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4-05 06:3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穷人的贫苦;关怀,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你可以做阳光下艳丽娇嫩的牡丹,让世人艳羡;你可以做雄伟壮丽的河流,让世人赞许;你可以做山顶上高耸入云的大树,让世人惊叹。但在面对艳羡,赞许,惊叹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脚下是孕育你的土地,是承载你的河床,是支持你的高山,所以在我们面对一切美名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是实在的精神与依靠成就了我们。
预言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闪烁着道义的光华,有聚瑰宝撒珠玑之美,揽天地含宇宙之妙,能给人以顿悟般的针砭与启迪。预言无需装饰,一如珍珠无需雕琢鲜花无需涂色。
有些冷,有些凉,心中有些无奈,我一个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颤抖,身体瑟缩着,新也在抖动着,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从,感觉迷茫,胸口有些闷,我环视了一下周围,无人的街头显得冷清,感到整个世界都要将我放弃。脚步彷徨之间,泪早已滴下……
喜欢海,不管湛蓝或是光灿,不管平静或是波涛汹涌,那起伏荡漾的,那丝丝的波动;喜欢听海的声音,不管是浪击礁石,或是浪涛翻滚,那轻柔的,那澎湃的;喜欢看海,不管心情是舒畅的或是沉闷的,不管天气是晴朗的或是阴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这个世界始终充斥着太多的东西,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到处都是嘈杂的喧闹,用极高的音调,试图证明它们的美妙。被剥夺的宁静,开始,在绝对高温中化为尘埃;落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独自,沉默。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难闻的,却又不断声势壮大的异味。它们毫不掩饰地在这个世界横冲直撞,千方百计。于是,很自然地,它们成功了。它们把世界不断升温了,成为独霸一方的胜利者,骄傲地纵横在各个领域。一种快要蒸发的感觉,很快很快地弥漫开来。头晕,目眩,被累得喘不过气来。现实总是以绝对的高温在燃烧着,一切的一切,在瞬间蒸腾。
自我的天地里我们该独立,不是从明天而是从今天。我总觉得芬兰的人们值得每个人效仿。那里的孩子跌倒了知道自己爬起来,不要像丹麦父母那样的安慰,不要像瑞典父母那样的谨慎,不要像挪威父母那样的指导,他们不会哭,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我想这就是芬兰民族沉着所在。小孩子尚且懂得拥有自我的天地,而逐渐长大和已长大的人呢?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诠释生命,去体味一种刻骨铭心的辉煌。就像是虔诚的教徒站在耶路撒冷的圣地之上,毫无杂念地享受人生,拼搏人生。侧耳聆听,谁的青春又在低吟浅唱?
篇2
危机与机遇共存
时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任施罗伊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将削弱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政治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
同时,她还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能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需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业既有利于当下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
多向解读一
危机与机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适用话题
勇气 危机与机遇 辩证看待危机
多向解读二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次金融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危机它的危害有多严重?它将持继多久?它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危害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能从它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从而采用应对的措施!
适用话题
问 联系 表象与本质
多向解读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人谈“金”色变,以为世界经济将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我们更要有面对危机的心态。有的人悲观失望、只看到消极影响,于是惊慌失措;有的人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而镇静自若。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适用话题
积极面对 悲观与乐观 态度决定命运
多向解读四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肯定不能,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
适用话题
智慧 潜能 给我一双慧眼
多向解读五
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诚团结,才能达到共赢。
篇3
于是我想,若能在高中作文中加入文学调料,不就可以打造出学生爱写、老师爱看的精美作文了吗?
