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6: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篇1

真情自然流露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

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下来;

2.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3.

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4.

和同学交换习作,能自评、互评习作。

教学

重点

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能把变化也写清楚;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

难点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分钟

一、

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

做游戏,谈感受。

【出示课件2】击鼓传花

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抽奖。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以游戏击鼓传花导入,让学生体验内心情感的变化,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

除了兴奋、紧张、害怕等情感,你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依依不舍、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

3.

书上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4.

【出示课件3】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小结: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能让真情自然流露。(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小组交流,诉说感受。

1.你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感受?什么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路小声地说一说。

2.组内同学轮流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内交流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跟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学习例文,习得方法。

1.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我们可以从这个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找答案。

2.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2)集体交流:【出示课件4】“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学生先回忆自身经历,感受当时的情感,再小组合作,轮流发言,最后全班交流,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学习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把重点放在对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例文,交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法宝。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超链接【出示课件5、6、7】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提示: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

②借内心独白抒感。

出示句子: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心情。

③选典型事例凸显心情。

写告别中国语文课,可能由很多事情可写,这里只选择了哪两件事情来写?(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情就很好地把气氛与心情凸显了出来,表现出“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能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

3.

【出示课件8】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想阳光有哪两种用法?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做好批注;

(2)集体交流:谁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超链接【出示课件9、10、11】

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钻进去,被子里就是暖呼呼的了。

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设备“我”晚上难以入眠。

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温暖慈爱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同样能带来温暖,但温暖的被窝更能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③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一盆的水花”“哪吒闹海”,描写出了孩子洗澡时的欢乐场面,衬托出母爱的智慧慈爱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温暖。

(4)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出示课件12】

①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讴歌

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这样两篇习作例文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生学得的方法也不同。

了母爱的温馨慈爱。

②以“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

(5)【出示课件13】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五、

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例文,体会到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吧!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和同学交换习作,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情感;

2.

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2

)分钟

一、

导入

我们已经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完成了作文,这节课,我们互相欣赏、评改彼此的习作。在此之前,先来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出示课件14】

1.选择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实自然的情感。

2.

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回顾习作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评改他人的文章,也能根据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佳作放送

在这次作文中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但写得生动、具体,而且感情真挚动人。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板书:佳作放送)

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

2.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种什么感受?有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来表达情感?

3.学生评析。

【出示课件15】

(1)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清楚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吗?(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

(3)选择了哪些合适的内容来抒感?

(4)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合理的建议。

4.教师小结。

三、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导语: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板书:亮点欣赏)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

3.

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欣赏优秀的习作,既表彰了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又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全班进行评析,起了示范作用,为接下来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习作打下基础。

欣赏习作中学生的精彩片段,进一步强化写好这篇作文的方法,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激发他们抒发真情实感的愿望。

新课

教学

( 36)分钟

四、互评互改

导语: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迫不及待地想修改自己的习作了呢?(板书:互评互改)接下来,我们分小组互评互改习作。

【出示课件16】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六、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真情实感。

【出示课件17】

要求:

1.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大方。

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全部写完后,通读整篇习作,再次检查错字及标点符号。

七、习作例文【出示课件18、19、20】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经过多方位的交流,同学们在互相评改中,既能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合理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流年里的父爱

不知从何时起,放学单独回家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学校离家路程不是很远,但每次看见同学由爸妈来接,我心里未免有些难受。我也渴望能牵着爸妈的手一起回家!

那天一直下着暴雨,直到放学,雨也没停下来喘一口气,反而有愈下愈大的势头。同学们陆陆续续都被家长接走了,一会儿就只剩下一个我了。我站在学校传达室门口,望着天空,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沉沉的仿佛要坠下来。淡漠的风凌厉地穿梭着,将人的惊呼抛在身后。柔软的小草早已战栗地折服于地。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打在我不安的心上。

我倔强地等着,雨下得这么大,会有人来接我的。然而,我终于绝望了,只得强撑着雨伞,冒着狂风暴雨向家的方向走去。雨水在低洼地带已经汇集成一片小水塘了,而我不得不穿过这条“长河”,正当犹豫不决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雨幕中。

