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4-07 12:2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梦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梦作文素材

篇1

似水年华已在风雨中姗姗而过,寒窗苦读几年换来的却是失败的中考。我曾经在梦里无数次的失望,跌倒与爬起,我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我向往生活的五彩缤纷,想从生活中寻求另一种生活……

我赶开生活的迷茫,想从失望中找到希望……

我舞动生活的风景,驱动着青春的幻想,在另一个世界寻找着梦想……

我知道:我梦想有一天,能够骄傲的面对街上那些狐疑的眼神,告诉他们职教学生同样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我梦想有一天,畅游在知识的殿堂,学一技之长,展现职业教育的风采……

我还梦想有一天,能够与神之骄子欢聚一堂,听他们讲述“差等生”现今的辉煌……

可是慢慢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的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的记录行人的足迹。当理想遇到现实,才发现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循着古人的来路,我仿佛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啊!收回目光,追溯世界的旅途,我仿佛看到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他遇到千万种困难,现实的残酷却未曾阻止了他追求梦想的步伐……

梦想与现实交织在人的生命中,他们都是执着的追梦人。那么,我呢_就这样甘于失败吗?不,我不能。张海迪曾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哪怕全世界放弃了我,我也不能放弃自己。我才18岁,我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我要做那搏击长空的鹰,怀揣着心中的梦想,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不言放弃,飞向那远方,飞向那梦想!

人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对于我而言,职业生活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那么,在这漫长的征途中,如何取得成功,又如何放飞梦想呢_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触动并点燃内心深处对中国梦的畅想,使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引起共鸣。现今社会缺少的就是技术性能手,所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才智,认真学习职业技术,是自己变强。我们要争做时代的先锋人。要深刻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的思想贯彻到心中。

其次,我们要笑看成败。成要策马、登高临远的超凡脱俗。败要有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被荣誉冲昏了头脑。

再者,我们要自信,要相信我的未来弥漫着幸福的气息。通过我的努力未来的生活一定更加灿烂,我们还要知道,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现在,正是职业教育发展急迫的时刻;现在正是把我们的国家从不受教育不平等的流沙中解救出来的时刻……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未来行走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要牢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和别人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才能成功。

其实,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简单的四个字:多一点点。(凡是比别人多一点点自信,多一点点理论,多一点点实践)“多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自己能,我要永远相信自己,因为过去是属于死神的,未来才属于自己。所以,我怀着这种信念来到专业学校。我相信,我将会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

多少年后,我希望我可以伴着中国梦而飞。

我希望,我可以看到全面小康时大家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我希望,我可以以一种职场女性的洒脱体验人生百态……

我希望,我可以以我的一技之长为祖国增添光彩……

我希望,我可以同祖国一起掀开人生新的篇章!

现在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篇2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简单,没有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加之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陈旧,缺乏独到的见解,也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及时批阅、讲评学生的作文,使学生作文水平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最大难题,“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非常普遍。

显然,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文教学需要重新思考!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这就为以往的写作教学模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写作情境

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于一体,以其图像直观,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调动学生的感官、激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写作心理状态。

1.制作精美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在指导学生写“雨”的作文时,我先用电脑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萧瑟、冬雪飘逸等不同景象,展示雨中的山村、城市、动物、植物,各种人事活动的场景;然后展示课件中师生共同收集的有关描写雨的诗词佳句,让学生诵读赏析。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观看着唯美的图画,品赏着经典的诗句,学生的创作激情很快被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笔下,我看到了雨中美丽的风景,听到了雨的诉说,感受到了雨中细腻的情思……信息技术的介入,使作文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有物可写,达到“我要写”的写作心理状态。

