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21 00: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春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春作文素材

篇1

005号参赛作文

原以为青春不载愁

湖北竹山一中 卢丹丹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题记

幼时和长大读辛弃疾的这首《书博山道中壁》,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原以为青春不载愁,而今才青春途中满是愁。

画面一:考场剪影

上了高中的考场才知道,那真叫一个残酷啊。看着身边昏昏欲睡的同胞们,忽然想起一首打油诗:“平常上课全在睡,考试之前全在背。谁知背的全不考,可气考的全不会。”哎。这些张牙舞爪的题,向我们瞪着一双双凶巴巴的眼睛,好像要吃掉我们似的,真愁啊!愁也没法儿,总得填满吧,于是赤膊上阵,提笔破万卷。怎奈书到用时方恨少,可怜的结果比窦娥还冤。监考老师在身边来回踱着步,那叫一个悠闲啊!为了不接受考后老班例行的“问责”轰炸,不少同胞已经“手儿颤颤,眼儿转转,条儿传传”了。

画外音:别急,考前愁,考中愁,考后大家会更愁。

画面二:考后惨象

“发卷!”短而有力的三个字使安静的教室在一刹那间沸腾起来。不一会儿,我亲手署名的试卷飘然而至,试卷上两位数的分数似乎在嘲笑我的无知与无能。悄悄地扫了一眼周围几个同学的卷子后,我实在不忍心把我的卷子再晒在桌面上了,可怜的它也要脸呐。再一想到老妈看到卷子后的表情,心底就不由得升起一阵寒意。天哪,怎么跟她交代啊?犯愁啊!可日子还得过,每晚还是多熬会儿吧,熬出头就不愁了。唉,谁料想这人生的雨季真的就这么多雨呢!

画外音:漫天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画面三:郁闷周末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拖着疲惫不堪的躯体回到想回又不敢回的家。刚打开电视,老妈就唠叨起来:“这孩子,瞧你上次考的,还有心情玩啊……”本想充耳不闻来着,可年龄不饶人啊,动作稍慢一拍,“政治教育”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算了,还是去看书吧,尽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骗人的,但是,“书中没有妈唠叨,书中没有爸发怒”倒是真的。抬起朦胧的双眼看看窗外,又下雨了,这果然是个雨季啊!本以为长大了好,早知这么多考试,这么多作业,就不长大好了,想变回去,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唉,愁啊!

画外者:少年没“愁”不珍惜,如今悔之已晚矣。

原以为青春不载愁,哪知事事皆烦忧。早知道十八岁了这么愁,幼时就该好好珍惜那短暂的快乐时光啊。有句话说的好:“车子撞墙,才知道拐了;股票上涨,才知道买了;女友分手,才知道被甩了。”不说了,还是抓紧现在吧,嘿嘿……要不然以后会更愁。

(“必须运用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2012年3期59页 指导教师/周明荣)

006号参赛作文

长逝常识

深圳红岭中学 林玉婷

一、放 纵

人吃五谷杂粮,就要排泄。渣滓不去,清虚不来。

我不知道不随地扔垃圾算不算常识,如果不算,我只能哑口无言。只是我更偏向于算,莫谈祖先早已给我们留下“三立”的传统,或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培养“四有”青年的目标,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意识,为了自己生活环境能够更好的想法,都应该让我们对随地扔垃圾感到不自然甚至罪恶。 我的住处附近有一条小河,也可以说是臭水沟,据说是什么镇的一个支流,当年小桥流水,清可见底,可以游泳其中,年久失修,渐渐壅淤,水流愈来愈窄而且表面上常漂着五彩的浮渣。这是一个大好的倾倒垃圾之处,邻近人家焉有不知之理。于是穿着条纹睡衣的主妇,清早端着便壶往河里倾注,蓬头跣足的下女提着畚箕往河里倒土,还有仪表堂堂的先生往里面倒字纸篓,多少信笺信封都缓缓地漂流而去,那位先生顾而乐之。手面最大的要算是修缮房屋的人家把大批的灰泥砖瓦向河边倒,形成了河埔新生地。有时还从上流漂来一只木板,一只鞋,或者是被遗弃的阿猫阿狗的尸体!

有时候不是一两个人反思一下就足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普遍心态是:如此方便我何必舍近求远?并且还目光短浅地认为对自己无害反而有益。不知万物循环,一切自然的报复最终都落在自己肩头上。巨大的放纵大的,大的放纵小的,小的放纵微小的,于是只要不犯法,我们由着性子做事情,该坚持的东西丧失了,是故意还是愚蠢,流走的太多,指缝太窄。

二、无 视

其实问题不出现在我们常识的缺失,是我们对常识的轻视。

举一个文化衰退的例子:明清以传统文人心态创作的戏曲,在思想感情上都令现代中国人感到格格不入,因为现代学习的是西方,打倒的是自己的文化传统,看到戏曲的优美曲词,完全不知所云,倒是读起莎士比亚的白话译本,感到心灵的贴近。西方歌剧的歌词听不懂,也不问是意大利文、德文,还是法文,先赞美咬字吐音无懈可击,自惭学力不足;昆曲听不懂,就怪曲词艰涩,拖腔莫名其妙,质问为何不改成老妪都解的流行歌曲。这样,问题不单是出在时代的隔阂、文化传统自身的萎缩与后来的断裂,也出在我们自己对待优秀传统的态度上。

