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辞职信范文
时间:2023-04-06 20: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辞职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你们好!很遗憾在这个时候向医院正式提出辞职,我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写下这份辞职报告的,请相信我,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我经过慎重考虑所做出的决定。
来到一院已经三年多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可以说,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三年的学习,使我对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做人;一院平等的人际关系,开明的工作作风,人性化的管理也一度让我有着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在这里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在我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并给予关怀之情。然而护理工作的毫无挑战性,护士工作的乏味与机械性以及护理人员地位的极度低下,总让自己彷徨,这是真的。由此我开始了思索,或许只有遭遇磨砺与挫折,在不断打拼中努力学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人生的下一步选择。
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也吃过很多苦,不过从小到大一直过得还算顺利,这曾让我感到很幸运,如今却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也许人真的要学会慢慢长大。习惯了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却很难适应处于保护的环境之下,经常有人会告知我的性格内向而个性却过于突出鲜明,这对于医院培育人才或是我自身完善都是突破的难点,或许这也是我很难适应这个环境的原因;曾想为什么要强迫自己适应环境,也许这样的环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请原谅我口出狂言!虽然我的观念是: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完善。其实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变得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觉得真的很难,考虑了很久,我还是决定离开!
敬献上辞呈两天之内,我就会离开医院,离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但是既已决定,挽留只会让我最终离开的时候更加难过,请领导批准!谢谢!
最后,真诚祝愿,医院一如既往一路飙升!领导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篇2
【关键词】PCI;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55-01
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常并发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当不具备介入治疗条件或介入治疗技术尚不完善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采取溶栓治疗来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但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PCI介入治疗已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治疗时的系统护理是抢救治疗成功的保障。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了126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6例行急诊PCI的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46例,年龄51-85岁,平均65岁。其中单支血管病变者51例,双支血管病变者49例,多支血管病变者23例,而患者中前壁心梗36例,下壁心梗18例,前间壁心梗11例,高侧壁心梗12例,前壁合并下壁心梗13例,前壁合并侧壁心梗9例,左室广泛心梗8例。
1.2介入手术方法。患者进入介入室后取仰卧位平躺于治疗床上,术肢外展50-70°角置于手术延长板上,手掌朝上,使用纱布固定,充分暴露手术部位。使用1%利多卡因施行局部麻醉后行右侧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鞘管、多功能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再用指引导管将带球囊导管置入,通过导丝引至狭窄病变处,以1∶1稀释的造影剂注入球囊加压,使之扩张膨胀,借助球囊扩张压力,使管腔内的粥样斑块被压缩、裂解、血管重构,内腔扩大,达到对冠脉狭窄病变的治疗效果。后逐渐减压,回抽造影剂,将球囊抽成负压状态撤出。
1.3 护理措施。
1.3.1 术前准备:①患者准备:术前迅速为患者急查血、尿常规、心肌酶谱、凝血状况、心电图等,并检测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现象,判定患者是否符合急诊PCI适应症。术前为患者肌注吗啡、安定,口服阿司匹林,留置针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②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及濒死感都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对于手术的不了解,使患者及家属产生畏惧,不能很好的做到配合治疗,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情况应用简短易理解的话语介绍手术及其作用,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心理,取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
1.3.2 术中护理:患者进入介入室后护理人员辅助患者摆好,迅速连接静脉通路,方便及时给药,连接心电监护,并在术中严密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有创血压等的变化,及时告知医生出现的异常变化,并协助尽快处理。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有焦虑、恐惧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3.3 术后护理:①患者术后继续进行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的监测,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是否出现假性动脉瘤,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迅速处理,以挽救患者生命;②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多饮水尽早排出体内的造影剂,以减轻造影剂所带来的副作用及对肾脏的损害。指导患者术后饮食及运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4 术后并发症护理。①由于术中导管刺激、造影剂大量潴留于冠状动脉内原因等极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因此术后应做好患者的心电监护及记录,并于术后24h内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和物品等,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时便于急救;②术后低血压可能是由于造影剂的高渗作用或是血管扩张的原因,因此术后为预防低血压的出现应术后尽快恢复进食水,并于24h内补足血容量。并详细检查有无其他引起低血压的疾病;③介入治疗术后需保留动脉鞘管4-6h。对于部分患者拔管时会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低血压等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称之为拔管综合征,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拔管时的疼痛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而导致的。因此,在拔管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电监护,一旦出现拔管综合征的症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对症处理;④行PCI后应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以彻底止血,并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h,防止出血。因此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穿刺点是否有出血、血肿等情况,另外为了防止术后血栓的形成,术后患者会使用抗凝剂,因此护士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血尿或是便血的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医生给予相应止血治疗。
