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7:2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级职称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级职称职称论文

篇1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如何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竞争趋势日益增加,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对建筑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行业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保证提高企业的中和素质和正佳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从而使生产经营理论有效的实施,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和资料的可靠性,以防止经济内部出现偏差和重要方针决策失误,经营风险等推行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内部管理行政控制主要包括对计划、决策、生产、质量、技术、设备、物资、人力资源、销售等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对财务收支的批准权限、计划预算、核算、审核、分析和处理各种会计信息资料及出具财务报告的手续、程序、步骤和方法等的控制。一下我们讨论建筑企业内部错在的问题,病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一、建筑行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当今,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起也对自己的内部员工不够重视,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不够合理,而企业的管理者对该行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根本就为学习过该行业的知识,并且,由于企业的领导对企业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起不了相应的约束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严重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失调现象。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切内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大部分建筑施工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由相应的机构制定的,往往是各个部门一起总结后,综合起来作为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有点就是概括的比较全面,但是,制定的制度不够专业,且约束力低。并且许多制度自之间存在冲突,发挥不出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次,企业内?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倍钥刂浦贫热狈ψ愎坏娜鲜叮嬖谀诓靠刂浦贫炔煌晟疲葱辛Σ畹认窒蟆?/p>

各个项目风险制定不够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对市场的风险预防不够积极,且防御机构不够完善,对风险的评定缺乏该口型的认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对市场的调查来自与一小部分的调查,对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岁管理和控制断魂南国各方面带来的不利没有预定的估。

企业内部控制监制不够得当,内部审核不被够严谨,尤其实在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严格的执行。通常,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和纠正体系。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在财务和建材挑选上工作态度不认真,由于企业受先前观念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整体监督意识不强,法律认识弱。当今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学历低,业务生,缺乏判断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只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企业应如何使建筑行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得到完善,何使企业的内不控制制度严格有效的执行?如何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内容: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与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整体工作人员对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一寸的主流意识,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力量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各单位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业务组织形式和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两者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支持,而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内部控制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的管理文化中,可以使建筑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内控实施的效果就好,企业的效益也就好,竞争力也就无形中加强了。

(二)重视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货币资金作为建筑企业内流动性最强、控制难度最大的资产,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其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上,主要存在资金管理分散、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图一时的方便设立多个对外银行账户,使得资金无法集中管理和使用,同时多个银行账户也给资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如果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资金被侵占、挪用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如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还可以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但凡是涉及到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负责,同时会计审核人员要把好关,做好凭证的复核工作。建筑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管理,明确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程序以及具体可以批准的金额等。

(三)重视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人员是受所有者之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可靠地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筑企业参与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会计人员转换为会计信息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全面的掌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同时,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作为各部门考核激励的依据;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信息与沟通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的编制表现出来的,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毋庸置疑,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由会计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重视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和预期目标的取得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地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得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的级次就越多,经营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就越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客观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视成本效益和企业人员的素质情况,将内部审计外包,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三、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明确的得出,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最主要的因素决定于公司的内部人员,所以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意识最为重要,其次,企业的内部制度的执行力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逐渐完善,另外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监督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企业要着重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时监督,确保其严格的执行,才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丁玉海.论建筑行业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 2011(17) 85-86

[2]马玉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商情》2009(13) 34-35

[3]马冬梅.浅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1) 91-92

[4]刘世.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 113-114

[5]罗胜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01)

[6]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5)

[7]梁晟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规实务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4)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3.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篇2

政府在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工程造价指标进行分析,以便明确各项收入支出是否合理,从而审计费用。

1.1做好审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全面调查待审计的项目,搜集整理并分析归纳有关工程造价的各项资料、信息,比如招投标文件、工程合同、设计、施工、竣工图纸、设计变更、监理签证资料,以及材料设备采购清单、各种报价单等。同时,熟悉并核对所有设计,施工和竣工图纸,进行清点。

1.2工程费用

1.2.1人工费。

在各类工程费用中,人工费是频繁变动的一类费用。为了控制人工费用的比例,笔者将通过本文具体分析实际结算人工费和预算取定的人工费之间的偏差。比如某高架桥工程,涉及140片后张法,40米T形梁的人工费的审计。实际结算的人工工日工资单价比预算定额取定的单价要高,但同时实际施工的工日总数相应缩减,据此计算出人工费预算为9000元/片,共计126万元。实际费用仅为112万元,比预算费用减少了14万元。相比之下,实际支出并未超支,表明施工单位的实际费用控制比较合理。

1.2.2材料费。

材料费主要观察工程材料用量总数,材料使用量情况,对比预算用量和预算费用。在某一处中桥施工中,预算钢筋用量为218.35吨,同时预算考虑2.5%的损耗,实际钢筋用量223.37吨,超出预算5.02吨,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并未发现材料浪费以及非正常使用的情况,同时损耗也在正常范围之内。由于清单中包含了损耗,因此必须将所统计的钢筋总量中撇除超预算的部分。钢筋部分一律参考施工图纸计入工程量,切记重复多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预算多采用定额单价,且钢筋作为主材定额中属于未定价材料,且钢筋市场价波动较大,因此必须掌握材料市场价格信息,严格控制材料单价,并根据掌握的材料价格信息,准确核实材料价差,并分析其合理性。

1.2.3机械费。

机械费是施工所用各种机械、设备所消耗的机械台班数,台班费用。以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为例,乙方外租摊铺和运输机械,此项机械费应先根据预算,分解沥青混凝土摊铺和运输机械,考虑施工损耗和机械降效,核算每单位混合料的机械费,从而审核此项机械费是否合理。

1.2.4管理费。

管理费,就是将实际费用以工程项目、部门、预算费用等标准进行归类汇总,然后与目标费用对比分析,针对超预算的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明确相关责任部门,避免浪费工程成本。

1.2.5设计变更费用。

审计之前,收集并核对变更联系单是否俱全,是否有相关负责人员签字,是否有先施工后补签的现象,同时确保设计变更的工程量的真实性,查看变更签字时间是否与施工时间一致,对设计变更与工程签证进行严格区分。现行管理规范中提及,这两项变更均属预备费,不同的是,设计变更联系单必须由设计单位统一开据,工程签证则由现场施工人员出具。

1.2.6建设单位管理费等费用。

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设计文件审查费,研究实验费,交竣工验收试验检测费,联合试运转费,生产人员培训费,前期工作费,占地拆迁费等费用以规定的计价程序与相应费率按规范计算,结果与国家标准对比确定各自费用是否合理。

2费用审核重点

2.1工程量的审核

要求按照定额标准全面复核已统计的工程量,明确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重点排查是否有重复计算的工程量。

