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个人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10: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个人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个人考察报告

篇1

关键词:湿地;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7902

1湿地基本情况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洪水调蓄、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口增多,人类的破坏使湿地面积萎缩、消失和退化,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保护和恢复湿地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内容。

临桂县会仙镇地处岩溶分布区,属峰林平原地貌,分布其中的睦洞湖、古桂柳运河和大量沟汊组成低海拔岩溶湿地,一般岩溶地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因这里独特的地质水文构造,形成了低海拔岩溶地区独一无二的会仙喀斯特岩溶湿地,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古桂柳运河)、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湿地范围涉及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6个村委,面积约6km2。会仙湿地自2006年以来受到各级各部门领导、专家的关注,2007年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教授、国际专家BILL考察湿地后在临桂召开研讨会把湿地命名为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

会仙湿地自形成以来养育了周边的人民,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生态保障(图1)。

2.1维持生物多样性

根据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于2009年4月开展的综合考察和广西水产研究所于2006年开展的水生植物专项调查,会仙喀斯特湿地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41属316种(含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13科16属20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95科224属294种,其中有二级保护植物野生稻。陆生脊椎动物有234种,分别隶属4纲23目6科,其中有重点保护动物19种,分别为一级保护东方白颧,二级保护虎纹蛙、黑头白鹮、黑冠鹃隼、黑翅鸢、蛇鵰、凤头鹰、松雀鹰、雀鹰、苍鹰、普通鵟、红隼、燕隼、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领头鹃、领鸺鹠、斑头鸺鹠。鱼类有46种,隶属6目16科39属。底栖动物有30种分属3门6纲。浮游动物有26科59属95种。浮游植物有6门79属。

湿地生物多样性是物种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有重要意义(图2)。

会仙喀斯特湿地位于桂江与柳江分水岭区域上的低洼地带,通过会仙河、相思江、良丰江与柳江、桂江水系相连,柳江和桂江任何一边涨水通过湿地可以灌入另一边,起到平衡调蓄的作用;当两边都涨洪水时,湿地也会有蓄洪削峰的作用。

2.3降解污染物作用明显

会仙湿地地势低洼,周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向湿地中央,周围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流向湿地后,通过湿地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

3湿地的经济效益

(1)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每年湿地周边的群众都能从湿地中捕获大量的鱼、虾、蟹等水产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提供水资源。湿地周边水稻、西瓜、葛根、淮山等作物在枯水季节都是依赖抽会仙湿地水灌溉。

(3)水运。湿地周边农民生产、生活都是以小船为交通工具。

4湿地的社会效益

会仙湿地海拔在150m左右,属典型的岩溶峰林平原地貌。以大量湖泊、沟汊、洲滩组成的湿地与其中的喀斯特岩溶组成秀美的湖光山色,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会仙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是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会仙湿地是“湘桂走廊”候鸟迁徙的通道,是游客观鸟的绝佳胜地,也是游客体验江南水乡农民驾舟劳作处。

湿地中唐长寿元年开凿的“相思埭”长15km,沿河建有陡门24座、桥11座。对古桂柳运河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中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为科研提供材料和基地。

5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湿地的作用和效益认识不足,导致人们往往只看到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忽略了湿地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保护管理不到位,会仙湿地面临多种威胁。

(1)湿地周围人口密度较大,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饲料产生的污染及生活污水对湿地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

(2)大量湿地被围垦为鱼塘、农田、果园和旱地,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减弱。

(3)干旱季节水资源过度利用,湿地周边泥沙淤积,与外界交流的水路不畅,加剧了湿地灾害。

(4)外来物种入侵影响湿地水域健康,主要是水葫芦、克氏原螯虾和福寿螺的侵入蔓延。

(5)我国还没有湿地立法,全国土地保护和利用规划没有专门的“湿地”类型,而是归为河流、湖泊或未利用地,现状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很不利。

(6)湿地范围土地权属集体或个人,农民有自主经营权,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愿,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明显。

(7)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投入不足。会仙湿地保护与恢复需要多部门大力合作,有稳定的资金投入。

6对策与建议

(1)依据《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落实公园范围、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2)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整合资源,多方面筹措资金,为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提供保障。

(3)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和集中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特别是每年2月2日的湿地日的宣传。通过政府开展以湿地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使广大群众可以深入了解湿地,认识湿地,呵护湿地,弘扬湿地文化。

(4)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倾斜,引入商业开发,并做好开发与保护规划,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5)进行水工程修复,实行生态补水、生态增水,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积极与水利部门沟通,争取水利厅的支持,结合水利局制定的会仙湿地水工程修复规划,制定具体方案,再现唐长寿元年修筑勾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桂柳运河风貌及“水泊梁山”湿地景观。

(6)还田于湖,还地于湖,扩大湿地面积。通过物理、化学措施对被破坏的湿地进行恢复,通过人工种植、人工放流等措施促进湿地生物链重建。

(7)减少周边对湿地的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农业用地实行生态经营。大力发展沼气建设,提供洁净能源。

(8)清除动植物外来物种的危害。

(9)在湿地周边及湿地中适当植树造林,乔灌结合,实现美化、香化、绿化湿地。

(10)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湿地受损失的群体做补偿。

(11)加强与国际保护机构的联系,争取技术和资金支持。

(12)建立作好社区共管。湿地涉及村委,人口近20000人,他们是与湿地保护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通过宣教,使湿地周边社区的居民主动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来。加大社区参与湿地管理程度和加强与社区的信息沟通,提高居民素质,让社区分担一部分基础工作,同时从湿地的保护发展中获得收益或项目支持。

总之,会仙湿地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生态价值,根据现有资源状况,通过保护、修复、开发,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对维护漓江大水系生态系统平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生态广西”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水产研究所.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考察报告[R].南宁: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水产研究所,2011.

篇2

朱岩、张琼、夏林华

一、农业职业教育:

教学形式十分灵活,主要以二年制的职业培训证书班为主,也有少理的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历教育班。同时,也根据行为开雇主的需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来说,接受三年制、四年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背景,有农业行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和行业工作需要,又回到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二年制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来学校接受就业培训,以获取某种技能。二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证书上写明所学技能和专业,是首次就业的“敲门砖”。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大多可获得三级绿色资格证收,毕业后大多担任行业部门经理。而二年制学生,可获得一级绿色资格证书,毕业后一般做行业的技术工人。

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谭程开发体生活费和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这两所农业职业教育学院的共同特征,他们的思路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出、技能图表的设计、培训过程的实施以及技能检测的通过都是由行业承担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只起管理、监督作用,并不直接组织培训活动。衡量培训最终成果的指标,是可检测的行业技能,而不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管理农场”(Student Manager Farm,以下简称SMF)这门课程是由雷克兰地农学院根据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而开发出来的,已历时10年,深受学生和行业雇主的欢迎。SMF课程的学习周期为两年,第一年主要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年是重点,主要学习农场运作及管理工作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而进行的。每一SMF课程周期共有20名学生参加,他们共同经营管理占地720英亩土地的学校农场农场大致被分为5个区,种4-5种作物,每年种什么、种多少,到哪里买种子、买化肥、卖粮食,是进行期货交易还是现贷交易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20名学生分成4组:生产组、财务组、市场组和人力资源管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很重要,在选举中不仅要看其经验、年龄、成线,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最终评价一个小组的表现,不是仅看组长的表现,而是要看整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每星期要召开一次商务会议,集体讨论有关事宜,要完成一份疾风知劲草国报告。指导教师要参与全过程,但他只是听,一般不发言,除非学生所做的决定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SMF课程也就随之结束了。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累,SMF课程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考试方法。每名学生都有一份SMF课程学习评估表,分优秀、一般、不合格三个等级,由3位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最终签字生效。考核的根据是:1.每个学生每星期上交的工作时间表;2.学生在农场的实际劳动情况,如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收获后的油菜籽堆放是否合乎规格要求等,以及最终的商业表现,是否赚钱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和组员),根据其职能不同,各项工作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根据SMF课程主管和有关资料介绍,我们了解到开设SMF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使学生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4.使学生学会在合作共事时,理解和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

学校为了妥善管理SMF课程,专门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监督学生农场的运营过程;确认农场发展的长期目标,以确保农场生产、经济效益和各项政策的可生长性;提供学生农场运营所需要的土地、机械和其他必需设备;接收来自SMF课程的学期总结报告;对重大事故的最终批复权。

此外,学校还派出了3名指导教师具体参与SMF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布置安排SMF课程的活动;确认和限定学生在管理农场时的策略,提供必需的训练场所;为学生做出决策提供委员长中思路,给予反馈,预查学生的报告等;评估学生的表现;向董事全报告和讨论SMF课程的进展。

SMF课程对组长和组员也分别制定了职责。

SMF课程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尤其是在大型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不是技术水平。他还列举了跨国公司——卡菲尔肉牛公司之所以招聘他们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学生学习过SMF课程,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找商家,如何与商家打交道。该公司认为SMF这门课程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从业之间的距离,招聘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为公司带来利益。

二、远程教育:

远距离教育中心是针对阿省地域辽阔,许多孩子生活的地区偏远、入学不方便而由政府提供资助建立的,主要开设初、高中课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交流。在开展网上教育时,他们加强硬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借鉴同行的经验,培训适宜于网上教学的教师,开发网上课程,使得学生人数每年以10倍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网上教育对他们帮助很大。