2结果
126例患者实施急诊PCI后护理措施得当,患者124例脱离生命危险,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约为11-15d;其中2例抢救无效死亡,有5例出现低血压症状,6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早,9例患者出现室颤,2例患者发生拔管时迷走神经反射,有18例患者出现局部皮下血肿及出血,但均被及时发现,经对症治疗而纠正,124名患者康复出院。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死率高,早期一般行溶栓治疗,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急诊介入治疗的方法来挽救患者生命。但同时术后的护理也成为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急性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死亡率很高。本研究显示我院PCI治疗急性心梗死亡率仅为1.58%,明显低于PCI平均4%的死亡率。我们通过完善心梗的抢救预案,提高急救意识,急诊行PCI术,同时加强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术后并发症 的系列护理,使护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心梗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因此,有效的护理是急性心梗患者术后恢复的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心包穿刺术;置管引流;护理
大量心包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一旦确诊应行心包穿刺术[1]。 但是以前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穿刺针直接刺入心包腔抽液,这样反复穿刺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在穿刺时带来很大的风险,容易损伤心肌,增加感染的机会。我们科室自2008年9月起采用心包穿刺术后中心静脉置管引流治疗。这种方法有利于反复、少量多次抽液,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自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共收治18例心包积液患者,年龄26~70岁,其中男11例,女7例,病因:结核8例;肿瘤性4例;化脓性3例;不明原因3例。
2 置管方法
患者常规取半坐卧位或半卧位,选择心尖部或剑突下液体暗处最宽处为穿刺点穿刺置管, 先用2%利多卡因作逐层浸润麻醉成功后,再采用导管法将穿刺针连接注射器,按B超定位方向保持负压缓慢进针,回抽出积液后停止穿刺,经穿刺针插入指引导丝,退出穿刺针,沿指引导丝插入引流导管,退出指引导丝,固定好导管。置管后首次抽液300 ml最多不超过500 ml,抽液结束后导管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并用肝素帽封闭导管端口,无菌纱布包扎固定以备下次抽液。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做好术前解释工作 由于大量的心包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下肢水肿等症状。要求诊治心情迫切,但是担心穿刺时疼痛和抽液引起感染等。因此,术前向患者介绍穿刺的目的、方法以及穿刺时需配合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3.1.2 做好患者准备 ①了解病史,明确其积液量,确定穿刺部位。②监测生命体征及颈静脉怒张的程度,了解病情。③持续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协助医师做好穿刺点的皮肤消毒。
3.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协助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时嘱患者放松不要紧张,勿咳嗽和深呼吸。密切观察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发绀、烦躁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暂停穿刺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做好护理记录和标本的采集[2]工作。
3.3 术后观察及护理
3.3.1 术后让患者安静休息,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主诉。
3.3.2 要准确记录心包引流量,并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粘稠度。
3.3.3 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心包积液的性质和量,采用间断开放抽液,每次抽液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主诉,抽液过程中若有不适停止操作。
3.3.4 要加强巡视,指导患者更换,防止留置的导管受压。导管要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3.3.5 每次抽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抽液前后引流管与肝素帽接口处应用碘伏和酒精消毒,抽液后用肝素帽套紧,防止心包液漏出。每日更换无菌纱布,保持干燥。
4 讨论
心包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多,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大量积液时可造成猝死,故及时穿刺抽液十分必要[3]。心包穿刺行心包积液检查是病因检查的主要手段,同时心包穿刺放液也是解决心包填塞症状的快速有效的措施,对中到大量心包积液常需要多次抽液,但心包穿刺术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出血、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4],反复穿刺势必增加风险、并易造成感染、心包粘连,同时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思想负担及痛苦,留置导管抽取心包积液可避免反复穿刺损伤心肌和血管,还可反复进行检测、注入药物,减少感染机会,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方便临床治疗、护理,其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拔管方便。在留置导管过程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护理要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各个环节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静.经心包腔内留置导管引流术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19.
[2] 吴静妮,张雅琴,沈德红.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心包积液的护理体会.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19(4):233.