近来热点佛山小悦悦事件,难道说人们连“救人一命”这种常识都没有吗?恐怕不是,他们只是胆小,害怕救人于虎口后会有一连串的连带责任。人性有时像块橡皮泥,是会随着社会状况而变换形状的。既然热心肠被浇上了冷水,于是整个社会都冷漠了,人非是不知,而是无视。

三、长 逝

有点不甘,有点麻木,有点怯懦,有点狡黠。

大多数人既然是有那么点常识,那这种无常识、反智商的现象怎么发生?而反常识现象被人们习以为常,这说明了什么?都是因为我们只愿作沉默的大多数!我们都不够勇敢,不够团结,不能预料世事如何,只有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求利益,常识深埋在人的内心,约等于没有,逐渐长逝。

篇2

关键词 活力作文 创新法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其难点所在。而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应成为创新作文指导的领路人,在谋篇思路、文章内容和作文格式等方面大胆创新,要积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敏锐观察者、感悟百态人生。为此,我们要坚持创新的原则,让学生的灵性不断释放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独创”性是中学生作文的取胜法宝。做到“独创”,在依靠自己的思考能力的前提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靠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来巧妙完成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得出如下规律。

1 创新构思独领新意,文贵创新百花盛开

构思是作文的核心步骤,它涉及到对中心的把握和对作文的多种因素的整合。因此,良好的构思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为此,我们要认真去探索让学生改变构思的多种方法。

1.1 心灵呼唤自我独白,肺腑之声动人心扉

它的构思方法强调通过大胆的心灵独白来写作,心灵独白是作文中很难表达的一种素材形式,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多尝试思考用更巧妙和新颖的方法来表达心灵的声音,来完成作文的建构。

如写《书是朋友》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尝试自己扮演不同书的角色来谋篇布局。如,小人书说:“书记载了童年的梦,记录了欢声笑语。”名著说:“书中有历史,书中有乾坤,书中有英雄人物。”如课本说:“书中有各种文化知识,让我们攀登到新的天空。”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容易且直观地体会到书的内涵。鲁迅曾经说过:“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本活书。”这句话更能触动学生思考的灵感。学生在继续写作中,会加以创造,如社会如大书,生活如新书等等。在作文中,学生用拟人化的讴歌形式,通过真切的心灵自白,可使他们的感情抒发到极点,这也符合中学生作文“讲真话抒真情”的要求。

1.2 观念人格化之妙,不同品质巧领悟

这种创新法是将人格力量赋予某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作。这样的构思能够实现抽象和形象的交融,让学生能更好去理解主旨所在,同时教师还要启迪学生去更好地通过人格化的形象来实现文章的标新立异。

如学生写以“再谈宽容”为命题的作文时,某学生以《宽容的自我介绍》为题目,采用拟人的手法,择用了魏征如镜、负荆请罪和自己身边的真实人和事作材料,证明只有宽容,才能创造和谐的世风。以人格化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实现物我合一,能使小作者的文笔兴味浓厚,使事理由难到易。

1.3 角度玲珑变化,主题变化多端

主题是作文的灵魂,抓好中心对作文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的。为此,对于中心的角度的变化和延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角度的变化不能毫无章法,我们应该要去合理探索变化的规律。

如一学生写以“语文”为话题的作文时,可采用多角度的开段词语:“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细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那是你吗,语文?大观园的人情分离,桃园中的结义,我无法领悟你的真正内涵。”“那是你吗,语文?汨罗江水更加凶猛,易水河畔夕阳更加红烈,我无法真正走进你博大的胸怀。”

以这三句话作为每段的开头,连续的设问,使语文内涵层层展示。因此在写作中运用首句反复或者回环的艺术手法,所形成的不同视角能展现文笔的精致和美妙。

2 创新作文崭新内容,打开素材广阔天地

学生平时作文的写作内容大多和其生活有直接联系,学生往往乐于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来探索创造新的写作素材和内容,学生往往能对作文素材获得更多的神来之笔。

2.1 获得体验之真,心灵不拘细微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是被熟知的写作真谛,所以教师要反复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写作情感,包括对自然界、大千世界和百味人生的独特体验。作文和做人都讲究要让自己的心声如清澈的溪水展露无遗。作文也更重于对文章的“真”的表达,以真实为基石,才能让作文不离文心。

如学生完成作文《奋斗》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各种渠道搜集信息,比如学生自己的学习经历,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奋斗历史或自己阅读中积累的奋斗故事。然后自己来思考和驾驭这些写作素材。在写作中,真实材料的记录,和为奋斗付出努力的描述都能够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而成为文章的成功所在。

2.2 新颖感受抒写,品味文笔细腻

在作文写作中,我们特别注重抒发自己的新感受和新思想,反对拾别人的牙慧。拥有自己的创造和感悟,那样的感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别人的心灵契合。

如学生在完成习作《青春际遇》时,有的学生落入俗套,只写自己生活中流水账,但是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能够联想到《十三岁的际遇》《青春日记》等学过的文章。通过回忆,筛选出其中对自己有用的材料,从而创作出如《青春的长镜头》《五色青春》《走进不同人的青春之门》《那抒写青春的鹅毛笔》。这些灵动的文题,无不使作文充盈着新的情味。