2.利用网络提供的“新鲜”素材,营造写作氛围。

父爱是含蓄深沉、不易理解的,往往被我们忽略。去年春晚晚会上,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最催人泪下的歌。筷子兄弟的《父亲》,引发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父亲对我们独特的爱。在作文课上,我播放MTV、视频图画,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对亲情的体会。于是,学生泛舟记忆的长河,追寻成长岁月里的那些感动的瞬间,将至爱至善的亲情展现了出来。在他们的笔下,我看到了骑在父亲肩头上放风筝的快乐、拐弯处含蓄的父爱、手术前父亲深情地拥抱等真挚而细腻的抒写。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前必须对生活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观察,从而积累写作素材。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信息技术下,我们教研组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制作网页: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该网页共设置了六个板块:美文鉴赏、教苑天地、学生风采、互动论坛、写作点津、素材图库。

2.建立班级QQ群,让学生上传文章,关注群动态,参与各项活动。

3.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粘贴自己读到的精华作品。

4.学会写博客,每周抽时间欣赏同学的博文,并认真的回复。

5.将积累的素材按类收藏:名言警句、生动事例、文学人物、精美语段、写法点拨、哲理反思等。

三、巧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互动评价

叶圣陶当年对传统作文评改感叹道:“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在信息技术下,如何改变传统作文评价中诸多弊端,实现师生的互动?

首先,我改变以往细读精批的批改方法,采用浏览式大体了解全班习作情况。从是否切题、语句流畅程度、感情渗透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在初步阅读学生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及本次作文要求,制定出评改标准和具体方案。再次,选取习作中的典型案例,借助投影仪展示,根据评改标准和方法,师生参与互动评价。最后,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习作的评改任务。每组选出优秀评改,电脑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拨。

对于在电脑上的写作,我要求学生写完后将其设为共享文件,每个人随时都可以阅读,都可以跟帖评论。这既可以使每个学生参与互动评价,也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巧用信息技术,改过去老师埋头苦批为师生共同批改,这样,批改作文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巧用信息技术,传递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正能量,鼓励学生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每年九月份的《开学第一课》,其主题总是引人注目,从关注“安全”讲述“中国梦”,到注解“幸福”聚焦“身边之美”。围绕这些立意深刻的主题上好第一课,是我每年作文课的必修内容。通过观看影片,学生树立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欣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道德楷模”颁奖词。聆听模范们的感人事迹,感悟他们用自己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执着信念、无悔付出,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通过观看,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进而反思了自己的言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篇3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通用2021

一、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1、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

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

3、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

4、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

5、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二、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学生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不以为意。

教师:怕写作文,究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师随机总结出发言要点)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 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要相信:“浅草‘也’能没马蹄”(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当堂练习。

4、牛刀小试

(幻灯片:空间)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5、大显身手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三、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较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困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通用202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 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 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 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 “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 真实(本质) 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 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 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通用202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 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

(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

(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

(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一)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二)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篇4

河南省卷《桃花源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春望》赏析,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3期:关于“成功”“选择”“奋斗”的材料作文,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作文素材中可找到丰富素材。

福建福州市卷现代文阅读《快递》,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1年第10期。

湖南邵阳市卷现代文阅读《奇遇》《揭开迷“雾”中的重重秘密》,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

浙江绍兴市卷现代文阅读《蓝色的蓝》、江苏徐州市卷现代文阅读《蓝》,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6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云南昆明市卷现代文阅读《水刀的力量》,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6期。

四川乐山市卷现代文阅读《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2年第12期。

湖北孝感市卷现代文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3期。

青海省卷现代文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天津市卷命题作文“捡拾幸福”,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2年第5期半命题作文“_______就是幸福”、2013年第5期命题作文“幸福跟随你”相近。

甘肃兰州市卷半命题作文“我的________梦”、四川南充市卷命题作文“我的梦想”、甘肃平凉市卷命题作文“只要有梦想”,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4期“理想愿望类作文选评”相同。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大型主题征文“我的中国梦”、2011年“守望梦想”征文相近。

辽宁鞍山市卷话题作文“温暖”、湖北黄冈市卷命题作文“温暖”,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命题作文“播撒温暖的人”相近。