篇4
方法:采用目标抽样法,对鄂尔多斯市就诊的量前的十位二、三甲医院的500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大部分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一半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感染机率大,三分之一的护士认为最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一半的护士对针刺伤持“无可奈何”的态度,三分之一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后“非常可怕,无可奈何”。
结论: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为非常害怕且消极无奈,可能原因为意识到针刺伤的巨大危害性、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以及受伤后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
关键词:护士 认知 针刺伤 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47-0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的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护士常在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但是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不多。为此对护士针刺伤的认识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调查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了鄂尔多斯市急诊量前10位的二、三甲医院护士,入选条件为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在岗位的正式护士。
1.2 研究方法。针刺伤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采用指导各入围医院护士长,让其协助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被调查的护士年龄19~51岁。急诊工作时间为1~30年。其职称为:护士253名、护师158名、主管护师42名、副主任护师1名。其学历为:中专339名,占74.7%;大专106名,占23.3%;本科9名,占2%。
2.2 护士针刺伤情况(表1)。
表1 454名护士1年中针刺伤情况
项目人数百分率(%)
0次449.7
1~325455.9
4~67316.1
≥7次8318.3
2.3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
2.3.1 对“针刺伤后最可怕结果”的认知。
2.3.2 对“被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机率”的认知。在被调查护士中护士认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机率很大;护士认为机率很小,但是可能性存在;护士认为机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护士拒绝考虑这个问题。
2.3.3 “针刺伤是否可以避免”的认知。在被调查护士当中,有的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有的护士认为在工作针刺伤不可避免,还有的护士认为针刺伤可以避免。
3 讨论
3.1 护士针刺伤情况普遍存在。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以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国外资料报道,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类型之一,由于护理人员造成的。从表1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454名被调查者一年中,有410名受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的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受伤率明显高于国外,因此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值得认真关注。
3.2 大部分护士针刺伤心理状态为非常害怕却消极无奈。受伤者认为被液体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可怕和非常可怕的;这说明大部分护士对污染针头刺伤感到非常可怕。也说明大多数护士对针刺伤采取回避和消极无奈的态度。
3.2.1 护士意识到针刺伤的巨大危害性。护士认识到针刺伤后的最严重结果是各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护士认识到针刺伤后,最可怕的结果是HIV、肝炎等传染病。而目前对这些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感染上就意味着生活、工作、家庭等的改变,甚至生存也成了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个周围的亲人和同事。而工作性质使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HIV的携带者目前也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护士意识到针刺伤的巨大危害性。
3.2.2 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回避。护士认为在当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护士对针刺伤的预防缺乏信心。产生这种看法的可能原因为:①针刺伤广泛普遍性容易使护士认为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要承受的。②套回针的护帽和针头毁型最容易导致针刺伤的情形,护士在套回针的护帽上受过伤,护士在针头毁型时受过伤,而这些操作是护士每天都要进行的而且还要继续的进行下去的,因此容易使护士产生针刺伤不可避免的看法。
3.2.3 受伤后的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护士认为领导对针刺伤重视程度低,可能的原因是:领导本身对针刺伤缺乏认识;医院没有设立刺伤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处理规定。我国2001年指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锐器伤害管理仅处在初始阶段,还尚无严谨的法律法规以及预防锐器伤的教育制度。
3.2.4 自责心理导致情绪消极。遭受针刺伤的医务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的发生的决定因素。因此,护士往往认为刺伤是自己造成的,只好自认倒霉,自责心理导致情绪消极。
3.3 少数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护士认识到针刺伤后的最严重后果是各种血源传播性疾病,但是对、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机率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不足,有的护士认为机率很小,有的护士认为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发现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机率对护士的危害是巨大的,对针刺伤的认识,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是HIV病毒感染的针头对待;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提高护士预防锐器伤害的自觉性。
