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中成长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22:4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尝试中成长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生难免有几次尝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有位名人曾说过:“实践是进步的第一阶梯,只有实践才能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我无数次的尝试中,有一次尝试让我刻骨铭心,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周六,我和姐姐、奶奶去“文华”小区游玩。当我们走到溜冰场时,我不由得眼睛一亮,溜旱冰真有趣!旱冰场上人们溜得真棒,他们身轻如燕,而我根本就不会滑,随后我的眼神暗了下来。我又转念一想:做什么事都要尝试一下,古人云:眼是懒虫,手是好汉。我为什么不能尝试一次呢?于是我去售票处卖票,进入场地。
穿上了旱冰鞋,我有种要摔倒的感觉,站都站不稳,甭提滑了。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走,我发现周围的人滑得十分快,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步伐。脚的移动怕须是“八”字形向外滑,而且身子要配合好。我掌握了要领,就松开栏杆试一次,刚一抬脚,没想到力不从心,我摔了一跤。我勇敢地站了起来,再一次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他们弯着腰,两个手臂前后摆动,凭此保持平衡。我放松了绷紧的神经,模仿他们的动作,滑了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会滑了!可是姿态一点儿也不优美,速度也很慢,我决心改进我的技术。我又一次次地尝试,而又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摔倒。酷日当头,我的衬衫被汗水浸湿了,可我不气馁,继续练习……
终于,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滑旱冰了,我尽快地滑着,翩翩起舞,犹如一只小燕子轻轻地擦地滑翔;犹如一位,展示自己的婀娜多姿;犹如一骏马,在轻快地奔驰。我自由自在地滑着,成了一道风景线。
我快乐极了,因为我学会了滑旱冰,尝到了自己滑翔的幸福,感到了成功的喜悦,领悟到了自由的味道,我深深感受到“不以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道理”。我为我这次勇敢的尝试,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篇2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览报刊、杂志,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平时不阅读,不积累素材是不行的。因此,我经常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并向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让他们做读书笔记,同时还提倡他们多收看电视新闻,关心时事。2007年冬天里的一场雪灾,电视上不断报道感人的事迹,学生们感触也很深,我就布置了这方面内容的作文。学生们再也不说无话可写了,写出的文章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二、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亮点,只有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发现美,感悟生活,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文章来源于生活。一些大家的名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坚持记日记,随时记下身边感触较深的人和事,为写作积累素材。不少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写文章时不再是内容贫乏、无话可说了。
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初一学生重点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并结合每一单元的习作训练,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初一下册第一单元都是有关成长方面的文章,我就让学生以《成长的烦恼》为题,进行作文训练,第三单元是关于名人传记的,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名人》为题写文章,学生们都觉得写起来比较容易。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些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五、提倡阅读名家名篇,学以致用
课文中所选的文章是名家典范之作,有许多学生可以吸取的地方。我常鼓励学生们活学活用,吸取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优美的语言。如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搂拜家的星期天》之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写《我最崇拜的人》,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
六、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篇3
“作文创新”对于一般小学生习作而言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提法。小学生学习写作归根结底是学习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因如此,每个真诚地写作的小学生。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新的。即使是讲述自己的父母如何细心地照料病中的孩子这样老掉牙的故事,对于讲述者自己来说。也是真实而真诚的,也是新的。这个“新”是相对于习作者本身而言的。就如同每个人都要经历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样,他是在走着自己的成长道路。即使前面已经有亿万人这样做过,但于具体的人而言,依然需要重复这个过程,而且总是沉浸在不断获得新经验的喜悦之中。因此,我们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小学生作文中屡屡出现的“老调重谈”。以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完成他的成长。就如同耐心等待孩子完成学语的过程,然后才来期待他的妙语连珠。
曾经有位同行感叹“写来写去总是家里成员、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这类人干着互相关爱、矛盾化解、吃喝玩闹这样的事”,并因而生出了平淡、单调而腻味之感,进而有了对“新”的强烈期盼。其实,这是一个阅历甚广的人对儿童世界的俯视而生发的一种期待。我们一旦回到真正的写作状态中来观照。就会发现,对于每个真诚地想要表达的人来说,他所说的,对他本人而言一定是“全新”的。不管他想要表达的是对父母关爱的感激。还是同伴友爱的感动,他都是真诚的,没有新旧之分。只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进行了横向比较之后,才产生了似曾相识。颇有雷同之“旧”感。
要求学生作文“创新”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在合适的时候提出。
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呢?
