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06: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

篇1

1、配电设计

日本传统木构建筑因自身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决定了其本身的用电负荷容量较小,并且考虑到消防防火的要求,不能够根据现在的设计标准设置大负荷用电及空调负荷用电,因此仅配置了一些简单的照明及空调装置,同时电气线路敷设一般也采用穿金属管或塑料管沿建筑物墙角及屋檐下隐蔽处明装敷设。

2、消防设计

日本大多数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其耐火等级低,火灾危险性极大。因此对于木构建筑内的用火、照明用电,包括香火炉的设置也有特定的考虑。在日本考察到各寺内佛像前极少采用点蜡烛的方式供祭,或改用小功率灯泡代替(国内大多数寺庙内都采用蜡烛供祭,这给安全防火管理带来隐患),烧香、焚纸都已移至室外避风处进行,并设置专门的香炉。同时在室内配置了相当数量的轻便灭火器,在有条件的历史木构建筑中也设置了温感探测器、警铃及报警按钮装置。

3、防雷设计

日本历史木构建筑的屋角兽头、房脊、梁柱及屋顶等易受雷击,故要特别加以防范。我们在日本考察时看到的常用的防雷做法是避雷针/避雷带防雷法。

避雷针的设置和做法和国内基本一样,通常置于建筑屋顶或最高处,采用双支接闪器,并用铁卡子卡牢,然后与导线焊接牢固。其原理是利用避雷针高出被保护物的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流吸引到避雷针上,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使被保护对象免遭雷电直击。

避雷带防雷法是按屋顶建筑的轮廓用避雷线绕一圈,根据国内防雷建筑规范须离开构件10~15cm,并用铁卡子卡牢。但本次考察的日本古代木建筑的避雷带的做法是贴伏在屋顶建筑的轮廓的表面(就此点中国规范与日本规范不同),同时避雷线顺屋脊延续至翼角至檐头(见图4)。

引下线(采用多股镀锌钢绞线)安装分为明、暗两种,我们此次考察到的日本木构建筑防雷引下线的做法全部采用明装,并垂直引下,易于检查和施工(见图5)。在国内很少有这种做法,一般引下线沿古建筑轮廓弯曲并引下,虽然建筑上是美观了,但对防雷不利。

接地体。接地体选择安装在行人较少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跨步电压的危害。

4、弱电系统

日本木构建筑中,根据使用要求,设置简单的广播/安防系统等弱电系统。

日本木构建筑配电线路简单可靠,管线全部采用穿金属管或塑料管沿墙角明敷。

各寺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建筑位置设置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

日本木构建筑采用避雷针及避雷带防雷保护木建筑,引下线明装,并垂直引下,易于检查和施工。

日本近代建筑(群)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的电气设施特点

1、配电系统

日本近代建筑保护利用中,随着新的功能使用、消防、照明、空调等现代化设备的注入,用电负荷及级别有了明显提升,需根据用电负荷的变化进行合理扩容及更新换代。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建筑原风貌的破坏,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基础上,以最小干预为前提,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和设计。在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又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2、照明系统

日本近代建筑在重要的保护区域,充分利用原有灯具并考虑换装新的光源,来再现建筑的魅力和风采,从而最大限度地烘托出建筑空间的场景感,历史感。

3、防雷接地系统

日本大多数的近代建筑基本上可能都有防雷体系,但有些不完善,需根据现行相关法规的要求做进一步的改进和修善。首先根据日本防雷的传统做法,大多数历史建筑都在屋面设置避雷针(日本历史建筑大多采用避雷针的方式而非国内主流采用避雷带的方式防雷)作为接闪器,其次对于沿外墙明敷的防雷引下线,大多采用圆钢或扁钢引下折方式,并在有人身接触的地方采用穿塑料管或其它保护措施,防人身接触。而对于沿外墙暗敷的防雷引下线,推测和国内做法一样也是利用原有建筑物钢立柱或钢筋立柱作为防雷及按地引下线,利用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作为等电位接地体。

4、消防系统

日本近代建筑均按要求设置了先进的火灾报警系统及灭火系统,并在主要部位设置疏散指示及应急照明系统,确保人身安全。

5、弱电系统

大多数日本近代建筑都根据现在的使用要求对原有弱电设备进行更新或重新改造设计,并新增了大量现代化的弱电设施,如广播、监控摄像机、网络与电话系统等,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商业、酒店和办公硬件设施的需要。

6、可持续利用技术(绿色建筑,新能源)

由于条件所限,在这次日本考察中所能看到和利用节能设备和系统并不多,其节能改造主要是对太阳能源的再利用。在大阪城护城河中,可以见到利用太阳能的水净化设备(见“给排水考察报告”图9-1,2,3),在神户税关大楼外墙侧,可以看到设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模拟展示(见“近代建筑考察报告”图3-3-13)。

篇2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以及市政府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全面部署*年工作。

一、*工作回顾

*是我局的“质量安全年”,也是推进“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之都”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建设厅的有力指导下,我局按照建设“和谐*效益*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安全为主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建柱造都”和工程顺利推进,十件大事和129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建筑业、燃气业、建设科技、建筑节能和预拌混凝土等5个“*”发展规划已实施,我局的职能作用和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明显好转,节能减排工作继续领先全国,建筑市场竞争逐步趋于理性,建筑业总产值稳步提升,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76.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6%(增加值174.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3%);建筑施工面积6578.4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413.6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50.66万平方米;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7.76万元。

(一)狠抓工程质量安全,打造平安精品工程。

*,我局按照“质量安全年”实施方案的要求,重拳出击,严抓严管,狠抓狠管,工程质量安全处于严控状态。2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3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工程获省优良样板工程,10项工程获金牛奖,42项工程获市优质工程奖,25项工程通过了省安全与文明施工“双优”样板工地检查,63项工程获得了市安全与文明施工“双优”样板工程称号。

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一是组织开展全市季度结构工程检查和其它专项质量检查活动,实施商品住宅建筑逐套检验制度,开展住宅质量通病整治工作。全市结构工程合格率达到100%,政府工程竣工验收一次通过率达到100%,质量投诉下降14%。二是加强检测工作,检测中心全年完成建筑材料检验11.4万组,基桩检测2.3万根,工程结构检测258项,工程质量鉴定(含司法鉴定)205项,完成监督抽检6384样次,同比增长近一倍,并对全市26家检测机构进行了专项检查。三是与各区建设局、市安监站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对重点工程、地下工程、低价中标工程,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实施重点监督。全年共发生伤亡事故11宗,死亡14人,事故宗数下降35.2%,人数下降22.2%,控制在省建设厅和市安委会下达的指标之内。四是开展全市范围的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大检查,共检查建筑工地799项,发出14份停工通知书,64份整改通知书。五是加大处罚力度,公布施工安全检查结果排序,按照《*市建筑市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处理规定》,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给予停止承接工程的处罚。在碧水龙庭二期工程“11•3”事故中,对涉嫌犯罪的5名嫌疑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房屋鉴定管理办法》送审稿,探索建立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并推进了项目、企业、行业三个层次的建筑安全评价体系建设。3项工程被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市建设工程应急预案》等三个应急预案,并开展了应急演练。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建设工程质量论坛,得到了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决定今后将论坛固定在*举办。深入学习岭澳核电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并向全市建设行业大力推广。召开全市振兴建设工程质量暨优质工程表彰大会,制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指导意见》,讲了提高质量水平的40条创新意见。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开展轨道交通5号线BT建设模式调研,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开展政府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探索代建制、BOT等多种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继续探索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讲了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等建设性意见;开展大运会场馆和BRT项目建设调研,所提意义和建议被市政府采纳。积极参与轨道交通初步设计审查等前期工作,充分发挥了建设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

