且工程合同总价较低的工程,可以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方式。
4 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4.1 加强监理工作力度
监理单位是受甲方的委托代表甲方行使一定的职能,是协调解决甲乙双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工期、成本。加强监理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监理的职能,最好要求监理单位有专职造价人员驻现场进行造价一审工作,把好造价关,同时在合同中约定奖罚制度。
4.2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重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从技术、组织、人员、机械配备等做好施工全过程的合理安排,注意进度安排上的均衡,保证建设按计划、推行流水作业。用定性、定量、价值工程方法进行施工方案比选,正确处理工期、质量、造价三者关系。
4.3 选材用材,集体考察
在材料设备考察过程中,必须保证 2 人以上参加并有详细考察报告,坚持公平公正,确保选材的主动性和材料的质量。在工程建设中材料费大约占工程造价的 60%~70%,同一种材料不同厂家价格就不同,甚至相差很多。其质量是肉眼难于分辨出来的。
因此建设单位造价人员及现场采购人员应掌握材料信息价格,密切注意市场行情,对一般建筑材料的采购,施工单位需提前 30 个工作日申报业主认可,对加工周期较长的设备或材料,需提前 90 个工作日申报,材料报审表一般在 14 d 内进行审核确定,施工单位提供材料报审表的同时,需提供厂家、品牌合格证、质保书、准用证等资料。采购时应坚持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 ISO9002 等资质、生产场地有规模、质量上乘的企业优先原则,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后,要及时督促检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收集材料的质保书、送货、收货单、合格证、准用证。检测报告要保管好。最好在合同里约定价格变化的调整幅度范围。
4.4 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及时做好隐蔽签证,不得事后补办签证手续
变更洽商对于一项工程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尽量少发生变更,把风险前移,在招标前就要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把一切不确定因素都考虑到。做到有备无患,杜绝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规范设计变更程序。对必须变更的工程要采用集体商议先做出工程造价的预测,经甲方同意,对设计变更还需征得设计部门同意,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若遇有重大设计变更,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或单位批准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
5 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工程结算是在工程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根据竣工图纸、变更洽商、图纸会审记录等资料编制,为很好的把握造价,建设单位可同时委托两家造价咨询公司背靠背完成,双方进行逐条核对工程量,之后其中一方再与施工单位逐项审查,防止重算漏算。套价时应熟练掌握定额书中的说明、工作内容及单价组成,公正合理地确定符合施工实际的单价。最终根据合同确定正确工程造价,或采用跟踪审计方法控制造价。
6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竣工决算是指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筹建到建设投产或使用的全部实际成本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项目财务总结,银行对其实行监督的必要手段。是分析和检查设计概算的执行情况,考核投资效果的依据,通过完成竣工决算对项目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制定基建计划,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果提供必要的资料。
7 结语
市场经济变化多端,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既全面又有侧重点。把造价管理与控制前移,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由被动变主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时时要有控制造价的意识,做到合理确定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灾风险评估概念的内涵,综述了以某一系统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及目的,介绍了国内外较新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
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篇5
关键词:建设单位 招投标 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于工程造价控制,大多数人都认为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是控制的重点,但由于施工招投标是确定工程施工合同价款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施工合同又是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建设单位主要负责招投标、合同管理和预结算工作,对于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影响有着深刻的体会。现笔者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谈谈建设单位如何在施工招投标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
1. 择优选择招标公司
建设单位应结合各自项目的特点,择优选择招标公司,应综合考虑资质等级高、信誉良好、有类似业绩、拟派工作人员资历业绩佳的招标公司。可采取的步骤:(1)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完成考察报告;(2)制定比选方案,组织人员进行量化评分;(3)得出结论并经审批;(4)形成合格的招标公司名录;(5)工作结束后进行评价、考核,以备后续工作参考。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约定:时间要求、允许误差范围、处罚条款及主要工作人员的资质及业绩证明。
2. 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
2.1 明确界定招标范围,合理选择合同价款形式。
招标范围规定了投标人投标报价的范围,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界定,特别是多标段的工程招标。根据招标意图,整体策划各标段的工作范围,并明确各标段投标单位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出现遗漏、工作内容重复,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签证及各专业间的交叉扯皮,为的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
根据不同项目特点,确定符合要求的合同价款形式,非常重要。一般常见的三种合同价款方式(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可调合同价)的不同应用论述如下:(1)如果施工图纸和技术说明书详尽,市场上材料价格相对稳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相对精准,则适宜采用固定总价的发包方式;(2)如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书不够详尽且未知因素较多,或遇到市场上材料价格涨幅大,针对这种情况,可在固定总价合同中增加一些必要条款,控制造价;(3)如遇“三边”工程,或虽有施工图但不能准确计算工程量,适宜采用固定单价合同;(4)如遇到可预计的市场物价涨跌,则采用可调合同价形式。
2.2 合理制定评标办法。
评标办法对选择中标单位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建设单位应根据各自项目特点,合理制定评标办法。当工程项目较小、工期短、通用技术、或建设单位对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可采用最低评标价法,简化评标过程,降低工程造价。当工程项目较大、工期较长、工程技术比较复杂时,建议采用综合评估法。
采用综合评估法,应严格审核技术标部分对商务标的影响,同时要突出工程造价的比重,拉开评分差距。对于商务标的评审:(1)应详细分析综合单价,对有争议材料的价格进行质询,并要求投标方做以详细明确;(2)对于投标单位的优惠报价,应质询其在哪项上做了优惠;(3)对成套设备的价格,应要求投标单位对设备配置情况详细说明。综合考虑各项报价,为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杜绝漏洞,并为竣工结算避免争议打好基础。
笔者在实践中对于工程量清单招标所采用的一种综合评估法如下:
(1)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其中:技术标评审30分,投标总报价30分,投标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30分,投标措施项目费总价10分。
(2) 技术标的评标:对投标人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进行评审。主要的内容应包括:施工方案和方法,进度计划,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的可能性,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与措施,现场平面布置和文明施工的合理性、科学性,主要机具、设备和劳动力的配置,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配备。
(3)商务标评审:满分70分.