他穿着西装,踩着皮鞋,神情焦急,略显狼狈,显然是下了公交车就直接来接我了。爸爸来了,他蹲下身子,弯下腰,想要把我背过去。我像做梦一般,马上回过神来咧开嘴笑了,一骨碌爬上了久违的爸爸的背上。

我一只手搂着爸爸的脖子,一只手紧紧地撑着雨伞,雨似乎幻化成了一首欢快的音乐,蹦跳在我们的头顶上。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2)分钟

七、课堂总结

这次习作,大家都完成得非常认真,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这样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板书

内容

让真情自然流露

佳作放送

亮点欣赏

互评互改

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篇2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生活 创造力 作文评价

关于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中学生作文中无病、矫揉造作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不能真正抒发内心的真情。怎样帮助学生找回真情实感,并使之流露于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彰显“以人为本”思想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摒弃以“考”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立意深刻”、“思想健康”等中考作文的标准指导学生写作,用中考的标准评价学生的习作,用成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苛求学生。否则,空话、假话、套话必然会充斥学生的作文。这都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为了得高分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笔者认为学生在作文中,叙事写人要合乎生活常规,论事言理要合乎社会常理,抒情达意要合乎人之常情。这样的文章才富有真情实感,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可读性。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拒绝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胡编乱造。

抒写“真情实感”与写生活实际存在的“真人真事”并不矛盾。一方面“真情实感”就是指真事、真情、真理,另一方面“真情实感”还指“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认同“创造”的真实。“创造”的真实是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升华,它近似于生活真实,但却有更丰富的内涵,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体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理想追求。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求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在作文中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空话、假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通过作文这件事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用心作文的品格。

二、践行生活作文思想,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的强弱,反映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推行生活作文模式,就是让作文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捕捉素材,从生活中获取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为实现这一目标,作文教学务必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为生活而写作,把写作看做是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在叶老的“生活作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融入自然,深入社会,观察五彩缤纷的自然现象,感悟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把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诉诸笔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真实的素材,提高作文水平,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如在“三八”妇女节或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策划并实施了为母亲洗脚的“温馨行动”,这次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爱心与积累作文素材的平台,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出,这次“温馨行动”的开展使学生从个人的亲身经历中获得了“个人的独特感受”,思维得到了发散,认识也有了提高,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笔者认为,不管是语言的丰富还是素材的积累,都可以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语文教师要积极践行叶圣陶“生活作文”理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稚嫩的笔触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把作文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犹如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并养成每日都动笔写话、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通过这样的途径促使学生的作文的习惯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作文、学做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作文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获取真切体验,学生作文才会避免“假、大、空”的写作尴尬,步入“用我笔写我心,用我语抒我情”的写作境界——这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三、发挥作文评价功能,鼓励学生抒写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这一评价建议对改变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闭门造车、假话连篇”的现象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作文评价的感情交流。教师要热情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在评价作文时,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表示肯定和赞赏的态度。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不能板着冷冰冰的面孔,而应该用春风化雨一般的语言跟学生进行感情上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循循善诱、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导之以“写”。久而久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就会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常常动情地朗读诞生于学生笔下的情真意切的作文,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并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小作者高度的评价与激励。

作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抒写对心灵的顿悟与感受。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肯定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提倡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方法的积累。当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观察、体验、积累,不断地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文笔写出心灵上的真实感受的时候,他们就会渐渐地喜欢写作,热爱写作,不断地写出富有真实感人的文章,写作能力也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那么,怎样引导中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也能妙笔生花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作文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如有所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于情趣的自然。”作文本应是写作者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流露,是其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一种文字体现,是其人生经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一种反映。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真心话,敢于写自己的真实事,敢于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情感、流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其写作兴趣

教师要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文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引导,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要引导学生阅读

古人曰“劳于读书”方可“逸于作文”,这与我们熟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个道理。的确,我们的学生坐于课堂,囿于课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但这都可以用阅读去弥补。文学作品多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生活情趣美和理想美的艺术语言的总结和作家情感的凝结,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阅读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生活积累。加强学生阅读,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只有加强阅读,学生的知识才能变得厚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和文是不能分割的。古今中外,很多成绩卓越的作家都是用自己的人格来书写作品,用作品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的。当我们吟诵李白、杜甫诗篇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的涌动;当我们朗读鲁迅、郭沫若作品的时候,自然会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而折服。作文和做人密不可分。中学生现在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阶段,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才能使其写出志趣高雅、言之有物的作文。

