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业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02:1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行业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针对当前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正在实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要求是一致的,从而为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工程师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工程教育;工程师;对策;工程实践训练
0引言
我国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一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需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最大量、最迫切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以应用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和本质所在,强调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因此,本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时期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进行讨论,使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能够更好的引导工程教育对经济建设新阶段所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1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
1.1高等工程教育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的阶段性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较为系统的理工学科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使其在毕业时,具备成为合格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或者称为工程师的毛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是培育和造就合格工程师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是以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它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显著的工程实践性[1]。这里“技术科学”是指“把工程实际中所用的许多设计原则加以提炼、整理和总结,使之上升成为理论,因而就能够把工程实际的各个不同领域的共同性显示出来,并服务于工程技术。理论分析是技术科学的主要内容”[2]。
1.2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能力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因此,在讨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内涵之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首先,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日益突出,所应用的内容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等为主要环节的工程链[1]。若将绿色制造和资源循环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将营销、管理和咨询中所获得的信息用于再制造和指导新产品的研发,那么实际上现代工程就由工程链演变成了工程环,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在工程环中螺旋式的上升和前进。其次,现代工程中的工程链(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工程和技术问题,需要工程师予以合理的解决。这就使得现代工程需要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具备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兼容并包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第三,从现代工程意义看,一种产品的成功与否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它对环境的作用和其性价比。所以,必须在工程过程中加入背景因素。这种背景因素概况起来既包括企业的和组织的背景,也有顾客的愿望,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的因素,可称之为非技术因素。如果院校工程教育忽视了这些关键的非技术因素,其结果使工程师只能在现代工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也就失去了在现代工程中的领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市场呼唤工程师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型的工程师,现代工程师需要有能力组织团队、制定战略,协作创新的领导能力。因此,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当要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完成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在知识方面需要掌握由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如工程经济、环保、管理和法律等)组成的通识教育和技术科学构成的学科专业基础;在能力方面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从而具备工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德育方面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基本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等[3-4]。
1.3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培养环节
纵观世界各国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情况,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大体需要用7~9年时间,期间要经历和完成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二是工程实践的训练;三是工程经历或者说工作实际的体验[5]。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应该是相互融合交叉进行,通常在院校工程教育阶段进行,特别是第二个环节的实施虽属于院校工程教育培养阶段,但是必须要有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才能真正完成初步的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第三个环节的实施和水平的提升在工作岗位中进行,即工程实际中进行,属于继续工程教育。所谓继续工程教育是指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上的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补充和提高的教育,是培训而不是学历、学位教育。工程经历这个环节没有终点,将伴随工程师终生。因此,工程实践训练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与特色体现,是高等工程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标志。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工程实践训练就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模式和内容的总和。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工科大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工程实践训练场所。
2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演变与存在的问题
2.1国内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的历史变化
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建立,以实业救国、强国和注重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解放后效仿苏联模式在校办工厂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校办工厂具备生产功能,实现了教学和生产一体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又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为目标。必须注意到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从偏重科学、研究主导的工程教育,在近20年来也已经更加重视工程实践性。美国的工业企业具有强大的研发背景和高水平的比较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从而可以弥补院校工程教育对工程实践关注的不足。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界并不具备很强的研发背景和实力,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良好的继续工程教育条件。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工科院校纷纷在校内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从起步到现在10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到效仿前苏联、然后又回到跟踪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同时积极探索自身道路中不断前进的。
2.2国内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了数千万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办学规模居世界第一;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结构。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从无到有,2013年已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但是我们的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方面目前还存在如下的主要问题:(1)对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重要性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效仿早期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思想,以科学研究主导工程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再加上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地位没有很好的得到保障。(2)有些虽然认识到了工程实践训练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但是,没有平衡好工程实践训练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工程实践教育过程要么依附于理论教学,要么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3)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工程教育实践训练内容体系、一般标准、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4)实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工程知识、工程经历、工程规范和实际生产经验不足,严重制约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水平。(5)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封闭办学。开放办学、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机制没有形成。(6)工程实践训练投入不足。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投入均不足,既包括总体时间上的不足,也包括实践训练的工作量强度不够、训练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滞后。在我国这样大规模的院校工程教育背景下,经费投入也相对缺乏,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3工程实践训练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3.1正确认识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
从原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1995年赴美考察报告《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5],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2002年的《访美考察报告》[7]和2005年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对德国的访问考察报告《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8],等等。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在当时美国和德国或多或少的同样存在,但是这些国家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国,虽然也认识到了所存在问题的共性与我国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没有完全形成有效和长效的改革措施,或者措施落实不到位。这其中的主要和重要的背景差异是:美国和德国等国家都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而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而且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许有人会因此说,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还没有达到欧美那样的程度,高等工程教育自然赶不上他们。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高等工程教育不能超前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那么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社会何时才能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目标要求,以及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现状与经验,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和继承我们自己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训练好的传统和借鉴欧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早日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进入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
3.2加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思想与方法
工程实践教育既不是理论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和岗位能力,而是根据教育目标组织的有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要体现现代科技和工程综合特征以及产业界的需求。院校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承载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需要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实践能力,即目标定位问题;二是怎么样培养这种能力的问题,即途径方式方法问题。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应该由总布局(框架)、内容与目标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应该确立为: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工程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学会技术创新、注重工程应用。并贯彻如下的方法要求:
(1)坚持工程实践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与特色。通过工程实践教育、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坚持技术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训练。工程实践训练并非完全依附于理论知识体系的从属,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3)遵循认知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分层次循序渐进,由基础、设计、综合到创新,由相对独立到交叉融合。
(4)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道路。工程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工程实践训练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和交流。行业、企业应该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原则。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考虑逐步与国际接轨,反映时代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6)工程实践训练要求指导教师须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实践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具有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三能型”教师。
(7)在实施工程实践训练时要注意,相对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实训等环节尽可能由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讲授相关理论课教师承担,这样教师就能够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哪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偏差等等,从而有利于后续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果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则改进教学的效果是会打折扣的。
4结语
本文以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进行了讨论,针对当前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提出了加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思想方法。这和当前我国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与要求是一致的,从而为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工程师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作者:罗印升 俞洋 沈琳 刘晓杰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1999,22(1):19-22.
[2]钱学森.工程控制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1-7.
[4]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5.
[5]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赴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59-67.
[6]卢静,刘付军.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启示[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4-67.
篇2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进行,但与大家熟悉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不是对整个学校。而且它是“合格性”认证,而不是评优。
《计算机教育》:那么什么是“合格性”认证呢?
陈教授:专业认证在国外已经有许多的经验。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社会,特别是让用人单位可以对一个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所达到的水准进行评判。因此,工程教育认证需要评判是否全体拿到毕业文凭的同学均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保证认证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以外,每个专业应该明确地定义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而是否合格则完全按照这一目标达到与否来判断。因此,制定合理、适当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有什么特点呢?