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网上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这不要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开发。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技术,要有实践环节。教育中,他们十分注重学生软能力即态度的培养,即如何与人交往,在行业工作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等。在教学管理上,由阿省教育部统一管理,如教材审查、收费标准等。辛努克学院是教育企业,政府不拨款,也不允许找赞助商,只允许按课程收取费用,一门课的收费标准为350加元。每年有五次学生注册机会,在卡尔加里市共有40个教学区,每个教学区有网上学习课堂。考试分两部分,理论课教师负责考理论部分,实践课教师负责考实践部分。在教师管理上,采取聘用制,一门课聘一位教师,订一份合同。

三、思考与建议:

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成员针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我国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还很不足。大部分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农业中心、农业高职)资金长期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实验、实习设备还不很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又呈现减少趋势,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轻视现象仍十分严重,使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在农民培训方面,激励政策不完善,虽然采取了免费培训、抵扣义务工等措施,农民参加绿证培训和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不高,大多数农民尚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培训效果不理想。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

在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中,妇女占52%,有20%以上的农村妇女是文盲。在过去的农民培训工作中,我国在注重女性参与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意识到,注重女性的参与,不单单表现在数据的统计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妇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哪些岗位适合女性参与,哪些岗位必须由女性参与;在做培训资金预算时,要考虑向女性学员倾斜;要加大农民培训师资中女教师的比例。

3.要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方法。

篇3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资料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厂商的合理定价是十分重要的,创名牌、求质量、巧包装、做好广告也很重要。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4)动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广告宣传,然后是亲友介绍,最后才是营业员推荐。不难发现,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怎样做好广告宣传,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将直接影响酒类市场的规模。而对于商家来说,营业员的素质也应重视,因为其对酒类产品的销售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消费者认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选择,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费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档的,这与本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现将几个主要酒店比较如下: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长城酒楼、淮扬酒楼,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3、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如对手抓龙虾、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宫爆鸡丁的消费比较多,特别是手抓龙虾,在调查样本总数中约占26.14%,以绝对优势占领餐饮类市场。

4、近年来,海鲜与火锅成为市民饮食市场的两个亮点,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消费量也很大。调查显示,表示喜欢海鲜的占样本总数的60.8%,喜欢火锅的约占51.14%,在对季节的调查中,喜欢在夏季吃火锅的约有81.83%,在冬天的约为36.93%,火锅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场,在夏季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本市的火锅店和海鲜馆遍布街头,形成居民消费的一大景观和特色。

三、结论

1、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还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消费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类产品消费上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并且以白酒居多,红酒的消费比较少,用于个人消费的酒品,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其品牌以家乡酒为主。

3、消费者在买酒时多注重酒的价格、质量、包装和宣传,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对新牌子的酒认知度较高。

4、对酒店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中档消费水平上,火锅和海鲜的消费潜力较大,并且已经有相当大的消费市场。

市场考察报告(二)

一、市场概述

2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工艺之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二、商家格局

随着永乐、苏宁、五星等家电专营连锁店纷纷进驻苏州市场以来,苏州的家电销售格局也悄悄起了些变化,改变了传统大型百货商店长期以来在经营家电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但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苏州长发商厦、苏州泰华商城等凭借其良好的信誉、优美的环境、大而全的商品,仍是广大消费者的首选之地。另外一些小的家电商家,凭借其灵活的销售方式及相关渠道也占有相当的一些市场份额。

苏州空调市场调研报告

苏州经济在“长三角”一直是高居前列的,它不仅有姑苏园林、苏州乐园、太湖美景、观前街这些旅游景点作为支柱产业。而且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亿美元,苏州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4亿元,财政收入28.6亿元,区内有名列世界500强企业45家,也为苏州市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发展。良好的市场背景,使得居民的消费成熟也理性。据统计数字表明,空调在苏州家庭的普及率为45%以上,今年苏州的空调市场容量近6亿多,可见苏州空调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苏州整个空调市场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均衡态势,这和居民消费的理性化有很大关联。空调销售市场受到家电专营店的一些冲击,专营店中以苏宁、永乐和五星为三大巨头,百货商厦中又以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见长。苏宁空调的销量要略好于其它商家,总体来说连锁的家电专营店的份额较之百货商厦要高,基本上两者之间市场份额比为60%:40%。

与“长三角”整个地区的经济相适应,苏州消费者在选择空调上首先考虑的是品牌,一些高中档产品普遍受到欢迎,品牌意味着质量和售后服务。目前,在苏州市场上,空调销售占主要地位的是海尔、美的、新科、奥克斯、格力等国产品牌,这几个品牌占据了苏州空调市场的60%左右的份额。据各大专营店和商厦销售数据显示,海尔在苏州空调市场位列第一,占了约19%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在于其品牌认知度高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其次为美的,占了约16%的市场份额。新科和奥克斯在苏州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各自抢占了约10%的市场份额,格力在苏州的销量尚可,占据了5%的市场份额。

另外,苏州本地品牌三星空调今年的表现也不错,但由于三星空调起步比较晚,所以全年总的份额相对较低。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春兰在苏州市场上的销量平平,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程度有关。

市场考察报告(三)

热水器作为一种家庭耐用型消费品,使用寿命一般在5至6年以上,因其与人的安全相关,是消费者购买时关心度最高的一种家庭生活用品。

热水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市场普及率达到了90%。由于使用方便和快捷,苏州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的热水器仍以燃气热水器为主,约占热水器市场总量的58%。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经历了多年发展,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其中电热水器的发展比较稳定,其市场占有率为35%。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受气温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对安装场地也有所限制,但其发展仍很迅猛,购买群体不仅在农村,顶层住户也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其市场份额也达到了7%。

电热水器市场的快速成长,吸引了众多民营资本和国外品牌加入,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亦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提高了消费者对电热水器产品的信任度,消费者对电热水器的需求量也在逐渐上升。外资品牌中卖得最好的是a.o.史密斯和阿里斯顿,该两大品牌占据了近85%的市场份额,两大品牌的销售基本是平分天下。

海尔进入热水器市场比较晚,但海尔借助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热水器行业内奋起直追,已完全让消费者接受了其生产热水器的概念,在苏州电热水器市场上海尔也占得了8%的市场份额。

燃气热水器由于其发展时间较早,因而其品牌集中度不像电热水器那么高。樱花、光芒、万和、能率和创尔特是苏州市场上主要的燃气热水器品牌,该几大品牌占据了市场75%的份额。

据商家统计,今年苏州热水器市场容量为3万台左右,其中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长久的影响力和信誉占据了约28%的份额,其次为专营店苏宁、永乐、五星共占了65%的份额,其余由其它大型商场分食。

油烟机、灶具的普及率在苏州市区基本上占到了92%。但随着苏州市区的整体改造,大批老城区的居民住进了新房,这也迎来了一次新房装修的大潮,厨房是一个家庭装修的重点,油烟机、灶具作为家庭必备器具,消费者在其购买上也比较舍得花钱,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好,而且对款式也有不小的偏好。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整体厨房的时尚和美观,且趋向欧式风格,并且比较看重品牌。

目前苏州油烟机、灶具市场上品牌也相对较集中,商家普遍反映方太和帅康两者由于进入油烟机领域时间早,市场占有的份额较大,两者占据了约43%的市场份额,而且两者不分仲伯。老板和樱花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各自占据了16%和11%的市场份额,华帝在进军整体厨房后,其市场定位更加明显,突显其品味和时尚,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占据了约14%的市场份额。其次太太、光芒和普田等也是油烟机、灶具市场的强劲之师,这几大品牌共同占据了15%的市场。

由于整体厨房的现代、整洁、舒适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海尔整体厨房在苏州市场也很受消费者青睐。

篇4

2002年元旦,我到河北省正定县北孙村,同先期到达的京津地区几个高校的20位老师同学一起考察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当天下午,我所在的小组访谈了一户农民,一位私营企业家和他的养殖场以及冷库,另一位私营企业家和他的粘胶厂,以及村里最贫困的一户人家;晚上七点到九点,全体师生与村长、村支部副书记座谈;晚饭后,大家交流讨论访谈结果,直到晚上11点半;第二天上午,与村支部书记、村会计、村计划生育专干座谈,到集市访谈,发放宣传材料,为一家私人诊所提供法律咨询。

我在北孙村的时间不到24小时,再加上我们所在的时间没有超常规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一个村民异口同声夸自己的当家人清廉正直的矛盾缓和秩序良好的村庄,24小时的了解已经能够得出一个大概的印象。

北孙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干净整洁的街道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村委会大院秩序井然的办公室里挂满墙壁的锦旗匾额写满了荣誉:市级模范村,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卫生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等等等;各种规章制度连同马恩列斯毛等人的画像一应俱全,规规矩矩地挂在墙上。

这些荣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现任村支部书记,村民们谈起自己的书记大都表示尊敬,除了有人对经济发展状况不满和个别人认为不公正之外,整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书记为首的领导班子廉洁,确实在为群众办事情。比如,书记带领村民劳动,从外面聘请技术人员和租用机械,铺通全村的水泥路面只花了40多万元。村里的村务公开做的很好,所有的村财务、计划生育指标等村民关心的问题都在村务公开栏里公布,村民们也普遍认为,那是认真的,可信的。

书记40多岁,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憨厚老实而又精干的人,与我们交谈时还有些局促。他俨然已经把北孙村当成自己的小天地了,村子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说到集体经济发展,他说相信自己的管理能力,但市场不好把握,前两次投资都失败了,所以不得不谨慎些。他所说的自己的管理能力,从他所讲的一个故事中能够看出到底是什么——村里建三栋商品化的楼房,进的每一批建材都是书记拍板选定的,大小事情都是书记亲手管,这样才保证了村级政府的清廉。

书记虽然年龄不算大,但思想深处刻下了时代集体主义的烙印,他爱在大喇叭里放革命歌曲,村委会里他几乎是说一不二,谈到华西村和,他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因为那里的百姓更平等,集体更有权威。他其实很羡慕那些成功的有名的村支部书记的,但由于他本人能力不够或者胆子不够大,没能发展起来集体经济,这是他的遗憾。

北孙村公共权力机关组织机构是: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会主任一人,副支书兼民兵连长兼组织宣传委员一人,村委会秘书兼会计一人,妇联主任一人,治保主任一人,其中除了治保主任以外,其他五人又都是村支部委员,村支部与村委会一共六个人,相互兼职。与书记相比,村委会主任谈不上权威,仅仅是"班子里的一员"而已。村委会与村支部两块牌子一帮人马,实际上就是书记一个人说了算。但就是这样一个集权的行政村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显然,这与流行的村民自治的概念是冲突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一些人的意识形态,还是这个村子的治理方式?

