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07:0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校长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校长考察报告

篇1

一、学校基本概况

**附属小学创办于1970年,2002年被确定为福建省课程改革基地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04人,37个教学班,学生1965人;校园占地15亩,现有建筑面积16623平方米。

学校以“勤奋、自主、合作、创新”为理念,沿着“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发展型学生,创建精品型学校,形成学者型教师群体”的办学思路和“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发掘差异,激活潜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的教育目标,扎实探求教育发展新路,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在各项工作务实求新,锻造品牌的同时,重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成为闽东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二、办学条件

走进学校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美整洁的环境。操场铺设橡胶跑道,建有校园电视台;学校现有计算机200多台,有完整的校园网,并创建“**附小”网站在互联网上开通;全校37个教学班拥有电脑、实物展示台,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实施网络化教学;还有德育室、少先队活动室、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阶梯教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标本室、劳技室、图书馆、师生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排练厅、器材室等专用室20多间,室内装备齐全,各种教学设备均按一类标准配备;学校建有网络中心、教学资源库,教师实施电脑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物质保证,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

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内碧草如茵,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成了融学园、花园、乐园于一体的学校;校内板报、标语、专栏体现人文关怀,凸显教育功能。学校通过现代技术教育,提升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争创文明学校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

三、学习收获

(一)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德育工作总体目标,落实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多方位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劲。重点落实以下几项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全体教师都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激爱国之情,导爱国之行。在各种活动中强化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养成教育。全体教师明确职责,针对"**附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逐项抓落实。以"德育实效性"实验为抓手,以晨会、班队会课为主阵地,以一日常规为主教材,对各项内容进行训练,达到落实行动的目的。养成教育从"五项评比"的小处抓起,坚持天天评、周周比、半期小结、学期总评,表彰先进,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公民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教育20字规范化为“少先队五小行动”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通过课题研究,取得点上的经验后再面上推广。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做文明少年”,“加强文明教育,告别不良行为”活动,并做到“两个坚持”:坚持常规训练,坚持日常行为的检查评比,促进学生社会公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的良好风尚。

4、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健身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庆六一老少同乐”、“毕业晚会”、“亲子营”等活动,通过“电视台”、“小记者站”、“新蕾报”、“教海探航”、“附小简讯”、“学校宣传栏”、“校务公开栏”等宣传阵地的规范建设,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5、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中。在师生中倡导“帮助你、鼓励我、夸奖他,我们一起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变化的目光去注视的学生,用赞赏的口吻去评价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多种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都相信“我能行”。学校设“校长信箱”“心理咨询室”,创设让学生倾诉的氛围,与学生沟通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制定完善制度,规范教学流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结合实际制定了《**附小各学科教学常规》及实施细则,以及备课制度、听课与评课要求、作业设计批改要求等,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制度完善。学校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反馈、评比,落实教学常规。

2、变革备课方式,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加大对备课环节的管理,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注重方法、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探索;倡导“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增减”新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提倡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3、紧抓课堂教学,力求减负提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课堂,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经常随堂听课,并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评析,共同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强调作业设计与批改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

(三)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改革课堂教学,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确定学校教研课题。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施“主体性教育”为根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2、提出全员参与要求。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围绕素质教育,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科特点,选择课题,确定子课题,参与教科研活动。研究过程要切合实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

四、反思

1、环境育人尤为重要。我们考察的宁德附小,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得十分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充分利用墙壁、走廊、门窗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书橱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

篇2

(一)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

纵观这三所学校,都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石牌小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创新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格健全、体魄强健、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香洲第二小学创建英语特色中的“敢问、善谈、能演、爱唱、会玩”的思想,德育工作中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常规育人”的思路;深圳螺岭小学“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

