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4-06 02: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篇1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2008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篇2

高中语文作文名言(经典版)

1)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2) 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3) 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 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 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6) 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7) 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8) 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9) 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10) 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11) 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1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3)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14)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15)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16)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7)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18)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19)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20)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高中语文作文名言(最新版)

1)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3)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4) 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5)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 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7)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8)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11)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2)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3)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14)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15) 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16)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17) 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18) 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19) 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20) 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高中语文作文名言(热门版)

1)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3) 时间在流逝。

4) 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5)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6)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7)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8) 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9)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10)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11)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12)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13)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14)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15)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 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17) 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18) 命运是那些懦弱和认命的人发明的!

19) 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20) 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觉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来的

看了高中语文作文名言还看:

1.高中语文作文名人名言

2.高中语文名言积累

3.高中作文名人名言大全

篇3

The first day, the first lunar month i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In the morning, at first light, I was woken up "crackling" firecracker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day has arrived!

I quickly wear good clothes and ran out of the door. Ah, the college, a lively scene: adults are put all kinds of firecrackers, artillery, salute, and so on, in the courtyard become ocean cannon. Children also have a place, all together, put up a rotating cannon, of green, red, yellow, and accompanied by into "bursts" bursts of sound, some kids a little scared, put up a spray firecrackers. See here, my hand was itchy, hurried back to take off firecrackers...

At home, the family is in the package dumplings, the whole family harmony, happiness, what a warm family!

On this day, I had a happy, New Year's eve, our family is a lot of joy!

On New Year's eve, at 8 o 'clock came, also began in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Watching the funny comedy, listening to beautiful songs, after our family of eight people, clap your hands, laughing. Ah! How I wish our family every day! I'm looking forward to Chinese New Year, I'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I grew up a year old, I think, after grow up one year old this year I should work harder, more filial to parents. I will do it, I will do it! I will not let parents disappointed.

Finally, I wish you all a happy every day, every day

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早晨,天刚亮,我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了。这预示着,正月初一已经到了!

我急忙穿好了衣服,跑出了房门。呵,院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大人们正在放各种各样的鞭炮、大炮、礼炮等等,院子里成了炮的海洋。小孩子们也有一席之地,大家聚在一起,放起了旋转炮,还伴有隐隐约约的绿色、红色、黄色和“哧哧”的响声,有些小孩子有点害怕,就放起了喷花炮。看到这里,我的手痒痒了,急忙回去拿鞭炮……

回到家,家里人都在包饺子,全家人和谐、幸福,多么温暖的一家人!

这一天,我过得很快乐,除夕之夜,我们家更是欢乐多多!

除夕之夜,8点来了,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了。看着一个个搞笑的小品,听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我们全家八口人,一边拍手,一边笑。啊!我多么希望我们家天天都这样!我好期盼过年,我好期盼过春节呀!

篇4

According to the pre-qin literature records and xia, shang and Zhou Li scope,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can be generally up long mountain, mount tai in the east and west of Huang Hezhong, downstream for activity are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of yangshao culture and longshan culture of these two types of neolithic culture, as the pioneers of the han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The two civiliz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irc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the ancestors of the han emperor and yan emperor in the central plains tribe alliance leader and an outbreak of e. springs, yan emperor trib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huangdi tribe, yanhuang alliance into shape. Later, they defeated here in integration involved problems.the zhuolu war nine li group leader human-god, expand the coalition forces to today's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n to yan tribes and huangdi tribe as the main body, and formed a larger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 here tribe of huaxia tribal alliance, huaxia basic fixed source. Before the 2100-2100 B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scenda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group has established the xia dynasty,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In 221, before the qin dynasty unified China, huaxia clan from division to unity again. Han the pre-qin period claimed to China,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 and gradually appear "han" claim. Therefore, huaxia clan has another name: han. But the original title "huaxia" did not disappear, but with the name "han" used together ever since.

According to genetic research compare migration history record of fudan university, the expansion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s mainly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bile population. Before the jin h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later due to factors such as always fine the disorderly moves southward migration, migrating south han and gene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language different aboriginal mixed in southern China.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history of this mass movement has also changed the civi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ensity.

