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14 11: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收集、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70-01
进入小学中段高段,有好多学生对语文感觉吃不消了,有一些教师也感觉到很是吃力,究其原因就是这时候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完整的、篇幅较长的作文,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作文,普遍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干巴巴的几句就没有了。这是困扰语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难题。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喜欢指导学生做应试作文,形似过去的八股文,讲究什么起转承合,开头、中间、结尾,形式呆板,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作文变得内容空泛,感情贫乏,无病,成为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这一痛苦的活儿,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作文基础进行一个好的教育,不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搜集整理,就会使学生的作文要么缺少素材,要么材料片面单一,写作文时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而,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收集作文素材的习惯,才是改变我们作文教学被动无奈、效果极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作文教学中,收集作文素材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教材资源
一般讲,学生的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挑选,不仅用于传播知识,还运用典型生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像语文、社会、科学、自然等学科,他们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不光有经典的素材能够为我所用,还从中学到写作运用、选材、组织材料的方法,细细品味,自然是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技巧最主要源泉。
二、来自平时生活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作文的好材料,也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主阵地、主渠道,平时生活中的事例,多为学生所亲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是小学生,或者刚刚接触作文,缺少有效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对生活的认识可能不够敏锐,对所见所闻可能会比较漠然,粗心大意,熟视无睹,或者不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事物,只识皮毛,不解本质,印象难以深刻,运用不够恰当。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主动地去生活中寻找材料,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增强有意识记忆,用心去感悟生活,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及时将收集的材料和感受作以记录,方便以后它用。
三、运用资料书、报刊杂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阅读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当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书籍很多,诸如作文大全、话题作文、几百字作文之类,这些书籍中都有大量的学生作文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收集作文素材的好方法。每年可以有针对性地征订一些好的报刊杂志,比如《少年月刊》、《新新小学生》、《读写算》、《少年儿童报》等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还可以利用开放的图书室资源,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促进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
四、社会调查研究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作文实际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指定的目标,在相关的范围内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出本质及事物的内在联系,积累素材,为我作文所用。
五、电视网络媒体
篇2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则是作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机制,并积极引导教师提升自我素养。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面临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如何统一起来,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可行思路,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之际,要使作文教学规律化和科学化,教师就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首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高考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作文教学的既定宗旨和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往往只是机械性的写,教师则是根据高考指挥棒来被动性的教。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步伐,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大环境”,使作文教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符合新课标的“为终身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感,鼓励学生以情作文、有感而发,减轻心理压力,能够畅所欲言、轻松写作。毕竟,高中教育并不只关注“实质性知识”,还重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反映学习效果的“分数价值”和体现人格养成的“素质价值”都不可或缺。[1]其次,指导学生自主写作。目前,许多高中生缺乏作文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让学生乐于说话、敢说实话,愿意以文字方式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教师要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烦躁情绪。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平时注意搜集资料,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素材积累下来,在作文中将这样的深刻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再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贯彻新课标“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每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有着迥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方式,促进他们个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天赋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二、建立健全教学机制
当前,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随意而无序,缺乏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合理可行的整体安排,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能满足高考的现实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中作文教学机制。首先,强化教师全程指导。教师要围绕作文的选题和立意,做好写作过程的链条式指导。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分析选题,搜集基本素材,进行合理取舍。在课上指导环节,教师要讲授写作常识,帮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但也不能指导过度,不能为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能对体裁、结构、立意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写作疑问,组织学生就有关重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集中交流。其次,拓展课堂教学领域。素材是写作的前提,新课标明确要求作文教学必须“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方面地采集素材。一方面,要拓展课外素材渠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不仅是社会的缩影,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处,记录着他们的奋斗岁月和斑驳青春。学生要观察校园当中发生的师生情、同学谊、校园事等各种生动实例,将这些素材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源泉。另一方面,要深挖教材资源,为学生讲述每篇课文当中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沁园春•雪》感悟伟人指点江山的非凡胸怀,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学习黑人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强烈渴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生动素材。此外,要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开列书单,指导他们大量涉猎国学经典、现代名作以及外国优秀读本,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习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技巧。再次,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四体整合律、三重转化律、三级飞跃律是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考虑每个写作要素,确定写作步骤,提炼出一些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2]一是审题教学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文命题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命题的意图和要求,帮助他们选择最佳的角度切入题目,整体感知,局部入手。二是立意教学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意在笔先”的观念,运用披沙拣金法学会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见微知著法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观微知,运用逆向思维法学会反向推理、换位思考,运用纵横联想法学会发散思维、借物抒情。三是选材收集法。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才能塑造主旨明确、结构清晰的文章。素材的选择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筛选素材时保持中心意识,注意抓典型和关键,突出时效性和新颖性。
三、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必须发挥教者的示范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尤其要在国文功底上下功夫,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作文教学水准。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通晓思维培养的技术理论以及思维学应用理论,并利用在职培训、学术报告会、教师技能大赛等契机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多读多写,通过广泛阅读文学经典、史哲名篇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通过撰写教学笔记和进行文学创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0.