职业安全是进年来的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感染的机会,而受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是害怕且消极无奈。所以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医务人员应提高针刺伤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认识预防针刺的重要性及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以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李文涛,肖顺真,审校.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8
[2] 高霞,编译.秦惠基,审校.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3] 陆联芳,孙惠鹃,杨国真,编译.王常狂卿,审校.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篇5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PICC);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PICC)是经由头静脉、贵要静脉等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管的方法, 临床主要应用于需要进行长期静脉输液(>1周)治疗, 该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等优点, 当前被广泛应用于营养输注、化疗、外周静脉通路缺乏、ICU患者治疗中[1]。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巩固和强化PICC治疗的关键, 作者在此结合临床实例总结PICC的操作和护理要点, 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分析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06月期间进行PICC术患者78例, 男32例, 女46例, 年龄29~73岁, 中位年龄(45.3±3.3)岁。具体病况为:乳腺癌31例、肝癌12例、食管癌10例、脑转移癌15例、食管灼伤10例。穿刺方式为:经头静脉26例、贵要静脉31例、肘部正中静脉21例。入选者无精神疾病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能够有效参与本研究。
1. 2 PICC穿刺及护理方法 术前进行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具体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及预期效果, 帮助患者摆正,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后进行穿刺, 确保针进入血管后固定针头, 向内部徐徐送入导管到预定程度后, 抽吸回血, 用30 ml左右生理盐水脉冲式洗管。修剪导管长度, 连接专用的固定和输液设备, 接肝素帽, 最后进行X线片定位检查。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精细化护理。
2 结果
78例患者中, 74例(94.9%)1次置管成功, 其余4例因血管较细(2例)、血管硬化(2例)导致送管困难, 均为2次置管。术后并发症状况为:静脉炎和管堵塞各2例, 总并发症率为5.1%(4例), 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均消失。置管时间15~183 d, 平均(78.9±12.6)d。置管1周后无脱管严重导致拔管重置案例。
3 讨论
作者结合本院临床操作实例, 将PICC围术期精细化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3. 1 术前宣教 PICC术患者首次置管时对置管方法、目的、预期效果不甚清楚, 容易出现惧怕、紧张心理, 置管时往往配合不够或者配合效果不佳, 对此, 置管前责任护士要详细向患者介绍PICC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等, 由其要着重强调PICC的优点和重要作用, 指导患者置管中的配合要点, 力求依次置管成功。
3. 2 心理疏导 行PICC置管术患者多病情危重, 且长期置管容易使其滋生烦躁、抑郁、焦虑、易怒等情绪, 因此围术期内,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通过兴趣转移、健康宣教、亲属支持等疏导患者不良心理, 告知患者良好心态对疾病康复和置管成功的重要性。术后告知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和解决方法, 以加强患者参与治疗和康复的主动性和信心。
3. 3 精细化的导管维护 PICC置管期间, 一定要强调导管维护的无菌操作, PICC维护时禁止无关人员在周围走动, 护士接触导管前后都要严格消毒。穿刺后1 d进行常规敷料更换, 此后更换频率为2次/周。出血、导管污染、破损、脱落时要及时更换。穿刺口用8%的碘伏进行消毒。
固定好延长管也十分重要, 通常将延长管呈C形或S形与圆盘固定在一起, 如果固定不当会导致导管脱落或者破裂等[2]。封管时要正压封管, 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洗管, 洗管时动作应轻柔, 力度要适当, 避免用力过度损坏导管。
3. 4 病情的密切观察 插管后每隔半小时观察静脉走向是否出现肿、痛、红等静脉炎症状, 穿刺后2 d内重点关注是否渗血或输液不畅。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高热症状时要考虑败血症的可能, 及时处理术后出血的静脉炎、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3. 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处理
3. 5. 1 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为3%~10%[3]。为预防静脉炎, 进行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时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缓慢, 减少对穿刺部位的机械性刺激, 注重置管后的精细化护理, 维持敷料的干燥和贴敷效果。出现静脉炎后要抬高患肢, 用硫酸镁(50%)湿敷患处5 d左右, 20 min/次。也可进行中医治疗或局部红外线治疗。
3. 5. 2 导管堵塞 PICC中导管堵塞发生率约为20%, 且导管堵塞与置管时间呈正比[4]。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速度较慢, 冲管阻力大, 不能抽回血则意味着导管阻塞。导管阻塞的原因较多, 如管腔内凝血、药物沉淀、导管被压折等。因此PICC操作时要正确应用导管, 不能经导管抽血或输血, 冲管封管时要选用脉冲式。导管阻塞时要用注射器抽空PICC导管, 然后用1 ml肝素稀释液注入管内并持续5 min, 回吸后有回血, 则表明导管通畅。
3. 6 拔管处理 拔管时先去除敷料, 用碘伏或乙醇消毒穿刺点3次, 取下导管后顺皮肤方向轻轻拔出导管, 如果遇阻可先进行局部热敷, 20 min后再拔出导管。拔出导管后进行穿刺点消毒, 之后覆盖无菌纱布并局部按压20 min即可。
PICC置管是进行长期静脉注射的主要方法, PICC的置管时间长、并发症低、操作简单、患者耐受性较好等优点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加以证实。而在PICC围术期进行系统的术前宣教、心理护理、导管维护、病情观察和并发症护理等精细化的护理支持, 能够有效强化PICC效果,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颜琬华.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与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11(4):12.
[2] 魏娟.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中国公共卫生, 2011,16(8):56.