a.投标总报价评审:30分。以入评投标单位的投标总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乘以K%(K值在开标现场由投标单位代表抽取确定,为【92,100】之间任意一个整数)作为评审项基准价,当投标人大于5个时,去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后取算术平均值;少于或等于5个时,完全平均。各项投标报价等于评审项基准价的投标人得满分30分;其余投标报价与该基准价比较,每增加1%扣1分,每减少1%扣0.5分,扣完为止。
b.投标措施项目费总价评审:10分。以入评投标单位的措施项目费总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乘以K%作为该评审项基准价,当投标人大于5个时,去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少于或等于5个时,完全平均。各项措施项目费报价等于评审项基准价的投标人得满分10分;其余措施项目费投标报价与该基准价比较,每增加1%扣0.5分,每减少1%扣0.25分,扣完为止。
c.投标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评审:30分。由投标单位代表随机抽取30项进行综合单价评审。每个单项满分为1分。以入评单位所有投标人的该项综合单价的算术平均值乘以K%为该项综合单价的基准价。该项综合单价报价等于该项基准价的投标人此单项得满分;其余该项综合单价的报价与该项基准价比较,每增加1%扣0.05分,每减少1%扣0.025分,单项分值扣完为止。
(4)汇总上述投标人各项综合有效得分,按由高到低排序。前三名为中标候选人。招标人依法从中确定中标人。中标人的最终投标总价为中标价,合同总价由发、承包人双方依据中标总价和综合单价在合同中约定。
2.3 主要建筑材料价格风险约定或暂定品牌。
对于施工图中所选用的主要材料进行审查,充分考虑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涨落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招标文件中约定其种类、风险范围、幅度和超出风险范围、幅度调整办法。对于一些高档的装饰材料,因其产地、品质及品牌等不同,价格差异幅度大,在招标文件中应明确约定其品牌、品质等,或以暂定价形式约定,待后期进行认质认价,从而避免投标单位进行不平衡报价影响工程造价。
2.4 规定主要合同条款。
在招标文件中应对主要合同价款的规定,尽可能做到周密、严谨,特别是与工程造价相关的信息,包括:合同文件的组成与解释顺序,具体、明确的工程实施范围,计费方式及费率,浮动率,工程款的支付方式,工程变更、签证、工程结算等规定,索赔、风险范围、调整办法,保险,甲供材料和设备,分包工程等。以上各项内容如稍有不明确或确定不合理,即可对造价造成很大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明确约定“执行相关调价政策”的项目,应具体明确执行调价文件的起至时间,防止后期结算过程中出现扯皮现象。笔者在实践中遇到的两个案例:A、B两个工程的合同专用条款中都约定了“投标截止日以后颁发的调整清单价格水平的政策文件,按相关规定执行”,当时正值新定额取代旧定额,A、B两工程均按照就定额招标,但因开标时间不同,新定额取代旧定额政策文件的颁布日期恰在A工程投标截止日之后却在B工程投标截止日之前,因此A工程执行新定额结算,B工程不执行,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影响。
3. 加强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审核
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也是工程施工和结算阶段合同实施和办理结算的重要依据。应采取如下措施:
3.1 保证图纸设计深度和清单描述准确
在招标前,建设单位必须保证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和质量,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的要求,应详细、准确地描述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如果招标图纸深度不够,工程量清单不能准确描述工作内容,就容易产生漏项,而投标单位无法准确报价或报价内容与实际做法不符,从而给合同签订、结算办理带来困难,造成工程造价增加。如在土石方工程中,编制“挖基础土方”清单项,必须详细描述基础类型、挖土深度、弃土运距等工作内容,投标单位应根据全部工作内容综合报价,避免漏项。
3.2 加强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计算的准确与否往往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设单位对工程量的审核可以采取重点审核法,即选择工程量大且造价高的项目重点审核。审核时需注意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分清计算规则中计算范围和限制范围、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产生计算错误。对于影响造价大的项目工程量如果与实际偏差过大,且会导致相关措施项目费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工程造价。
4. 合理编制招标最高限价
对于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项目,应编制招标最高限价。因为建设工程的材料及设备费一般要占工程造价的60%以上,因此建设单位做好市场材料及设备的询价,完善询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单位应系统关注机构公布的价格,及时准确的把握不同地区及不同规格的材料、半成品的价格信息,保证建设单位工程造价人员可有效调用并及时核查招标最高限价中的材料价。同时,加强审核综合单价的准确度,包括:定额套用是否准确、是否重复套用、定额单价换算的方法是否准确、采用的系数是否准确、执行的取费标准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计算的取费基础是否准确等。
5. 重视现场勘察及招标答疑
对于招投标双方,都应结合施工图纸的情况仔细勘察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特别要考虑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施工现场的综合概况,包括地下管线及地上建筑物对施工的影响等,从而将有可能发生的费用尽量考虑详尽,避免施工过程中变更费用的增加。在招标文件中可规定投标方应将可能发生的费用在投标报价中考虑,避免施工或结算时出现扯皮现象。建设单位应重视招标答疑,因为在招投标过程中对招标文件的修改、询标纪要、补遗、书面答疑、各种协议等均为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加强事前控制,远比事中、事后控制效果好。
6. 做好合同签订工作
在工程建设合同签订时,应严格按照文件的约定明确协议条款,特别是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价款的变更、调整、结算方式等。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如遇招标文件或设计图纸不明确的内容,应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工程造价控制的合同条款。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因索赔引起工程造价变更的事件进行预测,有效避免。如对于大型工程,因其工期较长、施工难度较大,势必在不利的自然天气中或因其它原因而增加必要的施工措施或以赶工的方式来弥补工期损失,由此造成的工程费用增加的风险要在合同中加以明确。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上承设计阶段下启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既实现了设计阶段概算实施控制的目的,又是施工阶段实施投资控制的依据,是建设项目确定合理的预期价格的关键阶段,对今后工程施工以至于工程的竣工结算和财务决算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在加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同时,也应注重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建设资金投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钰红,吴利玉,浅谈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的管理,城市建设,2009年总第30期
[2] 赵丽霞,汪欢欢,做好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途径,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2010年
篇6
论文摘要: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建筑施工项目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在市场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预期的市场目标和经济社会效益目标,按照限定的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和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为建设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工程而进行的投资建设活动。
0 引言
从广义上讲,安全就是预知人类活动各个领域里存在的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并且为了消除这些危险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和行动的总称。从狭义上说,安全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科学和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能的危险所产生的人身伤害和损失问题。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灾害,不造成损失、伤害。
1 建筑施工项目及特征
1.1 惟一性
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都有其明确的功能目标和效益目标。建设具有特定功能的工程,生产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的服务是其功能目标;在项目生产运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是其效益目标。在诸多建筑施工项目中,即使是同类建筑施工项目,因项目建设的时间、地点不同,项目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约束条件不同,建筑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项目建设的过程和项目所能达到的功能目标和效益目标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总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
1.2 长期性
建筑施工项目从投资到资本回收,从破土动工到形成产品,需要经过几个阶段的工作,如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销售阶段等。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普通建筑施工项目需要2-3年的时间,规模稍大的综合性项目需要4-5年,而一些大型项目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
1.3 时序性
尽管建筑施工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经济活动,但是实施过程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这不仅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使许多工作受到审批程序的制约,而且也与建筑施工项目这种生产活动的内在要求有关。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使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协调进行,以缩短周期,降低风险。
1.4 整体性
一般建筑施工项目是由多个单体工程组成,彼此紧密相关。通常在总体设计之下,包括主体工程、配套工程、辅助工程和公用设施。只有各类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建筑施工项目的整体功能。
1.5 固定性
建筑施工项目的固定性是项目建设成果的固定性。建筑施工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包含有一定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项目建设成果必须固定在某一固定地点,受当地资源、气象和地质条件的制约,受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受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这就是建筑施工项目的固定性。
1.6 复杂性
建筑施工项目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涉及面广。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协调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对实现建筑施工项目目标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复杂。
1.7 动态性
建筑施工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在项目不同阶段其对项目投资、进度控制、合同管理、对外协调等工作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建筑施工项目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建筑施工项目的动态是绝对的。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变化。
1.8 风险性