篇3
【关键词】中学作文 情感 想象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04-0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作文教学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有写作动力。当一个人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去探索追求。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1.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素质教育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体验态度,它可以使人对事物产生倾向性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很多中学生由于环境的限制,每天的生活单调枯燥,缺乏情感体验。因此,写作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提笔忘词,痛苦无奈,焦躁不安。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指导时,尽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诱发学生把内心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在写作指导时要尽量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2.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表扬,特别是写作的点评上,我始终奉行当众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作品中的一小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用得好,都要给予鼓励,对于这些“闪光点”,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以此激励和延续学生的创作热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或者小组内互找,学会发现和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样,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文的美,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充满创作激情。
二 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不知如何下笔,主要在于平时不懂得如何积累素材。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单调,每天“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这样的生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有意义、有趣的事,导致学生下笔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学生单调的生活模式,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中教师加以协助,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其次,要求学生多花点时间去看书,读报纸等文化资料。注意积累名人佚事、先进事迹、民间故事等素材,养成随手摘写素材的习惯。有时在阅读中碰到好的词、句、段,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思路开阔,文思敏捷,行文顺畅。最后,要学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事,随时写下来,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的感触。这样才能积累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 开拓思维,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人的大脑综合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很多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因而写出的作文犹如白开水,平淡无味。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1.续写课文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主题、任务,创造性地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若干年后,于勒叔叔发财致富,回到家中,根据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去描写发财后的于勒叔叔回家的情景,详细写出各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这样的续写灵活有趣,使学生热情高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改写课文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教学实践下来,最有感触的是作文教学,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字——难!难在哪里?一是学生不愿意写;二是教学收效甚微。
解决难题的关键是什么?解决学生不愿意写的问题。学生愿意写了,会写了,教学就有效了。
那么,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写呢?难写。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布置作文,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有人嚷嚷:“没东西写啊。”有人嘀咕:“不会写哦。”对学生而言,作文的难度在于写什么,怎么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出一顿可口的饭食,首先要有米,其次下厨者应当是巧妇。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就是下炊的“米”,“怎么写”就是如何做“巧妇”。
那么,去哪里找“米”,怎么做“巧妇”呢?
一、到生活中去找“米”
常规作文训练把作文教学的过程局限在课堂上,主要有三个环节需要完成:(1)作文前老师的方法指导。(2)学生当堂作文训练。(3)作文批改后老师集中评讲。其实这三个环节基本是在辅导学生“写什么”,如果学生没东西可写,老师的方法指导就成了泛泛的技巧演示,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应地,下面两个环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所以,先要找到“米”——写什么的问题。
“米”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不是老师给学生“米”,而是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找“米”,即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对于这一点,想来没有教师有怀疑,但是如何指导呢?一般的做法是,老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平时多练笔,有不少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虽然这是一种方法,却往往留于形式(我就有过这样的失败经历)。为什么?原因简单到令人尴尬:没东西写,所以越写越少,越写越像流水账,更有甚者,一抄了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也不难理解: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规律近似单调,对于没有敏锐观察力的学生来说,对生活中的事物难免会“司空见惯”(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有效的做法是能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从而积累素材。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把作文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不妨试着改变以往作文教学的过程,改变那种单纯局限在课堂上的做法,把每次作文的主题或话题提前几天乃至更长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积累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比如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亲情”话题作文素材,学生就会留心身边亲人的言行举止,留意生活中凝聚亲情的物品或瞬间,有了这些感受深刻的第一手素材,学生当然不会在下笔时一筹莫展了。一次作文就是一次观察与积累,这样六个学期下来,学生就拥有了一座丰富的素材库了。这些就是学生下炊的“米”。
二、在指导与批改中学做“巧妇”
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要真实。可是这一点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笔下,就成了生活的苍白再现,令人不愿读下去。是他的情感不真实吗?不是,是真情实感,只是无味,就好像一道菜,虽然是真材实料,却粗制滥造,毫无色香味可言。所以,学生找到“米”后,我们就要教学生做“巧妇”了。
如何教?
