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6: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作文

篇1

不比跑跳投,专比能说会道的口才运动会,你听说过吗?

第一项竞赛是“数桥”。各小队派一名选手上场,依次用一口气说:“黄浦江上造新桥,南浦杨浦斜拉桥……”谁要是口齿不清、中间停顿或者吸气即刻罚下场,桥儿数得最多者为优胜。

第二项“当家人”游戏则提出了新要求,出示“柴米油盐酱醋茶”,3秒钟后隐去,要求大家依次对着话筒,顺着背一遍再倒着背一遍,连续进行30秒钟,谁要是背错、重复或停顿一个字立即淘汰出局。

第三项是“假如我是……”一分钟即兴演讲,看谁一分钟内说得多。

至于最后“智力急口令”就是绕口令比赛了。

玩完活动之后,我们又如何在玩中学作文呢?

其实,作文真的很简单,口才运动会的4项活动分段落去写,就是做到了作文有层次。每段围绕一个活动具体生动地记叙与描写,就可以使文字如画,展现出当时的活动情景。4项活动抓住一两个重点去写,其余略写,就做到了详略得当。至于课堂活动中,老师的开场白、讲解、示范,同学的发言、表现,我们课堂的行动、气氛、场面,同桌的表现、我的收获、精彩对话、幽默语言、搞笑动作、精彩瞬间等,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我们来欣赏一下郑子心写的《特殊运动会》的一个片段:

篇2

我向往的中学生活

中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美妙的名词。从小学开始,我就好羡慕中学的哥哥姐姐们,因为他们可以在那么美丽的校园中成长、学习。不久,我也踏上了通向中学校园的光明大道,圆我一个美好的梦。

我向往中学里那灿烂的知识光芒,向往中学里那美丽的花草、茂盛的树木。尽管不会有小学的同学,但我并不会放弃每一丝与人交往的机会。中学是一个拥有来自各个学校同学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小鱼,正吸收着阳光的营养、海水的滋润。我一直向往着温馨、美好的生活,中学就好比一个大家庭,给了我温馨;老师又好似空中的繁星,让我们回想起走来的“脚步”,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即将告别枯燥的小学生活,开始了我新的梦。告别天真的少年时代,我迎来了我的黄金时代。告别昔日的云彩,我捧起金色的太阳,踏着青春的节拍,和着鸟语花香,开始我绿色的遐想……中学是一朵绿花,是我们暂时的家;校规是纪律,锻炼我们自己。怀着几分欣喜与浮躁,我踏入了校园,陪伴着热情好学的同学们,打开绿色遐想的门。这里是学习的圣殿,是绿色的一片。草是绿的,山是绿的,水是绿的,歌也是绿的,把天空都映成一片绿色……

“寒风虽冷,挡不住矫健的步伐;秋雨朦胧,遮不住坚毅的目光;生命如歌,掩不住嘹亮的号角;人生无常,摇不动绿色的信仰;飒爽英姿,何曾露出脆弱的面庞”。何况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无论刮风下雨也抹不去我们奋斗的恒心;我们是祖国的幼苗,无论艳阳在天或是寒冬腊月都挡不住我们成长的身影;我们是父母的希望,无论困难重重还是轻松自在都不会让我们有任何骄傲的想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指导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中学生相对城市中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相对较少,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这是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欠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不能为孩子的写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如何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水平低的瓶颈,让农村中学的作文写出特色,形成风格,农村语文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 采集民间文化,培养乡土情结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民俗文化底蕴丰富,涉及民风、岁时节俗、民间花会、民间的音乐、舞蹈、歌谣、戏剧等众多方面,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就在同学的身边。在学生采访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取精华去糟粕,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获取当地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拓展写作的范围。

2 利用校本课程,认识乡土文学

常言说:它山之石,可以供玉。教师可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有目的的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描写乡土生活的散文,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犁田放牧等都可以走进作文中,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写作的素材。当然,阅读优秀的散文,其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精巧的布局等无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写真事,诉真情,体现乡土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4 观察农村景色,了解自然景观

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如:大诗人陶渊明能在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中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的佳句,足以说明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可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和体验。所以,为了配合写作教学,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生活的活动,如到工厂参观,到野外踏青,到田间采访,到菜场、乡下观察,然后组织笔会,互相交流习作。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生活积累,自然也产生了许多佳作。