上海市卷命题作文“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1年第5期话题作文“心声”相近。

四川宜宾市卷话题作文“成长的滋味”、山东济宁市卷命题作文“成长的快乐”,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1期“成长感悟类作文选评”相同,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同题作文擂台赛赛题“成长必修课”相近。

山东临沂市卷命题作文“走在路上”,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命题作文“一路有你相伴”相近。

由东青岛市卷话题作文“告别”,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2期作文赛题“告别”相同。

吉林省卷命题作文“远去的声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命题作文“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2年第3期作文题“牵动我内心的声音”相近。

天津市、甘肃兰州市、山东聊城市、四川遂宁市、四川泸州市、四川达州市等地中考卷《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湖北黄石市卷《桃花源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黑龙江哈尔滨市、山东青岛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中考卷《岳阳楼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青海省、广东广州市、湖北鄂州市、福建潭州市、浙江丽水市、山东济宁市等地中考卷《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山东泰安市、湖北十堰市等地中考卷《曹刿论战》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吉林省、辽宁大连市、辽宁丹东市、湖南长沙市、湖南邵阳市等地中考卷《醉翁亭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湖北董冈市等地中考卷《出师表》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山东滨州市、四川德阳市、云南大理市等地中考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辽宁沈阳市、江苏徐州市等地中考卷《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重庆市、湖北荆门市、山东德州市等地中考卷《爱莲说》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贵州贵阳市、湖北荆州市、湖北孝感市等地中考卷《陈涉世家》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安徽省等地中考卷《三峡》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快餐文化;作文;教学;语文

顾名思义,快餐文化指的是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内涵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也渗透在学生的作文内容当中。作为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播者,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摒弃快餐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从三大方面分析快餐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一、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当中现有的文章进行作文教学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对课文进行精准到位的讲解和分析给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良好新颖的素材。现在很多学生受快餐文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读名著的时候不求深入分析,只是一味阅读精简版的名著,造成学生在作文素材的运用上常常张冠李戴,这一点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根除的。语文老师想要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虽然当前,人们的诗歌观念百态纷呈,但有一点我却可以认同:诗是意象符号系统。”[1]

因此,语文老师在平常的课堂讲解过程当中必须要强调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必须进行熟读背诵的知识点。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必须把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然户再进行表述,这样无疑就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课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不同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有的老师比较擅长串讲法;有的老师喜欢采取谈话法和评点的方法;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有的老师喜欢旁征博引,不愿意进行死板的紧扣课文教学。老师可以多给大家放一些诗歌看,“诗歌与哲学是近邻”[2]。

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不要总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作文教学的改进意见,并且注意弥补自身作文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能力。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自身的连贯性不然理科知识严密,因此语文老师要学会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善于抓取要点,理顺作文教学思路,把握好自身所讲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世界名著,助力作文写作

语文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名著中的经典段落和词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自身气质。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各具特色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摒弃快餐文化对学生的毒害,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朗读和辩论、多媒体展示、看经典名著和获奖影片等等。

语文老师在学生进行作文写作之前,可以先给大家讲一些名著,对名著进行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点,从而也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语文老师可以进行示范,讲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多种多样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语文老师可以让大家看一些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优秀范文,分析其中的语言艺术奥秘,从而让学生喜爱和欣赏语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将进酒》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三、语文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相信写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并给学生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书籍。此外,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绝非快餐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能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激发的写作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进行流畅自然地表述自己想要阐述的中心思想。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推荐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如童话书、历史书、政治书、地理书、名人传记、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拓宽了,写作起来就非常得心应手了,进而达到如鱼得水和炉火纯青的高深境界了。

为了更好地应对快餐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一些开卷有益的书籍进行阅读,抵制肤浅庸俗的书籍对学生的毒害和不良影响。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浅显易懂的书籍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看一些低于课本水平的书籍,从而更好地阅读高难度的书籍。语文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对话多和情节非常有趣的小说,如神秘冒险小说和带有插图的书籍,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作文写作。