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以上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正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很好的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才真正找准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从经验型、业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转变。尤其是珠海香洲第二小学的吕校长在这一方面表现了更为突出。他提出,21世纪的教师要准备跨越四道门坎:一是双语教学,即非外语类学科要用外语教学,既用母语又要穿插外语对话,这是应对21世纪和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二是学会运用现化信息技术,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而且学会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三是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厚的人文底蕴,有人格魅力;四是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他的观念表现了很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他们浓厚的科研意识

正如香洲第二小学校长吕校长所说:“学校的提升和发展靠科研,同时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人人要有科研意识。校长必须把科研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要有一个大的课题来整合小课题,使之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在参观考察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几所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如螺岭的课题:“学科教学中创造活动的研究”,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构建研究”,香洲小学的“双语教学的研究”等,都给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三)学习他们独特的校园文化

从参观考察中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之所以被学生喜爱,被教师满意,被家长称赞,被社会肯定,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表层的物质文化投入很大,校舍、设施、环境建设都是高档次,高品味。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风尚,都是学习型的;学校制度层面文化建设很完善,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是深层次的,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校风、学风,并且,学校都非常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创出自己的特色。学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是特色鲜明,如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香洲小学的英语和计算机教学特色,螺岭小学的双语教学,各种活动训练基地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提升自己的办学思想

先进的办学观念是治校之本,而先进的办学观念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而且要符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必要时采用“拿来主义”,但更可以采用“改良主义”,可以触类旁通。我校注重对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升华,逐步确立探索三维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型、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促进了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二)把“思想”转化成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

首先校长必须时时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工作,而且必须把先进的教育观念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领导层面上,应该使上下成为一部和谐的机器,通过中枢系统指挥,“让每个齿轮都转动”。如何使每一位教师学会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作为校长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干部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全体干部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投身于教育科研中,并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创造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

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思考自己学校的优势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里,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像广州石牌小学的三十余个专用教室和乒乓球训练基地,螺岭小学教师出国培训,就充分发挥了以上两种优势,他们的经费与学校对学生的收费都无关,我们考察了其他学校在开放办学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如各种实验班、特色班。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开放办学方面,思想应进一步解放,像沿海那样放开搞活,思路要开阔一些,不要把眼光禁锢在学校的小圈子里缩手缩脚,要善于借助八面来风,挖掘学校内外的各种潜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3

一、教育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经过积极协调,县委、县政府于年初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发[20*]7号)、《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发[20*]8号)两份重要文件,从政策上为教育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仅就这两份文件中明确提出的由县财政单列的除正常拨款外的各类教育专款,每年就达1003万元。二是通过艰苦努力,全年争取到省、市各类项目资金4200多万元,惠及1*所中小学;争取到县上重点工程资金1600余万元,并促成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迁建扩建县职教中心、新建公刘小学、公刘幼儿园的重大决策,为培育壮大我县优质教育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采取作汇报、搞座谈、广宣传、勤联络等措施,积极争取县上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收到明显成效。后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局机关和基层学校,搞调研,作指导,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教育工作。

二、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一是投资16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中巷拓宽改造工程和范公中学二期校建工程,相继启动了*县中学综合实验楼工程和紫薇中学综合教学楼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了城区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二是完成投资944万元,实施了15个国家危房改造项目工程,新建教学楼、图书室验楼18幢13043平方米。截止年底,除6个项目正在实施外,其它9个项目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三是投资45万元,实施了2个生态校园项目,新建服务用房150平方米。四是投入20万资金,维修了义门中心小学及城关小学教学楼楼顶,确保了校舍安全。4月份,在县政府组织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评比中,县教育局被评为“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三、布点调整力度大

按照县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县局及相关校区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布点调整计划,强化了实施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布点调整工作力度。暑假期间,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艰苦顽强的协调督查,全县先后撤除小学25所,使我县中小学总数由原来的226所减少到201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新民学区在布点调整工作上意识超前,措施得力,步伐快,力度大,效果好。今年,该学区共撤除小学5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10所一下子减少到5所,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师资力量分散、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一做法值得其它学区借鉴。

