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23 19: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恩作文素材

篇1

时下,“感恩季”成了商家促销活动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无论是母亲节、教师节,还是新学期开学,“感恩回馈”“感恩特卖”等词语随处可见。而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正是西方的感恩节,借此机会,哈皮就带领大家一起探寻“感恩”中蕴藏的创意素材吧!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对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感恩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内容是一项特殊的作业:对爸爸或妈妈说一声“我爱你”。类似的还有《第一次给妈妈洗脚》《我和爸爸换身份》《当一天的小老师》等,这类作文就是由一句话或一件事所引发的一个情景、一个故事、一段回忆。如何让这些司空见惯的题材变得富有创意、与众不同呢?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如:反其道而行之,突出这些感恩对象“另类”的一面,像《严师出高徒》《迟到的爱》《化敌为友》这样别出心裁的文章,不就轻而易举地推陈出新了吗?

众所周知,感恩节的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哈皮用创新的眼光一遍遍审读这一句话,忽然发现,“上天”和“好收成”其实就是我们“感恩”主题的对象和范围。如此一来,哈皮顿时茅塞顿开。哈皮惊喜地发现:“感恩”主题的作文对象并不一定是具体的、形象的,只要是可以表达自己谢意的选材,都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我们不仅可以针对一个人,还可以针对一件事、一个物来写,甚至还可以将描写对象和选材范围扩大至写一类职业、一个现象、一种潮流……这样一来,我们的写作范围就更宽广了,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的创意素材也就更多了。

篇2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父亲》的歌声在耳畔回响,岁月的时光悄悄地从身边滑过,勾起了我们多少回忆。想一想,成长路上,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感谢一些人、一些事,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坚强,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因而,我们才能在青春的路上越走越远。

请以“谢谢你,让我懂得了_______ ”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名师题解】

巧借补题,引向储存。“懂得”,是“深深的知道”的意思,写的应是经历之后的感悟和体验,这种感悟和体验让你思想上有了提升,人生获得了启迪。很明显是懂得生活道理或美德素养,如感恩、爱、幸福、珍惜、担当、坚强、信念的力量等等。考生要抓住半命题作文留一半精彩给自己的特点,利用补题的权利,巧妙地将写作引向自己材料的富集区。

激活思维,立体拓展。针对“谢谢你”中“你”字,我们就可以作如下拓展:“你”是人,可以写父母兄弟、亲朋师长、同窗好友,甚至是古人、陌生人等;“你”是物,可以写动物、植物、景物,一草一木认真品味都能让你懂得道理。很明显后者的立意明显要优于前者。同样,文题中“我”既可以指自己,即写作者本人,亦可以是第一人称之下的任何人、任何物。作此理解再去选择,就不容易“撞车”。

细节融情,情感真挚。本文题基本的写作思路是一事一议,即通过生活中的事件,来展现对生活的认识或感悟。写作中,叙事要清楚生动,要有细节支撑,能够展现出事件让你生发“谢谢”的原因;更要通过议论或抒情展现让我“懂得了”哪些生活的道理,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迪,让我“走出了阴霾,健康成长”。叙事性作品,适当地穿插环境描写,情景交融,引用名言、诗句、典故来表达情感,则会使情感更真挚动人。

【推荐素材】

素材一:

童话大王郑渊洁第一次将童话作品寄给出版社,很快被退了回来,但有位叫杨宗的先生对其作品评价很高,就给北京某儿童文学编辑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拿着去北京。这位编辑看后又将稿子转给负责编童话的刘老师,最终作品发表。郑渊洁当时买了3本杂志,并许下心愿,在15年后要办3件事:一是将这3本刊物分赠给3位编辑;二是要在北京最豪华的餐厅请他们;三是赠送给他们每人50元“伯乐奖金”(当时他的月薪是40元)。1994年9月15日,在他的处女作发表15周年纪念日这天,他在北京香港美食城宴请了这3位编辑,并在3本杂志的扉页上写下了“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的赠言,并敬赠每位编辑5000元“伯乐奖”。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可从很多角度来考虑运用到写作之中:一是可作为作品的引子,引出对懂得感恩话题的理解;二是可以作为懂得感恩的诱因,也就是在自己经历事件之后,由这一素材引发对感恩的感悟和体验;三还可以将写作者“我”定位于郑渊洁,则可通过扩写完成作品。

