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4-09 11:0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作文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作文素材

篇1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储备语言材料

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平时积累语言信息,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储备必要的语言材料。

 1.1 善于阅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语言简洁优美流畅,是值得学生去学习仿照的范文。如教学《春风吹》,有一段是描写春景的句子:“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这段中仅用了短短一句话,就把一幅春景图摆在我们的眼前。语言极其简洁但又不失精美。如果学生也能仿照着它写一段秋景图,那该多好啊。在教学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学生就说了“吹绿、吹红、吹来、吹醒”这些词语用得好,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写。于是我就出示了一段小练习:“秋风吹,秋风吹,吹()了稻子,吹()了苹果 ,吹( )了( ),吹( )了( )。”学生们一看就兴致勃勃地试着用最有特点的词语来填写了。这样一个练习的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好词,因而也能写出佳句。

 1.2 善于选择适合的,喜欢的课外读物及影视节目

我们首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如《格林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让他们快活地邀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的语言中找到乐趣。此外,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影视节目,如《西游记》、《魔豆传奇》等,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储备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学得实,学生作文才会写得乐,才会对作文感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习作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掌握观察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我在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花草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闻一闻: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品味一下它的味道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花草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摸一摸:大千世界,花草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花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花草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花草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这样通过多留心观察,多回忆体味,多动笔的训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性增强了,观察的敏感性也就一天天地强起来了。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 给学生创设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学生们情绪激昂,视野开阔,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在写作时就会如运动场上整装待发的运动员,只待一声令发,就冲过去。这时的写作,学生抱着赶快将自己快乐讲给别人听,与别人一同分享快乐的心态来写的,当然是有着无限的快乐。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德育渗透;知行协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既是作文知识的传授,又可以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思品教育的载体。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悦神,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根据所教内容和特点,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德育,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面向实际,开阔视野,新人新事写不尽

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着重讲授写作技巧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现实生活是写作之源。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用自己的双眼去感知身边熟视无睹的新风尚。每次作文时,要求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能使自己感动的人和事,搜集一、两个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中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就比较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并会主动地记录下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自觉主动的写文章,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写身边的新人新事,激起了对祖国变化的赞叹和对新风尚的赞叹。学生不仅收集了不少作文的素材,也使学生收到了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寓德育于作文教学,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备作文时有明确的德育点,挖掘联系,还要在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中帮学生确立正确、鲜明、健康的主题。把思想内容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重要依据之一,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材料,在遣词造句方面正确选用感彩不同的词句、词汇,做到褒贬得当。使他们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发展。长期坚持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德育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做法,起到了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设身处地,悉心体察,笔端倾泻真情感

作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作文,还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评价人和事。让学生通过作文来形成正确的舆论,发展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可以评价学生的作文,同学之间可以评价彼此的文章,学生还可以评价老师的范文,从而强化德育效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待事物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设身处地感悟,敏于细致入微观察,以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围绕当前实际,围绕卫生、纪律、健康等主题开展口头作文,举行演讲比赛。特别是抓住本班典型的人、事、物为题材,指导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做人,学会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构思文章的过程,就是通过字词句篇来表达思想、观念、立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过去所接受并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发现、顿悟从而加以强化并使之升华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学生作文训练,应注意与学生学校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家庭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在动笔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从而达到作文与德育双丰收。

三、就事论理,深思熟虑,评议世态有主见

社会生活既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也是德育教育的万花筒。教师要把日常的写作教学、德育和社会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学生作文时,眼界就会开阔,思考就会更深入一点,文章就会写得更活一点。这样,既能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尽量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一事一议,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而养成就事论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辅导,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有利的促进了作文教学;又使德育教育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工作情境由冷漠型趋向情感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这一德育主体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行为上的认同。

四、学以致用,知行协调

学生作文写作素材的广泛性、丰富性给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生活化、实用性逐步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作文与生活悉悉相通的德育点,并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因,指导学生作文,能起到作文与做人的双重训练效果。习作指导时,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训练题的思想性,准确把握题目的德育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内容,弄清写作目的,力求通过习作做到“文道合一”,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明显提高和道德情感逐步升华。