这依然涉及到新旧问题。孩子在了解和尝试过“旧”:的之后,才有可能谈到新的。也才可能出现主动突破常规的新的尝试――创新。笔者更愿意称学生貌似平淡无奇的习作为“试旧”,有了“旧”经验之后,创新就有了可能和基础,破旧方能立新。旧经验的获得除了学生自己尝试的这条途径之外,还有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了解他人的表达方式这一途径。因此,广泛的阅读成为作文创新的一块垫脚石。
写人、记事作文的创新是学生的习作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的主动追求,是综合了“选材、立意、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多方面能力的集中展示。作为教师。无非是在引导学生发现素材,挖掘意义,尝试新形式上下工夫。笔者曾经和学生戏称,经济社会中聪明的老板所用的策略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习作――
人无我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是我的素材宝库。要尽最大的可能挖掘。
人有我新――非要写同样的事件或者素材,我要独具慧眼,看出别人看不出的意义,寻找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发散联想也好,求异逆反也好,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人新我换――当别人也用上了换个角度写这个法宝的时候。我就要考虑给文章改头换面大整容了,写人可以用上医生写病历写处方的形式。也不妨试试档案管理员写档案的法子,甚至厨师的菜谱也可以换作习作的新形式……
相对于提倡作文的创新而言。笔者更看重提倡作文的个性。丰富自己的体验,发现自己的生活,保持独特的个性,坚持独有的语言风格。这些才是作文的真正意义。因为,写作文就是在用文字向外界展示一个独特的“我”。这个“独特的我”是最有魅力的,也是他人眼里最有阅读价值的――每个人都对与众不同,与已有别的人葆有永恒的好奇。好好在文字中展示“独特的我”,让别人了解和理解“独特的我”,才是作文最终的价值。
篇4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正是在为将来打基础,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体现了语文科目的各项掌握能力,因而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目前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指出小学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围绕作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新尝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热点问题 思考与尝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讲授是很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很认真的在准备,学生也积极地配合学习,然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在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点都放在了写作前的审题和写作后的点评,忽视了中间如何写的指导过程,基于上述情况,教师有必要加强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并通过思考做出新的尝试,这样才能改善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1.小学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作文的学习与训练,是将口语化的语言变成正式规范的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小学生这种刚刚接触初级教育的人群来说,尤为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和思想观点的教学过程,正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经历和学会的,只有将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才体现出语文学习的高低程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描述能力乃至创新思考能力都极具益处,因此,无论何种原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忽略作文教学这个关键部分,学生也不要因为在写作中遇到挫折就放弃借此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因为在漫长的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这个基础又重要的学习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思考与总结
(1)兴趣热情缺乏,知识储备不够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们大多数对于写作有一种恐惧,不知从何下笔,缺乏耐心,热情积极性均不高,再加上写作技巧上欠缺,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怯懦与负担,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某学生原本对写作的兴趣就不大,又因为接触作文时间不长,能力拓展训练不够,在课堂中没有听懂老师的讲授,碍于面子没有再请教,因而作文能力不断下降,致使其失去信心,对作文课更加抵触和厌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兴趣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同时,由于是小学阶段,老师没有留过多的课外作业,试图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将知识全部让学生理解与吸收,殊不知,作文的训练更多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如若不然,只能使学生在日常习作中缺少素材和知识作为基础,进而影响写作能力提高。
(2)指导方法单一,缺乏生活积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常常会在教授中忽视对学生多样写作方法的指导,简单的点评,反复强调的审题作用,实际上对提高写作效果不大,学生更需要一种灵活多变的写作方法的传授,如果长时间的单一指导教学,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难以使其写出创新和生动的文章,而缺少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积累,也是导致学生对作文头疼的原因,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阅历积累,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3)作文教学缺乏详细计划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案过于简单化、题目布置仅以教材要求为主,缺乏新颖与创新性,难以对学生形成针对性,使学生的作文固化和死板,并且教学内容编制和安排缺乏重点和目标,使得学生学习中失去重点,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语文作文成绩自然也无法得到提升,比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就缺少教学重点,过多实行重复练习,而不是寻求突破,让学生自行创新,避免抄袭浪费时间,所以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案制定程度十分重要。
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1)制定精准教学目标,实施多样写作训练
针对小学作文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使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在质和量上面满足要求,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规定任务量,在一学期之内开展多少次作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哪些写作技巧,最终达到怎样的高度,这些都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科学合理,有的放矢地教授学生,同时,可以在写作中,尝试多样的训练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程度性质的训练,来获得水平的提升,可以要求学生依照课本文章仿写、改写或续写,在写完之后,做比较,分析优缺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尤其利用续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2)增加生活体验,拓展知识范围
