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19:1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污水处理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积极推进明珠**大门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花桥招投标;
2、加快推进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
3、完成了申办**第八届园博会规划编制和申报材料的准备;
4、将**岛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5、前卫村等五个景点3a级景区创建初评结束;
6、完成**岛国家地质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沙盘模型制作;
7、启动了西沙湿地二期改造工程规划;
8、完成我县旅游管理体制调研报告和“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运营情况的考察报告”;
9、积极推动“规范设置我县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工作;
10、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景点三维展示、内部办公系统正有序推进之中。
(二)旅游节庆活动
1、策划起草了**年稻香节活动方案、北沿公路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策划方案、首届**尝鲜节活动方案、**年长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年****柑桔节方案;
2、形成**年**森林旅游节总体方案(讨论稿)。
(三)旅游宣传促销
1、起草了**年**生态岛建设和旅游业宣传促销总体方案;
2、组团参加了5个旅交会,其中包括:南京长三角旅游交易会、南京路五省市旅游交易会,**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大连全国旅游交会、**浙江(**)旅交会,并赴启东、海门、南通等地进行宣传促销;
3、《**旅游指南》再版小样已完成,正在进行小样修改工作;
4、设计制作了旅游促销用环保袋并启用;
5、联系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宣传国际女子自行车赛和**农产品;
6、策划并启动了**年度**社区宣传促销。
(四)旅游行业管理
1、完成了旅行社和导游年审工作;
2、布置了三个小黄金周的旅游安全工作,并在春节前和五一前分别对景点进行了检查;
3、与县文化执法大队联合举办新版《旅行社条例》培训;
4、办理了新开办的东文旅行社以及两家二星级宾馆申报的相关审批手续;
5、新评定了两家“规范达标”社会旅馆;
6、召开了绿色饭店创建协调会;
7、重新聘请了10名旅游行风监督员。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旅游项目建设
1、完成3a级景区创建及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标志牌规范工作。
2、年底前基本完成花桥主体工程、明珠**大门停车场及道路一期工程等。
3、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争取年底之前完成30%。
4、启动地质公园**年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总结及申报**年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等工作。
5、完成西沙湿地二期改造规划,启动并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6、旅游信息平台年底前进行部分试运行。
(二)旅游节庆
1、进一步做好**年****森林旅游节庆活动方案的调整、完善、推进等相关工作;
2、配合做好******柑桔节举办的相关工作。
(三)旅游宣传促销
1、全面完成**社区促销、大众媒体、户外广告、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的宣传工作;
2、组团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3、做好《**旅游画册》、《**旅游指南》、《**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的设计、拍摄、校对、出版等相关工作;
4、做好旅游5号线与隧桥同步开通工作;
5、启动旅游纪念小礼品的设计、制作工作。
(四)旅游行业管理
1、继续抓好农家乐接待户再教育培训、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培训及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导游培训工作;
2、在做好日常安全监管的同时,认真做好“十一”黄金周和森林旅游节期间的安全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安全执法大检查;
3、完成102户农家乐接待户星级复查、84名导游年审、11家达标旅馆年审、12家星级饭店的年审工作;
4、继续加强世博宣传力度,营造氛围,特别要开展好旅游环境整治和每月5日的迎世博主题活动;
5、组织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开展2次检查活动;
6、抓好50家旅游企业统计工作;
7、指导宝岛、顺利、锦绣的绿色饭店完成创建工作;
篇2
1.制定全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围绕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用规划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传统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城乡与区域生态环境向可持续生态系统转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优良、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由市发展计划委、市环保局负责。
2.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纳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制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期间全市各县区都要建立1-2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环境效益。由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将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建立市、县(区)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能力专项经费。由市发展计划委、市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4.认真实施《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各项污染物控制在省下达的总量目标之内。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
5.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年3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省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组织实施食品环境安全工程、水环境安全工程、蓝天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力促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初具规模;、、沭阳三县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县继续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年全市及各县基本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指标,并于年以市、县为单位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由市环保局、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工程。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计划,编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健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成土地权属,完善办公、保护、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年实现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目标。由县政府、市环保局负责。
