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17 11: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材料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他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感恩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因为懂得感恩,人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人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选材小贴士:果实在沉思的过程中,感谢“风吹雨打”成就了自己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成就了自己的俊秀,表现出一种感恩的情怀。感恩,是一种感悟,是一种包容,更是一种哲学,它需要你怀着真诚的心去践行。这个切入角度如果从正面取材,涵盖面很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植物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动物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人的感恩,这些素材均可融入其中。经典的例子可举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幼失去父母的李密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对祖国的感恩。如果从反面取材,可举当代的一些大学生不珍惜青春和生命,胡乱挥霍,不知感恩父母的例子;也可举一些受人恩情却不知回报的人和事,与正面素材进行对比。
角度二:谦逊是美德的皇冠。谦逊,源于良好的道德修养,源于学识的宽广深厚,源于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不断求索。“学然后知不足”,造诣愈深,追求愈切,愈是虚怀若谷。要善于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还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只有抱着谦逊好学的态度,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充实自己,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相处,无论出身如何,学识如何,只有谦逊谨慎,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感情,得到别人的尊重。反之,欺世盗名,只能得到罪名;热衷虚名,容易招来灾祸;颐指气使,难以令人信服;骄傲自大,等于拒绝进步。
选材小贴士:秋天果实成熟了,他没有炫耀自己取得的骄人成果,而是默想自己是怎样变得成熟起来的,这表明了果实的谦逊之美。从这个角度选材,最典型的就是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言,如尼采的“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的“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泰戈尔的“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等,这些名句素材会让作文熠熠生辉。具体的事例素材上,南宋著名史学家、学者、《容斋随笔》的著者洪迈失言自愧,虚心拜帮他改诗中字词的青年为“一字之师”,居里夫人自认为平凡,法国著名画家贝罗尼改画等都不失为极经典的佐证素材。时新素材可选用麦蒂场下儒雅谦逊令人称道、哈佛高才生林书豪的低调谦逊、莫言谦逊表示“永远不敢称大师”等。
角度三:你能说风雨都是打击吗?你还抱怨人生途中的风雨吗?不要抱怨,正视风雨,才能铸就完美人生。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单调的,也是不可能的。印着风雨,在蓝天中搏击,在草原上驰骋,在巨浪中前行。让风雨把我们历练成一块能够经受考验的金子,一颗光彩耀眼的宝石,一个能为国家献力的栋梁之才!让风雨,成就我们完美的人生!
选材小贴士:果实感谢“风吹雨打”给了自己成熟的筋骨,表明果实能够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能把困难挫折当作自己成长、成熟的必要性。风吹雨打成就完美人生。秋实的成熟,源于风吹雨打,历经光照日晒。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不要抱怨。让我们正视风吹雨打,成就完美人生。经受苦难的磨砺而成就美好人生的素材很多,比较经典的可以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史铁生、屈原等。时新素材可选用韩国新总统朴槿惠(见本期第4页――编者注)、站着上北大的甘相伟(见本刊2012年27期28页――编者注)等。
【推荐素材】
素材一
无腿青年登上非洲最高峰
美国青年韦斯特4岁时因遗传缺陷失去双腿。曾经有医生断定他将来永远不会自己用双腿走路,他也很可能无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漫长的岁月里,他只能用手走路。近年来,已成为励志演说家的韦斯特决定挑战自己,做一件大事:用双手登上一座山峰,为东非旱区募集75万加元。2012年6月,靠着一双有力的手,在同伴的帮助下,他用了8天时间,登上了海拔5895米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韦斯特说,“我在想,这是为了每一个曾经被告知有些事情他们做不了的人――不管是身体残障,还是其他别的事情,也是为了每一个曾经说我永远不能行走或对社会有用的人。”
素材点拨:
无腿青年韦斯特登上非洲最高峰,靠的是一份执著与刚强。人生道路不平坦,总会遇到许多挫折。伤病、天灾等造成的不幸给人巨大的打击,如何面对这些挫折与不幸才是人生关键。作文时可以通过类似的典型事例论证,也可从人生观方面进行具体阐述,还可运用正反素材进行对比论证,凸显中心。
素材二
别用垂怜的声音与这个世界对话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伊尔・布拉格在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说:“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那时,我父亲是一位水手,他每年都要往返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之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也许一生都会像父亲所工作的船只一样,漂泊不定。”
布拉格9岁那年,一天,父亲带他去参观梵高的故居,在那张著名的吱嘎作响的小木床和那双龟裂的皮鞋面前,布拉格好奇地问父亲:“梵高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画家吗?他不是大富翁吗?”父亲回答他:“梵高是个连妻子都娶不上的穷人。”
有一年,父亲带着布拉格去了丹麦,在童话大师安徒生墙壁斑驳的故居,布拉格困惑地问:“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道:“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生前就住在这栋楼里。皇宫只在他的童话里才出现。”
从此,布拉格的人生完全改变了。他说:“我庆幸有位好父亲,他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而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又告诉我,人能否成功与贫穷无关。”
素材点拨:
这是个经典的素材,论述的角度很多,可以论述人不患贫贱而患无志,穷困有时更能催人上进;可以论述成就人生需要榜样,还需自身不倦的努力;可以论述正确激励及时诱导有助于子女的成才。与本作文的内涵相对应,可从“不要用卑微的姿态面对世界,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的角度来立意。
【素材演练】
绝境与希望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冲浪文学社 王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人生中总会遭遇绝境,但绝境中一定伴随希望!