教师在小学作文的教学当中,不要拘泥于课堂,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生活中处处能用到语文知识,作文的很多灵感与素材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体验和丰富阅历的人,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文章,教师应正确引导,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平日里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最真实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以供写作时利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关爱,付出真心,从而体验生活中的温暖与不易,为写作贡献有用的素材,因而不难看出,增加生活体验会对学生的作文提高带去很大帮助,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写不出文章来,都由于自身知识面太窄,储备量有限,那么,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增强其兴趣的同时,不断丰富知识。
【结 语】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对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跳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无论是对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还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成长都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苗慧.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作文评价;作文教学;实效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作文评价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标准,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发展与激励功能;关注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注重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文形式呆板,忽视对实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评价内容及方法单一,忽视其启发与导向性……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困惑,我们尝试通过建立新的作文评价体系,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评价标准层次化
作文评价是开放的、发展的评价,我们倡导多用一把尺子量学生,就是用多层次的标准来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学生的习作,无论得意与否,都是学生对社会、人生的不同体验和写作方法的实践演练,虽然学生的成长环境、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决定了其写作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每个学生都期待被肯定,所以教师批改时,评价的尺度要有弹性,评价的指标要有层次,既要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目的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着眼点瞄准学生自身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作文评价过分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使教师不堪其累,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批改中往往以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依据来评判成绩不同、阅历各异、水平有别的各位学生,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因此,我们要提倡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一)教师评价
在众多的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起主导作用。在整个作文评价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点拨者。作文评价过程是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二)学生评价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参照作文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进行自我鉴定,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作为作文评价对象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评价对象及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合作评价
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互评互改。我们要尝试引导学生在虚心学习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还要认真负责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在合作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学会修改,学会欣赏。
3.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并发现优点。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可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点评,代表小组集体讨论后的共识,这是每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必要过程,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使校内教育得以有效延伸。家长参与作文评价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家长更熟悉孩子,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资源,为我们评改作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四)社会评价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我们可以适当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作文发表及作文评改,这能使师生学会聆听和接纳不同的声音,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这样能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然后形成学习、交流、争鸣的氛围,实现作文教学的多维化、多元化、立体化。在合作共享的环境中,学生开放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激发了创造力。
三、评价语言人性化
传统的“精批细改”,往往把学生作文批改得面目全非,教师批语空话、套话太多,语言僵化,没有情趣,缺乏针对性,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与信心。因此,作文评价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评价中享受到习作的成功,品尝到习作的快乐。
(一)多一些赏识性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因此,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教师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其作文中的优点。
(二)多一些情感性评价
在作文批阅评改中,教师要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三)多一些过程性评价