7.生态功能区创建工程。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编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通道及调蓄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年建成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年前建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达到10%以上。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水产局、市林业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8.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发挥3443亩核心区的带动作用,加快示范区内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示范区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加强生态农业项目的引进,改变园区现有的种植和栽培模式,逐步向有机农业转变,实行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畜禽粪便通过沼气肥田的沃土计划,把示范区建成“上无黑烟、下无污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园。由示范区管委会和、城区政府负责。
9.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以上,全面达到《省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并申报省级园林城市。由市建设局和、城区政府负责。
10.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程。“”末,建设市级生态农业示范村5个,生态农业示范县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1个。全市建成省级或市级绿色社区20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0个。由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1.秸秆综合利用及资源化工程。强化秸秆禁烧的管理,杜绝夏收、秋收留高茬收割作业,积极发展食用菌生产,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畜技术,实施秸秆过腹还田。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发展利用秸秆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手工艺品等产业,促进秸秆资源化。“”期间各县推广秸秆养畜示范点不少于3个,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由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经贸委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2.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粪尿资源化工程。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17种高毒高残留农药,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等品种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甲胺磷、久效磷等28种农药;积极推广优质栽培技术,改革种植制度,通过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危害;建立健全病虫测报预报网络,制定主要病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率;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建设畜禽沼气池1000个,进一步提高畜禽粪便处理和综合利用率。“”末全市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50%以上,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低于3.0、280公斤/公顷,畜禽粪便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达90%和50%以上。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3.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农业上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核心,重点发展防渗渠道,扩大节水工程控制面积,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园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比重;工业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节水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中水回用技术,不断提高工业重复和循环用水量,创建节水型工业;推广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技术,开展城市中水回用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水价调节作用,用市场机制促进和实施节水工作,创建节水型城市。至年全市单位GDP耗水控制在400立方米/万元以下。由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物价局、市建设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4.省级嶂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重点保护马陵山丘陵地区森林资源,适当发展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森林旅游、观光和康复疗养,建成花木生产区、观赏果园区、生态林景区、田园景观区、休闲健身区、中心娱乐区以及微型高尔夫景点、婚庆景点、花卉广场、盆景园等,年森林公园面积发展至11平方公里。由现代农业示范区、市林业局和政府负责。
1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格管理猎捕工具,严禁猎捕野生鸟类、蛙类,使鸟类种数有所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对“两湖”有计划地进行人工放流,确保鱼类种群不断增殖;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等措施,围网养殖面积不得超过“两湖”水面的10%。由市水产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渔业管理委员会和、县、县政府负责。
三、环境综合整治
16.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年前,完成市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截污导流工程、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2.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3万吨/日)、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5万吨/日)、洋河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万吨/日)、沭阳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3.0万吨/日),市区污水处理率达60%、各县城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由市水务局和各县政府负责。
17.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市区段综合整治,实施、市区段两岸截污工程,取缔沿河两岸排污口,将、建设成为优美的景观。强化船舶管理,强制安装油水分离器,对所有船只排放的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置,逐步改善水质。继续巩固、西整治成果,并向两端延伸,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水土保持、生态林建设等工程。由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和、城区政府负责。
18.实施河道的清淤整治工程。用5年时间,将全市县级河道和乡级骨干河道全面疏浚一遍,完成土方5921万方,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河道引排能力,使城乡水环境质量与实现全面小康相适应。由市水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9.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按照“一区多园、三级联动”的总体思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和实施园区环境保护规划,整体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县(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市经贸委、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0.蓝天工程。继续扩大市热电厂、市热电总公司的供热管网覆盖面,在供热范围内,强制淘汰中小型燃煤锅炉,加强执法管理,坚决取缔存在安全隐患、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型燃煤锅炉,抓好烟尘控制区建设,确保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始终保持在100%。