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25 05: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物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物作文素材

篇1

1.表达人物兴趣和爱好的常用词组或短语:

like ------very much 非常喜欢------ love 喜爱

be interested in 对------感 be fond of 喜欢

hate 憎恨 be tired of 对------厌倦

be crazy about 对------极度喜欢 enjoy 喜欢

lose interest in 对------失去兴趣

2. 描写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的常用词语:

good-looking 长得好看的 ugly-looking 长得难看的

funny-looking 长相滑稽的 ordinary-looking 长相一般的

white-haired 白头发的 warm-hearted 热心肠的

kind-hearted 好心的 absent-minded 心不在焉的

bad-tempered 脾气不好的 near-sighted 近视眼的

far-sighted 远视眼的 tall 个高的

short 个矮的 pretty 漂亮的

naughty 淘气的 lovely 可爱的

easy-going 温和宽容的 smart 精明的

wise 明智的 bright 聪明的

diligent 勤奋的 lazy 懒惰的

clever 聪明的 healthy 健康的

humorous 幽默的 funny 滑稽的

silent 沉默的 attractive 有吸引力的

talkative 多话的

杏眼:almond-shaped 小而亮的眼睛:beadlike 美丽的: beautiful 大的: big/large 明亮的: bright 眼珠突出的: bulging 离的很近的: close-set 深陷的: deep-socketed/deep-sunken 水灵灵的: dewy 梦幻般的: dreamy 呆滞的: glazed 柔和的: gentle 呆板的: fishlike 凹陷的: hollow/sunken 远视的: longsighted/farsighted 近视的:myopic/shortsighted 眼梢上斜的: oblique 老花眼的: presbyopic 圆的: round 性感的: sexy 锐利的: sharp 斜的: slanting 细长的: slitty 小的: small/tiny 斜视眼的: squint 明亮的: starry 水汪汪的: watery 分的很开的: wide-spaced 肿胀的:swollen

3.介绍人物的姓名、出身

She was born in Beijing on Oct. 12, 1986.

She was a great woman with the name ---.

Born of a poor clerk’s family, she had little schooling.

4.描述人物心情的常用词语:

sad 难过的 happy 高兴的

excited 兴奋的 pleased 高兴的

satisfied 满意的 angry 生气的

worried 担心的 disappointed 失望的

terrified 恐惧的 friendly 友好的

篇2

单就作文素材的运用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就给考生出了很大的难题。主要表现在:①不敢运用素材。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就事论事,一部分考生怕素材运用不当,致使游离了任务指令,犯了作文大忌。②找不到可用的素材。因为任务指令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一些以往作文中“屡试不爽”的素材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

许多写新材料作文得心应手的考生发现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时仅围绕任务深入分析,导致语言干巴乏味、味同嚼蜡,甚至满足作文的字数要求都成问题。鉴于此,笔者以2016年镇海中学高三校模拟考试作文题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素材运用的技巧。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户外真人秀是目前电视台追捧的娱乐热点,情感、游戏、旅游等各种玩法让明星们忙得不亦乐乎。面对荧屏的“真人秀热”,河南卫视却剑走偏锋,首次将“文学”这个抽象名词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节目将作家蒋方舟、蔡崇达、张晓晗、陈谌等人,与演员张晓龙、吴樾、李乃文等人混搭一处,让这些作家和演员一起在电视上秀文学,用电视真人秀形式来表现文学写作。这档节目在获得赞许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对“文学与娱乐节目结合”这种形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一、名家名言,提升作文高度

例1:尼尔・波兹曼曾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文学英雄》或多或少也有着娱乐至死的倾向。

例2:文学有其个性,当它与娱乐节目相碰撞,正如赫胥黎所言的“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死亡了”,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引用名家名言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运用素材的技法。此法不仅能体现考生的阅读积累,还能增加作文的文采和文化底蕴,使文章高端大气。从内容上看,在作文中引用名人名言还能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名人名言不可滥用,否则哗众取宠,适得其反;名人名言更不可乱用,其内容要与文章有联系点,不然成了狗皮膏药,贻笑大方。

二、同质素材,拓宽作文广度

例1:媒体人应该也看到了诸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等非娱乐节目的成功。节目不一定需要诸如“真人秀”这般的娱乐元素才能大红大紫,如果它能够深入生活,贴近心灵,并且以精诚的方式表现,同样能受到关注,得到认可。而如今,我们缺少像《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这样的良心出品。

例2: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赛》以打擂台的方式比拼诗词,《天天向上》的“文化传统礼仪”短片用幽默剧情讲述传统礼仪之美。相较于高冷的文学,这样的形式更易为包括我在内的观众接受。