学习结果并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变化过程,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之间需要横向比较,更重要的是个体自身发展中的纵向比较。
(四)多一些文学性评价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培养
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往往是“望文生畏”,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甚至是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努力突破的瓶颈。就这个方面,我们在自身的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兴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动力,是求知的先导。学生对某一知识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1.加强口语,积极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作文形式虽以书面作文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口头表达。孩子的话语是孩子思维能力、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作文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相反,如果平时能够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便会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往往就会在写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思如泉涌,即“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可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时每刻。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性、思维的逻辑性指导;口语交际活动中要注重孩子表达的流利性、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2.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开阔自身视野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受自身成长经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这也是致使作文时无话可说的一个关键性原因。如何弥补这一不足?那就是阅读。广泛的阅读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人生阅历。随着阅读的广泛深入,写作方法和技巧也能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生处在写作文的启蒙阶段,其作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不断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前提下,教师更要对学生的作文加强指导,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
1.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课文的讲读和作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讲读指导作文,作文巩固讲读。因此,作文课要与讲读课联系起来,这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每次结合课文的习作命题,也是学生熟悉的,写作方法通过讲读学生也初步了解了,进行这样的作文练习,学生就可以借鉴、模仿。例如,讲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以此命题,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讲过《参观人民大会堂》,写作文《我们的教室》,学习按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等等,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写什么、怎样写,又能反过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适合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
2.留心观察,积累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作文不是简单的词汇叠加、文字的堆砌。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紧密地联系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要教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观察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观察小动物开始,因为孩子们对小动物最感兴趣,所以乐于观察,观察得也比较仔细;也可指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在观察过程中,学会比较,提高鉴别能力。
3.加强方法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学生要写好作文,离不开教师对写作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除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外,在作文课上还要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对此,每次作文都要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有一个侧重练习的目标,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便于学生掌握。例如,要求学生以《我爱××》为题,仿写《古井》时,重点是学习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设想所要描写的事物,完成题目,并结合自己平常的观察,抓住所写事物的突出特点,确定其象征意义,再由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构思,请同学们帮他挑毛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借物喻人手法运用得是否恰当重点给予指导,最后由学生自己完成作文。
篇7
关键词:兴趣;写话;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4
由二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距离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二年级的写话内容主要是以观察图画为主,能将图画上的内容用准确、通顺的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但三年级的习作强调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积累,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不论是写作的内容,还是写作的难度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等问题,从写话阶段到习作阶段之间就好像有一条大河横隔在中间,很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在习作时出现了不知从何下笔,言之无物等种种问题。为了让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能更快地由写话顺利过渡到习作,笔者尝试从兴趣入手,在以下五方面做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分析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的完成情况,笔者发现有85%的学生是写了一段话,没有题目、没有分段、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确等现象非常明显。通过与学生谈心,笔者知道了大部分学生对三年级习作的感受:一看到写作文题目就害怕,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在和许多家长沟通中,笔者得知:很多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家里写作文是咬烂了笔头,大部分人要依赖父母进行指导与帮助才能完成。这些都说明了三年级学生对于作还处于“怕”的阶段,还处在一点兴趣都没有的阶段!