顺利开展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地铁5号线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并将管理办公室设在我局。5号办成立以来,开展了5号线发包方式研究,积极主导了BT模式建设合同的谈判进程,参与了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制定了《5号线建设管理办法》,基本完成了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的承发包与合同谈判工作。积极探索设计施工一体化,起草了《关于我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改革的试点方案》。

(三)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全力推进绿色建筑项目示范。

加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组织在建项目建筑节能大检查,共检查民用建筑在建项目429项,并在媒体公布检查结果,对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较好的45个项目进行了表扬,对较差的93个项目进行了批评;开展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全年抽查40项工程,其中39项被责令整改;对241个项目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初步建立*市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监管体系;组织全市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被抽查的153栋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达标率为88%。在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检查中,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全力抓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试点。组织落实32个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达430万平方米,投资额130亿元,其中国家级示范有11个,涉及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我市和北京市、天津市一起被建设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示范城市,并完成了1139栋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统计,开展30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并进行了公示。中央电视台、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对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积极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推广预拌砂浆工作。组织制定《*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塘朗山填埋场、深惠路、地铁3号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目前塘朗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已投入建设,今年春节前将可投入使用。逐步在全市建设工程中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并按规定使用预拌砂浆,启动了8个示范项目,初步建立推广预拌砂浆的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

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组团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并获大会优秀组织奖。组织赴新加坡考察绿色建筑发展情况,撰写的《新加坡绿色建筑考察报告》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举办中法、中德建筑节能研讨会。建设部与联合国开发署、美国能源基金会以及荷兰等国家和组织在*实施的三个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此外,通过举办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现场会等形式,提高了广大从业人员和市民建筑节能环保意识。

(四)加强建设科技教育工作,推进建设领域自主创新。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加快重大关键问题标准的编制,指导企业标准的制定,加强企业QC小组和新“工法”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组织编制和修订《建筑基桩检测规程》等13个涉及建筑节能、节水、节材和保障工程质量的地方技术规范,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市需要的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科研和“四新”技术推广。筹备成立建设科技委员会。完成《*市建设科技促进办法》的起草。《*市建筑节能产品目录》。组织申报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9项、广东省建设厅成果推广项目1项,办理科技成果出深推广转化24项,*全市建设科技立项及成果推广转化指南项目31项,组织申报建设部“双百”工程4项。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市建设系统“金建工程”建设和立项申报工作,研究探索数字化工地建设,开展燃气数字化管理,目前已通过项目建议书的评审,即将批准立项。

推行“平安卡”试点工作。《关于加强建筑工人安全教育推行“平安卡”管理制度的通知》,并在宝安区和大型政府工程中开展“平安卡”试点工作。全年完成劳务工安全培训7万多人次,录入劳务工安全教育信息7万条,发放平安卡2万多张。

(五)深化招标投标改革,完善有形建筑市场阳光创优机制。

遏制恶性低价竞争和围标串标。完成市政府67号文的修订,并加快制定各项配套措施,编制资格后审程序及规则、商务标清标相关规则,修订监理招标文件文本和监理合同示范文本,调整监理招标投标办法,制定重大项目招标投标政策。改进评标方法,全年进场交易项目中标价与标底价相比平均下浮16.53%,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逐步接近合理造价范围。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中标项目数量前10名的企业占26%、前30名占51%、前50名占64%。严肃查处*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等典型招标投标违规案件,保障了建筑市场的公平与正义。

进一步优化评标专家结构和评标规则。引进91位香港专家进入我市评标专家库,建立了资深专家库和应急专家库。编制针对不同工程的招标投标技术指导规则,规范专家评标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评标质量。

不断拓展交易中心服务功能。交易中心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地质灾害整治、环境评估等多类特殊工程主动进场交易;工程交易范围逐步从政府工程拓展到社会工程,从本市扩展到其它区域。全年共完成施工招标项目1205项,中标价339.57亿元,非强制进场交易项目359项,中标价总计43.3亿元,其中非强制进场交易项目数和中标价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强化工程造价管理。组织起草《*市建设工料测量条例》,出台《关于建筑材料价格波动时调整工程造价的意见》,修编《*市人工费计价标准》。近300条绿色建筑相关产品材料价格信息,对全市106家造价咨询企业成果文件进行抽查。全年完成审计工程项目61项,造价金额25亿元,核减工程造价0.54亿元,核减率为2.17%。

(六)规范建筑行业管理,努力促进行业和谐

进一步加强建筑队伍管理。了*度政府工程监理和第二批施工企业预选承包商名录,共有477家施工企业、75家监理企业入选。发展劳务分包,将实施劳务分包的工程范围扩大到所有政府投资工程,市属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到45家,是全省劳务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实行企业IC卡管理,对全市500多家外驻企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

努力建设和谐行业。继续开展清理拖欠工程款及建筑工人工资工作,共受理拖欠工程款案件297宗,清还工程款6.74亿元,受理欠薪案件683宗,清还建筑工人工资500多万元,涉及6300多人。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起草《*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办法》。完成44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协调处理各类来信来访,参加两期“民心桥”节目,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此外,召开了全市建设统计工作会议,制定建筑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管理办法,行业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和加强。

(七)加强燃气行业监管,全力保障燃气安全。

强化燃气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市燃气条例》和*市燃气行业发展规划,实施《*市燃气管道及设施安全保护办法》,强化燃气管道及设施的安全保护力度。开展燃气安全检查,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的企业依法处罚,对燃气用户的入户检查率达到90%以上,杜绝了重特大燃气安全事故。广泛开展安全用气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近200万份,投入宣传经费120万元,用户燃气火灾爆炸事故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同比分别下降32%和45%。

加快天然气转换进程。全年完成46万户居民用户天然气转换任务,比原计划提高了25%。目前,全市已有58万户市民用上了天然气,占全市管道气用户的72.5%。预计*年上半年将全面完成天然气转换工作。

(八)完善建设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

加快立法进程。出台《*市建筑市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处理规定》,制定5个《*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配套规定和6个《*市燃气条例》配套文件。起草修订法规、规范性文件36项。开展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基本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的清理,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5项,取消9项,作一般管理事务5项。

加强行政执法。实施《*市建设局行政执法规程(试行)》,促进依法行政。全年共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58份,对5家企业暂停在本市承接工程。共记录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2245条,并先后两次在全市各大媒体,对受到红色和黄色警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示,共有28家企业和13名个人受到红色警示,其中25家企业和10名个人被停止在本市承接工程或执业三个月。组织应对5宗诉讼案,除2宗仍在审理外,其余3件案件均判决我局胜诉。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建设局的层级监督,同时加强了对光明新区、市地铁公司等委托执法单位的监督指导。

(九)加强党风和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深入推进“特区干部好作风”建设,干部作风、政风进一步改观。交流、提拔46名处级、科级干部,全局精神面貌、工作状态焕然一新。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职工按规定全部实行了聘用制。继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通过了市治贿办的检查评估。建立局内部情况通报会和办文质效统计、约谈、通报制度。初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全市16个试点单位政府绩效评估中,我局排名位居前列;在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绩效测评中,我局业务办理中心成绩保持全市先进水平,并在重大投资项目绩效测评中连续17个月全市排名第一,获得了市行政服务大厅*度“先进窗口单位”称号。工会工作获得*度“工会先进单位”和“*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通过了计划生育兼职单位的达标考核。建设行业各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篇3