素材二:

12岁的稻盛和犬曾随父亲去拜访高僧,问询人生之路。高僧让其多说“南曼南曼”。“南曼南曼”是佛家禅语中“谢谢”的意思。稻盛记住高僧的话,将“南曼南曼”挂在嘴上。27岁,稻盛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但他对制瓷一窍不通。他把自己的办公室让给精于制瓷的井上,把自己刚装修好的家腾出来给井上和其他6个人住,自己则租住平房。稻盛对井上说:“我只是一个给京瓷未来作好梦的人,你才是真正的筑梦人。作梦不要太大的地方,但筑梦需要。”稻盛的做法打动了井上,他们发誓要奉献出他们所有的技能。果然,10年后,京瓷成了一家全球知名的上市公司。在日本,稻盛与松下、盛田、本田并称为“四圣”。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让我们懂得的道理很多:可以从感恩的角度,写稻盛的付出,让井上等人懂得了回报;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写稻盛的做法让你懂得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从成功的角度,谦虚使人进步,付出才有收获,等等。

素材三:

2013年12月11日,身兼电影《风暴》老板、监制及主演于一身的刘德华,在清华大学出席对谈会。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主持人准备了一只兔公仔,提议刘德华抛下台给观众作礼物,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德华缓缓地走向观众,并微笑着将礼物直接递到了一位观众手上。

活动过后,有记者表示不解,问:“为什么拒绝向台下抛送礼物,这可是引发歌迷或粉丝激情的极有效方法啊!”刘德华闻言,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他说:“因为我首次开演唱会时,有位歌迷就是为接礼物而发生意外,失去了生命,所以我绝对不会再这样做。”

素材点拨:身为一代巨星,刘德华能做到注重细节,为歌迷着想,防止意外发生,这是责任的担当;刘德华不再次为过,让我们懂得反思、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感恩的角度也能入文,刘德华的行为让我们懂得怎样感恩:让爱我们的人幸福平安就是感恩,等等。

【素材演练】

谢谢你,让我懂得了坚强

山东省五莲县高泽初中 王学涛

考试失利,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呼吸着窗外沉闷的空气,心中更觉压抑。算了,还是出去走走吧。

此刻,下起了蒙蒙小雨,我持伞漫步到了荷塘边,赏一池青红相间,阅一回人荷异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可惜,今天我是看不到古诗中的美景了。虽是清晨,却是薄雾朦胧,风中早已夹杂着一些雨水。雨虽不大,可是很密,还像针一般的细,这与夏雨的热烈风格极不相像。

雨水打在屋檐上,打在我的雨伞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雨水从伞边流过,滴到地上,溅起的雨水渐渐打湿我的裤子,可我并不在意这些,因为我的注意力被这一塘荷花吸引住了。

清幽,淡雅,花与叶紧紧相依,轻快,悠扬,随风雨轻轻曼舞。今年的荷花开得不是很多,不知是雨水将其打压,还是讨厌这雾霾的空气,虽然不是很多,但花与叶与水,也是相映成趣。但很快,我的欣赏之情渐渐变为了担忧,因为这雨,逐渐大了起来。

豆粒大的雨滴打在我的雨伞上,发出“嘭嘭”的响声,池塘也渐渐动了起来,阵阵涟漪,声声脆响。但很快便静了下来,鱼沉下去了,蛙也躲在了荷叶底下,停止了鸣叫。夏雨,终于露出了它真实的面貌。

雨水落在娇嫩的荷叶上,引得荷四处摇曳。我真想撕一片云彩给这些娇美的荷花都盖上遮雨的篷子,可老天并没有因为我的善念而停止降雨,反而增大了雨势,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一会儿,水塘上便腾起了一阵阵雨雾。

令我惊奇的是,荷花并没有屈服。它没有向着雨水叫板,但它也不会无视这雨水的击打。它用自己的花瓣,用自己的翠绿的叶与雨水对抗着:雨水将荷压弯,可它很快又挺直了身子,就这样,在茫茫雨水中,荷花一次次抖落了身上的雨水,也一次次在空中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雨渐渐停了,它似乎累了,又变成了当初的丝状。但荷花却依然挺直了身子站在那里,不但如此,因为雨水的冲刷,它的精神反而更加昂扬,仿佛随时都准备着再次迎接风雨的挑战。