2.2单价套用审核

合同中已规定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按合同价执行;合同中没有规定清单外工程量,按类似综合单价执行;合同中没有规定同时没有类似工程量综合单价的,按照现行国家及各省市,部委的规定,双方约定价格执行。

3结语

篇3

除了授课过程中“与时倶进”地讲授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技前沿知识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设置或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注重理论研究和解释实际的课程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尝试探索某个知识点的历史起因、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选择生物工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知识面背景不同,有不少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领域的课程,许多是怀着好奇心理来上这门课的,还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来混混学分,被动来听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否则课堂气氛不好,学习风气不理想,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必需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

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进行教学或者考核,能够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所以考核学生的成绩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独立查阅文献、认真思考,并且言之成理地写出来,结论即使稍有偏颇也是允许的。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飞跃。

二、课程论文及答辩的实施方式

(一)课程论文选题

选题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直接决定着课程论文的质量和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介绍本课程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动态,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将自己的选题范围报上来,经过筛选和课堂讨论,确定最终的课程论文选题和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并且会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与思考心得结合起来,满怀信心和热情地投入到选题后的研究中去。

(二)查阅文献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查文献不做学问”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目查找各种资料,并进行仔细地分析、辨别,使知识和能力趋向统一。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或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生须熟练掌握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国内外某个研究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本领,贴”。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前人的工作,才能胸有成竹地撰写自己的课程论文。

(三)课程论文撰写

因为许多大学生没有撰写课程论文的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拿出几篇撰写规范的论文给学生讲评,告之如何将所见所想用科技论文语言来表述,如何安排符合逻辑思维的论文结构和层次,甚至逐词逐句地帮学生确定题目、摘要、关键词、段落层次和结论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表达思维,锻炼初步的论文撰写能力。另外,教师也会将那些不规范的论文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历史上因为论文不规范而科研失败的实例,让学生懂得细节的重要性,写出比较规范的课程论文来。

(四)论文评价和交流

学生要想写好自己的论文,必须经过课堂的讨论和交流,对比差距,查找缺漏,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程论文。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向,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端正态度很重要,因此就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某一个同学的研究工作。如果他确有缺点和不足,教师要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式,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所在,对进一步的修改进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评自己,通过传阅其他同学的论文,客观评价自己,交流心得,做到知己知彼,不断提高自己。

(五)课程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课程论文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论文成绩展现给大家看。这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材料、课件和图片,努力在限定时间内将自己复杂枯燥的研究用简单热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富有感染力地激发听众兴趣。答辩过程中,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认知深度,鼓励其他学生都来当答辩委员会成员,只要与课程论文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深化理论学习。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应从论文的选题质量、论文的理论性与科学性、论文的写作水平、论文答辩表现4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公正和公平,又不失趣味性。

三、设置课程论文及答辩的教学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一点最值得一提。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后,在选题过程中,许多学生就会将目光投向当前研究比较热点的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发酵产业等。特别是2007年11月最新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揭晓后,学生对获奖领域的“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点,对细胞工程和胚胎干细胞工程理论进行了详细地讲述,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这一生物工程的前沿进展。在确定选题时,就有学生将重点放在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道德方面,建议开发其他组织代替胚胎开展干细胞研究。而在2007年11月20日日本和美国有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人皮肤诱导为类干细胞后,有学生喜出望外地打电话告诉我,仿佛这一研究成果是他做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有多高。

(二)启发了学生和教师今后的研究

教学相长,这一点在通过课程论文及答辩的教学尝试中得到了体现。很多时候,任课教师由于长年的教学或科研,思路比较受局限。在做课程论文及答辩的进程中,教师因和学生一起探索了某个科研进展,从而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如,从细胞融合技术上,有学生结合自己玩网络游戏的经历,提出了“人兽杂交”的选题,并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了人兽杂交的历史背景、研究意义和进展,既很吸引眼球,也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监管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教师和其他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撰写课程论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课题选择过程中,学生广泛阅读,能増强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资料利用的过程,能提高其掌握文献检索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解释资料的过程能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撰写论文和论文交流答辩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参加了答辩后,认为自己敢于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这对于其将来提高演讲能力、普及科学知识、参加毕业答辩都有良好的助益。

篇4

近年来,省教育厅也提出了课改培训要求,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做出改变,另一方面也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做准备。学院可以制定计划,不断分批次选送骨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学习,并通过各项措施实施起来。这是一种辐射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对其他教师进行改变,具体的形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在领导团队的指导下,对某个城市的一部分广告设计公司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整理出有哪些代表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针对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这些转变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还要通过对往届毕业生或者是在岗实习学生进行详细的访谈,这样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各个职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明白每种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这样教师吸收社会的经验的同时,更好地明白了企业的需求,再转达给自己的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较广的适应性,还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自己的针对性。这也是要求学校应该在培养平面设计基本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培养各类技能型人。

二、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一)为特定的岗位培养特定的人才

经过调查与研究,再结合专业特点,平面设计可以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有二个学期的基础学习,三个学期的专业设计学习,一个学期的实践。第一、二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四、五学期学习专业课,同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设计一些主题项目,第六学期则主要是实践,进入专业教师技术服务的设计公司,所有学生参与公司的设计项目,可以采用工作组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这样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岗位情景,让学生适应公司的运作模式,以便将来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在分组时,每组大约4到6人,并安排一个项目负责人来进行项目整体的协调与组织,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派适合的任务,例如草案设计、图纸表达、设计报告等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负责人还要促进学生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真正进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实际设计项目是怎样运作的,把学生培养成公司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只学了知识却不会运用的应试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符合科学规律,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点,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最终通过实践培养出社会真实需要的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架

要注重培养平面设计专业人才,这是教学培养的目标,更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不等于能力,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结构,应该分开分析,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新型的应用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了解未来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结合企业单位专家意见,形成平面设计专业自己的新课程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致分六个模块,这是最基础的体系,运用到不同的工作中并不是绝对独立的,是相互融合,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简单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专业素养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新课程体系主要是从能力角度出发的,教育指导思想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直接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工作。

(三)注重工作过程,加强专业课程培训

工作过程事实上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不管完成地好不好,都是要有结果的。这就要把企业的工作流程体现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直接面向社会的教学系统。这是直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模拟的岗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走向工作。这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具体了解工作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更直接的的方法就是针对职业岗位模块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校内训练平台。更是可以引入企业机构,让学生参加真实的项目的制作,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从最开始的草图到后期的修改,学生要掌握核心软件技术,特别是新兴的高科技。这也方便了学生熟悉生产环境,学会如何与工作伙伴相处,培养最重要的应变能力。