首先,要有写作前的精心指导。这一方面很多老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我看来,无论是怎样的方法指导,有4点原则要考虑到:(1)要围绕一定的作文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作文方法,不要面面俱到。(2)方法指导的着眼点要小,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如无须赘言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而单说如何使语言生动的方法即可。(3)不妨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因为从感性材料中归纳来的方法最容易理解,也最具可学性。这一类的感性材料尤以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为佳,毕竟学生对它们印象最深刻,理解最透彻。所以如果教师以学过的课文为例指导写作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说明文的写作,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国石拱桥》中学说明方法的使用,从《故宫博物院》中学说明顺序的确定等等。(4)作文指导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如集中几次训练叙事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再集中几次训练写人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等,这样学生习得的方法也就有了一定的体系,不至于混乱不清。
其次,要有严格的当堂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有别于爱好性的创作,谈不上有很高的创作激情,因此要有严格的督促性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绝不留到课后,这样既杜绝了抄袭的可能,又提高了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
然后,要有高效的作文批改。作文批改一向以老师的批改为主,在这里我推荐学生作文互批。做法如下:(1)老师向学生明确批改的方法和标准。(2)学生依照方法和标准互批作文,打分并写评语。(3)学生看别的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批改结果,如果不能接受,向老师提出疑问。(4)老师审批所有学生的作文批改情况,解答学生的疑惑,纠正批改过程中的少数错误。了解了做法,再来说一说推荐的原因:(1)学生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有一部分因素是不知道自己写出来能得多少分,为什么得这么多分,似乎作文的得分不在自己的控制当中,全凭老师的判断。学生互批的方法能让学生了解作文批改的依据,掌握成功作文的标准。(2)作文完全让老师批改,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批改过程中的心理,不能充分认识自己作文中的得与失。互批作文能使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准确理解作文标准,由别人的作文情况明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从而指导今后的作文实践。(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看自己写的作文往往看不出好坏,看别人的作文,能较清晰地认识其中的优缺点,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可学习性,也能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作文;问题及建议
新课程改革浪潮具有时代性的意义,这股浪潮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将理论学习与丰富的实践经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而小学作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过程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教育能力,改善小学作文教育中的不足,以促进小学作文教育稳定全面的发展。
1.小学作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作文教育语文教育中的重点部分,是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小学生的文字表达与文字交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利于小学生从小培养文学素养,活用语言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爱、发现一切美好的事物,正确的认识自己、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此外,小学作文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也为日后的升学、考试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改善传统教育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听谁读写的能力,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注重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乐于表达并善于表达,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小学作文教育中的不足
虽然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小学作文教育较以前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如写作中学生的自身个性和特质得到了体现,写作交流方式多样化等。但是目前小学生作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首先部分教师未改变传统作文教育模式,即注重写作技巧、作文结构、行文模式、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等,使得学生在写作时投机取巧,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写作技巧,过多模仿优秀范文,对许多作文死拽硬套、胡乱编造,只注重数量和速度,忽视了质量的培养,固然了解写作技巧、结构安排等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在考试中夺得高分,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亦不能忽视,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写作热情,抒发真情实感,发散思维能力;其次许多老师过多的注重课堂上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写作来源于生活,使得许多学生的写作脱离实际,写作素材空洞而泛泛,行文类似流水账,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表达苍白、缺乏震撼力和想象力;而且许多老师往往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时过多注重主题分析,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形成思维定势,而学生写作后往往象征性的进行几句点评,没有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对点评的不重视使得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找不到弥补的方向,做不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3.对小学作文教育的几条建议
3.1改善传统教育模式,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小学是基础性教育,许多小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写作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进行学习,只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写作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小学作文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不要一味的灌输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规范学生的行文模式和表达方法,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拘束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自主能动性,同时要多样化教学,如:开展演讲比赛、辅助多媒体教学、举办主题故事班会、设置情景对话等方式,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富有丰富的情感,内容有血有肉,不会苍白无力。兴趣是最好的指导教师,如此学生才不会把作文当做任务,而且身心融入到写作情景中,才会写出打动读者的作文,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拓展素材积累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如何下笔,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而且不管什么题材的作文往往都只是那几件事,这正是学生素材积累不到位的体现。在小学作文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写作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学生要把一些感兴趣的事物、难忘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及时将得到的所思所感写作出来。此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多多组织小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如郊游、好人好事评比、与孤寡老人聊天、角色体验活动等,不断让学生融入生活中,创造并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点滴,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在作文写作时才不会无内容可写、无情感需要表达,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中,才能写出富有生活色彩的、情感饱满的、可以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文章。