陈教授: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迅速的扩展。现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国外在计算机专业认证是否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框架内进行一直有争议。如美国的做法就是将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包含在工程教育认证内,而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特别划在计算学科专业认证中。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单纯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是在产业界与应用部门就业。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计算机专业。正因为如此,在认证标准与实际认证过程中,都十分强调通过实践环节来确保毕业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认证特别强调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我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如何进行?
陈教授: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负责实施认证,并组成了由教育界、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参加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目前是试点工作组)。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家委员会颁布的试行文件规定,任何已有三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计算机类专业均可向该委员会的秘书处提出认证申请,如申请被接受,则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提交自评报告。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将指定专家在充分研究自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考察。考察组向分委员会提交报告以及关于认证结论的建议。分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在认证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后即成为正式的认证结果。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合格的有效期有3年与6年两种。判定合格与否的依据是认证标准的有关规定与被认证专业自己制定的培养目标。“合格”是指认证委员会认定给专业能达到上述标准与预定的目标,特别是指全体拿到毕业证书的同学的目标达成性。
《计算机教育》:什么是“国际实质等效”?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国际实质等效”,这是我国加入工程本科学位国际互认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所谓“国际实质等效”是指经我们国内认证合格的专业在国际上也应该被认为是合格的。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认证过程必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完全按照国外的做法进行专业认证。目前已颁布的相关试点文件就是充分考虑到国际认可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制定的。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中所强调的目标导向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前面说过,被认证专业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判定其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其实,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本身也是认证标准中要求关注的重要项目。所谓培养目标明确有三方面的要求,首先,目标要相对具体,而不是一句很空泛的描述,特别是对毕业生状况应该有适当的描述;其次,该目标的可达成性必须是可判断的,比如笼统地说培养“领军人才”或是“创新,创业人才”,其可达成性就难以判断;最后,培养目标必须被全体教师以及学生知道并理解,并能够成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原则。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对教育的评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重与资源投入与过程的规范性,另一种是看“产出”,即培养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去的教育评估往往侧重于前者。而专业认证则兼顾两方面,非常重视资源能够被全体学生享用的状况。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场地与设备资源、网络与图书资源被本科生实际使用的状况是认证考察的重点。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是“全体”学生利用资源的状况,而不仅仅是少数或部分优秀同学的状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过程,认证特别重视有多少东西实际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而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做了什么。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的自我改进机制是什么意思?
陈教授:近年来,各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套相对规范的做法。认证关注的是这些工作能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质量处于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之中。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有什么要求?
陈教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所有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了统一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总共有八条,分别是: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计算机教育》:这些要求是挺高的,但是完全没有量化指标,在认证中如何掌握呢?
陈教授:我们特别强调这些要求是对全体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认证中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其达成性。一是任何一个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一定环节上得到体现(必须是全体同学参与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其次是通过抽样的办法来考察。由于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参加认证的专家均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试点表明不依赖量化指标是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的。
《计算机教育》:现场考察如何进行?
陈教授:现场考察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确认自评报告的可靠性,并澄清自评报告中没有充分表述清楚的内容。现场考察紧紧围绕认证标准的要求进行。考察活动方式与本科评估类似,但特别体现上面提到的三个强调。考察的重点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是否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支持方面包括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教师方面包括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虑教师工作量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他系务工作负担?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课程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能否覆盖所有的目标点,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
另外还包括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利用的状况。与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毕业生代表的座谈在考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座谈会采用指定人回答问题的形式,通常会问具体的问题,很少问很泛的问题,参加人员随机抽取。
《计算机教育》:目前试点的情况如何?
陈教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计算机专业认证已经在6所学校(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文件得到进一步完善,认证专家与学校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参加国际学位互认组织的工作由中国科协牵头,也在顺利地进行中。英国工程师协会派遣的认证专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最近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并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过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篇3
一、调整教师的积极心态,用微笑、亲和力感染学生
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要想成功地完成一节课,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愉快乐观地对待自己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微笑,始终用快乐感染学生。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是服务性行业,微笑是我们对学生入行的必要训练。而作为师长,在每一堂课中,更应该把这一点试行到底。当美丽的微笑扩散到学生们之间,学生自然会认为这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心。
二、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
(一)三维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首先要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并且是非常清晰的,课程结束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课程的变化学生的活动基本在掌控中。
(二)主体地位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这一理念。在《导游业务》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过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讲解知识要点,当听到有的同学在讲解要点之前设置问题抛给大家再引出自己的内容自如讲解后,所有同学都给予掌声。我也非常有触动。“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学生走上台,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去做,培养自信心。这份自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也来自于其他同学的掌声。
(三)创造性
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有效的教学。进行《旅游法规》的教学时,讲到旅游合同,内容枯燥,将旅行社条例和旅游合同两章整合,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成立旅行社,并且制定自己的格式合同。学生经过去市内各大中旅行社考察、上网搜集资料和小组研究,每组都交了一份详细的学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抛掉讲义,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目中有学生
教师备课充分是完成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课堂上教师要看着学生的眼睛,同时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眼睛而不是低头看教案的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部掌控于脑中,随时输出任何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和每一位学生。看着学生讲课,与学生眼神的交流是确保知识能否顺利正确到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置的提问,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要做到对一节课的整体把握,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完成课堂教学。
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教学
程红兵老师说过,每节课要让学生大笑三次。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但是适时活跃课堂气氛,不忘时刻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退一进二的目的我们是可以采用的。学生在学习《旅游法规》时,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在讲到从事旅游行业需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时,利用小组踩报纸、盲人摸象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凝聚力,甚至组织足球赛活跃学生运动神经,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现场抽奖、小奖品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在讲解案例时,我采用辩论赛和知识竞赛,让学生充分运用大脑,激起竞争,培养荣誉感。学生主体意志不断进步,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学相长。一堂有意义的课也许会令学生终生难忘,意义深远。
五、扩大教学范围环境,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并用
专业课程可以打破教室上课的常规教学模式,走出去、走远些,扩宽课程活动范围。如导游业务课程到景区授课,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师生互换导游员领队和游客的角色。学生学习效果好,迅速进入旅游从业人员的角色。在实习前就具备了实践经验,很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导游业务》中讲到语言技巧时,我带领学生到山海关博物馆进行考察,学生按小组用提前设计好的导游词进行讲解,回来总结成考察报告。学生动手动脑团结协作,高效完成了课程任务。
《餐饮服务与管理》或《菜点酒水》中酒水一章,学生自拟报告,到超市考察酒水种类和分类;《饭店服务与管理》课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制市场调查表,在校园里对教师和学生做现场调查。
六、整合课程,充分利用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宏观立体地把握课程,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多种教材研究并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将原有的《服务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形体训练》《公关》《服务礼仪》整合成一门《公关礼仪》专业训练课程,综合性强,实践与理论不脱节,学有所用。
将《餐厅服务与管理》《菜点酒水知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整合成一门服务课,利用教室、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学习,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为酒店从业人员与酒店管理人员,将学习场所扩充到酒店、度假村、疗养院,让学生在做中学,将理论知识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避免书本与社会的脱节,当学生实习就业进入工作岗位中时能在重要岗位站稳脚跟,并成为管理层的后备力量。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迅速将一年来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并且及时发现不足,再回到学校通过课堂将欠缺的知识弥补。这种课堂——实训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轻松转变成职业旅游从业人员。