五、提高学生自评作文的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培养学生自评作文的能力。教师应把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原则。我平时很少动笔对学生作文进行修改,而是把作文中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作为批改的依据,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修改。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参与作文的热情,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篇4

一、立足观察,指导作文

观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先是要求学生观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只要源于生活,我们就给予鼓励,然后告诉学生怎样观察。写出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来,养成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明白:写自己想说的话,要写出真感情,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这样的文章,就是成功的作文!

1.观察生活

语文课上,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写一段自己亲眼见到的细节或场面,要求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不能写同样的事情,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是否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适当鼓励,学生写作中的缺点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具备自我纠错的功能,进而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真实。

2.注重真情的表达

在养成学生观察习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重真情的流露,为了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我们坚守这样的原则:⑴规定写作范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表达出自己的真情;⑵注重真情的流露,不限体裁。学生可选择表达手法和文章体裁,不落俗套就行;⑶不限定字数,表述完整就行;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求真人真事,感情真挚就行。

3.注重个性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知道,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对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或许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小组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要求学生要做生活的主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身边的人和事要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要表达出来,令人信服。对发生在身边的事,要多问问为什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想想,要是自己做,将会怎样,别人会怎么想,等等,这将是开发学生个性的不二法门!这样就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养成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作文也就绚丽多姿了!

二、立足生活,培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作文中不可或缺的,没有想象的作文,就是白开水,淡而无味。要做到这一点,不妨让学生多看点童话书,小学生的想象力开发的比较早,我们以童话为蓝本,让学生依据童话的模式,进行再创造,续写童话、改写童话等等,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想象力合乎情理!

篇5

操作一:选材真实,融入真情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应在观察、经历、感受、思考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和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把这样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做到真实,最好的对策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自己的生活、身边人的生活就是最佳的作文素材。只有选材真实了,并且融入了作者的真情,文章才能感动别人。如2016年高考广东卷佳作《致母亲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我记得小时候,您一直拿我跟别人比,我记得我的表弟,有时候他来我们家吃饭,您就会说:“看l吃的最快。”每次看我快速吃完,您都会满意地点点头。我记得我去学钢琴,你会坐着听我弹,听我练,直到每一个音符都弹得流畅,您才会微笑地放我离开。我去考级,虽说也并不真的痛恨钢琴,但我对考级的厌恶有一半都来自您过高的期望。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其他孩子,当班上一个成绩一般的同学拿到成绩单后就能开心地回家,因为他有了一点进步。而我心里却是忐忑的,因为您要求每次考试都要95分以上,所以我才惧怕,即使我的成绩在班上很好。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自然真挚,作者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真实的话语,反映人物的真实心态,再现人物的真实品质,这样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让阅卷老师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母亲爱儿子,希望儿子优秀;儿子爱母亲、理解母亲,希望能“看到一个温柔的母亲”,这里没有点染、没有修饰、没有造作,是自然的流露。读之,让人心动,引人深思。

操作二:用心感悟,体察真情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感人的事情,我们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就会发现那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片段。身边的美景很多,要注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仔细体悟;身边感人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将自己置于具体的场景之中,感悟其中的真情,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佳作《无人处,赏西湖》中的片段:

天色略灰,大团大团的灰云聚集,色近于黑。灰云缝隙里有犹疑不定的日光,远处水天一色。不多久,风渐急,有了隐约雷声。雨丝轻柔,片刻间便成了大粒的雨点,砸在雨伞上错落有声。不一会儿,湖边只散落着三两游人,雨帘密集,伞下各成天地,而这天地里只余我一人。难以名状的孤独将我缓缓笼罩。这浩大天地间的孤独从四面八方冲着我这伞下的一方小空间奔腾而来。隔着重重水帘,我看到深色的湖水托起远处的黛色小山,顶着黑色小塔,塔上顶着灰白色的苍穹。水天相接处细如裙带的堤岸渐次消失,水天合一。这婉约里的壮阔就如在裁剪旧衣中翻出的新款式,让人欣喜于这“新”来得如此突然,叫人爱不释手。