厄运来袭,困难重重,请谨记绝境中仍充满希望。
司马迁因言语而遭受宫刑,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行万里路、著绝代书以此来证明自己。《史记》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那不惧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为后人所敬仰。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吗?遇到困难不要妄自菲薄,那样只会让世人嘲笑你的懦弱与无能。问问自己,难道我们会面对比司马迁更大的挑战吗?当然不会,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相信自己,从绝境中寻找希望,让绝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当有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向长江之无穷”时,苏子的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让人如梦初醒;当世人磋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偏有人朗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当人们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有人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世间永不会有真正的绝境,事物总有着两面性,也许绝境背后就有你成功的希望!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伊尔・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说道,那时我们家里很穷,有很长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的黑人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好在我有一位好父亲,他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的经历告诉我:“上帝不是这个意思!”这位布拉格也正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绝境中发现希望,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也应该如此,学会从另一方面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绝境,有时你会发现:那不是一个绝境,那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机遇!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能随随便便成功。绝境是成功路上逼人的关卡,请坚信绝境中一定伴随希望!
篇2
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浑;人自重,不失之尊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公文写作素材资料范本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担当类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
7.不畏苦寒,自得其芳。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9.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10.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忠诚类
1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3.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14.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15.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16.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
17.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18.禄厚恩深何以报,惟当努力罄忠诚。
1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作风类
21.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
2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6.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2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8.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29.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30.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学习类
3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3.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3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6.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进者必日退,未有不进不退者。
3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修身类
41.天降大任于斯人,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4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4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4.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4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6.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48.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篇3
北京考试报讯——距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考生认为现在生活单调,写作文时素材陈旧、单调,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相关老师建议考生,用好课本,其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现在,高三生几乎每周都进行考试,小媛一写作文就犯愁,即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新鲜的素材,结果往往词不达意,作文成了无病。“脑子的作文材料太少了,有些都是已经用了很多遍的旧材料,”小媛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有再好的立意,没有合适的素材作支撑也是白费啊!”