五、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篇3

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明明各不相同的材料,写来写去却总是那几句话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始终不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素材的累积就是生命记忆的绵延,材料的分析就是生命与生活的认识与理解,笔墨的流淌就是情感与思想的激荡。一个真正严肃生活着的人,一个深刻理解生命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积累素材、分析材料这种说法,他提笔就写,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思考忧虑,他的性情气质……尽在笔底奔流,这样的文字是有灵魂、有生命的文字,因为他本来写的就是生活与生命。而我们的学生何曾有过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刻认识呢?又何曾真正明确地为自己生活过呢?可怜他们过着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生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别说是深刻,就是正常亦不可得,又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写出真正的生命文字呢?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过着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完全被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道德至上主义等意识形态所左右,导致思维单一,再加上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他们的个体生命完全施行一种集中营式的管理,他们与复杂变幻的外部世界是脱节的,所以根本无法从那个外部世界里感受到自己所受的教育,这是一种非生活、非生命的教育。

所以,要想真正写出好的文字,首先就得有对生命与生活的正常认识,再次得有基于这种正常认识的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价值判断与剖析,另外,还有对自己平时所写作文材料的基于生命热度的反思。

中学生的写作素材一般是给定的,即使不给定,无论写什么题目,教师总是对主题予以道德化引导,所以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写道德八股文,无论是写什么道德价值,最后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这种道德价值无所不能,能成全人,成全国家,成全民族。今天写心灵的选择,要选择诚信,诚信能解决一切问题,举几个正面的例子,再举几个反面的例子,正反一对照,诚信就是好,比智慧、财富、能力等等都要好,没它不行,没别的没关系;明天写淡泊,也是这样一个写法;后天写责任,自然还得这么写,其实换个词就行了。这样写来写去,能不老是那么几句国人都知道的正确的废话吗?这是多么荒唐啊!这是写作文吗?这是作贱生命。长期这样写,学生还能有真正的道德感吗?他们不成为道德虚无主义才是怪事。长期这样写,学生还能有正常的、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吗?他们的思维不平面化而成为思想,那才是怪事。长期这样写,他们还能有基本的情感感受与倾诉能力吗?他们不粗野迟钝,成为空心人,那才是怪事。

我想,学生要想写出真正的文章,就得认识生命与生活。其实,认识生命与生活并不难,尊重常识就行。关键是我们被长期的高蹈的意识形态教育弄得不懂常识了。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关于生命的最基本的正常认识。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冷了要加衣,脏了要洗澡,要有住房,要受教育,要说话……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是自然法则,是天赋人权,人要争取、捍卫、发展,这就是基本的生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物质很重要,绝不是光有诚信之类的精神或道德糖衣就行了的。有时候,精神一个钱不值,而一个钱可能就能救我们的命。从这里更可以看出来,所谓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的吃饭权、住房权、就业权、受教育权、言论自由权等。说到底,所谓常识其实就是关于生命权利的理解与认识,这些认识是一个系统,分为几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上面所说的生命的基本权利。但是这些权利我们经常会失去,所以还要有另外的权利作保证。什么权利呢?言论自由权、参政议政权、选举权、监督罢免权。这些关于生命权利的常识,起源于一个更为基本的常识性思想:人活着,其实就是一个权利有无与多少的问题。那么,法律高于一切,就当成为每个公民深刻认同的常识公理。当然,法律高于一切,并不意味着就能管住天生趋于腐败的权力,法律高于一切必须首先确保一切公民权,也就是上述一切关于生命权利的常识要成为法律认定的公理,其次,还要有限制权力的制度安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道德虽然重要,但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能够解决的,是法律。