四、“两基”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工作精神感人。为了巩固“两基”工作成果,提高“两基”工作水平,全面做好“两基”迎验工作,全县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教师,积极主动,全员参与,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跑资金,购设施,刷墙壁,建部室,补资料,填表册,几上几下,毫无怨言,用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为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龙高镇、车家庄乡、城关镇、炭店乡等乡镇的中心小学,“两基”迎验工作策划实、工作细,动劲大、效果好,为全县中小学做出了表率,为我县教育工作争了光,值得充分肯定。二是“两基”工作取得实效。“两基”迎验期间,全县累计投资475万元,刷新墙面69300平方米,修砌围墙3000余米,添置各类教学仪器13252台(件),购置图书5万多册,建成标准化部室23个,进一步充实了学校内部教学设施。同时,全县累计整理完善各类档案资料15万册,编写乡镇《“两基”资料汇编》16本,县局还组织力量精心编写了《*县“两基”资料汇编》,印制了规范的中小学分布图。三是“两基”工作获得殊荣。我县的“两基”工作顺利接受了朱静芝副省长的检查和验收,受到了朱省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县在市政府组织的全市“两基”工作专项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并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工作先进县,受到省市的表彰奖励。

五、教育创强步伐加快

一是初步完成了教育强乡镇创建任务。经过艰苦努力,年内相继有城关镇、炭店乡2个乡镇顺利通过省上验收,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底店乡、韩家乡、永乐镇顺利通过市上验收,被命名为市级教育强乡镇。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5个,市级教育强乡镇10个,基本上完成了教育强乡镇创建任务,为20*年全面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中小学骨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车家庄中心小学、炭店中心小学被命名为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西坡中学被命名为省级平安校园,龙高中学被命名为市级平安校园,范公中学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

六、德育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德育制度落实较好。全县大部分中小学均能贯彻落实县局制定的《*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管理办法》,坚持开好“三会”,即学年德育工作专题会、学期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和月德育工作例会,搞好“两活动”,即家长接待日活动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初步迈上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德育活动开展经常。多数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争创“新三好”,文明行为养成年、“远离网吧、告别陋习”演讲、征文和签名等系列主题活动,基本上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实验小学、龙高中学等校区,常规德育工作持之以恒,主题德育活动开展扎实,德育工作富有特色,效果实在。一年来,全县中小学累计举办法制安全讲座120多场次,举办各类主题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280多场次。三是德育工作收效明显。年内全县中小学未发生重大学生违纪违规事件和违法犯罪案件,广大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修养明显提高。全年累计涌现出省级三好学生2名,县级三好学生48名、优秀学生干部32名、优秀少先队员31名、优秀幼儿41名,县级三好学生300名。在全国中小学书信大赛和全市环保征文活动中,我县共有48名学生获得等次奖。同时,全县还评比表彰了*县中学等9个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孙录群等55名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蒙银栓等20名优秀班主任、武会芳等38名优秀辅导员,德育骨干队伍进一步得到壮大。

七、学校管理日趋规范

一是加大了监控矫正力度。针对全县中小学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县局组织力量扎实开展了“常规管理百校行”和“常规教学一日查”活动,检查组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针对性地进入学校,深入课堂,发现问题,现场剖析,强力矫正,有力地规范和加强了过程管理。一年来,两个检查组深入学校120多所,走访师生200多人次,召开座谈会20余场次,听课160多节次,编发专题通报18期,责成管理混乱的4所学校和严重违规的3名教师做出了书面检查,进行了认真整改,并对这些学校和个人进行了追踪复查。同时,县局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也经常带队亲自深入基层学校,查实情,找问题,搞座谈,作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学习借鉴了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年内先后3次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和局机关管理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了先进地区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方法,更新了管理观念,激活了管理思路,促进了我县学校管理改革。三是征集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全面提升我县学校管理效益,县局多次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发放了意见征询书,征集到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0多条,既体现了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又促进了全县中小学管理工作。在广大校长和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大多数中小学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教育教学井然有序,学校管理基本上迈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县中学、范公中学、城关中学、紫薇中学、北极中学、新民中学、小章中学、龙高中学、车家庄中学、城关小学、实验小学、城关学区、水口学区等校区在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改革上有新突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