3.3提高作文评价能力,针对性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作文往往泛泛的点评几句,而且大多引用套话,所有学生的评语几乎都差不多,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使得学生感觉评语枯燥无味,也不知道自己应在哪方面进行改正,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老师应当在点评时,对于不同个性的小学生应给予恰当的针对性的建议,以适当的表达语言指出哪里有不足,这样改正之后效果如何,哪里是写作的亮点,使小学生从心里接受教师提出的改正措施,鼓励与批评兼顾,既不打消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举两得,不断促进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教育工作者应改变点评方式,认识到作文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突出针对性点评,不套用空话,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积极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拓展素材积累,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要提高教师作文评价能力,针对性点评,引导学生交流沟通,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创作激情,为日后的学业和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增强课程意识,让地方文化成为学生作文资源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难点,素材、技巧、语言运用等对学生的写作造成了障碍,所以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就皱眉。要知道写作文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创作活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这种活动的来源。《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诚然如此,对一所学校而言,它所在地域蕴藏着很丰富的乡土文化之“源”,而且此“源”无疑是生成作文最好的资源,所以语文教师要有积极开发利用此项资源的课程意识,在教育观念上要自觉地转变:作文课要走出教科书的限制,摆脱机械的和封闭孤立的设计,重视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灵活地进行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交融;作文课要彻底改变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课程资源观念,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资源;作文课需要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去开发、生成、建构。实施作文课程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初中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和创作,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做,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课以人为本、具有个性化特色,作文课难上、作文难写、作文难改的现状才会有所改变。
二、发现、连接与整合,让地方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相契合
虽然乡土作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避免盲目性,要有一个计划,即发现、连接与整合的过程。
(一)通过调查,建立地方文化素材库。
实施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捕捉信息、感知信息、记录信息,察觉优势资源成为独特的材料。身在社会就要感知社会环境资源,身处学校就要感知校园生活资源,身入家庭要感知家庭人文资源,对于时事的变化也要时时予以关注。要掌握家乡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间民俗风情等,我校所在的青城古镇,有极富地方建筑特色的城隍庙、青城书院、四合院民居、二龙山戏楼、高家祠堂、普济阁、罗家大院等人文景观,有百年梨园、青城八景、千亩荷塘、大峡奇观等自然资源,有西厢小调、民间故事、家族文化、民俗活动等民间文化资源,有湾西瓜、瓦窑子葡萄、席年子石头等地方特产资源,以及青城长面、青城馓饭、青城陈醋、酸烂猪肉、腌缸白菜等颇具特色的饮食资源等,都可收集整理纳入自己的乡土作文素材库中。切记教师要帮助学生按一定方法,将凌乱的素材加以归类处理。在不断丰富与积累乡土文化素材的过程中,做到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二)通过整合,契合地方文化与作文教学。
在做了以上努力之后,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那么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并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作文课程呢?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整合,根据语文课程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同步链接地方文化,让学生感知最自然、最真实、最贴近自身的素材,并且在亲历中接受体验和熏陶。如参加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活动,看到“城隍出巡”的盛大民间活动的时候,就要同步链接体验类习作,写热闹、欢快、盛大的群众集会场面;小岩晚照、崇兰列嶂、小河烟树等八景和荷塘、大峡、梨园等风光,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探寻青城书院,参观直街巷四合院民居,走访红岘古村落,可以描写乡史乡貌。走进春节,欣赏地道的西厢小调和秦腔演出,聆听丰富多样的民间流传的俗语,就可以整理民间文化,介绍民情风俗。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面对琳琅满目的剪纸和奇石,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小物品,介绍家乡的物产的说明文或小品文,撰写有关的小论文。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发挥地方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教材,开放眼界、开放思维,放眼家乡、放眼社会,热情细致地观察现实、体验现实、感受现实。
(一)走进自然,采撷生态文化资源
语文课教学生作文时不能“软禁”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苦思冥想咬烂笔头,最好带领大家全身心融入大自然。活动时切记精心准备,做好安全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引导、观察、体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身心愉悦。青城古镇可游赏黄崖、小岩、鹿谷山,参观大峡电站、大峡风光,青城得天独厚的古建筑,东滩的家庙、戏楼、稻田、荷池、鸟岛,苇茨湾的龙泉、闯王墓,南坪的纱帽山,水川的北武当山、刘子山、玉兔岛……尤其是长期埋头学习足不出户的学生,青青麦苗,小桥流水;寒来暑往,阴晴圆缺,投身那么美丽、那么鲜活的素材中,哪个学生不想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呢?可想而知,这样写下的作文必定是字字情真句句意切,生机勃勃充实可读。
(二)深入社会,了解人文资源
当然,要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仅仅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做以下事情:从当地历史名人的动人事迹中汲取营养培养激情触发写作灵感,走进更多的农家了解人情,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多途径地投入到生活中。像春节英雄武鼓、道台狮子、烧秦桧、元宵节灯会,农历3月28日东岳庙会,端午节戴花磨绳、登黄崖山,清明节城隍出府、书院祭孔,中秋节赏月、品瓜果、吃月饼等,都极具参与性和观赏性,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许多鲜明的习作素材。最近几年以来青城古镇的文化节、旅游节、西瓜节、葡萄节、荷花节等新旧结合的节日,是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展示着全新的气象。学校和主办方联合,让学生或以观众或以记者或以礼仪员等角色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挑战不同角色获得不同经验。还可以指导学生报道家乡的建设进程,如青城大桥建设、民俗一条街建设、东南西北古城门修建、四合院民居建设、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古镇旅游事业建设,写出各种体验类习作来。
总而言之,在某种文化的浸润下汲取文化,在感知和学习的历程中吐露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作文。让语文作文教学深深扎根在地方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获得全方位的启迪,使我们的学生在乡土文化之魂的熏陶下不断产生作文灵感、焕发创作激情,这样农村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才会有所可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不会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孔宪功.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写作积累[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10).