两位考生选用了与提供材料内容上最接近的素材,即电视栏目。这种选择、运用素材的技巧值得推广。一方面,同质素材是考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最易搜寻到的;另一方面,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误用素材导致偏离任务指令。此外,材料与素材对比呼应能使分析论证更有效,更为可贵的是,借助同质素材考生能由点及面看待问题,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不过选用素材时不能为了论证而歪曲客观事实,否则就与初衷南辕北辙了。

三、融通古今,挖掘作文深度

例1:倘若我们的时代有的只是遍地的“段子”,“抖机灵”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审美,那未免对五千年传承的中华文化无法交代。一个只知“我也是醉了”“萌萌哒”等网络用语而无人探寻“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代,将是多么可怕的时代。只要愿意翻阅,谁会否认汉语的铿锵音韵美妙绝伦?怕的是那些上口的俏皮话完全侵占了我们的生活,使那些历史的明珠掩上了尘埃。

例2:我难以想象那些个谪仙、诗圣、才子佳人在真人秀中狼狈而局促的模样,那些耿介拔俗的狂人名士在节目中被人消遣娱乐的悲凉。文学有其自身的严肃性而难以与娱乐节目结合。

两位考生融汇古今,却又不是简单运用典例分析论证,而是在今古穿越、今古对比中融入了个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貌似呈现现象、事实,实则为追本溯源、深入历史、拷问灵魂的思索。不仅用活了素材,更彰显了思维的深度。考生运用此法注意点到即止,切忌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篇3

关键词 小学生 习作 语文 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是其他能力的集中和最终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尺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作文难写,存在畏难心理,写作文时偷工减料,东拼西凑,或者干脆照抄范文。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文,写好作文,就成了语文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好的作文来源于生活,作者有生活体验,有实际感想,才有动手写作的欲望,才不会害怕写作文。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得让学生有话可写。生活体验来源于观察,观察是发现事物特征的途径,是学生取得间接经验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有比较观察、有意观察、随意观察三种方法。小学生作文的重点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要让学生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对周围事物了解了,就有东西可写了。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纯,思维能力也处于幼稚时期,他们的作文,应以生活小事为题。所以,小学生身边的一事一物都可入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身边的小事,并把观察所得积累起来,等写作文时就有东西可写了。如写花的成长,或者是一条小虫子,一个小小的感想、一场大雨、一次小雪等等,此等小事皆可写成作文。学生在观察时一定要细心,对事物的观察具体细致,不能只了解大概。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写出真实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有活力。积累素材一般说来有自己观察得来的素材,还有阅读得来的素材。小学中高年级在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各种行业的人物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行业的语言特点。比如:去银行办理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和顾客交流的;和农民对话,看他们的表达方式;跟父母去交电话费,注意听营业厅的工作人员是怎么和顾客对话的;和大学生对话,听听他们的表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人的表情变化和心理活动,找出人物的特点、性格,以求写人写活,写出来的人物,大家一读就知道是谁。阅读的素材有课内的和课外的,课内的让学生理解记住并且能活学活用。尤其是同义词和近义词,要分清不同情境的使用。如在学习了“通过”这个词以后,找出它的近义词“经过”“路过”,我给出了一个句子:我从学校门口( )。让学生选择填空,比较表达的不同。这样不断地积累,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够准确地应用。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的运用。在阅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诵精彩片段,背诵优美的好词好句,甚至可以背诵整篇文章,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词汇和句式表达。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整理,积累素材并不只是观察,而是要把观察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积累的素材精心整理、分类,以便在运用时方便寻找。再者,学生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又对这些素材浏览一遍,消化吸收,甚至能在同类联系和异类类比中产生灵感,有新的发现。

二、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勤写多练

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了素材,但具体到写作文时,又无从下笔,不知怎么写起。曾经有一个学生,素材积累抄写了好几个本子,要是说词语运用,段落背诵,事物特点,那是张口就来。但就是到写作文时,不知如何下笔,不能有效地组织材料,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一写作文就发愁,作文课简直是煎熬。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他们勤写多练,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文章也是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地练习。重点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组织材料,勤于练笔,获得写作技能。不同类型的作文写法不同,如写人的作文,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品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记事的作文,要按事情的发展来选择安排材料,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写景状物的作文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把静态的写清楚,把人和景结合起来,运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方法。学生积累了素材,多练笔,掌握了正确的写作方法,就不会觉得作文难写了。

三、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不具体、不生动,除了选材不当外,主要是他们只会概括,不会具体描写。如果要想将人物和景物写得生动,就必须认真观察和具体描写,深入修改。修改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集体评改,集体评改就是师生共同评改,当作文写完后,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让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文,听者要做好需要评改的记录。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另一种是学生互评互改,要求学生找出作文中的一处优点,一处缺点,然后具体说出好在哪里,毛病应该怎样改。在改作文中,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学习这些闪光点。如一次作文的题目是《我家的小猫》,一位同学就这样写:我家的猫叫贝贝,长长的毛,黑色的眼睛,一见到我就欢快地扑到我身上……,在学生互评中,有同学这样点评:这位同学写的没特点,没能写出猫的具体特征,如果具体介绍出自己家的猫的品种、个头、毛色,那样就会具体生动。