篇6
【摘要】目的:研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首次真人注射练习的心理体验及该活动对护理专业教学双方的影响。方法:应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学生首次注射时的心理感受、体会,再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首次注射对护理专业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动机与兴趣、正确地认识自己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次注射护生有紧张、害怕、兴奋等的心理体验。结论: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关注学生心理,促进教学相长与反思;改善师生关系,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护生;注射;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注射是每个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也是日后在护理职业生涯中每天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护理系多年来在注射操作技能练习时,采用学生相互注射即实战演练的方法,颇受学生的欢迎。本文旨在对学生首次真人注射练习的心理体验进行质性研究,了解该活动对教学双方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护理系学习《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学生890人,共18个班级,其中男生47人,女生843人。研究对象都经过了一些护理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模拟训练,对注射方法(皮内注射和肌内注射)都经过了多次的模拟练习。
本次真人注射练习,即每个学生轮流扮演“护士”和“病人”,分别进行注射和被注射的练习,在注射前、后每个同学们就自己扮演“护士”和“病人”的不同心理和本次注射活动过程的感受进行描述;随机访谈5个参与注射带教的老师,然后就收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归纳、分析。
2结果
同学们写了很多的感受、感想、感慨和感谢,经仔细阅读、整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做“护士”的心理体验:不同年制、班级、性别和年龄的学生在首次扮演“护士”角色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兴奋、害怕、勇敢、新奇、激动、恐惧、焦虑、刺激、期待、开心、成就感等的心理体验,并在注射前后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心理。
2.1.1紧张:95%以上的学生首次做“护士”感觉紧张。“双手发抖,无法控制”、 “双手无力,不听使唤”、“ 双手冰冷,手指僵硬”、“手心全是汗”、“双腿发软”、“脑袋几乎一片空白”、“心嗵嗵地跳个不停”等等,紧张心理的发生主要与平时的操作练习对象是模拟人而这是第一次真人注射、要求比较严格有关。在注射完后,学生们普遍由紧张转为兴奋,感觉自己很勇敢,很有成就感。
2.2.2害怕:在做“护士”前,学生普遍感觉害怕,怕打痛了同学,怕打错了部位,怕针断了,怕自己的技能不熟练,怕同学不配合,怕老师的训斥,怕同学嘲笑自己等等,害怕心理的发生主要是担心彼此技术糟糕和心中有所顾虑所导致。在注射完后,学生们普遍感觉自己的害怕、担心颇为多余,没有必要顾忌太多。
2.2.3兴奋:尽管紧张、害怕,但在操作前仍然充满了兴奋、激动、好奇,因为是第一次,更主要的是觉得自己终于学有所用、可以大显身手了,兴奋、激动之情油然而生。注射结束后大多数的同学们还沉静在兴奋、激动中,“仿佛注射的不是生理盐水而是兴奋剂一般”,期待着下次真实的注射练习早点到来和有更好的表现。
2.2.4遗憾:在注射结束后,同学们对自己整个过程的表现都感觉小有遗憾,毕竟这是人生经历中的第一次,少数同学有自责、郁闷、内疚、沮丧等负性情绪产生,“连一副小小的针筒都拿不好,真没用”、“怎么一碰到真的就不灵了呢”、“眼高手低,连个小小的皮丘都不能一次性成功”等等。
2.2做“病人”的心理体验
2.2.1痛苦:同学们几乎都有过做病人、被注射的体验,记忆中曾经的痛苦被此次的注射练习唤醒,在注射前普遍感觉痛楚,“肌肉紧绷”、“眼睛紧闭”、“双手紧握”、“心揪着”、“眼泪不自主流下来”;在注射完后感觉没有预想的那样痛苦,也没有记忆中那么恐怖。
2.2.2害怕:同学们几乎都害怕被注射,与小时候曾经有过的注射经历有关。
其中最多的是怕痛,其次怕“护士”的技能不熟练,还有怕断针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是同学之间的练习,没有同学怕护士态度不好。在注射完后感觉害怕没用,只有面对,“忍一忍就过去了”。
2.2.3勇敢:尽管害怕,痛苦,“病人”普遍在想着要好好配合“护士”同学,调整自己,放松自己,免得引起“护士”的紧张,并且思考自己如何做一名好护士,勇敢、奉献、合作的精神得以体现;少数同学对自己的表现有些不满,“就蚊子咬一口,我却一直哭,真没用”。
2.3学生体会:学生们在这次真实的练习中有很多的体会,他们深深感悟到亲身体验的重要,“理论用到实践会更深刻”、“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重要的是双方的心态,合作要好、沟通要畅”、“要认真,胆子要大、心要细”、“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锻炼”、“无论从自己或从他人角度都能学到很多”、“害怕、担心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学会面对和解决”等等;认为得到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如“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培养了同理心”、“很有成就感、满足感”、“找到了做护士的感觉”;不少同学从这一活动中反思了自我,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勉励自己学得更好,做得更好,对未来充满信心;还纷纷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恩之情等等。
3结论
对护理专业学生首次注射练习时心理体验的研究发现,该活动对改革教学方法、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动机与兴趣、促进师生反思与教学相长、改善师生关系、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有着相同的心理体验,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有着多种不同的心理体验。从首次注射反映出学生的心理普遍比较积极、健康,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能和同学合作愉快,并为对方考虑,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每个学生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个人需求、专业学习的态度等等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也就不可能相同。少数同学自始至终都表现得乐观、积极;大部分同学开始表现紧张、害怕、退缩,有的经过自我鼓励就可以得到改变,有的则需要带教老师或同学的鼓励才能改变;少数学生对自己整个过程的表现有些遗憾,对于负性情绪的体验,能调整并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自己的缺点;极个别学生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消极倾向。
4讨论
3.1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动机与兴趣: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但“学生在模拟病区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机械性的模仿、机械性的操作现象[1]。”本次注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在与“病人”的沟通合作时,同学们获得了比较真实的感受,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在反思自己的语言与行为中,不仅发现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还提高了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确立了今后的目标,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奠定了基础。