我的“文学调料”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配方:文学思维+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表达技巧
原料来源:经典名著、散文佳作。
过程:把以上原料放在五味生活紫砂锅中,文火精心煲制。
特点:文学味道浓郁芬芳,精神营养丰富怡人。
这便是我针对高中生较为普遍的立意浅显、素材单调、语言平淡、形象苍白等写作问题,设计的读写训练的形象说法。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多是搜肠刮肚,少素材、少真情,缺少一颗活泼心;老师也常是扫描全篇,亮点难寻、共鸣难起,只好打一个保险分。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负担。读写训练三步法,通过系统训练,给作文安一颗文学的“心”,让作文变成师生共享的乐事。
第一步:品读经典,含英咀华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之作,多不胜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理念,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探索的能力,我大胆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作为阅读材料。谁知调查发现,学生绝大部分不喜欢读《红楼梦》,原因是看不懂。中学阶段不读,以后读的机会更少(除非进入大学学习有关专业)。这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憾事,也是所有中学生的憾事。为此,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反复研读《红楼梦》,并参考大量红学资料,办了多期《红楼梦》专题讲座。此举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爱看电视剧《红楼梦》,更爱读《红楼梦》原著了;他们也能透过“满纸荒堂言”,解出“其中味”了。推而广之,学生学会了品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围城》《阿Q正传》等。
品读经典名著,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更拓展了知识面、生活面。就语文素质而言,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鉴赏力。学生初品了正宗的文学味,为自己写有文学味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写作训练,以摘录和片段仿写为主,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初步感知文学魅力。如仿“王熙凤出场”写一段话,仿“宝玉摔玉”写一个人,仿“怡红夜宴”写一个场景,仿“黛玉之死”写“祥林嫂之死”等。以经典作品作参照的仿写,我虽从不敢奢求学生习作的神似,但略具形似,已让我窃喜不已——学生的作文有了淡淡的文学味了。
第二步:品读散文,移花接木
精读、品读经典小说后,我又指导学生品读篇幅较短的现当代散文。如读巴老的《随感录》,感受他说真话的如金品质;读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感受他对生活的品悟;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透过道士塔、都江堰、天一阁的描写,感受到作者或失落、或赞美、或敬仰的深沉情怀;读贾平凹的散文,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世事、沧桑变化的情感态度。
我指导学生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式阅读、交流探究式阅读、诵读式阅读、浏览式阅读。了解美文佳作的体裁特征、选材立意、结构思路、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特点,为写千字美文作准备。这阶段我的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散文中汲取人文精华。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写与所喜欢的作家的散文同主题、同结构、同语言风格但不同材料的文章。允许学生移花接木——把散文里最喜欢的句子,通过仿写,天衣无缝地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以便让学生自己品尝文有亮句、句有亮词的成功感。我个人以为,这不能说是机械模仿。学书法不也要先临帖吗?
这样,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品读散文佳作:有的喜欢壮阔雄浑的意境,有的喜欢小桥流水的细腻,有的喜欢高远的立意,有的喜欢雅致的情怀;有的喜欢意蕴深厚的句子,有的喜欢生动形象的句子,有的喜欢气势磅礴的句子……两节语文课,阅读(30分钟)与写作(60分钟)兼有之,可谓高效,这也可以说是小有创新吧。
经过师生的合作与实践,师生都积累了一大笔精神财富,从经典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感情更真挚,结构更严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技巧运用得更好。学生终于可以手捧“亮点”闪烁的作文,品尝自己“大作”中的渐浓的文学味了。
第三步:品读生活,拈花一笑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随着读写计划的实施,学生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多,感悟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思想越来越深刻,生活与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写作素材库越来越充实,写作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写作有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他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无不自出心裁,得心应手。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文素材;源头活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6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92
一、教学设计说明
面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窘境,教师不能要求学生“读书破万卷”,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不能要求学生“行万里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和机会。但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去化解“无话可写”的尴尬。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脱节。而实际上教师往往将基础知识和阅读教学融为一体,而将阅读和写作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将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疆而治”――有两个教师分担,这进一步导致了读和写的割裂。古人曾说过:“学以致用。”我们能不能把这样的两个课型融为一体,让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就此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尝试和探究,发现效果很好!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体会改变“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后的喜悦!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1.给学生一个清楚的感性认识,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的满分作文的片断,让学生发现课文的影子。
2.以刚才的发现为契机,让学生找找看,在自己的头脑中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
3.据此,开展教学互动。“找话题,找课文。”
4.定向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话题的选材和写法,然后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个话题进行练习。
二、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从小学开始,你最头疼的课程是什么?