四、结束语

要做好小学作文的教学,应该注意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周美玲.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J].科技信息,2009(06)

[2]赵娟.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3)

篇4

1.引导学生多途径积累素材

1.1 多读。多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同时,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报,特别是优秀的少儿读物,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诗歌、童话、寓言、笑话、小说、科普读物,名言警句,优美词句,我都让学生读,让他们从中积累优美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学习各种表达手法。

1.2 多听。作文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动一动耳,听一听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娓娓动听的讲话,相声演员幽默风趣的话语,电视散文,群众中的俗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为写出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的作文而积累丰富的材料。

1.3 多记。俗话说得好,“留心生活积素材,记录生活成文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丰富多彩的观察体验,如果不及时记下来,时过境迁,往往如隔云雾,即使罗比成文,也很难具体生动。勤写观察日记是丰富作文素材的好方法,为此,我经常提倡学生平时外出活动,要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及时把它写下来,逐渐养成随时随地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作文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困境。

2.抓好多角度的作文前指导

学生作文前,我都注意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写作知识,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想象,以拓宽其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同中求异,活跃思路,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如写人,要让学生懂得抓住人物性格中的主要特征来写。写自然景物,可写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色彩、质地、形状、姿态、轮廓以及各景物细部之间的关联等。写活动过程要特别注意精彩、阶段人物的表现等。写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直接描写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间接的表现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此外,让学生明白习作贵在一个“真”。要写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不吐不快的,要写真经历,真见闻,真感受,真体验,真情感……只有真的,才是自己的,才是有个性,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3.创设情境,启动灵感

瞬间的场面如流星,可有时却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甚至能改变人们早已深思熟虑的打算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人们眼前出现的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即典型形象或场面,往往是一个个瞬间的特写镜头。为了使学生体验到习作中的瞬间“灵感”,体会到作文的提高贵在于勤——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瞬间场面的内容(如,《同桌呕吐了》、《碰倒早餐》、《我受到了表扬》等)和自身的心理,抓住头脑闪现的灵感进行说写的训练。

4.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称赞,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常常利用早读课或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批改中发现的构思巧,角度新,情感真切,语言清丽,叙述生动的习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给学生听。如,有时由作者本人读,有时由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声情并茂读,有时由写作能力提高较快的同学读。需要特别表扬的则由老师亲自读。朗读他们的作文之时,我着力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在读他们的习作之前,喜笑颜开地报出作者的名字,被表扬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盛赞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同学敬佩的目光,报出作者的姓名;或故造悬念,先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羡慕的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簿。

篇5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 特征 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作文的特征

“生活化作文”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逐步地让学生对生活由“知”到“好”再到“乐”,进而用真情实感反映生活,这种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生活化。即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真人真事,所表达的是学生对真人真事的真情实感。

2、事件生活化。即作文所叙述的事件有生活的基础,让人看了以后会认为“确有其事”。这里附带谈一谈“虚构”的作文的问题。学生作文允许“虚构”,这是不是“非生活化”了呢?不是的。你的作文可以“虚构”事件,但你“虚构”的事件必须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即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人和事是“假”的,却让人看了以后不觉得它是“假”的,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3、人物行为生活化。即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动作行为,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有的,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有其人”。

4、细节描写生活化。即作文中的某些细节,是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反映,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自己命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只有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学生才能从生活积蓄中选取自己有话可说的内容“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自己命题,符合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需求。作文是学生表达的需要,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因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有所发现和感触的时候,自然就有发表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命题,学生作文的时候就没有外部干扰或压力,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情绪就高涨,思维就敏捷,作文就不在是为了给老师完任务,而是一种倾吐的方式了。这种状态下的作文,肯定是生活的、真实的。

2、引导学生将生活素材变成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写起作文来却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这就牵扯到了生活素材向作文素材转换的问题。生活素材是无意识的一种感悟和积累,这种感悟并不深刻明了,这种积累也比较零散,因此,当这些素材要进入作文时,就有肤浅零乱的感觉了。作文素材是在有意感悟与积累的过程中准备的材料,这种材料在学生作文时已经比较清晰完整了。如何让学生把生活素材变成作文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方向:“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鼓励学生抒写真情