5 体验农村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拔草喂兔、放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劳动实践也将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就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谈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展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只有这样,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才会创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学作文 情感 想象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04-0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作文教学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有写作动力。当一个人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去探索追求。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1.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素质教育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体验态度,它可以使人对事物产生倾向性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很多中学生由于环境的限制,每天的生活单调枯燥,缺乏情感体验。因此,写作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提笔忘词,痛苦无奈,焦躁不安。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指导时,尽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诱发学生把内心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在写作指导时要尽量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2.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表扬,特别是写作的点评上,我始终奉行当众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作品中的一小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用得好,都要给予鼓励,对于这些“闪光点”,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以此激励和延续学生的创作热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或者小组内互找,学会发现和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样,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文的美,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充满创作激情。

二 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不知如何下笔,主要在于平时不懂得如何积累素材。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单调,每天“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这样的生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有意义、有趣的事,导致学生下笔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学生单调的生活模式,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中教师加以协助,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其次,要求学生多花点时间去看书,读报纸等文化资料。注意积累名人佚事、先进事迹、民间故事等素材,养成随手摘写素材的习惯。有时在阅读中碰到好的词、句、段,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思路开阔,文思敏捷,行文顺畅。最后,要学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事,随时写下来,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的感触。这样才能积累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 开拓思维,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人的大脑综合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很多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因而写出的作文犹如白开水,平淡无味。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1.续写课文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主题、任务,创造性地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若干年后,于勒叔叔发财致富,回到家中,根据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去描写发财后的于勒叔叔回家的情景,详细写出各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这样的续写灵活有趣,使学生热情高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改写课文

篇5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

一、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你想要表现的内容

文学艺术讲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的是另人感动的,赞美的东西。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我们要发现的主旨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教改后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取了大量的与学生同步的生活题材。因为只有这样,教材才能与学生生活相同,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作文也如此,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选出来,写成文章表达中心,才会感动人,才会收到中心鲜明、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效果。作文水平才会提高,成绩才能上去。

尤其是记叙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写日记,观察生活中所有的发生过的现象,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把它们写成文字,在心底留下一个影像。待到作文时,把作文的中心与曾有的影像一对,以生活写“中心”,文章肯定充实而有意义。初中议论文,相对讲有些简单。生活中的例子发生过的事情,比如那些英模人物的事迹,那些罪恶的轨迹……也是学生写作文中典型有说服力的例证。这些例证好似法官手上的铁证,运用到文中非常有力度。总之,作文素材的积累,第一位要向身边事,生活中索取,这是最好的取道。

二、要多看书籍、报刊、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来提高素材的积累

学生生活毕竟简单,范围小,哪有那么多的材料可以获取呢?因此,我们虽然提倡写生活,但写起来,仍然觉得窘迫。那么我们就要挖掘第二条取道,从书刊、电视、网上来探寻、收集,积累作文材料。应该说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这条道路是阳关道,道上风景更多、更美,所以学生多读书,多看有益的、有价值的网络作文素材,搜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提高作文素材积累,提高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写文章要引经据典,这里的“经”与“典”就是历史上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东西。古人教学就是读书,反复读,直到会背诵,教师也没有怎么讲解,不像现在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解释。但古人的作文水平却很高。这说明多读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在前两个内容基础上,会演绎,也就是会虚拟一个材料

生活中没有,但却合乎逻辑,也可以叫做“编”一个材料。这一点做起来比前两项要难,真的在生活中发现的,我们可以用录像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作文中。在书本中、电视上、网上看到的,我们可以把它拷贝在作文上。而这种方式,让我们去创造材料,以生活为基础。加上想象联想,塑造一个新材料就不好说了。这就要求一个学生前两项的基础功上非常扎实。

当然,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第一项是第二项的同步,第一、第二是第三项的基础,第三项是前两项的飞跃。

篇6

作文教学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写作技巧讲述过多,且不易操作,结果出现老师讲得云山雾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等到下笔时,腹内空空,难以下笔。只能像挤牙膏似的拼凑。老师没有有效的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开始抄袭范文。抄袭之风在中学生中相继蔓延,且愈演愈烈。其结果,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学生越抄袭越无自信,越没自信越依赖抄袭。陷入难以摆脱的学习困境。有些教师,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默许了学生的抄袭行为。让作文教学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惑,让学生顺乎天性的喜欢作文,用心作文?根据自己常年的教学实践。领悟新课改的总体要求,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新认识,希望对教师同行能有点帮助:

一、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思维,在教学观念上要革故鼎新,摒弃固有的落后观念

认真学习和领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形势下,作文教学也要顺应潮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教师解放思想,才能放开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才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只有解放学生作文思维,给予学生作文自由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快乐、勇敢的作文风气,促使学生树立我写我心的作文意识,才能走出一条务实创新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