估计大家也会说是作文!可是我们现在到了高中阶段,审题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大的难度,那现在还困惑你的又是什么呢?
――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主题立意定好了,却无从下笔的痛楚!
好,其实,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储备,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身在此山中”的迷茫,今天我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拨云见日,解决这一难题!
大家和我先来看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
1.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风,可以穿越荆棘》
这个人,你在哪里见过吗?熟悉他吗?
――高一上册课本里有她的诗《篱笆那边》。这个材料对于大家写作坚强与坚持的话题,应该说堪称一则绝妙的素材,在此之前,你曾想到过从课文中寻找作文素材这个问题吗?
2.请同学们回忆你所学过的课文(包括所有学段),并说一说文章中的那个情节和人物打动了你?你觉得它们可以用作哪类主题作文的素材?
……
3.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再做个互动:能不能再把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内容归归类?找找话题,找找课文?
……
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也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和话题,和同学们的内容互为补充一下。
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文学形象,尤其是选自《史记》的文言文中的文学形象,因其极高的“知名度”被各个层次的人认可,也更容易收到阅卷教师的“青睐”,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鸿门宴》中的项羽等;名人名家,教学中对著名作家的生平进行介绍,尤其是那些经历特殊的作家,比如,屈原、司马迁、曹雪芹、鲁迅、史铁生等,他们爱国、坚韧、执著、深刻等优秀品质,都是作文的优秀素材;经典作品,许多经典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出深刻的主题思想,都是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本。
小结:素材和话题,紧密相连,可以一材深挖掘,也可以多材用一题。
4. 我们的课本,就是一座宝藏,就是一条河流的源头,也像漫天的星斗,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广阔!
下面,我给出如下话题,大家任选其一,运用学过的课文素材,写一个300字的片段,15分钟完成。
阳光远方阅读方向,细节成功与诱惑
一枝,一叶,一世界短暂与永恒色彩沉默寻找
自由坚强执著感恩责任选择理想
……
十五分钟后,选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的作品都很精彩。
同学们自己想想,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我想,学生一定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的课本不仅是阅读的载体,更是作文素材的宝库。我们对它是如此的熟悉,只要我们对它精心研读,会发现它也是我们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们把平时的语文课,当做范文去积累。课下同学们再把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组内分工,整理出材料和话题的典型素材。这样,我们即使还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我们一样可以下笔如有神。
篇5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吧提升;培养
1、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都知道,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为了提升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就必须关注初中生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获取写作知识,还能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由于初中生自身思维能力较弱,想让他们口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个事物的特征或者讲解一个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是要采取直观教学,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初中生对照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首先让学生说出图上有什么,再让学生运用自身的语言将零碎的东西根据顺序连起来,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这种方式能够确保整个写作内容的完整和有条理。所以关注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要在生活化情景中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整个写作的源泉,在培养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时,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并将学生观察到的想到和经历的事情,用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想要做好这一点工作就是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初中生的生活,把握写作时机,开展生活化的写作情境,在生活化情景中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师没有必要每天跟着学生和给予学生指导。学生的作文题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只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质,挖掘童趣,学生没有必要在进行作文的编造和拼凑呢。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平时问问学生爱吃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让他们谈谈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这种状况下初中生作文的题材就会取之不竭。
3、关注初中生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肯定不会有写作。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有可能(还不一定)转化成写作。首先,一定还是要有广泛的阅读,阅读的脚步一定不能停下来。