3.3 弘扬时代之声,个性率真有情

如心灵之泉自然流淌,这是好文章的标准之一。而每一颗心灵都是有独特的思潮空间的,而解读心灵成为了文章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天真无邪,对生活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但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去总结自己内心的不同体验,让他们能用合情合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用自己独特的言语才情来让笔端诉诸真情真意。

如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很好去开展小小组的交流对自己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经常开展班级的讨论会或展开文学沙龙,来让自己的作文情感能得到别人的滋养和影响。学生在浓浓的讨论氛围中,充分认识到了 “冰心”般的心灵是文心的本质,有了“灵感”的相互碰撞,才能让作文的情意更真更浓。

3 作文花样形式翻新,构思精巧新法制胜

花样的格式,不变的主题,是使学生在作到创新的一种渠道。它要求学生从平常的作文实践中积累多种花样写法来为己所用。那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掷地有声的文章来。

3.1 微型小说,精致神奇的体裁

微型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并在文章中加入新的构思。它以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主题的深刻性等优势,让人对其爱不释手。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课文《窗》后,可以让学生来创作类似的小小说《心窗律动》《教室窗外的眼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了小小说的构思和人物,以及语言的组织等问题。并懂得小小说不仅是作家的专利,自己也能很好去驾驭和运用,为作文增添亮点。

3.2 童话手法,让童心焕发光彩

童话是一种想象丰富的体裁。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大胆想象。童话中要借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并描摹环境气氛,来完成不同主旨。

《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是著名的童话名篇。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模仿这些童话作品,自己来尝试和思考创作童话,展现童趣。有一个学生写了《灰姑娘后传》的童话,来告诉人们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向皇后的转型,并帮助王子来管理国家,解决诸多难题的故事,人物命运变化多端,富有声色。

3.3 日记也走新路,宝刀不老焕青春

每个写作实践者都写过日记。日记体是讴歌心灵,记录琐事的一个平台。日记形式可以有单篇日记,也可以有组合日记。形式上也自由灵活,每篇日记之间不要求有很精密的逻辑性。表达也自由玲珑,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实践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来创新日记内容。诸如记录下对国家大事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来抒写自己对未来的畅想,或者是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是观察日记等等。最妙的是记录下自己的灵感火花,为写作储备素材。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我们的学生定会在面对各种作文题型时,写出个性,写出精彩,写出神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75-02

写作是语文学习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有意识地用文字来写人记事、表达意向的一种方式,能满足学生社会活动实践与社会知识学习的需要。然而,不少农村初中生却因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知识面狭窄,表达能力较弱,影响了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在拓展农村初中生写作空间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一、农村初中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活经历少。农村中学生普遍仅在家与学校之间往返,活动少,阅历浅,知识面窄,缺乏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感染力。

第二,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缺乏创造性。农村中学生因生活与教学条件的限制,限制了思维发散,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写作时大多刻意模仿,作品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第三,阅读量少,表达欠佳。农村中学生课业繁重,很少有课余时间,也很有少有意识地去阅读课外书,加上生活环境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导致写作中语言表达不顺畅,甚至出现地方方言。

第四,缺乏兴趣,将写作视为负担。农村中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大,不少学生单纯为了提高成绩而读书,将分数作为奋斗的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大部分学生将写作成为一种负担而非自我欣赏与提高的方式。

第五,无意关注或不善观察,无法捕捉灵感。这一点由以上各点综合而导致,因为缺乏不断的自我修正与系统的训练,许多农村中学生即使经历了丰富有趣的事,也不能做到有感而发。

二、改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拓展写作空间

倡导创新与个性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这要求学生作文不仅要做到“真”“实”,并且要求“新”“活”。教师首先要把握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引导学生以此为写作特色,拓展写作的空间。

1.鼓励学生体验生活,留心观察

作文教学仅从文本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调动多种感官,如眼看、手摸、鼻嗅、耳听、舌尝等,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好习惯。刚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以将这样的体验活动设置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操作,待学生渐入佳境后,将这样的训练以周记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上交习作向教师反馈。

2?郾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积累写作素材

要写好作文,积累是基础。农村中学生害怕写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素材积累不多,写作时才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挖掘潜藏在身边的生活素材,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积累素材,并不时翻阅这些素材,思考每一个素材可以展开多少个话题的写作。教师首先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篇幅不限,重点是把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或感想记下来。经年累月地持之以恒,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且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时自然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3?郾教会学生将阅读、思考、整理相结合

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相比,获取知识的方式单一,减少了据此展开自我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多在阅读上拓展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增加课外读物阅读量,重点推荐一些经典名篇,并让学生将阅读、思考、整理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前,精选读物;阅读时,思考文章的内涵,升华自己的思想;阅读后,摘抄精美句段,不定时复习。“阅读―思考―整理”应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整理的所得即个人阅读的所得,学生据此再对下一次阅读的材料进行更上一层次的选择。注意,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归类整理,例如根据文章体裁对素材分类,同类素材记录在同一笔记本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模仿和借用经典名篇的写法,在练习中不断形成自我体会,学会自我修改文章。

