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30 23: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篇1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的热点”。关注社会、评论时政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手机是其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主要渠道。在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中有6道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热点,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有关手机的对话”来自于央视访谈杨振宁教授与作家莫言有关手机的谈话。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意关注社会和生活,对社会、生活现象,要加强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悟出生命、生活的真谛。另外还要注重细节。考生看待事情往往更注重事情的整体轮廓,而忽视细节,这常常会影响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二、辩证思维,彰显深度

2013年高考作文题大都充满哲理思辨,旨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彰显崇高的社会价值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的作到“切合题意”“立意深刻”,这就需要考生运用辩证观点,认真思考所给材料,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充分运用学过的辩证法,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作文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努力做到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力争抓住所给材料的本质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三、选好素材,提升品位

精心选用和合理使用素材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的重要方法。作文素材运用最重要的原则是运用得准确,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运用各种素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在运用素材表达观点时要注意准确清晰,灵活多变,不仅要善于取舍材料,而且要学会分析材料。在选用材料时,考生要注意:活用教材中的素材,彰显学以致用的能力;剖析时事素材,更能证明观点的现实性和正确性;引用名人名句可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人生智慧。

四、稳中有变,不断创新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定位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重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笔者将命题点归纳为以下13个方面的内容,考生不妨围绕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作文命题进行预习:

1.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

2.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

3.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4.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

5.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智慧、自我等。

6.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

7.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

8.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9.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

10.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

11.人文关怀,如关爱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

篇2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充分地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的特点,而且风格多样、人文内涵深厚。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养成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能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能够使学生领略自然之美,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遭受了重大打击之后,逐渐走出颓废、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母亲对作者深沉博大的爱。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解读,思考生命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乐观、沉着、通达、坚韧,将其化作学生自身的生命力量。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挖掘和提升自身潜力,获得全面成长和自主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绝不能以教师、教材中的见解扼杀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接触原著、体验原著,从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1]。

为了使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扩展到课外,为学生提供备选书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每周可以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进行阅读交流。例如在学白的《蜀道难》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李白的诗歌”作为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自由阅读,写出阅读心得和笔记。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够积累知识,又能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获得的感受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三、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储备量,还能表现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人文内涵。教师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时,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塑造和启迪,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写作是一项综合化的精神创造活动,能够自由地展现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和精神,展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个性风格、价值取向和处事态度。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首先,应该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这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素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成才之志、爱心和求知欲。当代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选择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新闻、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作为作文背景,让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见解,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要使作文教学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教师就要摒弃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避免学生作文中出现过多的模式化、公式化的内容,要使学生学会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同时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同样也要在作文教学中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评改。作文评改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的评语应该能够切中实际,纠正学生的错误、发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写作心态[2]。

结语: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融入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快乐阅读,2011,(02).101-103.

篇3

再反观现在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写作训练课,学生内心焦虑。一方面他们深知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确实无从下手。教师讲解很多方法与技巧,可真正写起来又不知从何人手。而教师也很辛苦,在备课时需要借助网络与参考书查找很多材料,从而保证将一堂写作课上得精彩。可批阅时又发现问题还是很多:记叙文的写作无生活经历,缺少情感,更不会描写议论文写作时无有力论据,缺少逻辑性和论证方法。

以上两种情况说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利用率不高,这就在无形中浪费了教学资源。因此,立足课本、系统整合写作资源就显得异常重要。洪宗礼在《读写结合,相辅而行》中提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各自的任务、内容、要求和特点,两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辅而行、紧密结合的,他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总之,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可引证,教材中的诗词可引用,文章中的事件可体味,文章中的技法可应用,文章中的结构更可仿作。笔者对教材的具体整合如下:

一、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1.从专题整合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人与自然:“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一)“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必修五);人与社会:“获得教养的途径”(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必修一)“历史的回声”(必修二)“和平的祈祷”(必修二);人与自我:“向青春举杯”(必修一)“珍爱生命”(必修二)“号角,为你长鸣”(必修三)“我有一个梦想”(必修四)“此情可待成追忆”(必修五)。