与一般项目相比,建筑施工项目根本特征是投资巨大,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集巨额资金是有风险的。由于建设周期长,很多因素有可能变化,也会给建筑施工项目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项目在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充满着竞争,激烈的竞争增加了风险。此外,建筑施工项目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有关经济政策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建筑施工项目建设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特征
建筑施工项目生产建造和施工安全生产与一般工业生产不同,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施工中的每道工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尽管有的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受施工工艺、施工时间、施工场地、施工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变化很大,建设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和施工生产的多变性、复杂性,增加了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给施工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多事故隐患。建筑施工项目生产建造和施工安全生产具有的特征。
现代安全管理强调在生产中做好预知、预防工作,尽可能地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就是要处理好安全与危险并存、安全与生产统一、安全与速度互促、安全与效益兼顾的关系,要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目标管理,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坚持过程控制,坚持持续改进。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3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3.1 安全管理内涵
安全管理是指管理者对生产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从管理的范围和层次上看,安全管理包括宏观安全管理和微观安全管理两部分。宏观安全管理是指国家从思想指导、机构建设、手段(包括法律、经济、文化、科学等)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保护工人的安全与健康进行的活动。实施宏观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机构;微观安全管理是指安全生产主体(企业及其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所采取的旨在保障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的行为。
我们经常提到劳动保护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管理的含义大体相同,在我国两者是通用的。但在欧美各国,一般将安全管理或劳动保护称为职业安全与健康。这主要是我国和欧美各国安全管理内容的差异所致,目前我国是将生产安全和卫生健康分开管理,而欧美各国大多数是将生产安全和卫生健康综合在一起管理。为了更好地对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健康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与国际接轨,对职业安全与健康进行综合管理将是我国未来的努力目标,也是必然的趋势。
3.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内涵
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绝大部分的事故与各种管理因素有关,可以说,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是建筑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主要是指直接参与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包括建筑施工企业、业主或业主委托的监理机构、中介组织等对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它是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指南的体现,是直接的、具体的微观管理。
3.3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
(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流动性
(2)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3)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法规性
(4)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渐进性
4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准则,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问题历来倍受社会关注。建筑安全既是建筑业的基础,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JGJ/T77-2003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 建设单位精装修管理设计施工验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南京市场精装修房住宅的逐渐增多,有关精装修住宅的质量控制越来越收到广泛的注意和重视,精装修事无巨细涉及到方方面面,它对质量细节以及整体观感的要求远远突破了原先毛坯房的范畴,在这样背景和趋势下,作为建设单位更要在精装修住宅工程建造和交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积极响应和贯彻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切实做到“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减少投诉,提高质量”,体现“以人为本,开发商1%的失误就是客户100%的损失”的理念,为铸造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建设单位应在前期策划、设计、过程控制、验收等阶段加强精装修房的管理。
一、设计管理:
1、严把设计关。精装修房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设计,装修设计要符合有关装修设计标准,要强调使用功能和美观。
2、设计交底和内部图纸会审。由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组织设计部、工程管理部、采购管理部)及时进行图纸会审;设计部把握室内建筑设计效果和图纸的完整性,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设计交底,明确装修风格和效果要求;现场项目经理部对安装专业方案的合理性把关;采购管理部对设备、材料、部品进行把关。
3、材料样板间。施工图经批准生效后,对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部品的品牌、型号均以实物形式确认,并集中安置在材料样板间内;由项目经理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和设计院对所用材料、部品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标准进行确认后,各部门进行会签并封样定板。材料部品必须选用经环保检测合格的材料,并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的要求。
二、施工前期策划管理:
1、承建商考察。由采购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考察承建商的资质和能力,形成考察报告和结论报公司批准。
2、工程招投标。工程管理部负责编制招标文件,填写工程招投标工作流程表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招标文件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上网公示。由采购管理部组织工程管理部、设计部、成本管理部和项目经理部进行评标,确定施工队伍,并发出中标通知书。中标单位实物封样后,样品移交项目经理部保存。
3、定货采购。精装修材料部品须经公司确认批准后方可进行定货采购。由采购管理部负责材料部品的定货采购。
4、书面交底。采购管理部就招投标过程、合同条款、材料部品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以表格形式向项目部做书面交底,并明确厂家、品牌、技术标准和验收方法等。
5、施工图纸会审。开工前,由项目经理部组织有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的设计交底和施工图纸会审。
6、进度审核和方案审批。依据施工合同,项目经理部负责审核施工进度计划和工期的合理性和符合性。装修施工方案须经监理审核、项目经理部批准,并报工程管理部和采购管理部备案。其中应包括总施工进度计划、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序和材料部品检查一览表及检查台帐等,承建商质量保证体系中须具备完善的自检体系。项目经理部要制定精装修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到提前预控。精装修工程监理细则须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并报项目总经理批准。
三、施工阶段管理:
1、场地/工序移交。项目经理部组织承建商进场后,应对承建商进行现场情况交底,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场地/工序移交,办理移交手续,形成《场地/工序移交单》。移交前,项目经理部负责检查移交条件是否具备、管理责任是否落实,并明确具体移交时间。
2、开工准备工作的检查。项目经理部和监理检查承建商是否完成施工准备工作(含技术准备、人员-材料-设备是否到位),认为具备开工条件后方可允许承建商开工。
3、制定样板引路的原则。先做工序样板间,项目经理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和监理、承建商对已完成的工序样板间进行联合检查验收,提出书面验收意见并签字确认。工序样板间经批准后方可大面积施工,而且大面积施工时应以确认后的工序样板间为标准。
4、施工组织流程。见下图:
5、精装修施工控制要点:
(1)施工进度控制:项目经理部编制精装修工程施工控制计划,并落实节点计划控制措施;根据项目材料一览表提供采购管理部材料部品进场时间。项目经理部每周应定期检查施工进度(即检查劳动力安排、机械设备、材料供应),对进度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控制,当实际进度计划发生偏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2)材料部品的检查。检查材料部品是否按供货计划及时到货,并做好信息反馈;做好材料部品的进场抽查工作;检查材料部品的质量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品牌和型号是否符合样品要求;检查进场材料的取样送检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检查承建商对材料部品的保管存放是否妥善等。
(3)检查承建商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的落实情况。
(4)项目经理部负责做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监理、设计及施工等相关单位的外部协调工作。及时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就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6、对监理的管理。为加强监理力度,使精装修工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项目经理部应定期检查监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督促监理单位加强过程控制,要求监理单位派专人进行装饰工程监理。
7、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 重点加强成品保护工作。各施工单位均有责任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对易受污染和损害的部位应采取夹板固定或粘纸覆盖保护,并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巡视,责任落实到人。项目经理部对成品保护不利者应按《成品管理奖罚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2)施工方案中应具有安全文明内容和保证措施,施工前应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3)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应统一着装,带安全帽,2M以上登高作业应系安全带等。
(4)临边洞口应设置防护栏杆,并设醒目的警示标志。
(5)现场应配备足量、有效的灭火器材,施工现场严禁吸烟。
(6)现场临时用电应设置专用配电箱和开关箱,设置灵敏的漏电保护装置,设置合理的接地接零保护装置。
(7)严禁使用接线板和不用插头直接用电线裸接插座。
(8)现场使用的电动设备(圆盘锯、电焊机等)应具有完善的防护装置。
四、细部检查及验收管理:
1、细部检查:装饰工程完工后,项目经理部按照精装修房细部检查作业指引要求组织相关单位完成细部检查工作。检查要点如下:
(1) 室内材料部品检查:进户门及室内门(包括门锁、执手、合页、门吸),铝合金门窗及五金配件、硅胶、玻璃,厨房卫生间的墙地砖、吊顶、橱柜、橱具,地板及踢角线,墙面顶棚的油漆、涂料,阳台地砖、栏杆及空调百叶等。
(2)水电安装工程检查:给水管、排水管、煤气管、水龙头、阀门、配电箱、厨房设备、卫生洁具及卫浴设备、灯具、开关、插座(含电话、宽频、有线电视)等。
(3)公用部位检查:首层大堂、电梯厅、公共走道、楼梯间及栏杆等。
2、细部检查的配合、整改。项目经理部应协助监理督促总包对细部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限期整改,项目经理部和监理及时进行复查。