8月22日,县委书记郑**、县长胡*率领县党政代表团一行13人,赴**市**县学习考察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22日上午,县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来到**县高新产业园、文港镇、县城湖东片区,实地考察了**县高新产业园的江西鹏翔医疗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申安节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高正集团、江西铭发标准厂房等4个工业项目,文港文化产业园的仿古字画一条街、中国毛笔博物馆等2个文化项目,县城湖东片区的青岚湖新城、幸福桥、幸福广场等3个城建项目,仔细听取了**县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产业项目引进、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及新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情况。

二、**县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效及做法

(一)**县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1.狠抓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做大做强七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现代产业的眼光紧紧抓住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最大的医疗器械、文化用品和水产养殖三大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改进生产工艺、研发高端产品、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了全国"三个重要基地",即: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用品生产营销基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

2.狠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引进集群。紧盯省市新兴产业发展大势,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成功引进了隆莱生物制药、北京申安、**轻纺城、汇得能生物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发展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战略产业,形成了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双动驱动、两翼支撑"的崭新局面。

3.狠抓特色产业基地的功能配套。实施了"园区三年强攻计划",投入资金近4亿元,平整土地2000余亩,建设道路10公里;推进县内公交、购物超市、房产开发等配套设施向园区延伸,打造特色主导型、产业承接型、产城结合型"三型"园区。按照"集约资源、集聚产业"的要求,强力推进了**轻纺城共建共用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诚凌实业专业配套型、温圳新型工业基地携今实业政企合作型、高新产业园铭发实业产业孵化型等四种类型、共计110万平方米、可入驻60-70家企业的标准厂房建设。

4.狠抓项目落户建设的优质服务。不断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推行县级领导挂产业、挂项目、挂企业,帮落户、帮办证、帮融资、帮用地、帮用工的"三挂五帮"机制;突出项目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时效性,组建了重点办、考核办、用工办和"绿色服务队"4支专门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项目落户开通零障碍的"绿色通道",有效促进了项目快落户、快开工、快投产。

(二)**县推进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1."一城四区"拉开城市框架。科学规划了6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一城四区"的城市布局。在老城区,按照"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原则,推进了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新城区,加快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南,坚持产城融合、"两区"互动,将园区作为城区来打造,实现城区与基地互动、产业与城市互融,推动园区由"产业孤岛"向产业新城转变。在城北,引进全国一流城市建设开发商,高起点、高标准抓好4平方公里青岚湖新城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新坐标。

2."四个中心"提升城市功能。围绕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了县城"四个中心"建设:一是以600亩的湿地公园为核心,打造市民休闲娱乐中心;二是以世界500强华润苏果项目为核心,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住宅、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商贸中心;三是以全省重点工程弘洲物流港项目为核心,打造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四是围绕青岚湖"一湖清水",打造**生态宜居商住中心。

3.建管并重优化城市管理。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深入开展了"一创两清"活动,城市管理不断规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为更好地管理好这座城市,该县实行了建管分离,将园林、市政等部门并入城管大队,组建了城镇执法管理局,完善县城管局对城镇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同时,发挥市民的城市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城镇社区管理,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镇管理体制。

三、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进一步树立一任接着一任抓项目的理念。做好一个项目,特别是农业、旅游类等一些见效较慢的产业项目,需要几届班子、几任领导长抓不懈、一以贯之的共同努力。比如,江西高正集团从2007年与**县签订15万亩山地综合开发项目协议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届班子、三任县委书记、三任县长。每届班子、每任领导都把高正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来帮扶,支持高正集团油茶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园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县"一任接着一任干、抓好前任留下的项目也是政绩"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对新谋划、新实施的项目固然要抓紧抓好,但对上届班子、前任领导留下的、有利于本地发展的项目同样要高度重视、积极帮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启示二:要进一步增添招大引强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对照**的思想解放程度而言,我们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县在引进北京申安高亮度LED照明项目等新兴产业上,就摆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了新兴产业的思维定势,克服了畏难退缩的情绪,当得知北京申安集团计划开拓新的生产基地的信息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加强了沟通,用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感染了企业,最终该项目不但成功落户,还有意把**基地建设成集团总部生产基地的出口贸易中心。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敢想敢干,敢于做大事,敢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努力实现**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启示三:要进一步探索园区开发的新模式。**县在推进园区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加速器、中小企业孵化器、产业集聚助推器、节约用地集成器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口招商,切实落实专门政策,坚持"租买两宜",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使一批中小微企业得以引进和发展。比如,位于该县高新产业园的江西**消防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园区建成的标准厂房,省去了厂房建设的时间和资金,从入园到产品生产只用了短短6个月。这对于我县园区建设特别是对我县即将开展的县城东北片区产业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篇4

穿越黄果树瀑布

因了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介绍了“中华第一瀑”,从此黄果树大瀑布名闻四海。而无论20世纪80年代版《西游记》还是张纪中版《西游记》,都把黄果树瀑布作为核心拍摄基地,可见该瀑布的魅力。

位于贵州省西南的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一溪悬捣,万练飞空”,“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大而者”。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就这样盛赞道:“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它是清代黄培杰心中的黄果树瀑布,也是我们的神往。

经过刘海粟题写的“黄果树”镶嵌的仿古牌坊,穿过古老的半边街,就来到了黄果树瀑布景区门口。

进入景区,远远随风传来一阵哗哗水声,渐近渐响,仿佛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又像交响乐的渐到。屹立岩头,遥望对面山崖上的大瀑布,白色的瀑布就像绿色舞台上一群身穿的白色长裙,随着舞曲摆动摇曳;也像墨绿的画板当中用毛笔画上一束束白色的笔墨。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瀑布于其中,仿佛仙女下凡。 前方不远处,有一小巧的观瀑亭,上书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不错,这正是黄果树大瀑布的真实写照。据说,观瀑亭是眺望大瀑布的最佳位置,想当年,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一路翻山越岭来到此地,站在观瀑亭小憩,深为黄果树大瀑布的雄伟气势所折服,却因大瀑布“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而为憾事。然而今天,游人已经可以沿着山间的石梯小道畅游整个瀑布。

黄果树瀑布高77.8米,宽约101米,是世界上惟一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惟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向外听、观、摸的瀑布。围绕着黄果树瀑布,四周有七个观瀑台,横看、侧看各有奇趣。

瀑布泻落在深潭中,但见白浪翻滚,水雾升腾。击起的水花和撞击在岩石上产生的飞沫,形成了细小水滴、雾气一起散落在其周围,笼罩着整个山谷,置身这雨雾的世界,真是感觉置身世外桃源……

凭吊徐霞客

我独自来到树丛中的徐霞客石像前,凭吊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旅游家。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明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徐霞客经庆远府、河池、南丹进入贵州,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黔西南之行。四月中旬,徐霞客在旅途中第三次遇盗。他的路费被所雇挑夫偷走,“穷途之中,屡遭拐窃”,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四月二十三日,在历经艰险跋涉后,他终于见到了白水河瀑布(即今天的黄果树大瀑布),面对气势恢弘的大瀑布,他不禁赞叹道:“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天下第一瀑”的美誉,黄果树瀑布当之无愧。感谢这位伟大的古代地理学家,正是他的妙笔使黄果树大瀑布名闻天下。

站在徐霞客塑像前,仰望对岸的大瀑布,树林里时隐时现的山道中,游人不时经过。回想300余年前,古人探幽之险峻艰难,方觉世幻沧桑。当代人类工程技术手段早已将古人视为“天堑”所“不能即”之处演变成了通途,山崖上甚至还修有电动大扶梯代步,为来自都市的旅客尽扫爬坡上坎的劳累。树林中交错的电线以及远处黄果树寨子中挤挤挨挨的水泥砖房,已经给这个当年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深山幽谷打上了现代文明的烙印,眼前穿越千年时空,亘古不变的只有依然清澈见底、生生不息的白水河。