2.从单篇整合

如必修二《我与地坛》、现代散文选读《想念地坛》中选出史铁生和地坛。从史铁生整合出:直面苦难、问、生与死、母爱、悔。如“直面苦难”:史铁生,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强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谓苦难,用他的一生阐明了何谓不屈。轮椅将他与大地隔开,信念却使他重新站起。他用笔诉说苦痛,用文字点燃斗志。生活的苦难不期而至,但对他却是一笔财富。他明白了上帝的恩赐,接受了厄运的袭击。从“地坛”整合出倾听自然、自然启示、自然的力量、发现。如“自然的力量”:“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吗写作?”荒芜但不破败的园子点燃了他的生命:石门中绚丽的落日余晖,映着晨光在草叶上滚动的晶莹露珠,如一朵小雾稳稳停在半空中的蜂儿……美,给他那个干涸凋敝的心灵注入了甘洌之泉,滋养出蓬勃的生命。其实,活着离生活并不遥远,只不过生活是美好地、有价值地活着罢了。

3.从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如《劝学》中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必修五《论厄运》中培根说:“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4.从专题中积累专题提示语

如必修一中的“向青春举杯”: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六七岁的青年,在人生的航道上,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的生活,编织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像山那样思考”: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二、从课文中学习文章结构

从《六国论》(必修二)《谏太宗十思疏》(必修三)《拿来主义》(必修三)整合议论文的常用结构。如《六国论》中心论点的提出与分论点的设置。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先破),弊在赂秦(后立)。”分论点层次清晰:分论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谏太宗十思疏》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问题(是什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后分析问题(为什么):“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最后解决问题(怎么办):做到“十思”。如《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也就是正反对比论证):先论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再论证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从《我为什么而活着》(必修五)学习整篇议论文的处理:引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本论——爱情的渴望+论述;对知识的追求+论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论述。结论——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三、从教材中学习文体写作技巧

如记叙文,从《项脊轩志》(必修五)《鞋的故事》(现代散文选读)学习以物为题的拟题技巧;从《祝福》(必修二)《项脊轩志》《纪念刘和珍君》(必修五)等学习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来表达情感;从《我的五样》(必修一)《送考》(现代散文选读)等学习心理描写的技巧;从《金岳霖先生》(必修二)《品质》(必修三)《老王》(必修三)等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技巧等;从《荷塘月色》(必修二)《听听那冷雨》(必修二)等学习从多角度刻画事物。

四、从教材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学习了《听听那冷雨》:“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一位学生模仿道:“一位高三学生,经得起多少次考试?他的肩膀是大理石雕成还是混凝土筑成?他的心底到底有多少根支柱?高考的长路走了十余年,一座梦想的大学路在另一端等他,一盏灯在路的前方高悬,等他前去,用晚自习上的沉思冥想去整理生生不息的渴望。远方隔山。前程有路。想想夜色后隐藏的曙光。”学习了《荷塘月色》:“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学生写道:“今晚在宿舍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学校里日日走过的生态小公园,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长高了,操场上同学们的欢笑声,已经听不见了,室友在宿舍里听着MP3,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衣裳,带上门走到阳台上。”

教材的资源是丰富的,五本必修加上四本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选修教材),文章的题材涉及各个领域,文章的体裁也是面面俱到,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一边带着学生学习课文,顺便积累写作资料,这样岂不是教与考都可落到实处了吗?

篇4

关键词:特色;农村;作文教学

农村经济与城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足的状态,而且农村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弊端。不论是在硬件设施的供应上还是从学生的文化软环境来看,农村学生在作文的学习当中都处于劣势。但是所有的因素都不应该成为教学能力不强的借口,为了弥补农村学生作文教学的不足之处就应该就地取材,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优势,发挥农村的特点,使学生的教学成为一种特色,从而在整体水平上赶超城市学生。现如今城市环境压力大、空气质量差这些焦点问题恰恰给农村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机会。农村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存在很大优势,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种模式,在培养农村学生作文水平,开展教学方面,农村独有的特色都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成为农村作文教学的独有特色。

一、作文教学紧抓学生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农村学生学习作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抓起,这样学生的农村生活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题材,在教学当中就应该从这些实实在在的题材入手,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假大空的内容上。这样才能使农村作文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在作文的教学当中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而不至于使学生的作文枯燥乏味。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写作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不同于城市学生,相比之下,农村的学生更加接近自然,这样就更加能够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增加丰富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农村作文教学的一大优点,不同的生活实际会促进农村作文教学生动化和灵活化。