3、专项预验收。接到承建商专项验收报告和验收资料后的3个工作日内,由监理组织项目经理部、质监站、设计、总包、分包等相关单位对全装修房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查验收。项目经理部督促承建商对预验收中检查出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及时整改。督促监理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和封闭。
4、专项竣工验收。由项目经理部组织质监站、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单位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有关验收标准进行专项竣工验收。验收前,项目经理部应提前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室内环境质量检测,而且检测合格并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篇8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纲要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项目建设进度
§1.2.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析项目是否符合这些宏观经济要求。
§2.1.2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1)写明项目发起单位或发起人的全称。如为中外合资项目,则要分别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册国家、地址等详细情况。
(2)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如资源丰富、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换汇、该类产品可取得的优惠政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2.2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开矿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如:调查研究、试制试验、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写与审批过程、厂址初选工作以及筹办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2.2.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资源调查,包括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调查。
2、市场调查,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情况调查;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供需趋势调查。
3、社会公用设施调查,包括运输条件、公用动力供应、生活福利设施等的调查。
4、拟建地区环境现状资料的调查,包括拟建地区各种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状况,大气、水体、土壤等目前环境质量状况等。说明环境现状资料的取得途径、提供单位、以及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的环境现状资料及文件名称。
§2.2.2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试验试制工作(项目)的名称、内容及试验结果。这些实验包括建筑材料的试验、拟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的试验。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证明。
§2.2.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各个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及厂址位置的初勘、测量、比选等工作情况。
(2)初步选择意见和资料。
(3)遗留问题。
§2.2.4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2)项目建议书所附资料名称。
(3)审批文件文号及其要点。
§2.3投资的必要性
一般从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项目对宏观经济、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投资的必要性。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企业获得的利润情况。
(2)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产品结构。
(4)采用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6)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税收、提高就业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决,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的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市场调查
§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产品的用途,如果产品是工业基本原料,应分别说明本项目产品在主要使用行业的用途及单位消耗量。
产品经济寿命期论述。调查本产品目前处于经济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更新换代的可能时间。
§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本项目产品国内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现有生产能力开工率;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利用率。
(2)国内现有生活能力总量在本地区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3)本产品目前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及其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4)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年月。
在建设项目和已批待开工建设项目,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但却是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
§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全国或地区目前的产量总数。
(2)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
(3)本产品国内保有量与国外有关国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较,以了解国内保有量是多还是少,说明本产品市场需求满足程度。
(4)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进口量及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占国内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比例;进口产品的价格等。
(5)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出口产品的价格。
§3.1.4替代产品调查
(1)可替代本产品的产品性能、质量与本产品相比的优缺点。
(2)可替代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产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价格分析。
(3)可替代产品进口可能性及价格。
§3.1.5产品价格调查
(1)产品的定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家控制价格,还是由市场定价。
(2)产品销售价格,价格变动趋势,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出现的时间、原因。
§3.1.6国外市场调查
(1)产品国外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2)国外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销售量。
(3)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4)我国进口该种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
§3.2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商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下述各项与市场预测有关的因素加以说明:
(1)本产品的消耗对象。
(2)本产品的消费条件。消费条件因产品特点性能而异,如汽车的消费需要具备相应的道路交通条件;电视机、电冰箱的消费需要有电等等。预测某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时,应将哪些不具备消费条件的消费领域从消费对象总量中剔除掉。
(3)本产品更新周期的特点,说明本产品有效经济寿命的长短。
(4)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即代用品。
(5)本产品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新用途。产品所用途的出现,意味着扩大了本产品的消费领域,扩大了市场需求容量。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预测的本产品国内需求量及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
§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替代进口分析。将本产品与目前进口产品从性能、重量、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本产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拟建项目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能力,则应考虑国外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
分析国家对该种产品的出口有何限制条件或鼓励措施,该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政策,该产品出口流向,出口价格是否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可能的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
§3.2.3价格预测
进行产品价格预测,要考虑产品产量、质量、同类产品目前价格水平,还要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国家的物价政策变化、产品全社会供需变化等因素;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和可能性;为扩大市场需采用的价格策略等,综合以上因素,预测产品可能的销售价格。
对拟增加出口的产品或替代进口产品,还要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定价,如产品外销,应附有有关方面承诺外销的意向书。
§3.3市场推销战略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不可能仍然依靠国家统购包销完成销售额。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战略,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推销战略进行相应研究。
§3.3.1推销方式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3.3.2推销措施
(1)销售和经销机构的建立。
(2)销售网点规划。
(3)广告及宣传计划。
(4)咨询服务和售后维修措施。
§3.3.3促销价格制度
促销价格制定可根据市场销售预测情况确定,一般用于产品投产初期,以较低价格、同等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投产初期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会对销售收入产生影响,因此价格制定要合理,并应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在一定时期后,可根据产品销售情况逐渐将产品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
§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产品销售费用包括建立销售机构、销售网点、培训销售人员、产品广告宣传、咨询及售后维修服务费用,在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制定的产品销售计划,分别估算产品销售费用。对某些产品,销售费用在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的,不可忽略不计。
§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产品方案
(1)列出产品名称。有多种产品时,应逐一列出主产品和主要副产品名称。
(2)产品规格标准。说明产品规格、标准选择依据。
§3.4.2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又叫设计生产能力,是指项目生产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的最大能力。一般用实物单位或标准实物单位来计量。
(1)建设总规模。说明主要产品年产量,主要副产品年产量,主要设备装置。
(2)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生产线数量。
(3)说明项目经济规模,不同规模下项目效益与费用的比较分析,说明本项目确定的建设规模的合理性。