天生一个水帘洞

空气中的水气越来越浓,似乎在下着毛毛雨。我们静听着眼前大自然的协奏曲,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不觉中,衣服都被润湿了,我们赶紧穿上了雨衣,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进入了瀑布中央——水帘洞。

水帘洞是个大型岩溶洞,有100多米长,洞内有彩灯装点,地面铺设水磨砂岩砖。俯身钻入洞中,头顶洞外大瀑布以飞泻千里的气势撞击岩壁,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洞内不时有水珠滴滴答答地飞溅在石钟乳、石花上,水花四射。缓步洞天福地,细细品味着“曲径通幽”的意境,眼前突然又豁然明亮,原来前面就是水帘洞的洞窗。凑在一个巨大的洞窗前,岩壁上赫然书有“水帘洞”三个朱色大字,一看落款,乃是著名的美术家刘海粟所题。站在洞窗前,手探洞外飞泻的激流,一试触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不免心惊神悚。

我们感受着夏日洞内清凉的同时,想象着《西游记》中美猴王在这水帘洞中的嬉戏场景,不禁佩服拍摄导演的艺术魅力。

岩溶瀑布博物馆

白水河勇敢前行于黔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每一处阻碍,多一个急弯;每一次跌落,多一道瀑布、一串风景、一江清波。白水河自上游而下,形成了以黄果树瀑布为核心,在上游和下游20公里的河段上的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二道沟瀑布、陡坡塘瀑布、黄果树大瀑布、螺丝滩瀑布、银链缀瀑布等18个瀑布,在这组风景乐章中,大瀑布无疑是最知名、最的段落。 有一份考察报告说,纵观世界名瀑林立,像黄果树如此集中而姿态各异的瀑布群,则为我国黄果树所独有。黄果树瀑布群由于分布在岩溶洞穴、明河暗湖,构成“瀑布成群、洞穴成串、星潭棋布、奇峰汇聚”的世界罕见自然景区。它位于镇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有多处古迹,民间建筑奇特,民族风情浓厚。人们说:“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有石头城。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 黄果树瀑布形成于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区,统称“岩溶瀑布”。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即经黄果树大瀑布为代表的河流袭夺型瀑布,经关脚峡瀑布为代表的断裂切割型瀑布。黄果树瀑布群被称为“岩溶瀑布博物馆”。 走出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我想看看其他几个瀑布,一路上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村落点点,风掠过我的面颊发梢,载着我的灵魂,飞向天际。 导游带我穿过村庄,从不起眼的后门来到陡坡塘瀑布。夕阳西下,阳光把宽阔的瀑布渲染地锦绣富丽。陡坡塘瀑布落差小,但幅度宽,水量大,有种壮阔之美。

篇5

为借鉴学习兄弟县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7月6日,我县组团到等地考察了城市建设工作。考察团由县委副书记为团长,县政府副县长为副团长,部分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部分重点乡镇的党委负责人等共21人参加。考察团先后学习考察了等地的城市建设,通过学习考察,使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识,学习了经验,看到了差距,启迪了思维。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此次学习考察活动主题明确,主要学习考察兄弟县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听、问、看等方式先后听取了城市建设经验介绍,实地察看了城市建设现场,既有理性认识又有亲身感受。县国土面积30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辖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近年来,通过实施迎宾大道、公园、公园、出口路改造等项目建设,城市面貌快速改观。县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31.5万人。近年来,通过创新征地模式,主打了新区和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城市品位迅速提升。县国土面积287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60个行政村,人口75万。近年来,通过破解资金、用地、招工等难题,将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推手”,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市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总人口82万。近年来,通过主动融入特大城市建设,激活民营经济,形成了家具、矿产品、成衣、食品等县域经济主导产业,被称为“的温州”。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很多方面能够服水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签。

二、主要体会与感受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深切感受到兄弟县市强劲的发展态势、浓厚的建设氛围和大胆创新的实干精神。他们科学务实的城市规划理念、灵活高效的征地拆迁模式和令人瞩目的城市建设业绩,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主要感受有五点:

(一)规划起点高。如县20__年通过大力开展“城市规划编制年”活动,实施了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规划编制工作,是城市规划经费投入最大的一年,是专项规划编制项目最多的一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项目最多、编制面积最大的一年,修编完成了《县城市总体规划(20__-2030)》;编制了《县近期建设规划(20__-2015)》和客家围屋文化旅游城、龙翔片区、新都片区、金华片区及深商产业园、浙商产业园等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年新增控规面积23.4平方公里;市积极策应与大“同城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在加强与大相衔接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赣南大道入城节点、大广高速出入口和南出入口节点等城市节点设计,把城市节点作为城市的“展厅”、“门面”和“会客厅”。

(二)征拆模式新。把补偿当作“了断”,把安置限于安居,这是目前许多地方开发建设、征拆补偿较为普遍的作法。征地拆迁往往是一锤子买卖,一次补偿、钱地两清,开发建设主体总是把利益的天平倾向自己一方,把征地拆迁补偿和失地农民安置,作为利益的对立面来看待,很少考虑失地农民的后路,这种利益上的本位主义,使征拆对象和失地农民既伤利更伤心,造成用地方和供地方的情绪对立,导致征拆工作成为“天下第一难”。如何有效化解征拆难题?县以迎宾大道项目为试点,改革传统的拆迁安置方式,全面推行产权调换房安置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做到“四个一”:

1、树立了一个好理念。一是拆迁让群众说了算。改变以往拆迁由政府说了算的做法,把决策权交给群众,充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走访群众、问卷调查、会议座谈等形式,就项目规划建设、房屋征收补偿标准等重大问题,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补偿安置问题,专门召开听证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拆迁户代表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征收补偿方案。二是利益让群众最大化。在拆迁补偿标准和安置政策的制定上,找准政府与群众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在确保群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让群众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受益。三是服务让群众最满意。改变以往拆迁工作,政府既当指挥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把更多的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员的角色,通过与拆迁户交朋友,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以诚动迁、以情拆迁。

2、制定了一个好政策。一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在制定征收补偿方案时,改变以往政府与拆迁户相互争利的做法,既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又结合本地市场行情,在多次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安置方式、返购价格和市场均价。二是适当出台优惠政策。实行拆迁店面同等面积安置店面,对在限定时间内签订拆迁协议的,除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补偿外,按其合法有效建筑面积的25%增加奖励安置面积,产权调换房两年内自愿 转让的,可直接办理到受让人名下等。三是公平公正执行政策。针对以往拆迁工作中存在“早签吃亏、晚签得利”现象,建立了“五公示一监督”新模式,即对政策依据、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奖励措施等进行公示,成立专项监督审计小组,有效确保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消除了群众对拆迁的疑虑。

3、组建了一支好队伍。一是党政领导勇于担当。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部分人大、政协副职任副总指挥的项目指挥部,把整个拆迁战线分成若干个责任段,分别由指挥部副总指挥分段负责,并成立综合协调、规划编制、征地拆迁和工程协调等若干个工作组,负责协调解决拆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抽调人员集中攻坚。从27个责任单位抽调了84名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拆迁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拆迁一线,所有抽调人员与原单位脱钩,统一接受指挥部办公室管理,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签到,一边倒开展工作。三是责任单位包干负责。对所有拆迁户分别落实包干县领导、包干单位和相关乡镇,由包干单位与指挥部签订《征地拆迁包干责任状》,实行“六包”,即包政策宣传、包安全稳定、包协议签订、包弃房、包拆除、包后续工作。