像小媛这样的高三生为数不少,他们感觉脑袋里空空,平时缺乏对作文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到了考场上自然很难“有米下锅”。他们觉得紧张的学习让自己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索,很难去寻找新鲜的作文素材,每每作文时就使用校园里发生在同学、老师身上的事情做材料,没有新鲜感。
北大附中高级语文教师张国富说,作文的创造性不单是观点新,用新颖的材料去陈述、烘托也很重要。现在虽然时间短,任务重,但是考生们一刻也不要放松积累作文素材。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是好好利用课本,整理和总结课文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这些恰恰是考生最容易忽略的作文材料。考生们可以准备一个作文素材记录本,把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找出来,将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总结,平时多翻看,就不愁写作文没素材了。此外,高三生平时要尽量抽时间留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握时代脉搏,收集新鲜材料。
篇4
关键词:课本素材;作文;名言佳句
有人就学生的现状概括说现在的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在这三怕里估计最让学生怕的就是作文了。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俗语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主要是无实质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学生为什么还是一写作就脑子一片空白?这是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积累的结果。茅盾说过,积累素材要像“奸商”一样,囤积货物“不厌其多”。
但积累也不是盲目的,就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说,他们接触的最多的是课本。课本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历年来都有一些优秀考生因活学活用教材而获得满分,所以引导学生如何立足高中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在写作时立意的角度也有差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而本文就就如何把课本素材积累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这个点出发,通过对素材的深入剖析,让学生从课内获得更多的素材信息,做到“材为我用”,能水到渠成地写出精彩的、与众不同的文章。
用课本中的历史人物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材料丰富。对材料的选择是做到材料丰富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并且材料运用上不能雷同,所以写作时要注意选择古今中外不同角度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还可以使文章材料丰富。从幼儿园到高中,说短不短的十几年学习生涯里,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历史人物,其中就有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王勃等人。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一生也算得上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然而,当不如意事降临到他的头上时,他却能够达人知命,笑对人生。所以在写作时做到有针对性的选用材料再辅助以适当的方法即使是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物,我们也可以写出新意来。
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作文
名著中塑造的文学形象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浓缩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他身上浓缩一个时代的影子,可以跨越历史长河而不朽。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个文学形象与历史对话,了解历史,走进历史。而自觉的与经典名著中的的文学形象对话,与那些伟大灵魂的碰撞,也势必会产生深沉的回响、绚丽的火光,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而这恰恰可以避免同学们因生活阅历不足而导致的思想不深刻现象。例: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用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在引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历史厚重感,而且还能让同学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用课本中的历史事件作文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一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是最为生动的教科书,能启人智慧、引人深思。走进这面镜子,你会发现人性的善恶美丑,世事的崎岖与坦途。这些感悟与思考,常常会给我们无数的启迪与反思,让我们在人生路途上拥有前车之鉴,少走弯路。而高考作文中,借用课本中的历史事件来作文,就是以史为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而单纯讲道理更有信服力。在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这些历史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能够非常好的表现出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底蕴。
在作文的过程中,我们不必再舍本求末,抱着满分作文临时抱佛脚,从语文课本中就可以找出数不尽的素材。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寻觅觅,我们学生一直在寻找搜集作文素材,殊不知,最好的、最经典的素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改变对语文课本的看法,重现审视并挖掘课本中的资源为我们作文用。
参考文献
[1] 《语文》必修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王朝银《创新设计语文高考总复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版
篇5
一、训练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审题
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第一要务就是审题。而材料作文,对材料能否全面准确理解,决定着写作的成败。
作文审题主要有抓住主旨法、抓关键词句、由果及因法三种方法。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两个行人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结伴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两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换左手.忽然,其中一个人停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挑起两个箱子上路.这样,两个人反倒都觉得轻松了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一,本题可从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分析。事情的结果是两个人反倒都觉得轻松了很多,原因是其中一个人用扁担挑着两人的箱子。将这种结果和前面两个人都拎着各自的箱子时,他们都很累的情况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合作双赢是成功的捷径。
角度二,抓关键句。因为其中一个人停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挑起两个箱子上路这样,两个人反倒都觉得轻松了很多。正是其中一个人懂得变通,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材料来分析立意。分析材料中事件的前因后果,抓住材料主要意思进行立意把握哲理。
二、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素材,厚积而薄发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理解了却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就是素材积累不足。而素材就遍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文、史、哲中发掘素材。
1.从语文课本中选材
语文课本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教师在讲授时都会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名人事迹、名篇名句、典故诗词、历史掌故。教会学生养成整理归纳的良好习惯,写作时一定会有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
例如: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贵。庄子曰:“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与人交往,先哲已给我们树立榜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李杜以诗会友互表敬意,等等。与人的交往,也与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谐,一般温润。和谐以共生共荣。(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许》)