在我们讨论北孙村的治理模式的时候,我们首先把村公共权力机构简单化处理——把村委会与村支部合并简化为村级政府——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头脑里的概念简单化处理,现实中的北孙村两块牌子本来就是一体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村政府应当干什么,它都干了些什么?

我们谈到村政府,或者其他任何一级政府职能的时候,应然性的基础在于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我们假定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农民也好,政府官员也好,都在完成和别人完成某种交易。对于村政府来讲,它的公职人员一方面村民完成村民与其他各级政府的交易,一方面自己代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换取村民的给付的工资和其他回报。

首先,村政府应该村民完成与其他各级政府进行的交易,或者叫做与国家进行的交易。国家提供国防、秩序、司法、可持续发展等各种服务,村民要为此付费,或者尽义务,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是把所有的税收和费用折合一起,以田地数量为标准收取,北孙村每亩地交税89元。村政府要协助上级政府收税,尽义务,这算是完成国家任务。北孙村显然做得很不错,没有拖欠税收的,计划生育也很好,没有超生的,甚至有的独生子女户自愿放弃准生二胎的机会。由于村里有中学,北孙村的教育水平也普遍比较高。

其次,村政府在完成其自身与村民的交易的时候得到村民的认可。村委会成员尽管理服务调解等职能,由此换取税收的一部分和威望作为回报。北孙村每年上缴27万元农业税收,返回4万多元,村里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加上出让宅基地收入、沿公路土地出租费用、村个体企业收费等等,村集体一年收入六七十万元,这些收入一部分提供公共服务,一部分作为村干部的工资。村政府为村里提供了很好的街道、卫生、良好的秩序等公共物品,能够很好地解决纠纷,满足了村民对公道——保护弱者的权利——的需求。应该说,村民们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里基本上做得不错。

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很多人怀着乐观的期望,以华西村或者其他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庄为榜样,期望村政府,尤其是民主选举的村政府能够带领大家致富,以为有了民主就能够很快促进经济发展。那天晚上我们讨论的主要也是这个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持这种看法。例如,村里最富的拥有一个冷库和一个养殖场民营企业主就认为,村干部廉洁没说的,但能力不够,干不成大企业,所以经济水平还如一些邻近的村庄。

我们和包括支书村长在内的村干部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自己也认为应该带领大家致富,但每一次上项目的失败他们都要承担很大责任。只能说,他们缺少经营能力。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能指望他们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吗?能指望每一个村子里都有出色的经营人才吗?更进一步,即使有了出色的经营人才,他们一定愿意从事公共服务事业吗?换句话说,我们能指望每一个村子里都出一个吴仁宝式的人物吗?

很多人期望着村民主选举能选出一个能人,期望着选举能地来大的变化,且不说民选的村委会也不得不完成国家尤其是乡政府强加的任务以至于有的地方本来大家公认的好人一当选就变成了"孬种",这种对贤能之士的期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一个村庄里未必能找到经营天才,即使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他也可能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里寻求报偿,而不一定非要从村子里的政治交易中分一杯羹。所以,对民主过高的期望在很多地方注定是失望的。民主选举如果能够带来村民认可的秩序,又能够保护弱者利益也就够了,至于经济能否迅速发展,这要看运气了。

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江浙一代很多集体企业正在不得不私有化,集体财产要付出很高的监督成本,从成本考虑,公有经济注定只能限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过多介入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弊端,虽然能够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集中力量利用了短缺经济的空间获得了大的发展,但终究不能形成真正强大的市场主体,最后不得不改制。至于华西村,那个例子太特殊了,吴仁宝太强了,不具有可复制性。唯一可复制的,也是最可靠的,是制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孙村政府没有带领大家发展起来集体经济,这并不应当强求的。所以,总的来说,北孙村政府还是不错的。

那么,北孙村是否就不需要民主选举的村民自治了呢?到底怎样理解民主和村民自治?北孙村是一个典型的靠个人魅力统治的村庄,从现实状况来看,有了这么一个能干的公正的廉洁的人,似乎不需要村委会选举。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状况能否一直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古老的人治与法治的命题了。不是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坏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能力可能超越群体,人治也能带来巨大好处,但是,人治必然会破坏法治,法治却未必能阻止人治的产生——当社会强烈需要人治的时候。因此,人治是不需要建立的,而法治需要花很大力气建立。就北孙村而言,现任书记的人治是靠个人魅力自然建立的,当他的魅力消失的时候或者他本人消失不需要人治的时候,法治就要起到作用。而要想让法治及时起作用,就需要法治经常性的运作。

北孙村实际上也有了定期的民主选举,现任村主任就是1999年底选出的。在1200多张选票中,现任村主任得了900多张。村主任本来就是原来领导班子的二把手,选举没有改变原来的领导班子。但是,如果选举是公正的话,这样的选举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意义不在于结果选出了谁,而在于通过选举表达了不同的声音,正是这种定期的不同声音的表达保证了当现任领导不能胜任或者有更能胜任的人出现的时候,现状就改变了。在中国农村,在一个小的社区内,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是,人治的光辉经常能够掩盖了保守的法治。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认法治的功能,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民主的意识形态就一定要选出新人从而剥夺人治能够起到的作用。我们既要看到北孙村这样的现实是好的,也要看到人治很难持续可靠,法治仍然是很重要的;村民自治重要的在于法治程序,而不在于选举的结果。在我们推广法治的时候,既要避免法治无用论,也要避免法治的意识形态化。

篇5

2013年1月,冬季农闲时间。安徽省仇岗村农民张功利正在蚌埠市所在的淮河河段,利用COD试纸检测河水中COD情况。COD是衡量水肿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COD数值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随后,“绿满江淮”的专业人员会汇总张功利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检测数据,撰写报告后向有关部分汇报结果。而在几年前,张功利还在纪录短片《仇岗卫士》中一脸愁容地说:“我感到害怕,我真的不想成为英雄。但下一代人会受苦。我们冒着危险为的是下一代的幸福。”

《仇岗卫士》是一部环保题材纪录短片,该片讲述了安徽省仇岗村村民与当地一家化工厂抗争的历程。因为获得了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仇岗卫士》实际上也成了“绿满江淮”最好的宣传片。在2007年导演杨紫烨进村拍摄前,“绿满江淮”的主要成员就参与了仇岗村的环境调查及维权行动。张功利也在维权过程中逐渐成了“绿满江淮”的发言人之一。《仇岗卫士》的获奖是“绿满江淮”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国际护河者联盟授予其“中国的淮河中游护河者”的称号,国内外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等都对“绿满江淮”进行过报道。“绿满江淮”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

校园里的公益梦

追溯“绿满江淮”的发展,绕不开1983年出生的周翔,他是这个组织的总干事兼发起人。周翔出生于皖北一个传统煤矿区。据他介绍,小时候,他家附近的小河都是黑黑的。读小学时,他还很诧异,为什么书本上都说清澈的小河?他想将水变清澈,既能喝又可以在里面游泳。2001年,周翔考进了皖西学院,读的是化学教育专业。皖西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六安市。学校临近大别山,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环境优雅。后来他发现,美丽的大别山地区也难逃污染的侵害。有一次做化学实验,实验结束前,同学们随手就把废酸、废碱倒入水池,流入下水道……

就在那个瞬间,周翔打算成立一个环保组织。他是个行动派,新生身份并没有让他畏缩。才开学一个月,他就以本专业两个班为根据地,筹备创建皖西学院环境保护者协会。大一上学期结束前,他就已经成功创建了环保协会并任会长。

协会的主要工作包括了对淠河流域进行水质检测,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分析正是周翔擅长的。这一专业能力为“绿满江淮”在日后的环保路上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我们能从一个企业的类型和产品,大概推断其主要污染排放物是什么,从而推断其是否是‘绿满江淮’应该关注的污染区域。”

2003年7月,周翔觉得应该和更多环保组织交流,尤其是和本省高校的环保社团建立长期联系。据他观察,当时安徽的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比较呆板,他想通过“绿色营”这一新鲜的概念吸引省内其他高校社团的负责人。于是,他通过一个叫做Green SOS的网站获得了安徽省所有高校以及北大、厦大等部分名校的环保社团的联系方式,发出了第一届安徽省大学生绿色营的邀请。这是一次考察大别山环境的户外活动营,更是一个全国高校环保社团骨干的交流平台。