二、着重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对于写作,看书自然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针对于农村作文教学,除了大量的阅读之外增加学生课外知识以外,更多应该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去实践引发感悟,从而使学生对作文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让学生多写多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技巧,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对于农村学生写作长久以来存在的一种不良习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不能够抓住有效素材进行利用,从而造成无病的现象。这样的写作教学不能产生效果,学生的作文质量也不高,学生继而练得少了。正所谓熟能生巧,作文也是如此,老师一开始应当顺其自然,让孩子们学会就地取材,在农村,各式各样的活动不少,大可以先让学生口头叙述活动,然后落实到书本,等蓄水平锻炼到一定阶段再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如此也可以更自然更有效地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老师可以利用每周的空余时间让孩子们写些他们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带领学生一块写随笔、日记等。这样采用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用这些形式为学生的作文教学打下基础。丰富的写作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多的生活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找到感兴趣的写作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自然也是农村写作教学有效性的表现。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发表,或大或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

三、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篇5

一、多媒体作文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多媒体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为主,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真挚的情感,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转变为学生的情感交际和需要,学生从“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二、多媒体作文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平时积累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文章自然写不好了。《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事物。

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让学生做“有米之炊”。首先得找到“米”,传统教学“米”来源于学生的自身生活,而学生从记事到上中学,能发生多少“难忘”的事呢?而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全面,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可谓掉到了“米仓”里,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揣摩资料,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

三、佳作共赏,优化评改途径

篇6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加强对习作指导课的研究,加强对习作指导课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作为作文课,关键是要提高习作指导课的质量。可以说,习作教学的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要课前认真研究习作目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上坚持做到先说后写,适时引导,指导学生理清思路,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兴趣,自动自发地去写。要激发学生兴趣,打开他们习作的思路,唤醒他们的记忆与联想,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如果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让学生在没有束缚、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讨论习作,然后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完成作文写作,那么效果一定很好。

二、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是学生写作的典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习作水平。

1.注重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辉。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优美片段,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最想积累的句子,多读一读、记一记,促使其逐步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

2.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可以发展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契机。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略写处想象,可以对文章的情节延伸想象进行续写。只要教师善于挖掘,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时间、空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就能扩宽学生的习作思路,丰富习作的内容,使学生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来。

3.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安排一些习作小练笔,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随文小练笔题材单一,内容精简,选题角度小,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4.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教材中的文章有的写作特点突出,有的标点符号典型,有的文章过渡突出,有的文章引入独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把学与练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习作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的关键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一是积累生活感受;二是积累丰富语言;三是积累写作基本功。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习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1.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篮球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自编手抄报、演课本剧、到著名景点游览等。活动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素材、认真思考;活动后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事物,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从而提高积累素材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习作素材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认真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学校附近的花园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到消防支队参观、当一名小交警指挥交通等。学生亲身处于社会生活中,经过亲眼目睹,亲耳聆听,感受颇深。季节变换时,及时提醒学生观察一下自然界的变化,主动到大自然中赏花、观草、看动物,游山、看树,积累个人习作素材。

3.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寻觅生活素材

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每天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只要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如陪爸爸、妈妈走亲访友,家庭喂养的花、鸟、鱼、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新闻联播》、《人与自然》、有趣的儿童节目等,都能够起到丰富学生见闻,充实学生生活的目的。

4.引导学生在培养爱好过程中体会习作素材

当今小学生兴趣广泛,爱好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弹琴,有的擅长画画,有的爱踢球,还有的爱做手工等。学生在学习某种技艺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苦也有乐,这些都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因为是自己的爱好经历,所以才能写起来有血有肉,学生既学有所长,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5.引导学生在记述日记中储备习作素材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高中衔接;思考

想要实现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合适的选择,并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要让学生慢慢适应高中作文的写作要求,并且在写作方法与文本构思的思路上有一些积极转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写作要求,并且让学生找到高中作文的写作方法与正确的写作思路,进而写出更好的文章。