三、学生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

如果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原本的实践意义。他们应该独立完成项目,在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完成后师生对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制定的方案,学生独立去完成,要保证整个项目是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进行,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应对各种突发问题时积极思考,不是想着寻求帮助,已达到项目规定的要求为标准。

四、结束语

篇5

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与人类社会和整个宇宙建立起广泛的感官交流的、精神融合的、敏感而又坚韧的生命。坚韧的生命表明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受教育者生存下来;与宇宙自然融合则为使个体更有质量的生存。而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实现自我物质与精神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是取得保持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客体的认知、适应环境的最优原则、信念与方法等。因此让学生树立实现其个体与社会幸福的价值观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的。

中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为封闭式课堂教育,其实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其价值观的形成起始阶段为教育所提供的现成价值观而非实践。与一般理性观念形成过程一样,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价值观指导——实践检验——认可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反馈。中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根源于这四个阶段。

一、价值观载体的偏差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承载既定价值观,因此中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与选文有密切关系。如果选文的价值观得到中学生的初步认可,则会内化为中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并被运用于实践当中得到检验与调整,进而得到认可,反之,则会遭到排斥,无法内化为中学生价值观并指导其实践。

中学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学科知识与人文思想意识的载体,在一定观念指导下筛选出的选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建构向学生传输编者指定的思想观念。作为价值观工具性偏差具体表现在:1.中学语文选文在题材,思想内容,尤其是篇幅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中学语文教材企图选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目来进行教化,但是由于选文本身篇幅太小无法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选文缺乏细节与人物丰富其内容,使语文选文的形象性、趣味性与可信性减弱。小说在选文类型中趣味性与形象性最强,然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所占篇幅较少,而重要的是节选,在容量与表现力上大大被削弱,小说的主题思想内容不能被读者领略,文学的教化力自然随之减弱。2.选文对客观世界的刻意净化,尤其是对社会的片面展示。选文主题包括表现爱情完美、家庭幸福、友情真挚、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等,即使偶尔出现消极悲伤主题的课文也极度隐晦。

由于中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限制,教育必须采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但是方式的简单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简化,对人性中不可避免的自私与社会丑恶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二、价值逻辑论证的缺乏

人性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根源,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其次才是社会的,人的一切终极价值指向都是自我,即保障自我利益,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任何价值观必须以尊重个体价值为前提,未能保障个体合理价值实现的价值观都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对于人性的全面了解,是赋予友情、爱情等个体价值观合理性的前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等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支撑。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幅与选文标准的限制,导致许多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选文中所呈现的价值观是显性的价值观,而实践要求的价值观由显性的集体利他主义价值观与隐性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构成。

价值观合理性逻辑论证被忽略,对人性本质与社会性关系的误导。社会性是在人性基础上发展而来,人性的本质特性必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时首先是为个体的,其次才是为社会集体的,而且根本上是为个体的,人性的首要特征是个体性。这一特征是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根源,也是一切价值观被接受的前提。然而中学语文学科的主导价值观是带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利他主义价值观,由于学生思辨能力限制,再加上学科性质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语文教学都具有唯利他主义至上,而批判合理利己主义思想的特点。语文选文中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分别有着勇敢、无私奉献、爱国、勤奋、智慧等完人倾向。语文选文教学对人性的误读就是以社会性代替人性。

人结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建立是功利性的,威胁社会利益的行为必定遭到禁止。而维护社会利益的主要准则即为道德与法律,这是集体利益至上的理论基础;同时维护社会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体利益,因此,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个体有追求利益的自由。遵循功利原则的市场经济突显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市场经济种种现象的阐释基础。

价值观泛指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价值的大小即为利益的大小,感情则是利益大小的主观反映。感情建立于客体对以主体的利益以及随之带来的精神愉悦。感情往往倾向于喜爱给自己带来利益大的事物,而厌恶损害自己利益的事物。因此价值观决定情感观。感情是人性的最集中体现,没有人性作逻辑支撑的感情便失去了可阐释性。

逻辑合理性的遮蔽使中学语文选文的价值观蒙上了浓重的虚无道德主义色彩,在实践中导致其中学语文教学价值观不能初步内化为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一部分,使价值观的传播在初始阶段即遭遇失败。

三、实践反馈检验的缺点

实践对价值观与能力同时进行双重建构,而价值观又是能力形成的前提与基础。能力是在一个人的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意义就是实践,没有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为实践不但是能力的来源,同时也是能力的检验者与显现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能力是执行实践,即应该怎么做,以便主体能更快地驾驭客体的一种人的力量。而知识又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即知识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前人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尝试有些行为作用于客体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而有些行为作用于客体则会快速,省时,省力地取得预期效果,正是以这种方式才产生了知识。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只是对当时经验的总结,而知识拥有者只能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而不能完全重现知识产生的场景,因此知识运用得越熟练,人越能在客体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变通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一个人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变化,都能变通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时候,便形成了能力。

由此可见,能力的形成要求以价值观为基础,包括对客体认知,主体想当然的预期等,而实践是价值成熟稳定的唯一介质通过多次实践反馈使价值观得到修正。但是如果环境处于非常态状态,则会因此影响实践,使价值观的成熟发生偏差。

由于中学生实践活动的限制,其价值观的检验途径只能以间接为主,亲身体验为辅。具体途径有两种,其一是语文选文及教师的肯定与强调,以选文中人物及作者的实践检验代替中学生个体的实践检验,这种检验往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另一种途径是社会实践的直接检验,包括中学生个体对社会的观察、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社会的直接检验与中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更容易被中学生所认可,当语文课堂价值观与社会直接检验所得到的价值观反馈不一致时,中学生更倾向于社会直接检验所得到的价值观。再加上中学语文教材选文脱离现实,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选文的影响力都不及贴近中学生的社会直接检验。此时,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与语文选文中所内含的价值观一致时,语文学科的价值观就会内化为中学生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一致时,中学生的价值观就会相异于中学语文学科引导的价值观。

篇6

根据大家普遍接受的现代化定义,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它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大约1780~1860年),它从英国的工业化开始,然后向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和北美扩散。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继续向波兰、俄国等中东欧国家和日本扩散。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下半叶起,工业化在广大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展开。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两个阶段:1861~1917年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1917~1991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现在俄罗斯正面临着艰难的第三次现代化转型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913年,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之后居世界第五位,但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39%。1985年,苏联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40%。[1](p249~250)俄国和苏联现代化的目标都没有实现。旧俄国在1917年被革命,苏联也在1991年瓦解了。两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本文主要就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1861~1917年)的障碍机制谈些浅薄的看法。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一般是由内部自下而上自发的渐变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结果,资产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俄国的现代化则是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打败后通过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启动的,沙皇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主角。由于市场发育不足,俄国的现代化带有国家行为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但是,沙皇是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改革不得不照顾贵族地主的利益,所以俄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处于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