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教师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导游基础》《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整合成《导游业务》课,分成三个模块实施。第一模块:基础知识掌握。第二模块:校内导游实训。第三模块:地方及周边景点现场导游教学。第一学期实行第一模块,学习旅游专业基础课,使学生对专业有整体概念,初步掌握旅游知识。第二学期实行第二模块,在实训室及校内让学生进行现场导游讲解,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素质结合运用。第三四学期实行第四模块,到景区参观踩点并逐渐现场模拟导游讲解。学生毕业后和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完全吻合,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课程的实施,根据企业需求,实习就业前开设涉世之初需要具备素质的相关课程,如职场礼仪、面试技巧、企业文化、就业心理、技能实训加强等,效果显著,学生受益、企业认可。教师及时开发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因材施教,因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安排。
篇4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内容也存在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育中,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具备实践中需要的操作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着眼学生的会计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把过往的、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所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将提问的“爆发点”进行合理布局,按照知识的认知难度、时空顺序、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合理安排,预设教学的路线图,努力将会计转化为导引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轻重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引导其结合重点进行思考,从而为强化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支撑。并且在设计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的教学理念,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促进财务会计教学的科学推进。设计课堂教学时一方面通过强调自主发展,培养独立运用财务会计的能力、习惯与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营造热爱财务会计、学习财务会计、运用财务会计的良好氛围,让财务会计接近生活回归自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中级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二、渗透实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推进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做是学生完成好学业任务的几个影响因素,职业院校应有机融合教、学、做,使学生在做中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实训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边讲边学边做,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为实践活动打牢根基,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同时,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在教师讲授完原始凭证格式、内容等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结合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进行二次突破与整改,并且可以将问题结合实践情境进行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此外应结合行业实际,既教会学生手工做账又学会电脑做账,将两种操作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运用两种手段练习同一套数据,达成双重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对手工操作与电脑操作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同时掌握手工会计操作技能和电算化会计应用技巧,为今后走上会计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培养专业性技能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技能培养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为对于知识的认同,而是以人的多重认知与实践为主体的全面接纳。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会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服务型人才。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育必须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符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为增强实践能力,往往在毕业前去企业参加实习,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为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但实际情况是顶岗实习常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为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一般单位只能满足几名学生的实习需求,学校扩展实习基地数量也具有较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其次,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机密的性质,很多核心信息和业务不能为实习学生所知,导致学生对公司财务运行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容易浮在表面上看问题。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模拟公司”,解决学生难以接触真实工作环境的难题。在“模拟公司”中,为达到有效模拟的目的,实验环境应最大限度地仿真,会计业务为实际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往来行为,硬件和软件建设都高度仿真。学生在模拟企业经济活动时,除实际资金流转和商品流通外,其他会计工作与实际企业经济活动相同,高职院校建设“模拟公司”,让“公司”走进实验室,来到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环境,切实增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新琴,霍漩.会计教学法[M].中国戏剧出版,2009:157-158 .
[2] 孙春成.专业反思性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
[3] 于博流.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4] 张锡东.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类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62-65.
[5] 郭佳,李光霞.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4-128.
[6] 毕丽娜,邵景玲.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4(06).
[7] 段家簦曹惠贤,王煜,潘元胜,高立模,陈子瑜,张爱军,苗润才,周殿清,胡险峰,吴建华.美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情况考察报告[J].大学物理,2004(03).
[8]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9]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05).
篇5
【关键词】学徒制;中职教育;顶岗实习;启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短期职业培训等。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中职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决定其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中职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顶岗实习的重点。顶岗实习制度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实习制定,它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中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我校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概述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根据需要推荐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根据规定,我校对所有中职专业都开展了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分别为一、二年级的教学实习和三年级的集中顶岗实习。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我校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原则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制定实习计划,集中安排顶岗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顶岗实习单位委派专业的人员或者有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行业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技能,根据工作岗位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派出相应的实习辅导教师,和顶岗实习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资格证。同时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和单位可以发现优秀的职员,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状态。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简介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我国的顶岗实习不同是一种基于工作场所的职业培训,其培训经费由政府提供,所以也被叫做“基于工作的政府资助项目”,它在英国政府技能开发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以雇主的需求为引领的技能开发路径,也是英国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英国,学徒制培训项目中的学徒指那些已经受雇并且正式接受、结构化培训的人员,这种培训项目的对象即包括为就业做积极准备的青年人(优质16-18岁),也包括有意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成年就业者(尤指19-25岁)。目前没参加学徒制培训的学徒当中,16-18岁青年人约占40%,19岁以上成年人约占60%。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徒通常是每周有一天时间以离岗形式在院校学习场所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余四天则是在其余等工作场所接受培训,培训项目大部分针对中级和高级技能水平的职业培训。
通过培训,给学徒和雇主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实际利益,从而是大多数的青年学徒愿意主动参与到学徒制中去,则是其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其次,培训后通过考核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高级)也使学徒乐于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使自己能应对不同技能的考核,为就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第三,为了促进学徒制的发展,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开发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配合颁证机构开发适合于本行业的“资格证书”等措施来保障学徒制的顺利推进。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校中职生顶岗实习的启示
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多在三年级集中进行,顶岗实习单位多为和专业有关的单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大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在不同的幼儿园从事保育员或者幼儿教师的工作,一年的顶岗实习期限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求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分配的指导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指导,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使学生基本能够具备此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也能累积到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但整个过程都比较随意,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框架。由于学生到的实习单位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学生的收获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英国现代学徒制最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和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校课程与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院校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单位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不短充实丰富自己。提供学习场所的院校、需要获得职业技能的学徒以及他们的雇主都从现代学徒制中获益良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提供资金保障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亮点在于政府提供资金,学徒参与培训时的工资统一由政府支付给雇主,此举措充分提高了学徒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完成后,拿到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或等级,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使之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2、校企合作、制定统一的培训框架
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学徒制定统一的培训框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色来要求学校具体培训学生的哪些职业技能,学什么、学多久由企业决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完成后,学生既要通过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或等级;同时要到企业参加实践,以保证学徒培训的质量。
3、注重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
核心技能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技能。不同的专业对核心技能的描述和要求各不相同,根据企业对不同工种核心技能的要求培训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会核心技能是学生能否胜任此岗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方法.