新课标中对三年级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所以,笔者认为三年级教师在进行习作起步教学时,要有期待的心理,一开始要允许学生的作文带有二年级写话的特点,不要拔高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成绩而打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用儿童的眼光看童稚的习作,用宽容、鼓励、期待的心理等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对写作逐步产生兴趣,才会在我们教师耐心而细致地引导下爱上写作。
二、在作文命题上下苦功,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年级的小学生之所以面临着“不知道写什么”或“如何写”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我们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有关系。例如我们最经常出的:“最有意义的一天”,这题目的范围太大了,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审题能力不强,不知道做什么才算有意义,是不是一天当中做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写呢?这会造成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抒。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多在作文命题上下工夫,多出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生有切身感受的题目。
三、“玩”与“写”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爱玩、贪玩、想玩。针对这一年龄特点,笔者在作文训练中把“玩”与“写”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写活动类作文时,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笔者特意找了一节课组织学生玩“拔河比赛”“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利用手机把活动中的情境拍下,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抓住活动中的一个细节或一个场面去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写秋天的景物,笔者的做法是先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从而产生直观的认识。接着,笔者还亲自带他们到校园走走,静下心来听听秋的声音,睁大双眼看看秋天的足迹,在操场上找找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最后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不会言之无物,而是水到渠成了。
四、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
现在的小学生在重大的学业压力下,过的无非是“上课――回家――上补习班”的生活,生活面太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接触大社会。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文章就是写生活。所以,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攫取写作灵感,从社会生活中找寻写作素材,是提高他们作文兴趣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写保护环境或家乡环境的变化,笔者的做法是带上班上的学生走出校门,看看学校门前的小河,那本来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现在还没走近就已闻到了一股臭味,再看到那黑乎乎的河水,相信这一刻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心里已有很多很多的想法。除此之外,笔者还利用家长会发动家长们利用双休日带学生游山玩水;带孩子参观朋友的工厂……通过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拓宽了孩子们的生活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材料积累自然就丰厚起来,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五、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作文成为他们的骄傲
要想提高三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认为在班上设立一个展示的平台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笔者的作文展示平台是设在班级外面的走廊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自己班的同学能看到,更让其他班的同学及过往的教师也能看到,这样更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豪与骄傲!更重要的是设立这样的一个作文展示平台,可以让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作文的长处,意识到自己作文的短处。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交流和借鉴中取人之长,舍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向《中山日报》《中山商报》等报刊投稿。
篇8
一、审题应具备服务于立意的意识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旨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与“主心骨”。立意向来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立意“存高远”,正所谓“人所难言,我易言之;人所易言,我所言之”。审题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文章的主题立意。2011年南通市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之一即“中心明确”,大多数初中生都能捕捉到“积极向上、明确集中”的主题,但要想确立“深刻新颖”的主题就有难度了。