3.2关注学生心理,促进教学相长与反思: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比较多地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技能的示范,较少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学生之间真实的注射练习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耐心地带教、严密地观察、严格地规范每一个学生。因此,本次活动在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心理方面,在给每个个性化的学生带教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与展示。
阅读了学生心理体验的描述后,教师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引发了教师们进一步的讨论与学习。“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如何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的沟通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个学生的问题究竟何在?”、“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予以耐心、鼓励与支持”等等。
3.3改善师生关系,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学习各种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才能形成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课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烦倦,同时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在注射练习时,每个同学都和老师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描述,也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提供了平台,老师及时地反馈更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理解。此外,在注射中,“护士”对“病人”的不同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应对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意外状况,既锻炼了老师们的应急处理能力,也为同学们做了良好的示范。同学们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在与老师和“病人”的沟通合作中,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纪忠红.论学校教学模拟病区的建立[J]. 中华护理教育,2005,9(4):23-25
篇7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1-02
PICC具有创伤小、易操作、留置时间长、血管定位准确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的治疗。自PICC应用以来,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导管已从单腔改变为耐高压的双腔导管,PICC置管术也由传统置管发展为B超声、心电图辅助下塞丁格技术置管,使成功率显著提高,并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痛苦[1]。但作为侵入性操作,仍会造成疼痛,且置管后可引起诸多不便,因而大多患者在治疗前常存在不同程度恐惧心理,降低了治疗依从性,增大了置管难度[2]。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操作,保障患者的舒适度也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笔者应用舒适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确诊为肿瘤(各类肿瘤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外科学》 [3])的患者共82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3.02±8.35)岁。肿瘤类别:胃癌8例,乳腺癌6例,肺癌11例,肝癌6例,肠癌6例,胰腺癌2例,淋巴瘤1例。置管方式:前臂置入4例,上臂置入36例。肱静脉置管8例,贵要静脉置管29例,经头静脉置管3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4.25±8.68)岁,肿瘤类别:胃癌9例,乳腺癌5例,肺癌10例,肝癌8例,肠癌7例,胰腺癌3例。置管方式:前臂置入6例,上臂置入36例。肱静脉置管9例,贵要静脉置管28例,经头静脉置管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已知情同意者;②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③年龄18-75岁者;④初次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诊断标准者;②曾行PICC失败者;③严重精神病不配合者;④情绪过于焦虑,紧张,难以配合者。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接诊时时态度应和蔼,接诊过程中如遇疑难问题应及时询问PICC专家。②维护时:换药时嘱患者端坐于座位上,对于初次更换这应询问是否存在安尔碘松节油、乙醇过敏史,从而选择消毒溶液,并标记于维护手册。从上至下将旧敷料拆除。换药过程应观察导管周围部分皮肤,观察穿刺点有无肿胀、发红、渗液及渗血,是否存在导管移位,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对导管夹进行固定处理,摆放体外导管呈“S”型,对位并顺势展平贴膜。将导管及周边捏牢,按压整片敷料自内向外,采用医用胶布对肝素帽及连接器进行固定处理。③维护后:最后记录维护手册,将携管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1)接诊时:①专门安排两名熟悉PICC的专业护士接诊,并配有1名PICC专家现场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安全感。②了解患者复诊的时间,结合其家属时间安排情况制定维护时间,减少其等候的时间。③每周安排5d的门诊时间,如遇特殊情况可于周末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消除其顾虑。④询问病人就诊过程是否存在困难,如有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以帮助其解决。(2)维护时:①::在操作时配备统一舒适的靠背椅,患者臀部手术后不能坐位时,可采用舒适卧位以减轻疼痛。②撕贴膜时动作应轻柔,慢慢将敷料边缘卷起,180°或0°将胶带及敷料去除,改善因撕贴膜不当所致的疼痛。③换药时不断询问病人是否出现不适感及恐惧、担忧,如有不适,及时与PICC专家联系,对引起不适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给予相应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者不适。④固定导管夹在穿刺点0.5cm距离处,以免患者上肢活动时,穿刺点被触及引起疼痛、出血。⑤发现导管盘曲,应避开前次的位置,以免受压引起皮肤破溃,依据患者肌肉收缩情况及穿刺部位选择“S”型、“U”型、“C”型固定法。⑥用纱布包裹肝素帽后,将纱布垫在接头机翼处,以免发生皮肤被材质压迫引起破损。(3)维护后:①帮助病人穿刺部位的保护套套好,整理好患者衣服,注意保暖,协助患者整理携带物品,以防遗漏造成不便。②嘱患者定时对穿刺侧的上肢适当活动,询问是否出现不适。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舒适度:内容包括置管期出现的不适如穿刺侧肢体僵硬、穿刺点疼痛、紧张、肌肉疼痛、麻木、焦虑、恐惧、失眠等10个问题,总分10分。严重不舒适8~10分,中度不舒适 5~7分,轻微不舒适1~4分。