[2] 英国学徒制政策与实践考察报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篇6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创新创业;传承与创新
一、高职院校开发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意义
近两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举措,作为以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更应该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做好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广西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地,推进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研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好形势下产生的,是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创新创意创业为目标,在校内建成实训基地,以校内工作室为主要工作场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主要基础,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既注重教学实训,也注重与社会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举措。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是基于学校特色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以教学改革及教学成果为主。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基地以校内工作室为主,它既是教师教学上的研究开发工作场所,也是学生课程作品设计、制作、展示、传播、线上线下营销的实训基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室的组织结构与一般的课堂教学有根本上的不同,它虽然依托于学校,但组织形式与制度上与社会公司接轨,是类公司化的组织,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学校从硬件、软件方面给予支持,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第一个重要场所。从机制上就决定了,工作室产品的研究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成果,它集“实训项目、商业开发、人才培训”等一系列的具体功能。在广西区内高职院校当中,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工作室的建设与开发,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工作室进行产品研究时,更接地气,更具有明确的民族性、方向性、实践性。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应与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相结合,主要涉及专业有“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传媒策划与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民族服装设计与制作》《民族服饰配饰制作》《服装工艺》《包装设计》《色彩构图》《平面构图》《广告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营销》《导演创作》《影视编剧》《文化产业运营》《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涉及的专业及课程众多,是校内开展教学实训基地的研究开发场所,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创业培训等创造众多实践机会,作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研发场所成立,是符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引导与专业发展方向及规律的。
二、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的设想
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开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研发场所
广西区内艺术类院校及社会有很多自主工作室及校际工作室。作为基于高职院校的艺术类文化创意工作室,一定要符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及行业特点。在考察其他院校工作室及自主工作室的基础上,加强自我工作室的特色发展。所以作为工作室前期、中期、后期的市场考察,都是必须的。要考察同类工作室的数量、内容、师资力量、学生层次、工作室的环境与投入以及社会对文化市场的接受程度、喜好程度,并形成专业的市场考察方向,制定出适合本工作室的发展定位、产品设计、风格样式、产品定位等一系列的初始方向。例如广西以“壮族”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工作室及相关研究所已经有好几个,在同类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如何开辟新的研究成果及内容,是基于市场考察之后才能确定,并且要与本校的师资力量、学院发展定位相关联,行业办学的优势在于它有其它同类院校没有的上级行业特点,这是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工作室开发的时候需要结合的优势。
(二)产品研发过程
市场考察报告形成后,要进行报告的汇总、分析及定位。明确基于高职院校艺术类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研发的定位发展方向及产品特色,利用专业优势,打造符合本院校特点的文化创意工作室。
1.产品定位
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定位,在于民族性及非遗的传承性,并且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平时见到的一些旅游民族文化产品,都是基于生活上的欣赏性及艺术性、实用性的产品设计,说明此类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受人接受的。而且民族文化产品起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那么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便是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基点。而作为一种礼品或产品来说,它又具有交流性、沟通性、非遗性、地域性以及纪念性。所以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就比一般的礼品或产品带有更多的使命及民族寓意。在设计这类产品的时候,要注重产品的民族特色、吉祥寓意、民俗文化等。
2.图形设计
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流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图案的设计,也要符合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图形设计方面,我们除了可以参考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纹饰图案,借鉴优秀民族图形设计,来进行产品初期的设计。从熟悉的图案入手,让大多数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受他们所熟知的文化,从而接收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信息。后续再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形成工作室独特的标志性图案设计风格。
3.色彩搭配
基于民族文化创意产品上的产品色彩搭配,与平日的产品色彩搭配有所不同。流传下来的民族特色物品在色彩上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色彩系统,因历史、地理、政治的原因,民族心理会不一样,它们讲究喜庆、平安、吉祥、富贵、多福多寿等寓意,在色彩的使用上,主要以大红、大绿、大紫、大蓝、黑色等为主,在色块的构成上,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所以在制作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时,色彩的传承也变得很关键,传承色彩能够使产品的设计味道原汁原味。在创新的角度上,可以加入现代色彩进行创意色彩设计,使得民族特色产品不仅有传承,而且有新意。
4.材料研究
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应该基于原始的传承物料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因各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一样,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物品材料上使用的不同。原始材料因为制作工艺简单,物料不足或者生产力低下,制作出来的物品有太多手工痕迹与不完美。在现代进行再设计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与原始材料风格的接近性,可以创新地使用新的材料进行设计加工,使得作品能够更好的制作与保存。
5.品牌建立
没有建立品牌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就低。同样一款产品,因有品牌的打造,其附加值就高,价格也会提升,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手工、设计师创意就显得尤为尊重,因为一件产品的设计研发,需要设计师多种创意的碰撞、多种素材的叠加、多种不同画面的初步设想、多种不同配色的比较以及多次打版尝试。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品牌,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品牌推广。一个工作室可以打造多个品牌产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品牌建立。
三、运营推广
产品的设计制作完成,需要进行推广与传播。不仅仅是产品的营销,还有文化创意的营销。具体以产品拍摄、产品营销陈列设计、产品文案以及新媒体营销等方面来进行产品的运营推广。
1.产品图片摄影
成功的营销,大部分来自于消费者第一眼看到称之为“眼缘”的第一感觉。所以产品的图片摄影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前期摄影,还包括后期的图片处理。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拍摄与一般的摄影也有区别,主要是拍摄环境的架设。既然要突显民族性,那么在进行拍摄之前,要进行产品拍摄现场的布置。主要以自然、原生态、纯朴的感觉为主,结合产品特点,打造拍摄环境。或者取景于民俗特色的环境当中,突出产品主题与特色。可以形成系列或小品形式进行产品拍摄环境开发。
2.产品营销陈列设计
产品营销陈列设计可以借鉴产品图片摄影的环境特点进行设计。产品营销陈列可以分为实体陈列与线上陈列。实体陈列是将实体产品放置于销售地点进行陈列设计,而线上陈列,可结合产品图片摄影内容进行陈列设计,或者直接运用图片摄影的素材图片,进行网络上的营销。因为产品图片摄影的功能,很大一部分运用在线上陈列图片使用。好的陈列设计,对产品的营销有促进作用,专业的陈列设计也可以给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较易得到消费者肯定与购买。也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传播起到视觉传达的作用。
3.产品推广文案
好的产品视觉传达,除了在产品摄影、陈列设计方面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之外,产品的文案设计也是产品营销及传播的重要环节,需要重视。产品文案主要包括是对产品的细节描述,包括产品的尺寸大小、色彩、功能、材料、价格等一系列基本功能,还包括设计师的创意构思、产品文化底蕴等完整的产品推广文案。其中,还需要进行产品文案的营销环节设计。这是作为创新创意文化工作室的文案专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4.新媒体营销
基于互联网+时代,在进行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的时候,自然需要运用到新媒体营销。传统的线下营销已经不能够满足传播的需要,在新传媒时代,文化的传播自然要快速、准确、内容量大、精而美。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平台,结合专业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营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QQ、微信、淘宝、微博产品营销QQ、淘宝、微博营销是从它诞生之日起至今,比较常使用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它存在的时间较久,支持平台比较成熟,人数众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在成熟的网络系统中进行营销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在QQ、淘宝、微博的大数据中,会有较大的潜在消费者。微信营销是目前继淘宝、微博营销最热门且最便捷、直接的方式。它不需要开店,直接在朋友圈进行图片、文字编辑,直接面对面与消费者进行语音或文字的沟通,但前提是潜在消费者都在朋友圈里面,营销范围较窄。但微信营销的好处在于,可以有自己的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当中可以不定时推送信息给关注者,有独立营销的一面。