总而言之,语文老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抵制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为“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发展和大繁荣建设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 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三、等级打分,激励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A、B、C、D四级。在第一次瓶盖时,教师有一是控制A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73-01

所经典,是经过岁月的淘洗,时间的考验,最终被人们所选择并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这些经典著作蕴涵着中华古文明的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学给养,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质。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阅读早已被写入《考试说明》中,可见经典阅读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典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化经典为:《论语》《孟子》《庄子》;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为:《红楼梦》《三国演义》。其实除了这些作品外,入选语文课本的诗词以及文言文都是传统经典作品,它们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经典阅读可以扎实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现象。文化经典及诗词、文言课文等就是这些知识点的载体。学生只要能熟读这些文本,文言文的阅读难点基本上就攻克了。例如,《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老”“幼”就是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现象的好例子。不管是《论语》《孟子》《庄子》还是文言文篇目,只要能熟读,就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达到高考的要求。

2、经典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传统经典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故事题材,在现在的文学作品中时不时还可以发现传统经典中形象的影子。可以说传统经典是文学的源头,其中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写作素材是极其丰富的。

调查学生的现状发现,不少的学生因为平时读书少,积累不够;又缺乏观察能力,不能很好地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写作题材;所以即使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也难以对付,只能生搬硬套作文书上的相似内容。

鉴于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经典中找素材,从经典中找形象。分析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作文就是因为能很好地从经典作品中取材而从众多的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例如,写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文学形象;写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学名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一定能有学生作文的素材。

3、经典阅读能够提升思想认识

传统经典的意义不光在于提供我们经典形象,这其中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对于修炼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生经受挫折时,不要忘记吟诵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为它能增强你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不被人认可之时,不要忘记告诉自己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它能让你顺利走出困境。不光这些,古人还告诫我们人生“譬如朝露”,珍惜时间,不要等到白头时“老大徒伤悲”;“勿以善小而不为”重视从小处积累自己的善行,要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学习时要“温故而知新”,要“学而时习之”;做事时要注意“欲速则不达”。

传统经典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还能提升思想认识,总之,经典阅读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经典阅读

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我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爱上经典阅读。有以下几点初浅的认识。

1、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把《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截取出来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有时故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下,让学生自己回原著去找结果。这样一来引发了一大批同学的阅读兴趣。学生因故事而开始阅读原著。或者也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的故事一个一个串起来,例如学生喜欢诸葛亮、关羽、赵云等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典型故事串起来。这样便于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同时也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2、提供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自己推荐好书。语文组开展了“好书我读我推荐”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读后感,书评等形式向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一则可以把好书推荐给大家,再则可以和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形成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所阅读作品的认识。

让学生评论经典人物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记得学生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价就很精彩,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学生争论的很激烈。不光让学生再次熟悉原著中关于曹操的情节,而且还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外阅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我还在所任教班级设立“学子讲坛”,让学生来品读经典著作,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有四位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的品读。因为他们几个人的带动,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的热潮。

让学生赏析经典名句。例如,让学生赏析《论语》中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学生能结合晋江本地婚丧嫁娶的习俗来讨论继承节俭美德的问题,以及排场与情感的问题。我想这样就能使传统经典阅读变得有意义。

3、做学生忠实的听者和读者

尊重学生的阅读心得分享,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不光要听,还要给他们真诚的肯定及建议。通常在学生分享完自己的读书心得后,我会花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或者质疑,最后我也会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对话,让发言的学生有成就感,品尝成功的喜悦。

篇8

积累 赏析 背诵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著名“新语文教育”代表人,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2006年6月22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因此,平时勤于积累,重于积累 才是打开写作源泉、 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1.走向社会寻“活水”

李白游历全国名胜佳景,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生禁锢在校园,作文只能搜索枯肠。为了开拓视野,捕捉素材,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寻找“活水”。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新闻等媒体,学生耳闻目睹新人、新事、新变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走向社会,不尽活水滚滚而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