1.6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对比 观察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更低,穿刺成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 观察组轻中度不舒适的例数更多,但重度不舒适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当今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人们对服务质量需求的提高,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不再仅局限于躯体症状的改善。由于肿瘤疾病的特殊性,且PICC治疗属于侵袭性操作,令肿瘤患者受到心理及生理的双重压力,不利于病情康复。近年来医患纠纷发生率呈抬高趋势,资料表明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有学者对住院患者进行有关舒适护理需求度的调查问卷,发现更多的患者乐于接受舒适护理模式,并表示会因此更愿意配合治疗[4]。舒适护理模式起源于台湾,是萧丰富医师结合临床患者的需求和护理特点创立的,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均达到最舒畅的状态行之有效的的护理模式,巧妙地将人性化护理与日常护理相结合,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5]。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86-01
心脏介入治疗是在X线指导下通过体外操作各种心导管而实施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心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心脏介入治疗医生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这种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现在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病人的优先选择。目前我院开展的介入治疗种类主要有:伞片封堵术(如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封堵术)、射频消融术(如: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心血管介入分离术(如:两尖瓣狭窄球囊成型术、肺动脉球囊扩张等)、经皮冠状动脉造影+腔内成型+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急性心脏填塞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PCI发生率为0.12-0.21%之间。但因其发作急而隐匿,如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需要开胸或直接导致死亡,所以需要我们医护人员高度警惕,早期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性心包填塞主要表现:突发的胸闷、呼吸困难、心悸、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听诊心音遥远等。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科共行心脏介入治疗500例,其中只有1例迟发急性心包填塞,经过抢救、心包引流等处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2岁。主诉:胸闷胸痛一天于14:00急诊入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演变期。14:40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左前降支近端至中远段见多处病变,其中中远段20 mm 呈偏心性狭窄约70%。分别予球囊扩张后于右冠状动脉近端及左前降支中远段各置入支架1枚,术后安返CCU病房,心电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率76次/分,血压115/73mmhg,16:30患者诉胸闷,呼吸困难,且进行性加重,心率110次/分,血压85/42mmhg,给予升压扩容后,血压可上升,但随后渐进下降,测cvp18mmhg。立即急诊床边心包超声,提示:心包积液,在B超引导于心尖部下行心包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液约180 ml后血压回升,并心包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备用,以后每天抽出少量心包液体,5 d 后复查心包超声未见心包积液后拔除留置心包引流管,痊愈出院。
2观察与护理
2.1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回CCU病房于吸氧,特级护理,行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有创血压及氧饱和监测,重视患者主诉,如术后出现胸闷,心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应警惕心包填塞的发生,应立即行床边超声,心包腔内有液性暗区,即可诊断,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2.2停用抗凝药物 立即停止使用抗凝药物,术中使用的肝素可用鱼精蛋白对抗。每1000u肝素用10mg鱼精蛋白对抗。
2.3快速输血输液 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大量输注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必要时输血,根据血压情况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静脉泵人,护士应严密观察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
3及时进行心包穿刺引流
3.1心包引流是缓解心包填塞的首选方法。一旦发生,护士应立即准备抢救用物配合医生进行床边心包穿刺,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急诊床边心包超声定位,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穿刺针穿刺心包腔后,确定在心包腔内,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接50ML注射器抽取心包积液,第一次抽液不应超过200-300ML,同时抽液速度要慢,动作轻柔,嘱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勿咳嗽及深呼吸,以免意外伤害。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呼吸的变化,以及心电监护心电图的变化。如出现心慌,气急,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抽液完毕,应立即用少量肝素盐水封管。
3.2留置心包引流管的护理
3.2.1妥善固定好心包引流管,班班交接心包引流管的置入深度,以防脱出。导管末端用无菌纱布包好。
3.2.2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保存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络合碘消毒后,更换无菌敷贴。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体温情况和血象变化。
3.2.3每8小时用肝素盐水(浓度为12.5u/ml)2-3ml进行正压封管,防止管道堵塞。每次封管之前应抽回血,如果推注不畅,不可用力推,通畅后方可封管。