(4)如果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方法,应说明项目总规模、分期建设规模并说明分期建设的起止时期、各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确定的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及预测的产品价格,可以估算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分别计算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年销售总收入,并计算销售收入和计算期内销售总收入,销售收入一般列表表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根据前面部门中关于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的论证和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按建议的产品方案和规模来研究资源、原料、燃料、动力等的需求和供应的可靠性;并对可供选择的厂址作进一步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新厂址方案。
§4.1资源和原材料
§4.1.1资源评述
资源系指项目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如矿藏、森林、生物、土壤、地面或地下水资源等。项目所需资源的来源、数量、运输方式、供应条件以及今后发展和开发趋势等,均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在有效期间所需资源及其来源的可靠性,应作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并就下列内容进行说明分析:
(1)项目需用的资源名称、经全国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储量、品位、成分、产地或供应点。
(2)资源品位、成分与需用要求的适应性。
(3)资源开采方式。要说明自行开采、计划供应、市场供应或合资开发等不同方式。
(4)本项目年最大需用量、资源的可能供应量及今后生产发展所需资源扩大供应的可能性。
(5)在已有资源不能满足拟建项目生产规模需求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如增加进口(说明国别、资源品位),调整建设规模或分期建设等。
§4.1.2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1)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及供应。
按项目的生产要求,分别叙述所需的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的名称、品种、规格、成分、质量以及年需用量(包括年耗用量、储运损耗量),并分别撰写:
①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表。
②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材料、物料需用量表。
③需进口的原材料表。
说明进口原材料的理由和一旦来源有变化时的应变措施,分析预测原材料国产化前景及分年度国产化的提高幅度。
对季节性生产的原料,如农、林、水产品等,需说明短期进货数量。
(2)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的供应。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是指生产需用的煤、电、水、汽、气、油等,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需说明生产所需燃料、动力及公用设施的数量和需由项目自建的种类和规模以及可以利用的现有的燃料、动力数量。
①燃料品种的选择,应说明其依据,如执行国家能源政策、适应地区条件、满足生产特殊要求等。分别列出燃料需用量、来源、运输方式,进行燃料成分分析。
②电力最大需用负荷、供电来源及其稳定性、需要自建电力设施和投资估算。
③最大需水量、水源及其供应可能性。是否需增加供水设施。
④热源及供热要求。
⑤其它设施,如油、气、汽需用量、供应量及需要增加设施的情况。
(3)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估算。
将主要原材料、零配件和外购燃料动力分别计算费用,其它材料可合并估算。
§4.1.3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生产特定产品的某些原料因尚无生产实践经验;或使用指定的原料而尚无成熟的生产和工艺;或使用缘由的生产方法生产新产品还缺乏必要的生产数据等各种原因,需要对原料进行生产(中小型)试验,以确定技术参数和消耗指标,测定产品质量,取得主要设备选型的各项数据。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说明:
(1)需要试验的原料名称、试验目的和要求。
(2)试验或试生产方法(试验室、中型或小型生产试验)。
§4.2建设地区的选择
选择建厂地区,除须符合行业布局、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外,还应考虑资源、区域地质、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四要素。其原则是:
自然条件适合与项目的特定生产需要和排放要求;合理地靠近原料和市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共政策;运输条件优越;有可供利用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土地使用有优惠条件,可不占或少占良田,地质条件符合要求。在作方案比选时,应着重论证所选地区在行业政策上的正确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4.2.1自然条件
(1)拟建厂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基本情况和区域地质、地震、防洪等历史数据。
(2)水源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包括地面水或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分析、在枯水期的可能供应量及水质变化、地区今后水源开发和可利用水量增长情况。
(3)气象条件。收集分析地区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风等资料,对需要增设防风沙、抗高温、改善光照等设施的地区,需进行费用估算。
§4.2.2基础设施
叙述拟建地区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的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条件,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中选取最有利的地区。
(1)供电、电源情况;近远期可能的供电量及电压;费用及计费方式;供电部门的要求。
(2)供水、水源情况;近远期可能的供水量及水质;费用及计算方式;供水部门的要求。
(3)运输。地区内各种运输线路的分布;站库码头的位置和地形;运输费用;运输能力及其发展规划等。
(4)排水。排水条件;容污水能力;当地环保部门对污水排放的要求等。
(5)电讯、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及可利用的种类、容量、技术特征等。
(6)施工条件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供应条件;施工劳动力来源;施工运输条件;施工用动力(水、电)来源等。
(7)市政建设及生活设施。包括当地的卫生、邮电、文化教育。
§4.2.3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及近远期发展规划、与本项目有关的现有企业、技术工人来源等在项目建成后所需社会协作的条件。
§4.2.4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项目选择建厂地区还应考虑其它特殊的要求。在选择下列地区建厂时应特别慎重,要取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认可。
(1)风景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
(2)水土保持禁垦区。
(3)矿山作业等爆破危险区。
(4)有放射污染或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地区及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或常发区。
(5)军事设防区。
(6)生活饮用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
(7)民族宗教风俗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4.3厂址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厂址的选择不一定要与建设地区的选择分开,往往是厂址选择与建厂地区的选择合并进行。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相互牵扯地交叉进行的。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如果需要,可以分别叙述。
选择厂址通常是随基本建设程序的各个工作阶段逐步深入的。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提出厂址初选意见;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提出具体厂址的推荐建议;进图初步设计阶段时,对厂址的各种条件需作详细勘查和落实,最终确认厂址,标定四周界址。
§4.3.1厂址多方案比较
建设地区选定以后,就在这个地区内选择若干个可供建厂的地段,作具体分析比较,从中选取一个比较理想的厂址。并编写厂址选择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研究报告中仅需叙述选择要点和厂址的主要优缺点。有关选厂所需的调查资料、勘察和测量资料、取舍理由、论证等均应编写入选厂报告内。确定厂址,须作多方案比较,一般可按下列内容进行。
(1)地形、地貌、地质的比较。
①工厂输出、入交通线、供电、取水、排污等与外界产生直接关系的方位、地形。
②平整土地、防水、防洪、废渣堆置、四邻地物。
(2)占地土地情况的比较。比较占用耕地、林地、荒地、山坡等面积的比例,以尽可能少占耕地、林地为原则,作出占地用地情况的评价。
(3)拆迁情况的比较。包括原有地面建筑物需拆除的数量、原有居民需迁移的人数及拆迁安排等条件和难度的比较。
(4)各项费用的比较。由于各个可供选择地段条件不同,在费用上会产生较大差别,需作多方案比较。
①土地费用。如土地购置、拆迁、场地整治、青苗赔偿以及土方处理等费用比较。
②交通运输整治费。如需要建设或整治的运输线路,转运场站等费用比较。
③基础处理费。如不同工程地质需用不同地基和基础处理的费用比较。
④取水、防洪、排污设施所需费用比较。
⑤抗震所需费用比较。
⑥环境保护、生活设施等费用的比较。
§4.3.2厂址推荐方案
(1)绘制推荐厂址的位置图。在有等高线的地形图上标明厂址四周界址、厂址内生产区、生活区、厂外工程、取水点、排污点、堆场、运输线等位置及四邻居民点和主要生产企业的相互位置。说明对生产要求的适应性和合理性。
(2)叙述厂址地貌、地理、地形的优缺点和推荐理由。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符合建厂要求的理由。
(3)环境条件的分析。
(4)占用土地种类分析:
①占用耕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②占用林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③利用荒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④利用山坡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⑤需要拆迁的面积和估计所需的费用;
⑥推荐厂址的主要技术经济数据。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项目应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和工艺流程、重要设备及其相应的总平面布置、主要车间组成及建筑物结构型式等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它工程量。在这一部分中,除文字叙述外,还应将一些重要数据和指标列表说明,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5.1项目组成
凡由本项目投资的厂内、外所有单项工程、配套工程包括生产设施、生产后勤、运输、生活福利设施等,均属项目组成的范围。
各单项工程和配套工程需按其性质加以分类,一般可分为:生产车间或工段;辅助生产车间或配套工程;厂外工程;生产后勤车间或设施;生活福利设施;其它单项工程。
如有自成体系需单独撰写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配套工程,如自备热电厂、水厂、铁路、专用线等,应列出工程的名称、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的编号。并将工程的投资列入项目总投资内,分项研究报告列为附件。
§5.2生产技术方案
生产技术方案系指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包括专利或专有技术)、生产方法、主要设备、测量自控装备等技术方案。选择技术方案必须考虑:技术是否是先进成熟的;是否适合所用的原料特性;是否符合产品所定的质量标准;能否适应拟建地区现有工业水平;在维修、操作、人员培训等方面是否有不能克服的障碍;所需投入物的规格和质量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并与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劳动力来源相适应等。
§5.2.1产品标准
叙述本项目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质量标准。如国家一级标准、行业标准等。并将选定的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常用标准作比较说明。
§5.2.2生产方法
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有不同的生产方法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作方案性选择,根据产品用途、质量和成本等因素择优确定。对选定的方法需要说明生产方法的名称及主要特征、选用的理由以及与其它生产方法比较的利弊。
在选用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时,应说明取得技术来源、专利号、技术特征,还需说明专利和技术转让费的金额及支付方式。