在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农奴制始终是主要的障碍机制。当14~15世纪农奴制在西欧各国消失时,农奴制却悄悄地在中东欧国家兴起。俄国是农奴制延续时间最长、表现形式最为野蛮的国家。1807年,拿破仑在华沙公国(1815年后称波兰王国)颁布宪法,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年,普鲁士政府废除农奴制。1848年,奥地利政府废除农奴制。唯独俄国的农奴制延续到1861年。在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时,农民却被迫交纳远远高于当时土地的市场价格的高额赎金。对于农民来说,支付赎金是一场掠夺,它夺走了农民多年积累的资金,阻碍了农业经济按市场原则改组的过程,使俄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这种掠夺农民的暴行在易北河以东的农奴制国家和地区的确是罕见的。1861年改革不仅没有废除中世纪的村社组织,反而加强了村社的经济职能。农民赎买份地,地主不是同农民而是同村社签订契约。村社限制农民离开农村,遏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拥有土地的数量,地主占去了一部分农民的好地。俄国农民的不自由和任人宰割的状况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

在改革后的40年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农民的份地不断减少,从1861年的4.8俄亩(1俄亩等于1.09公顷)减少到1905年的2.6俄亩。农民缺乏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小生产者的地位限制了他们与市场的结合,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奴制残余的主要表现。根据1900年的资料,在私人所有的土地中,贵族占有79.8%,而农民只占有5.5%,商人和市民占有12.8%;20世纪初,拥有500俄亩以上大地产的地主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形成了拥有5万俄亩的土地寡头集团。155个大地主的土地面积达1620万俄亩,几乎占全国私有土地的20%。[2](p494)由于农民缺乏土地,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地主可以通过工役制继续奴役农民,他们让农民用自己的农具和耕畜为其耕种土地。工役制妨碍了地主用先进农具和雇佣劳动者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根据列宁的统计,在欧俄43个省中,有19个省的地主经济资本主义制度已占优势,这主要是波罗的海和西部各省;有17个省的地主经济工役制度占优势,这主要是黑土省;还有7个省是混合经济占优势。

俄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它涵盖了19世纪50~90年代。改革后的20年是工业革命进程的扩展或粗放阶段。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然后扩散到食品业和机器制造业、五金加工业。莫斯科是纺织工业的中心,彼得堡是机器制造工业和五金加工业的中心。国家全力扶植重工业的发展,而由市场推动轻工业的发展。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不得不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进口外国机器。与此同时,俄国大量出口谷物。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融于一体。从19世纪80年代起,工业革命进入集约和结束阶段。90年代,俄国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代资本主义冶金、燃料工业基地和石油工业基地在顿涅茨和巴库建立。工业生产年均增长9%。从1893年至1900年,共修筑了2.2万俄里铁路,比前20年修筑的总和还多。到1901年,全国铁路增至5.6万俄里,形成了完整的铁路交通网。在国民经济总额中,工业生产总额和农业生产总额持平。城市化程度达到15%。俄国艰难地由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但是,俄国远未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高涨为1900~1903年的工业危机所打断。发生危机的重要原因是农业落后和国内市场狭窄。在危机之后,俄国进入了战争和革命的年代,经济长期萧条。从1910年起,又进入经济高涨时期。1910~1913年,工业生产增长45%,年均增长11%。[3](p22)其中轻工业增长32%,重工业增长67%。[4](p7)工业生产广泛采用电力和内燃机,俄国工业的生产技术现代化达到新的高度。这次工业高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

俄国工业化的设计师是谢尔盖·维特(1849~1915年)。他在1893年制定了《工商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加速工业发展战略,即以国家干预为主导,以财政稳定为杠杆,以保护关税、出口粮食、引进外资、征收重税为手段,以缩小与西欧国家间的经济与技术差距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但是这种战略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基础上的一种牺牲农业来换取快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重工业的发展和铁路的建筑是在与农业市场几乎完全脱钩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农业的落后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工业化和落后农业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与农奴制残余和中世纪村社的矛盾。随着1900~1903年经济危机的到来,维持的工业化政策受到批评,1903年他被免去财政大臣职务。

为了改变农业的落后状态,实现农业现代化,1906年升任大臣会议主席的彼得·斯托雷平(1862~1911年)着手实行。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消灭村社,扶植富农经济,扩大土地私有制,保卫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业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此,他拟订了1906年11月9日法令和1906年3月4日土地规划条例,该法令和条例经国家杜马、国务会议审议通过和尼古拉二世批准后成为1910年6月14日法律和1911年5月29日法律。

斯托雷平的实施情况如下:截止1916年1月1日,共有2478224户(占村社农户的22%)和15919208俄亩的耕地(占村社耕地的14%)脱离了村社。一共建立了154万个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占全体农户的12.5%),拥有耕地1510万俄亩(占全部份地的11%)。[5](p199,p250~251)斯托雷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谷物的收获量从1909年起(除1911年外)呈上升趋势。1913年达54亿普特。1909~1913年,全俄谷物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特,人均谷物产量500千克。地主和富农的谷物产量占一半,其余一半由中农和贫农生产。谷物的商品率为26%。[5](p440)所以,革命前的俄国农业,自然经济还占优势。斯托雷平摧毁村社的目的没有达到,还有近90%的农民仍在村社生活。改革没有触动半农奴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继续为土地而斗争。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仍然是俄国农村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俄国农村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反对农村资产阶级的斗争正在展开。

专制制度是俄国现代化的第二个障碍机制。俄国现代化进程是由专制国家来推动的。维特的工业化方针也是借助专制国家的作用来强制推行的。但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以及资本主义企业自主精神、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的发育,又使专制制度面临挑战。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冲突不可避免。

俄国专制制度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早在基辅罗斯时期,就接受拜占廷帝国的政治传统。众所周知,拜占廷帝国是君主专制国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权力于一身。13~15世纪,东北罗斯遭受鞑靼蒙古统治达240年。15世纪末建立的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深深打上了亚洲专制主义的烙印。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年)自称沙皇,享有拜占廷皇帝的权威。沙皇专制制度代表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属性在300多年的历史中不曾有任何改变。沙皇俄国是欧洲独一无二的专制集权国家。彼得大帝(1682~1725年)实行改革,把俄国引向西方,开始了俄国的西化进程。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开明专制”,大量引入法国启蒙文化。但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没有实行全盘西化政策,而是把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9世纪60~70年代的“大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但是,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比经济的现代化更为滞后。“大改革”竟没有把建立俄国式的代议机构即国家杜马提上议事日程。在各地建立的地方自治会议、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却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培育了一批立宪主义者。1905年革命才迫使沙皇政府真正走上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轨道。《10月17日宣言》赋予人民有人身不可侵犯的权利及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使它同国务会议一起成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被拖延100年的国家杜马终于召开。1905年的《10月17日宣言》和1906年的新版《国家根本法》是俄国政治现代化和国家法制化的转折点。但是,沙皇仍有任命官吏、解散杜马的权力。沙皇专制制度仍是旧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障碍机制。