4、建立了一套好机制。一是建立定期例会制。每周三、周五定期召开指挥部副总指挥、工作组组长、办公室成员单位参加的专题调度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建立定期通报制。每天对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每周按完成工作任务量,对各责任单位进行排名,并将排名情况,以手机信息的方式通报给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三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出台了《县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锻炼考察选拔干部暂行办法》,对拆迁任务完成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对表现优秀的干部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同时,对未完成任务且排名后3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四是建立倒计时推进制。对各项工作限定完成时限,制定倒计时时间表,明确目标、量化任务和落实责任,实行倒计时推进。五是建立以拆违促拆迁制。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对金塘返迁安置区77户违章建房户进行了,彻底扭转了拆迁拆违工作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拆迁工作的开展。六是建立一户一策制。由包干责任单位负责,对全部拆迁户建立工作台账,全面摸清拆迁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社会关系、主要诉求,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项目投入大。如市近两年共安排各类建设项目100个,投资总额达380亿元,其中城建项目66个,计划投资22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6亿元。在保障房方面,完成了3600套公租房、1252套经济适用房和800套廉租房、400户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在民生项目方面,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百家和谐城等工程。在园区市场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了1000亩泓泰家具市场和5000亩家具产业园建设,规划和启动了占地500亩的灯饰照明市场、占地3000亩的龙华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一期)、占地5000亩的镜坝节能照明产业基地(一期);县在县城南部主打新区建设,新区规划总面积3795亩,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达4亿多元。并以一条长3.8公里、占地1207.5亩的渥江生态景观带为依托,规划建设了高品质景观绿化植物园。同时,在县城新区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95.5亩、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4亿元的国内一流文化艺术中心,成为该县集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商贸和行政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城市公共服务综合区。

(四)融资渠道活。如市为破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20__年组建了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将收储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打包作公司资本金,以项目为依托向银行融资投入城市建设,实现融资、投资、资产管理和资本的市场化运作,为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提供可持续的来源。同时,还积极经营城市无形资产,采取BT、BOT、TOT和PPP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目前相关模式已成功运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县在采取BT模式运作新区开发中,要求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建设中,首先建设好新区的绿化景观及部分基础施设,前期投入资金待新区开发用地拍卖后支付,有效地解决了政府投入资金紧缺的难题。

(五)推进机制实。如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成立重大项目推进办,并下发了《县2013年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意见》。坚持一周一督查。各项目责任乡(镇)、单位及时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困难、问题,并于每月初将情况报县推进办。坚持半月一小结。每半个月县分管领导召开阶段小结会,总结项目推进情况。坚持一月一推进。原则上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召集县推进指挥部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一季一调度。由县委常委会每季度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情况进行分析通报,重大问题不定期向县委县政府专报,并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坚持一年一考核。每年组织一次项目建设考核工作,并进行全县排名。年内组织一次全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巡回观摩,在年底前组织一次“看特色、看变化”活动。实行一项目一档案。逐个建立重大项目台帐,确保项目情况的真 实度;市为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专门出台了《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部门职责、项目确定、开工准备、项目实施、工程验收、资金管理、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和管理。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兄弟县市城市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我县的城市建设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的做美城市,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全面掀起上项目、兴产业、促发展的,切实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有力促进全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提速、提效。

(一)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要在加强与瑞金都市区规划融入与对接的基础上,高起点展开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加快“东进南扩”战略,走组团式、片区化的路子,打造月亮湾新区、城南、城北等城市综合体,快速拉开城市框架,合理优化城市结构,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待市人民政府批复后尽快实施好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并在第四轮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尽快完成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坚持突出重点,项目带动。2013年,我县计划实施178个项目,总投资约35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约175亿元,其中城建项目75个,总投资约129亿元,年内投资约72亿元。下一步,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做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一是要着力主攻月亮湾。在确保整个新区项目齐头并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安置区、新区路网、河道防洪堤、三个中心、公园绿化、第四小学、第四中学、出让地块等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建设,以月亮湾新区的建设速度来带动全县各个项目建设的进度。二是要着力打通“主动脉”。全面加快会杉线升级改造、环城南路、城区三个出入口升级改造、206国道东移、百里湘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使对外交通更加便利。三是要着力梳理“微循环”,在全力推进城区路网畅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好同济大道拓宽、清平乐大道、文园路、沿河南路、教育大道北段、湘贡路、贡滨东路、林岗三路、湘南四路、翠竹路建设,打通城市“断头路”,增强城市道路的衔接性和通畅性。四是要着力做强工业园。必须把台商、九二等园区当作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来抓,当作做大城市规模的重要途径来抓。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排污、供水、变电站等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功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篇6

关键词:开放式公园;管理现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3202

1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人们誉为城市“绿肺”,不但可以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如今,多数公园拆除围墙,相继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以其优美环境和清凉避暑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观赏、健身、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公园免费开放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需求,让市民受益的同时,大量游客涌现公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公园管理难题也随之而来。老的公园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使公园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园管理模式亟需改革。

2我国公园管理现状分析

2.1游客量激增,管理难度大

公园免费开放后,公园游客量激增。武汉市沙湖公园仅在试开园一个月内,每天游客量就已达到5000人左右,周末、节假日数量更多。绝大多数游客在公园里游玩,开展锻炼、摄影、写生、跳舞、遛鸟、纳凉等活动。但由于游客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也有一些游客在公园里遛狗驾驶电瓶车、机动车辆、派发传单、乞讨等,给其他人带来安全隐患,破坏了公园环境,加大了公园景观保护和秩序维护的压力,增加了管理难度。

2.2公园设施、绿化破坏严重

园内的公共设施常常由于游客的不文明的行为遭到破坏,更有甚者恶意破坏、肆意盗窃。园内的损绿毁绿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一些游客为了拍照而踩踏花丛,为了走捷径随意穿行绿化带,为了便捷将重物悬挂在树枝上等,公园需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加大了公园的管理难度。

2.3重经营轻服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公园为了创造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重视经营活动,而对完善公园配套设施、提升公园服务,给予的支持力度比较小,忽视了公园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园内的建筑常被商家租赁出去经营成高档会所,成为少数人消费得起的场所。这样的后果是公园失去了公益属性,成为少数人的后花园。

2.4管理费用高,经费不足

一般公园属于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其经费仅能勉强维持公园基本运营开支。公园免费开放后,一方面公园失去了门票收入,另一方面公园游客量激增造成公园破坏严重。公园管理成本提高,经费紧张,需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确保公园持续发展。

3 国内外优秀公园管理模式分析

3.1成都市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是政府投巨资兴建的公园,占地32.32hm2,建设总投资1.2亿元。公园在管理过程中,重视管理环节,各部门职责清晰明确,界限分明,没有管理盲区。浣花溪公园在管理上有两大特色:其一是引入市场化专业管理机制。公园向社会招标管理单位,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公司中标,以企业高效的管理模式管理公园。其二是同化管理。公园将 “破窗理论”、“护花原理”、“泛美术文化”运用到公园管理中。面对公园的不文明现象,管理者并没有对游客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要求公园从自身的角度,进一步改善公园环境,对游客毫无怨言地付出,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以此去感染游客、同化游客,让游客把文明游园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3.2武汉市宝岛公园

武汉市宝岛公园因管理不到位,环境差、噪音大,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曾一度成为市民投诉、治庸问责的热点。后来,附近居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公园不文明行为作工作。3年来通过与公园管理办共建、互相配合管理,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7、8个人发展到现在80多人,志愿者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公园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宝岛公园通过借居民之力,弥补公园管理力量不足的弱点,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优势,共同把公园管理工作搞好。