篇6

一、走向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是因为平时的素材积累得不够丰厚。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们远离生活,远离现实,每天行走在教室和宿舍之间,奔忙于教室和食堂之中,过着几点一线的生活,活动的范围只是校园、教室,接触的人物是教师和学生,即便是回家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每天沉浸在教材之中,浸泡在作业里面,天天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少有机会阅读时政素材,了解社会生活,更谈不上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学生作文时没有素材,无话可说,也就处在常理之中。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汲取生活的营养,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取作文的材料。

(一)在活动中获取材料

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这样为学生提供写作途径的道路就被堵住了。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结合作文的训练,开展专题讲座,在讲座中让学生获得素材,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活动之后,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可以让学生记下活动中感人的瞬间,精彩的镜头,巧妙的人物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写出活动的报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未曾注意过的美与乐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二)在观察中发现素材

作文离不开观察,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散文,都离不开学生对所描写的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的描写之所以细腻是因为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描写对象进行观察,人物描写传神是因为作者对人物的一言一行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后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发现事物的特征,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观察内容记录下来,进行合理的想象,使之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观察,处处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素材库就会变得充实,也就能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作文。

(三)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生活的范围很广,有些经验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的渠道获得作文的素材,这种间接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他人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自然状态。如果学生善于阅读,就能够拓宽自己写作的范围,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学生善于积累,运用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不愁无话可说了。

二、学会交流,在交流中丰富作文素材

听说读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说和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写,可以说,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说是口头化的语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能够大致勾勒出学生的思想框架。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口头表达和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事情说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丰富写作内容,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外出考察时,我都让学生记下考察的过程,写出考察的收获,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每个人的所记内容不同,所感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各取所需。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的消息做介绍。交流是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叙述故事,如何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如何对重要事件进行评论等等。学生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获得的信息要远比自己观察所得多得多。

三、灵活训练,在训练中善于运用素材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就会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

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利弊。命题作文是传统的训练形式,但它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应该从单一的方式走向作文命题的多元化,有意识地使命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与学生阅读的内容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已有素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文体写作。

作文素材内容广泛,如何运用、运用是否得体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一材多用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一个素材,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可以用来阐明不同的观点,我们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扩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认识问题的广度。单一的运用素材,往往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想受限,不敢表达自己的认识。

篇7

1、写作技巧指导不够生动,写作能力“低位徘徊”。

部分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没有能够对作前指导方式进行改进与优化,还是习惯于简单的讲述作文写作要求,其余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这种“放羊式”的作前指导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降低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缺乏了形象的技巧指导,作文难度明显增强,写作能力处于低位徘徊。

2、学生写作存在畏难情绪,写作兴趣“索然无味”。

作文、阅读与文言文号称初中语文学习三难,而作文又首当其冲。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写作不得要领,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的疏导,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压力和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作文的写作兴趣会明显下降。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改变学生素材不足的状况,语文提高作前指导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快。

二、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路径

1、带领学生拜访人物,形象观察与详细了解。

人物描写是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版块,许多学生对人物描写不够生动传神,事例缺乏真实感。对此,笔者运用情景教学法将课堂搬进社区、搬进生活,带领学生拜访所熟悉的一些人物,如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为交通事业做出贡献的劳模清洁工,以及妙手回春的医生等等。笔者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组织学生进行走访,听取他们讲述自己的事迹。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物进行认真观察,抓住其肖像特点以及事迹的精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保证肖像描写更加传神,所选取的事迹更具代表性,具有较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拜访活动能够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人物观察,同时获得了生动详实的素材案例。

2、带领学生参观景物,仔细观看和现场指导。

写景类文章也是学生颇感头疼的一大内容,学生脑海中既缺乏直观的形象,同时也缺乏写作的技巧。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景点,带领学生放松心情、认真观察,领悟美丽的景色以及享受带来的好心情。学生身心放松之后,笔者指导他们开展观察,分析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在每一处景观或事物的观察中应当抓住哪些特点。

所到之处都让学生开展这一处景物特点的观察叙述,帮助学生能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及表现其景色的优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亲临实地观察了景物、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及时指导,对于描写的顺序、应当抓住那些关键环节、如何表现景物的特点等方面,具有了更为全面直观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感悟和提炼主题。

为了提高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发掘提炼思想主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主题、积累素材,为作文写作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繁华的街道,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显著变化、城市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等等,并向学生出示了改革开放前本地区的一些图片、数据资料,要求学生向家庭成员了解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条件,以这样的鲜明对比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成就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炼出颂扬改革开放、颂扬社会主义制度、颂扬党的坚强领导等方面的深刻主题,有效提高了学生构思、创意能力。