总之,常识是无比丰富的,有关于生命基本权利的,是所有常识的基石;有关于生命与政府权力关系的,是所有常识的内核;有关于制度设计的,把权力关进法律与制度的笼子,这是人类思想史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使人的生命尊严有了永久的力量性保证,使人的生命伦理不断趋向更为合理的存在;有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这些思考使人类关于生命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入,使人类的生命伦理日益周密精细……一言以蔽之,只有把握这些常识,人类才能趋于合理的生活。关于生命基本权利的常识在思想层面的把握总是逻辑地导向其他常识在思维层面的生成,而思维层面的常识生成又会逻辑地导致其在制度与法律层面的物质化力量的生成,也就意味着一种人性化的、合理的生命伦理的生成。这就是说,所有这些常识真正地支配了我们的生命伦理,那么,我们就有福了。

所以,这些基本的生命常识必须要成为我们的生命伦理。说穿了,要想真正地好好活着,就必须是一个拥有一切正常生命权利的公民。只有公民才能有人的正常生命形态与生活方式,才能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我们把个体生命对生命的正常认识称为人的理性能力,人拥有了理性能力,就明白人的权利是生命的内核,没有了这些权利,生命就是一具空壳。当然,人的理性能力不是天生的,他来自于教育,所以,人性化的教育、尊重生命常识的教育是人的理性能力成长完善的保证。人若在人性化的教育下有了理性能力,能够明确并守卫自己的神圣权利,才能明白,只有在一切权利都有法律保障的社会,道德才具有强大的伦理力量,否则,道德会变成伪道德,甚至非道德。只有这样才会明白,一个人活着,其实是一种自我成全,并在自我成全的基础上成全他人与社会。

如果所有的常识真的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的生命伦理,我们将顺理成章地发现,他人的存在正是对我们生命伦理合理与否的最好检验。因为我们自身的生命伦理与他人的生命伦理,或者说,我们自身对常识的认识、践行、守卫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形态与生活方式,这种生命形态与生活方式与他人的生命形态与生活方式互为镜像,将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认识生命常识,促进我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生命与生活。事实上,我们的写作素材其实就是他人的生命与生活,是他人生命伦理的文字载体,我们对这些材料的理解认识与分析判断其实就是基于我们所持守的生命常识对他人生命与生活的观照与审视,这种观照与审视本身就是我们的生命经验与他人生命经验的交流互渗,是不同生命伦理的碰撞融合。观照与审视他人,也就是观照与审视我们自己,我们将因此而丰富对生命的认识。

篇4

《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作为面向初中学生,为作文教学与中考应试写作提供精神养料的教辅刊物,于2000年创刊,迄今已历经八个春秋。这株迎着时代晨光破土而出的新绿由于根植于五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承载着世界文明的阳光雨露,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倾情关爱,已然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结下遍布江南赛北的智慧果实。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朋友的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生活的实际,本刊在编辑理念、栏目设计以及具体内容的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

下面具体说明一下改版后的栏目设计和内容要求:

一、评――我的良言你的超越(共八版),遴选刊登学生佳作4篇,加上4篇编辑点评。

二、写――名师坐堂妙笔生花(共四版),“名师出高徒”、“病文门诊”两个栏目。前者选登著名教师专题写作指导类文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可读性、实用性,用2个版面。“病文门诊”选登著名教师典型的作文升格案例,要求指导精确,重点突出,效果明显,用2个版面。

三、读――阅读让你的作文更精彩(共十二版)包括若干子栏目,具体如下:

1、爱的芳草地:选登关于亲情、友情等表现人间真情的感人故事。以及关于道德心灵培养成长的真实故事,陶冶道德情操。

2、成长小脚丫:选登反映青少年成长历程的精美短文,提供立志营养。

3、名人背后:选登反映中外成功人士人生历练的故事,学习成功的经验。

4、纷繁世界窗:展示大千世界社会自然的不同人事、风景,开阔认知视野。

5、哈哈新视点:选登小小说、哲理故事、杂文、小小说等,积累素材,放松神经。

6、房基石:选登适合学生作文写作使用的各类素材短篇。(用2版)