这次活动的规模和的考察报告引起了GGF(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的关注。GGF是总部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基金会,建立的目的是孵化、扶持发展中国家的环保组织,给予一些小额资金支持和行政帮助。这一机构对“绿满江淮”头三年的生存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截至第一届安徽省大学生绿色营结束,安徽还没有一家环保NGO。在这样的背景下,GGF在华负责人温波先生主动联系周翔,提出由周翔组织创建安徽高校环保联盟,GGF为他们提供200美元启动资金。

经过暑假两个月的奔波、联系,周翔联合了安徽17所高校的环境社团负责人,于2003年9月24日创建“绿满江淮”。

获得美元外援

早期的“绿满江淮”实际上只是一个志愿者团体,没有专职人员,每次换届皆由新任的高校社团负责人接任主要工作,未能对组织的运作和发展方向做出清晰规划。像绝大多NGO那样,他们也缺乏运作资金。“绿满江淮”创建一年后,在GGF的再次赞助下才有了一处简陋的办公场地。虽然GGF只提供小额资助,但也占“绿满江淮”早期年度预算的80%~90%。

周翔他们一度尝试自我造血。“2005年,我们试图通过‘社会企业’的形式赚钱。我们销售过环保铅笔,也做过室内环境收费检测,但那时国内‘社会企业’的模式还不成熟,而且我们没有运营经验,七个月后,不得不宣告失败。”

那一年,周翔大四。临近毕业,他想得最多的不是要不要继续把环保事业做下去,而是如何做好它。周翔告诉本刊记者:“那时,我觉得中国的草根环保组织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绿满江淮’和我本人而言,学习是当务之急。所以当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提出Offer,我接受了。在那里,我主要参与中国扬子鳄野外种群恢复的工作,同时兼任‘绿满江淮’执行干事。”

WCS是一个专业的国际公益机构,有系统的工作框架。自1980年以来,该机构在中国策划、推动了包括东北虎保护、华南地区野生动物贸易等多个项目。在WCS工作的几年里,周翔每天都在学习如何让一个机构健康运作。他发现项目运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版块,因此特别关注如何写一份与项目运作有关的计划书,如何控制时间进度、做绩效评估等。这项能力对“绿满江淮”的转型和后期发展十分重要。上文提及,国际资助占“绿满江淮”早期资金来源中很大一部分,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0年规定,境内企业接受或从国外非营利组织获得捐赠,除须提交申请书外,还应提交经过公证并列明资金用途的捐赠协议,繁琐而拖沓的公证手续让企业性质的公益组织获得境外捐助变得困难重重。“绿满江淮”虽然是公益机构,但因为找不到主管单位,所以一直以私营企业的形式运作。

要发展,必须自主造血。与其他机构合作策划项目拉赞助就是后来探索成功的一条造血路。至今,“绿满江淮”开展了超过20个项目,涉及到水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倡导、能力建设项目、芜湖生态中心项目、青年环境项目等五大领域。

“我们做公益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而是要用专业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被问及在WCS工作数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时,周翔如是说。他口中的专业能力和WCS的工作框架一致。首先,要有核心价值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运作系统,其次,有专业技术和知识背景支持。针对后者,“绿满江淮”特别吸收了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生,在进行环境检测时,他们可以利用专业的仪器驾轻就熟地进行样本搜集、检测和分析。再如,“绿满江淮”是唯一一个有专职律师,并且与全国多所律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的环保NGO。安徽的16个地市都有“绿满江淮”的志愿律师。他们接受办理环境案件,对环境污染进行举报,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

2009年,周翔辞掉WCS的工作,回到“绿满江淮”担任专职总干事至今。他把WCS的工作框架有机地复制到“绿满江淮”中去,推动组织聚焦在水污染、环境法律、公众参与领域。规模、人员等方面虽然远远不及WCS,但目前“绿满江淮”也有七名专职人员,他们有着包括化学、法律、医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育背景。周翔介绍,接下来他们还要重点吸收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背景的人才,让“绿满江淮”朝着专业化公益机构的方向发展。

对话周翔:社会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赢未来 “绿满江淮”自身的运作经费是如何解决的?

周翔 约40%来自项目的捐赠,剩下的来自国内基金会的捐助。

赢未来 “绿满江淮”在进行公益活动中,有没有受到过利益关涉方的公关?

周翔 有。曾经有企业公关说:“你们不要做这件事情,我们给你们一些报酬。”但我们拒绝了。我们的使命是维护环境,我们会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

赢未来 在十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很多,并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根据你环保公益的经历,谈谈为什么在纲领性文件中强调生态文明?

周翔 政府过去重视GDP,现在更重视民生,例如以前国家对造纸企业没什么限制,后来意识到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关停了部分污染超标的企业并给予处罚,这就是政府推动力量的一个变化。

赢未来 目前实体经济不景气,如果强化生态文明,客观上会加重很多企业的负担,同时也会降低部分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所以,很可能这只是一种愿景和口号,你如何看?

周翔 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要相信政府既然呼吁了,就不会是盲目的。不同地区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拿产业转移来说,现在江浙区域对污染企业的管制还是挺严的,但被淘汰了的企业会往内陆转移,我们也担心它们会到安徽、江西或者西部等地区。

赢未来 在中国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环保活动经常会演变为社会运动,诉求从环保升级为其他方面,例如社会改革、民主等。近年来典型的例子有,什邡等地的反石化项目上马、宁波反PX等。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周翔民众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更多的是关系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例如房屋拆迁等。但环境问题不同,它与整个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认为什邡和宁波的事件缺乏环保组织的正确引导,导致了活动性质的演变。政府应该更相信和鼓励环保组织的发展,把它们作为了解民众环境诉求的渠道,才能更好地处理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

赢未来 在环保中,专业判断和民众情绪经常会混杂在一起,作为专业环保公益机构,如何平衡大众情绪与专业理智?

周翔 如宁波PX事件,当时企业还没有上马,大众不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有多大,恐慌的情绪引发社会活动。因此,在企业上马前,环保组织就应该客观中立,如实报道和评价它的环境影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去发声,用专业、理智的态度引导大众。

篇6

【关键词】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经验启示

一、台湾全民保健的特点与成效

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法于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健保开办以全民纳保为目标,社会共同分担风险,纳保率由1995年57.48%上升至2003年为98%的纳保率,它采取的是一种社会保险方式[1],全民健康保险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受益范围的广泛性。“全民健保”是具有广泛覆盖面的健康保险。在 “全民健康保险”之前,台湾虽曾实施过多种健康保险,但都不曾覆盖至全体居民,所有健康保险种类加起来的覆盖面也没有超过台湾人口的60%。“全民健保”做到了全体居民都参与健保,使健康保险的覆盖面扩大至全体居民,使全体居民都能够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获得医疗的基本保障。几乎所有民众都可接受健康保险社会保障,大大降低民众就医的经济障碍,特别是老、弱、妇、孺等医疗照护需求高的民众,就医不需花费昂贵的医疗费用就可接受医疗照护;此外,针对重大伤病的民众免除部分负担,确实造福了贫困及重症的家庭免于因病而经济困顿之窘。根据民意调查,对“全民健保”的满意率由起初的30%,到1998年10月上升至72.5%。实施全民健康保险以来到2005年底,台湾地区99%以上的民众均成为了全民健康保险的被保险人,基本上达到了全民皆保。

第二、民众负担的可分担性。全民健康保险的保险费是由三方共同分担的,分别是被保险人、被保险人所在单位和政府,由于被保险人所属类别不同,这三部分在保险费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例如,公务人员本人及其眷属,投保单位分担60%,被保险人分担40%;有固定雇主劳工本人及其眷属,政府分担10%,投保单位分担60%,被保险人分担30%;农民及其眷属,政府分担70%,被保险人分担30%等。[2]总之,在保险费的总收人中其构成情况为: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占38.1%,由雇主负担并缴纳的占25.9%,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占36 %。根据“全民健康保险法”的规定,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率为工资总额的4.25%,按照这一费率,199$年被保险人人均缴纳保险费为10488元新台币,加上投保单位为被保险人所缴纳的部分,再加上 “政府”为每个人所提供的补贴,平均每个人的投保金额达24071元新台币。此外,在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则依精算的结果修正保险费率。

第三、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险医疗给付项目涉及面广,包括有:(1)门诊,(2)住院,(3)生育,(4)牙科诊疗,(5)急诊,(6)复健,(7),洗肾(8),中医,(9)居家照护,(10)精神疾病社区复健治疗,(11)预防保健(未满4岁儿童预防保健、成人预防保健、妇女子宫预抹片检查、孕妇产前检查)。并且,对于特定的群里还有着特定的服务目标,

方便广大民众就医,这种缴费互助的社会安全制度,使得被保险人及其眷属能获得应有的适时和适当的医疗服务。

第四、体制的单一性。全民健康保险不同于之前的“健康保险”, 其主管机关是单一化的,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主管机关是“行政院卫生署”,下设“全民健康保险监理委员会”、“医疗费用协定委员会”、“全民健康保险争议委员会”和“精算小组”;其承保机关是单一化的,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具体承办单位是“中央健康保险局”、下设台北、高屏、北区、东区、南区等六个分局及四个联合门诊中心。“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支付是单一化的,与其它社会保险分开。此外,全民健康保险的保险费率单一化,保险给付单一化,支付管道也是单一化。