1、让学生适应作文教学的转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适应作文教学的转变,这是实现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第一个突破口。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于新的作文写作的要求,作文写作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有所认知,这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高中作文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不断进步与成长的过程,要多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变化。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实现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转变过程中,自己也应当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并且要适应这个教学过程。有的教师只要看到高一新生的作文就老是不满意,甚至有一点点嘲笑的意味,都高中生了,还写这些小儿科的东西,于是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总是硬性要求,要做到这样那样,批评的语言很多。这并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应当意识到,老师不能奢望初中生一踏进高中的大门就立刻变成见识广博、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大孩子,不考虑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基础进行毫无过渡的指导也没有太大作用。教师只有自身在教学观念上有正确认知,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初高中作文的转变,进而有效实现教学过程的衔接。

2、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方式上要有所变化,要让学生适应新的写作要求,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高中作文的写作要求。与初中作文不同,高中作文中更多的是话题作文,需要学生就某个特定话题展开自己的思考与论述,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很深入的考察,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够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因此,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

高考作文一贯强调的审题立意、创新,其实就是让学生作文内容丰富起来,深刻起来,成熟起来。不能一谈到爱,就是父爱母爱老师爱,而是能想到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爱、个体与集体的爱、人与自然的爱,还要想为什么爱、如何爱、爱的意义等等。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要让学生以爱为中心有效进行思维发散,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才能够有更多富有感染力的论述,才能够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

3、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语言基础,基本的写作能力也已经形成。然而,仍然会经常看到学生的文章中缺乏亮点、没有新意,这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较为匮乏有关。因此,作文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后,教师一定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都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技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堂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完美“阵地”,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如教材中的课文。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已经学会用课文中的内容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丰富充实起来。《长亭送别》、《辛德勒名单》、《一个人的渡口》等课文都被学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再如,课堂中讲解的习题中有文言文阅读和实用文本阅读,学生在完成习题学习的同时,把其中的人和事摘抄到作文积累本上,写作文的时候将其引为论据,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方式。只有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实质上的提升。

4、结语

在展开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适应作文教学的转变,这是实现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第一个突破口。同时,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高中作文的写作要求。此外,教师一定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技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雪峰.为初高中作文教学架好桥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20期.

篇8

【摘要】语文教师要建构生命形态的作文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创新作文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和写作素材,让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近,使语言的载体很好地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中学生的创作情趣,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课堂;创作情趣;作文能力;生活体验

一、丰富学生生活,搭建写作平台

写作强调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经验,以增加写作素材,增强写作时的真情实感,这已经成为国内作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诚然,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脱离了“生活”这块写作的“土壤”,写作技巧的指导就成了空泛的说教。

(一)实施开放式的作文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生活空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从写的角度来引导阅读课文,要从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等方面来学习理解课文,这样做,作文教学就会向阅读教学开放,课文作者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就会交融,学生就能间接地与作者一道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二)把作文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也是丰富学生生活空间有有效方法。这一写作理念,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写作资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实现写作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打破“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丰富多采的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的“源头”。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沃土良野之中,采撷生活之“蜜”,使他们空荡的脑瓜充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关注生活过程,培养写作能力

生活过程本身既是作文的内容,也是作文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潜藏着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要注意在生活的全过程和作文的全过程中,在生活实践和作文实践的全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关注生活过程是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择农村中的自然美景或人或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观察。比如:春天,到麦地、油菜田去欣赏,熟悉事物的色彩、形状,了解农民活动情况;夏天,到池塘边看一看荷花,听一听青蛙的叫声;秋天,到稻田,到果园,让学生体会农忙劳动艰辛,领略丰收的喜悦;冬天,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让学生从迷人的雪景及快乐活动中,体验雪天的乐趣。

(二)关注生活过程是培养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认识和思维的内容,增加他们认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在生活中孕育升华,培养写作情感

作文绝不是无病,东施效颦;好的文章必然真情四溢。情真才能使人信服,感挚才能打动读者。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亲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一)开设作文情景课是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有效方法。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最终形成稳定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等设备创设物理环境;要充分利用诵读、表演、讲述、讨论、联想、想象等手段创设心理环境。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观察、感受、体会;要在情境中激发起情感,激发起写作的欲望;要在情境中提出作文任务;要在情境中完成作文。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心感受真实生活也是培养写作情感的有效方法。中学生既具有儿童天真、纯朴、善良的心理特点,也具有少年勇敢、坚定、进取、创新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人、事、物,对待周围的一切现象和变化。要鼓励学生将感情融入生活,融入写作过程,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最终形成“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在情感中孕育作文”的作文生成机制。