东正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其对皇权的依附性和保守性,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三个障碍机制。

当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988年从拜占廷接受基督教时,罗斯被纳入统一的欧洲文明之中。1054年,基督教发生东西教会分裂,欧洲文明分为以使用拉丁字母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两部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新教从天主教脱颖而出。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莫斯科逐渐取代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成为东正教的中心。1510年由普斯科夫修道院院长费洛菲向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提出的“莫斯科—第三罗马”的理论成为东正教会的意识形态。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同东正教文明从此长期处于对抗状态。

天主教—新教国家实行二元领导,教会和国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东正教国家则实行政教合一,皇权凌驾于教权。教会靠国家和地主赐予的地产维持生活。俄国东正教会适应国家的需要,向广大教徒灌输虔信上帝、忠于沙皇、服从地主的思想,成为沙皇政府统治人民的驯服工具。东正教会还因其墨守陈规而成为沙皇政府反对改革、镇压革命的重要力量。东正教会的依附性和保守性逐渐削弱了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反官方教会的旧礼仪派和各种教派纷纷崛起,无神论思想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东正教官方教会随着沙皇政权的衰落而衰落。

当然,东正教在历史上也发挥过积极作用。每当国难临头、外敌入侵,东正教会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14~15世纪摆脱鞑靼蒙古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中,在17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反对波兰和瑞典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在1941~1945年反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中都发挥了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萨哈罗夫.俄国通史: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СахаровА.Н.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сначалаⅩⅤⅢдоконцаⅩⅠⅩвека)[M].莫斯科,1997.

[3]舍佩列夫.1904~1914年的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工商业的政策问题(ШепелевЛ.Е.Царизмибуржуазияв1904~1914гг.:Проблемы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йполитики)[M].列宁格勒,1987.

篇7

1.1未按规范流程实施操作

机电工程实施环节,一些施工项目均具有着明晰的操作流程及规范。施工环节并未因循所规定的内容运作,一定引发运输及检测等环节的不良事件的出现。比方说,于机电工程运作环节不但需考虑设备吊装,还应保证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便于施工环节显现相应问题,亦可以有效应对。安装设备吊装环节因循配电设备、冷水机组、冰箱及电组等运作,一定将检修机电设备的一些问题引发出来。由此可见,机电工程施工操作不按照规范的流程来实施,自当显现相应问题,增大了检修及调换设备的难度。所以,随意运作机电工程操作,会引发较为严重的机电项目施工质量上的问题。

1.2工程使用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机电工程实施环节,最为重要的因素包含设备及施工材料质量。一部分规模不大的小企业贪图眼前,借助一些施工举措,节约施工材料,不重视施工设备导致设备及材料潜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也使得机电工程于运作环节效果不佳,实质上对本身也没有产生预期好的成效。

1.3设备符合施工要求

机电工程严格要求着对配套设备,着眼当前,市场中匮乏机电设备型号的界定准则,有着较多的类别,这就给采购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采购设备的过程当中,显现出施工规定和设备型号并不吻合的情况,加大了施工难度。所以,施工机构要谨慎进行采购设备活动,最大限度的择取组合式或者整套性质的设备,并非不考虑长远的重视单一局部的准则,工程的安全及进程直接受到设备好坏影响。

2针对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2.1改进施工方法与操作工艺

机电工程施工环节,一定预先策划操作工艺及施工策略,所以要重视科学设计。策划操作工艺及施工策略,一定参看项目的实际形式和施工主体本身的能力,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借助资源规定区域运作项目示意图,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变为现实。具体策划中,应当注意严格的遵守施工规章制度,因循流程具体实施;严控不利于机电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确保质量;此外,将反馈问题机制强化,秉持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准则;最后严格监管项目施工质量,在摇篮中扼杀潜在的问题元素。

2.2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

试图确保机电项目实施质量,第一步需着眼于采购工程元素。采购项目材料这一过程潜在着很多显现比较容易的不良因素,施工主体需要洞悉并探究施工图纸、使用技术等,只有细致的研究才能做好物资采购,取保原则性问题不出现。采购者实施采购要重视材料质量,一些时候要检测材料样本,进而从根本上将特别低劣的材料制止。唯有与安全区域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才可以保障机电项目施工质量,使其良性循环发展。此外,采购材料的工作者一定要在洞悉市场材料性能及价格发展趋势基础上,保证具有时效性的购进项目要依托的材料,同时确保质量及价位均非常合理。

2.3确保设备和器具的质量安全

篇8

(一)动力机制

现代高职教师管理倡导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管理转变,其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意愿,促进教师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开发与发挥。从本质上讲,就是激发教师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教师行为的自觉、自制源于内心的情意与激情,任何外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如果没有内因配合就难以发挥作用。基于此,重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动力机制是教学能力形成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是一个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矢量,不仅提供了教学能力健康成长的导向指针,还能最大限度地“引动”教学能力成长的各种内部力量。探索教学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首先要追根溯源,寻找动力之源,找出动力之根本,然后才能将其转化为最直接、最现实的内部推动力量。什么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动力之源呢?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条件与成长过程,本研究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决定了教师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又决定了教师的责任和情感,教师的责任和情感又能决定教师对教育工作投入的深度或强度。因而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决定着教学能力的发展进程与演进方向,理所当然成为了推动教学能力提升的动力之源。要培养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关键是要强化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形成尊师重教的教育环境和人人争当一线教师的氛围;就是要改变目前以“官本位”为轴心的管理体制与分配机制,重视教师的诉求并实现薪酬向一线教职工倾斜的伦理,真正提高一线教师地位和待遇;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组织的向心力,让教师真切体会到职业教育的前途与价值。