3.3美国公园的管理模式

美国公园强调公共部门和公众持续不断地支持参与,主要有3种公园管理模式。一是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或改造升级的公园,属公园管理部门管理;二是通过特许经营或赞助等方式,接受私人或部门的捐赠和捐助,协同参与公园建设和管理;三是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由企业来建设发展公园。公众共同参与公园管理,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4公园管理对策探索

4.1市场化专业管理机制

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优胜劣汰,引进专业公司对公园进行日常管理。适当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促使管理主体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通过市场竞争,有利于节约费用,减轻财政压力;有利于利用专业公司技术知识提升城市公园的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进程。市场化专业管理机制将成为公园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4.2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

公园必须保证其公益属性不改变。公园管理者必须把服务放在工作首位,以游客为中心,服务市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完成从“管理意识”到“服务意识”的转变,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不断完善公园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游客的幸福感,让游客逛公园成为一种享受。公园的警示牌切忌使用“严禁”等强制性词汇,应考虑游客的感受,使用温馨用语。深度挖掘公园历史、营造公园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游客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倡导文明游园、爱绿护绿行为,通过广播、电视、官方网站、微博等不同形式,既起到加大宣传教育的作用,又能提高公众参与性。如:沙湖公园采用童音广播公园游园管理规定,儿童的天真无邪易被人们接受,取得较好的效果。公园的服务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提供不同的贴心服务,沙湖公园在公园大门口每天坚持送出免费的“琴园大碗茶”、“琴园酸梅汤”,在炎炎的夏日里为游客送出丝丝清凉,得到游客的称赞和好评。只有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为公园积攒更好的口碑、聚集更多的人气。

4.3借社会之力、共建共享模式

以政府作为公园管理的引导者,承担宏观管理的职能,发挥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社会职能。政府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标准,引导公民提高保护环境、维护公园设施建设的意识,引导社会力量如社区协会和志愿者参与到公园的维护和管理中去,引导公园建设和管理者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园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使公园管理各方明确自己的管理权限和管理义务,监督公园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志愿者和民间组织作为公园管理的补充,弥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不足,完成市场和政府部门不能有效完成的社会职能。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是靠公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组织,具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公园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公园的受益者,由于志愿者是来自民间的正能量,他们的爱绿护绿行为更能够感染游客,感染市民,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公园管理中来,自觉遵守公园规范秩序,制止不文明行为,倡导和传播文明新风尚。

4.4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公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公园能够良好运营的保障。公园具有公益性,是城市居民的共享资源,其建设和维护以政府投入为主。但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公园也有必要依靠市场投资,进行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方式。一方面可以依靠企业或市民的资金捐助为公园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公园独特的资源和环境,采取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加入运营;第三可以采取长期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资金投入公园建设;第四可以迎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园的娱乐配套设施,拉动消费提高经济效益;第五要善于开发公园的品牌及副产品,进一步开阔经营的路子。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梁艳:开放式公园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索园林与景观

5结语

我国公园经营模式由收费到免费,管理模式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到现在的多化管理,公园管理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但我国公园管理仍然存在着缺乏经验、法制不完善、缺乏管理经费等问题。每个公园都有着自己的特性,各公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成功的公园管理模式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借鉴成功的经验,并灵活运用到自己公园管理中去,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公园管理的路子。参考文献:

[1]章勤春.走近公园的春天——西安成都园林绿化公园管理学习考察报告[J].中国公园,2012(2):33~36.

[2]周元.中日城市公园运营管理之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3]刘静怡,许东新,杨学军.城市公园管理法规刍议[J].中国园林,2011(6):52~55.

[4]贺兴.浅谈公园管理模式[J].现代园艺,2002(11):74~75.

[5]李琳.浅谈城市公园管理体制改革[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54~55.

[6]李敏.关于城市公园免费开放问题的思考[J].广东园林,2002(2):3.

[7]杨秋丽,祝慧连. 城市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营与管理,2011(18): 374.

篇7

——对千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

中国加入世贸3年后的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企业发展环境、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问卷调查自2004年4月至10月,历时6个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704份, 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分布于浙江省的11个地市。我们将本报告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和提出对策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供制定政策时的参考。

现将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基本状况

从创立时间看,在被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近1/3是在1988年以前创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或集体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不少企业目前仍面临着“产权不清”的历史问题。

从产业分布看,这些上规模企业大多分布在二、三产业,尤其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在第二产业的分布上,又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3%、9%、8%、8%和7%,第三产业则重点在商贸和建筑业。

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看,这些企业多以公司制为主,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71.85%,股份公司、独资、合伙分别占14.25%、7.61%和2.49%。这表明,随着《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上规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明显优化,但由于信用危机和成本过高等问题,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仍沿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浙江的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尚需时日。

从企业规模看,这次调查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规模平均为2393.88万元/户,详见表1,高于全国水平,企业的各基本运营指标可见表2。

表1 企业注册资本构成 单位:万元

注册资本 <1000 1000~5000 5000~10000 >100000 合计

比率 56.20 26.33 11.45 6.02 100.00

表2 企业运营状况的主要项目调查 单位:万元

调查项目 平均固定资产 平均流动资金 平均产值 平均销售额 平均出口值 平均债务 平均债权

被调查企业 7267.30 4016.25 23624.03 21710.98 6666.76 9181.56 6170.39

二、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虽然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克服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等影响,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在发展中也的确面临不少困难。这些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企业甚至连正常经营都难以维持。据调查显示(见表3),目前生产用电、人力资源、 生产用地已成为阻碍民企进一步发展的前3位制约因素。根据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们将从土地和电力、人力资源及融资等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来加以分析并给出建议。

表3 目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困难构成

序列 第一位比率 第二位比率 第三位比率 平均率 名次

市场准入 3.06 1.18 1.02 1.76 12

执法环境 4.97 1.70 2.91 3.19 9

税费负担 12.55 8.65 6.11 9.10 6

外贸出口 2.48 2.88 2.77 2.71 10

外贸进口 0.62 0.39 0.29 0.43 14

生产用地 18.51 7.21 4.51 10.08 3

融资 11.93 10.62 6.11 9.55 5

市场开拓 8.82 9.57 10.77 9.72 4

人力资源 10.56 18.48 13.54 14.19 2

企业管理 3.73 11.40 11.35 8.84 7

技术力量 3.53 6.82 11.64 7.33 8

市场信息 1.24 2.36 4.37 2.66 11

社会治安 0.12 0.66 1.17 0.65 14

生产用电 17.02 17.56 19.94 18.17 1

地方保护 0.50 0.26 1.17 0.64 15

其他 0.36 0.26 2.33 0.98 13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

1.土地和电力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生产用地和生产用电这两项资源列在“目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困难第一位比率”的前两位。可见,自然资源和能源问题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①用地问题。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为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2004年5月表示,2004 年第一季度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比2003年平均每季度批准的用地量下降了46%;另据浙江省建设厅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整顿,浙江全省开发区(园区)已从原有的758个减少到134个,目前规划面积已缩小到1257.06km[2],比整顿前减少了近2/3,撤销的开发区个数和规划面积分别占原来的82.3%和72.5%。2004年4月, 中央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提出重点对土地审批、土地占用、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及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等6个方面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和整顿,要在治理整顿的半年时间内,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三个暂停”措施。这次“土地叫停”对浙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和投资信心,也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数据显示,温州、绍兴等地2004年前4 个月的工业企业固定投资额的增幅已大幅下降,其中温州固定投资额增幅下降为11.1%,远远低于浙江全省41%的幅度。由于土地资源的供给是稀缺的,且无法通过国际贸易等来解决,所以它将成为制约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见表4)