四、把握生活脉搏,让作文始终洋溢着时代气息。

虽然是学生作文,也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也应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感应时代脉搏,透出时代气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引导、鼓励学生正视现实,探索人生,及时而准确地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一)指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去积累材料,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做有心人,为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如剪辑自然风光、人物素描、异域风情、环求动态等图片或视频信息:也可利用电视资源,储备动态资料,诸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人与自然”“军事天地”“海峡两岸”“社会广角”“法治在线”“科技博览”“文化视点”“法治在线”等,节目时间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把握时代脉搏,丰富写作素材,大有裨益。

(二)着眼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等选材也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可以以转基因植物的出现、破译人类基因密码、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环境保护、纳米技术的出现、超薄电视的出现、第三代移动电话系统的推广运用、电脑的普及运用以及现代农村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实施等为内容进行作文。

综上所述,写作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用生命共同谱写的一曲生命欢歌,应该绽放出教师自己的生命个性,也应该展示一个个学生的生命光彩。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要走出淡化生活积累的误区,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课堂,同时辅以写法指导,就不仅能使学生“有话说”,并知道怎样说,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进而学会“做真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9

一、作文教学病态:形神分离

很多作文课上,教师过多重视作文模式和技能的训练,没能给学生一些机会去感受和参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很多学生思维枯竭,为了凑足字数而言不由衷、东拼西凑。很多时候,写作被看作是一种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将来面对社会工作时应具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笔者在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每每在备受生动的套话、大话折磨时感慨:挑不出几篇文质兼美的佳作,质朴真实的反映生活、触动人心的作文更难以寻觅。因此我在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中积累材料

作文必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不是一天到晚、吃饭睡觉的生活,而是除了个人人生经历之外包括社会生活和我们的见识等等。

教师除了利用课文内容适时地点拨、启发外,还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生活,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观察、积累、尝试、体验,“见多识广”是日常积累的最终结果。

2.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放飞思想情感

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时,觉得无话可说,从而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就组织一些套话空话凑足字数交差了事。作文中的很多想法和情感显得莫名其妙,言不成理。

特级教师王栋生指出:“作为教师,我不怕学生的幼稚,只怕他们不像个老老实实的人,只怕他们戴着面具……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这一切都颠覆,还作文本来面目,让我们每天接触到学生的真情实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作文教学需要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还作文“我手写我心”的本来面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感受自己身边熟悉的一切,并能抒写个人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并在放飞思想与情感的同时找回原来就存在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

新时代新的选拔人才的标准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不断激励学生课堂作文的兴趣,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关注某一方面并做些思考。笔者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做某一方面的社会调查,或者参与一项社区活动,通过调查亲朋乡邻、查资料、上网咨询交流等方式充分搜集素材,写出调查报告。布置亲情互动作业并写出相关作文,与同学、老师、家长互相交流,为自己创造吐露心声的空间。这让学生拥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思想情感从而逐渐深刻而丰富起来,语言表达也随之丰厚起来。很显然,从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来看,都强调这方面的要求。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目标,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常识、手法,而应当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辨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

篇10

一、关注生活小事

学生应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可从生活小事中挖掘素材,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理、善、美和引人深思之处。

上海市一考生的《心里美滋滋的》一文:

妈妈近来憔悴了不少。是啊,为了这个家,她太疲惫了!

……

我拿着梳子神秘兮兮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我知道您这一段时间够累的,快坐到沙发上歇歇吧,我来给您梳梳头,书上说,梳头可以消除疲劳。”妈妈顺从地靠在沙发上,幸福地闭上眼睛。我拿着梳子顺着妈妈的头发,从中间向两边轻轻地梳着,突然间,我惊讶地发现,妈妈乌黑亮丽的秀发中,竟夹杂着几根刺目的银丝。这是怎么了?要知道,妈妈还不到四十岁呀!哦,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呀!拿着梳子的手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细心的妈妈显然觉察到了,赶忙问:“宝贝,你怎么了?”我赶快用手揉了揉眼睛,说:“没,没什么,有一根头发碰着眼睛了。”说完,又继续梳了起来。

“哎哟!”妈妈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见了。原来,梳子绞住了妈妈的几根头发。我赶快放慢节奏,用心慢慢地梳着,梳着;妈妈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这一份无比温馨的气氛之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刚想说:“好了!”可看到妈妈那舒服、满足的神情,我不忍停止,于是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梳了起来……