[2]黄芳.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拓宽作文教学视野[J].作文教学研究,2008,(06).
[3]吴千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作文教学[J].中国教研创新导刊,2011,(04).
[4]吕春宝.浅谈新课改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J].中学语文,2010,(03).
篇7
一、因地制宜,制订训练计划
农村地区的学生与城市的孩子因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认识事物,接受的信息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写一件高兴的事,许多城里的孩子也许会写到去吃麦当劳、肯德基或到游乐场、公园去游玩等。而农村的孩子只不过在电视上看见过这些而已,并没有亲身的经历,所以他们不会也不能将这些写到作文中去。当然,这也不是说农村学生作文没有东西可写。相反,农村学生的许多经历也是城市孩子所体验不到的。例如农村孩子们的钓龙虾、参加农忙,以及他们见到庄稼生长的全过程等。因此,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在制订作文训练计划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来进行训练。发挥他们所长,这样他们写起作文来,才会觉得轻松,有东西可写,文章也会有真情实感。
二、改变学生的作文观
(一) 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很多学生见到作文课就头痛,拿起笔就觉得无从下手。这主要跟作文兴趣有关,作为作文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谈话式的辅导,使他们放下“怕”的包袱,扫除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轻装上阵,从我要写我想说开始,逐步培养起作文兴趣。
(二) 呼唤出学生胸中的作文素材。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拿起笔不知写什么。一般的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总是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而拿起笔又觉得不知写什么好。这就要我们作文教师做个有心人,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心中的生活积累,让他们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因势利导,辅导他们学会根据作文的要求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分析素材,选择素材,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是自己感受深的题材来表述。如要求学生坚持用写日记的方式,来积累素材,从而达到作文内容真实、感人、中心突出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辅导时,教师不应抑制他们的观点,要多尊重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地写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当然,也不是任由学生东拉西扯,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做到有扶有放,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更加的真实感人。
四、加强习作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作文时,常常瞪着题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是学生作文中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生活素材,也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针对小学生兴趣易失,易情绪化,意志力薄弱等年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快乐作文。
(一) 指导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分两部分内容:
1.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很多有用的材料却从学生眼前溜走,造成写作文时无米下锅。这种素材的积累,主要是依靠写日记、周记的形式来落实目标。比方说看完一个动画片,写其中自己喜欢的某处情节,哪怕是五六十字都行。
2.积累优美的语言。小学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要鼓励学生多背,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的信息,在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累就会为写作奠定基础。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
(二) 激发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新的课程标准别提出让学生写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中反映学生的想象世界,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篇8
关键词:培养 真心话 效果
我们都知道,好的作文应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以及表达技巧。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好文章为数并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个性作文的思想
(一)应消除顾忌,让学生说出真心话
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如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写作》的要求是看一幅漫画后,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作文教学中,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由于指导得当,学生都放手大胆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有的还分析了这些人对社会的危害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等。学生作文实现了千人千面,获得预期效果。
(二)应打开心扉,让学生说出真感觉
我们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走出人为的误区,摒弃那些陈词滥调,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极富个性的作文来。
二、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
(一)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要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以此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春天,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
(二)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投入地参加,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
(三)让学生尽情地游戏
喜欢参加游戏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在游戏中相当放松,能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这样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别具一格。
三、充实个性语言的库存
(一)观察、体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说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或无真话可写,就根本谈不上语言的生动丰富了。我在安排学生作文时,一定先安排他们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例如:要写《放风筝》,先带学生一起放一次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的艰难,放上后的快乐,或是放不起来的不快;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子,有的“悠哉悠哉”,有的则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逐渐下坠……这样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二)阅读、积累
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还可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四、扫除个性作文的障碍
篇9
关键词:乡土作文;观察;教学
乡土作文是表现地区特色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作文。指导学生写乡土作文,是让学生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环境中的人、事、物,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能写出富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学生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具有家乡文化特色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课文如:《济南的冬天》的讲授,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描绘家乡时候所包含着的乡情,同时联系家乡实际,了解自己家乡的可爱之处,反映出家乡的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喜爱之情。在节假日,组织学生旅游参观。如组织学生爬山,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我们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让他们知道我们澉浦的一些古迹。还有一些宝贵文化遗产,借此来促进对家乡的热爱。