(2)纪录片、微电影、专题片传播营销民族文化创意产品除了自身的产品营销功能外,还要具备文化的传播传承功能。在新媒体营销当中,除了一般的社交平台之外,还可以利用影视平台进行产品的文化价值传播。主要运用的媒体有微电影、纪录片、专题片等。通过微电影、纪录片、专题片的拍摄,传播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及产品的价值理念、设计构思、制作过程、文化底蕴等。并结合网络传播媒体或者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传播。综合以上所述,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室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广泛。它在学校行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上,以艺术类专业为主,进行方向定位,综合了各种各样的相关专业、运用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行工作室的建立。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行为,它从建立、设计、营销一系列的研究开发,是需要专业群的共同建设发展。这也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专业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各个专业互通,在学校实践教学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创新创业开辟了一个新航向,也是各个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通过建立符合学校特色及专业的工作室,发挥教师、学生的专业能动性、自觉性,是与时倶进的教学改革实践方式,符合互联网创业大潮。
参考文献:
[1]王炳根.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3):107-109.
[2]刘敬华.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研究———以棉花被为例[J].中国棉花,2015,42(1):9-11.
[3]马成荣.把文化传承之脉,解职业教育之惑[J].江苏教育研究,2014(3):17-25.
[4]张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考[J].艺术与设计,2014(3):157-158.
篇7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高等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17-0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高效的一种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它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竞相仿效。然而,在学习和移植其经验的过程中,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因此,分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德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而有效地借鉴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共同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以“双元制”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一方面要在职业教育企业或跨企业的培训机构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从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学员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间实行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注重职业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双元制”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理论程度方面要求不是很高,但应长于实践与职业应用技能。
2.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应用与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紧密结合。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特点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类,并且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一般占到总学时的60%以上,而且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群的各项能力有不同的时间要求。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及其相关职业能力的需求加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及时融入相关的新科技或工艺成果,以保证其先进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接触的是企业现行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德国“双元制”模式提供各类实训场所来保证教学过程能融入生产实践,包括:(1)校内实验实训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充足,有能力购置精良的设备,而且德国企业从未来着想主动向学校捐赠设备,所以校内实验实训室设备先进、技术含量相当高);(2)社会各类企业;(3)地区行业协会职业教育中心。
3.企业作为教学主体广泛参与实践教学。德国企业界已形成积极参与职业教学的良好传统。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既能够使职业培训更好地体现企业需求,确保学生高水平技能的形成,又可以减轻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负担。即便如此,德国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准入要求也很严格,承担学生实训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德国的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教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由于政府对承担学生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依其接受学生数量及培训实践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因此,许多企业都乐于接受并广泛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训。
4.采用培训与考核分离的考核方式保证教育质量。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德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规定了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德国《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了职业考试的最低合格标准,一般来说,实践技能考试为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5~6小时。考试的组织实施、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来承担。
5.以立法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1969年,德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其职业教育的“里程碑”,该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在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培训的权责及培训的组织形式等方面作了阐述。此后,德国还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自此,“双元制”职业培训成为德国技术发展的支柱。1985年,德国通过《德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2005年,在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德国又修订颁布了新的《职业教育法》。正是职业教育立法的不断完善,才保障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不完全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很成功,成为世界的典范。我国为了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深化,也在积极学习德国“双元制”经验。1983年,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合作,开始了中德之间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此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与德国经济技术合作部陆续签署了关于职业教育合作的一揽子协议和计划。1994年,中德签署了中德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的高职院校掀起了对职业技术教学的改革热潮。一是加大了对校内实训教学的投入,建立了面向各专业的实训中心,通过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践技能训练环境来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这种简单的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远远不能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二是采用“2+1”模式进行顶岗实习,但在顶岗实习组织计划上经常缺乏学校—企业共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企业一方仅仅提供场所但很少真正参与职业培训,缺乏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而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也很难顾及,学生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缺乏互动的状态。从实践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套用“双元制”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强调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洽合作关系,而这在中国缺乏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教学模式?这就可以借鉴“双元制”精髓,从实际出发改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环境。
(二)“双元制”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1.政府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与企业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想直接获取高级技术人才而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职业教育的立法方面还不完善。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政府干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而且,运用立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物质作保障的原则。例如,美国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培训计划拨款16亿美元,并要求地方至少按1∶3的比例配套。虽然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但仍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高等职业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排名相当靠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应该运用立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2.提高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企业实践是“双元制”模式的主要一环,让企业广泛参与到职业教育以及实现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的有效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社会传统、政策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企业没有积极性;一些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实习生的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将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为了鼓励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政府应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对与学校联合进行高等职业培训的企业,实行直接财政补贴或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性补贴。同时,为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行业部门与教育机构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管理条例、实训场所、指导教师等。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的职业师资培养既重视所学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训练,师资培养的年限较长,要求也很严格,职业教师须经国家考试。教师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则是终身制,但仍需参加继续教育。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大量缺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学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有计划地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应建立一支由资深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是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保障。德国的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国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仍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岗位、待遇配套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瞿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明清.从欧洲教育改革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赴欧洲学术交流考察报告[J].昆明大学学报,2003(2)