2.订阅报刊拜先生

读是写的基础。韩军老师在《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强调:“若熟诵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300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括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书籍报刊杂志,不仅能积累语汇,也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此外,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所读的优秀作文选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在阅读中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描写精彩的段落、精美词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等,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纵观古今,巴金读背《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因此,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

3.“采珠积贝”奠基础

“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和做笔记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学,可要求每个学生备一个精装日记本,分类摘抄自己所读过的精妙语句和精彩段落,日积月累,采来的“珍珠”变成了“锦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知识面,还为写作奠定了语言基础。

韩军老师强调:“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同时,韩军老师又指出:“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摘抄、积累的东西要通过诵读把它及时的“消化”掉。

消化不良或不消化,等于“完璧归赵”,没积累。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范文进行必要的作文引导,教给写作的方法。作文课上,教师可选取满分作文选中的例文,分步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和借鉴范文中的“亮点”,学习同龄人的作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赏析文中的精妙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入模”训练。

二、模仿 求同 入格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话强调了模仿在作文中的作用。模仿是训练作文能力的最基础的形式。在技巧上,模仿是学样入格;在思维上,模仿是求同思维。在教学中,提供范文、例文,能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正确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例文,使他们在学中得以启发,是提高提高他们求同入格的有效途径。无怪乎唐朝大诗人杜甫要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多读不仅能积累,而且能领悟笔法,求同学样。可见熟读范文,求同模仿对指导作文有特殊的功效。 模仿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大致分四步:

1.仿文句

这是作文的起点。先由简单的叙述句,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表达的句子;由单句到表达思想缜密,逻辑性较强的复句,坚持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定会有收益。

2.仿文笔

中学语文课本,名篇名家集锦,风格千姿百态。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饱含着人生哲理,朱自清的《春》中充满了诗情画意,鲁迅的杂文“冷嘲热讽”如投枪似匕首,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让学生从名家名笔中多仿多练,就可以避免为文淡而无味,表达无力的弊病。同时,作文课上,还可以选取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加以赏析和评议,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导仿写,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仿章法

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均让学生一一仿写,便可使作文条理清楚,层次井然,结构完整。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就让学生仿照“害怕孤独—感受孤独—战胜孤独”的思路去写《恐怖之旅》等。

4.仿立意

学生作文立意不深,不新。往往是读了作品,有意识的模仿少。有意识的让学生模仿名篇佳作的立意,是解决学生立意不新的有效途径。如仿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散文诗的意境,以一草一木的衰盛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立意。

中学生不模仿是不行的,然而,也不否认,作文的“模式”训练,从本质上看还是比较“死”的。但训练的目的是“死去活来”。

三 质疑 求异 创新

篇9

其实,我们写作文也可以如此,善于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从小处着手,深入开掘,常能别有洞天,正所谓“小”处做出“大”文章,以小见大现真情。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指用小素材来体现大主题。这些小素材是日常常见的、身边的、琐碎的,而大多同学常常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但一经“点石成金”,用它们来体现“大道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手中握有大素材固然好,但由于初中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大素材可遇不可求,或者根本无法驾驭。生活中,我们如果像齐白石那样,从一只平常无奇的小虾中发现生命的真谛,那么我们就能在作文中左右逢源,化腐朽为神奇。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即是指就立意、选材、布局、角度诸多的写作要素,力求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用“小”手段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一、以小见大的重要性

考场作文,要求在600字的篇幅内,做到材料翔实丰富、人物立体丰满、情感真切丰盈,确实不易。600字的篇幅,要想承载大容量、有思想的内容,必须从“小”字做起。

只有确立的中心“小”,才能深刻鲜明;选材“小”,这样才能写透彻;角度“小”,这样才容易深入;场景“小”,这样才形象生动……相反,如果老是想表现“大”主题,驾驭“大”题材,选用“大”视角,常会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无法深入挖掘而肤浅无物。