这便是荷的人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面对这亭亭玉立的荷花,文人墨客多赞美的是它的高洁清雅,却很少有人看到,其实荷花与松柏一样,也是个威武不能屈的勇敢将士。当风雨来临时,它选择的不是安逸的躲避,而是坦然面对这一切,在苦难面前,它不惧,亦不怒,它用自己看似柔弱的身躯,默默抵抗着这一切。对风雨,不屈服,对自己,不放弃。

花亦如此坚强,人又该如何呢?

谢谢你,这一池的荷花,是你们,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篇3

小学:

能够初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在写出的语句中运用到所学词语

分班考:

要求至少掌握一种文章类型如:感恩、奋斗、亲情、想象等

中考:

从更深的层次,透过表面看本质,掌握题干中重点内容的准确定位;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多种写作手法应对各种文体

1 考试目标

写作板块在分班考试中属于难点中的难点,主要考查孩子口语表达的能力,共占30分(部分学校40分),为了在考试中拔得头筹,孩子最多只能在写作板块失2分,所以孩子的文章不能够只停留在把句子写对,事情写顺的基础层面。更要学会在文章中巧妙利用作文素材,使文章达到一类文水平。

2写作版块提分方案

写作考查的内容综合性很强,它考查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所以小学时期简单的记叙文已经不能满足初中阶段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要做的还很多。例如:

(1)课堂上给学生总结小升初考试中会出现的作文类型,例如写人、写事等。

(2)课堂上以奋斗文为例,带学生分段进行高分范文积累,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逻辑。

(3)课堂上给出相应话题的作文范文,建议学生积累好的素材与好词好段。

(4)在课后,要求学生将作文稍加改动,优化成自己的版本,并可以在考试中真正应用。

(5)在第二节上课的时候,以进门考的形式考查学生上一节课所学的写作相关的知识点,以保证学生回家复习后真正掌握。

在课后作文作业中,如发现学生存在没做、不会做或是做了但没达到要求等问题,对孩子进行二次讲解,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每篇作文亲自批改给出详细修改意见。

3小升初语法板块讲解内容

(1)按文章类型分类,给出学生小升初写作考查的作文类型。

篇4

1、中学生平时穷于应付考试,不注意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

2、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

3、没有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笔。

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的能力

我国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说:“少年时期,应当把锻炼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作为基本功。”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写文章的基础。

(一)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所谓观察,就是要针对某一事物,一部分一部分仔细地看,要有顺序,不杂乱;要完整,不要遗漏,要找出本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对白杨树外部特征的观察就是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然后进行有层次的描写,突出白杨树“团结、向上”的特征。让学生懂得了按顺序观察法,要想把事物观察细致,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如朱自清在《春》中运用的分类观察法,刘鹗的《明湖居昕书》中的侧面观察法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在中学语文教材里,许多课文是学生观察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文章的分析,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累观察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

还应让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和体验,有了材料,接下来就应该对材料进行取舍,并发掘事物中所有的深刻意义。因为有些事物的含义,常常不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的,需要动动脑筋,往深处挖掘。如一张全优的成绩单,不能只看表面的阿拉伯数字,而应该挖掘一下成绩单背后的东西。观察离不开思考,在观察的前提下进行挖掘,才能写出内容深刻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二)明确观察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看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对此老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带着目的去观察,如可以布置“校园乐事”这一题目,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里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的生活,理解父母,记录真情,学会感恩。通过有目的的引导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明确观察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观察,还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篇字数不限,只要能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即可。每周必须检查一次,还应评出有特色的日记,对有进步的提出表扬,还可将其日记上墙展览,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的兴趣。

(四)扩大观察视野。陶行之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要让学生写真生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在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到养老院义务劳动,组织学生到工厂到乡村,细心观察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劳动的情景。还可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如手工制作、歌咏比赛、智力竞赛、读书活动等,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陶冶情操,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感悟人生,就会写出真实鲜活的文章来。

二、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

篇5

一、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四、结合学生学习爱好,开展兴趣活动

篇6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学习素材;体验成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设计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坚持“激兴趣、倡实践、重自主、行开放”的原则,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密切学校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指导。