(二)促进机制

促进机制是教学能力形成机制的“助动”系统,由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外部因素构成。从教师自主成长理论来看,教师成长需要有外部的帮助。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是激励。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有可能发挥到80%~90%。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潜在的素质与潜力,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积极性。二是劣汰。劣汰能使教师形成竞争的外部压力。一般说来,教师内心较为敏感和脆弱,劣汰的压力一定会激发教师特有的自尊、自信以及要求尊重和努力成功的品质,从而自觉调整自己,使压力迅速转变为动力。三是助长。助长实质是通过某种干预形成直接推动,如教研活动,或通过搭建平台、在多方互动中形成间接推动,这两种推动力量往往是交叉与融合,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促进机制形成了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外部推动力量。促进机制是一个可变量,可根据时间、条件、对象实施不同的机制。如择优劣汰机制(岗位择优骋任机制、教学考核劣汰机制、学生自主评课与选课机制等),激励机制(成果表彰机制、分配机制、职称评聘机制以及提升一线教师政治待遇机制等),助长机制(教师传帮带机制、名师导师的帮扶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助教机制以及开展教学第二课堂机制等),创新发展机制(教学改革创新机制、专业应用与发展机制、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机制等),继续教育机制(学历进修机制、技能培训机制等)。

(三)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教学能力形成机制的“驱动”系统。系统以系列管理制度为指导,通过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实施一般性和常态性的教学能力成长方式,在具体实践行为和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运行机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监督与引导。监督与引导能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修正并改进教师教学不良行为,促进教学行为与过程的规范,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其二是评教评学。评教评学能促进教师教学认知和自我修正。一个好的评价本身必然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驱力,这种外驱力在与教师的不断互动中会逐步被自我接纳,形成渗透于教师身心的内驱力。其三是管理与检查。管理与检查能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教学及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增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运行机制是能力系统的主导和核心内容。实践中运行机制的实现首先要强调行为的自主与自觉,即需要对教师自觉态度予以“启动”,开启教师自我实践意识以提升教学能力的态度与精神。因为只有基于自主提升需求的发展才可能是持续、高效的,才有可能根据个体的差异性自适应地调节实践的行为方式与时空,才有可能进行自觉反思和自我觉醒,发挥教学主观能动性。然后要建立相应制度。制度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过程进行管理的纲领性指导文件,由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组成。如教学督导机制、教学考核机制、教学日常管理机制等。

(四)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是教学能力形成机制的“操控”系统,是教学能力形成的组织保障,履行着组织、管理、整合与调控功能。控制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整合与优化,即整合相关资源,发挥资源潜能,优化机制环境,提供成长条件。二是管控和调控。在整个系统及过程中,控制机制实施条件、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总调控,并对系统决策、运行、监控和反馈环节进行总管控,以提高机制运行的效率。三是解构与重构。传统能力培养机制有许多思维定势,极易成为新形势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障碍与干扰。要克服这些定势干扰首先要解构传统,革除机制中不合时宜的成份,破除机制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惯性与隋性,积极化“负面干扰”为“正面影响”。重构,也就是要重组程式,突破传统时空框架,对机制进行研究创新,以释放活力,激活动力,促进机制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控制机制首先要健全组织,并通过建立如下的组织发挥作用。一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可通过研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成长的研究,提供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指导,推动教学技术成果实践应用。二是教学能力发展与资源中心。该中心可组织开展教学能力培养培训活动,有效跟踪、指导和控制教师教学行为与过程,接受教师教学的咨询与指导,促进教师教学交流和教学资源成果的共享。三是学院(系)一级教学团队。院(系)可根据教学发展、改革与社会服务的需要,有计划地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团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师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与学习。其次是行使管理职能。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成长的行为、过程,以及所需资源、环境、体制、机制等需要不断进行解构与重构,需要不断进行整合、调控与优化,需要实行强有力的有效管理,以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机制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

(五)保障机制

任何机制的实施及其成效,都要建立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高职教学技术性与实践应用性特征,以及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强烈依赖,推动了高职学校不断改进办学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保障机制是教学能力形成最直接与最现实的推动力量。保障机制的作用:一是常规教学条件的改善,如专业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等。二是教学能力助长环境的改善,如第二课堂活动环境建设等。三是职业教学环境的改善,如校内教、学、做于一体软硬件场境,校外工学交替、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生产实习基地等。四是社会专业服务环境的改善,如开展社会技术应用与服务的途径与渠道等。五是现代教学资源共享条件改善,如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校内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学习平台等。六是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如良好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以及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与精神环境等。

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机制的实现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个体条件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也受心理活动的支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体条件主要是指教师内在心理条件。

1.高职教师个体心智条件。

教师内心的成熟、成长是教师成长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教师个体心智的成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会敞开胸怀。教师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大多背负着抱负与梦想,但现实种种怀才不遇的寂寞与感伤,极易关闭他们敏感和脆弱的心灵之窗。其实,学会敞开胸怀,吸纳别人的关怀之情,无异于心理维生素的补充。二是学会放低自己。放低自己不是放低理想、抱负,放低自己是一种谦虚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从小事做起的心态。只要有了这种心态,才能避免因过高估计自己而使心灵遭受现实之伤,才能使自己在从零、从小、从低的行为姿态中容纳更多、变得更强、升得更高。三是学会认识自我。教师要有自我意识,学会认识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要自尊、自爱、自信,但切忌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甚至目中无人;要谦虚谨慎,小心翼翼,但也要避免自卑、羞怯、畏缩和低人一等的心理意识。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是两种极端自我的表现,已成为目前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四是学会正视矛盾。事事皆有矛盾,困难无处不在。不能因矛盾而忧伤、愤怒,怨天尤人;不能因工作的困难和生活的不顺心如意就心灰意冷,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要学会正视现实矛盾,学会控制自己情绪,让自己永远有一颗快乐的成长之心。五是学会舍弃舍得。工作中,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要知道某些方面的东西逐渐舍弃后,另一方面的东西也会悄悄临近。面对面对功利化的社会变迁,高职教师要学会超越,固守宁静,善于放弃,让大学精神与理念统领自己的精神世界。

2.高职教师行为心理条件。

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离不开其行为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一惯性的个品质的养成,这些个品质包括:一是要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帮助教师认识理论,检验知识,体会过程。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强烈需要教师大胆实践、大胆尝试与大胆创新。二是要勤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对于教师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不应忽视思考的作用和力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要多角度、多形式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三是要善于合作。“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却不可估量。团结能形成合作的力量、集体的力量。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群体,需要教师有合作的意识,需要在集体的智慧中实现人才的培养。四是要乐于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高职教师是学习力量最强的一个群体,应该成为学习对象的楷模,终身学习的榜样。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有助于丰富学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3.高职教师职业心理条件。

教师职业发展缘于自觉与自知的情意,更缘于职业的态度与精神。要实现职业发展,必须培育职业心理条件。一是要树立正确态度。“精神引领行为,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只有真正地认同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才有可能把职业或岗位当作个人生命勃发与价值实现的载体,才能用心极致地做好工作,激发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二是要培育内生需求。一个人只有内生的需求与渴望,才能推动自己的成长进步。教师要有自己的内生需求,要有对教学工作的依恋与依赖之情,要培养自己内在的发展特质,逐步养成开拓创新的激情、成功与发展的欲望、成就的体验与自我激励的意识与品质。这些内生的需求与发展特质是推动教师成长与进步的动力之源。三是要培养职业素质。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培养教师职业素质,就是要培养教师职业教育的理念与观念,培养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培养教师职业教学与实践的技能,以及教师教学发展的特质,这些职业基本素质对教学能力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高职教师职业压力条件。