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篇5

何妨吟啸且徐行

福建一考生

“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先生如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激发了许多人的斗志。然而静静地思考一下,将人生定位为一场赛跑,无疑是片面的。诚如阿尔卑斯山山路上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所言,生命本该边走边看。人生路上,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的这句话掷地有声,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伟人虽逝,苹果帝国仍存。有更多的人受到“乔帮主”的感召,也开始不甘平庸。在人生的赛道上,狂奔不止,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似乎成了当下许多人的信条。比尔・盖茨的微软世界,乔布斯的苹果帝国,的确在以不可预知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也印证了一句名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然而,真正能够改变并创造世界的又有几人?

人不是机器,无法重复单一的指令。前不久,河北馆陶一中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赵鹏,因不堪重负,服毒自杀。在叹息生命脆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是什么压垮了一个教师曾经挺拔的脊梁?赵鹏一直在“奔跑”,然而,繁重的工作使他陷入了生命的泥淖。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盲目的奔跑,常常会让人陷入无知无觉的癫狂状态,无法自拔,最终沦为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梭罗说:“我们被迫生活得如此认真,敬畏自己的生命,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我们说,这是唯一的方式,而事实上,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生活方式。”他徜徉在瓦尔登湖湖畔,徐徐前行,享受自然,探寻生命的本质。这样的生活是何等悠然自得。

人生需要弱水三千,也需要淡水一瓢,孔子就对颜回盛赞有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当然,人生路上的吟啸徐行绝不意味着要我们放弃对生命的求索。人不一定要思想崇高,但一定不可以低俗;人不一定要活得伟大,但一定不可以甘于平庸;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至少我们能够问心无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应当借鉴海子朴素而纯真的理想,边走边看,在赶路的同时不忘欣赏路边的美景。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大千世界的一粒微尘而已。远离人世的纷争困扰,还生活一片蔚蓝的天空。人生并非只有紧张激烈的比赛,并非只有笔直坚硬的赛道,并非只有旗鼓相当的对手,还有爱、有愁,有奋进、有低潮,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人世短短几个秋,何妨吟啸且徐行!

【素材还原】

这篇满分作文主体部分运用了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与河北高中教师赵鹏的两例素材,前例素材直接安排于段首,便于引出后面的议论;后例素材则是在该段总领句以议论方式出现之后才将有关素材推出,且为一叙一议方式。我们来还原这两则素材的基本面貌,即可知晓这位考生是多么精于选用素材而为其文旨服务的技巧。

素材还原现场一: 史蒂夫・乔布斯,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他践行了自己“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的人生诺言。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病逝世,享年56岁。

还原链接:上面还原的有关乔布斯事迹的素材,属概述方式,但较为具体。考生佳作中侧重将乔布斯成功及其影响的素材引入,涉及“说和做”两方面,但因其作文重点在议理,故素材提取得十分精要:“‘我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的这句话掷地有声,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伟人虽逝,苹果帝国仍存。有更多的人受到‘乔帮主’的感召,也开始不甘平庸。”

素材还原现场二:赵鹏,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教书,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每天周而复始地与高三学生一起出早操,直到学生晚上就寝,一天的工作才结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赵鹏,成为一名高三班主任后,每天无休止的重复工作,以及“工资月光”的生活,让他感到窒息。或许是来自生活、工作、经济等各方面压力,2012年4月27日,在收到4月份工资的这一天,在距离高考仅有38天的日子,不到30岁的他查看完当晚学生宿舍,返回办公室,拉上窗帘,关掉灯,将一瓶敌敌畏一饮而尽,服毒自杀。

还原链接:考生间接运用了“前不久,河北馆陶一中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赵鹏,因不堪重负,服毒自杀。”和“赵鹏一直在‘奔跑’,然而,繁重的工作使他陷入了生命的泥淖。”二句,作为印证论点的素材精华。

【运用揭示】

其一,同样是赵鹏因压力而无法再奔跑于人生之路这一素材,如果以据果探因的角度进行叙议,就会收到另一种运用效果――凸显事件的深沉背景:

赵鹏老师的悲剧让人扼腕兴叹。距高考还有38天的关键时刻,还有18天就要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赵鹏老师就这样悲怆地辞世。学生失去了良师,幼子失去了父亲,家庭失去了脊梁,慈母失去爱子,老父晚景凄凉!(结果展示)赵鹏老师确实有活干,但微薄的薪水,超负荷的工作,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重压,三十岁的东北大汉就这样活生生给压趴下了。(多维探因)

篇6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对于近年出现的“新型材料作文”,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把他比喻为“不设靶心的靶子”。王老师建议考生应对这类作文时“能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是高考作文的成功之路。”王老师如是说。如2007年全国Ⅰ卷给出了一幅漫画材料“摔了一跤”。从立意来看,漫画内容反映的是青少年成长路上存在的坎坷、挫折、错误、过失等。“这还只是漫画最表层的含意。”王老师指出,漫画中“摔了一跤”的是个孩子,80岁了,在父母心目中仍然还是孩子。对祖国和民族而言,我们都是“孩子”。对于地球而言,人类也是“孩子”。“它的含意是如此广阔,新生事物遭遇挫折的事情是无处不在的。”王老师揭秘,“打开立意的角度,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高考中就可以赚高分。”

关注现实、生命,学会感恩、思辨

针对考生如何在作文中拿高分,精华学校语文名师梁德海则表示,学生平时就要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如果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很难应对。

梁老师介绍,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他们眼里只有自我,没有别人,不懂得感恩。而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矫枉”。因此他建议考生,写文章时要时时感恩,处处感恩,这样才能生出同情心,写出的文章才能打动阅卷者,取得高分。此外,梁老师表示,高考作文要高人一头,就一定要进行思想培养。考生要将学过的哲学的一些常识应用于对生活现象的分析。

致力于生活的积累,写作思维的提高

篇7

一、强化审题炼意

无论何种类型的作文题,都必然存在审题这一关。考生只有认真审视材料,揣摩命题意图,带着有形的“镣铐”去“跳舞”,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高考作文要遵循“要求”,照“章”而行;忽视审题,信马由缰,必然招致人仰马翻。但凡好文章,无不是在立意上苦心经营,故有“文以意为先”之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命题,同一个材料,会存有许多立意角度,考生要发散思维,多向思考,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也是立意创新的关键。视角独特,见解新颖,自然会使自己的作文“高人一筹”。

二、彰显思辨色彩

没有感悟和思辨,就没有文章的丰富与深刻。考生作文时要在明确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思维向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角度辐射,找出感触点,抓住动情点,写出深刻感悟,注重逻辑思辨,闪烁理性光芒。在这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考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挖掘素材的深层意义,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使文章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实生活中,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作文,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但要以发展的眼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抒写对现实、社会、人生等的感受时,也要彰显思辨色彩,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深刻而厚重。

三、突出真情、个性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只有用真情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使人心动。而只有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才能胜人一筹。有真情实感和个性色彩是好文章的基本要求:闪烁真知灼见、充溢真情实感是作文“有文采”和“有创新”的重要标志。情感需要以特定的事件为载体,感情“真”首先需要事件“真”,而真实的事件不仅仅是考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还包括自己的所想、所感与所悟。“有个性色彩”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它并非苛求考生的作文全方位优秀,而是强调文章能侧重某一方面有突出的亮点。打造语言的亮点,呈现结构的完美,写作技巧的活用,深度思维的彰显等,都是“有个性”的体现。

四、积累鲜活素材

从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看,关注热点,倡导理性,弘扬人文,注重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显著特征。在写作中,选材通常能够反映考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若选用老套过时的材料,缺乏时代气息,“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文章是难以脱颖而出的。而如果运用与时代同步的材料,彰显鲜明的时代色彩,文章在印象上就已经取胜。考生在作文备考中要特别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尤其要立足于现实,多储备一些现实意义强的鲜活材料。浏览时新报刊,关注新闻媒体,都是很好的方式。考生储备素材要学会分门别类,这样使用起来才会便于选择;强化积累要同素材感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赋予材料新意。