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渣土密闭运输,减轻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年检、抽检和路检制度,加强摩托车总量控制,对尾气不能达标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行驶;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使用,“”末中心城市气化率达90%、县城镇达到85%。由市发展计划委、市经贸委、市公安局、市供电总公司、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环保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1.宁静城市工程。市区建成区全面实施机动车禁鸣管理,加强对工业、建筑施工、文化娱乐噪声的管理,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末,全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0%以上。由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文化局、市城管局、工商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2.城市垃圾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完善曹集小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末,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按照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机械化分拣,配套建设生物有机堆肥项目;在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市域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对全市工业及医疗等危险废物实行集中安全处理。由市城管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3.禁磷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推广使用无磷洗涤用品。由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4.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用三年时间实施新一轮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让目前还没有吃上安全卫生饮用水的144万农民群众吃上自来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以上。由市卫生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5.清洁生产推广工程。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制定全市清洁生产促进办法,在排污费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切实加强清洁生产和节能审核监测能力建设,将清洁生产审核列入政府考核目标。“”期间,全面完成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第一、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审核。由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6.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配合全省建立和完善各类地方环境标准化体系,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推广实施;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期间,省级开发区、风景名胜区要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面开展ISO14000认证。由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开发区管委会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生态产业发展
27.工业化推进工程。全面实施“工业突破”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结构,抢占市场,加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在15%以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以资本总量的大提升促进区域发展的大跨越;积极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系列招商活动,定期组织“名酒节”、“螃蟹节”和“花卉苗木节”,把丰富物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环境推介出去,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由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委组织部、市各招商引资责任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8.杨树产业工程。以“空中看、森林盖大地”的城乡绿化为目标,积极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围绕“沿路、沿河、林网、四旁、荒地、湖区”六大重点抓好植树造林,在扩张杨树资源总量的同时,加快全市由林业资源大市向杨树产业大市的转变,力争3年内,培植3-5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外向型加工企业。培育和发展林业市场,建成规模较大,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木材、板材、家俱集散地。由市林业局、市经贸委、市发展计划委、市外经贸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9.花卉苗木产业工程。积极扩大盆景、盆花数量,壮大常绿苗木、草坪生产规模,尽快提高花卉苗木的品质档次,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精、珍花卉苗木品种,到年全市花卉总种植面积达30万亩。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工程。“”期末,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0万亩,创建绿色食品品牌10个,有机食品基地5万亩。培育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企业化运作实现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形成多种形式的基地与市场之间产销衔接的纽带。由市农业局、市水产局、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1.水产业工程。抓好渔业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增加特种水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名特优新产品以及二、三产业和外向型渔业的比重。到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70万亩,其种水产养殖60万亩;稻田生态养殖面积达70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15亿元。由市水产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2.生态旅游产业工程。生态旅游资源要以“古、水、酒、湿地”为开发利用的重点。在突出“古”方面,搞好游览区和风景区的旅游景点建设,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性发掘和文物的保护,规划并着手修建市古墓公园,建设市级博物馆;在突出“水”方面,根据不同水体的主次功能,统筹兼顾,在保障其主功能的同时,开发利用其旅游功能,要围绕、、、风景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资源;在突出“酒”方面,融游览、参观与购物为一体,推出独具特色的酒文化旅游项目;在突出“湿地”方面,开发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由市旅游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五、机制创新
33.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集中力量每年为群众办几件有影响的实事;制定生态建设工作任务,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绩考核制度。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委组织部负责。
34.政府对本行政区环境质量负责制度。制定和签订第四轮市、县(区)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层层抓好落实,逐年对照考核,通报考核结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负责。
35.督促各县(区)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市建设局、市土管局、市发展计划委、市环保局负责。