表4 企业生产用地面积希望值构成 单位:万平方米

<1 1~2 2~5 5~10 10~20 >20 合计

目前面积 18.32 19.91 26.77 11.50 7.08 6.42 100.00

(20.36)(22.12)(29.74) (12.78) (7.87) (7.13)

100.00 希望达到 11.63 14.47 26.61 20.93 13.18 13.18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很快,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浙江许多民企期望的生产用地面积与企业实际所占面积仍存在较大缺口。调查显示,上规模民营企业平均拥有生产用地56130.56m[2],其中44.90%的企业要求扩大生产用地面积,平均每户希望达到103004.51m[2],新增幅度为83.51%。由于宏观调控等因素使得用地更趋紧张,省内土地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壮大,导致许多企业到土地资源相对宽余的内地寻求投资发展,而内地相对沿海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出口,工业配套设施也不齐全,加之企业在外迁过程中中断了原本成熟稳定的产业链,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另外,土地资源紧张,项目用地指标难以落实,使招商引资难度日益加大,有些项目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建设。正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民企尤其是浙江的民企,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是靠低成本来维持的,而这个低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另一是劳工政策。而当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征地手续严格后,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能拿到大量的低成本的土地,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断加强,用工制度、福利保障也逐渐完善起来,用工费自然会相应提高。面对这样的情况,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企业低成本的竞争力,对浙江的民营企业来说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用电问题。综合此次调查结果的各项比率(见表3), 缺电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2004年1~5月,全国缺电省市已扩大至24个,其中以浙江地区最为严重。有关专家预测,浙江已进入“电力危机”阶段。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2004年的缺电量在200亿千瓦时左右,在遇极端高温天气时,最大电力缺口达到630万千瓦以上。2004年以来,除了春节期间的10天外,浙江每天都出现严重拉闸限电;到4月底,已累计拉闸限电34.52亿千瓦时,超过2003年全年的拉闸限电量34.09亿千瓦时,占华东电网拉闸限电总量的71.7%。各地也普遍采取了“停三开四”或“停二开五”的措施,有的企业则是“白天停电,晚上用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我们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52.44%的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 平均每月停电达11.32天。

电力资源短缺,已经对浙江民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a.电力短缺所带来的直接损失。电力短缺,使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优势被削弱,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量增长率同比急剧下降,净利润也大幅度下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见表5)。表5中的民营企业都位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中,但2004 年由于缺电而造成营业额减少的幅度平均近20%。为了保证按时交货,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自购发电机维持基本生产。据统计,浙江民营企业中有42.46%经常靠自发电维持生产,截止2004年5月底,浙江自发电机用户高达83693户。自发电加大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且生产效率低,导致企业成本大大提高。据杭州市初步测算,平均每度电可以创造产值22.44元人民币,创造利润1.36元,而自发电成本每度高于普通供电成本0.6元左右,仅此一项浙江企业全年将增加成本26亿元。另据初步统计,2004年1~5月仅杭州市就有1289家企业亏损,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4。

表5 部分上规模民营企业因缺电造成的损失情况

2003年度 2004年度预计 2004年因缺电减少

单位:亿元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总额减幅(%)

浙江恒逸集团 53.8 1.84 90.00 3.00 15.00 1.00 16.7

杭州华东链条总厂 2.48 0.13 1.39 0.20 1.00 0.07 33.9

(71.9)

浙江华达通讯集团 7.32 0.38 8.00 0.42 1.50 0.10 18.8

华立集团 67.00 3.60 100.00 5.50 4.50 0.50 4.50

万丰奥特集团 20.00 2.20 25.00 2.90 5.00 0.80 20.0

海亮集团 31.02 0.764 42.00 1.10 8.40 0.22 20.0

奥克斯集团 72 4 100.00 4.50 6.00 0.30 6.0

浙江柳桥羽毛公司 9.35 0.13 12.00 0.16 3.00 0.04 25.0

浙江翔盛集团 14.86 0.70 25.00 1.25 3.00 0.25.00 20.0

(12.0)

b.电力短缺所带来的间接损失。缺电不仅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令很多企业“有劲没处使”,空有机器和工人却不能开工。由于一般拉闸限电的时间较长,即使在有电时企业赶工,也无法完成计划产量,不少订单不能按时完成,合同未能履约。信誉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不能履约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是一时,而对企业信誉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的,这种无形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有可能威胁企业的生存。

2.人力资源问题

此次对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所作的调查,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涉及企业家和员工两个方面。

①企业家。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表6),企业家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比例占54.36%,获得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达55.80%,这表明,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的素质较先前已有了很大提高。这些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市场的历炼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表6 企业家文化学历构成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职高 中专 大专 大学 研究生 合计

比率 0.24 0.47 12.85 23.82 1.18 7.08 39.39 8.37 6.60 100

表7 拥有的职称构成

无职称 初级 中级 高级 合计

比率 37.24 6.96 40.14 15.66 100.00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家在管理上还是存在不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能力不强。民营企业家决策能力不强,一方面跟他们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跟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跟着市场走”,凭经验决策有关,这种经验式的决策方式在市场竞争的初期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这种决策方式日益显示出不足。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又充满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此时仅凭经验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触觉,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作出应变决策,提高迅速决策的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不强。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并实现资源新组合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基本素质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先见之明,能够将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创造新的组合,并能够将新的组合应用到实践中去。美国《财富》杂志在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也认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不少都已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从其具体的创新方式来看,还流于表面。其一,“口号式”创新。有的企业家把“开拓、创新”作为企业的宗旨,但经营管理还是老一套。其二,“跟风式”创新。有的企业家随意跟风,被动地跟着市场跑,缺乏超前意识。其三,“闭门造车式”创新。有的民营企业家对市场调查不透彻,靠拍脑袋作决策,创新随意性大,达不到创新活动的真正目的。

第三,组织能力不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授权。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不能包揽一切,不可能事事皆通。因此,企业家应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的领导作用,进行合理的授权、放权,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集众人之力成就事业。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浙江大部分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家还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习惯于亲历亲为,不放心放手让属下及员工去做,这除了跟员工能力和企业家意识有关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合理授权,总觉得一放就乱。这种不尽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心的不齐,也导致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的流失。

②员工。我们在做企业员工的调查时发现(见表8、表9),大多数民营企业开业时的工人数、管理人员数、技术人员数的比率与2003年底的比率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工人数量大致为管理人员数量的7倍左右,是技术人员的8倍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这种比例很不合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另据学历调查显示,大学以上的人只占到23.97%, 这说明民营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生产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表8 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平均数及构成

一般工人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合计

开业时平均人数 73.11 11.58 7.95 92.64

开业时比率 78.92 12.50 8.58 100.00

2003年底平均人数 484.69 68.66 59.70 613.05

2003年底比率 79.06 11.20 9.74 100.00

表9 学历人才构成 单位:

博士生 研究生 大学生 大专生 中专生 合计

每家企业平均拥有 0.29 1.27 25.96 44.85 87.29 159.66

民营企业整体人员特别是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一般来说,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工人只要熟识机器的操作和流程就可以从事生产,对工人的文化水平没有较高的要求。且由于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往往会排斥要求起薪较高的人才,这使得企业在同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享有成本优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是难以持久的。

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因而也留不住人才,导致管理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内部制度不完善表现在:一是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很多民营企业存在专业人员学非所用的现象,限制了不少专业人员才能的发挥。二是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而海信集团之所以能“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主要是海信集团有“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机制。三是缺乏管理和科技兴企的意识。调查发现,有些民营企业家对管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企业是从事生产的,要那么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干嘛!”或只使用,不培养;或重视引进,忽视挖掘;或重视学历,忽视实际能力。