首先是做到广泛阅读。阅读一些经典的作品,语文书里有一些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它们细读、精读。对于这些作品,我们需要大声地诵读,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甚至到背诵下来。说到诵读和背诵这两个古人学习写作的经典手段,几乎被我们抛弃了。看看中学的语文教学,除了要考试的古诗和古文以外,其他的都不要背诵了,美其名曰“减轻孩子的负担”。其实大声诵读文章,能让我们对文章里面的字词和句子非常的敏感,不停地诵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内化的过程。那些急切想提升孩子写作能力的家长们,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重新拿起“大声朗读”和“背诵”这两个武器,跟孩子一起成长。
其次是要让初中生模仿经典作品。可以先从摘抄好的句子和段落开始,摘抄不仅仅是摘抄,而是摘抄下来背诵,背诵完了模仿写作,将摘抄的东西真正内化。等到训练到一定阶段,就可以去模仿段的写作、模仿篇的写作。这个模仿的过程,就是一个消化的过程。
最后,就是让初中生去学习写作技巧。有了前面的铺垫,写作技巧就是一个利器,能够帮助孩子如虎添翼,写出好的作文来。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多少会有提高,但上升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去思考。
4、立足现状,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初中生大都感到写作困难,甚至厌烦上写作课,这种状况下想要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十分困难,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当前初中生对语文写作的认识,就需要提升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厌恶写作,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初中生本身不知道如何写,更不知道写什么。而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关注的是字词的讲解,在语文课文阅读上没有提起重视,只是将学生内容框定在整个语文课本上,没有让学生参与课本之外的书籍和知识。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现阶段初中生都喜欢什么、关注什么,让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环境。还有就是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设立班级图书角,师生共同搜集一些贴进学生生活的材料,供班内使用阅览。并利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事物或者书籍分享给大家,这种做法对于激发初中生语文写作兴趣和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培养初中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下,才能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5、结束语
写作作为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整个语文课程开展的重要部分,更是初中生进行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关键。较高的写作能力能够让初中得到益处,当然同时,写作也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如果没有良好的观察和对世界的感悟没有深刻的思考和源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是难以提升自身写作水平的,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能力培养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淑洁.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的三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4,(12):77-77.
篇6
这个寒假,我从一本书中了解了一位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他拥有多面的性格,做事古怪却又十分勇敢顽强,这个表面上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又有十分细腻的一面。他,就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兴趣爱好广泛:钓鱼、拉琴、写作,样样精通。毕业后,本是一名记者的他却选择了去参军,他亲眼看到了战争的惨不忍睹,自己也负过伤,但是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而这一经历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退役后,他便埋头写作,同时也四处游历,搜寻宝贵的素材,比如无人不晓的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便是他乘船在海上捕鱼时的创意,而另一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则是他与妻子在观看西班牙斗牛士斗牛时的感触……在他看似平平常常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享誉世界、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海明威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这种大师级的写作水平当然与他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写作态度是分不开的。法国一名作家也十分盛赞海明威,称他的作品十分具有“乡土气息”。其实也正是如此,海明威的作品突出实践、突出自然、注重积累、强调作品主人公本身的性格特点,这其实也是我们在作文当中的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老师布置了以“秋天”为主题的作文,而我因为没有灵感,所以无从下笔。妈妈说:“没有灵感,就到自然中去找嘛!”于是我走出家门找秋天。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美丽的秋日风光,当我看到一棵枫树红了,我就把它想象成是叶子们喝醉了酒;当我闻到了几颗沁香扑鼻的桂子,我眼中就立刻浮现出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回到家,我再次拿起笔,发现这支笔变得好神奇,许多美好的词句从我笔下汩汩地流淌……看来,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的素材等待我们去发现呢!要是我们也能像海明威一样散去“都市味”,更加深入生活当中体验,挖掘素材,注重细节,就能写出好作文来。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找到了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更感悟到生活的美妙,我决心要像海明威一样多多体验、感悟生活!