八、质量措施不断完善

一是建立了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实行领导包片、股室包乡镇、干部包学校的质量包抓责任制和校区质量目标责任制,县局与各校签订了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提出了数字化的硬指标。各中小学也逐级签订了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把抓质量的任务分解到了每个班子成员、每个任课教师,逐层夯实了目标任务。二是加强了质量考核。一方面,加大了教学质量在校区综合工作评估中的赋分权重,突出了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除严密搞好毕业年级的质量检测之外,还组织了部分年级部分科目的质量抽检,并将抽检成绩和学科竞赛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了质量考评。三是加大了教学质量末位淘汰力度。年内除对3名教学质量位居同类学校末位的校区校长进行免职之外,还对2名教学质量连年靠后的校长做了调整。四是全力培养壮大尖子生队伍。县、校两级大力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尖子学生参加省市和国家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并对部分年级20%的尖子学生进行了质量检测,有力地培养和壮大了尖子生队伍,初步提升了我县高考后劲。一年来,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县级学科竞赛18次,参赛学生达9000多人次;推荐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7次,参赛学生1600余人,120多名学生获等次奖。五是狠抓了高考管理。在指导督促四所高中召开好高三复课动员会的基础上,县局研究制定了20*年高考复课工作安排意见,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三复课工作的措施和要求,并及时召开了全县高考复课工作会,对20*年高考复课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11月上旬,县局组织*县中学、范公中学校长及高考管理指导小组部分成员赴苏、浙两地考察学习。考察归来后,及时召开了考察学习座谈会,研究撰写了考察报告,提出了抓管理促质量的10项具体措施。秋季开学以来,县局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经常带领高考管理指导小组成员深入*县中学、范公中学推门听课,召开座谈会,为高三师生鼓劲加油。六是狠抓了优质生源巩固。*县中学和范公中学采取减免学费、发放奖金及入户动员、政策吸引等措施,全力动员,争取全县中考前600名学生和高考落选高分学生入学报到及插班复习。经过两校师生的艰苦努力,今年我县优秀高中学生外流的现象明显下降。

九、教研教改成绩明显

一是顺利实施了高一年级课程改革。暑假期间,县局组织各高中全体教师参加了省、市、县三级课改培训,为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师资保障。秋季开学后,全县四所高中充分发挥高一年级组和学科备课组的职能,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积极探讨新思路、新教法,边教边研,边学边改,高一年级课改工作实施顺利,开局良好。二是加强了对初中、小学课改教学的全方位指导。县教研室全年组织教研员深入基层听评课900余节,作专题讲座20余场次,上示范课25节次,有效地指导了课改教学。同时,县教研室还组织相关校区开展了新课程特色创建活动,指导、帮助城关小学等4所学校总结、提炼了特色创建成果和经验,并利用《课改通讯》进行了推广和交流。三是新课程常规教学建模研究取得实效。县教研室组织专职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结对研究,共同探索,归纳总结出了12种各科常见教学模式,并通过《课改通讯》推广到各校区,有力地指导了课改教学。在此基础上,县教研室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较好地规范了课堂教学。四是教育科研成果较多。一年来,全县广大教研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紧紧围绕管理与教学,潜心研究,认真探索,撰写了大量论文和案例,其中有60余篇获得省市级奖励,160多份被县教研室作为优秀教学成果收存。