3.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问题。据目前银行信贷资产统计显示,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不到30%;证券市场上,民营公司也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6%,本次被调查的企业已上市的也只有1.39%。

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最主要的来源还是自有资金,占48.14%(见表10);有90.78%的企业开业时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但自有资金总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短缺的矛盾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纵向比较来看,企业最主要的三块资金用途(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均是由自有资金来支撑的,其次才是银行贷款。国家虽给了民营企业一些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尚未落到实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表10 民营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来源

银行贷款 民间借贷 自有资金 亲朋借款 其它 合计

基本建设(%) 38.62 7.2 47.96 5.12 1.10 100.00

技术改造(%) 38.25 5.1 51.28 2.95 2.42 100.00

流动资金(%) 41.20 7.09 45.17 5.36 1.18 100.00

平均构成(%) 39.36 6.46 48.14 4.47 1.57 100.00

浙江虽然民资丰裕,但调查显示(见表11),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很困难和困难的共占38.84%,不很困难的占47.79%,不困难的为13.37%, 这表明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依然很难。调查发现,目前在融资渠道中,间接融资仍是浙江上规模民企的主渠道。而从表10可以看出,银行借贷不畅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银行贷款难问题上,本次调查中有70.54%的企业提到了所有制歧视。浙江的银行与民营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机制。而自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使经济平稳运行,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压缩贷款,这将使浙江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愈演愈烈。

表11 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构成

很困难 困难 不很困难 不困难 合计

比率 3.66 35.18 47.79 13.37 100.00

从表12中可以看到,被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只有2.09%(国内已上市1.39%+国内控股上市0.70%)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2.21%在海外上市,而95.70%的民营企业未能通过企业上市来直接融资。调查还表明,大部分企业迫切希望能扩建、改造自身,继续做大做强,但目前银行贷款不畅、证券市场融资困难的现状,使得民营企业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

表12 被调查民营企业上市状况构成

国内已上市 国内控股上市 海外上市 海外控股 未上市 合计

比率 1.39 0.70 2.09 0.12 95.70 100.00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融资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①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开始发展的,虽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经营理念并未随之有很大的转变,为了避税或其他一些原因,很多民营企业不愿如实上报自己企业的资料,造成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些经营管理者不熟悉国家的金融信贷政策,不注重创造企业自身符合信贷需要的条件,如未办理齐全的房产证、土地证等,使得银行难以为其提供抵押等形式的贷款。再者,很多民企财务制度不健全,负债、抗风险能力低,客观上增加了融资风险。

②从金融体系角度分析:近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奉行“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也对自身机制进行改革,开始执行相对严格的信贷政策,如企业贷款时必须要有有效资产抵押或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担保,而目前浙江有些民营企业的厂房设备较为简陋,抵押置押的估价不高,土地没有产权又不能抵押,争取其他单位的担保也较困难。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企业间接融资的积极性。而最主要的则是整个社会有效信用体系缺失,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银企之间沟通不畅,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也是目前社会信用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不仅法律法规种类不齐全,而且明显落后于实际的经济运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三性”原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因成本高、安全性差,故不愿把资金贷给民营企业;《证券法》虽已经出台了好几年,但并没在实际中帮助民营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公司法》又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则需一定的年限。即使民营企业上市了,也不存在受政府行政保护,一旦面临ST、PT或摘牌,很难指望政府会通过“资产重组”的注资方式来拯救自己,融资成本完全要由民营企业自己来消化,这显然比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要困难得多。另外,我国政府相对于美国、德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在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保险担保机构的建立等非常滞后,而民营企业得不到这些中小机构的扶持。

三、对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在浙江省富民强省建设中功不可没。为使民营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实现新飞跃,各级政府都应审时度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的生产用地、用电等重大问题;完善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和人才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民营企业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高素质、加快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土地和电力问题的对策

①用电方面:a.政府要进一步认清能源供应形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电力等能源的制约是长期性的,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政府要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对高投入、高能耗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促使其实施技术改造或产业转型,同时大力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b.对于企业自身,首先,要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生产中减少能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要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0%,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已迫在眉睫。再次,企业应积极尝试多样化利用能源,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存度,这样也会降低能源短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c.必须坚决打破电力行业的国家垄断,积极推行电力产业民营化。我国电力行业至今未进行深入的产权改革,独家垄断,独家经营,由垄断而导致低效率,引起电荒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政府的形象,这种状况与中央所要求的社会和谐发展相悖。针对电力短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环节的部门垄断格局,政府须制定详细接入条款,保障公平开放,对输电和配电企业进行直接监管;发电和供电(销售)等环节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供电效率和服务水平。

②土地方面:a.要提高原有土地的利用率。浙江在这方面可以参照江苏的苏州市,实行“无地招商”政策,即鼓励已经投产的企业,在不占用新土地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土地资源的潜力,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尽可能向空中发展。主要措施有: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提高厂房容积率,鼓励和支持建造多层、高层厂房等。b.提高新分配土地的利用率。浙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是导致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选择。浙江应该有意识地从“制造业高地”向“高科技产业基地”转型,在新分配土地的利用上,用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高效益、高投入、少耗能、少占地的产业替代传统的高能耗、土地资源高占用率的重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c.完善城乡土地制度。为强化对政府在处置存量土地时的约束,需要对城乡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主要是要着眼于规范政府在获取增量土地时的行为。具体而言,在城市,要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划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步伐;规范增量土地使用权市场,提高增量土地市场化的程度;尝试以土地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在不丧失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推行土地证券化,促进土地使用权流动。在农村,则要约束征用权,强化规划权;明确公益事业范围的界定,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强制性等。

2.针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

①企业家方面:a.加强企业家的培训。无论是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离不开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利雅德博士断言,未来的人才要掌握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心理素质、责任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这不仅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还要依赖完善的再教育培训体系。西方国家的多数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商界的精英,其中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成了各个国家普遍的做法, 同时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很重视企业家的再教育。这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向国外学习,努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再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应制定全面的企业家人才培训规划,使他们从传统被动地参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此外还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到国内先进企业挂职、到境外企业考察,拓宽企业家的视野。b.学会合理授权。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普遍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亲历亲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家的精力必然要分散,他们主要应关注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投资,而把一些次要管理任务下放。这就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学会合理授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责明确。授权时,领导者要明确权利下放的范围,使被授权者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标、责任和权力等;授权后,也并非放任不管,领导者要关注下级的行动,承担起监督责任;且在他们出现困难时,要给予适度的帮助和鼓励。第二,适度授权,相互信赖。领导者向下级授权应视其能力的高低并给予充分信任,一般不能越级干预。

②员工方面:①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浙江民营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把提高员工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为此,一要注意吸收高素质人才,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尤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二要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企业应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对学习优秀者给予宣传表彰,也可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作为激励;三要给员工以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②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一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要保证竞争公平、公正,就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查中,有些民营企业员工抱怨他们的工作业绩没有跟工资直接挂钩,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民营企业要想使人尽其才就必须以一流的待遇回报一流的人才,这是经济规律在人才价值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企业家的明智之举。

3.针对融资问题的对策

①民营企业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处理好内外部关系。一方面,企业应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与银行等机构培育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形象的建设,提高透明度和信用度,建立起良好的企业信用机制。

②政府应尽快转变理念,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尚有一段时滞,政府应缩短这种时滞,并密切关注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控。此外,还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公司法》、《中小企业法》、《担保法》等等。政府还应在构建新的金融体系上加大力度,例如建立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绿色通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