(二)注重写作指导

1?郾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酝酿写作热情是爱上写作的前提,在学生学会收集素材,掌握选择材料的方法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根据写作要求创设相应的情境:一是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二是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教师要精心命题,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源于生活地萌发写作欲望,并在写作中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发自内心地爱上写作。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安排以“家”为题的话题作文,不限体裁、字数,让学生找出与“家”有关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纵向、横向发散思维,思考可以拓展的方向,最终选择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自己能够把握的主题写作。有的学生以“国家”展开,论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是每个小家庭存在的前提,笔者进而提问:“国家”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有什么联系?特别是对于我们每一个农村初中生自身而言,是否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如此引导,一个大的主题便逐步细化,与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性格个性相结合,写作也就容易彰显出个人的特色。

2?郾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确定主题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其实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收放自如”,即让学生在审题时思维能发散开来,但又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防学生在自由审题的情况下离题万里。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正确审题的方法,根据题目找准写作范围,紧扣写作要求。例如,根据命题作文《老师的眼睛》引导学生分析题意:(1)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词?(2)“的”字对哪个词进行修饰和限制?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能明确“老师”二字限定了写作的范围;“眼睛”是题眼,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和中心,“的”是对“眼睛”这个中心词的修饰和限制。在确定主题后,教师再对学生提出要求:力求做到选择正确、集中、深刻、新颖的立意,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对主题有说服力的素材来表达中心思想。

3?郾指导学生紧扣中心选择、组织材料

作文材料,是形成文章主旨的重要内容,所有材料的选用都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来选定。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章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善于筛选生动形象、真实新颖、具有典型性的素材,有条理地谋篇布局,保证行文饱满而缜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如何实现紧扣中心地选择和组织材料?回归生活,找出中心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好方法。虽然农村中学生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但教师却可教会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精神财富,面对现实生活,表现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塑造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变劣势为优势。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农村生活中也处处蕴藏着丰富的素材,一条路、一块地、一头牛、甚至一块普通的石头,也可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找出素材与文章中心的联系。以话题“青春”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1)青春是什么?(2)我的青春是在哪里度过的?(3)我的青春最难忘的是什么?其中包含了哪些人、事、物?由此条目细细展开,学生就能根据“青春”这个主题筛选素材来为写作服务。

篇4

1.通过前期的实践证明,只要做好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一素材完全可以出现在很多不同的作文主题中。

2.搜集月考1至月考5学生作文中关于司马迁的作文片断,发现有的文段判为优秀,得分达50分;而有的文段甚至被判为套作,得分在30分以下。也就是说某些文段,只是生搬硬套司马迁这一素材,不能合理解释、支撑、演绎作文题目,直接割裂了题目和材料、中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联。

那么,在主题相通,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能不能找到灵活转换素材的一些方法呢?

为此本人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

二、策略与实践

(一) 深度剖析学生优秀作文片断

1. 案例1:王昭君的例子在三个不同作文主题中的成功运用。

超越自我(月考1)

勇于超越自我,成就了王昭君的非凡。

王昭君,汉宫中一名卑微的宫女,历史的长卷中为何会记录下她那孱弱的身影?因为她勇于自我超越。“和亲”,这个别人避而不及的字眼,她只是淡然接受。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关,踏上茫茫黄沙路;面对荒凉苦寒的大漠,她播撒了中原先进技术的种子,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勇于超越的她把青春年华留在了无边的大漠,换了两国互市的兴旺。如果她甘于宫女这一卑微的身份,如果她倾心于后宫的明争暗斗,或许,她只会平庸地老死于宫廷的一隅,又怎能在历史的丰碑镌刻上她的名字?

勿忘内在美(月考2)

青春系于大漠,只为国家和平,是昭君无私奉献之美。

王昭君,汉宫中一名卑微的宫女,历史的长卷中为何会记录下她那孱弱的身影?因为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她也怕苍茫大漠那恶劣的天气,她也愁异域迥然不同的风俗,她更念千里之外秀美的家乡。可是她心中不仅仅有“我”,更有“国家”。于是,她用弱小的双肩担负起维系两国和平的使命;于是,她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关,踏上茫茫和亲路;于是她在荒凉的大漠,播撒了中原先进技术的种子,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心系百姓,心系国家安宁,这份无私使她舍弃个人幸福,将青春系于大漠。如此美丽的内在,如何不让人动容?

责任(月考5)

王昭君,勇担责任,名垂千史。

王昭君,汉宫中一名卑微的宫女,历史的长卷中为何会记录下她那孱弱的身影?因为她勇担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为保国家安定,为让百姓远离战乱,她用弱小的双肩担负起维系两国和平的重任。于是,她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关,踏上茫茫和亲路;于是她在荒凉的大漠,播撒了中原先进技术的种子,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勇担责任,她牺牲了青春年华,苍老了娇美容颜,换了两国互市的兴旺;勇担责任,她离乡背井,无私奉献,换来了两国和平。她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世人仰望。

2. 分析案例1三则材料的相同点。

(1)中心明确,论证充分,语言优美。

(2)结构相同:总起句――叙例部分――总结议论。

(3)叙例部分的行文思路相似。

①点出人物。

②分析总起句,点明主题。

③因为……(主题)所以他做了……(罗列人物所作的具体事例)。

④他收获了……或他产生了……影响。

3. 分析案例1三则材料的不同点。

尽管是同一人物,尽管材料大同小异,但是叙例部分的第②③点不相同。即对不同主题进行不同的分析,进而根据不同主题筛选并整合人物所作的具体事件,使之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二)评析某学生同一素材不成功运用的作文片断

1. 案例2:科比・布莱恩特的例子在两个不同主题中的运用。

内在美,才是真的美(月考2)

内在美,使科比成就人生的辉煌。

起跳,投掷,伴随着一道完美弧线下篮,全场爆发热烈的欢呼声,是他,是科比!