篇7
人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序列反映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写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教学大纲也正是遵从这个规律分不同学段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设计了由“遣词造句——看图写话——片段练习——半自主习作——独立习作”这样一个序列化蓝图,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出了宏观指导。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时,各种不同的文体、题材也有其训练的序列,写景习作一般要经过“观察积累——加工整理——外化成文”这样的一个由外到内再到外的三重转换过程。教师要以这种科学规律作为指导,有计划、有策略地设计习作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夯实语言表达基础。
一、多方式常积累,备图备文见识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指的是素材。首先,写作者需要丰富的见闻作为激感的触发器和承载情感的载体,这一点可以归结为生活阅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积累素材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习作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其次,写作者需要丰富的语言积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旺盛时期,但是积累语言的方法需要教师引导。
实践中,素材积累的方法众多,但是兴趣是学生长久坚持的动力。一方面,教师要采取拍照、记录等常用的方法激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意识,让学生以图册、札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和经历,作为分享和交流的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分类摘抄和背诵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范式,为进一步仿照和创造美的语言铺就道路。
举例来说,景观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不是只有景区的景点才是景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一角,记录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当然,如果有机会出游,多拍些不同景点的照片并及时地给照片配上文字注释也是记录生活的有效方法。对于阅读,我们要分类对待,要从语言的表达技法等方面多多积累。此外,很多地方性报刊和书籍中也有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精彩文章,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寻找观察的角度和感悟的途径。在阅读中积累、模仿、创造,达到一定程度,生活素材和文学素材才能自然融合,学生才能创作出作品。
二、展图文赞美景,大方交际思路广
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对作文教学同样适用,学生的“米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并结合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的写作技巧来组织材料,整理材料。交际活动是开拓学生习作思路的有效途径。在写作指导时,教师要有效地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材料,在互动过程中,整理表达的要点。当然,要搭设交流平台,首先是要创设情境,比较成功的做法是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素材的拥有者(教师或者学生)按照特定的顺序讲述自己的故事,为大家的交流作示范和引导,之后由学生个体在小组内向合作伙伴介绍自己的素材。
比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四”的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照片)这是冯长柱同学去山坡上游玩时的一张照片,他把自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文章)
生1:他写得很好,从草的高矮、颜色来观察,还写到了自己在草地上见到的小动物。
生2:老师,我也有一张照片。
师:是吗?拿上来让大家看看。
生2:(投影自己的照片)我是在家乡的后山上照的,那里清晨的阳光最奇妙了,一道一道的就像一把把金色的利剑从树林的间隙来,晨雾不断地由地面开始升腾,在阳光的映照下就像仙境一般。树林里的鸟儿不断鸣叫,似乎在大喊:“天亮了,天亮了,快点飞出去捉虫子!”
师:你的家乡真美,我恨不得现在就飞过去瞧一瞧。同学们,我知道大家今天都准备了一幅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图画,你们能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向自己的伙伴介绍它们吗?
生:(齐答)能!
习作前的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让写作者明确文章写来是要让人读的,心里有了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在互动的过程中,大家互相提问,写作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得到了必要的补充。
三、引经典创新意,情感为线景做网
学生的写作训练,始终离不开借鉴。借鉴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的范式,为写作铺就道路,适当引导并打开学生的思路,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
在教学高年级的写景作文时,朱自清的《春》就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师:(出示《春》)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作者写到了和春天相关的很多景物,我最喜欢他写雨的那部分,他不仅仔细观察了春天的雨,还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生2:开头的“盼望着”让人印象深刻,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人们最盼望的就是春天了。我觉得写景色就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写,不能只描述见到的东西,那样会很枯燥。
篇8
一、鉴赏力决定写作能力
真正经典的电影,不但可以让我们身心得到休息与放松,更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力和求知欲,加深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生活的认识,给我们带来独特的生命体验,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宝贵教学资源,它能寓教于乐,在放松中学会思考。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鉴赏力是不同的,而鉴赏力与人的修养、学识、认知、思维能力等密切相关。有较高鉴赏力的人一定是有思想深度的人,思想深度必然对写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如能指导学生学会用分析、探究的目光去审视经典,日积月累,必会促使学生形成雄厚、开阔的观赏背景,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敏锐的观察力和较深刻的思维能力,进而就能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提高写作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鉴赏力决定写作能力。