篇6

关键词:真情 故事 名言 示范作品 情感作品

目前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假、大、空,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感人?要让学生的情感在作文中自然地流淌,使作文在真情中得到升华,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说真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做到这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日记写作训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

学生记日记是积累作文材料和丰富情感体验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日记时心灵处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情感会自然地流露,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也会自然地表白。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地关闭。要通过记日记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

二、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转贴于

三、每天积累一句名言,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名人名言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精辟的见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名言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道理。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名言告诉学生,做事必须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知足者长乐”告诉学生不管学习还是生活,首先要精神愉悦,知足眼前一切,就是珍惜自己生命的起点,抛开一切杂念,不与他人攀比,活出轻松的自己,今天的幸福不就在我们眼前!不要抱怨这差那不好,那已经过去,已是昨天;不要幻想自己将来怎样,只要感到心灵的充实,活出生活的精彩,知足长乐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今天,无论过去怎样,那都已经逝去,唯有现在才值得珍惜”,这句名言让学生充分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四、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的《我的母亲》中表现出对母亲的尊重和怀念之情,《醉翁亭记》中表现了欧阳修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出师表》中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对后主刘禅的忠心。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用海啸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五、教师要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篇7

同样,“情感饱满”也是对作文的第一要求。 这里的“情感”指的是一种真情实感,绝非虚情假意。 那种虚假的、夸大的、无病的、矫揉造作的“情感”非但不能打动读者,反而会令人生厌。

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中,情感流露要自然而然;要以我手写我心,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感,要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 作文中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而自然的情感,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无病。 真挚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内容之外的添加剂,而是在素材选择和情感表达过程中自然地流露。

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感情真挚呢?

第一,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 感情“真”,首先需要事件“真”,而真实的事件不仅包括作者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还包括作者虚构的事。 这里强调作文中事件的“真实”,并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要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是现实中“可以”发生、“可能”发生的事,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所写事件真实自然,其中蕴含或引发的情感就容易为读者所认可。 相反,故意虚构诸如“家庭变故”“父母离异”“身患残疾”等夸张、雷同的内容,很难令人信服,由此生发出的情感自然也令人质疑。

第二,情要真。

作文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 但作为中学生,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都不会太丰富,而如果不是真正有感而发或有过相近的情感体验,很难写出真情实感。 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如果作文时“为文造情”,弄不好会显得矫揉造作、虚情假意。 因此,在作文过程中,必须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唤起一种真切的感受,将自己真正融入文章中去。 当然,这就需要同学们在生活中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注意观察生活,因为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知、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第三,情要美。

生活中有形形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是各不相同的。 文中所抒发的感情,迎合哪类趣味,诱发人性中哪一部分,也有高雅和低俗之分。 即使记录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者的个性和心境的差异,写出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 应当知道,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只有高尚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才能让读者产生良性的共鸣。 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是健康向上的,要符合普世的价值观、伦理观、是非观、美丑观,杜绝消极、低沉、偏执、极端的情绪。

第四,情要浓。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浓烈真挚的情感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 这就是说,我们在作文时,只有自己先被深深打动,才能打动别人。 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 《包法利夫人》 时,一天朋友去看望他,敲了几次门都无人回应。 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 一问才知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 可见,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浓烈感情的结晶。 考场作文也如此,大凡高分作文亦是考生强烈感情的凝聚。 情浓,方可意切,意切,方可动人。

在作文中如何才能达到上面提出的四点要求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体察真情。

平日里要善于体验和享受身边人的关心和爱护,观察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从中发现和领悟世间的真、善、美,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感受。 这样,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把自己积累的丰富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除了善于感受、挖掘、体验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外,还可以借助阅读这一渠道来获得情感积累。 特别是阅读那些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会深化我们的情感认知,获得触类旁通的感悟。