这段作文中,考生运用了庄子、孔子的名言,高山流水的典故,李杜以诗会友的佳话,自然流畅、充分展现了个人的才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从历史政治等学科中获取素材养料
作文素材极其广泛,学生接触的各个学科,均可选取。如,写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章,就可以从地理中取材;以责任,担当为主题就可以从历史中取材;联系时事就可以从政治学习中得到启发。其他理科科目也可以把科学家的故事引入作文。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篇6
一、如何将生活素材转换为写作内容
思维过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一对此产生触动和感悟一根据中心印象对所见所闻的素材进行分析和提炼,挖掘素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一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择要写入文章中。例如,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存在,面对这一现象,有些学生无动于衷,而有些学生则产生感触,提炼出了鲜活的写作材料。教学楼周围自行车乱停乱放(观察现象)一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缺乏规范意识,只图自己方便;有令不行,有禁难止;盲目从众,别人放得我也放得(思考、理解)一不能把别人的过失当成自己违规的借口(提炼观点,确立主旨)。
二、如何将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
思维过程:阅读材料一提炼材料的主要信息(分析的切入点不同,主要信息涉及的内容也不相同,获得的中心印象也就不一样)根据中心印象明确材料的使用方向(材料可以用来阐释的观点)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择要写入文章中。如:
1.阅读材料。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可是他预言第二天会下雨,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脚下一个坑,他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同时期,希腊流传着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两千年以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2.提炼材料的主要信息并根据中心印象明确材料的使用方向。①从泰勒斯角度切入可以提炼出“专注(痴迷、投入)出真知”或“大行不顾细谨”等观点。②从评论者角度切入可以提炼出“对那些专注事业的天才我们应奉上尊重”或“对那些专注事业的天才我们不要苛求小节”等观点。③综合分析材料,全面角度切入可以提炼出“既要抬头望天,也要脚下看路,在我们人生奋斗的过程中,既要满怀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或“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学会周密思考,如果顾此失彼,将会漏洞百出。贻害无穷”等观点。
三、如何将积累的材料自觉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篇7
作文素材素材积累方法与途径掌握充足的作文素材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基础,正如建筑的构件一样,素材的好坏、优劣是决定能否建成美观、结实建筑的前提,做好素材积累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务。
一、正确认识作文素材积累的深意
积累素材,并不只是对字、词、句子的简单累积,而是要充分理解字、词、句子背后的来龙去脉,理解每个词语背后的典故,只有这样才能在领会字面意思的同时,把更深的意义融会到内心深处,才能在更深层次上领会材料的“味道”,才能在写作时正确运用材料。
比如,在成语材料的积累上,熟悉成语背后的故事才更有意义。拿“开天辟地”这个成语来说,字面上的解释是“前所未有的,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这个解释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生疏的,也不会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但如果能够将这个成语的由来讲清楚,便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有必要把这个成语的来历――“开天”的故事讲给学生:世界之初,既没有天,也没有地,是一个完全分不开的一团混沌,就像个巨大的蛋,而就孕育在这个蛋里。过了好多年,逐渐长大,他开始活动起来,大蛋似的世界也逐渐分开了,轻的、清的东西上升,成为天;重的、浊的东西下沉,成为地。起初,天地离得很近,随着的成长,天地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用身体撑起了天与地,天与地重新合到一起的可能性不再存在了,他“开天辟地”的事业成功了。他死后,呼出气的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雷电,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变成了大地,身体变成了大山……通过这个故事,积累的不仅仅是“开天辟地”一个成语,学生更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奉献”“坚韧”“神奇”,学习到“清浊”“混沌”等等。积累的真正意义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素材积累的方法
积累素材不能为了积累而积累,更不能把“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当作掌握素材和运用素材的不二法则,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积累素材的强烈意愿。
关于素材积累的方法,许多教师给出了不少建议,比如笔记法、联想法、摘要法、心得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关键是要学会运用,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实践法。
所谓实践法,就是把收集到的字、词、句、故事等作文素材通过实践运用加以深化这些素材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成为写作素质体系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只有在真正的写作实践中加以正确、合理的运用,才能在头脑里建立起素材的概念,不仅要“记得住”,还要“用得对”“用得好”。对于词,可以通过造句加深理解,如关于“看”的词汇有“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扫视、环视、仰望、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t望”等等,为了让学生区分不同“看”的意思,在讲清楚这些词意思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造句,加深对词的理解:(1)我站在山顶,(俯瞰)脚下树尖上飞过的小鸟,真想和它们一起飞;(2)我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我的心仿佛也和轻巧的白云一起飘走了。同样是“看”,两个句子选的词是不一样的,从高处向下看是“俯瞰”,由近向远处看是“眺望”,简单的选词造句练习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不同看的意义,在将来的写作过程中也就会准确地加以运用。因此,实践的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有助于在认识、收集的基础实现对素材深层次的“二次加工”。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素材的积累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再结合其他积累方法,并综合运用,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旁引博证就会比较准确、恰当。
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
素材积累,首先要有获取素材的途径。除了可以从课本中、课外阅读材料中、自然界中、生活中获取素材外,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随着网络,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网络、移动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生也必将接触、使用到网络;另一方面,方便、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的查询、收集、利用首选的就是网络。作文素材更多地来源于网络,正在成为第一来源。因此,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以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积累作文素材。
当然,通过网络积累作文素材必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对信息的甄别。众所周知,网络是开放的,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共存,在收集素材时就要擦亮眼睛,学会辨别真伪,分清好坏,尽量从权威性的、口碑好的网站上下载素材;二是防止无关信息的干扰。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查找信息时经常会有广告、游戏等信息弹出,对于低龄的学生来说,这些无关的信息有时充满了诱惑,很有可能被吸引,而忽略了对素材的查找。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应关注学生的上网行为,经常加以引导,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科学上网。
总之,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工作,只要树立正确的素材观,掌握科学的素材积累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积累途径,经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素材的“富翁”,作文的“高手”。
参考文献:
[1]王军.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J].考试与招生,2009(3):46-48.