十、队伍建设有新进展

一是充实了师资力量。通过面试和试讲,择优招录了82名师范类本科应届毕业生,并为职教中心招聘了3名专业课教师,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有力地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强化了队伍培训。先后选派41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中、省、市三级校长提高培训,2名管理人员赴江苏省南通市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了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组织27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不同层面的新课程培训,352名教师参加了市级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同时,县局还举办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参训教师达1800多名,其中800名教师取得合格证书。三是狠抓了技能竞赛。年内相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同课竞技”、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件展评、新课程资源与学科整合展评、“教学能手”、“教学新秀”评赛等岗位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参与教师达1000余人,300多名教师获等次奖,47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24名教师被评为教学新秀。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教学水平。四是实施了“三名”工程。年内推荐31名校长、3名教师参加市级知名校长、知名教师联评,另有4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五是推行了支教制度。选派了2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韩家九年制学校、蒙家岭九年制学校和底店学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改薄支教活动,加强了偏远山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下乡支教的绝大部分同志,勤教敬业,坚守岗位,勇挑重担,悉心指导,为三个偏远校区带来教学的活力和清新空气,受到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六是落实了相关待遇。首先是经过积极协调,为教育系统304名临聘和44名退养民办教师提高了工资待遇,其中合同民办和县聘教师月工资提高到400元,副业工工资提高了200元,退养民办教师提高了100元;目前,学前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之中。其次是按政策落实了“三五”人才、特级教师等特殊人才的相应津贴,并为城区下乡支教的教师每人发放了1000元生活及交通补助。这些问题的适时解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教理念,极大地调动了特殊群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有效地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七是加强了教育和管理。在县局依规严肃查处一批反面典型的基础上,8月下旬,各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师德行为自查自纠达标月活动,切实进行了师德教育和纪律作风整顿,收效显著。各校区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要求,查找问题,强力整改,有效地遏制了违纪违规行为和师德失范现象。

十一、电教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设施配置成效显著。经过积极协调和全力争取,为部分中小学争取到78套卫星接收系统,42套光盘播放设备,一套计算机教室设施,总价值达155万元。这些设施的到位,使得我县初小以上学校基本普及了天网系统,有力地加快了我县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为7所中小学争取到“陕西省基础教育专项经费”采购项目配发的图书、实验仪器和体音美器材,总价值37万元。二是网络建设进展明显。年内为蒙家岭和韩家九年制等中小学接入宽带,连通了教育局域网,如期完成了市上下达的60所学校的上网任务。三是信息传递力度加大。全年下发信息200多条,上传新闻66条。四是管理应用再上台阶。县电教中心组织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了远程教育管理应用年活动,采用以查督用、骨干带用、活动促用、研究善用等鲜活形式,收到了明显成效。

十二、职业教育成绩喜人

一是实训基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县职教中心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争取省拨资金320万元,建起了23个高标准的实训室,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实力,提升了办学品位。二是专业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经过艰苦打拼,截止目前,我县职教中心机电一体化专业已基本达到省级骨干示范专业的标准和要求,钳工、电焊、煤炭及计算机专业已基本达到市级品牌专业的标准和要求,初步构建起拳头和骨干专业体系。三是招生工作成绩斐然。按照“思想认识硬转变,行政推动硬到位,招生任务硬完成,招生工作硬考核”的思路,全县上下一心,普教职教联手抓,全年完成职教招生任务2290名,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1920名的职教招生任务。四是就业安置稳妥到位。县职教中心采取企校联办、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并在安置地设立了联络处,派出了长驻人员,确保了毕业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工打,建立起了良好的安置信誉,受到企业和家长的双重欢迎。

篇4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

曾任全国教育软件评审委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参与修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机器人学组负责人。

曾任《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主编。

前不久,按旧例过70岁生日,老友送来贺联。联曰:宏论数百篇确有真知灼见;教学三十载分明非梦非烟!横批:敢为天下先。

“真知灼见”,愧不敢当!“非梦非烟”,令我感慨良多: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二三十年前的物件,不说是甲骨文,也是老古董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我们讨论过,而且自信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今天照样被重新提出来,且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的是并未“云消雾散”,真的是“非梦非烟”!