第五、财务的独立性。“全民健康保险”自实施以来,财务的完全独立,采取自负盈亏的责任制,在财务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则通过调整保险费率来解决,而不是像以前的健康保险那样,出现亏损要靠财政补贴。另外,其采用的是论量计酬和论件(即论病例)计酬相结台的混合的支付方式,且以论件计酬为其提倡和发展的方向。

总之,自“全民健康保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成效:首先,全面提高了健康保险的覆盖率,基本实现全民皆保。其次,减轻了民众的负担,降低了民众就医的阻碍。再者,增加了医疗服务项目,扩大了受益人口。最后,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浪费,节约了支出,保险财务收支实现平衡并略有节余。

二、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尽管全民健康保险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束缚了全民健康保险的顺利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覆盖范围上的争议。尽管我们说,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已基本实现全民皆保,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尚且存在80余万人未参加健保。这些包含无力交付保险费的山地离岛居民、游民、弃婴、孤儿以及低收入边缘户,或为转换工作未能适时衔接投保,或是精神病患、游民、路倒病人,此类人群一旦发生伤病,更加需要全民健保之保障。另外,关于企业主负担劳工家属保险平均人数的争议不断。由于企业主对负担过重非常不满,这就引发了引发诸多的矛盾。

其次、财务收支不均的问题。全民健康保险在实施前3年与2000年财务收入大于财务支出,其余各年均出现不同的收支短细的现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民健康保险医疗给付达3, 279亿元,行政管理费73亿元,两者合计3, 352亿元。而同年健保相关收入仅3, 167亿元(含保险对象应收保费1, 183亿元;投保单位应收保费1, 012亿元,政府补助医疗给付经费898亿元,补助行政费73亿元),全民健康保险收支相抵尚且短细186亿元,为历年来最高短细数,全民健康保险财务收支恶化趋势已相当明显。(丁志音)。另外,各级 “市县政府”拖欠健保补助款情况严重。至1999年6月底,他们拖欠健保补助款总额达新台币255亿元,平均收缴率为三成左右,造成“健保局”当月安全准备现金余额已低于1个月平均医疗费用。

最后、医疗业务方面的问题。医疗业务方面的问题,是“全民健康保险”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医疗供给成长过快,在此过程中,由于保险给付项目增多,医疗科技进步而采用新设备新药品而增大支出,以及支付制度上仍然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导致了医疗费用快速增长,造成收支无法平衡,在某些年份连续数月支出大于收入,并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频繁。此外,医疗资源的利用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问题。尽管推行了分级医疗和转诊制度,但医疗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山地离岛地区的医疗资源还亟待改善。[3]

三、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对大陆的启示

在中国大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完善我国大陆的医疗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和健康习惯的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对完善我国大陆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目前大陆社会医疗保险立法滞后法律先行,“以政代法”的现象尤为严重。致使“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弊端。台湾地区1995年3月1日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而其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全民健康保健法》。这种立法在前、推行在后的做法,对于我国健康保险的全面、有序地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4]把法制化视为开展全民健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保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以扩大参保率和受益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和保障水平,降低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

第二、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大陆在进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统一规划,致使各地以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建设为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造成各地医疗保险软件的信息不能兼容,资源难以共享,从而造成浪费再次,循序渐进,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台湾地区先实行纸卡,等网络建设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正式推行IC卡建设工程,卡中包括了持卡人的各项基本信息,从而避免了重复检查和重复用药。这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大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最终实现统一管理,提高效率。

第三、完善费用管理机制。在大陆目前存在着部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看病难,经济负担沉重;部分居民“专款不专用”、“医保卡当购物卡”等问题。所以,借鉴台湾地区“按病种付费”制度,总额预付的做法,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5]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闲时逛医院的现象发生,减少门诊次数,从而节约医疗资源。另外,加强对供方的控制,参保的病患者持医师处方直接到特约药局取药的“医药分家”有效地控制了 “供给者”的行为。这样可达到医疗基金收支平衡;又可促使医患双方自订支付标准,相互制约,使医疗行为趋于合理。[6]同时,台湾地区用烟草税为医疗保障筹资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通过这种方式为农民的健康保障筹资。

第四、加强预防监督机制。中国大陆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还是对患病的参保人给予事后的经济补偿,这种模式不具有预防保健的功能。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的保险范围不仅是疾病治疗,而且扩大到了防病防残,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保障模式,我国应逐步实现这种转变。另外,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主要由医疗保险部门、医院和患者构成,然而这三方的信息又极不对称,仅凭市场调节是不全面的,必须由政府来加强监督和保障机制。如对药价进行严格监控,严格控制大型精密仪器及新的医用材料的滥用,加强医疗机构违规核查,并制定出严格的奖惩措施以激励医疗机构的自律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大陆的才医疗保险制度得以持续地发展。

四、总结

总之,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自1995年3月实施以来,也较好的解决了大部分台湾民众的就医问题,为台湾整个的社会福利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制度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只有完善我国大陆的法律法规,做到法律先行;加强信息系统、监督监管机制的建设;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我国大陆的医疗保险制度才会健康、持续、有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台)张庭.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M].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2] 四川省公医办.医疗保险制度考察报告

[3] 赵喜顺.台湾的医疗保险制度[J].台湾研究集刊,2000(1).

[4] 李静萍.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及对大陆的启示[J].学习月刊,2009(5).

篇7

关键词:广西、中职义务教育、 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

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是教育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及民族地区教育扶持的一种手段。广西作为教育部建设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应借此契机积极探索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中职义务教育模式。

一、 广西实行中职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有助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及产业升级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经济区的逐渐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已经从“一、二、三”结构演变成了“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批各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放,加强人才培养是广西经济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是广西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 有助于广西新农村建设及民族团结

广西多数农村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资源短缺、教育水平落后。因此要完成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除了加大对这些地区资金的扶贫力度外,还应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工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此外,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三) 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及提升新生劳动力技能

中职义务教育主要是针对初中毕业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这部分辍学的学生只能选择从事社会劳动。但是他们的年龄多数是在15岁,属于未成年人同时达不到法定劳动力16周岁年龄的要求。此外由于他们缺乏职业技能只能从事较低级的劳动工种。大力发展中职义务教育,将这部分新生劳动力进行几年系统的技能培训学习后,提升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未成年的作用。

二、广西实行中职义务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影响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资源投入、师资状况、国家政策、教育价格等。由于本文将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因此教育价格可以不考虑在内。下面就广西中等职业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师资建设,政府扶持政策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 教育资源投入

按照《自治区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到2013年,推动建设柳州工业职教园区、南宁首府职教园区、北部湾职教园区、崇左国门职教园区等4个城市职教园区;全区建成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以上的自治区级示范性市级职教中心13所;在30万人口以上县全面开展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的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30所;全区县级职业学校学历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万人;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全区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发展 。从2006年至2013年期间的教育投资及计划投资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比重逐渐加大。因此,将中职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势在必行。

(二) 师资建设

《自治区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指出,要制定并实施《广西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及实施办法》,使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符合国家规定,到2013年,争取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75%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5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比例达60%以上 。通过完善职教教师资格标准及认证制度,以此来强化对新任教师专业相关职业经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 政府扶持政策

2008―2010 年作为全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攻坚年,并将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攻坚实施方案》。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表明,教育部和广西区政府下定决心发展中职教育,并将中职教育逐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

三、广西农村实施中职义务教育的困境

(一)中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低,缺乏吸引力。

由于鄙薄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低。长期以来,家长和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误解,认为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蓝领”技术工,是社会的底层。农村父母送子女入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子女脱离农村,实现农转非。但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有限,加上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包分配,农民就失去了送子女入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机。

(二)广西中职义务教育缺乏明确的办学模式及具体的办学方案。

我国将农村中职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试点是2007年,主要试点有:沈阳市辽中县实现“9+2”义务教育,将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两年的职业教育;湘西民族中技术学院实施“9+2”教育扶贫模式,该模式是指让贫困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到职业学校接受两年免费的“订单式”职业教育 。然而目前广西将中职义务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办学模式及办学方案,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是否也采用“9+2”的办学模式?是“订单式”的教育还是“创新型”的教育?以上这些问题都应是首要解决的。

(三)广西中职教育义务教育缺乏有力的法规保障。

中职义务教育与中职免费教育区别在于中职义务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具有强制性。因此实施中职义务教育需要强有力的法规保障,确保中职义务教育能持续的开展下去。但目前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都只是偏重在教育资源投入及师资建设的保障上,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强制性的法规。

四、广西实施中职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前期宣传工作,消除社会各界对中职义务教育的误解。

政府应通过下乡开宣传会,向农村父母传达中职义务教育是一种免费的而且也是强制性的教育,鼓励他们将初中毕业没有进入高中读书的孩子送到中职院校去学一门技术。由于初中学生多数年纪在13-15岁,缺乏判断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建议在农村初中,开设一门类似于职业规划的课,并组织学生每个寒暑假到中职院校去参观学习,让其了解中职学校真实的状况,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以及选择这样的职业需要什么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的计划。邀请中职毕业生到学校去谈下自己工作的感受之类的,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真实的中职学校。企业应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承诺,让农村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就业问题。