二、鉴赏力靠优秀经典作品培育
夏尊认为,文学鉴赏教学主要是为学写文章服务的教学活动。那么我们让学生学会鉴赏经典电影,学会用比较分析的眼光去看、去品味经典,尤其品味同一题材不同主题或同一主题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的电影作品,就能在比较中感受作品的不同深度、导演的不同思考,对学习写作的立意大有益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不同导演相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思想立意之高下;对同一导演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纵向的比较、剖析,如从题材、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比同求异,就能更深刻理解作品的特色,为我所借鉴。歌德说:“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这种观赏就是比较、鉴赏。他强调要欣赏最好的作品,因为只有在这种欣赏中才能真正提高鉴赏力,从而对艺术创作有一个较高层次的认识。很显然,培养出了高品位的鉴赏力,就培养出了学生较深邃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而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个沉溺于平庸作品的阅读者很难写出上乘作文。反之,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决不会有写不出作文的苦恼和烦忧。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研究就没有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作文的深度,鉴赏能力决定了写作能力。
三、教师的“微型研究”有助于学生鉴赏力的培养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这样说:“学生收获是与教师劳动成正比的,教师只有‘采得百花成蜜后’,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他还说:“提炼作文教学指导的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微型专项研究’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搜集、整合、命名。这种微型专项的研究,视点小、角度细、开掘深,进行得越精致越好,越有指导性越好。”同一题材不同主题的电影鉴赏研究不就属于这种视点小、角度细的“微型研究”吗?即使同为经典,也会因导演的思维认知不同,而产生主题不同、手法不同、风格不同的精彩。如反映二战屠杀犹太人的片子,恐怕是难以历数,艺术家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安妮日记》《美丽人生》《钢琴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因它们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同,反映出导演对生活的不同层次的思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英国电影《安妮日记》借助纯真少女安妮的眼睛见证大时代的苦难,反映法西斯恐怖统治在一个成长的少女心理上投下的浓重阴影,是对纳粹分子摧残美好、扭曲人性的控拆。它不表现某人的魅力或伟岸,不呈现某段历史进程的曲折或宏大,不论及深层次的意义,只让一个少女毫无理由的苦难成为最直白最毋庸争论的控诉。淡淡的描述,清新真切的画面,动人心弦的悲痛,前后的强烈对比,不着一词的控诉,成就了最深切的经典。很显然,导演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我们在作文中同样可以借鉴。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没有大场面、太多的血腥,而浓浓的父爱包含其中。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用全新的视角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也存在一种美丽。使观众在同情、愤怒、敬佩、热爱和平的情感中油然而生一种美好――勇毅与坚强。它是一部黑色喜剧片,以喜衬悲,让人在笑中深思,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它在思想深度上超越了《安妮日记》。
法国电影《钢琴家》让我们看到战争磨灭了人性,摧毁了艺术。更看到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对艺术的崇拜。整个影片场面恢弘,将大量屠杀史实的残酷毫无修饰地渗入,刺人身心。战争冷峻,人性温暖,形成反差,是作者对一段不能启齿的历史的静观与深思,表现了战争与艺术的对抗,展示了残暴与良知的矛盾挣扎,饱含对战争深深的谴责,更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永不放弃理想、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的致敬。影片在阐述故事的角度、人物内心的刻画、外在环境的表达上,超越了前两部。
英美合拍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导演让人世间的最美好――孩子的天真烂漫,与最丑陋――战争的无情残酷屡次交锋,从而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起伏,这是战争题材影片常用的手法,但此片发挥到极致。美好脆弱的小生命被摧残蹂躏,善良的人性被扭曲,无不让观者触痛灵魂。导演还对人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告诉我们,一是人性的善良美好是足以超越一切种族、政治、国家利益,正义和善良会如清泉浸润那已枯涸的人性秧苗,使之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二是人类本不应有战争,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
篇9
关注农村学生习作的现状
迁徙化的杂乱无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原本单一的城乡接合部的小学,也接纳了天南海北的孩子,走进我们的校园。一时间的教学改革,似乎让我们的教师陷入两难:一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所学知识参差不齐;二是,会写点作文的学生,就胡编乱造,动辄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为了得到一个高分,有的学生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因此,不仅影响了我们农村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成人化的耳濡目染 农村学生的面貌原本是最具淳朴的特征,情感也是最朴素的情感,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制订了成人化作文评价标准,学生学会了迎合评价标准,使我们教出来的小学生一拿起笔来,就似乎成了小大人,想成人之想,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
机械化的故步自封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然而,我们许多农村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小学生的作文。机械地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再推荐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从“流水线”上去“套作”,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小学生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回归农村学生习作的本真