篇8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不歇”。通过此句名言可以知道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作为作文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以此为学生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奠定基础,使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情感。生活阅历越丰富的学生,所见识的事物也会更加宽广,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感受也会更加深刻,由此便会文思泉涌,不会再将作文写作当做一种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校中,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文体活动、课堂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嬉戏;在家庭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家务活动中、亲人的交流互动中;在社会中,可以观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体会到社会的气象万千,上述种种内容均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的材料。所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对于学生作文中细节描写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在于促进学生分析事物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观察是作文写作的基础,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缺乏有效的观察,学生无法写出完整具体的文章。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展开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注意留心身边的人物、事物、和景色,感受实际生活的脉络,在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体系,陶冶情操,提升自己,以此使作文细节描述更加真实和饱满。

二、注重阅读领读,从阅读中摄取营养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据经典,组织学生在学习优秀文学著作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描述,增加自身的感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真正为自己所用,逐渐由仿写到熟练运用,独立写作,真正实现提升作文细节描写的目标。第一、感悟文本。在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的时期,普遍对作文写作比较盲目,不知如何开始创作。一般来说,小学生作文写作开始于模仿。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资料,同时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非常多的细节描写片段,所以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述内容进行品味,深刻的揣摩、反思和解读,以此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自学的空间,在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知识印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动作描述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此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想法和写法,以此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用词表达习惯。其次,品味经典,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课外阅读同样有利于学生作文细节描写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延续,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非常多的课外书籍中,均详细的进行了细节描述。比如说: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于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的描写;在“变色龙”中契科夫对于奥楚蔑洛夫几次穿大衣、脱大衣的刻画等,都非常的经典,富有神韵。此种精彩的人物形象细节描述不胜枚举,还希望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精挑细选课外读物,切实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作文细节描述。

三、及时交流,学会修改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不同的学生在观察时,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进行,由此受到片面、粗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体效果不够良好。所以,教师有必要注重学生之间交流和修改。对于小学生作文细节的描述,并非是短时间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希望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修改,组织学生交流。一方面,选择学生中比较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和传阅,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修改和指导学生作文中细节描述不成功的部分。教师可以将不理想的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首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及文章上下文,对相关情节内容进行拓展,最终综合比较,了解细节内容修改前后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学生均会发现经过修改,作文细节内容更加生动和饱满。通过长时间的此种练习,必将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细节描述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篇9

法,

有 法 之 后 求 其 化 。

―― 郭沫若

【教学背景】

2014年10月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下发了《关于举行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的通知》,比赛的主题是“作文教学”。我所执教的《与师同行――写人作文指导》有幸参加了此次比赛。

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序”可依,可选的点十分多,有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等。选择什么内容教呢?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主任曾经说过:“一堂作文课指导什么,指导多少,这个问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为此,作为执教者的我选择教学内容时,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验毅然决定、也没有突生一计仓促决定,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张《写作情况调查表》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写作现状。我一共调查了七年级学生112名、八年级学生122名。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常写的人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妈妈、老师、朋友。写作中80%的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89%的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另外,我在与老师们交流学生写作现状后发现,再鲜活的人物形象,只要一进入学生的作文,常常会变得脸谱化。特别是涉及到写人物的作文,脸谱化现象更为严重,“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和绝对完美的爱心充斥着学生的作文,上百个学生的妈妈、老师、朋友的形象惊人地相似。看来写人的作文,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来写,因为似乎有很多内容可写,但由于不会选择素材,又使他们所写的人物特点不够突出。分析学生写作现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对象缺乏审视,模模糊糊,不明不白,结果要么是凭空捏造,要么是言不由衷,要么是人云亦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对象呢?审视作文对象就是对作文中要表现的某个人物进行认真地感受、审察和分析。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形象气息;“亲历”事件,在事件的细节中寻求具有表达价值的信息;“进入”场景,捕捉那些能够触动情弦的画面……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对象,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亲历”“进入”……

因此,我认为高效益的作文指导不在于教师告诉了学生一些什么方法,也不在于提出了一些怎样的要求,关键是要有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进入体验自己作文对象的过程。因此,“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体验”成为我思考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的突破点和难点。

【教学实录】

一、寻找真实

师:这次来武汉,和不少大学同学见面,回忆起校园生活和我们的老师,大家有说不完的话题。说起“老师”,同学们知道,人们最喜欢把他们比作什么?

生1:燃烧的蜡烛。

生2:春蚕。

生3:辛勤的蜜蜂。

生4:园丁。

(学生说完后将其板书到黑板的左侧)

师:我把“写老师的语句”百度了一下,有一千多万条相关信息,刚刚你们所提到的词语在其中出镜率都很高。有一个获“赞”87的语段,是这样写老师的,“老师,您像”全班齐读。

(屏显,生齐读)

老师,您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一朵朵小花;老师,您像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关爱;老师您像伟大的建筑师,给我们搭建知识的殿堂;老师您像路灯,给我们照亮方向。

师: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生(齐答):美。

师:美在何处?