[4]侯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走向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篇8
关键词 会展专业 形成性考核 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内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培养模式主要为应试教育,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仅注重总结性评价。随着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会展业是一项集全局性、专业性、操作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①这决定了会展专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很大不同,即会展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性考核评价重视学生平常的表现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会展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②因此,构建并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意义显著。
(1)提供参考体系的需要。形成性考评体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有利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其及时走出误区,促进学习效率和知识接受效果的提升。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可以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检验学习效果,丰富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内容,为教学提供可行的具有参考价值性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2)师生共同进步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要,正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捕捉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此考核评价制度的督促下,能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完善评估体系的需要。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仅重视学生期末卷面的成绩,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成长。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趋利避害,不断完善会展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评价体制,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会展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2.1 会展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理论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对实践课程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学习理论课程,可使学生对会展活动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会展活动涵盖的范围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利于实践中会展活动的顺利完成。
如图1,在理论课程方面,把成绩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两大部分,比重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出勤状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对平时成绩的高度重视,表明形成性评价考核系统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审查,注重综合素质的考评。
一是出勤情况。学生在全学期全勤可获总成绩10%,这部分成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改善懒散习惯;二是作业成绩。平时教师会在每章节学习完毕后布置一定的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再予以评价。平时作业将会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训练;三是课堂表现。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纪律性、回答问题积极性、教师互动等来给学生评分。
期终成绩主要包括闭卷考试和现场口试。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关键的知识点掌握和运用情况,不仅注重知识点考核,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典型会展评析、综合类问题等的考查。现场口试是教师随机抽题,学生现场口头作答。主要出一些策划性、与实际联系较强的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口头表达水平和创造力。
2.2 会展专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会展专业非常重视实践能力考查,实践课程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也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实践课程不仅包括学生自主模拟会展活动,更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甚至自主举办会展活动,以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增强对会展项目策划与实施全过程的认识。
如图2,实践课程中的平时成绩主要指实践课堂上围绕会展主题展开的相关实际操作活动。实践成绩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考查,要求学生自主模拟组织一次小型的会展活动,锻炼学生策划能力和设计创新水平等;在大型会展参观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介入会展工作,根据他们全程表现予以评价,如现场表现、实践考察报告、小组汇报等;期末的会展活动与平时的模拟活动不同,要求学生分工完成有一定实际意义的会展活动。“会展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组织和管理过真正的会展活动,这不仅是拉近学校与企业距离的需要,而且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③这个活动从最初的策划、营销推广、现场服务与运营管理,以及项目效果评估分析、学习报告都在考核范围之内。这一考核方式比较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2.3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能够在课堂上及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且通过这个过程逐渐克服“眼高手低”的缺点。在理论指导前提下,在操作中及时发现知识盲点和缺点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一个更直观的参照。这类课程要求教师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恰当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
如图3,这类课程的成绩主要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理论成绩根据学生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纪律性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实践成绩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操作中的成绩组合。课堂上的即时操作、平时组织的会展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期末的项目成果,均应纳入实践成绩考核中。这样就实现了对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程监督和考查,对于培养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会展专业学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 考核结果分析及反馈制度的形成
3.1 反馈制度的建立与形成
有效的反馈制度对于形成性考核评估系统的实施与完善是大有裨益的,不仅要从学生的成绩中寻找反馈信息,还应从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入手,运用适当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反馈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馈和活动负责人的反馈等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反馈。该反馈主要是以学生为对象建立的一些反馈制度。例如,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关于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利用个案研究方式对学生在该系统的实施下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以数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的最终成绩汇总评估,作出相关的数据报表等;
二是教师反馈。该反馈是教师在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建立相关数据库和网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追踪考查以及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分模块进行评价分析;
三是活动负责人反馈。在学生组织参加相关会展活动时,会展负责人也要根据一定的数据标准对学生的现场表现、实践能力进行一个反馈。这样的反馈制度贯穿整个的学习过程,从教到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被纳入其中。
3.2 考核结果分析
在以上的反馈制度中,抽取部分结果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重庆文理学院会展专业大一至大三学生为例,每个年级随机发放50份问卷,共150份问卷。通过调查发现,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是一种有活力的考评体系,大部分学生认同并乐意接受。下面是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后展开的一次调查报告的数据汇总表格(表1):
表1数据显示,形成性考核评估体系的实施效果是较为明显的,且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并愿意接受。会展专业涵盖范围广,专业课程涉及知识面宽,前期会展策划、现场管理、后期会展评估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门学问。只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每一次会展活动。基于此,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实践水平培养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会展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随着反馈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体系也将不断走向成熟,考核的效果也会有更大的进步。
4 结语
会展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诸如专业学生出现“眼高手低”、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低等问题,在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综合就业素质上意义凸显。
会展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后,可为学校对会展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估提供一个参照体系。当然,形成性体系仍然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体系日趋成熟以后,参考价值也会越来越大,对于学生的学习、就业、综合素质提高的帮助也会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 晋洁芳.“新形势”下会展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0):99.