36.推行工业项目进园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各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产业分类管理,实施污染集中控制。市经济开发区和、县、县、城区新引进的化工类项目要全部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由市环保局、市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7.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态保护产业化进程。尽快调整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逐步实行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收费制度。按“保本赢利,逐步到位”原则,在年城镇污水处理费平均调至0.80元/吨的基础上,于年逐步平均调整到1.10元/吨,为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奠定基础。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污染防治筹资渠道,实现污染治理社会化融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由市发展计划委、市物价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8.严格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绩考核制度,环保政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市委组织部负责。
39.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发〔〕7号文件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负责。
40.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部门的环保工作行政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41.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进程。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将环保宣传列入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四五”普法活动,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各级党校要将环境保护列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程。由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司法局、市委党校、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42.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定期环境质量状况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情况,继续实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43.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院落”、“绿色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由市环保局负责。
篇3
一、“引江济太”调水试验背景情况
1.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面积36900km2,其中太湖面积2338km2。流域内湖泊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河网地区。据2000年统计资料,流域人口约3676万,城市化率超过50%,人均GDP约3260美元。
2.太湖治理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确定的治太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流域已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的框架,具备了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调度的基本条件。
3.太湖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2亿m3,近年流域年用水总量为280亿~290亿m3,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域污水年排放量超过50亿m3。200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道中受到严重污染(劣于Ⅲ类水质)的水体已超过75%。2001年11月,在江浙省际边界爆发了全国第一起因水污染而引发的堵河事件。水污染和水质型缺水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4.水利部党组在新时期提出新的治水思路
2001年9月,副总理在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会议上针对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要求“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近几年水利部党组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根据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汪恕诚部长明确指示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水污染作为治水的核心问题,以防治水污染带动太湖流域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1.“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方案
2001年12月水利部批复“引江济太”调水试验项目,总投资2833万元,计划通过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每年通过常熟枢纽引长江水25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10亿m3,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并探索流域水资源调度与防洪的关系,水资源调度与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关系,以寻找通过现有水利工作联合优化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措施。
2.“引江济太”的内涵
“引江济太”就是利用已建治太工程体系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网,并通过现有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水资源,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最终达到改善太湖和流域河网水环境的目的。
3.“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①时间:2002年1月30日开始至4月3日第一阶段结束。
②组织: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沪浙苏两省一市水利部门成立“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并成立“引江济太”办公室,具体负责“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日常工作。
③操作:“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年度实施计划将全年调水分成泵引、自引、雨洪利用、适时引排、自引和泵引等6个阶段,并组织水量水质监测和“引江济太”专题研究。“引江济太”的操作是根据太湖流域天气、水雨情以及长江河口潮汐变化情况,采用引排结合的方式,对望虞河、太浦河进行精细调度。
④水量:常熟水利枢纽共引长江水量10.68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6.79亿m3,由太浦闸向下游地区供水6.66亿m3。
4.“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效果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引江济太”影响范围14000km2,引水后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标准的水体比例比引水前有所上升,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据太湖流域管理局介绍,“引江济太”第一阶段使太湖的换水率提高15%,从而加快了流域河网及太湖的水流运动速度,达到了改善水体水环境的目的。望虞河河道水质已经从调水前的Ⅴ类或劣于Ⅴ类好转为现在的Ⅲ类。望虞河西岸的污染重镇羊尖、安镇等河网有机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黑臭现象已经消失。当地百姓亲身感受着黑水变清、臭味消失的变化,反映良好。
三、“引江济太”调水试验的几点启示