生1:这段话把老师的无私奉献都写了出来。

生2:这段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师比作了园丁、母亲、建筑师、路灯,从而表现了老师的特点。

生3:这段话是排比句,从多角度展现了老师的特点。

师:既然大家觉得写得不错,那当我们来写自己的老师时,不就可以来借鉴一下。数学科代表,你们的数学老师姓什么?

生:姓吴。

师:请你将语段中的“老师”改为“吴老师”读一下。

(生读)

师:体育委员,你们的体育老师姓什么?

生:姓黄。

师:也请你将语段中的“老师”改为“黄老师”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觉得用语段中园丁、母亲、建筑师、路灯来比喻我们身边的各具特色的老师,完全恰当吗?

(许多学生摇头)

师:为什么不合适?

生1:因为黄老师是男老师,怎么能像“妈妈”?(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起来)

生2:都用这些词来写老师,显得单调,感觉吴老师和黄老师都是一个人。

生3:吴老师才二十几岁,总喜欢梳着高高的马尾,更像我们的姐姐。

生4:风趣幽默的黄老师用“园丁”“母亲”“建筑师”“路灯”来写似乎不能突出他的特点。

师:是的,我们同学一起回忆老师的时候,也不是说他们像园丁、春蚕、蜡烛,反而是他们的鲜明特点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说我们最喜欢教《外国文学》的“五环”老师,她的脸是圆圆的、眼睛是圆溜溜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圆形的眼镜,合在一起共五个圆圈,另外又因为她姓敖,所以我们就爱称她为“五环”或“奥林匹克”。

师:同学们,小学六年中教过你们的老师也不少,肯定也有一位老师的一个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他的样子,或者他的一个动作、表情、口头禅,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1:我的数学老师吴老师,虽然是一位男老师,但每每讲到尽兴处,总喜欢翘起兰花指在胸前一上一下。

生2: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在他的眉心处有一个黄豆大小的黑痣,当我们犯错时,他的双眉总会将黑痣挤得变了形。

师:刚刚你们在讲述自己老师的时候,也没有用“园丁、蜡烛、粉笔”这些词,它们只是长久以来人们给老师这个群体贴上的标签、符号。用这些标签、符号所勾勒出的是标准化的、高大全的老师形象,那么,当我们来写身边各具特色的老师时就要摒弃这些标签与符号,把老师的真实面貌展现在我们的文章中。

师:现在进入初中后,同学们又有了不少的新老师,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接触,咱们班的哪位老师最有特色,你最喜欢呢?

生(齐):英语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近她,广泛收集素材,来一个“真实大揭秘”!我问你答,可要注意听我的问题哟,现在抢答开始。

(屏显)真实大揭秘

师:她叫什么名字?(生答)熊萍。

师:她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生答)女老师。

师:她用香水吗?(生答)不用。

师:她的外貌什么地方最有特色?

生:圆圆的脸、圆圆的身材。

师:狠抓基础的老师,在评定作业时,最喜欢用什么符号?

生:用字母。

师:十分符合英语老师的身份。当你们犯错了,她怎样批评你们?

生:班上批评后,给家长带电话。

师:铃声一响,她会按时下课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对熊老师了解的还真是不少,有没有你们关注到的,而我又没有问到的内容?

生:她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KITTY猫。

师:随着问题的深入,熊老师鲜活、真实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我们来写这个老师的时候,是不是一股脑儿将这些素材都用进去呢?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都写进去的话,人物就没有特点了。

生2:内容太杂,没有条理,没有主次。

师:看来我们要在这些真实素材中进行筛选,因为我们的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发现善美

师:古人云:文以载道。文,文章;载,阐明之义,明确指出文章是阐明“道”的,那什么是道?我们来看一看“道”这个字。

(屏显)

道:形声字。字从u,从首,“首”指“头”。“u”指“行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师:中国汉字十分神奇。同学们想一想“道”字为什么有“首”呢?人们认为,只有在头脑思想的指引下,才能选择正确的路。由此来看,“道”又能引申为哪些含义呢?

生:道德、道理。

师: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用文章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这就是写作的目的、筛选素材的标准。那么我们写老师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赞美老师。

生2:怀恋老师。

师:不错,你们都有当文学家的潜力、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熟悉的作家,他们写老师的目的是什么呢?

师:首先,来看一看,巍巍写的蔡芸芝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全班齐读。

(屏显)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魏巍《我的老师》

师:这段文字,魏巍写了老师的一件什么事?

生:老师假意用教鞭责罚我的事情。

师:那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事情来写老师?

生:因为这表现了老师是一个温柔、善良、富有爱心的人。

师:《我的老师》中魏巍还选择了另外的几件事情来表现她的这个特点。如①课外教我们跳舞;②带我们观察蜜蜂;③教我们读诗;④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⑤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⑥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些都是魏巍亲身经历的平凡小事。这样的蔡老师,你们觉得美吗?