篇9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愈发迅猛,但是旅游行业反而连年出了员工流失率高的现象,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的危机成为了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行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行业、社会的普遍关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却远离旅游行业,无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院校还是企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塑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行业正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急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本专科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选择转行,一些暂时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也会在三五年内选择离开该行业。就近年来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单位的统计,有3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非旅游业的单位就业,且学历越高,这种现象越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统计,毕业半年后旅游专业的学生离职率会达到50%左右,毕业三年后仅有30%左右的旅游专业学生会继续留在旅游业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由于行业、社会、家庭等客观原因和学生自身心理落差等主观原因,学生往往会在实习结束后选择再不从事旅游业。
二、造成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软环境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旅游管理专业含有“管理”二字,毕业后理应投身于管理层,而非一般的服务员。因此,当他们在实习时整天做着机械重复、又脏又累的工作,并且毕业后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重复这样的基层工作时,学生往往会接受不了心理落差而选择离开旅游行业。在与形形的客人打交道时,很多学生总显得疲于应付,面对突发事件的出现,总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尊心遭受打击;在与同事、领导沟通时,他们又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受到关注与重视,一旦现实情况低于自己的预期,就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萌发离开旅游行业的念头。
(二)旅游行业薪酬水平较低,职业晋升通道不明确
薪酬水平与职业晋升机会是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又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非常看重的要素。据笔者了解,一般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工资不会超过每月1500元,毕业生到酒店就业,至少一年内的工资也不会超过每月2500元。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相较于在非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薪资水平至少低12.5%。不少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也表示,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普遍低于自己的期望值,当自己与同龄人横向比较时,他们也觉得难以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国内许多传统旅游类企业似乎并没有向毕业生提供明确的职场晋升通道,管理层空缺岗位总倾向于外部招聘,一线员工积极性遭受打击的同时,大学生员工只能期望通过不同企业间的跳槽来获取职位的晋升。一些国际化酒店集团因为旗下有不同品牌的酒店连锁体,向员工提供的职场晋升通道似乎更多。但是且不说高管岗位多有学历背景、工作资历等方面的超高要求,就是一般中层管理岗位,这些酒店的招聘任职要求相对也高,对大学生员工在一线基层岗位的工作年限也有一定要求,这就更考验大学生员工对于酒店的忠诚度。
(三)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指导,实习过程管理不够完善
学校作为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在招生时缺少相关面试环节,只将分数线、高考志愿作为招生依据显然不能让最合适的学生加入旅游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没有向学生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要么抱着过高期望进入旅游业,要么对旅游业职业发展希望渺茫,这两类学生都不会在旅游业找到职业归属感。
在学生去旅游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常缺乏对实习生的主动管理和对过程的完善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岗位安排、工作时间和薪资待遇都由企业方决定,学校通常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对实习企业的约束,当然也很难保证专业实习目标的实现。而对于学生的实习过程管理,大多数学校是非常松散的。如探望学生的时间往往以领导和教师的时间来确定,停留时间也不会太长,多限于生活关怀和安抚疏导,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
三.塑造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的措施
(一)指导学生放低就业心态,摆正职场新人位置
旅游业有一条通则,那就是无论什么学历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都必须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旅游业的这个行业特点,就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摆正心态、放低期望值。香港理工大学院长田桂成教授在培训讲座上也谈到这一点,并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举例。他曾经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自信满满地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去了一家国际高星级酒店实习,可酒店人力资源经理安排他的第一个实习岗位是去厨房做厨工。在切了整整两天的胡萝卜后,他终于忍受不了找到了经理,以为经理误会了他的实习身份。经理却反问了一句:“如果你连一个厨工整天工作时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管理他们呢?”他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基层工作体验的重要性,于是从此安心实习。由此可见,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可能存在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心理,让他们明白基层工作体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避免学生在基层服务岗位产生被大材小用的心理感受。
(二)紧密发展校企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招生、教学、实践与就业工作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它不仅要求员工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技能,更要求员工有真心热爱服务行业的态度。现在少部分旅游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招收“合适的”学生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流失到非旅游业,增加就业对口率。于是这部分旅游院校都会在招生时增加面试环节,以期从身高、样貌、性格、兴趣等方面考察学生是否真的适合从事旅游业。香港理工大学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并且邀请旅游行业精英参加学校的招生面试。据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慧群教授介绍,理工大每年都会邀请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或旅游企业经理参与招生面试,以两个旅游企业专业人士、一个学院老师的配比组成面试评委小组。评委小组成员会从个人外形条件、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考生,评委小组中的业内人士更会以旅游企业用人方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增进了旅游企业与学生互相了解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忠诚度。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香港理工大学推出了“一日教授”项目,即邀请旅游专业人士为学生讲座授课,承担一天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实习、兼职和就业环节中,香港理工大学也积极与各国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就业岗位。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实践工作通过邀请旅游行业精英合作的方式,得到了旅游专业学生的欢迎与认可。
(三)营造对口就业氛围,塑造对口就业观
学生毕业面临择业问题时,往往会与同龄人进行横向比较,呈现从众心理。相对于家长、老师的意见,学生很可能更愿意听取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的建议。因此,旅游院校如何利用社会媒体、校友资源,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认可度,是旅游院校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就非常注重推广自身品牌。学院利用报纸、电视、公共交通设施等广告媒介大力宣传,使得学院的文化品牌不断传播、植根于社会人群中,为旅游业创造了潜在从业人员,也提升了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豪感。田桂成院长介绍说,该学院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一位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因为毕业时选择了金融业就业而在校友会上表达了自己的羞愧。可见,旅游院校营造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的氛围,对于塑造旅游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观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增加学生旅游业实习实践经历,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热情和就业兴趣
兴趣与热情是学生投入旅游业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学生在校期间有寒假、暑假等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他们总非常希望能在这些闲暇时间去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实习实践。旅游专业的学生一般又都会有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走走看看,体验不同文化的需求。因此,旅游院校应当为学生安排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践渠道。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时间长短不一、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实习实践途径。比如,学院会让会展方向的学生组成会议筹备小组,组织国际化的旅游学术研讨会议;对于有学术兴趣的学生,学院会组织学生去某个旅游目的地考察旅游,让学生在旅游中挖掘独特的视角写出考察报告。旅游院校如果能通过安排各种途径、人性化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相信学生对于旅游业的热情会大大提高,也更会有志于投身旅游行业。
篇10
按照陕西省高职高专学会的安排,××××年×月×日至日,学校党委书记李长才、副校长吴领合、两办副主任李敏辉随陕西教育考察团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高职高专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原为国家民政部直属院校,年实行省部共建,归口湖南省教育厅为主管理。学院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余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余万元,图书馆藏书余万册,各类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多个,在全国各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余个,建有中国爱心网、中国民政网、中国社工网、中国殡葬网、中国老年网、民院学子家园个专业网站。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多人。有专职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余名。“双师型”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学院设有民政系、社会工作系、殡仪系、康复医学系、经济贸易系、文法系、应用外语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软件学院、艺术设计系、体艺教学部等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民政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区建设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经济法律事务、经贸英语、计算机及应用、网络工程技术与系统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个专业,其中,原创:民政行政管理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社区建设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先后与海尔、华为、创智、风华高科、曙光电子等大型集团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新生报到率都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平均新生报到率达到。