人需要适时的增加压力,有了压力才能唤发斗志与勇气,加速自己的成长。高职教师目前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一是个人压力。表现之一是职称评聘的压力。职称评聘对教学科研提出了一定要求,形成了科研的压力。这种压力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从而提升了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表现之二是生存压力。高职教育越来越激烈的办学竞争,使高职院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教师“铁饭碗”的打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这种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将迫使学校进行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校本压力。规模扩张后的高职院校处在内涵建设时期,对教师教学及其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连同学校实施的竞争与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自觉提升。三是社会压力。教师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师的成长。如国家教育政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关注会影响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学生对专业报考的选择,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教学的信心和力量。还有市场的诱惑,社会功利化的变迁对当今教师教育态度与专业精神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

教师主要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成长的,是学校环境发展的产物。学校组织提供的教师健康成长氛围,是教师教学能力成长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环境。

1.正义与公平环境。

学校组织作为一种教育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也直接制约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积极进取、充盈正气的组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正义的领导集体。如果教师在一个乌烟瘴气,管理混乱,不务正业,不重视业务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教师就会懒散放纵,变得随波逐流,失去进取之心。同时,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有公正公平的机制与管理。教师在现实的环境中,有追求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亦有各种实际利益的隐性期待。如果在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方面缺乏对一线教师的尊重,侵害他们的利益,将会损害他们对专业价值的忠诚,使他们丧失对教育的责任与敬畏之情。2.信任与宽容环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更应该有容人之短的胸怀和气度,正确对待教师的不足和错误,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尽最大限度地给予理解和宽容,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的熨帖,感受到组织宽容背后的期待,进而以积极的姿态弥补过失,改正错误,拨正航向。只有工作和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教师才能学会宽容,教师间才会有倾诉、沟通和交心,才会建立相互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的背后是信任,信任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推进器。教师一旦被信任,就会变得自信,激发斗志和勇气,激发创造潜能,拥有进取的力量,就会敢于向困难挑战,勇于去解决问题。

3.表扬与赏识环境。

教师大多内心敏感和脆弱,极具自尊、自信以及要求尊重和努力成功的品质,热衷于追求精神的褒扬,荣誉感和自尊心极强,对物质奖励看得很淡。特别是工作中被他人认可、尊重和表扬是教师内心强烈的渴望,也会使教师倍受鼓舞,长久铭记在心。表扬后还要赏识,被人赏识是人类的共性,赏识教育不仅适用于学生的教育,也适用于教师的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受人尊重的职业地位,幸福快乐的工作环境,工作上领导与同行的赞赏,教学上学生的肯定等都会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作为管理者,既要创造表扬与赏识环境,也不要吝啬赏识性的表扬和鼓励。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并适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和赏识性的鼓励,让其在自信、被认可和被尊重中主动张扬个性,发扬优点,培育长处,逐步成长。

4.自由与创新环境。

自由并非无视规章制度,不受任何约束,放任自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的自由是在遵守一切规章制度,接受学校全程管理、监督和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自由改革与创新。也就是在教学上,教师不一定非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拘泥于常规,以固定程式和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有法,教学也无法,只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建构学生新旧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就应该被允许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自由地简化、组合、创新和调节。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及管理任务的同时还应拥有个人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组织要提供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归纳和梳理,对自己的知识资源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实现过程与机理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措施

近十年来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建筑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建筑怎么发展,仍然存在工业化水平低、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特别是上海“楼倒倒”等一批重大质量事故的曝光,社会的目光全部集中到全国建设工程的质量上来。一次又一次的质量事故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一、建筑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工程质量粗糙

许多商品住宅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都非常粗糙,表面凹凸不平,线条横不平,竖不直,缺棱少角,框洞不周正、不对称,色差大,观感效果很差。

(二)以次充好,以劣充优

许多工程施工所用的材料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进场时无材质证明(或伪造假材质证明),更有甚者,故意采购一些不法厂家、不法商家提供的再生材料、不合格材料,进场后也不做试验就直接使用,抽样送检的与施工所用材料不一致,以假乱真,以达到验收的目的,这样的工程交付使用后不久便成危房。

二、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施工方面的原因

首先,工程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过低,各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流动快,新工人比较多,技术培训跟不上,技术工人技术水平较低,上岗前施工员不进行技术交底,工人不按施工工序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这就很难达到质量标准。尤其是许多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工涌人建筑行业,导致了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很快。也有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了省钱雇佣一些即无施工经验又不懂图纸和规范的人员来管理现场,而一味的追求进度,作出一些粗制滥造的工程。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各工序与工序、工种与工种之间没有严格的交接措施,前道工序留下的隐患,后道工序施工者不但不及时处理,甚至蓄意隐蔽,没有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的措施。

第三,施工管理混乱。例如预制空心楼板吊装后不经拨正就进行灌缝,所用混凝土的碎石粒度不加控制,造成天棚和地面开裂。施工现场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随意损坏,严重地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二)材料选用方面的原因

由于材料选用方面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常见,例如浇筑砼所用的原材料:水泥、砂子、石子的质量,抹灰用砂含泥量的控制,木门窗木材品种的选择等,都对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再如某工程刚刚竣工,内外墙装饰涂料,由于质量不过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变色、脱皮等情况:有的饰面砖由于吸水率过大(>10%)及外形规格不整齐,马虎施工,致使有不少新建成的工程,外墙饰面砖釉面爆皮,贴砖空鼓、脱落及灰缝不均匀等质量通病,造成外墙渗水;结构板面在施工中,在提升架口部位的板面浇筑马虎,细部处理不到位,没有注意板负筋位置,造成提升架口部份板面出现不必要的结构裂缝等。由于材料及设置质量低劣而造成的质量通病比较普遍,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

(三)设计方面的原因

1、有些设计单位为了揽到工程一味的附和开发商,在设计上缺斤少两,该设防水的不设防水,该放钢筋的不放钢筋等等,或者用一些不懂技术和设计规范的人员设计出一些不合格的工程,如在屋面防水的设计中,带女儿墙的屋面,发现有局部泛水高度不够,也有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设计不合理,自由排水的屋面上,檐部不作铁皮泛水檐,而且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等。

2、在楼地面的做法上,预制空心板上先抹找平层而后作面层,按这种设计施工的地面和天棚,绝大多数易产生裂纹,在设有进深梁楼盖上,进深梁的上方不加设辅筋,多数均在此处发生大孔隙裂纹,