二、巧妙传情。

文章要打动读者,不光要注意选材的精当,还要注意表达技巧。 表达得好,可以使动人的题材倍增其情;相反,若表达不当,本来真实感人的内容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读者觉得虚假。 为此,构思时,既要选题材,使其便于承载情感,又要选体裁,使其便于传达情感;既要谋划全篇,又要注重细节。 文章如果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既没有线索可寻,又没有章法可依;若是再加上平铺直叙、详略不分……读者必然难以接受。 因此切记:叙述,要简明扼要;描写,要浓墨重彩。 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要运用好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通过细节和景物去感染读者,烘托气氛,间接抒情。

三、文采彰情。

篇8

一、“深刻”的作文怎样炼成

1.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拥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增强思考问题的心智。并及时善于用笔记录生活,把它当作生活中有趣的一部分,长期坚持将有可能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情感得到表达。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点就是看作品中是否融入了真情实感,是否发自内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在如今90后00后学生大都关注一些非主流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在课内课外去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将其思想扶正已经迫在眉睫。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结合班内学校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让学生写以感恩为话题的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就写你生活中的、给你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曾经令你感动过的小事,就行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需要惊天动地。记得曾经的一次学生讲评作文课上,刚开始有人读出50分的优秀作文时,教室后面居然有人偷偷说“高大上啊”。之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当读到第三篇时,教室里格外安静。是一位女同学的作品,很简单,没有夸张排比,只是叙述了一次晚自习后,妈妈帮她洗脚这一件小事。后来,她的这篇文章在校报上获奖了。我想它之所以获奖,大概真正打动评委老师的不是它的结构、不是它的语言和技巧,而是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所以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对待一切新生事物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罗丹早就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们的大多数高中作文都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那么见到这些问题后怎么样去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关键要看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怎样去看待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找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纠结于一点不放,不要将问题引入一个死胡同。

二、作文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学科众多,导致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将大量时间用于写作,所以只能在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作文能力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在写作中的素材最好的来源就是社会的热点事件,同时在新课改以来作文的题目也越来越多是考察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可以看出,社会热点类作文成为了考察的新型重点题目。所以是否关注热点已经成为了高考作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2.拓展写作的思维

从本质上说,作文属于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及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说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怎么样去拓展我们的思维呢?这就需要突破原本教育的束缚性,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学生答题方案只是为了成绩。并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文章不能展现学生自我个性,这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不足。影视作品,报刊杂志都可以。总而言之要于无声处,去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不是带着枷锁被动前行。

3.培养哲学眼光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从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如何拓展写作思维这两方面入手,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一定要有哲学的眼光。写作本身就是文学的表现形式,而运用哲学的眼光去写作,文章才会更加深刻,更加吸引人,才会引起读者的思考。

三、方法技巧

篇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必须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他们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写客观世界之真实,抒主观世界之真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关心尊重学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可以值得信赖的人。这样,学生不但会更爱你,而且会经常向你吐露心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要以作文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只有学生胸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并引导学生勇于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探究。教师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心灵与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抓住时机,趁势引导,使教学目标悄然转变为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尽情去玩。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引导学生坚持写随笔,让学生写写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从现实生活在中积累写作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教师都要肯定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中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文思就会纵横驰骋,从而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作文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材的课文都是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作文的真谛。学生在受到原型的启发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将记忆中的表象进行严格构思、加工,从而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读,自由地想,无拘无束地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快捷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没有语言积累,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正确地利用电视和电脑网络获取信息,激发想象的故事,引人思考的问题,大胆想象。

创设一些有价值且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这样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作文练习要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儿童眼中的世界,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作前的指导和作后的讲评、修改。我们在指导与评价学生作文时应把真实与否作为重要尺度。要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讲评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即学生自主、合作修改,通过批改,从而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做好准备。老师批改学生作文,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共同讨论修改一个学生的作文,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缺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作文修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积累 情感 素养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情感世界是人类活动中的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作文是对生活的写照,同样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真实的体现。如何让学生以情作文,以情动人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如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要努力培养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说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说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同样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今,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1 以周记为起点,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沉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2 加强历史文化学习,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3 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背影》中父亲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令人叹服。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海啸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4 教师真情体现,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去某所中学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所举的事例是他自己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而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奔涌而来的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逐渐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真正让学生在笔尖下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