不止追求的内在美,使他从NBA的替补后卫,一跃成为NBA标志性人物。都知他是众人簇拥的发光体,但谁能想到他曾甘为篮球场上的“跑龙套”,只因追求经验的积累;他曾在训练场上乏味的动作,只因追求有一技之长;他曾在健身房瘫倒又站起来,只因追求强健的体能。

若科比满足于已取得的荣誉,止步不前,他怎能叱咤篮坛,成为领军人物?不止追求的内在美,使他成就如此辉煌。

居安思危 (月考5)

居安思危,使科比成为篮坛巨星。

起跳,投掷,一条美丽的弧线穿入筐中,全场爆发热烈的欢呼声,是他,是科比。

居安思危,使他从NBA的替补后卫,一跃成为NBA标志性人物。都知他是众人簇拥的发光体,但谁能想到他曾甘为篮球场上的“跑龙套”,只因居安思危;他曾在训练场上乏味的动作,只因居安思危;他曾在健身房瘫倒又站起来,只因居安思危。

若科比不懂居安思危,他怎能叱咤篮坛,成为领军人物?居安思危,使他成就如此辉煌。

2. 评析月考5的作文片段。

月考5的文段尽管多次点题“居安思危”,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讲清楚何谓“居安”,何谓“思危”。也就是说这个片段在点题议论的部分做不到位,仅仅是生搬硬套了月考2的同一人物素材,只不过把画线部分替换成了“居安思危”。

(三)归纳总结“一材”灵活“多用”的关键

对比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材”灵活“多用”的关键在于两方面:

1.对总起句进行精准地分析,主题准确鲜明,即叙例部分的第②点。

2.罗列事例应根据不同主题进行筛选整合,即叙例部分的第③点。

(四)进一步实践“一材多用”的关键点

1. 案例3:成功转换“科比”这一素材的优秀作文片断。

居安思危(月考5)

居安思危,使科比成为篮坛巨星。

起跳,投掷,一条美丽的弧线下篮,全场爆发热烈的欢呼声,是他,是科比。

于他, 18岁,从NBA的替补后卫,成为最年轻入选最佳新秀阵容的球员,是“安”;20岁,成为了NBA历史上最年轻的NBA全明星赛首发球员,是“安”;21岁,创下场均15.4分的该赛季非首发球员中的最高得分,是“安”。面对扑面而来的鲜花,科比没有陶醉自满,他深深地懂得,他的NBA征程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战场上随时都有被超越的危险,唯此,只能不断拼搏。于是,他更刻苦地训练基本功:在训练场重复单调乏味的动作,在健身房瘫倒又站起来;于是,他观摩录像带,虚心学习前辈的技术并不断提升自我的技术水平。看,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突破、投篮、罚球、三分球他都驾轻就熟,单场比赛81分的个人纪录,带领湖人队勇夺三连冠……正是因为尚在安逸环境时科比就懂得思虑未来,为了化解未来可能存在的危险而不断努力,他不断成长,终于成为篮坛巨星,在NBA赛场上熠熠发光。

2. 评析案例3成功实现“一材多用”的关键。

案例3 是一则优秀文段,它的中心准确鲜明,论证充分;而富有文采的表达更是为这则文段锦上添花。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例子,一则成功,一则失败,关键在于:

案例3“居安思危”,在叙例部分的第②③点处理得比较到位。它能够围绕总起句展开议论,所举人物事例与主题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而案例2“居安思危”的片段恰恰就是在这两点,特别是第2点没有做到位,导致文段有套作之嫌。

(五)以“侯嬴”为例落实“一材多用”

1. 罗列侯嬴典型事例。

(1)信陵君亲自驾车去接他时,他直接走上尊者之位,毫不推辞。

(2)当所有宾客都在等着他和信陵君回去时,他偏要去拜访朱亥,故意让信陵君在旁边等了很久。

(3)宴席上信陵君把所有的宾客介绍给他,还向他祝寿,侯生说自己之前故意这么做是要成就公子的美名。

(4)秦军围赵,信陵君无计可施打算亲自带着门客去帮助赵国之时,侯嬴私下告诉他可以窃符救赵,并表示等信陵君到了军营,他就自刭谢公子。

(5)信陵君窃了虎符,到了军中,侯嬴北向自刭。

2. 根据不同高考作文主题整合材料,完成文段。

案例4:侯嬴的素材在不同主题中的成功运用。

主题“位置”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辩证关系

总起句个人对社会价值的大小与地位高低并无直接关系,平凡的位置亦能成就伟大的价值。有的人遭遇挫折却从不放大痛苦,终于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点出人物“侯嬴,魏之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侯嬴,魏之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分析主题筛选整合罗列事例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看门老头,不惜作恶人,成就信陵君的美名,更用过人的智慧帮助信陵君救赵国于危难之中。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看门老头,知恩图报、忠诚坚贞,为了坚定信陵君的信念更是信守承诺北向自刭。