三、考――临场战术精益求精(共十二个版面),内设三个子栏目:

1、沙场点兵:(用6版)选登前沿教师备考模拟写作训练的文章。

2、临阵磨枪:(用2版)选登著名教师关于中考写作应试类的指导性文章;

3、作文100分:(用4版)选登本年度中考优秀作文。

五、秀――你的地盘你型你秀(共十版),内设三个子栏目:

1、名校有约:选登各学校文学社的学生作品,用2―4版。

2、作文PK台(属于同题作文PK的栏目):主要是为了增强编辑部与各学校文学社互动的栏目,每期由我刊编辑出作文题,各个学校一同参与,选出两篇以上优秀的学生作文予以刊登,用2版。

3、锋芒初露:选登通过各种途径邮寄到本刊的学生习作稿件,用2―4版。

欢迎广大师生读者及社会人士投稿、荐稿。因限于人手,来稿一律不退。

欢迎广大读者,尤其是校园文学社集体订阅,视订阅数量,享受相应的资费优惠。

篇5

误区一:素材陈旧,难以引人

病例

世界上最大的火灾保险公司创始人摩根是一位很讲诚信的人。当公司刚刚成立时,摩根只是一位很小的股东。公司成立不久,在本公司投保的一位客户家里发生了严重火灾,据协定赔偿,公司将会一无所有。众投股人纷纷退股离开,唯有摩根留下偿还了欠款。为此,他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奈之下,摩根打出收取双倍投保金的广告,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投保人竟然蜂拥而来,摩根守信是他们投保的唯一理由。摩根就此重新站了起来。(选自江西卷高考作文《拥有诚信》)

误区揭示

摩根讲诚信的这则素材是个太陈旧的素材,虽然它能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支撑论点,但是没有时代感,没有新鲜的气息。在高考作文中运用的旧素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主要指那些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诸如孔孟、屈原、苏轼之类的文化名人,诸如刘邦、项羽、魏征之类的豪杰志士,诸如屈原自沉汨罗、李白赐金还乡之类的历史故事;2.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作文中的素材,如爱迪生发明灯炮、居里夫人与镭、牛顿与砸头的苹果等;3.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

矫正策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热点素材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其表达作用是一味地“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的陈旧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考生应该具有“首用意识”,即能用热点素材的,要首先考虑用热点素材。热点素材,主要包括最新的人物事件、新闻热点、时事焦点等,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加工,并使之有效成文,既能使文章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能彰显考生对社会生活、对国内外新闻极强的敏感性。

应用示例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茁壮生长。(选自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简评

文章选取了高考前夕发生的两件时事素材,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热点素材,引入文中,给文章注入新鲜的血液,时代感很强,体现出作者关注时事的社会责任感。

误区二:平淡引用,意蕴不深

病例

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选自广东省高考作文《我想生活在唐朝》)

误区揭示

文段大量引用了名人名句类的素材,显示了考生的博学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但是,整体上均为常见诗句的平淡引用,没有能从中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显得流于表面,不够意味深长,也不能引人深思。

矫正策略

哲理类素材的运用可以使你的文章具有思辨性、经典性、现实性,因而高考作文中,此类素材倍受考生的喜爱。对于这类素材,需要我们精心地烹饪,才能端上考场作文的餐桌。无论是故事类,名言类,还是史实类,时事类,我们都可以运用到各种文体当中,或作为论据,或丰富内容,或美化语言,或引出下文,等等,都能将之运用到文章之中。如果故事或事实材料过长,我们可以通过压缩、概括成简短的文字,再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大多数素材可直接引用,如一些经典的名言、诗句等,还有些材料可以对之进行化用或改写,化用为自己的材料间接引用到文章中,使文章哲理深刻,而意蕴丰厚。