2、养成学生观察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对现实乡土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的生活。尤其是江南名家杯征文,以“爱我家乡,爱我江南”为主题的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3、提高学生的反映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让更多的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校到班作报告,报告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又是一次口头表达的锻炼机会。在书面表达训练方面,除了正式的作文,比如说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和访问,写好每一次参观访问记录;组织学生调查某一单位,从不同角度写成若干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访问先进人物,写好人物访问记等等。
乡土作文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兴起来的一种作文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乡土特色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的活动,优化了教学的结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为语文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反而言,它也对乡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1.乡土作文的源泉
乡土作文离不开“乡土”,“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的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于乡土素材,学生写作同样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的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乡土”都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的讲,是这个地方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谓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所不包。它们有如春雨,滋养繁茂着乡土作文这棵新的绿化之树。可以这么说,乡土文化既是乡土作文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2.乡土作文教学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是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者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一种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烦燥泛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乡土作文的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和乡土文化互相的融合、相互的碰撞、相互的作用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们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进一步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篇10
一、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启发,激发他们的写作情感
小学生在刚接触写作文时,由于缺乏写作素材,不了解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对写作都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写作文难,写好作文更难。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引导他们写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尽情抒发他们的情感,使作到条理清楚,情感饱满,真正能打动读者的心。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使他们能通过一件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写出立意新颖的作文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步骤,学会如何创作,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巧妙构思、创作优秀作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在让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思考来确定作文的布局,再让学生通过说作文来展示自己的观点,最后,让学生开始动笔。在有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后,学生能通过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写出好的作文,使他们真正喜欢上写作。
二、创设丰富的写作情境,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进行写作时,通过周围事物、环境、氛围的感染,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写出充满情感的作文来。在创设写作情境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大胆创作来完成写作。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用多媒体来给他们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还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受,增加他们的写作素材,让他们通过积极思考和巧妙构思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活动后,让学生针对春游活动中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写作。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发表较为深刻的看法,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其中。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真情实感,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从下笔,而是文思泉涌,写出了优秀的作文。再如,六一儿童节之后,让学生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在描写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到了其中。同时,学生还学会了进行作文创作和拓展,有的学生把对活动喜欢的原因写出来了,还有的学生写出了好几种玩这种活动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进行作文创作,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还能让他们在简单的事情中发现美和感受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
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写作时,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行指导,使他们能根据作文的命题进行深入思考,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布局。在交流过程中,能加深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改变定式思维模式,能根据作文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创作。在写作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对写作有新的认识,能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能抓住本质,实现深层次的创作。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过程中,教师要长期地坚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通过每次的写作实践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如何更好地布局。同时,在进行作文训练时,针对同一个作文命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写作训练,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在写作时,教师要让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使他们能从生活的小事中挖掘做人的道理,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使他们的作文能真正反映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乐趣的引导下进行创作。
四、注重作文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