二、对于教材中的作文题目,应灵活运用

教材中的题目,作文要求略显苛刻,写作难度相对较大。有的并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需要做相应的变通。比如作文类型为话题作文,在学生对话题作文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先可适当降低难度,从命题作文开始。然后,再进行半命题,自由命题练习。在适宜的情况下引入话题作文。对于某些学生不易把握的话题,教师可以采用分解法,将笼统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可操作化。以便于学生接受。比如作文话题为“成长”,可以先让学生用“成长”一词造句。造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话题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下一步,按所造的句子为题目写作文,写作的难度就会变得容易。

三、对于写作前的指导力求简单,倡导“先说后写”的作文流程

以放开束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写作前的讲解。面对学生,教师夸夸其谈。大讲特讲所写文章的立意、谋篇、详略安排等要求。事实证明,写作前的指导过于详细,反而影响学生的思路。他们或许听讲得时候津津有味,但下笔时却无所适从。因而,在写作前,给学生思维松绑,是很有必要的。写作前不定目标,让学生先大胆地写起来。允许学生拿到题目后,先自由地与同学讨论,激活思路,然后下笔。先说后写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很奏效。

四、坚持限时作文的训练模式

写作文的时间必须限定,应该当堂完成作文,并交给老师。这样有利于增强时效性,能督促学生们积极把握时间,养成快速写作的良好习惯。对于应对考试作文,这一点尤其重要。同时,当堂完成作文,而不是放到课下完成,这种做法,从时间上也能有效遏制学生课下抄袭范文的现象。

五、尝试推广作文批改的新办法

与以往老师全批全改不同,作文收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批改。然后再由老师批改。学生用铅笔批改,老师用钢笔批改。具体操作办法可灵活掌握,可以一对一批改,这种办法能好处是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过程。也可以选择作文水平较好的同学作为主要批改者,其他同学分小组观摩评论。如果时间允许,也可先个人批改,然后小组讨论。学生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确立了自己的评判标准后,教师再加评改,对于所有学生带来的触动尤为深刻。教师的评改方式也可灵活掌握。当堂公开评判典型性学生作文,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原则是分等级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公开评点,指出同类作文的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也允许学生当堂讨论提出改写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评改作文的办法,很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收效显著。

六、学生作文批改后要重新誊写

然后将誊写的作文收录成集。保存下来。学生誊抄作文的过程,就是再次学习的过程,就是再次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上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同学和老师的两次批改,写作者对疏漏之处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重新誊写。就是把作文批改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化,为鼓励学生重写作文,教师可指定相应的激励办法。比如,改写后重新打分等等,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在誊写的过程中收获到别样的快乐。

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作文教学和时代接拍

时下,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条件上网。然而,大都不能利用上网,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这事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空间,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写博客。这是开展作文教学的一大契机。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开展作文教学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倡导学生自己开通博客,写日志。腾讯空间是练习写作的最佳场所。网络日志尤其能反应一个人的真性情。是练笔的有效途径。倡导学生互踩空间,留言和评论。这也是交流思想和练习表达能力的方法。

篇7

1.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茸呈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理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2.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盲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4.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5.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颐此失彼。

6.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篇8

理想的中学,不是一幢幢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只是幽静、淡雅。操场中央,花开得十分热烈。桃花、白梨、黄菊、腊梅,周而复始地为校园展示出季节来临的气息。篮球场、足球场……设施齐全,面面俱到。每当那神圣的钟声一敲响,教学楼里便传出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心语以及老师的孜孜教诲。

理想的中学,生活不必太过轰轰烈烈??就像在浓郁的咖啡里加一勺糖,有滋有味就行。初中生活免不了更加繁重,但是,我们却在篮球场、跑道上,足球场里……找到了一份欢乐,容纳着那小小的心。于是,在各种团体比赛中,健儿们大显神威,同心协力,在体育史上创下一个又一个神话。偶尔回眸一笑,使人顿觉心旷神怡,意气风发。教室里,我们唇枪舌战得面红耳赤。可每当得知了谁是谁非时,对方却轻轻地“噢”了一声,既而又风风火火地投入到了漫无边际的题海中。

谁说中学没有苦?苦是学海深,书山高;谁说中学没有乐?乐是苦中生,泪中悟。中学生活是一本书,请让我们翻开前3页,去描绘一片美妙色彩,去留下一片灿烂辉煌。

理想中的中学,正在知识颠峰中,向我们招手!