海门市2012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又闻那一缕馨香”非常值得玩味,作文评分就是“主题的提炼”上见高低。大多数考生都能扣住“馨香”这一关键词,明确了要写表现“真善美”的物、人或事,写出“又闻栀子花香、又闻茶香、又闻槐花香、稻花香”等题材,但仅将“馨香”理解为“花香”,立意浮于表面,这类文章只能在切入分48分之下。相反,有考生写出“奶奶熬的粥香、母亲洗的衣香、外婆包的粽子香、爷爷抽的烟香”等,由外在的嗅觉感受深入到无形的亲情挚爱,主题提炼与立意角度都极具个性、新颖深刻,给阅卷教师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思维震撼。
近五年来,“比喻多义类作文”成为一道受广大出题教师青睐的靓丽风景线。如“又见枝头发新芽”(2008年广州)、“我心中的风景”(2009年成都)、“心灵的脚步”(2009年盐城)、“那一缕春风”(2010年黄石)、“送他人一朵花”(2010年长沙)、“我心中的太阳”(2011年潍坊)、“我的天空”(2011年滨州)、“在阳光路上”(2011年连云港)等,不胜枚举。这些文题在审题第一步时尤其要注意,审出其中的本义、实义、常用义、表层义,更要审出其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深层义,通过联想,化实为虚,挖掘内涵,虚实相生,提炼升华,使文章形神兼备,夺人眼球。
南通市2008年中考文题“一道风景线”,前面的“提示语”写道:“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提示语与文题相得益彰,给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风景线”无论在眼中还是在心中,都必须美丽、优雅、令人感动,必须是值得赞美与肯定的人或事物,是一种值得歌颂的健康的心态、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怀、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如果审题停留在“自然风景”层面,那么就会给人潦草马虎、不深入的印象了。
“文为心声”,立意好的文章能够展现考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文章带有考生独特的思想与个性。审题时把握好“立意”这一关,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应具备服务于选材的意识
海门市2012年九年级第二次模考中出了这样的作文题:“守望心灵的阳光”。审题时,立意方面的难度并不大,大多数考生都审出了“阳光”的比喻义、象征义,可是对于选什么材料、写什么内容,很多考生犯了难,以至于写出似叙似议、文体模糊的文章,抑或通篇议论、无实质内容的文章。因此,审题在思考立意之余,还必须要学会围绕中心初步明确写作的内容。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说过:“吟咏先须择题,运用先须选料。不择题则俗物,先能秽目;不选料则粗才,安足动人?”没有选材步骤的审题,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过场,势必导致作文的低效或无效。
其实上述文题 “守望心灵的阳光”之前还有一段提示语,非读不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孟佩杰,命运对她很残忍,她却用阳光的心灵回报这个世界。是的,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普照,封闭幽暗的心,即使面对艳阳天,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孟佩杰阳光的心灵。守望阳光,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让明天的希望闪光。”这段提示语既明确了文章的立意,又提示了选材的范围。“守望心灵的阳光”就是像孟佩杰一样能够坚定内心的信念、追求内心的梦想、固守心灵的美好。考生只要找出心灵的阳光所在,具体描述守望的过程,突出其艰辛和喜悦即可。
审题要服务于选材,明确选材的范围,除了关注提示语之外,还不能忽视文题中出现的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限制性的词语。如“明天的我”,限制了时间“明天(未来)”、对象“我”;“一道风景线”是写“一道”或“一组”风景,不是“两道”;“在尝试中成长”选材上暗示了“什么尝试”,是一次精神的感悟、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上的突破?等等。值得补充的是,近年的作文题在《语文课程标准》“说真话、抒真情”的理念下,很多都带有“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体验”的要求,这就需要考生从生活中找“米”,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最小说”“例范文”了。
如何在审题的过程中找到“选材”的突破口,很多教师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法,如添加要素法、比较异同法、大题小做法、小题大做法……此处不赘述。
三、审题应具备服务于结构的意识
如果说“立意”是确定“为什么写”,“选材”是解决“写什么”,那么“结构”就应是完成“怎样写”的任务了。宋代姜夔在谈论写文章时说:“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审题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在作文之前明确题目中的种种限制与要求,如文章的重点何在、如何扣题切题、照应点题等。“戴着镣铐跳舞”,在笔走游蛇中向阅卷教师展示自己“镣铐”的贴切与恰到好处,体现构思的匠心,这就是谋篇布局的魅力。
2012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就这样慢慢长大”轻松亲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但是这个文题在审题方面还是设置了陷阱:“就这样”三字要求考生立意明确;“慢慢”一词则着重考查学生结构文章时是否注意到过程的完整、故事情节的曲折,是否凸显了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否突出了“长大”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哲理。“慢慢”正是行文的详点重点,应该由三件事或三个以上生活片段构成,才能体现其过程性和曲折性。很多考生仅由一件事情生发出成长的感慨,显得单薄而仓促,势必与高分无缘。
有一类作文题,如“开出自己的花”“升起心中的太阳”“守望心灵的阳光”等,都是动宾短语。对这一类文题的审题,将写作的重点落在“动词”上,体现在具体过程中,即如何“开出”自己的花,如何“升起”心中的太阳,如何“守望”自己心灵的阳光,不侧重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也不侧重于“这样做了之后”的结果。在安排全文提纲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必须重点考虑。