(四)现场监理工程师监督不到位

施工现场监理行为不到位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监理单位为了寻求经济效益超越资质、借资质承接监理业务,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资格、配备不符合要求,存在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理人员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未进行严格审查,没有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有的项目监理机构甚至未按规定程序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就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许多质量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三、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工程施工材料监理力度,确保工程施工材料质量

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是确保建筑施工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工程监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工程施工材料监理力度,避免工程施工材料对工程整体质量的影响。工程施工材料采购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一定要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监理人员要进行跟踪,以确保工程施工材料质量。同时,要加强工程施工材料的检验工作,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要禁止入场,避免劣质工程施工材料对施工项目质量的影响。

(二)加强工程技术监理和技术文件监理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理工作。首先,要严格监督技术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工作确定了工程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如果技术交底工作出现问题,就使得工程施工方向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其次,要做好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理工作,是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按照工程技术交底开展施工工作,并做好监理记录;要做好工程技术文件的监理工作,其中包括了技术方案、工艺流程、检测手段和检测结果等等,这些对于工程质量的审核以及工程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自控。

如作业技术交底、作业活动的实施和作业质量的自检自查、互检互查以及专职管理人员的质量检查等。施工作业的质量检查,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最基本的质量控制活动,包括施工单位内部的工序作业质量自检、互检、专检和交接检查;以及现场监理机构的旁站检查、平行检测等前道工序作业质量经验收合格后,才可进人下道工序施工。工序作业质量是直接形成工程质量的基础,为达到对工序作业质量控制的效果,在加强工序管理和质量目标控制方面应坚持以下要求。对已完工序作业产品,即检验批或分部分项工程,应严格坚持质量标准。有条件的施工企业或项目经理部应结合自己的条件编制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或工程项目内控标准,或采用施工承包合同明确规定的更高标准,列入质量计划中,努力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四)改进和创新先进的施工工艺

施工单位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工艺的相关监理人员要做好施工工艺的建立工作。施工单位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新的技术培训,还要对监理人员进行施工工艺监理知识培训,使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施工方法,以应用于工程施工,从而达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四、结语

良好的工程质量,是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胡佐立.浅析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J].西部大开发,2010,(7).

篇10

关键词: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问题;分析

一、前言

我国的智能化技术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其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其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且涉及到了多个管理部门和多个学科。电器行业的智能化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对使用功能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综合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能将数据信号及时、有效的传递到主控制设备;做出相应的响应和决定,并发出相关指令的能力。这就要求智能化系统不仅能够实现高度的自动化,而且也能促使各自动化子系统进行高度的集成。对于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更好的促进智能化技术在电器生产中的应用。

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一)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配置

1.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硬件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主要硬件包括计算机系统,备用电池等。

2.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软件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言处理软件、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通信控制与管理软件、CRT显示格式、操作员接口软件、中央日程表软件及标准报告软件,能量管理软件、事件/时间诱发程序软件,以及与相关专业控制系统软件系统,还有其它的一些必要软件系统等。

(二)智能化控制系统结构

1.控制层总线

控制层的总线一般采用RS854标准,其具有监控点多、控制功能强、传输效率高等特点,该控制层采用了并行联网方式,点对点通信、互相独立、组织灵活、系统简洁、有益于长距离传输,连通方便等,这种基本方式更适用于集散型控制网络。

2.双向通信控制总线

现在控制层中一般采用LonWorks技术,该技术属于测控合一的双向通信,该系统具有组网灵活、系统简洁等特点,并且更多的国家都生产了自己的通信的标准。因此,具有LonMark标志的产品,一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可以互换互操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也为LonMark产品提供了无限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认可。更多的专家预测,电器行业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集散型网络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现场总线控制网络。

3.单项控制系统

单项控制系统已经开始被纳入到了电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网络层中,从电器宏观的角度来讲,该系统能够在电器生产流程中更安全、更合理的工作。由于单项控制系统能够由自身独立完成相关的控制功能,中央站仅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因此,该系统没有占用中央数据库的容量,保证系统的单项控制功能和智能化整体效果更加优化。该系统在自控制要求高、工作环境复杂时,更能发挥出其优势,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电器工程设计者的欢迎。

三、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设计人员

电器设计院人才济济,但是能够从事电器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的人才还相对比较缺乏,并且一些设计人员也缺乏相关的知识素质,不能很好的进行智能化工程设计操作。目前,一些智能化设计人员大多是从别的行业转行而来的,他们之间虽然有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专业差别,不能及时的进入工作状态。智能化工程设计技术并非专一,主要有电器设备监控、多媒体会议、安全监控、计算机网络、通信、防盗、机房工程等。一般的智能化工程设计人员仅仅涉及到了一些弱电系统的子专业,并且他们掌握的知识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个设计人员都能很好的掌握广泛的知识面。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而且也要全面的了解智能化设备,以便能够最大的发挥其作用。虽然一些设计院的管理人员对智能化工程设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组织了部分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是能够完全符合智能化工程设计要求的却没有几个,更谈不上进行现场指导了。

(二)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

一些智能化设计人员对相关智能化各子系统比较了解,对设备的各个部件也比较熟悉。但问题是,这些专业人员自从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更不用说对电器行业的了解了,因此导致工程图设计质量较差。这些专门智能化设计人员只懂得进行与智能化相关的设计,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专业进行配合,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智能化专业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匮乏,不能很好的设计好工程施工图。有些智能化设计人员与电器设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能很好的进行专项设计,因此,在电器工程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三)智能化工程设计的规范不完善

电器智能化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和标准。当前,我国关于智能化工程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比较多,但是这些规范并没有很好的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智能化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民用电器设计规范》。我国现在的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中,电器设备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一卡通技术、机房工程、公共显示技术等都缺少相关的设计规范。

四、解决智能化设计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要想更好的促进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专门的技术人才,让他们拥有全面的技术条件,并能够很好的与其他专业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能够独立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智能化系统,更好的促进电器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发展。因此,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就变的非常重要。

(二)制定正确的设计步骤,提高设计能力

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在进行系统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关的设计操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细心纠正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优化,保证工程设计的顺利完工。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及时向用户提供相关的设计资料和设计进展,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双方互补的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三)做好智能化工程设计的评审工作

相关单位应该对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和部门对其智能化系统进行严格的评审工作,对其严格把关,优化整个工程设计体系,并对其操作进行及时的监控,有效保证相关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在电器的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使用不仅可以提升工程技术质量,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更好的促进智能化技术在电器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延安,王建文.智能化工程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2(17):34-36.

[2]郭立力,赵春江.高效FTP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