应用示例

还记得那位高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魂吗?放弃了读书做官之路,放弃了医学救国之路,于寒夜的肆意威逼之下, 以鹰一般犀利的目光,以匕首投枪般如椽的巨笔,“怒向刀丛觅小诗”,用沉默中的爆发,惊醒沉睡中的魂魄,于熊熊地火中擎起了一个民族的火炬。因为放弃,成全了鲁迅永不屈从的凛然正气;因为放弃,成全了鲁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生命芬芳!(选自大纲卷高考满分作文《放弃也是一种美》)

简评

文段围绕“放弃也是一种美”的主旨,选取鲁迅放弃个人荣辱的事例,嵌入鲁迅的诗句,加以深层理性剖析,做到了情中寓理,丰富了文章内容。

误区三:简单演绎,缺乏真情

病例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11年前,胡忠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踏上了支教之路。出于爱与责任的催促,照顾福利学校孤儿的生活起居这个重担落在了胡忠的身上,他尽职尽责,用奉献欢唱心中的歌儿。2003年,他的妻子谢晓君抱着女儿毅然辞别乡亲父老,来到福利院,与丈夫共同担起这份重担。(选自北京卷高考作文《奉献是一支欢乐的歌》)

篇6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德育渗透 渗透途径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基础的,以文字为载体,作者的情感就蕴藏在字里行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这些情感。语文课文中的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大多是名家名作,都有较为深远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文章学习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质。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文化生活,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独特的对社会对人的看法,表现出自己的理想抱负和道德情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学习课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道德品质、自制力、意志力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心日益浮躁,导致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对人类社会来说越来越重要。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更应该肩负起德育教育的责任。

中职语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桥梁,德育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学相当重要的任务。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关键形成期,认知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心理判断能力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更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创设情境,适时渗透。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常运用的指导策略之一,简而言之,教师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特定的情形、状况、景象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表现手段具有形象性和多样性。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画面,利用音乐、声音渲染等营造氛围,通过做实验、演示实物或动作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教学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投入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德育渗透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厚重的专业知识,掌握熟悉教学的策略,而且要熟悉运用创设情境的各种手段,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学校内的教学设备,了解各类德育素材的特点、性质和价值等。

(二)情感熏陶,潜移默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说教,混乱灌输。可见,从科学的角度讲,语文教材的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就要求语文教学的德育应该是渗透式的,语文学科的德育不是说教式的,应该是如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地一滴一滴地渗透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换句话说,就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点滴渗透,都必须在语文教学的全班范畴之内,都必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紧密结合课文教材。

三、找到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德育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很多都是非常优秀、非常著名的,同时具备文学性与思想性,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德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有价值的德育素材,找到切入点,奇妙引导,从而产生一滴一滴的潜移默化的不露声色的影响。

2.抓住写作机会进行德育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要善于利用写作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分析社会生活、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生活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三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这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在让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篇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种种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使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陷入困境,阻碍着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希望寻求其解决之法,促进作文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 困境 对策

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影响,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阅读解答、华丽的辞藻运用、精致的文字衔接,是精彩美文的必备写作因素。诚然,这些对与写作必不可少,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难发现,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性。只有通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阶段困境的了解与分析,才能真正寻求其应对之策,寻求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改革之法。

一、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一)作文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陈旧缺乏新意的作文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语文写作课中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现阶段作文教学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阅读范文、分析其中的闪光点与写作手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生硬无趣的教学模式缺乏层次感,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范文的精华所在,写作热情无法很好激发。应试教育使教师将作文教学作为应试技巧的宣讲会,忽略了学生的写作认知心理的建树,使学生在写作能力无法培养的基础上,产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影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

(二)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心理状态

写作状态是指作者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与周围环境状态,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写作心理状态的研究中。现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写作训练常常要求学生从道德制高点出发,将人间大爱、爱国主义情怀的素材融入写作,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会认为写作是对自身道德水平的检验与表现,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之课堂写作对时间与质量的要求,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三)实际生活与写作之间存在断层

写作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产物,脱离了生活,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与体会是写作的源泉,但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实际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应试教育中应试能力的提升,无瑕顾及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使实际生活无法变成写作素材,写作与实际生活之间出现断层,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也使学生的作品空洞、缺乏真实情感。