篇9
一、引进激励机制,让学生乐于表达
(一)日记,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能基于大量的写作实践。写作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结合阅读教学的练笔、周记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但在众多的练写方式中笔者更注重写日记,这是因为:
1、日记是最贴近写作本真的练写形式
对于写作的实质,作家巴金有过精妙的言论:“我们作文,只是因为我们心里有话想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笔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中倾吐、表达的需要,它关乎两个问题:一是心中是否有渴望表达的内容,二是一定表达技巧的掌握。两者之中,内容是前提,只有心中渴望表达,才有表达技巧运用的可能,离开了表达的内容,表达技巧也就失去了依附;表达是关键,有了表达的内容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直接关系到表达的效果。因此,旨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写作形式首先要重视学生表达欲望的激发,使学生有渴望表达的内容。同时要认识到,写作技巧的形成与掌握,诚然与别人的帮助指导相关,但最终要靠个体在大量的实践中感悟得来。也就是说,理想的写作形式应该是一种为学生乐意并经常性为之的表达。依此对照,日记无疑是最佳的练写形式――它形式自由,有着充分的自主表达空间,能激起学生天然的表达欲望,有感而发;它记述的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使表达不乏内容,有感可发;它要天天写,使学生熟能生巧,感悟写作之道。
2、日记是促进人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习作水平的提高是与人心灵的丰富和人生的成长紧密相关的。写日记,需要对当天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今天的我做了什么?今天的我想了什么?今天的我哪些是正确的?今天的我哪些是错误的?……于是,正确的我得到了肯定,错误的我受到了批判,正是在这样的思辩中,人的心灵得以丰富,人生得以成长。诚如著名学者周国平忆及自己中学期间坚持日记时所言:“……日记,在我的生活中成了比一切功课重要无数倍的真正的主课。日记的存在使我觉得,我的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没有白白流失,它们将以某种方式永远与我相伴。写日记还使我有机会经常与自己交谈,而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在这样的交谈中日益丰富与完整。”魏书生在谈到日记时也说:“如果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坚持写日记,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写日记,将有效地促进人生的成长;而人生的成长又反过来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评价促学生日记习惯的养成
要做到每天写日记,这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实属不易,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何使学生从开始学写到能多写日记,最后逐步实现每天写日记呢?我把重点放在日记的评价上。
1、解除形式束缚,倡导自主表达。在日记的内容上不作约束,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均可作为题材;在日记的形式、体裁上也不作过多要求,叙事日记、心情日记、观察日记、阅读日记都行,记叙文、说明文、童话、诗歌、小说亦无妨。但倡导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我手写我心。
2、及时批改反馈,善用表扬鼓励。针对学生写了好的日记后期待得到表扬的心理,我坚持每天及时批改。我总是以赏识的心态去阅读学生的日记,对写得好的篇章乃至偶尔闪现的佳句好词,都及时加以肯定。定期举行日记评讲课,将优秀的进行交流表扬。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写一些评语,如学生写得特别好或者进步大时加以激励,如情绪低落或有不正确的思想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加以疏导沟通。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日记的乐趣,喜欢上日记。
二、采用“三度评改”,使学生善于表达
使学生学会规范的书面表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要通过预定的习作教学来完成。如何使习作教学更有效?我亦把突破口放在作文评价的改进上。
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作文评价的任务大都落在教师身上,“学生管写,教师管改”已成为一种定式。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一方面面对堆积如山的作文本,教师精力难以真正到位,不可能做到精批细改,从而影响到批改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少对评价过程的参与,对发回的作文本往往只是浏览一下分数了事,缺少了对自己习作的进一步修改。而从作文评价要实现的功能来看,它必须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到位地反馈给学生,并督促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如何实现作文评价所要达到的功用呢?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三度评改”的尝试。
(一)自我评价,一度批改
“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让学生懂得修改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重视对自我习作的修改。要求他们在草稿完成后认真朗读几遍,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在定稿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在文后写上“本篇作文我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我不满意(或困惑)的地方是哪里?