生(齐):美!

师:同学们可能还不知道,蔡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按照一般的审美来看,她长得并不漂亮,那你们怎么说她美呢?

生:因为她内心散发出来的温柔、善良让我觉得美。

师:现在,你们明白魏巍写老师的目的了吧?他抓住了蔡老师温柔、善良的特点,抒发了对老师的喜爱怀恋之情。下面这位老师大家一定也会喜欢。

(屏显)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马及时《王几何》

师:这位老师你们喜欢吗?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1:喜欢绰号的王老师,让人觉得平易近人。

生2:老师用介绍绰号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十分机智的老师。

师(结):看来你们和作者有共同的感受,作家写老师的目的,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温柔、善良、幽默、睿智的特点让作家无比喜爱、久久难忘。

(屏显)抒发感情 表达思想

三、展现真善美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前面你们说到的最喜欢的熊老师,她的哪些特点让你们无比喜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看哪个组找的最独特,找好后直接写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板书到黑板――老顽童、喜欢说叠词、讲诚信)

生1:充满童心是熊老师的特点,我们组会选择一组与她的最爱“HELLO KITTY”有关的素材,如她的办公用具都是HELLO KITTY、常常用有HELLO KITTY图案的PPT背景给我们上课,特别是一次圣诞节她扮成HELLO KITTY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师:哪些人会给赞?说一说原因。

生2:我点赞。因为这些事情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让我很有认同感。

师:还有哪个组来展示?

生3:讲诚信是熊老师的特点,我们组会选择布置作业的素材来表现。熊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利用课间完成作业,她先给自己定下上午布置作业,若未布置当天就没有作业的规定。一日,她家中有事,请假出去了,未能上午布置作业。当我们都能理解她时,她坚决按照规定执行此事。

师:哪些人会给赞?说一说原因。

生4:我点赞。这个组选择的素材很具有代表性,能突出熊老师的特点,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喜爱。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真实的素材,在真实的素材中寻求表达的价值。

(屏显)真实的素材,表达的价值

师:同学们,其实像老师一样陪伴我们成长的还有许多人。当我们用笔来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时候,也应该在生活中选择那些最细心、最本真、最温暖人心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才是健康的写作态度,这更是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反传统技法讲授的作文指导课,是从写作人文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作文课。新的教学角度,改变了学生“谈文变色”的状况,笑声洋溢在整个课堂中;新的教学策略,改变了沉闷、枯燥的课堂,创设了轻松、快乐、自由的课堂氛围。

45分钟就在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中结束,就在一段段包含真情实感的描述中结束。“学生的生长”充满了整个课堂,“生长”即是变化、提升。这节课,学生的起点是“老师像春蚕、像园丁、像蜡烛、像蜜蜂”,终点是“充满童心的熊老师”“讲诚信的熊老师”,起点到终点的变化、提升,已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真实大揭秘”的抢答环节是我所选用的“恰当方法”,有效地引导了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熊老师,重拾身边那一个个蕴含“温度”的记忆。另外,“百度”“贴吧”“点赞”等极具时代特点形式的运用,也让学生能始终积极、兴奋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除了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有小组合作时思维碰撞的火花,更有学生互评时热烈的肯定和由衷的建议。可以说,整节课,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散发着“生长”的气息。

当然,课堂还是有让人略感遗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范文选用这一方面。虽然,在选择范文时考虑了其内容要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及所运用的描法不同,但是两段都源于课内的文段,不能充分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另外,由于两个语段难易程度没有梯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的方面。

课虽已授完,但我将不断总结与提升,继续躬身于作文教学之路……

(马燕凌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三中学;443000)

【名师点评】

在以“写作技法”为主流的作文教学盛行的今天,马燕凌教师所执教的《与师同行――写人作文指导》如一缕春风给人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整节课,没有僵硬的技法讲解,只有生动的写作体验;没有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只有紧贴学生生活的情景回顾;没有枯燥无味的片段训练,只有体现时代特征的思维活动,处处都体现出了执教者在写作教学之路上的思考与探索。马老师由学生常用的词语和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在替换中发现人物的“标签”化、“脸谱”化,这样既在课堂上真实呈现出学生写作的问题,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老师貌似随意,实则是对学生口头作文表达的引领,为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介绍埋下了伏笔。发帖、点赞给“学生展示”“学生互评”穿了一件时尚的“外衣”,让学生在写作中兴味盎然。