因此,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之约,摘录旧作,再次就正于各位。但愿温故可以知新,能有助于年轻教师了解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以便理清头绪,做好教学和教研工作。

拙作发表于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其中大部分文章网上可以查到)。为了尊重历史,以下摘录不对原文进行改动。

21年前,我发表了《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期。以下标注①),指出:“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三条途径:一是开设计算机课程;二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三是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三条途径应该并行不悖,因为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各国、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对这三条途径有所侧重是正常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必须用某一途径取代另一途径的结论。”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以下摘自《正确认识和处理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8期。以下标注②)和《计算机与创造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以下标注③)。

1. 为什么中小学学生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际操作的需要出发,人的素质从宏观上可分为道德伦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五类。”

“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③第46页)

“信息素质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当学习成为第一需要、知识成为生命价值、创造成为人生最大乐趣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他们就拥有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真正资本。”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是各科教学共同承担的任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和更多地承担起教会学生学习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我们应该明确地提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只有从这样的高度看待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才能促使它健康蓬勃发展。”(③第47页)

2.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智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人类智力的发展也必将促进计算机科学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存在着需要全体公民了解或掌握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则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些构成了计算机文化的内涵或部分内涵,同时也成为我们制订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考虑的对象。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执行‘学以致用’的原则,而是必须具有文化和素质养成的意义。 ”(②第45页)

“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中小学的教学应使所有学生终生受益。我们不敢苟同的是,那种试图把现在的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的主张。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曾在‘’期间实施过,例如,‘三机一泵’、制取‘三酸二碱’、种麦、种棉加养猪等实用技术,曾经替代了理、化、生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那时的做法已经成了教育史上的笑柄。作为一门新兴的计算机课程,不应再犯这种错误。”(②第46页)

“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动态数据处理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变化及运动过程。变动性、发散性、时序性和创造性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动态思维的重要特点。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训练。动态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循时序不断变化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动态思维训练是与传统数学、物理等学科运用公理系统进行的演绎思维训练相平行的另外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同时,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极好手段。”(《郭善渡先生谈程序设计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6期。)

“必须从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创造力的角度选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那种‘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只需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应用软件’的主张,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始终主张,应让我们的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教育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需要。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电脑是天才的设计,傻瓜的应用’。我们不能允许‘天才的设计’属于外国,‘傻瓜的应用’属于我们自己的现象永远存在。”(③第47页)

近日,北京景山学校等单位的一批青年才俊将Scratch编程语言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并初步取得成效。我为此感到鼓舞和欣慰。

3. “黑箱”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1992年,我在《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发表《黑箱方法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以下标注④),《中国教育报》在1993年分两期转载。以下是该文的摘要。

“控制论的创立为科学方法论和哲学认识论引出了一个新概念——黑箱。黑箱就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④第35页)

“就某一具体的认识者而言,对某一事物往往只能或只需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允许(实际上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只能‘知其然’的内容。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选择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思路就会大大拓宽。”(④第36页)

“可以考虑以黑箱的观点向小组同学介绍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或技术上的基础知识,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逻辑代数、图论、门电路、形式语言、图象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等。总之,黑箱方法使我们敢于并且能够把那些高深的知识或概念介绍给青少年。我相信,今天这些孜孜不倦地探索计算机科学‘黑箱’奥秘的学生,明日必将是占领计算机科学最高峰的勇士。”(④第37页)

以黑箱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我提出并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见《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我在《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国家教委人事司组织编写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中的第三篇,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以下标注⑤)中指出,应全面认识CBE,不要将其窄化为CAI(⑤第144-178页)。“CBE是一个‘大概念’,绝不仅局限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部分计算机软件,而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让计算机和网络全面进入教师的备课,辅助授课,辅助练习、测试,辅助教学分析、管理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计算机是学具’,计算机和网络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的诸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浅议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以下标注⑥。)

正确认识CBE与教师的定位。“CBE促进教育信息优化。教育信息优化的过程是人与技术融合的过程,必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削弱更不能取代教师的工作。CBE的‘辅助’含义没有消失,在可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CBE仍然只能辅助教师的工作,而不能取代教师的所有职责。”(⑥第62页)