§5.2.3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系指投入物(原料或半制品)经有次序的生产加工成为产出物(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和数据,统称为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参数,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结合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各种消耗等要求,选取最佳方案。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只叙述若干主要车间的工艺流程,一般车间可从略。
§5.2.4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主要工艺设备系指工艺流程中的重要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应按车间、工段分别叙述所选取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和来源。需要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则应详细论述引进的必要性,引进的必要性,引进方向和选择方案比较。主要设备选型是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必须作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与来源。
(1)按车间、工段编列主要工艺设备(包括计算机集中控制站室的装备)一览表。需要引进的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应单独列表。引进设备还要说明引进必要性、备品备件的来源、国内分交方案,引进设备外汇来源及引进计划。
(2)一般设备(除已列入表内的设备以外的其它设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般不作详细选择,但需按车间(工段)参照现有同类型、同规模生产厂所用的一般设备估算本项目应予装备的设备数量,或采用行业中惯用的比例指标推算出本项目,本车间所需一般设备的数量。
(3)全厂计量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4)设备费用估算。主要设备可根据询价、协议意向书中价格等分别估算,一段设备可综合估算。
§5.2.5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单位产品所用材料、燃料、动力等的消耗指标选取的来源有:
(1)现有生产厂的消耗定额高低值的平均数;
(2)同型号设备的实际运转时的消耗值;
(3)通过生产试验测定及分析推算;
(4)设备出厂时的说明或订货合同规定值。可行性研究中,可结合本项目技术方案特征,确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值;
(5)撰写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表。消耗指标不同于前面所列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需用量,消耗指标纯属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或消耗的数量,不包括其它因素如:运输、储存的损耗。消耗指标与所用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同一种设备不同型号的,又同生产管理和操作水平直接有关,因此常被用作企业间衡量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
§5.2.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在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主要设备选择确定以后,应就设备的外形、前后位置、上下位差以及各种物料的输入和流向、操作要求等作通盘的研究,选择车间布置方案。车间布置方案要求达到物料流向最经济、操作控制最有利、检测维修最方便。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要求提出车间布置简图、主要标准尺寸和技术说明。
非主要车间布置方案要求提出建筑面积、平面尺寸、层高等估算和建筑物特征。
§5.3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3.1总平面布置原则
总平面布置应根据项目各单项工程、工艺流程、物料投入与产出、废弃物排出以及原材料储存、厂内外交通运输等情况,按厂地的自然条件、生产要求与功能以及行业、专业的设计规范进行安排。达到工艺流程(生产程序)顺畅、原材料与各种物料的流送线路最短、货流人流分道、生产调度方便,并考虑用地少、施工费用节约等要求。总平面布置还应考虑到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线路等外部因素的合理安排。在确定了总平面布置原则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后,需估算厂区场地平整、建、构筑物基础、管沟、路槽地下工程等全厂土石方量,并说明余缺量的走向与来源。
§5.3.2厂内外运输方案
根据工厂的投入物、产出物与废弃物的总量,按其不同种类、不同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分类说明,从运量、运距、运输成本、运输负荷变化以及投资与经常费用等方面加以分析。确定和推荐经济、实用的运输方案。运输方案的确定要包括全厂运输量分析、运输设备选择和厂外、厂内运输方案的说明,其中厂内运输方案要求作到与生产有机配合。
§5.3.3仓储方案
论述原材料、燃料、主要辅助生产物料主副产品的年周转次数;储存期(可供生产需要的天数);储存方式(散堆、包垛、罐储);装卸及搬运方式等方案设想和要求,对用量较大的大宗货物以及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仓储方案,应专题叙述。
§5.3.4占地面积及分析
建设项目用地,应遵循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尽量少占耕地,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估算占用土地数量,并分别估算生产区、生活区、原料基地占地面积,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生产区场地利用系数、全厂绿化系数、占地用地面积等指标。
在占用土地分析中,还需同时说明需要拆迁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面积、建筑类型;可利用的原有建构筑物的面积,拆迁后原有人员及设施的去向,项目需要支付的赔偿费用。并对可能的不同拆迁方案进行拆迁费用及征地费用的比较。
§5.4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是指工厂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与结构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仅需对主要生产厂房、重要构筑物以及特殊基础工程作原则性的叙述和方案选择建议,如采取的建筑形式和标准、结构造型、基础类型和需要采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等。对一般建(构)筑物只作综合说明、估算工程量、选取单位造价指标等即可。对全厂所有建(构)筑物的工程量,造价以及三材用量。视单项工程的大小,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估算。
§5.4.1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按生产流程顺次列出主要建(构)筑物名称、建筑面积;建筑形式和标准、建筑材料的选用要求;特殊要求(防腐、防爆、防火、隔音、隔热等);消防及报警设施选用标准和要求,应遵守的设计规范名称。
对一般建筑物可以列出工程量、建筑面积作综合性说明。
结构设计的依据,主要是建构筑物的结构造型、地基处理方案、建构筑物基础造型及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对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要有地震烈度确定依据、地震设防标准及设防方案的选择及说明。
§5.4.2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遇有不良地质条件的项目或重要建构筑物与大型工艺设备的基础工程,应进行特殊基础工程设计,提出设计方案的选择建议。
对需要防震动,防腐蚀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以及对基础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工艺设备的基础工程,需作专题研究,提出设计方案的选择建议。
§5.4.3建筑材料
分析拟建地区可以提供的建筑材料名称、规格、运输条件、预制构件的最近供应点和可提供的最大构件规格及制作能力。需由外地供应的应说明主要建筑材料名称及供应点。对项目施工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单独说明,如需说明特殊工程的施工组织与机具、大型或大宗预制构件的来源等。
进行三材用量估算,撰写建筑材料用量估算表。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6.1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1)项目的地理位置(附平面图);
(2)地形、地貌、土壤和地质情况;江、河、湖、海、水库的水文情况;气象情况;
(3)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农作物等情况;
(4)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情况;
(5)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6)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7)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8)交通运输情况;
(9)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6.2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主要污染源
分车间叙述产生污染物的装置、设备、生产线及其投入物、产出品和排出物的品种、数量、排出方式,产生震动和噪声、粉尘、恶臭、有毒气体的装置和车间;易燃、易爆、剧毒物料的运输线路(指厂内外自运)、储存库站位置;放射性物料及放射性废弃物的运输线路、储存和使用场所及其位置。
分析污染物的性质、成分、数量、危害程度。
§6.2.2主要污染物
(1)主要污染物向厂(场)外排放的性质可分为:烟尘、粉尘、废气、恶臭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废液、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振动、电磁波辐射等。
(2)主要污染物所含有害物质分析,列举污染物所含主要有害有毒物质。
(3)排放量。污染物经处理后最终排入周围环境的含有有害物质的混合物的数量,注明混合物中所含有害物质的含量或浓度,并列出国家或地区允许的排放标准。
§6.3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是指国家及项目所在地区环保部门颁发的标准,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噪声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有关法规、规定等。如地区规定严于国家规定时应执行地区规定;地区没有特定要求的;执行国家规定。个别目前国家和地方尚未制定标准的由可行性研究单位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6.4治理环境的方案
(1)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防范和减少影响的措施。
(2)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森林和植被破坏影响野生物、植物繁殖和生存等,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3)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疗养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土壤污染、水源枯竭等,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4)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破坏程度及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污水、废气、废渣、粉尘、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5)噪声、震动、电磁波等对周围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消声、防震的措施。
(6)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6.5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监测布点原则;
监测机构的设置和设备选择;
监测手段和监测目标。
§6.6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对可以量化的环境影响,可将其计算并列入经济评价中现金流量表内进行分析。
§6.7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6.8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建设项目必须确保投产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和评价。
§6.8.1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1)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2)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振动、噪声等操作者健康影响的分析;
(3)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较大的设备、分布点及其危险程度。
(4)可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及受害程度。
§6.8.2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1)危险系数较大的生产点、拟采取的防护方案及安全检测设施;
(2)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报警、紧急事故处理等安全设施的初步选择方案;
(3)对高温、高噪声、高振动工作环境拟采用的防护、检测和检验设施。