一叶知秋,“小”中窥“大”,以有限文章表达无限深情,短小的篇幅方能凸显意味深长。

二、以小见大的要领

1.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稳”,可写成稳定、稳固、安稳、平稳……如果这样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2.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600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灿烂华章,流光溢彩,倒是一些日常平凡小事,反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3.不嫌琐细。以小见大,不是夸夸其谈,故作惊人之笔,而是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立意,发掘出生活最本质的一点,触类旁通,借题发挥,收到立片言以居要,以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最好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见人之所见,发人所未发”,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佳作欣赏】

倾听海棠花开的声音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七(4)班 刘佳旭

这个春天,海棠花开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外婆家,停驻在令我魂牵梦绕的海棠树下。海棠花开的声音,外公,你听见了吗?

微风拂过海棠,夹杂着些许尘土,携着我的思绪回到尘封的过去……

“外公,这棵树上是什么花啊?”记忆中的我那时大约5岁。

“哦――这个啊,是海棠花。它是在你出生的那天种下的。”

“啊?这么说它和我差不多大……”

外公因地制宜,在一块露天水泥地上,制成了一个半圆的花坛。花坛里的海棠花仍然在怒放着,这个地方是海棠永远的家。

每当夏日,夕阳的余晖总会与海棠嬉戏,偷偷地钻过海棠叶的间隙,地上被筛出大小不一的点点光斑。那时,我和外公就会搬出两把竹椅来,放在阴凉处。鹅黄的光斑簇拥着竹椅,一把高而大,一把低而小,两把竹椅肩并着肩。凉风习习下,我们总会一起仰望着西天角那片迷人的晚霞,默默等待着夜幕的降临,一切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清新。

夏日总是很长,夏夜也似乎不解人意,姗姗来迟,但我们都很惬意地等着,尤其在满月的夜晚。忽然一阵风吹来,修长的树梢伸出枝条,似乎要伸向那轮圆月。幸福的银辉洒向了海棠树,似纤纤少女织出的一缕光滑的银绸,披盖在海棠上。外公用左手挥着蒲扇,为我掸去蚊虫的骚扰,也为我拂去尘世的喧嚣;右手端着一个茶壶,悠闲地吸着茶水。我微闭双眸,侧耳倾听,似乎海棠花开的声音传入耳膜……一切都装饰着我儿时的梦。

“外公,你就像这海棠树,为我送来清香。”

“哈哈,佳旭真调皮……”外公笑着。手中的蒲扇高兴得前翻后仰。我更喜欢在外公怀里,触摸那几道岁月的皱纹间长出的一缕暖暖的胡须。那无数个白天黑夜冲淡了多少少年的梦,淡淡的月辉中,有一种思念叫牵挂,外公,你听见了吗?

时光荏苒,海棠树还在,海棠花依旧在开,树影依旧厮守在花坛边;那人却已好久不见,还有那把在月光中摇动的蒲扇。

又一阵微风吹过,吹散了我的思绪。我端起茶杯,伴随着那段逝去的美好,那股沉甸甸的牵挂。我将冷茶浇向了海棠,杯中的茶水缓缓渗入,静静流淌。此刻,我闭上了双眼,用心倾听海棠花开的声音。外公,我仍能感觉到你的存在。

【点评】

文章以小见大,以海棠为线索,通过思念海棠树――看海棠――忆海棠――倾听海棠花开次第展开,表现了对外公强烈的思念之情。文章以情感人,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一些动词、形容词语的选用,也恰到好处,如“手中的蒲扇高兴得前翻后仰”等。

总之,文章叙事角度“小”而“巧”――选取海棠作为写作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叙述和描写,通过海棠,表现了与外公的真情,情感自然而不失真切。这就是“小”的好处和妙处。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处着手,常能收到良效,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学会从“小”处来处理诸多的写作要素。