彰显个性习作,还原清新气息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由此,可结合所处之境,让学生去挖掘,去提炼。
第一,我们要走进自然,情有所依。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回归自然,直接与大自然充满灵性的万物交流,去遐思妙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手跟上心,心又指挥手快写,写作冲动就出现了,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表达,笔端所流动的“色彩”就格外地丰富多彩。当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学生就会为鲜活充盈的素材,文思泉涌了。不必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愁。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契机。如此就能多角度、多层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农村天然雕塑的课堂里,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俗中见雅。只要给学生笔端插上灵动的翅膀,学生就会去抒写童心烂漫的个性。
第二,我们要创作自由,由感所发。小学生是生活在充满幻想的岁月里,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四年级语文的一个单元重点是“留心周围事物”,结合单元训练,我让学生走出校园去寻找,并用自己的笔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这样就给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那一定会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鼓励原味话语能够激发童趣盎然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学生李嘉宁在《钓龙虾》中说:“龙虾永远不会担心他的两只坚硬的‘盔甲’,横行霸道……”其中原汁原味的话语,真是妙不可言,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趣味盎然。
阅读经典作品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但写作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古往今来的先贤都在大量阅读中创作了自己的千古绝作。更让人惊异的现代中学生中的写作尖子,也是从阅读开始走上写作道路。中国唯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丰富的农家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阅读产生兴趣,学会了自己创作,而一举成名。为此,让学生阅读经典,读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感觉,就会有习作的欲望,这时,作文便是用自由之笔,抒写心灵的画廊。近几年来,我们农村的校园里,也订购了大量的报纸、期刊,开设了含金量极高的阅览课,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成立了“书香校园”“‘毛毛虫’社团”,评选了“读书之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完美的“读书屋”,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书屋中尽情地读书,在写作园地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精彩!
篇10
一、平时对学生缺少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培养
整天生活在优美的自然风光,热闹的家长理短中,为何无话可说,无所适从呢?现在农村孩子虽身处农村,对于农事、风土人情等了解甚少,大多数也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两耳不问窗外事的生活,每天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日月、星辰在他们眼中没有任何色彩,没有任何美感,为何?因为缺少对生活的爱,缺少对美的感受力,即使有一些生动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也会变的平平淡淡的,那样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对学生进行熏陶、了解与感受,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再用这份爱心,去好好的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寻细微的感受,搜寻美,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如大作家赵树理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小二黑结婚》。另外,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都是美的写作素材,只要有了那份对生活的爱,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才能发现素材。
二、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
农村学生的每一天,白天上学,晚上写作业,知识面相当狭窄,人生阅历单薄不丰富,平时对经典作品见的少,读的更少。有的孩子手中没有一本课外书,每天面对的只有课本,课本中优秀篇目有限,而老师对这些课本中优秀篇目精讲赏析,造成学生对文章没时间读,没有了自己对文字的感受,脑海里只有破离支碎的赏析,这样造成材料缺乏,是学生写作的最大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手多给时间让学生多读书,我们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但是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增加一些课外阅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名著、报纸甚至杂志都可以。学生们可以在读的同时学习书写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鼓励学生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例如:《新闻联播》、《今日说法》、《走进科学》等,这类节目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三、写作练习与学生的需要不统一
叶圣陶认为学生练习写作,是为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他把应试作文训练斥之为“地道的八股精神”,认为不改变应试的观念,“而望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够得上标准,那便是缘木求鱼”。要适应生活的需要,就要重视写好“书信、宣言、说明书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好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议论文”。为此,写作训练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要学生练习写信,就真要寄出去;要学生写通讯报道,就真要去投稿;要学生写日记,就要写真实的见闻,行为及感想。总之,要让学生“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快”。
四、阅读教学缺少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