二、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教材进行阶段化的安排。以人教版教材文章为例:初一阶段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由写作能力;初二阶段可让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加强训练,形成规范化的写作方法知识;初三阶段可让学生进行自主创造式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更应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诉求以丰富生动的方式讲解范文,从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发现范文闪光点,引出具体事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写作热情[1]。

(二)引导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积极性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写作水平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引者与帮助者,肩负为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重要职责。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以相关的建议帮助学生自主发挥思想表达,进行写作创作[2]。以适当时机,积极鼓励与适时的建议帮助学生写作,同时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在教学中布置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关的写作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如假期时对寒暑假生活中发生的趣事的记录、对初中生活轶事的描述等题目,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入手,激发写作热情,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对写作的投入。

(三)结合实际生活对写作教学进行积极指引

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中挖掘写作素材,融合自身的想法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念[3]。在教学中写作任务的布置上,教师不仅应从教材内容出发,更应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多提供学生与实际社会接触的机会。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学习中,亲情类的写作题目能帮助学生观察最易被忽视的来自家人的关心;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中,自己所见过的最美景色的写作能真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记录生活点滴,抒发自身情感。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丰富知识储备与情感认知,能在写作创作时言而有物,融合自身情感,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挖掘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对作文的自主思考中获得知识与乐趣。将作文教学的提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及突破口,从中寻求适应时展的教育改革之路,为学生在新时代下成长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9)

篇8

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遇到种种问题,例如:对作文课程的授课内容无从着手,无法将写作技巧诠释于学生,而运用讲解范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效果并不理想。这就是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所在。

1.陈旧无序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热情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起来。但就目前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阅读几篇优秀的学生范文,对作文中的写作技巧与关键点较生硬的讲解出来。如此陈旧无序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只着重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与应试技巧,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认知心理的构建。当前,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核心仍是应试教育,对学生作文的训练也只是针对如何获取高分的方式上,极少地涉及写作的实质内涵,更无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致使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虽有长篇大论,却不含精髓与深蕴。如:学生在写作时,加入一些诗歌在作文中,但只是为提高作文的文学素材,却不能真正地做到吐露心声、有感而发。

2.学生消极的写作状态写作者的心态和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了写作状态。在作文写作的日常锻炼中,教师将写作内容特定为特殊事件,例如:学生写作的内容要以道德和修养为出发点,这种模式并非是错误的,但会在心理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写作仅是为反映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涵养,无形中给学生的写作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进行写作时当作是在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传统的作文教学大体分为:先布置写作题目,再进行方法指导,最后是写作时间。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氛围,还会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写作心情与状态。

3.脱离实际生活的写作写作素材源于生活,现实的生活才能塑造出真实的写作。初中生大量的时间都在教室之中,为应对中考而学习,因此,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更不用说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导致学生的写作与现实脱轨。另外,多数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或脱离实际,或做出流水文章,这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不能读懂生活,写作文时不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4.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十分繁多,且学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写作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如此一来,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致使学生完成写作是处于应付任务的心理状态,很多的初中学生常常不积极的准备素材,不努力对作文进行构思,而是消极地对待写作,以抄袭的方式完成任务,这样就很难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提升上去。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1.革新作文教法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总揽大局,整体规划好整个学期或更长时间内作文教学内容和序列,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效率。如:教师把作文练习的秩序规划为初中的整个阶段,初中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根源是减免学生过多的思想负担与限制;初中二年级进行规范学生的具体写作方法;初中三年级就要着手于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励学生通过作文的写作展现自我的思想和个性。在这样层层递进的作文教学规划下,逐步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上去,更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2.更新作文批阅观念语文课表中明确地指出了要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进行培养。传统的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作文观念必须得到更新。虽然,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但这种批阅方式太过单一。更新作文批阅观念,就是要拓宽批阅学生作文的方式,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对自己写好的作文进行修改,此外,教师在修改学生作文时,给予指导作文的修改方向,并积极地指导修改的方法。以便学生在修改中提升其对文章布局的掌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自由写作,放飞心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其只是作为指导者与引导者,为学生的写作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尽可能少地束缚学生思维的拓展,激励学生创新性的表达与真实性的表达。具体就是教师可将作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导课,另一种是讲评课。教师在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写作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表达。教师在讲评课的主要任务是以评价方式不断地推动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4.关注生活,累积素材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写作锻炼任务应从其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比如,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开始写作时,教师布置的写作项目应贴近生活,如假日见闻、初入中学的感受等。教师应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自主思考,从中积累写作的素材与灵感,便于在今后的写作中有大量的题材可供使用。