最后,从小处着手写作,要注意以下事项。从小处着手写作,要遵循两个原则:1.“有利于中心表现”的原则。无论用哪种方法、从哪个“小”的方面着手,都必须把“中心表现”放在第一位。2.“有利于重点突出”的原则。

篇10

一、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一﹚放开束缚,自由写作

在以前的作文课中,我们命题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写作内容的硬性规定,让学生没有头绪,难以插上想象的翅膀。现在是信息时代,时间和经历同样重要。生活会让学生有新的积累,新的感悟,生活会带给学生写作的灵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课堂只是灌输方法,给不了学生真切的感悟,创作灵感也只是某些同学的灵光闪现,缺乏实实在在的感受。因此,我主张抛弃传统的教师命题的作文模式,抛弃作文本,改之以自由写作,改之以周记本、日记本;写作时间自选,内容自选,形式不拘一格,甚至今天爸爸说,孩子写,明天妈妈说,孩子记录,后天孩子再单独写,总之在近期内完成作业即可。学生大可放手去做,放笔去写,写什么,怎么写,自由得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偶尔偷个小懒,教师也没必要紧抓住小辫子不放,大丈夫何拘细节。这样下来,孩子们的作文必定五花八门,发自内心,感于肺腑,相比之下,传统的作文思路太狭窄了,教的孩子们连莫言都不知道了。新的思路源于新的感悟,孩子们的作文必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素材的提炼也会日渐精准。

﹙二﹚把握契机,以情激情

小学生好奇心超强,对周围事物有着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关注动画片,关注生活美景,关注人生的些些小事,感情极易激发。但因为他们年龄小,资历浅,认识问题很难全面,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契机,巧妙引导。抓得准,方法得当,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例如,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入场券,实现了44年的梦想,让学生观看《足球之夜》,当看到万众一心,高唱国歌时,学生热血沸腾。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足球畅想,有的写《44年的梦》,有的写《我骄傲,我自豪》,有的写《我要高歌》……再如伊拉克事件,我让学生观看美国轰炸伊拉克的场面,学生议论纷纷,我让学生下笔成文,都是有理有据,入木三分。学生有感而发,佳作连篇,教师只要拨动学生的“情弦”即可大获丰收,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收获的必然是感人至深的文章。

二、大胆参与,自主作文

要使学生写出永远“鲜活生动”文章,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挖掘生活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心灵去写作,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和启发学生的主题意识,这才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让学生自由得去写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作文天地里自由翱翔。我们班曾写过门卫爷爷,孩子们曾接触到的老爷爷助人为乐的事是不用细描就历历在目的,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我在作文教学中有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让学生出作文题,学生自由思考题目含义

学生在我们设定的描绘生活,自由命题的写作课上,对自己今日积累的素材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命题。如学生春天种的豆苗发芽了,就可以以新生为话题写作文,可以写象征新生的改过自新,可以写生活中的希望和追求,还可以写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写环境对一个生命的影响,还可以写爱美之心,向上之力,总之太多了,只要你切合文意即可。

﹙二﹚ 让学生相互启发

题目有了,如何成文呢?首先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将自己得到的实例与切身的感想有机结合。例如,我们围绕足球话题,可以讲电视上的精彩进球,可以讲十强赛中国队的优美动作,还可以说小操场上学生们滑稽的射门,与足球有关的故事、人物……通过交流,思路变得开阔起来,也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喽。再如学生大都在家里养过蚕,那么蚕是怎样生长的,什么叫蚕食,蚕屎又有何妙用,蚕有哪些功用,你和蚕宝宝之间有哪些有趣的事,你通过养蚕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你了解了哪些关于蚕的古诗文,你最欣赏蚕的什么精神,与此精神相关的人有哪些……学生这一节课要讨论很多问题,揭示很多谜底,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作文也是有备而战的,底蕴十足的,学生的相互启发相得益彰。

﹙三﹚ 学生互批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