§6.8.3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1)机构设计及人员;
(2)保健人员和保健制度;
(3)日常监测检验人员。
§6.8.4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7.1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机构包括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的划分,其设置主要取决于项目设计方案和企业生产规模(产品范围和产量、车间多少、职工人数等)。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要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管理的要求,保证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以及全体成员之间能协调一致地配合,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7.1.1企业组织形式
部门、行业不同,生产规模不同,企业组织机构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最通用的形式是采用金字塔式(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中层经营管理(部门和科、处)和基层现场管理(车间和设施)等三个层次。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幅度越大,层次越少。中小型项目可采用两级管理(厂和科室、车间);大型项目可采用三级管理(公司或总厂、厂或分厂、车间)。
§7.1.2企业工作制度
根据各车间和设施的工艺特点和生产需要,可分别采用连续工作制或间断工作制。个别项目采用季节性生产,每年可分为生产期和停产期。
§7.2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7.2.1劳动定员
一般来说,企业所需人员按其工作岗位和劳动分工不同,可分为四类人员:
(1)工人:是指在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直接从事工业性生产的工人及厂外运输与厂房建构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2)工程技术人员?是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的人员;
(3)管理与经营人员:是指在企业各职能机构及在各基本车间与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从事行政、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的人员;
(4)服务人员:是指服务于职工生活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在可行性研究中,分别估算各类人员需用量,并说明其来源,撰写劳动定员汇总表。
企业所需人员,有一部分必须参与建设过程、设备安装、调试,对这部分人员的来源及进厂时间要单独说明。
§7.2.2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分人员类别估算年工资总额,并计算职工年平均工资。
§7.2.3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1)人员来源分析,需培训的人员总数。
(2)培训方式:①派往类似厂矿的生产现场和设备制造现场,通过实习培训生产、维修和管理人员,部分生产维修人员可参加本项目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转。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必要时派往国外生产现场和设备供应厂实习。②在厂区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按照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分专业、分工种进行培训。
(3)培训计划。国内培训人员数量、专业、时间、方式和国外培训人员数量、国别、专业、方式、时间及国外培训的必要性。
(4)培训费用。国外培训的,要单独说明外汇来源。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可称为投资时期,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8.1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8.1.1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根据项目不同,新项目可以由业主指定项目实施管理机构;改扩建和技改项目可在老企业内专门成立筹建小组,筹建小组的任务是办理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委托手续及签订相应的合同和协议(一般是通过招标、投标和评标来确定的);参加厂址选择;提供设计必需的基础资料;申请或订购设备和材料;负责设备的检验和运输;承担各项生产准备工作。
§8.1.2资金筹集安排
项目资金的落实包括总投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基本符合要求和资金来源有充分的保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撰写投资估算,并在考虑了各种可行性的资金渠道的情况下,提出适宜的资金筹措规划方案。在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和明确了总投资费用及其分年度使用计划之后,即可立即着手筹集资金。
§8.1.3技术获得与转让
技术获得和转让是实施时期的一个关键要素,选择的技术将涉及到法律、经济、财务和技术等许多方面。当从国外引进专有技术时,与国外供应商的谈判有时需要长的时间,有时还要解决法律问题,例如专利权的限制或者技术转让的限制等。如果技术供应商标的合同责任中含培训,那就应该包括在培训计划中,可行性研究中应包含与项目选择有关的技术获得与转让有关的计划时间和费用。分配给项目详细工程设计的计划时间,将取决于技术种类及其复杂性。
§8.1.4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委托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测工作。要提出设备、材料订货清单和非标准设备制造图纸。勘测精度要与设计阶段相适应,设计阶段的划分可根据不同项目区别对待。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复杂或行业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或其中某些采用新工艺技术的车间,可能在施工图设计之前,再增加一个技术设计阶段。
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设计进度要充分考虑设备问价和大型设备的预订货时间以及取得设备资料的时间。
订购设备要考虑设备到达时间和安排顺序。当引进国外设备时,还要考虑到向国外有关公司进行询价、谈判(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比选和签订合同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所需的时间。
§8.1.5施工准备
项目初步设计话总概算一旦批准之后,即可着手进行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有:选定施工单位话签订施工合同。
一般时通过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此外,还需进行如弟征购和拆迁安排;组织设备和材料订货(前面已经述及);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和道路等工程;进行临时设施建设和代替临时工程的住宅建设以及报批开工报告等。
§8.1.6施工和生产准备
(1)施工。施工阶段时项目实施时期的主要阶段。安装大型复杂项目,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图撰写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厂生产系统投产次序安排车间和设施的施工顺序,主体车间及其相应的辅助公用设施的配套要完整。土建施工和设备的验收、发运、运输以及设备的安装都要作出适当的安排,保证合理交叉进行。
(2)生产准备:
①建立管理机构,企业管理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扩大和健全。
②招收和培训职工。对职工的调集、招聘和必要的培训要做出适当的时间安排,使其和生产经营需要相衔接。
③组织收集生产技术资料,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
④组织生产物资供应。落实原材料、燃料、协作产品、水、电、汽和其他配合条件,签订有关协议。
⑤组织工具、器具、模具、备品、备件等的计划、制造和订货。
⑥生产前推销。投产前后应制订具体的销售计划,并进行销售市场的准备工作,包括广告宣传、培训销售人员和推销人员等。
§8.1.7竣工验收
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各项活动:
(1)生产前检查;
(2)试运转(单机试车或联动试车);
(3)负荷试运转(负荷试车);
(4)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建完,并经生产前检查、试运转、带负荷试运转合格后,形成生产能力,能正常生产合格产品时,应及时验收。这时,生产人员进驻现场,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办理移交固定资产手续,交付使用。
国外引进成套设备项目和大型联合企业可安排试生产阶段,试生产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个月(成套引进项目合同中有专门规定除外)。
建设项目验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初步验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系统整理技术资料,提交竣工图。
§8.2项目实施进度表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分别确定的项目实施各阶段所需时间,撰写实施进度表,项目实施进度表有多种表示方法。在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方法是横道图。近年来,网络图在一些行业中也开始应用。
简单项目的实施进度可用横道图,复杂项目的实施进度可用网络图(关键路线法或项目评审技术)。为避免项目实施工程中费用和时间的浪费以及各项作业活动能前后左右的协调配合,利用网络图可以模拟实施项目的各种不同方案进行筛选。
§8.2.1横道图
横道图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它可适用于各种项目,这种图表可以表示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计划进度和实际记录等具体内容。它是把项目实施计划分为若干项(作业活动或工作单元),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各项作业活动,每项工作用一横道表示,横道两端表示该项作业活动的起、止时间;其长度即是完成该作业活动所需时间。
§8.2.2网络图
对于包括许多相互关联并连续活动的大型复杂的综合建设项目和对实施进度有图书要求的项目,需要适用网络图。应用统筹方法对项目实施进度作出安排。网络的定义是一组节点(圆圈)用一组带方向弧所连接,关键路线法(CPM)和项目评审技术(PERT)是应用网络图的两种方法,网络图多用于施工阶段的项目规划与控制。目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些行业也有所应用。
§8.3项目实施费用
项目实施费用是指项目从筹建开始直到项目鞠躬投产以前整个实施时期的筹建费用。这部分费用应包括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第二部分,即其他建设费用中,项目实施费用按以下各项分别估算。
§8.3.1建设单位管理费
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筹建单位为进行项目筹建、建设、联合试运转、验收总结等工作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不包括应计入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建设单位采购及保管设备、材料所需的费用。可以“单项工程费用”为基础,乘以按照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分别制定的建设单位管理费率计算。
§8.3.2生产筹备费
生产筹备费是指生产筹备人员费和投产前进厂人员费用。
§8.3.3生产职工培训费
生产职工培训费用是指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前拟建企业自行培训或委托其他厂矿培训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以及生产单位为参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熟悉工艺流程机械性能等需要提前进厂人员所支出的费用。该项费用可根据规划的培训人员数、提前进厂人数、培训方法、时间和职工培训费定额计算。
§8.3.4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办公、生活家具购置费是指为保证项目初期正常生产、使用和管理必须购买的办公和生活家具、用具的费用及设计规定必须建设的托儿所、医院、招待所、中小学等的家具、用具费用。该项费用可按有关定额计算。
§8.3.5勘察设计费
勘察设计费是指:
(1)委托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按规定应支付的费用;
(2)在规定范围内由建设单位进行勘察设计所需的费用。此项费用可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撰写。
§8.3.6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计算项目所需要的投资总额,分析投资的筹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计划。
§9.1项目总投资估算
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流动资金。
§9.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利息组成,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分别估算,并汇总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前述各部分中估算的费用额,估算固定资产投资。
①工程费用。