五、借鉴满分作文

作为应届的高三学生,有必要认真研究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这样能够明确作文得分的要点,避免或减少作文中不必要的失分。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推出一些优秀作文,有的被编辑出版,有的被上传网络,有的被报刊刊发。考生可以收集近几年,尤其是前一年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着眼于“为什么这篇文章可以得满分”,从文章立意、结构安排、写作技巧等方面认真揣摩分析,借鉴满分作文的优点,利用“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从满分作文中感受高考作文的评判指向,学习满分作文的写作经验,因人制宜,活学活用,打造自己作文的亮点,无疑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便捷、有效的途径。

篇8

一、语文备考的误区。

我们的高考语文的备考,往往会走进这样的误区,(1)片面追求课外知识及课外练习而丢弃课本;(2)所做的课外试题与课内知识脱节。表现在:对课文不重视,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去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中第五、第六册书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的。另外,一味做大量的练习,模拟试题、仿真题满天飞,结果昏头转向,备考复习效果极差。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做法,不宜提倡。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从误区走出来,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2004年高考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我认为是近年来与课文结合较为紧密的一份试题,从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题目我们都可以找到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1、从教材中获取诗词鉴赏的能力 如2004年高考题语文广西卷第16题——诗歌鉴赏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道题中考查了诗歌的意象——杜鹃,这一意象在人教版的高中教材第四册剧本《窦娥冤》及诗歌《蜀道难》中都有出现(涉及)。在《窦娥冤》中涉及杜鹃的是窦娥许第一桩心愿时出现的唱词“望帝啼鹃”,并且课文有有关望帝的注解;在《蜀道难》中涉及杜鹃的诗句是“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在《》中有“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诗句都借杜鹃这一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气氛。由上可见,如果学生对这几处知识点较熟悉,那么,答这一道题第一问是易如反掌的。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较快的把握试题中的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王维的《过香枳寺》,题目有关”诗眼”的鉴赏,其中涉及到诗歌意境的把握,更是教材中王维诗歌那种幽静凄清孤寂意境的再现.

2、从教材中获取阅读鉴赏的能力如广西2004年高考题的现代文阅读题的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原文的文段是:

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这道题的答对率是较低的,答案是类比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为喝酒(其余略),这种手法在教材《荷塘月色》中就有出现,并且是该文章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即“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故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段话中,作者用“酣眠”类比满月的朗照,用小睡类比朦胧的月光,写得非常形象且有韵味。与郁达夫的快乐的死亡喝酒的类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对该文段的这一手法较为熟悉且能灵活运用,问题定能迎刃而解。

3、从教材中获取高考作文的写作题材

篇9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方法

一、关注细节

1.先“袖手于前”,不急于动笔

高考作文属于“遵命作文”,写作者应立足话题和材料以及命题的视角,对命题者的意图要认真揣摩,尽力做到对其要求能够严格遵守。把想写的内容和运用的手法以及如何进行摆布,还有对写得怎么样能够预计出来,想好这些问题,再进行快速写作。

2.标题鲜明

正如通常所说的题好一半文。把标题拟好,能够达到眉目传情的目的。(1)“痛苦如花朵绽开”和“笑是最美的符号”是巧用修辞进行拟题的范例。(2)“近朱者未必赤”属于反向拟题范例。(3)“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运用诗句进行拟题的典型范例。(4)“生活调色板”和“痛苦不等式”等为巧用行业语进行拟题的典型范例。

3.书写美观规范

具有整洁的卷面和美观字体以及格式正确的写字与标点是高考作文阅卷要求。文面,就是所说的文章“脸面”,具有明晰与美丽的脸面,阅卷人往往会产生一见钟情的感受,“偏爱”你的文章就是自然的结果。运用大小适中的字体,不要出格,太小也不好。注重做到清晰与工整。纯蓝钢笔是最适合的书写使用工具,爬坡字(也就是斜字)和蚂蚁字(太细太小的字体)以及拖尾字(尾笔拖长的字体)是不应书写的字体,而且大小匀称和横平竖直是对字体的要求,追求“养眼”,至少做到顺眼。标点要单独运用格式,力求用对,避免一“逗”到底现象的出现。