一位智慧的老者,有才却无处使,仅仅做了一个看门的老头,这就是他所受到的挫折,但是他没有放大他的痛苦,而是坚守职责以待明主。为回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他不惜作恶人,成就信陵君的美名,更用过人的智慧帮助信陵君救赵国于危难之中。

议论总结如果他因为地位卑微而自怨自艾,如果他因为地位卑微而自我放逐,如果他因为地位卑微而自我了断,那么历史上恐怕就没有“窃符救赵”的故事,世上只多了一个带门客赴死的公子罢了。如果侯嬴在日复一日守门之时,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自怨自艾、自我放逐甚至自我了断,那么信陵君如何会虚左以待?如果侯赢只是一味地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恐怕他就不会帮助信陵君救助赵国,更不能成就千秋美名。

三、总结

篇5

一、体味现代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其承载的内容也是丰富、高度浓缩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味、揣摩,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学情,指导学生朗读,可以教师范读,或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听名家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要领,体会诗歌情感,领略诗歌意境之美。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读,然后把握背景、理解内容之后再读,通过名家的朗读对比、感受。让学生说说从名家范读中听到的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感受现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在现代诗歌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把握。当然,我们不能按照现代散文、小说那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肢解的方式让学生提高概括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也不能像文言文学习那样逐词逐句地翻译。要引领学生带着情感、思想去分析诗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谈谈个人对诗歌中的词句甚至情感的独到理解,如此,他们就能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如让学生理解《雨巷》中首尾两节“逢着”和“飘过”的含义,从而体悟诗歌中表现的两人相逢却又离散的让人痛苦的情愫。再如《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角度的变化;《相信未来》中暗喻、反复手法的好处;等等。

三、领略现代诗歌掌握前后联系的方法

现代诗歌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我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前后联系地看待现代诗歌。

的《沁园春・长沙》延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其一韵到底,但在平仄上又有变化,相对而言通俗易懂。在学习时可前后联系,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了秋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染”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天景色的变化。将《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进行对照学习,这里的“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表现出离别的凝重离愁,从而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再如《再别康桥》一节一韵,在意象的选取上又继承了传统。食指的《相信未来》通过不同含义的意象选择来表达情感。我们可以从它们与古代诗歌的联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和诗意的隽永。

四、品赏现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近年来有些省份的高考语言运用仿句题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转换形式。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小题,对“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进行仿写,就是一道现代诗歌的仿写题。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现代诗歌进行研究,这样的题目就难不倒他们。

近年来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题已经占主流,其中一些材料就是现代诗歌或是其中的节选。如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材料就是聂沛的《手握一滴水》,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象征意义、人生意义对一滴水进行阐释后,以“水”为话题进行写作。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材料中的第二则材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选自艾青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如果学生读过这样的诗歌,理解过这一诗歌的主题,就能很快地审出“忧与爱”的写作角度。

五、从现代诗歌中挖掘写作素材

篇6

一、 综合性活动课

综合性活动课能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积累很多相关材料,写起作文来能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所以我在综合性活动课《青春随想》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对青春时期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青春,感受、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1、起步准备:(1)全班分为四队:希望队、梦想队、未来队、先锋队,各队之间形成竞争。(2)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3)确定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确定主持人。2、指导学生做准备工作:(1)各队做好任务分工,明确到人。确定每一环节的发言人、表演者。(2)根据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相关网址。(3)指导督促学生搜集、整理青春名言、名人青春故事、赞颂青春的文章、歌曲等资料;检查名言背诵、故事讲述情况。(4)让学生写好自己的青春宣言;各队再选出一条代表性宣言,准备全队齐声宣读;确定一条班级宣言,准备全班宣读。(5)各队确定“青春颂歌”这一环节的表演项目,准备好表演文稿并督促表演者熟练文稿,准备充分;确定全班齐唱的青春歌曲并练习。由于准备充分,而且课堂上几乎全部是学生在活动,所以学生激情洋溢,积极踊跃,表现优异。因材料充足,有内容可写,本次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也写得文采飞扬,妙笔生花,水平有很大提高。

二、辩论课

辩论课型同样能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互动,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通过辩论、交流,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耐心倾心听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如上辩论课《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课前准备:1、公布辩题。本次辩论赛主题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正方辩题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辩题是“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2、抽签决定正反方。把学生按座位一分为二,坐在教室南半边和坐在北半边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签,决定正反方。3、选出辩手。正反方各选出一辩一名、二辩一名、三辩一名和三名自由发言者共六名辩手,全班共选出十二名辩手。4、选出主持人。全班选出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主持整个辩论过程。5、确定辩论过程。辩论过程共由五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双方一辩做陈述性发言。第二环节,双方二辩、三辩互相提问辩驳。第三环节,双方自由发言者互相攻辩。第四环节,观众提问,全员参与自由辩论。第五环节,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5、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全体同学参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做好发言准备。在课堂上,老师只做开场发言、总结,并及时引导调整辩论方向,其余时间全部交给学生。

通过辩论,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达、大胆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展示了学生的文采和口才;学生明确了网络的利弊,对网络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培养了抵御不健康网站侵蚀的能力,提高了安全文明上网的意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受到了教育,明白以后要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增强自控力,远离网络游戏,把网络作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有利工具。当然,本次作文《上网利弊谈》,学生也写得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三、指导训练课

人物描写训练、环境描写训练等系列训练课,把指导与训练结合起来,选取几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紧扣知识点进行反复训练,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描写方法,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篇7

关键词:写作兴趣;广泛阅读;细致观察;修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45

作文在高考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分数,同时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知,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如何改善现在这种局面,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写作兴趣,丰富写作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是激发学生的突破口。教学都应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写作 ,从而创作出满意的作品。那么,怎样培养写作兴趣呢?