(二) 建立“产业导向”型的中职义务教育模式

广西中职义务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笔者认为广西中职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应紧跟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的步伐。中职义务教育的办学目的应紧紧的围绕当地的产业,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产业导向”型的办学模式,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能解决接受中职义务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设立中职义务教育的相关课程时,应考虑当地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三)完善中职义务教育相关的法规

中职义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针对农村学生辍学率较高的现象,农村父母不愿送孩子到中职院校学习的现象,应尽快出台具有强制性的中职义务教育法规。通过制定农村中职义务教育相关法规,以此明确农村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农村中职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教育政策的贯彻实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J].广西教育厅网 2011.7

[2]宋清华、杨 云、张明星.“9+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题研究 2009.2

篇8

关键词 台湾 农产品 运销体系

引言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又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其中粮、棉、油、果、菜、肉、水产等多种农 产品产量都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连续七年实现了 丰产增收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 营理念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 协调、各环节相衔接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建立与 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销售上存在 “菜农卖菜难,群众买菜贵”的困境,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是导致出现上述问 题的主要原因。最近,国内蔬菜主产地连续发生了蔬菜滞销、菜价跳水的事件,这除了跟今 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天气利好带来丰产、南北蔬菜同时上市“撞车”等多重因素导致的供 过于求有关外,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不畅、运销体系不健全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问 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运销的效率,进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加快农产品运销模 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加快农产品运销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实现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 场和产销一体化组织等流通组织的规模经营、机制转换和结构优化,引进现代运销方式和交 易手段,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农产品运销体系。

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同具有人口多、农地资源稀缺的情况。在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 台湾地区通过积极发展农业专业组织、农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运销方式,并颁布实施了一系 列法律法规,有力推动了台湾农业快速发展,也对台湾的农产品大量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大陆地区正处于台湾曾经经历过的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通过分析台 湾地区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现状,借鉴其在农产品运销制度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大陆 地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破解运销难题、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台湾地区农产品运销体系的发展现状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粮食作 物 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盛 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水果种类繁多,主要有香蕉、菠萝、木瓜、莲雾、椰子、槟 榔等,堪称“水果王国”。台湾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主打优势特色农产品, 不断扩大出口。2002年,台湾农产品出口额达31.49亿美元,其中出口到日本、香港和美国 的就达21.6亿美元。 [注:郑风田.农业“软实力”提升的战略政策――我国台湾打造国际知名农业品牌的经 验及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2004年,台湾农产品出口35.5亿美元。2007年,中国大陆就成为台湾地区 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的金额从1997年的1456万美元,逐步增加至20 09年的3.64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3.6%,增长了近25倍。[注:两岸农产 品贸易不会冲击台湾市场.人民网,2010]

在市场机制运作下,台湾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实行委托运销制和公营机构与农民组织联合的运 销制度。20世纪50年代,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 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产值从1953年的10 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台湾 当局 及其支持下的“农复会”在各地投资兴建稻谷示范仓库,建立城乡果菜上市联运,资助农户 购买农产品加工设备和保管设施。就当时的农产品出口而言,台湾非常重视农产品国际品牌 建设,主打产品主要包括稻米、香蕉、茶叶、凤梨、罐头和糖等,约占10亿美元农产品出口 总值的70%。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发展较低,农产品还只是停留在初级加工上。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台湾实行批发市场的传统运销方式,主要采取共同运 销、合作运销等运销方式。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 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 市和工商业,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 70年代初,台湾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到了80年代,台湾当局意识到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 重要性,重新调整农业发展方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的格局 ,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更上一个台阶。为了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台 湾农业开始以高科技带动产品的升级,以多样化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为主打产品,并 开始采取新的运销模式,如共同运销、合作运销等来加大出口,主要包括猪肉及其产品、水 产品及其加工品、花卉、种苗和调理食品等产品。农民合作组织办理共同运销,农民不用进 城,就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将产品卖出去。同时,台湾还大力兴办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 如今台湾的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那个时期建起来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由于城市统一连锁店、超级市场的不断出现,新的 零售方式开始带动现代化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如农产品直销方式和农产品促销展示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台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 业 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如开发和推广优质米、高价值水果等 。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农业逐 渐向生产企业化、自动化和科技化方向转变,不断向森林、海洋游乐和休闲农业转化。上世 纪90年代末,台湾当局投资10亿元新台币在台北地区建立农产品配销中心,逐步着手组建了 一个集产地、批发、零售于一体的三级运销系统。同时,随着直销方式和超市业的发展,通 过合作社或产销班组织起来的农民方便地实现了批量直接销售。通过直销保证了产品质量, 也大大增加了社员所得。此外,台湾大力开发了农产品运销信息服务(批发市场交易自动化 、市场交易行情和报导信息)、农业组织e化(建构农业信息社群网络、农业产销班信息服务 网)、国际贸易信息服务(台湾农产品贸易网、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查询系统)、农业营销商务e 化(农业资产交易网、农产品网络商城、真情食品馆、农会超市联采、花卉电子市集等电子 商务应用)等信息系统,以信息科技健全产销信息服务及整合农业资源,透过精确的产销信 息的分析,提升农产品产销效率。 [注:严志业.台湾农业信息化的经验及其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2006年,台湾又提出了建设“新农业运动”,农产品开 始由出口型转为“四生”农业,即生产、生活、生态和生物技术农业,逐渐实现了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目前,台湾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市场信息系统和配套 设施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

台湾地区农产品运销体系的主要形式

目前,台湾的农产品运销体系主要有批发市场、农民团体的共同运销、直销体系和产业策略 联盟体系等形式。

1.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在台湾的农产品流通中占主要地位,对保障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价格具有重要 作用。为充分发挥市场的特有功能,台湾明确规定了设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本条件,充分 考虑30―50年之后城市发展需求,以及周围地区人口、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科学的规划促 进了台湾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台湾已有果菜、肉品、渔货和花卉等各类农产 品批发市场200多处,其中蔬菜、肉品和花卉批发市场的交易量分别占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 。同时,这些批发市场已全部实行电脑化拍卖制度,如台湾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台北 市滨江路果菜批发市场和台北花卉产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花卉产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世 界上较为先进的花卉全电脑系统控制交易市场,该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市场电脑拍卖交易 软件的系统容量、更新速度、协同咨询堪称全球同行业第一。市场拍卖室有拍卖钟四座,每 天4点开始交易,交易采取会员制,现代的电子拍卖方式,每位交易者的电脑都与交易中心 联网,看样、报价、竞拍、签约、付款、提货,流水作业,交易快捷,秩序井然,买卖双方 从不欠账,供求双方信誉很好。市场的花卉年交易量占全岛花卉市场成交量的一半以上,年 交易额达数十亿台币,带动了30万花农的生产销售。二是市场公办民营、滚动发展。批发市 场的硬件由政府投入,建好后由民营股份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法人进行经营运作,服务产销 双方,其他部门和机构不得入场干预,避免了多头管理。市场土地通常由“政府”低价租让 给 批发商场的经营者,并给予财政补贴。财政对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比例在50%左右。市场不 收税,只向买卖双方收取1.5%的管理费,其中1/10交市政当局,其余由市场积累。市场对 货 物进行整理、分级、包装,执行严格的上市准入制度,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深得用 户信赖。因此,花卉都由其竞拍批发后进入消费市场。三是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除对 入市的产品有一套完备的质量分级标准外,对供、产双方亦有具体入场规则。供货商实行会 员制,会员是花农、产销班或农会团体,每个会员必须有0.5公顷的生产基地,同时每月必 须进场供货3天以上。对承销商分类要求,切花交易承销商必须每周进场交易3天以上,每月 交易额不低于20万台币。这些规则有利于促成双方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2.共同运销

共同运销通常是由农会、农业产销合作社和合作农场承办,在产地集货后运到批发市场批售 的一种运销形式。这一方式有利于降低运销成本,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制衡市场的新力量 ,显著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决策规定:凡属于共同运销的,在批发市场 要优先办理,集货场地视为农业用地,优惠房屋税;出售的农产品免征印花税和营业税。台 湾还采取多种方式来扶助共同营销,例如补助运输工具或包装材料、发放共同营销奖励金, 对办理共同营销的产品实行保证价格。从整体看,共同运销在台湾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性不 断体现,特别适合传统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台湾从1950年开始办理生猪共同运销,70年 展了果蔬共同运销,目前已逐渐推广到其他农产品上,共同运销的蔬菜市场占有率为58%, 水果为50%。并且,农业策略联盟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

3.产品直销

传统的批发市场运销方式中间环节过多,中间层次费用过高,农民所得较少。为了减少中间 流通费用,使农民增收、消费者受惠,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开始探索直接销售模式。 即产地生产者将货品直接供应零售业或消费大户,通常是农民团体投资建立小包装处理中心 或配送中心,将生产的农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运销供应消费地零售业者、超级市场或连锁零 售业包装配送中心及消费大户(如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集体伙食单位),跳过批发市场 阶段,达到减少运销层次和所有不必要的中间费用,缩减运销差价,使生产者能直接从零售 价格中取得合理利润。据调查,农民销售果蔬采用直接运销方式的运销费用较之传统运销方 式减少23.8%,利润增加了31.3%。[注:台湾的蔬菜水果市场体系建设 .中国农网,20 07]显然,农民联合组织起来进行产品直销,可以减少中间 盘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随着城市超市的大规模扩张,台湾农产品直销量与日俱增 ,已占市场份额的30%以上。如彰化县的绿纯有机农业试验场,是“绿纯牌”有机果蔬专业 生产区,拥有自己的包装场、冷藏库等场区设备,产品统一包装后直接送超市和消费团体, 品牌形象极佳,产品供不应求。还有汉光果菜合作社,开展了宅机配送业务,即采用会员制 的行销方式,将新鲜的蔬菜经过调配营养后直接配送到会员家中,让消费者不出门就能享受 到高品质的新鲜有机农产品。