1.尊重自然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治水思路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在人们的眼里曾经是碧波荡漾、清爽宜人,支撑沪江浙“人间天堂”的环境主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意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污染物的治理,大量废物、垃圾直接排入太湖水体,致使太湖水体变质、发臭……虽然太湖流域是一个丰水地区,但不顾太湖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无休止地向太湖水体中排放污染物,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也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江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水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科学地调度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质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引江济太”的实践证明,新的治水思路遵循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能够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2.“引江济太”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太湖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当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希望解决,国家发展的大局也需要解决。同时,“引江济太”在现实操作中,特别是在接近丰水时段时,由于调水会增加太湖及河网的水位,也就增加了太湖防汛的压力,这在调水时机、调水量、水量水质监测、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这种风险与压力面前,是无所作为,还是勇于挑战,探索新的突破?“引江济太”正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调度方案,以代表先进文化的治水思路和智力支持,以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思想和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展开了新的治水实践。
水利部、流域管理部门、地方水利部门,正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敢于迎接挑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讲大局,讲团结,讲科学,大胆创新,惟有如此,才能以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太湖流域的水问题。
3.新的治水思路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引江济太”试验中,新的治水思路调用了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治太骨干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促进水体进入“流水不腐”的自然规律上去。治水新思路能动地带动我们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意识的能动性正是我们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工作所要付出的主观努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建议加强流域管理部门的职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太湖水域养殖归渔政部门管理,排污许可证由环保部门颁发,工业取水许可证由水利部门颁发,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又要依靠当地财政,沿湖、沿河的旅游、房地产开发活动各行其是……如此好像谁都对太湖负责,但太湖水域污染得臭气熏天却不知道谁在真正负责?太湖流域管理部门根据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实施“引江济太”,但制约因素很多,想管也难以管起来。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尽快形成统一、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
2.建议探索以市场机制解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引江济太”在调水试验阶段,一方面由国家出资实施,一方面流域水权水价并未计入。这种状况只适用于试验阶段,正式运行后,就与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不相符了。“引江济太”的受益区沪浙苏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地区探索建立流域水权、水价、水市场体系,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备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建议在第二阶段试验中即引入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为新的治水思路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加大探索力度。
3.“引江济太”只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综合措施之一,根本措施还在于治理污染源和节水,因此,必须强调综合治理,必须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
篇4
一、强化发展意识,推动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坚持将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全市力量,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加速追赶跨越、振兴崛起步伐。一是千方百计抓招商上项目。我多次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到*等重点招商区域,通过组织推介会、敲门招商等方式,积极招引企业考察投资。组织开展了百日招商会战与项目签约仪式等大型招商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9亿元,增长37%。全市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加大对企业、项目包扶力度,促进战略型大项目加速建设。二是千方百计建平台聚产业。坚持把有限财力投入到新城建设中去。投资9000万元完成核心区整地,投资7000余万元建设大道和河治理等配套工程。组织完成了新城垃圾处理场与供热站项目规划设计,推动净水厂完成一期水源地建设。在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打造优势特色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在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注重先试先行发展新兴产业,建设新兴产业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千方百计抓财源促增收。主体财源不断扩大。坚持把壮大骨干企业群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大了对企业实时监测与帮扶力度,组织各部门努力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难题。继续推进扩权强镇战略,引导乡镇发展房地产业和特色农业,使乡镇级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全市12个乡镇中有已有9个乡镇收入超千万元。推动金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解决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的难题。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密切了与国内外友好城市往来。进一步扩大了外贸企业群体,实现了外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实现3.5亿美元,增长61.4%。四是千方百计抓特色建新村。坚持走特色产业之路。