有时,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便能令文章顿然生色。这篇文章讲述的只是一个梳头的场景,但因为有了亲身的经历,有了真切的感受,寻常事件也就变得光彩夺目了。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细节的刻画,如描述“我”帮妈妈梳头的情景时,透过妈妈一“靠”一“闭”两个动作,让其幸福感顿时跃然纸上。又如当“我”发现妈妈的白发时,“用手揉了揉眼睛”这一细节,将“我”感动而又想掩饰的复杂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然而,考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推进,“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梳了起来。”这样,小事便拥有了思想与情感的光彩。

二、关注社会热点

多留心热点,尤其是涉及人性评判的新闻报道,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冷暖人间”等,重视写作的现实意识,文章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有现实针对性,方有生命力。

事实上,能让我们尝到生活真味的事件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最美”的身影从未消失过,爱的接力比比皆是。去年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掉下的2岁女孩;一个月前,“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自己的双腿保住了学生免遭车轮碾压;6月3日,“最美路人”“托举哥”周冲爬上防盗网,用双手托住卡在4楼阳台花架上的小女孩;6月8日,“最美孕妇”彭伟平,身怀6个月大的双胞胎仍旧勇敢跳进深水中抢救落水儿童……

这些爱的举动无不绽放出缕缕光芒,让我们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甜美的生活属于你我他。

只要我们多关注生活事件,善于积累,就一定能找到我们的想要的素材。

三、关注自然世界

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休戚相关。很多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或伦理道德,同样适用或有借鉴作用于人类社会。多关注动植物的自然世界,会大大丰富你的材料库。

人类在自然母亲的教化下,懂得了一种合人伦而又美丽的道理——双赢。

如满分作文《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桃花春色暖先开。从前是不怎么喜欢桃花的,每逢春意盎然的时节,便会看到一树一树的桃花绽放,柔柔的粉色压低了枝桠,总让人觉得艳俗。

奶奶家的后院里有一棵桃树,印象中似乎只有艳阳高照时它那开满花的身影。而今年回去时,天空飘着细雨。

午后,捧上一杯新茶,倚在檐下。细密的雨帘柔柔洒下,触到脸颊,微凉绵软。抬起头忽然生起观察这“细雨拂桃花”的情趣来。朵朵桃花缀在枝头,和着枝桠轻颤。单层羽瓣密密连接,大片衔着小片,沾着丝丝细雨。雨持续已久,终于有瓣瓣粉红轻盈落下,覆上泥土。也有落红零落,坠入窗纱,舞进杯盏。我不禁起身,伫立在花树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雨后桃花似失了明艳,却如少女初妆,清新脱俗。“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簌簌落花如雪,而枝上残香覆上眼睫,浓浓淡淡,亦给人无限回味。俯身去看那飘零的生命,是谁说只有梅花才有那高洁风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一片冰心,在这花尘中,不也静静焚烧?

作者才思敏捷,笔调清新,文风雅丽。以闲适安然的心情、诗意的语言表述和细致入微的生动描写,从独特的观察视角,描绘了细雨中的桃花绽放时的绚烂风姿,以及零落时的静美气质,继而发现了桃花的生死之美。行文先抑后扬,由浅入深,由桃花悟人生,自然流畅,情真意切。通观全篇,“观察”细腻,“发现”深刻,情景交融,把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命的品味巧妙融合,令人为之赞叹不已。行文不落凡俗的遣词造句,极具特色,清淡而含蓄,雅致而不艰涩。

四、关注历史文化

关注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启发、对现实的启示,从历史的风烟中透视人类前行的轨迹,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从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多一份理智的人文关怀,提高我们的人文品位。

如满分作文《微笑面对生活》:

美国前总统林肯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年轻的时候,做生意、竞选议员,前前后后努力了将近二十多次,均以失败告终。但他最后终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与林肯相反的,是军队的薛岳将军。薛将军在国军中有“华南虎”的称号,是蒋委员长旗下得力干将之一。他运筹帷幄,巧妙击退日本人多次进攻。当薛将军被媒体神化之际,他却因为骄傲被日本杀的大败。从此以后,华南虎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指挥过什么像样的战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