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第三条途径,美、日等国做过一些尝试。由于关系到对传统学科内容的改造,实行起来困难较多。但必须看到在这一领域是应该大有作为的。例如,小学自然课本己有计算机及信息与编码方面的知识介绍。语文教学能否考虑增加介绍人工语言、汉字编码等方面知识的内容。物理课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也可以考虑在讲授电路时适当渗透逻辑电路的有关知识。数学课是否应该讲点布尔代数以及程序设计中用到的一些算法。英语教材中最好选编一些含有计算机常用单词的课文。将计算机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不仅可以促进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而且对于这些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①第36页)

1979年,我在北京景山学校主持“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我在试验报告中指出:“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人类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孔夫子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一名学者既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又是诗人。近代才出现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又开始综合。这样看来,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请听郭善渡先生一席谈》,《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以下标注⑦。)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亦应有一个“合—分—合”的安排:小学、初中宜适当综合,高中和大学应分科,研究生、博士则应再次强调某种层次上的综合。

“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即‘generaleducation’。由于它是针对学科壁垒分明和日趋专门化的所谓‘专才教育’提出来的,在我国一般译为‘通才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为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实施创造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③第46页)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通才教育’,开设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第46页)

“创造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我们发现很多创造性人才都不是单打一而是跨学科的。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缺乏培养发散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样就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应该看到,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师资和软硬件设备,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等,是完全可能的。但囿于学科界限,计算机教师不肯或不便于开这样的课,而其他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操作尚不熟悉等原因,也难以开这种综合课。这使得不少学校的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浪费。”(③第47页)

“‘课程≠学科’。我在多次讲话中谈到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本位’是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甚至是相对立的一大弊端;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就是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这一‘转轨’难度颇大,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师几乎都是在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摘自《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名师访谈》。(《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第34期。)

2011年,我还听到一位知名专家在评课时说:“你这是什么课呀?怎么在计算机课上讲美术(语文)呀?可不要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可见“学科本位”真是根深蒂固。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如何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回答这一问题应该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学”,一个是“用”。CBE谈的是“用”,而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整合这二者谈的都是“学”。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地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⑦第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上述原则和我国国情,我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继续执行“一纲多本”的政策,即: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纲要》(注意:不是《课程标准》!)。各地区(或学校)根据自身设备、师资等条件,既可以将《纲要》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分散到各相关课程(例如,语文:汉字编码和键盘输入、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科普文章等;数学:二进制数、数制转换、表处理、算法与程序设计;物理:传感器、数字电路,等等),也可以相对集中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学。需强调指出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即它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不可能被其他课程整合过去。例如,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所以不管是当前还是将来,中小学都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单独设置。”(⑦第33页)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专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研究、教学模式转变等)投入精力较少,而热衷于把宏观层面的简单答案复杂化,不时引入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和所谓的时髦术语,且在那里不断地进行“阐释”和争论。这非但不能给一线的具体工作指明途径,反倒徒增混乱,让人无所适从。1996年7月,我在《评Allen博士访华考察报告》(参见北京景山学校纪念刊《计算机教育二十周年》)一文中指出:“如果概念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将无法把问题讨论清楚……类似的逻辑混乱根源于Allen博士和某些专家的如下一种武断,即计算机或者是教育目标,或者是教育工具,二者只能择其一。Allen博士认为‘把计算机看做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

Allen博士的访华报告未在我国媒体上发表,但有专家以全盘肯定的语气,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评介了这篇报告。由此,引发了“两种模式”说和是否以“课程整合”取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论争。

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歧义的。它既试图代替CBE,将信息技术“看做是教育的工具”,又似乎指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将信息技术“看做是教育的目标”。同一词组中,“信息技术”既指教学内容,又指辅助教学的工具,显然容易造成混乱。

遵守语法和逻辑,是教育和科研的底线。突破这一底线,就是“言语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