二、树立民本理念,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把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首位,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同时,我与政府班子成员共同努力,下大力气改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条件。一是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市政重点工程,投资千万元完成和4条主次干道改造,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在全市开展了树木认建认养和庭院绿化活动,城区新增庭院绿化面积9000平方米,新栽树木34670株。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使城市宜居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出实施人口集聚的大城战略,鼓励棚户区居民向楼上转移,加快了棚户区改造进程,开工面积达15万平方米,等一批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动拆迁。关注城乡弱势群体居住条件,惠民家园廉租房建设全面完成,600户贫困家庭陆续入住。二是努力办好利民实事。深入实施民生改善办实事工程,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继续调增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标准,在市率先达到省调线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推进城乡医保扩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4%。将城镇“三无”人员和70岁以上重病重残老人补差额分别提高到463元和239元。投入177万元实现了民政对象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兑现了高龄老人津贴。组织全市各部门对300户特困户开展“一帮一”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免费为50户农村贫困残疾对象改造危房,为各类残疾人减免康复费用80余万元。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660个。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高标准通过省政府教育“督政评估”检查;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定;引资百万元完善了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努力打造全省县级一流医院。三是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动摇,进一步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多次组织开展全市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并带头深入到矿井检查,确保将各领域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使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坚持依法处理问题,经常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交办、督办,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的满意率、群众的安全感普遍上升。
三、加强自身建设,时刻发挥勤政廉政的表率作用
篇5
关键词:公用事业;市场化;产权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30-05
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以来,很多城市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公用事业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等各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己大大提高,唯独难以启动的是产权市场,争议比较大的就是产权改革问题,因为产权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最根本的部分。
一、产权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重要性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入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作用,而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换的前提是健全的产权制度,因为产权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法权工具。竞争是市场的基础,产权是竞争的基础,所以,产权改革应是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之基础。公用事业走向市场后,要求公用事业的产权是明晰的,必须得到有力地保护。反之,产权制度不健全,必将导致对公有资源占有、使用、处分和治理的混乱。曾轰动一时的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令人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来改革的低效率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信息不对称、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依然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产权关系模糊、产权效率低下,市场化改革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产权明晰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二、国内外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现有产权模式
(一)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产权改革现状
地方政府对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产权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
1 政府单一产权模式。少数地方政府害怕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后会使政府失去控制能力,失去既得利益,对市场化改革持抵触情绪,仍希望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因此,公用事业仍坚持的是政府投资、政府所有、政府生产、政府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公用事业传统产权模式可以减轻价格上涨的压力,降低服务收费和规制成本,但缺点在于:单一的产权和经营权模式导致了政府垄断生产、垄断经营,同时也会出现资金短缺、经营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而且,这种产权模式下,政府实际同时扮演了公用事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双重角色,这又带来了政企不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公共资源浪费以及寻租等问题。
2 企业单一产权模式。有些地方政府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却热衷将公用事业产权转让于私人企业手中,徐宗威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央有政策,强调该退的要退出来,抓大放小,改变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是地方有需要,城市建设发展很快,需要建设资金;三是企业有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公用事业市场化似
2 德国的社区公有制模式。20世纪90年代,德国按照欧盟的“统一部署”,对公用事业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但与英国的私有化及法国的特许经营不同,德国改革的重点是放开市场、促进竞争、改善管理。德国经济与劳动部官员称,推动私有化不是目的,改革是要让客户有更多选择,并使服务价格更具竞争性。而且为确保职工权益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德国政府根据社区民意和职工意愿对公用事业采取分步推进而不是一次性私有化的方式,对私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也有所限制,如,德国政府规定污水处理量的私有化份额不得超过49.9%。故而,改革之后。取代政府主导德国公用事业的不是私有企业,而是社区公有企业。如:供热行业,完全由市政府(或社区)所有的企业492家,占72%的市场份额。
3 英国的全面私有化模式。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为提高公用事业效率和解决政府财政短缺,英国政府从电信产业开始,对市政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1984年,民营化浪潮席卷了整个公用事业,涉及部门非常广,从邮政到铁路,从电信到燃气,从电力到自来水,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都进行了彻底的民营化改革,甚至部分政府业务,如:文具、公务产品、电脑中心等,也出售给了私人部门。英国私有化实践中,虽然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私有化规模过大,政府规制不到位,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利益得不到保护,群众不满意度增加,如:英国铁路“网运分离”后出现了两次重大列车事故以及线路公司的财务危机、伦敦地铁工人前后经历了五次大的罢工等问题。
因此,从国际经验看,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城市公用事业的产权也不是全部私有,有一多半国家仍然保持公用事业国家投资、国家所有、国家控股,即使是私有化,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如英国。乎和政府退出公用事业划上了等号:有些地方政府认为市场化改革就是甩包袱,因而简单地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一卖了之”;有些地方把关不严,特许经营门槛设置低,使一些投机企业乘机而入。总之,产权私有改革有可能减轻政府融资压力,提高企业积极性,但导致了公共资产流失,使政府控制力明显下降,带来价格上涨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难以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3 政企混合产权模式。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将公用事业的一部分产权卖给投资者套现,但又受惧于相关法律规定或惮于投资运营风险,政府又保留了另一部分的产权。这种混合产权模式下,有些公共服务的产权是难以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界定清楚的,而且政府作为公用事业部分产权的所有者,同时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存在明显的监管主体和被监管者的角色冲突,而非公有产权又难以得到政府有效规制,所以,上海济邦咨询公司总经理张燎认为,部分在产权完全政府所有和完全非公拥有这两者之间,所有权的混合拥有其实是最难运作的一种选择。