(一)教师以身试“文” 带动学生

《礼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首先要有其志,教学作文也一样。教师要善于写,经常动笔写作,把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等等写成文章,拿到班上和学生共同分享。当然,教师还可当堂作文,比如,学校开展运动会后,学生有了亲身经历,若让学生自己写,大都没有重点,流水账一般。这时,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当堂作文,讲解自己如何构思、谋篇布局、安排框架等等,学生会受益匪浅。

(二)用笔诉真情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将心事隐藏在心底,要么喜欢写下来。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建立一个与教师对话的笔记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学生写的是真事,说的是实话,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因此,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了倾诉,学会了写作。而教师在本子上的引导、鼓励、点拨如温暖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课程标准提到:“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是否有真情实感,是衡量创作的重要标准。写作要打开心灵,展示自我。学生在用笔和教师沟通中,不仅积累了素材,也养成了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 “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只有多读书,充分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深知读书和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于是我想法设法地让学生多读书。学校配备图书室,鼓励学生去借阅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读完后,摘录喜欢的句子,写写你的感受。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选取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书读多了,见识广了,写作能力自然提升了。

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平时留意自然现象,社会宣传,国内外要闻,身边的点滴小事等。这样积累下来,在写作实践中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细致观察,认真体验

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注意,时时留心,并养成一种习惯。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说,就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要解决言之无物,内容贫乏的问题,要充实自己的材料库存,最有利的方法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观察、体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全身心地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才能随时留心各种事物和现象。正如路遥所说,“所谓深入生活,不仅仅是记个故事”。

(二)观察要全,体验要深

一般的观察、体验人人都有,但写作需要的要比这点高得多。老舍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只有深刻,才能发现事物本质。我曾经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们可以通过什么感受春天的到来?多数学生说冰雪消融、柳绿花红等等,很少有学生会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春风和煦,春天的气息等等。可以带一块石子进课堂,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声音,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挖掘它的底蕴。有了这样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利于写作。

四、重视修改,提升能力

修改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在修改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语的千古佳话,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由此可见,文章修改是多么得不易,有多么得重要!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费神费力地帮学生批改作文,花费了大量时间。可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只是看看教师的评语,不看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有提高。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把权力下放,大胆地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生生互评的方式。以改促读,以改促写,打破学生只写不改的僵局,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去批改学生作文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任务更重了。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哪些角度作为切入点来评改作文,教师应明确评什么,改什么。每次具体作文评改,应按教材或作文教学计划进行,从实际出发,以便使评改有针对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探索,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参考文献:

[1] 袁牧.一面镜子――评高考作文试卷有感[J].江西教育,1980(1):14-16.

篇8

第一次与《哲思》见面,是在两年前的下午。考试的失利让我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假期里闲来无事,出门逛逛。太阳暴晒着我的皮肤,我一路汗流浃背,走到一家报刊亭时,摆在摊位上的一大堆杂志然后我驻足脚步。

在眼花缭乱的杂志中,我第一眼就遇见了《哲思》,平素而不失大度的封面,精美的插图,更是一句,你不会找到路,除非你敢于迷路的富有哲理的封面语吸引住了我。伸手拿来翻看,朴实的装帧,精美的插图,完美的印刷,丰富的内容,足以让我神魂颠倒。《哲思》给我留下了深厚的印象,细细品读,让我顿时忘了考试失利而带来的苦恼,和烦闷心情。买下她后,我如获至宝的跑到家中,仔细研读起来。

我相信,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我梦幻般的灿烂无比的憧憬世界。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本杂志,每期我都会光顾,而《哲思》正适合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阅读。

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在现实与幻虚中徘徊不定,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气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开始在同学之间分享《哲思》,我突然发现,《哲思》非常受女生的青睐,我们班的女生轮流品读而且每期也不漏下,我总是窜动她们每期购买,这样不仅能省去我的一部分开支,而且能做到资源共享,岂不快哉。

我们发现,《哲思》是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一本富有哲理和思想的情感读本。我开始从中搜集美文和句子,自己组建了一个摘抄本,把每期发行的哲思阅读完之后,再把再把优美的句子摘抄在本上,早上晨读和晚上自习时拿出来看看,升华心灵,启迪智慧。而且哲思中的智慧和故事,我都会很留意的阅读一遍,这对我印象很深,我经常把小本上的内容当做作文素材来用,而且屡试不爽,和很多作文题目撞车,这让我们班的阅读迷更加青睐《哲思》了。轮流购买,分批阅读,到后来半年订购,人手一本,精研细读。