⒉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年,校址在衡阳市区。学校设有六系三部建筑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基础课部、马列部、成教部共个专业。××××年在籍学生近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拥有电子、化工、机械、汽车、材料等各类实验室个、校内实习基地个、实习工厂个。现有专任教师余名,其中正、副教授余名,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余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一半以上。
⒊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中国民航总局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校二十多年,占地面积亩。拥有固有资产近亿元,教学设备资产总值千多万元。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拥有个专业实验实训室,架大中小型飞机,多台飞机发动机和一大批专业设备等。先后与广州、深圳、珠海、海口、长沙、武汉、郑州、南宁、厦门等城市的民航单位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先进的校园网,建成了民航新干线、数字化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实验室、先锋网等一批网站群;有由万册藏书及电子图书、余种电子期刊组成的图书馆。学院现有在校生多人,实施全日制和成人两个层次的大专学历教育,面向全国(含香港、澳门)招生,招收包括高中后两年制、高中后三年制的学生,设有个系,多个专业。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以上。学院有教职工多人。专任教师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有人次,其中多名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基础部分)执照,名教师获得美国机务维修执照,名获得“民航国际、国内销售人业务培训教员资格”,名获得签派员执照。另有来自国内外企业、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各专业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客座副教授、客座讲师。
⒋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年筹建,年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全国首批、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州市番禺区,占地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余万元,图书馆面积平方米,藏书近万册,中外期刊多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设有软件学院、工商管理系、财经系、旅游管理系、应用外语系、建筑与艺术设计系、机械与电子系、基础部等一院六系一部,并建有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语言教学中心、电工培训考证中心、模具加工中心以及电算化会计模拟室、外贸文秘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玩具制作实训室、珠宝实训室、金工车间、青年旅馆、青萝陶吧等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和个校外实训基地。设有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律事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产品造型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环境艺术设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造价、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玩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初等教育等个专业。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是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年就业率为,名列高职高专第一位;××××年就业率为,位居全省所有本专科院校第一位。
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占地亩,规划中的新校区占地亩,与原校区连成一片,将使学院成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年筹办,年招生,现设个专业,学生人数人。学院建立了以工业中心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有个实训室(中心),个实训分室(车间),设备总投入达万元,共台(套)。另外学院拟投资亿元重点建设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园区(含在建的第二工业中心和规划中的第三工业中心)和个技术中心。
二、主要经验
⒈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几所学校牢固树立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因此,学校与企业、与学生贴得很紧,完全融入,密不可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针对性很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控制办学规模,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人左右,他们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技能培训上狠下功夫,办出学校特色。学院的专业建设很有新意,职院一是让教师利用暑假走进企业考察调研,确定专业建设方向;二是把企业负责人请进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建设专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充实和完善。番禺地区珠宝产业和房地产业比较活跃,番禺职院眼睛盯在这两个产业上,办起了珠宝加工检验和房地产专业,学生很抢手,政府很高兴,大把大把地向学院投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民政、康复、殡仪品牌专业,上为中央解忧,下为百姓解愁,为可爱(军人)、可敬(老人)、可怜(残疾人)、可气(吸毒人)服务,为困难生服务。
⒉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各个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根据本科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弱、易跳槽,大专学生不爱动脑爱动手,工作上手快、留得住企业欢迎的特点,着力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把工厂搬进了学校,把学校办在了工厂,紧贴航空业务,开设了机务、安检、空中乘务等专业,目标是培养民航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实验实训基地非常完善,学生上完理论课便进入实习基地,近几年他们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亿多元。由于强化了学生的实训能力,毕业学生适应社会工作能力很强,在企业里挑起了大梁,担任机务处长、总工、副总经理的甚多。同时他们注重外联,与加拿大合作办学,许多学生在加拿大就业。广州民航职院的学生就业率很高,绝大部分在民航工作,机务、运输专业的学生供求比例达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上下功夫,他们认为,许多产品不合格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职业素质问题,是由于不认真,不重视细节引起的,被老板开除的%因为不敬业、与人不合作造成的。所以他们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集于职业生涯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敬业精神,组织学生到延安、井冈山参观,到农村去锻炼、磨练。正是由于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安心不跳槽,业务熟上手快。
⒊突出了以人为本,学生管理人性化。番禺职院的学生工作很有特色,一是他们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格魅力。与珠宝打交道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学院通过课堂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敬业精神的影响和人文环境熏陶,使学生学会诚信做人,塌实做事,企业正是看重这种品质,将毕业学生用在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同时学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他们定期在学生中问卷调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学院的满意度,使学生与学院产生共信、共鸣,学生走出去宣传学院,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到学院来上学。二是学校每年举办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学做小老板,从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到经营企业、推销产品让学生进入市场亲身体验。这个活动已经坚持办了年,每次活动准备个月。广东电视台作为专题新闻做了报道。三是让学生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学院每个系配备-名辅导员,每个班配备名学生班主任,由高年级学生管理半年后,再由本班学生担任,依次形成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习惯。学院在引资建校上也有新招,番禺地处侨乡,学院主动的与侨胞、公司老总及企业联系捐款,在校内建起了何厚华大楼、霍英东学术中心等大楼座。学院环境宜人,文化氛围特别浓厚。
⒋办学理念新,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特别浓。长沙民政职院和广州民航职院是从中专升为高职院校,他们认为办学理念、机制、体制的根本转变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必须按照新标准、高标准建设学校,办出特色,学校才有发展。因此所学校都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他们“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番禺职院把创新作为学院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番禺地区玩具厂多,他们申办玩具专业,因为全国没有一家玩具专业,上级不批,他们多次做工作,硬是办成了,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玩具设计制造专业,而且办得很火,许多高校参观学习,并把教学计划拷贝回去。国家玩具设计师的标准也是由他们制定的。
长沙职院“以民政理念办教育,以经营理念办学校”,他们把食堂、后勤和学生电话作为市场经营,电信部门电话费的%交学院,食堂管理费收入每年也有万元。政府每年向学校拨款万元,加上学费、其它收入,学院每年支配的费用有亿元。
⒌管理方法科学,用人机制灵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科学管理上狠下功夫,他们分权、授权、放权,淡化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学院领导管学校建设规划,主任、教授系管治学,实行学校和系部两级管理,系部是实体,系主任必须是研究生毕业,每个系管理人员定编名,系主任、书记、教学干事和就业干事。他们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全部工作,从学生进校前做到学生毕业后,一个系对一个行业,电子、经贸专业把海尔的空调、冰箱、彩电等产品搬到课堂,把海尔集团的培训基地建在了学校,使该专业%的学生在海尔就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用人机制灵活,全员竟聘年至年不等,年考核一次,达不到要求的解聘,签年合同有一次考核不合格待岗个月,再不合格解聘。规定夫妻不能在同一单位工作。学院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责、权、利相统一,部门负责人有权选择员工,考核下属并进行奖金分配;学院领导考核部门工作,并发放部门负责人的奖金,部门工作若有失误,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学院形成了注重工作实绩,人人找活干,干活才有奖,没活就撤岗的良好局面。他们还把职业技能鉴定站、行业学会建在了学院,家具行业协会还在学院建立了研究所,企业、行业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捐赠设备多万元。
三、几点体会
考察几所学校以后感受颇深,感到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不做,别人会做,我们的步子慢一点,就会被淘汰出局。
因此,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尽快实现办学理念、机制、体制的根本转变。我们学校目前面临从职工大学成人教育向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化,虽然都是高等教育,但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原创:以前学生是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不存在就业问题。现在学生毕业要找职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管理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
其次,要加强实习实训建设,要有争创一流的思想,把学校办成具有铁路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一流的高职院校有个特征,一是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先进的办学条件,三是科学管理,四是鲜明的办学特色,五是高质量得人才培养。以上除办学条件一个是硬件外,其余都是软件,所以,从软件入手,有很多潜力可挖。虽然我们学校面积小,实验实训建设比较薄弱,但只要我们与企业紧密合作,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厂,建在现场,让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融入企业和社会,也让企业认识学生,了解学校。同时弥补学校在实习实训建设上场地和资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