4.段落清晰

构思精心和安排认真是对段落的安排要求。力争形成完整的段落、匀称的分布,精彩段落最好出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亮点”。要尽量展示在文章前头,争取做到“亮相”就能获得“满堂彩”的效果,“图穷匕见”是需要避免的状况。文章仅800余字而已,最为适宜的就是安排5~7段(但不包括散文),三大段和太长的首段状况尽量避免出现。

二、写作技巧

1.扣准话题,重现、点题

话题作文,一定要注重把话题扣准。一般结构在安排上遵循开头扣题,对话题重现在中间进行,点题在结尾进行的原则。主要把提示和导语看清,对于所给具体材料的含义要真正理解透彻。高考命题人说,作文材料就是发挥例子的作用,启发和诱导是其目的所在,所以就审题立意而言,注重对材料与话题进行分析,把其内涵真正理解透至关重要。

2.材料作文,勿抛材料

就材料作文而言,对材料紧扣是必然要求,复述材料大段大段展开是绝对不可以的。行文步骤一般遵循“引入材料―确立观点―展开论证―联系现实―得出结论”的原则。主体在“展开论证”和“联系现实”上,“展开论证”可结合正反进行,“联系现实”就是与类似的道理或社会现象进行联系,注重突出重点,自然过渡。

3.事实材料,说理论证

高考作文应注重各种事实材料的运用,要想获得高分的关键在于说理论证。所以,学生论证说理要注重把古代或现代的事例尽量运用其中,一些鲜活的事例最好被采用。用例方式以结合概括段和形象描述段为宜,就是形象描述一个段,再加概括事例段一个,就能够与“内容丰富”要求保持一致。

4.排比比喻,谋求“发展”

得高分要想在发展等级上实现,排比与比喻等修辞手段是必须运用的手法,而且多样化的形式是必要之举。发展等级高分的获得依靠运用句式能完成。但如果想创新形式,对戏剧式或诗歌式以及古文式等进行运用,在平时考试中加强训练就是极为必要的,否则在高考突发奇想而采用就是十分草率的行动。平时得心应手的运用创新一种或两种样式,就为游刃有余和左右逢源地对其运用在高考考场上打下扎实基础。

5.积累素材,有米之炊

高考前要把正面与反面,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方面的事例写作素材准备好,注重把有个性和有影响的事例选择并记录下来。这样记得多了,就会把见识面拓宽了,自然开阔了视野,达到打开写作思路的目的。

上面就是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在短时间内把作文成绩提高的方法,由于笔者受理论水平的局限,所以文中阐述的一些观点合理性可能不足,但确实很实用,这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考生们能够以实际为出发点。结合上述理论,与文中所举的作文案例紧密联系,与自己作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达到去粗取精,相信此方法必然为学生高考作文增加筹码。最后,衷心祝愿考生们高考作文能够获得高分,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篇10

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并不等于说文无“法”。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套独特的写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实,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命题题型,都只不过是题型变化而已,最终的写作能力考查和选拔目标都是不变的。所以,探讨命题规律,总结写作窍门,这些都是作为备考的我们必须要做的。我比较赞同徐飙老师的《我的非教育写作观》一文提出的观点,即我们可以把写作分为教育写作和非教育写作,那么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就属于教育写作。起码来说,学生的写作大多都是为应考而作,这也是千百年来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备考经验,我将高考作文写作的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类别。

[作者简介] 张宇,教育部“十二五”课题组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河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专家组成员,中学名师,中国语文教育协会会员,市模范班主任,从事高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课题――“高考写作热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获教育部课题组表彰,参与教育部课题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编写高考语文书籍8部。

1 和乃万事万物之本

和,有相安、谐调以及平静之意。我们这里所说的“和”,主要包括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等诸方面的和谐关系。“和”这一话题涉及许多方面,例如,和谐、和平、祥和、和蔼、和美、和睦、温和、和气、和悦、和煦、和约、和议、和顺、和畅 、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 、和乐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济、温和清朗、温和美好、惠风和畅、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颜悦色等等。