篇9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做文就是做人。作文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折射,是思想火花的迸发,学生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所以语文老师最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外,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者,某中意义上讲,教文就是铸魂。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写作训练过程贯穿德育教育

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训练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德育契机。首先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审题过程中能否正确领会题目表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决定着作文本身的成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肯定某种行为,观点,还是说明一个道理,或者吸取一个教训,给人一个启迪……

由于生活阅历浅,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学生对事物难免认识肤浅,甚至出现偏激,观点错误等。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立意低,要么中心不明确。有的学生尽管行文构思不错,却功亏一篑。教师在作文辅导中要发挥指明方向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有责任的行为,它不仅要对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负责,更要对别人的心灵成长负责,正所谓“文以载道”。

其次,选材要真实。如果说审题是房基的话,那么作文材料就是构建房子的材料,不能保证真材实料,即使再精美的设计,再高明的建筑师也建造不出结实耐用的房子。写作文也一样,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作者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虚文假情永远不会有荡气回肠的效应。但是,在追求真实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真实”,一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乐观的阳光,一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悲观的乌云。后者是我们不值得提倡和鼓励的消极真实。因为作文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即使你在困境中挣扎,迷惘中徘徊,也要看到生活的希望。也就是上面所讲的“责任”,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做人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做文与做人的完美统一。

最后,把作文评改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大包大揽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惰性,滋生依赖思想。把作文评讲交给学生,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能让学生在批改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体验主人翁的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评改作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对学生辨别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评改作文,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二、创设氛围强化德育渗透

人是社会的人,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主观感受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中不自觉的受到熏陶,认同美好。途径有:

1.及时以身边事实为材料进行话题作文训练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学生最容易受到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教学中常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人或事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比如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地震,我及时收集有关信息,让学生回家关注新闻,然后以本次地震为话题,从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文体,或记叙某一感人画面,或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表达地震带给自己的震撼,留给我们的思考,给予我们的启迪……在写作交流和成文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了一次道德熏陶,完成了一次精神世界的激情跨越。

2.阅读优秀作品,观看优秀影视节目

好的作品都凝聚着人性的光辉,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好的影视节目无不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勤思考,多评论,写影评,深入探讨。在读书、观看和探讨中提高思想认识,接受德育教育。

3.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的效果,远远不及“身教”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一名合格的教师时时不忘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日记批改巩固德育成果

篇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与江西的《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四川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安徽的《为什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等作文考题相比,2013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则是集中于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让考生根据三个贫困家庭对富翁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文笔。广东高考作文直面近几年来备受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富人扶贫与穷人受施的关系,在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无疑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历史上也多受港澳和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影响,考生思维多元,想法活跃,因此,自2004年广东成为全国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的地区后,每年高考,广东作文的考题,都成为全国的关注点。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像今年这次直面社会热议的贫富关系的道德话题,在高考作文出题还是首次。

就审题来说,这则材料意思显豁,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慈善家以及贫困三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做慈善及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我们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更能开掘此次作文审题的内涵。

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一个是慈善家,比如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个不同的家庭,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是“感恩”,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第二个以后会偿还,强调“责任和自强”,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第三个是因为“尊严而拒绝”,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这三种元素都是时下社会多元化的折射。

【素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