尤其是“真实大揭秘”抢答环节的设计,一组问题的抛出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收集素材的热情。最后,当马老师问到“同学们对熊老师了解的还真是不少,有没有你们关注到的,而我又没有问到的内容”后,那些依然高举的小手,足以证明老师带领学生体验自己写作对象过程的成功。这个成功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是从写作方法到写作意识的突破和飞跃。纵观整节课,虽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浓厚的人文气息让我感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思考、勇敢和创新。

(朱莉萍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443000)

趣联妙对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 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四川乐山凌云寺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上联: 见见见,非见非见,见非见。

篇10

那么,该如何通过指导使学生的作文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素材积累要细化――作文个性化的源头

素材积累是作文表达的前提,是作文个性化的源头。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较为广泛,因而所收集的素材也比较多、比较杂。积累的素材常笼统、表面且杂乱无序。教师要培养学生把素材转变为高质量的写作材料的能力。我的做法是:素材积累要做到细化。所谓的细化,就是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自己最感兴趣、最关注的重要细节。指导学生在素材积累时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这个人、物、景,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他(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有什么感受?“细节决定成败”。学生抓住细节才能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才能在写作文时有的放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不一,所关注的生活素材会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他们的兴趣点、关注点也将各不相同,也体现了学生个性。

例如在指导作文《我爱我家》时,我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家人,抓住一两个细节写好自己的家人。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爷爷)见了我总是微笑,他一笑,脸上咧开的嘴和深深浅浅的皱纹合在一起,就像一个熟得裂开了的石榴……”“(奶奶)一坐到我身边,总是很安静、很深情地看着我,那眼睛一动不动的,连眼睑上的睫毛都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清楚,她的眼神很专注,好像我是会突然消失了的宝贝似的……”“(爸爸)一张口就露出那久经岁月而被香烟熏得泛黄的牙齿,稍靠近就可以闻到他身上透出的烟味,还杂着股淡淡的茶叶的香气,这熟悉的味道可以让全家人都感觉到他的存在……”学生的习作内容比以前更具体、生动了。

但是,我们所要积累的并非是生活中的一切细枝末节,而是有特点的细节。否则,积累下来的素材只能是杂芜凌乱又无实际意义的,更谈不上个性化。要提高素材积累的质量,就得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选择、提炼细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分析比较,捕捉特点。要想抓住有特点的细节,就必须善于比较,从比较中提取能体现观察对象特征的,甚至能代表观察对象的细节。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或细微的差别、变化。比如在观察人物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衣着、神态、长相、动作、语言等细节入手,通过外在的信息去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行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2.注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的。平时观察要细致,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清楚地认识事物。

3.要求学生写好《生活观察日记》,教会学生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按景、物、人、事进行分类,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整理归类,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二、表达意识引导讲创新――作文个性化的活水

个性化的习作,需要个性化的思维。怎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个性化呢?我的做法是鼓励他们创新,特别是思维表达的创新。帮助学生懂得逆向思考、发散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品味生活,突破表象,概括出未被别人发现过的东西,使学生作文的过程不是简单重复某一种定势思维、智趣,使写作变成个性化的流动不息的活水。

其实每个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需要激发和训练。对于学生,要写出构思精巧、见解独到的好文章,首先要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动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同时激发创新的兴趣,养成思维创新的习惯。这样的话,就要在平时加强诱导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转化为具体的探索追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多元性,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去面对生活、写好作文。教师不要用固定统一的思维尺度来衡量、规范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创作的习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横向推进、纵向深入的思维方法,注意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对同一命题形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创作习惯。如在指导写《走近――――――》(补全题目,扣准文题,自选文体)这篇半命题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走近”的含义是多元的。“走近”可实指“走进去”,如《走近森林》《走近超市》。“走近”也有介绍、了解的意思,如《走近熊猫》《走近奥特曼》。“走近”又可以理解为交好、结交,如《走近老师》《走近邻居》。“走近”还可以有“回顾”“展望”的含义,如《走近2008》《走近小学生活》。既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写《走近劳动基地》《走近故乡的桥》,又可以结合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走近良知》《走近我的世界》,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烦恼,写《走近破碎的家》,又可以写对生活艰辛的理解,如《走近打工族》……让同学们开拓思路,写出新颖、有个性、有生活气息的好作文。

三、情感抒发有激情――作文个性化的浪花

“情感是人类最美妙的语言”,情感也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最微妙、最独特的感受。有了生活的认识和生活的经验,天真善良的学生也就有了丰富的感情,或喜,或悲,或豪迈激越,或温情细腻……面对高山时,会感叹大自然的匠心独运;面对友情时,会感动于朋友间的默默情谊;面对挫折时,会咀嚼生活的艰辛。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情景,因为心里的感受不同会萌生多样的情感,其间闪烁的正是个性的光芒。要想实现习作个性化,就必须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捕捉自己心情的瞬息变化,鼓励他们诉真情,用情感去激起个性中最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