3.2.4认真记录心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定期复查心包超声,检查心包腔内的液体有无增减,结合引流量的多少来决定拔管时机。
3.2.5由于患者术后突然发病,并出现相应症状,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护士在积极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还应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3心包穿刺后的病情观察 心包穿刺后患者不适症状均可改善,此时仍需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重点观察胸闷胸痛有无改善,及时告知医生,再次抽取心包积液。在配合抢救的同时做好外科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保守治疗无效,应立即送手术室急诊开胸做心脏修补术。
3.4拔管 经引流心包液慢慢减少,消失,病人各种症状逐渐缓解,摄胸片和超声检查证实已无胸水,遵医嘱拔管,拔管后用络合碘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覆盖无菌敷料,48h内禁淋浴,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及渗血。
4基础护理
4.1 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进易吸收、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疏菜、水果,给予高营养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营养的及时补充,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PCI术后病人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
4.2 预防交叉感染 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流通,床单、衣物每天定时换洗,有污染则及时换洗,每天定时做口腔、皮肤等护理。
5讨论
通过该例病人的抢救给我们以下启示:(1)临床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对突然出现胸闷、烦躁、恶心、大汗、血压下降的患者,应警惕急性心包填塞可能,有时症状类似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特别是心率减慢的患者,如静注阿托品及多巴胺无效,也应警惕急性心包填塞;(2)术中发生心包填塞者,一般出血较快,可行X线透视,如发现心影扩大及心脏搏动减弱,应果断行X线透视引导下心包穿刺,可置入6F动脉鞘抽液,而不必等超声心动图,以免贻误抢救,抽出的血液,可予静脉内回输,术后发生者,一般出血较慢,可行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再行心包穿刺;(3)心包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最大限度地抽干心包内积液,而且可以避免刺针刺破心脏加重心包填塞,抽液后心包留置导管可以继续引流或备用,以方便再次抽液,而不必重复穿刺;(4)经过心包穿刺抽液,大多能自行闭合而不必开胸手术,对出血量大而不能自行闭合者,应及早决定外科手术。
6小结
PCI引起急性心包填塞的常见原因: PCI时粗暴推送导丝,致导丝远端穿破冠状动脉,或选用的球囊过大或压力过高,致冠状动脉破裂均可引起心包填塞的发生,因此要求术者操作轻柔,灵活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减少心包填塞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此并发症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足够的护理能力,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进行性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伴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cvp升高等心包填塞症状,立即准备抢救配合医生床边行心包穿刺,抽取心包积液,解除心脏填塞,同时穿刺后仍需加强病情观察及心包引流管的护理,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转危为安。这就要求护士不关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干预能力,争取成功救治。
篇9
关键词 套管针 急诊护士 心理素质 沟通技巧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医学边缘学科,病人病情危重、病种复杂,因此,急诊护士工作风险大,具有不稳定性及无规则性,尤其急诊复合伤患者,来势凶,由于有些患者出血量多,静脉穿刺难度大,要想快速打开静脉通道,不仅要求护士应具备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稳、准、轻、快地完成套管针静脉穿刺,使紧张的抢救得心应手,以精湛的技能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护士要有稳定的情绪:急诊护士在平时训练时,应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保持稳定情绪,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其急诊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医院也在面临着竞争,随着现代护理的迅速发展,护理模式已由以往单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逐步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的整体护理,对护士整体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急诊护士站在医院第一线是主角。所以急诊护士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与知识修养。
观察力和反映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从病人身上获取直接资料,判断病人需要,帮助医生诊断病情,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以及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记忆力:在临床护理中,护士每天面对无数的病人,繁重的护理技术操作,大量的液体,药品的剂量、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如果护士记忆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出现拿错药,打错针等护理差错发生。因此,护士要合理用脑,抓住要点,理清思路。集中注意力,做好各种护理措施。
自控力:积极培养自我调控的能力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最终符合社会角色需要为目标的。
篇10
张大春遇上周华健:一拍即合,差点出柜
“入行26、27年了,很少办过这么大型的记者会。我前两周都没别的事忙,一直都在筹备这次的演出。我也的确有点紧张,歌词也确实有点难记。”周华健说。入行这么久,这些老歌手们不再彷徨于有没有场面,而是都在寻求作品质感上的突破,甚至是更靠近他们心中所期望的方向,而非市场。
当晚,张大春上台以三个诗人的奇遇隐喻自己与周华健的跨界合作,用一段妙语连珠的引言拉开了鉴赏会的篇章。引出周华健的开唱曲《我上大名府》。随后,《侠客行》、《离别赋》、《客梦》、《身在梁山》连贯而出,风格上的整体性和流畅度叫人拍手叫好。打磨透彻的古乐旋律,用词考究的古韵歌词,并非晦涩难懂,也不是装腔作势。
“在做这张唱片的时候,我们常常被工作人员取笑。一个写词一个写歌,古人里面常常有这种例子。哈哈哈哈!”谈到合作,两人把“一拍即合”说得十分带感,张大春甚至直言不讳,用“差点出柜”来表达对周华健的欣赏。周华健说古人常有这种例子,而且在两人的磨合过程中,往往一有妙笔就更能“爱”了,“当真的觉得还不错的时候,我们就真的,眼神会有一种动情 的感觉。”言毕两个十分“为老不尊”的男人相视大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