我们班的写作能力逐渐提高,这些成绩与《哲思》是分不开的。

时光荏苒,学校成立文学社,由于我在写作方面有点小成绩推选我为文学社社长。在开会时,我常和成员们讲述我和《哲思》的故事,分享经验,而后《哲思》成为我们文学社指定阅读刊物很多学生开始养成记笔记和写读后感的习惯,慢慢的,文学社佳作芬呈,并尝试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是可喜的。

风如酥,花似火,空气中弥漫着哲思的馨香与芬芳,还有远方传来的朦胧人语,牛马嘶鸣,我仿佛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到了高三,学习压力大,同学们看课外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对于我来说,一天不看心里总会觉得少点什么。我把时间安排的紧凑些,每天腾出来半个小时用来阅读,补充营养,这个习惯,对我后来的高考语文作文气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这样,我对《哲思》的感情有增无减,我相信哲思给人的智慧,胜似金玉良言。每次阅读我素手执卷,合上之后,故事情节如三日不绝之仙乐,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会心之处可浮一大白。

这正是《哲思》给我带来的巨大的诱惑。

我的梦想与《哲思》一起,还有向着远方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这原来的图景又回归于心中。

我很感慨,在我考试失利之时《哲思》来到我身边,用富有哲理的美文让我重获自信,一路走来,尽是曲折坎坷,如今我也看到了花团锦簇,灯彩佳话,那一夜我也曾梦见过百万雄兵。

篇9

中职学生写作水平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提到的不是普通的中职学生,而是其中的佼佼者,准备参加高职高考的学生,写作水平也不尽人意。平时的写作练习,手忙脚乱,穷于应对。长此以往,高考考场的作文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作文就是玩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狠下工夫。三年高中教材,包含了自然、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等丰富的作素材。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

1、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紧扣一个大写的“人”为选材核心,围绕

幸福中国,和谐社会,优美环境,美好人生,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将写作素材分门别类:

①人生•理想•信念。《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由游山玩水得出的人生感悟:成就人生事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志(志向)、有力(能力)及外物相之(借助外力)。

②奋斗•追求•成功。《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世界著名的娱乐公司创始人迪斯尼,成功之路应证了,自古雄才多磨难,磨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③学习•识知•创造。《刷子李》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一把刷子,刷出了匪夷所思的专业水准,无怪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专业人才是无价的。

④科技•教育•人才,《水刀的启迪》至柔至弱的水,为何能够以柔克刚,切割世界上最坚硬的金刚石,其中的奥秘就是专注、高压、高速和高精确。

⑤哲理•思辨•认知。《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为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告诫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方能天下太平。

⑥自然•人类•环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以生动的童话故事

告诫人们,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不能贪得无厌,而应适可而止。不懂得感恩,恣意挥霍,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2、“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

同观点。这样处理写作素材,可以以一当十,化有限为无限。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既赞扬邹忌敢于进谏,也要讲究进谏的艺术,同时赞美齐王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才能长治久安,造福万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从大陆和台湾留学生的角度,要在异国他乡得到别人的敬重,必须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从大胡子教授的角度,貌似刁钻挑剔,其实也反映了他治学严谨的一面。

《足球与人生》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场上队员的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人生如足球,有许多不可预见性,但要赢得比赛,必须尽心尽职。

3、仅仅收集、整理是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成为自己的东西,必

须熟读成诵,烂熟于胸,方可活学活用,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特别是要求默写的经典名篇。

篇10

一、开展语文活动,趣味无穷

“字与脸相媲美。”有人说“见字如见人”,工整、漂亮的字确能给人好的印象,且在当前,书写在作文中占的分值正日趋加重。这两点,先要让学生了然于心,再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自是水到渠成。每学期,开展一次硬笔书法比赛活动,每周用一节课进行写字训练,书法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树立大语文观,使写作走向开放。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习作之泉常涌。因此,结合当前时势、社会热点、民生视角、学校生活等,切实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就能解决习作的“源泉”问题。以“5・12”这一话题,举办“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假如我是老师”演讲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学生对灾难、爱心及人生的思考,拓展了学生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校园文学社,梦想腾飞的沃土。跨越年级,遵循学生志愿,把有趣味与写作者组织起来,每周三活动日,由高年级学生牵头,教师轮流辅导,指导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写作技法训练,习作评点、修改、交流,稿件筛选、版面设计、文字打印等,并定期出版自己的刊物――《飞鸟集》,刊登师生作品。同时,还择优向报纸、杂志荐稿,鼓励学生大胆投稿,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更多学生的文章变成铅字,使他们在别人的喝彩中体验收获的自豪。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使部分学生萌生了为文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写好日记随笔,厚积薄发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习作素材,才能有效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写作源于生活”,多开展游讲游学活动。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虫鱼鸟兽,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生活,勤于记录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日记、随笔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它就如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毫不造作地写出眼中之物,心中之事,胸中之情,口中之话。每周自由写两到三篇日记或随笔,每篇字数三五百或八九百不等,作文课时有选择地与学生共享,找出满意的自己修改润色一番,(如题目、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就是篇不错的文章。即使一节课按题成文,因为学生平时积累了大量素材,提笔稍许便能运筹帷幄、奋笔疾书,四十分钟,文章一挥而就。作文又有何难?

三、营造书香校园,书海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