4.产销策略联盟

产销策略联盟是台湾在加强整合农民产销班、提高产销效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产 销机制,该机制以产销班等基层农民组织为核心,辅以农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渠道 ,通过农业同行业内和不同行业间组织力量的整合,加强产销班的资讯、产品标准、产期调 节、批量生产的资源整合,从而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实现有规模的企业化经营,从而 提 高生产、运销效率。目前,台湾运作较为成功的产销策略联盟有西螺美蔬菜产销班牵头成立 的台湾大宗蔬菜联盟和花东地区的稻米产销策略联盟。花东稻米产销策略联盟的成员系由花 莲、台东两县的5个乡镇优质米栽培区内的农会及粮食加工企业、销售商行共22家单位组成 ,涵盖了近3万农户,种植面积约1.4万公顷。该联盟通过不同行业间的垂直整合和水平扩 张 ,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仓储中心及农产品加工开发,结合相关资源发展农业产销体系,建成 完善的稻米行销网络。联盟内五个乡镇农会及米商集中收购当地全部优质稻米,统一生产包 装,使用共同品牌“丛谷好米”,统一行销市场,并将利润回馈农民,从而提升了该地区优 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台湾地区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

1.农产品运销体系制度建设功能完善

通常,农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特点,使得其自然风险与 社会风险并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不断改进农产品运销制度,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运 销措施,实行了批发市场运销、共同运销、合作运销和产销基金会等形式,来降低农产品的 生产和运销风险,缩小批发与零售的差价及季节性价格变动,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组织体系 、管理体系、市场信息系统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产品运销体系。目前,台湾的批发市场管理 水平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批发市场已成为台湾农产品营销的主力。农会、运销合作社、渔 会等农民团体经营着台湾约一半的农渔产品批发市场。农会与合作社之间保持良性的有序竞 争。农会除承担农技推广外,还是产销公共设施的管理者,负责办理批发市场业务和政府委 托的业务经营,鼓励大宗农产品进入市场运销。农业合作社主要承担果菜共同运销、果菜直 销、水果外销、畜禽产销以及军队蔬菜副食供应等业务。如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是由不同 地区的211个社员参股组成的,社内实行育苗、栽培、收获、包装直至进入超市零售一条龙 的企业化经营。 [注:何丽双.美国•韩国及台湾农业现代化对我们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 )]

同时,台湾于2004 年开始实施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这是一种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的农产品安全资讯保障制度,到目前已有75 种农产品纳入该制度管理。为进一步完善该制 度,2006年8月出台了《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管理作业要点》及《产销履历委托实施要点 》,计划3 年内在全岛量贩店及连锁超市全面贩售具有产销履历验证的安全农产品。通过确 定适用的农产品范围、验证农产品的产销履历,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同时,还委托台湾认 证基金会负责农产品产销履历认证工作,以确保认验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引入EAN128 国际条码资讯系统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全球行销布局。

2.农产品产销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功能先进

台湾重视农业产销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加强实用环节的农业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经营竞争 力。台湾农委委托资策会建置了产销班信息服务网,提供市场行情、生产与销售之价量资料 、农业资材与农产贸易等产销情报信息。1991年,台湾建置了农业产销数据仓储系统,整合 “市场情报服务查询系统及数据库”、“农产品交易行情系统及数据库”、“农产品物价查 报系统”等五个系统的电子数据库,后来又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系统”、“稻米生 产量及面积调查”、“畜产市场交易及进出口数据”等系统,在线实时整合不同信息,为决 策单位快速提供行之有效的农业产销政策。台湾还开发了“产销班经营管理系统”,与政府 、科研院所、高校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农业信息高速公路,以精准实时地搜集机制,汇 集生产相关讯息,并以精准的信息建立完整的农业生产调查、市场交易、农产贸易等数据库 ,并建立产销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农业经营者改善营运绩效指标,进而发展产销预警机 制,降低产销失衡风险。还有,批发市场的计算机拍卖数据也已转入网络数据库,除向供应 者提供查询出货价格外,还可供民众查询各批发市场行情信息。目前,台湾的农业产销资讯 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农情报道,主要汇集有关生产、供应、存量及市场需求等信息并加 以预测,属中长期信息,按月通过《农情专讯》进行。另一类是市场行情信息,主要以 报道批发市场行情为主,每日进行汇集。主要报道蔬菜、水果、鱼货、家禽、家畜及花 卉六大类的信息内容,行情报道系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此外,台湾还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如汉光果菜合作社积极推行 的网络购物向消费者提供适时的果品蔬菜信息,并通过网络订购,使购物更方便及时。再如 ,台北农产公司为台湾农产运销业务的龙头,现有的主要业务包括批发市场及超市经营为主 的配销业务,前者在农产品供应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是建构农产品电子化供应体系 的最佳资源,后者超市营业兼顾消费(超市)及整合消费的能力(配销中心),超市店铺在农产 品的销售上涵盖果蔬鱼肉及农特产品,具备多样性消费的特质,可以有足够消费的量与样 来构成电子化的需求链。2000年,台湾的农产品网络商城共拥有8000多会员,以119个产销 班、合作农场与农会为供货单位,为消费者提供2000种农产品的选择,月营业额达182万元 台币。因此,目前台湾农业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产、市场、政策和科技的信息化运销 支持体系,为指导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农产品运销体系的政策法规保障有力

台湾的农产品运销组织体系具有明显的公用事业特征,但其资产都是以民资为主,运行都是 民营性质。 [注: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赴台湾现代农业考察代表团.台湾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中 国农垦信息网,2006]这种公办民营的性质为运销体系提供了充足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又不脱离政府 监督,同时民营经济运作形式灵活,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目前,台湾关于农产品运销 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为了确立农产品的运销秩序,调节供需,促进公平交易, 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台湾在1973年建立批发市场体制初期,就制订颁发了《农产品 批发市场交易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之后又先后出台了《农产品运销改进方 案》、《农业发展条例》、《农民团体共同运销辅导奖励监督办法》、《农产品贩运商辅导 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分级包装标准与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改进农产品运销方式 ,为农产品运销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注:许佳妮.台湾农业政策 体系的效应及其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台湾当局对农产品的运销组织 体系十分重视,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从规划、建设、运作、资金、税费等各方面都 给予大力扶持和鼓励。因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下,台湾的农产品运销组织运行 规范、高效,完全实现了货畅其流的目的,农业生产者无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推动了 农业快速发展。

4.严格规范管理农产品市场来确保交易公正公平

台湾的农产品市场管理具体而细致,对供货商有统一的编码,有完备的资料,能够清 楚供货商的基本情况,并确切地知道商品的来源;对承销人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要求承销 人有良好的信用、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强的经营能力。台湾的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以专 业市场为主,不盲目求大、求全。在台北市分别有花卉、果菜、水产品的专业市场,台北第 一果菜市场与台北水产品市场虽仅一墙之隔,却是两个独立的市场。市场经营形式依不同农 产品运销、交易的不同特点和产销规律决定,便于市场实行专业化运作和现代化管理。目前 ,台湾的花卉、果菜、生猪、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已经采取拍卖的交易方式。拍卖交易能够 更好地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市场成熟规范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台湾的 农产品拍卖交易还普遍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特别是电脑化拍卖,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行 霸”操控市场的可能,克服了管理者与交易者“暗箱操作”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对维护市场 秩 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台北花卉市场拍卖时平均一个小时能成交2200件商品,台北农产运销 股份有限公司的两个果菜批发市场,每日交易75%的蔬菜和50%的水果实现了电脑化竞价拍卖 。经营的产品不同,拍卖设施也不一样,花卉、生猪是场馆式的,货动人不动;果菜是移动 式的,人动货不动,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农产品的交易特性。

5.高效的农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流通销售

台湾农民组织形式多样,主要有农会、合作社和产销班,且都能够得到政府各种各样 的补贴。县乡两级普遍建立农会,广泛吸收农民参加,具有社区性和综合性特点。合作社是 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合作建立的经济组织,而产销班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 愿联合建立的以共同营销为主要目的的小规模合作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台湾农产品市场体 系中扮演着带小生产者进入大市场的重要角色。

台湾的农会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民团体,组织体系在台湾最为完整和普遍,涉及生产 加工、流通运输、储藏、技术推广服务、信用保险等等多个方面。农会下设多个职能部门, 其中有四个主要的部门:信用部、产销部、技术服务推广部、保险部。农会的产销部一般不 直接与单个农户对接,而是与产销班对接。产销部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减小给农民生产及销售 提供服务的交易成本。产销班农会种植的农产品经过农会集中进入到台湾的大型果菜批发市 场,在这个过程中,农会仅仅只是起着组织的作用,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的利益主体。