分为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其他四项费用,可按主要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公用工程、服务及生活福利设施、厂外工程等分别计算,以人民币、外币分别表示。
主要生产车间是指生产主要产品的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指为主要生产车间配套的工程项目。
公用工程是指为本项目生产服务的工程,如循环水场、给排水管网、给水泵站及水池、消防设施、三“废”处理、输变电工程、电信工程、供热电汽线路等。
服务及生活福利工程包括办公楼、试验楼、职工宿舍、食堂、学校等。厂外工程主要是指本项目的输水管线、排水系统、高压输变电、物料管线、通讯管线、专用码头、专用公路、铁路专用线、销售仓库、货物转运站等。
②其他费用。
除了将前几章中已估算的费用进行汇总分类外,还应将未估算的费用项目作出详细的估算。
其主要费用项目有:①建设单位管理费;②职工培训费;③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④土地征用费;⑤外籍技术人员来华费用;⑥出国人员培训考察费;⑦进口设备材料国内检验费;⑧工程保险费;⑨大件运输措施费;⑩大型吊装机具费;①项目前期工作费;②设计费;③其他费;
第二部分费用估算是,应说明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定额,一般按国家和地区有关规定执行。估算中有外汇费用时,以外币表示。
③预备费。
分为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两部分。分别计算列出,涨价预备费以年度投资中第一部分费用为基础,按国家计委的费率计算,同时需考虑外汇部分的限价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国务院第82号令(1991年4月16日)的有关规定执行。
(3)建设期利息应根据提供的项目实施进度表已研究确定的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及资金筹措方式、各种贷款的利率及分年度用款计划表计算得出。当项目投资来源为多种渠道时,应分别计算各种贷款资金的建设期利息。
在可行性研究中,建设期利息均按年计息。利息的计算,分为单利和复利,计息方法及年利率视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利息计算中,假定借款发生当年在年中支用,按半年计息,还款当年也在年中偿还,按半年计息,其余各年按全年计息。按国家规定,建设期利息当年付清。
人民币和外币贷款分别计息,汇总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
以上各项计算完成后,撰写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9.1.2流动资金估算
(1)流动资金的组成。项目流动资金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
①储备资金。即为保证正常生产需要而用于储备原材料、燃料、备品、备件等的资金。
②生产资金。即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品占用的资金。
③成品资金。即产成品入库后至销售前这段时间中产成品占用的资金。
除此之外,还有应收应付帐款、现金等组成的流动资金。
(2)流动资金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流动资金的估算,按项目具体情况,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
扩大指标估算法为:参照同类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以及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率来确定流动资金。
分项详细估算法为:按项目占用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分别按年需用额及周转天数估算定额流动资金,按项目占用的应收应付帐款、现金等估算非定额流动资金。
按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后,可列流动资金估算表。
§9.2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9.2.1资金来源
筹措资金首先必须了解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如果筹集不到资金,投资方案再合理,也不能付诸实施,可能的资金渠道有:
国家预算内拨款;
国内银行贷款:包括拨改贷、固定资产贷款、专项贷款等;
国外资金: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政府贷款、赠款、商业贷款、出口借贷、补偿贸易等;
自筹资金:包括部门、地方、企业自筹资金;
其它资金来源。
可行性研究中,要分别说明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条件,利用贷款的,要说明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偿还方式、最大偿还时间等。
§9.2.2项目筹资方案
筹资方案要在对项目资金来源、建设进度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为保证项目有适宜的筹资方案,要对可能的筹资方式进行比选。
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各种可能的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资金使用条件、利率和汇率风险等进行比较,寻求财务费用最经济的筹资方案。
§9.3投资使用计划
§9.3.1投资使用计划
投资使用计划要考虑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案,使用相互衔接。
撰写投资使用计划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同资金来源分年列出年用数额;流动资金的安排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一般从投产第一年开始按生产负荷进行安排,并按全年计算利息。
§9.3.2借款偿还计划
借款偿还计划是通过对项目各种还款资金来源的估算得出的,借款偿还计划的最长年限可以等于借款资金使用的最长年限,制定借款偿还计划,应对下述内容进行说明。
(1)还款资金来源、计算依据;
(2)各种借款的偿还顺序;
(3)计划还款时间。国外借款(包括国内外币借款)的还本付息,要按借款双方事先商定的还款条件,如借款期、宽限期、还款期、利率、还款方式确定,与国内按借款能力偿还借款不同的是借款期一般是约定的。还本付息的方式有两种:
①等额偿还本金和利息,即每年偿还的本利之和相等,而本金和利息各年不等。偿还的本金部分逐年增多,支付的利息部分逐年减少。
②等额还本,利息照付。即各年偿还的本利之和不等,每年偿还的本金相等。
利息将随本金逐年偿还而减少。
国外借款除支付银行利息外,还要另计管理费和承诺费用等财务费用。为简化计算,也可将利率适当提高进行计算,对此,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加以说明。
第十章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推荐出优秀的建设方案。本章的评价结论是建设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节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10.1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为了确定项目未来的生产经营和盈利情况,对项目的生产成本作出接近实际的预测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经常性费用,它包括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及大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推销费用等。
在成本估算时,其精确度要与投资估算的精确度相当。
§10.1.1生产总成本估算
生产总成本是指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经济评价中按年计算)为生产和销售所有产品而花费的全部费用。
(1)生产总成本的构成有:
①外购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根据前面第四节中外购燃料动力的数量和单价计算。
②外购燃料动力。根据第四节中外购燃料动力的数量和单价计算。
③工资及福利基金。工资根据第七节中的工资总额计算,福利基金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④折旧及推销费。
⑤大修理基金。
⑥其它费用,包括成本中列支的税金以及不属于以上项目的支出等。
⑦流动资金利息,按流动资金贷款额和贷款利率计算。
⑧销售及其它费用,包括教育费附加,计入成本的技术转让费等。
以上各项费用总额构成项目生产总成本。总成本扣除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和流动资金利息为经营成本。
(2)列表表示生产总成本。
§10.1.2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是将总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摊给单位产品的费用,它反映同类产品的费用水平。
生产单一产品的项目以总成本除以设计生产能力即是单位产品成本,生产多种产品的项目,也可按项目成本计算单位成本。
列表表示单位成本。
§10.1.3销售收入估算
根据第三节中预测的产品价格及设计生产能力,逐年计算产品销售收入,当有多种产品时,可分别计算多种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并汇总计算年总销售收入。
§10.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以及现行价格,分析测算拟建项目未来的效益费用。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等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即从企业角度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财务评价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办法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有些项目还可以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指标,以满足项目决策部门的需要。
财务评价指标根据财务评价报表的数据得出,主要财务评价报表有: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国内投资、自有资金)、利润表、财务平衡表、财务外汇平衡表。
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别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财务评价详细做法见本书另章。
§10.3国民经济评价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除了要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状况及借款偿还能力外,还应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后者称为国民经济评价。它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门,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
§10.4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较大的出入,即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了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这种风险,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经济上的可靠性。这项工作称为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风险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只用于财务评价,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同时用于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都要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不确定性分析的具体做法,见本书第九章。
§10.5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项目社会分析方法,除可以定量的以外,还应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内容包括:
(1)项目对国家(或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待业人口带来的社会稳定的效益,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
(2)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3)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4)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5)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6)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7)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可行性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对项目的主要社会效益或影响加以说明,供决策者考虑。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1.2附件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重要的市场调查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利用外资的各类协议文件
(11)其它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它
§11.3附图
(1)厂址地形或位置图(没有等高线)
(2)总平面布置方案图(没有标高)
(3)工艺流程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