可见,公用事业市场化中产权制度设计,很难有“最优”方案:政府产权出让,就会产生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危险;如果不出让产权,则会出现愈演愈烈的负担加重和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政府失灵”,一方面是“市场失灵”,而混合产权则更容易导致产权关系不清,合作治理也难以实现效益最优。
(二)国外公用事业市场化产权改革经验
国外关于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产权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 法国的特许经营模式。法国是在保留公用事业产权公有的前提下,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把公用事业的经营权授予企业,从而将公用事业的建设、经营与企业的市场行为结合在一起。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法国在实行特许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公用事业公有产权性质,一方面,不管
采取何种委托形式,私营公司只有使用权,政府始终通过社会咨询公司的科学预测、召开市政议会、定期对价格变化和企业报酬进行复核等措施来决定、控制公用事业价格;另一方面,法国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有效的管理机构来监督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运行。如法国水务管理,共建立了国家、流域、城市三级管理机构,每一级都有各类用水户代表参与与监督各项水务规划与收费活动。
三、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下的公用事业市场化产权模式设想
可见,不论是国内实践还是国外经验,公用事业产权私有化都会导致危险的结果。我们知道,产权是由财产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构成的权力束,是可以分割的,可以将公用事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政府,而将生产、养护、运营、管理等经营权分割出去,交由市场竞争,即:采取两权分离的产权模式。下文将从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这一两权分离产权模式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问题。
(一)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是由民营化的倡导者萨瓦斯以及多中心治理的提出者奥斯特罗姆提出的,主要研究公共物品或公用事业由谁来提供以及如何提供及由谁生产的,该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供(Provision)指的是谁为产品付款,以供人们消费,即产品的成本补偿;生产(Production)是指产品组织生产的方式,即由谁来从事产品的具体生产。提供者和生产者可以是同一个单位或机构,也可以不是。
私人参与生产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衡量投资能否带来回报以及回报的难易程度,可根据公用事业的“垄断性”和“经营性”程度来探讨公用事业的提供者与生产者选择问题。“垄断性”指公用事业由于技术因素或独特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垄断性的强弱决定了政府对公用事业的提供程度。“经营性”指公用事业有无收费机制,能否收取一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性的大小决定了生产者对公用事业生产的接受程度。如图1所示,横坐标显示公用事业“经营性”程度,纵坐标显示公用事业“垄断性”程度,将纵横坐标各取中点连线,形成4个象限,分别命名为A、B、C、D象限。
如图1所示:ABCD这四个象限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组合模型,即弱一弱、强一弱、强一强、弱一强。为探讨市场化的可能性,我们从公用事业的“经营性”角度,将a区称为“弱经营型”,b区称为“不可经营型”,c区称为“准经营型”,d区称为“强经营型”。根据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这四种产业组合模型的供给者与生产者的选择也不太一样,具体情况见表l。
(二)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下的公用事业市场化产权模式设想
1 从提供者的角度,坚持公用事业所有权国有。从以上分析可知,不论哪种类型的公用事业产业组合,政府都是主要的供给者,社区、社团是政府职能细化的体现,其利益也和政府是一致的。而且,从理论上看,萨缪尔森等学者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典型特性,且公用事业代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理所当然应该由政府提供,因此,毫无疑问,政府是公用事业的提供者。既然政府是公用事业的提供者,政府提供就意味着政府具有公共服务职能,意味着政府是公用事业的投资主体,意味着政府负有最终的责任,同时也只有保证公用事业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政府的最终责任才能实现。而且,在目前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在公用事业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公用事业供给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公用事业所有权私有化冷静思考。何况,很多地方产权私有化后出现了诸多问题,政府一旦失去了控制力,就难以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与生活稳定。因此,鉴于公用事业的特殊性及所有权的重要性,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应该坚持所有权国有。
2 从生产者的角度,坚持公用事业经营权私有。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认为,公用事业的供给与生产是有区别的,政府提供公用事业,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生产”公用事业,政府、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都可以是公用事业的生产与经营主体。在保证公用事业所有权国有的情况下,要保证市场化的效率,就要在公用事业的经营权上放开竞争了,竞争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如: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等都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经营模式。而且,经营权放开,政府会有比较多的主动性和控制力,能够较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因此,鉴于公用事业生产者的多元性及效率的重要性,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应该坚持经营权多元化。
(三)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有效产权模式是“国有私营”
鉴于公用事业的特殊性及产权的重要性,公用事业生产者的多元性及效率的重要性,我们从产权分割的角度,将公用事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国有私营的产权模式,即:在不改变公用事业政府“提供”的前提下,坚持公用事业国有所有权不变,在公用事业的生产、养护、营运、管理等环节引入有效竞争,放开经营权,发挥私人企业经营的优势,政府有偿购买这些私人生产的公共服务。图2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公用事业产业组合市场化的模型。
四、公用事业市场化国有私营产权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从提供者的角度,维护市场化改革中公用事业的所有权国有
根据公共提供理论,政府只能是公用事业的唯一供给者,我们必须坚持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所有权国有。为此,需要做到:
1 明晰产权,到顺政企之间关系。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及相关学者的研究,产权性质与效率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公有产权同样能产生高效率,不管谁拥有所有权,只要产权清晰,明确具体的产权经济人,资源便可达到最优配置。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我们必须要明确公用事业的产权,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明确产权中的所有权,因为所有权是基本权,其他权都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公用事业必须坚持所有权政府所有,同时,在明晰国有产权的基础上,理顺公用事业的所有者(政府)与经营者(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制度保证,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经济契约关系,明确政府与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各利益相关方的地位和职责;同时要将公用事业的政府所有权与公用事业的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政府出资、政府监督、政府负责,企业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相互分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公用事业产权制度。
2 转变职能,正确界定政府角色。公用事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载体。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各级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由以前的行政管理、微观管理转变为现在的行业监督、政策指导,要在保证公共服务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前提下,营造一个能积极吸纳各种资本进入的公平、公开、公正的资本运作及经营管理的市场环境,保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可以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始终是公用事业的提供者,是公有产权的代表者,是公共服
务的责任者,因此,政府角色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政府必须要从公用事业的基本性质出发,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积极扮演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设计者、培育者、决策者、立法者、监管者等多种服务角色,坚持公用事业产权国有,维护公用事业的根本利益。
3 划分事权,形成分级投入机制。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为此,政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公用事业领域特别是纯公益性公用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比例。一方面,要适当划分事权。不同的公用事业具有不同层次的地方性,应由不同层级的政府来提供,因此,应根据公用事业的公共性程度和规模经济的大小,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完善公用事业产权划分机制。另一方面,要形成分级投入机制。由于公用事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单靠市级财政也远远不够,因此,应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关系,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地区和部门投资,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市、区、镇分级投入机制,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央财政对地方公用事业的转移支付能力,提高地方政府公用事业的自给能力。总之,要增加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投资力度,最终使国有产权占据公用事业市场的主体地位,起到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二)从生产者的角度,鼓励市场化改革中公用事业的经营权多元
根据公共提供理论,公用事业的生产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经营权应该采取多元化模式。
1 营造环境,鼓励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确保市场上有多个可竞争的经营主体,是促进公用事业有效竞争的前提,为此,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积极培育社会力量,从政策和法律上保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从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竞争主体进入到公用事业领域。而且,鉴于公用事业生产者的多元性及效率的重要性,政府应在保证公用事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各运营主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区域的行业运行状况,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如:可以采取国有企业直接生产的方式,也可采取公私合作(PPP)的方式进行经营,包括拍卖、租赁、承包等具体形式,还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的经营模式,包括BOT、TOT、BOO、BTO等多种具体形式。
2 完善制度,建立政策性的补偿机制。为解决两权分离产权模式下公用事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权益不对等的失效,使经营企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为了防止企业为收回成本追逐利润而一再抬高价格,损害公共利益,我们必须建立政策性的利益补偿机制。一方面,为保证企业有一定合理的利润空间,鼓励经营者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可以在税费、建设用地、特许经营等方面完善制度,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使经营者利益得到一定补偿;而且,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公用企业部分损失,政府更应该给与一定的利益补偿。另一方面,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用事业的“用者付费”制度,市民需要埋单的是公用企业提供服务的经营价格和环境补偿应支付的环境价格;同时,为防止公用事业价格上涨过快,应建立公用事业价格调整与听证制度,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制度,由市民直接参与公用事业产品的定价,从而有效地遏制垄断性涨价行为,保证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
3 加强规制,引导规范性的竞争行为。虽然市场化改革中,公用事业的产权还是在政府手里,但部分公用事业的生产权、管理权、营运权、维护权却可能分散到政府之外的私人手中,为保证公用事业市场化后的公益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承担市场化改革的监督者责任。政府必须在确保规制主体独立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与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公用事业市场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规范、激励、约束与解决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规制内容和方式看,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规制,一是准入监管,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市场化中来,并统一各类市场主体准人的条件和标准;二是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制,要树立质量与服务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用事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和监督市场行为;三是服务价格规制,要加强对垄断企业成本的监审,不断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在签订合同时,规定价格上限,使价格只能在这个上限以下变动。这三个方面是政府规制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总之,公用事业国有私营产权模式,既保证了公共资产的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又保证了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满足了政府、企业、职工以及公众四方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达到了降低成本、增进效率、提供资金保障、减轻财政负担、改善服务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宗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改革不等于产权转让”[N],北京报道,2006-09-23
[2]赵晓平,欧洲三国公用事业经营模式给予的启示[J],科技创新月刊,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