(二)同伴互评,二度批改
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给学生打了一个比方:我们现在给别人批改作文,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人家的作文就好比前来就疹的病人,病人到医院要做两方面的检查――常规体检和专项体检。我们批改作文首先也要进行“常规体检”――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病句,有无佳词妙句,标点符号是否正确都要一一指出;“专项体检”――每次作文都有训练的重点,对照训练重点来检查这位同学做得怎样。然后对照这位同学的作文,用批改符号进行批改。同时根据需要进行眉批,最后必须认真写出批语。
(三)教师评价,三度批改
在进行了前面的二度批改之后,教师再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进行三度批改。教师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审查学生的批改中是否有漏批和错批,对漏批的补上,对错批的进行纠正;另一方面检查学生的批改是否符合要求,对批改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批改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同时挑选写得好的和存在问题比较典型的文章,在专门的作文讲评课上讲评。
篇10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要求是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语言表达上也强调了不拘形式、有新鲜感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却背道而驰,导致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被拔高
第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掌握的词汇不多,语言的发展还不充分,很多教师却常常以杂志、书籍中的作品为范本,指导学生写作,拔高写作要求,使初学写作的学生望而生畏,害怕写作。这就像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却被灌输了一大堆的交通规则,不但不能达到规范的目的,还会使初学者产生畏惧感。
2.主题成人化
小学写作教学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从写作主题的选择来看,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是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作文的立意与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符,学生只能以满纸的假话、空话、套话来敷衍。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失去写作的兴趣,甚至厌恶写作。
3.提高方式焦虑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可如今功利的社会追求已渐渐渗入教育领域,教师、家长仿佛都患上了“落后恐惧症”,期盼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一天速成,于是大量购买作文选,让学生背诵优秀选段。可是,这就像被人工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营养,味道差劲。如此急功近利就会忘记教育的初衷,忽视教育的本质,本末倒置,让学生只会鹦鹉学舌,不会自主创作。
以上问题导致多数学生害怕写作,厌恶写作,写作基本功不扎实。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把握好小学第二学段这个关键阶段,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的学情,明确写作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写作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敢说真话;最后要沉下心来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引导,把写作教学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方式。
1.明确要求,有章可循
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来源于第一学段的说话、写话训练,为下阶段更高要求的写作奠定基础。在把握第二学段写作总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细化各学期的写作要求,使之更具操作性。各学期具体目标如下:
三年级上学期:养成观察身边一切事物的习惯;在阅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美;能够按一定的顺序将一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注意语句的通顺;认识冒号、引号,能初步了解冒号、引号的作用;能纠正习作中的错字。
三年级下学期:学会选择观察点,收集生活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特别是新鲜的词句;能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进行细节描写;知道书信体的格式;会正确运用冒号、引号;能找到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并尝试修改。
四年级上学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整理生活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培养细节描写的能力;尝试给身边的人写信;能较熟练地使用冒号、引号;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年级下学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个性化地使用生活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能让读者产生新鲜感的词句;树立细节意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能自己修改习作。
2.量体裁衣,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作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一系列的练习中学会捕捉生活溪流中的浪花、思想、情感。作文时不一定要写完整,哪怕只写一个片断,只要长期坚持,就能逐步养成随时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习惯。
(1)收集写作素材
在第二学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收集一次写作素材,内容可以是学校里的生活,也可以是家里发生的事,事无大小,只要有所触动,都可以入文。比如学校每年都会安排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心里最期待的事或觉得新奇有趣的事,写在素材记录本上。如此坚持下来,每个学生就都有了一本自己的素材本,记录了自己原生态的生活,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记录了自己的成长,随时翻阅,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2)应时应景,抒发真情
只有一件事情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笔下才会真情流露。因此,教师可以顺应时令,结合学校活动等情况,对教材中的单元作文进行顺序上的调整,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说一说”,教师可以把写作时间延迟到家长开放日。开放日这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放在桌子上让家长翻阅,写上回复。学生兴致很高,写下心里话,并且反复揣摩,主动修改,写作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抓住突发状况
写作,因意外而精彩。有时,扰乱了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的突发事件,却恰恰是写作教学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机遇,更要抓住机遇。比如上课时下雪了,学生都被雪吸引了,教师何不干脆放下书本,让学生和雪亲密接触?这不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
3.浸润渗透,有意而为
首先,写作不应也不能只是每学期八个单元的大作文练习,教师要把写作当成一件平常的事。写作不是为了应试,而是生活的需要。教师要把写作训练、写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分外关注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说出了一些精彩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的话语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教师要立即指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始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个人语料库,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写作更有灵性,更具有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