一、为有源头“阅读”来,积累语文学习素材

我们如果要想让学生能“行万里路”,那“读万卷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身边资源丰富,不仅有课内资源,更有广阔的课外资源值得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阅读,也有利于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材中“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设计成“好书伴我成长”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要求每人走进图书馆自选好书阅读,同学们有的忙于计算机检索图书或浏览图书,有的忙于借古今名著、名人故事、作文书等,大家通过“走进图书馆”这个活动,不仅阅读到了一本本好书,更全面提高了学生检索、阅读、选择、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班级还长期设立班级图书角,有文学名著,时文选粹,名人故事以及各种作文书等,每周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指导阅读方法,阅读后可以进行美文推荐,阅读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一个多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阅读水平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课外阅读中,自我选择、自主阅读,为他们提供了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文化原野”,学生通过广采博收,尽情吸收各种文化滋养,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既让学生爱上了语文阅读,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二、咬定“自主”不放松,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自主学习,重实践,重参与,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切实保证和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我整合“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保护家乡水资源”等语文活动,设计了“热爱家乡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分组活动,或查找资料,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绽放,他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给他们一个杠杆,他们真能撬起整个地球!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能够增强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和热爱文化、珍惜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兴趣更浓厚,更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综合性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做人的道理、情感的升华。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收获了很多很多。

记得那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收集了“感恩”的诗句,学会了《感恩的心》等歌曲,有的学生亲自创作了感恩诗歌送给家人,或绘制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送给老师,或做了一次家务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渐渐学会了理解,懂得了感恩,活动后,餐桌上多了一双双感恩的筷子;问候里,多了一句句感恩的声音;清茶中,多了一份份亲情的甜蜜;欢笑中,感恩的真情在涌动。通过感恩系列活动,学生情感上收到了一次次洗礼,更收到了一次次来自于父母、亲人、老师、同伴的称赞,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他们才会更乐于参与,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形成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景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学习的空间极其广阔,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愿学,善说,不仅能学到语文的渊博,更能展现它的风采。

参考资料:

篇7

一、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不曾吃过苦,对于父母、老师、社会为他做的一切,他觉得都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

二、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去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2)开展“感恩”活动。我们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也知道老师、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很多,也心怀感激之情,但不知如何表达。作为教师应开展一些“感恩”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除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外,还可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让感恩教育走进社区,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组织学生到聋哑学校献爱心,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同老人拉家常,给老人梳头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使我们的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生活之源也会得到更好滋润。

3.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篇8

一、阅读经典,获得情感积淀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余光中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自己的依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道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史铁生秋天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不体现对母亲无尽的爱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通过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而宽厚,变得睿智而有情致。坚韧强大,就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善良敏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去寻求生活中的最触动人心的素材,写出最温暖人心的文字。

二、常怀感恩,抒写家庭亲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万般佳作惟情真。”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父爱似山,母爱如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引导学生怀感恩之心去写父亲勤奋、奉献、感动、愧疚、伤感;去写母亲的日夜操劳,对孩子的疼爱有佳,还可写母亲皱纹和白发。这些都在学生眼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容易“淡忘”,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让他们触景生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以感恩的心去刻画那些难忘的镜头,这样从家庭的亲人写起,从亲情写起,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

三、热情投入,捕捉人间真情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世间本充满温情,引导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去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凡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灵的小事,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瞬间的感受,保持心灵的感应和感情的交流,记录下最深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对方一笑了之,那么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在四周弥漫;如果在回家的路途,遇到突然袭来的风雨,同学将雨伞移到自己的头顶,自己就会绽出感激的微笑;公交车上,自己给老人小孩让座,他们的那声“谢谢”和流露出的那份感激,会有一丝幸福感掠过自己的心田;大街上,看到幼小的孩子将垃圾、果皮丢进垃圾箱,自己会投去惊羡的目光。只要将这些小事流露于笔端,用这些洋溢着真善美的文字去歌颂世间的人性美,就会让人倍感世间的温暖和真情。这样便抒写出自己心灵的感受,显得真实,让人可信,能引起人的共鸣;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这才是心灵的作文,是文字的阳光。