篇9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抓好背诵,让学生做足、做好涵咏的功课,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门径。

所谓抓背诵,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实际,有目的、有选择、有步骤地让他们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和现当代经典文章。“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从《文选》的作品看,入选者必须具有‘沉思(指深刻的艺术构思)’和‘翰藻(指华丽的辞采)’的特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注意文质兼美。”[1]

文质兼美,是选取背诵篇目的主要标准。

语文靠积累,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如何积累?背诵,恐怕是最有效的途径。如果我们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就不难发现,尽管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但在“诵读”这一环节上,确实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了灿若星辰的文章大家,使汉语言文学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古今文学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读书为达到熟读成诵,常常读到口舌生疮;宋濂苦读成诵,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有确凿的记录;清代文人张溥,单从书斋名——“七录斋”,就可对他抄录诵读的辛苦略知一二……直到晚清,许多国学大师还是把诵读看作自己学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当代作家也是如此。巴金先生12岁时就能背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他自己曾很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港台作家三毛、琼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中,随时都会有令我们叹服的引用恰切的古诗文,又何尝不是来自于他们头脑中背诵熟记的内容呢?

由此可见,汉语言的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之一就是要“背诵”。没有经纶满腹的积累,就没有出口(手)成章的表达。

背诵,是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存储,它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比那些看起来复杂抽象的理解分析要大得多。具体来说,语文作文教学中背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诵能够规范、锤炼、丰富中学生的写作语言

文章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古人把写文章称作‘属文’或‘缀文’,意思是把字连起来就成文章了。如果仅就字面上说,这话是不准确的,把字密密麻麻无规则地连在一起能算文章吗?写文章是把字有规则地连在一起,这个说法才比较对头。”[2]因此,写好文章就必须进行语言训练,掌握语言的连缀规则。那么,这个语言规则该如何训练和掌握呢?笔者认为,熟读课文和其他相关经典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是最好的方法。因为熟读成诵才能够真正汇入血液,牢固掌握,随时候用。

二、背诵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尤其是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并能够积累丰富、翔实的写作素材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继而产生持久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长期利用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背诵而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供检索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结合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素材,随时检索调用这些背诵积累的材料,从而使得文章有“质”有“文”,进而达到“文质兼美”的理想水平。

三、背诵能够加深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感受、怡情养性、谙习布局谋篇的技巧

背诵是深层次的阅读。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3]朱熹《读书之要》中说的“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4],即是强调在反复吟咏中加深理解。背是熟读的结果,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诵读者的思维参与,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直至成诵,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也会了然胸中,进而融会贯通。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斯言诚哉!

四、背诵能够增强学生作文在语言、构思、结构等方面的模仿自觉性,从而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不,成人也是一样)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5]中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模仿,就没有形成自己写作风格的机会。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6]背诵是全面把握文章形与神的阅读,下意识中即可以模仿,下意识中即可以出新。

“语文教学脱离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没有出路的;但只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而轻视或忽视文学教育也同样是片面的”[7],背诵是文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经典语料。只有累积了丰富的经典语料,作文时才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8]背诵之利,利莫大焉!

综上所述,背诵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理性回归,是提高中学作文教学实效性的必要路径;忽视对语言材料的背诵积累,中学作文教学必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陆逐,居志良,杨峻岩.作文训练与作文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7]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

离学校还有不到二十米的距离时,我就看到”华侨中学“四个大字高高的挂在牌坊上,我抬头一看,在蓝天的映衬下,教学楼显得格外地"巍峨雄壮"。从牌坊下走过,映入我眼帘的是两排绿茵茵的大树,是那么的"高大挺拔“。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到了学校门口,进人学校首先看到的是初三的那栋大楼,初三教学楼前面是高大的升旗台。

往前走十几米,再向右走几十米,就看到那宽阔的篮球场,篮球场左边是体育楼。还有几台乒乓球桌,右边是足球场和跑道,足球场上的一大片绿茵茵的小草显得十分显眼,跑道旁边有着一排苍翠欲滴的树木,像一排草原哨兵一样站在那里。

篮球场往前走十几米就是初一的教学楼了,对了,初一教学楼前有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四合院,是我们学校独有的特色。初一教学楼后面便是我们初二的教学楼啦。我慢慢的走向教室。我们教室旁边是长廊,一下课,我们班的同学们就会去那里走一走,放松一下心情...

正当我欣赏美景时,同学们已经陆陆续续地回校了,他们一蹦一跳,互相聊着天,纷纷走进了教室。于是,我随着大家走进了教室。不一会儿,上课铃声响起了,我的耳边传来了一阵阵朗朗读书声,这又给学校增添了一股 热闹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