合作社是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以共同经营谋求社员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目前,台湾登记 注册成立的农业合作社有451家,其中合作社236家,合作农场207家,联合社8家。农业合作 社还分为专业和兼业两种类型。专业合作社一般只经营一种业务,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加 强市场竞争力;兼业合作社以合作农场为代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有:(1)果菜共同运销 业务,合作社的水果和蔬菜的共同运销量已经占农民团体的一半以上;(2)果菜直销业务 ,供应对象主要是超市、学校、机关;(3)畜禽生产和运销,资料显示合作社的肉鸡和鸡 蛋营销网络遍布岛内,而毛猪的共同运销则已经超过农会。 [注:缪建平.两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研究的启示.首届“两岸乡村座谈”活动 ,2009]像鸡鸭的产销工作,由家禽合 作社、产销团体以及养鸡协会、养鸭协会调查产销信息,办理共同运销,视市场供需情形机 动调整出货。为健全肉牛产销制度,提升农户主导报价的能力,县级肉牛合作社依区域和销 售对象,分别办理活牛运销、温体牛肉、冷藏牛肉和加工肉品的直接运销作业。

产销班是台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一大特色。产销班是指利益相关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 的非正规、松散型的农民微型组织,目的是为减小农民生产及销售所需提供服务的交易成本 。每个产销班一般由区域内10―20个骨干农户牵头,以合伙或股份形式组建而成,每户至少 要拥有3亩土地,生产资料和设备共同采购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共同运销,甚至建立自 己的品牌。产销班虽然属于农民组织的一种,但不具法人地位,都是附属在各地方基层农会 或农业合作社(场),由这些基层农民团体协助辅导运作。主要工作除提供技术培训外,还 开展蔬菜的销售、办理小包装的产销一元化直销,辅导产品展示促销、开拓市场。产销班的 领头人很多是市场营销的能人,头脑活,门路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班内共同运销的货品 ,包装物上都有明确的标识,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可以迅速准确地判定货品生产者,追 溯源头,并追究全班的“连带”责任。台湾于1992年11月制订颁布了《农业产销经营组织整 合 实施要点》,规范了产销班的组织和活动范围,明确由农会等组织进行辅导,通过宣传、教 育和完善公共服务设备等工作,对产销班进行帮助和引导。近年来,台湾大力推动农业产销 班的设立,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种作物、畜禽和渔业等农产品的产销班7000多 个,参加农民达14万人。产销班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品质管理,班员生产的产品必须在集货场 经过农药残留检验和分级包装后共同运销。经过农药残留检验、分级包装管制和建立可行的 标准化生产作业流程,以及在生产环节实行的统一品种、科学管理、控制肥料和农药等手段 ,缩小班员间产品品质的差异性,从而达到产品品质均一、建立品牌、提高产品价格,增加 农民所得的目的。比如,嘉义县的莲雾销售门市、高山茶展销中心,展销的优质黑珍珠莲雾 、高山乌龙茶,就是在产销班联合销售基础上进行展销的。产品都有品牌,多种式样精美的 包装,上面还印有“货物追踪查询网址”,可以进行质量追溯。

6.农产品的品牌化和高安全品质确保出口海内外市场

台湾非常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了提升国际农产品品牌建设,台湾于2003年专门出台品 牌建设的相关方案,对整个农产品国际品牌建设进行综合整体规划,并拔出专款进行全方位 建设。台湾注重改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卫生和分级包装等方面问题,以适应市场化运 作要求。通过制定《农产品分级包装标准与实施办法》,成立了农产品包装处理中心,对包 括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实行分级包装。目前,台湾的果菜已开始建立 分级包装,根据产品不同的类型、品质,都有不同的分级标准。台湾把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 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关键环节,并落实农产品安全责任制度。1990年,颁布了 《农药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田间农作物或集货场农产品残留农药的允许量。为鼓励农民生 产符合安全标准的蔬菜、水果,1993年全岛推行了GAP标志认证,即经优良农业操作所生产 的优良农产品。标志所代表的,不只是农药残留符合安全标准,同时也是对农民的一种肯定 。2002年,约有700多个产销班申请了GAP标志。目前,在果蔬方面已经推行了GAP、CAS认证 ,在畜牧方面推行了ISO、HACCP和GMP认证。通过质量认证,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树 立了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同时,还健全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加强研发检验检疫处理 技术,完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相关设施,建立卫生检验与检疫措施的咨询查询系统。

为扩大农产品出口,台湾还选定出口潜力大、生产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产品,制定了“旗 舰计划” [注:旗舰计划:即选定具有高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强推动农产品的出口,解决农产品从 生产、制成、运销配送以及检验检疫等层面的各种问题,推动品质认证、品牌营销和品牌形 象等的“三品”农业(2003)。], 建立由产地到国外消费者的供应链体系。针对日本、香港、新加坡、大陆、美 国及加拿大等海内外地区,台湾还设置了精品海外展售中心及发货仓库,通过品尝促销活动 ,进行广告宣传。还建立营销专区及出口集货场,提高专业出口的生产效率,提升作业效率 ,维持品质。为保护农民、贸易商与海外业者进行贸易,台湾与银行合作,办理农产品出口 保险。在此过程中,台湾政府与进口国积极进行谈判协商,签订了相关协议,大大减少了农 产品品牌国际化的障碍。

总之,台湾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从农业物资安全、生产管理,到农产品卫生,进 行全面严格把关,为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 成了“统一”、“康师傅”、“旺旺”等众多知名农产品品牌,不但在大陆占有重要市场份额,在国际市 场上也有较高知名度。

台湾地区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由上可见,台湾已基本了一个集生产、市场、政策和科技为一体的信息化运销支持体系,该 运销体系功能完善、高效运作,为指导台湾现代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 而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品牌化、网络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台湾的这种高效农 产品运销体系对下一步大陆地区如何改进农产品的运销、提高运销效率和破解蔬菜的“最后 一公里”难题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1.大力转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农产品市场运销观念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做好农产品现代市场运销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要 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放到重要位置,像重视农业生产那样重视农产品 市场运销,让更多的农民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运销,重视流通、销售在农产品生产和 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农民自身也要培养现代运销意识,逐步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 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即“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并比竞争对手提供 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目前,国内一些蔬菜主产地发生了大规模蔬菜滞销、菜价跳水的 事件就跟蔬菜种植户没有形成现代运销观念、盲目跟风种植有关。

2.培养农产品运销主体,建立健全高效的市场化经营组织

农产品的营销主体应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个人或组织,具有市场信息获得和营销控制 能力。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农户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生产经营模式分散 ,在经营中竞争地位不高,不能成为真正市场营销主体,也就不能从农产品的市场交易中获 取更大利益。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户才能够在市场售卖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因此, 农户要改变原有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合作,通过成立相应的合作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 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生产上,可以将土地和生产工具集中,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管理 、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使用。而在流通上,也要交给对市场比较熟悉、具有一定市场眼光和谈 判经验的人专门运作,这样既能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售卖价格 ,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目前,我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十万个,但普遍存在组织网络不健全、政府扶持 不够、服务功能不完善、运行欠缺规范等问题,尤其是缺少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为农民提 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机构。因此,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从加大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完善服 务功能、连接和带动农民上下功夫,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要鼓励发 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要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引 导农民经纪人从单纯的农副产品转手买卖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等一体化经营转 变。同时,政府部门要重视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拟订健全、规范农产品市场体 系的法规、规章,组织实施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预测并农产品供求市场行情。还要加 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协助落实相关政策,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 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3.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通过产销对接、包装标识、品牌上市、质量溯源,培育优质农产品市场,倡导健康消费理念 ,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构建现代营销机制,发展现代流通业态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一是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农产品连锁店、优质农产品专销区、专卖店等新型、高效的 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建立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支持有 条件的地方建设跨区域的大型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优质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 送的能力,主攻高端消费群体和团购。三是探索发展农产品拍卖、电子交易、期货等交易方 式,降低成本,引导生产。四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探索“超市+基地”、“超市 +农 村流通合作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生产基地+农户”等营销方式,提高农 产品 流通效率。引导超市、专卖店等连锁企业发展一批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与农民或农民经济 合作组织建立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 超市的经营规模,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五是构建农产品产销衔接平台。要积极 参 加或承办各类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等,展示精品,扩大成果,树立农 产品良好形象。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展销展示中心,促进农产品营销。还 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营销协会及专业协会功能,实现产销对接,加强行业自律,应对贸易 纠纷,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

4.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

在市场化经营中信息是主导,缺乏信息就会使农户承担低价和产品滞销的风险。要解决农产 品产销体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必须推动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要在政府推动下,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 把各地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农户传播,供农户进行种植品种选择的参考。同时,要及时、准确 把自己所在地区的农产品信息到网络上,供国内外不同需求者浏览。其次,要成立专门 的农产品信息中介组织,这个组织专门从事农村农副产品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市场信息分析 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准确、实用信息。从长远角度看,农村信息化还要逐步过渡到在 交易结算、客户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还有,就是要建立健全一个覆盖全 国、统一的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农产品产销地交易价格信息,强化对农产品生产 、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生产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增强应对和预警市 场风险的能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将农产品的产销活动网络化,减少传统农业市场流通中大量的中间环节, 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转 的效率和效益。较之传统交易方式,农产品网上营销具有更易获取市场信息、增加交易机会 、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等众多优势。要积极发展 网上农产品营销,搭建网上营销平台,实现市场交易方式、市场形态、市场空间和市场模式 的不断创新;加快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人才支撑;建立完善的市 场资金结算系统和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互促共荣。依托各地兴 办的农业商务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种养、经销大户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