[2]何嘉慧.厚积而薄发――初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及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6):125.
篇8
材料的积累,虽然主要靠学生自身长时间的努力,但语文教师的引导、指导却是不容忽略的,更需要高中三年语文教师长期、耐心而细心的指导培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每天接触的语文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丑,从大量的阅读中提炼、整理材料。
一、回归语文教材,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
高中三年厚厚的六本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资源”,引导、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经典人物、经典事例,如霍金、荀子、贝多芬、海子等,还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至理名言,再现于作文中,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正是学生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源头活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内容,尤其是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优秀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反复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大纲中没有要求背诵的优美语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事例、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假恶丑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个微笑体悟到社会的温馨,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到宽容的魅力……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每天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正是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关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司机”等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挖掘出最真实的体验,用最有真实感受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
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三、博览群书,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作文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浓厚、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在广泛浏览一些精美的散文、小说、文学名著等的基础上,从中摘取许多精彩的语句、名言警句等,并对平时积累的素材,做到熟练背诵。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有东西可写,而且还能给作文增色不少。
四、引导学生留心各种社会信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多样、广泛的,应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去收集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且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积极、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去丰富、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篇9
关键词:“作文难”;写作素材;实际情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19-01
小学生普遍感到的“作文难”,首先难在没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几句要写的话。因此,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从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拓展作文内容诸方面解决“作文难”的难题,是学生喜欢作文,主动练笔,拓展写作素材。
一、联系生活,拓展素材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拓展他们的思维。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用眼看到的,用触角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人们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的思考。许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打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力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负担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知道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实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梅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依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又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合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品味生活、广开材路
篇10
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课本内和课本外两大方面,对课内文本的拓展与解读,对课外素材的深层次挖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对课内文本的拓展
1.对课内历史篇目的多角度运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是介绍历史知识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课本上的内容如果能够经过多次仔细推究,把它们引用到作文中,会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例如,《鸿门宴》中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刘邦善于用人、善于汲取众人智慧,项羽则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如果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那么这个材料很适合“眼光的长远”“安于现状”等话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一个武将,一个文臣,对国家都是有功的。如果多角度去拓展,那么这个材料还适合“舍小家顾大家”“合作的力量”等话题。每一个材料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够多角度地去分析与探讨,就会得到新的收获。
2.对课内诗人的多角度把握。同学们在高中课本内会学到很多诗词,而这些诗词都表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那么他们的这些思想感情如果能够被我们所使用,就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例如,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荒凉秋季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与苦闷。对于这个素材,如果能够多角度解读,那么就很适合“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等话题。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描述,表达了爱国人士的苦闷。如果能够多角度解读,那么这个材料很适合“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等话题。写作时,不要一味地追求素材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否对现有的素材进行拓展,这是写作文的一个便捷方法。
3.对课文中人物性格的多角度揣摩。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有很多时候,他们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方面去理解,那么就会得出很多新的观点。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性格就是多重的,同学们可以试着去思考。
对课外素材的挖掘
1.用心观察与体悟。停下我们的脚步,擦亮眼睛,去观察、去搜寻,就会发现许多可关注的东西;静下心,多作联想,去感受、去体悟,就会发现有许多可写的素材。浩如烟海的书卷中,有知识与文化、智慧与情韵;茫茫宇宙中,有苍天黄土、青山大川等。当我们接触到这些素材之后,一定要边阅读、边品味,这样便于我们清晰地记在心中,有利于对素材的深层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