四、积极倡导,感受世间大爱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的灵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大爱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前途,命运的自觉关爱和无私奉献,它让人突破了人自身的自私和狭隘。教育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去关注战乱中的老人、地震中的孤儿,去关注旱灾中饥渴的双眼。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聆听:二十年如一日,将拐杖变成翅膀,给多难的家庭点亮生命烛光的朱帮月;用双肩挑起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春天播下希望种子的心灵歌手李心;用真爱诠释了水浓于血,善良超过亲情的母亲阿力帕.阿力马红。后来他们自觉走进社会福利院、孤儿院,自愿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上几元钱,这样就会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博大的爱心,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他们就会自然去讴歌社会。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就能使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

五、走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多情”

“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总之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离不开观察和体验。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森林去,到田野去,到河边去,引导他们看到林中的古树,就会想到一种不屈的精神;看到田中的禾苗,就会想到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看到河中的鱼虾,就会想到自由快乐的生活;看到鸟儿飞向蓝天,就会想到奋发向上;看到落叶飘零,就会想到无私奉献。这样就不会只像古人:望天上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而会更深刻地领会“乌鸦反哺”的爱子深情,老鹰忍痛换羽获得新生的可叹。他们就会觉得有时自己就是春天的甘露,去滋润干渴的土地;是一只小小鸟,飞过高山、大海、城市、河流,去察看受伤的地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义溢于海。”多角度多侧面地联想,生活的内涵会更丰富,写作的内容会更广泛。让学生融入自由、开放、宽松的写作氛围之中,才能够指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用一双“多情”的眼睛去体会亲情的可贵,去寻觅人性的美好和世间的温情,去讴歌人间的大爱,去领略自然的“多情”。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多彩的世界,一双眼能够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拥有“多情”的眼睛,他们的眼中就会出现:别人没看到的,他看到了;别人看到了没想到,他看到了,想到了;别人看到了没写到,他看到想到写到了。这样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更丰富多彩,生命更美好,笔下就有更新更美的文字。“请给我一双‘多情’的眼睛,让我去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这是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大多数学生要么无话可写,要么生编硬造,硬写出“虚情”,要么无病,编出“矫情”,缺少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有必要给学生一双“多情”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用真情去描绘生活。

一、阅读经典,获得情感积淀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余光中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自己的依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道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史铁生秋天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不体现对母亲无尽的爱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通过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而宽厚,变得睿智而有情致。坚韧强大,就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善良敏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去寻求生活中的最触动人心的素材,写出最温暖人心的文字。

二、常怀感恩,抒写家庭亲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万般佳作惟情真。”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父爱似山,母爱如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引导学生怀感恩之心去写父亲勤奋、奉献、感动、愧疚、伤感;去写母亲的日夜操劳,对孩子的疼爱有佳,还可写母亲皱纹和白发。这些都在学生眼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容易“淡忘”,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让他们触景生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以感恩的心去刻画那些难忘的镜头,这样从家庭的亲人写起,从亲情写起,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

三、热情投入,捕捉人间真情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世间本充满温情,引导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去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凡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灵的小事,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瞬间的感受,保持心灵的感应和感情的交流,记录下最深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对方一笑了之,那么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在四周弥漫;如果在回家的路途,遇到突然袭来的风雨,同学将雨伞移到自己的头顶,自己就会绽出感激的微笑;公交车上,自己给老人小孩让座,他们的那声“谢谢”和流露出的那份感激,会有一丝幸福感掠过自己的心田;大街上,看到幼小的孩子将垃圾、果皮丢进垃圾箱,自己会投去惊羡的目光。只要将这些小事流露于笔端,用这些洋溢着真善美的文字去歌颂世间的人性美,就会让人倍感世间的温暖和真情。这样便抒写出自己心灵的感受,显得真实,让人可信,能引起人的共鸣;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这才是心灵的作文,是文字的阳光。

四、积极倡导,感受世间大爱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的灵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大爱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前途,命运的自觉关爱和无私奉献,它让人突破了人自身的自私和狭隘。教育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去关注战乱中的老人、地震中的孤儿,去关注旱灾中饥渴的双眼。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聆听:二十年如一日,将拐杖变成翅膀,给多难的家庭点亮生命烛光的朱帮月;用双肩挑起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春天播下希望种子的心灵歌手李心;用真爱诠释了水浓于血,善良超过亲情的母亲阿力帕.阿力马红。后来他们自觉走进社会福利院、孤儿院,自愿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上几元钱,这样就会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博大的爱心,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他们就会自然去讴歌社会。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就能使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