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和”这一话题并非偶然,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和”就谈不上自由,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和”这一话题是高考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应关注的,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要关注的。可见,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乐”之论让考生探讨“和”这一主题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应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际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国之“和”。无论作文题目的客体怎样变,主体情感是不变的。你可以把客体换成“旧书”“镜子”“国家巨大政治经济成就”“假苹果”这些具体的物象,还可以换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画”“哲理学说”等抽象客体,主体的爱国爱家的“和”之情永远不变。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与你为邻”,是一道典型的写人际关系方面的题目,当然这道题目中“你”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题目背后也隐含着“与你为邻”的另外一个对象是“写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告诉考生,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关于“君子三乐”之论述,是典型的把和谐具体化的作文。一乐为和谐中的和睦,二乐为和谐中的和洽,三乐为和谐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为本的提出,还是人文、人本思想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的体现,都足以证明人类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个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与人发生关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体现。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维等内在因素,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的道德、幸福指数、喜怒哀乐等因素都可作为命题的范畴。“人”涉及的话题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权、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迹罕至、人情世故、人满为患等等。

联系到高考作文层面,“人”这个话题并不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体、有抽象的理解。作文应以主体――人为中心去命题、去创作。从重视客观载体到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正是作文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归根结底,一切客体只不过是作文命题人拿来考量主体的载体罢了,最终还要归结到主体――人对客体的理解与看法上,即怎样达到人与客体的和谐上。在这里,作文命题与写作中的人则具体指写作者这一主体,如果这道作文试题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长问题等,那么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主体”的作文试题,如果这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在主体感知中的地位,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客体”的作文试题。当然,一切文章都是写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关系有些人能理得顺畅些或者有条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顺畅、不那么有条理了。

再具体些说,比如,某一道作文试题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趋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长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考生本人倾向自我一类的作文,我们则把它定位为“主体”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诚信价值观,我的人生画卷,我的职责,我的奋斗等等,这类文章我们说是倾向于考生内心深处的灵魂触动性的东西。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会中一类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对自己的童年有所忆,有所感。童年不单单是童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类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问题也是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幸福是 ”,给考生留下了自由创造标题的空间。幸福的可感性离不开考生,离不开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这道试题也是把命题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这也是高考作文近几年“向内转”的具体体现。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拒绝平庸”这一命题作文紧紧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这一内涵,深刻挖掘自身的价值,培养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题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庆卷的“情有独钟”话题是典型的“人之情”话题。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题 “总有一种期待”,题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个心理学话题,更是一种人文情感话题。

……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话题,直接让考生去体验,让考生用自己的眼观察世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理念,是大势所趋。

3 客乃人类生命依存

客在这里指“客体”,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笼统地说,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个客观世界。物象、自然规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世界气候、就业环境、就业条件、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公共设施等一系列话题都可作为客观世界的客体进入考生的视野,走进考生的高考作文写作之中。

这里所说的客体,一方面,从命题人的角度讲,命题人选择某类素材中的具体物象就是命题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点,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从考生写作的角度讲,考生应抓取命题人设置的具体物象这一客体,去理解、感知命题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写才是符合命题人的要求的。由此看来,这里有一点像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一样,这一切似乎都应该豁然开朗了。

比如,2011年新课标高考作文试题,命题人提供“祖国的发展变化”这一抽象又具体可感的客体,让考生去写对客体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变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历程等,可见这一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感悟的作文。像这样的作文试题,在作文中主体情感就不能体现太多,甚至不能直接体现出。

可见,对客体的关注与感知,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命题方式。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对的客体。这两种客体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概念的交织。考生不管从具体下笔还是从抽象入手,必须对客体――“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试题“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体――我”和“客体――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试题。它给考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这个客观的世界不是离开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这一命题作文,把“客体――世界”与“主体――你”之间的关系作为写作命题的重心,可谓纲举目张,条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将鲁迅先生的画像作为“客体”让考生去感知,将“人物”作为客体是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题 “我的时间”,与安徽卷的“流逝的时间”十分相似,而“我的时间”更具体突出了“主体――我”和“客体――时间”之间的关系。

2011年高考广东卷“回到原点”,“原点”是一个典型的“客体”,前面加上“回到”一词,将“主体”与原点之间联系起来。当然“主体”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体”。由此看来,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关系命题是命题者的最终意图。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则是一道典型的“主体”(即考生)对 “中国的六条巨大变化”这一大大的“客体”的具体感知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