五、走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多情”

篇9

关键词:高中 有效 作文教学 研究

一、强化语文作文的基本功练习

强化书写训练,每天练字,进行书法比赛等活动,训练学生写字规范、写整齐,让学生作文书写得满分,防止出现写字不认识、书写不规范、乱涂乱抹等现象,提倡用心书写、书写规范,使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评作文时,经常会出现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针对这种现象,要求高中生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灭错别字,同时积累丰富词汇,进行“火眼金睛”、“近、反大赛”、“成语集锦”、“美语句大比拼”等活动。使之语言规范化。字写规范了,句子通顺了,下一步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进行每天一段话、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活动,训练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能用具体完整的语段表达。使之“我手写我心”。

二、寻找多样的写作素材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可以从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让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才不会无话可写;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才会是有源之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下锅的“米”也就不愁写作文了。注意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例如《背影》、《春》这些课文时,进行仿写、改写、缩写、补写等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资源的能力。以《春》为例课前让学生寻找与春有关的诗句、优美语句等。课后要求学生对《春》进行缩写,训练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行文的几幅图画进行描写。这样不但使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利于背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注意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

三、回归课文资源

人常说:“以本为本”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认真研读课文。学习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让同学们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运用反语修辞写话。另外学习范文的优美语句及写作手法,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这样再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学生就不会头疼,而是才思泉涌,不到30分钟作文就写好了,而且写地非常棒。学生既学会了写作文,也懂得了感恩,真是双丰收。

四、创新作文批改

作文的批改,传统方法是教师批改。教师费力不少,收获却甚微,所以我打破传统。有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选定好作文,点、讲、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学习的机会。有时是师评和学生评相结合,有时是面批面改。这样学生们也喜欢。可以说作文讲评的实际效应优于作文前的指导,抓好讲评课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评的方法很多,根据作文完成的质量,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像着重讲评有代表性的作文,也可选择不同水平的作文进行对比指导,还可进行专题讲评,举行作文展览等。总之,讲评要恰如其分,切忌面面俱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因为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好,就能让学生跨越鸿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一、 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1.制作课件,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写什么。这说明,学生的积蓄不多。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兼修,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身边有价值的素材,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了。

如在指导学生写《灯》的作文时,我先开展“我眼中的灯”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或用照相机,或用手机将自己所见到的形形的灯拍下来。在实践的同时,我组织学生查找和图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去调查、采访,了解更多的灯的知识。然后,我再运用电教手段,将其中一些与习作关联较大的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有了之前的活动,再加上课件的气氛渲染,学生有话可说了。

2.借助课件,丰富写作内容。想象是作文这个生命体的血液,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太阳,它可以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章的空白,从而产生更多新见解。习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时空条件和思维环境。如在《聪明的小兔子》的作文训练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事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第一幅图上有焦急的小兔、蘑菇、豆大的雨点;第二幅图是小兔扛着一朵大蘑菇在雨中高高兴兴地走回家。作文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内容,感受雨势和兔子的着急心情以及兔子想到办法后的喜悦心情。接着,我根据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想到画面之外的情景,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然后,我让学生把所见及所想结合起来说一说,从而打开作文的思路。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想象有了依托,学生就能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写作了。

二、积累情感,激发真情表达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情流露呢?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在指导《我的家乡》时,我播放了一组家乡的特写镜头,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并不美》等歌曲,让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写《我的妈妈》时,我让学生看看妈妈粗糙的手、疲惫的身影,然后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等曲子。借助这些图像、声音,学生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流溢于笔端,使妈妈的形象更丰满、感人。

2.激发欲望,挖掘潜能。多媒体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指导《我爱秋天》时,我精心准备一些能反映季节特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恢复对自然景观的记忆。如山坡上似火的枫叶、果园里飘香的瓜果、公园里盛开的等图片。学生如同置身于秋天,让他们说说对秋天的感受时,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三、积累语言,促进个性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